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3:45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1篇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2篇

关键词:儿科学;专业学位;人文教育

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的开展,所有新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一线人员。而儿科医生不仅要面对不能正确表达病情的患儿,同时还要面对患儿家属,因此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让每一名儿科医生清楚地意识到人文素质是一名医生所必备的素质。

1人文教育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通常是指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对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本质上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尊严、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作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注与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医学实践,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弘扬高尚医德。

2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人文教育是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一些医生崇尚“技术万能论”,只见“病”不见“人”,把“病”与“人”割裂开来,缺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了一些性质恶劣的“杀医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医学人文精神淡化,忽视“人”的体验,忽视“人”的存在,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医患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医护与患者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疾病的关系,这又包括两部分:一是医护与疾病的关系,二是患者与疾病的关系。因此,要解决好医患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处理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即首先要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儿科医生与患儿家属的关系。我国著名的外科大家裘法祖说“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加强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

2.2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尤其是儿科医师面对的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个体,在儿童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还必须注重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才能更好地减轻患儿的痛苦。

2.3加强人文教育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素质以及身心素质。交流沟通技能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懂得如何与患儿沟通,还要掌握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医乃仁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对患儿有仁爱之心,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善于把握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抓住问题的本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适当的时间、地点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建立互助互信、友善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儿童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儿童医疗服务的质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多发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儿科医生的必然要求。

2.4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考制度的设置导致报考临床医学的本科生以理科学习为主,人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知识储备不够。考上大学后由于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对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少,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趋于功利化,只重视医学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因此,很多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导致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自身综合素养不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3如何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中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应拓宽人文教育途径[2],通过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3.1首先提高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人文价值观的形成[3-4],所以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参加人文培训班,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身教大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临床教师除了讲解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外,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知识

指导并带领学生阅读古籍文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以从中汲取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基本内涵为尊重人、宽容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珍视人的生命。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以义为重,人的道义价值应高于物质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天职的前提下获得正当的经济收入,实现义与利的完美结合。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加大对医学先贤的宣传教育,弘扬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高尚医德。

3.3在病史采集中注重培养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

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儿科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儿科患者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痛苦。病史采集大多来源于患儿家属,而患儿家属则因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及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而过度担心、焦虑不安,导致其对患儿病情夸大或隐瞒而表述不准确。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儿科医生获得患儿真实病情的重要渠道,也是患儿及其家属信任医生、配合诊断治疗的基础。在临床带教中教育学生采集病史时,做到着装合体、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同时还要善解人意,尊重患儿及其家属,并要求对所有患儿一视同仁。

3.4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

体格检查的异常发现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是医生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和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致使体格检查被年轻医师日益忽视。儿科医师面对的患儿易哭闹,不配合体格检查,家长亦不愿意让年轻医生检查患儿,导致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畏难心理,不愿意给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因此,带教教师不仅要让研究生认识体格检查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还要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进行检查前准备一些儿童喜欢的玩具,与患儿适当游戏,减轻其恐惧心理;检查时动作轻柔、灵活、规范、准确、全面;检查后帮患儿整理好衣服、盖好被子并对患儿家属表示感谢。

3.5在辅助检查选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适宜的辅助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但如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检查项目,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带教教师在指导研究生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时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研究生的医德观念。

3.6在疾病的诊断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

正确的诊断是准确治疗的关键,但由于婴幼儿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导致诊断困难。我们强调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及疾病谱,牢记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全面把握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3篇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4篇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亚专科越分越细,专业新药层出不穷。临床医师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用药物的相关信息,临床药师也不可能熟悉每一种药品。作为国内最大的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儿科医学基地,我院现有30个儿科专业,35个病房,1000张病床,承担着全国各类疾病的患儿,特别是疑难杂症患儿的诊疗任务,年门急诊及住院病人300余万人次。因此,细化专业,培养更多的专科儿科临床药师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需求。我国各大儿童医院诊疗范围为18岁以下特殊人群,不仅具备成人内外科几乎所有的亚专业,还包括成人所没有的新生儿专业。因此,我院儿科临床药师在完成儿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后,进一步“分科室、细化专业”轮转实践。每人选择3-4个专业科室,在指定的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带教下,以参与临床实践为主,专业课程教育为辅,分别培训和实践3-6个月。期间要熟悉所在专科的主要病种的病生理指标及治疗原则;掌握该专科常用药品及与同类药比较的特点,特别是儿童用药相关信息、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然后根据临床需求及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专业,进入专科阶段实践。目前,我院已有专职及兼职临床药师的科室有: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科、感染科、肿瘤科、血液病科、新生儿科、急诊科、变态反应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等。

2通过寻找药学服务的切入点,培养儿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能力

2.1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静脉注射是儿童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不良反应增加,发生输液反应及药物滥用等问题。我院1996~2010年门急诊输液比率接近30%,2006年-2009年临床药学组监测与上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高于0.13%,其中80%以上与输液相关。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小儿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的首选药物,已成为儿科治疗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抗菌药物在儿科的滥用已带来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一些药源性疾病的出现,给患儿带来严重和不可逆转的伤害。2010年以前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接近40%和70%,其中70%为输液用药,住院病人则更高。自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输液及抗菌药物管控的措施,要求临床药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全部环节。每周组织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特别是输液处方进行初步点评。对于筛出的疑问处方及医嘱,联合感染、呼吸、ICU、感控、微生物等相关科室专家集中点评并反馈临床科室;临床药师还参与了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医嘱审核与点评工作。利用医院大查房、义诊、药物咨询等开展针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公众的输液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宣传和教育活动,促进了抗菌药物规范使用。2012年以来我院门急诊、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全部达标;输液比率逐年下降,控制在10%以下,因输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降至0.05%。

2.2促进医生规范用药行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1型糖尿病(T1DM)最常见的急性合并症,初次诊断就合并DKA的情况约占50%。若合并有严重感染,在纠正DKA时就会更加凶险。因此,临床习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在儿童T1DM治疗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DKA合并感染时的抗感染用药是否规范尚无调查和评判。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及合并用药介入该专业疾病的用药治疗。首先回顾性调查并分析了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期间收治的53例DKA合并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T1DM患儿初诊时抗菌药物使用过于积极,缺乏病原学依据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而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较普遍,且使用级别偏高,换药过于频繁,联合用药较多。据此,专业医师与临床药师讨论制定了新方案,即在DKA患儿急诊住院的当日,若缺乏用药指征,则采取观察和延迟使用的原则,24小时后复查原指标,无好转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干预两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25%降为0;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例从73.6%降至3.4%;应用过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比例由49.1%降至2.1%。临床药师的参与改变了以往医师经验用药的习惯,减少了医药资源的浪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获得临床医师认可的同时,临床药师的临床思维得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用药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因此提升。如今,作为治疗团队一员,参与查房、审核医嘱、会诊、特殊病例用药方案的制定与药学监护、监测治疗药物毒性、承担出院带药教育,提供药学情报等,临床药师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

2.3规范哮喘患儿用药

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性和慢性持续性的临床特点,若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规范的药物治疗是控制哮喘的重要手段,而吸入疗法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给药途径,但影响因素较多。2009年临床药师对我院101例门诊未控制和部分控制的哮喘患儿的调查显示:仅4.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哮喘需要长期规范地控制治疗。完全遵医嘱用药、偶尔不遵医嘱用药和经常不遵医嘱用药各36.6%、27.7%和35.7%。75%的调查者不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不能定时定量给药。担心不良反应,不能坚持用药;不能定期复诊;依从性差,导致哮喘得不到有效控制。据此,药剂科与呼吸科、哮喘中心合作探索医护药一体的哮喘综合治疗和教育模式。2010年以来临床药师加入治疗团队,承担管理和规范哮喘患儿的药学服务。在调配发药窗口和用药咨询室,药师向患者演示吸入装置的用法,告知哮喘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正确区分和使用缓解药和控制药、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参加义诊及世界哮喘日活动,制作专业药师指导吸入装置用法的视频,宣传哮喘和治疗药物相关知识,解答用药咨询问题,促进了哮喘患儿用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抽查显示,30%患儿和/或其家长认识到应长期规范地控制治疗,并能遵医嘱用药。

2.4儿科治疗药物监测(TDM)

儿童的生理状况及生化指标具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改变显著而快速,从而导致其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与成人明显差异。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药物的药动学行为也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成人其TDM的临床指导价值更大。我院常规开展监测的药品有: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环孢素、FK506、地高辛、氨茶碱等。在观察患儿临床疗效的同时,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参考TDM结果,临床药师与医师讨论进行剂量调整,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针对特殊药品和患者开展了2项相应研究,并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的前瞻性研究了解患者的代谢类型。

2.5促进儿童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健康幸福,儿童用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临床药师在急诊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因中毒来急救的患儿,据统计每年约200例是因误服药物而中毒。由临床药师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儿童误服药频发的原因在于监护人随意加大给药剂量或者使用成人药及剂量;孩子自己误服家中大人药品;更多的是因家中老人或保姆错误的给孩子服用了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多发生在远郊区县,或者民工家庭。为了减少因家庭误服药对孩子的伤害,我院临床药师正在与中国OTC协会联合开展“中国家庭药箱调查———儿童安全用药调查”。除了在本院,临床药师还走到基层医院、学校、幼儿园宣传安全用药知识,提升家长和儿童的用药安全意识,指导合理安全用药。3.6创建儿科特色用药咨询中心随着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我院药物咨询从窗口式、柜台式、咨询室到现在的用药咨询中心,配备了自助用药查询设备等硬件及合作研发的适合儿童用药咨询服务的软件系统。培训上岗的临床药师们,通过面谈、电话、微博、微信、邮件、多媒体、网站、电视、广播电台及报刊杂志、手机软件等多种途径提供儿科用药咨询服务,宣传儿童合理用药!根据儿童性格特点设计了涂鸦墙和患者联系卡,编写、制作、发放宣传册和《儿童合理用药早知道》系列期刊,设计和制作合理用药视频短片,提供更专业的用药指导。每天平均接待咨询40人次,微博粉丝一万多,儿科特色的用药咨询越来越专业,十多家医院药师前来参观学习。儿科用药咨询工作极具挑战性,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儿科医学、药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应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人的需求。为做好儿科用药咨询工作,科室定期组织咨询药师培训与考核,鼓励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核。

3其他能力的培养

作为治疗团队一员,儿科临床药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有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临床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用患儿及其家长能够理解的语言沟通交流,以便融入临床一线,赢得信任,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文献显示,目前儿科临床使用的50%药品说明书缺乏儿童用药的科学依据或实验数据;儿童临床试验标识率仅为2.1%,儿童药代动力学标识率仅为17.3%。儿科临床药师有责任有义务参加相关科学研究,补充儿童用药信息,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近年来,我院临床药师参加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课题,中国-WHO合作课题等10项,今年又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政府出台和落实儿童用药政策提供了详实数据和资料,同时培养了自身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成为儿科药学后备军。

4结语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5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Surgery

主管单位: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353

国内刊号:43-1380/R

邮发代号:42-2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6篇

一、临床医学儿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儿科作为一个急症较多的科室,疾病的内容多、范围广,床位周转率很快,加上患儿有别于成人,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2]

1、实习难度较大,产生畏惧心理

儿科涉及病种多、知识面广、专业性强,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儿科用药特殊而复杂,每种药物几乎都需要按体表面积或公斤体重计算药量,难以掌握并且易出差错;患儿常常不能自己叙述病情,而家长叙述的病史通常是由观察和主观推测而来,如家长观察不够仔细,则可能使年轻实习医师的诊断思路发生偏差。这些均使得医学生在儿科实习期间感到特别紧张,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和退缩心理,甚至不把儿科学作为择业的方向。

2、儿科病人具有特殊性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众多长辈的掌上明珠,家长对实习医生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一般不接受实习同学的问诊查体,更不用说侵入性操作;小孩身体标志没成人明显,操作时经常哭闹,体位很难固定,很多操作难度加大;再加上来自患儿家长的压力,带教老师不愿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给实习同学;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缺乏与患儿接触、交流的经验,因此在诊疗中遇到阻力, 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影响学习主动性。

3、思想上缺乏重视

儿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包括较多的分支学科,如小儿心脏、小儿血液肿瘤、小儿肾脏等,从字面上看,分类方法与成人内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有的同学就盲目地认为在儿科实习所学到的东西在内科实习时基本上都能学到,从而忽略了儿科实习的重要性。

4、学习热情不高

儿科医生是个辛苦的职业,临床工作繁忙,经济回报低,风险高,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实习生决定将来不做儿科医生,因此在儿科实习期间得过且过。

5、教师因素

儿科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仅能专注于临床医疗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临床教学工作,把实习同学看作是写病历开检查单的帮手,有的甚至忽视实习同学的存在。

除此以外,诸如就业考研压力、师资队伍质量下降、教学管理不完善等内外科临床实习生面临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这些都限制了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教高[2009]4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评价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手临床实习质量考试的标准化和客观性研究,到目前为止,建立了客观考试、论述题和口试、床边考核、计算机模拟、标准化病人与客观结构临床考试、等级量表、直接观察评价、出勤考核、病案记录评价、实习手册评价、视听录像评价、客观结构化或临床多站考试评价和改进型问答题等多种临床实习质量评价方法。日本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方法和内容有:对医学生的行为(技能、态度、礼仪)评分、对低年级评价有关诊疗的基本实际技术、对高年级评价较客观临床能力考试(OSCE)评价为高的能力。

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实习质量的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全面开展医学教育的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黄秀云对临床科室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自身知识培养三方面实施质量监控,证明对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季红,蒋犁,陈洪等对临床实习量化管理和考核进行研究与探讨,制定实习管理量化指标和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指标;王慧萍,谢波,庄冬云认为,健全质量监控体系、量化管理实践全程可以实现对实习医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评价。但从我国已经开展的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的现状来看,这一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及附属教学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1年构建了临床实习三维及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及构建针对性强的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2007~200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需要构建用于评价儿科实习质量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一,用于专家评价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的指标系统从综合素养、基本技能、医学知识、理论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带教老师带教质量的指标系统从临床教学能力、临床教学内容、临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教学管理的指标系统从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再根据各级评价指标拟定出细化指标群。

其二,筛选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设计咨询、选择专家、定性修改和筛选指标等步骤。

其三,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即在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选择对本方面较熟悉的专家(不属于第一轮咨询的专家之列),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表,汇总咨询结果,利用专家咨询法使判断定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其四,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

其五,在确立专家对指标因素的综合评判权重基础之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儿科实习质量监控系统模型,从而将定性评价结果量化,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客观性。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7篇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儿科;临床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15.167

临床病例教学法,又称病例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起源于1910年,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标准化病例进行讨论,并提出初步诊断依据及治疗计划,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教学方法。[1-2]该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其教学对象多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儿科专业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寥寥无几,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如何建立儿科临床病例教学法体系,以及该教学体系如何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果以供参考。

1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院为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医院,本科儿科学临床教学仍以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为主。根据笔者对本院2011级30名学生和儿科教研室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绝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儿科临床教学以任教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缺乏独立的临床思维过程和主动参与意识,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并无法满足对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发展成为知识型、经验型和模仿型人才,与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想的专门人才的目标偏离较远。临床病例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基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需负责引导和协助,学生通过与患儿及其家长面对面的交流,逐步提升医患沟通能力,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病例均是真实临床病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③一个完整的病例有利于与临床结合,典型症状及体征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印象深刻,有利于其对疾病特征和治疗过程的掌握;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医风;⑤在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的同时,能有效缓解临床教学医院任课教师的工作压力。

2儿科临床教学应用病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2.1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是采用病例教学法(CBS)进行儿科临床教学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和临床典型病例缺乏两个方面,其中:首先,学生规模与师资数量矛盾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儿科医生缺口较大,加之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而师资队伍建设进程缓慢。临床教学医院教师在承担繁重医疗任务的同时,还需增加教学任务以满足教学需求,师资数量与学生规模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临床典型病例缺乏。一方面,某些疾病季节性较强,而临床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较固定,授课时,病房没有与课程内容相符的典型病例。另一方面,随着儿童保健工作的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儿科典型病例也在逐渐减少,给临床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造成困扰。

2.2教师擅长领域不能涵盖儿科临床教学全部内容

通常情况下,一个教学班级的儿科临床教学任务由一名教师承担,受限于知识结构,任课教师擅长领域并不能涵盖儿科临床教学的全部内容,在擅长领域,教师专业优势突出,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得以保障;而在其他领域,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规定内容,但教学效果和质量均达不到其擅长领域水平。

3完善儿科临床教学病例教学法的途径

针对现阶段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3.1加强儿科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本科儿科专业逐步恢复招生,儿科临床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只有师资数量与学生规模协调一致,才能使临床教学医院的任课教师在不影响正常医疗任务的同时较好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另外,临床教学医院的任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在现代医学教学方法的掌握及运用方面与专业教师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可以通过规范化培训、教学能手传帮带等方式,逐步提高临床教学医院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成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娴熟的临床技能、丰富的教学方法的临床教师。

3.2不断完善临床教学病例库建设

病例教学法(CBS)实现的最经典的模式是典型病例床旁示教[3],但受限于上述典型病例的缺乏,难以保障教学质量,而多元化临床教学病例库的建设及其在临床教学上的应用,是对典型病例床旁示教的重要补充。临床教学病例库建设可通过典型病例影像资料收集和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两种途径得以实现,其中又以典型病例影像资料的收集最为主要,在患儿家属同意的基础上,通过录像或拍照,记录患有典型疾病、少见疾病和传染性、原发性等不适宜进行床旁示教疾病的患儿各个阶段典型体征,并将每一典型病例的影像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辅以文字说明,存储于同一位置。临床教学病例库的建设不仅是临床病例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还可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3改单一教师授课为教学团队授课

根据临床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将本科室师资分成若干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高职称教师负责,成员专业特长覆盖临床教师内容。根据教学计划,将教学任务分解给教学团队成员,在同一班级教学中,教师各自承担其擅长领域,并收集所承担部分的典型病例。改单一教师授课为教学团队授课,既能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又能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可有效降低教师劳动强度。

4结论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儿科医生缺口将进一步增大,在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的同时,要保障和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必须在加强儿科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临床教学模式,而临床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将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再辅以多种教学模式,将为儿科临床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尹飞,彭镜,郑湘榕,等.在儿科教学中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实践[J].中国医学工程,2006,14(6):663-665.

[2]史海鸿,等.标准化病例讨论教学法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0-52.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8篇

[关键词]教育,医学,研究生;教育,医学;微信

从2015年起,临床医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逐步采取研究生教育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以下简称结合模式)进行培养。已有研究显示,结合模式培养研究生能有效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提高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和专业素养[1]。然而,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尤为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散在各个科室进行,学生参与科室排班,统一的时间进行大课教学十分困难;将学生分配给导师全权负责又很难保证同样的教学质量[2]。这就迫切需要一个既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而又可以统一授课的辅助教学平台来解决这些矛盾。微信实现了网络化共联,打破了传统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望解决以上矛盾[3]。本研究应用微信对部分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教学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分组

以青岛大学临床医学院2015级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1名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参加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对象中小儿内科20人,小儿外科1人;男性2人,女性19人。将21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微信组11例,对照组10例,入组前微信组、对照组院内组织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分别为(300.91±15.38)、(297.60±13.0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学生均按照《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中儿科住院医师培训要求,轮转儿科呼吸消化、儿科心肾免疫、儿科神经内分泌、新生儿、儿童血液、儿科急诊、儿童保健科、小儿外科等各个专业科室,以及影像、心电图等辅助科室。各科室均按《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培训相关专业内容,并定期组织专业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考核等;同时要求研究对象参加医院组织的住院医师基础理论培训、基本操作抢救技能培训、相应考核。在此基础上,微信组组建微信群,由教学秘书定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儿科诊疗指南等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不定期就某个问题或者病例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式)的问题导向性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和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群内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并不定期由群内指导老师进行提问考核。研究时间为2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临床能力考核由院内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主持,主要考查研究生临床操作能力、临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包括以下指标。①辅助检查解读能力:选取比较经典的心电图、X线片、CT、MRI等检查结果,由学生下诊断,考虑可能疾病;②体格检查手法及检查结果解读能力:随机抽取某部分或某项体格检查内容,在模拟人上进行查体,考察检查手法规范性及检查的全面性,提问相关检查结果的意义;③常用穿刺技术操作规范:随机抽取胸腔穿刺、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中的一种,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并做相关提问;④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能力:老师扮病儿家属,研究生接诊、问诊,书写现病史及初步诊断;⑤病例分析:提供1个病例,由学生进行分析,老师穿插提问相关知识。其中,第1项满分15分,第2项25分,第3项20分,第4项20分,第5项20分,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执业医师考试总分为(394.30±15.71)分,微信组为(409.45±13.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71,P<0.05)。

2.2两组临床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微信组考核成绩总分、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1、3.631,P<0.05);两组的辅助检查、体格检查、穿刺操作、病史采集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4]。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要求其同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模式培养),是为了培养更适合临床要求的临床医生[5]。要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首先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综合医学素质;同时临床能力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医生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在临床上应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病人解决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以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为观察点,比较两组的差别。

医学教育需要巨大投入,很多医院教育资金捉襟见肘[6]。微信是一款免费应用程序,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应用。本文研究中的21名研究生全部在应用微信。另外,目前社交媒体在欧美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国内有许多老师已经尝试将微信应用于教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8-10]。因此,我们尝试将微信应用于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微信组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執业医师考试内容非常广泛,不但包括基础医学、内外妇儿科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等,而且其他学科也多有涉猎。要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广阔的知识宽度和一定知识深度,需要学生广泛学习多学科的医学专业知识。

为扩展和加深学生们的专业知识,适应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微信组以微信为平台,一方面学习由各专业老师组成的导师团队精心准备的课程,扩展了本专业整体的教学广度,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11];另一方面,以“提高医师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为培训内容[12],全方位、多学科地给学生提供资料,为学生执业医师考试和将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我们在微信平台上定期导师团的课件并结合一些往年执业医师考试试题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熟悉考试的题型及出题思路、考察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其次,学生们遇到问题可在微信群中随时提问,共同讨论学习,老师予以适当的指导,为学生们准备执业医师考试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最后,我们鼓励学生们在微信平台上分享相关医学知识及执业医师考试的信息。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可以提供很多优质的医学领域学习资源[13],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因此,本文微信组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较大提高,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主要包括临床分析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沟通能力[1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医院组织的临床能力考核中,微信组成绩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病例分析环节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认为微信组学生其他方面优势在考试中没有体现出来。朱小艳等[15]问卷调查表明,结合模式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所有学生的临床能力均有提高。临床操作能力考核内容范围较窄、较基础,学生们只要下功夫提前准备,都做的比较好,不易看出差别。从临床实际工作表现来看,微信组研究生的知识面、临床分析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尤其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思维能力、学科发展动向掌握情况等方面。本文临床能力考核成绩分析显示,病例分析方面微信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除了微信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临床分析能力外,应用PBL式教学在提高学生临床分析能力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第9篇

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临床综合能力是判断临床医学人才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在我国的推行,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并已成为衡量和评价医学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

儿科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对于儿科学考核不仅要经过严谨的理论考核,也必须将临床考核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2]。

1 研究背景

河南大学淮河临床学院本科专业自从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理论加技能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考试倾向于单纯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相对较为薄弱,不能全面反映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因面临考研压力,对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3年起,从儿科学考核方式研究,对考核现状进行分析,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儿科专业特点的考核模式。

2 当前儿科考核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2.1 临床考核意识淡薄,实践机会不足

学生在进入医学学习中依然采取被动的听课方法,没有很好地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在结业考核期间,学生要迎接多个学科的毕业理论考试,紧张焦虑、心神不宁,部分同学还要复习,准备考研复试等,这些客观因素常常导致学生对临床实践考核的不重视不积极,再加上儿科临床实践中,因病儿年龄小,不会沟通,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痛,对实习医生不配合、甚至拒绝,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缺乏锻炼,走过场的现象也更为严重。

2.2 部分教师考核和教学意识淡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医疗任务越来越繁重,医院已引入了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科室工作必定要与经济效益挂钩。一方面导致临床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和积极性必然转向如何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益上;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儿科临床医生,在科室里的工作已经是超负荷,用在指导教学上的时间必定就会减少。因此,原有计划给实习生讲课、组织病例讨论的时间和次数不得不压缩,更遑论顾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了,这样就逐渐淡化了临床教学工作。这样导致在毕业考核中,理论考试成为考核学生的绝对性手段。

3 改革儿科考核的措施

3.1 强化临床带教意识,提高教师带教积极性

把临床教学考核列入重要日程,明确教学任务,密切配合,选择责任心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组成带教小组,制定临床教学、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针对青年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实践与经验不足的问题,定期集中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基本知识、教学方法手段、临床教学技能,并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临床实践示范教学,不断提高儿科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并将儿科教师的实习带教成绩纳入儿科医师平时考核内容,促进儿科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临床教学质量。

3.2 制定完善习带教计划,实习考核内容

制定儿科实行时间,儿科实习时间为 4~6周,普通儿科和新生儿各2~3周,门诊1周,要求实习生分管一定数量的床位。同时,设立专人带教,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实习生对所管病人从病史采集、查体、病历书写到各项操作都能够独立完成。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要求学生每天在教师查房前先独立查看病人,在带教查房时对新入院病儿及危重病人向带教老师汇报病史、病情变化及当日的诊疗计划,并在教师查房前完成分管病人的普通或常规医嘱,教师在查房后再对实习学生所写病人病历逐个进行审查并修改,以增强学生对临床工作的参与性,引导学生重视临床实践。有的学生因所管病人疾病构成不全面等原因,缺乏某些操作机会,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找机会弥补,以完成实习计划要求。保证了操作规范化。经过实习,将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列入毕业考核成绩。

3.3 改革毕业综合考核模式

在毕业考核中,将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所占比例从以前的30%增加至50%,同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挑选适合的病例制定毕业技能考核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模拟设备制做考试标准化病人,严格把关,不但要对学生问诊查体、病历书写、无菌操作等临床基本功的进行考核,同时要增加儿科体检,儿童腰穿、骨穿、胸穿等儿科方面的考核。

总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基本功,首先重视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对考核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改革,目的是为多层面挖掘学生的潜力,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

诚然,由于硬件设施条件不完善,工作经验不足,学生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认识程度不高等方面的因素,该改革方式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形成更加符合儿科专业特点的考核模式,为培养专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泰.对新世纪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4):5.

〔2〕刘义海.论实践临床医学毕业考试模式的管理策略.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6,(3):5.

〔3〕万学红 .应用标准化病人改革诊断学问诊查体教学与主祭初探.医学教育,1993,(12):23-25.

河南大学第十二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题目为:基于儿科学考核方式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