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3 09:17:29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1篇

【关键字】 大学生 网络素养 调查 现状 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在网民的年龄结构统计里面我们发现20-29岁的人群占比为31.5%,而在网民的职业结构里学生群体占比为25.5%,是网民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目前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的主体,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进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问题,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信仰危机以及遭遇网络诈骗等,网络素养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旨在通过实证方法来了解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其缺失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我们的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1.1网络的使用率较高,缺乏自我约束

能力较差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不高,上网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比例相当低。据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3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20%,其他占8%,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聊天、游戏等这样的网络娱乐不是不能提倡,但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能否把网络娱乐当成一种适度的休闲方式,而不是沉溺其中害了自己。

1.2年轻冲动盲目跟风,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在学校集中生活,上网频率高且访问站点集中,当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敢于表达、勇于质疑,易于形成网上网下互动,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人生阅历较浅,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性质缺乏辨别和分析能力,多是对吸引眼球的语言和哗众取宠的做法产生兴趣,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

1.3网络防范警惕性差,法律意识亟待强化

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不高,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等不良情绪的煽动。如在多起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有的网友误当做被搜索者,手机和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都被公布在网络上,更有甚者不堪压力,自杀身亡,这已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1.4道德责任意识下降,价值观念容易偏差

一些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和寄托感情,而网络的虚拟性,也让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一些大学生采取极端的网上攻击行为,宣泄情感,导致校园事件波及社会,造成问题复杂化;有的沉迷于网恋,同时和几个网友交往,形成错误的爱情观;有的肆意抄袭网络文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助涨了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身心受到负面影响,价值观也发生扭曲。

1.5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大学生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占59%)、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有51%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形势如此严峻,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包括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

首先,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认识的偏差,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上网多在课余时间,放下了繁重的课程,上网时便希望能放松,而不再是学习。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聊天、游戏等易学、大众化的消遣性娱乐自然成了大学生们的最爱。

其次,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不一致,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相对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快速创新、网络虚拟世界的风云变化而言,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陈旧和滞后。另外,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对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而仅靠这些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对“网瘾”学生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建立“网瘾”大学生的治疗方案和对策,加强对沉迷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处理好网络犯罪大学生事后工作等等。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并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家长对互联网络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针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方式,有专家提出了“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网络素养”的观点。“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络,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家长自身网络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第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给大学生带来了剧烈冲击,功利型和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金钱至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挣钱才是硬道理”等观点被许多大学生所接受,他们视“首富”“新贵”为偶像,一些学生热衷于“网赚”,一些学生追求“个性”“自由”,流行什么就学什么,随心所欲,不加思考判断地“跟贴”“围观”,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渐淡、水平下降。另外,网络虚拟社会中“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共同建构出一个崭新的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博大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时时推陈出新的信息内容,同时也混杂着大量的暴力、色情、虚假、欺骗、反动、歧视等有害信息。这些消极因素对自控力、识别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强烈冲击着大学生原来所具有的传统伦理和价值理念,造成了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弱化了行为自律意识,出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2.1个人方面

培养对网络信息的敏感程度,对网络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能够捕捉真实信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对网络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

2.2学校方面

一是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专栏、举办培训班、设立网络素养教育咨询点等多种方式,创造积极健康网络环境;通过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等网络平台,推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为他们提供健康的媒体空间。

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网络修养,一方面学校重点开展对网络素养教育专任教师的培训,大力推动教师网络素养的普及工作;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把握学生舆情动态,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

三是设立合理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使网络素质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注重将网络素质教育参透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

四是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分级设置网络舆情监督员。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对网络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而对于特殊性的网络舆论,一定要做好搜集和整理,及时汇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3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对家庭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弱,但家长的嘱咐和家庭的责任仍为大学生所重视,家庭亲情联系仍然是多数学生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家长要放弃高考成功等于子女教育任务完成的观念,而应定期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使用网络时间和上网内容,并经常提醒,防止出现“网瘾”问题,努力做到在学习上不断鼓励,在情感上经常沟通,在生活上时常关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年学生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开朗活泼,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使他们更不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惘、堕落、犯错。

对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接触行为失控的大学生,家长更要重视,配合学校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亲情的感化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走出误区,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4社会方面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夏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54―03

20世纪90年起的互联网革命将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推向了新的阶段,网络对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政治思想、人际交往与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显现。对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和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现状分析

早在1998年,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用户比例仅为9.3%,但由于研究生只有大学生总人数的5%左右,其上网的相对比例是各层次人群中最高的。根据历年互联网信息资源状况调查数据,研究生群体在我国网民总比例中绝对数量少、相对数量多,并已构成网络用户的主体。

1.网络是研究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依赖于网络,网络无处不在,离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令研究生无所适从,许多学习工作将处于瘫痪。

2003年,上海大学生与大众传媒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上网人数最多,达95.6%,每天上网时间也最长,达115.6分钟,比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超过21.4分钟和41.3分钟;根据西南地区五省一市青少年生活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生上网极为普遍,仅有14.4%的研究生极少上网;2007年武汉大学信息素养协会针对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所作的信息素养状况调查发现,研究生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宿舍、实验室或学校的机房、图书馆等场所,近六成研究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下。

上述数据表明,无论是从上网人数规模还是网络利用程度来看,研究生群体已经构成了我国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空间成为研究生交流信息、知识和情感的重要生存环境。相比其他人群,研究生上网动机明确,网络利用更加理性,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与日常联络沟通。

中山大学研究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上网查找信息(92.4%)、进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91%)、联络聊天(89%)和浏览新闻(88.6%);与之相近,上海市对研究生生存状况的调查发现研究生上网主要是为了查找资料、收发邮件和了解新闻。2005年,西部地区青少年网络利用情况调查进一步揭示了研究生群体与本科生群体网络利用目的上的区别,见表1。

各类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网络应用已经构成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专业学习的主导性动机下,网络也是研究生娱乐放松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浙江大学接受调查的研究生中,37.93%的人写“博客”是为了交流、抒发和宣泄情感。正是由于多元动机的驱动和多种服务的网上供给,才使研究生上网得到普及。

3.网络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交互式、开放式网络交流受到欢迎,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已经成为研究生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校园BBS、网络论坛以及博客、维客等成为研究生观点争锋、展示自我以及交友联络的重要平台,丰富了研究生的校园生活。根据浙江大学关于校园“博客”的调查,50%的研究生有写“博”的习惯,其中,有4.76%的研究生做到了博客日志化,坚持每天更新,另有71.43%抱随意态度,不定期更新内容。绝大多数研究生接受“博客”公开化,80%的研究生将自己的“博客”置于公开浏览状态,博客既满足了部分研究生的“表达欲”,也迎合了部分研究生的“窥私欲”。

4.对网络行为规范持普遍认同态度的同时对相关法规政策内容了解不够,网络利用心态趋于理性,具有一定的网络自我管理能力,但网络价值判断标准模糊,主体自律性缺乏。一方面,在网络信息引用中,有41%的研究生认为标注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时可灵活处理,有45%的研究生会视情况决定是否严格遵守引用标准,甚至还有6%的研究生没有养成标注信息来源的习惯;另一方面,出于经济或方便等因素影响,尽管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持反对态度,但大多数研究生对盗版软件比较宽容,有25.3%的研究生认为盗版软件方便且价格低廉,表明研究生网络道德标准取向的实用主义倾向∞。

5.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对网络信息内容组织、信息获取速度、网络技术保障以及隐私权保护等要求较高,但在网络信息空间构建中,过于强调信息资源获取利用权利而忽视自身主动公开信息、共享信息的义务。在武汉地区研究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中发现,仅有27%的研究生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拥有而别人没有的信息,近67%的研究生则要视情况而定。

6.网络认知主流正确,能够清醒认识到网络的复杂性,对反动、等不良信息具有较强的是非判断和思辨抵御能力,但遇到不法信息传播以及其他信息危害活动时,相当比例的研究生会采取明哲保身的不作为态度。据调查,仅有33.8%的研究生在遇到网上不良信息的散布时会采取好言相劝或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做法,大部分研究生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网络责任意识淡漠。

二、当前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危害

有人宣称“Internet是历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互联网在为研究生开启了获取知识、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等方便之门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认知、网络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隐患。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如下:

1.网络思想认知上的多元取向。西部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和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6.9%的研究生对人生目的不明确,分别有24.3%和5.4%不知道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网络传播所具有的“无中心话语优势”,在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挤压和扭曲的同时,也使社会对研究生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了改变,各类色情、恐怖、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的思想言论等不良信息的泛滥冲击了研究生的思想认知,为多元思想尤其是西方价值观念的介入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而加剧研究生群体思想认识判断上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

2.网络沟通方式上的群体观念淡化。对网络世界的过度沉迷必然会造成现实人际沟通的疏离。无疑,网络开放式交流模式拓展了研究生的人际交

流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人与机器的交流所取代。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虚拟性与隐蔽性具有现实人际交往所不曾具有的自由度,网络世界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使人成为数码化的存在物,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流规则格格不入,加之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个性化分散性容易造成研究生情感生疏、人际关系冷漠与社会群体意识淡薄,迸而出现由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的趋势,不利于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凝聚。

3.网络心理调节机制的失衡。随着研究生上网人数、上网时间的增多,研究生已经成为网民中的高危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瘾综合征(如个体认知障碍、人格塑造障碍等)。2005年我国第一份网瘾报告指出,研究生网瘾比例为13%,高于高中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长期的人机对话,加之繁重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恋爱婚姻压力等又在客观上促使部分研究生在亦真亦幻的数字空间里寻求逃避,难以有效实现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双重角色的及时转换,容易导致自我迷失、意志消解、行为失调和心理错位,进而丧失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参与,严重时会造成双重人格的冲突和人的异化,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4.网络责任意识的虚无。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可选择性等在诱使研究生自我封闭的同时,也容易助长缺乏责任归属和社会约束的个性发展。在我国台湾,曾有研究生涉嫌利用网络进行色情交易而被警方逮捕的案例发生。多项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空间模糊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强烈责任感正义感,相当多的研究生对待网络色情、网络欺诈、黑客以及网络垃圾的态度是包容而不是制止。

5.网络信息素养的欠缺。数据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当前研究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伦理状况欠佳,所谓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上。一方面,相当多的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并不清晰,剽窃行为判断标准模糊,对正确引用行为的理解和把握有失偏颇;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获取、利用、处理以及评价能力低下,如中山大学研究生信息素养调查发现,有35%的研究生自认为存在信息获取困难,2%的研究生则十分困难,绝大多数研究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来自于实践摸索,33%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料与他人共享,网络信息利用缺乏规范的指导。

6.网络行为自律的薄弱。尽管大多数研究生具有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念,但由于网络空间人的行为和言论难以追诉,网络道德需要靠网民“慎独”来规范个人行为,使得网络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研究生道德行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部分研究生认知与行为脱节,自我约束能力差,随意剽窃、修改、转贴他人文章,甚至还有人放纵自己的行为与欲望,对他人造成危害。

三、对策与出路

上述问题的出现对当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核心不是要改变和消除网络的影响,不是要控制和禁锢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灵,而是要积极创造一个适应网络时代研究生成长需要的现代网络生态教育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规避网络道德风险。

1.充分整合网络道德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生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有了更大的主体选择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事实上取决于研究生注意力的关注程度,即如何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突出网络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为此,需要在内容上强化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法制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伦理教育以及网络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等,在工作方式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纯强制灌输为互动沟通和主要引导,将抽象说教与具体服务相结合,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增强研究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道德的认同感。

2.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以完善的制度环境指导研究生的网络行为。制度是行动的指南。国外大学十分注重学生网络伦理规范的制定,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成为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指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制定的网络伦理声明中还详细列举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型,对于网络不良行为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2000年团中央、文化部等共同发起的“网络文明工程”、2006年北京大学出台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等对于指导研究生网络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要加大网络管理法规制度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网络规章的宣讲深化研究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形成网络自律习惯。

3.切实加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信息文化。研究生信息素养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其信息获取利用能力,而且也代表了其学习创新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正式教育内容体系,受到专业课教师、图书馆员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我国应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尽快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改进网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的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研究生铸造自律向上的网络道德意志、养成文明健康的信息习惯。

[参考文献]

[1]庄育飞,邓昭俊.我国Internet用户现状统计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1999,(4).

E2]冯洁,葛晶.浙江大学研究生“博客”使用调查[J].中国研究生,2006,(4).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3篇

关键词: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41-02

随着网络日渐发展壮大,网络媒体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介素养正成为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知识结构、情感特征、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又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通过设计严密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就成为本文主要解决问题。

一、研究设计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南京高校在校学生进行随即抽样,通过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获取调研的主要信息。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学生类型有所不同,笔者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挑选调查,以保证随机性和可靠性。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卷设计为结论性研究设计中的描述性研究设计,问卷主要包含多项选择型、混合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问卷进行两个月,前一个月进行文献资料搜索、问卷试调查等方式获取初步的资料,后半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系统的调查报告。通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我们将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初步的了解,并找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此次共发了500份,回收问卷481份,有效回收率为96.2%。男性占总数的41.79%,共计201人次,而女性受访者共计288人次,占总数的58.21%,女性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专业上来说,以工科、文科受访者最多。这也与高校所设专业人数有关,工、文、理、商占据了高校人数的绝大部分比例。年级来说,大二人数最多,占比40.96%,大三人群紧随其后,占比38.25%。

2.研究内容。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目前大学生对网络上各种复杂信息的判断和做法,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进步与不足。

二、问卷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经常及更高上网频率的人数占比为91.47%,占了极大多数的比例。由此可见,网络上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花在网络的时间非常多。

图1 大学生平时上网的频率(手机或电脑)

图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用途

2.交叉分析。由图2可知,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使用网络的第一用途是聊天、社交,网络的性质更偏向于社交化。大一新生由于刚入校,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与新鲜感,因此更愿意去加入一些社团或校级组织,面对面的与他人进行沟通,扩大人脉。而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面对就业、考研或是出国的压力,更多的利用网络来学习与查阅资料。

从图3可知,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都会根据内容报道去判断其真实性,说明现在大学生在对待网络信息时还是较为理智与客观。

图3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怀疑程度

图4 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信息所持态度,由图4可知,男性大学生面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时选择反感但不会举报的人数占比为41.79%,远小于女性占比的64.64%。可见,女性本身的性别特质也在网络素养中有所反映。面对不良网络信息虽会反感但并不会去举报,而男性由于更大胆冲动选择举报的人数会远多于女性。

图4 大学生对网络色情所持态度

图5 大学生受困扰的网络问题类型

由图5可知,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受困扰的网络问题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文科、理科、工科最受伪专业文章的困扰;而商科与艺术的同学选择难辨真假的新闻报道最受其困扰;其他学科的同学更困扰于网络中的色情与暴力。可见,不同专业的特征潜移默化中也会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着一定影响。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较之前有了长足进步。其一,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来获取丰富的信息。调查显示网络在大学生社交、学习和获取新闻信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贯穿其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二,大学生具有基本的网络认知素养。在面对网络中复杂多变的信息时,大部分大学生会进行理性的分析,会根据报道内容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已经具备基本网络认知素养;其三,大学生有一定的网络道德素养。在面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时,大部分大学生对此类信息表示反感,能够明辨是非,主动的不接触,甚至会用举报来进行维权。

2.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仍存在不足。其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从问卷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于违反法律、道德的内容不能发,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色情暴力内容会表示反感和举报。但仍有不少大学生认为网络上发什么是自己的事,不受拘束。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正常的生活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二,大学生网络信息评估、甄别能力欠缺。在调查中,以新闻报道真假难辨和伪文章误导受众两种网络问题最困扰大学生。可见,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复杂繁多的网络信息,在识别与评估信息真实性、有效性能力上有所欠缺。网络信息复杂多变,大学生群体在鉴别信息真假,分辨网络谣言,制止网络暴力等方面仍显不足,易受他人观念影响,缺少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其三,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仍显不足。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色情信息表示反感,认为此种信息是不道德,违法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面对虚假、不健康信息时并没有进行举报等维权行为,可见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仍有不足。

四、结 语

随着网络日渐发展,网络媒介素养将成为时代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知识运用水平,提高网络道德、法律意识,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而要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也需要学校、政府、网络公司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出健康优质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媒介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辅导员;媒介素养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相互融合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介时代”。大学生群体,往往走在全媒介时代的前沿。然而,作为大学生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群体,是否具备了在全媒介时代下指引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领路人的素养?如何全面系统地提升全媒介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成为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该研究选题基于三种需求:第一,基于党的十会议精神要求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络主旋律的需要。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监督和社会管理的新阵地,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建设和利用好这块阵地,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全媒介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丰富多彩,高校辅导员必须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各种平台上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基于贯彻落实《上海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的需要。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实施教师网络素养轮训、辅导员网络素养专题培训、骨干培训等工作,编写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材教案,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整体提升高校师生的网络素养。”

课题组以上海高校为背景,选取上海地区10所有代表性的高校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从现状出发,查找上海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缺失部分,进而提出上海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着重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形成全媒介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框架。

(一)问卷调查

1. 取样范围:选取上海10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涵盖了部属高校、市属高校、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共发放问卷300份(一式三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95%。本次调研的重点主要围绕着如下几个问题展开:当前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媒介方式,运用哪些媒介作为交流平台与学生互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当前网络媒介的熟悉和运用程度如何,以及高校辅导员对当前网络媒介中的各种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等。

2. 取样对象:课题组对上述10所高校中上百名辅导员进行取样,通过“三三制”分类取样:即工作年限为1-3年的选择约三分之一(占比31%);3-5年选择约三分之一(占比28%);5年以上的选择约三分之一(占比41%),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 调研方法:课题组对问卷调研采取“三次反复印证法”,即对同一调研对象,就同一问卷,进行三次调研(每隔一月采集数据一次),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个别访谈

课题组将个别访谈的对象覆盖了三个层面:一是资深的学生辅导员、二是教委系统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高校相关负责人;三是德育专家。

三、主要调研结论

(一)网络媒介的重要性凸显,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生活和开展思政工作中最重要的媒介方式

1. 网络媒介和移动网络媒介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获取信息、与人社交的最优势媒介方式:辅导员日常使用的媒介方式中,网络媒介的比例最高,约47%,其次为移动网络媒介,约34%,两者合约81%,而传统媒介广播、电视和纸质媒介占比仅约10%和9%。

2. 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交流方式,网络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在获取学生思想状态的手段方面,45%的辅导员选择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获取学生思想状态,但重要的是40%辅导员是通过关注学生各种网络平台的状态,说明传统的面谈沟通依然占据主要位置,但是网络媒介正异军突起。

(2)辅导员用来与学生互动的最常用的网络媒介平台依次是飞信、QQ、易班、微信、微博,这也与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平台相对应,说明辅导员在媒介平台运用上基本上与学生能保持同步和对话。

(二)高校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媒介知识,但是媒介运用能力有所欠缺

1. 高校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媒介知识

(1)媒介知识掌握程度较高:15%认为自己媒介知识掌握程度为精通,36%和43%选择较好和一般,仅有6%选择了不足。

(2)媒介道德素养较高:对媒介失范行为的认定较为一致,除少部分人对盗窃账号、人肉搜索等网络失范行为认识还不到位,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认为发表言论不能产生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对于媒介上的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的反应, 几乎所有辅导员的态度都是反感、不理会、举报;针对当前网络媒介上热点问题的态度,辅导员选择“围观”态度的比例约39%,转发并评论比例约37%,说明一部分辅导员会相对冷静地关注,谨慎传播,一部分辅导员会有态度地传播。

2. 高校辅导员媒介使用能力有所欠缺

大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媒介使用能力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在考察辅导员的媒介实际操作能力时,尤其是在网络媒介和新媒介方面的运用情况,却存在差距。

(1)辅导员在使用新媒介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获取、甄别、提炼信息的能力(37%),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能力(36%),对媒介的精通程度(25%)。

(2)69%高校辅导员认为自己知道且能熟练运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但是3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对当下流行网络语言的认知度不够。

(3)在开设微博情况方面,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开通了微博,其微博也存在一定的活跃程度,但是总体上粉丝量不大,微博发帖量和转发量不高,微博影响力较小,能够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几率不高。

(4)在相关媒介技能方面,68%的辅导员在工作中从未制作过视频、动画和微电影,表明辅导员的新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并不如他们自我评价的那么高。

(三)高校辅导员具有一定媒介教育意识,但媒介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媒介教育意识较强,媒介教育水平基础较好,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 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引导能力:高校辅导员通常会通过参与学生讨论(42%)、发表微博(25%)、搜集问题并组织讨论(20%)在网络媒介引导学生。

2. 辅导员媒介实际运用能力走在学生前列的较少:调研发现,仅有四分之一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媒介相关能力强,能够走在学生前列,成为学生的媒介使用咨询师,而大部分辅导员仅能做到与学生同步运用热门媒介工具,17%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媒介能力滞后于学生。

3. 辅导员媒介教育能力水平有限: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承认自己曾经在公开场合向学生做过媒介相关内容的宣传、指导和培训,但是辅导员在向学生宣传媒介法规道德规范方面,以及引导学生正确关注媒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存在不足:(1)在向学生公开介绍媒介运用相关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方面,仅有33%的辅导员经常介绍,大部分(58%)是偶尔介绍,约9%从未介绍过;(2)在引导学生关心媒介热点问题方面,30%被调研高校辅导员认为能够及时而正确地帮助到学生,59%偶尔可以,10%心有余力不足,1%不作为。

(四)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迫在眉睫,诉求多样

调研发现,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媒介素养水平与全媒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思政工作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上海高校辅导员自身有着较强的媒介素养提升诉求,也希望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并提出多方建议:

1. 对自身的要求:辅导员自身要了解社会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2. 对外部的希望:(1)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辅导员队伍提升自身媒介素养;(2)希望学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开设媒介素养培养系统课程,并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购买相关书籍;(3)希望学校经常性地开展相关交流座谈会,促进辅导员媒介知识尤其是新媒介运用方面的交流与研讨;(4)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进行相关评优工作,以此推动辅导员对新媒介的运用和学习。

四、建议

(一)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训基地。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培养辅导员对各种媒介正确认知和批判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的思辨能力,有效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成长。将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辅导员培训的常规化项目,在具有相关研究的高校设立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训基地,实现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计划进课堂。

(二)从社会角度,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开展不同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实现辅导员即使受教者也是施教者的双重身份。

(三)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激发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自觉与自为。第一,实现从“看客”到“晒客”的身份转变。全媒介时代下,“晒”即英文share,由此也引申出了show、shine,已经成为当代人记录生活轨迹、分享生活情趣、传播自身正负能力的流行方式了。但是,从我们调研单位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关注的多,“晒”的程度还不够高。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选择成为新媒介的“看客”,潜伏其中,只是看看别人的生活。第二,从“碎片化”到“文章化”的逻辑转化。全媒介时代下,随着微博、微信等有限制发表字数的新媒介的出现,“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网络,走马光花似的阅读方式已不可避免。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深受此类“碎片化”的信息的影响,往往在不经过思考、不经过逻辑推理后随意转发各种谣言、不真实信息,助推了网络世界的“负能量”。在遇到学生以讹传讹事件时,高校辅导员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注意力、判断力、观察力去分析信息,并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文章化”的信息,去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片面的以讹传讹。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自为地养成勇于怀疑、勤于研究、敢于亮观点的习惯,进而用自身的示范作用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言行。

参考文献

[1] 曾海艳.高校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学术论坛,2012(5).

[2] 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

[3] 赵鹏,焦信敏.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0).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质;高等教育;独立院校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通常情况下,国内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由信息素养的四大要素组成,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考虑高等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也较弱,学习自觉性普遍不高,笔者将信息素养四大要素中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融合成一个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独立学院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分为三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

1.江苏省高等独立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概况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29份。统计结果如下。

1.1信息意识淡薄

根据对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学生调研结果,96.34%的学生都认为检索技能比较重要,98.25%的受调研学生对信息有需求,98.57%的受调研学生认为自身的信息检索能力需要提升,但是33.23%的学生只愿意每周投入30分钟以下的时间进行学习提升。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有待提升,投入学习的意愿尚需引导加强,信息意识整体上呈现淡薄态势。1.2信息知识相对缺乏,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根据调研结果,70%的学生对图书馆数据库和专业网络资源不大了解,超过7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超过70%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深刻地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的淡薄、信息能力方面的欠缺,也侧面说明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和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在独立学院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3仍有部分同学信息道德需要加强

目前,大学生是使用网络信息最多的人群之一,而且大学生正处在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虽然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但是极易被误导,容易出现价值取向偏离,有时甚至在无意之间构成信息犯罪、信息侵权等。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同学的网络道德水平较好。但仍有部分同学认为无所谓,不需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有“马甲”就不怕,这些同学在网络道德方面需要加强。

1.4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

从调研结果来看,96.34%的学生都认为信息素养教育重要,98.25%的学生对信息和信息素养教育有需求;98.57%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进行自身检索能力提升;66.77%的学生每周可投入30分钟以上的时间参与相关的学习;35.61%的受访者认为是相关课程的设置不足,导致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方面的不足,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学生旺盛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与此相对应的,77.42%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相关的课程或培训,反映出信息素养教育在民办独立学院教育中供给的贫乏。追根溯源,江苏省高等独立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受经费、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三是相关课程设置不足;四是对学生的宣传和引导有待加强。要提升江苏省独立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从这些制约因素入手。

2.提升江苏省独立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江苏省高等独立院校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但是这种淡薄是片面的、局限的。超过95%的独立学院接受调研学生在思想上都意识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他们都认同信息检索技能比较重要、自身对信息有需求且自身信息素养能力需要提升,但是并没有把这种意识转化到具体行动上来,三分之一的学生只愿意每周投入30分钟以下的时间去改变这种现状,正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不光要想更要去做,要切切实实把这种想法转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良好习惯,把搜寻信息、利用信息当成一种乐趣,遇到困难,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地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真正引导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2.2增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江苏省高等独立学院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相对缺乏,信息能力有待提高,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各独立学院应该设置相关的信息素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师资、场地缺乏或其他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可以结合公共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甚至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等改善目前信息素养课程开设少、覆盖率低的现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权利,确保有意愿去学习的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自己想学的知识,真正在江苏省高等独立学院普及信息素养教育。

2.3加强校园信息道德建设

信息时代,信息道德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根据对独立学院的调研结果,绝大多数学生的信息道德状况良好,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在信息道德方面需要加强。现实世界里的法律法规不可能涉及整个网络活动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以网治网”,加强主流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力度,让学生自己具备辨别不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完善相应的信息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督管理,使信息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实名认证,并限制校园网络对不良网站的登录等,多方面营造安全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观点的主要渠道。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网络传播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能够向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素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体现。“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D?汤普森(Denys?Thompson)注意到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他们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并提出了专门的教学建议。后来,媒介素养的概念几经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概念。虽然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持久的激烈争论,但基本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了共识,即是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1]。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素养的定义,即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更新,所以,网络素养的内涵直至今日已经得到了不断的扩充。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今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认为网络素养绝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如何理解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传播信息并对我们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结合现代网络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大学生网络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了解基础的网络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网络媒介;第二,学习判断网络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网络发展自己、认识社会。

基于上述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就应该包括: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及其功能,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发现信息、组织信息、保存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利用网络媒介来完善、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网络素养状况调查问卷设计

“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大学生进行抽样,匿名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问卷设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定指标,设计选题。1.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月消费等。2.网络接触、认知及使用状况调查。在网络接触方面包括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常用的上网方式。网络认知方面包括网络媒介的利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重要性,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信任度,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等。网络使用状况方面包括上网的动机,每天花在上网上的时间、熟练度等。3.网络素养教育认知、参与情况调查。包括对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认识,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功能,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能接受的校园网络素养教育方式等。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6份,有效问卷897份。受访者包括从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绝大部分大四学生都外出实习)以及部分专科生。课题组把大三本科生作为典型样本,总结出我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

1.我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较高、目的多样化。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超过一半来自农村,但个人电脑拥有量接近40%。有56.4%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76%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有80%以上的学生每天花0.5~3小时上网。可见,我校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将网络视为比较主要的信息通道,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高。同时也可以看出,网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上网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网络使用的动机来看,8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33%的学生是为了学习,23%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21%的人是出于习惯。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目的多样化,在上网过程中呈现出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

2.对网络的批判力较弱,使用能力有待提高。从调查结果看,61%的学生认为网络发展是利大于弊,30%的学生选择中立的态度,超过95%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最快、网络很重要。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但在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力方面却不是很高。有73%的学生不能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做出正确判断,只有27%的学生具备这种辨别能力。在信任度上,只有30%的学生选择信任网络信息,61%的学生则持不信任态度,另外9%的学生态度不明确。在调查中,有超过70%的人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一般,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影响较大和没有影响的各占15%。可见,我校大学生虽对网络信息保持了一份理智与清醒,但在批判力上还是不够的。快速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有56%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而44%的学生则不具备该项能力。

3.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了解模糊,参与度低,期待较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中国大陆才第一次系统地开展相关实验[2]。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这之后才进入人们视野的。所以,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亦受此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21%的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有一定了解,其余79%的学生则对网络素养教育无认知。而在调查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时,只有32%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活动。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有9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做得一般甚至不够,学生期待学校能够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组织等形式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校大学生在网络素养方面的状况,我们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对策。

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营造网络素养教育氛围。网络素养教育是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还缺乏理性认识,网络素养教育也远不如传统学科那样受重视。同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作为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及网络素养教育平台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被大家逐步认识、接受的过程。所以,身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着力通过一定手段营造网络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既要利用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及期刊等传统的媒介形式,还要利用新兴的校园网站、论坛、BBS、QQ群等,形成全方位的舆论环境。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我们的重要影响,及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2.加强图书馆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培养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同时又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图书馆在学生获取、利用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强数据库与电子文献的建设,为学生上网阅览和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同时,学校要整合图书馆、网络中心、语音室等各方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

3.重视师资培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有学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之中,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3]。同样,网络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也应纳入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师资从事相关的教育。学校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多层次、多渠道、有步骤地开展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强化、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学校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以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学校要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知识竞赛、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网络事件评论征文等形式的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随着近几年的网购热,学生还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等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5.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网络素养教育虽然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它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影响可能更加不容忽视。父母和家庭环境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否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因为家庭状况差异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所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的普遍性。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那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我们对学习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了解情况,做到因人施教。(来源:今传媒 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严利华 张秋菊 王雅莉 编选:)

参考文献

[1] Potter W J. 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8).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先进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扩张期,应用创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媒体化”、“可移动”、“便携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对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 年第34 期标题为《热词/榜单/数字》的文章显示,思科调查了14 个国家的大学生和30 岁左右的专家、年轻人,结果显示,33% 的人认为“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从网民属性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96.1%。我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状态,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高尚的网络情趣、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事关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 年全国两会上15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

“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教材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教材的建设情况更是直接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初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选取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作了调查和分析。调研选取上海8所高校,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985 高校、211 高校,又有一般性高校,既有理工科高校,又有文科高校。课题组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共20 道题,主要分“关于网络素养的基本认知”、“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举措”、“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情况”、“网络素养教育的经典案例”四部分。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 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 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 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 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 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 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 家选择)。

(2)教材内容情况。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上,各高校也尚未达成共识。在教材内容篇幅上,3 家高校只在相关教材的“某一章中的一个小节”中作了设计,但也有3 家高校的内容超过了教材的“一章以上的内容”。关于“学时数”,6 家高校为2~10 学时,2 学时以下和20 学时以上的高校分别有1 家。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 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2. 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调研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 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 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总体看来,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教材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整体偏少,且较为分散;教材内容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有:

1. 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 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调查显示,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8 所高校都认为“关键是开展网络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载体上,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受欢迎度最高(7 家高校),其次是“网络技术培训”、“制定网络制度规范”(5 家高校),但没有一家高校为此而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高校(7 所)都认为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工部门”,3 家高校选择了“宣传部门”,意见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基于各高校将网络素养界定在“网络道德”上,而没有完整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实际上,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科院系的三者合作。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 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1)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 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1)创新教材科目形式。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适当考虑增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教程”、“网络技术前沿动态”、“大学文化教育读本”、“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教材,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 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1)要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显示,高校教材中涉及到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适当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2)要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教材完成后,很多内容都已成为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8篇

关键词:信息道德;现状;实证调查;高校新生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员,对于新鲜事物普遍感到好奇,具有强烈的认知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普及。然而,由于学生在网络中缺乏必要的信息道德观念,造成众多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集中就大学生信息道德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固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信息道德的教育则是摆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信息道德的欠缺,会对其在处理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部分新生进行信息道德现状调查,以期明确高校新生信息道德现状,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水平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

选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以“完全同意(符合/满意/了解)”、“同意(符合/满意/了解)”、“不一定”、“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完全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为选项,设计“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信息道德)调查问卷”,总共三个大项,18个小项。内容涉及以学生的基本信息、信息道德、意见及建议等方面。

此次调查针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新生进行,以25%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确保了调查结果的广泛性。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均采取单项选择的方法,从而保证获得数据的典型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共发出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889份,有效率88.9%。调查对象涉及到林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17个院(系),涉及林学、法学、泰语等66个专业(方向)。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为1.25:1,年龄涉及18-2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93%,绝大多数属于省内生源,所占比例为68%。

被调查者中拥有电脑的比例较高,为41%,而就其自我评价信息素养水平情况时,仅有10%的同学表示完全满意,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2%的同学认为其信息素养水平完全不满意。

(二)高校新生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调查发现,新生多数为90后青年,其对于浏览网页、网络游戏、QQ聊天等操作均很熟悉,每天上网的时间多数都超过1h。在面对网络虚拟社会时,有79%的新生认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与劳动成果,有76%的新生表示在网上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同时,有74%的新生则表示对于从网络上获取、存储、传播文本、数据、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应做到合法、合理,此外,有71%的新生表示,其在登录某一网站时,会注册合法的帐号登录访问信息资源,并会遵守该网站所定的制度与政策。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对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大多数能够较好地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好地识别能力,其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然而,在面对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不健康信息时,仍然有近5%的同学表示不能较好地抵御其对自身的干扰(表1),尽管相对于整体表现而言,该部分同学所占比例较小,仍然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准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其道德水平,更好地甄别网上不良信息,促进其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其信息道德水准。

(三)合理利用信息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积累,新生在面对网络大量信息时,往往不能较好地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处置,使得新生在实际利用和处置信息资源时,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现象出现。例如,对于从网络中引用别人具有版权的信息时,仅有不到20%的新生明确表示会列明出处、标记引用,有近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标注、引用(表1)。

同时,调研发现,不到27%的新生明确能够区分网络上的免费与付费信息,并对其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进行考虑,仅有6%的新生表示未对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进行考虑(表1)。此外,在对于信息资源、设备、系统以及相关设施的维护方面,仅有不到21%的新生明确表示其可以较好地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合理维护,而有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有效维护。

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由于对信息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较差,尽管有部分新生能够较为理性的处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所占比例为1/5-1/4,然而,还存在较大比例的新生未能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运用网络信息时,未能考虑其知识产权,未对信息载体进行较好地开展维护工作。这说明高校新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尚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对网络信息的利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校在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信息道德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道德水准、信息处理知识、信息处理技能,从而使其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信息道德,也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和处置。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现状

1.大学生群体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学生群体在网民中依旧占较高的比例,为251%。在数量众多的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网民因为其自身特质,成为网络参与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希望。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风险意识与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2.大学生正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危机。根据笔者2016年开展的针对河北省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危机问卷调查显示,河北省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网络信息危机状态。从整体来看,危机程度为中度。其中,情感危机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担心信息泄露,情绪易受到网络影响等;行为危机其次,主要表现在网络依赖方面;第三是认知危机方面,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认知麻痹以及信息崇拜等层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当前的网络信息危机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其中,学校建立多学科融合、符合互联网发展现状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

1.将传播学课程引入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建立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提出网络信息素养应该是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媒体素质和网络素质四种素质的有机统一。而当前国际社会也将媒体素养研究与网络信息素养研究相结合。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的网络信息素养必须包含三个科目:图书管理学、计算机学及传播学。图书管理和计算机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强化其信息获取及甄别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过滤无效信息及垃圾信息;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媒介知识,了解信息传播规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使其了解当前网络舆论格局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耳聪目明,在积极参与网络生活的同时,避免受到网络信息危机带来的伤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需要分层次有序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首先进行信息检索的培养,之后进行传播学及新媒体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将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与其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目的地进行授课。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授课体系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意识,强化网络信息道德。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授课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采用更加符合课程特点的授课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授课经验,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应包含以下要素:多媒体课程表F形式、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密切的课余互动。多媒体课程表现形式要求教师充分运用PPT、视频以及各种软件,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演示实际操作,探讨网络现象,总结网络规律。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利用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案例操作,分享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密切的课余互动是了解授课成果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以此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在网络实践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其参与网络生活的真实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结语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使用者,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信息危机。因此,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层次递进、包含多种课程表现形式和授课方式的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海英,王杰英,陈焱.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之蠡测与实务[J].现代情报,2010,3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