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2 09:24:22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1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管理;理论;实践;课程;创新

1.前言: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社会各个领域从各个层面之上对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由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之后的人才是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和周遭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所以由此可知专业性强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来说重视的是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致力于以此危机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2.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展开分析

2.1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

紧密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校企资源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结构布局,建成“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突显就业、研发、实训一体的综合效益功能。校内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整合实训场地和购买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建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职业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其中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实现在专业群内共享,涵盖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和共享能力,制定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实训标准。形成具有专业辐射效果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此实践教学平台上可完成本专业体系中60%以上的实训内容的学习。校外与本地区体育场馆行业、高尔夫行业、体育培训行业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满足校外实践教学、实习的需求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2现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

因为在开展实践教学相关活动之前制没有制定出来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系统性也就成为了一项有待提升的项目。没有针对实践教学展开系统性的规划工作,一般情况下开展的设置和安排工作的随意性都是比较强的,产生的结果就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较为低下,学生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掌握的专业技能的零散程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就需要在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从而就能够使得实践教学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现阶段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使用到的创新措施

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的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开展,就能够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牢固程度和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实现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主要形式有:课上的小组讨论、课余实践的理论教学拓展等等。课上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以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主题,教师在讨论正式开展之前是需要设定出砻魅返奶致壑魈夂涂己朔绞降模小组中的各个相关成员以主题和考核方式为基础展开讨论活动。课余时间理论知识拓展其实就是以一门专业课程或者多门专业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进入到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等相关的体育性质的组织中开展调研工作,并在调研相关工作结束之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拿到课堂当中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之所以会开展课程中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及时的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且逐渐的将这种实践能力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认知实习其实就为为了能够使得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对体育组织以及体育企业形成一个感性层面上的认识,,以便于能够使得学生对体育组织施行的经济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经济管理知识形成大致的了解,从而就能够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涉及到的知识的范围、工作特征以及工作性质形成一定的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的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来,以便于能够使得后续的理论、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专业思想。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需要开展的认知实习是可以划分为学校内部和小学外部两个方面的,在校外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知实习能够对体育组织的销售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大致的了解,在对问题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找寻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就能够将学生使用体育经济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

参考文献:

[1]许睿博.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

[2]李军岩. 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85-87.

[3]刘雪. 关于构建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4:3.

[4]叶心明,王跃,朱晓东. 关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2005:1.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2篇

    我国大学生创业对于解决就业、激发社会正能量、改变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创业不能只靠激情,理智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创业创新。这就需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改善创业创新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通过对三百多位学生的实践模拟课程的调查、以及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的观察来看,大学生创业缺乏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尚不足够,较多的创业创新项目缺乏资金来源或者来源不足,;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技能欠缺。据调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其中仅有42%的学生愿意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的外部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氛围需要大力改进.

    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学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二、SMELL模式内涵与教学实践检验

    (一)SMELL模式内涵

    SMEiL模式(STRATEGIC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Learning),即战略性创业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些大学自2006年以来,结合国际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围绕强化学生创新知识转化能力建设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通过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力求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业创新型综合能力人才的新路径。

    其中STRATEGIC是指(如图):

    Simulation Learning----商战模拟学习。主要学习形式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全球创业实战模拟、全球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大赛以及各类科技作品大赛;

    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是创业创新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Role-pla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角色扮演和互换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过程的角色扮演和互换性,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问题的解决过程;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ed Learning ----知识整合应用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导向是以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所学综合管理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为前导;

    Target-oriented Learning ----目标导向型学习;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

    Entrepreneurship Chain Learning----创业学习链;教学程序是基于“创业活动 + 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 的创业学习链进行的;

    Global Environment Learning----全球化商业环境学习;创业创新教学背景是基于全球化商业竞争的环境的,国际创业论坛,国际创业交流平台,国际创业培训师的培训项目为此提供良好的全球化商业学习环境;

    Innovation-driving Learning----创新驱动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这也是创业创新教学效果最终评价的依据。

    Competition-pushed Learning----商业竞争推动式学习。创业竞赛、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平台是主要教学工具,通过竞赛机制,这些工具能够为学生的商业竞争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SMELL模式下教学实践检验

    在SMELL内涵理念下,对五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实战模拟教学,通过实战模拟教学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真实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思维效果,并对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锤炼。通过对教学结果的统计以及实践教学的体检,发现了以下成果与问题:

    1.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的成果

    (1)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体会。

    五个班级共二十五组,每个组都进行了职务分类,每个组成员根据自身的性格、特长、专业等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分工合理的工作效率,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并能通过讨论、会议等形式灵活处理团队工作的效率问题。较好的领会了团队合作的实际问题以及处理方式。

    (2)商战模拟与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实践领悟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面临着未知的模拟实战环境,往往会发现角色担任中的不适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分析进行角色互换等手段进行解决。另外,在商战中,还存在违约、欺诈等情景设置,为提高学生的契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而这些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体会的内容。

    (3)以最终综合实力比较为目标,推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在最终考核中,以商业运作战绩作为考核结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业积极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个小组又参与了挑战杯竞赛以及实际创业项目,目标导向在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专业知识的整合过程得到深化。

    在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中,财务、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知识需要完美的组合,深化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讲述性的专业链条无法让学生充分领会,但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较好的贯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使用得到很好的深化。

    (5)教学各环节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创业促进了学习、商业化的环境以及商业竞争模拟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通过仿真的实践教学,结合着竞赛等的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主要是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觉知识的缺乏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学习,弥补由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所造成的缺憾。

    2.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中发现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与竞赛等的综合观察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搭便车现象严重

    在团队合作中,有部分小组成员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影响了团队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小组的工作效率。由于没有解雇机制的存在,所以团队无法顺利的解决搭便车问题,这与实际环境有差异。如果设置解雇机制,则会造成学生考核没有分数,也包含了一定的强制性的特点。此问题需要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2)面对违信等社会常见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处理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生多起违信现象,经过统计:企业间交易出现三次违约现象。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未签订合同,口头协议被违信,导致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等现象。学生的社会经验需要得到提高。

    (3)战略思维有待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大多缺乏战略规划,对战略型问题忽视情况比较严重。经过访谈,得知学生对于战略问题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认为理论性的东西不适合实战创业创新。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大学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

    (4)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略显不足

    在所有几百名学生中,最终参加相关比赛的经过考察大约为20%,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理念不积极,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其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外部环境不允许进行创业创新。

    三、基于SMEi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推广建议

    综上所述,推广smel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内部改进两方面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效率与积极性,并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

    (一)外部环境方面建议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体系构建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招收制度,并随后鼓励全国各大高校扩大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并具备行业或职业实践创新能力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加快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推进,培养高理论,高创新,高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着重强调: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协调发展[1]。培养面向前沿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国内各大工科院校的义务,也是国家新形势下的历史责任。1985年,华北理工大学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河北省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也是河北省同时具备招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十大高校之一。研究生学院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已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拥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并建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个唐山市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重视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行学校、招生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目前已立项教学改革课题百余项,涵盖创新素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培养管理、质量监控、导师队伍建设、生源质量等多个方面。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在全国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研究生学院成立以来,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不断研究探索,努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教育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砥柱力量[2]。党的十明确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和知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并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写入“十三五”计划中,可见国家已经把实践创新认定是国策,也是当今阶段重点发展提升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输送者,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3]。国家重点加大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推出有利于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策,并在全国推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制度,为全国高校提供充足的培养经费和机会,着重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一项体现国家和高校重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决心,也是国家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可见,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对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国家教育迫切的工作。

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一套由多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明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的体系[4]。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华北理工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重视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例的衔接,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断进行探索与优化。同时,给合学校多来年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的一些优势和办学经验,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逐步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工程实例,并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成套教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学校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新型课题组的组建,课题的选择,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新型课题组的组建。传统课题组的组成是由各教学单位组织指派构成,该形式的特点是:强迫性、主观性、自由度小。这种形式的课题组课题相似,研究领域狭窄,极大阻碍导师和研究生思维的扩展。教育部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目的就是让研究人员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研究方向、某一学科。摒弃传统课题组的制定安排,学校多次举办学术交流和学术沙龙活动,让研究人员倾听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研究的成熟或热门的理论,针对自己研究内容,寻找研究方向方法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根据自己学科研究方向的需要,自由结合,不限制某一单位,实现了全校的学术融合。例如,学校电气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人工脑”课题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新型课题组的创建,不仅开阔了研究生的研究领域的视野,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的选择。课题一般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分别重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若选择理论性的课题,很有可能在三年学习生活中,忙于读论文,写论文,理论水平很高,但毕业面对实际工程工作无从下手,理论和生产活动严重脱节。若选择实践性课题,那可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严重缺乏理论知识,与国家实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学校鼓励博士生和研究生导师,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结合,为学生选取理论和实践能够相结合的课题,这样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的教学培养体系何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三)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我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大都采取双导师培养,即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其目的正是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复合型”人才。但是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度多呈现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中,研究生学院就怎么处理好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关系的问题展开激烈全面的讨论,产生了统一的意见,并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中。意见中指出:加强校内导师理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切身实地跟随校外导师认识和接触实际工程,熟悉社会工程的环境和运行情况;着重筛选校外导师的人选,严防“虚挂名”现象的发生,并和企业导师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四)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搭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理论研究时实验算法仿真必然使用的平台;硬件平台是校内学生将新算法、创新点用到实际控制或验证算法有效的平台。学校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的建设,但由于实验设备的老旧、器件的老化、试验平台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实现不了新算法,创新点的验证实验,学校借整体搬迁,成立“新校区搬迁提升专项经费”近上亿元,为各教学单位购置新试验平台。新实验平台的购置,为学生提供新的试验平台,在一方面端正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态度,另一方面极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

(五)实践基地的建立。国家提倡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制,但是一些学校和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的实践环境与资源严重不足,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工程实践环境中去,只是局限于校内硬件平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环境的需求。为此,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京津冀三地知名具备适合学校研究生实践环境的企业,并与之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科专业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成立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切实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近两年学校先后和天津中粮包装有限公司、传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能使学校培育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企业不断充实队伍,提高人才专业技术水平提供保障。以上是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中详细阐述每一个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措施的具体内容,把每部分整合成模块,并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督促和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细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工作。学校为实现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办学定位,并侧重于创新实践能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现,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定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高校师资机构单一、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的教育现状,对创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少国,杨武,张建勋等.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58~159

[2]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3]李祖超,张丽.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60~67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4篇

>>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思考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试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 “慕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之思 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条件的创设 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试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优化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的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转向分析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2-25.

[2]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创新论坛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3]商光美.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4]董德福,魏志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刍议――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J].学理论,2013(21).

[5]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35).

[6]陈 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

[7]李瑞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之实践创新――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及路径[J].邢台学院学报,2011(1).

[8]郭长华.与专业相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9]刘 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

[10]蒙 柳.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

[11]朱 磊.逆序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5篇

关键词: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44-03

引言:

工学硕士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分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其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区别于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等。《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指出[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培养的重要目标[2]。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如何在校园环境下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是目前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建立校企共建的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科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为主的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交通运输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2009年起,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3][4]。由于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执行时间不长,其培养方向往往有所偏离:一方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单方面强调纯理论学习,强调发表学术论文档次与水平,而忽略了实践环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视为“升级本科”,是本科生即将融入社会的“岗前培训”,因此,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导师“干活”,甚至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放羊式”管理,导致研究生失去创新能力与创新激情。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将基础理论以灵活、创新的方式应用于实际中,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观念、体制、培养模式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另外,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明确等问题,也有必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其思想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实施“引导+激励+管控”的管理措施,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加强研究生利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创新研发能力,与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年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开放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发挥研究生实验室创新研发能力。校内导师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作用,建立以研究生为基础、2个及以上教师在内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借助纵、横向课题,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逻辑能力、专业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需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结合校外导师实践项目确定研究方向。学院需建立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成立“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成立学院“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的相关制度,制定院企合作校外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保证校企培养模式的高效性。

第二阶段,为实践引导阶段,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年为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阶段。在该阶段,研究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推动科研进展。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以企业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为载体,企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得到研究生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拓展企业吸纳人才渠道。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通过校企实验室对企业有偿(或部分有偿)开放,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同时,与企业定期互动交流,了解交通运输行业创新需求,形成一、二阶段的互动反馈机制。这一阶段促使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充分接触到生产第一线,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成果考核评估机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三年面临着就业与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因此称为岗位群能力培养阶段。结合前面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与就业。

三、实例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5]。

交通工程学院在校企共建方面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2009年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路通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600平米的实验场地,两共建方共同出资1000余万元人民币。实验室筹建完成后,由学校对实验室实施组织管理,安排专家和专业教师到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其他两方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在30年的合作期限内,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该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研究生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和创新的基地。

在校外实践平台方面,学校与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济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单位还是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实践基地。该培养模式中,以我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为校外实践平台,聘任该单位学术水平较高或有技术专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或合作导师,并纳入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校外实践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创新思想在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

四、结语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争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C].2009.

[2]段培永.建筑强弱电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90-594.

[3]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72-73.

[4]李景元,蒋国平,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5]张思峰.交通运输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C].2014.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of Engineering Major:A Case Study on Transportation Discipline in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YU Xiao-hua,ZHANG Si-feng,LI Mei-l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1,China)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6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0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等。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关于现阶段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积累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并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心理和行动这两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赋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有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有否取得一些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 2008.

[8]郑艳.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7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创新能力 “三环一体,三段式”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2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经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生产部门。如何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转型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推行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为了满足不同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型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实践性和创新性。然而,如何摆脱对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创新特色,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所面临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往往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学生通常不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而且调剂生或跨专业报考学生占很大比例。以我院金属材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例, 所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专业涉及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焊接、腐蚀与防护、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 部分学生不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科专业知识,也没有受过材料学科的专业实习和实践培训。这严重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个人发展。因此,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1 “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

随着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调整, 如何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培养体系是目前很多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的创新教育机制。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必须要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文章旨在围绕“实践能力”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创建材料学科“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环”指研究生培养的三个环节“教学、科研和论文”。“三段式”则是“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阶段培养模式,“三段式”培养是一种从理论先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螺旋式上升,实践修正理论,论文基于实践,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完美结合。

2 “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我院材料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提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段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三阶段返回学校结合企业实践内容进行论文研究工作。三个阶段相辅相成,重点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践创新性”。

2.1 第一阶段,理论教学阶段(基础阶段)

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讲述中,重点突出工程实践知识的讲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课程讲述中设置典型工程实践案例的分析讲解,在学院层面上为学生提供初级实验系统,如校内实验平台教学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结合理论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理念, 建立创新性的教学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 着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 激发创新意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最大程度还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实现工程实践训练的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既是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也成为阶梯式工程实践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基础阶段。

2.2 第二阶段, 实践训练阶段(核心阶段)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在于学生的现场实践。专业学位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创新性,其培养模式超出了学校范围,学校已经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和参与者,而是需要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共同参与。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训练阶段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研究生提供具有实践性的选题内容,如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工艺流程训练等各种工程实践类型,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即由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校内外导师团队,能够满足实践出新型人才培养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训练阶段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3 第三阶段,论文就业阶段(提升阶段)

首先,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要突出实践创新性。选题落实双导师制度,确保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且研究生选择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 课题既紧密联系实践、 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其次,强化开题报告管理。研究生在开题前, 需深入企业做实际调查,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明确研究重点,开题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试验,最终与导师协商讨论,制定学位论文研究方案。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开题的应用价值、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论文研究内容、实验进度安排等进行论证, 最终确定较为合理可行的开题报告。再次,强化论文研究的中期检查。注重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考核,了解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展, 对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予以解决。最后,完善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要求至少由2位业内专家进行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是企业专家。根据专业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进行严格审查。选拔资深硕士生导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对其是否达到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水平做出评判。答辩不合格者需申请延期毕业,对论文工作进行整改,可在一年内申请第二次答辩,若第二次答辩依然不合格,则终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 结语

文章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提出了“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研究生培养的三个环节“教学、科研和论文”实现一体化,“理论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阶段培养模式螺旋式上升。通过建立“三环一体,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东旭,郑群,马修真.“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8-11.

[2] 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99-103.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02-103.

[4] 蹇洁,席海峰.构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29-230.

[5] 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33-34.

[6] 李必文,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2013(8):47.

[7] 陈奇d.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探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310-311.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8篇

摘 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创业教育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际,并且缺少相关利益主体的支持等

>> 基于高职院校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会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基于Super生涯发展理论的高校分年级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虚实结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实践相结合探析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与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探讨 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新常态下地方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 网上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5-13.

[4] 李丽芳.国内创业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2).

[5] 吴婕.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第9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0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比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现阶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累知识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及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付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是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是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是否取得一些新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2008.

[8]郑艳.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