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2:07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1篇

【关键字】困扰农业、经济发展、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世界上各类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造成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彼多,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 从深层次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农村人力资本,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国家政事方面的,也有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对极富竞争力的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我国已经十分脆弱的农村经济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是改革发放以后,党中央花了很大力气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使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大为改观。但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仍不容乐观,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数量和质量上都依然是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农村人力资本供过于求,供求严重失衡

在农村现在随着人口极具的增加,现在的实际的耕地的面积少之又少,所以导致现在的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的存活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样会导致大多的劳动力没有了收入来源,所以资本供不应求,严重导致农村的经济条件的下降。

2、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偏低,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数现在都很少受到高等的教育,因为条件的不允许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农村世世代代基本都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会导致一种陈旧的观念在产生,认为上学没有什么用,这样严重的会导致农村的年轻的人文化素质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的经济文化水平一直落后,经济发展跟不上。

3、造成这样人力现状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做的不够到位,在农村都有一种传统的陈旧的思想,认为男孩是可以传宗接代的,如果没有生到男孩会一直生,知道生到有男孩为止,这样严重的导致人口的极具的增多,在农村需要养活这么多的人是很艰难的,导致经济越来越困难,出现一种越穷越生的现象。其次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他们受教育的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保证农村娃念书的愿望,这样会导致普遍的人群素质低下,制约着经济的前进发展。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

首先是乡村道路状况较差,在农村大多数的道路都是土路,特别的在下雨的天根本走不了,特别的泥泞。对于贫困的农村来说则更加的明显,他们上街,去学校需要经过好长的道路,走上好几个小时,如果路况条件太差根本出不了屋子,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其次就是水电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的用水用电都是很节俭的,有的缺水的地方,对水的珍贵尤为重要,在水电这方面对农村都是很紧张的,他们的设备不是很完善。

2、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还很滞后。

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体现的尤为透彻,在农村的医院只是乡里的卫生所,哪里的医疗设备简单朴素,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于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近年来出台的农村合作医疗,可以减免部分的费用,但是对于严重疾病的患者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医疗条件有待提高和改进。

3、发展现代农业存在较多制约。

3.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山区提高机械化水平难度大。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作业面积不成规模,而且大部分田地没有机耕道,不适合推广大型农业机械

3.2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滞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6亩,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我国这样小的家庭经营规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3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

3.4农民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和调配生产要素,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民培训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现在开展农民培训的项目不少,主管培训的机构也有好多家。由于资源缺乏有机整合,农民培训工作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农民培训市场较为混乱,存在互抢生源、恶性竞争的现象。

4、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不够更新,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一是“旧”,即意识、观念、知识陈旧,二是“靠”,即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不强,“等、靠、要”思想还存在,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三是“怕”怕这怕那,经济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四是“懒”,即缺乏发展和创业的激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实现产业特色,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实施农产品推广工程,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二是要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三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鼓励各村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农业投入机制,以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体,以利用外资和吸收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加大支农投入的机遇,围绕道路要“畅”、水利要“兴”的目标,修好路、护好渠,把农业基础设施筑得牢牢实实。实行财政资金与其他资金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加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3、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队伍,二是采取措施稳定农科推广队伍。三是发展农村民办技术研究会,以普及科学技术为目的,建立一批专业技术研究会。

总之,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要使农民早日进入小康社会,必须加大力度、并形成规模。农村的基础设施入手,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彻底摆脱乡镇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共创经济繁荣、设备齐全,文化氛围好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佟景春,杨军.《加入WTO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J].吉林农业.2002年01期

2、刘小平.《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刘娟.《浅谈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03期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2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 主区位因素 相关问题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主导性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水源、地形、土壤、交通、市场、国家政策、技术、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等,这些因素都可以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农业生产的发展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如何确定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呢?尽管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具体到某特定区域(或部门),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起关键作用,因为该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不能满足这个因素,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或效益很差,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区位因素。

3.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具备,唯有某一条件无法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因素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往往成为主导性区位因素。

二、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与举例

1.河西走廊的粮棉

该地区尽管有光照强、土地广等优势,但普遍缺水,水源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该地区如果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解决水源问题,否则就不能发展农业生产。然而河西走廊有丰富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能满足河西走廊粮棉生产的需要,解决了这里的限制性因素,那么水源就成了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2.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垂直农业就是在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布不同,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中国云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垂直农业特征均很突出。正常情况下山地地形不适宜发展一般的农业生产,山地应该是这里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但是这里的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因地制宜,解决了山地的限制性影响,开创了一种新的农业模式――垂直农业。可见它是在特定的地形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如果没有这种地形也就没有这种农业模式。所以说垂直农业的主导性因素是地形。

3.桑基鱼塘

“基塘生产”是珠江三角洲当地人民为改造起伏不平又积水不深的不良地形而采取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长江中下游平原虽有条件挖地成塘、堆土为基开展“基塘生产”,但是由于区内有众多的河、湖可供养鱼,土地也较平整,也就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地开展“基塘生产”,所以珠江三角洲采取“基塘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地形

4.其他典型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的天然橡胶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导区位因素是土壤;以色列的无土栽培主导因素是技术。

5.较难确定的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

如荷兰的鲜花销往中国,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市场、质量、技术、交通和保鲜条件等。在这里,这些因素都重要,而且技术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但技术因素的影响又太过广泛了,并不直接,而交通、保鲜条件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所以荷兰鲜花销往中国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交通、保鲜条件。

三、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判断归类

1.依据农业生产的类型

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主导因素为市场。

2.依据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

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例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热量);茶树适宜在红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3.依据农业生产特色

如绿洲农业主导因素为水源;河谷农业主导因素为热量;立体农业主导因素为地形等。

4.依据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3篇

1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解决“三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解决三农经济问题的关键因素,主要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业技能和培训农民专业技能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1.1培养新型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是构建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步骤。农民作为“三农”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在推动“三农”政策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由农民道德水平和文化程度,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大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道德素质水平低下,不仅会拉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会直接影响“三农”政策的有效运行。因此,加强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是国家解决农民综合素质低下的一个有效途径,确保我国教育体系的完整。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放发展的基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培养农民的各项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保障。因此,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升我国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1.2提升农业技术水平

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脚步的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技术产业方向转移和发展。21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特点一方面促使企业与企业、低于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劳动型密集产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大量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其中,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技术能力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因此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1.3培训农民专业技能

培训农民的专业进技能需要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努力。就国家而言,国家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培训农民专业技能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确保企业顺利开展培训活动。就企业而言,企业需要加强培训制度和体制的制定,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制度和设施,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根据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程度情况,开设不同技能的培训课程,以达到建设农业文化的目的。除此之外,企业要加强农民现代化建设力度,不只是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比如培养农民树立创新型意识,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改善农民生活问题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教育农民组织农民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任务,加强技能教育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总之,将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相整合的目标是实现农民价值观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2调整农业部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

2.1消除“冗官”问题

“冗官”问题一直贯穿于“三农”问题的始终,也是我国“三农”经济问题的最大问题。我国为了加快城乡发展的步伐和消除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处理“三农”问题方面设置了很多管理部门。但是我国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责任意识淡薄,存在严重的“冗官”现象。就地方官员而言,地方官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只是负责喊口号而已,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不仅不能够解决“三农”经济发展问题,还会滋长贪污腐败现象。由此可见,解决“冗官”问不仅需要国家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还需要企业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2.2建设农村经济

作为“三农”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农村经济,需要以加强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前提条件。如果农村经济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发展,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纸上谈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大力推行“三农”政策的落脚点,对“三农”问题专门设置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并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精简“三农”部门结构,不仅可以消除“冗官”问题,还可以利用资源配置作用优化“三农”经济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与此同时,国家还需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投入力度,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水平高和创新型管理人才。国家在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缩减行政成本,力求经济建设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为构建现代化农村经济提供综合性人才。

2.3简化行政部门

行政部门是国家为了加强“三农”经济建设专门设置的一个部门,行政部门在“三农”经济管理体系中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责任,因此行政部门的性质具有复杂性,是介于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之间。其中,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向市场推销农业产品是行政部门的主要作用,政府和企业要发挥行政部门对“三农”经济的最大作用,促使农村经济的转型的实现,并达到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目标。

2.4协调城乡发展

区域经济中心主要由不同的县域经济中心组成,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城乡经济放发展主要从城镇和村之间、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合理分配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间比例。就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政府要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协调我国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4篇

【关键词】县级市 农业经济 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的扩大和增加,各个地区的县级市的经济实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因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从而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到来很大的影响和威胁。因此,本文主要对县级市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发展的目标进行确定,从而能够实现县级农业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相应的贡献。

一、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要素主要是指获得人民需要的农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投入的总称。第一,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土地,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反映在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的变动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并且要对耕地面积的稳定进行保持和耕地质量变动对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并且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保障。第二,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农业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础的要素,也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首要因素。农业劳动力指的是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所给的资源素质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也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要相对劳动力的素质进行提高,就必须要进行投资,他包括教育投入和培训投入以及健康投入等等。因此,对农村劳动力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利于对有关农村劳动力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四,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而且受到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短缺的制约,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对农业生产力进行提高以及对农业经济平稳增长进行保持,主要依赖两条途径,对要素投入和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对单位总投入进行衡量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以及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一般是指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的开发利用率,他反映了一个时期国家为改变地区农业落后面貌和对农业的发展的促进所做的努力,也是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析的主要工具。

三、其他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制度及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产品质量控制进行制定相关要求的财政支农措施,这些政策包括:对农村道路进行扩大、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进行不断的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发放直接性财政补贴等等,对支持农业发展以及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不断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新农村的建设,他是一项整体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一项工程,并且需要多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金融的支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金融的资本因素配置制度,并且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融资总量上来看,融资的需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目前单户传统农业和家庭承包性农业生产资金的趋势已经呈现饱和的状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农村资金的需求量还是不断的在扩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个地区都涌现了民间的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逐步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发挥着其中应有的作用。股份制的改造以及上市融资的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内部以及各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整合过程,也是在生产过程中重新配置的过程。社会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农业产业的结构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改变。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的某个部门的生产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势必导致该部门被替代要素的过剩,从而就对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供应平衡,还关系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并且要依据各县地区的自然条件,在保证大宗农作物产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对种植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要以种植生产优质大米为主。同时,发展花生以及大豆等特色的农产品,从而形成了县区农业品多样化和优质化以及品牌化的特点。

四、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劳动者素质和技术的变迁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技术变迁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研发和使用,并且该项目的技术人员的全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是比较高的,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重点还是在教育的问题上。因此,在农业经济的增长中教育方面起着非常关键并且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令孜,李小红, 兰宗宝, 麻小燕.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优[J].南方农业学报,2015,(08):139-141

[2]马明霞,文琦,马明德,王进会.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09):152-153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造就社会主义新式农民。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管各级政府有多好的政策和多大的人财物支持,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亿万农民。如果不着力于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发蕴藏在亿万农民中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创造力,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人财物支持,也只能起到暂时的“输血”功能。而依靠农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的那样,“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只有现代化农民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农村。

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与之相比,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我国有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初中文化程度占48.1%,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1.6%,而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更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将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也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技能。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根据有关人员对劳动生产率的研究结果,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这说明,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目前农民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显然,这种状况是与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势要求不相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势在必行。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对策

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长期不懈的大力支持。提高农民素质,既需要创造精神方面的条件,促进软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创造物质方面的条件,加快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综合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才能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在农村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这几个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注意:

1.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与城市相比普遍陈旧落后,亟需改善。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利用政府和地方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卫的宣传及教育,为农民学文化、懂文化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平台。如建立健全各种文化载体,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的实际状况,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农民进行科文卫宣传与教育,使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解放农民的思想,转变农民的观念,使农民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

2.大力发展学校、技校等培训机构教育。一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培育和塑造新型农民的主要渠道。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应该逐步普及高中教育,使未来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科学的新一代劳动者。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其具备较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在抓好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要加强公益性教育基地建设。一方面按照“应教全教,就近入学”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农村中小学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增加投入,扩建校舍,增添设备,搞好硬件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扶持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兴办公益性成人教育基地。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教育培训基地。一方面,降低门槛,鼓励民间兴办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和培训班;另一方面,放宽政策,支持现有的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兴办夜校、周末班、专题培训班等。此外还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电化教育。

(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的思想,加强科技信息传播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的集体经营和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科技教育与推广,促使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1.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相称的。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和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农村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人员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力量和推广队伍的培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的科技投资的使用中,重点要着眼于人才网络建设,建立农村人才库,为农村发展服务。要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科技人员队伍。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附加工资待遇,以稳定其工作。要发挥农村现有“乡土”技术人才的作用,有针对性的邀请农业科技人员或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为农民开办实用技术讲座,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积极引进新农业科技项目,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人才交流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和网络建设,鼓励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民间科技组织,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创造和选择,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建立农村良种繁育基地以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通过科技的推广,让农民参与科技活动,开发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成果,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以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三)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农村基层管理不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良莠不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的基础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组织机构和人员,强化农村基层管理,把农村的政治宣传与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实处,把农民思想道德信仰教育纳入组织化的轨道。

1.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努力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营造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宣传与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画廊、板报、民间故事、公德人物评选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要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培育和发展夫妻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家庭伦理道德。

2.教育方法要切合实际。在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书画、报纸、广播等被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如定期举行评先选优活动,对优秀个人或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遵守各种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成为农民潜在的意识,进而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文明乡风”水到渠成。

(四)提升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面临着从原来的小规模经营生产的个体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市场提供的供求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这就需要采纳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掌握市场动态,需要相应的分析市场、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农民整体上的经营管理能力与这一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完善农村市场机制,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面对市场的信心至关重要。

(五)提升农民的政治民主素质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6篇

【关键词】农业 经济增长 影响 因素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强农业经济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使城乡地区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就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经济增长的含义

目前来说,我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然而农业经济增长较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不利于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积极的进行宏观调控,根据不同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来说,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正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仍然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不够,国家没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力度,也没有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技术和当地环境条件的制约,使农业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为此,国家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保障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主要是指农业经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区域因素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农业经济发展明显会受到当地地理位置、城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著名学者杜能提出农业经济受距离市场远近、集约化水平以及经济作物种类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德国专家韦伯和舒尔兹也提出了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来看,通过一定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存在。

2.资源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通常来讲,资源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文资源等多方面条件都会对农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没有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作为保障,农业经济增长只是空谈。财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同样难以保障农业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农业生产设备还是农药、化肥等资源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人力资源同样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如果缺乏对农业种植的重视,人力资源都难以保障,那么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3.科技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不断发展。一般来说,科技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地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从而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得到改善。第二,科技进步推动了灌溉技术、栽培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农药、化肥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效果也更为显著,因此土地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科技进步推动了土地改良技术、荒地开垦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4.国家政策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国家政策对农业经济建设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对农业经济进行调控,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土地、农民等各项政策都会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国家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也会影响农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农民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5.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国际形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出口等方面。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产品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拉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6.社会消费情况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农产品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对农产品的消费和需求,因此,社会消费情况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日常收入也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此外,农产品的口感、质量、消费水平等因素也会制约着农产品市场,从而对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7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入2017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5月份,农产品加工增值同比增加7.1%,主营业务收入提高9.4%,利润同比增幅9.1%。新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网商已超过800多万家,网络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类农业合作社、新型农场数量超过29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有1400万余人,是供给侧改革下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农业投资继续增长,1-5月农业投资达5938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种植业投资同比增增幅21.4%。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农民自主创业热度不减,主要创业人员集中在农民工、退役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总体人数达到700多万人。6月份以前我国农村GDP同比增幅为7.4%,高于国家GDP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形式良好,动力较为充足。(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农村经济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工作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尤其重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都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就需要政府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制定更科学的发展措施。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有着重要影响,农业历来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在政府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进行大力调整,改变传统低效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农业生产及加工销售等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当前农产品总量成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干扰因素较多,一些农产品产量、质量都会因为气候、病虫害、自然灾害、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因素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自然灾害、气候灾害属于人力不可控因素,因此农业经济受到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农产品本身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一旦农产品产量增加,则有可能出现价格下降,进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由于国家政策影响,不少农产品种类尚未设置最低保护价,这就使农产品价格难以得到保证。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当前农业经济与市场需求、政策调控之间还有一定距离,而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分析,则能够看到其中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过低、农业技术优势不够明显。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难以得到稳定保护,而一旦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又会由于市场控制不得力而造成恶意竞争,进而使农业经济陷入整体发展怪圈。进而造成生产成本控制不力,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成本过高造成农民综合效益相对低下。(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有效劳动力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当前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虽然我国土地资源较多,但是与人口比例相比人均占有量先对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地少人多现象并不少见,进而造成土地资源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而且从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人均耕地资源占比来说,由于两者比例不均衡,进而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居高不下。而且在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这一趋势势必会造成农业生产中劳动力需求量大幅下降,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但影响农民经济收入,而且还对产生更多社会问题。(三)农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过多年实践,而且不少农民已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当中的先富人群。尤其是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加,进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但是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体因素。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短期内农村贫富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落差的不断增加,会使农业经济成果聚集在少部分人当中,而多数农民依然在经济发展中举步维艰,发展进程缓慢。(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不少农村水电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尤其是水利、电力供应稳定性不足。而是农村道路交通设施楼后,不少农村公路里程不达标,道路通达度、承载力等难以保障,而且交通管理混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由于市场作用不完善,生产技术落后,造成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为主,农业一体化发展能效不足,种植品种尤其是经济型农作物品种较少。在农产品交易中制度不够健全,无论的交易规模还是交易质量都有待提高,这些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五)资源利用率较低。在不少农村地区,由于本土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利用价值尚未充分发挥,因此造成资源开发利用能效不明显。不少农村资源浪费或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同时,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迟缓,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难以体现出科技价值,这些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对策

(一)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新时期农村建设需要有技术、资金与信息的协同支持,这三个因素又被称为“农村经济三要素”,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充分发掘三要素的整合和促进作用,才能助力农村经济获得实质性发展。一是资金要素,资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要素,如果资金投入不到位,农村经济将难以启动,可以说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充足的资金保障则是保障农村经济高速运转的基础。二是技术要素,技术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推助剂,随着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收益的提高需要面临更大的成本挑战,而通过技术促进农产品增长增收则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型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应用效率。在丰富农业经济品类的同时加强技术操作,而农业技术的掌握和推广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农村技术型人才缺失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积极引入人才才能弥补这一缺口,实现向技术要效益的崭新发展格局。三是信息要素,信息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无形纽带,只有提高信息时效性才能保证农村经济与市场需求建立密切联系,才能提高农业经济的有效价值。三要素的有机整合已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三者共同影响、共同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二)加强农村城镇化发展力度。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少农村经济深层问题得以解决,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增加了活力。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生态难民”的有效转移,通过统一规划形成新的城镇主体,小城镇所具备的经济辐射作用又能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将城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体系内,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其次,在城镇化发展中需要具备正确理念,找准方向、突出特色,推动广大农民走向更广阔的经济发展天地。此外,还需要准确把握经济重点,通过规划区域核心城镇强化其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形成共赢、多赢的良好格局。(三)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这就需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强化技术资本投入,在财政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多方吸引上资本注入农业科研领域,建立更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同时还需要在科技体制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使之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匹配。需要重点强调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亟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只有体系化服务才能使更多先进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中,引导农民主动接受并实践新科技,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要确保农田水利建设达标,保障农民自来水供应,为农田抗旱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适当控制农民用电价格,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二是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提高道理建设质量,拓宽道理,提高农村公路里程和使用效率,加强公路养护工作,提高农村道路使用年限,构建起畅通高效的农村道路网络。三是注重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需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下功夫,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配置,加速农业结构更新,使更多有效资源得以充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通过产业结构的持续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发展方向,通过资源优势对比拓展新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并实现靶向供应,通过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在农业生产组织制度方面进行有效更新,体现农村经济的规模优势,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控制其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转向良性发展轨道。(五)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仍是一项薄弱环节,农业技术相对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基于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农业科技的建设和推广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与农业和经济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科技促发展的崭新经济发展形势。在软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建立完善的技术资金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构建起网络技术支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

四、结语

农村经济是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众共同富裕。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到问题根源,通过有效干预和完善,促进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双重支持,加大农业实施建设力度,以此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连贵.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营管理.2015(04)

[2]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14(01)

[3]许洁,秦海田.“城市村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J].重庆建筑.2016(10)

[4]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15(07)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8篇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 影响 农业 经济 增长的三大物质要素,而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因素。先进的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它只是一种潜力,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技术进步,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宜的制度,因而,制度是影响农业经济不可缺的因素之一。农业经济增长 问题 在我国已有很多年的 研究 ,许多学者的研究(严奉宪,2005;胡毅,1998;顾焕章,1994)只注重技术因素而忽略了制度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农业资本投入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但制度变革的贡献也应重视。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全面研究制度因素、技术因素、要素投入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和常规投入要素相关,还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有关。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因素:

1.制度因素:在经济学中制度的含义是各种政策、各种法规制度,如产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等等。制度可减少农业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 发展 和经济的增长。

2.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发展中能动性很强的因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推动因素。

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体现在 教育 、新品种的育成、施肥和灌溉技术的革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提高、低产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4.资本因素:资本因素主要涉及国家、 农村 集体、农民个人对于农业的投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5.其他因素:土地和气候等因素。

综合以上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的解释,结合新疆农业经济实际,将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分析 框架及相应指标图示如图。建立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其中,Y表示国内农业GNP增长率、I表示制度因素、T表示技术因素、K表示资本因素、E表示土地因素、L表示劳动力、W表示天气因素。

三、数据描述与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思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得分,采用有偏估计法—主成分回归对模型(1)进行计量分析。

根据与农业制度相关的六个指标,城市化率(CSHL)、农作物制度变迁(NZZB)、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GNBJ)、非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FLMB)、集市贸易成交量指数(JMZS)和灌溉面积指数(GGZS)。对反映制度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制度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见表1)。

同理,根据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六个指标,农业 科技 三项费用(KJ)、农村用电量(YD)、化肥施用量(HF)、农业机械总动力(JD)、财政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SF)和农村初中文化程度(CW)。对反映技术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技术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技术因素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 由于存在一些不可度量的因素(随机因素)也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在表2中,贡献率29.46%说明这部分不可度量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构建的模型及实证 分析 给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制度创新对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从表2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对新疆农业 经济 增长的 影响 是显著的,制度因素的主成分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净值增长率增加0.626862个百分点,其贡献率为24.4544%。但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受到一些风俗和宗教的限制,加上新疆地处祖国的最西部, 交通 闭塞,运距长,运输成本高,信息闭塞,对政策贯彻实施的比较缓慢。所以,在以后的 发展 中新疆应该审时度势、积极稳妥的推行改革,加强对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为新疆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资本投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表2可以看出,资本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139403,其贡献率为13.036%,显示了资本投放与GNP的正相关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是新疆非生产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林水气等事业费用的开支较大,其次是农业、事业费用;二是农业科研投入低,新品种的实验开发、农药化肥的研制、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的 现代 化等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而我们一直长期忽略对农业资本的投入。这些使新疆资本投放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而在知识经济的 时代 我们更要加大对农业资本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的作用。 第四,劳动力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新疆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劳动力380余万,但文化水平和技能相当低,六成以上者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小学文化程度就占近一半,迫切需要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此外,新疆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达十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的需求。同时,新疆的非农产业不发达,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空间狭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根据表2,劳动力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768957,贡献率为9.293%。虽然劳动力资本对新疆农业产生积极作用,但现在已成为新疆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了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六,遏制 自然 灾害的不利影响。从表2可知,天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据1950—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新疆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00~600万亩,有130人~150万人受灾,占新疆人口的10%,经济损失8.35亿元以上,占整个农业总收入的11%,因此,除了恢复生态环境,增强对天气灾害的预测能力就成了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以及科技的进步。我们要认识到技术和资本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并辅之于相应的制度保证,就肯定能够带来新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 文献 : [2] 胡毅.新疆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J].新疆农垦经济,1998,(2):52-54.

[3] 顾焕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 研究 [J].农业技术经济,1994,(5):11-15.

[4]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 中国 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攀,等.包含制度因素的湖南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9篇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包括以下几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涉及到企业(或农户)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农业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努力寻求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本质也是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节约农业资源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生闭路循环利用为特征,以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为目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形态;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托现代高科技成果和手段,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2农业循环经济障碍性因素分析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障碍性因素,笔者将这些因素总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部因素指的是:与农民家庭经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内部相关联的障碍性因素,它一般表现为: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低下、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成本提高等。外部因素指的是:与农业科技支撑、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利益机制等农业外部相关联的障碍性因素。

2.1内部因素

2.1.1农业资源严重不足

农业资源不足既是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原因所在,同时又是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十五”期末平均每年减少1425万亩。目前,全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只有15.6亿亩到16亿亩,已经低于专家们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人均水平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目前耕地还在不断的减少,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的趋势[1]。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

2.1.2农业规模化水平低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部门的具体表现。运用循环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它对农业经营规模有较高要求。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因为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成若干块[2]。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农户规模较小,决定了循环利用的成本太高,经营分散不利于循环型农业技术的实施,无法发挥循环利用的规模效应。在现有农业经营模式下,规模化水平低的特点阻碍循环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2.1.3农业经营者的素质低

农业经营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经营者的素质是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胜任发展农业循化经济的需要。可是,我国的农业经营者的素质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达到要求。据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的调查统计,我国纯农业户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受教育年限仅为6.23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高达14.8%。而且,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3]。在以技术含量高为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经营主体的低水平将会成为极大地制约因素。

2.1.4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组织程度,以应付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我国农民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这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经验表明农业合作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益的组织形式,家庭经营可通过合作社加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之中[4]。高度的组织化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的传播和认同,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目前,我国农村中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新的技术的传播和运用。

2.2外部因素

2.2.1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的输入自然资源;遵循产品的再使用原则,以及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按照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尽可能的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物质要素的投入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实际上被弱化,而高新技术作用不断的被强化,这就需要完善的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2.2政府财政支持不足

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属于财政投资的重要范围,一般而言,财政投资主要是公共品领域,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不是公共物品,但是事实上,农业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又担负着生态、环保的重要任务,使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性质。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尤其是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农业循化经济的最低成本的要求。但我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较之工业最大的弱势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和收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个体,不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且难以满足中长期发展对大量资金的需求。目前国家财政的支持有限、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的局面难以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强力的资金支持,从而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比例下降趋势令人堪忧,一是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数占国家支出比重持续下降,1980年为12%,1990年为10%,近年来大致维持在8%。二是农业信贷占国家金融信贷的比重下降,1995年为5.95%,1999年为5.11%,2000年4.92%,2001年5.09%。三是农户生产性投入减少,由1997年的人均支出437元降到2000年的286.5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对农业减少投资千亿元。

2.3市场需求不足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目前,对于循环农业的产品宣传深度和广度不到位,大多消费者对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不足。消费者往往很少从“绿色”的角度考虑,多是以产品的外表及价格为标准,而现代化肥、农药培养的农产品比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有价格比较优势。加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认证体系不健全,市场对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拉动力尚未体现出优势。因此目前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使得农业循环发展缺乏市场动力。

2.4法律环境不完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环保、农业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和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依赖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有加大立法的力度,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调整,明确其法律地位和运作程序,严格区分在循环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各自的权责,才能保障循环农业经济有序运行、保证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农业循环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为此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是当务之急。目前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已有专家学者在研究,例如关于《循环农业经济促进法》[5]的研究和《农业生产促进法》[6]的研究。对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我国起步比较晚,第一部正式的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有望在2006年8月提请全国人大会审议[7]。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已经很成熟。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相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滞后,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已经制约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性问题,需要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入手,单纯的倾向哪个方面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内部解决资源供给、主体素质、规模化问题,增强内部动力驱动;外部解决法律环境、科技支撑、市场机制问题,发挥外部推动力。

3.1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农业经营者尽快的更好的掌握农业高新技术。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实现的,改变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素质低的现状只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目前多元投资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政府仍然是投资主体。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尽快地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形成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本存量。

3.2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组织化程度改变农业经营过于分散的状况,便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经营者的互助、合作,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高度化的农业组织起到了桥梁作用,形成“循环技术-农业组织-农业经营者-农业组织-市场”这样的链条。

3.3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

农业相对于工业而言有自身的特点,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体系下,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立法在农业领域不一定适用,要具体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包括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行政强制措施、鼓励农业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的界定等。并且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要抓好与各地农业发展相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4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效益最终还要通过市场机制去体现。要通过加强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完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体系、协调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行为,提升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认同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