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1 16:50:33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1篇

一、金融工程产生的原因

金融工程是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导致其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为金融工程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浮动汇率的时代,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各经济主体的经营风险;加上中东石油危机等原因,各国物价、利率、股息率等一系列相关变量也处于极不稳定的波动之中,使市场参与者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控制风险,转移风险,降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避险工具和手段。同时,这种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也使金融市场的投机利润超过传统的机会,寻找新的获利机会,减少不确定性,成为金融工程发展的动因。

(二)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和金融监管的滞后,为金融工程产生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的广泛发展改变了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传统银行服务的吸引力不断降低,脱媒现象导致银行经营举步维艰,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银行首先引入金融工程的方法,对传统业务进行重新组合,并创新出更多新的服务方式和营销产品,来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同时,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使投融资活动日益复杂化,金融监管的滞后,制约了银行营销空间,各银行不得不通过金融工程创新出新的品种和服务方式,来既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又不违反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

(三)现代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电子通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资料的处理与传输变得十分便捷。许多需要复杂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分析的模型计算成为可能,也使许多理论模型获得了得以实际运用的条件,并能模拟实验,这从技术上为金融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金融理论的发展,为金融工程的创新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进入20世纪以后,金融学的研究进入新的领域,学科交叉研究成为热点,金融学与会计学、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计算机信息学及金融学与工程学等学科交叉应用取得了较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了许多新型金融理论,为金融工程学的探索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金融工程的运作原理与功能

(一)转移和规避风险

风险具有双重性,即风险既有蒙受损失的可能,又有获取收益的可能。市场主体对风险的看法和要求不同,大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希望能规避、转移风险;而少数的风险偏好者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而愿意承担风险。利用金融工程的方法,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优化设计技术,创造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方案,使原有的风险在不同主体间重新分配,风险厌恶者以支付一定费用方式将原来承担的风险转移到风险偏好者身上。于是各方风险偏好都得以满足,根据这种原理设计出如远期协议、期货合约、期权合约等。

(二)绕开不利的规制限制

企业、银行及各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总会受到法规制度的约束和限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微观主体的经营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为了扩大经营空间,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新需求,巧妙地绕开法规制度限制,利用金融工程的方法,使许多业务改头换面,如货币市场基金账户、自动转账账户、零息债券、欧洲货币等;又如,政府对不同行业税收政策的差别,使不同企业可以利用纳税基数的区别进行套利,通过债权、股权交换,双方都可获利,等等。

(三)增加经营中的流动性

各经济主体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都追求资产的高流动性和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以应付各种支付的需求,并在追求流动性的同时,使资产效用最大化。金融工程运用不同流动性含义创造了许多新产品,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现金管理账户等,一方面使暂时不用的现金投入运用,另一方面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现金;另外,利用金融工程的方法设计的各种证券化的产品,使原本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以买卖转让的资产。等等。

(四)比较利益互换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经济主体由于所处的市场不同,所占据的资源不同,广泛存在着比较利益优势,利用金融工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发现各经济主体的相对比较优势进行互换,从而实现各经济主体社会效用最大化。比如从融资的角度,利用经济主体筹资机会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商定的条件相互交换不同的币种或不同利息的资产或负债,从而获取以常规方法较难得到的币种或较低的利息,最终实现筹资成本最小化。

(五)宏观领域货币供求均衡管理

宏观领域货币供求均衡,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大致保持平衡。这是各国经济运行中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与这种状态相反的是货币失衡,货币失衡有两种状态,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有很多不良后果,都会破坏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正常秩序。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寻找影响货币供求的经济变量,建立模型,用来测度货币供求态势,比如货币供应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增长率。在此基础上,据以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货币需求增长率和货币需求量,进而确定应有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和货币供给量。从而保持宏观领域货币供求均衡。

三、中国发展金融工程应以宏观领域为主

从各国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来看,目前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金融工程研究和应用主要是在微观金融领域。即从投融资的角度,研究如何使融资成本最小,使投资风险最低、投资收益最大,增加经营中的流动性及绕开不利的规制限制,扩大经营空间等问题。这是金融市场高度发达,投融资日益复杂的需要。由于在这些国家,经济金融高度发达,社会财富积累比较高,资本过剩带来了投融资的复杂化,需要微观方面的创新服务,金融工程在微观领域的迅速发展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同时,这些国家经济金融高度市场化,也为金融工程在微观领域创新产品提供了可能,在需求与可能的互相作用下,金融工程得以快速发展。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市场化率比较低,政策扰动的因素仍然很大,大量发展微观领域的金融工程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应将重点放在宏观金融领域。

(一)我国目前缺乏真正需要规避风险的微观经营主体

用金融工程创新金融产品,必须有相应的市场供求主体作支持。我国的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的经营管理尚不健全,尽管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很多,但国际规范化的商业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内在的风险防范需求;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因此,中国目前缺乏真正需要规避风险的经营主体,金融工程在微观领域发展动力不足,缺乏买方市场。

(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有限,缺乏均衡市场价格

金融工程的发展运用,要求有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和丰富多样的金融基础产品,我国目前金融市场规模比较小,特别是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工具交易规模小;而且传统的金融交易还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价格。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利率水平不能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股价变动,除了经济主体的投机动机外,就是政府干预,很难反映真实投资价值。这种汇率、利率、证券行市等金融品种缺乏均衡市场价格,使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市场作背景,使金融工程在中国微观领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我国金融风险更多源自制度因素

中国目前经济金融风险主要源自新旧体制的矛盾和冲突。中国潜在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国内信用度的降低及宏观调控经常失控等,而外部风险是次要的。从外部风险的角度来看,中国对于资本账户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虽然效果有限,但是外国投机资本很难发挥破坏作用。所以,近年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应从制度和人为因素着手,对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避险的需求并不迫切。

(四)保持经济金融均衡运行以确保更多国民的切身利益,是金融工程方法在我国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工程研究和应用,无论是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还是按风险收益原则安排金融活动,集中体现了金融工程是在微观金融经营领域,其服务的对象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富人更富。之所以西方经济学家不注重研究金融工程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应用,是因为宏观领域货币供求均衡问题已通过多种机制基本得以解决。中国目前经济中的主要矛盾不是让富人更富,而是让更多中低收入者收入稳定增长,不因宏观经济波动使收入下降。然而,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非常大的并非金融市场——固然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货币政策仍将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首要金融变量。不论一定时期货币量过多发生通货膨胀,还是过少发生通货紧缩,都只能让普通劳动者受损:通货膨胀使其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降低;通货紧缩、需求不足导致的首先是劳动技能相对较差的低收入者的下岗失业。近些年来,中国宏观领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发生,货币供给增长率一直大于经济增长率,货币供给质量很差。所以如何让经济金融均衡运行以确保更多国民的切身利益,是金融工程方法应该在我国解决的更为迫切的问题。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2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3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著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4篇

【关键词】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0 引言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专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以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之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所高校最先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由此,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金融加速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另外,教育部已经开始限制金融学专业申报,但金融工程专业暂且仍实施备案制,作为未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申办金融工程专业难度相对较低。由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申请创办金融工程专业并获批。

截至2013 年底,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92 所,年输出本科毕业生超过10 万人。但尽管各个高校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却没有明显差异,不能反映出地方性院校与部属院校、理工科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也不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为此,本文拟就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1.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

与部属院校不同,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人才短缺问题。因而,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要结合地方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紧缺专业并开展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本校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安徽在我国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两大战略规划在安徽的实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离不开安徽金融市场发展,而安徽金融市场发展又亟需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创新人才支持。

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和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企业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但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面临的风险在逐步增加,金融风险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叠加在一起,使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而金融工程具有灵活的应用性和创新能力,是与现代企业风险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理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和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随大量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企业加速走出国门,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金融人才需求必将不断增加。

但安徽地处中部,吸引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迫切需要安徽本地高校培育愿意在本地就业落户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而安徽本地高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学校仅有六所且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据初步统计年毕业生规模不足400人,再考虑部分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真正能够扎根安徽、服务安徽经济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极少,与安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不相匹配。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扩大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正是我校依据“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落实与践行。

1.2 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突出金融数量方法,该专业的开设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相对于财经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学生以理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良好,学生经过理科训练具有理科思维,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运筹学、统计学和数值计算等。

因此,理工科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数学建模》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目前我校正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工科和工程教育在省内已处于领先水平,学校所设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学生,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学科支撑。具体学科优势如下:

(1)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发展,我校工程教育基础雄厚,具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模式、理念方面的参考借鉴。

(2)我校是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开设有与金融工程专业高度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理工学科基础牢固,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理科、工科类学科支撑。

(3)我校开设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学科基础扎实,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经济管理类学科支持。而开设的法学专业亦可很好地为该专业提供法学学科支持。

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金融工程作为一个创造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对金融专门人才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如前所述,地方性院校应当立足于服务地方,理工科院校应当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则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宗旨,设置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2.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我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按照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的学科专业规划,设置培养服务安徽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2.3.1 培养目标

根据前述原则,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及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突出金融数量方法的学习,强调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能力和金融工程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创新的平台上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工程学理论、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2.3.2 培养基本要求

根据前述原则和目标,专业培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掌握较为扎实而宽广的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的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掌握金融工程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具备金融工具的设计、定价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风险管理与收益分析、金融工程咨询等服务工作的能力;

第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六,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七,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能从事简单的编程。

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充分发挥理工科优势,实现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跨国境联合培养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特性,综合性强,各个学校都应该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与相关学院联合培养金融工程人才。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属工科院校,应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优势学科联合培养学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国内其他金融工程专业实力较强有学校加强跨校合作,如进行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甚至开展与其他国外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科基础、扩大国际化视野。

3.2 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学分要求中的比重。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主要就业出口设置两到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相应配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供学生选择。具体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方法如下:

(1)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提升研究能力的实践课程,如金融建模、金融仿真、金融数据处理等实践类课程,为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工具;

(2)针对面向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开发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工具模拟设计、金融建模、金融仿真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金融产品设计、优化能力;

(3)针对面向政府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风险管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面向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工商企业具体从事投融资业务岗位的学生,则应当相应增加投资银行实务、保险实务、证券模拟交易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投融资业务的实践能力;

(5)针对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设计、营销等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作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毕业学生主要选择考研或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企业的本地分公司相关岗位,可适当选择前述的(1)、(4)和(5)。

另外,还要积极与政府、工商企业洽谈,建设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去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毕业前体验金融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并积累相关实践经验。

3.3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合作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工作实践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甚至00后,独立意识较强,不利于未来的工作实践。因而,在试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加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3.4 注重阶梯次序,搞好不同层次衔接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是高级复合型应用金融技术人才,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注意本科、硕士、博士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各层次间的衔接。本科阶段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工具的基础上,对学生培养金融工程方法、意识、感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注重从事金融工程课题的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华小全.金融工程专业“七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4):110-114.

[2]潘雅琼,任鸿飞.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91-192.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5篇

【关键词】 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创新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金融工程是一门研究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的新兴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金融工程融合了金融学和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又吸收了数学和系统科学的精华。从理论上讲,它是一门融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从教学方面讲,它是一门由现代金融理论支撑、以实务操作为导向的高科技金融学科。

1、金融工程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基本特征

首先,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的工程化,是一门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学科。其次,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且又具备自身的特征――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除了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为主要分析手段外,金融工程还引入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等前沿技术,也运用到了决策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

2、金融工程是一门具有量化特色的学科,重视模型化和最优化

金融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金融实务中的各类问题。量化分析的第一步是把没有数量特征的各种实际对象转变成具有数量特征和某种相关关系的变量。在数学模型提出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推导和论证。金融工程在数学方法上的特点是需要将实际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提炼问题的最优化紧密结合,因此关于优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金融工程中是贯穿始终而至关重要的。

3、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金融工程的创造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各种工程分析手段对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量化、分解和组合,创造性地改变收益和风险结构,实现新型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二是通过对各类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实现解决方案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拓展和金融服务的创新。

二、国内金融工程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金融工程应用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风险控制,另一块是量化投资。前者多见于保险和商业银行业,后者主要应用证券业和投资银行业。在量化投资的方法上,以券商为例又可以分为从基本面出发和从金融数学理论出发两个角度。

大多数券商的金融工程研究方法选择了基本面角度,他们对于行业财务指标进行遴选,从基本面、资金面双重角度出发,最终做出基于ROE、PE、PEG、EPS等的投资组合。例如,东方证券的EPS增长模型应用的就是这类方法,海通、中信这样比较大的券商的金融工程报告也常是如此。考虑到国内金融工程研究刚刚起步,这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也有不少券商将金融工程论应用到市场中,做出了一些成果。比如,长江证券在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后,在研究报告中分析了短期反转和成交量这两项因素与收益率的关系。

目前,国内金融工程研究的瓶颈在于与实际市场的结合。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不成熟而且有着高度投机特性的市场,市场的波动与货币流动性多少高度相关。因此,把基于理想化市场假设的金融工程理论应用于中国市场得到的结论,通常与市场实际情况有较大背离。另一方面,金融工程理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即使是证券从业人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化学习,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演算原委,这种知识上的隔阂导致反馈的缺失。

比较美欧成熟市场,国内金融工程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是基本面、技术面、资金面以及金融数学原理的结合,通过金融工程的建模、金融市场的反馈,最终找到适合于中国市场特性的金融模型。

三、国内金融工程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开展金融工程教育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开设金融工程课程教学的高校达60多所。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于金融工程尚处于系统介绍和初步研究的阶段,需要我们对金融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金融教学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宏观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还没有从金融工程的高度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金融教学基本以描述与定性方式为主,缺乏应有的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而且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所培养出的人才实际运用能力差。上述问题成为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可以说,我国的金融创新和发展明显滞后于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根据金融工程的特点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我国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理论基础

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尤其要系统掌握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框架,熟悉公司财务、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的基本运作技能。

2、相关专业的知识

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熟悉与金融工程学科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数学、统计学、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对金融、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该熟悉会计、税务等方面的原理性知识。

3、金融实物工作能力

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开展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事资产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工作。

4、较强的实践能力

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的,金融工程研究开发的每一项结果,都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而推出的一项创新的金融产品,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具有金融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四、金融工程课程设计设想

1、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

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必须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石,这些理论应包括基础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以及一定的现代金融理论,如开设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

2、适度开设数学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

为培养各类专门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开设了微分方程与动态经济学、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此外还有随机分析、决策分析、经济数学模型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体现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而且充分结合金融工程的需要,强调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3、体现金融计算、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具备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数据分析的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及软件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金融运行规律是当今金融信息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设置了如数值计算、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分析应用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分析出关键因素并设计建模方案的基本素质,以及具备通过数值计算对金融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检验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的能力。

4、构建金融工程的专门化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

围绕金融工程我们开设了如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案例和应用、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了解金融工程的核心以及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和策略解决金融问题。

五、应用型为主的金融工程师教育

从学科性质来看,金融工程属于应用型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在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1、开设实践类和信息类课程

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吸收市场、经济和技术信息的习惯。丰富的信息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和应用的源泉,现代社会对信息的敏锐程度和吸收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元素。

2、重视实际的技术能力培养

这主要是指诸如SAS和Matlab等课程的开设。金融工程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通过软件技术加以解决,比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因而技术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在国外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不少大学将Matlab作为必修课之一,从而保证学生能迅速的将金融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并加以解决。

3、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工程应用已经积累了很多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财富。案例教学是学习、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发展实习教学

在美国是否提供实习机会,是许多开展金融工程教育的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在我国,由于金融人才的缺乏,金融工程的实习教学对于学校和实业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学校应加强同实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六、金融工程师职业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

金融工程师的称谓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金融界,区别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分析人员,金融工程师更加注重金融市场交易与金融工具的可操作性,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规模化处理方式(工程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赢取利润、规避风险或完善服务。金融工程师通常受雇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中介机构以及非金融性质的公司。

因为金融工程师具有一系列专业化的、仅凭技术所无法达到的素质,并且由于金融创新的速度超过了市场产生称职金融工程师的能力,金融工程师总体上供不应求,其就业机会显得格外光明,并且毫无疑问,其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有专家认为,金融工程师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东方,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正处于开发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加入世贸后,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使中国金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培养一批懂得现代金融原理,掌握现代金融技术的高级人才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尤其是掌握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技术的金融工程师将成为金融行业的急需专业人才。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将为金融工程师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

国内金融工程师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将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在为职业培训提供新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更专业的培训机构和专业技能更强的培训师,而且需要符合中国市场发展的培训方式,从而为我国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

金融工程自身的特点要求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首先,金融工程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就是在金融市场中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创造新的产品以实现收益和规避风险。因此,一个成功的金融工程师必须“常常能迅速理解和接收新的观念,并能轻易看透细节进而把握基本结构的各个部分;他们还倾向于倡导智力上的开放以避免封闭式的思维扼杀创造性。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们不认为金融世界是由一定的事物构成的,当他们被告知模式不能做或无法做时,他们的最先反应是问为什么。其次,由于金融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超出个人的知识基础而需要进行小组工作,以处理复杂的金融、法律、税收、会计、产业、计算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组核心的金融工程师,合作的精神、沟通的技巧和协调的能力是必备要素之一。

总之,在金融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来。

(注:本文受以下项目资助:2008年度上海师范大学文科原创与前瞻性项目《基于鞅定价的结构金融衍生品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YW806。2008年度上海师范大学理工科科研项目《非对称信息下基于鞅定价的金融衍生品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200887。2009年《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重点应用文科》,项目编号:DZW912。)

【参考文献】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6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 发展障碍 对策分析

金融工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学科,将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化的方法进行融合,创造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是金融科学的工程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工程在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金融工程发展起步晚,受到国内经济市场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因此,必须要进行金融体制变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创新金融机制结构,推动金融工程真正的发展壮大。

一、当前我国金融工程发展存在的障碍

(一)金融体制障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升级时期,很多金融工程没有打破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位特征,导致了金融工程缺乏市场竞争力、核心创造力。同时,金融工程外部环境也较为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阻碍了金融资本的正常流通,延缓了金融工程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障碍

在金融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实现金融信息的电子化,保证金融行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安全、便捷地运行。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工程中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电子信息传输和网络运行技术还较为落后,而且很多领域都没有推广和运用,制约了我国金融工程水平的提高。

(三)从业人员能力障碍

金融工程学科不仅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的相关原理,同时还具有工程学、物理学、数学等要求,这对金融工程的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当前很多金融工程内,很多从业人员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知识强而某些方面知识弱的问题,或者是缺乏相关实践经验,金融工程的从业人员缺乏综合型的人才,严重阻碍了金融工程的建设。

(四)市场环境阻碍

当前,我国的金融工程缺乏实际上的市场主体,很多金融工程在本质上还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大型的商业银行,运行模式非常落后,存在着风险和收益不相应的情形。而且,我国金融工程中价格市场化程度还十分有限,金融价格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此外,金融工程推出的金融产品较少,并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对公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推进金融工程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金融市场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理顺金融工程和商业银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金融行业法律法规建设,保证金融工程的各项业务能够有法可依,全面规范金融工程建设。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做好金融服务职能,为金融工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说,在某地区,政府可以联合当地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商会、工商联等创建一个金融工程服务职能平台,基于这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小业主等弱小经济势力可以进行商业融资筹资,能够有效推进当地的金融市场经济活力,共同防范金融风险,而且能够推进当地金融市场资源和信息共享和整合。

(二)健全金融工程监管体系

金融工程的运行主要对象是资本,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资本风险,这给金融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健全金融工程的监管体系,对各金融监管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并且做好相应的职能协调。同时,要进行多管齐下地监督,不仅是政府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需要进行监管,而且金融行业、社会人员、新闻媒体都有责任有义务对金融工程的运行进行监督,加强监管过程中的合作。

(三)提高金融工程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化日益普及的现代经济市场,必须要进一步提高金融工程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推进金融行业和信息科技的高度融合。比如说,在金融工程的资金借贷业务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像某金融工程存在着诸多企业有借贷业务往来的时候,可以通过专业的财务软件将借贷资金、借贷凭据、归款期限、企业信息等进行存档和备份,将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金融业务查询分析。

(四)加大金融工程的产品创新

金融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金融工程的产品质量,好的金融工程产品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大众的视线,实现金融盈利。因此,必须要不断进行金融工程的产品创新力度,加大金融业务的创新。比如说,金融工程要推出新一种金融产品时,要对当前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产品的优劣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当地的企业、当地的民众需求,想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访问等形式提高对当地金融产品的需求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金融工程的产品对大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面临诸多阻碍,但是金融工程必然是我国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完善金融工程体系、创新金融工程衍生产品,使得我国金融工程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障碍与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4,04.

[2]何宏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06.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7篇

 

1 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课程建设情况

 

金融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后理论界开始不断地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金融学中的均衡与套利、单期风险配置以及跨期风险配置、最优投资组合、最优消费与投资、证券估值与定价等,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前,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二级学科,其学科体系层次是单薄的,其内容主要是货币银行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金融学,其研究方法论与当时研究实质经济的方法论相同,以定性的思维推理和描述分析为主,数理与计量分析均以实质产品为研究对象,还未涉及到金融服务与产品,这与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实践是相符的。以哈里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标志,现代金融研究在内容上从宏观进入到微观,金融产品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方法也上引进了数理分析工具,此后金融学科层次内容和分析方法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金融经济学家,这表明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

 

金融经济学是现代金融的理论核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与公司)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是一门分析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金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无套利假设和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资产定价,其核心理论包括资产定价基本定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等都是这一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除了研究传统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竞争均衡机制)外, 金融经济学更注重研究无套利均衡机制,这是金融市场特有的均衡机制,因此《金融经济学》既包含一般均衡定价机制的内容,也包含金融市场的特殊均衡机制即无风险套利均衡机制的内容。由此,可以学习和研究金融市场资产定价的两种基本方法:均衡定价法和套利定价法。

 

金融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课,为其它相关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是对学生有关微观金融运行逻辑和方法的培训。鉴于金融经济学所涉及内容在微观金融中对金融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研究的方法论、逻辑思维和基本模型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等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目前国内外大学均将《金融经济学》作为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进行设置,国外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非常重视此课程的教学。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也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引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目前,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已形成两条主线,一是针对实质经济运行,主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宏观金融,另外就是针对虚拟经济以金融产品和金融投融资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这二者之间有很深的紧密关系,但二者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呈现差异,因而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在理论上确立二者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深刻了解和把握现代金融经济的实际运行。这种对现代金融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培训和教育,完全应该也可以在本科教育中就开始进行。因此,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精心准备, 《金融经济学》课程正式纳入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为金融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2 金融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9年在金融学本科正式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金融经济学》课程内容引起同学们较大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诸多体会与感受:第一,《金融经济学》课程涉及很多金融定量分析模型的教学内容,如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风险识别与计量等,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课堂上的理论介绍外,在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这不仅是本课程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传统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使定性的思维和定量的分析有机统一,同时也使得数理思维方法与经济学、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可操作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第二,本科生阶段《金融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理和计量金融,同学们接受能力欠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此前缺少有关《金融经济学》基本方法和逻辑的训练和培养,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方面的知识较少,特别是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习金融经济学时较为困难;第三,由于用很多时间讲授应在此前学习的内容,而占用了本科生本应该学习的更深入的金融经济学的内容;第四,现有课程体系中,微观金融方面仅开设了金融经济学和公司理财两门课程,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微观课程尚未开设,金融经济学难以与其它微观课程形成良性互动,金融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全面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和评估教学效果,我们针对2007级金融专业70名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了解这一课程对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以此评估整体的教学效果,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知识比较高,认为“较好”或“很好”的超过95%以上。第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较好。超过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 “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和组织教学”方面“较好”或“很好”;9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方面“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方面“较好”或“很好”;第三,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4%的学生认为“较好”或“很好”;第四,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好;第五,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上课表现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是否情绪饱满, 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这方面“较好”或“很好”;9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的仪表和教学态度“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方面“较好”或“很好”;第六,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一般。约有45%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理解所学内容,33%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理解,17%的学生认为只能一般理解,还有5%的学生认为理解不了;第七,学生肯定教师在课前准备和授课内容安排上所作的努力。96%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情况“较好”或“很好”;93%的学生认为在授课内容充实方面为“较好”或“很好”。

 

除了上述几方面以外,学生认为该课程知识量和信息量较多,希望能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机房提供在电脑上模拟的机会,建议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课程,并希望能够加强微观经济学教学深度,尤其是在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方面,以此为金融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同学们也充分肯定了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认为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微观金融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

 

3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金融经济学本科课程的开设为研究生阶段金融学经济课程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此课程建设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上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既规范合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几年中,《金融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后续任务是:

 

第一,明确课程性质和定位,界定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开设本科生的《金融经济学》,明确本科生《金融经济学》课程性质和定位。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专门研究,以此确定本科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界定《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鉴于本科阶段《金融经济学》教学的基础性,现阶段可以将本科课程内容定位于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介绍分析,重点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做好教学自评和考核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每学期对课程进行自评,以便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做出总结分析并不断改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加大案例课程的比例,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增加专项问题研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可以采取教师引导与师生讨论、学生自问自答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下教师以引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指导查阅参考书目等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编写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选择和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育目标的重要步骤,目前还没有适合本科层次使用的《金融经济学》教材。我们按照选用教材、自编讲义、编写教材的步骤完成该课程的教材建设。随着高校对微观金融教学的重视,《金融经济学》的国内版教材和引进教材很多,一些投资学和金融工程教材也有大量的内容与金融经济学相关,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些作为本科生教材不适合的地方,如编排体例没有照顾本科生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逻辑的分明和突出,对金融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和分析方法的介绍不够等。因此,在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使用和课件教案使用情况做出分析,将有益的心得、经验和学生所提有价值的建议在编写教材中体现出来。总之,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我们应坚持教材编写内容与金融实践的变革同步,并具有超前性,注意不断更新,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第四,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复杂性,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供学生学习参考,比如讲义、课件PPT、案例库、习题库、论文素材库、名师讲解视频库等。通过对案例汇编成集,一方面可供教室上课讲解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与实践能力;习题库里的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度适中,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学生复习备考之用;论文素材库中的资料作为学生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参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及写作能力。总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学生课外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8篇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已出现了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金融业务表外化、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和金融工具组合化等一系列发展趋势,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确立和诞生的一门工程型新兴交叉学科,它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金融工程学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几乎呈空白态或刚刚起步。因此,我国急需加快金融工程学的研究,包括金融工程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并注重培养具有数理基础、经济金融理论、计算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工程一词译自英文Financial Engineering,有人曾译为财务工程,目前译为金融工程的居多。狭义的金融工程是组合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如期货、期权等形形的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但金融工程学科实质的定义是由约翰・芬尼迪(John Finnerty)提出的:金融工程是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而进行的包括创新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国际金融工程师会推出了广义的金融工程学定义:金融工程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从科学史的研究发现,每一门真正可以称之为科学的学科源先主要指自然科学,现在则延伸到社会科学),其成长过程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描述性的,第二个阶段是分析性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工程化的。如现代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的兴起,标志着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工程化。实际上,一门科学学科只有在工程化后,才能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金融科学正如这些科学一样,经历了描述阶段和分析性阶段之后,在80年代后期发展到了工程化的阶段――金融工程学。也就是说,金融工程学是金融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工程化阶段。金融工程的产生把金融科学推到一个新的层次现代金融领域的高新科技。

要建立和完善一个学科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还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拓荒者、敬业者去追求、去探索、去完善。21世纪是交叉科学发展的世纪,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合、协调、重构的时代。尽管金融工程学在中国刚起步,路还很漫长,但可以预料有着广泛应用价值的金融工程学的建设和发展必然有光辉灿烂的前景。

二、金融工程学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公司财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证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1991年“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fation of Financial Engineers-IAFE)的成立与约翰・马歇尔和维普尔・班赛尔(Marshall and BanSal)合著的《金融工程学》以及洛伦兹・格立茨(Galitz)所著的《金融工程学――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技巧》的出版发行共同标志着一门工程型的新兴交叉学科

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的诞生。它作为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标志着金融科学走向产品化和工程化。随后,金融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国政府、学术界及实务界的相关人士对金融变革中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警X,对金融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投注了极大的关注,并使得金融工程学成了金融学的前沿领域和高新技术。由于历史、体制、学科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金融工程学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几乎呈空白状态或刚刚起步。因此,我国急需加强金融工程学的研究,包括加快金融工程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1990年以来,国际金融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巨额亏损、日本东京三菱银行合并、泰国货币贬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日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98年底,一系列美国对基金的投机失误,使人们对于金融变革中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警觉,对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事实上,金融工程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非常迅猛。美国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纽约工业大学都已设立金融工程的学位或专业证书教育。以案例教学著称于世的哈佛商学院的金融与财务学教授们专门编著了金融工程案例集出版。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非常迅速地应用化,如纽约工业大学与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

1997年7月以来,面对泰国货币贬值的冲击,中国科学院紧急成立了部级“金融避险对策研究小组”,就是集中力量把数理分析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从理论上研究对新兴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有关官员也多次指示要加快金融工程学科的设立。1997年,北京大学相继成立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和金融数学系,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也成立了诸如统计金融等系。1997年7月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与联合证券公司合作筹建了“北大联证金融数学实验室”,年底,陕西财经学院金融工程研究中心成立。相信它们将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的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另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些学者纷纷活跃在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研究领域,并开始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如西安交通大学从1996年起招收金融最优化方法方向博士研究生。1999年7月北大金融数学系已有第一批金融数学的本科毕业生。

目前,国内高校的金融工程学科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些高校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金融工程学科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均已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阶段设置了金融工程学专业,构建起了完整的金融工程学科教育培养体系。而诸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定教育层次设置了金融工程学科专业或在金融学等相近专业设置了金融工程研究方向。金融工程理论研究也比较深入,不同高校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并且以科研和教学为核心培养和建立了逐渐成型的金融工程学教学科研团队力量。

(二)江苏省内高校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现状

江苏省一些高校目前正紧跟金融工程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展开金融工程学科的教学培养体系建设和科研力量的培养。目前在省内高校中,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金融工程学科体系建设相对比较完善,商学院和工程管理学院均在本科阶段开设了金融工程学专业,商学院在硕士阶段的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风险管理和精算研究方向,博士阶段则在应用经济学专业(商学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管理学院)设置了金融工程研究方向。东南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和金融工程博士专业(二级),在硕士阶段的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研究方向。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金融工程学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就近年来说,南京财经大学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很迅速,金融学院开设了本科阶段的金融工程专业,硕士阶段的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工程研究方向,建立了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所、期货研究所、金融试验和计算中心,初步形成了资产定价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与公司治理和保险经营管理研究团队等学术团队,其金融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师范类高校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现状

师范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高校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相对比较领先。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在本科阶段的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工程方向,在硕士阶段的统计学专业设置了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在博士阶段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设置了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研究方向,在精算学专业设置了风险度量研究方向。华南师范大学在硕士阶段的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方向,在博士阶段的政治经济学专业设置了金融经济与风险管理研究方向。

三、国内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存在问题

(一)对学科的认识理解不―致

有的高校从该专业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角度出发,认为金融工程是从应用数学派生出来的,应设在数学系之下,归属理科,颁发理学学位。有的高校则认为金融工程是金融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它不应该脱离金融学的经济学范畴,故而归属经济学,颁发经济学学位。还有的高校把金融工程划在管理学门下,使之与MBA教学接轨,颁l的自然是管理学学位。对学科的认识理解不一致,导致金融工程专业归属千差万别。专业归属的不同导致了院校问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较大差异。

(二)缺乏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理论专家

一个学科的建设、完善与否,直接与其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理论专家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急需有计划地培养、发现一批年轻、博学的学科研究专家。同时,在我国掌握金融工程技术的学者和金融业从业人员不多,能用金融工程创造眭地为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更少。由于我国金融业的中高级人才大多是文科出身,其经济金融理论功底深厚但数理功底比较浅,理解掌握以金融数学为理论基础的金融工程学相对困难。目前,我国也有一些理工出身的研究金融工程者,其数理功底深厚但经济金融理论功底比较浅,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使金融工程研究成了数学游戏,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应用价值。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可以通过现有金融从业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即可解决的问题。金融工程研究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将成为制约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实用软件开发不足

金融工程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尤其是金融业基本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电子化,使资金划拨、金融产品交易等金融业务的开发能高效、快捷、安全地进行。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电子化程度较高,银行业务处理也普遍推行了电脑化,通讯设施和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还远未建成,健全、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进展依然缓慢。这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将使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国外已经将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随机时间序列分析、小波理论、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制成现成的软件可直接应用计算,我国却没有开发相应的实用软件供理论工作者或实际部门应用。有些如SAS,MATLAB,Econometric Viewers,TSW很好的软件,没有中文版,致使国内金融领域的人士用起来很困难。

(四)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管理技术的需求还不太强

金融工程必须有相应的市场需求主体支持。但由于我国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的滞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转换不到位,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内在利益冲动有余而责任约束不足,缺乏内在的风险防范需求:金融改革还未有实质性进展,多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改变,缺乏压力和创新的动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此外,投资者整体素质较低,个人积累较少,对风险管理技术缺乏需求。因此,风险管理市场主体尚未真正到位,这无疑不利于我国金融工程学的发展。

(五)理论研究滞后

一方面,我国金融理论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阶段,统计、数理分析及其它尖端前沿科学技术成就尚未广泛应用于金融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落后,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且缺乏系统化、高层次、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简言之,金融工程尚未得到应有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理论研究还落后于具体实践或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如我国股票市场就是在学术界、监管层、实务界对资本研究缺乏充足的理论研究准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上海、深圳股价指数不合理,等等。

(六)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工程教育刚刚起步

由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领导者对高新科技的金融工程不同的理解,也容易造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喜的是,我们已看到许多高等学校都主要对研究生开设了与金融工程有关的课程,但是尚未真正将金融工程作为独立学科设立相应的专业。

四、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定位

金融工程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应在借鉴国外学科建设实践基础上,促进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的健康陕速发展。对此,应坚持四条原则:

(一)立叉学科的基本特征,合理确定专业设置

目前,国际上金融学科的发展主流在商学院,教学和研究的内容集中在企业和市场的层面,主要由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两大部分组成。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学研究主流的一个方面,今后的发展一定紧密地结合金融学的研究主流。2003年9月在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金融工程研究部共同主办的金融工程2003年学术年会上,十几所国内著名高校的金融院系负责人参加了“如何推动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和加快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专题讨论,一致同意金融工程不应该脱离经济学,特别是金融经济学这一理论基础,只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些工程技术手段才能正确应用。

要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开设金融工程学本科专业的院校为数较少,相近的本科专业主要有金融学、应用数学、统计学及风险管理等。与应用数学及统计学相比,金融工程学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专业性,而统计学、应用数学则更强调方法本身的科学性:与金融学相比,金融工程在如下两点尤具特色:突出数量分析技术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从而更具实证分析的特征,具有显著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机制与结构的分析、推理,对金融业、保险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组合管理的分析更理性客观。与风险管理专业相比其特色表现在:以创新的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分析评价企业风险。因此,金融工程学科的建设应该以金融经济学为基础,以工程方法、信息技术为支持手段,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和公司财务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至于对数学知识和学制年限的要求,可以借鉴国外做法,依学习重点的不同而规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限制要求。弄清上述金融工程学科的特殊性,有助于搞好学科的课程设计、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二)立足金融科学的工程化,积极推行实验型的辅助教学方法

金融工程作为金融科学的工程化,有“金融领域的高科技”之说。它的主要研究方法则是实证的甚至是实验的研究,有赖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数据。作为高校教学,应当建立金融工程实验室,通过人为模拟企业和市场的环境,让学生了解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实施和企业兼并、收购、重组的财务设计,更加直接地面向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判定价格和成本的合理性,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等。例如,可借助于相关设备和技术来模拟衍生产品与其标的(underlying)资产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金融期货的运行机理和期权的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同时,还要建立模拟银行,培养学生的作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要实行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直观感。所有这些手段都是搞好金融工程教学所应具备的。

(三)立足本土化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设立金融工程专业既是对国际发展趋势的适应,又是我国本土化金融高级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验。这是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借鉴和吸收的必然要求。因此,该专业应当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法律、信息技术及数理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够开发、设计、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创造眭地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资与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以及金融产品的定价研究;能够在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金融、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复合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金融、数学、计算机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必须很好地满足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工程和经济学第9篇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