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2 17:04:37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 发展 永川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支撑、标准生产、规模推进、链条运行、生态循环等为特征,以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等为标志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根据对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就永川农业产业化对永川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四)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稻-鳅-菜”、“畜-沼-菜”、“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建立良种推广繁育基地,实施重点产业良种化工程。三是强化农技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改革创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通过科技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五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市、区、镇、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五)拓宽农业园区扶持面。目前,我区将农业扶持力度倾斜于黄瓜山、圣水湖、十里荷香三大已具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议在加大规模园区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拓宽扶持面,向其他乡镇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特色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铺开,形成三大农业园区引领,各乡镇品牌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农业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篇

摘 要:本文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09-02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甘肃省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者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完善政策措施,扶植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收益较高,而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且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很少,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要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必须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运销大户、农户等各利益群体之间联结不紧密,利益不均衡,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的农户在签订“订单”后,由于缺乏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后,不履行订单义务,违约销售;企业在签定订单之初承诺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达到某一标准,而一遇到市场价格走低时,一些企业就以产品质量差,达不到收购标准等原因为由,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以致损害农民利益。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运行不规范。目前,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在起步发育阶段,虽数量大、会员多,但组织不紧密,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条件简陋,缺乏资金和设施,无法满足会员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不稳定。五是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如制种产业因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只属于委托代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蔬菜产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差距大,产品的检验检测手段跟不上。在企业项目建设上,一些企业新上项目普遍缺少熟练技术工人,影响按期投产和达产达标。在技术服务上,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产业化基地发展的技术服务要求,导致农民不能按企业要求种植农产品。加之农村信息服务不够、相对闭塞,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收集、综合、反馈相对滞后,时效性不强。

2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一要精心培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产业的发展特点,重点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促其做强做大;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组织和参加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外出考察学习和主动上门联系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吸引一些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办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二是引导联合做大。按照产业发展政策,适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准入门槛,促使科技、资本、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优先发展。积极支持相关企业整合联合上市,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借助资本市场,增强竞争实力。积极促进企业内部或与相关企业配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三是倾力打造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包装品位,开拓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终端市场,打造畅销精品,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四是完善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组织,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协作,共同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鼓励企业与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建立企业出资、技术单位承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合,三方共同受益的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新机制。五是培育市场体系。市场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农业产业化终极牵动力所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外出考察推荐产品,找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2.2 密切利益联接机制,解决龙头与基地不配套的问题

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和倡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倡导农户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鼓励和倡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和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对方的经营行为,把产业化经营纳入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能够真正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生产、双方信任的农业协会,起到为会员组织生产销售、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维护合法经济利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要注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和流通大户,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2.3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今后产业

化发展中,必须把标准化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下决心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教育农民安全用药,农产品不得在农药的残效期内采收上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备的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及重点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监督。四是企业根据终端市场的需求,由企业牵头从源头上实行标准化,从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通过协会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要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2.4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民

目前,家庭经营仍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农户进行培训。一是整合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创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与龙头企业挂钩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加快培训龙头企业急需的职业技工。二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生产。三是引导农民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生产。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市场意识和契约意识,造就农业产业化的良好主体。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发展对策;安徽合肥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8-01

近年来,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龙头集聚加快、合作组织提档、园区承载增强、加工加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农业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培育壮大了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来始终位居安徽省第一,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合肥市龙头企业种类多,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加工能力弱,带动力不强,科技型、创新型龙头企业较为缺乏,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部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村政策政出多门,投入分散;四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企业融资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拓宽思路,提升产业带动辐射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模式,提升产业带动辐射能力。继续探索产业化构架模式。不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的运作模式。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坚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拓展服务模式。探索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定向投入、定向收购、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定向服务等新形式,与农户构成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为农户提供农资、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拓宽互联体制机制,指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农民实质性增收[1]。

2.2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并完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继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从政策、资金等各种途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龙头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其在政、产、学、研对接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科研机构院所、企业、高校等主体在自主创新中的统筹引领、宏观协调的主导作用,有效集中财力、物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机构尽快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吸收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机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与农业产品,攻克一批农业生产技术核心难题,努力打造符合合肥市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自主创新的新标杆。出台鼓励和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省市农业科研机构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适应市场需要,主动与企业接触,将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进行有效转化,从而不断激发各类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力[2]。

2.3 以宣传推荐为平台,推动企业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综合信息网、农产品交易网等网络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网络推广,宣传名、优、新农产品,交流市场信息,拓展供销渠道。积极探索搭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合作平台,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合肥市的地缘优势,支持和鼓励引导农业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展业务,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探索发展会展农业,加大力度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展销会,宣传推介本地区、本地域的名、优、新农产品,充分利用上海、北京等平台,大力推进合肥市农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合作范围。

2.4 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强整合资金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对目前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要积极完善、充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用水、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在经济下行、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要着力协调农业融资困难及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力争持续增加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力度,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倾斜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3]。

2.5 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合肥市政策、区位等比较优势,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合肥、上海、北京农交会等各种平台,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放眼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河南等先发地区,务求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产业、规模化种养、林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瞄准世界500强、“央字号”、部级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企业来肥投资兴业。

2.6 以内部管理为基础,统筹农业园区发展

一是新方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园区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园区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生产合作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园区建设;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园区用工制度、生产标准、工作流程与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实现农业园区的工业化管理。二是高起点定位,制订和完善园区规划。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示范性与效益性的统一,在规划层面就要注重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与扩展。要以产业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充分考虑生产布局、产业衔接和循环发展,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推动农业增效的载体,带动农民增收的平台。三是高水准集成,打造和培育园区品牌。四是全方位服务,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和项目资金,完善园区道路、电力、灌渠等基础设施[4]。

3 参考文献

[1] 程志强.农地流转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垂直协调的契约安排研究[J].中国市场,2012(46):83-89.

[2] 郭文宝,叶良均,戴元坤.当前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合肥三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29-31,60.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临沂市 农业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临沂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各县可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来,又能把加工项目引进来。对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临沂市 农业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临沂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各县可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来,又能把加工项目引进来。对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8篇

一、当前全县农牧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农牧业主导产业凸现成色,但规模扩张还不够快;物产丰富,但加工滞后;产品有特色,但竞争力不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农产品加工能力弱,企业的发展与基地建设不相协调;二是农牧业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缺乏,导致农牧业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三是农牧民科技素质不高,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低下,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四是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不健全,传统方式仍占据农牧业生产的一部分比例,机械化水平极低;五是农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食用菌、獭兔、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壮大;六是土地经营权受到制约,土地流转难度较大,规模性发展受到限制;七是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上,发展农牧业的信心不坚定,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些都是今后急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揽全局,以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养牛生产结构、稳定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努力扩大蔬菜生产规模,积极发展食用菌、獭兔、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优化投资主体,扶持龙头企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养牛产业高端化、水稻产业品牌化、蔬菜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扩大化,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2.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结合全县资源状况,做到即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也研究预测潜在和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的需求,

(2)高标准规划建设原则

结合全县土壤、水源、草场、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积极可行的发展目标,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园区。推行标准化种养殖和标准化管理,加快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龙头带动原则

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殖大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服务、经营行为规范、价格协调、利益纠纷调解、行业信息调查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使广大农民成为农牧业产业发展的主体。

(4)规模化开发原则

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路线,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又要通过信息引导和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地调整产业结构。打破区域界限,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提高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建设特色农牧业主产区,着力打造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农牧业专业乡镇和专业村。

(5)政策扶持原则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牧业生产、加工技术服务水平。加强各有关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充分发挥国家补贴资金项目的优势,推进农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采取内引外联等形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开发商来壮大全县农牧业各项产业。

(6)科技支撑原则

坚持科技先行,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应用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加工技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及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7)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与发展现代农牧业相结合、产业布局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及基地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既要考虑近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效益,不能忽视生态效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布局规划

1.养牛产业

(1)布局结构

在布局上,按照“稳定奶牛生产,加快可繁母牛生产,突出育肥肉牛生产”的思路,西川抓改良提品质,建设肉牛繁殖基地;东川抓繁育,建设肉牛繁殖、育肥基地;北川抓育肥上规模,建设肉牛育肥基地;城郊发展奶牛生产,建设奶源生产基地。

(2)基地建设

一是加快母牛繁育基地建设。集中财力,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饲养母牛,突出发展存栏母牛10-30头的规模养牛户,重点在现有的湾沟门、韩家店、郭家屯、碱房、步古沟、西阿超、蓝旗、荒地、茅荆坝9个万头牛乡镇,培育10-30头的规模母牛繁育户600户以上。二是加强肉牛基地建设。在巩固现有养牛小区、规模养牛场(户)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存栏30-50头的规模肉牛育肥户,鼓励建设存栏百头以上的大户,在山湾、张三营、唐三营、偏坡营、汤头沟、尹家营6个已建成的万头牛乡镇中发展存栏30-50头的育肥户180户,发展百头以上的育肥户30户以上。三是激励龙头企业自建养牛小区、规模养牛场,扩大优质肉牛出栏总量。三是积极发展万头牛基地乡镇和千头牛村建设,促进养牛规模整体提升。

2.水稻产业

(1)布局结构

以伊逊河川、滦河川为重点发展水稻产业,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农民将旱田改为水田,确保水稻播种面积达到23万亩以上,同时加快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引进推广品质优、产量高的新品种,推广水稻无纺布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收割技术。推广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标准达到80%以上,逐步扩大有机水稻的生产面积,生态水稻栽培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单产达到600kg以上,总产达到14万t,创产值4亿元。

(2)基地建设

一是在张三营、唐三营、汤头沟、旧屯、太平庄、郭家屯、韩家店7个乡镇建立5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二是继续推进滦河川、伊逊河川16.3万亩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三是在张三营、太平庄、湾沟门、韩家店4个乡镇建立2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四是到2015年前在张三营、唐三营、太平庄、韩家店和郭家屯新建5个标准化水稻育秧基地,每个占地100-200亩,大力推广机械化育秧、插秧、收割技术。

3.蔬菜产业

(1)布局结构

重点是以发展高效设施蔬菜、冷凉错季蔬菜、远销出口订单蔬菜为主,按照“一线两区”进行产业布局。在承围公路沿线以及七家、兰旗为主的乡镇发展设施菜,重点巩固建设从中关至唐三营公路沿线的“百里长廊”,沿线各乡镇建设有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示范区,对传统简陋棚室改造升级,改扩建日光温室1000个以上,努力提升新建棚室技术档次,力求结构科学合理、材料坚固耐用,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西川择优扶持以露地菜为主冷凉错季菜生产区,建设10个500亩以上的冷凉错季菜生产示范区;在东川建设以水果型蔬菜、花卉为主的旅游观光、采摘为主的示范区,建设5-10个100亩以上的旅游、观光采摘园,突出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区一品”的区域特色。

(2)基地建设

一是出口订单菜生产基地。在西川重点乡镇依托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面向京津以及日、韩、东南亚等市场,大力发展白菜、西兰花、豌豆、菜心、芥兰、娃娃菜、白萝卜等出口订单菜生产基地,实现“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和出口销售的目的。二是加大发展近郊菜生产基地。紧紧围绕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设以中关、韩麻营、七家、茅荆坝为主的5万亩蔬菜基地,作为保障市区供给的蔬菜专用生产基地。三是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唐三营、张三营、汤头沟3个乡镇创建部级万亩蔬菜标准华生产基地,全力把全县打造成为承德市蔬菜基地规模大、生产水平高、品牌建设优、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蔬菜生产强县。四是蔬菜标准园基地。鼓励蔬菜生产企业和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向标准园区式发展。园区建设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五化”为标准,新建设施蔬菜标准园5个,露地蔬菜标准园6个。五是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在全县选择一批生产规模大、发展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六是蔬菜育苗工厂建设。在偏坡营乡建设一个年育苗能力达到2000万株以上的集约化育苗工厂。努力提高全县蔬菜集约化育苗覆盖率。七是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露地蔬菜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就要建一处产地批发市场。对现有的规模小、带动力弱的产地批发市场要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市场的场地、道路、交易厅、水电商务、质量检测、采后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实现农超、农餐对接奠定基础。

4.特色产业

今后隆化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要以食用菌为主攻目标,在原有的食用菌基地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和种植品种。

(1)布局结构

隆化县食用菌产业布局采取分散布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荒滩、荒坡、贫瘠耕地等空闲地综合节约用地发展食用菌。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原有的庙子沟乡兴隆食用菌有限公司、汤头沟镇鑫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隆化镇昌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步古沟镇瑞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碱房乡燕翔种养殖专业合作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

(2)基地建设

今后食用菌种植乡镇将发展到15个以上,力争在在白虎沟、湾沟门、韩家店、韩麻营、七家5个乡镇新建标准化、规模化基地5个,种植规模均在100万棒以上,采取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大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在隆化镇新建总占地500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1处,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并下达产业发展任务。针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县政府年底要向各乡镇下达发展任务,将任务落实到人。二是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组织和协调。认真研究政策,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加强调研,及时处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矛盾和困难。三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督导和检查。建立奖惩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四是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包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坚持引进、培育和推广相结合的方针,实现良种快速扩繁和推广。确保80%以上农作物品种实现更新换代,畜禽优良品种达到90%以上;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引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和旱作节水、肉牛高效快速育肥、奶牛标准化管理等新技术;强化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培训手段,利用各种载体和媒介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确保农产品安全为目标,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查处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行动,全面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抓好源头监管。以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大检验检测力度。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作用,加大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抽检密度,及时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4.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天然草场的保护、利用、开发。采取轮封、轮牧、划区放牧等方式,将这些资源利用好,保护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二是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结合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将退耕地荒山、荒坡充分利用起来,种植牧草,大力提倡在林间隙地种植牧草,每年种植牧草3万亩,增加牧草供应总量。三是大力开发农作物秸秆,鼓励养牛户建设青贮氨化窖池,积极推广饲料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年生产青贮饲料40万t以上,氨化、微贮饲料5万t以上,秸秆处理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每年发展高油玉米、甜高梁等饲用农作物种植8万亩以上。五是培育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与大型草业集团合作,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打造生态型畜牧业。

5.加强对外开放体系建设

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争取政府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突出优势产业,抓好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种、养、加、销一条龙产业化程度高且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拓宽交流渠道,多方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为农牧业发展增添发展后劲。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9篇

关键词 农业生产;问题;对策;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5-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伴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青海省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该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青海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 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紧缺

一是青海省环境较差资金不足,众多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作;二是推广新技术引进及新品种的引育难度较大;三是粮食的生产面积不大,粮食产量低,优质种子(薯)的生产供应水平较弱;四是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培训资金,知识更新慢[1-2]。

1.2 品种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农作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产,忽略了外向、优质、专用型品种的推广及引育,尤其是缺乏专门用于加工业的品种[3]。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很难贴近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不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基本上都是价廉销售,脱离市场发展的轨道,生产的品种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

1.3 栽培技术粗放,整体生产水平低

青海省耕地多为旱地,灌溉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病虫害发生频繁,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此外,霜冻、干旱等自然现象不断发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整体的生产水平较低[4]。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渠道,取得资金保证。抓住国家实施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将项目建设当作增加农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突破口[5-7]。

2.2 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

加大对专用、优质、抗病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育,并研究探索优质新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水平,大力推动专用型新品种生产的发展,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2.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机构的建立,提升社会服务机制

一是相关政府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乡站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全面提升人员素质,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逐渐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思想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并逐渐发展壮大的科技团队[8-9];三是抓住4个创新,即技术服务手段的创新、科技培训的创新、技术内容的创新、技物结合的创新。

2.4 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加工,只有深加工才能使农民真正增收,吸引企业从事农业加工产业的开发,大幅提高青海省农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为龙头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3 结语

青海农业的发展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只靠单一的方法很难使农业适应市场。针对目前青海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众多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等对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步伐的加快,青海农业生产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

4 参考文献

[1] 何文俊.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1-312.

[2] 吕霞.辽宁省设施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74-75.

[3] 周晓轩.克东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84,388.

[4] 蔡有华.青海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6(2):27-29.

[5] 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S2):12-16.

[6] 鄂辉邦.青海省互助县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3(6):103-104.

[7] 余贤强.浅谈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业,2007,1(5):72-73.

[8] 张丽君,陈永发,樊艳,等.毕节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