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学养猪新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08

科学养猪新技术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1篇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产学研历程

从温氏集团和华农大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层次来看,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书,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取得集团10%的股份,成为当时集团内最大的股东。学校派出5~7人组成的专家组进驻集团,动物科学系主任作为温氏集团董事会成员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专家组成员主要担任技术指导工作,并兼任副总经理、经理、场长、厂长、所长等职。学校则聘任温氏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校外指导老师,形成了“校企一体”、“校企互补”的紧密合作形式。

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十五”末)

动物科学系与学校其他有关院系通过原始创新和组装集成进行科技创新。为温氏集团提供了包括饲料加工技术、鸡种培育技术、肉鸡饲养技术、动物营养保健技术、疫苗防治技术、禽病处理技术、兽药制造技术、分割鸡生产技术、配套服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的适用科技成果,并协助企业建立了温氏食品集团南方家禽育种中心、育种场、家禽研究所、鸡基因库,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发展阶段(本世纪“十一五”)

2006年华农大与温氏集团开展第三期合作,并签署《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食品集团合作协议》,由以往温氏集团和华农大动物科学学院为主体的合作,提升为与华农大的全面合作。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实践

华农大与温氏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缩短创新时间,加强基础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由此提升温氏集团技术创新能力和华农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办学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加快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建设“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

自1992年起,温氏集团以技术领域的合作为重点,以吸引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到公司担任管理要职、建立技术职称评定体系、以华南农业大学作为股东成立股份公司、建立温氏研究院等多种产学研合作形式为依托,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经省科技厅、发改委、经贸委批准成立省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经省经贸委批准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经国家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管理办公室批准成立温氏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设立温氏科研基金。为提升集团公司的科研力量和水平。企业设立温氏科研基金,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O.5%用于资助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活动。温氏科研基金由技术发展委员会协调和管理。基金除了资助集团内部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以外,还公开向社会招标,对生产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潜在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

建立通用研究平台。集团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专门的肉鸡、肉猪、种鸡试验场所等科研基地作为各项科研项目的载体。各实验室(饲料质检中心、生物工程中心、疫苗质检中心、生物制品研究室、信息中心)配备了如NIR近红外测定仪、原子吸收仪、液相色谱仪、热能测定仪、PCR仪等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目前正在筹建的P3试验室,能满足开展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动物群体水平等各类研究项目的需要。

对优质肉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

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系统开展特色优质鸡品系和高效配套系的选育、集约化生产条件下饲养技术研究、优质鸡营养参数研究、优质鸡全价配合饲料技术研究、饲料添加剂配方技术研究,选育优质肉鸡品种、攻克关键技术、开发相关产品,并在生产中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科学集成、相互配套,组装成优质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群,研究成果“优质肉鸡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立完整的家禽繁育体系。一方面通过收集丰富的育种素材,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肉鸡种质资源库,收集的育种素材包括清远麻鸡等42个品种品系,并对这些育种素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生产性能,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已建立和培育了专门化品系30多个;此外,还建立了优质肉鸡的繁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家禽饲料生产体系。对各种优质肉鸡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合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优质肉鸡的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等营养参数;对各种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制定了25种饲料的企业标准;全面系统地评估了优质鸡料中的各类添加剂的性价比及合理用量;通过全期饲养试验分类别系统研究了小麦等不同原料在不同生长阶段肉鸡料中的合理用量,在保证肉鸡生产成绩正常的同时有效地降低养殖成本。

建立科学的家禽生物安全系统。学校通过技术支撑,建立了适合一体化养殖企业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家禽生物安全系统。一是建立四级技术管理体系:第一级为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专家教授为主,其他大学、科研院所顾问为辅;第二级为集团生产部;第三级为二级公司生产技术部;第四级为各分公司肉鸡饲养技术服务部。二是对种鸡场及养户的场址及鸡舍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三是建立抗体监测、评估、交流体系。四是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

建立科学的家禽食品安全系统。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实施质量管理,对传统的“公司+农户”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将若干养殖户组建成一个现代养殖户,内部施行全进全出、相互协作、共同劳动,提高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严格控制畜禽疫病防治环节,杜绝畜禽产品受到致病微生物和药物残留等污染现象的发生。

优质肉猪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系统开展种猪育种和品系培育、猪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合技术以及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猪的集约化饲养技术和疾病控制技术等研究,在畜禽生产生物安全系统建设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肉猪繁殖体系。通过引进世界肉猪优良品种,开展大规模商业育种,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肉猪繁殖

体系。育种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多个种猪育种中心、2个广东省原种猪场和6个种猪繁殖场,培育了8个高效瘦肉型种猪品系,4个优质种猪品系,其中“华农温氏猪配套系I号”已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猪专业审定委员会审定。

建立了优质的猪系列饲料生产体系。通过研究不同品系猪(种猪和肉猪)、不同阶段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合工艺,成功研制出适合“温氏”猪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温氏”乳猪料和小猪料,建立了优质的猪系列饲料生产体系,猪营养与饲料技术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业。

建立了种猪、肉猪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体系。深入研究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种猪、肉猪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预防治疗方法以及产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建立了猪重要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方法,系统研究了各种疫苗的抗体消长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科技创新的启示

温氏集团的成功,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范例,也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典范。通过分析华农大和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历程和科技创新实践,不难发现合作双方在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科研导向创新、合作文化创新和合作领域创新等方面都值得借鉴。平台建设创新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既不完全依赖学校科研平台。也不完全由企业自建科研平台。而是既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平台,也投资自建通用科研平台,同时还联合申请各级政府的科研平台建设资金。既有食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也有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还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渠道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科研平台。为产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合作模式创新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一种股份合作的新型合作方式。华农大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取得集团10%的股份,成为当时最大的股东。派出的专家组长期在温氏开展工作,全面参与家禽育种、饲料营养研究、鸡病疫情监测和疾病防治、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并担任企业部门经理、副总经理、公司顾问等职务,此外双方还共同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等重大重点项目。

管理技术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科学技术。实现企业管理建设创新。企业产品达到国际优秀企业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技术性能指标和质量指标上完全达到一致性,同时使公司管理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式,从手工操作转向电脑全方位操作,并不断提高公司规范化、文件化和自动化程度。从而达到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确立现代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科研导向创新

校企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始终坚持原始创新,充分发挥好高校基础理论优势,从繁殖体系建设技术到饲料生产技术体系、饲养管理技术再到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有多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好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企业管理资源优势,以解决生产实际困难为导向,不断形成创新产业技术体系。

合作文化创新

华农大与温氏集团合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股份合作的新型合作方式。而且,华农的教授、专家等高技术人才在温氏集团担任职务。既把华农大的技术成果、精神作风带到温氏集团,也把温氏集团的文化和做法带回学校,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基地发展等提供新型模式。华农大和温氏集团两种文化和精神的碰撞。促进了双方的发展。高校从企业汲取了新的营养,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思路。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2篇

如今在全球养猪界,提及“中国・河南牧原”,全球养猪行业的技术权威也会说“OK”!因为该公司的养猪技术在国际上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如今在河南省内,如若谈及秦英林,省、市、县主要领导对其了如指掌:因为他们深知,秦英林是一个胸怀责任、勇于担当的人。他无偿传授技术让数10万农民致富,在群众急需帮助之时勇于担当风险……

这就是2009年2月12日,被总理请到中南海面对面谈养猪的共产党员、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牧原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秦英林。

破釜沉舟,

历尽艰辛不言苦

1965年,秦英林出生于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1989年,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秦英林,组织人事部门分配他到南阳市食品公司工作,当上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国家干部。然而,上班没几天,25岁、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秦英林却对“几张报纸一杯茶,开会、守时似休闲,说笑、聊天领工钱”的办公室生涯烦恼不已,因为,如此安逸,如此无聊的公务员生涯并不是秦英林所追求的人生。1991年春节刚过,秦英林毅然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辞掉“铁饭碗”,回到家乡农村,白手起家,养猪致富,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的路子。

“回想起来,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议啊!”秦英林回忆说,“1991年刚辞职回老家养猪时,起步的资金只有262元。”当时连1000元的贷款也因为没有资产抵押而望洋兴叹,他只好把弟弟用于盖房的钱拿出来,又找亲戚朋友东挪西借,喂猪的玉米也经常赊欠,就这样,一个返乡的穷大学生开始了养猪生涯。为了工作方便,他吃住在养猪场,和工人们一起喂猪、挑粪。为了确切掌握母猪的期,他和助手几昼夜蹲守在猪圈观察,不失时机地实施冷配手术,确保受精率100%,每窝产仔率达到10仔以上;有时为给猪做直肠截除手术,他就用手指把猪粪一点一点往外抠;为了确保母猪顺利分娩仔猪顺利成活,他和工人深更半夜吃住在猪舍,并为母猪接生引产,有时还要做剖宫产手术……夏天,养猪场的蚊虫多,经常被蚊虫咬得无处可躲,他就索性穿上长衣长裤,在近40度的高温下坚持工作。

2005年他花费巨资从加拿大引进种猪470头,连续几个昼夜在飞机上与猪相伴,寝食难安;为准确掌握每个阶段猪饲料的配方比,他亲自观察记录生猪进食状态,隔三差五还要亲自咀嚼饲料……就这样,凭着不屈不挠、不怕吃苦的精神,使养猪场日益红火起来。

科技投入,

打造现代养猪业

传统养猪业之所以常遭遇风险,就是因为缺乏科技知识和现代技术投入。秦英林在建场伊始就制订了一套严密的防疫制度,实行封闭式饲养,解决了温和型猪瘟、伪狂犬病和继发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疾病的防治难题,使育肥猪成活率达99%以上。在饲料配制上,综合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建立了一套高效率的营养体系。猪舍采用国内独一无二的双级环保预制结构,配套设计研发生产出四季空调微循环系统,并改造了母猪网床采暖系统,攻克了冬季养猪育仔的难关。如今,他独创的早期隔离断奶(SEW)疫病控制技术、饲料配方技术、液体供料系统、自动化养猪饲喂设备技术、猪舍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23项部级专利成果,在养猪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一直是秦英林这位“猪痴”孜孜追求的方向。他不但苛求新奇特的技术,而且引领牧原团队科技创新。为了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他利用业余时间,每周给职工讲三次课,还定期选送职工到郑州牧专、河南农大、中国农大等高校接受培训。2011年牧原公司还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正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秦英林养猪场的窝均断奶指数、育肥猪料肉比等主要指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他们生产的“牧原牌”肉食品一直销售在高端市场,出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众所周知,养猪最大的问题就是猪粪便污染。这几乎成为养猪行业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与掣肘。秦英林养猪的污水处理方案是用猪的粪便生成沼气,沼气用来发电,沼液经过处理后可达标排放,猪粪加工成有机肥,从而实现环保。这是秦英林率领牧原员工创造的最佳治污方案。

不久,牧原公司创新污水处理技术,对猪粪便采取了国际最先进的三段式处理工艺,并做好沼气发电、有机肥还田、废水治理达标,实现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的典范。牧原公司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养殖场甲烷回收利用CDM项目计划,该公司利用猪粪建起全国最大的沼气发电站,2011年发电928万度,节省电费698.93万元,减排二氧化碳17万吨,牧原养殖公司沼气示范工程获联合国奖励,联合国每年至少奖励130万美元。与此同时,2011年1月6日,牧原公司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获得了“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荣誉称号。由于秦英林的养猪环保创新,不但猪粪污染从有到无,而且养猪规模从20头发展到现今的100万头,年产值由1.5万元飙升至4亿多元,被中国乃至世界养猪业界称为“养猪环保神话”。

铸就辉煌,

硕果盈枝笑煞人

目前,他的资产由创业时东拼西凑的12000元增长到6亿元,拥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场25个,饲料厂5个,年出栏种猪10多万头、瘦肉型商品猪90多万头。

“用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是真正的致胜之道!”秦英林和他的牧原的发展壮大有力地证明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多年来,从中国到美国、法国、巴西、加拿大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实验室、饲料场……他经常四处学习。学到了先进技术,再把技术发扬光大到极致。他和他的团队潜心钻研,先后攻克了猪的早期隔离断奶技术、液体饲料自动化饲喂系统、分胎次饲养技术、自动化温控猪舍技术、智能沼气发电工艺等,这些技术都居世界领先水平。“有些技术,我们在世界范围内都没处学,只有靠我们自己创新、创造,才能与世界先进技术赛跑!”谈起牧原的技术水平,秦英林永远都是这样自豪。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3篇

Zhang Heliang;Zhang Zhaoqin;Li Yakui; Zhao Yueping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131,China)

摘要:通过近几年对猪生产学课程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一个优化,两个依托,三个结合”的优良模式,即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高校教科活动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通过此模式的运行,完善了专业课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地方转化,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效果。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ervices of combination involving production, teaching & research to the local economy of pig production course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created the good model of "one optimization, two relying on, three combination", namely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methods, relying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to achiev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college textbooks activities and local economic services. Through operation of this mode, it improved the specialized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ed the university as a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re enhanced, and the local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promote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improved, and the good results of the both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re achieved.

关键词: 猪生产学 产学研结合 实践教学体系 服务地方经济

Key words:pig production study;combination involving production, teaching & research;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serve the loc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78-02

0引言

《猪生产学》是畜牧类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后所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规模化猪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培养好生产一线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此,我们结合猪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开展了猪生产学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贯彻“学研结合,学产结合[1],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目标,全面优化了猪生产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了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促进了地方养猪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优化猪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环节

1.1 更新教学内容猪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并应用于生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往往内容陈旧,与现代化养猪生产距离很大,师生专业技能水平不能与时俱进,学生难以学习到最新技术成果。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本课程组采用以下办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一是搜集国内外养猪科学研究的最新资料;二是把实际养猪生产中采用的最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三是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实授课内容,让学生了解畜牧生产发展的动态;四是借鉴国内外养殖、饲料、育种企业交流的最新技术资料。多种来源新技术新成果整合,既更新了教师的知识,也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要做好这一点,要求教师多与实践结合,多与生产企业结合,多参加畜牧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活动,广泛涉猎行业内技术和管理领域最新动态。

1.2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践-理论-再实践教学法等,提高教学效果。采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为此,课程组多方筹集资金,争取来自社会、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内建立了猪生产学实践教学训练基地。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能够亲自进行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治疗的实践。学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就可进入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大四第一学期上猪生产学课程,同时在基地进行饲养管理和科研实践。这样学生对养猪生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教学法,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1.3 培养专业化思想,既教书又育人首先要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养猪是一个相对艰苦的工作。必须具有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在老师身先士卒的带动和老生的榜样作用下,即使是在家很少劳动的独生子女,也能积极投入到养猪生产的劳动锻炼中,这样即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专业化思想。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比如在实训基地做猪全收粪收尿法消化代谢试验过程中,要进行准确的采食量、排粪量、排尿量测定,饲料、粪尿的一点点损失、粪尿采样的代表性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学生们经过科研实践的锻炼和摸索,写出了《猪消化代谢试验操作规程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论文,他们经过生产和科研实践锻炼后,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大大增强。三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在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科研实践,学生们独立或合作进行不同的试验,从试验设计、材料准备到试验操作及最后数据分析,都能够圆满完成。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工作负责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2抓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猪生产学教学必须与养猪生产实际相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是猪生产学课程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依托和平台。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国内绝大部分农业院校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猪生产学理论课,到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而毕业实习期间,一部分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养猪生产。因此学生对猪生产学的认知还是停留在书本知识阶段。因此建立校内猪生产学实践训练基地非常有必要。尽管实训基地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生产管理方面都比不上正规大规模猪场,但它设在校园内,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入实训基地亲自操作,进行饲养管理的生产实践和小型课题研究的科研实践,先实践后上课或一边实践一边上课。猪生产学教学的实验课也可以在基地进行,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学实验课只能在教室里模拟操作或只能看录像的难题(规模化猪场防疫严格,难以接收整个班上实验课)。比如猪品种的识别与外貌鉴定、饲养管理实验、体尺测量实验,饲料配方设计与配制实验等,有效解决了养猪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脱节、黑板上养猪的问题。

实训基地建设费用需要多方筹集,例如使用教师部分科研费争取企业支持,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施等。本实训基地先后承担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项目子课题一项、校内课题四项、省厅课题二项。基地管理由本课程组青年教师和学生组长负责。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基地参加饲养管理实践和科研项目,为期一年。每5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同一时期有2个小组在基地实践。每个实践期为20天。第一个实践期结束后留下1个小组带动指导新加入的小组,老手带新手,如此循环,使更多的同学都有进入基地实践的机会。

2.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课程组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和科研基地建设。截止2010年已经建设了4个稳定的校外猪生产学实习基地。其中有3个位于学校附近,即河北怀安县顺达养猪有限公司、河北怀来长福养猪有限公司和河北宣化恒利养猪有限公司等,每年可接收实习生30多人;另外一个为国内著名的养猪企业北京华都种猪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可接收毕业实习生50多人。学校附近的三个基地都是在我校教师多年的指导和帮助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是学校教师对实习基地长期给予技术支持,无论从饲养管理、饲料配方、疾病防疫等技术管理方面还是从定岗定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人员管理方面都为基地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帮助基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生产水平,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帮助基地引资金、引项目。几年来为基地引进科研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建设资金200多万元。三是帮助基地培养人才,几年来为基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50多次,培训人员120余人,提高了干部职工技术水平,更新了现代化猪场管理的理念。

在课程组老师和基地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存栏母猪4000余头。目前怀来长福养猪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国内先进的具有数字化计量系统的科学研究型养猪企业,并承担了大量的试验任务,为师生从事科研、实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1 优化教学实验内容,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根据国内外养猪业的发展和生产实际,我们课程组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和创新,修改完善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纲,新编了《猪生产学实验实习指导》一书。新开设了母猪饲料原料利用与配方技术、种猪预混料配制技术等实验,增加了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猪的饲养实验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习项目。通过这种新型实用实验项目的操作,与养猪生产实际接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受到规模化猪场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3.2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倡导对本科学生施行导师制。学生从大三开始,根据自己的科研爱好和老师们的研究方向自选导师。课程组教师将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及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论文选题、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试验设计、材料准备、试验操作、数据记录、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等,老师随时对试验各个关键环节和学生的综述报告、开题报告、试验报告等进行指导。学生们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与老师共同进行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均达到院级优秀水平,校级优秀论文比率达到60%。

4做好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工作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2],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国家和地方办高校的主旨。优化教学环节、抓好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高校培养人才,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从而间接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而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高校直接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4],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活动直接与社会生产实践和地方经济建设对接,教师直接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服务工作中[5]。

本课程组响应学校号召,积极与张家口市区域经济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对接活动。在市委市政府、学校领导和各县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现了与宣化县30万头生猪项目、省教育厅万全县养猪扶贫项目、张北县大河乡规模化猪场技术支持项目、怀安、怀来等县的规模化猪场标准化建设项目等的科研与生产对接。目前围绕当地养猪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课程组与地方企业单位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有“猪的环保型饲料研究与示范”、“冀西北坝下养猪及猪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饲料原料营养素含量与猪消化能代谢能数学模型”等。在学院领导和课程组老师的努力及地方政府和养殖企业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多次在张家口电视台、张家口日报开展养猪技术讲座,在各区县开展了技术讲座50多场,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企业降低了养殖成本,猪的生产水平提高,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取得的成效

5.1 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践,通过实训实习的锻炼,学生们能独立进行饲料的配制、猪的饲养管理、预防注射和消毒、猪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等。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另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吃苦耐劳的品德,扭转了个别学生眼高手低,瞧不起本专业的思想,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养猪企业的中坚力量。

5.2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利用实训实习基地平台,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等措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09年猪生产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组教师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奖励。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出版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十余部,在《Animal Science》等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四篇,在《畜牧兽医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五十多篇。在与地方经济对接,服务当地养殖业的活动中,教师们通过科技下乡、下场,进一步了解了我省、我区的养殖业现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地方转化,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对接,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本课程组的十余项成果在地方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化。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猪用母子预混剂研究成果已在多家养殖和饲料企业转化,企业的饲料成本显著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5.4 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良性循环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本模式初步实现了良性循环。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场所和实践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奠定了基础。师生通过在基地的实践,其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但为基地解决了很多生产技术问题,通过与地方经济对接,还为区域内养殖业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技术支持,如预混料配制技术、低蛋白日粮技术等的应用。这些都增加了当地养殖企业的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基地和区域养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应的也促进了当地养殖行业对学校专家教授的认可和技术依赖,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几年来通过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猪生产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率得到加强,区域内养猪业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科技含量明显增强。当然我们只是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教学科研产业大军的一个分子,对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后还需进一步在产学研结合模式、完善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对接体系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把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高校的三大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4):83-85.

[2]陈立栋.对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66-67.

[3]彭省临,湛毅青,周鹤林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8,(1):80-85.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4篇

[关键词]生猪养殖 发展瓶颈 生态养殖小区 循环经济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猪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局面,存在管理方法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差,资金供应不足,行业自我约束调控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成为乡镇经济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的农村生猪养殖局限于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难以形成生产合力,防疫意识不高,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没能打造市场猪肉品牌。再加上近几年来猪饲料及麦麸、稻糠等猪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生猪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困难重重。

1.信息交流不够,种猪有待优化。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养殖户对外界的关注与信息交流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了解市场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从而导致生产过于盲目。加之种猪优良特点不多,快速繁殖能力不够强,肉质品味不够高,严重制约生猪销量与市场拓展。

2.政府投入不足,养猪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当前国家对农村生猪业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严重不协调。调控措施缺乏或不到位,政策的基础性支持不足,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资金少,尚未建立促进生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养猪成本高,产销对接能力弱。当前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散养比例接近70%,生猪养殖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以致生猪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行业内的调控。加之农村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产销对接差,产销一体化机制不完善,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

4.缺乏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生猪养殖户提供最新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在行情看好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反应滞后,严重制约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5.疫病防控水平差,猪肉价格起伏大,农户抗风险能力低。很多养殖户对疫病防治意识不高,技术掌握不到位,因生猪发病亏损的情况多不可数,这不仅加大了养猪成本,而且影响到生猪生产力,直接导致消费下降和价格下跌,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原因分析

制约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养猪行业认识不够,生猪饲养管理方法落后,成本控制不够合理。很多农户认为养猪是最稳妥、最安全、门槛最低、不用付学费就可以成功的营生项目。加上有政府的补贴,更是心动不已,于是纷至沓来搞养猪业。但实际上生猪饲养是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回收较慢,饲料营养要求高,消耗饲料量大,耗电耗能量大,难以核算成本的行业。因此,配套治污设施落后,生猪饲养管理落后,饲料选用不当,猪场消毒不够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生猪饲养亏损的重要原因。

2.对优良种猪的选育重视不够,生猪养殖防疫意识不高。由于农村居民依托自己的惯性思维饲养生猪,对生猪品种选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品种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猪的生产性能、饲料消耗量、饲养周期和料肉比等。加之,农户对养猪场防疫意识不高,防疫工作盲目、随意、侥幸,一旦暴发疫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因此,高度重视种猪的选育及生猪饲养疫病防治是生猪养殖业平稳发展的先决条件。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养猪人情感投入太少。大多数农户在猪场选址、猪舍布局、结构设置及环境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猪场生活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之间没有分开;生产区没有能够按照配种-分娩-仔猪保育-生长育肥顺序布局;猪场净道和污道没有分开;忽视通风、温控设备的投资等。这些情况使养猪一开始就进入布局调整、设备维修等被动状态,不能让猪处于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加之很多养猪人重业余生活、忽视对猪群的关心,该加料时没有加,该降温时不及时,从而直接导致猪的存活率下降,生长速度减慢、饲料效率下降。

4.对饲料、饮水健康理解片面,环境污染治理不够。在我国农村,很多养猪户盲目认为只要有利于猪快速生长且饲料转化效率高,就是好饲料,忽略了对这些饲料滥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问题的深入了解,造成猪肉品质显著下降,土壤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在生猪健康饮水方面的重视也不够,缺乏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没能科学地注意水的压力、水的质量及饮水器安装的角度、高度,使猪生长处在不舒服饮水状态下。没有充分重视饲养生猪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饲养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蚊蝇、疾病滋生,水体、土壤严重污染。严重影响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与生猪生产利润获得。

三、突破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有益借鉴

面对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湖南省娄底市小碧乡黑猪养殖成功突破了发展瓶颈,探索诸多有益经验。该乡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北郊,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乡。近年来,由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方面的推广与应用,成功开创了生猪养殖产业化、市场化、社区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年出栏黑猪8万头,产值达2个多亿,增加农民纯收入4000千多万元,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2800多人。

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大力促进黑猪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面对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乡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科技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市场调研,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大力推行“科技兴乡”战略,致力于提高养猪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严格考核。为实现“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这个目标,乡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农业发展核心内容,建立并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产学研相结合、具有小碧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学先进饲养技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技术骨干。召开专题会议,讲解与观摩先进技术。三是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四是建立辐射基地,带领农民真干实干。以高度的责任心推广应用养猪新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成功地实现了疾病防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2.产学研、政企农联合,对市场进行科学定位,打造特色生猪品牌。首先,认真调研市场,明确了当前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特点:一是猪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差距大,二者的比值达到1.6:1;三是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猪肉需求由数量向质量、食品安全方向转变。由此预测到未来我国生猪市场生猪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生猪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猪肉消费总量将不断攀升,规模化养殖将成为主力军;优质冷鲜肉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政府食品安全督管增强了人们对肉食品消费的信心。

其次,产、学、研结合,培育核心技术,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与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娄底市畜牧水产局进行专项技术合作,并积极向动物育种、饲料营养、兽医防疫、生猪饲养、环境控制和经营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技术专家进行咨询学习,培养出品性优良,肉质鲜美猪肉品牌——“湖南黑猪”。这种黑猪饲养核心技术科技含量高,技术可控性强,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最后,政、企、农结合,进行产销对接,制定销售策略。湖南黑猪商品肉猪采用内销与出口、鲜活与加工相结合的产销模式,充分利用湖南黑猪肉质好的优势生产商品猪,成立品牌推广小组,大面积进行黑猪养殖,加快形成规模生产;建立安全猪肉生产体系,注册品牌商标,建立严格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分级体系,大力拓展市场;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汇集产销技术、制订经营策略;设立销售窗口,完善销售网络,收集行业信息,谋求多元合作;发展猪肉产品深加工,在开发传统特色产品的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开发西式产品。

通过实行“核心企业+科技+种猪场+基地养殖小区(养殖农户)+加工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使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按照产、供、销、种、养、加的相互关系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形成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及完整的湖南黑猪特色养殖产业链,成功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组织、运作技巧、协同运作等多个环节良性运作。

3.创新思维,建立生态养殖小区,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一方面,创新生猪养殖新模式,大力争取政策支持。该乡开创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农户”的黑猪养殖模式,龙头企业免费为养殖小区与农户提供黑猪养殖核心技术与服务,并按高于市场普通生猪2元/公斤的价格进行黑猪收购,确保生产销售两不误。养猪大户自发组织,联合养殖,形成规模养殖小区,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广大农户依靠企业与自发组织的生猪专业合作社,放心、安心、舒心地进行黑猪养殖。这种模式的实现及推行,成效显著,得到广大农民广泛接受与践行,省市区领导多次进行现场考察,高度赞扬,并出台了专门扶持湖南黑猪发展的政府文件进行规范与支持。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养殖小区。通过利用“猪—沼—谷(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建立生态养殖小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该乡通过沼气池对养猪场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生产发电、生活用气,沼液、沼渣通过管网输送到园区用于水田、有机蔬菜、果树的种植,蔬菜的非商品部分作为生猪的青饲料,形成了“资源—产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效结合,互相促进。猪不仅肉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力加强,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小碧乡黑猪养殖发展模式创新及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的运作,推进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生猪产业健康运转,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随祥恩,各修俊,王学增.农村规模化猪场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40,153.

[2]谭美英,武深树.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5,26(4):53-54.

[3]郭佳,张杰.安徽省固镇县养猪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35-136

[4]兰小平,李三相,柳晔.贫困地区发展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99-101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5篇

滕明秀,女,出生于1949年9月,土家族,小学文化程度,宣恩县高罗乡麻阳寨村6组人。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二十年来,矢志不移养猪之路,编写了不平凡的壮歌,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2007年已出栏肥猪120余头,出栏仔猪15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16万余元,现存栏外二元杂交母猪32头、仔猪49头,幼肥猪75头。

养猪贵在坚持。八十年代初期,田土下户以后经几年农作物种植,她意识到光靠玉米、水稻等致富较慢,便建了烤酒厂,用酒糟养猪,后来又办过粉丝加工厂,用粉渣养猪。在此过程中她认定养猪是农民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便专心从事生猪养殖业。开始几年由于不懂防疫,缺少养猪技术,管理跟不上,亏损上万元,九十年代末因生猪市场走入低谷,也是时有亏损。二十年来她面对困境从未退缩,她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也饱经了失败的辛酸,听惯了别人的赞美之声和闲言碎语,她始终矢志不移坚持养猪事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胜不骄,败不馁,对旁人的评说总是一笑了之。

科学养殖降成本。她以必胜的决心,坚持科学养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潜心学习科学养猪技术,一是向书刊学习,二是向畜牧技术人员学习,三是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她平时少言寡语,学习科技却毫不含糊,不怕苦,不怕累,善于观察生猪的生活习惯,不断在喂养中摸索经验,掌握科学养猪技术。她认为养猪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盲目跟风,看到行情好时就上,不好时就撤退,这样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同时要注意技术上的创新,只有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才能盈利。

品种改良拓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猪肉的品质要求也相应提高,传统生猪已不受人们青睐。2006年她引进了32头外二元杂交母猪,仔猪供不应求,用繁殖仔猪喂养,市场销路很好,并与鲜肉批发商和超市签订销售合同,降低了销售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致富乐于帮他人。通过多年探索,她具备一套养猪技术。她热心传授给其他农户科学技术,带领他们养猪致富。部分农户无钱购仔猪,她就把自家的仔猪先给他们喂养,销售后再付钱,并负责技术指导,她自己致富并帮助乡亲致富的事迹已经在方圆百里传为佳话。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6篇

誓用科学武装养殖业

“跳出农门”是很多农村孩子奋发读书的目的,龙波也一样,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后,他就想着要自己创业,但是并没想过要到农村去创业。而几次偶然的经历让他改变了想法。

大一时,龙波得知学校新研制了几种猪饲料,就每种带了一些,一共120斤,想拿回去给家里和周围的乡亲们试试。“3元钱一斤,比米还贵?猪吃了有用?”父亲把他臭骂了一顿。龙波想,360元买来的东西,总不能白白丢掉。他借了辆三轮车和一个喇叭,到附近集镇上去卖,连续三天,一包都没卖出去。

没想到一个月后,本身就是养猪专业户的父亲突然到学校来了,“那东西全部卖光了!”父亲高兴地说。原来他的父亲给自家的猪试着吃,用家里的猪做了活广告,新饲料全部卖完了。后来,龙波成了该产品在自己家乡所在地新都区的总,他最多时一个月能挣上千元。

那时,龙波家里的猪每次患上疾病,父母都找儿子求救。龙波就向老师请教医治方法,渐渐学到不少养猪知识。

“你家的猪为什么老是生病呢?”一天,他女朋友王旭好奇地问龙波。“不仅是我家,几千年来中国的畜猪品种单一,养殖户又不懂科学饲养,猪患疾病都是常事。”龙波叹口气。“那能否研究改良猪的品种呢?如果能改良出一种少生病、品质高的新品种,你的父母不是轻松多了?”学食品工程专业的王旭随口一提。

是啊,为什么不用科学武装养殖业?养猪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太低了,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养猪,肯定大有作为。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是两人却共同致力于科学养猪与品种改良的研究,经常一起找资料、写论文、做实验。龙波的理想也日益清晰:毕业后就办养猪场,当个猪倌!

2000年7月,龙波毕业回家了。他的选择在村里掀起了巨浪。

父母臭骂他:“不读书也可以养猪,嘛要花这么多钱供你读大学?”“要养猪就去新疆养,走得远远的,别在这里丢人现眼!”村邻们嘲笑他:“大学生也有窝囊废!”“可能在外面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回来养猪。”……

苦闷的龙波内心十分酸楚。为了给父母接受的时间,他不得不暂时回到雅安,在一家公司谋了个职位。可回家养猪的想法实在放不下,一静下来就想。到了2001年7月,突破家里重重阻力的女朋友王旭拿着毕业证来找龙波,笑着说:“走,我们一起下乡养猪。”

摒弃传统养猪法

选育高品质的猪

他们的执著终于赢得了父母的支持。2002年12月,龙波在家里一亩多的自留地上建成了可以养30头母猪的“农大良种养猪场”。龙波没有采用农村传统的养猪方法,而是将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法搬进了猪场。他们分工明确:父亲负责采摘饲料、打扫卫生;龙波负责饲养管理,研究如何降低成本,选育新品种,提高产仔率;王旭负责通过饲料配方达到最低成本、最高品质、最大收益等经济、技术指标。他们每天记录养猪的科学数据。猪舍每天都要清洗,人进猪舍前都要消毒,以符合猪舍的卫生标准。

2003年4月,第一批60头仔猪出栏。为了把第一批仔猪卖出去,他们花200元印了5000张简陋的广告,到处贴在农房、农家院墙和电线杆上。有的村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仔猪买回去后,发现这种猪容易饲养、长得快,也不怎么生病。结果第二批仔猪一出栏就被抢购一空。通过这两笔生意,龙波净赚了2万多元。能提供仔猪,又能提供仔猪饲养技术服务,还能提供自己研制的饲料,龙波的事业飞速发展:所在村当年就有10多户农民参加到了饲养猪仔的队伍中来,创办了规模可观的种猪场。

但龙波并没有满足。他深知:经营策略再好,没有过硬的商品也是白搭。

生猪工业化养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肉质下降,因而龙波在猪身上颇费心血。传统工业化养猪,猪连身都不能转。虽然这样猪长得快,但猪在这种郁闷的环境中生长,其肉质会受到影响。龙波稍做改进,圈舍更宽松,让猪有个活动场所,适合农村广大养猪户。同时,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养猪技术和猪场管理经营,把饲养技术、流程不断规范化,每天穿白大褂,像医生进入手术室一般喷药消毒。还要求饲养员每天要与猪进行两次交流,不准打骂猪,让猪有一个快乐的生长环境。王旭更是以身作则,猪场的所有小猪都是王旭亲自接生,再把它们一手养大,长到40多天才会把小猪崽卖掉。就是这40多天的相处,王旭和小猪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她完全把猪当成自己的宠物一样来爱护,和猪说话、逗乐。她给每头小猪取名,长得漂亮的,她就叫它美女,而这头憨憨的小猪,她叫它闷豆儿。

龙波决定,在我国南方优良的黑猪资源基础上,经过科学定向选育出一种高品质猪。除了身体健康、消化能力强等,爱卫生也是龙波选育猪的一个标准。他说:“猪其实并不笨,只要你对母猪加以诱导,使其养成爱卫生的习惯,它会把这种习惯传给小猪。这带来了实际效果:打扫圈舍既方便又省工。”经过多年实践,2004年3月,经过“猪倌情侣”12次选育的一种良种猪问世。它黑色、肉质好、抗病能力和适应性强,龙波取名为“普兰克”。这些“普兰克”牌猪全身纯黑,体格健壮,产子率高,良好管理的条件下母猪平均产子13.5头。初生仔猪个体重1千克左右,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与普通品种的猪相比,普兰克猪有个习性,它们知道共用一个角落当厕所,有秩序地轮流如厕。“普兰克”吃的饲料是前者的1/3,不但省钱,还让饲养员省力。一般的猪每头利润在50-100元左右,这种猪可达150-200元。

良种猪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了当地各大宾馆、酒楼的抢手货。附近的养殖户、猪场和准备养猪的农户纷纷上门取经。经过指导,一些养殖户从饲养1头猪发展到10多头。不少农户从他那里学到了技术,创办了规模可观的种猪场,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龙波认识到,培育这种猪花费了很大的代价,要是没有商标保护,到时候别人都打这个招牌,可能会侵害自己的利益,要是质量没有保证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所以要创造一个“猪品牌”!然而给猪注册商标在国内尚无先例,顿时难住了国家商标局。按常规只需几个月就可以批下来的商标,龙波一直等了一年多。2005年4月,拿到注册商标证书那天,他们在猪舍旁同庆,还专门为“普兰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会。猪舍外面的墙壁也贴上广告语:“普兰克――会挣钱的黑毛猪!”猪商标的注册成功使龙波拥有了一个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品牌,也为他的事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每天订单雪片般地飞来,合作电话不绝于耳。

猪场也连锁

“中国第一猪”盛名远播

龙波还创造性地建立了“连锁养猪场”的模式,成立了猪业合作社,汇聚了一批热爱擅长种植、养殖、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支由博士、硕士、学士等20余人组成的技术型、知识型的核心团队。他推行连锁饲养经营,在四川省的都江堰、雅安、成都建成6个养猪分场,初步构建起“普兰克王国”。

龙波经过不断实验与探索,逐步将集约化科学养猪方案,转化成切合农村养殖户和中小型猪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普兰克轻松养猪法”。该方法是在尽量不对养殖场、养殖户的固定资产作新的投入的情况下运用猪的行为学、生理学特点,设计合理的饲养管理程序,配合科学的饲养技术实现的一套节约固定投资、节约劳动力,低能耗、高效益的养猪方案。例如建一个饲养60头母猪,年产1200头商品猪的猪场,用此方案固定资产投入比一般情况节约50%以上,劳动力节约67%(仅需要2个工人),能耗降低80%以上,综合成本下降25%以上。此方法不仅受到了养猪户的欢迎,还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2005年4月,《人民日报》对“普兰克轻松养猪法”作了报道。

此外,普兰克高档饲料核心料技术的成功开发,使同档次优质饲料比市场上的全价饲料成本下降了20%以上,一个年产1200头商品猪的自繁自养场每年至少使用30万斤饲料,每斤饲料成本下降0.2元,饲料总成本至少下降60000元。普兰克饲养标准和预防程序是经长达8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近两年的艰苦实验才制定并逐步完善的。它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饲养难度,使传统的凭经验的饲养方式,转变为操作性强的精准的科学饲养,同时大大提高了饲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它的实施使养猪业中难度很大的疾病风险控制,更加简化有效。大大降低了疾病风险,和防疫成本。一个年产1200头商品猪的自繁自养场一年可节约防疫成本85000元。

接着,在广元、仁寿、眉山,龙波的连锁猪场一个接一个诞生。去年,他又在河北邢台,安徽巢湖建起连锁养猪场。目前,他以技术、管理、品牌和种猪入股,加盟方以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入股,盈利实行按股分红的方式,一共建起12家连锁猪场。2006年8月底,连锁猪场存栏母猪3000多头,年产优质商品猪60000多头,实现产值4000万元。

“普兰克”被誉为“中国第一猪品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龙波依靠科技培育高品质适应市场的猪的梦想也在一步步实现。开通普兰克网站,对今后的各连锁猪场和会员进行信息化管理;在青白江区筹建普兰克新农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邀请饲料、药品厂商入社,使合作社有更可靠的物资保障;合作社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英特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合作社在科学育种、饲料开发、生态农业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要把普兰克猪业打造成全球猪业品牌。”龙波充满信心地说。

办公地址:610501四川省新繁镇普兰克合作社交警队一楼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7篇

关键词生猪;科技入户;实践;成效;上海市;金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63-04

2004年10月11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扶持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重点聚焦了“农业科技创新”这一重大的课题。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机制,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金山区生猪科技入户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作为上海市科技入户试点区县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的,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和全面推进,该项工程已经成为了金山区畜牧业的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1项目实施的背景

2004年农业部启动了“科技入户工程”,计划到2010年,力争实现培育科技示范户100万个,辐射带动农户2 000万个,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万个。同时,使重点示范区内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以上。同年,上海市启动科技入户工程项目,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也在南汇区正式启动,南汇区作为农业部生猪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区率先打响了带领养殖户走致富道路的第一枪。2005年,金山区也作为上海市试点区县开始启动生猪科技入户工程。金山区是上海市的农业生产大区,辖9个镇、1个街道、1个工业区、124个行政村,人口75万人,总面积586 km2,畜牧业产值10.3亿元,截至2011年底,农户数9.7万户,常年存栏生产母猪2.5万头,年出栏商品猪45万头,现有规模猪场13个,具有一定的生猪生产发展基础。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推进,生猪生产已经由原来的散户式饲养转到了相对集中饲养,养猪生产的内涵和要求同步发生着变化,但由于规模不同,养殖户的观念及技术掌握差异,全区养猪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近年来疫病的增多,许多小规模专业养殖户接触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较少,再加上有些小型场、专业户对品种改良、规范饲养、防疫消毒的意识比较差,使生产遭受较大的损失,普遍存在产仔少、成活率低、长势慢、产品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推动金山区养猪生产更上一个台阶,帮助广大养殖户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本着科学发展观要求,以科技示范点建设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金山区的养猪生产水平。

2项目实施的重要意义

2.1生猪科技入户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的作用不断显现,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生猪生产作为农业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畜牧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养殖技术进村入户难度大,“种、料、管、防”4个方面的技术在广大养殖户的使用水平低等问题,依然束缚着金山区生猪生产的发展,科技入户工程旨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推广措施,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让科技这一农业增长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发挥出强劲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2.2生猪科技入户是迅速转变科技与生产结合方式的迫切需要

在全区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点,以示范点带动广大养殖户,组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与面对面技术传授,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的思路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对增强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养殖户生产技能,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3生猪科技入户是加强畜牧科技部门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

推进生猪科技入户工程,是在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巨大号召下,积极响应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大工程,可以促使畜牧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新阶段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推广机制和有效途径,促使畜牧技术人员与农户建立稳定而长期的联系,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焕发技术推广体系新的生机和活力。

3项目实施的概况

金山区地处上海市西南,是浙江入沪的第一门户,生猪饲养情况呈现西多东少、西片多散养户,中片多规模场,东片多专业户的格局(图1)。金山区生猪科技入户工程自2005年4月正式实施以来,实施范围涉及全区10个乡镇(表1),从最初的6个规模示范场79户养殖户,覆盖生产母猪7 874头,到2011年底培育4个核心示范场27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69户科技辐射户,覆盖生产母猪13 952头,7年选聘市、区、镇3级技术专家和指导员共计155人次,主推各类先进技术7项,分类推广技术22项,开展各类培训116期,培训人数5 576人次,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总天数达到12 287 d,养殖户年平均增收5%以上,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基本实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4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4.1健全组织保障,完善工作制度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8篇

数着一扎扎钞票,胡均告对笔者说:“同样是养猪,懂不懂技术,大不一样!”

“1980年我初中毕业后,啥子都做过,但运气太差!”胡均告回想过去,一脸惭愧,“十几年过去了,脸上多了些皱纹,可荷包却始终没有鼓起来。”

“难道我真的与富裕无缘?”胡均告不相信。做什么呢?胡均告想,养猪不需要多大投资,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就养猪吧。

1998年9月,胡均告东拉西扯,凑足5000元,买回100头猪崽,到次年猪崽长到半大个头时,胡均告就陆续把这些猪卖出去,赚了一笔。

“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养猪,没想到还真能赚钱。”胡均告决心这辈子就养猪。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均告参加镇上组织的畜牧技术讲座,听到“洋三元”这个词,很是新鲜。当他弄明白“洋三元”生猪是一种瘦肉型良种猪后,他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找亲戚,跑信用社,胡均告凑了5万元钱,买下村酒厂的闲置厂房,新修了100个圈舍,购进220头本地猪,引进19头纯长白母猪、1头约克公猪和1头杜洛克公猪。

养猪就像养狗儿那么简单,只要一天多喂几顿食就行了。在胡均告看来,哪有那么多的天灾人祸、猪瘟牛疫哟。畜牧人员告诫他要搞好防疫,他根本没放在心上。他相信,只要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2000年,正当胡均告干得热火朝天时,一场意外,让这个身高1.84米的壮汉,在不经意间就倒下了。

一天清晨,胡均告给猪儿开早饭。那些宝贝猪儿,怎么哄也不肯吃。猪的耳朵红得像炭火,毛发卷曲,呼吸急喘。胡均告慌了,请来畜牧医生,医生确诊为“猪圆环”疫情,并已病入膏肓,为时已晚。

“眼睁睁地看着一头头猪死去,我的心在滴血,这丢的都是钱呀!”仅几天时间,全场死亡种猪及商品猪达210头,损失十几万元。这对胡均告而言,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望着空荡荡的养猪场,胡均告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悲痛和失望。就这样放弃吗?在亲朋好友的安慰下,痛定思痛的胡均告决定咽下泪水,重新开始,继续养猪。

一时间,胡均告的耳边时常响起畜牧技术员和镇干部语重心长的话语:“均告啊,要想真正把养猪业做大做好,就得学习、掌握一套过硬的技术”。

“自己多年来只顾埋头干,却从没下功夫学习养猪的科学知识,不出问题才怪!”胡均告悔悟道,“重新开始,就得从头学起!”

于是,胡均告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专心学习养猪技术。他自费订阅了《农村养殖技术》、《畜牧技术》、《养猪》等科技报刊,一有空闲就读书看报写学习心得,对于县农广校、畜牧局、镇政府等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他更是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并记下老师们的电话号码,随时向他们请教。

一个养猪农民,竟然与一个兽医学博士成了“拜把子兄弟”。在一次培训会上,胡均告结识了湖南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刘友生,从此成为忘年友。“他三番五次找我,虽有点不耐烦,但我很受感动。”刘博士对笔者说,他认定了这个农民朋友,每到秀山传授养猪新技术,两个人就同吃同住,形影不离。

有了养猪知识,掌握了最新技术,胡均告的古月养猪场逐渐恢复起来。

科学养猪新技术第9篇

4月初,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下达后,我县及时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县财政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县农业局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4月14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县20*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干府办字[20*]57号,推进项目有序开展。4月中旬,通过公开招投标,经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认定*县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为唯一中标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构。*县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中标后,按项目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专家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全年共完成集中培训768期,累计培训农民35044人次,现场指导766次,累计指导农民35883人次。培训新技术26项,推广新品种58个,新增“一村一品”专业村36个,受培训农民普遍撑握了1-2项实用技术,并能较好的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受培训农民人均增收1500余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注重规范化管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切实提高项目组织管理能力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属于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全县农村工作的许多方面,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依据农民需求和农业产业需要,规范项目管理,切实提高项目组织管理能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培训机构责任。为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我县于4月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有关单位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县农技推广中心、经作果业局、畜牧兽医局、水产站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承担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开展了培训机构招投标工作,利用*县农业信息网、县宣传栏等媒体、张贴了培训机构招标公告,经过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最后确定了*县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为项目实施机构,同时,项目领导小组与该培训机构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选聘了67名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强的农业技术骨干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教师,被选聘教师85%以上有农艺师或工程师资格等中级以上资格,函括了果蔬、农学、农机、园艺、畜牧、水产等各类技术专家,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二是围绕农民和产业所需深入调研,确定项目村及基本学员。为确保培训工作富有成效,有针对性,项目领导小组在项目正式启动前组织人员对村组能力、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农民是否有参与培训的热情等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对科技培训有热切需求,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50个村为项目实施村,其中粮食产业村15个、畜牧养殖村11个、果业种植村10个、蔬菜种植村9个、水产养殖村5个,并根据村民自愿参与培训,确定基本学员2110人,同时建立基本学员信息台帐。三是规范项目管理,确保科技培训的质量。项目办公室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加强项目的监管工作,建立执行“六项制度”。一是学员培训卡制度:统一为每位学员办一张学员培训卡,要求学员每参加一次集中学习或现场指导都在培训卡上,做好记录;二是培训台帐制度:教师每办完一次培训班或现场指导,都要填写一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登记表》,要把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参加人数等各项填写清楚,并在培训结束后请学员代表、村负责人及培训教师签字,每培训一次填写此表一张交项目办作为领取补助的依据,并依此建立培训台帐;三是季报告工作制度:培训机构每季末将办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内容、教师进村次数等情况以及培训工作中的经验或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县项目办,项目办再向上级作详细汇报;四是公示制度:对项目村和基本学员进行公示,保持项目实施的透明性;五是奖罚制度:在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各包村教师和受训学员进行考核,表现好的给予表彰,表现差的予以批评;六是管培分离制度: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开展培训工作,培训机构接受县农业局和财政局负责培训项目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按项目规定开展培训,确保培训质量,严格按项目资金管理条例,使用补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二)注重培训方式灵活性与培训实效性相结合,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注重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突出实效性。一是强化课堂教学,提高学员基础理论水平。县农业局组织全系统主要技术骨干,根据我县实际,有针对性地编印了《*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根据不同的培训产业村,教材分成粮油、畜牧、果业、蔬菜、水产5大类,内容即有农业生产种植技术,也有养殖技术,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行业简明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广泛,选编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分发给每一个基本学员,做到人手一册。在教学中狠抓“四个”关键环节培训,即抓关键技术培训、抓关键农时培训、抓关键环节培训、抓关键问题培训,引导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二是进村入户办班,做到“六结合”。在进村入户办班过程中,为提高培训质量,做到“六结合”,即培训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培训与示范样板相结合、培训与物质服务相结合、培训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培训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改变以往单一进行技术培训的做法,面对面,手把手地对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每个示范村都明确了一个主导产业,1-2个主导产业示范样板场所供现场指导演示用。三是结合“三项”活动,提高培训效果。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培训效果,我们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跟“三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结合,通过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氛围,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指导的行列中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今年全县共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36场次,场面非常热烈,反映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求,现场的咨询已不能够满足他们了,许多农民朋友强烈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到他们自家的田间地头实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与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结合,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将符合项目条件科技进村入户核心示范户选为基本学员;一方面接受科技入户技术指导,一方面接受专业培训,全县有50%以上的基本学员为科技示范户,通过核心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引领更多用户走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致富的道路。与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结合,把村级动物防疫培训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于9月23日,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举办了一期大规模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班,全县134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参加了培训,着重讲解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岗位职责与职业道德、免疫接种技术、消毒灭源、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病死动物的处理,以及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畜牧养殖技术和动物疫病防疫及技术要点等知识。通过培训学习,着力提高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战斗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全面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注重学以致用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注重农民能学以致用与培训内容因地制宜相结合,着重提高农民三种能力。一是提高农民的科技增收能力。直接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并指导农民把学的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培训示范村金川镇水么村的李明儿、溧江乡唐家村的杨金如,在今年的早稻生产中,通过水稻种植新技术,。他们把在培训班上学到的从选种、育秧、轻型高产栽培到大田肥水管理等一系列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到早稻生产当中,早稻都获得了高产,李明儿早稻种植6.2亩,平均亩产高达501公斤,比去年亩增产56公斤,亩多增收103元,杨金如种植早稻8.1亩,平均亩产达到507公斤,比去年亩增产48公斤,亩多增收88元。培训示范村金川镇灌溪村的郑细根今年在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习后,应用学到的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技术,使自己养的50余亩青鱼生长快、成活率高,每亩增加产量150公斤,50亩鱼塘增加收入6万余元。二是提高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帮农民分析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律,向农民传递农产品市场行情,引导农民投身农产品销售市场,做优秀的农产品经纪人,项目实施后,全县新涌现各种农产品经纪人136人。培训示范村金川镇长巷村的范皮云,培训前专门养商品猪,自已养大的生猪由别人来收购外调,收购人挑三捡四不说,还压价格,参加培训后,听曾五芽老师讲生猪市场行情,生猪经纪人关于如何选猪、如何联系养猪户、如何跟外地老板交往等要点,范皮云心中一亮,自已也可当生猪外调经纪人,于是他从自已和亲朋好友饲养的生猪开始向广东外调,从开始的每月外调一车猪到现在每月四车猪,现在他每月做生猪经纪人收入就有3000余元,他常对人说:“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仅增长了我的养猪技术,更活络了我的脑筋,使我能成为生猪经纪人。”培训示范村荷浦乡莒洲村的谢正如,以前在家只是种几亩旱地糊口,今年在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了解到当前鸡蛋市场价格好,饲养蛋鸡能赚钱,他认认真真听取老师讲解蛋鸡饲养技术,不懂就问,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别人的蛋鸡饲养厂,当他确信鸡蛋市场行情看好,自己又学到了饲养蛋鸡技术后,于是他就决定投资50万元饲养蛋鸡2万羽,由于他掌握了蛋鸡饲养技术,又有老师现场指导,饲养的蛋鸡生长得非常好,几个月后就大批产蛋,他又亲自闯市场,建立销售网络,鸡蛋销得快价格又好,今年就获利10万余元。三是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向农民传授标准化生产技术,让农民能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新型农民培训学员沂江乡务丰村生猪养殖户陈建如,培训前是金川某猪场饲养员,经过了新型农民养猪技术培训后,今年在沂江乡浒江村租赁了15亩荒山,建设标准化养猪场,开展生猪养殖,能较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在养猪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起来。通过猪场选址与栏舍建设的培训,以及指导老师的现场指导,他把猪场选择了远离村庄、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地势高燥、土质坚实、座北朝南的丘陵山坡上,生产区和生活区布局科学;通过培训课上优良猪品种的介绍,他选择母猪为长大二元母猪,公猪为杜洛克公猪,商品猪为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通过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培训,他掌握该项技术后在自已的猪场认真开展,减少了猪场公猪饲养头数,提高了公猪使用率,为猪场节约公猪饲养费上万元;通过夏季水帘降温技术的培训,他将夏季水帘降温技术运用到猪场,在母猪栏装了水帘设备,减少了母猪热应激,提高了母猪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

(四)注重辐射带动与产业壮大相结合,切实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