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发展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5 17:13:37

经济发展的特征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1篇

网络经济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交易场所,使得交易范围扩大、交易方式多样化。网络经济改变了消费者需求方式、行为方式、购物方式,进而引发了市场的变动。以上关于网络经济三个层面内涵的理解是相互关联的,当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时,网络产业及与其相关产业必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相关网络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因此,从宏观层面出发,着眼于网络经济影响下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研究,依此分析新的经济形态的运行特征,并且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络经济是指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作为劳动工具,以知识、信息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对生产力的革新,进而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一)虚拟性。

网络经济具有虚拟性是指这种经济形态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它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有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人类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生产和交换,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已经逐渐影响到传统产业,使得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电子商务”和“金融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活动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创造和加工,或者将传统经济的交易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使得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信息化。

信息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劳动对象,信息服务和网络产品已经成为网络经济中的主要商品,但它们是不具备物质载体的,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当生产第一份原始信息产品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成本,但是以后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拷贝来完成,并且产品可以实现无限量拷贝,其拷贝过程投入的劳动和其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

(三)全球性。

从互联网的诞生至今,网络已经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迅速发展使得地球的距离缩小了,同时也使得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效率。网络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国际贸易、跨国生产、跨国金融、跨国交流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网络经济的全球性效应还体现在可以促进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新兴技术能在世界范围能得到迅速的传播与推广,并且能够打破传统经济中的区域界限,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直接性。

网络经济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缩短了经济贸易中的中间交易流程,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专门的服务性企业,使得消费者成为最终受益者,例如通过网络直销可以免去与中间商的交易过程,生产厂商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管理效力。

三、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劳动经济;特征;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8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1 新形势下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

在当前的经济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与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人口红利”向“人才t利”转变

“人口红利”指的是凭借较多的劳动力数量、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比重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巨大推力。“人才红利”指的是利用较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来代替以往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来获得同等或更高的经济效益。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效应的支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用工成本的逐渐增加,以往的“人口红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了。为此,我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渐将以往“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的优势与作用。

1.2 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掀起了新时期的又一次创业浪潮。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特征的就是一方面国家出台了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很多高校开始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这表明当前国家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并且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从整体的就业形势来看,“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就业”也是近年来劳动经济市场的潜在趋势。

1.3 从“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内经济发展更添活力。在加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劳动市场选择范围更加广阔,促使劳动市场逐渐由“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1.4 就业环境更加公平

据调查显示,我国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就业歧视观念与行为,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历背景歧视、相貌歧视及年龄歧视等,这些就业歧视对大部分就业者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而随着近年来劳动保护法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促使劳动市场逐步消除就业歧视,加快了打造公平就业环境的进程。就劳动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当前的就业环境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1.5 劳动关系更加平等

在以往的劳动就业形式中,人们普遍认为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随着近年来劳动经济形式的转变,劳动者逐渐由“打工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总体来说,在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主要特征是劳动经济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更有活力、劳动理念更加开放、劳动领域更加广阔、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2 新形势下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几点设想

以上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劳动领域、劳动关系、劳动分工及劳动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时期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劳动分工、劳动关系等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如何促进劳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1 持续扩大劳务输出

从当前劳动经济表现的特征来看,国际市场的开放给劳动者更大的选择机会,也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在此形势下,我国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劳动就业模式,主动开展劳务输出,拓展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国际劳务市场;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向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输出,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鼓励他们学习这些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理念方法及营销策略等,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2.2 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法律制度这一基础保障,并且要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及不同的执法状况,梳理分析新形势下劳动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完善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例如:从当前的劳动关系来说,劳动者与雇佣者的关系较以往更为平等,但劳动就业歧视及劳动合同不规范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劳动力培训来说,对失业人员再就业起了相当的作用,但是从培训面来看还不够普及。因此,不断地完善与劳动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尤为重要。

2.3 国家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

面对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创业情况,国家要给予足够的资助与扶持,以鼓励创业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在政策措施上为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创业贷款资助与创业风险保障,让劳动者可以放心大胆地创业就业,以此来提升我国劳动经济市场的活力与发展力;另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就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使劳动者更好地适应“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来往和发展关联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通过这种密切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而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大重点就是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再在此基础上用各种方式让国内的区域经济布局情况更加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也更加和谐。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东部、中部和西部相比较

东部地区多靠海靠湖,有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而在历史上很多首都、主要贸易港口都是建立在东部,从历史、地理条件来看东部地区在一开始就有发展优势,相比之下西部较为一般,且在历史进程下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中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一般,加上位处内陆中央,历史上战争的忧患、不安定的生活环境让中部地区遗留了不够好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地区更是生活环境较艰难,资源不丰富、与外来地区交流不便且少、地形复杂建设困难等问题也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二)沿海和内地相比较

在过去,地理因素很大地限制了区域发展情况,但在全球化经济、高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地也可以通过飞机这样的手段轻易到达,但当前内地的发展比不上沿海地区,一方面有地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条件不够好吸引不了外来劳动力促进城市发展,以及国际国内知名度都不够高使得内地一些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收益不算太高。除此外也有人才的因素,优秀的人才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薪资水平高或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这也容易导致了内陆人才外流沿海地区,使得内陆的发展水平停滞在原地,而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却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不平衡不协调。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分析

(一)趋荩呵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提高

过去由于地理、资源、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但总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高的,而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人发展的愿望、乡土情怀的重视等新因素下,落后的区域在发达区域的帮助下也渐渐发展起来了,虽然差距仍旧较大,但从总的来看,原本经济水平落后的区域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原本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没有落后于经济发展,两者都努力发展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毕竟经济发达区域不会停下脚步等经济落后区域,而是会继续向前发展,但经济落后的区域也会大步向前,发挥经济潜力,这样你追我赶相互进步,最终距离会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协调。

(二)特征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发展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中西部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相关的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的铁路建设、旅游城市开发等政策,除此外还有东中部相互支持发展的要求。中部是在历史上有过良好发展的地区,这里资源丰富、土地广阔,适合加强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等需要资源发展的行业,以及开发部分旅游业。相较之下西部比较荒芜、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政策,需要在资金、技术、资源的共同帮助下缓慢地进行发展。

(三)特征二: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就跟学习不好除了自己努力有时候也需要学习好的同学帮忙一样,经济落后的区域光有政策的支持和本地居民的努力是不够的,而在这种时候,经济发达区域可以给予这些区域发展的经验,并引导、鼓励该区域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一大特征就是由发达区域带动落后区域发展,目前有形式:一是派遣先进干部到中西部参与当地管理、建设工作,例如将现代农业耕作、运作方式传授到当地,或是帮忙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给出经济发展建议等;二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捐款希望工程,建设像学校、公园、道路等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工程,同时还可以派遣相关人才辅助建设,保证工程的质量的建设的速度;三是高校派出师范学生下乡支教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同时高校或社会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或社会人士为落后地区做出一定服务。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分建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乎的是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的要求,而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外,还有些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第一,明确对发展有待进步的中西部城市的投资发展方向,类似于因材施教,比如张家界适合发展旅游业而不是农业,确定发展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第二,重视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需要人才的辅助,所以不应该吝啬于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投资;第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像“珠三角”这样发展快的知名区域。

四、结束语

要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是一天的工夫,而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各方因素的结合,就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长期和谐发展,就区域自身来说,区域经协调发展可以改善中西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感,所以今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仍旧需要关注和加强。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制度;GDP;消费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我国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一、工业化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当年价格1090美元),2007年我国GDP为246619亿元,比1978年的568018亿元增长了4214倍多。按照钱纳里的标准,我国进入到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也进入到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0,也是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期0。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将迎来一个大规模固定资产、设备的更新阶段,并由此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机遇。一是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二是重型机器制造业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三是自主创新的开展必然介入成套机器设备的更新。从所处的矛盾凸显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矛盾更为显著0。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以及国内体制和外部环境中的新问题开始集中显露出来。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二、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双重转型期

改革30年的经济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种典型的转型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双重制度变迁0的特征,在双重制度变迁背景下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一方面要实现发展的任务,实现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统一为一个过程。从经济发展来看,既要加速实现传统经典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又要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从经济转型的任务来看,面临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城市化由人口城市化向以产业为支持的功能型城市化转型,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效率提高型转型,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双重制度变迁既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又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阶段,从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2006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14B4713B4013,对照工业化先行国家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目前中国产业结构演进阶段转换的/拐点0已经出现。从就业结构来看,2006年中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为4418B2318B3114,/非农0产业占就业的比重仅为5512%,比之工业化先行大国最低2/3,平均70%以上的比重低得多。从城市化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突破50%,按照/常住人口0统计的/城市人口0占总人口的比重,2007年仅仅为4419%。因此,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升级方面做文章。在需求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供给方面,重点发展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以住、行为主要增长点的需求结构和以高加工度、技术密集、创新推动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四、消费的增长效应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消费方式逐步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住房、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食品消费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01869逐渐下降至2003年的0155,进而下降到2006年的01428。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性的消费正在加速增长。

消费结构对发展度的贡献率不断增长,1993年为111%,2003年为218%,而2006年上升至413%,这是由于收入快速增长,资产市场上财富效应不断扩大,以及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改革的进展等因素所致,并且消费增长很可能最具活力。中国经济正在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超越投资,200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大大高于投资(36%)和净出口(15%)的贡献率。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大众消费时代。

五、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转型增长,这种转型增长表现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增长,在内容上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增长。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同时并存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传统产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是按照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进行的。报酬递增的机制与报酬递减的机制并存于所有的产业中,大致上报酬递减支配传统产业部门加工行业,而报酬递增则统治着现代产业部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现代经济也由此分成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商业世界,对应着两种类型的报酬机制。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历了从规模物质生产到设计和使用技术、从加工处理资源到加工处理信息、从应用自然资源到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转变。随着这个转变的发生,/决定经济行为的基础性机制从报酬递减转向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5篇

关键词:城市圈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14-02

大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合力打造之下的“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以大武汉为核心,与周边8个中小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我省、我市情况,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认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势在必行,机遇在前。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掌握武汉城市圈的大体情况,便于我们采取有利措施加快城市圈发展,早日实现城市一体化。

1、指标和数据的选取及标准化

为了观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从湖北统计年鉴中找到了武汉城市圈的几个经济发展指标,用SPSS统计软件将样本值标准化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这些经济发展指标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年底总人口数(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工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产值(元)。

由于我们所选取的经济指标的单位各不相同,这不利于我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数据标准化。可以直接利用SPSS软件的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见下表。

2、数据处理

2.1 因子分析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中,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往往要考虑从多方面观察所研究的对象,要收集多个观察指标的数据。因子分析就是考虑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使进一步研究变得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公共因子,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就可表述为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殊因子之和。通过构造因子分析模型来研究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变量的共同度,再根据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大小选择主要的公共因子,在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最后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比重对各因子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综合得分进行评价。

现在对以上提到的8个指标(下面所有用到得数据都是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软件计算的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的有关信息,在做因子分析之前,我们要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做检验,以得出的因子分析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检验,我们采用因子模型分析数据是适宜的。

表2是未进行旋转的的每个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是其特征值占全部主因子特征值总和的比率,此次分析全部主因子特征值的总和为8(即主因子个数),如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为71.281%,是其特征值5.702和8的比率。在提取公因子数量时我们没有选择特征值大于l来决定公因子数的方法而是直接选择提取前三个公因子,就是提取三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得前三个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累计比例达到99.425%(其实2个公因子时有98.536已经可行,但为了分析更方便我们取三个公因子),其余的因子所占比例相对很少。也就是说三个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绝大部分,在此我们选三个主因子时可行的。

图1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特征值碎石图,可以看出从第三个主因子以后,曲线变得较为平坦了,所以我们拙取三个主因子还是比较适宜的。用四次方最大旋转法可以得到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变量与每个因子的相关系数。

表3是旋转前的因子载荷矩阵,我们为了使因子之间的信息更加独立和更加容易对因子做出解释,进一步对因子载荷矩阵施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变量较过程末进行旋转之前要好,更加直观明显。从上表的公共因子来看,8个变量的几乎所有信息都能别这3个公共因子说明。且我们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这4个指标主要在第一个主因子上的载荷较大,而土地面积、年底总人口数、第一产业对第一个主因子之间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剩下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对第三个主因子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因子1上具有较大载荷的4个指标较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地区工业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因子1定义为工业因子:在因子2上具有较:

大载荷的3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及地理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因子2定义为农业因子,而因子3我们可以定义为生产平均量因子。

利用SPSS软件,我们可得武汉城市圈中9个城市的经济指标在三个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如表5。

2.2 聚类分析

我们认为,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于是根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和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聚为另外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分类系统。最后再把整个分类系统画成一张分群图,用它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间的亲疏关系表示出来。聚类分析不仅可以对样本进行分类,也可以用来对变量进行分类。对样品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分析,对变量的分类称为R型聚类分析。聚类方法一般有: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K-均值法、分解、加入法和有序样本的聚类。

本文中我们将用到的是系统聚类。系统聚类(HierarchicalClusteringMethod)是聚类诸方法中用的最多的。按照不同的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可以是不同的系统聚类。

用SPSS软件可以得到按因子得分的不同类别的分类,表5为利用因子得分将各个地区划分成2-5类条件下不同的分类结果。

从表6和通过因子和聚类综合分析得到的图2中我们看到对聚类得出的各类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知,分成4类的结果是比较合理的,具体分类为:

第一类:武汉――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金融商贸中心、交通物流和通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及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它也是整个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即作为城市

圈发展极核的武汉都市发展区。

第二类:即以武汉东部组群、鄂州市区、黄石市区、黄冈市区为主体,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这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密集区。

第三类:三区,即西部仙潜天、西北孝应安、南部咸赤嘉3个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成为城市圈的重要支撑。

第四类:四轴,以交通为导向、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点的4条区域发展轴,以此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脊梁。四轴均以武汉为起点,分别向鄂东、西部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发展延伸。东部发展轴辐射九江等城市,对接昌九景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联系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发展轴辐射荆州等城市,对接宜昌都市区,联系成渝城市群;西北发展轴辐射随州等城市,对接襄樊都市区;西南发展轴依托京广大动脉,辐射岳阳等城市,对接长株潭城市群,联系珠三角城市群,将作为两湖地区两个城市群的联系纽带,成为中部地区经济长廊和部级区域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 论

本文选取武汉城市圈可反映经济的8个指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这9个地区按经济发展分类,以便对武汉城市圈的情形有一个从总到局部,再从个体到整体的认识,为我们最近几年发展武汉城市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情形并不是单方面的反应,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资源、政策等众多人为和非人为因素,而此文并不能将所有的因素包含在内,只能选取其中某些指标或某一方面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在数据上某些地区存在缺失值,故本文的分析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本文所选用的方法和思想是可取的,同时本文选取指标时尽量从多方面去考虑,从而得出的结论大致看出与实际结果出入并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知的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王玻,李从东,地区经济规模评价的多元统计分析及其适用性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39:147―151

[3]童其慧,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张吉献,杨铭,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2―5133,5152

[5]梁国巍,王传美,童恒庆,多元统计方法在分析各地区综合经济水平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

[6]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6篇

Abstract: In our daily lif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come to us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everyone has ha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work, life and so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undoubtedly played a more profound change and re-positioning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production, operation,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o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分析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China's economy;system reform;measur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41-04

0 引言

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持续影响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消极的后果,最为根本的途径便是改革和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制度,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摆脱被动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不在局限于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区,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发展状态。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经济体的联系紧密,如同“绑在同一只船上”。因为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过于强烈,通常只要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体发生问题,就会迅速且深远地波及到其他相邻的体系亦或是波及“全身”,最终波及至全球化体系下的全部成员。前一些年发生的泰国货币危机迅速的影响到了与其经济有诸多相连之处的日本和韩国,除此之外也包括很多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国家,产生了地域性的经济“地震”。在这之后又快速的蔓延到俄罗斯、南美国家,从而波及全世界。

其次,不同经济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上在全球化中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世贸组织减税在的措施内,有些经济体会主动适应全球化,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经济体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作用下改变他们的政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极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跨国企业经常进行货币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在货币汇率不稳定的时候。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帮助打开经济的国门,让外国带有其他目的的资金有着可乘之机,这也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不断建立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相关制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征和影响的了解,以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较为科学和充分的说明应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

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如今都是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可以改善、完善的空间。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为下面几个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贸易自由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贸易自由化,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尽管关贸总协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对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和保护,但是直到八十年代这些措施才真正落实。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它将不同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涵盖在了一个体制之下[1],构建了一个适宜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交流,也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而稳定的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业务全球性发展

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一些跨国公司借助有力的经济发展制度,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使得影响力和活动范围不断蔓延,它在带动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促进了资源、人才和金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今,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经营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借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3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规模全球性发展

跨国的全球性公司和企业从规模的单元与企业本身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体现出规模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通常,我们认为“富可敌国”这个成语有夸张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在今日的跨国规模全球性上,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并不夸张。例如,壳牌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基本与伊朗全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而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沃尔玛在全球的业务中每年收入约为1600亿美元,这甚至远远超越诸多非洲、南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

1.4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变化

在过去,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为了实现贸易交流,只能借助铁路、电报等手段,工作效率很低,因此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十分缓慢。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电话、传真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通过简便的通讯和信息手段,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顺利的完成生产、贸易等活动。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不仅跨越了时间的局限,还超越了空间距离,能够及时传送给人们新鲜的市场变化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改变自己的生产要求和价格定位,这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1.5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企业巨头的垄断和全球性质机构的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巨头通过资本、技术、管理、规模效益等优势对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带有优势的占领统治,除此之外,这现象背后的受益者也同样包括全球性金融机构,他们遍布全球的资本控制致使垄断现象愈演愈烈。这使得他们控制了世界上大约80%的各类专利与高精尖技术,大约60%的世界贸易,大约70%的国际直接、间接投资,和30%的国际技术转移。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和爱克森石油公司都是典型代表。[2]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在局限在某一个空间内,它需要不断开放,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他国企业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设计、生产、销售、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这就需要我国不断改变经济体制,以适应国家管理和其他合作对象提出的要求,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这对其他领域和行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也希望借此机会快速的加大力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等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50项重点改革任务。会议强调,要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资源占有量和人才竞争力上看,我国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资金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更高的水平的发展,不得不借助我国的资源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外资内投和内资外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环境下,我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本,不断创新本国的企业的发展形态,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好的引进和走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外资依存度从1985年的1.55%,自1995年起维持在在20%左右。另据数据显示,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这非常好的解决了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③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上个世纪开始,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核心的调整,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经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不断转型和创新,但是整体水平欠佳,尚存在较多的改革空间。经济全球化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以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本[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2.2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当然,经济全球化并不全是积极的影响,它还会对弱势产业和民族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如今,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掌握着较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它能够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继续“压榨”发展中国家。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经济结构相对还比较脆弱,因此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经济持续波动。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加速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经济全球化虽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是它默认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承受污染和危机的主要场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只能通过“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将一些污染性的工厂开设在了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加重,环境和生态条件不断恶化,这不仅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情况,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现阶段极其重视此类问题。以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的河南为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年6月召开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座谈会,将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并且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

3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3.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以消耗资源和人力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4]。我国大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实际,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大力扶持民营产业和民族产业,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支持,制定有利的发展政策,帮助民营和民族产业实现转型[5]。长期以来,受市场变化速度的影响,我国民营资本的累积过程十分缓慢,民营产业受到的发展限制很多,因此,为了改变以上情况,我国应该重新制定经济发展体制,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和建设。另外,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条件。

3.2 主动迎战、积极参与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当前的被动地位,主动接受挑战,通过制定积极的发展策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形态。任何企业、行业,都不能忽视了市场变化的作用,都应该通过创新管理和生产制度,减少冲击和压力,避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吞没[6]。我国应在改变自身的同时,认真研读全球性贸易规则,根据这些制度和内容修改自身的发展目标,寻找更有利的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避和被动接受,只会被世界经济所抛弃,无法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目标。以联想的发展为例,在国内最初的发展情况,联想与海尔的模式非常类似,虽然在国内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联想的发展仍旧难以走向国际,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联想的发展被传统模式禁锢,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最终势必会走向灭亡。因此,联想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在国外,联想收购了IBM手提电脑业务,由此在国际上一举成名,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另外,丰源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终丰源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可口可乐的长期供应商,实现与可口可乐的共赢,从而打出了世界知名度。由此可见,要想发展,主动迎战、积极参与才是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之道。

3.3 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态,克服不利影响,需要从提高综合国力入手,在发展政治和军事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新产业结构等手段,改善资源利用现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物质基础。从当期的情况来看,我国应该尽量服从大局,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8],促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避免冲突,营造大国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应不断调节产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的方式,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实现经济安全[9]。另外,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支柱型产业等方面,应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3.4 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

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4年间,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是32.7%,比同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快了17.6%。同业往来的负债余额年均增长24.4%,比同期存款余额年均增长快了10%。截至2016年,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过去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我国经济受全球化的影响,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制定一个以国家调控为主的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或者其他挑战。首先,国家应该立足于实际,建立以计划调控为主的银行监管系统[10],及时而有效的传递市场和货币政策信息,以帮助其他企业掌握经济政策的变化形式,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市场,注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防止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的无序蔓延。最后,应该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人才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开发更多的金融管理工具,提高金融行业的决策和经营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金融风险和成本投入量[11]。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因此,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我国应该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姿态面对挑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J].商,2013(13):190.

[2]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1(6):121-123.

[3]胡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J].经济视角(下),2011(05):100-102.

[4]赵龙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的主导学术理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2):127-135.

[5]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180-184.

[6]李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9):165-166,169.

[7]蓝海林,皮圣雷.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分割性双重条件下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11(08):1107-1114.

[8]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5-6.

[9]李文杰.论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家经济原则[J].学理论,2011(35):107-108.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7篇

 

1 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1.1 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融合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信息、金融、服务为主的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大机器工业,而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下,那些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也在渐渐显露,所以新的管理创新方式应运而生,有的人称之为创业管理方式。创业管理需要重视信息,信息量的多少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信息的时间差和如何利用信息往往是极为重要的。人的能力是创业管理需要重视的,还要尽量多地考虑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但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一点,创业管理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完全摒弃,传统管理方式的优点也应该给予重视,并进行吸取。整个创业管理过程不但有机会的发现和提炼,还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创业管理逐渐将传统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融入到其中,传统的管理方式也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越来越重视。在管理领域中一个划时代的改革就是传统管理和创业管理的融合。

 

1.2 工业经济的文化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消费结构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变化,文化的需求量明显增大,进而渗透到了工业生产中,文化因素在工业中的各个环节比重越来越大。产品在外观设计上要与大众的审美理念相一致,产品外观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售后服务上也多本着“消费者是上帝”的原则,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服务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工业制造业与文化企业的融合交流越来越多。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由老板控制员工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化管理。知识员工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老板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员工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体现,进而融合到管理中。这样领导和员工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企业的对外关系中也有文化的渗透。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方式是控制所有的生产流程,但是现代社会中很多烦人跨国公司以“外包”的形式来进行操作,虚拟组织得到了极大发挥。企业间突破那种狭隘的对手观念,合作伙伴在它们之间生根发芽。

 

1.3 工业经济的信息化

 

信息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要想得到大量的市场信息,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形成产品的销售和原材料的供应,并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网络管理。如今的大型制造业不但有软件、数据库、无线通讯和在线信息服务,还会有信息内容产业的服务。信息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三网合一”的发展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经济对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工业制造业的每个环节中,还直接参与和经营一部分信息产业,实现了信息转化为商品的可能性。工业化在信息化的改变下有了很大的上升发展空间,不仅能够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培养更多需要的人才,还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企业成本,实现产业信息化。

 

2 工业经济的新型发展策略

 

2.1 发展循环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要制定好生产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生产属于循环经济中从资源到产品的过程,应遵循三个原则。(1)减量化: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2)标准化:设计中要采用标准设计。(3)清洁化: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而要实现这些,应以科学技术进步作为重要的基础,积极引起新技术,最大程度上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在产品科学的设计和制造下,循环经济才有可能得到顺利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使循环经济达到顺利发展,科学的管理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1)政府应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城市的产业机构要科学合理,进而形成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产业链。(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借此来规范循环经济,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对那些肆意污染环境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对污染企业的建设进行适当地限制,把好容易出现问题的源头,使新建项目免于成为限期治理项目。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好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划分好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对现阶段执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适当地提高收费标准。

 

2.2 加强技术创新

 

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无限的发展潜力,这其中科学技术为重要的推动力,进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工业经济能够与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首先,对技术创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济要实现有效发展,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必要和关键因素。技术创新重要性的理念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深入人心了,并且得到了重视,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安全密不可分。创新是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大的方面。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更加关注世界先进技术创新,更加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其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一定的方法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技术得以进步,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加快研究、并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条例。(2)加强政府的行政合力和引导力度。(3)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4)建立区域特色经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5)进一步推进品牌培育和技术标准战略。(6)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鼓励探索技术创新模式,使企业能够与更多的大专院校展开交流与合作。(7)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3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信息产业建设的发展力度,促进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的更新,并以此来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加快体制创新,促进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化战略的发展中,应结合信息化战略对现行体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主动加快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体制创新,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规模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8篇

1.从工业化进程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工业化演变进程正在加快。80年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传统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水平在280美元左右徘徊。2002年全省县域经济中人均GDP达到754美元, 已越出传统工业化初期,处于传统工业化中期水平。

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化趋势。90年代以来,全省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正在向三、二、一阶段的迈进。

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异动趋向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批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到第二、三产业,大批农村人口也逐步转为城市人口。

2.从改革开放进程分析,所有制的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体制创新推动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县(市)大力推进国有民营、公有民营、民有民营,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超过80%以上。如仙桃市通过“1+X”模式,即保留迈亚股份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其余全部实现公转民营。

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县域以外的资本成为新的增长点。宜城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搭建让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能够源源不断涌入的平台。近四年,全市共引进项目300多个,引进资金10亿多元,如楚天化纤、菲律宾富亿、香港港骏隆、广东万众等大企业、大公司纷纷入驻。

3.从地域构成上分析,呈现出以江汉平原、鄂北岗地为轴心的中部地区领先发展,鄂东、鄂西两翼相对缓慢与滞后的区域发展层次格局。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开发深入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省县域布局结构向三个层次的环状格局过渡的特征愈来愈明显。就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全省较发达县(市、区)与不发达县(市、区)均相对集中,较发达县(市、区)全部集中于内环区域的沿江、沿线地带,十二个特困县则集中于鄂西北、鄂西南地区。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

1.转变县级政府管理职能。一是县级政府应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清理并逐步削减行政性审批,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逐步实行登记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县级政府主要职责是着重搞好工业、农业、城市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指导,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成效与质量。二是县级政府应着力建设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国内外相衔接的大市场体系。为市场正常运转提供各种服务,积极制定各种规范市场主体和各种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或退出机制,引进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手段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三是要树立现代政府行政管理观念,缩小政府经济微观管理职能,拓展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保证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现代行政管理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要正确看待政府作用、限定政府权限和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政府的准确定位,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政府――“有限政府”、“小政府”、“责任政府”,为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2.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要创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二是要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加工。四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要力争在下列农业科技方面取得新的突破:1)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产品增值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是规避农产品易腐易烂的风险,为市场提供丰富商品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点金”术。2)农产品科学种养殖综合技术。这包括土地肥力测试及综合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预报及防治技术、套种技术、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科学繁育、工厂化养殖技术、动物疾病的防治技术、饲料技术等。传统种养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必须认真总结和吸收;同时,也要采用新出现的科学种养殖技术,把农产品种养殖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3)新品种开发和快速繁育技术。种子的品质和品种繁育速度是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一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发展现代企业。二是要实施产业优化和产业集群战略,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包括产业优化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三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城镇及工业园区建设。四是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改造。

县域地区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的重点是发展区域核心技术,即符合科技发展趋势,与区域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关系密切,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核心技术的发展主要应用于主导产业部门,提升主导产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流程,改进产品性能、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或者以引进技术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对于欠发达县域而言,技术引进、开发的重点是:农林产品的深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技术;能够提高制造业的装备水平、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机电一体化,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技术等。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横向看,就是要尽量扩大县域第三产业的空间范围,应把发展的重心放在生产服务领域,这是把县域市场经济推向更高层次的关键,县域商业的发展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批发市场上。从纵向看,第三产业起步晚、起点高,才有希望赶上人家。发展横向联合,建立企业集团,提高经济效益,是县域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人才引进、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设施开发等多种内容的咨询业,以及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诸多现代第三产业部门,是把县域工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所必需的。实施网络化发展战略是改变县域第三产业落后局面的关键所在。所谓网络,是指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社区之内建立纵横交错、密切联结、共同组成的县域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体系。要把县域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系起来,使一、二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龙配套。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9篇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

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trente glorieuses”, 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平与效率(equity and efficiency)孰为先的问题。“大陆模式”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而“盎格鲁模式”则更多地看重市场效率。

意大利学者tito boeri、比利时学者andré sapir、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评论员martin wolf等西方学者对“大陆模式”又进行了具体细分,即“大陆模式”包括“日耳曼模式”(nordic)、“莱茵河流域模式”(rhineland)和“地中海模式”(mediterranean)[1] [2] [3]。如果加上上述的“盎格鲁模式”,欧盟经济则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即“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2004年欧盟东扩后,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来看,欧盟25国疆域面积为397万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七位;国内生产总值为12.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1%;欧盟拥有4.5亿人口,列世界第3位,占世界总人口的7%。

与此同时,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173亿美元,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提前8年实现中欧领导人2003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累计最大技术供应方地位,同时还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欧盟25国经济划分为5种经济模式,即西欧模式、南欧模式、英爱模式、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

第一种欧盟经济模式:“西欧模式”。“西欧模式”成员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共5个欧盟成员。

第二种欧盟经济模式:“南欧模式”。“南欧模式” 成员包括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共6个欧盟成员。

第三种欧盟经济模式:“英爱模式”。“英爱模式” 成员包括英国和爱尔兰,共2个欧盟成员。

第四种欧盟经济模式:“北欧模式”。“北欧模式”成员包括瑞典、丹麦、芬兰和荷兰,共4个欧盟成员。

第五种欧盟经济模式:“东欧模式”。“东欧模式” 成员包括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共8个欧盟成员。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第一,该国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发展路径相似。

第二,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相近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一是基本延续“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的划分方法,同时在“地中海模式”中添入了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个新成员。二是将8个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与前4种经济模式并列。三是为了便于认知,按地域方位,重新对5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更名。

第四,关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分类考虑。2004年5月1日新加入成员中,塞浦路斯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世界银行已将塞浦路斯确定为发达国家。马耳他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且1964年12月已经加入了英联邦。2003年3月8日,马耳他就加入欧盟全民公投时,同意率仅为54%,远低于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从地理位置看,塞浦路斯比邻希腊,马耳他靠近意大利。因此,将这两个新成员列入“南欧模式”。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区别并不很严格。不过,本文认为,欧盟经济原本就不是国别经济,欧盟成员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各异,动用经济政策的权限有所不同,欧元区成员和区外成员的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相差较大。因此,欧盟经济模式类型上的区别相当可以说明问题。

三、欧盟五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与比较分析

总的来说,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点各有千秋[4]。

第一,“北欧模式”在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最大。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有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强大的工会带来工资方面的高度平等。

第二,“英爱模式”提供相当优厚的社会补助,现金补贴主要给予工作年龄的人,这些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工会势力单薄,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

第三,“西欧模式”依靠社会保险来救助失业者和提供养老金。这些国家的就业保护较强。工会很强大,并在扩大集体议价结果的问题上享有法律保护。

第四,“南欧模式”注重对老年人养老金的公共支出。严格立法保护就业并减少就业,对提前退休提供大力支持,以减少求职者人数。

第五,“东欧模式”注重经济政策和政治体制的转型,从竞争政策到食品安全都进行了彻底变革,试图完全“擦除”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痕迹,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具体来看,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征还可以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就业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等不同方面进行考察。

1.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表现是一种经济模式是否优越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汇总了1997年至2005年欧盟25国历年来的经济增长率,并且按照本文的分类对25个欧盟成员归总到了5种经济模式组别

从表1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东欧模式的经济增长最快,2005年达到3.0%至7.8%,如果按照此增速,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东欧模式的生活水平可赶上欧盟的平均水准。其次为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其中瑞典经济增长尤为引人注目。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占欧盟经济总量的67%,但经济增长总体表现最为糟糕。

2.通货膨胀率。高增长、低通胀是一种公认的理想经济模式。从表2我们感觉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通货膨胀水平差异较大。东欧模式维持了经济高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多数国家的物价压力,如2004年斯洛伐克的通胀率达到了7.5%,匈牙利也达到了6.8%。南欧模式的通胀压力虽然低于东欧模式,但作为欧元区成员,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物价水平均超出了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2%标准,其中西班牙和希腊的物价分别达到了3.1%和3%。西欧模式的物价水平保持在适度水平上,但卢森堡的通胀率超过了3%。相反,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目标。

3.劳动生产率。本文收集了欧盟统计局1993至2003年欧盟25国的小时劳动生产率统计数据(详见表3)。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据全欧商业组织eurochambres的研究报告,自1994年起美国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了欧盟。即使欧盟劳动生产率年增速超出美国0.5个百分点,那么欧盟还要经过50年的努力才能赶上美国,这是欧美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表3的数据以欧盟原15国的劳动生产率为100依据,西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除奥地利外,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超过平均水平,而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则均低于欧盟原15国的平均水平。2003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为94.3,英国财政部发言人认为,1997年以来英国的生产率一直在提高。但经合组织强调,英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处于15年来的历史低点,与德国和法国等主要欧盟成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生产率赤字”。

4.就业增长率。欧盟国家普遍重视本国的就业和消除相对贫困状况。南欧模式倾向于高水平就业保护,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着重于失业福利的高覆盖,西欧模式和东欧模式则在就业保护和失业福利方面折衷(详见表4)。

从就业状况看,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相对理想一些,而西欧模式、东欧模式与南欧模式相对差一些。从缩小贫富差距看,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表现较好,而南欧模式、东欧模式与英爱模式较差。有学者指出,英爱模式之所以在脱贫方面表现不佳,主要不是由于缺少财政再分配,而是由于社会底层的教育水准较低。北欧模式在就业和脱贫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而南欧模式在两方面都做得不好。英爱模式在就业方面做得不错,但在脱贫上做得不好,而西欧模式刚好与之相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英爱模式与北欧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率较高,而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较为公平。

5.政府支出水平。各种经济模式都离不开政府发挥作用。经历许多灾难后,二战后欧盟在个人努力与集体责任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所有欧盟人共享由国家组织的社会福利,这项社会福利超过了全球标准。衡量一国社会福利一个重要指标是政府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5的数据揭示了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政府支出状况。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最高,西欧模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也高于英爱模式,东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参差不齐,如匈牙利的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而立陶宛的政府支出水平仅为33.2%。

北欧模式的社会福利远远高于欧盟的一般水平,这些国家有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享受国家资助的高标准福利,其经济成功也是毫无疑问的。相反,英爱模式中的爱尔兰的社会福利仅为33.7%,自由主义占据了上风。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居其间,而东欧模式也通过逐年降低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向英爱模式靠拢。

四、欧盟五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向分析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印象,欧盟并不存在媒体所谓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及其模式改革问题。欧盟经济近10年来增速低于美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相差悬殊,国际政治舞台的渗透力也大为削减。欧盟领导人峰会讨论对欧盟经济进行改革,确实是势在必行。部分欧盟人也开始认同欧洲社会模式正在破产,甚至出现“野蛮”的英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降压倒“文明”的欧盟社会人文市场经济的论调。

从巴黎到柏林,从华沙到罗马,不少欧盟成员国政府对改革欧盟经济社会模式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但与此相伴随的确是公众的敌意,欧盟宪法条约在欧盟的创始国之一 —— 法国和荷兰被否决,法国就业改革导致大规模的公众抗议,欧盟成员之间跨国并购的“经济爱国主义”等等。

既然欧盟经济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么本文分析的欧盟5种经济模式将何去何从呢?

目前,西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欧盟的45%,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前进的两只轮子地位不容置疑;南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22%,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欧盟的重要成员;英爱模式的经济总量占17%,英国是非欧元区的最大成员;北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11%,是欧盟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倡导者;东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5%,但劳工成本的优势,使之尽享入盟的大市场。

所以,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的重要性相当大,它们的经济总量在欧盟25国中占到2/3以上,在欧元区则占到90%。如果欧盟经济希望起色,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就应该要么更加“北欧模式”化,要么更加“英爱模式”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产业分工国际化和产业外包化日趋明显、旧的工作岗位和传统做法日趋过时的时代,严格的就业保护尤其不合适。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变革的核心应是去除明确的就业保护。其趋向是提高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的就业能力而不是保护就业,同时针对失业的短期冲击提供保护。

但问题是,欧盟5种经济模式为并行的,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模式是完美无缺的。而且西欧模式、南欧模式与英爱模式存在着长期的理念冲突,西欧模式、南欧模式与北欧模式的理念虽然接近,但是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不是完全一样的。经济模式选择之争反映在不同层面。这些年,欧盟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波折反映了欧盟多种经济模式的碰撞。

首先,原欧盟15国对加入其劳动力市场的东欧成员务工人员越来越不友善,欧盟至今取得的最大成就,即实现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单一市场,正遭受严峻的威胁。英国推行改革,实行减少国家干预、低税收低福利、鼓励竞争的经济政策,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而西欧和南欧公民担心欧盟过于强调自由市场经济,使他们丢失饭碗和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其次,欧盟宪法危机虽然没有改变欧盟现存的运转体系,欧盟仍可以继续现存的“游戏规则”运作,但由15国扩大到25国后,原来的协商一致原则会阻碍欧盟决策程序及其有效性。政治融合与经济融合步调不一致,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

第三,在政府领导人层面也经常能看到欧盟多种经济模式的争执。如英国财长布朗认为,欧盟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减少欧盟对企业和商业的过度干预,在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采取公正、灵活的市场策略,才能刺激经济活力,适应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而德国社民党领导人则公开表示,英爱模式的企业家像蝗虫一样,吃完一个欧盟成员企业又跑到另一个成员企业,导致大批欧盟工人失业,拿取利润后最后飞走,完全不讲任何社会责任。

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趋向之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但本文认为,片面追求社会公平、经济效率低下的经济模式可能也是难以持久的。想通过改革激发竞争活力,同时又不改变福利国家体制,这的确是两难挑战。欧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决策使不上力,因为福利国家的框架和劳动力市场法规仍主要掌握在成员国家层面。单纯抵制变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没有出路的。让欧盟5种经济模式相互取长补短可能很难,但不这么做欧盟经济前景或许更加黯淡。

五、结论和启示

虽然欧盟经济有巨大的活力,但欧盟经济增长步伐相对放慢是不争的事实。东欧政局变动后,欧盟抓住机遇促进一体化,从签署《马约》到启动统一货币欧元,力图实现资本、商品、服务和人员的四大自由流通,再到2004年实现东扩,欧盟一体化进程步伐之快以至于欧盟政治家的理想主义与普通公众的现实利益相差太远,低收入和高收入成员间的鸿沟日益增大,引发公众忧虑。可以预料,欧盟经济模式之争还会在欧盟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峰会等场合出现。

本文的分析已经说明,欧盟并不存在单一的社会模式。美国、日本和欧盟是世界三大经济体,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但研究欧盟经济的思路一定不能等同于研究美国和日本经济,因为欧盟有两个层面的经济政策在交织作用,单一大市场和欧元的稳定离不开欧盟各个成员的支持和欧盟领导人的协调,而欧盟经济的业绩好坏又是建立在各个欧盟成员国别经济基础上的。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社会正义与市场配置、政府导向与企业积累等这三对关系彰显了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欧盟成员既有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有经济发展的滞胀时段。从长期的角度看,一种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长并无直接关系。

但是,一种经济模式需要因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欧盟不少成员人口出生率极低,人口老龄化,国家社会福利负担越来越重,劳动力昂贵,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经济增长表现差异还是存在的,其对华贸易取向和贸易政策存在较大的差异。善于深度分析欧盟经济的特点和走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中欧经贸工作。

[参考文献]

[1]tito boeri .let social policy models compete and europe will win[j].in celebration of the schumpeter program at harvard university,2002,april 11-12.

[2]andré sapir.globalis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uropean social models. [j].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2006, vol. 44, issue 2, pp. 369-39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