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8 16:51:18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1篇

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开展以来,我们多次召开党委会、座谈会、演讲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到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围绕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管理、品牌建设及扶贫攻坚开展调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挖掘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了解到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亟需支持的内容,明确了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对照“七破七立”、对标先进,我们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高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乡村振兴总方针,结合全县农业经济实际,重点抓好三大攻坚项目:

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2019年,计划落实高效经济作物面积84.5万亩,比上年新增22.5万亩,其中,蔬菜新增4.4万亩、花生新增6.3万亩、辣椒新增1.5万亩、地瓜、谷子等其它经济作物新增10.3万亩。

二是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建设孟家高标准设施蔬菜、花卉,丁家房冷棚葡萄、叶茂台花生、秀水河子红干椒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96个,强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标准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围绕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区、农村电商等各类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加大扶持、投入力度,资金扶持要达到3500万元以上。

第二,高水平推动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更是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要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同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以都市农业、设施产业、农村电商为重点,建立由省、市专家牵头,由本地人才参与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以上。

二是组建由“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大专家+本地产业人才”组成的农业科技研发团队,助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应用,全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要达到100项(个)以上。

三是开展优秀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行动。继续同辽宁青创全面合作,积极向国家、省、市申报新型职业农民及新农人培训项目,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

第三,高标准开展扶贫攻坚。扶贫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发展的责任所在。解放思想,更要心系扶贫工作。下一步,我们要在四个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在特色产业培育上下功夫;二是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三是在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四是在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培养、脱贫动力激发等方面下功夫。做到精准扶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2篇

县发展和改革局:

根据《中共大英县委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委〔2020〕-1)精神,现将我局涉及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是生猪养殖积极发展。截止8月底,我县持续保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存栏生猪41.61万头,出栏28.13万头。二是大春生产保持稳定。已完成大春扩面7000亩,其中水稻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玉米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大豆5000亩,完成进度为100%。三是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四是人居环境整治有效。积极推进省级“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2019年33个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200户,完成总工程量的100%,已完成组织验收,目前正在对个别不达标户进行整改。2020年继续实施“厕所革命”项目,计划在28个村改造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截至8月底已完成6600余户。结合实际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机制建立完善。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镇级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编制完成《大英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启动编制《大英县隆盛镇杜家寨片区概念性规划及村庄设计》。二是强化投入保障。积极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工商资本带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统筹涉农资金项目,创新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目前已到位债券资金5600万元。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等具体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从县级、镇到村有序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县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严格督查落实。

(二)因地制宜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提升。

一是重点突出着力培优产业。围绕巩固大英优势特色农业,提出“7+3”现代农业体系培育计划,发展柠檬、柑橘、甜桃等优质水果基地2.21万亩,打造绿色蔬菜基地0.8万亩,发展小龙虾等特色水产5000亩,建设道地中药材基地0.64万亩,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49家。二是产园互动推进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乡村与休闲旅游农业相结合,重点打造遂大快捷通道、蓬乐路沿线农旅融合示范带,不断提升“宋井桃蹊”等乡村景点业态,通过全国休闲农庄验收1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隆盛中药材、蓬莱青花椒、蓬莱柑橘、卓筒井甜桃、河边柠檬和回马绿色蔬菜6个现代农业园区。大英县隆盛镇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三星级农业园区。三是品牌创建力促提质增效。培育发展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12家。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家,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81个、家庭农场851家,争创市级示范社33个、省级示范示范社27个、部级示范社4个,争创市级示范场3家、省级示范场15家。全县11家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的25个品种获得“ 遂宁鲜”品牌授权。

(三)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2019年共投入资金7600余万元,改造农村户厕6.17万户,目前已全部完工。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在28个村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目前已完工6628余户,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工;新建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11套、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153户。二是加快乡村公共基础配套。结合脱贫攻坚建设农村文化室、卫生室等综合服务设施52个,45个贫困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村级活动中心全面配套升级。围绕“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投资1.4亿元实施杨河路、玉太路、隆通路、五福路等35公里农网路升级改造,以贫困村为重点的260余公里道路拓宽加固工程全面实施。三是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结合疫情防控整治环境卫生,以庭院为重点,围绕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消毒”等活动和环保问题整治,多方位实施村庄清洁行动。2019年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07个,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2个。

(四)群策群力推进乡村治理,示范引领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成立了大英县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结合村建制调整改革,对168个行政村开展换届选举,在全市率先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面规范、整治村务公开,全县村务公开率和规范化率均达100%。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积极开展文明村、“四好村”创建,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民代表大会和广播电视、微信等各种渠道,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全县累计创建省级四好村37个、市级四好村240个。三是不断强化村民自治。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实施“雪亮工程”,切实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工作。指导全县168个村制定各具特色、切合实际、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299个。

(五)重点发力落实改革举措,激活要素加快农村发展。

一是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170个(含村建制调整前50个),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4860本,颁证率99.52%。二是激活农村发展资源要素。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等农村使用人才培育,全县职业农民持证上岗达1000多人。以“五联”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营,完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今年1-8月,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3.13万元,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平4.51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426元,增长7.8%。三是加快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按照全市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总体安排,在隆盛镇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先进镇创建,并在原隆盛镇杜家寨村、后坝村两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基础上,新增隆盛镇土门垭村等6个市级试点村和蓬莱镇榕桥村、回马镇花园村2个县级试点村。2019年成功创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7个,市级乡村人才振兴示范村1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较慢。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加之农村改革创新举措不多,政策项目支撑不足,一些规划的重点工作推进成效不明显。二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力度不大。主要是受今年疫情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渠道不畅,工资收入相比往年有所减少。同时受农业市场影响,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平衡。一些镇村项目统筹规划落实不够,项目管护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道路、农业产业等生产生活配套还存在短板。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3篇

农村经济是所有关于农村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与所有经济体相关联的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农村经济关系代表着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自从我们经济腾飞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以小区域的农村经济体,数量之多,奠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最近一些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急速增长时期。深思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城镇的特点是级别低,数量多,它围绕着城市的边缘,作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纽带。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发展,从而达到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相互平衡,这对经济平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畅销,也极大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产品质量太次

随着贸易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变得国际化,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涨幅达到几倍。但是由于我们地域广阔,农业产品分布较为分散,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又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相对比与国际水平还是远远落后,这就暴露了我们农业品质量问题,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就难以被消费者认可,这直接断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

农村的经济投资力度不够,这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引入资金不够。由于农村生活竞争力相对城市比较低,所以产生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间接地使农民安于现状,这?哟蟠蟮慕档土伺寰?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因素。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三、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的制定方案,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如果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设施,那么质量是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因此要积极学习国际化先进技术,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不滞销,物有所用。

(二)改善农村思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增强农民的思想素质,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备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让人人都为农村经济尽一份力,建设社会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随时增多,要随时掌握市场经济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制定对应方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市场所需,生产链才能保持良好的活力。

(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免农民各种税收,增加扶持政策。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翻了很多倍,以往的对农扶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负担,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度。只有从扶持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才能彻底打开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只有把经济基础做牢靠了,人民生活水平太能达到新高峰。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4篇

1 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政策还远没有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在国力和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拿出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去反哺农业,出台更多的惠农措施、优惠政策,努力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并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民要富裕、农村要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金融的支持,“三农”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支持其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机构应努力提高其业务服务水平,积极研发提供符合“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给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者足够的资金支持,满足农村实际金融服务需求,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2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使农业生产由片面的追求数量上的增加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强化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切实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体闲农业、旅游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和农业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合理引导和加强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机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平均单位产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必然由自然经济状态向市场经济状态过渡,农民的家庭式经营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面临巨大的风险和高昂的交易成本,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力地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对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指导、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财政上每年预算专门的经费对专业合作社进行补贴,积极引导村干部、致富能手、种养大户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强化规范化建设,对合作社的主要运行指标加强评估与考核,实行定期公开和动态管理。专业合作社要提升合作社运作理念,优化合作模式,强化指导服务,提升合作组织的整体质量、合作规模和带动能力。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5篇

一、人才培养是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功能

1、人才培养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职能

高等教育的特定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通过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这一任务由高等学校实现。高等学校具备如下的三种社会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高等学校办学必须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网站“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全国农业院校共有81所,占全部高校总数的3.51%,其中,大学(含专门学院)41所、专科学校(含职业技术学院)40所;我国农学门类研究生4.5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农学门类研究生4.31万人;我国农学门类本专科学生51.4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农学门类普通本专科生38.54万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健全,每年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数十万的高层次农学和涉农专业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2、输送人才是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必然需要大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的需要,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农林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培养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

二、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1、明确农业教育的引领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教育作为整个农业教育体系的“领头羊”,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带动着整个农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着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为此,农业教育理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引领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

2、大力构建农业教育质量标准

只有农业教育的教育质量高,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质量问题。因此,构建农业教育的质量标准是重要命题。必须摒弃以前单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确立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化、系统化、特色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标准。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教育和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应联合制定农业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以法规文件形式确保农业教育质量;从中观层面看,地方教育和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农业教育质量标准细则,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学科行业特色和办学层次特色的农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尽快引导农业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从微观层面看,各农业高校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的特色鲜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农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农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确立,切实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业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人才质量保证。

3、积极拓展教育方式

突破目前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确立开放式、终身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与基层人才培养基地间的联系,建立基层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转换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第二,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巩固高等农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在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开放教育学院。第三,积极吸纳政府和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合理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成立社区学院。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6篇

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36-03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予以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性任务。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人口的结构性问题,无疑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当前农村人口结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对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才能对症下药,才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当前适时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的“度”,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乃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文献回顾

人口结构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学界对农村人口结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将人口结构与三农问题乃至新农村建设问题联系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农村人口结构问题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年龄、性别、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留守妇女多、留守老人多、留守儿童多(杨华斌,2006),而农村人口素质结构主要呈现为素质普遍不高而人才流失等问题(王庆华,冯玉平,2006)。人口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调整人口结构失衡已经迫在眉睫(张继红,2006)。针对农村人口结构中的文化、教育等专题,不少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高书国,杨晓明,2004)。总体来看,近年来研究农村人口结构的文献越来越多,对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过多强调了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强调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而对农村人口内部结构问题考虑不足;二是农村人口结构研究没有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此,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农村人口结构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及产业转型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严重恶化和失衡。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的建设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增多,留守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结构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许多农村人口纷纷外出打工。尤其是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进而形成所谓的“民工潮”。该现象直接冲击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了农村留守人口现象。

1、我国农村留守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特征

(1)从年龄结构看,农村留守人口中老年人、儿童多。据有关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这说明农村外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留下了大量的老年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或养老。而由于许多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或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庞大,总体比例偏高。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推测,中国“留守儿童”已经达到229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占86.5%,87%分布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

(2)从性别结构看,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多。据相关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男性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65.4%,由于家庭分工、男女劳动力体能性别差异等因素,大多数拥有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选择了半流动的外出务工模式,即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农村务农的方式。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在1999个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2.2%,18~35岁的占75.1%,其中18~35岁的男性占52.1%。从年龄性别构成看,23岁以下(婚前)的农民工男、女人数相当,比例在1.1:1,而24岁以上(婚后)的女性外出务工明显少于男性,男女比例在4.8:1。此调查不仅表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体,同时也显示在当前总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总人口男女比例51.53:48.47)的大背景下,农村年轻的女孩涌向城市而使留在农村的男青年无法找对象的性别结构严重失调现象更凸出。

2、我国农村留守人口结构恶化的形成原因

(1)各地将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仅仅关注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的问题。学者们也积极研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途径,而在市场本身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大批农民纷纷离土务工。从农村居民的收入来看,这无疑是增加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辩证地看,农业劳动力转移超过一定的“度”,农村人口在数量上并没有绝对的减少,却在结构上进一步恶化。

(2)农民培训目标单一片面。最近两年来,各地相继开办农民工培训学校,但培养的大多数是为去城市打工的只具有基本技能的技工。而农民工又以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男劳动力人口外流是造成目前农村留守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结构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规模的影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在2004年的促进就业论坛上指出:2001~2010年的十年中,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估计可能达到1.6亿~1.8亿,平均每年转移量在1493万~1662万。2010年以后,受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将有所放慢,平均每年转移量大约在1200万~1300万之间,十年转移的总规模在1.3亿~1.4亿。而在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农村人口具有偏好差异,青壮年人口积极转移,而老年人口更愿意留在农村。

(二)我国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业劳动力素质

结构失衡

人口素质也称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一般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结构很不理想。

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结构现状及问题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46%,小学占29.20%,初中占50.38%,高中占10.05%,中专占2.13%,大专以上仅占0.77%。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八年,离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有点距离。而据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在农村从事种、养、加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文化程度平均不到九年。现在农村很多村庄找不到18岁~35岁年龄段的劳动力,田地都是留守年老劳动力去耕作,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无法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果转化普及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

2、造成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失衡的原因

造成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失衡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传统观念影响、经济约束等,但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人口、经济、教育的不良循环。农村居民生育观念没有彻底改变,“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仍在农村流行,加上计划生育、节育工作的不到位,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快,而农民收入低,大量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改善,从而影响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对教育投入少,从而导致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经济落后一教育投入不足一师资力量匮乏、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不高一新增劳动力素质不高、对教育不重视、增收致富能力弱一制约经济发展一对教育投入不足,等等。

(2)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在农村家庭教育受经济约束的情况下,政府作用的外力不足,便无法打破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在长期内不合理。与城市教育相比,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农村家庭与农村社会教育投入十分有限的不良基础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素质差距的扩大。

(3)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对农村地区而言,第一,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匮乏、教育设施落后,人才培养相对不足;第二,由于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吸引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农村建设十分困难;第三,长期以来,农村用高成本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后,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据调查显示: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回农村的也不到1%。人才流出多、流入少,使得农村长期处于人才“赤字”状态,建设性人才匮乏。

三、农村人口结构恶化和失衡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人口问题,而农村人口问题是一个涉及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从上文分析看,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具体而言即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地区)留守人口中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恶化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素质结构失衡问题并存,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1、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生产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失衡会引起农村人口整体素质降低。农业劳动力(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素质本来就不高,传统的生产方式仍占较大比重。而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大量脱离农业涌向城市,造成农田耕作效率下降,甚至造成田地荒芜,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出台了强有力的保护扶持政策,但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措施还必须狠抓科技武装和人才支撑这个关键。从长远看,没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队伍,农业的增长方式将难以转变,农业长期陷于原地徘徊的困境,农业的基础地位也难以巩固。

2、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直接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安定和谐,从而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农村留守人口中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农村不稳定家庭增多,留守孩童疏于管教,妇女、老年人负担加重,一方面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社会治安自我防范能力下降,由此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农村人口结构问题如在长期内得不到解决,农村将无法长期稳定发展。

3、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长期巩固。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数量充足、知识文化水平合理的农村劳动力长期投身于农村建设,而失衡的农村人口结构从数量和素质上都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各措施的实施,人口结构失衡作为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也会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造成不利影响。

四、解决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1、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宏观调控,适当引导和控制。只有在基本保证农业健康发展所需要劳动力资源的前提下,让“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才是科学合理的。否则,将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人力资源浪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全面认识,充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教育引导农民科学认识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规律,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能条件去找位置,合理择业。事实上,部分农民更适合在农业上经营开发。

2、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入农村。一方面,要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大批的大学生到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的人才提供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使自愿去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的聪明才智、专业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地说,吸引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去当村支书、村主任,去乡办企业当厂长、经理,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政府确定他们的干部身份,给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激励他们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吸引一部分在外打拼多年、有经营头脑、有创业胆识、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回乡发展;大力彰扬那些钻研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好的科技生产大户的先进事迹,发挥好这两类人在推进现代农业上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把经营性人才吸引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来。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7篇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就业能力 和谐

新农村建设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国党中央一直走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通过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力资源的概述

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即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程度不仅可以用数量来计量,而且要用质量来评价。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农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巨大。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众多,但在质量上主要表现为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素质低、技能差。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80%左右,其中文盲占10%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左右。

今年的两会上,重点强调了农村人力资源的问题,并将采取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进一步结合、扩大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公共服务、加强创业引导等措施,使整个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2.1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既有“民工潮”,又有“民工荒”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其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造成农村了劳动力技能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而大大限制了农民利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

2.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尽管第一产业仍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制度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工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等第二、三产业,这就需要具备较高文化和技术水平的农民。

2.3农村劳动力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由于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文化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者的经营管理较差,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市场意识还比较淡薄,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

2.4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相关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更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与使命感。

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和个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基层人员经营管理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市场意识比较薄弱;法律意识淡薄。

3、有效配置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研究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发,是指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社会、国家等多种渠道,利用教育和培训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特别是在国家积极建设新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阶段,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育

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偏低,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3.2加大投入,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育环境

通过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把紧缺岗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进行正确引导,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学习能力、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3农民应积极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民必须树立和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主动投资于科技和教育,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走上知识致富的道路。

3.4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理念,也是国际社会坚守和提倡的信念。

人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源更是社会发展中宝贵的财富。我们只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地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制度,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坚守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3.5鼓励农民家庭和个人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

在我国,农民有送子女读书的优良传统,教育经费投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家庭和个人。要使农民转变观念,要鼓励农民加大力度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并不断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4、总结

我国的小康社会的低水平、不全面和非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本质上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低水平和不平衡。因此,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即从长期以来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转向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加大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着力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人力资源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万舟.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04)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8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9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