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25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1篇

【关键词】危重病人;护理;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的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病人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于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相当迅速,病情极复杂,并发症较多,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力也差,情绪较容易失控,在急危重病人风险管理中,护理管理员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发生,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及应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护理风险管理指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

1.1感染风险:危重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多在ICU,病种复杂,感染源又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仍然存在。护士缺乏院内感染知识和慎独精神,无菌技术操作技术执行不严,意识淡薄。

1.2技术操作风险:护理人员因观察病情不仔细,忽略重要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治疗或抢救。处理或执行医嘱错误,“三查七对”不严。个别年轻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及技能相对缺乏。抢救技术掌握不熟悉,遇抢救不知所措。

1.3仪器设备使用风险:测量参数不准确,操作不恰当、感应器接触不良等。新的仪器设备在使用欠熟练。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无登记,常规消毒和维护不到位。多数参数设置不合理。

1.4转运风险:护理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未充分说明病人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转运前未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不充足。转运路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机。交接班时病情交接不清楚。

1.5用药风险:抢救药品管理不够完善:抗生素类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通道的管理。

1.6非计划性拔管:和置管不适,管道固定方式欠妥,病人对管道的耐受性差。使用镇静镇痛剂不到位,未有效约束,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医疗护理操作技术不恰当。

1.7病历书写:与医疗记录时间不统一,内容不相符。护理记录存在涂改现象多,缺乏专科特色。重要病情变化、护理措施不完整,甚至无记录。

1.8护患沟通:未履行告之行为:侵入性操作、剪去衣服、取出患者贵重物品、约束带的使用等。履行告知义务不足或沟通技巧缺乏带来的风险。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间少、宣教不到位,造成患者及家属误解和不满,不接受护理和治疗。

1.9检验输血:执行检验医嘱不及时,结果汇报不及时。采集标本、标本处理不正确。输血存在相关问题。

1.10病人管理:常见风险常见风险:1)误吸:咽喉反射减少,护理操作不当。2)压疮: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大多存在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皮肤抵抗力低下。胃肠道功能。3)坠床:病人意识障碍,护理不当。4)突发事件。

2应对措施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各种管道的感染控制,保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2.2提高危重病人观察能力,快速扑捉病情变化信息,及时给予处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相关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常用抢救技术,提高个人心理应对能力,抢救中做到稳、准、快。

2.3提高护理人员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意识,不完全依赖仪器设备所提供的数据,做到主观与客观判断相结合。提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使用能力,完善仪器设置管理登记制度,做到“五定”,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4告知其家属可能发生的风险。护送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予以充分的准备。通知所到科室做好接待准备,电梯等后勤保障应准备到位。护送时,备齐必要急救药物及用物,如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口咽通气道、监护仪等。防范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管道扭曲、移位等。患者转科时按规定与病区护士交接清楚。

2.5抢救药品数量、品种齐全,有效期内。抗生素类:必要时做药物试验。血管活性药物:准确计算药物输注速度(单位的换算),根据病情变化的遵医嘱随时调整输注速度。合理选择输注通路,尽量选择中心静脉输注。

2.6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病人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耐受程度、肢体约束是否得当。选择适当有效地导管固定和约束方法:每班检查其刻度,气管插管可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严格操作。做好心理护理和病人的镇静镇痛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及时发现并阻止患者自行拔管行为。监测和急救,及时处理,尤其是使用人工气道管者。

2.7规范、统一护理病历书写。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禁止出现遗漏、涂改。应与医生的记录相符,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更改。

2.8严格执行操作前告知制度,保护病人隐私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学习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严格执行一日清单制度。医保病人自费的治疗项目一定要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

2.9及时执行医嘱,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正确采集标本,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2.10常见风险:1)误吸:应评估病人吞咽功能、咳嗽反射及意识状态。鼻饲后30min尽量不吸痰。确定胃管位置正确,监测胃残余量。常规抬高床头>30度,预防返流。2)压疮:护士做好皮肤护理与监测评估,预防压疮发生。因病情特殊有可能避免的压疮时,应在病历上做好记载,并填写压疮预报表报医疗部备案。院外带入或院内发生压疮,须及时填写压疮报告表。发生压疮时,应将疗效及病人的转归填写在压疮报表上,以便进行追踪管理。3)坠床: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于24小时内向医疗部报告并予以登记。及时查明情况,包括事情经过、原因、受伤部位、伤情。妥善保管造成坠床的各种器物。4)突发事件。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责任感、自信心、成就感、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纠纷明显的减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将要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管理,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2篇

关键词:危重病人;转运;护理风险;对策

在基层医院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任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共识,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1】。如何将这些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容易失控的危重病人安全转运回院内进行救治,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大课题。现就2012至2014年,回顾分析我院156例危重病人转运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了护理风险管理对策,保证了安全转运,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院前急救所有转运回院危重病人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龄2-86岁。其中重症颅脑外伤47例,多发伤32例,心血管疾病39例,各类中毒18例,刀砍伤15例,电击伤(包括雷电击伤)5例。其中院外死亡5例,院内转运至住院病房途中死亡2例,安全转运149例,无医疗纠纷发生。

1.2方法

回顾性调查患者接诊记录和病历资料,对出现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并询问当事人经过及原因,查找存在隐患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和统计。

2转运过程中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归类(表1)。

3防范措施与对策

3.1改善硬件和设备 使用性能良好、设备优良的先进运输设备,完善急救药品物品,急救仪器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每天交接查看并签名,用后物品及时补充。运输设备和急救设备性能良好是保证转运安全首要条件。

3.2配备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远离医院,救护车上操作环境远不如院内,医护人员容易疲乏,加上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风险,若没有高度责任心及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很难胜任长途转运危重患者工作。

3.3加强出诊护士专业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定期对急救人员加强专业急救技术培训,进行群伤急救演练,提高配合协调能力。要求护理人员熟悉车载药品,掌握急救器材、仪器使用。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使其按照规范流程运作,转运前通过病情评估,对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处理,以减少途中意外发生。

3.4急救与告知并进 尊重患者知情权,解释潜在风险,存在利弊关系及失败可能性,使用急救仪器和急救技术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签字同意后方可转运。

3.5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认真检查所携带药品、物品、是否齐全,仪器性能是否良好、电量是否充足,储氧设备是否良好,氧气是否充足,转运设备和工具是否良好等等。充分评估病情,掌握转运适应症和禁忌症,签好转运同意书,根据病情选择适合抢救设备。

3.6规范转运流程 根据风险管理原则,结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际转运指南》,结合本科情况制定转运方案。加强长途转运制度管理,完善转运措施及流程,维持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及病情平稳,保证转运安全。

3.7正确搬运 合适 昏迷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颈椎骨折患者,使用颈托固定,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脊柱骨折者使用脊柱板固定,搬运时保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成轴性搬运;【2】骨折者,先固定后搬运,切忌拖、拉、推患者,采用多人搬运或用被单托起,避免再次损伤。

3.8加强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做好相应处理 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大幅波动,心率加快或变慢,呼吸加快或变慢,患者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等等,都提示病情变化,须找出原因紧急处理,本组有5例患者均因转运途中发生病变抢救无效死亡。建立人工气道者注意:(1)转运前气道清理,人工气道建立和调整;(2)转运中进行气道清理次/ 2h,持续氧气吸入。开通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防止渗漏,引起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瞳孔、呼吸变化,保持最佳,并保证治疗护理措施不间断,行之有效。

3.9人性化设计转运路线,严格交接班制度,病人转运回院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能无缝衔接主要依靠医院救治体系多能良好运作,这离不开多科室协作,相比院前急救,院内转运常常缺乏规范,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环境及硬件(转运通道、转运工具、电梯等)、职业道德及技术责任心等等【3】。转运前设计最佳路线,以快捷、不重复为主,运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先做重要检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4】。院内应设置专用通道、专用电梯和无障碍设施。本组院内转运1例脑干出血病人在等待电梯期间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危象解除。在转运前做好科间协作工作,通知接收科室和电梯人员,做好接收准备,以免等待时间过长延误病情。转运时与医生同行,有利于发现和处理途中出现的意外。转运护士和病房护士对病情、抢救措施、用药进行床旁三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签名,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合法性,完成交接流程【5】。

3.10发挥护理部监控协调作用 危重患者院前院内转运涉及到医、护、工、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急诊科、功能检查科、病区等部门协作。护理部经常实地巡查护送时流程执行情况,听取各科反馈意见,掌握危重病人转运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院内转运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6】。

4结果

我院2012年至2014年转运156例院前急救危重病人回院,成功转运149例,5例院外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院内转运在等电梯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后送回病房2小时后死亡。另外1例是在CT检查时发生病变经抢救无效死亡。危重患者的长途转运既涉及医疗技术问题,又涉及医疗法规问题,必须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同时做好病情解析及医护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7】。我院经过认真探讨和分析影响转运危重患者的安全因素,不断完善急救流程和措施,确保患者安全转运到达目的地,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本沁,陈娟.院内转运存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7.

[2]延凤梅,王江滨,张亚仙.颈椎手术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26.

[3]黄丽,荣秀华,杜建蓉,谢群芳.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3);222.

[4]关秀丽.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细节管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

[5]陈丽.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2012(5);85-86.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3篇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了本院80例气管插管危重病人作为护理对象,同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有40人,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年龄跨度为21―79岁,平均年龄(43±2.3)岁,其中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有15例,呼吸系统的占有10例,外科手术10例,其他的患者有5例。对照组的患者中男性有25例,女15例,年龄17~71岁,平均(42±1.4)岁,其中神经系统疾病17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外科手术8例,其它4例。所有插管前口腔黏膜完整,插管后立即送检痰培养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科学周密的护理策略,护理的频率为一天2次,有两名护士共同护理完成,除去气管导管的固定胶布,并松开固定绳,用棉球蘸取护理液按照依次的顺序对病人的口腔进行擦拭,此外除了专业的临床护理之外,还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等,加强口腔护理的有效性,而对照组则采用普通的护理方式。

此外为了验证不同护理液使用组合对于护理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了生理盐水、益口含漱液、西帕依固龈液三种护理液两两组合的形式来比较不同护理液组合对于护理效果的影响,护理效果的评价是以口腔内细菌定植数作为比较的依据。

1.3 统计学分析

对于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9.O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病人的口腔发病率明显较低,尤其观察组病人的口臭、霉菌、口腔溃疡和牙菌斑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护理组和对照组口腔护理的效果比较

组别 n 口臭 霉菌 溃疡 牙菌斑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观察组 32 1 31 1 31 0 32 2 30

对照组 32 7 23 6 24 5 25 9 21

注:P

通过表二可以看出,不同护理组合方式对于口腔细菌定植的影响不同,当前在口腔护理中采用较多的是生理盐水,但是益口含漱液和西帕依固龈液的护理效果最佳,可以在口腔护理中选择应用,同时不同的护理液具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表2 不同护理液组合方式时口腔细菌定植比较

组别比较 细菌定植数 P

生理盐水和益口含漱液 -31.44±11.48 0.008

生理盐水和西帕依固龈液 23.00±11.85 0.056

益口含漱液和西帕依固龈液 8.43±12.14 0.129

3.讨论

气管插管需要把导管置入到重病患者的气管内,保证病人的气管通畅、为病人提供呼吸通道,但是也增加了患者口腔护理难度[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科学合理方式,在口腔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4篇

【关题词】 危重;气管切开;评估;并发症;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急重症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临床中有些病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风险较大,如颈短肥胖、强迫、肿瘤侵犯颈胸段气管、凝血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我们将其称为高危气管切开[1]。对这类高危病人进行术前必要的安全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再加上术后精心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7月~2010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呼吸科危重气管切开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55~74岁,中位年龄60.2岁;各类高危气管切开中,颈部巨大肿瘤侵犯颈段气管者10例,颈短肥胖、体重指数大于30kg/m217例,强迫者38例,重症监护病房术后高危病人出现凝血异常和血小板减少者5例。

1.2 方法

对于肿瘤侵犯颈段气管者,术前尽量行急诊CT检查,了解气管受累程度及气管移位情况,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行气管切开。若手术中气管定位有困难,以喉结和颈正中线作为参考标志,逐层分离,必要时切断并缝扎甲状腺峡部暴露气管前壁。本组4例肿瘤侵犯颈段气管前壁较局限者,先局麻切除肿瘤,再行气管切开;若气管切开术中窒息,立即行环甲膜切开,或横断肿瘤侵犯部气管,在气管断端插入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再放入常规的气管套管;对于17例颈短肥胖者,术前尽量垫高肩部,使颈段气管拉长,术中尽量用拉钩将气管向上拉;对38例强迫不能平卧者,尽量在备有抢救器械的手术室内进行;对于怀疑有凝血功能异常的5例病人,暂停抗凝治疗,血小板计数少于30000 /uL或(和)出凝血时间延长者,术前输血小板悬液及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增强体内自主凝血功能,此类病人手术时要缝扎止血或将造口气管黏膜与皮肤对缝。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气管切开手术均完成。其中,6例术中窒息,3例紧急行环甲膜切开,另外3例横断气管前壁后在气管断端插入麻醉气管插管抢救成功;3例术后出现气管造口出血,12h内出血约200mL,反复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无效,打开术野缝扎出血;2例术后第二天逐渐出现颈部、胸前皮下气肿,经皮下排气,气肿消退。

3 安全评估

3.1 气管切开术前首先明确病人能否垫肩平卧头后仰,若病人只能平卧或坐位,不能充分暴露颈部,手术难度增加。若为颈短肥胖者,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此类气管切开必须在备有抢救器械的手术室内进行。

3.2 除非紧急情况必须行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的检查,特别是使用过抗凝剂的病人,以便预测病人出凝血的情况。若出凝血时间大于正常值的10%或血小板计数少于50000/ul,切开气管要慎重[2]。

3.3 对于多次气管切开、肿瘤侵犯颈段气管者,术前尽量行急诊CT检查了解气管的行径、气管的受累程度以及气管的移位情况,以便制订不同的手术方案。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 术后早期病人一般取侧卧位,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但要经常转动,防止褥疮并使肺各部分呼吸运动不致停滞[3]。

4.2 一般护理对策:气管切开后,套管通畅与否为治疗的关键。成人一旦切开气管后,因表达能力差不能及时反映病情;小儿若无人照顾,可能由于分泌物或被服将套管堵住,仍有窒息的危险。因此,护士要观察病情变化,床旁备好吸引器、血管钳、氧气、拉钩、光源等急救用品,如有意外应积极处理及抢救,故应由专人护理。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室温保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在80%~90%[4]。天气干燥时室内应多洒水,冬季湿度不足时,室内可使用雾化器,以增加湿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在气管套管口处,可用两层无菌湿纱布覆盖,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保持气管内湿润[5]。

4.3 针对性护理对策:防止气管套管脱出,气管套管可因咳嗽、翻身、套管系带过松而脱出导致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理会窒息死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此类情况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3.1 套管的长度、弯曲度要选择适当,术前可根据病人的年龄、胖瘦选择适当型号的套管。

4.3.2 注意调整套管系带的松紧,松紧度以带子与颈部间可放入一手指为宜。太松时套管可于咳嗽时脱出切口,太紧时病人不舒适。对于术后皮下出现气肿的病人,气肿消退后带子要及时加紧。

4.3.3 在取出内套管时,左手一定要按住外套管托板。

4.3.4 一旦发生脱管,应沉着冷静,立即采取措施,重新安放气管套管。1周内可用弯止血钳将切口撑开,然后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超过1周者可直接沿窦道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

4.3.5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尤其对分泌物阻塞的病人,吸除分泌物是一项主要治疗措施。吸痰注意事项:①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以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②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导管严格消毒,一根导管只用1次,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③吸痰前应给予高浓度吸氧,使用呼吸机者,需过度通气2~3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止将痰管上下提吸。1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尤其是呼吸衰竭病人,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1次吸不净,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④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伸入气管达到一定深度时再放开吸痰。⑤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⑥在吸痰过程中病人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

4.3.6 清洁内管:气管切开后应每3~4h 清洁内管1次,以免分泌物附着并干涸在套管内管壁,使内管阻塞。但要注意内管脱离外管时间不得过长,以防止痰痂干涸附着在外管上引起呼吸困难。

4.4 预防感染的方法:①病室的台面、地面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1~2次。②操作前后彻底清洗双手,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戴无菌手套,每次吸痰用1根一次性吸痰管,先吸进气道内的痰液,再吸出口腔、鼻腔内的痰液及分泌物。③保持喉垫局部清洁,每天更换1~2次,分泌物多时应随时更换。同时观察切口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及渗血等。④定期行空气培养及管道的细菌培养。

总之,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各种高危气管切开病例的临床特殊性,不仅要掌握气管切开后的常规护理,而且要了解掌握气管切开病人的意外情况及处理,对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佟凯.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与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级医刊,1997,32(5):1.

[3]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5篇

关键词:老年危重病人 ICU 深静脉置管 感染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71-02

深静脉置管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但可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并可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快速扩容、营养支持及血液净化,但是,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也增加。11%~37%的院内感染与留置静脉导管有关[1]。其发生的病死率高,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可高达25%以上。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02 年4 月~2007 年7月老年危重病人深静脉置管,发生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21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61~88岁,平均76.6岁。原发病:颅脑外伤6例,呼吸衰竭8 例,恶性肿瘤晚期5例,MODS2例。置管时间为7~51天,平均19天。

1.2 诊断标准[2]

①有静脉置管史;②临床上有发热(或不伴)寒战,体温>38.0℃;③临床上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④导管细菌培养阳性;⑤拔除导管后,体温恢复正常。

1.3 方法

我院使用北京天地和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单腔导管,16Ga,长20厘米。均为股静脉置管,以碘伏为皮肤消毒剂。患者出现寒战或高热18例;局部出现红肿、压痛、有渗出3例。立即先抽血培养,做细菌培养再在无菌操作下拔除导管(18 例)或更换新导管(3 例),将换下的导管均取尖端5厘米置无菌培养皿送培养。

2 结果

2.1 微生物学检查

导管培养阳性总有16例,其中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1例,外周血培养阳性5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同时外周血培养阳性4例。

3 讨论

ICU内老年危重病人多见,大多数不能进食,免疫力差,需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外周静脉穿刺留置难度大,深静脉置管常被较多采用。本组21 例老年危重病人均采用深静脉置管,平均置管时间长,而且老年危重病人平均年龄大,器官功能减退,机体免疫力低下,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

3.1 本组深静脉导管感染致病菌分析见表1,可能与以下主要因素有关:①置管时局部消毒、无菌技术操作不严。②对置管病人,置管局部及时消毒更换敷料的护理工作没跟上,造成伤口污染。③输液、静脉注药存在一管多用现象,每天多次开启接头,使污染的机会增加。④没有做到定期更换导管,置管时间过长导致感染见表2。⑤老年病人免疫力差易感性高,加之ICU内导致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多。⑥高渗营养液使真菌感染率较高[3]。⑦病房中致病菌的流行病学有关。

3.2 本组有5 例导管培养阴性,但还是出现了符合深静脉置管感染诊断标准的症状、体征,而且拔管后均恢复正常。故我们认为除培养失败外,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寒战高热,在不能以肺部感染等解释时,应高度怀疑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微生物学检查并非是诊断的必要条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发病机理有二种不同观点[4]:一种认为置管处皮肤细菌移行并定植于导管末端而发生感染;另一种认为导管连接处污染是主要原因。导管材料及微生物的战粘附性也是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发病机理。

3.3 本组21 例深静脉导管感染的患者均为老年危重病人,平均年龄偏大,平均置管时间长,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

3.3.1 我们认为在治疗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及时拔除导管。我们认为符合深静脉置管感染诊断标准的均应及时拔除导管。对可疑导管感染的如有下列情况者建议也拔除导管,如出现:感染性休克、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超过2厘米的皮下隧道感染等。②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本组真菌感染4例,占19%,可能与近年来大量使用抗生素,抑制体内正常菌群,发生菌群失调,促进真菌生长有关。因此,必须合理、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据文献报道,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避免滥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显著减低导管感染率。③加强营养。本组患者大部分病情严重,病程长,消耗大,免疫功能低下,直接影响到机体的抗感染功能。因此,应及时观察,早期营养支持,根据情况选择肠内或肠外营养,应尽可能地采取肠内营养。

3.3.2 预防是治疗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可大大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机率。

3.3.2.1 严格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包括:①穿刺时的无菌。置管前彻底清洁穿刺处皮肤,用碘伏或洗必泰三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10 厘米×10 厘米以上,扩大铺巾的范围,穿刺者着手术衣,操作稳准且轻柔快速,尽量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暴露时间。②及时更换穿刺部位敷料,消毒严格,敷料一般用3M 的,一般每天二次,如有出血随时更换,每次更换要有床边记录更换的日期时间及更换者姓名。③严格消毒三通及导管各接口处,尽量减少接口处脱开或开启的机率,三通及延长管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减少与各种污染因素接触。④每天更换输液系统各三同及输液导管,危重患者置管最好使用双腔或三腔导管,将测压、输液与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分开,一管多用可增加感染的机会。本组感染者多存在一管多用现象,每天多次开启接头,使污染的机会增加。⑤高渗营养液使真菌感染率较高,静脉高营养配置是每一个环节均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3.2.2 定期更换导管。本组深静脉导管培养结果显示,置管时间越长导管的感染机率越高。因此,我们认为一般以5~6 天更换导管比较适宜,最长不超过10 天。相反,有人推荐48~72小时更换一次导管,这样非但不能减少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反而增加继发感染的机会,应该避免之。

3.3.2.3 皮下隧道。有研究发现,皮下隧道不能减少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但经5厘米长度的皮下隧道后深静脉置管在减少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对已发生皮下隧道感染,但无全身症状的我们采用抗生素皮肤油膏覆盖插入点取得很好效果。

3.3.2.4 在临床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留置静脉导管,操作前后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可以有效防止深静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申捷,何岱昆,唐耀东.危重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6~8.

[2] 刘振卢,金大鹏.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738.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6篇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21

【摘 要】目的:分析在危重病人床头应用品管圈活动对提升交接班准确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危重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品管圈活动,并对影响危重病人交接班的准确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完备的活动措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危重患者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危重病人床头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途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临床价值

品管圈管理活动指的是处于同一工作场所中的人员为了有效地解决现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工作业绩,组成的一个团队,之后团队工作成员间明确分工,采用品质化管理手段,对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的方式[1]。这种活动是以改善工作业绩作为主要目标。针对这一研究目的,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危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的危重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2.37±3.41)岁。

1.2方法

1.2.1主题活动确定

我院针对危重病人的交接管理召开了品管圈成员会,并推选出6个备选的活动主体,由医院的护理人员和医生对主题进行评价和评分,并将评价和评分最高的主题确定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1.2.2主题现状调查

我院自行设计的品管圈管理活动的辅助调查问卷,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交接班护士位置、病房环境、胃管、氧气等管理项目。另外,针对危重病人的口腔情况、四肢活动以及对策实施等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1.2.3影响危重病人交接班正确性的因素分析

依据问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我院从护理人员、病房环境以及危重病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召开了品管圈管理会议后,详细制定了分工的具体原则,对影响危重病人交接班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1.2.4对策制定

我院针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后,召开了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品管圈会议。提出了以下的护理对策:①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开展学习交流会议,并和一些有经验的护士经常进行交流;②强化对危重病人的健康教育,定期召开健康教育的讲座,也可安排相关责任护士到患者的病房实施健康教育。

1.3实施效果评价

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之后,比较危重病人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危重患者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明显提升(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针对危重病人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生诊疗的有效依据。另外其在法律上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传统危重病人护理方法相比较,品管圈管理活动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1)可以详细地记录病情严重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并且记录内容详细、充实,且重点明确,有效避免了在交接过程中出现的漏项事故。

(2)在实施危重病人品管圈活动之后,护理人员对危重病人的记录项目以及监测内容有了明确的记录,使得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变得省时省力且操作方法也十分简单,有效提升了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

(3)在对危重病人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能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真正落实了“谁负责,谁记录”的护理原则,同时医生也方便对患者病情进行随时查阅,有效地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危重患者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明显提升(P<0.05),肢体情况交接准确性提升了36.66%对策实施交接准确性提升了41.12%,口腔方面交接准确性提升了35.55%,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危重病人采用品管圈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危重病人交接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危重病人床头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的准确性,提升护理质量,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途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7篇

[中图分类号]R1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79-01

危机管理是为应付各种危机情景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医护人员训练等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1]。仔细剖析危机时,可以发现危机事实上包含了危机发生前、处于危机中及危机产生后三个阶段。护士长可以通过透过三个阶段不同的护理管理和领导措施使病区达到预防对病人、医护人员造成伤害,防患财务损失,妥善处理意外事件和提高服务员质的目标。

1病区危机产生的因素

(1)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忽视查对制度而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或者当班工作中未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发现;或发现病情变化未及时通报医生处理,以致延迟抢救治疗时机。(2)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各项规章制度不认真落实,医疗机械管理不善,急救药品准备不到位,安全护理不到位,保护措施不得力,对特殊病人如老人、小儿、有精神症状及长期卧床的病人,无安全防护措施,导致病人坠床或发生压疮、烫伤等护理并发症而引起护理纠纷。(3)医疗团队之间存在不良沟通,护技、医技关系紧张,在抢救病人或手术时不注意场合与方法,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或在为病人做治疗时接打手机,这种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使病人对护理人员失去信赖。

2危机发生前的控制管理

2.1针对护理工作面临的危机进行事前评估。危机管理通常可分为事前和事后两部分,事前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事前对危机的预见和建立危机管理制度,预见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根据上述危机源的不同,寻找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预测,从而有重点的应对措施。(2)危机所处的阶段。通过对危机事件的仔细分析,一般包含了前兆危险期、爆发期、慢性危险期和危险解消期四个阶段。在护理纠纷的前兆危险期不难发现诱发危机的单一或多方面的因素。若能给予及时解决,就有可能消除危机。(3)危机的性质和损害程度。由于引起危机事件的诱因千差万别,所以危机对科室的影响也大小不同。事前分析每一可能产生危机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按其所处不同阶段一一详细评估,引起重视。(4)危机可能涉及到的法规。当危机预知要涉及到法律时,要迅速与医院相关领导联系,以防被动。

2.2设立危机应对机制。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危机发生之时是否有一套成熟的危机应对制度,而不是花点钱将事情摆平了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设立专门的应对组织及对策负责人。危机的发生不仅使科室蒙受损失,更重要的会使医院声誉下降。因此,医院应设立专门组织管理危机,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提出解决对策、决定何时启动危机管理组织,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2)实事求是,依法办理。危机一旦发生,危机管理部门应尽快查明真相,确认造成不良后果的性质、程度,必要时主动邀请有关权威部门参与纠纷的调查与处理过程,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正确把握“危机”的基调,既要满足患者的正当要求,又要有法律依据。(3)做好媒介及患方的协调工作。如实、迅速地向公众传递医疗纠纷等危机事件的有关信息,对实质问题要态度明确、口径统一。同时要争取病人、家属及其单位的支持配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个别因医护人员造成的事故,应按有关法规严肃处理,对于患难方的分歧意见,应正确对待,尽量减少负面效应,控制好事态的发展方向。(4)将危机管理制成手册或文件。对以上的评估完成后,一定要将危机管理手册或文件发送到科室和护理人员手中,并按制度认真执行。

2.3拟定护理纠纷风险应对策略。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后,医院还应针对各种“危机源”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首先对日常小事件、小缺点应给予重视及时处理解决。如医院常见的投诉现象。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紧抓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护士语言,熟练业务技术,学习医疗法规,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医院的需要,提高护理质量。其次,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严格护理行为,关心病人的需求,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

2.4将安全护理纳入护士长的目标管理,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的方法,在排班上尽量做到满足护士要求,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既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注意新、老、强、弱搭配。注明每周二线班,确定周末及节假日科室负责人,做到每班有人负责,每天有人检查,护理部月查及随机抽查,使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工作中,从而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确保一方平安。加强病人安全教育及管理,对危重病人、特殊病人、老人、小儿等应采取有力的安全保护性措施。做好科室水、电、气的管理,保证科室治安安全。

3危机发生中的管理

首先对可预知的危机,平时若能熟悉应变计划,危机发生时就能从容应对,掌握情况。

其次,对于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时,应立即召集关键成员成立危机应变小组,由领导者指挥应变。危机处理主要在解决目前最迫切的问题[2]。与危机有关,但不是那么紧急的问题,可以留到稍后处理。其次,要迅速评估可利用的情况资源及可采取的应对策略,以便动用更多的资源及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处理危机时,最不当的措施是将重心放在寻找错误责任的归属及指责相关人员。

4危机发生后的管理

控制危机情况,处理紧急问题后,紧接着就进入善后重建的阶段。危机后的管理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便是检讨改进。危机发生后常是部门或单位仔细检讨专业知识、技能是否有不足,需要安排相关的在职教育;常规、办法是否过时、不当,需要修改或重新制定;专业服务态度是否有偏差,需要修正改变。管理者还必须召开相关人员的会议,来作检讨改进的工作,吸取经验教训。

5结论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危机管理者并不是危机出现端倪才被动地进行危机管理,而是应从日常工作做起,建立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建立护理危机管理预案,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3],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注重培养护士的防范意识,持续改进护理管理制度,才能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努力去预防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8篇

【关键词】  危重病人;护理;高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1]。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病死率高,易引发医疗纠纷。2007年以来,我科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了危重病人的风险管理,以降低病区的医疗风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

1.1 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危重病人一般情况下是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而容易发生护士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1.2 急救物品配备不全 日常护理中所准备的药品能应对普通病人的需要,而危重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较快且复杂,一旦发生急救物品配备不全或功能不完好的状况,延误了抢救而造成病人死亡,医疗纠纷则很难避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在临床的急救物品配备中必须要考虑全面、且具有实用性和预见性,这些物品除能应对日常护理需要外,还要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必要的急救物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护士在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中往往重治疗、护理,轻记录,常常出现只做不记或记录不及时、不全面的现象。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引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在诉讼时这些记录起到关键的证据作用。因护理记录存在疵瑕而败诉的几率大增,轻则引起医疗赔偿,严重的可能会因为护理记录中缺少关键的抢救措施造成当班护理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1.4 护患沟通不良 病人病情的自然发展,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能使病人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如果医护人员与清醒病人或家属沟通不好,可导致纠纷的发生。这种纠纷的发生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视病人为亲人,以人为本,多沟通、多了解病人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谐的护患关系就很容易建立起来。

2 防范措施

2.1 进行危重病人的风险识别

2.1.1 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护士接待,护士应具备区分病人病情轻重的能力,然而我科的护士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年轻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与判断不是很准确,这就为后续救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为降低先入为主带来的隐患,我科室根据专科特点,规定新收病人,除了测量生命体征外,还进行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测量,从而能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及时处理。

2.1.2 识别危重病人的潜在危险 每个病人在被口头或书面告知病重后,必须由高级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其潜在的危险,指导其他护士在床边备好急救物品,交代需要加强观察的病情及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外,护士长或高级责任护士每天组织对新入、危重病人进行三级护理查房,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存在的问题,及早介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同时提出护理对策,使护理措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培训是提高临床业务技能的唯一途径,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或本科学习,积极参加与本专科相关的学术活动,定期组织专科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培训、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定时组织考试、考核,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3 加强重点环节和人员的管理 排班时注重新老护士搭配和发挥护理骨干作用,是风险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之一。特殊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在排班本上标明当天的负责护士,负责护士主要检查对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宊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风险管理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护理质量的控制范围包括入院指导、执行医嘱、各项治疗护理落实情况、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环节。

2.4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护理记录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制订专科护理书写模版。设定护理文书的质控员,对全区的护理文书定期检查,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

2.5 落实上报制度 护理人员在任何时间发生或发现护理缺陷均应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或护理安全组长汇报,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又为弥补缺陷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另外,凡遇到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及家属,在晨会交班时进行相互告知,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护理纠纷得到有效遏止。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的防范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自信心、主动性、责任感、成就感、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10-62岁,病程一个月至一年,平均年龄43岁,均经胸部CT或MRI诊断及手术病理诊定为胸腺病,且符合重症肌无力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分型:I型单纯眼肌型12例,II型轻度的全身型27例,II型中度全身型6例,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按胸腺大小、性质,采用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目的是彻底清除胸腺肿瘤组织及相关的脂肪结缔组织。术后联合使用抗胆碱酯酶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辅助呼吸,防止重症肌无力危象。

结果:全组患者均无手术或住院死亡,45例患者当中42例术后4-24小时顺利拔出气管插管,3例停用呼吸机以后因再次插管,分别于术后5日以及8日拔出气管插管,45例病人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合理的使用胆碱酯酶抑制药和糖皮质激素是尤其重要的。

2.1.1心理护理

手术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时轻时重,有些个别的病人甚至出现肌无力危象,所以在手术前应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心理耐受性差、易紧张、烦躁多疑的病人,要选择有经验的护士做好心理护理,以便使病人顺利接受手术前后的各项治疗和护理。

2.1.2术前处理合并症

术前根据病人有无合并疾病,如甲亢、糖尿病、低钾血症等,在改善本病的同时处理这些合并症。

2.1.3调节免疫功能

术前视病人情况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术前一般可口服强的松片。

2.2术后护理

2.2.1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常规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要保持病人的有效通气量,在护理别注意湿化痰液,及时吸痰,当病人脱机后更应鼓励病人主动咳嗽咳痰,同时配合雾化吸入使痰液易于排出。

2.2.2抑制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诱导肌无力危象的常见原因,当危象发生后又加重肺部感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宜选择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可用菌素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多霉菌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因这类药能减少神经、肌肉接头部乙酰胆碱的含量。加重病人的肌无力症状,应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机械通气期间注意湿化气道,及时吸出痰液。

2.2.3鉴别危象类别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肌无力和胆碱能危象的治疗原则不同,鉴别类型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肌无力危象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发绀、气道内分泌物增多,而无力排出导致严重缺氧。

2.2.4加强营养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病人因吞咽功能障碍而有营养不良及程度不等的脱水低钠、低钾或代谢性酸中毒,营养不良可引起此病的特点是由于新斯的明的不足所至,胆碱能危象是由于注射新斯的明过量所致,表现为呼吸道分泌物大量增加,因此应停止一切新的明的用药。

2.2.5药物应用的观察

在肌无力危象时抗胆碱酯酶药物的效果常呈进行性减退,加大药量后易出现一种危象到另一种危象,护士应有所警惕,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缓解危象而会使危象加重,护士应注意观察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6心理护理

重症肌无力病人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特点为进行性呼吸肌无力,因此病人常有受他人支配的感觉而不能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常常感到绝望、焦虑、无助,护士应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安慰工作,说明只要积极配合是可以恢复的。护士做每次操作前应向病人解释操作的目的、用途以取得病人配合,因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无法说话,护士应使用护患交流卡片,卡片上写明了各种常见不适和需要,如胸闷、有痰、疼痛,病人可指点卡片上的内容以便护患之间进行交流。当病人的病情稍好转时,应鼓励病人帮病人建立信心,因诊疗费用较高,病人及家属经济负担较重,病人常有负罪感,护士需动员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病人提供大量的情感及物质支持。

3 讨论

据统计,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有效率可达88%,但更应注意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尤其是术后服用胆碱酯酶抑制药以及糖皮质激素控制和预防肌无力危象的发生,本组45例病人中除3例病人插管时间比较长以外,其余28例均顺利的拔除气管插管后无肌无力危象的发生,所以在病人围手术期护理尤其重要,以促进病人康复,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李晓波,张其刚.重症肌无力病人术后肌无力危象的急救与护理.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12-30

[2]王领会.重症肌无力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护理研究,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