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0: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付秋玲 吉林省舒兰市第十一中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我们
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
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
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
式。”那么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学习中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下
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
一、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三学生刚接
触化学这门学科,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心理基
础和认识基础,学生往往会出现学化学到底有什么用处的疑问和
对学化学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初三教学伊始阶段,不
要急于授课,先从诱导兴趣入手。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
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实验做为化学
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
件下再现,他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
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学生对化学的喜爱,大多源于
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因此,开学第一课可以首先做几个化学游戏
或趣味实验,如鸡蛋能自动游动。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大半杯
清水,使水的深度比鸡蛋的长度高几厘米。把一个完好的没有变
质的鸡蛋放入水中,这时鸡蛋逐渐沉于水底。然后往水里加入一
定量的浓盐酸,使浓盐酸的体积是清水体积的 1/15 左右。同时往
茶杯里滴入一滴洗涤剂,并将溶液搅拌均匀,不久蛋壳表面出现
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少变多。过一会儿鸡蛋便缓缓上升,并
且还会上下沉浮或不断翻转。再如,利用白磷的着火点低,将白
磷放在纸上表演气功,用手将纸搓燃等等。这些现象使初学化学
的学生看来十分有趣,于是同学们就会带着疑问主动的接触化
学,使其产生我要学、乐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局面,以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标。
二、化学实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家研究的基础,我们学习化学同样离不开实
验。如讲“金属活动顺序”时,我们做这样两个实验:(1)取
少量镁、锌、铁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里,观察现象。同学
们都能观察到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镁与盐酸反应速度最快,锌
次之,铁与盐酸反应速度最慢。(2)再取一小片铜和银分别放
入盛有稀盐酸的两支试管里,观察现象。金属表面无气泡产生,
证明铜、银不跟稀盐酸反应。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金属是否与
酸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我给出金属的化学活
动性顺序。这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我们
结合实验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
出: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
能置换出酸里的氢;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
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也就是说,在上述反
应中镁的化学活动性最强,锌次之,铁的化学活动性最弱。上面
这些化学知识,如果离开了实验教学,学生学起来既抽象,又空
洞,还乏味。化学实验教学则能变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生动,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掌握这些化学
知识。
三、化学实验,帮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
尤为重要,实验教学也就成了我们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夫,单靠死记
硬背,则容易遗忘。当前,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国不少
学校仍然存在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等现象。由于
化学实验要花费不少时间,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
示实验,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了“讲”化学实验,而学生
只需要“看”实验、“听”实验和“背”实验,这就造成了现在
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如果把实验基本操作
的教学搬到实验室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实践,既可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容易、印象深刻;几次练
习,操作自如。在教学中我采用边实验边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在
实验中得到实验技能的培养。如:试管如何加热;酒精灯的使用;
如何取用药品;如何连接装置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
操作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知识运
用的能力。所以,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起着其他教学方法不
可替代的作用。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严谨治学的学
习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基础
上,着眼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 O2,CO2
两种气体的制法后,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和药品,让
学生自选仪器,亲自动手操作制取这两种气体。从 O2,CO2 两
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
集方法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来
复习这两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等。并列比较,对比进行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得到系统的认识。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自然、社
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或问题是学生似是熟悉,实则陌生的。教
师如果能巧妙的将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孕育悬念,
使学生进入“心求知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必将极大
的激发学生揭示悬念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在揭示悬念的过程
中,必将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调动学生
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将会主动探索,独
立创新。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我们对所学知识不断从感知到理论,从肤浅到渊博的重要手段,
是我们认识世界、研究世界、创造世界的基础。每一位化学教师
都应该认真组织好化学实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
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简介:
【关键词】化学实验 课堂教学 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必由之路。高中化学新课改更是强调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将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化学教师如能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地用好和做好这些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化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脑海里留下的不仅是枯燥的知识,还有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以下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化学实验运用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窗口,生动形象、剧烈奇幻的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设计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令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成卤元素”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准备一张白纸,用淀粉溶液书写“圣诞快乐”四个字,并晾干。再准备一个喷壶,灌有碘水。开始上课时,请一位学生双手举白纸,老师向白纸上喷水,学生们会立刻看到纸上出现了蓝色的字“圣诞快乐”,然后发出惊讶的叫声,纷纷问老师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通过这个趣味小实验立刻抓住了学生探究的心理,瞬间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会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这时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大大地提高,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再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就能很快地掌握要学的新知识,课堂效率肯定会大大地提高。
我们不但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师生、生生互动。当教师提出演示实验由个别学生到讲成时,学生会跃跃欲试,都想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形成一种“动”的气氛。在学生代表“登台表演”的同时,台下的学生进行评判和纠正错误,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和操作方法,这样由台上局部“动”,牵引台下整体“动”,形成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这时,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适时抓住时机,讲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亲自参与和教师的讲解,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使新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1.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探究实验为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和引导是同步的,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另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论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要及时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控,为接受新知识铺平道路。通过探究性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这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操作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各方面的典型实验,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的优劣进行思考或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创新能力。如在进行硫酸性质的实验中,同学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对实验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例如:课本上关于浓硫酸性质的实验是铜片与浓硫酸反应,用铜片加入浓硫酸后再一起加热。这样,铜被浓硫酸溶解这一现象较难观察到,经过如下改进,效果明显了许多。具体操作如下。
(1)用一长铁线缠住一长条形铜片。
(2)向试管里加入少量浓硫酸,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之。
(3)把铜片伸入试管,可见有气体产生,用紫色石蕊试纸检为SO2。
(4)拉出铜片,可见铜片被溶解去一部分。若继续伸入,又溶掉一部分,可反复进行(硫酸足量的情况下)。
【关键词】激发兴趣 动手能力 思考能力 理解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17-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很多知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离开实验,一切理论都变得空洞无力。学生对自己亲手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会理解深刻,也更容易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家庭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一 家庭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师可以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适当地布置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做“清水变牛奶”的实验,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些石灰水,用一根吸管往石灰水中吹气,就会看到清澈的石灰水变得浑浊。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本上学到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既可以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欲望,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 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大部分只是教师操作,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实验,因为教学条件所限,学生很难有大量动手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导致学生觉得学习枯燥,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有更多动手的机会,家庭小实验就是最好的选择。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可以寻找一些易得药剂或代用仪器,进行简易的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如在学习完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用蜡烛来验证灭火的原理,在用家里的大水杯代替烧杯进行相关的实验,很容易得出实验现象。又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后,布置学生回家做自制净水器的实验,让学生找家里的替代材料,自己做实验,观察效果,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化学教学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许多家庭小实验都源于生活又略高于生活,在家里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同学间的互相讨论,学生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完成实验,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如在学习了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后,布置学生回家验证家里常用的苏打粉里面是否含有碳酸盐,让学生从家庭用品中寻找物品来替代实验室药品,这种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完成的实验,对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同时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四 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物化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05-0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中小学教育对作业的重视不断提高和强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对作业环节持忽视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作业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经验。
一、高校课堂有效教学被弱化
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的有机结合,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对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指高校教师最大程度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既是高校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1,2]。
课堂是高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尽管如此,高校教学课堂由于扩招导致的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僧多粥少的局面依然没有本质性改变,课堂有效教学依然处于被弱化的境地。各高校的教改相关项目研究的经费基本只够教师“足不出户”在本校内进行一些简单的教学改革尝试,而每年国家及各级政府针对高校教学改革的相关经费资助也是杯水车薪,高校教改现状堪忧。提升高校的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是应对教学投入短缺的传统“特效药”,作为教材三个构成系统之一的课堂作业似乎更有“文章”可作。
二、作业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作业批改的重要作用
高校课堂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人数多,而教师常常一人唱独角戏。尤其一些公共课,几百个学生围绕着一个教师挤在一间阶梯教师上课是常态。而一些专业必修课,一个教师面对几十近百人讲解也是很常见的。如果按照传统的中小学的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家长更没有提供作业批改帮助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多数高校教师而言不留作业是常态,留了作业不用上交也常常是老师们的习惯做法。原因很简单,对于多数高校教师即使留了作业,也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批改,尤其是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特别是理工科类的高校教师,他们不仅要进行教学,科研任务也很艰巨。但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与学的互动,这个互动过程需要调节,作业批改就是这个互动过程的优化。作业批改是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否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对作业批改重要性的认识会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对作业批改的积极响应。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作业批改方法,最终教师也会因心有余而力不足选择放弃。因此探讨并优化适合高校教师的作业批改方法是提升作业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一个主要途径。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作业批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高校作业批改方法:
1.随机选择批改。高校学生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学习自主性很强,很多时候他们对教师的作业认识不够,如果没有学分的压力和督促,学生很难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堂教师留的作业。因此,把作业和学分相结合,同时采取全班留作业而随机抽取的批改形式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批改工作压力,同时在具有较大作业样本的条件下得到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反馈。
2.面对面批改与小组互改相结合。很多时候高校的作业是开放性的,这意味着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是一个。而且在互联网几乎可以链接世界各个角落的背景下,如何避免出现网络版作业和雷同作业成为高校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进行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实验小组把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对于开放性作业,常常随机选择每个小组的一个同学,进行作业的面对面修改,然后,在组织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相互批改。这样教师和学生的面对面的作业修改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答案,而且如果学生出现了网络版雷同,则不仅在一个学习小组内会被发现,同时,在其他小组内也难以藏匿(不同小组之间也会进行)。
3.及时公布答案与组织作业讲评。作业的批改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形式,每一个教师都可能形成自己的作业批改方法和方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作业批改,及时公布答案与组织作业讲评均不可忽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巩固已学知识,预习新知识和接触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有很大的探索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等的不足,学生的作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错误。如果教师不及时提供答案,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没有被订正,不足没有被补充,则这些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作业的作用则大打折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课堂中采取了以优秀作业为讲评的模板,同时提供作业答案的形式。不仅对作业优秀的同学进行了积极暗示,起到了带动其他同学学习的作用,而且及时地指出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三、作业环节可以在高校教学课堂发挥更大的作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忽视作业环节的课堂教学是容易被遗忘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变成水中月和镜中花。相比较欧美的课堂教学,中国高校的教学课堂相对来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明显的被加强,欧美的高校课堂通常师生的互动是其主体和灵魂,但是学生的课前和课后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相对就比较繁重。笔者在自己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借鉴欧美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了设计和改革:课堂作业内容的选择不拘泥于学习过的内容,也选择未学习的内容作为布置的内容;作业的布置时间依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进行变化:教学中重点内容提前布置作业,而难点内容课前和课后都进行作业布置;课前布置作业进行教材学习难点的预攻关,课后的作业布置对难点进行复习、消化和巩固,同时知识点多的章节作业布置相对密集;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作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监督学生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研究结果证实学生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条件下重复次数的多少与学习进步无关,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的评改是课堂作业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的同时可以发现作业的量是否合适。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通过作业能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高效性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本学科的主动性,而课堂作业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进来,所以很容易形成积极主动的群体学习效应,恰当的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环节。
四、未来展望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动教育的国际化,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教育历史的大国,如何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让我们的高校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是每一个高校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课堂作业可以在教育投入相对滞后的条件下为构建高校有效课堂教学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政府相关教育机构如何协调和应对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中突出的问题,将直接决定中国高校教育的成败。
五、结束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扩招后正处于一个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还是现在大力提倡的教育国际化,其本质都是为了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已经不是一个学校或一个专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我国整个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一个高校一线教师,面对实际的教学环境从自己的工作条件出发,充分挖掘作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教学;自主学习;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目,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能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发挥各个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要真正地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化学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实验探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把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思考,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从教材中就可以寻找答案,先用盐酸把溶液酸化,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这里选择盐酸酸化溶液,可以用其他酸来替代吗?比如硫酸或是硝酸?而选择氯化钡这种钡盐来检验硫酸根,可以用其他钡盐替代吗?比如硝酸钡?还有,加入盐酸与氯化钡的顺序可以交换吗?通过讨论和实验解决学生头脑中的遗留问题,培养优化实验方案的意识,感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认识过程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通过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二、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烦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教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可加以改进。下面以“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为例。
1.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按照教材中进行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铜片浸在浓硝酸中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2)产生的气体量较大,浪费了药品,反应后吸收不充分,会造成大气污染。
(3)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步骤太烦琐。
(4)在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物的吸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倒吸现象。
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1)在集气瓶中装入3~5 mL的浓NaOH溶液。
(2)用砂纸摩擦细铜丝表面,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放在青霉素瓶中。
(3)把盛有2~3根铜丝的青霉素瓶用镊子放进集气瓶中。
(4)用胶头滴管吸取1 mL左右的浓HNO3,通过自制泡沫瓶塞插入到集气瓶中。慢慢挤压胶头滴管,使浓硝酸加到青霉素瓶中。立即看到青霉素瓶内发生剧烈的反应,铜丝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溶液变成蓝色。由蓝色逐渐变为绿色,伴有红棕色的烟雾,不断地从青霉素瓶中逸出,直至充满整个集气瓶。
反应完毕,待几分钟后发现集气瓶中的气体颜色由深变浅,直至变为无色。但溶液仍为绿色。
3.实验优点:
(1)整个装置为全封闭,无污染,安全可靠。避免了原装置的缺陷。所有产生气体的实验全部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避免了对大气的污染。
(2)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快捷,现象明显,时间短,效果好。
(3)试剂用量少,实验器材简单易得。
(4)用胶头滴管滴加浓硝酸,易控制反应速率和试剂用量。
教师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实验创新融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STS”教育思想
“STS”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教育。“STS”教育思想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实验在“STS”教育中有着学科优势,目前的化学实验课程中不少应用性实验已经渗透了“STS”教育思想。这类实验主要是将化学与工业、农业生产、社会与生活、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用化学方法检验牛奶中是否掺有蔗糖(间苯二酚法),取牛奶1 mL于试管中,加入2滴10%的间苯二酚乙醇溶液和3mL盐酸(2∶1)摇匀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1分钟,如呈现红色则表示有蔗糖。从这些小实验中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离不开生活,科学是在生活中产生并服务于生活的。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高中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较高,注意力、合作能力较强,完全可以在合适的化学教学情景中探究化学家的生平、社会环境、教育和成长道路等素材,从中得到了书本和教材上没有的结果和规律。这种学习体会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使学生由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对于教师而言,心思不必全放在教材、参考书和教案上,而是放在倾听学生、发现问题上,从教学过程中的传统角色――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纪律的“管理者”中解脱出来,演变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例如在学习铝的时候,就可以引入铝的使用和冶炼历史。通过铝的冶炼和广泛使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辛,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是通过很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也让学生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知识的宝贵,从而去珍惜这些宝贵的知识遗产,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铝在100多年前是一种贵重金属,比黄金还贵被称为“银色的金子”。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制造了一顶比黄金还贵的“铝王冠”,这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在化学界铝也被看成最贵重的。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赠送给门捷列夫。这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什么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铝在当时会怎么值钱呢。原来铝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金属,一般的还原剂很难将它还原,因而铝的冶炼比较困难。铝从发现到制得纯铝,经过十几位科学家100多年的努力。由于科学家们的努力才使铝变成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也才有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铝制品。
2 培养学生进行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
1)科学的精神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永不放弃的精神。他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从没有放弃研究。最后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从中学生们体会到: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每一项科学的发明或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
2)科学的精神是敢于质疑。对于现有的认识、观察到的现象都要问―个为什么?看看是否真的有根据?根据是否充分?是否有漏洞。近代化学奠基人波义耳如果没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就不可能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雷利、巴拉尔如果不对研究中的异常现象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发现元素氩和溴。所以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3)科学的精神是继承。在元素周期律的不断完善中很好地说明了继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纽兰兹的“八音律”等元素分类工作的基础,就不会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在此基础上,周期表又经过了零族的增加、莫斯莱的原子序数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研究周期律,周期表也出现了维尔纳式、波尔塔式等多种形式。科学的继承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辩证地扬弃。如:“燃素说”虽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它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公式、定律和方法仍可被利用。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认识自然界的道路上应当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经历化学家的探索历程,逐步领悟化学家的创新思想;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成就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艰辛努力,有时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3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史教学中着重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使他们真正了解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正确看待伟大祖国的现状和光辉未来,以提高他们民族的自尊心与责任感。利用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发明或创造的资料,如举世文明的火药、造纸术的发明,瓷器的制造、食盐的利用、钢铁的冶炼等,从而使学生感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如陕西出土的秦代古铜剑仍光泽夺目、锋利如初,说明我国当时已有用铬化合物使铜钝化的技术。这是世界上这方面最早的技术成果。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曾介绍了我国古代炼钢的技术.“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说明我国早在明代已掌握了炼钢的方法。同时指出我国目前钢的品种和平均能耗还赶不上发达国家,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他们立志奋发图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我国近代现代化学家的事迹也要结合相应教学内容介绍。比如侯德榜博士立志在国内发展化学工业的事迹;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对某些原子量的修正已获得国际认可的事实;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80年代我国首次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创举等,这些事例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渗透环境保护知识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可以介绍他们对环境的危害。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关键词]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家庭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28-01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和生活实践是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选择。
一、深入课程标准、充分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程改革标准,我们发现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不仅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特别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内容,同时引入了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化学的实验中来。我们要利用好实验这一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科学的态度、价值观,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初三化学是每一个升入初三的同学增学的一门功课,也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未知领域,但他们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化学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化学,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是通过这样几种途径实现的:
(一)加强、改进演示实验教学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能显而易见地帮助学生阐述、分析、验证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生活中他们遇见的无法解释的现象。我进行演示实验时,尽量做到演示操作规范、使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些。为学生今后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础。例如,在“3-2分子”这一节教学中,我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入试管,再将滴有氨水的棉花堵在试管口的组合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上感受到分子的运动,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我用试管、气球、注射器、铁片代替教材的实验,不仅直观,更安全环保,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了实验现象又帮助学生牢记了燃烧条件,同时还建立了环保的意识。
(二)开发课后的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让化学知识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绪言课中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完全可以自已动手完成这个实验,而且通过实验记录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验时记录不完全的地方,并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再比如铁生锈的实验,如果在课内做需要的时间很长(大约一周的时间)。但把这部分留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对课上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对钢铁生锈、防锈的知识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三)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传统医药学研究非常重视人体的气、血以及津液的运行情况[1],气停滞不行即为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即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即为血瘀。血瘀症一般是指由于火热、寒凝、气滞以及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血瘀致血行不畅。随着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理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现选择近几年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有关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1.2方法把CNKI作为主库,检索年限设为2008~2013年,然后输入题目、关键词、主题词等分别检索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文章并逐一下载。把《中国药典》、《中药学》以及《中华本草》作为参考规范[2],针对针对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
2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累及使用次数485次。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见表1)。
3讨论
3.1改善血流动力学血瘀患者多数表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如器官或部位发生循环障碍、血管狭窄、闭塞以及血流量减少。活血化瘀中药具有促进血液运行,增强循环的作用。以往研究中,将20mg/kg剂量的桃仁的水提醇沉制剂直接注射于犬股动脉,注射10min后发现股动脉血流量增多,表明其具有快速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应用麻醉犬心灵安,药物分成为党参提取物浸膏,剂量为15mg/kg,通过呼吸机对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增加实验动物的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所以活血化瘀中药对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具有很好疗效。
3.2改善血液流变学中医理论中瘀属积血;瘀症属积血之病。血瘀与血液停积无法流通有关,所以由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方面考虑,血瘀证属于血液循环障碍,或是血液流变学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活血化瘀中药通常可改善患者血液的聚、凝、黏以及浓等状态。郑楚等学者[3],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分别给予1、3、4.5g/kg桃仁油,连续7d,再应用全自动流变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血凝仪对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其可以减少模型动物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压积。还有试验对血瘀模型大鼠注射姬松茸水提物,剂量分别为2.5、5g/kg,1次/d,连续7d。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黏度。在活血化瘀研究中血液流变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血瘀动物模型的复制、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以及活血化瘀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3.3改善微循环微循环指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包括:动静脉短路、微静脉、毛细血管等。王平等[4],通过给予大鼠活血散瘀颗粒,药物成分:金银花、竹节参、钩藤等,剂量为16g/kg,1次/d,连续9d。在末次用药后1h,根据Chambers法制作微循环标本,通过Aver Ezeapture图像分析系统监测微循环变化。结果发现,其能有效抑制肾上腺素导致的大鼠肠系微循环动脉管径缩小,流速减缓,毛细血管开放数量降低,从而改善微循环。相关研究给予小鼠山楂叶总黄酮,剂量52mg/kg,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药后1h,其耳廓毛细血管的变化。结果发现山楂总叶黄酮能有效增加模型小鼠耳廓毛细血管的微静脉口径、微动脉以及开放数量,从而改善微循环状态。
3.4抗血栓血瘀证患者通常血液处于黏、浓状态,血流缓慢,且血小板容易在血管内膜损伤部位黏着,致使血栓的形成。崔永安等[5],通过给予血瘀模型大鼠赤芍总苷,剂量为20mg/kg,连续6d,并观察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红细胞聚集于血小板聚集,延缓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减少全血黏度,降低血栓的产生。有关资料把水蛭超细粉配制的0.09g/ml溶液,剂量为10ml/kg给药,1次/d,连续5d。通过剪断尾尖的方法对小鼠出血时间进行测定,应用血栓测定仪对血栓长度予以测定,称干、湿质量。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对模型大鼠静脉血栓形成产生抑制,降低静脉血栓质量。
3.5其他药理作用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活血化瘀中药的其他药理作用还包括: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抑制炎症、抑制肿瘤、镇痛、兴奋子宫平滑肌、调节免疫功能等,在大量临床试验中均获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
综上总结,针对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的大量研究资料回顾分析可知,其涉及临床各科多系统疾病,但是因为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单体化合物、提取物、单味中药以及复方中药,其药物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单体成分的分离及相关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还需要进一步不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魏领地,周建平,王志斌.抗栓胶囊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8(6):32-34.
[2]梁莹,周萌.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165-167.
[3]郑楚,唐金良,杨冬业,等.活血散瘀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6):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