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观念的内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4:00

化学观念的内涵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涵化理论 两级涵化效果 研究述评

一、涵化理论研究现状

涵化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涵化研究关注于“在观众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电视所扮演的‘区分’和‘建构’的角色。”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观看电视节目时间越长,受众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就越会认同电视所“建构”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观点和思想。尽管电视节目是虚构的,电视所叙述的世界对于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建构,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以“电视整容节目的收看与女性观众态度”的研究为例,研究证实,女性观众观看越多的电视整容节目,对于女性群体整容比例的估计越接近于电视呈现,此为第一层级的影响,形成第一级社会信念;但对于她们自身“是否要进行整容”的现实态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此为第二层级的影响。

格伯纳在提出“涵化理论”之初,认为受众受电视影响产生的第一级偏差信念,会发展成为第二级信念,但此后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级别的涵化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级别的观念形成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被媒介所影响。

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范畴考察,近期的涵化理论研究继承了涵化理论研究的传统,考量“多方面的社会信念与多种媒体内容呈现”之间的关系,在效果测量方法研究上,亦有所创新。但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缺陷所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海外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概述

在EBSCO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2年发表的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相关论文,从研究主题和两级涵化效果的范畴考量,共得相关论文28篇。按照研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青少年不当行为与涵化”这一议题,学者布伦斯和凯瑟琳考量了“危险的赛车类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了纵向固定样本调查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级上深入考量,得出了“从青少年时期的态度预测,青少年时期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将会提高其在以后人生阶段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学者德米特里·威廉姆斯以一个月为周期观察参与者,考量“在线网络游戏”对“线下”世界危险程度理解的涵化效果。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这一传统议题,学者南晓丽考量第一层级的涵化效果,再度证实了涵化理论中“主流化”效果这一重要观点。

在“健康认知与传播”领域,肯尼思·戈尔茨坦等四位学者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改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地方电视报道和报纸报道,得出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涵化”效果,使受众产生“宿命论的癌症防治”观点。学者布莱恩·奎克考量了受众观看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和第三季后,关于“医生印象和医患关系认知”的涵化效果。

在儿童认知的议题上,学者里德尔·卡瑞考量了“童年电视观看程度与成年时期社会信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方法论领域的创新即采用“直觉加工模式”的方法论框架,测量“长期记忆”;学者马利克和克里斯蒂娜在论文中提出:“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主导儿童成长中的主要“社会化作用物”。

女性相关议题上,学者以德波特·尼古拉斯和贝尔彻·詹姆斯考量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身材形象满意程度”的涵化效果;与之类似,学者罗宾·纳比考量了“观看整容类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从而进行整容手术”,同时,作者使用了三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模式,呼唤理论整合模式的研究。马修·易思廷等两位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与生态学”视角,从两个层级的涵化效果上研究了“电视观看和‘对女性施暴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德国第一个女同性恋题材连续剧“The L world”与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出结论,这一女同题材连续剧的收看会在第二层级上影响受众对于“女同”群体的态度。也有学者质疑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完美模特身材形象是否会对青少年女性群体产生涵化效果。

在“少数民族族群认同与种族歧视”议题上,研究关照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亚裔群体的认知是否与媒介呈现相关,是否影响了与亚裔群体的交往”;“不同种族群体对于同一媒介内容(以固化模式呈现)的理解不同”;对于电视观看是否造成“种族主义价值倾向”的问题,学者寺诺·萨普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了“观看晚间电视新闻播报的总量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

政治认知领域,美国学者戴安娜·穆茨和奈尔在2010年发表的文论中考量了第二级涵化效果,即观看新闻节目是否影响真实世界的政治相关态度和信念。

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涵化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关于“电视报道带来的关于环境危机和担忧”的涵化效果学者考量了“多样化的电视暴露”这一变量的影响。学者Jennifer Ellen Good则考量了环保主义者在观看电视中个体经验(认知加工,涵化,主流化)的过程。

“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问题上,学者凯米考察了美国犯罪心理剧《犯罪现场调查》对于海外受众关于“犯罪”理解的涵化效果,考量第一级层面的涵化效果。“地方新闻报道的涵化效果”这一主题,近期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学者哈蒙德·切尔西,法勒·基尔斯蒂,杰勒特·杰勒德结合“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涵化效果问题,试图测量影响第二级涵化效果的多个变量及之间的关系。

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阿米尔·亨斯瑞提出,在进行涵化效果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针对同一议题,相比于闭合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中测量的涵化效果更明显。学者海伦娜·比兰季奇提出,对于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频次不同,存在“远近”之分,这也是测量第二级涵化效果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者里德尔·圣巴巴拉在2006年提出,电视收看程度的轻重不能够看做影响涵化效果的单一自变量,个人原因也会影响收视量和收视内容。有学者尝试兼顾第一级信念(对事实比例的估计)和第二级信念(对现实世界的估计)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测量方案。也有学者从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宏观角度入手,指出两种研究方法在涵化效果研究中具有相似性。

三、两级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困境

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一直是涵化效果研究的重点,而40余年来的涵化研究已经证实了受众第一级观念与电视收看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而兼顾第一级涵化效果研究与第二级涵化效果研究,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具体的议题看,许多涵化效果研究的经典议题仍然是近期研究的重点,如“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媒介接触与儿童”,“媒介接触与种族歧视”等,学者或从新的理论框架整合模式,或从不同的影响变量的测量,或考量、比较不同的媒介形态等多种视角,丰富发展了两级涵化效果的研究。此外,“健康传播与认知”,“环境问题的涵化效果”等议题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议题,“电视整容类节目的涵化效果”,“女同题材电视剧的涵化效果研究”等,能够看到学者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关照,从本学科做出了相关阐释。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有重要方法论上的突破。学者从“直觉加工模式的应用”,“问卷设计对涵化效果的影响”,“不仅以重度和轻度收视观看行为作为单一自变量,还考虑其他多种变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于测量方法的应用及创新做出了贡献。

涵化理论研究提出之初受到过两大质疑:第一,除了“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效果是否还广泛的存在于其他领域中?第二,涵化效果产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多年来,涵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出色”地回答了第一个方面的质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仍没有很好的回应。

纵观近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层级效果的考量,或关注于两个层级分别的效果考量,对于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而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内部效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牵涉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探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涵化理论效果的解释仍然处于心理学范畴中的“黑箱”之中。

为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学者希拉姆基于社会认知研究的原理,提出了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式”,该模式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时,通常不搜寻所有相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会被频繁使用。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使用“直觉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后续研究。如上文中所述的关于“儿童时期电视观看与成年时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方法论框架。但较为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修正与发展。

除此之外,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已经有学者将“社会认知理论”与“涵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框架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理论整合的一种尝试,成熟的理论整合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下研究的缺陷所在。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仅应用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40多年的研究历程,这一“相对年轻”的理论已经拓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研究潜力和广阔前景。目前,基于两级涵化效果角度,涵化效果两个层级背后的形成机制,两个层级涵化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模式,涵化理论框架成熟的整合模式等前沿问题,亟待学者进行更为系统,乃至更有突破性的研究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和论述,能够给我国学者带来关于涵化效果研究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2篇

一、宏观把握,解读教育蓝图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内涵式发展观。以“育人为本”的功能来衡量,教育内涵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引导到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轨道上来,这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先进的管理文化,这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

二是要准确理解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公平,体现的是社会的良知,个体的良心。作为学校、教师,公平是德性、是涵养、是智慧,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教育思想,就是关于教育的公平。

三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拷问着教育事业的社会效应与效益。教育质量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从我们当地实际来看,区教育局确定今年为教育内涵式发展年,并实施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提升工程。由此,践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学校当前的重要目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理念;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构建学校现代教育、课程、文化体系;立足校情,从地域实际出发,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尽快开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总结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经验。

二、中观思辨,建构文化形象

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是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因受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影响,受来自教育内外的功利诱导,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正走向异化。对此,要进行理性引导,并在中观层面上打造学校文化并发挥其辐射影响作用。每一名教科室主任应成为学校文化建构的中坚力量,以主人公的姿态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以学校文化的发展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积极协助校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我们坚守教育理想,构建学校核心价值,建设学校文化,找准学校文化力的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理想的教育观,构建师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进行理智训练,发展充分得体的自我表达。

二是积极协助校长确立并与时俱进地修正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实现群体价值统整。学校是由许多教师和学生构成的集体,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具有独特个体价值的草根价值群体,价值统整关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三是寻找文化落脚点,丰富文化内涵,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学校核心价值统整是通过校园文化的途径实现的。新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提供了学校文化的主流价值与方向,我们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从微观上寻找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着力点,通过学校中观文化成型,文化力显现,以实现我们期望的教育。教科室主任需要寻找学校的文化元素,提炼学校的文化内涵,展示学校文化风貌,引领学校文化力方向。

一所好学校成就于一种好文化。我们利州区北街小学的“葵花文化”,南鹰小学的“德慧”文化,嘉陵小学的“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文化,栖凤小学的行知文化等等,都是好文化的代表,都是思辨的成果。

三、微观着手,行动引领发展

教育内涵式发展只有通过教育的实践实现。学校核心价值得以确立,学校文化基本形成,要求我们教科室主任在实践层面从微观入手,以我们的行动带动教师行动、触动教师思想、引领文化方向、规范工作常态、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课程功能,以行动助推内涵式发展。

一是要注重提升德性素质,践行“爱满天下”。爱与关心、公平公正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德性素质的基本要素。爱与关心,就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要想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爱满天下”,就得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其合理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事务。教科室主任要带领教师解读教育的本真意义,深入师生宣传学校文化理念,推广学校核心价值,树立爱心、信奉公平,信仰理想教育,树立教育精神,养成高尚的德性素养,实践“爱满天下”行为。教科室主任要和教师一起研究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策略与方法,交流对公平公正的认识,设计服务学生的机制与途径,提高执行力,实现关爱与公平公正的理性实践。

二是要构建质量文化,形成管理决策合力。提高教育质量,要以管理为纲,以学习为网,形成常规管理和分析决策的合力。教科室主任要配合教务处,搞好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对教务处形成的管理材料进行分析处理,确立“事实告诉真相,数据说明问题”的工作理念,用理论与事实提供决策咨询,用理性与经验指导教育教学,用思想与研究指导专业发展,用文化与规则优化教师常态。教科室主任要带头加强教学过程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业检测的数据进行理性分析,以服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3篇

关键词: 物理概念 内涵 外延 教学策略

一、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谈

通常认可的形式逻辑学著作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描述是: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人们常常称之为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人们常常称之为概念的适用范围。概念的外延可以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

内涵是概念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样的;外延是概念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确定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涵义和适用范围是确定的,不能任意改变或混淆不清。概念内涵、外延的灵活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涵义、适用范围是可以变化的。任何概念都是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否认确定性,会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定灵活性,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下面举例来说明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课堂上,假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力”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但是也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像重力、弹力、摩擦力这样的就是力。”这里面,通常我们所认为的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实质上只是力这个概念的内涵,而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是力这个概念的外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再举一例:“机械运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其外延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等所有的机械运动具体形式。

通常教师要学生背诵概念,主要是希望学生指出概念的内涵而并非外延。在少数情况下,学生背诵的是概念的外延,如关于“机械能”的定义在高中阶段一般认为是:“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像这样的定义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名字叫做“描述性定义”(关于“定义”的具体问题将在后文详述)。其实,在高中教学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诸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说法说的是概念的“内涵”,我们讲的描述性定义说的是概念的“外延”。

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关注于概念的内涵,而忽略了概念的外延也是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些教师将概念等同于概念的内涵,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其对概念的教学就会是不全面的。比如,如果上例中的教师单纯地判定“像重力、弹力、摩擦力这样的就是力”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割裂开来。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的。恰当的做法是在概念教学中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教给学生关于概念的完整知识。

关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和灵活性,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形式逻辑只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灵活性是辩证逻辑所研究的问题。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一般只涉及到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其中,最典型例子就是“质点”这个概念。因为是否把一个物体看成质点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所以“质点”的外延到底包括哪些物体也就不能够确定了。这就是概念外延的灵活性。

二、相关教学策略

1.在概念教学中讲授内涵和外延的知识,并让学生加以练习。

正如刚才的例子所说,大家都能够认同例子中的教师问学生的问题必然是请学生说出“力”这个概念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学生发现这样的错误,则恰好就是向学生渗透“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大好时机。教师甚至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的概念分别说出其内涵和外延。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

(1)能够使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两个侧面去全面地认识所学之概念,加深对所学之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则学生往往觉得太原则、太抽象,即使从字面上理解了,但心里总不踏实,颇有不可捉摸、囫囵吞枣之感。反之,如果学生只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记住了不少物理事例,却抓不住实质,就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所以,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对概念进行思考和学习,显然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和认识概念。

(2)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逻辑思维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从概念知识中学到逻辑思维方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学中典型思维方法之一,而且其理解上的难度不高,大部分高中生都能够理解。学生学会这个逻辑学思维方法后,就可以亲身体验到逻辑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慢慢习惯利用逻辑思维方法去思考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这显然是新课程目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3)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认可描述性定义。学生对描述性定义并不容易接受,认为其缺乏科学性、“不讲理”。但是如果学生知道了概念的外延也是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之后,就会发觉描述性定义也是具有逻辑性的,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描述性定义了。这对学生认同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是有帮助的,正如前面所说的,教科书编写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感到物理是‘说理’的”,而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各种说法的逻辑性恰恰可以达到教材编写者的这一要求。

(4)客观上还可能提高一部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逻辑学”是很新鲜和有趣的,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接触一些逻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物理学的学习之中,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事实上,接触逻辑学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2.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渗透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知识。

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上述逻辑学思想,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希望学生掌握这个逻辑学知识,而是希望借此来培养学生这样一种价值观,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即使物理概念也是如此。但是也不能否认物理概念的确定性。广义地讲,任何事物都有其确定性和灵活性,“否认确定性,会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定灵活性,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也就是说,在遇到相应的物理学知识时,适时向学生渗透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要求相吻合。

参考文献:

[1]闫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2版.

[2]叶春放.逻辑学与物理教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3.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4篇

【关键词】文化;知识产权;基本涵义;内在结构;基本特征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知识产权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方面,因此,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本国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2003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修订案》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思路,并把创建知识产文化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2004年5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了以“知识产权文化的建立和传播”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名代表和专家参加了该研讨会,最终,该研讨会形成了以建立包括培育创造力和鼓励创造、保护和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文化的《东京宣言》。

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也是越来越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另外,中国知识产权界的专家学者也都先后开始了对于知识产权文化内涵建构的专题思考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但是,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我们所认识的知识产权文化内涵仍然是不全面的,缺乏条理性与可行性的。因此,对于如何建构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内涵,依然是摆在我国知识产权界的一个重要性研究课题。

一、文化涵义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文化?专家学者的争议是比较大的。据不完全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就不下200种。而在中国有关文化的涵义,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应是在典籍《周易》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述,其基本的含义应是“以文教化”,注重的也主要是人的精神层面。这也是在古老的中国,“文”与“化”的第一次的并联使用。考察中国的古老文献典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说苑・指武》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记载,在《文选・补之诗》里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但是,这里的“文化”依然含有“以文教化”的内涵,所注重的仍然是指人的精神层面,属于单一的精神领域范畴。与现在意义上使用的“文化”,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文化”一词,则是个舶来品,是个外来的词汇。最早是出现在拉丁文中的,而现在则主要是指英文中的“Culture”一词。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一开始就注重人的精神层面不同,西方的“Culture”则更多地存在着一个由物质生产领域逐渐过渡到精神现象层面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符合整体。”[1]这是一个在目前比较被人所接受的,有关“文化”的内涵的界定,但是,如果人们认真推敲他对于“文化”所下的定义以及后人对于其所做的解释,仍然会发现一些问题。如有的只注重文化的人文特性,有的注重文化的观念层面等。

鉴于此,如果想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一个非常严格的界定,则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国的一部文献类典籍《辞源》中对于文化的内涵则是这样界定的:“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2]据此,笔者认为,基于知识产权基础之上,“文化”的内涵,应是一种狭义的文化,即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的制度与组织结构,是一种观念的文化形态。

二、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涵义

据我所知,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界对于“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定义,还尚没有达成一个完全一致的认识,并且对于何谓知识产权文化也没有形成一个被人们所接受的、合理性的解释。就连商务印书馆最新修订的《现代汉语大辞典》也没有收入知识产文化这个词条。究其原因,可能是知识产权文化的概念是刚刚被提出,还没有几年的时间,中国的普通大众对于它还是处于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认识阶段,故而,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知识产权所包含的具体对象上,如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并且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知道了这些具体的权利,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这些权利,就是知识产权文化了。

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完全是错误的。而如何定义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界有关此的定义也大致可以归纳出三种:即知识产权广义文化观、知识产权中义文化观、知识产权狭义文化观。

知识产权广义文化观则是在广义的文化涵义基础上做出的一种最宽泛的解释。即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以知识产权意识形态为核心,由有关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学术思想、法律制度、行为习惯和组织机构等构成的有机整体。”[3]换句话说,“知识产文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认知(态度、信念、知悉)评价、心理结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等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和环境文化。”[4]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来看,知识产权广义文化观主要包含了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这是最符合逻辑结构的。

知识产权中义文化观认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应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学说、意识、习惯等;二是制度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及规范、管理制度及组织结构、设施等方面。”[5]这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制度和观念层面的文化。

知识产权狭义文化观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根据文化的基本定义,可以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方式。”[6]“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的观念形态,包括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诉讼观念、价值观念、心理结构、行为模式、学术思想等。”[7]笔者认为,对于知识产权文化内涵的认识,应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同时吸收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认为所谓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纳优秀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与其物质、政治及文化生活相适应的、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国内外和社会各个阶层一切力量、促进国家(区域)和人民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和繁荣富裕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8]

三、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

一般而言,大多数知识产权界的学者都认为,知识产权文化就是从知识产权中剥离出来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构成的。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对于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也主要是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的。

一是思想观念形态上的知识产权文化。其最基本的内容也就是人们在尊重智力劳动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思想观念、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自由的知识产权学术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传播,就会使全体社会成员从最初的被动认知知识产权,到慢慢的主动了解和学习知识产权,从而将这一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内化为自我的一种思想意识,并通过这种思想意识习惯性的影响自我的外在行为。这样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知识产权文化。

二是制度规范形态上的知识产权文化。这主要集中表现在确定的制度理念、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涉及到国家制定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行政政策和各级政府机构制定的管理制度,另外,还涉及到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的组织机构、兴建的公共设施等方面。它具体则表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尊重和理解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各种知识创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制度架构。

四、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特征

对于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应从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全球视野的开放性、科学发展的文明性、自主创新的前瞻性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凭空自然而然就出现的,它一定与之前固有的某种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优秀的、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并伴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在呈现多样性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中国固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二是全球视野的开放性。随着经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人力、资源、知识的全球化配置和流通,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基于全球视野的开放性,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共识和生存状态。而知识产权文化的全球融合,也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否认的事实。对于中国来讲,就是要“摒弃保守性和排他性、保持亲和力和融合力,在引进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中不断完善,在多元文化的互动力中持续进步,正是新型的知识产权文化具备顽强生命力并不断繁荣和发展的重要素质。”[9]三是科学发展的文明性。虽然说知识产权是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文化的层次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又一重大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种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知识产权文化体系是一种科学的文化体系,而它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沿着科学的轨道,走在人类社会文明的道路上的。

四是自主创新的前瞻性。在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产生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但是知识产权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无疑是影响知识创新活动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激发人们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中国古语有云:“治天下之制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知识产权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先进观念文化、价值信仰、行为习惯是积累、培养和熏陶自主创新意识的温床与沃土。正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的所熏陶的自主创新意识,构成了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前瞻性。

五、结束语

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建构不仅仅是从广义的文化观来诠释,更要综合知识产权的中义观与狭义观,全面的探讨其内在的涵义。本文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对于知识产权文化基本定义为:知识产权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纳优秀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与其物质、政治及文化生活相适应的、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国内外和社会各个阶层一切力量、促进国家(区域)和人民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和繁荣富裕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又从知识产权的内在结构,即思想观念形态上的知识产权文化、制度规范形态上的知识产权文化两个层面进一步丰富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最后则是从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全球视野的开放性、科学发展的文明性、自主创新的前瞻性四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特征。至此也就基本上建构了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内涵。当然,对于如何恰当地发展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内涵。本文只是给予了方向性的指示作用。具体的内容,还需要各界人士共同探讨,深化有关知识产权文化内涵的建构。

参考文献

[1][英]泰勒.文化之定义,顾晓鸣译.载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8.

[2]辞源(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31.

[3]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读本[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71-72.

[4]厉宁,周笑足.论我国知识产权文化构建[N].国知识产权报,2006-2-17.

[5]刘华,李文渊.论知识产权文化在中国的构建[J].知识产权,2004(6).

[6]马维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5(5).

[7]刘华,周洪涛.试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5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能实现和谐其自身的发展。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程度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一、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理解高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伴随着当今社会高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多元化教育,众多大学逐渐趋向社会化,甚至有部分学校过于强调现实主义和世俗化。因此通过加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自古至今,高等学府一直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造就了许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理性主义”和“远大志向”。如果高等学校沦落为只为经济服务的工具,将不能再继续撑起为社会塑造精神文明家园的“象牙塔”的重担,也将无法为众多莘莘学子实现独立人格和追求精神的梦想。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因为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不仅会帮助高校恢复原位,还能帮我们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这方面去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首先要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

高校的文化建设,是有其自己的发展特点的。主要是由高校的师生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能够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而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则是以崇尚和谐并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主体。正因其特点高校才能将不同脉络纹理的学科,以及学术观点各异的学术专家融合在一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相濡以沫的学生情在这里诞生,并一起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加强和谐文化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其内涵发展也并非是简单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就是努力建设以和谐理念内涵的大学文化,促进精神与物质、共性与个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的和谐发展。

高校的和谐文化这一概念源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谐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有力支持。学校的内涵发展要以“和”为前提,和谐文化的主旨与高校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为积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其前进的方向的。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6篇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物质元素,还是相应的文化理念及价值内涵,都是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不仅如此,茶文化符号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切入要素。本文拟从茶文化符号及其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融入和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应要求,从而探究茶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活动中开放性思维应用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符号;景观设计;应用思路;开放性思维

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对各项元素的综合利用,其大大影响了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效果与品质,因此创新融入茶文化符号元素对整个景观设计水平提升,将有着重要作用。

1茶文化符号及其内涵分析

随着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开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应用茶文化特点和内涵,就能够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完善的基础。事实上,关于茶文化的形成,当前并没有统一的认知,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整个茶文化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元素多样的文化体系,而且在整个茶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对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相应的精神理念,其中都有着完善,丰富的认知,尤其是随着当前整个景观设计艺术活动开展中,其对元素运用有相应的要求,同时对整个设计理念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我国,茶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品质有着相应的影响,无论是人们的日常性格,还是对涉身处世的具体的认知和理解,其中对茶文化有着重要的融入,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融入了丰富的儒家、道家思想中,而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文化理念中,倡导和谐、和平的积极生活、乐观态度,而这些都是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具体价值内涵。不仅如此,其中也有着丰富、完善的美学价值与内涵,在茶文化中倡导的是秩序的和平与和谐,尤其是提倡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协调和高效互动,这与饮茶活动中的文化特点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整个茶文化元素提取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融入,如果能够对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那么其必然能够塑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茶文化作品。

2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客观而言,对于景观设计活动的开展来说,文化理念和科技元素是整个时代所赋予的具体优势,融入科技元素,不仅能够提升景观设计活动的具体水平,同时也能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寻找到一系列丰富的替代元素。而选择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则能够有效丰富和系统化完善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内涵与品质。所以,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必须将文化理念和科技元素系统化融入其中。但是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无论是文化理念的融入,还是科技元素的应用,都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对于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是一种理念应用与设计元素的有效结合,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有效补充了整个生活元素,因此在开展景观设计活动时,必须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元素作为其设计理念的诠释和表达。当然,这也是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品味的具体表现。但是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多数都只是将该活动当做是元素的堆积,无论是理念融入,还是合理的设计定位,都极为欠缺,所以其大大影响了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仅如此,当前景观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景观设计工作虽然是一项以景观环境为基础,所开展的具体设计活动,但是从根本上看,整个景观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良好的设计效果能够给与整个环境内涵的各项要素予以实质性丰富,因此,创新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能够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相应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将必要的创新意识和理念能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创新和内涵上的结合融入,从而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相应基础和优势。当然,客观的说,景观设计活动的创新与发展,也是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更是对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价值的全面认知。

3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应要求分析

结合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日益成熟的客观形势以及人们的客观需要来看,推动和融入景观设计活动的开放性思维理念,正是目前整个该活动开展的重要要求。因此,深层次认知茶文化中所具备的价值优势和体系内涵,并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符号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中,必然能够在满足消费的具体需求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理念与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有效融入。通过融入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要素和价值内涵,其不仅能够赋予景观设计活动的相应价值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明确了相应的合理定位。不仅如此,对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来说,想要充分满足其具体设计要求,必须认识到整个景观设计只是整个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衡量良好的设计活动的标准,在于整个设计活动能够融入到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因此无论是设计元素的选择,还是设计理念的具体融入,都不能脱离整个周围环境。只有将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才能实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创新发展。当然,随着当前整个建筑活动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景观设计活动时,必须探究科技元素的融入方式,无论是选择合适的科技元素,还是具体的科技理念,都必须确保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入。当然,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元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既充分展现和诠释该活动的体系性,同时也诠释和提升景观设计活动的品质内涵。此外,在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时,还要将现代景观材料与景观设计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合。实际上,在该设计活动中,现代材料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属性要求,因此,选择合适完善的素材,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和优化景观设计活动效果,同时通过将建筑素材应用与设计活动相融合,从而实现材料应用与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系统化融入、创新。

4茶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活动中开放性思维应用思路

在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开放性思维,其基础和关键在于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完善的价值内涵,尤其是在应用具体的设计元素基础上,通过展现整体效果,同时诠释整个设计活动的具体理念。而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用开放性思维,其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特别是将茶文化符号应用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应要求,通过全面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在茶文化符号融入到整个开放性思维时,要将整个茶文化中所具备的物质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茶壶、茶具等等,都可以给与人们直观的认知,比如将茶壶元素融入到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其能够有效诠释和展现茶文化中所具备的理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应用这一系列元素,能够给人们直观上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开放性思维,结合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应用,其必然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应用氛围和空间,进而创新茶文化理念与景观设计活动的实质性融合。当然,在构建开放性思维时,更重要的是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具体规范内涵融入其中。对于景观设计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人工造景,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离不开对于周围环境的系统化融入,而实现这一效果的基础,就需要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元素,通过全面融入,进而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相应基础。事实上,在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追求的不是具体设计元素的融入,更不是相应物质的模仿,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开展设计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其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因此其核心在于对整个茶文化理念的具体理解,通过对这一文化理念进行理解,结合相应元素融入和景观设计活动开展,从而满足人们的开放性思维要求。结合茶文化符号的价值作用,以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探究茶文化符号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具体价值,就极为必要。因此,可以说,需要对景观设计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和认知,通过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结合具体的设计理念诠释,在充分融入合理的设计理念基础上,从而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合理的基础。随着当前整个社会理念和思维不断多样化,如今在开展景观设计活动时,必须将消费者的具体期待和客观需要相融和,通过创新理解和丰富认知,从而满足开放性思维的理解和应用需要。

5结语

虽然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实现了一定提升,但是其整体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当然,不仅是设计理念的欠缺与落后,更重要的是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未能将丰富的设计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积极完善的科技元素理念,尤其是其中未能具备相应的文化理念。所以探究茶文化符号在整个景观设计中的开放性思维融入,必然能够实现传统茶文化传承与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李燕彬.牌坊文化符号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11):111-115.

[2]王正国.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209-211.

[3]李迪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城市记忆与集约空间的结合———苏州慈济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3-125.

[4]刘博新.城市商业外部空间吸引力的物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商业外部空间调查为例[J].中国园林;2015(4):144-146.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7篇

(1.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2.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文脉精髓,也是校园的灵魂所在,精神层面的文脉思想可以通过具象的校园景观表达出来,使师生在体验校园景观空间中体悟具有人文韵味的校园文化景观,获得归属感。通过挖掘校园历史沿革中的文脉情节以及校园中最富有特色的符号,提炼出能够唤起师生们的感觉和记忆的元素,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分析和物化,提出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校园文化思想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将有形的景观和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达到功能性空间精神化、内涵化的效果。

关键词 文脉思想;人文景观;校园文化

1 校园景观文脉传承

1.1 校园景观的特殊文化内涵

校园景观是多种因素重叠交错的设计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纵观世界各大著名院校的校园景观,富有内涵和说服力的景观都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都将校园的发展愿景、办学理念、教育宗旨、精神价值等校园文化或者历史文脉思想通过校园景观表达出来,使得校园景观与校园文脉相互交融,创造出体现“灵魂”层面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景观。

1.2 校园人文景观的典型特征

校园环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担负着积淀校园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校园人文景观的营造应该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基础上,加入校园的“血、肉和灵气”,这样才能使校园景观生动、具有内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将校园文化通过景观形式不断丰富积淀,沿着校园历史文脉继续传承下去。

1.3 校园人文景观的创构要点

1.3.1 寓意和象征意义的运用

无形的文化可以通过有形的景观小品投射出来。校园中的景观小品、雕塑等可以结合校园的历史积淀、名人轶事、纪念性事件进行创设,通过体现象征意义或者富含寓意,形成一种对精神境遇的感悟和向往的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达到人与景和谐共生的目标。例如:英国纽卡斯尔国际生命中心,把DNA的结构融入到建筑和雕塑中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James Watson。北京大学生科院以DNA双螺旋结构为原型,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构图设计出名为“旋律”的雕塑,象征DNA被发现50周年纪念。

1.3.2 确定景观主题

景观主题是通过校园具象景观表达校园文化的最佳途径,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景观主题对于历史的延续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主题的确定可使平淡乏味的“物质景观”升华到精神层面,例如:校园内的景石、匾联一般的承载着文化内涵,可以通过确定景观主题的方式在校园景观中蕴含校园文化精髓。

2 校园人文景观空间营造与标识物

2.1 校园人文景观空间的营造

私密性空间、半私密空间和开敞空间的相互穿插,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空间的私密性的强弱和空间序列,高校景观空间营造可以体现高校景观文化,不同的空间产生不同的心里体验和意境,而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意境可以创构不同的文化内涵,运用园林中障景、漏景、隔景等造景手法构建理想的文化空间。

2.2 景观标识物的构思

要识别一个景观与其他景观的不同之处,就不可避免的提到标志性的设计,景观标识物材质和风格的特点很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准确的界定空间的属性。在校园中需要充分挖掘具有深刻寓意的事件、纪念等,通过不同的材质以及独具匠心的设计布置于景观节点处或空间界定的边界,让师生们能够体会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人文景观并且很自然的联想到某些抽象隐喻的校园历史事件或校训等。

2.3 历史性场所与纪念性空间

历史性场所与纪念性空间通常和建筑或建筑群联系在一起,由明显轴线对称的建筑或建筑群围合界定历史性场所和纪念性空间,这样的空间基本上都是校园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空间,同时也是整个校园空间环境的中心和重心所在,能够让处于这类空间中的人们明显的感知并且被认可和受人敬仰。例如:昆明学院位于轴线的图书馆前的聂耳广场,就是开敞式的历史性场所和纪念性空间。这样的空间主要用来举办露天的仪式、典礼和娱乐活动,也是每届毕业生毕业留影之地,这样的传统一直留存至今形成校园的文化。

3 校园人文景观中植物的具象表达

3.1 植物拟人化运用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植物被赋予人的性格,承载了文化内涵[4]。在高校景观设计中,常常运用植物的文化特质,在植物配置时多选用与高校校园文化相吻合的能够体现校园文化内涵和意境的景观植物,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师生的性情,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岁寒三友”美名的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桃李寓意桃李满天下等。另外,有些高校校内建筑的命名、花草树木的选择、盆景雕塑的造型无不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内涵。

3.2 植物在校园中的历史传承

校园人文景观中的植物是伴随高校的历史一起传承的,同时景观植物也承载了校园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云南大学银杏道是八九月份植物秋景,加上此时正好是学子们即将离开学校之际,银杏道更是笼罩上一层淡淡的离别气息。云大学子身穿学士服的照片,背景往往就是这银杏飘金之景。也正因为此,银杏已经成为云南大学对外的一张名片,“银杏飘金”被列为中国高校最美十景之一。由此可见,校园景观植物沿着校园的历史一并传承下来,承载着校园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3.3 植物的景观层次

自然界中植物的种类丰富多样,校园人文景观植物的选择要注重季相和景色的四时变化,在四季人流集中的地方,要考虑四季都有景可赏,对于重点地段可以突出植物造景的主题。另外,植物空间布局景观丰富可以增加校园人文景观的趣味性。例如:景观植物的配置注意乔、灌、草、花四类植物高、中、低层次的相互搭配,垂直与平面绿化的运用,在植物布置上注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观花、观果、观叶植物的搭配以及植物在季节上的变化,以丰富植物景观层次。

4 结论

校园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是一种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类型,校园景观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心理及思想情绪,间接的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4]。因此,在高校校园人文景观构建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从丰富校园景观文化的角度,把景观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使校园景观文化内涵更具有生命力、多样性和情景感,另一方面,注重展现多元化并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校园的文脉思想和历史传承,不同文脉的校园创建出不同的人文景观,将功能性的空间精神化、艺术化为师生创造一个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5.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24(2).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8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内涵;形象造型;意象造型;旅游纪念品设计

旅游纪念品属于特色旅游商品,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游客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一切物品。旅游纪念品市场竞争的实质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竞争的核心则是设计理念中所蕴涵的文化元素的较量。当今社会,随着技术、性能、结构、材料运用等因素日趋成熟与设计的同质化,旅游纪念品所彰显的有关地域文化重要内涵的要求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旅游人员对纪念品相关多样化以及品位化等要求。因此,面对多样的消费要求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如何在设计中挖掘纪念品文化层面的潜力,怎样将区域文化内涵和相应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适合的纪念品,赢得旅游者的喜欢已经成为了纪念品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位置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具有区域文化内涵旅游纪念品的影响与意义

旅游纪念品的美观是由美丽的外观设计与内在精神的结合。一件纪念品的创意不论是解决哪类问题,都要落实到以某种特有的造型与人接触,完成纪念品与人之间信息传达的使命。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艺术、科技、企业、结构材料、人工等,而且还要考虑到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时尚的变化趋势,人们的消费品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不断的变化。只有兼顾时尚、文化内涵等较为实际性的设计才能够使得旅游消费者能够愉悦的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在设计上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绘画、雕刻技术、色彩调试技术等。

设计出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不仅仅使得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和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更加能够提高旅游纪念品的人文价值,好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价值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竞争力。能确立设计的“原创”依据,使纪念品达到系统设计策略要求。

二、地域文化中形象造型与意象造型的设计形态表达

(一)外观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外观形象指的是人们通过简单、自然的形象直接确定纪念品的造型,这种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只要能够明确纪念品地域文化的寓意,根据其本身固有形态设计出其外观形象。在将形象造型融入设计理念中时,首先应考虑到它的纪念,把握住人、设计、文化三者之间相关的联系,将旅游者作为主体,既要满足他们的需要,又能够将地域纪念品的人文内涵渗透进去,充分发挥纪念品的作用。在设计之前通过一些调查,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再确定设计的方向,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结合文化的内涵以及纪念品本身具有的特色,找到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完整的方案对纪念品进行设计。

(二)内在形象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

意象指的是将人的感情寄托在某个物象上面,综合其他因素一起构建的、能够让人们产生另一种境界的想象。意象是人情感显现的载体[1]。意象造型即意境造型。是通过事物所变现出来的属性所联想到的意识。不具备直观的形象依据[2]。但是由于人们对意象联想是源于受到物呈现出的具体形状、姿态、结构、材料、纹理、色彩的影响而被创造的。由此可知,固的属性才是意象形象的原始依据。对纪念品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对外在形象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意象的一种表达。

三、地域文化内涵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在外形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外形上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纪念品的特点,而对于区域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展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纪念品的自身内涵,还能够向消费者们展示本区域中具有传统属性、民族特色等一些特有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也不能够仅仅通过材料来增加纪念品的内涵,除了材料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使用方式,能够展现出区域地理文化特色的一些东西将纪念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色彩的应用对于纪念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特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将纪念品和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较为多样化的纪念品。

(二)将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把传统手工艺的一些品质从最深处提取出来,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向工艺的文化本质的深化和贴近。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慢慢地由舒适型转为文化型消费,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能否适应现如今的市场变化,体现设计主题的多样性成为现如今较为重要的研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建立在地域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并且要结合现如今经济体系制度的发展,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等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设计出满足消费者要求、适合表现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

四、结语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着重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强调文化内涵的体现,是设计深入的表现,从文化的发展研究纪念品设计理念,不仅仅能够使得人们的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还能够满足人们对感情的需求,更能够使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白兴易,赵得成,刘刚;基于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中国包装,2012(05):14-17

化学观念的内涵第9篇

关键词 示范性高职办公室 内涵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11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Exemplary Vocational Office to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ING Ningqun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In the exemplar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change construction methods, the use of deep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o replace catch administrative infrastructure, improve office efficiency of the building, dedicated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work,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and carefully crafted institutions. In this paper, how to make the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aptation form,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office to carry out the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the work, ultimately further connotation of its own so that the school can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building.

Key words exemplary vocational offic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hinking

现在我国的示范性院校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质量以及较早的起步,而且已经开始逐步地采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改革以及对办学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的方式取代原有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以及规范教学理念等方式。然而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正在面对着非常艰巨和繁重的任务,除了要高度重视办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之外,同时还要积极地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而作为行政管理一部分的学院办公室工作更是举足轻重,关系到学院对外的窗口形象和自身基本行政管理水平。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如何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做好院办工作、加强内涵建设,带动学院整体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示范性高职办公室内涵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观念问题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想积极地开展内涵建设,首先必须要重视解决观念问题。示范高职院校均必须要将不断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将深化改革的观念树立起来,将办公室工作做好无疑能更快加速这些目标的实现。在观念上,师范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内涵建设的现状,不要认为学校已然是师范院校就不需要再进行内涵建设。现在高职教育的办公室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仍然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所以示范性院校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办公室工作质量,最终能够使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得以极大提升。①

1.2 行动问题

要想将国内一流的示范院校出来,示范性院校必须要立足于现有的示范建设,积极地开展内涵建设行动,全面促进高职办公室工作内涵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对新型的办公室工作方法和途径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公水平,保证职业学院行政内涵化建设的全面实现。②

1.3 目标问题

示范性院校深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属于内涵建设中的目标问题,在结束示范院校建设之后,一部分示范性院校虽然通过了验收却失去了发展的目标,认为达到了示范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就可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知所措。因此示范院校在通过示范性建设以后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目标问题,笔者认为,示范建设应该属于学校追求卓越的永恒目标,只有将争创一流以及追求卓越的目标树立起来,示范性院校才能够得以持续发展。

2 示范性高职办公室加强内涵建设的有效对策

2.1 树立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高职院校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的今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做法、新思路、新观点及新理论,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牢牢树立学习的理念,在任何情况下以及任何时候都要重视自身的学习,要对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便利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开展对领导的学习,从而使自身具备科学的思维。首先,必须要致力于自身战略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思想方法除了会对人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产生较大的影响之外,也会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领导服务是办公室的重要职责,所以办公室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对领导的系统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战略进行努力的学习,积极利用科学发展观对各项工作进行统领,使自身的实际工作本领以及尽职尽责的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其次,还要尽可能掌握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对领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善于对各方面经验进行总结以及讲究工作策略的工作方法进行积极的学习和领悟,对领导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策略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等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借鉴,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认真地进行总结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实践创新、组织协调、管理策划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再次,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第一,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要想将“三服务”工作做好,办公室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理念信仰以及党性原则;第二,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对工作必需的各方面知识技能进行积极的学习,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能够真正地开拓思路,将各种工作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住;第三,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努力地在工作实践中开展学习,从而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得以不断提升,积极转化学习成果,从而使自己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研究、解决,最终能够使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时效性以及科学性得以增加。要紧紧围绕着学校进行内涵化建设的工作核心,真正服务于大局,使自身在工作当中的前瞻性、系统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得以增强。

2.2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

示范性院校要想将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创设出来,首先要具备一支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只有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才能够有效地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尽管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相对于职业院校的内涵化建设的要求而言,现有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没有形成高水平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工作人员队伍较差的服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没有足够的办公室工作经历、较低的学历层次等,因此现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就是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面对这种情况,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的创新制度,从而将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的瓶颈制约打破。示范性院校要对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的培训培养工作进行不断的强化,使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升,可以采用必要的工作考核的方式对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的工作能力进行评定,从而推动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工作水平的提升。总之,示范性院校必须要将一支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出来,从而有效地推动院校办公室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③

2.3 致力于办公室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想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必须要致力于办公室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积极地加强办公室服务工作。作为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是示范性院校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院校应该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融入内涵化建设,从而能够将具有办公室内涵建设的工作做好,最终对职业院校本身内涵建设的不断加强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示范性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由于示范建设出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自身的办公室工作水平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我们都知道办公室工作没有小事,每件事都是大事,办公室的工作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较广的空间以及较长的时间等。办公室工作在服务对象上,也涉及到领导、教师、学生、机关,甚至还要与很多校外人员打交道,在管理要素层面涉及到信息、空间、时间、财务、物力以及人力等;从工作内容的层面涉及到服务、事务、政务以及党务等;从劳动方式层面涉及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办公室工作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其具有十分繁重的任务、非常大的强度以及很高的要求,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委曲求全。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将责任理念牢固地树立起来。在工作实践中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责任理念主要就是要具有较高的角色意识,也就是要明白在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大局以及单位的所有工作中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岗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将自己的工作真正地做好,将自己的职责认真地履行好。办公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服务于广大师生、服务于机关院系部处、服务于院系领导,能不能将这些服务性的工作做好是对学校办公室工作水平进行衡量的主要标准。在高职院内外环境处于深刻变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因此办公室服务的要求、标准、内容以及对象等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法,向不同情况、不同类别以及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从而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能够满意。办公室工作人员在积极的工作中必须要牢记不能够延误布置的每一项工作,不能够积压每一项需要办理的事项,不能够发生任何一种差错,不能够冷落任何在这里办事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不能够影响学校的形象。总之,高职院校要想有效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办公室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3 结语

面对新的形势,作为高职院的“窗口”、“纽带”的办公室,必须强化学习、创新、服务、责任与自律的理念,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首先,示范性高职办公室要清楚地认识到内涵建设中面临的三个重要的问题:观念问题、行动问题以及目标问题;其次,示范性高职办公室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队伍;致力于办公室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上述的途径,最终全面推动示范性院校的内涵建设。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基金项目《示范性高职院校院办工作内涵建设的研究》(编号2014c40)

注释

① 池哲萍.推进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