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急救护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6 12:21:27

急救护理论文

急救护理论文第1篇

1.1评价教学效果

在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同时进行理论考试,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根据自制调查问卷评价反馈急救护理教学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促进知识理解掌握、自学能力提高、有无学习兴趣提高等情况,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在带教实习结束后发放关于教师对于学生实习评价情况,统一进行填写并回收。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分别采用t和x2检验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其中研究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优良率为37.2%(52/140),对照组优良率为81.7%(98/120),研究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两组学生评价反馈情况

分析对比两组学生的评价反馈情况,具体见表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评价反馈情况,可见研究组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促进知识了解、自学能力、学习兴趣提高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教师对护生实习行为情况进行评价

统计分析教师对护生实习行为情况,具体见表3。研究表明,教师评价护生的实习情况,研究组学生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急救护理;实践教学

1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先进仪器备的不断更新,培养高质量的急救护理专业人才,实现与国际急救护理学教育接轨刻不容缓。《急救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面对急诊科室和ICU的工作特点,实习护生能否尽快地融入与急诊护理实习取决于护士是否能将常用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灵活运用于实际临床病例之中,必然更加突出强调其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本科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操作技能。本研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进行《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设计,充分评估学生和教师等各种教学资源,帮助护生建构学习内容,引导护生积极反思,着重培养护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学习或掌握的知识不能被看成由教师直接传给他们的现成的东西,它必须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科(专业)认知结构,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成的。护理教学亦是如此,护生在校学习知识的过程,不能仅仅是“灌输一吸收”的过程,护理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如何将学生置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使其为主体主动建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枯燥、抽象的医学、护理知识使抽象的趣味化、形象化,才能使护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learningdesign,CLD)主要由6个基本部分组成:情景、小组、桥梁、任务、展示和反思。作者本人根据两年的急救护理教学经验,借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质量方面,同时将CID的基本构架应用于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从情景设计到反思反复循环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准备

3.1教学主体我院四年制本科护生,与内、外、妇、儿护理教学基本同步进行授课。根据CID的基本核心“学习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护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特点。《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宗旨是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在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护生信息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2学习内容急救护理学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医学、护理学领域中的所有学科。而我校仅有36个学时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知识的讲授,不可能做到讲授每章节的内容,为了加强本学科课程与其他临床护理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交叉渗透,授课老师仔细分析研究我院临床护理学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调整(理论上采取以教材为模板,调整、合并、删减重复部分内容,增加实用性内容,实践教学中多采用综合病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课后采用开放性实验,保证每个学生对操作都能很好掌握和理解),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3教学资源我护理学院历史较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备),为了在仅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院临床老师在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积极注重自身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了不与临床脱节,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沿性和实时性,临床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进修、培训。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1O余人,固定一个老师带教,这样就避免了上大课,加强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保证了小组教学的效果。

4学习设计

4.1确定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数以“休克病人的抢救和监护”实验项目为例阐述。我们都知道外科护理学中也有“休克”章节,但是针对两门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急救护理学重在抢救过程中急救技术和复苏后的监护项目的应用,所以为了避免知识的重复、理论学时不够用,我们将重症监护技术和休克结合讲授,具体方法为在用2个学时课堂上介绍常用重症监护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个时候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多媒体的展示并没有一个很感性的认识,而后将休克放在实验室进行(2学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逐步引出抢救过程及监护项目,然后针对各个项目逐个介绍和操作演示。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4.2设计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以多发性创伤休克为典型病例,在查阅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其完善、真实,同时确定此次情景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展开形式(病例讨论:病例汇报——讨论——答疑、点评——视频——演示——练习——模拟——讨论)。

4.3小组安排小组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互动的机会,而且是学生专心处理学习情景的一种形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危重病人的抢救通常不开一个急救团队的合作,急救护理教学中尤其要向学生传授这样一种意识和精神。我校学生至入学以来的实践课都是固定分组进行,故两年多的合作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彼此有了一种默契,此外,对于不同的实践项目,教师还要考虑几人一组能更好地来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女休克病人抢救的配合中可将4名或5名护生分为一组。

4.4搭建桥梁桥梁是指护生在新的学科内容学习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护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已有相关知识并能正确、熟练运用它们的前提下,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学习新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每次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对学生的知识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应考虑到学生可能掌握哪些相关知识?对此部分知识的运用程度如何,同时上课之前简单向学生介绍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便于学生课前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4.5策划任务如何选择和策划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发展一个有效学习情节的核心,也是对护理老师的一大挑战。首先要保证所设计的任务(问题)是正确的、有实际意义的,其次是这个任务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这就要求老师设计任务之前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萌(对于这个教学内容学生喜欢怎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学生会问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会对这些任务怎样去诠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此任务当中。当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时时去评估任务完成的情况,必要时做出调整。在“休克病人抢救”教学时,要置学生于“急、危”情景状态中,可安排小组进行抢救配合的讨论和模拟,此时即涉及“心肺复苏术、除颤、吸氧、静脉穿刺、人工呼吸器的使用等多项临床操作的实施和配合”。这样一个大任务又可分为多个小任务,使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完成。

4.6安排展示展示则是让护生公开介绍自己或本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在执行和完成任务(即讨论和专科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护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汇报讨论结果;解释他们的思维活动;角色扮演或演示操作方法等。

4.7引导反思传统的教育系统认为学习就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而实际上能够回想起某个事物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理解了它或者知道怎么去运用它,同一个问题,换个问法或者置于不同的场景之中,学生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怎么去解决问题。故在整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特别强调学生针对所学问题或所模拟场景不断地进行反思、讨论,其做法是可以要求学生书写反思日记(例如我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产生的新观点或疑问?根据这个情景和案例我对护理有哪些认识?如果遇到此类相似而又不同问题时我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等)“在我校则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开展,我们改革了以往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不再采用“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等格式,而是根据不同实验项目,急救老师可以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要求设置实验报告的格式,对于“休克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我们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关于此例休克病人的抢救措施中,你组实际讨论结果与老师点评讲解的答案不一致的地方有哪些?对于不一致的原因你是怎么认为的?②你认为对于抢救过程中的医护和护护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最后定论符合你心中的要求和答案么?请说出你的想法。③对于休克病人的主要监护项目中,每个项目的意义和正常值你是否掌握?每个项目的观察和护理要点你认为都合适吗?不合适的请说出你的理由?④假设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病人,根据目前所掌握知识你认为自己能很好的去处理和应对吗?为什么?⑤对其他类型的休克、抢救和护理措施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⑥此次课程结束以后我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具体的提高和锻炼?⑦如果让我来设计这个实验的话,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5讨论

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它要求医护人员运用救护技术第一时间解除危机病人生命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如何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去系统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施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仍需要高校教育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利用建构注意教学观指导实践教学不仅避免了一直以来课堂中老师唱“独角戏”的情景,更为充分实现本科护生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学生的分组方式与支持学生共同思考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是学习设计的中心学生可在同伴的指导下学到不同的东西,并且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平等机会。此外,这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概念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在记录小组元素时,需要回答3个关键问题,学生:您会怎么样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材料:学生会利用哪些材料建构意义?设备:为了促进学习,你会如何分配设备?(采用哪些实验器材,数量多少)

5.2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论对错均给予肯定的评价,久而久之,护生会认识到: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讨之后对想法和观点的合理而清晰解释才是最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护生最终会喜欢参与讨论,这种思维过程的培养才是本科护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思想所在。注意在展示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或同伴的质疑,这样展示者才能明确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也可以激励护生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的质疑和阐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强调重要知识点的同时纠正或修改瑕疵和问题之处)。

5.3采用课后实验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实践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问题,让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书写报告的过程亦是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此外,通过实验报告老师还可以初步地评价教学是否达到期望的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导我们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学。

5.4急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同时对急救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应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另外还应注重自我防护意识的传授。

因课时数有限,为了增加学生的模拟训练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操作,我护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护理技能室,并给予现场指导,对于必须掌握操作如徒手心肺复苏术,还作为常规考核项目,严把操作质量。

急救护理论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共收治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247例,其中男162例,女85例,年龄17~84岁,平均(58.1±40.9)岁。致伤原因:车祸109例,刀砍伤57例,意外摔伤43例,机器绞伤17例,其它原因21例;致伤类别:胸部损伤32例,腹部损伤49例,四肢损伤(单处或多处)51例,骨盆伤12例,颅脑外伤40例,复合伤47例,其它类别16例。

1.2休克分组

根据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以及主要症状等参考标准对就诊患者休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为4组:休克前期35例,轻度休克90例,中度休克82例,重度休克40例。

1.3急救开始时间分组

根据患者创伤后开始急救的时间,分别以30分钟以内、30~60分钟、60~90分钟以及超过90分钟为时间段,分为4组。

2方法

2.1院前急救

做好急诊出诊护理准备,到达现场后立即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快速将患者脱离致伤区。本组病例中,有45例伴有脊柱损伤,搬运时给予颈托固定颈椎,3~4个人同时搬运;对59例患者疼痛难忍患者,判断无明显颅脑损伤及呼吸困难,给予杜冷丁50~100mg肌注缓解;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其中21例选择了现场给予气管插管,同时给予吸氧治疗(氧浓度为40%~50%,氧流量为6-8L/min);所有患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选择靠近心脏的大血管,积极抗休克治疗;最短时间内紧急护送,运输过程中护士详细记录急救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的情况,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配备呼吸机、监护仪、吸痰机、微量注射泵等设备,必要时通知B超室、手术室做好准备)。

2.2院内急救

2.2.1做好急诊护理措施

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快速给予姑息性止血措施。本组病例中,明显外源性出血患者184例,给予止血带、无菌敷料填塞、加压包扎等措施止血;对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或空腔脏器破裂出血的63例患者,立即给予早期的腹部穿刺或诊断性腹腔冲洗,55例经床旁B超或手术确诊;休克患者的补液措施,通过院前建立的2条以上静脉通道,以平衡液为主,先晶体(如林格液)后胶体(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静脉抽血,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备血,其中142例均给予了400ml以上的输血治疗;37例患者血压低于80/40mmHg,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提升血压;44例患者伴有明显感染,抗休克的同时给予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尿量等生命体征,每15min记录一次。

2.2.2做好术前准备

本组有93例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护士术前做好患者导尿、留置导管,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做好术前用药皮试,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等,为手术抢得时间。

2.2.3做好院内转运

患者经过急救处理,认真区分需要手术、检查或专科科室治疗的患者,做好转运准备;转运前检查各种管路连接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转运风险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签订知情同意书;通知相关科室(专科科室、手术科室、检查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开通绿色通道,携带必备的急救设施和监护设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护送;转运过程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

2.3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急诊病情变化情况分为:(1)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2)无变化: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3)恶化:心率增加或停止,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或停止等生命体征明显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好转率=好转人数/单组别总人数*1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休克程度

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休克程度患者的病情转归不同,好转度与休克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3.2不同急救开始时间

患者的病情转归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始的急救时间不同,抢救时间与好转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4讨论

严重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复杂,其特点是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救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必须依照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诊救护工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在现场和医院急救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对提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4.1病情判断是必要前提

根据创伤患者的脉压、失血量估计、休克指数(P/SBP)以及主要症状将患者分为休克前期、轻度休克、中度休克、重度休克。本组研究结果发现,休克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好转率达100%,其余不同程度休克好转率比较,中度休克和重度休克好转率明显下降,重度休克患者好转率最低仅达到75.00%;因此,急诊救护过程中,认真做好病情判断是护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现场急救是关键环节

现场急救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lh”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和合理处置,预防窒息的发生即可减少早期患者死亡的风险。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效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首要环节。本研究中院前急救,采取“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救治,在现场急救中立即给予伤情判断、包扎止血、静脉输液、紧急护送等救护措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院内治疗争取了时间。本文结果发现,创伤患者在30min内开展急救的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由于多发性复合伤导致重度休克,急救后患者病情虽未明显好转,但亦无明显恶化,后经手术及后续治疗病情慢慢恢复;在30~60min开始急救护理措施的患者,好转率为95.65%,60~90min的好转率(83.64%)已经明显下降,90min以后开始急救的好转率最低,仅为65.52%。现场急救的时间对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好转率有重大意义。

4.3院内急救和转运是重点

急救护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抢救硝普钠护理

Ananalysisontheemergenttreatmentfor125elderlycasesofacuteventricularheartfailure

HeGuixiang,ChenYaping

DepartmentofGeriatrics,XiangyaSecondHospital,Zhong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1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characterandcaringstrategyinelderlyacuteleftventricularfailure.Methods125patientsclinicaldatabetweenJanuary2000andSeptember2004ingeriatricsdepartmentwerecollectedandretrospectiveanalysiswasconducted.ResultsRespiration,heartrateandbloodpressureresumewithin30minutes.Innitroprussidegroup,clinicalsymptomswereinstantlyrelieved.Thereisobviousdifferencebetweenthenitroprussideandnitroglyceringroup.(P<0.05).Etiologyofelderlyacuteheartfailureiscomplicatedandpneumoniaisthemostcommonreason.ConclusionItisansignificantprocedureforsuccessfultreatmentinelderlyacuteheartfailuretograsptheindicationsandprescribenitroprussideassoonaspossible.Caringagentshoulddetectthesymptomofheartfailureearliersothatrescusitationratecanbeimproved.

Keywordselderlyacuteheartfailurerescusitationnitroprussidecaring

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是老年心血管病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抢救若不及时,可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死亡率较高。若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尽早抢救,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2000年1月~2004年9月,我科共抢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2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4年9月,我科抢救的125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男91例,女34例,年龄60~96岁,平均(76.5±16.4)岁,全部病例明确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

1.2基础疾病和急性心力衰竭诱发因素本组病例中冠心病31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27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3例,肾功能不全26例,扩张性心肌病18例。心衰诱因中肺部感染59例(占47.2%),快速型心律失常(阵发性快速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占9.6%),心肌缺血13例(占10.4%),情绪激动、劳累9例(占7.2%),排便困难2例(占1.6%),输液速度过快6例(占4.8%),原因不明24例(占19.2%)。

1.3方法

1.3.1抢救及护理方法(1)取坐位或半卧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2)高流量吸氧:湿化瓶内加入浓度为40%~60%的酒精,使泡沫表面张力降低而破裂,有利于肺泡通气的改善。给予4~8L/min吸氧,待病情控制后调低氧流量2~4L/min。(3)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老年患者西地兰首次剂量0.2mg静脉注射,速尿20~400mg静脉注射。血压骤然增高时首选硝普钠静脉滴注。自12.5μg/min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12.5μg/min,直到疗效产生(呼吸困难减轻,肺部音减少,尿量增加或血压下降[1])。(4)镇静:吗啡是治疗急性左心衰极为有效的药物。用于减轻疼痛和焦虑,降低中枢交感冲动而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降低心脏负荷,降低心脏需氧量[2]。本组有85例使用了吗啡镇静。(5)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6)严重低氧血症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本组46例患者使用了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3.2分组根据患者扩血管药物使用情况分硝酸酯组和硝普钠组,分别收集两种药物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缓解的影响。

1.3.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30min的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缓解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用药后30min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缓解的比较(略)

注:与硝酸酯组比较,*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表1结果显示,使用硝普钠的患者,用药后30min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能迅速得到缓解,与硝酸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患者有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硝普钠。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尽早使用硝普钠扩血管治疗,是抢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的措施。

本组125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起病急、发展快:从出现先兆症状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常常只需几分钟。(2)短期内反复发作:有些老年患者一天内几次心衰发作。(3)高龄患者多。(4)常见的诱发因素为肺部感染:本组病例心衰诱因中59例为肺部感染,占47.2%;(5)并发症、合并症多:心衰时易合并肾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

抢救体会:(1)加强巡视:老年急性左心衰发病急骤,但多数患者有早期症状,表现为突然胸闷、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而惊醒,不能平卧而被迫坐起,心率加速继而发展的面色灰白、口唇发绀、阵咳、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恐惧、濒死感。若不及时抢救可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而死亡。护士应了解老年急性左心衰的发病特点,加强巡视,及早发现早期征象。本组54例患者为护士巡视病情时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及早处理,控制了病情发展。(2)护士抢救技术熟练,争分夺秒:急性左心衰发展快,发病时间尤以夜间为多,护士呼叫医生后,不应等待医生看完患者再处理,而应迅速进行有效的抢救,立即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端坐位、双下肢下垂,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心电监护、血压监测、氧饱和度监测等,本组病例在医生医嘱前均给予了以上处理。(3)危急、重症患者血压骤增时首选硝普钠静脉泵入:重症患者病情来势凶猛,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血压常骤增,应尽早予以硝普钠静脉泵入或静脉滴注。自12.5μg/min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弱高于正常水平。因硝普钠扩血管作用强,应微量调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本组病例有84例使用了硝普钠,用药后1~3min就能起效。(4)老年急性左心衰伴低氧血症者,应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常选用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老年患者易合伴低氧血症,本组有45例患者使用了无创通气,及时纠正了低氧血症。(5)心理护理:重症患者多有濒死感,恐惧心理。因此加强心理护理,专人守护、心理疏导尤显重要。护士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行动对患者及家属也是最好的心理安慰之一。(6)加强健康教育,消除诱发因素、肺部感染、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是本组老年患者的常见诱因。避免感染,消除诱因是减少老年急性左心衰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急救护理论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严重胸外伤患者共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患者年龄16~68岁,平均(37.4±2.5)岁。外伤原因:3例刀刺伤,7例坠落伤,25例交通伤,5例挤压伤。损伤类型: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9例肺挫伤,7例膈肌破裂,15例血气胸,1例胸导管损伤。将入选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本组患者给予严重胸外伤相关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呼吸道护理

呼吸衰竭是导致严重胸外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有利于减少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患者意识清醒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的排痰方法,讲明及时排痰的重要性,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插管协助患者呼吸。

1.2.2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在重症胸外伤患者急救过程中胸腔闭式引流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正确安装引流管,确保衔接紧密,为避免引流管受滑落、扭曲或受压,应保持引流管直立性,并置于患者胸部插管水平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若患者伤后出现失血性休克,胸腔引流量持续超过200ml/h,则可以为胸内进行性血胸,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1.2.3胸带固定胸壁

针对肋骨骨折患者,因患者胸壁软化而容易出现纵隔摆动和呼吸反常,而导致呼吸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对此,因对患者进行胸壁牵引固定、胸带包扎固定胸壁等,胸带对胸腔内脏器及肋骨有较好的固定作用,可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采用胸带对患者胸壁进行固定,可对胸管进行固定从而起到防脱防痛等作用。

1.2.4疼痛的护理

由于严重胸外伤患者伴有剧烈胸痛、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因剧烈疼痛而表现出烦躁不安、绝望,甚至因疼痛而畏惧深呼吸、咳嗽,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患者止痛剂,并注意观察患者使用镇长痛药后呼吸、面色等变化,避免药物对患者呼吸循环的抑制。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倾听患者倾诉,多给予患者关心,为减轻患者疼痛感,可以让患者通过读报、听音乐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

1.2.5心理护理

由于严重胸外伤病情凶险,大多患者治疗期间心理上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等各种不良情绪,甚至有的患者出现不配合治疗等现象。对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并以和蔼、亲切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并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所产生的计数数据均采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治愈率比较,观察组治愈19例(95.0%),1例患者因心血管损伤死亡,对照组患者治愈16例(80.0%),4例患者分别因肺部爆裂、创伤性窒息死亡;且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90.0%)明显优于对照组(70.0%)。两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第6篇

1.1一般资料选择

2009年3月—2013年1月本院就诊并发生PICC脱入静脉内的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64.5岁。其中肠外营养患者5例,肿瘤化疗患者10例;患者中有肝癌3例,大肠癌4例,胃癌2例,肺癌4例,骨癌2例。15例患者均为右侧上肢贵要静脉置管,置管时间为20~200d,平均置管时间为140d,PICC导管脱入静脉内时间为置管后1~12d。

1.2手术方法发现

PICC导管脱落后,应立即用5%碘附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方法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送患者于放射科,运用X线透视检查确定导管漂移位置,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并即刻在近导管处合适地方行静脉切开取异物术,协助铺巾,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实施静脉切开术取出导管,取出成功后缝合并用绷带加压包扎。

1.3急救护理

一旦发现输液器导管脱落(常常表现为连接输液器打开调节阀即发现大量液体渗出,揭开辅料,前臂未见导管外端),术前需由一名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嘱其平卧位,向其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配合要素,尽量安慰患者、缓解其心理压力。另一名护士尽快备好异物取出术所需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包括缝合包、消毒剂、灭菌手套、2%利多卡因、治疗盘、心电监护仪等。术中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手术,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和各项生命体征,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后护士需向患者解释伤口加压包扎的意义和平时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顾虑。

2结果

对15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且重新置管后再无1例发生导管脱落,均成功延长带管时间至完成治疗。

3PICC导管脱落原因

3.1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对PICC的认识不到位,换药、更换敷料时手法不娴熟或者消毒后未用75%乙醇对穿刺部位进行脱碘,未用固定翼和缝线固定或者将导管套连接到金属柄时没有推进到底、减压套筒上的沟槽和倒钩未锁定对齐,导致导管固定不牢固,易引起导管脱管。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耐心或其他原因快速加压推注液体,引起导管连接处断裂,导管脱入静脉。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到位,关于PICC的相关方面教育不全面、没有针对性,未评估所教育患者是否较好掌握宣教内容、是否需要给予重复雪娇。对于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未能针对其特点给予详细指导,导致其不能较好的领会健康教育的内容。

3.2患者因素

患者带管回家休养过程中未遵循护士所交代的注意事项,未留意导管的长度和针眼处是否有红、肿、痛等异常状况。缺乏自我保护导管的知识。平时生活中肢体活动过度,导致外力牵拉或出汗引起敷贴松脱、失去黏附导管的作用,容易发生导管滑脱。患者在带管期间敷贴松脱后由于家距离医院远或者其他因素也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更换,自行用一般胶布进行固定,导致导管脱出。

3.3导管因素

PICC导管多是由硅胶材质组成,连接器选用的是不锈钢材质,如果反复弯折连接器等部位,容易引起连接器部位硅胶磨损从而发生断裂。再者,上肢运动较为频繁时,由于血流冲刷作用也会使断裂的导管向中心静脉或者更深的地方移行。

4护理对策

4.1采取综合护理干预PICC

导管作为一种异物长期留置于患者体内,容易发生各种问题,所以在治疗期间务必要做好患者的导管维护。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置管后的脱落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给临床治疗带来保障的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因脱落而重新置管的痛苦和经济压力。

4.2密切观察患者

病情提高导管脱落的警惕性、加强服务意识,规范化培训每位护理人员,告知其导管留置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状况和相应的护理对策。在进行敷贴换药等操作过程时务必要注意动作轻柔,每次输液冲管、封管时需观察导管的顺畅度和输液的速度、体外导管的长度等是否有异常,如果导管不太顺畅,需尽快更换PICC导管,无需用注射器加压冲洗,因为如果使用10mL的注射器进行冲洗时,其施加在导管上的压力很大,容易导致导管脱落或移位。护理人员同时要详细观察置管静脉的走向及血流是否正常,导管和针眼处是否有漏液(此为导管断裂的征象之一)、患者是否有相关情况的主诉如置管部位胀痛、烧灼感等,如果异常尽快给予处理,务必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4.3规范操作

穿刺前要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向其解释置管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同时对患者的血管情况给予准确评估,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和妥当的位置进行穿刺,以穿刺点为中心用75%乙醇和0.2%安尔碘各消毒3次,先顺时针方向消毒1次、然后逆时针方向消毒1次、最后再顺时针方向消毒1次,消毒范围确定为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穿刺时避免导管和连接器结合处成角,将导管末端至于桡侧,以防肘关节活动中引起导管和连接器结合处成角断管,穿刺尽量一次成功,以免多次反复穿刺对局部血管和组织造成损伤。置管完成后需要修正导管,此时需用无菌剪刀在有刻度处把断端剪成直角,这样可以方便以后的随访观察。同时要牢固安放固定翼,外留的导管长度要选择合适,通常是在5cm上下,S行安放,这样也可以防止日后患者日常活动中导管缩进和脱落。外留导管长度需做记录,护士在每日查房时要进行测量并告知患者自行测量,看是否导管有移位,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于需要换药和更换敷料的患者,护理人员更要秉持责任心和同理心,按照操作规范定时进行护理,选择适宜的无菌敷料,不要和皮肤固定太紧,避开关节和凹陷处,按照从中心向四周按压固定的原则实施,换药过程中避免穿刺手臂剧烈运动,减少由于用力过猛所导致的导管脱落。在为患者穿脱衣服时,需嘱患者穿衣时先穿置管侧手臂,脱衣时后脱置管侧手臂,防止导管的带出。护理人员还要记录患者局部皮肤的情况、所用敷料和肝素帽名称,以便和前面的处理进行对照。

4.4健康教育工作

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和其家属的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带管出院后的导管维护指导等。重点采取一对一的健康指导,给每人发放《PICC导管长期护理手册》,嘱其认真阅读。首先需提高患者对PICC导管的认知度和对置管的依从性,鼓励其坚定置管治疗的信心,树立起自我保护导管的意识,指导其日常活动或运动时尽量避免出汗,衣物的选取也主要以吸汗质地的棉质衣服为主,置管期间只适宜从事一般性的工作、家务劳动以及体育锻炼,不进行过重的体力劳动和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尽量避免手臂过度负重。保持局部清洁,患者可淋浴,淋浴时需用保鲜膜把穿刺处皮肤进行严密包裹,防止敷贴打湿,不适宜盆浴和泡浴,置管期间不能擅自撕扯敷贴,若敷贴出现卷边、松动需告知护士及时更换。同时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观察穿刺处皮肤,若出现针眼渗液、渗血、肿胀、疼痛、发红等情况,要尽快联系医生或护士并给予处理。出院患者每周需到医院接受一次导管维护,必要时可到患者家中进行安全维护。

4.5加强培训和管理

急救护理论文第7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选取40例患者,均符合《神经疾病》诊断标准。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7.2±7.3)岁,发病时间2~3h。

1.2排除标准

①有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②6个月内受过重伤或有手术史的患者;③不接受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基本方法

密切注意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节奏的记录,有效防止脑水肿和脑疝的形成,同时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部位和次数。为患者选择环境安静、光线较暗的病房,减少外界刺激,做好咬舌患者口腔护理,及时更换长时间不清醒患者的,保持大小便失禁患者衣物及床铺的清洁。装床栏,避免患者因坠床发生意外。

1.3.1发作护理

发作时及时让患者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上下臼齿间放置开口器或压舌板,并给患者松衣领腰带,为避免骨折和脱臼,不可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尤其是特殊部位。

1.3.2建立静脉通道

用比较柔软的管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方便及时给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用药,控制病情发作,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选择前壁粗大的部位而非关节处,减少因穿通静脉壁和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静脉用药时还需避免药物外渗等意外的出现。

1.3.3用药护理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关键在于及时控制患者抽搐症状。安定作为一种常用注射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抑制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控制稳定病情后的口服用药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安纳、拉莫三嗪等,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情况而定。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定期检查,了解药物疗效,如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嗜睡等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1.3.4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若出现舌后坠阻塞呼吸道的情况,则需要用舌钳拉舌或者放置口咽通气导管,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另外,还需对患者脑部及其他组织进行持续低流量的吸氧,严重情况下应插气管甚至切开气管,若仍出现换气不足的情况,则进行气囊人工呼吸。1.3.5脑保护急救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出现高热症状的情况比较多,脑组织代谢增加和颅内压升高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脑保护急救护理是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块或进行擦浴和用冰帽降温等都是可行的办法。

1.4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②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护理效果有4个程度,即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评定标准如下。痊愈:患者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无复发状况出现。显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次数在70%以下。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在20%~70%之间。无效:癫痫发作次数没有明显的减少,甚至有升高的情况出现。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采用急救护理后,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痊愈27例(67.5%),显效8例(20.0%),有效3例(7.5%),无效2例(5.0%),即护理总有效率为95.0%,无效率仅占5.0%。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第8篇

1.1方法对照组患者按医嘱采取常规的急诊科抢救措施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及时采取整体性、针对性的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及相应护理如下。

1.1.1病情评估成立专业的急救护理小组。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因此患者在被送入急救室时,护理人员需简单询问病史同时做好病情评估。使用格拉斯昏迷评分表(GCS)分别对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动作反应进行评分,3组反应总分为GCS评分。13~15分为轻度创伤,9~12分为中度创伤,<8分为重度创伤。在GCS评分的指导下对伤情进行全面评估,把握患者最为重要的护理问题,确定相应的护理诊断、计划、措施,同时协助医生积极进行处理。而对于开放性创伤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损伤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止血、包扎、固定方法。

1.1.2使用急救“绿色通道”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初步评估,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若患者出现脏器脱出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使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将脱出脏器包裹),避免将脱出脏器在无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回纳腹腔,以防导致严重感染。若胸部损伤者出现开放性气胸则应迅速封闭伤口。

1.1.3给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应及时给氧以免由于缺氧对患者身体及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创伤患者入院后,选择适合,同时选择适合不同创伤程度的开放气道的方法,确保持续吸入足够的氧气。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其病情较重,需迅速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并给予吸氧,同时需要观察是否发生舌后坠。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如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等。发生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药,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1.4静脉通路的建立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由于创伤使患者处于较强的应激状态,血液灌注可能发生变化,出现由于失血、创伤引起的休克,需静脉滴注相应的治疗药物。因此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保证药液、血液等可以顺利输入至关重要。

1.1.5病情观察抢救结束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尿量等进行监测和记录,若患者突然出现异常需立即处理。多发性、复合型创伤的患者更需监测病情,防止因观察不良对患者造成严重不可逆损害。

1.1.6做好记录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抢救的各项措施均需在6h内将抢救记录补充完整。写好抢救记录需要做到及时、准确、完善、有效、防止涂改和伪造。

1.1.7心理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与家属、医务人员沟通,表达心中的顾虑和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务人员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

1.2观察指标观察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患者创伤的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创伤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者救治过程顺利,意识恢复后可配合护理人员相关工作即为显效;患者救治过程相对顺利,意识恢复后可较好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即为有效;患者救治过程不顺利,不能配合护理人员完成相关工作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采用本科室现用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创伤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创伤控制时间为(7.2±1.4)d,住院时间为(11.3±2.6)d。观察组患者创伤控制时间为(3.5±0.8)d,住院时间为(7.6±1.5)d。观察组患者的创伤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创伤控制时间=13.60,t住院时间=7.39,P<0.05)。2.2两组患者的创伤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5)。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P<0.05)。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第9篇

必须将病人平卧于有硬板的床上或平车上,选择胸骨下段作为按压部位,双手交叉重叠、有节律地在胸外间接按压,频率不低于100/min,将胸骨向下按压至少5cm。如果操作者按压部位、方法、姿势不正确,按压是无效的,甚至给病人造成肋骨骨折、肝脾破裂等不良后果。如频率过低,达不到满意的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在抢救过程中,紧密配合医生进行胸外按压,需除颤时要协助医生如暴露病人胸部、帮助涂抹导电胶等,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做到每5个心肺复苏周期替换按压者,按压停歇时间在5s~7s内,提高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蔡文伟等的研究成功地观察到,随着按压时间延长,医务人员心肺复苏质量明显下降的现象,提示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每2min或每5个心肺复苏周期更换按压者的建议对我国医务人员也完全适用,此建议在2010年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亦未做更改。

二迅速建立理想可靠的给药途径是心肺复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

护士应在3min内迅速开放2条静脉通道,胸外心脏按压期间经膈肌以上的中心静脉给药优于其他静脉,而中心静脉穿刺比较费时,同时受气管插管影响。周围静脉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操作简便快速并发症少,既保证输入液体的质量,更便于固定,留置针贯穿于整个急救护理中,护士应熟练掌握,因此必须注意:①选择最大、最易穿刺部位的静脉,如颈外静脉、股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活动度小,便于固定,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时,无人协助压迫,该静脉也充盈良好,穿刺可在直视下进行,而穿刺时间缩短,操作简便易行,既安全又可迅速刺入静脉,并发症少。在99例心脏停搏病人的抢救中护士均首先采用Y型/22GA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并且与胸外按压操作者无相互干扰现象,为抢救赢得时间。②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应中断复苏术的进行,不妨碍按压术的进行。③如连续3次或90s以内静脉穿刺不成功,则应改为骨髓内通路或气管内给药物。

三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因心脏停搏后,呼吸可立即停止,应在心脏复苏的同时重视呼吸复苏。畅通气道是心肺复苏最基础、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抢救措施,是保证人体基本血氧分压以及脑等重要器官必要氧供给的重要方法。人体在心跳呼吸骤停早期,由于肺内尚有大量残留气体及胸外按压可起到呼吸运动和产生一定的气道开放,所以2010年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胸外按压优先于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但是在大咯血、误吸窒息、呼吸极度衰竭或分泌物堵塞气道时仍然应立即进行气道开放,在气管插管时护士应快速准备好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的用物,做好插管前的准备,管道插入后注好气囊并妥为固定,接呼吸机以机械通气及供氧。开始时选择控制通气方式,自主呼吸心搏恢复后可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节通气方式及呼吸机参数。

四复苏后的护理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开始应5min测一次血压至逐渐稳定,以后可延长每半小时或1h测量一次,直至血压完全稳定;严密心电监护:肾上腺素可使病人心率加快,机体代谢混乱,还会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甚至再次停搏,因此心率的过快、过缓和心电波形的改变均应给予重视;呼吸管理:心脏复跳后呼吸功能的维持极为重要,应千方百计恢复自主呼吸。①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这是最主要的;②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和缺氧程度,必要时加压给氧,要注意吸气与呼气的比例,以1∶1.5为宜;③保持呼吸机有效通气;④气管插管超48h~72h,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不易咯出,应进行气管切开;⑤注意呼吸机压力,过高的压力可增加胸腔压力,进一步影响心脏搏出。预防肾衰竭:心脏骤停均可引起肾小管变性而发生肾衰竭,所以应保留插尿管,动态观察尿量、尿比重,积极防治肾功能不全;预防和控制感染,预防肺炎、肺不张等发生,防止泌尿系感染,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五注意事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