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0 14:48:0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济南市;龙头企业;现状;展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济南市各级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多元推进,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1基本情况

1.1概况

1.1.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济南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其中省级33家、部级4家。2015年济南市实现销售收入446.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0家,过亿元的6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总计达到347.9亿元,占总数的77.91%,它们是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当中除了培育壮大的佳宝、民天等本土企业以外,还有招商引进的现代牧业、鼎泰牧业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为济南市农业企业发展起着龙头引领的重要作用。1.1.2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依托各地资源与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引导与支持,济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领域已经拓展和覆盖了粮食、畜牧、林业、果蔬等主导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各产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分布为粮食127家、畜牧101家、林业84家、蔬菜86家、棉麻19家、油料9家、水产8家,其他农业102家。近几年,各级着力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利用工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及资源,转化成自身优势,新建生物质发电、生物有机肥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发展前景广、后劲足,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1.3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各县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集聚效应凸显。长清区的茶叶、中药材,平阴的玫瑰、食用菌,济阳的设施蔬菜、章丘的大葱、历城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实现核心片区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关联企业集中的集聚效应。以长清茶为例,目前已经建成了以万德镇为核心,以立泰山为骨干企业,南湖玉露、莲心雪芽、玉树春等茶叶企业集聚的8000亩长清茶基地;2014年新引进投资的白茶加工项目,带动建立万德界首1100亩白茶种植基地。针对产业技术难题,政府牵头,通过搭建平台、产业论坛等形式,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整体竞争能力大大提升,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工作措施

1.2.1政策引导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政发[2003]23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济政发【2012】29号),2013年初拟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济发农办〔2013〕1号),明确提出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晋升奖励、品牌奖励、“三品一标”奖励、项目奖励、招商引资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1.2.2规划布局2014年济南市提出“六个三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工作重点(30家农业龙头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0个农业示范园区、30家蔬菜标准园、30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分别起草了具体实施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1.2.3资金支持济南市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2004年以来,政府共投入财政资金1.87亿元,扶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672个,吸引社会投资8.7亿元,拉动银行贷款10.6亿元。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已经与农业银行省行营业部、建设银行省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或达成合作协议,搭建银企合作平台。1.2.4培训提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工程。当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骨干力量。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亟待解决。济南市创新方式,组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及家庭农场主、品牌创建及市场营销骨干和产业化经营组织财会人员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计划,旨在打造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发展。2015年接受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达500余家,涉及650余人次。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成长发育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从济南市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的原因除了受外在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瓶颈。遇到的外部环境的困难主要有用地难、融资难、用工荒等,内部发展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知名度;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及方向

3.1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有更大突破,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更加突出,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得到同步提升。5年内,重点打造培育1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1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稳定在450家左右;发展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50万亩;8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2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将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3.2.1大力提高农产品初、深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2]。要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政策为契机,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3]。3.2.2做大做强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4]。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引导领军企业与各类经营组织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3.2.3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争取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5]。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2(6):11-13.

[2]杨绍品,农业部党组成员.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N].农民日报,2014-01-25003.

[3]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开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局面———宗锦耀局长在2014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农产品加工,2014(2):4-7.

[4]程力.充满生机科学发展———注目“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1):9-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4-01

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拥有辽宁省全国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桓仁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基础,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大幅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桓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已经形成

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实现规模发展。截至目前,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4 666.7 hm2,年产量5 800 t,年产值3 400万元;山参保护地发展到3.87万hm2,年产干品3 t,年产值22亿元,基地规模居全国首位;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其中精品稻米基地3 000.0 hm2,年产量2.2万t,年产值1.8亿元;林下山野菜发展到9 866.7 hm2,年产量4 000 t;以香菇、滑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2 110万袋,年产量1.5万 t。

1.2 “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近年来,桓仁县培育和发展了下甸子蔬菜专业村、荒甸草莓专业村、大青沟香菇专业村、回龙滑菇专业村、四河优质米专业村、川里香菇专业村、长春沟冰葡萄专业村等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全县直接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专业户发展到3 061户。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1]。

1.3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模式渐趋完善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在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县葡萄酒产业投产和在建酒庄企业达到51个,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93个,优质米加工企业达到18个,其他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农户达到1.5万户,重点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2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下,农户发展产业依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相对集中连片。由于统筹规划不到位,桓仁县大部分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还存在定位模糊、主导产业不清的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2.2 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落后

初级产品较多、产品档次不高,还存在经营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受限于加工水平和经营理念,在精品小包装、高档礼品装等方面开发力度不足,产品附加值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

2.3 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

主要差距体现在农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上,虽然近2年在葡萄酒、人参产业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桓仁县地产优质农产品难以跨出县境,走向辽宁省和全国市场。

2.4 产业化组织服务能力较差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数量不少,作用不大,等同虚设。桓仁的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力较弱,管理松散,影响力和拉动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活动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引导,还没有形成带动农民主动增收致富的良性运行机制[2]。

3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专业化

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专业化发展格局。当然,也可以是“几村一品”“几乡一业”,但必须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避免盲目跟进,一拥而上,要符合集约发展要求。

3.2 推动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

要继续推进“一县一业”,确保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要全力打造“中国山参之乡”,确保山参保护地发展到5.07万hm2;要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确保水产品养殖水面达到1.03万hm2,年产量突破1万t;要提高优质稻米种植水平,确保特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精品大米年产量达到4万t;要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以种苗、干坚果、工业原料林、药菜保护地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发展到16.00万hm2。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全县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3.3 推动生产经营实现组织化

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或村内能人牵头,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农民从过去“会什么就种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引导、协调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技术支持、信息、定单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升农民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进入集约化、组织化的健康发展轨道[3-4]。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4-8.

[2]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8-15.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做法;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龙泉

近年来,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关怀指导下,龙泉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催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符合龙泉实际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1发展现状

1.1农业特色产业稳定发展

2009年,龙泉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全市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龙泉市作为丽水市唯一一个“部级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市”,参加全省粮食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1万hm2,实现总产10.8万t,全年粮食产值达1.7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农业总产值的13.4%。其中,水稻面积1.42万hm2,平均产量6 450 kg/hm2,总产9.18万t。油料作物1 026.67 hm2,总产0.18万t。粮油播种面积比上年略增,单产提升2%。订单粮食收购价稻谷2.24~2.32元/kg,比上年增加0.28元/kg。龙泉市被评为2008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一是粮食。2009年,龙泉市继续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千亩高产示范方6个;推广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200 hm2,超级稻面积6 666.67 hm2,优质稻米5 333.33 hm2;以“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载体,建测土配方施肥竞赛示范方1个,建各类地力培肥示范点5个;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二是茶叶。近年来,龙泉市茶产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凭借名校院所的科技支持,实施特色茶战略,以“多茶类组合”为技术创新的突破点,积极开发低海拔无公害特早名优茶和中高海拔“龙泉金观音”特色生态茶,取得显著成效。龙泉市现拥有凤阳春、白天鹅2个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2家茶厂获“省示范茶厂”,3家茶厂通过QS认证。2009年,实施生态特色茶产业促进工程,以“安全、优质、品牌”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建设,积极培育10个茶叶专业示范村、1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0家标准化示范茶厂,建成万亩特色茶基地,推动龙泉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畜牧。根据“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积极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计划,以加快发展农牧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22.13万头,家禽饲养量114.67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6.82%,占农业总产值的11.1%。2009年,继续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工程,新建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规模养猪场10个,培育规模特色养殖大户25户,全力打造全省环境最优的生态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四是水果。水果产业仍以培育和推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品种为主,柑桔、杨梅、梨、李、柿子等仍为龙泉市的主要水果品种。2009年,通过不断发展优势品种水果,全市水果品种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果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2009年全年水果产量4.745万t,比上年增0.245 t,增长5.44%。五是蔬菜。蔬菜产业是“菜篮子”工程的主体,为服务城市,满足居民消费需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2009年加大优质特色品种的开发,推广蔬菜规模种植,努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1万hm2(含复种),蔬菜产量64.85万t,蔬菜、大棚蔬菜和加工蔬菜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09年,实施山地蔬菜扩面增量工程,以实施“山地蔬菜提升项目”为载体,以扩大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乡镇覆盖面为工作重点,建设“万亩山地蔬菜龙南核心区”,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10个,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0家,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全力打造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1.2日益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能力,带动龙泉市其他发展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拓展能力的提高,龙泉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市培育龙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2家,丽水市级2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其中:省级规范合作社2家,丽水市级规范合作社25家),入社社员5 147人,带动农户数42 419户。获省著名商标5个,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个,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5个。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7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5 112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7%,并被评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市。

1.3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以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以引导发展

龙泉市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牧、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按照省、龙泉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要求,坚持“民管、民办、民受益”的指导思想,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规范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龙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范围涵盖了全市多数乡(镇),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大大提高了龙泉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主要做法

2.1搭建农业产业平台,拓展农产品基地,发展项目建设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兰巨为中心的单季粮食生产基地,以兰巨茶叶为中心的生产基地,以兰巨为核心的畜牧生产基地,以安仁、小梅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龙南、屏南、岩樟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经过努力,龙泉市到省财政争取多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建设,通过项目建设,龙头企业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青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部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建议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大多数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这种小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吸纳新技术的成本,影响了农户采用新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实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这种分散经营与科学技术推广的矛盾,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对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产生积极的影响。

2)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市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双重风险的压力。而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借助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农户经营效益,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区域特色布局,借助“合同”、“订单”等形式,带动农户以市场来确定种植思路,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种难问题,防止生产和市场相背离,能有效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3)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升农业效益和吸纳劳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比较利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使农业处于投入相对滞后、发展乏力的困境。农业产业化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提高了农业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充分挖掘农产品效益。通过“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时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直接吸纳劳动力,使农民的就业门路大大拓宽,而且随着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完善,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

3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气候适宜,牧草资料丰富,自然资源丰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厚条件。近年来,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突出支农惠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效益稳步提升,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提升。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3家;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1个;福建名牌农产品15个。品牌战略效果显著,我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4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区域特色逐渐显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耕种技术传统等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生产不断遭受天灾、疫病和市场风险的消极影响。

1)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带动作用有待增强。作为农民和市场相联接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农业生产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

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联系不紧密。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中,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要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能让农户从中获利。由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许多企业只解决农户卖难问题,而对如何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立一种让生产者有利可图、经营者利益合理的分配机制考虑得很少。

3)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有待提高。资本投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投资回收期较长,受自然影响较大,高风险低回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的投入。

5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继续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建设投入。一是持续落实粮食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二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位,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扩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我市“三农”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克服和革除传统农业生产零星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等弊端。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强化其示范带动作用,并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让企业不愁货源,农户不愁销路,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

3)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大力实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金融化,拓宽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好地研究和考虑农户和金融机构间的需求关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投资机制,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的门槛条件,使其获得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首先,政策性的银行应该把产业化作为一个支持的重点;其次,商业银行应尽可能降低龙头企业贷款门槛,为农户和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担保体系。同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

4)加强区域间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各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差异性,深入调查研究、统筹规划,引导乡镇走符合其地理资源特点的发展模式,并加强区域间协同配合,形成既有差异竞争、又有分工协作的区域布局,推进农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5)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特色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例如,以“泉州龙眼”为地域品牌,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种交易订货会、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等专业会展,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打响南安“中国龙眼之乡”知名度,不断拓宽龙眼营销渠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力争在绿色食品等方面打造几枚拿得出、打得响,可以与“永春芦柑”、“安溪铁观音”相媲美的知名地域品牌。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三品”认证(“三品”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二是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农业“五新”技术(“五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抗灾防灾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7)推动成立南安市农业电子商务协会成立。目前,南安农业存在散而弱的情况,需要借助电商平台,成立电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农业提供全面的电商服务,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抱团取暖,合作发展,做大做强。一是初级产品本地化,通过媒体、网络等形式推广,实现本地农产品O2O(线上推广,线下配送),协会帮助企业收集相关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做大精品、品牌农产品,解决农产品标准化问题,通过整合,把闲散的农户产品集中起来,通过电商网络集中推广,打造品牌,实现农业市场附加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三龙,傅建卿.依靠科技发展南安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1998,(6):47.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6篇

1.1两区建设渐入佳境

两区(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项目抓手。自2011年启动建设粮食功能区以来,已在全市10个乡镇建成28个功能区,面积2953.33hm2,2013年在建9个功能区,共计0.1万余hm2,粮食功能区的建成,有力地保障了桐乡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于2010年开始启动,目前已建设2个综合区(石门、运北)、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其中渔业2个)和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其中渔业5个),仅2012年就投资1.2亿元。两区建设使桐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桐乡市生态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

农业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大棚等设施,是正常开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防灾避灾的物质保证。桐乡市2012年投资1.8亿元兴修水利、整治河道,所有耕地均做到能排能灌,全市现有标准大棚等设施农业面积已达0.126万hm2,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开发应用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应用等,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全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共计200余项,科技对农业进步的贡献率已接近65%。农业机械化是近年进步显著的领域。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2.14万kW,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土地翻耕、植保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诸多领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水稻生产为例,由于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2012年桐乡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1%,与2004年相比,增加20%以上。

1.3资金扶持政策力度大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桐乡市农经局成立了产业科,专门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和支助扶持产业化项目,近年来,在扶持农业产业化方面,每年投入资金1800万元左右,支助扶持近百个产业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入,仅2012年就有约3.4亿元。此外,桐乡市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帖、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等财政专项补贴资金每年达4000万元左右。

2桐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2.1土地资源紧缺

2012年全市耕地面积为3.89万hm2、园地面积0.72万hm2。由于桐乡既无荒山荒地可以开垦,又无湖泊海洋可以造地,但建设用地又逐年增加,因此农用地只能有减不增,再加上土地资源又具有功能的排他性,用来种粮就不能种树,养鱼就不能养猪,因此,在桐乡市,粮、经作物争地,农、林争地,种、养业争地已是不可回避的矛盾。近年来,虽然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使大量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以后必将影响桐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2.2农业是高风险产业,且投资成本高

缺少大规模投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不足。农业不仅投资大、回报慢且经营风险高。农业的高风险主要来自:(1)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等都影响农业产出;(2)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产品丰收往往不能卖上好价格,很多时候是量高价跌,事与愿违。由于风险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愿望不高,有些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并不是因为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而是为了“圈地”或看中扶持政策,短期行为往往较多。同时,有些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暴炒农产品价格,更是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2.3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农业经营人员不足

农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现代农业也不例外。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桐乡市农村劳动力大多已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壮劳力少,农村廉价劳动力优势已不复存在。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等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这就要求经营者既要懂生产技术,又要懂市场营销,还要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人”,但目前这支“能人”队伍还不够壮大,且素质不高,还不能满足桐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3进一步加快桐乡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农业产业化发展需合理布局和规划

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土地资源又非常有限,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于长远,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切忌急功近利。桐乡市农业基础好,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多,应在确保一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合理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方向,制定重点扶持的产业目录,提出针对性的农业招商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体措施:(1)要继续抓好粮食功能区建设,建设一批永久性稻田,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稻田作为湿地系统也有着巨大的生态作用。(2)桐乡市传统的种养业(蚕桑、水果、蔬菜、、水产等)要走精品化方向,重在提高品质,适度进行规模化经营。(3)应大力扶持、优先发展食草类动物产业(特别是桐乡市传统优势的湖羊产业),适当控制养猪业规模。(4)留出一定空间给新型产业,便于引进高新技术,开拓农业产业化新领域。

3.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产业扶持的新机制

目前虽然每年投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量不小,但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投入量相比,仍大大不足,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应注重重点扶持环节,并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撬动效应。具体措施:(1)应加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统筹整合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农综、交通、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多渠道争取涉农项目和资金投入,实行集中使用,增强资金使用实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对进入园区的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一、二、三产业相关的建设项目,应建立申报、立项快速通道,优先办理,并给予重点扶持。(3)探索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方式方法,发挥金融业在保障资金投入上的作用。(4)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土地资源紧缺的瓶颈,产业化扶持资金目前应重点向土地流转倾斜,并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如石门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区建立了流转土地收储制度,对园区内规模化流转土地,实行区管委统一收储、统一支付农户租金、统一对外招商,降低了村委和农户土地流转的经济风险,值得借鉴。同时还要积极尝试转包、转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其他各种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以取得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

3.3加速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育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7篇

1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 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 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 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 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 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扶助,农户的努力,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宫银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运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8篇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性服务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部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第9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发展现状;对策;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54-03

Abstract In the Twelfth Five-Year-Plan Period,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had rapid advance,it effectively drived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s and employment in Jiangsu Province.However,there′re still several issues,such as the low rural socialized service professional,the low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urther processing and added value,regional leading industr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ispersion.Jiangsu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proposed based on Jiangsu Province circumstance,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ning,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improve level of development,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optimize the benefit to create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promoted modern ag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structure;developing status;countermeasure;Jiangsu Province

r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各地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根主线,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联农富农机制不断完善,较好地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1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各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建设现代农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实现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快速发展,不断将工业和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给江苏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目前,全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7%,全省符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条件的专业乡镇有156个,专业村达到2 306个,居全国第二。全省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 823家(其中部级61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62个(其中超100亿元的达12个),经认定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5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5 797.9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7∶1.00。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大大加速了土地流转,江苏省已有 734个专业村建有龙头企业,与1 2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立并保持紧密的产业对接关系,合作发展优质高效的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基地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功能。

1.2 提升了农业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江苏省农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温室、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化规模畜禽养殖、工厂化育种等许多新技术、新装备得到了应用。截至2015年初,60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完成科技研发投入68.58亿元,拥有部级农产品加工专业技术研发分中心19家、示范基地22家、示范企业31家。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401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357家,获得省以上名牌农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336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1 420个。依托品牌产品的带动,江苏省农产品结构大为优化,竞争力显著增强。

1.3 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和就业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户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14年,60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 135万户农户,其中,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为3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作用更加突出。仅全省72家农业产业加工集中区创造的就业岗位即达31万个,带动农户37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116.4亿元,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务工。

2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性不强,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江苏省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万家,社会化服务机构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性不强、信息化薄弱、辐射带动能力差。基层农业部门的工作以宣传引导为主,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方面的服务工作有所欠缺,经常出现“销旺―扩种―难卖”的怪圈,这表明江苏地区农业信息化网络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社会化组织服务缺乏配套性,部分乡、村没有任何社会化组织为分散的农户提供服眨而已建立服务组织的地域也存在无能人牵头、无经济实力支撑、服务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缺乏、成效不大等问题。

2.2 农产品深加工及附加值比例较低

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新产品研发投入少、科研能力差等问题。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粗加工水平,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很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般都是复制、模仿和跟风行业知名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

2.3 地区主导产业缺乏统一规划,行业管控能力较弱

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规划间缺乏协调和科学规划,部分地区农业产业投资建设重复,农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不少农业企业倒闭。地区农业行业协会在产业化实践中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力量薄弱,组织比较松散,风险应急管理体系流于形式。

2.4 土地权益分散,金融支持不足

江苏省部分地区由于土地权益划分不明,金融支持不足,导致很多农户无法实现土地集约化和耕作机械化,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困境[1]。部分地区没有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地区间农业生产缺乏合理互助和协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有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内部治理不规范,中小型农业企业以及合作性组织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3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机遇

3.1.1 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农业产业化依然有着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从总体上看,我国某些行业领域产能过剩、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但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依然快速进行,食品消费格局由温饱型为主体向便捷型、风味型、营养型、功能型方向转变。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的行业以食品加工为主,需求的刚性特征明显,与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关联度小,市场稳定,不仅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消费的升级,会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产业。因此,农业产业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3.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背景下,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经济下行的风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三农”优先发展。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这对吸引工商资本,建设原料基地,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促进作用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于其他领域创业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更容易成为初始创业者择业选择。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扶持民众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业大军会加速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也会进入快速提升期。

3.1.3 在现代农业建设新要求下,江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拥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目前,江苏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相对低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把现代农业搞上去,就会拖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后腿。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四化”同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首要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以科技为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如产业链、价值链等引入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2 挑战

3.2.1 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的压力。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除了因市场需求不足、去库存化周期延长等因素外,受大宗原材料同比大幅下降影响,工业企业普遍出现“产量增、产值降、效益下滑”的情况。2015年江苏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明显下滑为96.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滑为99.1,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据统计,2015年苏南的劳动力成本为67 683元,是苏中(58 437元)的1.16倍、苏北(48 601元)的1.40倍。因外需萎靡不振、内需能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前期产能集中释放等多重因素影响,2015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乏力、经营困难,中小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不利于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3.2.2 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不成熟。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但也存在小而散、大而不强、产业链不完全、集约化程度低等诸多弊端。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江苏省部分地区对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学习和贯彻落实不到位,农业产业开发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农民对市场信息和技术等的获取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江苏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3.2.3 农民与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在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相关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缺乏严密的合同履行制度和有效的利润分配激励机制,农民和企业利益共同体有待形成[2]。在产业化经营中,常常存在价高惜售、价低压价的情况,农民和企I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信用合作关系。另外,企业在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散户的利益易受到侵犯,风险大、获利少,导致农户在产业化生产经营中积极性不高。

3.2.4 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度差距较大。农业产业化最终体现在生产经营规模化、集聚度和辐射面上。江苏省近几年发展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基地,部分特色优势产业的经营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但距离农业产业化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对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尚需努力。

4 提升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对策

4.1 立足各地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江苏省各地要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正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科学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产业布局。制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要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科学编制,保证专项规划高度一致于总体规划。有机组合系统内力量和社会上专家的力量,在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制定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规划,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权威蓝图及产业资源科学配置依据。

4.2 开拓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江苏省各地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一是大力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水平。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产品更新、技术改造、经营方式创新和品牌建设[3],引导相关企业有序兼并与重组,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二是寻准本地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体系。通过采取扶优扶强、定向招商等措施,补齐产业链短板,完善强大产业体系。三是走特色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并促使其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强大牵引。

4.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消费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培育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优势现代农业企业。加强产业链衔接、种机技配套及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主体综合发展、农牧结合,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加工主体聚拢、抱团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圈,环湖、环丘陵休闲观光农业区,沿江、沿海风光带等休闲观光农业群。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推进园艺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推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新型种养结构。

4.4 优化利益联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在发展机会上的关系,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鼓励农民多形式流转承包地,积极推进以土地入股的合作形式,逐步提高参股经营、合作经营及自主经营比重,建立健全盈余返还制度。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收益稳定增长。此外,加强对龙头企业履约能力的审核,防止农民陷入因龙头企业经营发生风险而土地收益落空的境地。

在农产品加工、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各地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协调与服务,为工商资本的进入开足大门,保持畅通渠道。

各地区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合理利用各类有效手段,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把龙头企业对当地高效特色产业和当地农民的辐射带动力作为排序的根本依据,择优扶持,从利益机制上激发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带动作用。

协调金融部门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加强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优化政策、信息等多方面服务,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全面优化投资软环境[4]。

4.5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和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富民等惠农工程,建设农业科技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基地对接,逐步建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区域)配送服务,推进专业村和专业园区电商化。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5],重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专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培训。

5 参考文献

[1] 彭媛媛,周月书.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和南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7):9596-9599.

[2] 刘康华,赵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3):134-139.

[3] 王留鑫,洪名勇.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模式、问题及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1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