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设计实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55

建筑设计实训

建筑设计实训第1篇

关键词:高校建筑;节能;监测;实训;设计

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国法,建筑节能监测也已成为国家各级政府落实建筑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抓手和措施。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响应国家政策,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既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又懂得实际应用和良好节能习惯,本文结合本专业实验室的具体情况,以校园真实建筑为模拟对象,设计了完全符合实际应用和《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的高校建筑节能监测实训系统。系统设计克服了节约型高校建设过程中应克服的传统能耗计费和采集缺点,提高计量精度和监测系统工作稳定性,探讨为提高校园电能管理效率减少教学各项工作中的电能消耗,降低校园电能利用方面的可能性,从而导出设计合理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对推动校园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模拟目标项目概况

实际模拟的高校属于我国重点高校,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能源消耗量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校园处于建设发展时期,因此每年用能量均处在不断增长中。例如,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以及办公、科研、后勤软硬件等,均导致耗能的增加。另外,学校不但从事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在服务社会以及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致使能源消耗增加。当前学校年用电量超过2300万kWh,其中生活用电占40%,科研用电将近48%,其余为教学用电;其次,学校拥有多个校区且多数小区年代已久很多设备性能老化,一方面增加了管理难度,另一方面耗能量较为严重。

模拟高校建筑分类参照已经公布的大型公共建筑分类方法,结合校园特点进行修订。即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关于建筑分类的“学校建筑”编码后增设子项编码,以对应校园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和用途。子项编码分为以下14类。

a.行政办公建筑

b.教学楼建筑

c.实验实训楼建筑

d.学术报告厅建筑

e.综合楼建筑

f.信息中心楼建筑

g.校企合作科研实验室、工厂

h.体育场馆类建筑

i.食堂餐厅

j.学生活中心

k.学生宿舍

l.学生创业园

m.医疗中心

n.其他

2 节能监测实训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实现以下目标:利用数字电表采集用电数据信息,并经过智能电表网关传送到能耗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借助相关软件对用电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为校园各用电部门提供参考。另外,设计时为了减少投资成本,要求以“因校制宜,简约可靠”为原则,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3 节能监测实训系统架构

节能监管系统主要适用于对校园建筑设施能耗的计量、数据分析、数据统计、节能分析及节能指标管理,区别与一般以对建筑设备系统进行自动控制为主要目的的建筑智能控制系统(BA系统)和以收费管理为主要目的的水电气表远程集抄系统。但鼓励共享建筑智能控制系统的相关数据。

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由计量表具、数据采集及转换装置(本导则简称网关设备)、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中转站、数据服务器、管理软件组成。

系统应基于互联网技术、采用BS软件构架。

系统应具备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和通讯、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比对、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储存、数据上传等功能;满足校园节能监管内容及要求。

3.1 计量类型

为了满足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节能监测系统建设要求,前端计量装置应进行分类、分区、分户的电能统计。因此,应将校园用电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配备专门电能计量设备。该校园用电类型主要分为照明、空调、动力以及特殊用电四种类型,其中照明用电包括各建筑物以及照明区域中的用电;空调用电指为校园各建筑物提供采暖、空调服务的设备用电,例如锅炉、冷冻机组等;动力用电指生活用水、自来水加压、电梯等能够提供动力服务的用电;特殊用电指校园常规用电之外的用电,例如洗衣房、信息中心、实验设备等。

3.2 划分计量单元

根据该校园建筑分布特点,在参考不同的计量分类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计量单元。

首先,为了实现对用电负荷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为电能的计量和管理提供方便,学校后勤应结合教学区楼群分布和楼层的实际情况,划分合理的计量单元;其次,将办公区、院系楼、学科等部门划分不同的计量单元。该校办公区大部分为单相用户,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房间划分计量单元,尤其应注重细节方面的设计。例如在不同的办公室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并在不同楼层集中安装数字电表,而在群楼安装三相数字电表,进而能够评估和掌握不同单元耗能情况。该校实验室安装有动力配电箱,从而能够为室内的动力装置和空调提供电能,为此需要对该部分电路进行一定的改造,即将室内的插座和照明负荷均接入动力配电箱中,并将三相和单相数字电表集中安装在不同楼层中,将三相数字电表设置在楼群中。针对实验室公共部分的用电应进行分开计量;最后,划分学生宿舍、服务实体、教学生活辅助用房计量单元。其中考虑到学生宿舍不同房间已安装计量装置,设计时为实现对原有设施用电情况的计量,应安装三相数字电表进而能够将用电数据传输到用电管理中心;餐厅、礼堂、图书馆服务实体以及生活辅助用房,均应在楼群中按照三相数字电表。

4 监测实训系统硬件设计

4.1 监测系统硬件结构

为了保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的合理性,应对其整体结构进行全面的把握。该校园节能监测准备利用集散控制系统,该系统由管理中心、通信网络、采集设备三部分构成。其中管理中心在遵守TCP/IP协议的基础上连接在校园网络中,其较为重要的部分为计费系统。计费系统主要负责用电信息的统计和用电费用的结算,另外,还能对网损、线损以及电量平衡等进行考核;为实现自动化通信,数字电表的接口方式为异步半双工RS485接口,在该接口下每个智能电表网关可接入256×128台数字电报,并按照Modbus-RTU协议要求进行通信,距离可达一千米。通信网络架设主要利用较为经济的双绞线结构;现场电能信息的采集是整个监测系统的基础由数字电表和断路器组成,其中数字电表分布在不同房间和楼层、楼中,设置在配电柜中并通过电表网关连接在校园上。

4.2 监测系统硬件评估

首先,经过全面的分析,设计时系统硬件结构符合国家规范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要求;其次,智能电表网关通信方式多种多样,不管用电信息的采集还是传输优势较为明显。另外数据信息传输主要以有线和无线结合方式进行,因此保证了用电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再次,智能电表网拥有较高的数据采集速度,能够接入不同计量设备的接入。而且数字电表和位于网关中的数字采集器连接形式为星形,该结构不但工作性能稳定,而且当有大量数字电表接入时,能够有效解决可变波特率、冲突、寻址等问题;最后,通常情况下,不同类型的数字电表采用的通信协议和串口参数不同,而智能电表网关可以接入不同类型的数字电表,并且不同端口之间的工作互不影响。

5 监测实训系统软件设计

5.1 监测系统软件体系

节能监测系统中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进行管理,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功能将服务对象划分不同的类型。设计时最为重要的部分为将服务数据基础框架搭建完成,接着在其中加载各种服务对象。另外,在节能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管理平台可对框架中的数据进行更新,以满足节能的各项要求。

5.2 监测系统应用软件组成

监测系统应用软件能够提供数据采集通信、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项能耗结算服务。其中数据采集通信服务接收和存储智能电表网的数据包,主要通过Socket协议实现(软件流程如图1所示);数据解析服务主要任务在于读取智能电网卡数据包,并将其解析成结构化的记录,并将解析后的数据信息存储在对应的数据库中;数据处理主要负责三个方面工作:首先,读取出解析后的结构化数据;其次,对结构化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检查;最后,将用电设备的日结算记录以及各项能耗用量计算出来;分项能耗结算服务负责分项能耗用量的读取以及能耗日志记录的计算工作。

6 预测节能目标

根据模拟建筑可能的不同用电运行模式,通过制定节能工作计划,应用节能监测系统并结合使用加强供电设备维护,不断优化低成本控制措施等方法,对该系统节能目标进行计算评估可知该体系可节约能耗超过20%,累计节约用电2100万kWh,能为学校节省大量用电成本开支,符合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要求。

7 结束语

通过在该校建筑节能监测实训系统的设计、建设和使用,以及利用实训平台实现的各种运行模式下的能耗监测结果,使学校师生生动地感觉到校园节能的巨大潜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实际作用,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技术,感觉到节能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现实意义,培养良好的用能习惯,积极为校园建筑节能建言献策,推动学校节能工作,极大的提高用电管理效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总之,学校作为用电大户应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校园号召,不断增加节能方面的投入,通过科学合理的节能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电能利用中存在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为节约能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2009年10月.

[2]赵斌.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系统分析及功能设计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13(07).

建筑设计实训第2篇

关键词:建筑配电与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059-02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而实践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设计和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高职实践尤其是校内实训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强和完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实践质量,本文设计和制作了建筑配电和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

1 建筑配电与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的内涵和设计

基本原则

1.1 设计内涵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是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建筑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方案设计、负荷计算和设备选择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识读建筑电气平面图。系统图、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要求,具有进行低压供配电及照明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施工任务特点并兼顾建筑实体环境的多元性、复合性,技术性要素等,形成了“工程化”实训装置的设计思路。

“工程化”实训是依据工程实践进行实践设计,将知识和技能重新进行整合和序化,构建真实情景的环境,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真实职业活动从方案设计、系统配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到施工工程管理等完整的项目内容进行构建。通过解析职业能力要素并全部融入工程训练,以实训装置为载体进行人才培养。

1.2 设计基本原则

在设计原则方面,从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可观瞻性等方面考虑,对建筑配电与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进行设计与实现。

①实用性。按照能力为本并满足实训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低压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系统的识图、设计及施工。包含识读建筑电气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图例、平面图、系统图、施工图;熟悉建筑电气设计常用规范;设计建筑照明系统,包含设计照度、选择照明方式、选择光源和灯具、合理布置灯具、照度计算;确定低压配电系统,选择配电箱、电能表、开关、插座、导线截面和型号以及敷设方式、穿管管径的选择和安装;安全接地等项目的训练。

②安全性。由于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模拟建筑配电与照明的施工过程,学生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必须保证装置整体的安全性。

③经济性。为了尽量减少投资,结合实训室的环境要求,选择使用性价比高、易维护、现场情境既具备工程化同时兼顾可重复操作性的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④可观瞻性。学生更愿意在安全舒适的良好环境中的参与实训,因此,加强实训装置的客观瞻性设计,使其美观、整洁,具备工程任务解决环境。

2 建筑配电与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的设计方案

2.1 实训装置设计方案

实训环境分为办公区和施工区。建筑配电与照明“工程化”实训室平面图如图1所示,实际实训场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办公区每单元由办公方桌、一体化电脑、凳组成,每个办公单元可供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和学习,设置讨论单元,所有电脑联网运行,可接受教师主机广播、查阅资料和接受工作任务。办公区提供可供角色扮演的施工现场办公环境,办公区兼设计和施工技术准备区。在办公区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平台,提供设计参考资料,满足建筑配电计算、照明计算、设备和器材的选型和配置、制图和设计文档制作,提供工艺流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即在办公区可以完成技术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深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程化工作。

施工区为金属结构仿真建筑房屋,采用金属网孔板与铝合金支架组合房屋模型,如图2所示。房屋墙面、屋顶采用金属网孔板制成,如图3所示。金属网孔板配合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方形塑料钉”如图4所示。形成电气设备与管线可重复安装面,实现建筑配电与照明系统施工的作业空间。在房屋模型内可安装插座、线槽、线管、灯具、配电箱等电气设备和部件。在施工区完成施工材料、工具、人员组织与调度、建筑配电与照明控制线路安装、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等工程化工作。配置电脑桌、一体化电脑、投影机设备。

这种针对建筑配电与照明实训项目从设计到施工以及验收全过程“工程化”实践教学设计,可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2 实训设计方案

2.2.1 实施过程

①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

②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确定施工技术。

③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施工训练任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实训设备、专业规范等各种资源完成项目任务,掌握任务中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拓展问题。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以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

2.2.2 设计特色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岗位,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具备核心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需一定的社会职业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等,“工程化”实训装置能够最大可能地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建筑配电和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角色进行转换,从“教师”变为“导师”,是从“授”转变成“导”,即进行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按照由易到难、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排列任务顺序。通过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训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握好指导的尺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

学生在这样“工程化”的实践学习环境中,个性定制和规划自己的职业成长兴趣和志向,选择性的定位自己在任务中的角色,比如团队的组织者、工程任务的设计师、造价员、施工技术员、施工监理、甲方验收代表等,实现了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进而达到培养目标。

3 结 语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应用,建筑配电与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在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程化”实训装置的设计理念也为同类专业的实践改革提供了参考,而进一步优化过程、完成配套实训教材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伍波,邓治宇.高职自动化专业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建筑设计实训第3篇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告訴的发展,我国对基本建设也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目前我国正进行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虽然随着经济发展转型,新建工程将会逐渐减少,但工程所处的重要地位任然不会动摇。可以乐观地认为:我国的建筑业还将继续繁荣几十年甚至更久。

作为施工员等工程技术人员,快速准确地识读建筑施工图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而要准确并且有序的对一套图纸进行识读,课程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基础。本次实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运行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二.实训目标

1.深入学习,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及其有关规定。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掌握本专业工程图表达的特点,强化阅读实际工程图的能力。

3.对所学知识和实训内容互相验证,并对实际问题加以分析讨论。

4.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5.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

三.实训资料准备

1.别墅施工图图纸

2.教材《建筑识图与构造》,《房屋建筑学》

四.实训安排

1.时间 7月1日到7月5号

2.地点 教室207室

3.指导老师 王宁老师,罗昌杰老师

4.内容 准确对图纸进行识读,并分析讨论具体内容。

(一).建筑施工设计总说明

1.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设计委托书

(2).国家.广东省及深圳市现行的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和规定。

2.工程概述

(1).本工程建筑物主体三层,局部四层,主体高度12.3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1.4平方米。

(2).本工程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耐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裂度为七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3).建筑物结构标高为正负0.000米,室内外高差0.45米。

(4).本套图纸所注尺寸除标高以米为单位外,其余标高都是以毫米为单位。

3.构造说明

(1).墙体

.水泥陶粒空心砖砌块,本工程外墙.楼梯间墙及分户墙为200厚,其它均为140厚,砂浆标号均为M5的混合砂浆。

.内墙抹灰时凡墙(柱)阳角处均做1:2的水泥砂浆护角,宽500毫米,高200毫米。

.外墙门窗与外墙接缝处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封严。

.卫生间的防水应采用整体设防的措施,墙面和地面的找平层采用1:2聚合物水泥砂浆,墙面和地面的瓷砖或石材采用聚合物水泥素浆粘贴。

(2).门窗

.铝合金门窗的构造做法应按照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

.铝合金窗采用银白色铝合金框嵌5毫米厚绿色透明玻璃,框料型材1.4厚

(3).屋顶

.三层屋顶,标高为10米,构造层次为

①浅色地砖铺砌

②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分格缝每隔1500一道

③100厚粘土空心隔热砖

④干铺油毡一层隔离层

⑤合成高分子卷材1.2厚,遇墙上翻300

⑥20厚1:0.8:4水泥石灰砂浆找平层

⑦1:8水泥陶粒建筑找坡百分之二,局部百分之0.5,最薄处30厚

.四层屋顶标高为16.2米,构造层次为

①3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分隔缝每隔1500设一道

②干铺油毡一层隔离层

③合成高分子卷材1.2厚,遇墙上翻300

④20厚1:0.8:4水泥石灰砂浆找平层

⑤1:8水泥陶粒建筑找坡百分之二,局部百分之0.5,最薄处30厚

.屋面为有组织外排水,直径为100的PVC雨水管。

(4).外装修

外墙陶瓷面砖,浅灰色和红色,聚合物水泥砂浆3厚,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膜1.0厚,15厚纤维水泥砂浆

(5).内装修

①内墙.厨房.卫生间.房间.楼梯间内墙做法详SJA,构造层次为,厨房.卫生间.楼梯间200×300白瓷片通高,房间至1.5米,白水泥浆擦缝,聚合物水泥砂浆3.0厚,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膜0.5厚,20厚1:3水泥砂浆,其它内墙喂混合砂浆外刷仿瓷涂料。

②楼地面.厨房.卫生间楼(地)面做法详SJA,构造层次为300×300白色防滑地砖,常规铺贴,20厚1:3水泥砂浆,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膜1.0厚,上翻150,20厚1:3水泥砂浆,其它内墙为500×500浅色耐磨地砖楼面

③.楼梯,踏面踢面,踏面均为陶瓷地砖

(6).雨蓬面1:3水泥砂浆(加百分之五的防水粉)15厚,雨蓬板1:1:6水泥石灰砂浆打底,面刷白色涂料。

3.平面图识读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会计实习报告大全

建筑设计实训第4篇

关键词:训练基地;建筑规划;单体设计;现代化建筑

Abstract: this article by combining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ningbo beilun training base project,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 sports training base on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 effective design ideas, from planning, single building design up into the training base of the design practice process tha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project instruction.

Keywords: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nomer design; Moder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中国女排宁波北仑训练基地项目,建筑规划上包含国家女排公寓楼、综合训练馆以及室内游泳馆。本工程选址于宁波北仑区中心城区,规划用地位于中河路与西太河,四明山路与黄山路之间的地块,用地面积约3公顷。地块规划范围内现状为空地,地势平坦,周边道路均已建成。地块位置优越,水体景观丰富,交通便捷,市政设施完善。

训练基地的规划布局构思

对本训练基地项目在整体布局构思上,充分考虑地块周边的自然条件与交通情况,建筑物均沿主要道路或广场布置,并将功能相近的建筑组合起来,功能上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灵活借用; 内部道路系统布置合理,简洁明了,流线组织合理、清晰。

本训练基地项目规划设计用地为南北长约200米,东西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约90米。在对本基地的规划布局上,由南至北分别为3#-楼游泳馆,2#-楼综合训练馆,1#楼-国家女排公寓楼。3#楼靠西太河布置,为道路转角作适当退让,后两者靠中河路布置,由此在转角处形成一个公共广场,为本区块外来人流及车流停留及集散之用。区块内部机动车道 4~7米,均可到达各建筑物的出入口,结合机动车流线设置机动车停放场地。游步道1.5~2米,为各区块内步行道系统及景观通道。整个区块设三个机动车出入口,黄山路一侧为本地块机动车主要出入口,在中河路上开二个机动车出入口,一个为公寓配套机动车出入口,另一个为应急机动车出入口平时不用,主要用于赛时大量机动车的疏散。在基地垂直交通组织设计上, 1#楼-国家女排公寓楼设图1训练基地总平面图

疏散楼梯两部,可出屋面,南侧借用相邻的综合训练馆北侧的疏散楼梯;2#楼-综合训练馆设疏散楼梯四部,其中一部可出屋面,一部为室外疏散楼梯;3#楼-室内游泳馆设疏散楼梯三部,其中一部为地下室设备房的疏散楼梯。

通过采取上述对训练基地的规划布局设计,可有效地将训练基地中功能相近的建筑组合起来,达到分区明确目的,同时把主要的建筑物均沿主要道路或广场布置;将一些单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功能上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灵活借用;既使建筑的群体感加强,又使建筑物的利用率大为提高。对于基地内的内部道路系统布置合理,简洁明了,流线组织合理、清晰。

图2 训练基地实拍图

训练基地的建筑设计构思

鉴于本项目建成后主要是用于国家体育队训练,为此基地整体建筑适宜体现现代、动感的建筑风格,不同功能的建筑在总体风格上协调统一。室内设计以人为本,为运动员营造以“自然·生态·运动·休闲”为主题的艺术装饰和文化氛围。室外景观设计体现自然、生态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动感、亲和的意境。基地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体现超前意识。同时对于基地中的各建筑单体应当考虑到运动员的各项需求而采取多样化的功能组织设计。现结合本基地中的三个建筑单体,分别总结在设计各建筑单体的功能组织上是如何考虑的。

(1)1#楼-国家女排公寓楼的设计。对该单体的主入口在单体东侧,后勤入口在单体西北侧;一层层高为5.1米,使用功能为大堂、大堂吧、中心控制室、中餐厅、中餐厅厨房、中餐厅厨房、洗衣房、卫生间等;二~三层层高为3.6米,使用功能为西餐厅(仅二层)、客房。该建筑共设电梯三部,一部为客用电梯;一部为后勤电梯;一部为餐梯。底层设置无障碍坡道,卫生间设有残疾人厕位,二层设残疾人客房,充分保障残疾人的使用。餐饮加工流线由专业厨具厂家设计,在施工图设计里深化。另外,考虑运动员公寓在非训练时期的日常营运,因此以星级宾馆的标准建设,同时在功能尺度上充分考虑了国家队运动员的特殊要求。

(2)2#楼-综合训练馆的设计。该单体的主入口在单体南侧,方便在中心广场停车后及步行的人流进入;在单体的西北侧及北侧设人员疏散口;一层辅助功能用房层高为5.1米,使用功能为入口门厅、运动员成就展示厅、力量训练、场内会议室、管委会休息室、国际裁判休息室、储藏室、更衣室、水疗、恢复室、医务室、卫生间、空调设备间等;二层辅助功能用房层高为4.5米,使用功能为休息区、储藏室、新闻工作室、VIS工作室、新闻室、娱乐室、会议室、卫生间等;三层辅助使用功能为会议室及设备平台。

整个综合训练馆内场三层通高,场地净高12.5米,可设排球标准训练场地三片或排球国际标准比赛场地一片(40米x26.5米),平时也可作为其他球类活动场地。场内东西两侧设活动看台(详专业厂家设计),设计考虑1600观众人数,普通观众由南侧二层平台进入观众席,贵宾及残疾人考虑从一层进入场内。疏散时考虑由南北两侧平台疏散及由看台两侧活动楼梯下到一层,通过一层疏散门向外疏散。另外,在该建筑的底层设置无障碍坡道,卫生间设有残疾人厕位,充分保障残疾人的使用。

综合训练馆设计时考虑了“一馆多用”的因数,场地条件能满足多个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训练,现已有国家女排、国家男乒及国家男篮入驻基地。同时在馆内安排1600座活动看台及多种灯光效果能满足现场比赛转播要求。在非国家队集训期间,此上两馆可对外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3#楼-室内游泳馆的设计。该单体的主入口在单体东侧,方便在中心广场停车后及步行的人流进入;在单体的南侧设两个观众出入口;在单体的西北侧及北侧设人员疏散口;地下层为水设备用房(层高为5.5米)及游泳池底检修通道(层高为2.85米)。一层辅助功能用房高为4.2米,使用功能为入口门厅、休息厅、更衣、淋浴、医务、小卖、储藏室、救生员休息室、配电间、卫生间等;二层辅助功能用房高为4.2米,使用功能为休息厅、办公室、卫生间、储藏室等;游泳馆内场二层通高,场地净高6.25米,内设25m×50m标准比赛池一个,池深(1.85~2米),100㎡嬉水池一个(池深0.6~0.9米);场内南侧设活动看台(详专业厂家设计),设计考虑300观众人数,观众由南侧观众入口进入观众席。另外,在建筑的底层设置无障碍坡道,卫生间设有残疾人厕位,充分保障残疾人的使用。室内游泳馆平时主要为公众开放,在必要时可举行小型游泳比赛。室内游泳馆功能中不考虑专业医务室,这一功能内容在综合训练馆中实现;因综合训练馆今后有可能考虑为球赛分会场,故考虑一医务房间,主要用于赛前检验,且面积要求符合国际比赛场馆功能用房面积标准。

本训练基地的三个单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追求一种具有雕塑感的现代建筑风格,在各单体的设计中,既可以看到它们的独特性,又可以感觉到它们之间的一种协调性。基地内部设有垃圾收集站,有绿化遮挡;公寓底层设独立垃圾房,废物集中处理;单体建筑外墙材料考虑涂料及玻璃幕墙系统。另外在单体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节能效果。在平面设计上,三个单体建筑主要朝向为东南向,充分利用自然光和东南风。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上,屋面采用聚苯板保温;外墙实体部分采用外贴保温材料做法,并加强冷桥的保温;玻璃幕墙采用镀膜low-e中空保温幕墙,减少光污染同时采用遮阳板,既保证了功能用房大面积采光的要求,又保证保温隔热的要求。

结语

中国女排宁波北仑训练基地项目,从基地规划上考虑到该基地用地为南北长约200米,东西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约90米。因此,在对本基地的规划布局上,采取区块内由南至北分别为3#-楼游泳馆,2#-楼综合训练馆,1#楼-国家女排公寓楼,有效地将训练基地中功能相近的建筑组合起来,提高地块的综合利用率。单体建筑上则考虑到运动员训练的各项需求及非训练时间日常营运—以馆养馆,采取多样化的功能组织设计,室内设计以人为本,为运动员营造以“自然·生态·运动·休闲”为主题的艺术装饰和文化氛围。室外景观设计体现自然、生态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动感、亲和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金坤,唐葆亨.台州国家网球训练基地建筑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11,28(12):118~119.

[2] 贾中的,孙文瑶,黄坚.跳动的轨迹——中国乒乓球通州国际训练基地工程设计[J].华中建筑,2009,27(11):31~33.

建筑设计实训第5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永恒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房屋建筑学实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房建实训房建教学教学方法

实训是什么?实训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实训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训是贯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实训是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从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实训教学是房屋建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当代大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实践环节在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不大,这是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单纯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房屋建筑学实训教学,是对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层次、构造做法的认识实践过程,是将建筑方案设计过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次尝试,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与建筑实体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并加深对建筑构造设计,即建筑施工图设计工作的认识。因此,实训内容包括:了解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学会利用建筑设计专用软件绘图;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纪的教育特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尽量增加实践性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房屋建筑学实训的目标: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那么,房建实训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建筑是一个工种复杂而又相互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需要建筑、结构、设备等的配合。因此,房建实训也需要构造、设备、经济、施工等许多课程的知识都纳入到房建中。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在五天的时间里,针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内容,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等多类公共建筑,以及单层、多层的工业建筑等。学生参与评图。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只是给出一个概括的分数,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对一同学的作业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并汇总意见;指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交往、表达等综合能力。最后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有条件时,将优秀成果予以展览,以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将部分好的作业留下来作为范图为以后的学生参考。

建筑设计实训第6篇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框架结构,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关键。在培养方案中按照职业岗位群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5种能力的培养:识图能力(包括建筑、结构、水暖电施工图)、测量放线能力(包括多层、高层房屋、道桥隧及管线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砌筑与抹灰工种操作方法、技术交底、专项施工方案、项目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投资、进度和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及合同资料管理)和计量计价能力(包括编制建筑工程概算、预算、决算书)。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设计和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化教学。

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分为4个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施工技术知识模块、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和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和《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实习周。施工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和《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实习周。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建筑法规》、《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资料》等课程。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与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习周。

研究比较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列为重点建设课程。如围绕建筑制图与识图能力,对《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内容作相应整合,重新选择教材,加强各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对本专业管理类的课程进行彻底整合,将原来的《建筑法规》、《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三门课程整合成《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减少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以节省课时。

二、教学管理改革

目前,《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AutoCAD》4门课程已被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习题、试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录像、新技术介绍等教学资料已上网,供师生使用。专业中的重点建设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推动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全部实行考教分离,以便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改革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方法就是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般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练,实行“双师型”教师带特长生制度,师生共同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四、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计算机操作、建材试验、力学试验、土工试验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工程项目施工认识实训、制图识图实训、建筑AutoCAD实训、测量实训、房屋建筑学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建筑施工组织实训、一般结构设计实训和计量与计价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技能的培养从入学时的工程项目两类场地进行,一是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内,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建筑之乡和广厦集团的行业优势,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并结合实践指导课、讲座、示范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实践更具成效。

建筑设计实训第7篇

关键词:培训中心楼;建筑设计;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决定着作品的设计方向,设计师将自己针对设计任务的所思所想融入到设计作品当中,形成作品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设计作品的内容及方式是由设计师的思维活动所决定。建筑设计亦是如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的理性思维对建筑物来说极为重要。本文以某学院的培训中心楼为实例,对建筑设计的理性思维进行探讨。某学院的培训中心楼位于学院东面,设计面积1684O,建筑物的主要功能是休息、学生培训、开会、后勤服务等,设计内容包含休息室、教室、会议室及客房。

一、建筑设计构思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对设计任务进行分析,对该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空间要求、建筑地点、建设条件等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出建筑物的各需求因素间的联系和建设限制条件,结合以上考察分析结果在脑内对建筑物进行初步的设计,然后将其用专业的建筑语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再进行完善,形成建筑设计图。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建筑设计任务进行发散性理性分析,然后根据建设分析来找出建设核心,再根据建设核心进行收敛性理性综合,最后根据综合条件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在对培训中心楼进行建筑设计前,首先对建筑物的建造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其地形环境,考察范围有培训中心楼的建造基地基大小和周围的道路、树林、湖泊、建筑物等,还需要对该学校的建筑风格进行调查分析。在进行建设设计时,在建筑环境方面,需要分析培训中心楼与餐厅和学院大门的关联,和建筑物和景物的映衬问题,并据此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在建筑功能方面,需要了解休息室、教室、会议室及客房间的关联,并据此对建筑物的空间结构进行划分设计。在建筑造型方面,需要周围建筑的造型特点,结合自己的建筑设计特性,设计出造型既能协调于学院,又有自身个性的建筑。在建筑风格方面,参考学院整体的设计风格,结合自身的建筑设计风格,加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自身独特品位和气质的建筑。

二、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的方案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其设计方式因所处环境,建筑的功能和设计师的风格有极大的关系,下面以某院的培训中心楼为建设方案分析对象,分别从环境设计、平面设计、立体面设计和室内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培训中心楼周围的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主要是参考建筑基地周围的环境,结合建筑物的特性,对周围的环境合理的进行借景,需要考虑建筑基地周围的环境特点,和建筑物自身的造型、风格、大小以及功能,将以上因素进行协调设计,让培训中心楼的建造与周围的景物和谐映衬,以培训中心楼为中心产生空间上的秩序感。还需要方便其功能的使用。故而环境对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制约性。

根据实际情况,某学院的培训中心楼所处的环境是位于校园东大门旁边,基地以北15m处有一条自西向东的道路,和一个小型的操场,此操场有多项功能,既能够供人娱乐,还能够停车,也能够敞开空间为东大门进入提供一种视觉开阔的感觉。培训中心楼的造型是面朝西南方向,设计时内部的窗户也是朝西、南两向打开,以此来借湖泊及树林的景,从室内向外眺望可以看到湖水粼粼,绿意森森的景象,让室内与室外产生一种流动的空间感。由于学院内的人流量比较大,学生活动比较热闹的地方也在西南方向,培训中心楼设计为面朝西面,能够一眼就能看到建筑物和周围景色产生的美感。因此可见,环境与建筑既能相互制约,也能相互映衬。

(二)培训中心楼的平面设计

建筑物平面设计的主要制约条件是设计功能和基地大小,需要从功能的主次、动静和内外几个方面来进行结构的划分,达到很大程度上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方便使用者活动,且格局合理的目的。对培训中心的休息、学生培训、开会、后勤服务等功能进行考虑,分析其应用的主次以及使用空间的大小,对建筑物进行平面设计,让设计空间结构灵活有序。

培训中心楼分平面的整体布局分为,东侧客房区和西侧培训区两大区域,客房区一般比较安静,活动也比较少,培训区一般需要经常使用,人流量大,活动人口多,比较热闹。建筑物的中间部分是用于交通、交流的区域。可设为大厅、值班室之类地方。

以培训中心楼的二层为例。在此平面上,中间部分为入口,还设置了服务台和休息室以及接待室,比较宽敞,实现也很开阔,连接着两端的客房区和培训区,具有很强的空间层次感和空间连续性以及流动性,完美地进行了空间过渡,让建筑整体有一种亲切大气的感觉。建筑物选用的窗户玻璃极大,能够连接室内室外的景物,且面西南,日照充足,适合交流和接待。因处于二层,能够清晰的看到一层的人员来往,对人员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培训区位于西侧,分为两个培训教室,其布局为中部两侧,有利于室外活动和交流。客房区位于东侧,设置了不同条件的居住条件,方便接待不同的人员。且中间部分与食堂连接在一起,能够方便使用人员进行餐饮活动。

(三)培训中心楼的立体面设计

建筑物立体面的设计的主要制约条件是学院建筑的分布和风格分布,设计出方便使用者活动的建筑造型。考察学院的整体建筑风格和特。结合设计建筑周围的建筑分布位置,对其立体面的走向和门窗朝向进行设计,根据周围建筑物的风格特色结合设计师自身的设计风格对设计建筑的整体风格进行设计。

以培训中心楼为例,了解培训中心楼周围食堂、学生公寓、学院大门的点,加上自己的见解,利用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立体块,设计出能够与校园其他建筑相衬,且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风格。建筑设计的立体面能够便显出丰富的光影效果,造型自然、多变,外表采用大面积的白色涂层,部分青草绿的设计,加上不锈钢的屋面扶手和防盗网,色彩明快、和谐,让楼层显得清新、活力,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

(四)培训中心楼的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建筑物设计的一个重点,能够深化设计的内涵,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考虑其功用、使用群体以及建造地点。培训中心楼建造于校园之内,主要作用是用于学生培训,使用群体大部分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所以其室内设计不仅需要美观、方便、舒适,还需要便体现出深刻的校园文化内涵。培训楼的入口是使用花岗岩打磨的地板,白色大理石铺就的墙面,不锈钢制作的栏杆,在重组的日光下干净、优雅,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符合学院的文艺氛围。培训教室及客房则力求干净、简单,各种材料用色比较适合淡雅、明亮风格,给人带来一种很清静、舒适的感觉。

结束语

本文以某学院的培训中心楼为实例,对其设计中的理性思维做了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的理性思维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建造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综合,设计出符合建造条件的方案。建筑设计的理想思维需要建筑物的实用性出发,对建筑的外部环境、平面、立体面和内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让设计出的建筑方案合理、科学、美观。

参考文献:

[1]李亮.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

[2]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3]张艳.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3(12):83+82.

[4]邓锋,王涤非.浅谈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设计方法[J].中国外资,2012(08):279.

建筑设计实训第8篇

[关键词]建筑学职业素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李慧勇(1977-),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李军生(1955-),男,山东蒙阴人,聊城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管理工作;程兴国(1980-),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山东聊城25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聊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初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11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2-03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业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就需要我国的建筑学教育肩负起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命和社会责任。但是,我国传统的建筑学教育在对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缺乏职业化的素养,适应职业岗位时间较长,一般得有老工程师帮带1~2年。我们的建筑学教育要符合建筑教育职业化的要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应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复合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笔者主持的聊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旨在探讨建筑学专业基础教学中如何把“职业化教育”思想灌输于建筑学的启蒙教育之中,使建筑设计初步成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入门”及“职业入门”的课程,为培养未来的建筑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设计初步教学体系的反思

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认识以及学生能否掌握好基本功,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养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基于该课程在建筑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国内各建筑院系历来都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教学当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有的全面更新,有的局部调整,各有特色。目前较常用的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以基础表达技能为主的基础训练型教学体系。这一类型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由建筑初步理论课和练习作业两部分组成。(1)这种教学体系的理论课主要是“填鸭式”的讲授。理论课主要包括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基本属性、建筑构图原理、中外著名建筑简介等。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十分庞杂,几乎是整个建筑学专业在校所有理论学习的缩影。然而,和这些庞杂的内容相比,学习课时却很紧张,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只能是感性熏陶。在教学方法上,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教师展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掌握并控制着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学生是观众,是“徒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缺乏信息反馈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互动相对单一,缺乏有意识的职业素质要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设计。(2)这种教学体系的作业训练部分主要是基本表现技能的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绘制线条图、建筑识图和制图、字体练习、渲染技法等。训练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形式造型的基础,或是风格、观念主导的形式主义,或是摹仿、诱导的造型拿来主义。基本采用“以画养技”的方法,老师定范图,学生临摹,以此增进学生感性认识和基本功。这种做法造成学生主动创造很少,过分依赖感性的“悟”而缺少理性的“导”。另外,这种教学体系使作业练习和理论教学联系松散、严重脱节。在一年级内,通过这种教学体系的教育,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从而导致学生很难树立起初步正确的建筑观,对建筑设计初步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也不能自觉。这和“专业入门”及“职业入门”要求相差甚远。

2.以建筑设计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认知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的教学组织理论基础就是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因此,这种教学理论的认知主体是没有任何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大学新生,认知对象是基础性的建筑学专业内容,信息加工是建筑表达。该种教学体系把“认知”看成组织课程教学的关键。该型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认知过程,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专业领域,并为后续的建筑学专业学习打下全面而扎实的基础。这种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课程教学体系上以一系列的小建筑设计为主线,附带理论课和基本训练课,让学生更早地进入“专业角色”。学生在学会初步识图和认识建筑后需完成一系列单项分解的小设计,表现技法和一系列小设计同步训练,取消了单独的理论课,理论课主要结合设计教学同步进行。

这种教学体系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现在建筑学刚入学的学生美学素养低、空间体验能力弱和动手能力差尤为突出。一年级就把建筑设计全面引入,造成学生很盲目,带来一定的难适应性。二是教师在辅导学生时要费力地讲解许多复杂的到高年级才会学习到的建筑技术问题,无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建筑设计。三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和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建筑学自身、建筑学与社会之间乃至社会生活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计算机的精度和效率有着手工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此计算机绘图与数字虚拟空间的应用大量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图纸与模型,造成了建筑表达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所削弱。四是由于理论课融入各个设计之中,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因此对各个学生的辅导讲解缺乏系统性,标准不一,教学结果不甚理想。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建筑学本科,办学伊始,学院就明确了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即“广泛吸收国内外重点建筑院校建筑教育的有益经验,并着力加强与地方传统建筑院校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注重专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建筑理论的发展前沿,强化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教学团队针对以上两种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在教学体系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和最终的职业素质要求结合起来,阶段要求应和最终要求一致,应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上探讨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明确提出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核心目标是:创造建筑师职业语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建筑、建筑设计。

三、职业化导向下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我们的核心教学目标,结合以上两种教学体系的优缺点,将其有机融合、取长补短,教学团队制定了建筑设计初步的教学体系:通过建筑形态设计基础训练,加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并结合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创造能力;结合注册制度对职业建筑师的要求,适当增加建筑制图的标准化要求,并在建筑表达技能方面得到基本的训练,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学习奠定基础。该教学体系以强化“职业化教育”的教学理念为导向,将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归结为三大教学内容体系和五大知识模块结构(详见134页图)。具体教学方法和教案设置如下:

1.理论、表达与实践一体化。建筑教育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的,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应该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1)以设计原理的基础理论为专业知识主线。从建筑设计初步的第一节课“建筑认识”至最后一个课程设计训练环节“建筑设计入门”,以设计原理的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始终。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结合课程设计训练的讲课,系统讲解相关设计原理,包括形态构成的概念,建筑形式的基本要点(点、线、面的变化)、形式与空间,空间的组合关系,流线与空间序列,空间构成规律。教学中强调对适用、经济、技术、美观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组织的理解;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贯穿到学生各个课程设计训练中去,并随着课程设计对象综合性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加深学生对设计原理的深入理解。(2)以设计的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专业知识主干。通过贯串第一学年的“形态构成基础”课程训练系列教学,了解建筑设计的步骤与基本方法,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通过涵盖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及空间等形态设计训练作业,借助于模型等偏重操作训练的作业以及建筑方案设计训练的作业,强调展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艺术追求和思维灵感,从而帮助学生把富有灵感的想象集中于对建筑本体的认识,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形态与先进理念。(3)以建筑表达手段的训练为专业知识支撑。通过对平面与立体空间构成的表达、概念设计模型和构成模型的制作,钢笔、水彩等建筑表现画的练习以及建筑抄测绘制等方面的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对中小型建筑设计对象的表达能力,直接支撑和帮助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对设计对象在头脑中的图像思考和对设计对象的形象表达。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计划的组织,根据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建筑设计原理讲授、设计与形态设计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及建筑表达这三大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平行进行,统一组织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之中,这样的教学计划和组织方式有利于理论理解和形象设计结合,促进脑与手相连,逐步支撑起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建立全面的建筑设计观,培养与此相一致的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性。

2.突出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实践教学占有一定比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也是实现课程教学思想的保证。建筑设计初步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性的基础训练课,教学过程应该始终围绕渐进式的设计作业组织,提倡基本理论、方法的讲授和教学讨论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学思想,通过实际作业在理论意义上的讨论和对设计对象的不断修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实践教学内容。在突出教学实践过程的设计性特点的同时,根据各个阶段不同设计作业教学要求的侧重点的不同,设计渐进的、有针对性教学目的的、具有有效的表达方法与手段的实践教学训练。从单项到综合作业,以创造型实验设计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在三大教学内容体系和五大知识模块结构的基础上,整个课程体系按先后顺序又分为线条构图练习、平面构成练习、立方体构成练习、建筑测绘与表达等7个实践训练子项。这7个实践训练子项结合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特点,注重模块系列的时序性、模块单元的完整性、模块时段的可塑性、模块内部子项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体系。(2)实践教学中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协作性实践,部分设计训练分组合作,可年级内跨专业、跨班级合作,许多单项课程训练也采用与校外联合教学的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3)实践教学方式。全面的建筑设计观的培养建立,必须要在因素多变的设计训练中进行才能深入有效,使得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实践教学的主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关键。实践教学采取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教师课堂指导为辅的组织形式。我们采取的教师指导方式,包括:互动式指导——“因人施教,培育个性”,针对每个学生在作业与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指导手段,鼓励学生提问和对问题进行讨论,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开放式讲评——注重引导学生相互评图,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分析与判断能力,打破师生的一对一交流,加强评图手段,进行小组评图、年级公开讲评,实现开放式交流。

通过几年来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基本达到研究性、创造性、综合性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艺术的感知力、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社会文化的敏锐感;在同一目标下,学生的学习可以有多种选择性,课堂形式及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交流广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面对建筑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建筑学基础教育改革也应该与时俱进,以职业化素质为导向,准确定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应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专业人才,使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真正成为建筑教育的“专业入门”以及未来建筑师的“职业入门”。

[参考文献]

[1]刘甦,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2]邸芃.建筑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研究[A].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设计实训第9篇

建筑设计类教学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在此类课程教学中进行环境设计训练最容易取得潜移默化的成效,教学中可结合建筑的分阶段教育目标设置环境分阶段训练目标。

1.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

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集中在三大构成训练,近些年开始融入建构训练。传统建筑教学中拟定的题目主要针对构成目标的个体,往往未设置环境的背景。这样容易让学生在最开始就忽视对环境的设计思考。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主要集中在一年级。给每个构成作业设置具体的环境条件。比如色彩构成中,引入四季的主题或者课程所处的季节特色主题,让学生进行能表达主题环境的色彩设计;比如在空间建构中给出明确的地域环境或者场地条件,让学生在该背景下进行主题建构训练,形成的空间能和环境产生诸如视线或型体等联系。

2.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

进入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开始逐渐学会小中型建筑的设计手法,在这个时候也是学生开始对自然界中光线、风体等要素最感兴趣也最不知如何运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设计训练中要进行纯粹自然环境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训练,即抽掉所有的和人文、习俗、文化符号等场所环境要素,让学生在研究场地的光线、通风,研究这些要素如何运用到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探讨水体、地形等环境要素如何和建筑在型体、功能布局、氛围营造等方面发生联系,从而进行完全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建筑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既能避免对各种流行建筑风格的抄袭或者单纯追求纯粹符号性的立面或构图,也能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进入自然环境的探索。

3.文化景观的设计训练

进入大三下学期以后,在设计类课程中可以逐渐增加环境训练的难度。除了自然要素的设计训练外,该阶段要增加以历史人文等文化景观为主要出发点的设计训练。在设计前期可通过制定便于学生调查的场地,让学生对场地所在的历史、人文、习俗等人文景观进行深度调研,并在设计方案中以文化符号设计的形式进行体现。当然,融合环境的构成训练和自然要素设计训练要继续。

二、引导副线——理论类课程中的环境教育

理论是设计训练的基础,除了设计类课程中的训练,可增设以环境教育为主的理论课程。

1.基础环境教育

和融合环境的设计训练阶段相呼应,该类课程要开设在一年级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特色。以概述讲解为主。

2.自然环境教育课程以介绍自然光线的特征、风的运用和发生规律、地形的识别和与建筑建造之间的关系等主要自然要素和建筑设计间的理论。

3.人文环境教育现行的课程中建筑史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和设计理念。除此类课程外,可增设更加细致的人文环境教育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个文化符号或者场所文脉在建筑中表达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三、认知副线——实践类课程中的环境示范

1.环境认知

该环节可增加环境认知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知。比如选择某个具体的建筑及环境,让学生选择一天的不同时段和一年中的不同季节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图示笔记,记录光照、风等自然要素在建筑内外空间的变化和对内部舒适度的影响等。记录不同人群对建筑内外利用的感受,分析其内在的人文原因。这样的认知训练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并能在设计中自觉养成对环境因素的运用。

2.建筑与环境的实践实习

实践实习环节可选择优秀利用环境的建筑实例,由老师现场详细讲解其对环境的巧妙利用,并邀请学生进行总我调研自我感受自我分析,最后增加集体讨论环节;为了加强正面利用环境印象,也可选取小量忽视环境要素或者未充分发掘环境在建筑设计中有益价值的案例,先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后,再作为作业改造训练题目,激发学生的认知习惯养成。

四、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