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街道市民文化节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9 07:23:43

街道市民文化节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1篇

关键词:芒市 街道名 特征 内涵

一、引言

芒市这个地名,唐代记载为茫施,明代记载为芒市,民国二十三年改称潞西。2008年3月17日,潞西市人民政府向德宏州人民政府上报了《潞西市人民政府关于恢复历史地名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的请示》。经过德宏州、云南省和国务院的层层审批,民政部于2010年7月12日给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你省《关于将德宏潞西市更名为芒市的请示》收悉。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 芒市,傣语为“黎明之城”,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僳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市。芒市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23公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重要门户之一。

街道名称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定位,通名定类。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理解和认识相关,体现着一条街道的特征和“得名之由”;通名则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街道名称的由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是随意为之。街道名称除了承载人们深厚的情感之外,更为具体直接的作用是指明方向。一个城市中道路纵横交错,没有统一规范的街道名称,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

二、芒市街道名称概况

芒市的街道大体可以分为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在给街道命名时,南北走向的命名为“街”,东西走向的命名为“路”,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命名为“团结大街”的是东西走向。据统计,芒市城区通名为“街”的有11条,通名为“路”的有52条,通名为“大道”的有1条。2007年,为了创办部级卫生城市,芒市的街道名称有一次大的变更,主要是以少数民族节日命名了几条街道,如:目瑙纵歌路、阿露窝罗路、阔时路,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特色。大部分街道的命名都有其历史缘由,不随意更名。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建,新街道不断涌现,对于新街道的命名应严格遵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执行。

三、芒市街道名称的语言结构分析

(一)语音形式分析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们在接触一种语言时最先感受到的语言的外在形式。从语音形式上分析芒市路名,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1.多数街道名称来自少数民族语言音译

德宏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5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芒市作为德宏州州府所在地,城市路名也颇具民族特色。今天我们看到的路名,很大一部分是从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过来的,如:芒喊路、勇罕路、南蚌路、勐焕路、遮喊路、遮安路等是通过傣语音译过来的;目瑙纵歌路是从景颇语音译过来,用以纪念景颇族盛大的民族节日――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路音译自阿昌语,用来纪念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阔时路音译自傈僳语,用来纪念傈僳族的阔时节。这样的命名既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也有利于记忆,因为人们接触一条路的名字往往先通过听觉和视觉,通过少数民族音译让人印象深刻。

2.平仄相间,韵律和谐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四声”之说,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现代汉语声调承袭了“四声”说,同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入声消失,语音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即分别派入当时的平声、上声、去声中。古代的平声演变为今天的阴平和阳平,语音学称之为“平分阴阳”。所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音节中加上声调,语音便会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这种声调的变化便组成了平仄。“平”即是平直,没有过多的变化,读起来可以拉长,音色响亮。现代汉语中阴平和阳平归为“平声”。仄声则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读起来较为短促,音色干脆。现代汉语中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正是因为这种平仄相间的组合变化,使汉语能够有抑扬顿挫之感,悦耳动听,琅琅上口。

城市路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既要反映历史文化,又要好听好记。一个在语音上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街道名称,会更容易让人们记住。方便大众记忆,是街道名称发挥作用的基础。考察芒市街道名可以发现,大部分街道名是平仄相间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平平仄:河东路、胞波路、仙池路、德安路、红旗路、芒翁路

(2)仄平仄:阔时路、泰安路、永安路、玉泉路、育才路、惠民路

(3)平仄仄:人保路、斑色路、芒喊路、清水巷、农垦路、南蚌路、营水路、三象路、德瑞路、遮喊路、人保路、宏武路、财校路、银器路

(4)仄平平:步行街

(5)平仄平:文蚌街、白象街

(6)平仄仄平:金塔大街、芒市大街

(7)平平仄平:团结大街

(8)平仄仄仄平:金孔雀大街

(9)仄仄仄平:广腊亮街

(10)仄仄仄平仄:目瑙纵歌路

以上几类又可以分为以平声收尾和以仄声收尾两大类,这主要由道路的通名来决定,一般称之为“街”的都是平声收尾,而称之为“路”和“巷”的则以仄声收尾。在芒市城区,大部分道路都是以“路”命名,所以仄声收尾的情况占大多数,以“街”命名的比较少,所以平声收尾的占少数。平仄相间的路名让人感觉既好记又好听。

当然,芒市街道名中也存在全平和全仄的情况,如:平平平:菩提街、风情街;仄仄仄:翡翠路、勐焕路、丙午路、罕相路。事实上,这些路每个字的声调并不是同一声调,都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一样具有抑扬顿挫之感。

3.以三音节为主

音节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的自然单位,是语音最基本的单位。音节之间的界限,从听觉上能自然感受到。在汉语普通话中,一个汉字一般就是一个音节。对城市道路的命名,双音节容易造成表意不明,四音节以上则容易导致记忆困难,三音节比较符合量的原则,这样的路名重复率少,起到了很好的区别作用,且没有累赘,便于人们熟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被人们所接受,使用率也明显提高。

(1)三音节:阔时路、泰安路、永安路、五云路、玉泉路、育才路、惠民路、白象路、三象路、德瑞路、遮喊路、河东路、胞波路、仙池路、新兴路、德安路、红旗路、芒翁路、居安路、人保路、斑色路、芒喊路、清水巷、农垦路、南蚌路、营水路、菩提街、风情街、翡翠路、勐焕路、丙午路、勇罕路

(2)四音节:金塔大街、芒市大街、团结大街、广腊亮街

(3)五音节:目瑙纵歌路、阿露窝罗路、金孔雀大街

通过调查发现,芒市的街道名90%以上都是三音节,读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识记;双音节的几乎没有;四音节及以上的占极少数,主要是因为通名定为“大街”,如金塔大街、芒市大街、团结大街,另外还有因为音译自少数民族语言导致音节较多,如目瑙纵歌路、阿露窝罗路。

(二)构词方式分析

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6)中第三章《地名的标准化处理》第14条所规定:“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类别)。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地名。具体技术要求,以民政部制定的技术规范为准。”如果说专名是表示街道的特征,且类型多样,那么通名是表示街道的类别,形式相对较为固定。考察芒市街道名可以发现,通名有“大道、大街、街、路、巷”几个类别。“街”一般是南北走向,路面比较宽阔;“路”一般是东西走向,路面比街要窄;“巷”主要是一些短而窄的小路。专名的情况比通名复杂,根据语素的多少,可以把专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不能再切分,否则得到的只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单位音位或音节。单纯词可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三类。芒市街道名主要有双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

1.双音节单纯词

阔时路、胞波路、斑色路、勇罕街、菩提街、芒喊路、勐焕路、罕相路、胞波路

2.多音节单纯词

目瑙纵歌路、阿露窝罗路、广腊亮街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词中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黏附在词根前后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根据词根和词根以及词根和词缀的结合情况不同,合成词构成的街道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偏正型:新村路、青树路、白象路、红旗路、总站路、玉泉路、清水巷、永安路、新兴路、总站路、新建路、泰安路、三象路

补充型:河东路、江东路

支配型:惠民路、育才路

并列型:德瑞路、德安路、德福路、翡翠路、泰安路、建设路、丰华路

四、芒市街道名的文化内涵

(一)体现少数民族特色

芒市是一个典型的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僳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市,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称呼、贯彻国家关于民族团结的大政方针,很多街道的名称均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关,并由少数民族语音译成汉语。与傣族有关的街道名有:白象街,“白象”是傣族群众最为崇拜的神灵动物,义为“吉祥如意”,祈福平安;南蚌路,“南蚌”为傣语,南蚌路义为“通往有温泉的道路”;勇罕街,“勇罕”为傣语,义为“金孔雀生长的地方”,有“孔雀之乡――德宏”指向的创意;菩提街,该路有芒市著名的傣族佛寺菩提寺,菩提街起到指示该景点的作用;罕相路,“罕相”为傣语,义为“金银珠宝”,象征富足美满;勐焕路,“勐焕”为傣语,义为“黎明之城”,欢聚、快乐的地方,象征着万物复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与景颇族有关的街道名,如:“目瑙纵歌路”以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命名;“文蚌街”译自景颇语,“文蚌”是景颇族五个支系的总称,义为“民族团结协作、拼搏奋进、共同繁荣”;“斑色路”中的“斑色”为景颇语,义为“花色斑斓、五彩缤纷的美景”。“阿露窝罗路”音译自阿昌语,用来纪念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阔时路”音译自傈僳语,用来纪念傈僳族的阔时节。

外地游客到了芒市,一看路名便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文化,这也是芒市政府为创办旅游城市和卫生城市所做的努力。

(二)反映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和信仰

图腾崇拜始于原始社会先民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之心。作为德宏州主体少数民族之一,傣族的图腾有象和孔雀,傣族人民对这两种动物持有高度的喜爱和敬畏。这种图腾崇拜在路名中得以体现,用象命名的街道有:白象街、三象路、金象路、银象路,用孔雀命名的街道有金孔雀大街、勇罕街。除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德宏少数民族还有多种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存在,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汉传佛教两大部派,与佛教信仰有关的街道名称有“金塔大街、菩提街”。“金塔”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供奉佛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菩提”则是佛教文化中的关键意象。

(三)反映人们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无论哪个时期,人们对生活总是充满幸福、安宁的渴望,这种心理在给街道命名时也体现出来。在芒市的街道名称中,这种心理在少数民族语街道名和汉语街道名中都有体现。少数民族语街道名前文已有叙述,以汉语命名的街道:团结大街,象征各民族团结一心同心同德,汇聚力量建设边疆,共同繁荣进步;德瑞路、丰华路、泰安路、正义路、惠民路、永安路、德福路、居安路、德兴路、文兴路,从这些道路的构词语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芒市人民对于安居乐业、道德文化的向往之情。

五、结语

通过对芒市街道名称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芒市街道名称语音上以三音节为主,平仄相间,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词汇上根据构词方式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主要是因为来自少数民族音译,合成词中以偏正型为主;同时从街道名称上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和信仰,以及人们对幸福安宁生活的普遍向往。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C].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1993,8.

[2]郭锦抨.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李宝贵.街名的构成方式及其拼写[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5).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2篇

关键词:理想街道环境 路面设计 节点小品 绿化带 环保 节能

检 索:.cn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理想的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纽带,而且还是展示人们形形生活的舞台,其环境概念对人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不再只是美术馆、博物馆里僵硬的展品,被应用于城市景观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中每个人都提供了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氛围;而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街道环境概念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探索,成为进入21世纪后城市设计学科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的路面、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及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彰显地方城市文化及素养,引导市民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注重环保节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我国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面貌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街道景观日新月异,其环境设计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景观大道、商业步行街、生活性街道都出现了一些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带来了一定的美感和情趣,增加了街道吸引力,如深圳深南大道设计为以交通性为主兼具旅游性的景观大道,青岛台东步行街成为我国公共艺术的新案例。我国最初街道艺术只是简单的学习模仿,有的直接购买复制品,随着公众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街道公共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当前我国主要以城市雕塑和环境小品为主,具有写实手法的雕塑作品受到街道环境设计的推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景观小品,其中上海徐家汇的美罗商城前的街道上就有一个筷子、面条与碗的环境雕塑。尽管我国城市街道景观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努力改进。距离理想街道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仅考虑了街道交通的基本要求如路面要求,而忽视对交通标志、街道照明等各种街道设施的建设,且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精心设计,整体性差,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街道设施水平偏低,不能为多种人群服务,缺乏适合老人、残疾人、儿童推车行走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路标、公厕、交通图展示板、公用电话亭、休息空间等为街道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严重短缺。

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交通要道缺乏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而且很多街道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未设立隔离设施,降低了人行道安全系数,增加了交通危险性。

4、街道环境质量普遍较差,首先是街道绿化系统跟不上,不能及时对缺损的绿化进行修补;其次是沿街道建筑没有特色,且杂乱无章,围墙大多是未经过修饰的实墙,墙体上到处是随意乱贴的广告、小报。

5、街道环境设计缺乏个性,千街一面的模仿、借鉴现象导致街道建设空间环境色彩、建筑材料和形式多地雷同,忽略了城市历史背景和整体风格,使街道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化和可识性。

6、街道环境缺乏为市民小憩、停留的公共活动场所,环境设计中往往欠缺街头广场,行人在街道上找不到可安全停留的公共场所,附近单位或居民没有举办活动的较大空间。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原则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既要突出城市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自然风景、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多种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

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街道绿地景观设计包括边界、廊道、基质和斑块等带状空间。理想的街道两边通常会划定出一定宽度的不同形态植被带,采用廊道结合斑块的设计方案,将街道绿化带各个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不但美化了街道,而且绿色植物还可有效吸收城市有害气体,引入城市周边清洁冷湿空气,净化城市内部空气质量。绿化带植物配置尽量保护街道两侧自然植被和遗留地,借鉴城市地域人文特色进行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群落设计,提高了街道空间利用率,并根据季节变化规律,科学搭配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人工植物群落,发挥植物自然形体、线条、色彩等原始美感与街道周围环境协调构成一定意境效果,同时采用艺术修剪、聚拢、错落种植等手段以及人为堆砌的曲折起伏的地形作用,形成具有变化韵律的高低起伏的林缘线、林冠线,突出绿化带的韵律美。在绿地植物品种选育上,较大植物造景上应选用叶面大、叶宽厚的植物以增加绿地叶面积指数,下面结合乔灌草,丰富绿地植被覆盖面积,促进植物群落光合效率,力造良好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涛:《城市街道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艺术百家》,2011(S1)。

2 吴薇、刘红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理想与构建》,《新建筑》,2006(4)。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3篇

关键词:艺术节 文化阵地 凝聚人气 种文化

嵊州市浦口街道艺术节,自2006年起,每两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特别是2011年第三届“跨越之旅”艺术节,投入了三十多万元,历时三个多月,设计活动载体二十多项。艺术节的触角,深入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使村落文化 、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商品文化更加红火活跃,有力推进了浦口街道的和谐发展。

一、节会加强了街道文化阵地建设

嵊州市浦口街道位于嵊州市区的东部,四明山麓,地处城乡结合部。浦口街道是市开发区的主战场,延伸城市建设的主框架,是一块炙热的土地。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个私企业760家,2011年创产值22亿多元。浦口,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家、人口学家、经济学家马寅初的故乡。近年来,浦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在富裕人们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街道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找准文化工作为切入点,以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抓手,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为目标。通过举办节庆活动,进一步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提高失土农民、市民的素质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创造出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生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基于这样的工作指导思想,党委班子中心学习组,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外请专家讲授,着力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街道制定了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年年有任务,件件有落实。从基础做起,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实实在在设定了一些文化项目,并付诸实施,其中投资1000多万元的文化中心大楼已经落成。各活动室布局正在进行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娱乐设施,为活跃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硬条件。文化中心面积1—4层,约2000多平方米,室外文化广场500多平方米,大楼的设计图书室、活动室、展览室 、排练厅一应俱全。

二、节会壮大了街道文化活动的队伍

自我娱乐、自我创造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在自身参与中得到愉悦,得到教育,得到激励。我们街道有文艺团体十五个,最有名的数浦东排舞队、棠头溪鼓乐队、浦口村表演队、徐良艺术团和棠头溪越绍剧团。各团体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节会把大家自然地聚拢在一起,共同奏响了艺术的音符,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带来的是快乐,播种的是希望,繁荣的是艺术,传承的是文化。节会的举办,为街道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11年深秋十月,丹桂飘香。笔者趁工作之便来到浦东村畈田自然村。该村有两支排舞队,街道举办每届艺术节都全力支持,给排舞队、篮球队买服装、买鞋,工资报酬都有落实。乡下的晚上应该是沉静的,但村里的灯光球场,灯火通明,喧哗声不断。休闲公园里时而传来抑扬顿挫的排舞节奏,这是村排舞队在排练节目。文化的种子已在这里扎根发芽。

现在全街道18个村,有各种文艺队伍十多支,她们活跃在街道的各个角落,文艺之花处处绽放。文化的神奇之处在于以文化育人,只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一个地区没有文艺团队,何来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在抓典型文艺团队的同时,也在抓全街道的群众文化。树立一个典型,撑起一片天空。到目前,全街道每个村几乎都有自己的文艺团队。

三、节会凝聚了街道群众人气

艺术节的许多节目,来自于广大的群众之中,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创作素材,最了解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她们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更有生活底蕴,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用群众身边的人来说身边的事,更现实、更亲切,更有启发意义。艺术节中涌现出了像小品《风雨见真情》,重现了街道屠家埠村抗洪救灾的景象,剧中赞扬了支部书记舍小家顾大家的形象。剧中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和提炼,村民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村里的书记。正面教育意义很强。又如群口快板《浦新社区和风劲》,农村建房实行异地新建,打破了村级界限,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建造一个社区,就是卫星城的雏形。异地新建的做法得到省、绍兴市、嵊州市领导的首肯。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夏宝龙同志来街道做专题调研。快板《浦新社区和风劲》就应运而生了。又如2009年第二届艺术节的村歌《沈如新村之歌》,描写的是本村的村容村貌,微风吹拂、绿树掩映、湖塘荷花,那空气、那池水、那绿草丝毫不比城里差,难怪有些“驴友”,眼看心馋,大有返璞归真的念头。歌曲作曲后又委托了本村在外念书的音乐系大学生沈婷婷演唱,在VCR背景下,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绘声绘色、博得了台下一阵阵的掌声,唱歌是本地人,唱颂扬本地的歌,也有歌唱家的水准。

浦口是教育家、经济学家、人口学马寅初的故乡。浦口村文艺演唱队,自编自导创作了表演唱《马老精神颂》,用越剧八个不同唱腔流派,颂唱马老精神,博得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特邀参加绍兴市文艺大展演。

四、节会提升了街道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文企联姻

艺术节是我们自身修炼、提升街道办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艺术节也是展示街道综合形象的平台。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筹办第三届艺术节起,协调工、青、团、妇,组织两副班子和五个任务组,工作班子上下协调,落实到人,撰写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节会期间,街道干部全体出动,派出所、综治办到岗到位。展示了街道上下团结,、奋进的形象,为浦口今后的发展、建设增添了活力和后劲。同时,对基层文化干部来说,也是自身全方位修炼的过程。

节会也激活了投资客商、企业老总和企业客户。规模以上企业浙江手牌葫芦厂,有自己的厂歌,浙江天乐集团有自己的文工团。他们纷纷以冠名、赞助、节目参与等方式支持艺术节。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4篇

一、实施“三抓一树”,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作为培养人、锻炼人的有效手段,把握创建实施的主动权

1.抓班子带队伍,增强落实能力。强化班子牵头作用,不断提升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干事发展能力。领导班子秉承区委对我街提出的“争全市排头街、创全省一流街、建全国先进街”再创新辉煌为发展定位,以创建“学习型、事业型、发展型”领导班子为目标,瞄准前沿,不断提升引领发展能力和执行落实能力。

2.抓素质,提高工作标准。始终把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干部综合竞争力和创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先后创办了“荣市创新发展讲坛”、“微型党课”,把干部作为讲课主体,有效提高干部的文字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抓好“文明细胞”建设,提高干部的文明素养,在机关以科室为单位,开展了文明科室(标兵)、文明干部(标兵)“双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形成了领导是表率,党员是旗帜,干部是示范,人人是形象的浓厚创建氛围。

3.抓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服务载体常态化,先后推出了“民情巡访责任区”、“网格化服务”、“七联七促”等服务载体,特别是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为民谋千计、务实展效能、清廉凝正气”的活动主题,全街99个党支部,2300余名社区党员,开展了“四联四问”,“走街路、听民声”,“富脑子、强班子”等实践活动。

二、抓实“三推一创”活动,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作为优化服务的载体,树立“示范街道”良好形象

1.深化推进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街工委按照中心组学习计划,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党员和干部结合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20余篇。强化学风促政风的转变,制定全面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活动方案,结合中国梦等热点主题,为机关、社区干部、志愿者、驻街单位开展专项读书交流活动12次,举办了36期道德讲堂。

2.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宣教活动。邀请哈电大老师向社区居民举办题为《一字平生“孝”化春秋》讲座3次,邀请感动哈尔滨人物谢尚威等先优模范为街道社区宣讲感人事迹2场,持续开展“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活动12场。在辖区制作摆放遵德守礼提示牌15000块,利用辖区56个社区宣传栏进行了“文明随手拍”和“好人榜、善人榜”等文明宣传,定期在主流媒体论坛、空间等网络平台文明宣传帖。

3.推进“我们的节日”和“学雷锋”主题活动。全街社区、各文明单位组建志愿者服务队52支,正式注册登记会员达20000余人。传统中华美德,聚集正能量,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契机,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大型主题活动15次,4年累计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650余次,学雷锋志愿服务形成常态化。

三、借助“文明创建”东风,把文明单位创建作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引擎,开创荣市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1.通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使街道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全力打造 “一轴一线、两个方阵、四个片区、五个重点”的荣市经济模式,“一街三所”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分片包干,落实责任,经济工作4年中在全区领先递进,不断实现新突破。经济建设不断攀升,牢固树立起“龙江第一街”的地位,为文明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通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社区服务承载功能不断夯实。立足群众需求,着力改进改善民生服务,量身定做了“社区一站通”、“爱心代办站”、“荣市医疗保健大讲堂”、“百事通问询窗口”等便民服务载体,全面提升了全街服务整体水平;借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东风,投入145万元,对三姓、广场、龙泰等6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室进行了软硬件升级,社区群众活动场所有了量的保障和质的提升。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5篇

今天的会议,既是今年以来市政建设的总结分析会,也是整治市容市貌的动员会。今年以来,围绕花山艺术节的举办,我们确定了17个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和22条(段)街道整治,但实施项目建设和整治市容市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进展情况令人担忧。如何加快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搞好市容市貌整治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本情况通报

今年实施的市政项目建设17项:

(1)江滨大道内侧民房建设和人行道铺设及绿化。

(2)江滨大道护坡、栏杆工程。

(3)教育大道路工程项目。

(4)主会场建设工程。

(5)**桥头至爱店路口改建工程。

(6)县委、政府大院园林改造工程。

(7)主要街道亮化工程。

(8)江滨一支路工程。

(9)东麟街改建工程

(10)县政府招待所新建宾馆、旧楼装修工程。

(11)明阳街(人行至一中)人行道建设工程。

(12)县城防洪堤建设。

(13)驮龙桥头至宁糖后大门道路沥青铺设工程。

(14)江滨大道新建公厕和垃圾中转站2座及街道布置垃圾箱、树木补植。

(15)**大桥栏杆翻新、亮化工程。

(16)**桥头至交警、人民银行至一中、教育路的穿衣戴帽工程。

(17)农贸市场改造

17个项目都已经做好投资概算,完成了施工图纸设计。且大都已经招投标,明确了施工队。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有:教育路。这个项目于3月底开工,现已完成工程的三分之一;二是东伦街改造,现在施工的是东伦街与江滨大道接口的路道建设;三是县政府招待所新建宾馆、旧楼装修工程;四是县委政府大院园林改造,现已完成两幢危房的拆迁。五是江滨大道内侧民房建设。六是江滨大道护坡工程。现已完成了部分路段的水泥浆灌注。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6个约占17个项目的三分之一,各个开工项目进行还算顺利。

根据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方案,我们按工程的轻重缓急和工程量的大小,对17个项目作了时间上的安排,其中的9个工程是在今年5月底前开工的,但截止5月20日,拟定开工的项目:江滨大道护栏工程、主会场建设工程、**桥头至爱店路口翻新工程、垃圾中转站及树木补植工程、**大桥翻新亮化工程等5个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也未能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是承办花山文化艺术节筹备工作的重头戏,关乎艺术节能否圆满成功举办,必须按时间、高质量完成。但从进展情况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阻碍了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进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对举办花山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举办花山文化艺术节是新兴的崇左市举办的最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盛会,对于打造新品牌、提高崇左市的知名度,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对于树立宁明新形象、展示宁明新风采、发展宁明经济、构建宁明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和现实的意义。但是我们的一些部门领导,没有从政治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花山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没有从历史使命这个高度来履行职责,没有通过举办艺术节造福全县人民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没有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举办花山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意义,由此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不足,行动上迟缓不快,精神上不振奋的情形,这是思想根源方面的原因。

(二)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我们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或工作部门,担负着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重任,但执行县委县政府决定的力度不够,落实任务信心不足,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力,顾全大局的意识不强,这是工作态度方面的原因。

(三)部门单位之间配合不密切,不能形成合力。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涉及各部门各单位,甚至包括一批机关单位和学校。一些部门由于涉及部门的某些利益,或某些客观方面情况,不能很好的协助施工队开工建设,以至耽误了工程建设。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教训。比如教育路的开工建设,按规划设计,需要在原路向两边扩宽路面,拓宽路面需要拆除几家单位的围墙,但是开工时间到了,围墙还没拆除,原因之一就是单位的利益问题。在施工过程,如果对原规划设计进行修改,就能避免对许多居民的生活起居的影响,但我们的主管部门却不这样做,以至损害了一些群众的利益,这是部门配合不协调的原因。

(四)客观原因造成工程建设迟缓

在实施市政项目建设中,受到资金、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金方面。17个市政工程建设,需要投资近2000万元,这么大的数目还只是整个花山文化艺术节筹备工作的一部分,举办艺术节需要投资约5000万元以上,这么一大笔资金,给财政支出压力很大。客观地说,这两年来,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去年就突破了2亿元大关,是近十年来,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但是,可用财力毕竟偏少,而财政支出的增长较快,特别是政策性增资等刚性支出较大,出现了财政收支矛盾。因此,筹措建设资金是个很大的难题。

第二,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宁明遇到了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全县发电量也比去年同期减少60%左右,造成电力供应不足。而且高温天气,也影响了施工进度,特别是影响街道树木补植工作的开展。

第三,未确定的因素影响工程开工。一些市政项目建设未作最后敲定,一些项目可能要做一些调整。比如主会场建设工程,最后的选址未确定,无法开工建设;垃圾中转站项目还要等待崇左市的批复;政府大院绿化、硬化工程方案,还要做些调整。这些不确定因素成为项目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市容市貌整治工作。

街道整治是城建工作的重要部份,要把市容市貌提高到一个档次,来展现宁明的风采风貌,展示县城居民的文明程度。

(一)整治的对象。

今年要进行整治的街道共22个工程。主要是

德华街(灯塔至百货大楼)

百货大楼至公安局

宁明桥头至新街路口

新街路口至爱店路口

爱店路口至交警大队

南华街(旧建行经木材公司招待所至农机校)

小南华街(宁中门口至木材公司招待所)

福仁街(农机校至人民医院)

福仁街(人民医院至十字街)

中华街(百货大楼至一小及工艺厂至妇幼)

粮食局至财政局

新华书店至人民医院

新街

环城街(农资公司至十字路口)

桥东路(桥头至建材市场)

桥东路(建材市场至砂场)

福龙大道(粮所至驮龙桥头)

江滨大道

菜市场内(以商场为界)

商场周边卖果市场(以商场为界)

禽畜市场

派阳街(人行至一中)、教育路

(二)整治的内容

(1)对在人行道上的摊点进行规范和管理。对在商场门前的水果摊点向后退到人行道路沿石边,且摆放整齐,换上统一的遮阳伞。

(2)商场路口至灯塔路段的烟摊摆放,不得超过绿化树木线,并按指定的位置摆放整齐、换上统一的遮阳伞。

(3)夜市摊位要统一摆放在人行道上,并通过与摊主签订卫生责任协议书,要求摊主搞好卫生清洁。

(4)十字街小菜市全部取消,搬迁到工商2市场内。

(5)主要街道禁止摆放广告牌匾、灯箱或有碍于市容的其他摆设。

(6)拆除沿街乱搭乱盖,对已陈旧破烂的太阳伞,及遮阳蓬要拆旧换新。

(7)严格治理乱摆、乱卖和乱贴、乱挂,做好“牛皮癣”的清除工作。

(8)对临街道建设施工户严格管理,要求搞好安全护栏,不得擅自多占用人行道,防止车辆带泥污染街道。

(9)坚决整治南华街路段的不规范摊点及乱搭乱盖。

(10)彻底整治322线过城国道的脏、乱、差,清理整治城镇中心小学小菜市场的摊点。

四、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和街道整治的主要措施

1、实行领导分工和落实责任制。市政建设和街道整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各乡镇各单位,涉及社会各行各业,时间短、任务重、困难多,问题大,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和街道整治市容市貌指挥部,由刘勇副书记和郭秀峰副县长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同时实行领导分工挂点,落实目标责任,把项目工程和整治工作任务量化、细化,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使每一项工作都有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家班子成员项目工程的挂点安排也由县委办、政府办联合下文通知。各领导同志要按要求,真正负起责任。

2、实行单位责任制。在整治的街道,对街道上的单位实行责任制,每个单位既要负责本单位院落内的环卫进行整治、绿化、美化单位庭院,又要实行门前“三包”,负责街面上的环卫整治。要拆除违章建筑物,规范广告牌摆放、铲除街道杂草、竖立干净垃圾简(箱),保持街道干净、整洁。

3、实施“亮化单位”及时间要求

“亮化”单位主要有:县交通局、交警大队、环保局、检察院、计生局、教育局、卫生局、农行、人行、信用社、烟草公司(金叶宾馆)、宁中、花山宾馆、明都大酒店、矿山公司、供电公司、水电局、公路局。亮化工作要在水电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并要在2005年7月底完成。

4、“穿衣戴帽”工程改造

这项工作困难较大,涉及到单位民宅,实施“穿衣戴帽”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部门单位;第二阶段对民宅进行改造。主要单位有:公路局、水电局、矿山公司、汽车站、邮政、国土资源局、财保、人寿、宁中、金叶宾馆。“穿衣戴帽”时间要求是2005年8月底完成,各单位领导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按城建要求做好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按时完成。

5、部门配合,全力搞好整治工作

城建部门:要规范个体工商户的摊位和摊点,拆除街道两旁乱搭乱盖,设定停车路段、泊位,清除街道人行路上固定和流动的烟摊烟点,清扫占道的砂石堆及其它杂物。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吊销不符合城建管理和街道整治要求的各类摊点的执照,取销人行道上摆放的菜摊、猪肉摊,责令他们统一到工商市场内经营,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行为。重点整治宁明中学大门菜行、南华街、县城中心小学至百货商店路段乱摆乱设的摊点,防止这三路段交通堵塞。

交通管理部门:要依法严格管理从事营运服务工作的机动车辆,打击无证营运行为,严禁各类班车、面包车在街道上兜客,严禁超重超载车辆在街道上行驶;加强对“三马仔”车辆驾驶员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培训教育,提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文明行车的意识,严禁“三马仔”车辆逆道行车,严厉查处不按规定地点摆放车辆的行为。

环卫部门:以补植街道树木花草为重点,对县城各主干街道进行绿化、美化,重点是桥东大道、江滨大道。以街道路面清洁为重点,全面清理污泥、生活垃圾,保证街道卫生、整洁、不留卫生死角。要重新摆设垃圾简、垃圾箱,固定垃圾堆放点、堆放时限,严厉查处违反公共卫生的人员和行为。

供电部门:要制定县城亮化方案,指导实施“亮化”单位进行“亮化”,并对主干街道和支干街道路灯进行布设,使这些街道具有多层次、多形状、多色彩的光亮效果,烘托出节日气氛。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6篇

街道是文明城市(城区、县城)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组织开展文明街道创建活动,是进一步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把四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创新实践,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为进一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省文明委决定在全省开展文明街道创建活动。现就文明街道创建提出如下意见:

一、文明街道创建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和要求,着力改善街道公共环境,优化街道社会服务,推进街道公共文明,促进街道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我省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发展。

二、文明街道创建的总体目标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领导干部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敬业尽责,廉洁自律,科学决策,执政为民,在群众中威信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

2.思想道德风尚良好。广大居民知荣辱、明是非、讲礼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邻里诚信友爱、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幸福、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3.科教文体健康发展。文体设施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广大居民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社会服务优质规范。街道服务网络和体系健全,各项服务制度、机制健全,服务环境优良,能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5.社会治安秩序优良。治安防范网络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形势平稳、状况良好,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6.环境面貌整洁优美。街道环保措施落实,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居民卫生习惯良好,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创建工作扎实有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创建文明城市(县城、城区)、文明街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确保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监督激励等落实到位。

三、文明街道创建的工作重点

1.在努力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上下功夫。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街道创建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深入开展“共铸诚信、建设信用浙江”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2.在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下功夫。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加强街道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街道文化,不断满足居民求知、休闲、娱乐等需求,让广大群众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享受美好生活。

3.在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加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居民居住、出行、购物等功能;健全街道安全防范体系,提升街道安全防范能力,推进街道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街道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乱张贴、乱搭建、乱设摊、乱停放、乱堆放和乱倒垃圾等问题,维护街道环境整洁有序。

4.在努力提高街道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强化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加快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完善街道服务体系,增强街道服务管理能力;积极整合民政、公安、卫生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在街道的信息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各服务行业的监管,进一步改善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

四、加强对文明街道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1.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创建思路。各地要对所属街道进行调研,了解掌握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定出当地创建文明街道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各街道要按照《浙江省文明街道测评体系(试行)》和《浙江省文明街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深入所辖社区、单位,倾听广大群众对文明街道创建的意见建议,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心设计创建载体,提出创建的具体措施。

2.建立创建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各街道要建立健全文明街道创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良好的体制、机制推进文明街道创建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要把文明街道创建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切实做到各司其职。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7篇

一是“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载体新颖,参与面广。

“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是街党工委、办事处在全市文明城创建过程中群众性实践活动载体的一种探索。本次活动以“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展树敦化市民良好形象”为宗旨,以“共创亲情邻里,同建文明街区”为主题,以建立新型和谐的邻里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广泛动员街区居民共同参与。自六月十四日街首届“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在金穗家园广场拉开序幕以来,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分别走进了利民、振兴、红旗、古城、北苑、铁东、长白等11个社区,给广大居民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消夏文艺晚会和精神文化大餐。激情的演唱、诙谐的小品、令人叫绝的蒙古族舞蹈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表演的手语“感恩的心”、充满活力的韵律操和丰富多彩的互动游艺活动,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由街道统一组织的“邻里亲情征文”活动、“熟知百姓事,亲情进万家”、庆“七、一”第三届“共建杯”综合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得到驻街单位和街区居民的积极响应。

二是“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格调高雅,体现互动。街道活动方案对“邻里节”系列活动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要求各社区结合实际,围绕文明城创建、和谐社区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充分调动了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一个月来,每个周末在不同的社区,都可以见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月”寓教于乐活动,“邻里厨艺大比拼”、百家饺子宴、亲子过河、呼啦圈表演、“好邻居六顶山消夏游”等互动性、趣味性节目和活动吸引了广大居民踊跃参与,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系列活动,为街区居民搭建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之间由相识到相知,由熟悉到关爱,营造了温馨的社区大家庭氛围。“邻里公约”的签订,形成了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一条纽带和桥梁。

三是“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覆盖面广,体现共建。这次活动没有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居民邻里之情,而是将“邻里节”的外延加以延伸,把驻街单位、共建部队、非公组织一一纳入到了活动的主体单位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的大党建、大邻里意识。街道综合党委举办了“驻街非公企业大邻居与下岗党员再就业对接会”收到了预期效果;利民社区协同驻街二小学共同举办了“大手拉小手书法展示会”,社区书画爱好者与同学们一起共同抒发了“迎奥运、促和谐”的美好情怀;“邻里节”开幕仪式上401部队官兵表演的文艺节目,真正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爱心车队”党支部开展的以“迎奥运、树新风、创三城、保畅通”为主题的北山至六顶山的接力赛,展示了敦城人民喜迎奥运、全民健身的崭新精神风貌。

街首届“邻里节暨社区节文化月”活动开展近一个月来,街区共举办大型主题文艺演出9场,体现“邻里亲”、“邻里乐”等各类趣味游艺活动9次,开展“邻里和”、“邻里美”公益活动12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广大街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8篇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 空间发展; 空间规划; 诸城

Abstract:For its unique location advantage, landscape resource and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Zhucheng dongguan street can be the most suitable new axis. The planning method of small city axis shaping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axis and city landscape system, the function settlement of axis, landscape and spatial planning of city culture.

Key words:city central axis; spatial development; spatial planning; Zhucheng

城市中轴线往往串连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中心区,并与城市的特色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形成对景,因此,城市中轴线往往是城市中心功能聚集的地区,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和文化的区域。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小城市出现了城市中轴线迁移的问题,本文结合诸城东关大街街区规划,探讨小城市中轴线的生成及其规划的相关问题。

1东关大街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东关大街概况

东关大街街区所在城市诸城,位于山东省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淮平原的交界处,是一座拥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历史古城,境内有河流50余条,淮河最大,自成一系。诸城景色秀丽,名胜颇多。

东关大街街区位于诸城市河东片区的中心地带,北面是淮河湿地,南面衔接的是三里庄水库,西边与之毗邻的和平路是目前诸城最繁荣的城市南北向街道,而与之交叉的人民路是最主要的东西向城市街道,交叉处的周边区域是诸城现在的城市中心区。

1.2问题与优势

首先,由于对东关大街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定位,在城市东扩的过程中,存在着街区功能混杂,建筑布局混乱等问题。其次,整条大街的道路断面宽窄不一,道路质量低,街道公共设施简陋匮乏。再者,东关大街与城市整体景观缺少有机组织,街道景观和天际线比较零乱,缺少地方特色。

但是,东关大街同时也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第一,东关大街毗邻城市中心,又处于未来城市的中心部位,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第二,东关大街北接淮河湿地公园,南接三里庄水库,具有绝佳的城市对景资源。第三,东关大街两边有主干道分流全市性的交通,使得穿越性交通干扰较少,最有可能培育为集合城市服务功能的生活性街道。基于以上的分析,随着城市东扩,东关大街将从“边缘”进入“中心”,将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主轴线。

2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城市新轴线的生成

2.1 诸城城市中轴线演进

历史上诸城的城市中心为现市政府所在地,与市政府相对的府前路,为旧城市南北向中轴线。改革开放以来,诸城城市发展以府前路为中心,沿东西向中轴线人民路向两边扩展,到上世纪90年代,在西边离府前路最近的和平路形成新的商业中心,和平路成为新南北向中轴线。进入新世纪,诸城城市空间快速发展,由于西面扶淇河门槛的限定,近期内诸城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和向北扩展。原有的城市中心无法容纳新的功能,许多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外溢到东部的东关大街。此外20世纪90年代末,在进行和平路改造时,出于景观美化的需要,将和平路改造为两块板式道路,中间留出5~8m的绿化带,这使得和平路更像一个交通性道路,而不是适宜于培育商业功能的生活性道路。因此,和平路两边的商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基本上是一层皮式的沿街店面。聚集在和平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的商业中心,无论是在功能、规模和空间环境上都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诸城需要培育新的城市中心,形成新的城市中轴线。

2.2 城市中轴线的区位选择

由于诸城城市发展的方向为东扩北进,而北部组团主要为工业区,不具备培育城市主中心的条件,因此,最有可能在河东片区,即现有城市中心的东部形成新的城市中心。但对于在东部的哪个区位形成新的城市纵向发展轴却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诸城城市总体规划选择的是靠近东外环路的平日路,与密洲路、和平路及人民路围合的“服务环”,并希望通过平日路向北部延伸,带动北部组团发展。这种方案依然延续了通常的在城市干道两边布置公共建筑的模式,而平日路的道路宽度达60m,且是作为城市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因此,并不适合作为城市中轴线,以培育城市生活功能。比较河东片区的城市主干道,只有东关大街不作为贯穿整个城市南北向的主干道,因此,其作为城市南北向交通性道路的功能最弱,最适宜培育城市生活功能,并形成“外围输配、内聚生活”的交通系统(图1)。

其次,城市中轴线跨越的距离与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目前,诸城作为一个县级市,城区人口约20万,到2010年约30万,城市建成区主要集中在河东片区。因此,不能照搬大城市的做法,进行远距离的城市中心跨越。平日路距离和平路三个街区,而东关大街距离和平路约800m,相当于一个街区的距离,如此,小范围的城市中心跨越比较容易达成,而且可以与老城市中心形成联动的整体,可以节约投资,形成聚集规模。实际上,对于小城市而言,并不需要盲目复制流行的多中心格局,只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更能形成聚集效应,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

再者,城市发展的现状也对城市中轴线的跨越形成约束。诸城在前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新衍生出来的城市功能呈现为自发的沿东关大街两侧布局的趋势,如电力大厦、劳动大厦、电信大楼、银行、博物馆等等。如果放弃东关大街,另行选择城市中轴线,必然导致城市中心功能过于分散,从而使得新城市中心也难以形成。如果能结合东关大街现有的城市功能,并进行适当的功能整合,则可以使城市中轴线尽快形成。

2.3 城市中轴线与城市景观系统整合

诸城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普遍缺水的北方,城市为山水环绕。整个城市的自然形势为山南北水,分别为常山、卢山、凤凰山和九龙河、淮河,形成三山相映,两水相连、绿带环城、城在园中,融山水灵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景观格局。东关大街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联系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城市的景观主轴线。东关大街北接淮河湿地公园,南连龙湖公园(即三里庄水库景区)。淮河、扶淇河和龙湖连接一体,势若青龙护卫城区东翼,右侧机场如白虎,契合中国传统的理想聚居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由于,诸城是恐龙之乡,城区也有许多龙的雕塑,龙文化比较盛行。因此,将东关大街的景观主题定位为诸城龙脉,通过与宏观城市景观系统的整合,将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总体形成:“城连南山北水,气聚诸城龙脉”的城市景观格局,展现诸城的城市风貌特色(图2)。

转贴于 3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城市新轴线的塑造

3.1 城市中轴线的功能聚合与分区

东关大街作为城市新的中轴线,成为城市中心服务功能的聚合轴(图3)。整个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四段五节点”:“一轴”即东关大街功能聚合轴,是城市的商业、文化、行政、旅游景观聚合中轴线;“一带”即文化公园展示带,展示诸城名胜古迹、地域文化、特产、文物;“四段”分别为生活居住段、行政办公段、商业金融段、教育文化段;“五节点”分别是雩泉广场节点、市民广场节点、商业中心广场节点、文化中心广场节点、群英广场节点。这种功能布局充分结合现状的功能分布,进行优化和调整。首先,将人民路和东关大街交叉口规划为新的城市商业中心,这里是城市东西轴线(人民路)和南北轴线(东关大街)的交叉口,因此,新的商业中心将继续强化和延伸人民路的商业服务功能,布置商场、酒店、商务办公,结合置换出来的中学操场设置一个市民广场,成为整个城市的高潮空间节点(图4、图5)。

人民路以南区段集中了诸城最重要的教育文化卫生机构,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必须保证其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规划结合现有博物馆、学校和医院,设置艺术中心、图书馆、文化中心,形成城市文化中心区。兴华路南侧,设置文化娱乐综合体,中医院以南利用现有绿地设置一个文化公园带。

密州路以南地区为结合电力大厦和劳动大厦,设立行政办公中心,将现有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如邮政、电信等)集中到本区域。同时在空间布局上采用院落组合、广场组合与沿街中庭式建筑组合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形成沿街一层皮式的空间格局。

东关大街南北对景分别为三里庄水库和淮河湿地公园,分别设置群英广场和雩泉广场,成为城市游憩功能聚集区。

3.2 城市景观与文化的空间规划

诸城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必然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却发现在诸城的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乱做文化和滥做文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哪个地段做规划和建设,都想表现同样的文化主题,却不注意文化主题与特定空间地段特质的关联性。城市空间规划必须担负传承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双重责任,在赋予城市空间现代功能的同时,创造空间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不失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现代先进文化的元素,达到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3.2.1空间景观规划

东关大街作为主要景观轴线,串联沿街的主要景观接点,每个主要功能区段各设一个主要景观接点和景观标志。东关大街两侧街区内结合小区中心绿化,文化公园带设置次要景观节点,由东关大街向次景观节点形成景观渗透方向。

3.2.2景观文化主题规划

规划通过深入挖掘诸城丰富的历史事件、名人传说及文物遗迹,结合东关大街周边景观文化资源,确立不同区段的景观文化主题(图6)。同时在文化主题提炼时,一方面努力提取特定区段的自然地理特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相应的文化主题应该与空间序列和层极相结合,避免“乱做文化和滥做文化”。因此,城市文化的表达应与自然生态空间相结合,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对应,对功能分区和等级恰当规划,塑造并突出城市的风貌特色,它不仅要符合当前市民的认知和城市发展的要求,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南端名人文化主题区,是整个东关大街坐北靠南的对景,也是城市入口的门户所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本地应该设置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且能代表城市文化主要标志的场所和标志物。诸城作为舜帝的故乡,名人文化是其显著特点,也是现有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规划在南端设置名人文化主题区、设置群英广场,将名人馆作为覆土建筑,形成中国传统风水中的案山,取名“舜王台”,名人馆上设仿古鼎造型的亭,鼎口向上,寓意“聚天地之灵气”之意。前为群英广场,立诸城历史上的名人雕像,镌刻英雄事迹。同时,这也是诸城进行重要仪式活动的场所,比如祭祀舜帝等,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这里“南望常山,北俯淮水”,设立“湖山清音”、“望海楼”景点,可欣赏龙湖春色、诸城美景,重新诠释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意境(图7)。

诸城号称北国“小苏州”,具有浓郁的民俗生活情调。民俗生活主题区包含民俗风情街和特色闲不住的商业街。民俗风情街设特色酒吧、茶楼,神树广场表演诸城大鼓、藏脸戏曲等传统节目,而特色美食商业街可品尝诸城独特的风味小吃,可谓尽显万千民俗情。

现代文化主题区位于商业中心,展现诸城新时代的城市风貌,商业中心广场作为城市中心区,是市民进行大型商业、综合活动的场所。环境设计采用现代设计手法,与民俗生活主题区相映成趣。

近现代革命史迹传承纪念主题区位于行政办公区,市民广场为其主题中心,设立“乾坤塔”,传承诸城人民发扬光辉传统,创造新生活的豪情,展示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街道市民文化节第9篇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崛起,城市空间建设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面对这样一种日新月异的局面,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们都在思考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脉。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作者对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民族特色街区、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等进行了调研,总结了目前城市中已采纳的民族文化保护手法,并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保护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城市空间、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脚步的跟进,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成为摆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特点主要兼有民族性特点与地域性特点等,随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有些民族特色建筑也不能适应新型城市生活方式的需要,面对这样一种“生存”危机,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在城市与建筑方面的传承,本文作者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对城市中民族文化特色街区、特色节点进行了调研。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城市形成的城市群目前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核心地带。因此,呼和浩特市除了延续五十多年的首府职能外,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在逐渐提升。纵观呼和浩特市的发展,从最初的双城结构发展到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形态,仍然保留了归化城与绥远城的不同城市肌理。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归化城(俗称“旧城”)面临旧城改造的压力,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寻求旧城区新的活力点并存;绥远城(俗称“新城”)城区规模扩展迅速,新建建筑如何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从城市设计到重点节点建筑民族符号元素的运用都面临改进。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在保护民族文化特色方面一直面临挑战,主要包括:一、主流设计思潮的影响,现代建筑、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逐渐取代了民族建筑和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位置。如呼和浩特市双城结构中的绥远城,历史更为悠久,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形态,其中旧城北门节点及以这一节点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四条街道是呼和浩特市传统的商业中心区。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总体规划的影响,大量城市职能部门从上诉地区外迁,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动力强劲,新城中的昭乌达路、新华东街在城市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未来城市的开发建设重点也会向这些地区倾斜,因为旧城中的传统街区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到了上个世纪末,有些旧城居住区由于道路狭窄、街区密度大、城市基础设施有待更新等问题甚至出现了衰败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发展势头大好的新城,很难再形成大面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街区,随着街道尺度和建筑体量的变大,已无法营造传统街区的氛围。因此,现代新型的建筑风格与街道景观成为了新建城区的主导。

二、民族特色建筑逐渐转向形式象征。有些民族特色建筑其功能性在现代城市中逐渐弱化,演变成一种民族符号与象征,从而削弱了其发展的生命力。以蒙古族民族特色建筑蒙古包为例,蒙古包是草原游牧生活方式的产物,其便于移动、易于拆卸的特点并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因此,城市中为了营造蒙古族特点,而选择了提取蒙古包上的元素的方式,在城市建筑中通过添加这一类以装饰为主的构件来反映民族特色。如果民族元素在建筑中只是扮演越来越次要的角色,那么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会动摇。

面对这样一系列挑战,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民族特色建筑形式的重任。呼和浩特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中,定位了旧城改造的策略、重点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对近现代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进行普查以及以立面改造的方式营造若干民族特色街区等。下面对以上几种方式逐一详述具体的规划设计手段:

第一,大昭寺及周边地区改造策略(面式规划设计)

坐落在呼市玉泉区腹地的大召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大召处于席力图召、五塔寺、乃莫齐召、观音庙等旅游景点的中心位置,也是归化城的中心。

大昭寺及周边地区整治规划主要包括大昭寺、席力图召、大昭寺商业圈以及塞上老街等建筑和街区的改造。由于大召寺其位于旧城核心地段,原有城市肌理将其“淹没”在小尺度街区与低层住宅中,失去了在这一地块中的主导地位。走在旧城的狭窄街道中,许多参观者甚至找不到或者走到门口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到达大召寺的门前。另外,其周围原有城市建筑以危旧平房为主,街道景观杂乱不堪,已成为迫切需要改善的城市区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也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工作迫在眉睫,利用这样一个契机,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大昭寺终于也完整的面貌再度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具体的规划手法有在大昭寺门前建造一个尺度适宜的多功能广场;根据这一地区原有的商业氛围,新建一个九久街古玩城及塞上老街民族商品街等(图1)。通过改造后,现在大昭寺每年在农历春节都组织新年庙会,另外在夏季还有美食街等,总之真正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的旅游商业中心,也受到了广大市民与外来游客的好评,人气比改造前增长了数倍,是一个成功的旧城改造实例。

这种以面的形式进行城市重点区域保护的案例,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是较成熟的手法,尤其对旧城区、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有积极地意义。改造后的地块逐渐成为特色风貌区,重新找到了发展的活力。

第二,近现代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的普查与保护(点式规划设计)

呼和浩特市区内目前有一批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城市中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地理位置也在市中心附近。从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思想来看,这些建筑要给予充分的保护,从城市景观来看,它们是城市中民族特色元素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笔者重点调查了呼和浩特博物馆、内蒙古赛马场、乌兰恰特博物院等建筑。

呼和浩特博物馆,曾经是内蒙古博物馆,座落在呼和浩特市中心,于1957年建成,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图2)。建筑基地位于新华大街与中山路的交汇处,是视觉景观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土地开发,现在呼和浩特博物馆临近地块已经建起了一些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形式与前者有很大不同,但是博物馆在这里仍然是主导,这种统领与和谐使其在营造城市景观节点方面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北侧的内蒙古赛马场。内蒙古赛马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于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建。赛马场东西长750米,南北长405米,跑道呈椭圆形,宽18米,周长2000米。其主体是一座综合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中间为主席台,可容纳500人,两侧是观礼台,可容纳下7000人。建筑顶部是三个蒙古包式圆顶,绘有蓝天白云图案(图3)。这座建筑曾经承担了许多部级和省级的重要的体育赛事,今年来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但是其建筑形式仍然受到认可。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更加注重了民族性与地域性在城市景观与建筑形式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又掀起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街区与建筑的热潮。此时,呼市新建了一批设计水平较高的民族特色建筑,如乌兰恰特博物院、内蒙古体育场、内蒙古体育馆等。其中乌兰恰特博物院以其具有特色的造型设计成为了呼市的新地标(图4)。建筑主体分为歌剧院与博物院两部分,弧形的斜坡屋面上“描绘”了草原、白色蒙古包等寓意。由于乌兰恰特博物院位于城市的门户节点区,扮演了其应有的角色,规划与定位都是准确的。

从以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来看,呼和浩特市在城市空间中重要的节点区域规划设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并加以保护,这种策略可以保证城市在快速发展与扩张过程中不失“本色”,真正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空间面貌的特色。

第三,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景观街城市设计(图5)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中除了上述两种城市中“面”和“点”的民族特色营造,还大胆运用了线式空间城市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法是重点街道统一立面改造。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景观街就是在这种构思下产生的,设计初衷是对改造街道的文化进行了深层次剖析,然后将这种文化底蕴放大,体现到建筑中去。这两条街道景观改造前后差异很大,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使其焕然一新(图6)。

综上,呼和浩特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首府的特殊性,对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给予了深层次的剖析和诠释。基于以上这些较成功的经验,解决现实城市中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时,关注保护的整体性,从空间上采用点、线、以及点线结合的手法使得城市中需要保护的空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二、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特色文化空间或街区,需要结合城市空间原有文脉与发展演变中的市民行为统一规划,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内在活力;三、城市中发展全方位的民族文化载体,将单一的民族符号,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细节。

[参考文献]:

[1]绥远通志馆. 绥远通志稿[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