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每天的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4 10:54:34

每天的计划

每天的计划第1篇

关键词:倍 比例 应用题 快速

例1. 求修路时间。

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路25米,实际每天修的路是原计划的2倍。现在5天修的路,原计划要用几天修完?

一般解法:实际每天修路:25×2 = 50(米);现在5天修:50×5 = 250(米);原计划修完用的天数是:250÷25 = 10(天)。

巧用比例:由于“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工程问题中,一般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工作效率与时间成反比。本题实际每天修的路是原计划的2倍,用的时间就是原计划的一半!所以原计划修完用的天数是:5×2 = 10(天)。

答:原计划要用10天修完。

例2.求实际每天多生产的零件数。

某车间原计划每天生产480个零件,24天完成任务。实际上只用了原计划所需时间的一半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一般解法:零件总数是:480×24 = 10520(个);实际用的时间是:24÷2 = 12(天);实际每天生产的零件个数是:10520÷12 = 960;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的零件个数是:960-480 = 480(个)。

巧用比例及“倍”:实际上只用了原计划所需时间的一半,实际每天的产量就是原计划的2倍,而2倍就是多1倍!要问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个零件,就问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就行了,因为1倍就是同样多嘛!一般解法兜了那样大的一个圈子,结果“巧算”不用算,只指出“1倍就是同样多”就够了。

答: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480个零件。

例3. 求实际进度。

一本故事书,小明原计划每天读25页,30天读完。实际每天读的页数是原计划的1.2倍。照这样计算,这本书实际用多少天读完?

一般解法(略)。

巧用比例:本题与例1大同小异,只不过换了小数倍,还是反比例关系。既然实际每天读的页数是原计划的1.2倍,实际用的天数就是原计划天数的11.2,用除法一步就能计算出来:30÷1.2 = 25(天)。

答:实际用25天读完。

例4.求行驶速度。

一个学生的家离学校有3千米。他每天骑自行车在同一时间上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行驶,恰好准时到校。一天早晨,因为逆风行驶,开始的1千米他就用去了一半时间,剩下的路他应以什么速度行驶才能准时到校?

一般解法:先求出匀速行驶到校需要的时间,再求出还有多少时间,然后计算所需要的速度。(计算略)

巧用比例:只需两步推理,几乎不用计算。1.还有2千米,是已行驶路程的2倍,用时一半;2.还有一半时间,但剩下的路程却是已行驶路程的2倍,则必须以前边2倍的速度行驶才能准时到校(成正比)。

答:(略)。

例5.求提前了几天完成任务。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用28天完成。实际前10天就加工了这批零件的40%,剩下的任务比已加工的零件多280个。照这样计算,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一般解法:这批零件的总数是:280÷(1- 40% - 40%)= 1400(个);实际每天加工的个数:1400×40%÷10 = 56(个);实际加工这批零件要用的天数:1400÷56 = 25(天);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28-25 = 3(天)。

巧用比例:因为,10天加工了这批零件的40%,所以,实际加工完这批零件要用的天数是:10÷40% = 25(天);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28-25 = 3(天)。

答:(略)。

例6.按比例分配。

某单位会餐时,每人自备饭盒,每两人共用一个菜盆,每三人共用一个汤盆,每六人共用一个米饭盆,一共用了180个盆,这个单位有多少人就餐?

一般解法:平均每人用12个菜盆、13个汤盆、16个米饭盆,相当于一个人占用12+13+16=1个盆,所以,180÷1 = 180(人)。

按比例分配:

12、13、16的最小公倍数是6,每六个人一组,要用3个菜盆、2个汤盆、1个米饭盆,共用6个盆,平均每人一个盆,所以,用了多少盆,就有多少人。

答:这个单位有180人就餐。

答: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人数的34。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第九册.

[2]小学数学第十册.

每天的计划第2篇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127+280.37+1.688÷16

3.37+6.638.4÷0.70.125×81.02-0.43

1.25+1÷×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15÷(3.2-0.8)

C:3.2×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丰收农具厂制造一批镰刀,原计划每天制造360把,18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制造72把.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2.边防战士巡逻,共行26千米.前2.5小时在平路上行走,平均每小时行5千米;后来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六、板书设计

复合应用题

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3.75

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11.25÷3

每天的计划第3篇

一、敏捷性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有很多的陷阱,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敏捷性的特点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三、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科学的敏捷性思维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b-a/c=e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e)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e)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12-a/18=10)

9.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1.5b=6)(10)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机器,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c/3)-360/c=6]

11.要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2c/3)-360/c=10]

每天的计划第4篇

1、寒假里我准备每天用(时间)认真完成书面作业。

2、寒假里我要阅读的课外书是:

3、我每天要坚持的体育活动是:

4、我要去游玩的地方是:

5、我要帮妈妈爸爸干的家务活是:

6、我要在寒假中养成的一个好习惯是:

7、我要在假期中改掉的一个坏毛病是:

8、我要在假期中学会的一样小本领是:

一旦制定了计划,就要按计划执行。等到假期结束的时候,请爸爸妈妈检查一下,自己制定的计划都完成了没有。从小养成办事有计划、有条理的好习惯。

一、快乐练字:(写在“超级棒”田字格本中)

从学过的生字表(二)中,每天练习4个,每个生字写4遍,开学评选“小小书法家”。

二、快乐积累:(请家长帮忙抄写在“超级棒”田字格本中,或打印出来贴在本子上)

背诵古诗4首以上。(要求:以描写春天或是新年为主题)

三、快乐阅读:

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或文章。放假回来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课外书。

推荐图书:

(1)一类读物:短小易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西游记》等

(2)二类读物:篇章略长,理解稍有难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一千零一夜》、《365夜故事》等。

(3)三类读物:情节曲折,故事较长——《木偶奇遇记》、《丁丁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绿野仙踪》等。(后面附读书记入表格)

家长对孩子假期生活的评价:

最后祝全体同学寒假快乐!

小学寒假的学习计划【2】

一、时间安排

1、每天的四个"1小时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寒假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英语自学;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

如果因外出旅游、回乡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

可以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学习计划

1、不参加语文、数学的培优,不请家教,相关课程自己独立完成。

2、语文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把自己的藏书系统再读一遍,重点读历史、百科知识大全、漫画、中外名著导读等丛书;

假期可以自己买三本自己喜欢的任何书籍;

把以前稍显薄弱的阅读题的规范回答、错别字系统复习。

3、数学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假期完成五年级《奥数提高班》的自学,基本掌握其要领,有选择性挑选典型题目做。

自己注意计算细心化的纠正。

4、英语课程计划

英语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要重点加强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校课本系统复习一遍,每天坚持听剑桥英语的磁带,时间不限;

假期把以前记得的英语单词都记在小本子上,分类汇总;

若有兴趣、有机会,可以把语音和音标接触、巩固一下,尽量保证发音标准。

三、活动安排

1、随父母至少省内出去旅游一次,争取省外旅游去一次;

2、至少去乡下亲戚家2次,体验生活,其中爷爷家族亲戚去一次,外公家族亲戚去一次;

3、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散步、溜冰、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每两天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10分钟以上),洗衣服、择菜、简单做饭等;

5、一个人尝试独立在家呆1-2天;邀请同学或者小朋友在家玩若干次,并独立招待;

6、每周玩电脑2小时左右,重点加强打字能力的提高;

每天的计划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87-01

摘要:思维的创新性、求异性、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是人的重要思维品质。设计趣味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多变试题,诱发学生求异思维;设计规律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设计逻辑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性、广阔性是本文探索主要对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培养

人的良好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创新性、求异性、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等,这些良好思维品质是从小培养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实施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既是教学目标的要求,又是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数学教师应负于必要责任,研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一、设计趣味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中告诉我们,要加强数学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在一次练习中,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朋友甲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朋友乙一半,送给小朋友丙一半的一半,小朋友甲还剩下9个,小朋友甲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教师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教师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8+18=36(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多创设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哪怕是一点点发现,教师应及时地表扬、肯定,使学生永远具有不懈的学习动力。

二、设计多变试题,诱发学生求异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应用题,改变应用题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还剩多少箱?”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25×4×8;(2)25×2×16;(3)25×30+25×2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规律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低年级小学生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学习9加几。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 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设计逻辑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性、广阔性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 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 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 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12-a/18=10)

9.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 (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 0/b-360/1.5b=6)

11.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 [360/(2c/3)-360/c=6]

12.要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 /(2c/3)-360/c=10]

每天的计划第6篇

要实现这些目标靠什么呢?

计划,计划,还是计划!

一个超级高考学霸说得好:“计划能够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计划能够让你更轻松愉快地做事,计划能够让你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

你有一个好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好的时间去完成你的学习,你会逐渐觉得自己的信心满满噢!自信心可是学霸的超级标志啊!

计划就是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事。

回想一下,你能清楚地说出自己在新学期里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吗?

有个80/20定律可以帮到你。这个定律是意大利佛列多.巴瑞多发现的,它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80%有价值的成果,来自于所做的20%事情中。日常生活中,电视80%的收视率聚焦于电视台20%的节目;餐厅里80%被点中的菜多指向20%的特色菜。在学习中,也同样适用。当学生时,要用80%的精力去学习,20%的精力去娱乐和社交;工作后,才能用20%的时间去学习,80%的时间用于工作和生活。否则,一切就会相反,会让你的后半生疲于奔命了。新学期开始,除了上课、写作业,其它事情也不少,如何用好80/20定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呢?

你把要做的事情设定优先次序,分成五类:

A=必须做的事情

B=应该做的事情

C=量力而为的事情

D=可以委托别人去做的事情

E=应该删除的事情

80%以上的时间最好都用来做A类和B类的事。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霸,不但学习好,唱歌跳舞集体活动样样出色,他们是天才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把80%的时间用在了A类和B类的事情上了,我们看到他们轻松自在的时刻,只是冰山的20%,看不见的是他们藏在海面下的80%的冰山。

清楚了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就要把这些事情分配到每一周、每一天里去。

一个做好时间管理的同学,有下面的特性:

1、有计划;2、有规则;3、独立完成;4、期限内完成;5勤奋;6、遵守时间约定;7、能提前想好该做的事情;8、有条不紊;9、有安全感;10、果断。

你有几点呢?但是从现在开始,制定好你的周计划、日计划表,并完成每周、每天的计划,你就开始逐渐具有这些特性了。

你可以仿照这个同学的时间计划表自己来制定一个,或者是到百度上搜搜,有很多同学的月计划表、周计划表、日计划表,都可以作为参考。等你用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适用于自己的时间安排规律,制定出适合与自己的时间计划表了。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都比较有规律,每天的变化不大,只要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时间计划表来,可以复制使用;有临时变动,做些小调整就可以了。周六、周日可能父母有一些临时的活动,如果,你能和父母商量好,共同制定好这两天的时间安排,基本上也可以固定下来。每天时间变动,可以在“备注”里注明就可以了。

有的同学曾问我:既然每天差不多,还每天这么麻烦地填写干什么呢?

举个例子:如果明天早晨你要坐早班飞机,5点就得起床,即使不设闹钟,差不多5点你也会起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身体里就有一个生物闹钟,到时间,它就会“响”起来。制定好每周、每天的时间表,你自己的神经系统会自动提醒你在某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了。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说得好:

每天的计划第7篇

给时间留有余地

对时间进行管理时,要遵守弹性原则。也就是说,不要排得太满。如果计划排得太满,开始劲头可能还很足,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压力太大不适应而半途而废。所以,要依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效率和努力程度,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同时,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娱乐时间。

循序渐进

自己能完成得了的计划是最有效的。如果平时对做数学题目挺头痛,就不要强迫自己在一开始就订一天完成二三十道题的复习提高计划。如果在十天之后厌烦得连一道题都不想做,那么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因此可以坚持每天完成五道题,如果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不太难做到,考虑再增加几题。

遵循时间管理的逐渐增强原则,计划量能稍稍比随心所欲能完成的量高一点则为最好,即如果多付出一点努力才能完成计划,这个计划量可能最为适当,它既不让你太放松,又不会让你因压力太大完不成。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不断完成计划,实现自己对自己的约定,你的自控力和自信心就会大大的提高,这些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确保计划的完成,宁可小步调推进,也不要拔苗助长,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具体化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把计划具体化,不能太笼统、模糊。规定出明确的标准是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标准的学习计划是空洞的计划。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比如对总分及各科分数的阶段性要求等。有了具体的目标,能促使你在每次小测验、单元考中向所定的目标靠拢,但切记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否则结果离目标太远会打击自信心。计划的具体化还体现在对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定时或定量的要求中,比如计划每天回家后记20个英文单词,到底怎么才算记住了,是会背、会默写、还是会读,要有明确的要求。又比如,你是要求自己“每天复习一个小时的英语”(定时)呢,还是“每天背三十个单词”(定量)?定时和定量都是控制计划量的方法,但是要因人而异地使用,才能确保复习效果。如果你是一个学习自觉、效率高的人,可以选择定时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是一个学习效率不够高的人,定量的方法则是更好的选择,它可以保证量的完成,并刺激你提高学习效率――你是不是可以有时间娱乐休息,取决于你是不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对于高三的同学,定量的方法似乎更好,也可将定时的方法结合定量的方法来用。

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

计划可以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具有延续性,基本是不变的,而短期的学习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及时调整。作出一周至一天的计划来,可以使自己对学过的东西有一个更好的掌握。每周可以有一至两个重点科目,每天要注意对老师所讲内容消化时间的安排,同时留出适当的时间以备调整。

每天的计划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批判性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0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12-a/18=10)

(9)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1.5b=6)

每天的计划第9篇

    学习计划是高效率利用时间的保障。学习计划应该具有短期适用性。目标是长期的,计划却是短期的。学习计划要灵活机动,要能够与当时的学习状况相协调,规定得太死会使学习计划缺乏实际操作性。学习计划不一定要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只需要在头脑中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当然简单地拟个书面大概也是可以的,反正不要在形式工作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一天的计划用不着涵盖所有的科目,那样常常会影响学科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一般来说,一天复习3~4个学科就可以了,复习时要有所侧重,突出重难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复习。?

    2005年江西理科状元 傅必振?

    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段长时间自习(例如周六下午从2点到6点的4个小时自习的时间)开始时,只做了10分钟练习就坐不住了,总想着去看电视、上网或是逛街,结果大好时光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

    这是因为你没有给自己制订好学习计划。计划有短期的和长期的,在开始任何学习前,我都会为自己制订一个周密的计划。短期的,比如刚才说的4个小时自习,分成若干段,每段时间做一科,小结或是做题,都一一计划好;长期的,比如前面说的5月看课本计划,用半个月看完一本课本,每天看几页,一天中的哪个时段看,都事先拿一张大白纸写下来,每天完成后都做好标记。制订学习计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办法。?

    有些同学到4月时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怎么越练习越不会做,其实这是不注意小结造成的。题海是一个黑洞,有些同学一旦陷入其中便不能自拔,而是硬着头皮往里钻。然而善于小结的同学却不会这样,他们在复习中始终保持清醒和客观,知道自己的不足。?

    第一轮复习时,高三时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每周六下午放假,怎么利用这段时间呢?不是一味做题,不是去彻底放松,而是复习一周的笔记和错题。按照复习的进度,差不多一周复习完一章,因此每周六成了很自然的“分水岭”。保持复习节奏,定期小结,才不会陷入题海。?

    到了第二轮时,我采取的是每半个月小结的节奏。看第一轮的笔记,总结第二轮大量练习的得失,是我在这个时段小结的主旋律。?

    小结就像是紧张练习中的“调味剂”,常常让我乐在其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