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25 02:01:42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1篇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迈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新起点。为使商业银行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降低资产风险,或者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收益,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际一流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引进国外最新审计理念,提出开展内部审计的新模式,不能再拘泥于简单的对单项业务或部门进行审计,而应发展到为银行整个管理目标提供服务;不能再局限于对操作层风险的审计,而应更注重效益的审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追求利益的必然趋势。

经济效益审计基础已初步形成

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强调指出:“仅仅开展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注重管理和效益,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李金华同时表示,审计并不是要揭露案件,更重要的是促成整改,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近期在深圳召开的效益审计现场会上,审计署又强调要求各特派办加强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次现场会的召开将中国效益审计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2、经济效益审计的科学技术应用平台已基本搭建。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提升,数据处理日益网络化和电子化,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的数据集中到上级机构乃至总行,统一组织账务、集中处理会计业务和信息,基本形成全行“一本账”格局。随之带来的效应是,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频率逐渐降低,因此,内部审计功能相应需不断延伸,逐步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3、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较高。由于审计不是程式化工作,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每次审计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要求较高。经调查,我国某商业银行审计人员中,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人数占比达80%,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达70%。而瑞典73%的审计人员是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荷兰是78%。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队伍高学历人员占比高,预示着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为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条件

效益审计应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资料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建立在传统真实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基础之上。因此,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管理陈述和数据是完全真实可靠、值得信赖的,不存在违纪违规、有意欺瞒现象。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行会计核算系统使交易逻辑、交易数据等高度集中,各分支机构在非授权情况下不能修改交易逻辑、运算参数和交易数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被审计单位往往会利用管理层无法控制的环节,如通过虚假租赁套取费用、中间业务收入不入账形成“小金库”、降低授信条件发放关系户贷款等违规行为,使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审计评价。

2、被审计单位管理的任何方面均不是尽善尽美的,有持续改进的余地。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很好,无懈可击,也就没有必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明显有违规操作、故意浪费、低效、营私舞弊等行为,也没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因为任何一个审计人员都会指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知道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杜绝,以提高经济效益;

3、内部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因经济效益审计难度大、要求高而有为难情绪,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不应片面追求审计数量,而忽视审计质量。

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适当运用一些现代管理的方法,如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等。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现着重介绍两种审计方法供参考:

1、杜邦分析法的运用。杜邦分析法是一种分解财务比率的方法,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财务指标,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并根据分解后的指标在不同期限予以对比分析,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和采取避免不利差异出现的措施,寻求挖掘潜力的途径。

商业银行在运用杜邦分析法时,可以银行资产收益率为中心,将其向下分解为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再通过指标进一步分解分析各指标构成因素的变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如:某商业银行2004年、2005年的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和1.11%,对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寻求差异原因,得知2004年该行的总利润率为31.17%,资产使用率为3.86%,而2005年该行两项指标分别为29.56%、3.77%,2005年影响资产收益率的的两个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分析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得知该行由于贷款投放时间不合理,集中在年末放款使得收益未在当年得以体现、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较大影响收入实现以及投资利率下降造成投资收益减少等原因影响了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利润的增长,使用效益的低下,这样从指标变动中就可找到影响分行盈利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便于审计人员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贷款投放时间、贷款投向、贷款企业质量高低以及在商业银行有闲置资金时的投资形式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杜邦分析法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运用,主要以事后评价为主,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分析。

2、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应确定商业银行业务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量指标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资产类的贷款、拆放资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贷款和拆放资金合并称“放款额”,能获得利息收入;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所有都权益类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对象是以分行为单位,而分行所有者权益很少,只有少量的营运资金,可忽略不计,因此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合并称“筹资额”。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可将筹资额作为本量利分析的业务量标准。现假定银行全部筹资额中有L%用于贷款;I%用于投资;C%用于备用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非盈利资产;R%用于缴存准备金;D%用于存放资金(包括同业和系统内往来),L%I%C%R%D%=1。相应的,商业银行收入=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平均筹资额×L%×平均贷款利率平均筹资额×I%×平均投资收益利率平均筹资额×(R%D%)×平均同业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支出主要包括筹资成本和营业费用。筹资成本随筹资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属变动成本;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可按特性主要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如人工费、办公费、折旧费、租赁费等;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如广告费、电子设备运转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根据收入、成本的构成,即可求得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筹资额=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筹资收入率的高低取决于放款利率和对外投资效率,筹资变动成本率主要取决于筹资成本,因此,边际贡献率就取决于存、放款利率差的大小。商业银行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筹资收入-筹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将方程进行交换,把待求变量置于公式左边,可分别计算出所需筹资额、边际贡献率、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和固定成本。如:在固定成本、利润指标和利差率确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筹集多少资金才能使利润最大化,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本量利分析可用于各分行之间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可测算不同分行在筹资规模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放款质量高低、投资效果好坏和筹资成本好坏来预测边际贡献率的大小,从而发现各行经营业绩差异的原因,诊断经营管理中的弊病。为完成预计利润指标,分行可通过本量利等式进行测算,本量利分析可作为预测分析,可对被审计单位的某个项目单独进行分析。

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

任何工作都会有风险,审计也不例外。经济效益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评价风险、归因风险和建议风险。

1、评价风险。经济效益评价首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然后给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但是关键是评估。从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设置、从业经验来看,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向年轻化趋势发展,但作为审计人员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要求相比,显得业务相对专业,业务素质综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从事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其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较大,长期按照常规性审计思维思考问题,极易将经济效益审计简单化,会产生抓点证据就给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下结论。

2、归因风险。归因风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效益评估失当,导致的归因失败。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意见,才能确切地分析出效益产生好坏的原因,正确的效益评价是正确归因的前提条件。相反,由于效益评价不当,就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好坏原因作出正确分析,极容易导致归因风险;二是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评价就事论事,导致归因肤浅,缺乏整体和深层次原因分析,就会把原因都归于工作上的粗枝大叶、工作疏忽、不严谨、不完善等。

3、建议风险。根据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和存在问题原因,审计人员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效益。由于效益评价、归因风险的存在,会进一步导致建议风险。比如建议过于泛泛,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建议方案的详细设计和论证,没有用数字说话,有时缺乏可行性;建议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缺乏综合改进计划安排,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在以经济资本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的今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商业银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银行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主要建议有三:一是内部审计理念要创新。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成为国际一流银行,以经济资本理念拓展银行业务和加强银行管理是历史的必然。而经济效益审计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是应制定指导性文件作为参考。在借鉴、研究国外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更好评价银行效益执行情况,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重点难点;效益审计

1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涉及工程项目本身,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信誉,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我企业前几年也曾先后启动过两个工程项目,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因管理经营失误,投入资金无法收回,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制约企业的发展。这些事例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需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又能帮助我们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管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控制制度,减少经营管理失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和完善指标评价和法规体系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1)正确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我们在近三年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所使用的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大多数是沿袭财务分析指标,如投资回报率、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等。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往往容易形成一种财务分析报告而非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因此,我们迫切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我们已有的实践成果,建立适合我行业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科学的、规范的、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

(2)规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准则,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为使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条不紊,依法依规的进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如有关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特别是缺乏以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3)完善财务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对应的材料、费用、效益,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及科学的开支标准和程序,经营者随心所欲,工程效益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审计也无从下手。针对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工程市场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程序,即规范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打下了基础。

3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相应经济合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及投资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是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可分成三个阶段:项目开工前、建设中和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每个阶段的审计都应有相应的经济合同。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工程项目各施工环节的经济合同是工程施工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合法依据,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质操作中,对每个阶段的审计不仅局限于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从审计的情况来看,都是在项目决算完工后,项目经营失败后才进行审计,而且更多的是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对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经济合同没有进行审计与监督,这也是个别工程项目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特别注重把握好各施工管理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缺一不可。

(1)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①工程项目的立项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投入资金是否已到位,预测的经济效益目标是否科学合理;②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审计。通过招标审计,促使设计者和施工者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总体造价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监督工程项目质量和核实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工程项目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寿命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如果工程项目质量合格或者达到优良,就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充分发挥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注重:①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②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③结构层次、施工工艺等有可能牵涉到工程造价的情况;④审计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套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⑤审计工程质量;⑥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的现象;⑦审查索赔的合理性,对索赔事件的起因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赔偿,拒绝不合理赔偿;⑧审查影响项目成本造价变动的事项,如设计变更和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⑨审查现场签证及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投资回收期长短、投资利润率高低等方面。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能力要求,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回收期短,利润率高,说明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好。通过对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评价企业领导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并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促使被审计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企业改善管理。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遇到的难点

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近三年,曾用大量精力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出许多问题,遇到一些难点,这些问题与难点主要集中反映在审计介入难;审计确认难;缺乏专业人才等。这些问题与难点阻碍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应予重点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1)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审计介入难。这即有认识问题,也存在法律空白。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往往容易用财务审计的思维方式解决处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问题,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均在年底、期末或项目完工后进行,因此,由于存在这种认识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导致目前我们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几乎均在项目完工后或经营失败后进行,开工前与建设中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几乎没有介入。另外,工程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法律空白,针对这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目前还缺乏具体的法规操作细则和有关政策规定。

(2)流动性资金审计确认难。①债权债务确认难。工程项目债权债务往来频繁,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在工程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拖欠时间较长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已影响到工程项目资金的周转,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开工前、建设中的审计均未介入;二是企业与行业特点,导致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相应经济合同不配套不完善,审计工作深入难;三是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量大,回馈率低,审计确认难。②存货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决算完工后,账面都会反映有较大存货,经过经济效益审计会发现存在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其中盘亏较多。一是管理不善出现跑、冒、漏现象;二是通过存货这一会计科目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造成存货与利润虚增。虽然账面反映有存货价值不少,但实际存货价值出入较大,甚至是年久存放的报废物品,因而形成审计确认难。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评价。③货币资金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的货币资金是经济效益审计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企业与行业特点,受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等因素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收支业务频繁,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游离正常使用渠道,而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这是目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值得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难以审计确认的问题。④材料成本审计确认难。目前材料市场及价格不规范。材料材质相同,价格不同;产地不同,价格不同;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市场价格差异较大。⑤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结算计价审计确认难。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未逐一填写,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为竣工结算计价埋下伏笔,使得原本十分严肃的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失去约束作用,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差,给工程项目结算计价审计带来难度和风险。

(3)专业人才寻找较难。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全新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审计方法等。目前,我们内审队伍总体状况是对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具有较好的工作技能与基础,但对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即懂财务收支审计又懂工程管理的专业审计人才较难寻找。再加上目前我们内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与工程管理部门的预算审核人员全部分设在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即不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给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使用培养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是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作用的重要保证。

5注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运用的科学、合理,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审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处理好各专业审计关系;突出审计重点和难点;提高审计成效和质量。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重视审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不断创新技术方法、促进审计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1)把握财务收支审计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财务收支审计是目前内审工作中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内容是对财务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确定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利用是否节约、有效,抓住典型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规范管理。而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必须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途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从审查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财务指标着手;而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更注重施工环节及其经济合同的审核,审计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注重从决策、分析、评价等环节进行审查,对反映的问题要突出重点,有说服力,须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

(2)突出重点难点,规范作业行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审计标准更严,审计难度更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规范审计作业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而展开的,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问题,就应该成为审计关注的对象,成为审计工作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主要以货币性资金或流动性资金为主,抓住各阶段各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注重资源投入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现成的操作指南及作业规范。对此,我们要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大胆实践。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立足于整改,堵塞漏洞,切实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3)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灵活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方法,掌握重要性、时效性、可行性原则。要重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对一些共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迅速地作出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解决我们在审计工作中的滞后性和单一性问题,增强超前性和综合性,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企业领导做出重要决策。要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的利用,有选择地利用好审计实践中使用过的各种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审计效能。

总之,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内审理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加速企业经济发展,扩展工程市场,承揽工程项目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巍.浅谈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2).

[2]金怀远.关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浙江审计,2003,(3).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3篇

1.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金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情况。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有助于找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避免信息失真现象,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正确决策。

2.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审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管理状况实施的审核,通过有效的审计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企业领导者明确企业建设实际,从而根据审计数据做出准确的决策,减少浪费,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

3.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的整体实力会计审计工作是经济监管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漏洞,完善管理措施。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丰富以及企业经济行为的多样化发展,其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加强审计效率能够从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精确性的有效对策

1.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就要完善企业全体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教育。企业领导者更是要积极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做好上行下效的工作,让企业所有人员对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全体员工的功效.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由于企业工作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管理事项的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管理的项目愈加多样,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不健全。对此,企业审计部门一定要不断扩宽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监管环节,细化审计的各个方面,从而细化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4.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审计职工是提高企业审计精确性,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选拔工作,选取具有较好审计能力的职工进入企业,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岗位的热爱之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保障。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医药检验行业 经济效益 经济学

一、前言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三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四是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对把握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的实效还不够。五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

二、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

1.提高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

当前,总体上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要提高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反馈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管理、提高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2.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不够深入,这已成为制约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领域中,必须重点完善的几个方面是:第一,尽快构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尚未构建出一套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性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最强,一般不受或很少时间限制,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目标、原则、惯例与方法等,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不具有人为的强制性;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具体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比较强,受时间的限制大,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措施、政策或建议,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以及时的规范;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全局性、方针性和方向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观性比较强,时间跨度比较大,它是综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想,研究成果表现为长期的重大行动方案。第二,明确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要讨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首先应讨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独立性。之所以有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产生怀疑,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把握,只是在管理或审计的概念下理解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而没有把对学科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认识上升到对审计创新的高度,并在这个高度上去开发和建立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

3.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既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广大的空间和深度,是财务审计所难以比拟的。关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来界定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的内容,运用实验研究、创造性的实务研究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注解和运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更好地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

4.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则

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一是务求实效;二是弄清事实;三是遵循政策。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 效益审计 体系构建

不同的国家,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有不同的提法,在英国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为货币价值审计,在澳大利亚则被称为效果性审计,在美国,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绩效审计,虽然不同国度提法不同,且称谓多种多样,但归纳来说,经济效益审计都表现了三方面内容,即经济性、效果、效益,通俗来说,少花钱是经济,花很少的钱把事办好是效果,事情办得又多又好是效益。我国审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概念的界定,管理审计论的审计对象是经济管理行为,目的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针对其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审计论是由一个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审查,是一种分析企业经济现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效益提高的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评价一个企业优劣的重要方面,改善经营,促进效益提升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现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包含以下内容,真实合法审计、经营战略审计、管理效能审计经营业务审计,真实合法审计是建立在审计内容真实合法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诸多违法造假现象频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式,此种审计方式主要审计会计资料,评判会计资料是否合理合法。

经营战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与发展潜能等,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经营战略审计对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评判,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种审计方式的包括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三方面业务进行审计,采购审计要保证企业采购的材料质量与数量都符合有关规定,且价格合理,销售审计即包括销售是否合理,收入是否能及时收回等内容,生产审计是审查生产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无资源浪费现象,生产效率高低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密切相关,所以,管理效能审计自然而然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管理审计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职能进行有效审计,找出管理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有以下特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具有复杂性、涉及范围广泛性的特点,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判,给出建议,其建议不带有强制性,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改善企业经营。其次,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比较灵活,没有定性规定,效益审计方法也很多,运用大量价值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等。

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因为只有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准确,才能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满足下列几个要求,评价的内容应全面而合理,包含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能促成企业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能实现企业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共同发展。这些效益指标体系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效益增减状况,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从而能快速找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方法,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局限于财务方面,像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性指标也得到很多青睐。

(二)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具体方式

在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急剧变化的今天,单纯的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已不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综合评判,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更要考虑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涵盖的内容较为广阔,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和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要获取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营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获取的方式必须科学有效,计算要精准,依据公式进行准确计算,才能得出有效结论,以计算总资产报酬率为例,必须依据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资产年初数与年末数之和)/2]×100%进行计算。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指标建立在对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数据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定。企业债务风险分析指标则要考虑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企业经营增长分析指标要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等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评定。

非财务指标避开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考虑了一些看似与经济无关,其实关系密切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顾客满意度的评定,可将顾客的满意程度划分等级,每个等级设置相应分值,最终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有效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用残次品率、顾客投诉率进行评判,如残次品率=残次品数/产成品数。公司潜在发展能力与员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观察员工积极性了解企业潜在发展能力。

三、结语

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出发,最终提出如何让建立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希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臣涛.浅析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J].财会通讯,2007(3):62-63.

[2]彭华彰,周铁锐,贺明明.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25-29.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6篇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论文百事通二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三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四是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对把握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的实效还不够。五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

二、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

1.提高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

当前,总体上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要提高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反馈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管理、提高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2.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不够深入,这已成为制约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领域中,必须重点完善的几个方面是:第一,尽快构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尚未构建出一套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性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最强,一般不受或很少时间限制,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目标、原则、惯例与方法等,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不具有人为的强制性;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具体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比较强,受时间的限制大,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措施、政策或建议,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以及时的规范;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全局性、方针性和方向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观性比较强,时间跨度比较大,它是综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想,研究成果表现为长期的重大行动方案。第二,明确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要讨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首先应讨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独立性。之所以有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产生怀疑,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把握,只是在管理或审计的概念下理解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而没有把对学科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认识上升到对审计创新的高度,并在这个高度上去开发和建立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新晨

3.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既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广大的空间和深度,是财务审计所难以比拟的。关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来界定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的内容,运用实验研究、创造性的实务研究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注解和运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更好地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

4.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则

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一是务求实效;二是弄清事实;三是遵循政策。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7篇

审计具有悠久,主要是指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活动审计,通过对财政、财务报告,审查评价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因而有时称之为错弊审计。效益审计主要审查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的效益性,评价效益的优劣,促进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益审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所以它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我国审计界虽然在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开展效益审计的讨论,一些专家、学者也发表过一些论文和专著,介绍过一些外国效益审计的经验,审计机关、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搞过一些效益审计项目,未能很好坚持,只是一些阶段性成果,不少尚未达到共识。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提高认识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一)效益审计产生的基础认识尚未到位

关于效益审计产生的基础,许多教材和论文,仍表述为:“受托责任”。这样说来,效益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产生的基础都是“受托责任”。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深入思考却不能自圆其说,既然产生同一基础,为什么效益审计产生迟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二千多年,这样就忽视了审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迟于,这是国内外会计界所共识的。对于审计产生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当其集中在少数所有者手中较多,不能直接管理或经济时,就要委任官吏和委托专家代为管理或经营,形成了委托和代理关系,代理者要对其经管的财物安全和有效使用负责。为查明其有无错弊行为,需要委任官或委托专家对其提出的财政财务报告进行审查评价,鉴证其有无错弊行为,这就是说明形成审计的基础,是委托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查落脚点是“受托责任”,形成:所有者说明审计委托人,代管者(接受审计人)和审计者(审计报告人)三者之间的审计关系。深入,有两个问题没有明确:其一、审计实质是有所权的监督;其二,财政财务审计,以查明错弊为目的,主要落脚点是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而非全部受托责任。准确地说:财政财务审计产生的基础,应是代理管理或经营者所承担的受托会计责任和财务责任。没有明确提出效益责任。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都要讲求经济效益,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过去未将效益作为审计目标,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规模不大,所有者未对代理经管者的效益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只处于附带的地位,如在《周礼》宰夫职掌中,有“长财善物”者赏,对此可以理解为效益的要求,历代财政财务审计中也有对节约有效的要求。审计署前几年提出的财政财务审计向效益延伸,也不能称为效益审计。所以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应算从2003年开始起步,才把被审计单位的效益优劣作为审计目标,把评价鉴证效益责任,作为效益审计建立的基础。

(二)效益审计产生的环境条件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审计是如此,效益审计也是如此。审计从时间角度可以划分为古代审计、近代审计和现代审计,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分支,它是在现代时空环境中形成的,效益审计环境条件主要包括:

1、经济条件:

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经济条件是效益审计产生环境的重要条件。由于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技术的飞跃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规模扩大,市场竞争的激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仅要求增加整体效益,还要求在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经营管理各个方面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预测决策制度,健全责任制,评价经管、管理者承担的效益责任,企业效益审计应运而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收支增多对审计提出了更高新要求。例如美国财政预算战前未超过1000亿美元,而战后高达20000亿美元;社会公众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对重大的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优劣作出交待,迫使议会对其开支进行质询,对其开支成效进行审计证实。审计总署对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效,节约或浪费进行审计提出报告。其他国家的财政支出审计,也是由审计证实真实、合法性,转向效益高低审计的。

2、条件

一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法制的加强,也是实行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制度、法治意识加强,财政收支透明度的提高,贪污、违法活动较少,广大纳税公众更加注意对财政支出项目成效,有无浪费提出审计报告,并公之于众。在“审计风暴”中,社会公众已开始注意国债使用项目、环保项目支出的成效。有些省人大已在加强对财政监督,要求提高透明度,这也是对效益审计的一种促进。

3、法律条件

审计是依法进行,并按一定法律、法规作为评价尺度和取证依据的,有的国家通过审计长法或其他审计法规作出规定。当然,其他法律、法规也对效益评价提出要求,如预算法、环境保护法、绿色GOP的规定等。都为保证效益审计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文化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化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爱国家、爱人民意识的提高,也是促进效益审计开展的一个条件。

明确效益审计的生产的基础和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效益审计开展的思路,更好地满足服务“客户”的需要。

二、效益审计概念的确定与表述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一个分支,它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审计执行的主体不同,效益审计对象的范围不同,进行的审计方式的不同,国内外审计界曾对它赋予种种不同的名称,确定种种不同的概念。

(一)效益审计的名称的确定

效益审计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体,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它给予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效益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多种名称,最近各方面的论文也都沿用了上述名称,既然上述审计中心是一致的,应当确定一个名称,以利审计工作。有必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效益审计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种类

国内外审计界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政法条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新的需求,当时财务审计已有成熟的业务基础,于是效益审计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审计种类。并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2、独立的审计种类应当有一个统一名称

统一名称也是国内外审计界的一个共同愿望,各国审计学者、专家都有这种想法,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也作过这样的探索,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既然效益审计产生的受托人的效益责任,那末,就效益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耗费和资源的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即指产出与技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但对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来说,它们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如医疗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等,其经济效果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需要通过劳动耗费、资源占用相对节约量、服务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等间接指标来反映。

(2)社会效益:指提高社会化共道德水平、文化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存环境以及有利社会安全、民族团结等方面设施取得的效果。如孤儿院、养老院、图书馆、文化馆和医疗单位等很难用货币计量其社会效益。又如防灾、抗灾、救灾的投入也应属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指有助于保持、改善和发展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设施对环境的,产生的效果,如保护野生动物,渔业资源、保护森林、植被、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投入效果,也不易用货币计量其价值。

另外,有些人认为疏通河道、修筑公路、环境保护、对改善人民生存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应作为“环境效益”。为保证社会经济成果公平分配、贯彻社会保障措施,产生的效果,应作为公平效益,所以美国将“三E”改为“五E”。基于上述认识,效益审计虽有各种名称只有“效益”能涵盖其它,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的原理。

(三)效益审计概念的表述

效益审计概念之表述,也可理解为效益审计定义之表述。国内外审计专家、学者对效益审计的概念(或定义)在专著和论文中曾作过多种表述,都可以作为我们效益审计概念(或定义)表述的,综观国内外有关效益审计各种概念(或定义)我认为还是以审计界过去几年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作为研究基础比较好,为此,将其引述如下: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经济责任,提出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转引自《国际审计》)

这个定义,基本内涵是:

1、济效益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所进行的审计。

2、效益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的行政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或项目。

3、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

4、审计性质和职能是一项独立的评价活动,通过审计人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审计意见,主要职能是评价鉴证,促进改善管理。

5、计评价的目标是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执行结果的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

6、经济审计的目的是查明业绩,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审计的出现使审计的目的防护性、公正性,发展到建设性,是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

如果将经济效益审计,“三E”(或“五E”)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等定名为效益审计;被审单位包括财政及其它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明确效益审计职能主要是评价,当然也有鉴证和监控作用。因此,可将效益审计的定义,作如下表述:

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或经济和业务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效益责任,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控活动。

这个定义涵盖面宽,包括了上述各种审计,适用于各种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审计目标和目的更为明确,审计的职能作用更加鲜明,具有中国特色。

三、效益审计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为了把握效益审计,做好效益审计工作,还应明确效益审计的特点,处理好它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一)效益审计的简括内容

由于各国审计机关的审计机构开展效益审计侧重点不同,所以对其名称和定义都有不同表述,但其主经内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研究认为应包括:

-按照成熟的(Sound)行政管理原则,实务和管理政策对行政行为的经济性进行审计;

-对人力、财务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益,以及对信息系统、业绩计量和监督工作和被审计单位工作程序的检查,以及对低效的改进。

-按照是达到被审计单位的目标,以及实际效益是否达到预计效果对绩效的效果进行审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就统一绩效审计的内容,曾于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作了讨论,未能成功,只归纳了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和效果性(Eeffictivenese)三E.未将环境性(Enveronoment)、公平性(Equity)包括在内。

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政府预算制定和管理、公立医疗设备管理、国家森林禾伐的管理、吸引投资问题的管理、地方政府的道路管理、以及政府采购等基本上都是按以上绩效审计思路进行的。

(二)效益审计的特点

效益审计的特点是与财务审计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有下列几点:

1、审计前提:财务审计建立的是基础是成理者受托所责任和财务责任,重点在查明错误和弊端;效益审计建立的基础是代理者的受托效益责任重点在查明节约与浪费、效率的高低、计划目标达到的程度,以及环境是否良好,分配受益是否公平。

2、审计目的:财务审计是以审查证实被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目的是揭示错弊,查明有无违法行为保护财产安全;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证实被审查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环境性和公平性,目的是促进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3、审计: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审查是依据其载体进行的,财务审计审查的范围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效益审计亦以真实性为基础,除财务会计资料外,还应包括管理会计,除此而外,还应涉及有关的生产(或其他业务)工程、技术、经营计划财务预算,决策、管理、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环保设施、治理结构、内控系统以及信息等方面相关资料。

4、审计依据:审查内容范围确定的依据,财务审计主要依据是财政、财务、会计等规章准则制度,以及相关规范。效益审计主要依据单位有关政策、决策、计划、方案、法规,以及生产技术规范采购计划、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环保法规等。

5、审计评价: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都是依法进行的,对被审事项作出评价,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财务审计主要运用财政制度的要求(财务通则、政府采购法规)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规(如税法等);效益审计主要采用能够评价、证实被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公平性的有关标准如预算、计划或方案所达到的目标,生产、技术、工程资源耗费定额、指标或标准,本单位、同行业、国际上的可比水平。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还应将履行责任目标作为评价考核标准。

6、审计作用:指履行审计职能所发挥的作用,财务审计职能主要是监督和鉴证。所以其重要作用是监督正确核算、收支合规、财产安全、盈亏真实,对防止错误弊端有防护作用,当然促进改正错误、失当,防止漏洞也具有建设性作用。而效益审计促进改善财政财务收支,加强资金的管理,理顺生产经营支出,强化成本控制,提高决策计划水平,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益,改善人民生存环境,使人与,人与资源和谐协调,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所以,效益审计评价职能,建设性的作用比较突出。当然在审计中检查核算失真,指出管理漏洞,也具有防护作用。

另外和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方式,、方面也有不同之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关于效益审计的定义,简要言之,也可表述为:效益审计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经济业务活动,评价效益优劣和责任者业绩,以促进提高效益为目的监控活动。它与其他审计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效益审计由于要以会计数据真实性为基础,所以仍须财务审计的方法,但是不以鉴证财务报告真实、合法性为目的,有人认为效益审计应当把违纪审查作为主要内容这就混清了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真实性、合法性还有重大疑虑应当进行财务审计,倘若还有进行效益审计的需要,不能在同一被审计单位立项搞两种审计活动。可傚仿加拿大的经验,搞综合审计,由于结合审计有上述两种目的,不宜简单从事称其为效益审计。由于财务审计悠久,经验丰富,方法较多,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可以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当然进行财务审计时,也可涉及一些效益审计的内容。

2、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都是以受托责任者的有无违法行为和效益优劣为审查评价的目的,鉴证责任者的业绩为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已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审计方式,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审查评价依据。如果按被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任期逐年进行,即“一年一小审,三年一中审,五年一大审。可将效益审计的”五E“内客拼入经济责任审计之内,不必重复进行效益审计”,以节的审计资源,在制定责任者业绩评价体系,应当尽包括效益审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3、环境审计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内外审计界对其赋予多种不同的定义。在李学柔、秦荣生主编的《国际审计》中,作如下表示。

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方的活动。由于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的专业审计,不涉及其他经济业务,而效益审计是综合性审计,不可互相代带,但可以相互将审计资料作为,可以对各自的效益审计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效益审计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效益审计的视野宽、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展效益审计的研究提高认识,扩大宣传

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署的一个重大举措,2007年要使效益审计达到一半的目标,必须思想明确,真抓实干。首先,对效益审计应当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但是在和实务两方面各方人士的认识尚不一致,虽然我们过去也作过一些效益审计的研究,开过一些研讨会,在实践方面也作过一些探索,但未能系统地、深入地坚持下去,只能说是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任何工作都需要理论上的支持效益审计也不例外,从各地审计人员反映的情况来看,从本次会议论文来看,在很多问题认识尚不一致。

其一,都承认效益审计(含绩效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的加强,人民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的产物,但对它与产生的环境和效益审计的关系,仍不透彻,甚至连它首先产生于哪个国家说法也不一致;

其二,对效益审计的概念认识也有分歧,各种提法都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讨论未能达到共识,但在一个国家应当通过研究讨论逐步达到共识。

其三,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很多文章谈一般概念多,联系实际,就连介绍国外经验时,实践谈得也很不够,对审计机关过去的一些项目也缺乏。

各级审计机关领导人员、广大审计工作者要研究,深入提高认识,审计科研所和审计学会更应当把它作为中心课题来研究,多出成果为领导作参谋。

(二)审计署应当制定效益审计的法规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分支,应当依法进行,有些国家在审计长法中,或其他相应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而我国《审计法》中在审计目标中提到“真实、合法、效益”。如纳入《审计法》,我国尚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须一定时日。但审计署对开展效益审计作出规定,或暂行规定,还是有条件的。如能搞效益审计准则最好。如认为条件不成熟,搞一个效益审计指南也可,以利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工作。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扩大对外合作

效益审计视野宽、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审计人员现有水平不能适应,应当开展效益审计、技术和文化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但由于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对医疗机构、环保项目,及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部门或单位,应聘请各该行业的专家参与,审计机关编制有限,应当给一定数量经费,聘请专家,开展合作,以适应效益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学习借鉴外国效益审计经验也很必要。

(四)做好各种审计项目的衔接,避免重复审计

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虽然各具特点,但仍有相通之处,应当相互借鉴有益成果,或将效益审计内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以避免重复审计,对各部门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益审计成果,也可参考吸收利用。

主要参考资料:

1、《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国际审计》李学柔、秦荣生主编经济出版社2002年

3、《国外效益审计简介》审计署外事司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0年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政府;经济效益审计;审计

一、我国经济效益审计产生和发展历程

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仍然以检查真实性、合法性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形成这一局面有其客观原因,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自恢复重建以来(1983年9月15日国家审计署成立)只有20多年,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家审计制度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尽管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相对落后,政府和国家审计机关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却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几乎从国家审计制度恢复重建时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审计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后,多次举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研讨会,各种审计学刊物也有大量的文章专门探讨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实务也在稳步实施,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已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效益审计思路和方法。1984年审计署成立初期,各级国家审计机关查处“成本上升、亏损增加、利润减少、损失浪费”等问题金额就达12.8亿元;而在1989年至1993年,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活动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达204亿元。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效益审计与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是结合在一起的;到了90年代,经济效益审计又同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在一起。近些年来,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年度审计报告,越来越引起社会舆论和公众的关注,被称为“审计风暴”。在这些报告中,也已越来越多地涉及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二、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只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开展状况尚不尽人意,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政府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一直成效较低;效益审计的范围尚不明确;审计的方法、手段落后。可以说,无论是在审计的深度还是广度上,我国政府效益审计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审计目标无法完全实现。早在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公司控制法》就确立了美国审计总署(GAO)对公营企业开展效益审计的权力;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就已经将财务审计和“2E审计”(经济性与效率性审计)作为并列的工作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2E审计”就发展成为“3E审计”,并成为美国审计总署的工作重点;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审计总署用于“3E审计”的工作量已达其工作总量的近90%;1981年,美国审计总署制定的政府审计准则,就将“3E审计”的审计准则作为一个部分单列,而自1988年改称绩效审计以来,以后历次修订版均将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单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效益审计已经达到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境地,表现在效益审计的开展有强有力的立法和预算支持、效益审计人才队伍充实、审计范围极为广泛、被审计单位对效益审计非常配合甚至欢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比较完善等。与美国这种发展比较成熟的效益审计相比,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只处于初级阶段。分析具体原因表现如下:

一是现行审计体制不利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审计机关对于效益审计的资源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规范和组织管理不健全,以及经济效益审计范围有限。我国目前是既无专门的效益审计准则,也没有一套权威的指标体系,这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效益审计时缺乏评价标准,也缺乏可以参照的指南,这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有着极大地制约作用。从组织管理来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综合性强,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要求更高,审计人员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往往有更高的审计风险,要求审计机关尤其要做好审计管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质量控制。然而,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时候,在计划、组织、控制等审计管理活动中做得还很不够,这使得经济效益审计不能充分地发挥其科学评价经济效应状况、深入挖掘经济效益潜力、大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

二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审计人员观念陈旧,素质低。传统观念一直是:政府就是国家,政府说了算。政府效益审计要对政府当局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似乎不可思义。传统审计方法、手段也习惯于财务收支审计,对经济管理活动涉及较浅、较窄。经济效益审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综合性,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会计、财务和审计方面的“本行”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国家审计机关的人才问题不仅表现在人员编制的紧张上,还表现在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技能不能胜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三是我国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的一大难点就是相关法规不健全,相关约束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四是理论研究滞后。学术界对政府效益审计的标准、评价、原则以及实施主体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实务指导不利。

四是效益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很严重,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假账、假资料,这必然会影响到效益审计评价,从而影响效益审计的顺利开展。每年审计长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吸引更多眼球的仍是那些重大违法乱纪行为,所谓的“审计风暴”并不是由于效益审计而掀起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浪潮,而仍是由于真实、合法性审计而引发的人们对于腐败等问题的反思。

三、推进我国政府经济效益审计的若干建议

在当前,为了使经济效益审计取得较快较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所承担有效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责任。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本身就说明经济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是各级政府官员的职责所在。然而,政府部门对于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应承担何种责任,这种责任如何落实到个人,以及如何追究其责任,我国法律却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国家审计署这几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来看,一些明显违法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迟迟得不到妥善处理,一些部门被屡次点名而不改。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包括立法和司法)对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尚不能提供有力保障,更何谈依法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的经济效益性。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都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深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但必须从立法上为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强有力的依据,从执法上为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需进一步提高。从这几年审计署公布审计报告所引起的反响来看,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似乎已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审计报告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来看,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尚未得到真正确立。如果国家审计机关所具备的权威性不足,它所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因为经济效益审计要求更加深入地调查政府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和活动。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和权威性,可以考虑以下途径:1.法律授予国家审计机关更大权力;2.提升审计长的行政级别,即由正部级提升为国务委员级;3.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对审计署提交的审计报告所暴露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或责成审计署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追踪审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专门的追踪审计报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资源。审计署目前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审计人员已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为了支持审计署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必要增加其财政经费预算。

三是我国的财政预算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各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如果财政预算体制本身不完善,审计机关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情况下,如果财政预算的编制不能考虑到效益因素、不能做到足够的完整和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将会失去基本的评价标准。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问题是大家所公认的理论难点,并已形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一个被忽视的基本事实是: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不应该是理论家和审计人员“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应该主要来自包含着效益标准的财政预算。可喜的是,“政府部门近几年加强了预算管理,开始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为绩效审计的比较和评价提供了标准。财政部门正在探索绩效预算的作用,以结果为导向,把拨款和绩效联系起来,一个项目用多少钱,办哪些事,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在预算里面反映出来”。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将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四是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单个审计人员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求国家审计机关保持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人才结构。目前,我国国家审计人员整体状况尚不能满足广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途径入手,一是引进,二是培训。美国审计总署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1950年《预算与会计法》颁布以后,审计总署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其审计范围从公营企业扩展到所有的政府部门,业务量有了急剧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审计总署开始按照注册会计师(CPA)的要求培训现有审计师,或者从会计公司来招聘注册会计师。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在引入注册会计师和采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招聘、培训国家审计人员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

五是尽快制定效益审计的审计准则、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如前所述,缺乏审计准则、指标评价体系和操作指南这些技术规范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一大制约条件。如何制定权威且具有操作性的技术规范也是经济效益审计研究中公认的理论难题。目前,审计机关和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都希望能立刻制定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规范,殊不知这些技术规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只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美国审计总署能够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效益审计准则、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并不是他们的审计理论家和审计工作者就比我们高明许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作为基础。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必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可行的工作思路是:在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各个政府部门、各个行业的审计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可以邀请审计理论界人士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参与,力争使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操作反映出现代效益审计理念、技术和方法,并且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在这些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经验总结,使不同政府部门、不同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规律能得以发现,并能够分门别类地提出适用的准则、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在此基础之上,由审计署同各政府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会商,将不同政府部门和行业的效益审计准则、指标体系和操作指南修订成型,并提交国务院批准,以部门规章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

[2]廖波等.我国政府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改进政策[J].财会通讯,2006(7).

[3]文硕主编.世界审计史[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零售业 审计程序 审计方法

一、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

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的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确保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履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零售业属于经济增长点的行业,发展速度快,项目多,网点多;且收入和利润双高,业务复杂,零售业设计到采购、进店费、销售、盘点等行业环节多;人员流动性强,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高,所以非常重视内部审计。但是,其内部审计的着重点是查错纠弊,并非经济效益审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零售业的入行门槛较低,加之外资企业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在零售业取得较好的成绩,经济效益审计必不可少。不少零售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逐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

直到近十年来,经济效益审计在零售企业中的应用才逐渐扩大。目前,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投资决策、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市场状况分析、劳资关系、信息系统运行、后勤服务系统效率等。不少企业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政府管制等非经济性的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也进行审查评价。

二、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重在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活动分析法、现代管理方法和数理统计、数学方法是评价经济效益高低、挖掘提高效益潜力的主要方法。由于零售业发展迅速,成长过程短,从事零售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熟悉零售业的实务工作,了解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欠缺,不适应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需要。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

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有一个用于比较和评价当期成果的标准。但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由于缺乏对零售企业的理论研究,评价经济活动的标准往往不能很好地与零售企业的经济特点相匹配。另一方面,目前能评价经济效益指标的体系大多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使得许多重要因素被忽略;重历史指标,轻未来价值指标,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零售企业发展方向不符;重综合性指标,轻单项指标,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不够细化。现有的评价指标难以完全达到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也不能满足零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很难全面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

三、改进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工作,它注重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在审计观念和技术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审计人员思想上要确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观念,跳出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大胆探索和实践。由于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由零售业的特点决定的,审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知识及丰富的审计经验外,还需具丰富的零售企业实践经验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零售企业的内部操作;不仅要具备一般审计的基本技能,还需具有生产、技术、经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应开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培训,以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适应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建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专家库,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引进零售业审计方面专家人才,与有关专家建立比较密切的聘用合作关系,有效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四、结论和展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促进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应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眼光重新认识经济效益审计对零售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作用,树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逐步推进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其次,要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符合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准则及操作指南;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支满足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要求的审计队伍。在整个零售业行业中开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让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零售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零售业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趋势将逐渐显现。

21世纪,以丰富的实践、完善的理论为基础,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制定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也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为零售企业管理服务。零售经济效益审计将成为零售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曹菁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剑.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战略构想[M].天津财经出版

社,2003.

[3]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出

版社,2002.

[4]李敦嘉.效益审计的理论结构[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5]李密福.关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M].内蒙古电大

学刊,2006(2).

[6]沙雄飞.我国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389).

[7]施青军.效益审计标准的选择和确定[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6(5).

[8]苏红梅.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探索[M].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2004.

[9]王雪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议[J].商业经济,2006(2).

[10]吴天星.对经济效益审计立项原则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05(1).

[11]颜毓洁.王胜权.从沃尔玛的成功探析我国零售企业文化的

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573).

[12]张立.中国零售业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M].湘潭大学出 版

社,2002.

[13]张贤存.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4]竹德操,吴云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2.

[15]祝合良.现代商业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