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3:49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1篇

传统能源之痛

1859年8月27日,埃德温・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春特斯维尔小镇上钻出了石油,这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端。从此,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传统能源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成为环境污染甚至引发局势动荡的诱因。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全球的石油生产将在2010年和2025年之间达到顶峰。他们预测全球化石类燃料能源的可开发期:石油为39年,天然气为60年,煤为211年。由于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争夺能源而引发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仅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域性的战争或多或少地都跟争夺能源有关,如海湾战争、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造成了成千上万无辜生命的损失。

不仅如此,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的使用安全,并开始注意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虽然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制定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然而,世界各国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不降反升,而且这一趋势仍未得到遏止。当前,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如果因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无节制地增加,将给全球环境及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不久前,国土资源部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消耗石油5亿吨,铁矿石13亿吨,煤炭35亿吨。然而,届时我国石油的产量仅为2亿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中国自1993年开始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左右,而且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正不断上升,威胁着国内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能源大量消耗和使用效率低下,同样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以接近10%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增长,但能源的消耗也明显扩大。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实质性转变,能源效率低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单位能耗仅能创造不到0.7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分别是我国的4.6倍和15倍。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合成氨综合能耗均比日本高了10-40个百分点。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资源回收率均能达到80%左右。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使用效率若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相当于可节约3亿吨石油,或相当于4.3亿吨标准煤。

新能源成为新的“角逐场”

新能源是指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能和核聚变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目前,各国均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执行。比如在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在2005年8月公布的能源新法案中,就从立法上提出了促进消费者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可行措施。新法案的重点是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无污染能源,并以减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更多地使用节能和清洁能源产品。该法案提出,在未来10年内,美国联邦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清洁能源和节能措施。对于消费者,新法案推出了13亿美元的个人节能消费优惠预算方案,并提出消费者购买家用太阳能设施开支的30%可以用来抵税。对购买汽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和在住宅中使用节能玻璃、节能电器的居民减免税收。居民在住宅中更新室内温度调控设备、换节能窗户、通过维修制止室内制冷制热设施的泄漏等,也可获得全部开支10%的减免税收优惠。在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伊始,在经济振兴计划中就显示出对新能源产业的极大关注,其产业政策中对新能源作出了极大倾斜,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计划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能源的83%依赖进口,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95%以上。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了“阳光计划”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其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以分为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环境技术等。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太阳能发电需要的成本降至与火电相同的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德国政府就开始花大力气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迄今已投入研究经费几十亿欧元。其间,德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框架。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根据该法,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公司可获得政府补助。2003年又完成了“10万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促进方案》、促进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等。德国的这些投资成果显著,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风能冠军”,其风能发电量占全球1/3。根据德国联邦可再生能源协会的数据,现在通过利用风、水、太阳、生物质和地热生产的能源已经超过200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产量可以满足100多万个家庭全年对电力和动力燃料的需求。据统计,可再生能源取代了部分进口,使得德国每年节省的进口费用超过40亿欧元。

中国:新能源产业遭遇寒流

就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如同劈头泼来的一盆凉水。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能力减弱,再加上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和扶持政策,这使得我国的太阳能出口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国内大部分企业50%―80%的产能被打压下去,许多企业被迫关门倒闭。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房地产交易的低迷,中心城市的太阳能消费也被压抑,无论是中心城市的零售市场还是开发商主导的工程市场都有疲软趋势。不仅如此,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无序竞争,采取以次充好、互相杀价倾销等手段,导致资本运作效益下滑,无力从事技改投入,产品档次徘徊不前。保守估计,全国共有太阳能企业5000余家,品牌集中度严重低下,这无疑加大了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困境。

风电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同样难以独善其身。近年来,随着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风电市场一度成为世界投资资金热衷的投资对象。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风电投资中15%的份额投向中国风电市场,投资金额高达340亿元。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引发许多国家的外汇下降、外债高筑,进而造成金融恶化、信贷紧缩。不仅引起风电行业风险投资增速下滑,同时也使得风电行业遭遇融资困境。由于我国的风电企业尚处于成长的初期,还亟需对整个风电产业链以及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控制。产业链上游的风险控制主要是保证零部件的质量能与整机厂同步发展,而产业链下游是要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同时需要完善财务制度和人才制度。

振兴规划带来新能源产业“又一个春天”

在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之后,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终于将掀开神秘的面纱。本次新能源振兴规划与此前的多项产业规划一样,主要内容是2009―2011年三年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任务。

从发展目标来看,在此次振兴规划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相比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有显著的提高。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除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之外,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新材料也将成为规划的重点内容。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水电的发展重点为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到201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1.9亿千瓦;到202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3亿千瓦。

风电的发展则将通过大规模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尽快使风电布局具有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风电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甘肃和吉林建立百万千万风电基地。到2020年,力争在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以及江苏沿海等地建立若干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风电发展的重点将是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以及进行特许项目的招标。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08》显示,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内地及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对于一直制约风电发展的风电上网电价的措施,新能源振兴规划中也将有所涉及。

在太阳能方面,将在偏远地区建设独立太阳能电站和户用光伏电源。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并网光伏电源,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到180万千瓦。目前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开启,而针对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具体措施,除了之前公布的屋顶光伏每瓦补贴20元的政策之外,在近三年的时间内,还将建设一批太阳能发电站。

而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原有的规划预期。在新能源振兴规划中,各项能源的发展目标都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调整,例如目前的风能规划是到2020年,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而按照新的能源规划来看,到2020年有望达到1亿千瓦以上。新发展目标的调整将直接造成总投资额的调整。根据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水电新增装机约1.9亿千瓦,总投资约为1.3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约1亿千瓦,总投资约为9000亿元;太阳能发电新增173万千瓦,总投资约1300亿元;太阳能热水器新增两亿平方米,总投资约4000亿元。另外,生物质发电新增2800万千瓦,总投资约2000亿元;农村用户沼气新增6200万户,总投资约1900亿元。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如果要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需要总投资约3万亿元。

新能源产业振兴的资金来源以民间投资为主。金融机构对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信贷支持水平将大大影响产业的发展状况。目前,可再生能源行业还存在一些困扰银行支持政策的现状。以风电行业为例,成本过高,资源可靠性有限,以及资源的评估体系,相关政策的不到位都使得投资存在一定风险。

可以预计,随着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出和逐步落实,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又将面临着一个春天。事实上,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一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劳动力优势。据统计,目前美国人平均每小时工资16美元,丹麦33.46美元,瑞士26.44美元,卢森堡24.1美元,挪威23美元,德国21.08美元,意大利20.08美元,英国19.41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劳动力的人均小时工资尚不到1美元,差距十分明显。其结果,就是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廉价,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产品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又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我国一些新能源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风电发动机等,在国际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2篇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新能源规划》)。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高新宇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政策,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高新宇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立足首都区位功能优势,体现全国高端示范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首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的高端高校高标准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能源规划》四大特色

高新宇介绍,“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市首次编制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其编制过程突出体现了以下五个特色: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调查制度,首次摸清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初步掌握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体状况,明确了首都资源禀赋,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强化了细分领域研究及相关储备项目对规划的重点支撑。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得“十二五”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有抓手。

三是规划编制注重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四是规划编制较为系统,内容较为丰富全面。规划涵盖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不仅是一个能源利用规划,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

《新能源规划》

八个“更加注重”

高新宇说,《新能源规划》强调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高新宇强调,《新能源规划》提出了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亮点,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总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高端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但在新能源技术水平上,目前北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全国领先优势,但整体技术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新能源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等措施。北京市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实现产业收入收入1000亿元,新建6到8个部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和2个部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到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

二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高水平利用,体现民生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根据首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九项新能源应用工程,并集中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

三是更加注重部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点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深化重点区域新能源应用水平。《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6%,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清洁绿色新能源。高新宇介绍,在全球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之际,北京亦庄等全国13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高端功能区新能源利用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体现高端示范。《新能源规划》提出,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一体化工程及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新宇强调这是在长远发展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密集的研发创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形成。这是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在。《新能源规划》提出,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部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部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体现产业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部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刹那也化步伐,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和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

七是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基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链环节,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新能源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产业为主导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八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软环境建设,体现机制保障要求。《新能源规划》从强化部门协调、扶持创新转化和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新能源相关技术、工程标准等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探索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首台套机制等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通过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培训平台和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等措施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新能源规划所涉重点问题

高新宇在解读中,同时对《能源规划》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新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左右。其中核电和水电约占7%。相比于国家规划目标,北京无法大规模发展水电,同时发展核电不现实,因此,本市6%的目标相对合理,在所占领域比国家目标发展力度更大。

在重点工程方向与思路方面,《新能源规划》按照“支持高端、加强示范、扶持产业”的原则,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补助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在出台相关重点政策方面。“十二五”时期,为继续加大对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新能源规划》提出,加强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落实本市,同时加快本市太阳能光热、光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尽早制定新能源就技术标准、新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体系、新能源发电上网标准、太阳能光热设计、施工纳入建筑过程强制标准等,开展工程标准制定工作,北京市新能源统计体系及总量分解相关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并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3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 规划 加减乘除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74-03

矿产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浪费、布局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环境容纳不下、资源支撑不住、社会承受不起,发展也难以为继。为进一步转变矿产资源管理方式,推动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4月,印发通知,部署启动了全国、省、市、县四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整个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到2016年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四级规划编制工作。

加减乘除思维,是在2015年3月9日“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用“加减乘除”思维,指明了新一轮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的前进方向,也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对资源的刚性需求仍然较大,未来我国资源保障压力将持续加大。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对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结合矿产资源管理实际,运用“加减乘除”思维,从战略和全局出发,统筹谋划未来五到十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各项工作,促进矿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加法思维

加法思维的内涵:做好资源供应的加法,谋划多元保障路径与举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资源基础。做好布局结构优化的加法,促进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做好资源环境保护的加法,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好资源惠民的加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监督管理的加法,促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地和如期实现。

1.做好资源安全供应的加法。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效益、有质量、健康持续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维的内在逻辑。围绕找矿增储、节约利用、回收替代、境外补充四大环节,统筹谋划资源的多元保障路径与举措,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一是继续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种上坚持“油气并举、紧缺矿产和新兴材料并举、常规和非常规资源并举”,区域上坚持“陆海并重、东西并重、国内国外并重”,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调整完善工作布局,确保2020年主要目标全面实现。二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研究提出我国参与矿业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重点矿种、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多层次、多广度、全方位参与国际矿业治理。三是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盘活共伴生、难选冶、难利用资源。四是加强资源回收利用,鼓励二次资源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做好布局结构优化的加法。一是论证提出未来五年我国战略性矿产目录,提出支持政策和管理要求。二是继承发展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重点做好三个层次的分区布局。研究提出一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在空间上形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核心区域。划定重点调查评价区、重点勘查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工作布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划定一批国家规划矿区和省级重点矿区,加强统筹部署和重点监管;做好矿业权设置区划,推进规划落地。三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促进矿业集中化、规划化和基地化发展。四是实施小矿分类管理制度,将小矿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规范管理。

3.做好矿产资源惠民的加法。围绕国家扶贫攻坚总体部署,主动谋划矿产资源领域惠民途径、方法、手段和配套措施。一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鼓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优势资源开发,促进脱贫致富。二是在地质调查、地质环境治理、绿色矿山、矿业用地等方面积极谋划一批好工程、好项目,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让中央、地方、企业、矿区群众共享开发收益和发展成果,使资源收益进一步向地方和基层倾斜。

4.做好资源环境保护的加法。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将资源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多途径、多手段汇聚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正能量。一是划定具有资源环境保护功能的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域。明确要求和保护措施,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内已有矿业权。二是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保证金制度实施,监测体系建立、历史遗留问题治理和矿山复绿行动等工作。三是加强对钨、稀土、铬、锰、特殊煤种、稀缺煤种等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产的保护与储备。以战略性矿产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资源保护和储备基地,保障资源持续利用

5.做好监督管理方面的加法。一是在市县级规划中对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储量登记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矿业权人履行义务情况、矿业权市场建设以及矿业秩序的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作出统筹安排,明确监管的重点领域、工作部署和具体监管手段措施,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规划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和经费保障等落实到位。要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减法思维

减法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树立负面清单管理思维,制定规划准入条件,把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入口关,逐步优化存量,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1.做好开采总量方面的减法。按照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结合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要求,研究提出总量调控要求,合理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强度,提出最低开采规模要求,逐步淘汰落后小矿,鼓励规模化开发、集约化开发。

2.做好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方面的减法。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依法划定禁止、限制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区域,明确各类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的管理要求和准入条件,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勘查开采项目一律不纳入矿产资源规划。

3.做好开采技术方面的减法。按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规定和要求,提出规划管理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不断淘汰落后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模式。

三、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乘法思维

乘法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抓住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加快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找准政府和市场定位,精准发力,发挥各方面合力,推动矿产资源管理以倍数效应快速健康发展。

1.做好重大工程方面的乘法。围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矿产资源领域的薄弱环节,在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油气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海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方面,研究谋划一批具有全局影响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集中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提高投资效率,通过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持续投入,加快关键技术突破。近年来国家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成效明显。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领域的投入,会显示出行业发展的乘法效应。

2.做好创新驱动方面的乘法。经济学理论证明,事实创新驱动,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会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函数,从而产生产出的乘法效应。一方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地质矿产技术创新体系和平台。强化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低品位、难选冶及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创新,推进矿业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推动矿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借力“互联网+”,加快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建立地质调查数据汇聚与共享机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提高科学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矿业科技发展制高点。

3.做好公益性地质方面的乘法。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十三五期间,要不断转变管理方式,调整政府工作重心,将政府工作和财政资金投入集中到公益性地质方面,为后续企业投入做好支撑和服务,换取发展的乘法效应。一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带、城镇规划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等开展基础性地质工作。二要推进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潜力、圈定找矿靶区,实现找矿新突破。三要强化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四要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

4.做好矿产资源管理难点突破方面的乘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但同时,多矿种综合勘查综合开采进展缓慢,部分优势矿产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矿山环境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税费等经济调节手段相对滞后,地上地下资源利用统筹不够等问题仍需重点突破。在规划编制实施中如果能够在这些关键环节、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必将以倍数效应发展,大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率。

5.做好产业链延伸方面的乘法。就资源论资源,往往会产生资源诅咒现象。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中,要立足资源,着眼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提出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路建议,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效益,提高附加值。当然,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区域分工、产业分工,不能一哄而上,造成下游产业产能过剩。

6.做好深化改革方面的乘法。一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变革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油气勘查开发体制、现代矿业市场体系建设等领域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着力加强宏观管理,强化监管和服务,激发和释放业市场活力。二是探索实施矿产资源差别化管理政策,保持我国稀土、钨、石墨等矿产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三是研究提出我国战略性矿产名录,聚焦政府监管和服务对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矿产勘查开发,服务中国制造,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

四、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除法思维

除法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效率,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1.做好各级规划任务分工的除法。全国规划突出全局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同时要注重任务落地的可操作性,谋划好管理抓手,重在明确资源安全战略导向和总体布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出相关政策导向。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主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细化落实国家规划目标任务,体现地区特色,对省域范围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作出全面部署安排,明确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准入要求,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指导市县级规划编制。市县级规划是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引导县域矿业经济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落实上级规划要求,详细部署本级审批发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做到“三个落地”,即规划目标指标落地、空间布局落地和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和管理措施落地。

2.做好规划实施责任分工的除法。规划实施后,要按照各部分职责分工,制定明确的分工方案,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逐一分解下去。要完善矿产资源规划难度实施方案制度,将规划制定的中长期规划目标,结合当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财政投资计划、产业发展重点等因素,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明确矿业权投放计划、开采总量指标、重大工程推进计划方案等内容。

3.做好差别化管理方面的除法。矿产资源种类多,衍生出不同类别的产业和行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业形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对资源勘查开发的需求不同。规划编制中,要深入形势分析,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导向。一是优化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结构。加快推进清洁高效能源矿产的勘查开发,以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生产、消费方式革命。要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利用规模,大力推进铀矿勘查开发,加大页岩气勘查开发力度,同时积极开发油页岩等非常规能源。二是提高金属矿产保障能力。要稳定国内铁矿等矿产供应能力,适度扩大铜铝镍等矿产开发规模,控制铅锌矿产开发强度,保护性开发钨锡锑等特定矿种,严格控制钼等产能过剩矿产开发,鼓励金银等贵金属矿勘查开发等。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赋存特点的差别,研究提出不同区域资源开发的政策导向和准入要求,体现差别化管理思想。

4.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做好除法。实现矿产资源管理从重规模向重效率、重总量向重均量、重产出向重效益的转变。一是做好矿业权合理布局,促进多矿种兼探兼采。二是明确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政策措施和激励政策,加快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309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08

[2]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35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4

[3] 孟旭光.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4] 董延涛.关于矿产勘查开发项目规划审核的几点思考[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4(3)

[5]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9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5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4篇

有资料显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能源汽车生产准人管理规则》等政策以及国家相关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下,经过多年的研发,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形成了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正处于由科研转入产业化的发展时期。吉利控股集团研发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具体时间表和市场接受度仍是未知数的情况下,做好技术储备,循序渐进是企业的工作重点。”有专家认为,开发新能源汽车之路任重道远,不是单个企业能完成的,需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来逐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对全球汽车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但也进一步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可以看出,从今年以来各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我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也是不断出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今年初,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原则通过,在提振车市信心的同时,也更加体现出国家对于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规划提出,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 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为加快落实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也紧随其后出台。2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该部和科技部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据了解,财政部、科技部计划未来四年内,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试点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6J7辆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据悉,此次补贴的主要对象则是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除中央财政安排部分补助资金外,《暂行办法》也要求,地方安排一定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置、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对企业有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的起步阶段,国家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赵福全说,吉利早已将企业使命调整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并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利企”的重要基点之一。

3月20日,国内汽车业期盼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规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各企业需要对自身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进行梳理与调整,《规划》要求广大汽车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发展新能源汽车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汽车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一汽集团在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的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上汽集团组建专门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子公司,并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开发;东风、长安、奇瑞、比亚迪等汽车企业也都在努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此次《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明确将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而且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目标。这一明确的信号,也被国内外各大汽车企业捕捉到,并做出了快速反应。在2009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奇瑞、比亚迪、长城、华晨、吉利、海马、众泰等国内汽车企业,都展出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储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进程刚刚进入爬坡阶段,此次《规划》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描绘了一幅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能否得到大发展也取决于广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接受度。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安全、方便、可靠的使用环境,而这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市计划用5亿元启动“绿标”公交车队计划,未来预计购买1000辆新能源汽车。上海明确表示,今后两年将投入60亿元资金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制造,计划于2010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量产规模。有汽车企业希望,各地政府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多出台一些实际措施。例如以新能源汽车组建城市公交运营车队和出租车车队等,尤其是政府的采购车辆应尽可能采用新能源汽车,对于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进程作用会更大。

新能源汽车要大规模推广应用,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支撑,有关部门已经在建立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据了解,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部件标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课题组2008年共制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各8项,加之以前制定的多项混合动力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建立,这将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形成有力的支撑。

尽管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业共同的选择,但在新能源动力方面,却有着众多方案,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既需要开阔视野,寻找新的可行性方案,又需要有的放矢,争取少走弯路。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此次管理规则出台,不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分类,而且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服务制定了详细的准人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向规范的产业化进程更加迈进了一步。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5篇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能源发展的新动向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事物内部的一般规律,从而拿出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矛盾论指出,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许多矛盾存在,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但是,在一定情形下,矛盾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主要矛盾会变为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会转变为主要矛盾。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能源短缺是我国能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但是,近年来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了主要矛盾,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国内三大转变”: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终端用能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国际三大转变”: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从偏紧向偏松转变、全球能源增长点从页岩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国际能源分布流向从西向东转变。目前,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能源结构也将随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将从支撑经济增长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主要矛盾不再是能源总量的增长,而是能源的质量和可持续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能源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布局。

二、猿窒低乘嘉,深刻认识能源规划的重大意义

(一)能源发展为什么需要规划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几乎每个国家都要研究制定能源产业的战略或规划,这主要与能源产业的特点有关。一是能源供应和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必须加强管理,而计划(规划)是管理的核心要义。二是能源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明显,能源产业的各个品种、各个环节之间密切关联,客观上要求必须统筹管理,提高能源运行系统效率;三是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规划合理引导,可能造成大量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相信市场不等于迷信市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好政府在制定、实施国家规划中的特殊作用,强化规划在能源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对各级各类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做好在时间上的统筹、空间上的统筹、以及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统筹,以此指导全局工作,克服市场失灵。

(二)新时期新形势下能源规划的作用更加突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社会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重视,能源发展总体上呈现清洁化、多元化、智能化的趋势。从国内来看,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在经济新常态下,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业态、新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能源产业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优化,从“做大做多”转变为“做细做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之于当下的能源行业,意义更为重大。

三、坚持创新思维,厘清能源规划的基本思路

新形势、新常态下的能源规划,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源规划的定位问题。其内容边界如何确定,目标任务如何设置,政策措施如何制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特别是规划目标的设置。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所以在确定具体指标时,既要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又要留有一定余地。二是能源规划的衔接问题。能源产业覆盖面广,各个品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要打破各专项规划编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使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一致,实现对立中的统一。三是能源规划的执行问题。在平衡好地方和企业利益、取得广泛共识的前提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管与惩戒体系,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规划得到有效执行。鉴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十三五”能源规划编制的三点思路。

(一)强化引领性和统领性

能源规划应根据国家战略,立足解决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目标,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适应大能源、系统性、分布式、智慧化的趋势和要求,引领能源发展。

国家能源总体规划必须统领各个专项规划,统领各级地方规划。各专项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地方规划必须服从国家规划。

(二)强化科学性和权威性

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互为依托、密不可分。规划若没有科学性,就不能令人信服,无法建立权威性;若没有权威性,各方不遵照执行,科学性就没有实际意义。

应坚持过程开放、方式民主、方法科学的原则,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公众、专家和研究单位的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大程度形成共识,科学决策。应坚持引导性目标体现柔性、约束性目标保持刚性,并根据外部条件变化适时评估和修订,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权威性。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一言堂”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危害。只有在一种民主气息浓厚的气氛中,才有勇气讲出真话和实话,才可能实事求是。总而言之,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决策,才能增强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操作性和有效性

能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确定的任务,操作上要简便易行,同时还要确保各类主体遵循能源规划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如果把能源总体规划比做“总插线板”,要能上接天、下接地。上能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下能与各级各类规划无缝衔接,形成完善的能源规划体系,各级各类规划、各级各类项目,都能在“插线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接口。这样将为能源管理重点工作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四、坚持战略思维,提出“十三五”能源发展重大任务

(一)着力优化能源系统

优化能源开局,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实施需求响应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终端集成供能工程,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

(二)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把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控制指标分解落实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严格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标准。

开展煤炭消费减量行动。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实施减煤量替代,其他重点区域实施等煤量替代。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行动计划,鼓励“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管输气价,实施气电价格联动。放开天然气进口权,促进进口多元化。推进天然气储运设施公平开放,鼓励大用户直供。合理布局天然气销售网络和服务设施。

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采暖等新型用能方式,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力实施储能供暖,鼓励居民“以电代煤”、“以电代柴”。提高铁路电气化率,超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港口岸电系统,促进交通运输“以电代油”。

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抓紧制定国六车用汽柴油标准,加快推进普通柴油、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煤制燃料等清洁油品。

创新生产生活用能模式。实施工业节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清洁节能行动计划。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推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对标达标考核制度。积极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区、市)、绿色能源示范市(县),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着力化解和防范产能过剩。严格控制审批新建、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核增。结合产能过剩化解效果和市场情况,按减量置换原则精准安排新建项目,引导落后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矿产能有序退出。实行煤炭产能登记公告制度,严格治理违法违规煤矿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现役燃煤机组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

推进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补齐水电短板,优先建设龙头水库电站,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水电站,科学安排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创新水电开发方式。加快推进水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沿海已规划核电项目建设,稳步开展核电新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内陆核电论证和厂址规划保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优化太阳能发电发展布局和开发模式。加快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

夯实油气资源供应基础。继续加强国内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扩大规模化开发利用,保障油气战略资源供应安全。

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外送电通道建设。优化建设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推进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打造现代配电网。统筹各类气源,形成“四横三纵”主干管道系统和七大储气基地,统筹长江经济带管道布局和区域管道建设。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制度,鼓励发展商业储备。加快布局天然气储气库,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能源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制造与重大示范工程建设,超前部署重点领域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科技装备强国转变。

(五)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六)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实施能源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高“走出去”质量,不断增强我国在能源贸易和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6篇

《中国城市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应当考虑哪些问题?

董锁成(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研究所研究员):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模式如何转型,战略制定非常重要。战略制定过程中要明确三大目标的实现,即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浓厚的中央计划经济特色和城市工业重化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机制体制问题尤为突出,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战略制定是多目标系统的自我实现过程,这个过程要始终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

《中国城市经济》: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大体有几种模式?

董锁成: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塑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是延伸产业链,拓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的最佳模式,并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和成功模式。二是资源替代与产业替代模式。从资源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资源输出地区在全国或全球范围的不利生存环境来看,不管是资源枯竭、濒临枯竭还是资源基础状况良好,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必须及早因地制宜,发展替代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身的积累能力和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模式,更多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战略应依托工业化战略创新和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来建立,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又必须以一个或几个创新基础较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科学技术扩散通道的建设带动中小资源型城市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形成技术进步体系。四是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居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着力建设生态城市。其关键在于以构建城市生态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恢复城市生态功能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要手段,推进城市生产――消费――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开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新型可持 续发展模式。五是机制体制创新模式。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政府机制体制创新指明了方向。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形成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接续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资源开发补偿和环境治理新模式。

《中国城市经济》:在实践中,规划者一般怎样选择确立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

王宁(产业规划高级顾问):根据我们的经验,资源转型城市在产业选择过程中,有必要建设起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跟随产业、机遇产业、配套产业、保障产业这一复合产业结构体系.我这里有一个表,通常我们在选择接续产业主要从集聚拉动性、经济效益规模、社会效益规模、成长性、稳定性、区位比较优势这六个方面来考察。当然,在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选择判断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城市的所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结构、区域资源与周边环境、产业技术趋势、环保能耗指标及社会需求趋势等要素,对以上定性判断作适度权重调整。选择接续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中国城市经济》:您在多年产业规划研究过程中,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有什么样的经验体会?

王宁:一个城市或区域,其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资源系统,从狭义资源角度看,土地、人才、技术、资本、矿产资源、基础设施等直接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要素都是重要资源。从广义来看,消费市场、区域格局、区域文化与制度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资源。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之初过度依赖矿产、林业等天然资源,其产业布局与发展路径也具有较大的依附性,随着天然资源的枯竭,其产业发展必然陷入瓶颈。在实际的规划中我感到以下几个评价应重点考虑。

第一个方面,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首先就要对其资源系统着重审视与评价。这种评价与一般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评价理论在内核上是一致的,在实际研究与规划过程中,则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在否定过度依赖天然资源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否定在以往发展模式中积累在的相关资源。如我们在吉林省辽源市产业转型研究中发现,辽源的煤矿虽然接近枯竭,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煤为龙头的产业链条中,积累了大量的煤矿开采技术人才队伍、管理团队,目前以技术、资本输出为龙头的,与其它资源新兴区域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与经济共同体。此外该市煤矿采选机械在省内具有较大比较优势,这些资源都是产业转型的重要资源,要给予充分重视。二是不要过度强调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调整往往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等现实制约因素,所以部分政府在产业转型中急于招商引资,片面强调政策优势与劳动力比较优势,但我们要知道产业发展是具有非常大的路径依赖与极化效应的。片面强调劳动力比较优势,只会吸引依附加值产业,这种产业规模一旦形成规模,一方面其相对优势会自然降低,另一方面也会对未来的产业提升造成新的门槛。三是对自然环境资源要有足够的重视。一个国家也罢,一个区域也罢,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其自然环境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贡献度,相反如果肯牺牲一些环境指标,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则有明显的改善。但这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征,如果从大的格局审视,无论是投资生活环境还是旅游消费环境,区域自然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要素凸显。这也是最高决策层再三强调保护环境统筹发展的出发点之一。着眼于长期战略,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选择切不可急于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

由于产业发展本来就是区域发展战略多目标体系的组成,其自身的任务分解也具有多指标性。是先解决就业还是先解决产业结构,是强化主导产业还是坚持多元化发展,是以龙头企业为动力带动发展,还是打造适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这些选择判断不能拍脑袋,不能以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标准划线选择,必须结合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多方要求后确定深入地进行多目标体系研究,再依据多目标体系务实规划,才可能制定适于当地,而不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产业规划。

第二个方面,资源转型城市产业选择要求较一般城市更多制约条件,尤其是经济与社会组织能力均需评估。

关于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的执行过程就是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与西方三百年市场经济建立的城市成长模式有较大不同,最重要的差别点就是如何评价与界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范围。

无论有什么样的产业选择方式,我们都必须对资源转型城市的经济管理组织做恰当的能力评价,并基于这种评价修正我们的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学过很多专业课,也有很多特长,如何设计他的职业发展不仅要全面客观的审视他的成长环境、自身资源,包括他是怎么想的,他希望怎样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离开了经济管理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就无从谈起具有可实操的产业规划。

如何评价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的战略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政策执行能力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从目前工作实践来看,资源转型城市尤为需要。

第三个方面,民生为底限的硬性目标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考虑建立多角度产业筛选体系与多层次产业发展结构。中国式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首要任务是民生问题,就业压力与经济发展责任在产业选择过程中通常会以刚性目标存在。然而为资源型城市做产业规划,就不能为这种短期的迫切的制约所限制,我们必须要看到解决民生与就业问题后,未来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就可能又陷入“低产业模式依赖”的陷阱。

《中国城市经济》:您感觉国内外专家在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吗?

高庆国(英国PA咨询集团中国区事务总经理):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是区域性的竞争,也不再是本国国土之内各个地区间的竞争,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对投资的竞争。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地区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这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无论国内专家还是国外专家,都主张根据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接续产业。

要说不同却也略有些不同,一个是国外专家在产业选择上更加重视国际化的视角,同时非常重视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及规划项目的执行,一定要“项目落地”;一个是专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得许多国外的大集团可能“慕名而来”,还有对政策的理解,国内专家更强一些。但这只是一方面,总体来说差别并不大。

《中国城市经济》:您对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有怎样的理解?

高庆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不仅仅是产业转型,需要围绕产业转型进行全社会全方位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转型能够以最优的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取得快速的成果以及收益的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规划实际上就是要规划一个新城。这既有挑战性又令人十分振奋。挑战是资源型城市大多有其相伴的发展制约因素,如地理位置欠佳、经济结构单一等。而在另一方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再规划可能会给该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无限的发展机遇。因为在设法规避和改变原有的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当中,进而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和未来的发展命运。

科学的产业规划是发展接续产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寻找本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发展空间与发展定位,避免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同周边城市出现同质化竞争。产业规划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即产业做大与做强:做强就是尽量有效延伸产业链条,而做强就是将每个产业链做宽。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化发挥职能的理念打造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我们可以从国外的经验中受到什么启示?

高庆国:世界上有很多著名并且充满吸引力的城市,人们都想到那里生活、工作。 PA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城区改造的策划项目中对世界上这些伟大城市有过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城市除了各有鲜明的特色外,又都拥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即: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城市用地规划合理,拥有一个或几个著名的地标建筑、充满活力的市中心区及完善的居民区、交通便利,依水而建的城市风景区、城市周边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等。显然,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具备上面的所有或某些要素,但通过全面、准确的发展战略定位和科学的空间和产业规划,及对现代科技的充分利用,我们可以预见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如浴火凤凰,重现辉煌并更加光彩夺目。

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成功一般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阶段。纵观世界上转型比较成功的城市,大多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其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等)的转型基本上都围绕资源产业、城市经济、劳动力就业和环境整治进行,建成了以工业遗产旅游、高科技产业、农牧业生产基地、特色农业经济、大型购物和休闲产业等各具特色的转型模式。

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历史上是传统工业发达的城市,但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些资源型产业如煤、钢铁等开始衰退,于是开始进行转型。过去三十年来,格拉斯哥成功吸引和发展了信息技术,旅游,生物技术,医药等新型的产业,加大对培训和教育的重视,现在成为一个具有诸多娱乐设施的时尚城市,成为其他转型城市的榜样。

借鉴格拉斯哥成功转型案例,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首先,一个转型城市从改革到发展完善需要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因此,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一定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产业规划。应该避免只重视短期效益,再次走上盲目规划、盲目招商的道路。其次,在分析格拉斯哥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应该注重新兴产业的科学选择方法和研究过程。资源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上经济结构单一,生产要素配置极度不合理的现状,根据本地区的综合条件,营造有利于新型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环境和投资环境。营造新型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围绕城市变革的一些重要的推动因素,特别是人才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城市经济》如何通过规划提升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竞争力?

高庆国: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投资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分析与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吸引外来投资的竞争力,必须侧重潜在投资者的商业选址偏好和决策标准,也即需要从潜在投资者商业选址的角度来看待区域竞争力,只有这样的评估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才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在资源转型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分析模型,更要立足于当地的特点进行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必须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同时,在资源转型城市的定位规划中要注重项目的有效执行。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选择资源型枯竭型城市的接续产业的主要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闫宪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我从两个方面两个层次上说明,一个是哲学层面,一个是产业选择层面,这两个层次不是并列的,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产业规划的原则问题,一定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不仅是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所有城市发展的产业规划选择问题都面临一个本源的问题,说简单了就是指导思想。城市(产业)规划必须有指导思想,而且这个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建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一样,是为了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比我们从前的机械性、线性思维的造成的巨大伤害的深刻反思。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因此产业选择问题首先要树立起长远的、科学的、动态的规划指导思想。

我要强调的是,人人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也知道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但是恰恰在实践中没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很多城市的选择产业存在短视、唯资本导向和关系决定论。这不但造成资源的错配,还造成了城市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个现象令我迷惑,但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也让我得以认真考虑此现象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回顾近60年来新型科学的发展,科学文化发生着如下深刻变化:从实体中心论转向关心中心论;从孤立研究事物(封闭系统)转向在相互联系中研究事物(开放系统);从以静止的观点研究事物(存在的科学)转向以动态演化观点研究事物(演化的科学);以单纯研究物理转向同时研究事理、人理;从主要揭示和阐明事物的还原释放性转向主要揭示事物的整体涌现性;从只要看硬要素、硬结构、硬环境、硬力量转向同时看重软要素、软结构、软环境、软力量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进步,直接导致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出现。配合生态文明的出现,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工业文明提供智力支撑的近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宇宙观是机械论的,方法论是还原论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分析思维。而生态文明需要的科学新形态应当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世界观是有机论,方法论是涌现论的,主导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可对比表一)。这些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产业规划就产业研究产业,将一个城市产业当成孤立的单元,组合来再组合过去,仅仅停留在产业规划层面研究问题。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五个层次:哲学,桥梁科学,揭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社会实践。放到城市发展中来,我看到的现象却是应用科学的“拿来主义”和“组合主义”。都在重视应用层面,很少有规划者,甚至是地方决策者有时间向下思考,考虑适合我国城市产业规划的桥梁科学和哲学的内涵。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常及时,为我们指明方向,而且当前各个城市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非常有必要,城市的决策者能在嘴上、脑子里和实践中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们规划人员来说,能够减少巨大的沟通时间和成本。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7篇

【关键词】 产业新区规划 电网规划 衔接机制 社会效益

一、现状分析

1、为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地方政府划定一块区域作为新的城市发展产业园区或者经济开发新区,“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产业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力的供给,而电力企业的投资建设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划、投资、计划管理制度与规范流程的,必须有相应的电网规划项目才能开展电力的落地建设,新区的起步与发展才有保证。2、新建变电站的站址与线路路径走廊是电网规划与地方城市发展规划的结合点,也是电网规划项目落地的重点与难点。3、产业新区的现状大多是大片农田与村庄,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路网,穿越该区域内的电力线路占用、分割新区的整块土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约着产业新区起步区的建设。

二、对策及措施

1、政府部门与电力部门高层对接。地方政府承诺协助做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站址用地、线路走廊和民事协调等相关工作。省电力公司负责做好电网建设规划的调整、优化工作,并将电网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联合规划。首先由政府规划部门根据各类规划面积及负荷密度提出近期、远期的电力需求。根据电力需求,电网企业编制产业新区的专项供电规划。最后,产业新区专项供电规划经过上级电网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及政府部门的多方论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批,最终纳入到产业新区的总体规划中。3、建立月度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新区起步区电力建设。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产业新区指挥部,每月与电网企业召开新区工作对接会议,全面部署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各部门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加速推进产业新区的建设。产业新区的电力建设已纳入电网企业的重点工作,实行“月计划、周调度、日汇报”的工作机制,快速推进起步区的电力建设工作。4、有序推进电力线路迁改工作,有效释放土地资源。为配合产业新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将原有电力线路迁移,沿产业新区规划路网架设,从而释放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整个电力改线工程,综合考虑产业新区的近期、远期规划、电网规划,同步预留高压线路走廊,合理配置主、配网、用户专用线路的杆线资源。

三、成效分析

3.1实现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和谐发展

城市产业新区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把电力规划纳入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与详细性控制规划,做到电力建设与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电力支持。

3.2优化配置,实现电网规划边际效益最大化

通过省电力经济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与联合规划,电网规划与城市新区的发展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利用城市新区附近电源充足的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城市新区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确定分期、分区供电的网架结构以及目标网架,既保证近期的电力需求,又兼顾远期的电力发展,描绘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为当地经济社会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的电能,促成了能源、电网、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

3.3对接协调,实现电网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

政府部门与省电力公司的高层会谈、分管市长召开的新区建设协调会、与市规划部门的对接、新区指挥部的电力改线协调会均体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电力要发展,必须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电力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与大力支持,否则,任何完美的规划只是美好的设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统筹协调,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城市产业新区新区的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各行其道的电力线路现状,沿新区规划道路走线,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束语

一是通过与地方政府进行全方位沟通与合作,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电网建设管理制度与流程的认识,使政府部门认识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二是通过开发新区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的电力线路现状,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电网企业快速响应,用心服务地方政府,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赞扬,履行电网企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的宗旨。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输电网柔性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9(1):21~27.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8篇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供水、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原煤、原油、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构成为75.9:15.4:8.4,与相比,煤炭比重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石油略有下降,天然气持续增长。同时,陕西省能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

(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一批能源重点项目,加快了煤油气产能及电源建设步伐,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奠定了基础。煤炭新建现代化矿井21处,改扩建7处,技改11处,产业升级3处,新增产能9432万吨。石油新增探明储量5.8亿吨,新增产能1000万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新增产能40亿立方米。电力新增装机1228万千瓦,其中陕北“西电东送”360万千瓦。同时,陕西省顺利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农村电网改造面达到89%,解决了2万户、8.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建成蓝田、安塞等14个农村电气化县。大力实施“气化陕西”工程,开工建设宝汉线、咸宝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长输管线,建成合阳、吴起等12个县城市管网,实现了21个县城通气,预计20__年全面实现“气化陕西”目标。

(三)大型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与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华能、大唐、神华、华电、中煤等8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团承诺在陕投资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施的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为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配合神华、华电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完成了在陕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陕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能源强省目标。加快实施“大能源、大布局、大通道”建设,统筹好各种能源建设发展规模和时序,统筹好重点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和定位,统筹好能源输送骨干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陕南水电核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培育新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大力提升能源科技研发能力,推进先进技术示范和应用,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未来能源发展与竞争中占据优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陕西初步拟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政策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建立“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管理机制,推行强制性绿化达标。进一步规范资源管理,全面推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已配置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转化。

(二)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调研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组织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采煤沉陷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所有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安装使用脱硫除尘装置,并逐步实现脱硝。超前研究二氧化碳等大宗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扩大能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9篇

一、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一)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体系基本建立

在政府管理层面,已在能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等管理部门设立了相应职能机构或部门,专门管理和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在政策引导层面,在《能源法》中突出了清洁能源在国家能源发展政策中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旨在鼓励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实行对清洁能源产业的补贴政策措施,对风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价格和研发政策等,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清洁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层面,积极关闭落后小火电并大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环保型燃煤发电技术,促进洁净煤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以风电、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

(二)相对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基本形成

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与此相关的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智能电网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相关产业集群。清洁能源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经过多年发展,覆盖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和配套服务等环节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三)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初步完成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在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等专项规划中,也确定了各类清洁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布局等。目前,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初步完成。截至2012年底,我国风电并网装机63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650万千瓦,各类生物质年利用量300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2.58亿平方米。

(四)清洁能源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攻克了一批涉及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清洁能源产业竞争力。目前,国产风电机组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光伏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转换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电池产品在技术和成本上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五)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2012年全国沼气年产量150多亿立方米,折合25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0多万吨,改善了农村生活质量和农村环境状况。清洁能源建筑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利用秸秆、垃圾发电,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六)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煤化工技术、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煤制液体燃料产能达158万吨,煤制甲醇产能达38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达180万吨。此外,2011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307亿立方米,占到能源消费的5%。油品升级和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也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二、我国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清洁能源发展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建立完善

清洁能源发展涉及诸多政府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推进和监管的工作机制,造成资金投入分散、资源缺乏共享、平台重复建设、项目多头申报等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但一些政策过于宏观、缺乏细则,难以落实;一些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还需加大执行力度。

(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需进一步统筹规范

一些地方规划目标与国家规划目标衔接不够,重规模轻消纳,导致地方新能源开发规模远超当地消纳能力。核准权下放后,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和宏观管理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出现了“地方点菜国家买单”现象,不利于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不统一,国家可再生能源、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专项规划均已颁布,但电网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导致新能源发展与电网规划脱节。此外,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急需国家层面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三)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需进一步规划布局

电网建设项目涉及立项、规划、审批、核准、评估等多个环节。由于相关环节特别是电网规划滞后,使得电网建设进度远落后于地方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导致电网建设滞后和调峰能力不足,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受阻,弃风现象尤为严重,2012年达208亿千瓦时,约占实际发电量的17%。储能技术研发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国家尚未出台储能相关电价政策,导致企业暂无收入弥补储能电站的日常运维费用和折旧费用,不利于企业发展。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微电网建设方面存在的制度约束也制约了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

(四)海上风电需进一步推动发展

目前,我国海上风机技术总体水平偏低,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海上风电场开发涉及海洋渔业、国土、电网、气象、军事、港通等多个领域,项目审批核准难度大,且项目建设过程中电网接入、风电场建设与其他用海规划矛盾突出。海上风电定价机制尚未形成,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方的积极性。

(五)清洁能源应用市场需进一步培育扶持

作为未来重要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充换服务普及度、可靠度、竞争度等方面亟待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约新能源汽车商品化,城市公共区域和居民小区充换电设施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准入、监管政策及技术标准有局限性。扶持和补贴政策缺乏系统性,扶持主体未侧重于企业,且偏重于整车企业,扶持效果不佳。我国分布式电源输送距离短、需求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权责不清,且项目开发商、建筑物业主、用能单位由于利益分配容易产生分歧,缺乏长期稳定性,导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困难。

(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需进一步重视推动

我国城镇化工作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运行不规范,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特别是垃圾处理存在厂址选址难、收集处理难、过程监督难、获取合理回报难等现象。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将城镇化、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三、大力推动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达67%,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7%。由能源生产消费引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为保护环境,抓住清洁能源带来的市场机遇,摆脱能源供应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能源清洁化利用;必须确立清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改善能源结构。

(二)不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清洁能源管理协调机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适时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有利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清洁能源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对清洁能源的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优惠政策并保持相关政策的延续性,特别是税收政策应综合考虑地方、电网和发电企业利益。在不违反《补贴与反补贴协定》前提下,进一步研究扩大清洁能源的补贴范围,推出更加系统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清洁能源补贴政策。

(三)统筹规划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增强国家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确保国家和地方清洁能源规划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套。尽快出台《国家“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以规划指导和约束项目审批,落实新能源基地消纳市场和配套电网工程,从源头上保证清洁能源规划与电网发展规划的协调发展。加快制定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地区、分年度建设计划,实现清洁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边远地区清洁能源一次性投入后带来的管理、维护等后续问题,鼓励当地发展微网和局域网。

(四)稳步提高电网清洁能源消纳和输送能力

我国国情决定了大规模跨区域远距离输送问题将长期存在。要加快蒙西—长沙、锡盟—南京、酒泉—衡阳、张北—赣州等输送通道建设,推动准东—成都、哈密—重庆输送通道建设。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统一调度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消纳间歇性电源,确保清洁能源发电优先输送。在充分考虑用户、企业与地方政府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智能电网国家标准,所选技术路线应留下足够的升级空间,为将来升级改造提供方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示范并推广储能项目,单独核定储能容量电费,将储能项目电价高于当地燃煤脱硫标杆电价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进行补贴。

(五)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海上风电发展力度。要加大对海上风机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大功率风电机组的研发。制定完善海上风电场建设管理机制,协调有关各方利益,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海上风电定价机制,引导企业投资海上风电。

(六)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应用市场发展

根据新能源汽车特点制定准入监管制度。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原则,防止垄断。新建商品房的停车位要配备充电电源,在公共场所建设充电桩,设置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公交、环卫、政府用车要率先实现电动化。政府研发和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向企业倾斜。在购买和使用环节实施鼓励政策,特别是在市场启动初期,可以直接免费发放电动汽车牌照。研究制定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面积核定办法和审批程序,尽快出台操作细则,规定分布式电站电价及电价补贴流程。

(七)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同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规模化利用。逐步扩大锂离子电池使用范围,特别是在储能、通讯等领域。同时提高铅酸电池行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