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1 17:01:40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1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权力;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一、引言

2009年7月7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该指南涵盖了高等学校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详细规定。随后,2009年9月18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以上两个文件从审计的视角肯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考核,并通过增强意识、完善制度、改进方法,使其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形成权力制约长效机制,促进高校的繁荣发展。

二、我国高校行政权力运行及其现状分析

(一)高校行政权力

伯顿・R・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把高校行政权力定义为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及其人员,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遵循一定的程序,对学校办学活动进行管理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权力。我国公立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行政组织系统为:校长―院长―系主任―院系行政人员系统。校长需要将部分权力下放,出现了校长与院系领导、院系领导与教师高校之间的多层委托关系,由此衍生的治理模式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尤其是任中审计,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学校审计处的有效工作。可以减少校长和中层领导干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道德风险。

(二)我国高校行政权力运行中隐藏的风险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基建、采购、招生三个领域的职务犯罪及腐败现象比较突出。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上海高校违纪法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共发生67起,占总案件数的58%违反廉洁规定和财经纪律,循私舞弊、渎职犯罪案件共34起,占总案件数的30%。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校二级核算模式的推行,二级学院院长可支配经费急剧上升,学院科研项目数、经费总额等也在不断增加,高校权力运行中监控缺失的问题不断暴露,监控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行政权力的监控体系包括审计监督、纪委监察、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等。高校内部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高校纪委监察监督审查高校各部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政令畅通有序。党内监督指高校组织内部通过检查、督促、评价、揭露、举报、处理等方式作用于高校教职员工党员、学生党员。民主监督为非权力监督。通过高校全体师生提出建议和批评,协助高校各部门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行政权力监控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构成上下结合、内呼外应的监控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权力运行监控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根据2009年中国教育审计协会一类课题“高校审计与财务监控机制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如下:课题组调查发出问卷58份,回收问卷37份;调查对象为各高校审计处负责人、审计主管。随着高校学生和教职工人数增多以及高校经费规模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增强。审计机构直接领导为校长,或由校长主管、委托副校长或纪委书记协管的高校共占58.83%,符合《审计法》的相关规定,不符合规定的情况仍占了被调查高校的41.17%,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在高校审计机构中,具备会计、审计、经济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达到半数以上,拥有CIA、CPA等专业认证的人数达18.18%,审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已经形成了相对客观、系统的体系,但是先进审计方法和完备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缺失。50%的高校对审计结果完全不公示,这不仅弱化了审计的功能,而且不利于组织治理的改善。

究其原因,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受制于现行的高校治理模式。并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因此,应该积极探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地位,增强审计意识,加大高校各部门协调与配合,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从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高校行政权力的良性运行

充分发挥高校权力运行的审计监督作用,能够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监督功能,进而完善中国公立高校权力运行的治理和监督机制,实现权力的顺畅运行。

从宏观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保护”功能,促进学校勤政廉政工作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修复”功能,促进高校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清除”功能,促进党风廉政的建设。

在微观上,经济责任审计从四个方面促进高校行政权力的良性运行。

(一)工作定位:经济活动监督和工作促进并重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对行政负责人实施经济活动监督,而且突出了其通过事前和事中审计促进提高工作效能的作用。监督和促进功能并举的工作定位,使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断丰富:从评价领导干部本人遵守财经纪律和法规的情况、领导人员任期内财务指标、教学科研成果指标,到考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领导干部的工作效能等。这些丰富而又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保障了高校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从而提高了高校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中的竞争力。

(二)审计范围:财政财务收支与经营管理并重

领导干部任期内,既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如各项经济指标),又要承担一定的非经济责任{如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政治思想教育等)。二者相互交叉。密不可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资金投入量在不断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资金,最大限度地使其在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中发挥效用。已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责任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确保学校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高校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的重要方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中层领导干部资金的使用情况,更要关注领导干部任期内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政治思想教育等各项责任。

(三)评价目标:评价为主与评价管理并用

对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要从宏观管理中看决策能力,从科学发展中看执行能力,从日常运行中看管理能力,从权力制衡中看廉洁能力。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效果和廉洁情况是审计部门关注的重点,但是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鲜有涉及。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应关注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为高校组织部门提拔干部作出参考,保证每位领导干部各司其职,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高校这个有机整体发挥更大的能量。

(四)审计目标: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与提升效率并行

教育部财政司副司长徐孝明在对教育审计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指出:“全面理解和掌握内审工作的特点,准确定位,把审计工作视作为领导、为单位提供服务的过程,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强化服务,在审计中创造价值,才能很好地发挥审计的促进作用。这是教育审计的立足之本。”由此可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发展趋势,是保证高校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担负监督制约作用的同时,还要服务于高校行政权力机制,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五、结语

缺乏监督的权力与缺乏权力的监督,都会导致高校权力运行失控。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内部审计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维护高校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节约资金和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部分,是保证高校行政权力良性运行的催化剂,必将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为和谐校园建设、培养未来有用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徐辉,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03-129.

[2]龚晨.构建我国公办高校防腐败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MPA毕业论文,2008.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经济责任 审计档案 作用 管理制度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而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成为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作用与功能的认识,并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作用

首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同于常规审计。

常规审计的主要作用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高校的日常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来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包括学校党政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财务、基本建设、后勤、教务、学生、人事部门)机关处室行政负责人、二级部门或单位(分院、系、所、馆、部)负责人、校办企业领导人等经济责任人和这些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反映的经济责任。

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为高校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实绩,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作为领导干部调任、选拔、调整、聘任、免职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也便于上级领导随时掌握高校领导干部的执政信息,分析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和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其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是解决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移的有效方式,有利于缓解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因换届造成的审计时段长、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是提高高校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在领导干部换届换岗的时候进行的,往往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干部时,难以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造成用人与审计脱节。即使以后该干部被查出了问题,也往往因为人已经离任而不了了之。这种审计评价结果使用的滞后现象,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职能。

此外,由于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一般比较长,如果进行全面审计,涉及的审计范围时间跨度很长,审计工作量很大,且其任职期间的国家经济政策、财务管理制度、上级考核要求及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对财务状况进行可比性调整分析,这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高校在进行常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时,应将涉及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个人廉洁自律的资料存入其个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备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从而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也可较好地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最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是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原始记录,是研究高校审计工作的真实史料。

总结高校审计工作的历史经验,探索高校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都离不开真实的档案史料。因此,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既可为现实工作提供信息,又可为后人提供借鉴,从而推动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国家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的《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审经责发〔2004〕65号)精神,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工作的通知》(教财〔2007〕2号),对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高校审计部门和档案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统一立卷归档的范围标准和要求,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存的主要内容有: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业务范围、职责分工等相关资料;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任职时间、离任时间及原因;被审计领导干部主持或参与进行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的相关材料及会议记录;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被审计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被审计单位领导办公会议及党组会议的记录;审计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民主测评与调查情况;审计组作出的对被审计单位或单位领导干部的处理、处罚决定,等等。

各高校还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数据资料库。关于数据的搜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充分利用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结果;通过审计调查来搜集;开展任期内的定期审计;借用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等等。

其次,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移交保管和借阅的相关制度,严格规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管和借阅的程序和方法,防止档案的毁坏、遗失和泄密。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仅反映了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活动,而且记录了被审计人员执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有的涉及被审计对象的部分保密材料,有的还记录了被审计人员违反财经政策与犯罪的事实和证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密性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分门别类确定密级、排序、装订成册,做好档案的分类、编目、登记和保管工作,并编制移交目录,经保管人、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后,送有关领导审批移交学校档案部门保管。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由于保管期限已到需销毁的,应由审计处编制销毁清册,经校长审批后,由审计处、纪委、档案管理部门按销毁清册共同清点核实,进行销毁。

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在审计部门或档案部门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严禁在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高校内部人员查阅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档案,需经分管领导同意,档案管理人员详细登记查阅档案时间、名称及归还时间,并由查阅人员签字。外部人员前来查阅、复印或借阅的审计档案需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审批后,方可办理有关查阅手续。

最后,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负责人和审计档案员的责任制度,保证有领导直接分管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校没有设专职的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重要的审计工作资料没有统一归档保存,只是审计部门留存。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势必会造成许多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资料的散失。有的高校虽有专门的审计档案人员,但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业务不熟悉,对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的分类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工作随意性较大,很多应该归档的资料没有及时收集起来。因此,高校应制定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员责任制度,明确档案员的职责和权限,促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总而言之,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应进一步理清思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探索和把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通过建立和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不断促进和加强高校管理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闻莲英,宁秋娅.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黄也放,沈国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陈同广.浅析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权力;制约;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旨在帮助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发展观,实现依法行政、科学决策,防范腐败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但应注意的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腐败行为仍有发生,无法充分发挥其对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功效,为此,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全面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力与影响力。

1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1.1通过评估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水平

较传统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履行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就其在经济管理权力行使情况及过程加以监督,进一步拓展了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掌握了领导干部的责任履行水平,明确了权力运行与责任之间的匹配度,实现了权力在监督和制约作用下科学运行,避免出现的情况,推动实现“以权治权”,也为人事考核、干部科学使用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1.2防范腐败,全面推动党风廉政的建设

若无监督和制约下的权力,势必会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面加强效益审计,着重加强重点领域、部门、资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是反腐败的关键,也是权力制约的必由之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揭露经济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资金使用、招投标、产权交易、采购等环节中的权力滥用、私有化行为,从而达到打击贪污、整治腐败的目的。

1.3提升干部责任感,促进执政能力的提升

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了组织、纪检、审计三大监督体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健全了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监督、评价领导干部是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要求,对其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科学认定,从而为有关领导干部提供警示,使其能够在经济管理中严格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决策,逐步提升责任感,促进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的提升。

2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某些重要领域及部门,尤其是对把握着国家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权力部门而言,行为依然存在。这表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对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2.1思想认识不够虽然,中办、国办等分别

就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作用进行明确,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支持,但仍有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重视。如部分人由于思想认识不够,认为审计不过是走走过场,因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未全面发挥其功用,最终干部任用仍由组织部门来定,联席会议或不开,或开了会但流于形式。导致各部门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协调。部分审计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职责及重要性认识不足,仍未从“对事审计”转移到“对人审计”方面来,工作重点放在了查账抓问题,导致审计评价过于简单、片面,无法充分发挥其对于领导干部权力运用情况的监督,致使审计工作难有突破和发展。

2.2经济责任审计亟待独立

对于很多审计机关而言,都成为本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无论是人权、财权、物权均由其掌握,加之审计负责人也受同级政府领导,因而为了自身前途,无法揭露很多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很多审计出来的问题最终不了了之,极大地削弱了执法力度。

2.3先离后审情况严重,导致整改难

当前,很多审计机关所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是在领导干部离任之后进行的,在就任中并未开展广泛、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先离后审的方式导致整改难度增大,加上被审计者任职时间长,审计量较大,因而进一步增大了审计的成本、风险等。离任后即使查出了问题,新一任继任者也往往“不理旧账”,致使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审计效能大大降低。

2.4审计结果还未完全公开,导致权力不能运行

在阳光下虽然某些部门已经将年度预算向全社会公开,审计结果也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告,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接受大众监督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仍未向社会全面公开,这导致权力无法运行在“阳光”下,也无法接受全社会范围的监督和制约,不利于行为的遏制。

3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结合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如下解决对策。

3.1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审计新方法

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及人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紧密围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开展审计,转变传统围绕财务收支、资产负债等开展审计工作的思路,借助于会计资料分析审计思维方式,对干部任期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工程展开全面审计,揭露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各种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督促其整改,促进其依法履职,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

3.2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开展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较高、政策性较强,因而必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方可确保审计效果和质量。一方面,应注重建立完善的联席会议工作制。联席会议必须肩负起经济责任审计领导与指导职责,借助于不同部门的优势与特长,将审计同领导干部的考核与任用监督有机结合,全面发挥审计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全面完善审计评价指标。若无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则审计的结果就无可比性。因此,必须细化、量化指标,构建一套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同时结合行业及地区、岗位差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

3.3做好“三个结合”,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方面,应注重与其他审计的有机结合,如财政收支、效益、专项资金等常规审计。紧密围绕重点工作、事件、项目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审计结果通常包括政策执行、经营决策能力等。应将常规审计结果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机结合,实现“一果多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另一方面,应注重与内部及社会审计的有机结合。由于人力缺乏,审计工作量大,因此除了增加编制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内部、社会审计力量,可通过灵活方式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指导、监督,使内审人员参与到项目审计中来。此外,应注重离任与任中审计的有机结合。全面开展任中审计,以弥补离任审计的缺点,方便对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

3.4全面促进审计工作的公开化

虽然审计公告制已经出台,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未全面贯彻和实施,导致审计监督存在“真空”状态,因此,必须全面推行审计公告制,将审计结果公告出来,使审计的程序、内容、结果全面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防止审计工作出现暗箱操作等情况,增强审计结果的公信力,提高审计机关的威慑力与影响力。一言以蔽之,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如何确保审计质量,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若难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就难以充分发挥其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用。因此,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做到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提升效率,增强效能,恪尽职守,严格落实,全面、深入地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腐线,全面肩负起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功效。

参考文献:

[1]徐姿文.经济责任审计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途径探讨[J].审计园地,2014(7):230-233,352.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4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家审计的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取决于国家审计的相关制度安排与国家治理目标间的协调性和适当性,取决于国家审计能有效服务于国家治理。我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的工作方向、目标、重点和内容等均应服务于国家治理这个大局,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全面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国家审计具有独特地位,可以有效保障和促进国家治理。

1.国家审计应当服从于国家治理。

政府主体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地方行政首长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基本组成部门,同时,国家审计也是国家治理的各个监督部门中处于重要地位,其他的监督部门还包括有宪法、行政、法律、经济和社会等。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监督部门中负责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因此,国家审计的审计目标、重点和内容等各种安排都要服从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和安排。

2.国家审计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中专门负责经济监督的部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使其不同于其他的监督管理部门,具体有:一是具有唯一的经济监督特性,不实施开展行政管理监督等职责。二是具有专业性。国家审计需要独立的理论体系、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技能。随着国家审计的不断发展,其理论架构、专业技能也都不断进行创新和深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体系。三是国家审计逐步对国家各项经济活动和重大宏观政策执行情况实施全覆盖,对国有资产、资金和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由于国家审计具有专业监督、审计独立以及审计全覆盖等上述特性,使得其在国家治理监督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地为国家治理服务,从而可以实现保障和促进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和实现良治,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通过发挥自身重要而独特的监督作用,全面综合研判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管理薄弱环节,从而促进国家治理更为高效和科学,更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家审计是以其独立性和监督性,可以科学合理地揭示和揭露出国有资产、资金和资源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从宏观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促进国家治理,从而促进国家和经济社会能够更健康地可持续性地发展。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的各个监督部门中处于重要地位,其的作用要想获得认可和接纳,就必须保有一种权威性。国家审计只有具有了权威性,其效用才能最大化,而工作上的独立性、综合性和专业性三者的有效聚合尽显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加促进和保证国家审计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有效实现促进国家治理的良治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是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入的。我国民主法治不断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不断科学发展和逐步完善,这些都不断地与经济责任审计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在这一发展进程当中,各级审计机关都能按照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和指示,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发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在审计监督中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领导、主管和直接等不同责任,同时有针对性地逐一落实责任主体,科学监督领导干部运用权力,监督其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而推动国家治理深入开展,不断良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监督作用,揭示和揭露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性方面的风险和障碍,这些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和深入发展的促进力和推动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利用国有资产进行谋取私利的寻租行为和因经营决策的失误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经济责任审计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入,就是把法律、社会、纪检以及审计等各项监督形式和手段充分有效地予以结合,科学合理地完善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同时也对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和问责,为领导干部的监督和使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强化党委和政府科学执政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和使用管理,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领导干部任用工作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也要逐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的通报和结果公告等工作力度,加大对领导干部因失职等原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明确的应承担的责任追究力度。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中应科学判断和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领导、主管、直接等各类责任大小,有效地促进领导干部在法律法规职权范围内科学规范运用权力,并相应的承担经济责任,不断促进政府提高执政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开展的一些重要经济行为开展审计监督,可以真实地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其制定科学的施政举措。有利于规范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权力的行为,促进运用国有资产、资金和资源使用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科学决策、有效执行,从而达到预期合理的绩效,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行政和作法治国。目前,审计发现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违纪和损失浪费等问题的揭露和处理,推动了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法律和法规规范的职责范围内,严格依法施政和决策,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宏观经济政策,始终严格依法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科学合理履行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揭示和揭露的突出问题和一些重大情况,都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未能严格依法履职,未能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未能科学合理地行使和运用权力,反映出我国在某些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缺乏对这些领导干部有效地审计监督和科学管理。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是要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的运用的监督和制约,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展的问题和明确的责任加以认真分析和严肃追究,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管理力度,从源头上弥补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从而从根本上惩治腐败行为的发生。

国家审计与党中央国务院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影响其深化和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力资源不足。随着审计工作内容的不断扩大,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揭示了一些问题,但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评价基本照搬被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有的经济责任审计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方面。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存在交叉重复。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财政、重大投资、国有企业、社保等各个领域,而这些内容也是近年来专项审计的重点,不可避免会造成审计内容的交叉重复。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有深度,有广度,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要涵盖经济运行的各个重要方面,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还要涵盖经济决策、落实宏观政策等重要方面;不仅要检查遵纪守法情况,也要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不仅要查处问题,更要从机制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建议。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同时,国家审计的本质也要求经济审计不断深化和发展,切实起到促进干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不断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审计监督和科学管理,不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履职尽责,为促进国家治理实现良治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展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创新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制度研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报告》第14期,2005年12月16日。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5篇

一、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绩效的观点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审计机关不但要发挥“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的作用,还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这同时也给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经济责任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一个新的突破发展,怎样从政策制定和执行、从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如何通过审计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问责问效,既是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审计工作者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课题。审计署提出将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让我们恰恰寻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成为我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首先要改革传统的审计观念和思维方式,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审计观念转变,一改过去财务收支审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变到了关注领导干部权力和责任上来,把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监督权的行使和执行廉政规定的情况结合起来,通过对领导干部“四权一规定”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其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经济政策执行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二是审计重心的转变,改变了以前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为主,转向财务审计和管理、绩效审计并重,积极探索规范领导干部用权行为、考核用权效果的经济责任审计路子,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和权力运行结果及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二)转变传统审计方法,以绩效方法进一步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技术

在绩效审计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在审计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审计技术方法,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一是整合审计资源,改变组织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对于大型审计项目抽调不同科室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集合各方面能手进行合并审计,充分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明确审计目标,搞好审前调查。切实搞好审前调查,掌握审计对象的业务特点,以此为导向确定合理的绩效审计目标和重点,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审计查证。三是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资料和数据的筛选、分析、核查,减少传统手工审计形式下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四是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打破传统审计方法,通过经济指标比较分析、依据标准打分量化分析、群众满意度测评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进行测定及评估。审计中灵活选用调查法、访谈法、社会文献和公共数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取得效益审计所需要的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来支撑审计结论和评价,使审计方式更加科学和灵活。五是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向其所在单位的下级机构和关系单位进行延伸审计,重视的延伸审计和审计调查,通过内查外调、延伸审计、实地观察、审计组座谈等方式,提示了一些管理上隐藏的问题,加大了审计深度,防范了审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绩效审计重点,以绩效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首先要科学确定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关绩效的内容,收集取得评判绩效的资料,这是绩效审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基础环节。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求除了依照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还要求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各项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实情况。以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目标为标准,与实际完成额相比,再与以前年度的各项经济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规律,分析趋势,从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二是公共资金支出的经济性、合理性。主要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监督权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看资金支出有无损失浪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三公”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三是重大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率、效果性。领导干部决策执行的重大经济项目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利民生,有无资源的浪费,是否产生污染,投资的实际效果如何,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产生的税费收入与投入的比重等;四是各种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对照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项目计划、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方案等基本指标,检查专项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评价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五是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政策执行、有关决策的目标实现情况,尤其是关系民生的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各种惠民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位,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分析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专门增加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领导干部职责履行情况,也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提供了准确依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二、以绩效评价为核心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水平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全部定位在绩效审计上,通过对部门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经济政策执行权行使情况,部门的行政职能履行情况、经济财务运行情况、行政效能、行政执法能力等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达到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审计报告不是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对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审计观点明朗 ,重点突出,使报告的使用价值更加充分。为做好绩效评价,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审计评价中注重突出“三个绩效重点”

一是在领导干部履行贯彻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责任问题上,以审查财务流程、关注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为基础,向以审查业务流程、关注业务行为是否规范有序转变。重点评价领导干部政策的执行力;二是在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决策行为的决策责任问题上,以审查经济决策程序、关注决策行为为基础,向以审查业务决策情况、关注行为结果是否体现绩效转变。重点评价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与相关业务职能执行的结果和效果。今年在对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的审计中,通过对资产总量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业务收入和业务工作量的增长等主要数据的分析,据实反映领导任职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医院业务发展、满足群众就医问题的作用,透视其经济和社会效应。三是在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责任的问题上,以审查财政资源配置、关注内部财务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安全为基础,向以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关注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理有效转变。重点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

(二)客观审慎做好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和焦点,也关系到干部考察考核的准确性。为把好评价这个关口,我们牢牢把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审什么,评价什么,以客观的资料和数据,以写实的手法,如实反映、适度评价经济业绩和效益,根据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如在对林业局局长的审计中,通过对造林绿化面积、林权改革、林区秩序、林业总产值等林业重点工作推进的反映,延伸下属单位和县林业局的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用确实的数据来说明领导任职期间履行林业发展和林业管理职责,争取中省项目扶持,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情况。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强化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中绩效情况的分析评价,在责任界定上也更加公正客观,让被审计领导和单位心服口服,乐于接受。

(三)以绩效评价基础,注重分析思考,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6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行政问责制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审计制度,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行的一项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这项制度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促进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行政问责制的本质在于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体现了“责任政府”的原则,是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系统的正常运行、遏制权力腐败以及保障公众利益尽量不受损失或损失最小化。问责制是对政府一切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是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

二、经济责任审计为什么可以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发挥作用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以其特有的独立性,超然于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外,保证了其在行政问责制中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可以说审计实质上具备了作为“异体问责”主体的某些特性。审计对权利的制约与监督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监督活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考核、认定和评价有关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包括检查其是否认真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是否存在渎职、失职或越权、等问题以及权力使用的程序、效率、效果等。对被授权人经济责任进行认定和评价。审计自身这一特有优势,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起到了其他职能部门所无法发挥的先天优势。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以其审计内容的客观性、定量性和审计程序的法定性,保证了其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客观、准确、科学的反映出领导干部是否依法行政和全面履责的情况。在行政问责的过程中,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用传统的定性考核方法难以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以政府及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其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出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执行国家政策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审计,用具体数据和经济指标评价其任职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和存在的问题;这样以来可以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组织谈话和依靠群众举报、偏重表面情况调查等情况,使考核更加深入、客观和科学。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以其特有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发挥其在行政问责制中的建设性的作用。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按照法律的授权和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演进,最终必然要关注政府的责任”。而政府责任的核心是国家利益。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评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可以改变个别领导“有权无责”的状态,促使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提格依法行政、全面履行职责的自觉性。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工作业绩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廉政勤政,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和决策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查明和纠正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财政收支及其其他相关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帮助相关单位和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国家利益。

三、目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主体不明确,审计部门与组织部门、纪委监察部门、人事部门等经济责任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不顺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般包括: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人事部门等。在行政问责的过程中,责问主体还没有明确规定。有些问题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而有些涉及违纪、国法等问题则需要相关的部门进行处理。所以如果没有明确审计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的主题地位,明显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的发挥。

还有,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安排上,现在由组织部门主导,审计部门被动接受,也存在协调机制不顺畅的问题。组织部门的计划安排时间和审计部门的工作实施时间可能存在时间衔接不好或有时间冲突。如果组织部门于3月份下达该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建议书,审计部门一般在3月份或是上半年有大量的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其他审计项目,这样在具体安排实施审计的时间就会明显冲突,不利于该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及时完成,也不利于审计问责的时效性。

第二、经济

责任审计目前的具体审计内容、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行政问责制建设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环境,必然要求审计人更新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不能就账查帐。因为有些经济活动可能不在账上,而是进行账外资金运作;这时仅审计账面内容肯定是不够的,仅采取查账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必须要进行账内账外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审计的视野,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转化不够、责任追究落实难。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党委政府进行干部考察和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审计结果报告是干部管理工作中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重要信息源。做为审计机关竭尽全力提供客观、公正审计结果报告,并及时报送到纪检、组织、监察等部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局提供的信息多,但被各部门利用的情况少。“审”、“用”还没有紧密衔接,审机结果报告成单项投入,其运用体现不充分,作用有限。

四、怎么样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中的作用

(一)强化审计部门在行政问责制中作为问责主体之一的作用,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为平台,协调组织、纪检、监察、司法等相关部门,分责联动,完善行政问责协调运转机制。做到审前共商计划,审中互通情况,审后联合落实。

首先,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在每年年底前,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由审计部门主导,根据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和事项,统筹安排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项目。只有安排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项目、确定好审计关注方向,才能在后续可能的行政问责中发挥更好作用,也为行政问责的开展打好基础。这一阶段审计部门要和组织部门作好协调。

其次,分责联动,完善协同配合机制。当审计工作遇到阻力和干扰时,审计部门要主动提请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及时介入,协同配合,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线索一查到底。当纪检监察部门发现领导干部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线索需要审计手段查证落实时,审计也应主动出击,最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并归入干部廉政档案。只有这样才能将各个部门的优势得到发挥,将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来,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中的作用发挥到及至。

(二)深化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自身质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问责制中的专业化监督作用。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围绕领导干部履责情况,关注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民生资金使用情况、决策的科学性等情况。不仅关注资金流向的痕迹,更要关注政府权力运行的轨迹。具体来说,应以财政财务支出为基础,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合法性;以经济决策执行情况为重点,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决策、管理能力;以内控制度为重点,检查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管理有无重大漏洞,检查领导干部有无违反内控制度,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以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为重点,检查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情况;以政府负债为重点,检查领导干部有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成超过偿还能力债务的问题。

其次,审计方法上主要采用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理念,实施新的“abc”分类审计方法,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即细化“先审后任”、“先审后离”的方法,对a类拟提拔的领导干部严格实行“先审计,后离任、再任命”;对b类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出安排;对c类免职、辞退、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采取分段审计的方式,即任期3-5年的,任中及届满各审计一次,任期5年以上的,每2-3年审计一次,保证3年审计一遍,从而使监督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中、事前监督。

(三)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追究制度,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全面转化落实。

(1)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分清责任;违规必究、分工负责的原则。由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进行行政责任认定,也就是审计部门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使用的政府性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审计评价,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确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2)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的具体情形包括:1.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主要包括: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截留转移预算收入;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偷漏国家税款;私设小金库;2.违规决策或管理不当造成政府性资金较大损失与浪费的行为;3.违反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规定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4.提供虚假资料,拒绝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行为;5.利用职务便利,将国有财物据为己有或违规滥发钱物、私分钱物或在下属部门领取不当报酬;6.国家大额投资、大宗物品采购等未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或审批程序不合法;7.严重失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执行,内部管理混乱;8.审计发现的其他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同时,对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不认真执行、执行不力的或拒不执行的,被审对象也要承当相应的责任。

(3) 经济责任审计行政问责的具体步骤:

1.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发现有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时,界定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并向组织部门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提出责任追究依据和建议。

2.组织部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经审查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情节轻重程度,追究相关责任人员责任。对于一般性的问题,由组织出面进行谈话、教育;对于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诫勉提醒、限期改正等;对于工作失职造成严重损失或有经济问题的,交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

3.对于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依法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后,应将领导干部经济责履行问题责任追究结果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和组织考核档案,作为领导干部廉政谈话的内容之一和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在考察干部时,将责任追究结果写入干部考察材料。还应及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审计部门。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7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制约行政权力

一、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权力制衡的需要

行政权力的运用必须接受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单位的“一把手”往往掌握了大量的人权、财权、事权,如果失去监督将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审计就是对这些掌握重要权力的“一把手”进行监督,促使他们在手握重权的时候能够掂量其中的分量,时刻不忘还有审计这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们,从而做到规范用权、谨慎用权,无形之中就对权力运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规范管理的需要

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其决策水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如果一个单位领导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这就要求行政权力能受到经常的、有效的监督制约。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在监督的地位上有一定的超脱性,对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能起到明显效果。

(三)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

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体现在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体现在决策过程是否透明,体现在施政过程中是否依法行政。从审计的角度,开展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重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能进一步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并查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关注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的岗位及相关制度执行情况,找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及早纠正、查处,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审慎对待和正确行使权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依法有效履行职责。

(二)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确保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更加客观公正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的审计评判,客观的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为任用干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保证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和选拔任用更加客观公正。

(三)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多部门协同监督,实现权力监督制约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审计的组织实施上,要打出纪检、财务、法律等部门联合审计的“组合拳”。一方面,建立由纪检、财务、法律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部署近期工作重点。另一方面,人资部门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监督管理任用的全过程;审计部门负责依法组织审计,揭示出制度、体制的缺陷漏洞,确保风险严密防控、问题有效解决、行为切实规范,实现权力监督制约的终极目标。

三、目前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约权力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还局限于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目、会议纪要等内容,加之部分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传统审计思维和方法的约束,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多还是实行“先离任,后审计”的形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成为一种事后行为,严重削弱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影响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效率低下

审计成果利用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线,审计结果报告是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重要信息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提供的信息较多,但被部门利用的有限,“审计”、“责任追究”和“监督制约”还没有完全衔接。

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

(一)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

从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围绕领导干部履责情况,抓住领导干部做出的重点决策、_展的重点工作、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选准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对容易引发风险的关键点进行严密控制。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来确保审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制度,使审计队伍人员整体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二是引导审计人员树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实践理念,通过实践,理清审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技术。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利用

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对规范领导干部行政行为,加强对其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具有重要作用。在任用干部时,把审计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要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影响力。

五、结束语

如何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真正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组织部门考察任用干部提供较好的参考作用,为纪检监察部门执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让经济责任审计在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8篇

一、牢固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想,坚持准确定位

在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立足于发挥职能优势,选准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的着眼点,更好地为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一)立足于优化发展环境,选准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的切入点。一是围绕县委、县政府政令畅通、重大改革决策和措施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查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行为;二是围绕提高党政机关行政能力,加强效能监察,查纠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吃拿卡要、乱收乱罚、设置障碍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和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查纠政府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等部门和行业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

(二)立足于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选准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的着力点。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需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投诉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正确把握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加强反腐倡廉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相结合,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二、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一)全面落实《纲要》精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坚持“五个一”廉政教育制度,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行业部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筑牢反腐道德防线。要加强制度建设,构筑防腐制度体系。建立管用的制度,改革不相适应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制度的落实,依靠制度预防腐败。要加强监督工作,保证监督得力有效。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切实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做到自尊自警、自省自律。要严肃执行纪律,惩治腐败。对思想教育无效、制度约束无效、监督制约无效者,必须严肃依纪论处、依法惩处,以儆效尤。

(二)坚持从严治政,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大力营造廉政文化氛围,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努力做到“十个不准”,即不准滥用权力,不准行贿受贿,不准跑官要官,不准以权代法,不准插手工程,不准假公济私,不准公费娱乐,不准参与,不准婚丧敛财,不准大吃大喝。对顶风违纪和严重违纪的领导干部,要严肃查处。

(三)坚持标本兼治,不断深化治本抓源头工作。一是要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要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和发生在基层的以权谋私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处危害司法公正、市场秩序、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通过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化解社会矛盾,肃清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障碍。二是要继续推行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公正公平地选人用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等问题,有效预防和治理司法领域的腐败现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深入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设立“小金库”问题;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建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项制度改革的力度。三是要强化执法监督和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不断加强执法监察力度,把监察重点放在为老百姓办事的机构和部门,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建立健全行政监察投诉制度,引入公众监督机制,要倾听群众呼声,亲办群众之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满意留在基层。要积极探索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的听证制度,吸纳社会各界代表参与纠风工作。今年重点要坚决纠正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同时继续抓好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以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第9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我区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经区委批准,成立了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研究决定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二是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五部门组成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办法、操作规程,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定期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三是针对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我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在年合并建区之初,我们在原县和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合并建区后的实际,制定下发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又由审计机关牵头,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五大联席部门共同制定了《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指南》、《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等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定的实施,从制度上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四是强化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职能。专门批准审计机关成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具体工作运行程序上,于每年年初召开五部门联席会议,总结上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干部队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之后五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机关发出具体的委托审计通知,并提供有关干部的任职期限、审计范围和审计主要内容等资料,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所掌握的该干部经济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线索,审计机关按审计程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一整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为我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科学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特殊的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审计对象是具有一定人、财、物权的领导干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时间间隔跨度长,而且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事关被审计人的命运前途,审计责任非常大。因此,我们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加以科学的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坚持“三个突出”,科学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一是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突出了对责任的审计,对人的评价;二是针对审计内容的转变,在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了对经济管理行为、重大项目决策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的变化情况的检查;三是针对审计程序的特殊性,突出了人性化特点,审计部门从下发审计通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都坚持与被审计本人见面,对单位和个人实行双重送达,双重征求意见,认真倾听被审计人的意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合理。

(二)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审计工作。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时间跨度大,为提高审计效率,在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各专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其他专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衔接的问题,适当扩大审计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在各项审计工作中,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审计资料,建立审计档案资料库,以减轻经济责任审计压力。二是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五部门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选择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安排一定数量的任中审计,以便在领导干部离任时,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成果在抽查确认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量相对集中的时候,组织抽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交叉组成审计小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审计力量不足问题。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不同的审计侧重点。

在具体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从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一是对乡镇街道等有财政、经济指标单位的领导干部,侧重审计财政、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的管理情况、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以财政收支审计为主,资产负债审计为辅;二是对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着重审计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三是对有下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视管辖范围、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统筹考虑,进行综合审计,必要时我们还要抽查其部分下属单位;四是对企业领导人的审计,主要审计其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情况,以资产负债审计为主。通过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使审计结果和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体、更形象。

(四)坚持实事求是审计,做到客观公正评价。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事求是审计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为此我们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四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带主观成份,以写实手法做出评价;二是准确性原则,即审计评价用语准确,不用修饰语言,不评价审计范围以外的事项;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全面分析审计结果和事实,不用单个事实或指标评价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四是对比性原则,即根据净资产接任前后对比变化进行评价。以此来把握好审计评价“越位”和“缺位”的尺度,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可靠资料。

(五)深化审计内容,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

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干部考核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审计部门在具体审计中,一是注重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乡镇财政和有经济指标的单位,通过纵向与接任前和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横向与同行或相似单位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二是注重清理资产家底,特别是净资产与接任时变化比较,以此来衡量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其工作成果;三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此检查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并一一进行评价。使审计报告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三、注重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监管和权力监督制约作用

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关键。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情况和查出的问题,深刻研究剖析,及时完善相应措施,堵塞漏洞。

一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使用上的把关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把用人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由组织部门将其列入每位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考核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运用审计结果,对业绩突出、遵守财经纪律的干部予以提拔任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视情况进行调整交流或降职,以避免用人上的失误。如在年县区合并之初,审计机关对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提交了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使区委、区政府对名科局级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参考审计报告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合理安排,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平级交流,对名领导干部降级使用。

二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查办案件上的先导任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审计执法力度,认真对领导干部违反财经法纪行为进行分析,时刻注意发现案件线索,并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先后对名领导干部进行调查,人受到党政纪处分,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审计机关也连续多年被评为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如:

三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教育管理上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