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55: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 课程教学 研究
独立学院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关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理论部分,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体系结构如下:公共关系概述,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科学范畴、基本特征、历史与现状总结;根据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分别从公共关系的运作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职能与原则、程序详细展开与论述。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具体包括:人际沟通技巧,包括公关语言基本原理、口语和书面表达技巧、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障碍排除等;公关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及礼仪基本规范等内容;公关策划与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如公共关系主题策划、新闻会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展览会策划、赞助活动策划、开放参观活动策划等。公共关系具有实践、专业和社会管理三个维度,其本质属性是沟通与协调。实践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操作,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专业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密切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赢得组织良好的信誉;社会管理的公共关系借助于社会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确保组织的社会信誉,更好地发挥组织形象力的作用,保证组织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应注重第二大部分,即实务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学是为第二部分服务的。
二、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策略
1.影像学习
影像学习是指借助视频的教学手段来学习《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影像学习可增加公共关系教学的趣味性。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所以不允许大量观看教学视频,所以我们特别介绍同学们在课外自学过程中可以观看教学视频,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技巧。此外,介绍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视频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介绍公共关系教学电影给同学们也是可行的办法。通过影像学增加了《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趣味性,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高。
2.案例教学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中国传播学术网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3.实战策划
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共关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和学科,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着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解决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在配置教学资源和确定发展方向的时候,确立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并且找到一个能够把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授课中,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实战策划作业,使同学们的公关策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关策划书》、《杭州市志愿者协会高校巡回慰问演出》、《藤王阁茶楼的公关策划》等案例的策划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策划案例。我们还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2008年奥运商机和体育产业的繁荣,我们开展“大型赛事公关活动策划研究”项目,引导师生关注目前或即将出现的热点行业。通过实践策划,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到《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选择的北京大学《实用公共关系学》教材,由于内容太陈旧,从前年开始我们选取了复旦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因为复旦大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颖实践性也较强。今年我们主编的教材《公共关系学》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增加了大量的实战训练题,以提高独立学院同学们的实战策划分析能力。
三、结语
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杭州电子科大校庆庆典”、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访谈发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所增加,对社会对企业、各类组织的公共关系认识有所增加,对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卢雪萍.谈在公共关系中注重实践教学[J].职业教育,2007,(5).
[2]郭海鹰.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
信息社会中,公关实践身处全新动态的传媒环境下,左手是组织,右手是公众,起着、沟通和对话的作用,其最终追求当落在“公共”二字之上,以为善之心重塑公共关系之美。
一、传媒新环境与新闻伦理观下的公关实践
在印刷媒介时代,由于信息的稀缺性和传播渠道的垄断性,公共关系实践大多是为了实现经济寡头和政治精英的诉求。但随着媒介技术和传媒环境的演进,普通公众的声音愈发响亮,公众在用户身份的确立、参与感的需求和话语权的取得等方面已然开始变迁。
首先是用户身份的确立,公众选择性的增加是用户身份确立的前提和保障。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开放性打破了信息渠道的垄断,解决了信息资源的匮乏。同时,技术赋予了公众选择权和话语权。在这种语境下,传统公关实践中的公众正在向用户的身份过渡。生产过剩使得用户的选择性大大增加,不必依赖某一家媒体或某一种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组织与公众对话过程中,“组织本位”正逐渐被“公众本位”所取代。
其次是公众对参与感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端的普及,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公众需求正在被逐渐的释放。同时,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公众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组织所提品和服务的需求不仅仅停留于功能的层面,更想借此表达自身的情感,对话意愿空前强烈。
最后是公众话语权的取得。技术的开放性和媒介环境的变迁使话语权开始从组织的公关人员、精英记者让渡于普通公众,公众发声的权利和渠道有了越来越多的保障。从公众的层面上说,真正颠覆了公共关系建构方式的并不是互联网,而是社交网络。它彻底解构了大众传播中“媒介―受众”的二元关系,在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受众,同时每个人也是媒介,二者不分彼此,这就将传统意义上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公众重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受传结合的新公众。
当下国内公关实践的新闻伦理观假定,公关从业者与新闻记者的工作是类似的,他们都是一种信源的提供者,都是以“事实”为基础,以“说真话”为原则,享有相似的价值观,并以各自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公共关系和新闻应该遵照相似的行业规则,他们应该用一套同样的标准来评价彼此。[2]在这种伦理观下,社会与公众更加强调新闻行业的规则,公关实践被纳入了新闻实践的范畴,以新闻实践的伦理作为公关实践的评价标准。
正如艾维・李在《原则宣言》中所言:“我们的计划是诚实和开放地代表企业和公共机构关切的利益,及时和准确的像美国人民和新闻界提供关乎公益、对公众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公关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关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虽然单纯的新闻伦理观已经不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实践,但组织公关实践的“真实性”原则仍需坚持,基于新闻伦理观的“求真”理念始终应当是新媒体环境下组织公共关系实践的坚守。
二、传媒新环境与公关实践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起源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横扫美国的经济萧条使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大放异彩,他提出了传统自由主义语义的转向:20世纪30年代的自由,不再是对企业的自由放任,也不再等同于个人与政府的对立。[4]美国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总统发表的一系列炉边谈话不但鼓舞了美国人民对抗大萧条的勇气,更成为了公共关系史上危机公关的典范。公共关系学之父爱德华・伯纳斯强调了公共关系“倡导”的职能,倡导理论支持者认为公关实践者像客户的辩护人,为组织提供倡导服务。比如倡导组织定位和品牌个性,倡导组织的道德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对公共利益的贡献等等。[5]在当今传媒环境下,务实的公关实践也被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
公共关系作为有效贤ㄗ橹、公众和环境的第三方,应当力求平衡组织-公众-环境的三方利益,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公关生态。[6]在当下以互联网为传媒背景的公关实践中,用户至上、简约极致、织网引流和社群占位等互联网思维已经与公关实践密不可分。
第一是用户至上。简单来说即组织在公关实践的每个环节都“以用户为中心”,这是新媒体语境下组织建构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互联网作为一个网状结构,它没有传统观意义上的中心节点,也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并没有一个点绝对权威。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互联网思维也必然体现着平等、开放的特征。[7]直接连接降低了实时反馈和公众参与对话的成本,这意味着民主和人性化,所以,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关系实践必然是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
第二是简约极致。从公众的行为来看,新媒体语境下公众的选择越来越多,选择的时间越来越短,耐心越来越不足,转移的成本越来越低。简约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逻辑,简约意味着人性化,组织想要建立、维持和发展良性的组织-公众关系,唯有进入公众的内心世界,并与公众感同身受,而简约思维的三个要素是看起来简洁、用起来简化、说起来简单。
第三是社群占位。是指组织利用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优化,重塑与公众的沟通关系以及商业运作模式的思维。社会化媒体的内涵是“用户即媒介、用户创造内容和用户积极参与”,社会化网络的核心是连接与沟通。在社会化网络和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下,公众的网络使用,甚至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组织在公共关系实践中通过大众媒介对公众进行信息轰炸的方式正在被快速、密集的用户直接接触所挑战。
第四是织网引流。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吸引流量是组织在公关实践中的重要追求。对于组织而言,高关注度意味着高知名度,也意味着用户在选择产品时更大的选择倾向,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分量。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唯有先将流量做上去,才有机会考虑后面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公关思维的转变会深刻影响组织的公关实践,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公关这个职业甚至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镶嵌入组织整个肌理之中的公关思维,以转变思维为基础的务实理念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组织公关实践的重要原则。尽管人们往往将公关的实用主义与劝服理论于“粉饰太平”、“制造同意”、“虚假宣传”等词语相联系,但囿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公关实践在保持公共性、坚持讲真话的基础上,也要伏下身子接地气、增效益,适当从组织本位进行思考,此谓之组织在公关实践中的第二层坚守:务实。
三、传媒新环境与公关实践的社会责任
当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动态、开放、平等为特征的传媒新环境正在深刻影响公共关系实践的环境,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公关实践环境的生态复杂和数据驱动两方面。
一方面是公关实践环境愈发复杂。从传统公共关系理论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将目光放在了组织或公众这个二元变量的研究上,对于公关实践的环境通常仅仅作为一种背景而出现,这就难以用宏大的眼光检视公共关系理论的战略研究。当下传媒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自由、开放、平等和共享,这种理念正深刻影响着当下的媒体环境,也使得组织的公关实践越来越多的受到传媒环境的影响。在“WE众”媒体环境下的公关实践中,公众与组织之间连接的广度与深度、对话的频率与流量、交互与场景、转发及分享,实质上都是一种投票和意见表达,并形成一种新的动态表Q机制,这种动态的媒体环境使得组织公共关系的实践更加复杂。例如从组织公关实践的角度来讲,经济性、信任度和参与感都是促使公众与组织进行高质量对话的积极因素。
另一方面,公关实践的环境越来越数据驱动,技术和数据对组织的公关实践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关键的影响。随着算法、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云引擎及深度机器学习及群体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公众之间的连接被重构,信息的不对称正在被打破,而终端设备边际成本的日趋减小也使得接入网络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组织的公关实践开始以数据为导向,通过对公众海量数据的积累,分析出他们普遍或独特的偏好,对公众进行“画像”。此外,组织通过对数据的运用还能够使对话渠道更加畅通,大数据时代,一切可以数据化也就意味着组织能够依托数据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公众数据作为有效的公关实践工具,组织在对其使用的同时还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社群主义者在召唤传统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善的回归的同时,也赞成新自由主义“人非手段”的观点,[8]公关学者格鲁尼格在20世纪末提出的“卓越公关理论”直接反映了这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的观念。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红认为,公共关系的社会责任伦理是基于“利益共享”的基本假设,公众被认为是利益的共享者,她主张组织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多方共赢。[9]
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之下,组织的公关实践要想实现组织、公众和环境的三方共赢,其必然要落脚于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性之上。因此,组织在公共关系实践中除了坚守求真、务实的理念之外,基于公共性的为善理念应当成为组织在公关实践中最高层次的目标,这也是组织在媒体环境日趋复杂的生态社会中获取公众认同,进而得以安身立命、不断焕发新活力的保障。
四、结语
媒体环境的改变和传媒技术的红利带来了公众属性的变迁,而公众属性的变迁又迫使组织在公关实践过程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理念,这就使得组织-公众-环境三方一直处于持续对抗与不断和解的动态变化之中,三方力量交织博弈,但最终会趋于一种生态平衡。因此,组织的公关实践不仅仅是单一环节,而是要将其融入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反馈的全过程中去,融入到组织整个的价值链和品牌内涵中去。
在这种语境下,组织在公共关系的实践中既要坚守公众本位的求真原则,也要站在组织本位对公关实践进行务实思考,更要以公共本位的胸怀在公关实践中致力于为善之举,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3][6]陈先红.以生态学范式建构公共关系学理论[J].新闻大学,2009,04:116-125.
[2][5][9]陈先红.中国公共关系伦理的理论流派与实践类型[J].国际新闻界,2009,11:6-10.
【关键词】公共关系;模式;社会调查;间接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42-02
一、公共关系的涵义与起源
公共关系的起源“公共关系”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1807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说。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
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公共关系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设大专、本科至最高硕士的课程。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自从公共关系诞生以来,人们给其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对公共关系内涵的理解也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公共关系定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莱克斯·哈洛(RexHarlow)博士就搜集到47个公共关系的定义;还有人说,公共关系的定义已有上千条之多。于是有人不无幽默地说有多少公共关系学者,便有多少种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
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公关关系是企业机构唯一一项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工具。
由于社会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公关人员的重要性愈显增加,许多大专院校纷纷成立公共关系学系,为社会培养不同领域的公关人才。
公关行业的性质使其不可避免地与媒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目前,中国大陆公关行业的企业要接近顾客群(对公关服务有需求的组织)及媒体,所以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而成都、武汉等城市也有分布。
二、新时代下的公共关系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下的公共关系模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模式,现罗列如下:
网络公关。公关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会公众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网络对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公共事件的评价都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已经成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或商品影响、评价的第一来源,而且网络上信息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网络日益成为企业日常公关活动的主阵地。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企业品牌。网络宣传成本相对较低,且针对性强效率高,网络宣传作用日益扩大,对于企业口碑的形成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新闻公关。新闻公关也称新闻行销,即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行产品或企业宣传之目的,此乃属形而上层次的高明行销手段。可以说,新闻公关是公共关系与营销策略之间的一种巧妙组合。新闻公关的核心在于传播。传播目的在于张扬企业良性信息、提高企业知名度,最后达到促进产品销售或塑造企业品牌的目的。出色的新闻公关有三个层面的应用:思维创新、品牌传播与事件营销。不同层面的新闻公关应用会有不同的效果。
传播说。这一类定义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认为公共关系离不开传播沟通,我国公共关系学者廖为建就持此种观点。其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英国人弗兰克·杰夫金斯(FrankJefkins)也认为:公共关系是由为达到相互理解有关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计划的沟通联络所组成的,这种沟通联络处于组织与公众之间,既是内向的,也是外向的。国外一些大型的百科全书或综合词典也从传播或沟通的角度来定义公共关系。《韦伯斯特新国际词典》认为:公共关系是通过传播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发展邻里的相互交往和估价公众的反应,从而促进个人、公司或机构同他人、各种公众以及社区之间的亲善友好关系。
管理职能说。“管理职能说”这类定义把公共关系看做和计划、财务一样的管理职能,其中美国人莱克斯·哈洛博士的定义便是典型代表。际公共关系协会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其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公共关系,公立的和私人的组织机构试图赢得与它们有关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对舆论的估价,以尽可能协调它们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计划的、广泛的信息传播,赢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
特定关系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关系”体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公共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公众关系、处理公众关系是开展公共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英国公共关系学会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在组织和它的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持相互了解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持续过程。
特征综合说。有的公关学者认为,前面几类定义都只反映了公共关系某一方面的含义或特征,未免失之偏颇,因此他们试图通过一个定义把公共关系的所有内涵或特征都包括进去。美国《公共关系季刊》曾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十四个特征。1982年11月,美国公共关系学会(PRSA)在其一流成员组成的专家小组的努力下,正式采用了一个“关于公共关系的官方陈述”。这一定义除了概念方面的内容外,还将各种活动、结果和对公共关系实践的知识要求包括在内。
经营艺术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共关系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许多公共关系问题不存在惟一正确的答案,公共关系在实际运作中要讲究创造性,讲求形象思维,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公共关系及其工作。因此,公共关系是一种艺术。
搜索引擎优化。公共关系搜索引擎优化(简称PRSEO,其中PR为公关的英文简称,SEO为搜索引擎优化的英文简称),主要表现以互联网为平台,根据企业现状、产品特点和行业特征,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平台对企业新闻稿进行合理优化,使软文获得搜索引擎稳定的较前排位,从而达到有效宣传推广且带来意向客户的行为!对于优化软文新闻稿主要从标题关键词设置、内容关键词密度、渠道、超链设置等方面入手。
三、公共关系的调查法则
公共关系的调查方法分为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间接调查法从手段上说具有客观性,能准确反映出公共关系的区域特征。
间接调查法:是指公共关系人员不直接和公众接触,而是通过某些中间环节进行调查的方法。间接调查法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指公共关系人员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在调查现场的表现,来了解所要调查的情况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应该是在被观察对象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查结果比较客观、真实。
(二)文献分析法
这是通过搜集与调查对象有关的各方面文献资料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方法。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新闻稿、新闻图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科技文献、档案资料等。搜集、保存和分析文献资料,是组织的公关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之一。
(三)抽样调查法
这是依据概率原理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调查结果推断总体情况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省时、省力、时效性强。抽样调查方法需要注意抽样的科学性。抽样调查是运用概率原理从公众中选取一定数目的代表来做调查的。
(四)网络调查法
这是以互联网为手段,了解组织需要的内外部信息的方法。该调查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快捷的传播速度,调查所得信息及时、广泛、深入,它是目前许多大型组织采用的新型调查方法。
(五)问卷法
问卷法是访问法中的一种,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某一调查任务,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邮寄或直接发给调查对象,请他们填好后寄回或收回,以此分析所要调查的问题的方法。(上接第41页)
(三)发挥信息资料的导向作用,让网络成为职工析事明理的“一扇窗”
油田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的普遍运用,为开展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能够及时将电视、报刊、书籍上的信息采集并充实到信息资料库中,并通过开设时政类信息、理论类文章、法律法规资料乃至寓教于乐性信息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栏目,使职工鼠标一点便知天下事,键盘一敲便晓是与非。通过网上学习,可以改变教育方式单调、方法单一的现状;通过运用政工软件,可以把理性的内容感性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四)发挥信息文化的娱乐作用,让网络成为职工陶冶情操的“新天地”
通过开设“网上影院”、“新歌试唱”、“精彩瞬间”等栏目,将传统影片、革命歌曲、摄影照片等内容采集上网,既可以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又能陶冶职工的高尚情操。我们必须下功夫经营好这片天地,使之成为广大干部职工文化生活的“新乐园”。
三、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增强政工干部的信息素质和能力
政工干部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是实现政治工作信息化的关键所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政工干部,还存在着信息意识不强、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偏弱、学习信息知识不够等问题因此,通过在职培训、送学培养和实践锻炼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网络知识,既懂政工业务、又懂高新技术的“行家里手”,是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当前,政工干部急需要提高以下三种能力:
(一)网上组织指挥的能力
网络不仅是政工工作的新手段,也是未来作战的“制高点”。发挥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就必须立足平时,着眼战时,努力提高运用网络实施政治指挥的能力。因此,必须紧贴保障“打得赢”的历史使命,组织政工干部运用网络手段练谋划、练指挥、练协同,确保政治工作在“运中通”、“动中联”和“联中做”,不断提升反应能力。
(二)网上调研的能力
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综合集成快捷等优势搞调研,可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油田企业领导传递精确可靠的信息,为指导油田企业提供科学管用的依据。只要我们善于把传统调研方法与现代网络手段结合起来,运用系统论、统计学等相关知识,掌握量化分析的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就能使调查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有边实践、边探索,才能做到与时展同步合拍、与油田企业建设准备同频共振,才能开创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摘 要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有争议性的话题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捐赠行为作为彰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评价指标,对企业形象及其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5•12”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为背景,研究国营上市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捐赠理念、动机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由此导致形成了企业不同的捐赠模式。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企业捐赠
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捐赠理念的差异分析
企业捐赠是企业在履行基本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将一定数量的财、物、服务等自愿赠给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行为。近年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扶贫济困、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残疾人救助、环境保护、希望工程,以及社区福利事业等方面,积极捐赠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不可否认的成绩,日趋成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捐赠理念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1.国有企业捐赠理念
国有企业的捐赠行为主要是以“企业公民”理念为支撑的,其含义是,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报社会。企业公民的要素构成,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两大类。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仅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它的资本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入,其全部资本或主要股份归国家所有。这同其他全部或主要由民间社会(组织与个人)投资的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更好地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必须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树立负责任的大公司形象,在企业公民建设中率先垂范,体现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
2.民营企业捐赠理念
民营企业的捐赠行为更多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这是因为民营企业是在我国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企业,相对于处于优势的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无论是在控制资源、外部环境、政府关联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迫于外界对民营企业外部性的关注,民营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趋高涨,民营企业通过社会捐赠来适应外部环境,避免受公众指责,规避风险的同时,积累了企业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实际上,这种不同的捐赠理念,主要是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企业的性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五个变量基本假设方面的差异(见表1)。
二、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捐赠动机的比较
企业捐赠是企业在履行基本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将一定数额的资金、实物或者服务捐赠给需要帮助的对象、某个领域或某些社区。虽然我国慈善捐赠水平不断增长,但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根据美国慈善2008(GivingUSA2008)的统计,2007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为 3064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同期我国2007年的慈善捐赠总额为309亿元人民币,2008年的慈善捐赠总额是2007年的3.5倍,达到1070亿元人民币,也只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356%。这也表明,在我国发展慈善事业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在对样本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捐赠动机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捐赠动机的不同,可以把捐赠型公司分为:经济动因主导型、制度动因主导型、道德动主因导型和平衡型等四种类型,用以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特质。
1.国有企业捐赠动机
国有企业以其特有的属性,即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国有企业不是经济动因主导型而是制度动因主导型和道德动因主导型。其捐赠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捐赠有助于国企维系生存权,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然灾害频频多发的我国,完全依靠政府保障机制是完全不够的。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时,国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必须作发挥支柱和带头作用,告别义(社会责任)利(经济责任)对立,从义利并存、义利共溶走向义利共生,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
二是国有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使用权利,故其应当承担多于民营企业但实质是与资源权利对等和道德责任,如环境保护、社会就业、所得税、社会捐赠等等;再者,国有企业具有赢利与非赢利的双重属性,因而国有企业的道德底线是义利并存(谋利不违法,谋义不损利),国有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义利共生(谋义不为谋利而利自生),这既是国有企业应有的道德觉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提出来的伦理要求。
三是提高国有企业品牌美誉度、品牌偏好度、品牌满意度。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
其经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追求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高于利润最大化,它是在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使得企业品牌美誉度、品牌偏好度、品牌满意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其经济属性不断扩展为社会属性,不断提高竞争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民营企业捐赠动机
民营企业是在我国转型经济体制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经济实体,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没有丰厚的资源和政府的庇护,没有很深的政治背景,没有政府强力的扶持。政府经济部门似乎更关注引进外资和经济开发区的基础建设,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政府官员的政绩。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捐赠属于经济动因主导型。
一是获得政治关联。长期以来,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这直接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通过公益捐赠这样的方式,积极寻求政治资本,得到融资便利、政府救济和补贴、税收优惠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利益,从而增加民营企业的价值。同时,政府在无形之中为政治关联企业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使得这些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在危机时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经济救助,降低了这些企业在一些资源稀缺行业的准入壁垒。
二是响应政府号召。民营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必须利用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和手段与政府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以取得政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从而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政府是依法对整个社会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社会组织,任何其他社会组织都必须服从它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必须得到政府的任可与支持,当政府就一些社会问题或者危机向社会发出倡议和号召时,企业会有很强的政治压力。这种压力在我国尤其突出,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变,政府在社会领域依然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政府力量的强大,致使民营企业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对政府的号召做出回应,以谋求一种和谐、安全的政府公共关系。相对于国外企业将捐赠视了一种企业形为的观点,我国的企业捐赠受政府驱动较多。
三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占有率。相对于品牌知名度很高的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通过公益捐赠来提高其品牌知名度,进而提高品牌占有率,直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快速改善企业绩效,最终实现社会利益和企业绩效的双赢,提升其品牌价值。就像汶川地震后,原本只在广东一带盛行的王老吉凉茶,竟一夜之间脱销,这归要结底还要源于震后加多宝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1亿元,使其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品牌占有率迅速提高。而另一方面万科却迫于消费者压力和舆论压力,为了维持品牌形象,不得不二次捐赠。这种捐赠动机的不同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
三、结论
文章基于“5•12”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捐赠数据,深入分析了国营企业不同的捐赠理念:国营企业以“企业公民”理论为支撑,而民营企业更多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的捐赠动机:主要有基本动机、外部压力和自身提升三个方面的动机;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本质属性不同;由此形成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同的捐赠模式,但在这种不同的捐赠模式如何影响公司声誉方面还未做出探讨。
参考文献:
[1]孙万欣.企业捐赠的动因与机制研究.特区经济.2009(03).
[2]樊建峰,田志龙.灾害事件、规模与企业慈善捐助:中国背景.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02-107.
[3]钟宏武.5•12大地震企业捐赠大众评价调查.中国经济周刊.2008(9):38.
Abstract: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public relations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s statement with implements, is produces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s a result of its usable characteristic, the gradual enhance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关键词:大学生公关素质教育提高和完善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Public relations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Enhances and consummates
作者简介:朱立新:女,(1967-)河北邢台学院继续教育部,讲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
在现代社会中公关不仅是商战的神秘武器,也是任何组织个人的处世利器。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实自己的公关武库,锤炼自己的公关利器。
公关的实用性与这个社会的开放度、发展度、前进幅度有效地联系,在大学生的意识世界中刻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记: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对公关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公关意识”也由此而产生。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大学生最终是走向社会的,是以社会为目标的。
2、 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公关人才成为社会的紧俏产品。
3、 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有了更多了解感应社会的机会,同时,也是校园学生社会化特征的一个表现。
大学生公关意识不仅直接来源于实际的公关状态和理论的渗透,而且也来源于自身的实践理解,这为影响和指导大学生个人和团体行为的选择取向,为社会实用公关的操作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时下大学校园各大社团普遍设立“公关部”;公关类专业学生团体纷纷建立;公关书籍备受青睐;公关选修课报名踊跃;公关类学术讲座无虚席;都说明在对公关有所偏爱的同时,大学生公关意识已经萌发?
当代大学生的公关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形象推广意识:
“形象第一”:社会的开放、人际交往的频繁,原有的传统伦理教育模式遵循的“心灵美”为主导的大众审美观在改变;“外表”的追求成为人们承受社会压力的一种壮举的情形在形成,这种格局的变化是在告诉我们,现代公关意识已经在消消地占据着同学们的意识世界;现代公关意识已经在默默中影响着同学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对社会的看法。
二、团体向心意识:
团体公关意识的体现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强调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的优先性;其二,对外强调行动的一致性。台湾著名公关专家祝振华先生认为:公共关系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哲学”。这说明,对内组织成员的和谐和对外团体行为的一致性,恰恰是团体公关意识的辩证体现。
三、公关心理意识:
公关意识不仅要具备形象意识、传播意识、向心意识、更重要的是公关心理意识的具备。公关心理意识决定于公关心理素质的完善、健康;它是公关意识走向成熟的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公关心理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系统理论,愿意接受新兴事物,喜欢革新与变化;
2、 良好的竞争意识,注重能力的发挥,主动寻找拓展自己的能力发展范围;现代竞争是更高层次、根基更为坚实的“和谐”良性竞争。
3、 善于营造比较满意的人际关系,进行合作的人们因种种原因相互间发生矛盾后,能恪守“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努力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使各自要求具有弹性,使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手段、方式及途径多样化。
四、公关合理的能力结构:
(1) 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工作的本质属性是管理,通过公关工作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公关工作千头万绪、具备激励员工积极性,协调各类公众关系、收集信息,制定公关计划与体繁杂,没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是很难顺利做好工作的。为此,公关人员应具方案、组织实施各类公关活动及大型专题活动,进行有效传播沟通等能力。
(2) 语言表达能力。公关工作是通过传播沟通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写会说,能很好地运用语言传达组织的有关信息,与公众有效沟通,是公关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它主要有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体态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用于与公众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中。文字语言用于与公众的文章、书信、宣传资料等的沟通中。体态语言用于与公众的直接交往中,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口头语言的不足,并和口头语言相得益彰。
(3) 公众交往能力。公共关系就是要为组织广结良缘,广交朋友,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形成沟通的“桥梁”,形成“人和”的氛围和环境。为此,它需要公关人员正确认识公众,把握交往的技巧、艺术、原则,了解公众的行为特点,学会与各种类型和特点的公众友好相处。
(4) 宣传推广能力。公关人员是组织的宣传员,要善于周密策划、精心设计组织形象,善于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展现组织形象,宣传推广组织形象。
(5) 创造能力。公关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公关人员是组织与公众的中介者,但绝不是“传声筒”,必须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来影响和感染公众。不满现状,不断超越,追求卓越,追求创新是公关人员的应有素质。
(6) 应变能力。公关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和事先难以预料到的问题,需要公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从容地应对,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所以,当代大学生为了作到具有良好的公关素质应该作到“四多四少”即多学习提高,少休闲娱乐;多调研思考,少无谓空谈;多沟通交流,少埋怨批评;多带头示范,少随波逐流。
对于智障人士,我们为他进行教育、训练和康复,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当一个儿童患有智力障碍时,他的父母、家人如何面对生活,怎样看待子女的婚姻、家庭和事业?这就是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问题关键所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生活质量的问题,我们将定 问题具体化为四个方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生活质量的核心领域:
1. 独立性
有质量的生活首先是独立的生活。独立性是人成长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也是生活质量的核心所在。提高智障人士的独立性是教育、康复和社会支持的最终目的。如何帮助智障人士具有独立性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2. 生产性
有质量的生活是有产生力和有效率的生活。生产力是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能力的表达。竞争力和有效率的活动是一个人生产力的客观体现。教育康复和社会支持就在于改善了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和功能,从而具有生产力。
3. 参与性
有质量的生活是平等参与、具有积极人际关系的生活。参与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不仅关注受教育者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更注重他如何“扮演”一个成功的社会角色。
4. 满意度
有质量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主观性很强但十分实在的一个指标。它是上述三个方面累计效应的体现,是一个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感受。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历程做综合评价时,感到自己的生活与预期(生活理想)大体一致,他会因此感到满意、愉快和幸福。反之就会有相应的失败或挫折感。我们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心态,容忍挫折、获得成功,提升一个人的满意度。
(一)通过“支持”提高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1. “支持”的观念
“支持”(support)成为现代特殊教育和特殊人康复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
所谓支持是指一些资源与策略,可以增进一个人的利益,帮助他从整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获得资源、信息和关系,进而使一个人的独立性、生产性、社区整合性与满意感都得到提高。
首先,支持是资源。针对教育而言,支持涉及的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性的东西,还包括信息,例如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资源成为现代教育资源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公共关系、人际关系也是构成教育资源的重要部分。支持性教育将建立在丰富资源之上,并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其次,支持是策略。支持是一种助人的策略和策略系统,这种策略或策略系统在于尽其可能调动被助者的个人潜能和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支持是一个积极的助人过程和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支持”本身是“递减”过程,与其相对应的是,支持使一个人的内力“递增”,最终使被助者减少对支持的依赖,甚至实现不再需要外力帮助。
第三,支持是帮助一个人在一个整合的环境中获得资源、策略和关系。整合的环境就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而非隔离的环境中,帮助残疾人在正常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实现正常的生活。
(二)支持的系统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资源和支持的力量,我们需要将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加以系统化,形成支持系统。
1. 自然支持系统
对国际国内的研究发现,国际社会对智障人士以及家庭的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其中一个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庭中女性成员。我们非常强调为智障人士建立自然的支持系统。所谓自然支持系统是指来自家庭、亲戚、朋友、同事和邻里社区的支持。这些支持是持续的、低成本、非专业的支持。它在智障人士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我们通过家庭和社区建立自然支持系统将是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步骤与措施。
2. 社会支持系统
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指由专业人员、医生、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和政府等构成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专业资源、提供各种康复训练和治疗手段、政策措施等。但是社会支持系统需要花费巨大的经济成本。
因此在两个系统中,我们优先利用自然支持系统,当其不够时,我们可以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求有关资源。
(三)支持的方面
1. 营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支持性生活
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支持性生活是在正常的社区生活条件下实现的。在社区生活中,智障人士不但需要得到社区成员的接纳,而且需要得到他们的积极支持。智障人士不再需要从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庭和社区中“剥离”出来,送进专门的机构,而是在现实社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支持,过上一种与健全人相当的常态生活。
2. 提供智障人士的支持性教育
在支持的社区环境中,智障人士不再由单纯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残疾人康复中心(站)这样的机构模式为他们提供教育,他们可以被尽可能地安置在正常化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适合其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有效教育(个别化教育)。
3. 实施智障人士的支持性就业
关键词: 体育;艺术;体育艺术;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 G8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30-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about Sports Art――A conceptual analysis on Sports Art
LI Min1,MA Hongtao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 feng 475001,Henan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 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sfrom the inevitability issued by sport art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sport arts and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s,questionnai re survey,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Based on the nature of sportsand sport function,the art essence,logic principles and people’s the contempo rary sport art demand trends and so on,the paper defines the essential attribut e of “sport art" concep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broad and chivalrous concept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 velopment of sport art subject and sport artistic conduct
Key words:sport; art; sport art; concept
体育艺术现象从古至今层出不穷,从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米隆制作的《掷铁饼者》,至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诞生,体育艺术现象随处可见。现代奥林匹克委员会第 一任主席就是由希腊诗人维凯拉斯(D•Vikelas)担任的,1920-1936年间,艺术比赛(建 筑、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已经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由此可见,体育从来就没 有脱离艺术而独自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体育与艺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体育艺术越来越受 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何谓体育艺术?依据什么标准 来确定哪些是体育艺术,哪些不是体育艺术?体育艺术涉及哪些领域?如何分类?我国体育 艺术院系专业如何设置?各专业课程如何确立?等基本理论问题至今还未得到深入研究。其 中,概念是研究问题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所研究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明确界定了所研究 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才能使研究有明确的方向,也才能弄清楚研究问题的主体、客体(对象 )和本质。因此,本研究主要对“体育艺术”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明确阐释、科学界定,为 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中大量存在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实体等为研究对象,以体育界和艺术界的相关专家 为调研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为了深入了解艺术、体育、体育艺术的本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体育艺术概念的界 定,设计了体育学、艺术学等两个方面的专家访谈提纲,并走访了有关体育学、艺术学方面 的专家(表1),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角度探索体育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体育艺术的概念等体育艺术理论体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 ,其中,体育学专家22份,艺术学专家18份,回收36份,有效回收率90%,达到统计学 要求(表2)。问卷设计的内容效度得到了80.5%的专家认可(表3)。
为了检验专家填写问卷的信度,我们随机抽取部分专家进行电话回访,就他们所填写问卷中 的一些问题询问他们的答案,根据对照前后两次的答案基本一致,达到统计学的信度检验要 求。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法,揭示了体育艺术基本理论的内在机制;运用归纳法对体育中艺术现象进行 归纳,探讨体育艺术的基本规律与一般要求,并采用定义法,对“体育艺术”及其相关概念 给出定义。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获得相关统计数据,对体育艺术现象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统计 分析,从而找出体育艺术的规律,总结体育艺术的概念。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艺术”概念产生的必然性 “体育艺术”概念的产生也有它自己的内因与外因。它的内因,主要是人们对艺术的 本质和体育的本质的不断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它的外因,主要是当今社会 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要能够健心、娱心;对艺术的要求更 加广泛,一方面要保持现有的艺术类别,同时,还要开发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于是体育就成 为艺术重点开发的领域之一。“体育”、“艺术”的这种内、外因的共同发展,就促使了“ 体育艺术”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2.1.1 从体育的发展史来看,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 翻开体育史和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体育是同源的,体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脱离 过艺术而独自发展。艺术在体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始社会的体育和艺术在萌芽中就有着不解之缘,它们都是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如 :体育和舞蹈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都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巫术等。原始的 体育活动与原始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游戏、宗教等有密切联系。人类脱离野蛮的原 始社会后,进入了比较文明的奴隶社会,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逐步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形式,同时两种活动又总是形影不离,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如体 育与舞蹈在封建社会以后分道扬镳,体育走上了竞技、健身、身体教育的体育道路,创造了 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灿烂的体育文化,而舞蹈走上了民间舞、宫廷舞、表演舞、现代舞等多 姿多彩的艺术道路。但到了近现代,体育与舞蹈之间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出现了介于两 者之间的活动,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上芭蕾、雪上芭蕾、韵律体操、健美操、迪斯 科、霹雳舞、太空舞、国标舞,包括中国的大秧歌,都反映了这种融合的趋势。由于舞蹈的 娱乐性、节奏性,以及舞蹈动作的内容丰富、流派众多,舞蹈已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手段。 2.1.2 根据艺术种类的演变趋势来看,体育艺术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艺术种类从原初起就是一种不断诞生的过程。艺术种类是一个渐进的多元发生演变而来 的,这是因为作为艺术活动直接根源的人性结构,尤其是文化心理结构,就是多因素融合而 成的动态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又是浮动的,有常数又有变数,从而制约和影 响艺术种类演变,不断诞生新的艺术种类。文化心理结构求新求变是艺术形式和艺术种类不 断推陈出新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艺术只有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才会有具体的意义。如艺术与建筑相结合成为建 筑艺术、艺术与舞蹈相结合成为舞蹈艺术、艺术文学相结合成为文学艺术等等。目前现实生 活中所出现的艺术种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经济、文化和人的心理结构不断诞生 的过程。
当今社会物质文化、科技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体育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是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可比的。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在随 着发生很大的变动,对体育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健身目的,而是集健身、娱乐、审美等多 种目的为一体。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动及对体育的多种需求为体育艺术理论的诞生或出现 创造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体育与艺术结合成为体育艺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艺术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成为必需。
2.1.3 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空前高涨,人们对体育消费需求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为体艺 术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短,休闲娱 乐的时间越来越多,体育发展空前高涨,人们参与体育、关注体育的热情和对体育的需求也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群众体育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们在高标准追求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人 们更希望对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更加符合美的标准。体育不但承担着消耗人体肌肉能 量的方式,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慰籍。如:有人在跑步的过程中不但追求健身的目的, 还在问自己跑步的姿势是否好看;人们在打球的过程中会问:“我的这个姿势酷吧”等现象 。另一方面,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新的锻炼方式,不愿意重复着某一种方 式,于是各种形式的体育项目呈现了人们的眼前,如:印度人把古老的肚皮舞简单改进成肚 皮健身操,美国人把美国黑人在工作之余随时随地进行放松的舞蹈改编成街舞健身操等等, 加速了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在竞技体育方面,体育与艺术的融合不但要满足竞技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满 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人们在观赏体育比赛寻求激烈对抗给人们带来刺激的体育项目的 同时,也更希望欣赏到高难度技术和完美艺术相结合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体 育项目。如为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跳水、自由体操、花样游泳等 项目在难度和艺术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竞技体育为了提高人们观赏各种体育 比赛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出既有比赛性,又有审美性的新型运动项目。如:NBA 篮球赛场 间啦啦操。
正是为了迎合人们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需求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体育自身也在理论和 实践方面不断丰富、发展和壮大,涌现出大批的新兴体育项目和体育学科。如当今出现的体 育管理学、体育传媒学、体育美学等新的体育学科。同时,也为体育艺术学的产生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
2.1.4 体育的商业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加速了体育与艺术的融合行为来源于动机和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和 艺术的商机被不少投资商看好。同时,体育和艺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也积极的走向市场, 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努力用各种办法尽可能的占有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体育在不断扩大自己 消费市场的过程中,依据目前消费者的体育审美需求,不断把体育艺术化以吸引更多的消费 者。如各种大型运动会或比赛前都会安排一些文艺演出,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如北京 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无与伦比”的文艺演出给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艺术 也在考虑在不断满足消费者欣赏的基础上,如何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于是舞蹈家把复杂的舞 蹈步伐简单化,创编出好看实用的健身舞蹈。如:健身房中常用的拉丁健身操、街舞健身操 等。
2.1.5 国内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系的成立,使体育艺术理论研究成为必需 目前,国内几所体育院校已成立了体育艺术系。显然,体育院校成立体育艺术系迎合了 现代化体育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日益增长的人们对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说明体育界人士 已敏感地捕捉到社会对体育艺术的强烈渴盼与青睐的信息,但这种出现还主要是自发的、感 性的,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目前几所院校体育艺术系开设的专业就能看出这问题。 如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开设的专业有健美操、竞技体操、体育舞蹈、街舞、啦啦队、模 特艺术与公共关系等专业,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开设有表演(体育舞蹈)、体育教育和 运动训练三个专业,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主要开设有体育表演专业等。从这些院校体育 艺术系所开设专业可以看出,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人们对体育艺术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 ,还仅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界定体育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体育艺术系应涉及哪些领域? 应开设哪些专业和课程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这是典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的现 象。究竟哪些专业属于体育艺术,哪些专业不应归类于体育艺术都还没搞清楚。“什么是体 育艺术”这个问题也许很好回答,我们可以随便拿出一幅关于体育的绘画或雕塑称之为体育 艺术,而且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提出反对意见。反之,如果有人问“体育艺术是什么”时,也 许我们会想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得出完整的答案。体育艺术现象在当今社会虽然随处可见,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体育艺术的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体育艺术的概念、本质、 研究范围以及涉及的领域等许多问题还不清楚。所以,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系专业设置出现的 这些问题,使对体育艺术理论的研究成为了必需。
2.2 “体育艺术”概念提出与界定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2.2.1 有利于引导艺术工作者更好地关注体育,并以体育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进而推 进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 艺术作品通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源源不断地给予社会、时代和人生以力量、智慧 、文明与美。人类艺术创作发展的史实证明:能够流传至今并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的艺术作品,无一不具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审美功能,无一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 史起到过一定的影响和推进作用。在过去的历史中,艺术家们和艺术工作者也曾自觉与不自 觉地以体育为素材创造艺术作品,彰显“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鼓舞人们的干劲 。比如,以体育为素材的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雕塑展等体育艺术展在我国已经开展了 六届,这些作品的展出大大宣扬了体育中的真、善、美,激发了参观人群的体育热情,激励 着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
然而,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多是自发性,还没有明确的理论引导,还没有形成一种特有 的“艺术”形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其艺术创作的规律与 特征。因此,把“体育艺术”作为专门概念提出来,并对其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探寻体 育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引导更多的艺术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反映体育的艺术作品 创作,并将这些体育艺术作品推向更广泛的人群,将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 与体育。
2.2.2 有利于引导体育工作者自觉把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体育,增强体育的艺术化效果“体育艺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不仅有利于促进艺术工作者广泛进行体育艺术作品的 创作,同时,它还有利于引导体育工作者自觉把艺术元素更好地融入体育,增强体育的艺术 化效果,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从近年来,我国一些体育项目(如跳水、健美操、 花样滑冰等)的比赛规则看,艺术分的比重总体有增加的趋势,更增加了其可观赏性。体育 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把体育与艺术融合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如蹦床运动、轮滑、体 育舞蹈、木兰拳等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
2.2.3 有利于我国体育院系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近1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体育艺术专业,虽然各个学校专业设置名称不一 ,但都是以把艺术更多地融入体育,创造新的、艺术性强的专业为出发点。然而,由于 “ 体育艺术”还没有被明确界定,其本质、内涵揭示不清,因此,也导致了各个学校设置的专 业设置差异很大,有的设置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有的设置艺术体育教育专业、有的设置模特 艺 术与公共关系专业等。从这些专业的设置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艺术”的理解是“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若对“体育艺术”概念进行合理界定,深入了解其内涵与外延将 会给体育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或依据。
2.2.4 艺术性有利于引导体育观众或体育参与者对体育的艺术化欣赏,进而增强自身体 育活动 体育观众或体育参与者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若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没 有观众,或没有人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那么,显然体育文化也得不到发展。而当今人们对体 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其中体育的“艺术观赏性”就是人们对体育的新的需求,因此,体育 要增加艺术性。但体育在增加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把体育艺术的特殊性展示给体育观众或体 育参与者,以引导他们能够更好的观赏或参与体育活动并增加自身体育活动的艺术性,“体 育艺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就有利于引导人们对体育艺术的认识。
2.2.5 有利于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拓展体育科研活动的研究领域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入的,“体育艺术”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提出并进行界 定,正是人们对体育文化认识的深入,它开辟了体育文化的又一领域,大大丰富了体育文化 的内涵。这也说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体育文化的开发更加全面,给体育融入更 多积极因素。可以预知,“体育艺术”将会是今后体育文化中又一蓬勃发展的领域,它也将 会开发出更多体育艺术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它也将大大拓展了体育科研活动的研究领 域。2.3 界定“体育艺术”概念的主要依据
2.3.1 依据体育的本质和体育本质功能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国 内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等做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即体育是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体育的本质在于通过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的目的,不仅有利于人的现代化,也能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 育价值观也由“增强体质”向“促进健康”转变,由“健身”向“健身、健心”转变,更加 重视人的体育感受、体育审美及愉悦身心。当今,国内外对“体育”概念的界定比较一致的 定义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 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的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体育本质和体育本质功能的不断丰富与扩展,势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实现 其本质和功能的扩展需要,体育艺术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因此,体育艺术的本质 、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也必须依据体育本质和体育功能本质的变化而确定。
2.3.2 依据艺术的本质 目前,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看法(表4)。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 同此观点。此观点主要包括:1)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艺术的形象本 质;3)艺术的情感本质;4)艺术的审美本质。 总之,艺术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艺术 家、观众和艺术作品是艺术的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2.3.3 依据逻辑学概念定义原理与方法 概念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指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反 映,明确概念的内涵,就明确了事物的特有属性。
定义一般由被定义概念(指被揭示其内涵的那个概念)、定义概念(指用以揭示被定义 项内涵的概念)和定义联项(指用来联合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词,通常用“是”表示)组成 。在这里,还有弄清楚上位概念(属概念)和下位概念(种概念)。上位概念(属概念)指 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大的概念;下位概念(种概念)和上位概念(属概念) 相对,指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间外延较小的概念。
下定义,最基本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可以用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 念。定义的步骤主要有三步:1)首先找出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 被定义对象的属;2)找出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与其他种的差别(种差);3)把属和种 差加在一起,就得到要定义的概念。
我们在对“体育艺术”概念下定义时,同样要遵循概念定义的四个基本原则:1)被 定义项与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项应使用清楚确切的概念,不能使用比喻;4)对正概念下定义一般不能使用否 定句。
2.3.4 依据当今人们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趋势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顺序 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样一种由低向高的过程。当人类的生存需要不再成 为需要问题时,自然就会产生享受需要。这种享受不仅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追求物 质的享受是低层面的,追求精神的享受则是高层面的。古人云:“食必常安,然后求着;衣 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由于体育需要处在人类需要的较高层次,是一 种超越性需要,所以体育审美需要的满足引起的是一种心境的畅快,超越性的快乐,即审美 ,这种超越性所带来的效应,是审美主体(人)对体育运动的一种功利态度、实利 意识的一种暂时超脱,是主体对个人,私利意识的不断净化、陶冶,从而体现为一种超 越的人生态度、心灵境界。同时,体育的审美本身也有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耳目直 观的快乐(观赏比赛)和心意领悟的(参与体育锻炼),再到理想人格、心灵境界的快 乐。这种由心理机能快乐再到心灵精神快乐的不断超越,走向极致,便是“自乐”、“健心 ”、“无乐”的境界,是人与社会体育的全面精神发展。
因此,对“体育艺术”概念的定义应该考虑当今社会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应在体育艺 术的内涵中明确人们的这种艺术审美需求。
2.4 “体育艺术”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2.4.1 “体育艺术”概念的定义 依据前面逻辑学对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的方法――属加种差定义法,即公式表示:被定 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我们对“体育艺术”概念定义进行分析:
1)“体育艺术”概念的“邻近属概念”。
我们分析认为,“体育艺术”的“邻近属概念”应是“体育和艺术”。因为,“体育艺 术”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向体育领域的扩展与延伸,即艺术进驻体育领域进行 创作;二是,体育主动吸收艺术的元素,并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因素,提高其对体育参与者的 吸引力。体育艺术也正是以这两种形式存在。
2)“体育艺术”概念的“种差”。
“体育艺术”概念的种差是“体育或体育相关领域的”。这就是说,首先,体育艺术是 反映的“体育或体育相关领域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行为,而不是其他领域的。
通过对体育艺术的“邻近属概念”和“种差”的分析,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 体育艺术”概念进行定义。
2.4.1.1 广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 从体育作为艺术的素材来看,体育渗透艺术的各个领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从古至今出现了体育建筑艺术、体育雕塑艺术、体育绘画艺术、体育音乐艺术以及体育 文学等。 首先,从奥运会与艺术的关系来分析体育艺术。从古代奥运会的兴起到现代奥运会的鼎盛, 艺术已经成为奥运会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奥运会与艺术的关系具体情况见表5 。
古代奥运会 雕塑艺术 《掷铁饼者》、《雅典娜与玛耳绪耳斯》、《达拉斯》、《荷 矛者》、《束发的运动员》、《刮油污的竞技者》、《古希腊的混斗者》、《昂弗拉的阿波 罗》等。
绘画艺术 由于绘画难以保留,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只有些彩绘的陶器(如潘亚森纳克 出土的赤陶花瓶)、保存在意大利波隆瓜考古博物馆的《少年拳击比赛》以及雅典考古学博 物馆的墓室壁画等极为稀少的文物。
建筑艺术 阿波罗波里斯神庙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雅典娜神庙就在其中。文学艺术 《伊里亚特》、《奥德赛》、《奥林匹克竞技者颂》等。
奥林匹克仪式中的艺术 在古代奥运会上,为庆祝奥运会的举行或者祭祀活动,在 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进行大型的文艺演出,仪式上有舞蹈、音乐、诗朗诵等艺术活动 。
现代奥运会 雕塑艺术 《美国运动员》、《箭手赫拉克勒斯》、《胜利的欢呼》、《 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之门》、《千钧一箭》、《走向世界》、《奥林匹克激情》、《好 风景》、《足球》、《游泳》、《体操》、《射箭》、《少女与足球》等。
绘画艺术 《苏联体操家》、《萨马兰奇和奥林匹克精神》、《中产阶级的奥林匹克 》、《敏捷的运动员》、《跑步者》、《尤里西斯》、《在雨中》、《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 与历史》、《飞翔中的高台滑雪运动员》、《奥林匹克之梦》、《亚特兰大之星―奥林匹克 公园》等。
建筑艺术 伦敦西区的“白城”体育场、温布利体育场、罗马奥运会体育建筑、慕尼 黑的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正在施工之中“巢”型体育场等。
文学艺术 《奥林匹克颂诗》、《体育颂》、《奥运会之歌》、《安特卫普奥运会》 、《众神的赞美》、《奥运竞技》、《走向奥运会之神》、《奥运会之歌》、《英雄交响曲 》、《奥运会竞技史》、《阿尔高森的勇士们》、《奔跑的人们》、《南非》等。音乐艺术 《阿波罗赞歌》、奥运会会歌、奥运会主题曲、入场式伴奏曲、韵律体操 、花样游泳、马术盛装舞步、花样滑冰等体育项目的“背景音乐”等。
奥林匹克收藏中的艺术 奥林匹克集邮奥林匹克纪念币和纪念品
奥林匹克仪式中的艺术 奥运圣火的点燃、火炬的传递及火炬的制作成为奥林匹克 运 动与人类文化艺术融合的一个切入点;戏剧、歌舞等文体表演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 较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奥运会颁奖仪式中也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其文化艺术的氛围 也十分浓厚。
其次,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体育与艺术经历了 结合―分离―结合的道路。人类之初,体育和艺术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一点我们察看体育与 舞蹈的起源便可以得出,那时的一种活动往往具有多种性质。社会的进步使体育和艺术曾经 分离了很多年,但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大趋势,使得体育与艺术近年来联系越 来越紧密。艺术和体育互相渗透,各取所需。艺术和体育同属娱乐消费市场的两大块,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和艺术的娱乐功能和经济价值被充分挖掘。在经济利益面前,体育和艺 术必然会导致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争取消费群体等现象。体育会借鉴艺术的东西为己所用 ,艺术借鉴体育的东西来抢占大众健身市场。如当前社会上的健身馆和从事健身、健美形体 教练工作的不是体育界的就是舞蹈界的人士。这种外在的竞争促进了双方的进步,同时也加 速了它们的融合。体育与艺术的这种融合必然会导致体育艺术成一体的结局――即体育艺术 。
综上所述,广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是:体育艺术是指体育及体育相关领域的各种各样的 艺术现象和艺术化体育运动的总称。它是体育与艺术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艺术学与体育学两 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深化,从而提升的新的学科层次,是体育和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体育艺术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1)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广义的体育艺术一方面是指所有的与体育文化活动有关的 一切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的总称,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的体积 布局、比例关系、空间组合、结构形式和种种装饰而构成统一的实体形象,反映一定历史时 代和民族风貌的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实用性造型艺术。那么体育建筑艺术便是为组织大型的 体育赛事或够建体育活动场所而构建的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物。
2)广义的体育艺术另一方面是指所有的加入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是 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中加入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案例很多,这类体育艺术与一 般的艺术活动有很多共同点,所以也可以把这类体育项目称为艺术化体育运动。 2.4.1.2 狭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 从古代艺术的概念来看,西方现代意义上的art(艺术)一词源自拉丁文ars,而拉丁 文一词又可以追溯到希腊文techne。在古代语言中,与techne或ars相对应的art其核心含义 是技巧、技艺、工艺和技术,甚至是诡计和奸计;任何产生值得称道的、体现出独创性的( 精神和物质)产品的人类实践活动都可以叫做“艺术”。于是便有了医药艺术、战争艺术、 爱的艺术、政治家的艺术等等。从当前艺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范围或者体育与艺术的结合点 来看,狭义的体育艺术和古代艺术的含义似乎有很多相通之处,并且体育艺术的产生和其他 艺术门类的产生似乎有着相同的渊源。当前艺术渗入体育并为体育所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1)艺术的审美本质开始渗入体育并在体育中广泛使用。我们都知道“美是一切艺术 必不可少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美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但美并 不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审美原理被广泛的应用体育中的一些领域也是最近才被关注的。电视 、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的出现使得体育比赛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 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使体育赛事更具观赏性,审美原理被广泛的 应用与体育中。如动作美是健美操美的核心,体形美是动作美的基础,音乐美、服饰美是健 美操运动必要的条件,精神美是健美操的灵魂,人体美是健美操的本质等。
2)舞蹈、音乐、雕塑、美术等艺术项目已被广泛的应用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艺 术中的舞蹈美、音乐美和雕塑美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中起着装饰和调节作用。科学技术的 进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使人们有了更多的 时间去从事各种体育、娱乐 、休闲活动,以抵御现代文明病对人体的危害。一些新兴的体 育项目融入大量的艺术成分,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愉悦身心。如健美操、花样滑冰、艺术体操、体操、花样游泳、跳水、体育舞蹈等等。
由此得出,狭义的体育艺术是一种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以体现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含有较强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社 会体育文化活动。它是广义体育艺术概念中的“艺术化体育运动”,即体育表演艺术。
狭义体育艺术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狭义的体育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体育文化活动。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体 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即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社会性等属 性。
其二,它是一种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社会体育文化 活动。这类体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而不是盲目地、随意地一种身体练习活 动,而且这种身体练习活动的动作、组织形式等是经过审美化选择的身体动作。它是体育自 身不断进化发展和进一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不但能使参加着达 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可以雕塑锻炼者的体形,培养锻炼者的审美能力,愉悦心情、满 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其三,它是含有较强的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社会体育活动。在比赛中,它既能体现激 烈运动竞赛 “更快、更高、更强” 的体育精神,又体现出很强的艺术欣赏成分。审美是对 现实的理性超越,体育的每一个动作都来自现实生活,体育艺术的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每一个 动作都有可能是经过审美加工选择的,并不是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非常实用的体育动作。 如健美操中的跑步的动作,并不是直接选用100米短跑或长跑中的跑步动作,而是经过审美 选择和审美加工过的吸腿跳、后踢腿跳或跑跳步等动作。体育运动中加入艺术元素从古至今 都有,如在我国唐朝,人们蹴鞠时就配上鼓乐,以提高该项目的节奏性和观赏性。现代体育 运动项目加如艺术元素的项目很多,如艺术体操、自由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健美操 等等许多项目中不但融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而且这些项目的造型动作还融入了雕塑、绘 画等大量的艺术元素。
2.4.2 “体育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表现着事物的本质,是 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一旦被人们认识并反映到概念中,就构成了概念的 内涵。如,“商品”概念的内涵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实体概念,体育艺术 的内涵是对“体育艺术”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即一个个具体的“体育艺术活动、体育艺术 现象、艺术化的体育活动”的特有属性的反映。从艺术学角度讲,体育艺术的特有属性是: 社会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那么体育艺术的内涵就会有社会性、形象性、情感性和 审美性。从体育学的角度讲,体育艺术的特有属性是: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竞技性等 等。那么体育艺术的内涵中就会有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竞技性等等。因此,体育艺术 的特有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体育艺术有多少属性,那么它就会有多少内涵。广义的体育艺术 非常复杂,它有两大块组成:一是体育作为艺术的素材的体育艺术,这类体育艺术是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艺术作为体育的元素的体育艺术,这类体育艺术一般是指艺术化 的体育表演,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广义的体育表演艺术有多重属性,它内涵也具 有多重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类。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概念的适用 范围。例如,“商品”的外延指一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作为实体概念,体育艺术 概念的外延就是“体育艺术”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体育”为艺术素 材的所有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一切以“艺术”作为体育的元素的所有体育活动、一切加 入大量审美元素的体育运动等等。
3 结 论
体育艺术的内涵是对“体育艺术”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即一个个具体的“体育艺术活 动、体育艺术现象、艺术化的体育活动”的特有属性的反映。体育艺术概念的外延就是“体 育艺术”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即古今中外的一切以“体育”为艺术素材的所有的艺术现象 和艺术活动、一切以“艺术”作为体育的元素的所有体育活动、一切加入大量审美元素的体 育运动等等。根据“体育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广义与侠义两个方面对“体育艺术” 概念进行了界定。广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是:体育艺术是指体育及体育相关领域的各种各样 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化体育运动的总称。它是体育与艺术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艺术学与体育学 两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深化,从而提升的新的学科层次,是体育和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狭义的“体育艺术”的概念是:一种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身体练习为基 本手段,以体现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含有较强审美元素和艺术元素的 社会体育文化活动。它是广义体育艺术概念中的“艺术化体育运动”,即体育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寇永俊,牛亚莉.论体育与艺术[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01).
[2] 孙会山.现代社会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与应用[J].齐鲁艺苑,2004(02).
[3] 卢元镇.体育人类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曲健.论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文化内涵[J].艺术教育,2005(05).
[5] 金文轩.论艺术与体育[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04).
[6] 胡飞燕,左从现.新时期对艺术体育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7] 翟廷立,李 芳,罗元翔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2006(01).
[8] 黄宽柔,胡小明,李佐惠等.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J].体育学刊,2003(01).
[9] 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0] 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 2006(2).
[11] 王春燕,潘绍伟.体育为何而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 J]. 体育文化导刊,2006(7).
[12] 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13] 倪旭芬.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适应2005年国际评分规则艺术价值走向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14] 庾宗庆.艺术本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1 .
[1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医院;盈利能力;服务质量;公众形象
从经济学的视角下来考察医院的盈利能力构建,其与其它组织还存有明显的区别。之所以指出这一点,基于这样几个原因:医院所提供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表明患者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具有刚性;医院具有自身的服务半径,因此一般而言患者都是就近就医。这样意味着,提升医院的盈利能力不可能从服务价格上找根据;同时,也不能模仿其它组织建立起市场竞争策略。而是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公共关系的营造上下工夫。
审视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关系,仍处于较为敏感的时期。那么如何能形成医院盈利的核心竞争力呢。显而易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关系管理),以及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将能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获得更多的患者青睐。
1.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
在开篇笔者提出了两点提升盈利能力的方式,这里将从营销学层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下文的路径构建提供方法。
服务质量的提升。医疗服务产品在营销学的视阈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依次为“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其中,核心产品是指特定医疗服务的功能指向,即它具体是治疗什么病的;有形产品一般体现为产品的品牌,在这里可以从医院建筑形式、内部环境等多个方面来界定。最后,附加产品则是指提供医疗服务后的回访以及效果控制等活动。从获取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服务质量的提升主要通过增强核心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提供来实现。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核心产品的提供受到医院组织资源、组织目标,以及目标服务半径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实质性增强。这样一来,从附加产品上寻找盈利空间便成为必然选择。实践表明,诸多医院似乎未能对此引起重视。
公众形象的提升。上文提到了有形产品的概念,其中包括品牌元素。众所周知,品牌不仅能建立市场识别的效应,还能激发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上。那么如何建立起品牌效应呢,这中间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提升公众形象。具体到公众形成的提升途径而言,则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包括公益性出诊、遏制过度医疗等活动,都将有助于医院自身公众形象的提升。
尽管从增强医院盈利能力的措施构成上来看不止以上两个方面,但从现实的可操作性而言上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目标定位
这时就面临着一个传统问题,即医院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在官方的类别界定中包含着以上两种不同的医院组织。然而笔者认为,在医疗系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及医药分离的制度安排下,医院首先要获得自身的经济目标,从而才能在动员组织资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满足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以上辨证关系下建立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定位:
经济目标定位。这里笔者不赞同弗里德曼的观点,即将赢利性组织的目标定位只归属于经济领域。笔者认为,医院经济目标的实现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目标的实现则是由医院自身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样一来,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公众形象方面,应将价值取向置于“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上来。这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发展初衷,也能营造出医院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平和心态。
社会目标定位。这里需要引起注意,医院所履行的社会目标与纯粹的公益性目标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归类中就能够看出。因此,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社会目标定位应界定为:满足区域民众对医疗服务资源的需求;贯彻国家对医疗机构各项职责的规定。这样一来,便能在公众形象的塑造上获得患者的好感。不难看出,以上目标定位实则在建立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价值取向,这将保证其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3.理论框架下的路径构建
营造出争优创先的氛围。具体的措施可以为:经常组织职工进行岗位技能比赛;评比“医德”模范;定期组织职工进行野外拓展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职工集体归宿感的需要;又使得职工在实施医疗服务中建立起了团队协作能力,也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建立医院职工的传帮带机制。建立医院职工的传帮带机制,不仅有助于尽快提升青年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在与医院老职工、老专家的互动中,实现青年员工岗位意识的加强,以及职业操守的提升。而且,通过“传帮带”长效机制的建立,还将增进了医院不同年龄结构成员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最终,遏制诸如过度医疗的不道德行为。
实现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有关医院经济发展与社会公益事业之间的联动关系,就具体的路径构建而言,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降低所谓“专家门诊”费用;合理开出处方。这里需要明确,对于公众来说:医院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仍属于奢侈品。从而,降低“专家门诊”费用以及用药成本,实则将增加医院的盈利能力。在目前区域内公立与私立医院竞争的环境下,应充分考虑降低部分非主营业务的费用。
综上所述,由于医院所处的角色定位仍存在着许多争论,这也就为本文的讨论带来了难点。不过,笔者仍然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共生背景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进行能力构建时还应明确其目标定位,在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辨证关系下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判断。目标定位实则建立了医院盈利能力构建的价值取向,这将保证其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1]蒋 菁.医院创新发展之道——医院文化与形象案例剖析[J].中国医院院长,2012.09
[关键词]高校安全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专职辅导员
Abstract: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is not only their ow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eeds,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university safety and stability directly relate to soci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is a big political problem, which reflects the mood campus, the harmonious state of campus, and is the “barometer" of social stability. So, I think,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s: university safety and stabi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ll-time counselor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校是政治敏锐人才集中的特殊社会群体,其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领域,同时高校也是出新思想的地方。据此,大学生的思想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他们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很快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导读”,进而产生社会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必须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针对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
高校安全稳定首先包含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其次指高校内部系统的秩序性、协调性和可控性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战略转型期,从形势总体角度审视,校园政治、思想和情绪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苗头。但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内因和外因仍然存在,诸如地域文化、生活习惯、文化素质,个别学生精神支柱倾斜、价值取向扭曲、网络成瘾、西化渗透、学生心理健康、公寓违规电器、贫困生学费、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机制不健全、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校外人员出入频繁、打架斗殴、毕业生就业问题,部分院校正处在整合时期,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等等,都给高校安全稳定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与院校管理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学校的环境。从表面看,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软性管理方式。既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管理思想之中,切记管理不等于教育,也就是说管理不能代替教育,倘若我们分不清管理与教育的关系必然导致育人的失败,要知道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大小环境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信息时代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换言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薄弱环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不改变惯性思维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说白了,教育工作者能否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
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社会“转型期”的过程中也是社会矛盾积聚期,多发期的过程。因而,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情绪,高校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也会随之增多,故此,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我认为目前采取两个对策;1、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因为学生公寓管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而且事关高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进而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由此进一步,加强夜不归宿等情况的管理对高校安全稳定具有至关重要作用。2、建立学生思想“诉求站”,使其成为一个释放和交流的平台;进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和疑惑;这样既可以避免网络成为学生表达诉求的载体,还可以避免部分学生产生网络依赖,使之为动态排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可能,由此做到;有针对性化解、有专人化解,有专人负责的回馈制度;也就是要坚决防止把小成大事,个别问题变成群体问题,一般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校园内部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等。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安全稳定的前提
所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尊重“人性”的特点,既人的本性、惰性和不满足性及“特定性的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存在着诸多的学科复合属性;由此,学科复合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学科复合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例如管理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其不仅具有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政治学、公共关系等复合属性的特征,而且还对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指导作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把握人的个性特征,因为只有对个性化的理解和肯定,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弘扬,继而追求更高的层次;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特性决定了教育,因为教育的首要职能就是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我认为个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倾向性;这其中包括能力、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等,在此基础上还可按不同类型划分;比如外项型和内项型、温顺型和独立型、理智型和情绪型等,按思维划分;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诗性思维和线性思维等,按冲动划分;有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等,按气质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血质和抑郁质等,在现实中很难一下确定各种类型的性格,因为人的个性是非常复杂多维类型的,只要我们正确运用“人性统一性”原理;即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就能有效的把握。
(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就是任何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自身素质的体现,而且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正所谓存在决定意识。现今,人们的价值观可谓多元化,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也今非昔比了;因此,今日的大学生与往日的大学生很不一样;也就是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不可忽视,它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凸显了社会变革的缩影,既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变了,人的道德理念自然就会随之变化。由此,社会在发展大学生也在发展,既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倘若对大学生还停留在固有的观念上;势必造成“固有观念障碍”。当前,在大学校园里,休、退学、盗窃、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有所增加,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有增多的趋势,可谓心态种种,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实和严肃的问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与时俱进和新陈代谢的思想;即当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不仅要看问题的外在,更应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的把握教育对象,殊不知在违纪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心理障碍。因此,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对在分析新情况、处理新问题的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三)专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我认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首先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其次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客观角度看,辅导员工作在第一线,在日常实践中和大学生接触的机会多,容易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施展一些倾向性的观点。例如,鲜明的价值取向、隐性的师德、积极的心理暗示、适时的思维转移等等。曾几何时,有人这样说过,一批好的教师会成就一所好的院校,一名好的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换言之,高校辅导员要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除了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外,还要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由教育学、管理心理学、法学、社会学、通识教育等多方面知识构成的综合学科,否则不但不会令大学生信服,而且还会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由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院校忽视对辅导员的培养,毕业后刚进高校大门就做“人生导师”其经历和阅历远远不能胜任,成为制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当然,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单纯是辅导员的责任,更应该是高校“党政工团”各部综合治理的过程;至此,坚决避免辅导员一线“单兵”作战的局面。
总之,只有人的思想稳定,社会才能稳定,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主编;郭良才等 ,健康教育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