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5 16:38:56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1篇

一、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提高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体育老师在有着实际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教育方法。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2篇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3篇

【关键词】中国高校;休闲体育;大学生;身心健康

0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的交会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属于校园文化的亚文化[1]。体育休闲已经成为大学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较多,但其面对的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开展休闲体育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1 休闲体育的概念

休闲体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因而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也一直争论不休,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看法。于可红等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2]石振国认为,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3]刘一民指出,所谓余暇体育(leisure sports,应为休闲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 是指人们利用余暇(休闲) 时间, 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4]。无论是何种定义我们都可以了解到休闲活动有助于人们丰富生活、愉悦身心,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体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体各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休闲体育的引进还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积极文明、快乐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教育求发展,观念要先行。纵观我国五十多年的体育教学观念,不外乎就是技术教学的观念,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快乐体育教学的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体育观和能力教育观等[5]。这些教育观念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但这些体育教育观念只注重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休闲体育的引进是对我国高校之前教育观念的扩充和发展。21世纪初休闲体育这一概念最早使用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像美国、日本等等。休闲体育的产生是在国名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之上,国民有钱有闲之后才开始注意休闲。而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所以休闲体育这一概念引进我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将休闲体育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时间也不是很长。随着我国高校的扩展,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焦点聚集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上。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业及就业压力,怎样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了众多教育者的研究课题。而第一个将休闲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我国著名休闲学专家马惠娣女士认为:休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过于注重职业培训而提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把休闲的非职业培训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鉴赏力、兴趣、技能及创造休闲机会的能力, 使人能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从而实现成为人的过程。[6]这种理论的提出开启了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先河,从此学校开始注重将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在高校中,随着高校教育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 以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教育的内容, 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以一种超脱、非功利性、身体参与性、身心活动多元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未来学校发展的需求,休闲体育将成为高校休闲教育的有效途径。[6]

3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1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最长不过三、四年, 而休闲体育是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活动方式。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有助于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发展, 促进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期间利用高校体育教育的有限时间, 学习到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特别是对体育运动本质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在学校进行休闲体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 也是科学健身方法、手段、能力的积累。以体育作为大学生的休闲方式既可增强学生的体质,改善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变刻板单调的生活节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7]

3.2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休闲体育所创造出来的轻松、愉悦的环境正好适应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锻炼方式,使学生能身入其中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境,还能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改善多种不良身体状态,使全身肌肉、骨骼得到充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8]另外休闲体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能力的开发,舒缓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9]。

4 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策略

4.1 更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休闲体育观

高校体育的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技术观”“体质观”“训练观”逐步向“休闲观”“健康观”“终身观”的改变,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育应该用“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知道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科学休息意识等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意识。

4.2 课内的休闲体育教育,课外的休闲体育活动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要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性别、年龄、喜好有选择的开展休闲体育项目。在课堂上的休闲体育教学主要传授大学生自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意识,让其了解到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给大学生灌输终生体育活动的意识;课外体育活动是将兴趣爱好带到实际的运动中去,改善大学生体育活动技能,强化其体育运动的兴趣。把休闲体育实践与学校的体育文化习俗相结合,在学校体育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秋千,爬竹竿等,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从未来的休闲体育发展的趋势看,将有更多的休闲体育内容充实到学校课堂中,这是学校体育课程新概念的需要。[10]

4.3 加强开展科学休闲体育活动,积极宣传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休闲体育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1]。科学的开展休闲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而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地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休闲体育经过传承、整合、改革和创新对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校园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4]。所以休闲体育活动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活动意识与活动习惯,能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它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13]。开展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对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对倡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终生体育观念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8]

【参考文献】

[1]赵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2):64-65.

[2]于可红.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31;

[3]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1):57-62.

[4]石振国,等.闲・休闲・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8:45-46.

[5]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5-20.

[6]陈新蕊.休闲体育――高校休闲教育的切入点[J].浙江体育科学,2011,1:74-77.

[7]辛衍波,等.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的可行性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39-41.

[8]滕金丽.休闲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1,01:21-25.

[9]曾芊.论休闲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25-27.

[10]周文.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状况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213-214.

[11]黄伊聪.从休闲体育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09(5).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现状分析 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115-03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在和未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长期以来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实情况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促使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与提高,成为高校体质健康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体质健康的认知

(一)体质、健康及体质健康的定义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一般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饱满状态以及良好适应力,一般来讲,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健康是体质与健康的合称,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由于变异而造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健康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健康受遗传、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和生命规律的影响。

(二)体质与健康的关联性

体质与健康具有紧密关联性。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体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水平,较高的健康水平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质基础上的。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健康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质的强弱,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体质。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体质健康持续下降

目前,越来越多大学生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物质生活的同时,由此形成了许多影响健康生活的不良习惯:如饮食不科学,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取过多引起营养过剩;体育运动少,网络游戏时间过长等,给人类体质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关注体质健康刻不容缓

大学生体质健康统计结果令人担忧:大学生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肺活量呈下降趋势;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等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病症,近年来在大学生身上时有发生;近视人群在扩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素质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有识之士疾呼“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材,军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到了必须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时刻了。

(三)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落实

素质教育承担着要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的重任。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专家认为,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对体育健康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忽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健康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把体育健康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导致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只埋头读书,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入大学生活后,对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确对待,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严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此外,大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刻苦锻炼的意识及习惯,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中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营养知识缺乏,饮食不够均衡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学生在饮食方面出现滥用营养补品、挑食、膳食搭配不合理,出现营养过剩和偏食现象,造成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营养不足,导致学生肥胖、贫血。

3.沉迷电子产品、网络、网游时间过多

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产品涌现,学生玩游戏机、坐在电视机、电脑前、使用各种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忽视眼保健操功能、不能科学休息、保护眼睛,不能使身体机能进行正常、适当的修复,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

4.体育健康运动教学过于重视竞技思想严重

当前一些高校的体育健康运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上,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及爱好,不能充分调动进行体育锻炼兴趣与积极性,忽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学、健康教育和医学理论等学科知识的经验总结。通过学习、掌握体育健康锻炼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达到积极参与体育健康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运动参与目标;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测评体质健康状况的知识与方法,养成自我保健习惯的身体健康目标;自主设置体育健康学习目标,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心理健康目标;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社会适应目标等体质健康教育的指标,形成良好体育健康锻炼习惯。

(二)深入进行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1.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新型体育健康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当从适和自己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在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出发;在科目、内容上要多样化,要密切结合乒乓球、羽毛球等社会热点体育项目及休闲类项目,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方法同时,建立体育运动健身的自觉意识与习惯,逐渐树立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观念。

2.建设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要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知识结构;鼓励卫生、心理健康医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健康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卫生、心里健康医生及其管理者通力合作,形成一支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师队伍,提高体育健康教育的质量。

3.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式教学

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式教学,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场地设施,从教学内容入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健康运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突出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

现代人在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新疾病的涌现与突发等问题,导致人们身心机能下降,体质健康受到威胁,使得人们逐渐重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性的功能。体育健康教学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调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维护的功能,注意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增强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5.改革、完善体育健康教学的评价机制

体育健康教学要按照《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不断改革、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变单一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改为技术考核、身体素质达标、理论知识考核、学习快乐体会、合作团结精神、平时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在维护体育能力较好学生上体育健康课程积极性的同时,对体育能力较差学生积极性也起到激励作用。

(三)积极建立利于体质健康的社会机制

1.将学生体质健康列为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监管力度,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优、经费管理等活动中赋予一票否决的权重,切实使得学校从领导、卫生健康医生、体育教师及其管理者对学生体质健康切实重视,采取积极行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2.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教育部为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质健康而提出的口号,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然要求。从学校、教师、家长,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做出努力。

3.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对体质健康教育关注

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学校是学生,在社会是居民,在家庭是成员,学生的体质健康应得到学校、社会、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作用,营造良好的卫生、健康、体育健身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的意识,建立起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多维网络。

四、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和民族的盛衰。针对现今大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状况,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教育者和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教育、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投入

要加速解决学校现有的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多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运动的需求,增加、改善场地设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2.加强体质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认真分析当前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体质健康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进一步提高体质健康教学的方法、途径。

3.深化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要优化体育健康教学模式、更新体育健康教学内容,树立体育健康观念,切实提高体育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二涛,曲云霞.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刘国安.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3]卢志勇,袁小武.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的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6,(4).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5篇

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活条件优越,又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运动和健康意识。而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国家的强盛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受到密切关注。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不断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健康也有很大提升,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达到健康标准。可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健康令人堪忧,学生中的一些亚健康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1.1大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

在大学生中,有多一半的人存在饮食健康问题。首先,很多大学生不吃早餐,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致使营养不足、抵抗力低下等,而且易患上感冒、肠胃疾病、胆结石等。不吃早餐的原因可以归总于以下几个方面:(1)早上懒得的起床,睡到上课时才起来,没有时间吃早餐。(2)觉得自己胖,又不愿运动,通过“拒绝”早餐来减肥。一些大学生吃饭挑三拣四,不注意营养的均衡,偏重于吃零食,而忽略了主食为人体提供的能量补给。

1.2身体缺水导致的大学生健康隐患

部分大学生身体水分的补给不足,造成了大学生皮肤干燥,身体排毒效果差,易患胆结石等疾病。大学生喝水不够的原因分析:(1)运动量少,身体代谢缓慢,需水量不大。(2)对饮水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科学、健康的饮水观念。因此,不愿饮水或饮水极少,很多大学生的饮水量不到1000ml,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的健康。

1.3不健康的“宅”生活

现代很多人崇尚“宅”的生活,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对电脑、游戏、小说等的痴迷,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就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宅”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缺少运动,易造成颈椎、胃等方面的疾病。此外,还会导致大学生身体肥胖,易犯困,没精神等状态,明显的表现出不健康状况。

1.4大学生健康知识匮乏

首先,大学生对个人的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一方面,表现在饮食的无规律性,对体育运动的不了解,认为体育运动就是玩。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自身疾病的不重视,如头痛就睡觉,胃痛就吃随便吃点药,不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次,大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程度缺少了解,欠缺科学的健康意识。如减肥,有些大学生的身体并不肥胖,可是由于偏爱骨性的美感而强迫自己节食减肥,对节食对健康的危害及自身的健康程度没有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又如,跑两圈就累了,不考虑是自身身体素质差,还觉得这样才像个“文弱书生”。总之,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极其匮乏,对一些健康常识都含糊不清(如运动后不易喝过凉的水,不能用凉水洗头等),很难调节好自身的身心健康。

1.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隐患。如焦虑、抑郁等,主要是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加之对就业问题的担忧,自己前途等问题的迷茫,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庭条件没人家好,做事容易失败,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心态会导致大学生畏畏缩缩,不愿与人交流、沟通等,致使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不论是身体健康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就业和能力发挥,影响着祖国明天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

2体育锻炼的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人的健康离不开运动,离不开体育锻炼。首先,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免疫力。如对于脂肪丰富型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将人体摄入的多余能力分解、排出,避免的脂肪的堆积,提高了人体的综合素质。其次,体育锻炼对身体骨骼、关节、肌肉等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可增强骨骼的钙储量,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可增强关节的灵活度和韧带的弹力,使身体有较好的柔韧性;可保持肌肉的张力,使肌肉强健、富有弹性。总之,一方面,体育运动增强了锻炼者的健康程度和身体美感;另一方面,培养了运动者的动作协调能力,增强了其自信心,促进了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再次,体育锻炼有效的预防了多种疾病。除上文提到的肥胖、胆结石等疾病,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心脏的健康、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血脂浓度,有效的预防了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第四,体育锻炼促进了人体的新城代谢,提高了人体各器官的能力。此外,还可加快人体进行血液、组织液的更替,促进了人体排毒,增强了人的免疫能力,减少了人患病的几率。第五,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不良情绪的宣泄,减少外部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保持人心理的健康。

3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育内容丰富,有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课,还有基础的健康知识学习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运动,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1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基础健康知识的掌握

首先,大学体育教育拓宽了学生的健康知识面,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健康知识,并在教学的引导下,通过这些健康知识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如身体的肥胖症状,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可使学生客观的对待身体胖瘦问题,避免了学生的过度减肥。即使个别同学脂肪堆积过多,他们也不会用节食、不吃早餐等方式来达到瘦身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其次,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基础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安排作息时间、饮食搭配等,促进了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程度。如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增进睡眠质量,缓解自身压力。通过基础健康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科学的安排每一天的活动量和睡眠时间等,不盲目跟风运动,避免的学生的过量运动的运动不足,确保了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2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3.2.1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对健康需求的体现

首先,体育锻炼本身就有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可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减少疾病对学生的侵害。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患感冒的几率就很少。其次,体育锻炼可有效的预防心脏病、胃病等急症,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再次,大学体育教育让学生走出“宅”的世界,开始了更多精彩的运动参与,提高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使大学的生活更精彩,更健康。满足了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3.2.2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

通过大学体育课的学习,大学生不会再盲目的节食、盲目的减肥等,确保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此外,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健美体操等运动很好的保持了大学生的体型,解除了肥胖对大学生的困扰,改变了大学生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避免了大学生通过拒绝早餐的节食方式来减肥,保证了大学生身体所需营养的正常摄取,确保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

3.2.3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大学体育教育改变了大学生懒惰、不愿运动的状态,增强了大学生的运功兴趣,提高了大学生的运动效果,刺激了大学生对食物和水的需求。一方面,保证了大学生食物摄取的营养平衡。锻炼后吃什么都是香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挑食毛病,增加了学生对主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运动后会出汗,出汗后就学要水分补给。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增加了学生对饮水的需求,培养了学生喜欢饮水、科学饮水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新陈代谢和排毒,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预防了疾病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丰富的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树立了学生热爱运动、科学运动的思想,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3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3.1大学体育教育有效地调节了学生情绪

首先,大学生体育教育改善了学生的情绪状态。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形式轻松,可有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成功的转移了学生焦虑、自卑等不良的情绪,并缓解和降低了这些不良情绪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使学生在运动中的到很好的放松,以便有更好的精神再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此外,大学体育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尽情的展示运动之美。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了学生的自卑感、孤独感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3.3.2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

体育项目的完成需要大学生一定的体力支持。如篮球运动,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技巧和体力支持,否则很容易在运动中受伤,无法坚持整个比赛。又如,长跑,需要学生有极强的耐力,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无法完成体育学习。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的目标,为了不输给同学,所有学生会拼尽全力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良好的运动氛围增强了学生运动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3.3.3大学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很多体育活动都需要学生间的配合和团结才能获得胜利,如排球、篮球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的体育活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才能将体育活动教学发挥到较高的水平。而这种团结、合作精神对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重大意义。

总之,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体育教育给学生了一个强健的体魄。“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有了“本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强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心理的正极能量,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社会接班人。

4结语

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的健康工程,需要运动者有坚持不懈的运动精神,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增强了学生基础的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程度。对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了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减肥、运动等方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了学生健康的运动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拥有了较强的身体支持,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雄.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途径与方法[J].运动,2013,(07):86-87.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6篇

1.对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存在的一些疑问

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体育”变为“体育与健康”后,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体育与健康”课是该注重身体锻炼还是健康知识的学习?会不会把健康教育的知识学习当做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视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会不会把“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加上健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清楚体育课教学和学生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并有具体的对策来实现。

2.认识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基本策略

2.1思想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的结合是种世界性的课题和体育的发展趋势。从思想上我们应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我们所说的身心健康是依靠体育的身体活动性来实现的,但这个身体活动又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它要和学生的健康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体育的教学和身体活动都应以“身心健康”为基础。而这个基础目标,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课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2.2明确的方向

体育促进身体健康应该体现在“身体锻炼”和“健康知识”两个方面。“身体锻炼”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主要是通过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来实现;而“健康知识”是指通过传授健康知识、卫生保健的方法来让学生懂得怎样科学合理的维护自己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对在健康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不管是哪个方面,都与体育课紧密相连,其中“身体锻炼”的方面与体育课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的认识当中说到体育自然首先想到的是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并不能相互取代,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时,体育既不可能不做任何努力和改变就能很好地为健康促进服务,更不是将体育课直接变成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学习就能为健康促进服务。

2.3合理的方法

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应该是浑然一体的结合。这就要求学校的体育课程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的教学要从原来单纯的“学习运动技能”变为“通过运动技术为主体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例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学会一些动作或技术而学习,那么体育教学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学会什么动作,做的怎么样这个阶段;但如果从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出发,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以往体育锻炼服务于竞技运动而转变为体育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形体、力量和灵敏性等,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参加体育锻炼;教学的目的从“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变为“既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又教会学生不知道的锻炼方法”,于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教师就必须告诉学生如哪些动作可以进行哪些肌肉的锻炼,哪些素质的锻炼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运动负荷,什么时候需要休息,什么时候需要增加营养,以便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服务。这样对于教材的研究会有重大变化,教学中的讲解、练习也会产生重大的变化。

2.4有效的工作方法

体育课教学要有效率地、有实效地促进学生健康,还必须有“现在”和“将来”两个概念,必须分成现在的和将来的策略方式,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战略来完成长期促进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的学科任务。

“现在”主要是通过当前的体育锻炼和具体的保健措施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就是指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所谓“现在”就是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时间、利用在学校条件下的方法和体育课,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能。现在策略的含义主要是打好身体健康的基础。首先是一个全面的打身体基础的任务,全面身体基础就是在学校阶段的身体发展一定要把体能和健康的最基本要素的锻炼进行下去。其次是打下运动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现在的锻炼为他们以后的运动能力发展和运动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来”就是用长远眼光来关注学生将来的健康需要。“将来”的方面是通过健康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来促进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的身体健康。“现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工作与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和素质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将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工作与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和“传授保健养生方面的原理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不仅知识的学习如此,身体锻炼和维护身体健康也是如此,但是从人生的各个阶段来看,各个阶段的身体锻炼和维护健康的需要及侧重是不一样的,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需要和他们面临的健康问题去进行健康促进的工作,在体育教学中做好相关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工作,让他们学在当下,用在将来。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7篇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

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在仅局限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对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个定义从三个维度衡量健康的水平,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具体体现,促进了健康运动的迅速发展。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新的健康概念的内涵为在时间、空间、身体、精神、行为上尽可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因此,可以给健康教育作如下定义: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二、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体育教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为目的,因此,体育教学兼有“健身”和“育心”的双重任务。学校体育要更新观念与认识,充分利用体育的价值与功能,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在体育教育中采取的各种体育方法和措施,主要是教育大学生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健、情绪上的自我调节、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唤起大学生对健康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态度,要以提高认识和培养爱好为条件。所以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毕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有着自身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法,但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互有交织。健康教育拓展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内涵,体育教育成为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

四、体育教育对健康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育可以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实现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要求身与心和谐统一起来,进行调节和锻炼,不仅可以防治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且可挖掘并发挥出人体潜在的功能和作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已由原来的单纯生物体质逐渐向身心全面发展观转变。学校体育已成为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体育教育完善健康智力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开展健康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其手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保健知识和有效的健身方法,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它是在整体上综合性地对学校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而提出的。中国居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活方式”就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对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这个明显的事实说明,在高等院校中普及健康教育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被认为是最佳的普及环境,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体育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模式,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从整体上使各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把握方向,制定出总体实施计划,为教师提供上课依据,同时给学生提供客观指标;具体到课堂上,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组织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个性得到发展。其次,学生处的年龄段正是自我要求完善的时期,他们追求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经常想表现自己,而且接受事物非常快。而体育课恰好能利用他们这些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健康教育,达到完善健康智力教育、健康德育教育的目的。

2.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年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无论身体形态、生理过程、心理过程都有巨大的变化,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心理个性、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讲究卫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和健康理论与方法,懂得体育科学道理,体育不仅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还涉及到合理的作息、营养、心理保健等多方面因素。学校卫生工作包括体育,因为体育不仅是从运动锻炼的角度,积极保护健康人的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防治一些疾病,增进人的健康。教育、体育疗法等。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最直接的健康教育表现形式是体育教学,从它和它的内容和特征以及我们所提及的健康概念与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看,它们之间有着相通的地方。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规范,通过健康体育教学方式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意识;通过健康体育教育,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形象;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有利于社会的个性特征。因此,推动校园健康体育教育,不但能够完善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教育,而且扩充了健康概念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学说。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8篇

社会文化视角具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即将其当作是在做出身体健康相关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因素,或将其作为一种对个人过着健康积极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理解,找出这两种定义的区别至关重要。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官方身体健康教育大纲文件指出,社会文化视角,通常指一系列影响个人身体健康观念及行为表现相关的选择因素,这一概念指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关的,并对个人身体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根据身体健康教育的学术文献,社会文化视角不仅仅是对以上所述因素的阐释,显然,社会文化视角确实涵盖了对这些因素及其对个人身体健康活动的影响的理解。身体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批判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了学校开展的身体健康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一整套重塑公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学校的身体健康教育对部分学生有失公平,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并且通常与青年人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脱节。批判身体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与身体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变化共同促进了社会文化视角在公共政策中的发展。澳大利亚将原本分开的身体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并且与个人生活和健康相关的身体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使得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身体健康教育的一整套价值观在公共政策中概念化。过去,人类身体健康行为的定义仅仅包含其生物医学方面的意义;如今,身体健康应该从社会视角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对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身体健康概念进行重塑。例如,有学者与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小学6年级教授个人发展和身体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合作,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和训练,内容包括个人发展与健康的社会化本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造成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差异。与此同时,社会批判研究者们还专门研究了进行身体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突出强调了社会正义原则对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潜在影响。在一些身体健康教育研讨会中,也有学者尝试指出身体健康的变革趋向问题,身体健康教育必须以各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制度改革和支撑环境为基础。还有一些学者个人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视角指的是研究身体健康活动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阅读”或理解身体健康教育内容的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者们对身体置于制度改革的视野,并从教育改革的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最近的身体健康教育政策涵盖了社会文化视角,如昆士兰老年身体健康教育政策中指出,“如何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身体健康活动,并且社会文化对澳大利亚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群体的身体健康价值观有何积极的影响”。

2.西方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学阐释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文化视角不断被边缘化,成为身体健康教育中的一种知识存在形式。身体健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领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会文化知识和批判性参与高等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都被相对的边缘化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的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知识比社会文化知识要突出得多。虽然这些变化知识是在20年前发生的,但是这一领域的某些现象表明,其仍然发挥着学科导向的影响力。实际上,这一假设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将医学、心理学、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知识进行改造,符合身体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识是正确的,无争议的,并且为大家普遍接受时,这一假设才可能成立。根据科学学科形成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被重新组合,然后就应用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教学中,如此形成的学校课程就是简单化的高级教育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纲编写者们根据科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将可测验的高级身体健康描述成一门要求严苛的课程,这使得上述说法得到验证。在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中,社会文化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达到这样的目标很难,因为英国和威尔士的学校课程历来都重视身体健康教育活动。社会文化视角价值取向的操作性层面上,归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决策问题。从社会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行为的研究纳入社会决策研究,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学科来源完全不同。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理论主要来自于身体健康社会学,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健康科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以身体健康科学为依据的新的公众身体健康质量提升方案过多地依赖于个人解决方案,因此常遭到社会学家的批判。据此,建议身体健康活动质量的社会决策影响要素,限定在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内想象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方法论实践途径。这种方法论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行为发生于社会环境中,并且由于我们对环境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开始关注身体健康行为本身,而非源于个人在生物医学上的行为变化。教育变革是为了提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变革是为了提高教师和教学工作在效率、效益、责任以及管理上的质量。某些过于宽泛的教学计划工作,例如社会文化评论视角,考虑如何将其融入大纲。也可能导致将身体健康问题归类为一种更为宽泛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询问为基础的活动,其中包含诸如解决问题、批判性询问等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种社会文化动力驱动的身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到普通学生身体训练中。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和意义禀赋上来说,身体健康问题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

3.结语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第9篇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