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21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1篇

本土资源孕育着学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1999年以来,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依据家乡特色,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茶文化教育活动,把最具安溪特色的茶文化引入校园,形成了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在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特等奖。

一、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茶文化教育在课程开发中成形。

依据家乡特色,挖掘茶乡资源,编写茶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在组织师生到县图书馆、茶果局、茶科所、茶都、茶厂、茶农户参观访问,上网搜集有关茶叶的资料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茶知识,然后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的茶》。《安溪的茶》有14个章节,从“茶历史、茶知识、茶文化、茶经济”4个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安溪茶以及安溪以“茶”为载体的集各种行业为一体的现代安溪茶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同时对安溪人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出别具一格的“少儿茶艺”。

2.茶文化教育在系列活动中展开。

为了确保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建置了茶叶初制加工室、少儿茶艺室,培植了茶树标本,编写了茶文化教育素材《安溪的茶》,为茶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教材,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确定从三年级起每周开设一节茶课。通过茶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茶知识;通过茶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包茶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茶课,让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艺、弘扬茶文化。

3.茶文化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进一步深化茶文化教育的研究,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把茶文化教育申报为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的名称是“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学校又把茶文化教育与体验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保教育等有机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实验子课题。根据学科的特点,分别制订了茶事体验、科技与茶、艺术与茶等实践活动方案。在体验教育活动中,以学校茶叶初制加工室为实践基地,以茶叶大观园为劳动基地,以茶科所为科研基地,以学校茶艺室为演艺基地,引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获得体验。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茶叶科学种植方法、空调制茶、茶叶农残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重提升茶文化教育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茶歌、茶舞、茶戏、茶艺的表演比赛,举行一次茶文、茶画、茶诗、茶报(手抄报)优秀作品的展评活动。

4.茶文化教育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拓展。

一方面,学校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形式,加强对《安溪的茶》课堂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拓展茶文化教育。如,语文课拓展活动有吟茶诗、做茶文、写茶联、读茶谚、唱茶谣等;数学课让学生对所收集的有关茶叶经济活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科学课让学生对茶树生长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品社课让学生学习以茶待客的礼仪,了解茶与生活、工业、农业、商业等的关系;美术课让学生设计茶叶商标,绘画茶事活动;少先队开展《请到茶乡安溪来》《茶叶知识知多少》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以茶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空间。

5.茶文化教育在成果应用推广中提升。

2005年5月,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顺利通过了省普教室的结题验收。结题不等于结束,而是新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其成果是值得充分珍惜、挖掘、利用的。课题结题后,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切实做好后继研究的几项工作:1.将茶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继续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2.将“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力弘扬茶道精神;3.将茶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实验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4.将《安溪的茶》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做法进行整理提升,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提供范例;5.将校本课程教材《安溪的茶》在全县推广应用。

二、茶文化教育活动研究与实践的特色与创新

所谓办学特色,其核心即是创新。学校对环境现状、学校需要与能力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求作出判断,富有创意地把茶文化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入校园,开发特色的教材,形成特色的课程,突出了一个“新”字。有了“新”才有了“特”。茶文化教育的“特”表现在以茶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使茶文化教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体验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表现在把茶文化教育活动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学校办学的特色、课题研究的特色。

1.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新途径。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2篇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说法不一,被普遍认可的一个版本要追溯到神农氏时期,神农氏将其作药用以解百毒。商朝时,茶只是作为祭品和贡品,寻常百姓无福触及。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茶叶产量大幅增加。至西汉,开始出现茶叶贸易,茶叶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日常饮品,深受青睐。而在六朝时期,茶文化与佛教结下渊源,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佛教中吸取禅意,丰富了自身的底蕴和内涵。自唐宋开始,茶马贸易日渐兴盛,闻名世界的“茶马古道”由此得名,此时的茶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范畴,而是承载了作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军事发展载体的使命。至明朝,明朝政府甚至专门制定了“以茶治边”政策,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且明朝时与茶相关的着作颇丰,为茶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制茶技术的积累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前期,茶文化还是有所发展,茶叶种类也不断丰富,中国“六大茶类”就是在当时成型的,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茶叶的产销均受到了致命的冲击,茶文化发展也因此受阻甚至停步不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认识到茶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使整个茶叶产业以及茶文化得以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就是在茶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慢慢沉淀、累积,最终自成系统。

2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

2.1多方关联性

我国茶文化走过悠悠数千年,其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一,与历史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历朝历代都不乏与茶相关的诗、书、画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管是制茶、喝茶还是对茶之深韵的体悟均有涉猎。其二,与茶叶贸易紧密相联。贸易往来越发达,茶文化的发展越迅速。通过贸易,茶文化的传播及交流得到了极大加强。其三,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茶文化的发展不只包括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风气的普及,还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自我完善。另外,人们的不同需求对茶文化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不同的饮茶需求及饮茶方式能够催生不同的饮茶文化。

2.2阶段性

纵观我国茶文化发展史,它是高低起伏、悠长而曲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神农氏发现茶叶并将其加以运用开始,茶文化便已经萌芽;两晋以前,是其形成阶段,茶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饱满;两晋以后则是其快速发展阶段,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文化内涵也在日积月累中愈渐深厚;至唐宋,茶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空前绝后,茶叶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朝时茶叶产业开始有转型趋势,明朝至清朝前期可谓茶文化的转型阶段,与茶叶相关的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茶叶类型及饮茶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种,日趋多元化;清朝后期,由于外敌入侵、政治动荡,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茶文化迅速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茶叶产业重新得到重视,茶文化得以重建和恢复,并以良好势头持续向好发展,茶文化发展进入复兴阶段。2.3筛选性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驰名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保留至今的文化精髓。世间万物都是良莠兼具的,具体到茶文化,不管[!]是制茶技术、茶叶种类还是饮茶方式,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受住时间的洗礼,在不断筛选中脱颖而出的精华部分。人们对茶叶运用方式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直接用其鲜叶,到之后的烹煮取汤,再到后来的冲泡饮用,并针对不同茶叶种类开发出与之对应的多种饮用方式,最终形成格调高雅、散发清幽芬芳的茶艺文化。正是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筛选性,保证了我国茶文化的优秀特质。

3我国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3.1传播主体多元化

茶文化受众广泛,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古至今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另有文人墨客、僧侣隐士等,在茶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各自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其中权贵人士由于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对茶文化发展及传播的促进影响力度最大,甚至决定了其发展走向;而文人墨客取材于茶创作的大量佳作流传后世,对茶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僧侣隐士将禅宗寓意融于茶中,丰富了茶文化的意蕴内涵;平民百姓除了作为茶的消费主体之外,也是茶的生产者,伴随他们的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大量民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通俗文化,而对于制茶技术和产茶经验的积累,是茶叶产业进步及茶文化发展的基石。

3.2传播路径多元化

由于茶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不同主体对茶文化传播的影响各异,采用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政要权贵可以从宏观入手,在制度制定、机构设置等方面发挥作用;而生活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地理环境,有着不同民风民俗的各族人民,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风格各异的茶文化典型特色,从中观层面对茶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茶文化进行细分,比如对一个具体茶种产生历程的讲述,一次茶艺表演的深度展示,或者是一条茶品广告的独特诠释,都是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微观路径的不同表达。

3.3涉及领域多元化

茶叶产业是一个多环节的链条状体系,不同的环节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如种植生产阶段涉及农学、化学、生物学,经营销售阶段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工商学、社会学,运用阶段涉及医学养生、民风民俗,以及发展为茶艺表演时需要融入人文元素及艺术审美。另外,在茶文化的创造及传播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不同主/,!/体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彼此迥异的,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从不同角度入手推动了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4成果表达多元化

我国的茶文化历经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成果正以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比如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茶楼古迹、优质茶种、茶具、茶书、茶画以及产茶设备、工具和工艺技术记录古籍;成为制度财富的茶叶政策、茶叶律法以及茶俗茶规;以文化艺术形态体现的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词以及体现在精神层面的茶道、茶德,以茶会友、颐养性情等。当今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的文化成果也进行了多方融合,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4我国茶文化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4.1着眼全球化发展视野

社会在发展,21世纪是全球文化信息竞争的时代。我国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有绝佳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吻合全球化文化的发展走向,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各地状况,在凸显自身风格的同时扬长避短,提升国际影响力。如文化产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对茶文化进行积极创新,并把握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使之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展规律及全球化发展走向。

4.2协调运用研究成果

对于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唐朝,初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虽然初期研究取得的成果为茶文化的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对其实践价值的全面发挥有所局限。随着研究层次的逐渐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且显示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当今茶产业中,茶文化研究的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处处都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融入及应用。可以说,茶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是其价值体现的不同侧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和谐有机地进行融合,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研究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促使茶文化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3篇

敢为人先,在茶科学的道路上创新不止

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家庭的毛清黎,从小就聪明好学,总是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不忘拿起书本学习。虽然遭遇了的洗礼,但也成就了他坚强执着的性格,以至于在后来恢复高考后,他作为第一批大学生幸运的考入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从此他便与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毛清黎就进入了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工作,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工作不久,他就创造性的提出“利用外源风味酶提高茶叶品质”的新构思,得到了湖南省科委的重点支持,并引发了全国“酶法制茶研究”热。在此基础上,1988年他又提出了“茶叶外源风味酶的增质机理及酶法制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并获得全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茶学项目资助。1991年,该项目成果通过验收,专家鉴定为:该研究是我国首次将酶技术应用于茶叶加工领域,为提高茶叶品质开辟了一条有效的生物工艺新途径,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这也成为他茶事业中的一个敲门砖,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毛清黎教授先后主持完成省“七五”、“八五”重点项目“生物技术在茶叶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等,以及湖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效茶叶系列保质剂的研制及开发”等项目。其中,他参与研究的“提高绿茶品质工艺技术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发的“多功能茶叶保质剂”TQ系列产品得到了推广应用,湖南省广播电台和湖南日报等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茶学专家”为题对他进行了报道。1991年被湖南省科协茶叶学会授予“首届优秀青年科技者”光荣称号,同年,他还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化学与营养硕士学位,这些都让他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产品创新,致力于茶叶的产业化发展

经过潜心研究,毛清黎教授于1992年完成了茶叶儿茶素的提制工艺研究,然而,他深知任何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1993年,他受茶叶研究所的委派,与中国华兴湖南实业发展公司合资创办了湖南凯琴绿色技术开发公司,并任常务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为茶叶的产业化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毛清黎介绍说,公司的名称也是有寓意的,“凯琴”是儿茶素(Catechin)的音译,公司致力于以茶叶儿茶素为主打产品陆续开发其他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提取物等绿色产品。在公司任职期间,他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省星火计划项目“茶叶新功能的开发研究”一项,主持完成了儿茶素工厂的工艺及厂房设计,开发儿茶素及富锌富硒茶等新产品20多个,并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其专利产品及生产技术荣获95'中国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科技创新金奖。为了将茶叶新品种进行产业化发展,毛清黎教授还参与了邵阳市蔡锷茶厂技术改造和宁乡县沩山名茶厂的建设工作。

1998年,他作为食品专业人才引进到原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的教学与科研,以及茶产业化及功能食品的研发和技术咨询服务。2010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受好友邀请来到孝感市大悟县的一座茶园。他了解到,位于长江以北的大悟县,茶叶亩产量平均只有9千克,与江南的平均亩产茶叶90千克相比,竟存在10倍的差距。对大悟县茶资源利用情况的详细调研及分析发现,大悟县虽然茶叶种植面积大,但是茶资源利用率还不到10%,主要原因是当地只利用春季茶叶原料生产绿茶,且近清一色的扁形绿茶,夏茶、秋茶原料完全没有开发,占全球茶叶份额80%的红茶竟然没有人制作,黑茶、青茶更不用说。他认为孝感茶资源利用率低是制约该地区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于是提出了“废弃大叶变香茶”提高孝感茶资源利用率的新思路,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科技苑》中播放。

为了让自己多年积累的茶叶生产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社会及地方经济服务,2011年5月毛清黎利用无形资产与当地有志商人合作创办了湖北康乐福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他之所以给自己创办的公司名号为“康乐福”,是借英文“Colourful多彩多姿”的音译,即“利用茶叶加工新技术,丰富茶叶产品品种”,寓意“多彩的人生,健康的事业,快乐的人生,幸福的事业”茶产业的新理念。期望通过种植示范、加工引领的方式,改变大悟茶叶种植加工的落后现状,振兴当地茶产业,造福当地茶农。该创业模式得到了科学家袁隆平院士、茶学专家施兆鹏教授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袁隆平和施兆鹏分别为其题词“科技旺茶叶,绿色福茶人”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利用原本废弃的夏秋茶资源加工红茶、黑茶、青茶等新品,在毛清黎教授的示范和带领下,2012年,大悟县的亩产由9千克提高到28千克,2013年再次提高到40千克左右,茶农的收入翻了几番。现在,大悟不仅生产绿茶,已有5家茶园在做红茶、黑茶、青茶,茶资源利用率也翻了几倍。到2013年底,周边已经有2万余亩茶园和他们紧密合作。“现在,大悟县茶农每亩茶园的收入,比三年前增加了2000多元,大悟茶农很感谢毛教授。”曾担任大悟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的湖北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徐玉琼激动的说。

为了充分发挥专有技术及将军县红色文化的优势,毛清黎带领团队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大悟将军剑(扁形绿茶)”、“大悟将军韵(铁观音)”、“大悟将军红”和“大悟将军福(茯砖茶)”,即“剑韵红福”将军系列,并利用生物富锌技术推出了“富锌将军剑”新概念,利用食品营养学开发了“桑果黑茶”、“玫瑰红茶”及“柠檬绿茶”等花果保健茶系列新品。其中“大悟将军红”及“桑果黑茶”等产品分别获得2012中国武汉茶博会金奖、科技创新金奖以及第九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等4个奖项,公司被孝感市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当地茶叶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他被人们亲切的称为“黑茶博士”。

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

在原孝感师专工作期间,毛清黎教授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的教学与科研,以及茶产业化及功能食品的研发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他还考取了湖南农业大学茶及天然产物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那时候他已经43岁了。他不仅为学校争取到了首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学校科技厅项目零的突破,还先后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重点项目两项,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子项目一项,2013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其中主持一项,作为主要参加人一项,为湖北工程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零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被授予湖北工程学院“科研十佳”荣誉称号。

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毛清黎的博士论文《Ri质粒对茶树和苦瓜的遗传转化及相关功能成分研究》取得了五项创新性突破。该论文肯定了植物发根培养体系是儿茶素及苦瓜皂甙等植物功能成分生物合成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多酚类是许多植物特别是药用植物利用农杆菌遗传转化的关键制约因素,为利用发根培养系高效生物合成植物功能成分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该理论为2013年成功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根农杆菌介导茶树等富多酚植物高频遗传转化分子机理研究”和与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项目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将茶及植物的基础研究及产业化紧密结合,2012年,在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及湖北工程学院各级领导支持下,毛清黎主持创建了茶及天然产物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的高水平创新及研发平台――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工程学院分中心,该中心依照“知识与产业结合、技术与市场互动、创业与投资共赢”的思路运行,为湖北工程学院的产业化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除了茶科学的研究工作,毛教授还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他从事高教16年来先后主讲生物工程、食品营养及食品和生物工程专业英语等近20门课程,曾多次获校级教学优秀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认真钻研教材,并据各门课程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认真备课做好课件;他利用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研读过程积累的学习经验,向学生们传授各科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同学们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他能将多年的科研经历和成果贯穿于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士论文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的过程,毛教授十分重视学生论文的质量,多年来对所指导的学生既要求严格又热心指导,已有多名指导的学生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今年教师节毛老师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毛老师,您是我们班同学最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大学四年很感谢遇到您这样非常优秀的老师!上学期您上的最后一堂课跟我们说的那番话让我们受益匪浅!千言万语道一句:节日快乐,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充分表明毛教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同时,他笔耕不缀,先后在食品科学、茶叶科学、食品与机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

兢兢业业,不断创新茶技术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4篇

[关键词]茶园;栽培模式;生态环境;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恩施州位于该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及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降水充沛,地势多变,常见气候垂直地域性差异。湖北恩施现有茶园面积约100万余亩,年产量约100万担,是该地区发展支柱型产业。

1.2实验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以湖北恩施山区农村茶园为研究背景,研究选择纯茶园区、塑料大棚茶园、林篱茶园三种茶园栽培模式为研究重心对其各模式内部采用定点观测数据方式,分别于2015年5月20~24日、2015年8月2~6日、2015年10月21~25日3个时间节点对各实验区内部土壤、水分及连续5天区域内部小气候等进行数据测验。

本次研究所有不同栽培模式、栽培区域内茶树进行统一性管理,茶树品种及树龄均相同,区域试验前环境条件均保持一致。

1.3试验方法

1.3.1区域小气候测验

本次研究各实验区域小气候均采用定点定时平行对比测量,每区域每天均持续观测12小时,早8点至晚20点结束,2小时/次,小气候观察内容包含光照强度及内部湿度及温度测量等。

1.3.2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本次研究采用5点取样方法对土壤进行水分、容重、pH值、有机质等进行分别检测,其中化学性状检测土壤需采集土壤表面至30厘米土壤,每10厘米深度为一组,共采集3组数据,含水量取0~60厘米深度,每20厘米为一节点,分3组。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小气候影响分析

2.1.1光照

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光质是茶树光合作用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同时除以上影响因素之外,二氧化碳、水分及温度等也可对茶树光合作用产生严重影响[1]。

根据本次研究可知,在不同观察月份中,各栽培模式中茶园日变化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均于早8点上升,于12:00~14:00达到最高后降低,但5月与8月中,纯茶园的光照强度于各点之上均高于其他茶园[2],且平均光照强度均高于光饱和点。因此,5月及8月中,10:00~16:00之间除纯茶园外,其余茶树栽培模式全天光照强度值均低于光饱和点,利于茶树生长。

2.1.2温湿度

一是温度日变化。本次研究中,各茶园栽培模式不同均会对其空气温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不同栽培模式茶园气温日变化规律于3个月测量下变化规律基本均呈先高后低趋势,14:00温度最高,纯茶园相对最高。基本而言,在研究中,空气温度垂直变化3个不同层面中纯茶园气温日变化均明显高于其他茶园,而对比中林篱模式最低。10月气温日变化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因此各茶园之间曲线变化基本相接近。

二是湿度日变化。根据研究可知,各茶园相对湿度与相对温度呈现反方向变化,空气湿度于中午前后较小,而在3种栽培模式中林篱茶园变化最明显,其次为塑料大棚,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对茶园予以遮蔽可有利于茶园湿度增加[3]。各月份各模式茶园中,林篱茶园湿度最大,而纯茶园最小。

2.2茶园土壤因子研究

2.2.1物理结构改善结果

一般而言,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会对茶树根系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茶园种植环境的稳定及植物根系生长,有利于茶树生长。

一是水分。本文对不同月份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内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后可知,各茶园土壤水分总体呈垂直变化趋势且变化趋势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土层间每月份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具有明显差异,在研究中,纯茶园模式水分均最低,而大棚模式及林篱模式水量基本相一致,因此可知,该两种种植模式持水能力较好。

二是容重。一般而言,土壤容重数值与肥力指标具有重要相关性,土壤容重越小则表明其结构性越好、空隙多,渗透性高,在本次研究中,0~40厘米土层中,纯茶园模式土壤容重最高,因此可知,该栽培模式下土壤性状较其他2种栽培模式较差,塑料大棚及林篱模式容重较小,有利于茶树生长。

2.2.2土壤养分状况改良结果

一是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速效养分指可被水溶解并被植物直接利用的养分,有利于茶树生长。一般而言,上层土壤速效养分均较中下层高,造成此类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上层土壤受到的人为干预及自然干预因素较多,其中人为干预主要是指人类对茶园的养分保持操作及施肥管理,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植物自身对养分的改良。本次研究中,大棚模式茶园肥力在上中下各土层中均较其他各模式好,这与避免雨水冲刷等具有重要相关性。

二是土壤全量养分。该土壤养分主要是指土壤中某营养元素的全部含量,土壤全量养分的发展及变化趋势与速效养分具有一定相类似性。

3讨论

3.1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林篱模式在具体应用中有树木遮挡,因此可对太阳光造成一定的吸收及反射作用,而塑料大棚遮挡物也有利于直射光遮挡,故与纯茶园相比其直射光较弱,而散射辐射等增强,光照强度均低于光饱和点,因此有利于茶树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积累,提升茶叶质量,这与之前所研究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3.2复合模式效益分析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于茶树的形态及生理等均具有不同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林篱模式属林茶复合模式,该类模式在具体应用中有利于光能利用率提升,促进整个种植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而单作茶园其稳定性较差,难以实现茶园的有效种植及茶叶质量提升。

塑料大棚栽培模式属新兴茶树栽培模式的一种,该模式在应用中可有效提早茶叶开采时间,有利于春茶开采期提前并避免霜冻等对茶树嫩芽所造成的伤害,有利于经济效益增强,值得推广。

3.3发展建议

湖北恩施山区农村茶园茶树种植面积非常广,种植技术等已逐渐趋于完善性发展,在现代茶树种植中,该区域可针对不同的地域特征采用不同的茶园栽培模式形成以茶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加强茶园树种选择,选择主干分支部位较高、受病虫害影响较小且经济效益较高的茶树,加强茶园管理,养殖小型家禽家畜,尽量选择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家禽家畜,保护生态环境,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茶园有效生产及机械操作,立地符合无公害要求,避免选择周围具有严重污染物的区域,从而保证茶园茶树生长环境的优越性,提升茶树生长质量,促进茶叶品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戈照平.不同生态模式茶园小气候变化及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5篇

关键词:茶马古道; 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 意义深远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74-002

茶马古道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的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因此,对茶马古道进行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学科、研究方法作了分析。

一、各学者的成果

至今为止,对茶马古道研究的学者众多,成果也颇多。譬如

(一)阳耀芳在《“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1]一文中指出:“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古代大通道。在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线路上,探讨“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交融、饮茶文化和茶业的发展,并讨论研究了开发“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随着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它将对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不久的将来,人文荟萃、自然奇绝的“茶马古道”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和物证,必将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的一个全新亮点,成为中国最富魅力的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二)格勒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2]中指出:“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今天,“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因此它的旅游品牌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

(三)张永国在《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3]文章中,先介绍了茶马古道的概念、路线,接着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分析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概况。最后指出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1.黄金旅游之路;2.文明传播古道;3.民族文化的迁徙走廊;4.宗教传播大道;5.民族精神之路;6.民族团结、融合之路;7.经济发展之路;8.安疆固边之路。

(四)王丽萍在《试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4]中,认为茶马古道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现行文化景观。作者以连接云南和藏区的滇藏茶马古道为重点,整理和细化了滇藏茶马古道的线路网络,确定主次线路网络,并介绍了美国遗产廊道保护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理念和方法,以该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滇藏茶马古道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适宜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6个关键环节。

(五)陈保亚在《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5]一文中,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的性质与分布,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兴衰,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转型的原因,回鹘饮茶习俗的出现、西进,以及讨论了茶马古道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是:恃茶民族的出现、恃茶民族远离产茶区、险峻地势。最后作者又界定了一下茶马古道,把张骞提到的西域道称为丝绸之路,但从这条古道的性质看,唐宋以来丝绸之路已经向茶马古道转型,广义的茶马古道应该包括唐宋以来的丝绸之路。

(六)任新建在《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6]这篇文章中,分成两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茶马古道路线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变化,论证了川藏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如何在当今条件下,发掘茶马古道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作者认为在打造四川邛崃旅游吸引物上,茶马古道与“南丝路”可相辅相成,并可发展成为川、滇、藏旅游联动的最佳纽带。

(七)木永顺在《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7]一文中,详细的介绍了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指出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是商品交换的渠道、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佛教东渐之路,促使城镇兴起。

(八)韩玺芝在《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8]中认为,茶马古道是将内地茶叶运往藏族等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道路,即茶马贸易的古道。青藏路是唐宋时期茶马贸易的主要路线。川藏道是明清时期茶马贸易的主要路线。茶马互市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藏和滇藏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古道”实现了“羁縻”政策,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交往和融合,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开通,汉藏等各民族常年往来其间,尤其是元代以后,汉族居民源源不断涌进,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九)刘玲娣在《论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9]中提到,自遥远的汉、唐始,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滇、川、藏之间,有一条震烁古今的茶马古道。它从中国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的最原始运载方式,翻山越川,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东南亚、西亚,甚至与欧洲、非洲的古代文明通道相连接。汉藏同胞在茶马互易的同时,也融进了深厚的情谊,更把汉藏儿女坚毅执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镌刻于这条古道上。

(十)周麟欣、马英杰两位在《论滇藏茶马古道的多宗教并存与文化变迁》[10]一文中,认为茶马古道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一条历史悠久、辐射广泛的通商古道,一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西南地区其历史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为多宗教并存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以文化变迁的视角,研究和探讨茶马古道沿线多宗教并存的现象和成因,为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共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十一)周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马古道对沿线民族地区发展作用研究》[11]中提到,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线路之一,同其他古道相比,茶马古道具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茶马古道不断发展。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进步,茶马古道也有了新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重新挖掘茶马古道对沿线民族地区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总结

近些年来,学者对茶马古道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资料运用的也很丰富。大部分研究的都是关于茶马古道的概念、形成、路线以及它的历史意义,如旅游开发、宗教传播、经济发展等,不是很全面。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在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对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结合历史学、美学、文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跨学科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J]茶叶通讯,第36卷第一期,2009(3):44

[2]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中国藏学,总第59期,2002(3):59

[3]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大学学报,第二十一卷第2期,2006(6):34

[4]王丽萍.试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9(4):61

[5]陈保亚.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5期,2011(9):60

[6]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12):53

[7]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十九卷第四期,2004(8):50

[8]韩玺芝.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J]地情研究,2014(11):341

[9]刘玲娣.论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J]保定学院学报,2014(1):83―87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6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交流中茶文化翻译研究

研究目的: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政策春风的吹动下,中国的茶叶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茶叶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象征。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如何能够将其内涵用准确典雅且符合西方文化语境的英文翻译出来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茶文化的相关英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错译误译现象较为普遍,对国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茶文化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为了能将中国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融入世界文化氛围中,加强茶文化的英译研究在当今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首先对中国茶的起源、发展、茶叶的种类、不同种类茶叶在各个地域的象征意义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茶学典籍,茶艺表演,茶曲,茶诗歌等茶文化内容进行剖析,探索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被古人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境,并对比区分中外茶文化内涵的差异。再者,要对国内著名的茶叶产地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产地),福建安溪(铁观音产地),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地)及其相关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叶销售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将文本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茶文化内涵。最后,还要对当今国内外茶文化英译研究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对已有的茶文化英译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及修正,同时对较少或未曾涉及的茶文化翻译领域进行一定的尝试,为加强中国茶文化英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茶文化英译需要克服多种困难,首先译者要对茶文化英译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其次译者还需对目前的茶文化英译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再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量保持茶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底蕴,也要兼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习俗,使得译文既符合西方文化语境,又能准确传达茶文化的文化主旨和内涵。最后,要对译文语法的适用性、用词的准确性、译文概念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琢磨,把翻译效果达到最优化。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7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交流中茶文化翻译研究

研究目的: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政策春风的吹动下,中国的茶叶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茶叶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象征。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如何能够将其内涵用准确典雅且符合西方文化语境的英文翻译出来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茶文化的相关英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错译误译现象较为普遍,对国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茶文化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为了能将中国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融入世界文化氛围中,加强茶文化的英译研究在当今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首先对中国茶的起源、发展、茶叶的种类、不同种类茶叶在各个地域的象征意义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茶学典籍,茶艺表演,茶曲,茶诗歌等茶文化内容进行剖析,探索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被古人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境,并对比区分中外茶文化内涵的差异。再者,要对国内著名的茶叶产地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产地),福建安溪(铁观音产地),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地)及其相关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叶销售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将文本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茶文化内涵。最后,还要对当今国内外茶文化英译研究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对已有的茶文化英译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及修正,同时对较少或未曾涉及的茶文化翻译领域进行一定的尝试,为加强中国茶文化英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茶文化英译需要克服多种困难,首先译者要对茶文化英译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其次译者还需对目前的茶文化英译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再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量保持茶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底蕴,也要兼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习俗,使得译文既符合西方文化语境,又能准确传达茶文化的文化主旨和内涵。最后,要对译文语法的适用性、用词的准确性、译文概念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琢磨,把翻译效果达到最优化。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8篇

茶学普及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学年制或短期学习、座谈、讲座、培训及参观茶博物馆、展览馆、茶厂、茶园、茶庄,欣赏茶艺、茶道表演,观看茶学教育影视,阅读茶学普及读物等进行。

系统化的来说茶教育是关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加工,茶叶的冲泡、品尝,质量的检测,品种的鉴别,茶叶营销,综合利用,茶具制作、考究,茶和茶叶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演变等有关知识的教育。

全国高校中设有茶学专业或茶文化专业的有10多所。如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武夷学院等。

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中致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茶文化是诸多文化的共同体,其“和”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在推广茶文化过程中相应传承、复活了许多文化事物。

2011-2012年度,

中国国内有哪些知名的茶文化培训机构,

在茶文化培训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举行了哪些重要的活动?

福建省天晟茶艺培训学校

天晟茶艺培训学校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茶艺师首先要了解茶、喜欢茶、珍惜茶,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能泡出泡好每壶好茶”的原则,受到了中外茶界的一致认可,并成为中国茶道国际交流协会唯一指定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培养基地。

天晟培养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艺师的同时,还以举办“创业型10天短期评茶茶艺培训班”而闻名茶行业,85%的学员自主创业,拥有自己的茶店、茶楼、茶馆、茶会所等事业。

天晟人坚信“专注成就专业”,只有专注于茶艺培训,才能做得更好更优秀。天晟坚持既不卖茶,也不卖茶具,让天晟的课堂成为没有利益的天堂。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员满意度达99%,成为茶艺培训行业的最佳品牌,成就了“最具实用型茶艺培训”的良好口碑,得到茶行业“世界茶叶看中国,茶艺培训看天晟”的高度赞誉。

陆羽茶艺中心

陆羽茶艺中心是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茶文化推广中心,与天仁、天福茗茶为关系企业,总部设于台北市,在北京、成都、漳州相继成立陆羽茶道教室。

陆羽茶艺中心成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在茶道教学上和茶文化推广上取得很大的推动作用。

茶道教学上成立茶道教室,开设初、中、高级各种茶学研究,循序渐进地进行茶学教育,每年并举行1~2届的“泡茶师检定考试”。茶文化推广上出版了《茶艺月刊》,《茶艺月刊》纪录着近代茶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有《茶学概论》、《茶道教室》、《茶艺大观教学影带》、《无我茶会180条》、《茶学研讨会论文集》、《中英茶学术语》等茶书出版。

另外,茶文化活动: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国际无我茶会,配合举办各种国内外茶文化活动,尤以两年一届的茶艺展、茶学研讨会会与每两年一次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无我茶会最受瞩目。

西安六如茶艺培训中心

“六如”是我国茶文化界的一个著名品牌,品牌的名称源于佛教的《金刚经》。“让好茶者喝到真正的好茶”,在大唐博相府六如茶苑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茶友们津津乐道的现实。

六如茶苑最经典的表演型茶艺:浪漫音乐红茶茶艺—梁祝,在2007年全国茶艺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2010年重庆国际茶艺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新奖;六如的客家擂茶茶艺,在福建安溪全国茶艺大赛中曾荣获最佳表演奖,并被选拔去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六如的东方美人茶艺、大红袍茶艺、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等也都入选到大学本科教材。

在生活待客型茶艺方面,“六如”原创的功夫茶茶艺是考高级茶艺师的必考内容,“六如”原创的黑茶茶艺、凤岗锌硒有机茶茶艺、龙井茶茶艺等,也都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受到茶人广泛赞誉。

杭州公刘子茶道苑

公刘子茶道苑位于杭州教工路59号内,处于杭州文化教育中心地区,专业从事茶艺、茶道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专业茶艺师培训、公刘子茶道(初、中高、师级)培训、茶艺馆经营管理培训、茶艺表演培训等,特聘茶界专家公刘子先生等为常务顾问。

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由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及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公刘子茶道聘任的主持人、聘任的各地公刘子茶道教师等组成。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是公刘子茶艺、茶道研修、教授服务的提供和运营机构,负责提供教材、资料、课程设置、证书颁发、授权指定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开展研修工作,并接受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的注册请求;各地公刘子茶道点是各地开展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人,提供当地的研修服务。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和遍布全国各地的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组成茶艺茶道研修产业联盟,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共同推进中国茶道文化。

2011-2012年度,

为茶文化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刘勤晋

刘勤晋教授,著名茶学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首任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校长,现任福建武夷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勤晋教授长期从事茶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为茶学奉献五十多载。主要研究方向是特产品加工、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及茶文化。主要为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专科生讲授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茶文化等课程。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一级核心刊物30多篇。编写教材与著作主要有《茶文化学》、《茶叶加工技术》、《名、优茶加工》、《茶、旅游、茶文化》、《改造古老的西南茶区》、《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茶、咖啡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竹叶青》、《普洱茶的鉴赏与冲泡》、《茶馆与茶艺》、《古道新风—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杨江帆

杨江帆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研究。

现任武夷学院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一级学术刊物《茶叶科学》编委。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协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之家联谊会福建理事会高级顾问、本刊杂志专家顾问。

杨江帆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经济学科研究,该学科研究方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茶叶经济研究方面的专著被浙江大学等许多高校列为博硕士生参考书。

杨江帆教授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多次在中国外交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7财富年会暨中小企业成长论坛、北京大学、闽台大学交流等论坛作主旨讲演,先后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孙威江

孙威江教授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长期致力于茶学和类茶植物的教学、科研和开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科带头人,任乌龙茶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有4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福建省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农学会理事、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主要承担的课程有本科生的茶叶食品安全、茶叶市场与贸易等;硕士研究生的茶叶优质高产理论、茶树生理生态、类茶植物专题和茶叶经贸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博士研究生的茶树栽培学研究进展和茶园生态与茶叶无公害生产等。

他主持参与的3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全部通过省部级鉴定或验收,居国内领先水平,如主持的国家发改委“闽台茶树优异品种及珍稀种质快繁与配套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目前在研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达10项。出版专著4本(2本主编,2本参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获奖4篇。2005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持的“茶树栽培育种学”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00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2001~2004年科研贡献奖。主持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优异珍稀茶树种质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分别荣获2008年、2010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武夷岩茶有机栽培及标准化加工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综合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荣获2009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参与的茶叶中农残降解技术研究与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建设研究项目分别获1997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研究的成果既有先进性,更有实用性,先后在约70家茶叶企业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技术依托,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茶文化培训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发展茶文化培训遇到的问题是哪些?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第9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