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合同管理模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30

合同管理模版

合同管理模版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授权模式

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把出版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成为行业竞争的高地。数字出版是对传统出版活动的革新,也给传统出版制度带来了挑战,进而导致出版产业格局的重组和利益的再分配,并带来出版产业原有法律关系和秩序的重大变化。由此,传统的版权保护模式已经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数字出版条件下的版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

一、数字出版与版权保护

(一)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由计算机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演变而来,并越来越接近数字出版的本来面目。目前比较认可的概念是: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①

宽泛一点讲,数字出版就是“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②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查询快速、存储海量、成本低廉、编辑方便、受众面广、绿色环保等特点。

(二)数字出版版权保护

在传统版权法中,复制权是版权保护的基础。数字出版同样具备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出版”的基本条件,即复制和发行。然而,在数字出版中,以复制权为基础的版权理念却出现了动摇。数字网络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复制与发行作品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于是,复制人的角色就由曾经为数不多的专业出版商和盗版者转移到了接受信息的广大普通公众身上。这一转变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救济成本的激增,另一方面,版权人对普通大众侵犯复制权的行为开展私力救济则还可能遇到涉嫌威胁公民隐私权等基本权利的难题。基于这些特点,版权保护难度较大。近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以保证和提高网络出版的版权保护水平,但即便如此,最近不断出现的数字版权侵权纠纷足以说明,目前版权保护问题仍然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仍然是数字版权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数字出版版权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字出版赋予了传统的版权管理和版权交易新的内容,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法律问题。诸如授权许可制度的革新、集体管理制度的突破、交易制度的建立、配套制度的完善等,其中多涉及到相关领域法律问题的剖析和突破。上述法律问题的解决将成为保障数字出版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滞后的数字版权立法无法适应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

2001 年《著作权法》提出信息网络传播权概念,2001年修改时增设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在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范围、权利限制和侵权形态等内容进行了细化规定。它要求网络传播作品必须获得作者的明确授权。新法之前出版的图书,当时的法律就没有创设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项权利类别,随着新法的实施,它们被赋予了一项新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即海量的作者分散在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作者已经过世,进行一对一的传统授权基本上很难实现,或者说成本和代价太大。如何解决过量资源的授权问题,成为数字内容管理过程中首先面对的难题。

(二)单一数字授权模式无法满足多样授权需求

我国《著作权法》第24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 本法规定可以不经许可的除外。”第8条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据此,我国著作权法确认了作品使用的两种授权模式:一对一模式和集体管理模式。一对一模式,即著作权人直接将权利授权给出版商,可包括数字出版商自行与著作权人签约、与网站等平台运营商的签订电子合同、接受自主版权协议、采用开放式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License)等;集体管理模式,即著作权人委托第三方机构授权出版商使用作品,可包括出版商作为版权授权的机构进一步授权、专业的版权公司数字作品的版权授权、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版权授权等;

传统的一对一授权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数字出版产业的的需要, 无法使数字出版商在短时间内取得海量的使用授权。退一步讲, 即便是授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授权交易的费用也将达到天文数字。这将增大数字出版产业的运营成本, 阻碍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传统的著作权授权模式中, 集体管理是解决大量作品授权问题最成熟和有效的模式。在我国, 虽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和使用者合法使用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 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授权渠道不畅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体管理组织功能的发挥。

因此,虽然数字版权授权模式概念较为明确,但是在实践中多数数字出版商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商业运作习惯的数字版权授权模式,一些授权模式本身存在制度缺陷需要寻求其他制度的补充,现有的授权模式成为制约数字出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传统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无法与数字出版现状匹配

首先,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于数字出版行业产生初期,无法应对海量授权对集体管理组织的冲击,只是将集体管理权利范围限定于会员已授权内容的管理,未引入国外的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这直接造成了其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数字版权中介的价值,而仅仅只能充当一个具有较大存量的版权内容提供商,其价值与大型版权机构无异。

其次,我国现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按照所管理的不同作品类型进行设立,这种制度性缺陷不可避免地造成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缺乏沟通,而且也直接导致了特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内部相关信息割裂。

最后,目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顺畅的著作权信息管理系统,更不用说利用这套信息管理系统来服务数字复合出版需求。在数字出版过程中,由于大量作品的作者身份难于确定,获得授权往往存在一定障碍,没有一个可靠、相对完整的著作权信息汇总、查询途径,将大大削弱集体管理对数字出版的价值。③

三、完善我国数字出版版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著作权保护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从政策和立法层面修订相关法律,完善著作权保护内容,但现行法律的不适应性已经逐渐显露。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权利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和限制,重新设计可行的版权保护模式。

(一)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立法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数字出版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著作权法》中也未对数字出版行为进行规制,实践中需要借助《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出版领域基础性的法律法规对数字出版行为予以规制。因此,在数字出版日新月异的当下,有必要在法律制度构建层面完善对数字出版行为的规制。

我们必须界定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概念有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网络出版等相关概念。目前,因概念不统一造成权利边界不清,从而造成执法困难。目前关于数字版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以及两个关键的行政规定即《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和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出版9年(2002年颁布),它要求一定要获得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才能上网传播,这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诸多问题。

(二)确立合理的授权模式和明确的授权范围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并未使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突破传统著作权法律的框架, 但对著作权的保护不应阻碍技术创新。对作品的海量需求与授权模式之间的矛盾已严重影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为适应数字出版产业的要求, 必须改变和完善著作权授权模式, 将法律规定和现实情况的冲突降至最小。

我们要寻求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可以突破或者对某些现有规则进行扩大解释的前提下来考虑可行的数字版权授权模式。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示授权范围的问题。相较于传统出版合同,在数字环境下应拓展一下范围:一是对作者是否授权出版社对其作品进行数字化利用,以及转授权他人对其作品进行数字化利用做出约定;④二是对作者的作品数字化利用产生的收益如何收取和分配做出约定。

(三)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各国著作权法中对集体管理的权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利人将权利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二是著作权法规定某些权利强制由集体管理组织行使;三是延伸性集体管理。⑤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赋予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代为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收取并转付使用费以及代为进行诉讼的权利,这些以授权为基础而衍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职能在数字出版条件下将很难适应现实需要,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已经成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一步完善自身职能、权利人更加充分地实现作品价值、出版商更加高效地实现获权的必由之路。

“延伸集体管理,即集体管理组织在向使用者授权许可使用时,不仅有权许可会员的权利,还可以许可非会员的、但法律规定适于集体管理的权利。非会员可以事后不同意集体管理组织的授权,从而禁止使用者进行相关的利用。”⑥作为全国性的、特定领域内唯一的非营利性著作权管理组织,理应承担起非会员报酬的收取和转付这项工作。当然,延伸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必须建立在较为完善的集体管理制度基础上,因此,在酝酿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之初,我国必须出台更为详细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对版权的授权、版税的收取以及版税的分配等内容予以更为具体的规定,以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集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①向长艳.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J].中国出版,2011(9).

②李运祥.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市场前瞻性研究[J].编辑之友,2010(6).

③谢国敏.我国数字出版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

④张革新.论著作权许可使用制度[J].科技与法律,2011(1).

合同管理模版第2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工作流;版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50-02

版本管理在信息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版本管理主要应用于信息库领域中,残疾人档案、就业、康复医疗等各种版本数据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对保障和维护残疾人的各项基本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1 版本管理

1.1 版本

版本的愿意指的是同一本书因传抄不同、编辑不同产生的内容不同的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和数据库领域引入版本概念,不同时期的数据库和不同功能的软件可以用不同版本来表示。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我国人口基数大,相应的各类残疾人总人数较多,其结构复杂且分布广泛,这就给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宏观角度来看,残疾人管理信息涉及到税务系统、卫生系统、计生系统等各个方面,信息量比较庞大,从微观角度来讲残疾人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有残疾人个人信息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就业保障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众多的管理内容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而残疾人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新一轮版本的生成必须要以之前版本的数据库为基础,针对不同版本的残疾人信息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1]。

对于残疾人信息系统来说,其版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版本,指的是随时间出现变化的残疾人信息的版本,另一类是选择版本,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表达内容形成的多个版本,例如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医疗管理就是三个不同的版本。

1.2 版本管理

残疾人信息系统中,不同数据库版本如果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很可能导致版本的混乱和失真,因此对版本的管理只至关重要。版本管理指的是明确的表示出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当前常用的版本管理模型有以下三种。

1线性版本管理模型 2树桩版本管理模型 3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

线性版本管理是一种简单的按照先后次序技能型排列的版本管理方式,线性版本管理模型一般应用于一定时期的残疾人信息管理;如果时间较后出现的版本不能够由前一个版本得出,则需要用到树桩版本管理模型,树状版本管理模型指的是以中间的一个版本为基础形成多种版本;有向无循环版本管理模型是当前比较完善的模型,其能够反应并生成各种多版本生成的情况。

2 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管理

2.1 版本划分

残疾人信息系统以数据管理为核心,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模型和数据标准,其主要功能有:1)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民族设置、文化程度设置、婚姻状况设置等;2)基本信息管理:包括常住、暂住残疾人的信息录入、残疾人证件管理等;3)数据管理:括基本数据的录入、修改、审核、导入和打印等;4)综合服务信息管理:包括求职就业管理、医疗管理、培训管理、表彰管理等。根据其具体的功能可以分为四种版本,而同一种版本的不同时段也会生成不同的版本[2]。

工作流流程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工作流的系统化执行或自动执行的流程,将工作流概念引入到残疾人信息系统能够描述具体的流程规范,能够将动态的运行情况和静态的定义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不同版本的管理。

2.2 版本管理策略

2.2.1 混合存储策略

残疾人信息系统工作流版本管理可以分为私有工作区、在办工作区和办结工作区三个层次体系,这就能够使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了解各个案卷的各个版本数据,以及私有案卷、在办案卷和办结案卷版本的具体情况,较好的适应了残疾人信息审批的反复性、复杂性要求。

私有工作区指的是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办案过程中的数据,私有工作区只供该工作区用户使用,这些信息通常是还没有完成确定与审核的相关残疾人信息办案工作,其是受保护的,不能被其他用户非法使用和存取的,这些残疾人信息案卷能够在此工作区生成不同的版本。

在办工作区能够生成各类残疾人信息案卷的数据快照,其能够组合多个用户的审核工作,这位办案人员了解不同版本残疾人信息的相关状况提供了便利。

办结工作区中存放着最终审核确定的残疾人信息案卷数据,包括系统信息、残疾人相关数据信息、基本信息以及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等等,办结工作区的各个版本能为每一个残疾人信息办案人员共享,这些版本信息具有只读属性,用户等够进行读操作而不能进行直接写操作。

2.2.2 版本分类策略

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版本数据,这就给具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对版本进行分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可以较好地解决残疾人数据的版本管理问题。就残疾人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其数据版本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整个信息系统的树状版本管理:对于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中的各个版本进行树桩管理,例如系统信息版本、基本信息版本、综合服务信息版本等等;2)数据分层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审核流程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等级证件、暂住审核等的审核流程就可以进行分层版本的管理;3)数据库版本管理:对于残疾人信息中的一些调整修给可以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例如残疾人就业信息修改管理、婚姻状况修改管理等。

这种版本分类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并能够建立完整的版本追踪模型,对整个残疾人信息系统版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审核流程中,可以通过工作流进行版本的分解,能够浏览不同审核阶段办案人员的私有版本以查看其具体的审核流程,同时对于残疾人信息的修改和调整采用数据库版本管理能够实现在总版本上的局部修改,降低了版本管理难度,节省了繁复的管理步骤。

3 工作模式

工作流模板都存在版本差,这就能够实现利用当前工作流执行环节对其实例进行切入更改,保证了工作流修改的动态性。在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更新,但具体的事物可能只需要修改部分记录,而版本中的其他记录可以保持不变,因此这种新版本数据库的生成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数据库新版本会产生很大的冗余,版本能够反应数据库的一致性状态,而具体的事物是保证其一致性的最小单位,因此我们可以在修改更新后的版本中设定三种执行级别[3]:1)强制执行:工作流实例中的各版本进行强制性的更新执行;2)延后执行:生成的工作流版本按照新的版本模板执行更新;3)部分执行:指的是信息系统中的工作流实例版本只有一部分进行更新执行。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残疾人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版本,研究了工作流版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并针对版本的更新模式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残疾人信息系统中,各种版本管理功能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屹.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211.

合同管理模版第3篇

[关键词]高职秘书专业 文档管理 教材建设 内容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48-02

文档管理类课程是高职秘书专业的主干课程,各院校大多开设“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秘书文档管理”“档案管理”等课程。文档管理类教材也是高职秘书专业教材建设的重点项目。受制于专业特点、学生就业岗位及教育层次限制等因素,高职秘书专业文档管理类教材在内容构建上应追求适合于高职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实际的模式。本文以实证为基础对目前出版的高职秘书专业文档管理类教材内容构建模式做一些分析。

一、“文书工作+档案管理”内容构建模式

该模式的版本如《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吴凤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赵映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7)、《秘书文档管理》(汪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010)、《文书与档案管理》(刘萌,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企业文档管理》(崔淑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等。

最早的高职秘书专业文档管理类教材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而且一直作为该类教材内容构建的主要模式沿袭至今。这种模式实际上将教材分为前后两大相对独立的部分,前一部分是文书工作,后一部分是档案管理。文书工作部分(实际上主要是机关文书工作)的内容一般包括文书工作概述、文书种类、文书体式、文书稿本、文书形成、收文与发文、整理与归档等环节和内容,即传统文书学的内容。档案管理部分的基本思路同于下述“档案管理”内容构建模式,即由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提供利用、编研及专门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结构而成。这种模式的构建主要基于“文书与档案的特殊关系”,认为“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归结”。各版本在结构上基本没有太大差别,内容上基本以党政机关文书工作与专业档案机构档案管理为构建基础,其中某些内容往往又和秘书(应用)写作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交叉或重复,如公文格式及常用文书写作。

崔淑琴、李艇主编的《企业文档管理》探索了较为新颖的思路。教材首先突出了“企业”这个定位和特色,基于“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经营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同时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运作及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角度,介绍“适应企业特点、体现企业规范化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档案体系”内容,区别于以往同类教材以党政机关文书工作与专业档案机构档案管理内容为构建基础的做法,介绍了企业现行文书及其形成、企业文书管理工作和企业档案的收集与整理、鉴定、保管与统计、开发利用、检索与编研,以及企业档案现代化管理、企业特殊载体档案、企业文档管理软件应用,还特别介绍了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与中小型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该教材在宏观上打破了以往版本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各占一半的模式,在微观上着眼于企业实践,如企业现行文书的形成分别介绍了企业党群工作和行政管理文书的形成、企业产品科技和基建设备文书的形成、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文书的形成及国家标准公文格式自动排版系统,明显不同于以往版本。企业文书管理部分也不像以往版本那样繁琐地介绍基于机关特点的收文、发文等各个环节,而是立足企业文书运转实践的简洁说明。还有像中小型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等内容也是此前版本鲜见的。

二、“档案管理”内容构建模式

该模式的版本如《档案管理学简明教程》(王立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档案工作实务》(吴广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档案管理技能训练》(陈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档案管理实务》(楼淑君,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档案管理实务》(何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等。

这种模式的内容设定就是档案管理活动的一系列环节和内容,一般包括档案管理概述、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检索、档案提供和利用、档案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专门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特殊载体档案管理(声像档案管理、照片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等,其基本思路与一般意义的档案管理学类教材一致,特别是早期版本。近期版本则结合专业特点等作出了一些调整,如楼淑君、钟小安主编的《档案管理实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除项目一“档案与档案工作”(相当于概述)外,项目二至项目六分别是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特殊载体档案管理;项目七至项目九分别是档案保管工作、档案检索、档案利用服务与档案编研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则没有纳入;项目十和十一分别介绍了综合档案室建设与管理、档案事务所的创建。陈琳编著的《档案管理技能训练》以训练贯穿全书,但内容设定仍是始于档案收集止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该教材在最后一章介绍了档案管理软件操作。

三、“信息工作+档案管理”内容构建模式

该模式的版本如《商务秘书信息与档案工作》(刘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秘书信息与档案管理实务》(余红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信息与档案管理》(贺存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秘书信息工作与档案管理》(王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等。

这种模式出现较晚,版本总体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近几年。这种模式将“文书工作+档案管理”内容构建模式的文书工作换成了信息工作。信息工作部分一般包括信息与信息工作概述、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开发与利用服务、信息决策服务与反馈等内容。档案管理部分仍如常规。这种模式基于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而构建,体现了文档管理类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在内容选择上的新探索。事实上,大多数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倾向于前两种模式的。

此外,还有将信息工作、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三者合一的。《职业秘书资料与档案管理教程》(陈祖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也更新了文档管理类教材的编写模式,较具新意。

四、两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上述三种高职秘书专业文档管理类教材内容构建模式,既有传统认知的延续,也有课程改革的探索。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专业教学,或者说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由于各院校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不尽一致,难以也不宜作出统一的评判。但着眼于今后的教材建设,下述两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一是文档管理类教材内容构建要以学生就业实践为基础。高职秘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党政机关或专业档案机构。中小型企业文档管理工作还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有的设立了专门机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有的则不是这样,文档管理工作往往与综合办公室等工作合在一起。高职秘书专业学生到中小型企业就业,很多都是综合性岗位,文档管理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从总体上来讲,高职秘书专业文档管理类教材的内容构建应以中小型企业文档管理工作实践为基础,尽管它还不完善,但这也正是借教材建设对中小型企业文档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的契机。用大型企业乃至党政机关或专业档案机构的工作方法指导中小型企业的文档管理工作是不现实的,将属于本科层面的内容简单横移到高职秘书专业教材中来也是不切实际的。目前许多高职秘书专业文档管理类教材虽然篇幅薄了,但内容并未见少,不自觉地还存在追求学科化和系统性的倾向。这值得教材编写者深入反思。

二是文档管理类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组合与衔接要更科学。无论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组合,还是档案管理与信息工作组合,都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如文书工作的内容基于传统文书学的内容,事实上在追求效益和讲求效率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下,由于受人员规模等因素制约,中小型企业的文书工作不可能像大型企业乃至党政机关那样繁杂,所以目前基于党政机关特征的文书工作内容其实与学生就业岗位实践存在较大距离,而且像公文格式、行文规则等内容往往与秘书(应用)写作类教材存在交叉或重复。同时,组合在一起的内容如何做好逻辑上的衔接目前也做得不够,如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组合,仅仅说“有了文书才有档案,没有文书就没有档案”似乎欠妥,因为文书档案是档案的主体但不是全部。再如档案管理与信息工作组合,档案是一种特殊载体的信息,但如何在一本教材中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貌合神离”地单独“摆放”,这是教材编写者应该进一步要做好的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金常德.高职教育秘书文档类教材建设述评[J].兰台世界,2008,11(下).

[2] 楼淑君,钟小安.档案管理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合同管理模版第4篇

【关键词】 地方版AMC; 融资模式; 不良资产

【中图分类号】 F83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075-04

一、地方版AMC由来

(一)当前我国不良资产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为剥离中行、农行、工商、建行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成立了东方、华融、信达、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拥有金融牌照。截至2008年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商业银行共收购政策性债务超过2.56万亿元,主要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央行贷款、发债等[ 1 ]。2008年,我国经济随着世界经济的低位运行开始进入长期的结构性转型和升级阶段,为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快速攀升,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的快速攀升,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金融环境[ 2 ](图1)。

(二)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由来

为化解地方不良资产,优化当地金融环境,2012年2月,财政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参与本省范围内不良资产处置转让工作。随后,银监会先后分三次批准设立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福建、辽宁、山东、湖北、宁夏、吉林、广西15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3 ](具体如表1)。

总体上新设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第一批成立至今也仅两年时间,业务模式和体系大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

二、当前地方版AMC主要融资模式及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对比

(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融资模式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因政策使命而成立,筹资渠道也非常畅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原始资金

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财政部为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资本金,央行发放了5 700亿元的再贷款,四大资产获准向对口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固定利率为2.25%的8 200亿元金融债券,这些资金主要向中、农、工、建四大行收购1.4万亿元不良资产[ 4 ]。

2.银行借款

银行借款一直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筹资渠道,但随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化发展,银行融资占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外融资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AAA信用级别,银行借款的利率一般都在基准利率以下。

3.金融债

随着业务市场化的拓展,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规模逐渐壮大,资质提高,开始寻求市场化筹资渠道。2013年华融资产获批发行120亿元金融债,期限分别为3年和5年期,票面利率分别为5.55%和5.66%;2014年9月10日,长城资产首次在香港成功发行5亿美元金融债券,债券票面利率2.5%。金融债的l行优化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推动了其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和金融创新。

4.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随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信贷资产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其筹资的重要创新手段,如2014年初东方资产发行了8.074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华融资产发行了12.38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长城资产发行了12.12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它们的票面利率均为4.5%左右。

5.战略融资

战略融资是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工作,信达和华融已经完成了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获得了充足的长期发展资本,长城和东方资产的“引战”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引战”目标主要集中在国内大型保险资本、全国性金融控股集团以及国际大型投行机构。

6.体系内筹资

随着内部金融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子体系的构建,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内部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目前,内部融资逐渐成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筹资的重要渠道。

7.IPO融资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13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筹集资金约156亿港元(如表2)。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于2015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其他两家资产管理公司也制定了近期上市融资的计划,以期通过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融资为其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得益于通畅的筹资渠道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灵活安排融资结构,随时为其业务发展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并且做到按需融资,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率[ 5 ]。

(二)地方版AMC现行主要融资模式

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大多成立时间较短,信用级别较低,因此基本都采用“银行借款为主、股东短期资金支持为辅”的筹资模式。部分转制设立的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正在探索债券等融资渠道。现行主要融资模式如下:

1.银行借款

对于成立不久的资产管理公司,由于业务体系尚未形成,自身信用级别不高,主要采用股东保证担保的方式或股权质押担保的方式向银行融资开展业务。此类融资方式成本较低,但受制于股东的各项规定,有天花板效应。

对于成立时间较长,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资产管理公司,则逐渐开始采用信用借款的方式为业务开展提供融资支持。此类方式一是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一般为同期贷款利率上浮一定额度;二是融资规模依然有限,不能满足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2.其他融资方式

一是股东增资,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股东大多为省市级政府投融资主体,资金实力雄厚,一般会根据需要适时向资产管理公司增资,以便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实力,扩大业务规模。二是发债融资,发债融资需要发债主体有一定的实力,包括业务规模、盈利能力、信用评级(一般AA及以上)等指标都需符合要求。截至目前,只有浙江浙商资产管理公司于2015年7月成功发行了20亿元非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此举是地方版探索融资模式的一大创举。

总体上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由于规模较小,业务发展体系尚不完善,筹资模式相对单一,筹资成本比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高。短期看资金规模可以支撑其业务的发展,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资金不足与业务发展的矛盾将逐渐体现,且短期融资与不良资产处置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契合度低,即业务发展与筹资发展的协同性要远低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三、地方版AMC融资的劣势与优势

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地方版AMC融资的劣势和优势均相对明显。

(一)劣势

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地方版AMC融资的劣势主要为以下方面:

一是地方版AMC没有金融牌照,不能发行低成本的金融债,不能与金融机构开展同业借款,只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常规融资模式融资。

二是地方版AMC成立时间较短,业务模式不完善,资信等级不高,不利于其获得低成本的融资。

三是管理资产有限,创新融资缺乏基础资产支撑。在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日益盛行的情况下,地方版AMC因管理资产不够,无法形成充足有效的基础资产池,因此发行证券化产品融资存在障碍。

四是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充分利用内部合力。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已经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资管等在内的完整体系,内部资金的调配与利用效率高。在这方面,地方版AMC尚未起步。

(二)优势

尽管地方版AMC融资存在诸多劣势,但其优势也相对明显:

一是股东资质雄厚,担保融资能力强。地方版AMC的出资人绝大部分为省级投融资平台,还有部分为央企或大型民营企业,实力雄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版AMC的资信等级,还可以为其银行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是业务形式灵活,便于开展项目融资。地方版AMC因业务模式灵活,在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时,方便与银行开展“互助”模式,即银行向AMC发放低成本贷款,AMC用该笔贷款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这种模式可以把银行与AMC的利益较好地捆绑在一起。

三是根植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大。地方版AMC以本省的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一般都会得到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在司法、财政补贴、税务等方面的支持比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要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版AMC的融资能力[ 6 ]。

四、地方版AMC融资模式探索

资本或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脉,对于资本密集型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资金的充足是其发挥“化解地方金融不良资产,优化本省金融生态环境”使命的重要保障[ 7 ]。因此,探索并扩大融资渠道,获得充足资金,缓解业务发展的资金瓶颈,是地方版AMC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目前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体系、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发展模式,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探索符合地方版AMC的独特融资模式[ 8 ]。

(一)业务融资

对于成立时间相对较长的资产管理公司,由于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相对成熟,与银行关系稳定,可考虑在开展不良资产收购的同时,获得目标银行与收购价款等额的优惠借款,为特定资产的处置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方式称为业务融资或项目融资,此种模式不仅可有效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将项目的风险与银行的利益有效地捆绑,迫使银行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更加积极和务实。

(二)发债融资

尽管目前仅有一家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成功进行了发债融资,但发债融资是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一个较好渠道。发债融资有如下好处:一是融资期限灵活,可以更好地与资产处置的期限相吻合,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二是发债融资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信誉,提升公信力,便于业务的拓展。但发债融资需要一定的条件,成立满两个完整财务年度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尝试。

(三)利用地方政府资金

银行不良资产的持续攀升会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金融等级和政府平台的融资能力,因此地级市政府对于省级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拥有较强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可加强与地级市政府合作,通过少量出资,发挥自有资金的杠杆效应,发起设立不良资产处置基金或公司的形式,专门开展当地的不良资产经营业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资源和资金优势开展不良资产业务,必将成为地方版AMC筹资与业务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

(四)公众筹资

随着不良资产市场的逐步扩大,同期金融和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短期内却无法畅通,大量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和自然人)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为此,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可充分利用社资本的力量,参与到不良资产处置的过程中。由于不良资产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单一的社会资本直接参与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可以通过一种合理的通道参与其中,如通过信托、资管、基金等,这种通道模式大体结构如图2所示。

公众筹资的好处:一是模式灵活,可以有效区分和设置投资对象;二是受众广,可以获取任何投资对象的资金;三是风险可控,资金与项目紧密结合。该种模式主要的弊端为:一是社会投资人对不良资产行业的认识不充分,投资信心不足;二是筹资的成本较银行信贷融资的成本略高。

(五)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异常火爆的融资方式,自人民银行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后,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当前流行的融资模式。但是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由于持有的都是不良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尚需解决如下障碍:一是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问题,资产证券化必须满足稳定现金流要求,由于不良资产处置的现金流极不稳定,因此需配置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拥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放入资产池;二是时间搭配问题,不良资产处置的正常期限一般为2―3年,因此资产证券化的存续期也应保持在这个时间区间,时间越长,融资成本越高;三是基础资产的问题,因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存量资产较少,而资产证券化要求拥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资产,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上述障碍解决之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可成为地方版AMC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五、结语

地方版AMC作为各省资产管理的“巨鹫”,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必须以强大的融资能力作为支撑,如此才能提高资产管理与处置的能力,才能有效地配合各省金融环境的优化与经济转型的升级。

地方版AMC的融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融资计划和融资模式。对于第一批已经运作成熟的资产管理公司,可考虑在银行借款基础上增加公司债、社会融资、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筹资,优化公司的资产结构,放大资本的杠杆。对于运作初期的地方版AMC,则主要考虑股东担保融资、股东增资、项目融资等方式融资。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是地方版AMC未来融资的主要创新模式,需要尽快突破障碍,积极尝试。特别是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地方版AMC可探索联合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进行融资和业务创新,即几家AMC共同提供基础资产和流动性支持来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可以有效避免基础资产不充分、评级不高的问题。总之,多元化融资是地方版AMC融资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杨,刘少杰,等.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市场大波动中的洗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0-49.

[2] 曹森,刘西敏.资产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8-45.

[3] 倪剑.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与监管研究[J].上海金融,2015(1):49-53.

[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和发展课题组.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和发展[J].金融研究,2006(4):31-39.

[5] 佟铁成.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若干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的比较[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董红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6(16):30-32.

合同管理模版第5篇

(一)节目制作前的版权支持与决策

一方面,面向所有节目,提供制作前所需的版权支持,接受专业问题咨询,制作针对各种事项的格式合同文本,通过培训使制作人员熟悉版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面向特定大型节目,版权管理需参与到立项阶段的决策工作中。首先,根据节目规划,预期制作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他人作品,调查这些作品是否存在权利瑕疵、是否正在发生纠纷、是否为多方联合制作等特殊情况,确定如何处理与权利人的版权关系,需要对方出具何种证明文件,从各方面防范版权纠纷风险。其次,为了充分实现节目版权价值,需要在立项阶段就对节目未来可能的利用形式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细致的规划,将版权价值作为决策节目投资立项的重要因素。

(二)节目制作中的版权管理与监督咨询

节目制作的过程就是对其中包含的素材作品的使用过程。使用这些素材前必须妥善处理与权利人的版权关系,由制作部门与之签订格式合同,或根据权利人的授权内容拟定合同。版权关系复杂的,例如合拍、委托制作、购买整片等,节目部门处理版权关系有困难时,由版权部门直接参与合同的签订。各类合同应统一归档保存。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信息记录也至关重要。各环节中产生的版权信息,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某一节目使用作品的情况和版权处理的过程,从而作为该节目是否可重播、译播、作素材使用以及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记录就会影响后续使用和开发。目前已经有部分电视台采用电子系统进行版权信息的记录,是我国电视媒体逐步提升版权管理工作水平的良好开端和切入点。监督是制度成功的保障。在节目播出前的审查阶段,需加入版权审查项目,确保节目部门已处理好版权关系、记录好版权信息,做好合同备案和归档,否则不予播出。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也是版权管理的重要内容。电视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版权知识,应得到相应的专业培训,同时也需要版权部门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当前,电视从业人员对电视节目版权的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怕麻烦和侥幸的心理,因此,普及版权知识、推广版权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节目制作完成后的权利运维

1.权利维护维权是版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电视媒体作为制片者和创作者对其制作和生产的节目享有版权,同时作为非自制节目的广播者,享有广播组织权,如果其享有版权的作品得到相应开发,还可能享有出版者权和录音录像制作者权。遭遇侵权时应该采取行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收集侵权证据、锁定侵权主体、进行证据保全、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并做出赔偿、提起投诉和法律诉讼等,避免版权商业价值的损失,同时也可对社会起到尊重知识产权的示范作用。2.解决纠纷当电视媒体作为侵权人或第三人被投诉或控告时,也需要版权部门提供解决方案,包括确认对方证据、调查事实真相、审查是否属法定许可、积极协商、表达诚意、做出承诺,力求将权利人和自身损失降到最低。3.商业化开发电视节目的价值不仅限于播放,从仅为播出而制作节目向既为播出又为市场制作节目转变,这是电视产业化发展应具有的价值理念,提高节目的再利用率、促进节目的商业化开发是版权管理的重要目标。开发的形式多样,包括节目播放权的销售、将节目内容作为素材销售或许可、出版发行音像制品和图书、产生各种改编和衍生作品等等。目前,我国电视台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版权开发的收入在电视台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电视台存在明显差距。要提高节目的商业化开发程度,首先要提高节目质量,其次是通过版权管理,在节目制作前做好规划,节目制作中处理好版权关系,以此为基础在节目开发前提供版权查询服务,确保自身完全具备开发该节目的资格。而对于长期积累的版权状况不明的节目资源,则需进行版权清算,追溯当时使用作品、邀请嘉宾演员等情况,与权利人补充缺失的授权文件。清算的难度和成本也决定了节目开发是否可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前期版权工作和信息记录的重要性。节目开发前不进行版权查询或清算,就可能开发没有开发权利的节目而导致侵权。

二、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的模式

(一)国外及其他地区可借鉴的全流程版权管理模式

1.日本NHK电视台的版权管理模式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电视媒体的版权管理模式,成功经验中都不乏将版权管理深入到节目制作各个阶段的案例。比如日本NHK电视台从节目制作之前开始,就充分考虑节目后期开发的各种可能性。NHK电视台在节目制作前,在所预见的节目开发方向上,版权管理部门通过约定许可使用范围、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一揽子协定,以及和独立权利人或人签约这三种形式,将涉及节目制作的相关权利进行约定。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根据节目制作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关权利的使用和授权,使得节目开发时创造更大的版权价值和版权收益,实现电视台和权利人的共赢局面。NHK电视台每年制作超过两万集的电视节目,可以想象这两万集电视节目资源在许可授权清晰、开发范围明确的状况下,其版权收益是何等的可观。2.香港TVB电视台的版权管理模式在我国香港地区,在全流程版权管理及版权产业链的开发运营方面,也有非常独到之处。以香港TVB电视台为例,其独具特色的“窗口时限”版权经营模式,使其形成了涉及版权发行的一整套规范化程序。而实现整套程序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全流程版权管理,使播出节目拥有完整可靠的节目版权,从而实现版权权益的最大化,更使TVB电视台拥有超过4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可以在全世界进行开发并获得收益。在版权开发后期管理方面,尤其是侵权管理方面,与内地的被动发现被动维权不同,TVB电视台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通过向海关发送节目产品清单以及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合作等形式,对其拥有版权的音像制品和互联网传播节目,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将盗版行为给电视媒体机构自身带来的权益侵害降到最小。

(二)现阶段我国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的可行性模式

1.在内部设立版权管理专职部门在现阶段我国版权管理的整体背景下,电视媒体机构要逐步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的版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版权管理工作的专业团队,设立版权管理的专职部门,就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管理。由于电视节目制作的特点,各电视媒体节目制作的具体情况不同,如在内部设立自己的版权管理专职部门,可以更多了解自身内部的问题和细节,便于制定各类版权管理规章制度,更有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版权管理运行体系,使版权管理更加高效。2.与外界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合作由于版权管理工作开展规模等原因,我国不少电视媒体机构在短时期内无法构建一支足以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的专业团队。所以,在工作开展时与外界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合作,对电视媒体机构快速建立版权管理体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系统化梳理管理流程和实现电子智能化版权管理工作等方面,专业版权管理机构有着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对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可以把相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逐步改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被动管理模式,降低工作的时间成本。实现全流程版权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繁复的文本归集、数据处理和查询监控等工作,也需要专业版权管理机构和具有相关方面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合作的补充,从而真正实现将电视节目全流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三、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的意义

(一)节目品质及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已经对传统电视媒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和灵活多变的节目制作形式,也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然而,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最终获得更多收益和更多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节目内容。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能够完全保障参与节目制作的各方权利人的权益。一方面,保障相关权利人的权益,有助于激发权利人的创作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权利人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当中,从而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节目品质,增强节目内容的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形成成熟的版权产业链

实现了电视节目全流程版权管理,电视媒体必将掌握大量拥有完整版权的节目资源。而这些版权完整的节目资源,可以通过授权播放、图书、音像制品、演绎改编以及衍生品等多种开发渠道获得收益,从而形成以自有版权为核心、多样化节目产品为依托的独享版权产业链,使电视媒体拥有除广告收益外,另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三)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合同管理模版第6篇

数字内容管理建立在出版企业流程重组和全面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对出版数字内容进行综合管理和深度开发,使分散的数字内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出版资源的最优配置,挖掘数字内容的潜在价值。出版企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内容管理在数字出版中的基础地位,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数字化既需要传统期刊出版商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推进传统期刊的数字化。

一、少数大型期刊集团可以通过发行专用电子阅读器实现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大型期刊集团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规模化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数量较为庞大的读者群,因而可以通过自行开发数字期刊产品,发行专有品牌阅读器,提高读者的忠诚度。比如,我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有200多种科技期刊、中华医学会旗下有120多种科技期刊,均具备发行专用电子阅读器的潜力。

二、大多数期刊可以通过与专业数字期刊制作公司、电子阅读器厂商合作,实现数字化转型。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的双重压力,我国大部分期刊都不具备自行开发、制作数字期刊产品的实力,因而在数字化过程中,传统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内容生产和广告经营方面的优势,把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将数字期刊制作工作外包给专业化公司,同时通过与大型电子阅读器厂商的合作完成数字期刊的发行。

三、从政策层面,政府要逐步引导和支持建立第三方的数字期刊订阅、发行平台。目前,为争夺市场份额,国内电子阅读器内容资源平台建设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大型阅读器厂商均建有自己的内容平台,且由于阅读器标准不一,各厂商的内容资源难以相互兼容。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提高了传统期刊数字化的成本。有关政府部门应在规范电子阅读器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并建立规范、专业的第三方数字期刊订阅、发行平台,降低传统期刊数字化的成本。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数字版权保护规定,加大打击盗版力度,为传统期刊数字化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先进数字内容管理技术,将出版企业的出版资源以及特色数字内容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结构化标识,建立基础数据库,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平台管理和运营数字内容。很多出版企业对内容管理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或者受到传统管理认识和生产实践经验的限制,管理方式不适应数字内容管理的规律。

2.出版企业的数字管理对策

1.1.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出版企业不应仅仅局限于内容提供商的定位,而应该在拥有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技术和市场渠道,定位于数字出版商和信息服务商;要形成正确的数字出版和数字内容管理认知,在对数字内容管理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传统出版的内容管理和编辑加工经验,与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性地构建数字内容管理模式,从产业链的后端向前端转移,贴近读者和市场;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内容管理方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用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如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等指导数字内容管理实践。出版企业领导层对数字出版管理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支持,是数字内容管理的必要动力和保障。通过建立专业的管理组织,进行规范有序管理和专门管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数字内容管理独特的规律,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为出发点,明确管理主体,将以介质载体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内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1.2管理投入不足,管理成效不佳

数字内容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众多的出版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很多出版单位,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利用先进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高,缺乏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人力、财力、物力的高投入和资本投入“低进低出”或“低进不出”的资本运作风险使许多出版企业无力或不敢支付数字内容管理的投入成本,投入不足、赢利模式模糊导致效益不佳,形成不良循环。

1.3标准规范不一,开发利用无序

目前,内容资源的标准和规范没有统一。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格式转换和结构化标引工作难度较大。在不同的软件环境下,数字内容以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在,如方正小样排版文件、文件、Word文件等,仅电子图书的格式就有20多种。数字内容存储和格式的多样性导致了很多问题,人们过分关注阅读终端和阅读软件而忽视了数字内容的管理和服务,造成用户选购方面的困难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数字内容管理战略必须要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保证。我国出版集团大多数是地方性、综合性出版集团,要借鉴国际出版数字内容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技术,通过资本运作和资源重组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管理。因此,数字内容管理的投入要具有较强坚定性,不能把前期赢利作为主要追求目标,而应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具体项目的运作参与数字内容管理实践,为进一步发展聚集资源、技术和人才,从而提高数字内容管理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

3.结语

数字内容管理标准化,有利于产业链的参与各方实现利益均衡和分工合作,从而整体降低成本。数字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内容本身的标准建设、技术标准建设和服务标准建设。关键是基础数据标准如数据格式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等。数字内容资源管理不只是对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而是还需要对这些内容资源进一步加工整合,对数字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标引,在此基础上细分内容资源。数字内容标准建设涉及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标准化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标准化参与和实施需要行业领先者承担更多的责任,应当联合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方力量,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加快数字内容管理领域各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目前国家推动的数字复合出版工程,会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相应标准的建立。电子文档读写接口标准UOML定义了电子文档的读写接口标准,即让不同格式的文档能够实现互相读写。这一标准的推广仍需要业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月沐.中国书业年度报告(2008~2009)务印书馆,2009.1.

[2] 黄先蓉,罗紫初等.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合同管理模版第7篇

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招聘版图设计员工时,除了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英语的应用能力等要求之外,大部分是考查专业应用的能力。一般都会对新员工做以下要求:熟悉半导体器件物理、CMOS或BiCMOS、BCD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熟悉集成电路(数字、模拟)设计,了解电路原理,设计关键点;熟悉Foundry厂提供的工艺参数、设计规则;掌握主流版图设计和版图验证相关EDA工具;完成手工版图设计和工艺验证[1,2]。另外,公司希望合格的版图设计人员除了懂得IC设计、版图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Foundry厂的工作流程、制程原理等相关知识[3]。正因为其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而国内学校开设这方面专业比较晚,IC版图设计工程师的人才缺口更为巨大,所以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工程师,就成为各设计公司和猎头公司争相角逐的人才[4,5]。

二、针对企业要求的版图设计教学规划

1.数字版图设计。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由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结合版图验证工具实现的。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加载准备好的由verilog程序经过DC综合后的网表文件与Foundry提供的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文件和I/O的库文件,它包括物理库、时序库、时序约束文件。在数字版图设计时,一是熟练使用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如Encounter、Astro等,鉴于很少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推荐学生自学或是参加专业培训。二是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的设计,可以由Foundry厂提供,也可由公司自定制标准单元版图库,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设计好标准单元版图使其符合行业规范至关重要。2.模拟版图设计。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无论是CMOS还是双极型电路,主要目标并不是芯片的尺寸,而是优化电路的性能,匹配精度、速度和各种功能方面的问题。作为版图设计者,更关心的是电路的性能,了解电压和电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知道为什么差分对需要匹配,应当知道有关信号流、降低寄生参数、电流密度、器件方位、布线等需要考虑的问题。模拟版图是在注重电路性能的基础上去优化尺寸的,面积在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是一个问题,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问题。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性能比尺寸更重要。另外,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作为前端电路设计师的助手,经常需要与前端工程师交流,看是否需要版图匹配、布线是否合理、导线是否有大电流流过等,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懂工艺而且能看懂模拟电路。3.逆向版图设计。集成电路逆向设计其实就是芯片反向设计。它是通过对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与分析、整理,实现对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结构机制等方面的深入洞悉。因此,对工艺了解的要求更高。反向设计流程包括电路提取、电路整理、分析仿真验证、电路调整、版图提取整理、版图绘制验证及后仿真等。设计公司对反向版图设计的要求较高,版图设计工作还涵盖了电路提取与整理,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工艺流程;而且还要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标准单元电路工作原理。

三、教学实现

合同管理模版第8篇

在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校对工作经历了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历史性转变,编辑的职责也在逐渐转化或分化。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编辑和校对的职责出现了交叉、混乱,导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进而影响了图书整体的编校质量。那么,新时期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创新编校管理模式,科学整合编校力量,最终确保图书产品达到高质量的出版要求?对此,笔者有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

在纸质书稿占主要地位的出版时代,传统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原稿进行文字加工,消灭原稿错误,使发排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传统校对则是以“校异同”为主要功能,基本职责是“对原稿负责”,目的是消灭排字拼版过程中的错漏,保证排版与原稿完全一致。原稿中的差错主要是由编辑负责处理,“校是非”是校对的次要功能。在这种模式下,编辑和校对的分工相对明确,双方各负其责,并有相应的奖罚措施,能够很好地保证编校质量。所以,很长一个时期,这种模式都是出版单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格局也发生了改变,编辑更加注重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而对书稿的文字加工相对有所忽视。编辑加工普遍粗放,导致编辑发排的书稿错误较多,本应由编辑负责处理的原稿差错推给了校对。苏州大学出版社原总编吴培华将这种倾向称之为“编辑职责后移”。校对不得不花很大气力改正原稿的错漏,有时还会替代编辑做文字加工。这势必会影响校对工作的质量。当然,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手写书稿,这样的新形势也要求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转变,使得“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这样一来,编辑、校对就出现了职能重复交叉、任务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的困惑。编校流程不顺畅甚至矛盾重重:责任心强的编校人员编校出来的图书质量较有保障,但其中存在浪费人力的现象;而一些责任心稍差的编校人员就有可能抱有侥幸、依赖的心理,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图书整体的编校质量会有较大影响。

针对这样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出版单位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出版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和节约成本,实行了“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也有的是增加了“印前质检”的环节。这样做固然可以缩短出版周期,节约人力资源,但图书质量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为“编校合一”自身也有比较明显的弱势。毕竟,编辑和校对的工作对象和任务不同,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根本上来讲,“校是非”不完全等同于编辑加工;编辑在进行文字加工时也往往因思维定式而疏漏掉明显的差错。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条是:能够胜任质检工作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编辑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校对的“精、细、详、慎”的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公正公平的工作态度和甘于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质检工作是比较容易得罪人,往往会出力不落好的。因此,实行“编校合一”加“印前质检”的模式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将编校责任转嫁到质检人员身上,反而延长了出书周期,最终使质检工作流于形式,等等。

那么,除了传统的编校分工和近些年实践的“编校合一”,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编校管理模式?即综合上述两种模式,避其短,扬其长,并参考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将编辑、校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种编校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国外编校协会、编校公司的运营方式,即将以往的多部门管理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并加大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各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混乱。在这个部门单元中,配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编辑、校对及质检人员,同时,还可以有一些专业的外编、外校人员(包括本单位其他部门的专业编校人员)。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素质、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让他们分别承担编辑、校对、质检等不同工作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工作。在具体运作中,责任编辑根据书稿及排版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按照过去“三校一读”的模式,可以运用校对软件或根据原稿的具体情况相应减少(或增加)校次,也可以在某一校次实行“编校合一”,最后交由质检人员进行质检,质检合格才能付印;若质检不合格,则应返回责任编辑再加工,然后再进行质检,直至质检合格。在这其中,减少成本、节约时间的可奖励,质检不合格返回再加工的要处罚。也就是说,这样的部门就像企业的一个车间,在合理的安排和调度下,保证生产出的图书产品在出车间前达到合格标准。

这样的管理模式将具有以下优势:(1)同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责任专一,可以避免责任不清、奖惩不明的现象;(2)在同一个部门中,便于各个环节沟通交流,缩短交接时间;(3)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科学调度编校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减少重复劳动;(4)根据原稿质量及编校人员的实际情况,可以减少校次和校样数量,节约排版成本;(5)在同一个部门中,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编校过程中,消除编校人员依赖质检的思想,实现真正的“编校合作”,形成更密切的“编校合力”,确保图书编校质量;(6)更加充分地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及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提高全体编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7)有利于编校人员自觉学习以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合同管理模版第9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学习对象;数字版权管理;内容打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引起了法律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版权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权人和公众利益,支持用户对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是当前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教育资源的构建缺乏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资源问的交换缺乏一定的版权保护及权利管理机制。众多的资源库拥有者不愿意进行无偿地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资源整合和共享严重受阻。目前,国内有关资源的权利描述和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正在大力开展权利描述语言和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CLOIS项目。数字版权管理在教育资源的权利描述、内容模型建立、权利执行机制和安全的访问控制协议和算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而这又是推动网络教育沿着纵深方向应用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安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访问控制协议和使用控制协议的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在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字版权管理体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够深入。

(2)没有教育资源权利描述以及对应的应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义上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技术及教育资源内容权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关学习对象元数据和内容包装等规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资源可信任执行环境及执行策略。我们对权利可执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的许可证模型、控制接口和权利执行策略。

(4)缺少对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保护实际应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资源有两类保护方法:一类是基于开放共享许可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类是基于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简称DRM)技术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该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数字水印等技术来控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授权范围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教育资源的版权。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学习对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版权管理模型:然后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关研究

1 国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现状

教育资源的DRM主要涉及资源、权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目前,DRM系统的使用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DRM解决方案。例如:微软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这些解决方案总是与一定的商业模式结合,并主要针对某类媒体资源和具体应用环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欧盟资助的远程教育编辑和分发网络协会。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字版权存储信息。学习对象及其元数据被存储在分布式的知识库系统中。当需要资源时,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或者个人管理获取资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设计并执行了分布式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权利描述语言与学习资源标准相结合,不仅设计了一套软件应用产品,而且还为其国家学习基础框架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系统、实践内容和相关协议。

2 学习对象技术&版权保护

学习对象是一种可重用的教学资源构件,它是指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学习对象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它是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IEEE采用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来表示学习对象信息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学习资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树形结构定义学习对象属性的通用概念数据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描述学习对象属性的语义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换。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个类别组成,分别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数据(Meta-MataData)、技术(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权利(Rights)、关系(Relation)、评注(Annotati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

数字版权管理是对数字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DRM技术融合了数字签名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Open DRM根据超级分发模式将一个典型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控制组件。

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

1 教育资源DRM系统模型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权利创建、权利和学习对象的管理、学习对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创建模块负责管理权利信息,创建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并指定权利的相关使用规则。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内容存储和权利交易,包括将数字内容和内容的元数据信息存入管理系统,处理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块的功能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如图1。它由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服务器包括存储学习对象库、学习对象的标识信息库以及对学习对象进行安全处理的打包工具。该组件主要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存储、加密等功能。我们首先将内容处理结果以及生成的学习对象标识元数据等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可分发的受保护内容,在传输中保证了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打包过程还负责为学习对象创建默认使用权限。最后,将加密密钥信息和权限信息一起发送给许可证服务器组件。

许可证服务器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密钥库、权限库、用户身份标识库以及DRM许可证产生器。该组件主要对客户端身份可靠性进行认证,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生成并发放内容许可证,在有必要时会产生相关的电子交易过程。

客户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内容浏览器等工具组成。该部分不仅能够收集用户身份标识等信息,组件中的DRM控制器还负责申请许可证并对内容的使用进行控制。它能够严格按照许可证中的权限和条件来控制执行相应的操作,是DRM系统实现授权使用控制的关键。

图1中,学习对象保护和执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密,并封装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将打包封装好的学习对象通过超级分发或其他方式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对收到的加密包进行完整性验证。

(4)用户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学习对象的使用许可证。

(5)播放程序依据许可证中的信息执行权力,并记录相关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构模型

(1)内容加密和包装

内容(CP)包装不限定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它为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规范,在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的基础上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内容包装是数字版权保护执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对内容进行加密。采用学习对象技术描述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被整合继承并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比较统一的内容包装标准是基于LOM和CP的相关规范,本文结合这两个标准构造出内容包装模型,如图2。

(2)权利描述

在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用权力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权利描述语言框架模型由资源、主体、权利、义务、约束组成其中,主体指权利的者和权利获得者;资源指受保护的学习对象;权利指主体对资源所拥有的操作;义务指主体在行使一定权利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约束指主体对资源使用相应权利时应满足的条件。

目前,发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组织提交的ODRL。这两种权利描述语言已经被有关标准组织采纳使用。本文考虑到ODRL的简单、开放和易用性,以及它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的特性,推荐采用ODRL对学习对象的权利进行描述。研究中,具体的权利描述通过许可证的形式来实现。

(3)许可证结构

许可证结构模型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和它们的关系构成,如图3。

许可证文件,即许可证集,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四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定义在“授权”中,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权利给特定的主体;权利与资源相关联,为主体使用相关资源的权限;主体对特定资源执行权利时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Issure模块包含了者信息和签名信息。

本文中的许可证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个许可证组成,在许可证集中,每个许可证都是唯一标识LicenseID。为了保证DRM系统的可靠性,许可证在发放和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识别身份,必须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窃取。同时,客户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来存储和管理许可证。

(4)客户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用户身份标识和用户机器信息,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授权,以及存储和管理许可证,控制学习资源的使用。客户端组件是执行版权保护的核心模块,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关键。

3 DRMS与e-Learning系统的结合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应该是e-Learning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与系统的其他现有模块整合在一起。如图4展示的是以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包含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模型。

DRM系统与LCMS系统整合的体系结构被划分为三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库,它用来对可重用学习对象进行标识和存储。参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将网络上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对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内容对象(SCO),通过内容制作工具转化成标准的学习对象。

应用层包括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S)、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管理系统(CMS)。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储存到内容对象库。由于学习对象受DRM系统保护,用户通过LMS访问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它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网上的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并储存到内容对象库。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受到DRM系统的保护,通过资源管理系统的学习对象受到DRM系统的保护。这些可重用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间共享和检索。由于这些学习对象是受DRM系统保护的,当用户通过LMS访问某个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户层包括浏览器以及播放器在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与DRM系统交互,并将学习对象呈现给用户。

四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应用案例研究

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及其系统已应用到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项目中。下面以一个视频教学资源为例,探讨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

1 视频教学资源内容安全包装

打开已安装好的客户端打包工具,如图5所示。

将已创建好的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内容打包工具对资源进行打包封装。打包工具首先创建关于这个资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动填写: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以及默认使用权限。然后,选择开始打包,系统将根据资源打包者填写的相关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头。然后一起封装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将加密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打包后的视频文件不能直接打开,选择以记事本格式打开,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头,其他信息是不可读的密文,如图6所示。在文件头中只能看到刚才手动输入的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等信息,其他信息为不能识别的密文。

2 版权保护下资源播放许可及使用

用户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下载到该视频资源后,不能直接打开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连接登录到DRM服务器请求许可证。图7为播放器中嵌入的请求许可证界面。

成功获取许可证之后,才能在指定的机器上观看该视频资源。同时,客户端播放器组件会自动读取本地许可证,提取出视频文件的加密密钥,然后解密并在播放器中呈现给用户。此时,播放器组件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新许可证信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