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9:01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1篇

0引言

为保证建筑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工程质量保证险制度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其主要内容就是:确立一个建筑质量监督与赔付体系。简要来讲,即业主将建筑质量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委托专业监督机构对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规避,并通过对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系数的评估来确立保险费率,然后在保期内如建筑出现质量问题或缺陷时业主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

但现阶段工程质量保证险制度在我国的试验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困难重重。其中一个技术层面的不足就是缺少一套完备有效的工程施工质量评估体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基础工程质量评估体系,建筑的地基基础建设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基础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是建筑工程整体安全可靠性的基源。近几年,建筑质量安全事故中,由地基基础不合格而引发的占总事故的21%。因而,对基础工程的施工过程科学监督与评估,意义重大。

1 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即评估的主要对象

本文的评估体系服务的目标是保险公司。但让保险公司或被授权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每一个目标工程进行全时间段的监控是不现实的。因而,评估体系既要便于实施,又要全面客观的反应质量问题。评估对象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1)建筑结构设计安全评估Z

此阶段须结合地基勘测报告、建筑结构设计图以及建筑的用途对工程做一个结构设计安全评估。此环节,保险公司可自己委托专业的结构工程师进行核查,也可以委托独立第三方进行如权威设计院直接进行评估。

如发现必须整改的问题,则可以要求甲方整改,如不整改,则给以相应减分。

(2)地基处理质量评价X

建筑的最终荷载都有地基承担,工程地基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例如对软土层的加固处理,处理不得当便会产生地基破坏或沉降不均匀。保险公司或第三方监督机构应匹配不同工程的不同规范,结合土层勘测报告,参考施工方处理工艺,对地基处理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估,这是确定整个建筑安全与否不可或缺的环节。

(3)结构混凝土及承重砌体施工质量评价Y

影响结构混凝土及承重砌体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多样,例如材料质量、基坑支护、施工工艺等等。

在这个环节,对于一般安全等级的建筑,评估员需要结合施工方的施工记录与监理部门的工程验收报告,再根据项目中如混凝土裂缝情况、钢筋保护层等等可见的施工效果来评估;但对于安全等级较高的建筑,如学校、高层住宅楼等,必须采用各种有效技术对地下混凝土结构及承重砌体进行检测,以识别隐藏风险。

以上三个环节期间一旦发现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不诚信问题,比如出现业主、施工方、监理方串通一气欺诈保险公司的现象时,那该工程的评估结果直接列为不合格,中断其办理工程质量保证险业务的流程,并单方面降低相关责任企业的信誉等级,并对责任企业今后参与的所有工程制定高保险费率。另一方面,对于评估指标表现优秀的企业,在办理建筑质量险时给予保险费率的大幅优惠,提升其信誉等级。如此一来,可促进建筑市场的优胜劣汰,提升国家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2模型建立

( 1 )结构设计安全评估值Z

该步骤必须严格参照相关结构设计规范,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碰到高层,需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规程》,如是钢结构就必须参照《钢结构设计规范》。但评定标准绝不是照搬设计规范,而是要在设计规范规定的基础上上浮指标,达到保险公司风险最小化。

对于极易产生维大量修费用的不成熟设计,例如在西北风沙大的地区下安装室外电动扶梯,日后会造成不可小觑的维修费用。如遇到类似问题,要在第一时间通知责任方整改,如不配合,单独设立减分项。

设相关的评估项有100项,符合标准的为A合计90项,不合格的为B合计6项,减分项为C合计4项,则评估结果为

Z= A*1(分)-C*5(分)=70(分)

补充说明:

当保险内容明确标有地震赔付选项时,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目标建筑原有的设计抗震等级+1,所得的便为安全评定标准,如7级抗震需用8级抗震的标准来执行。

单独设立减分项,须根据该分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大小,设置合理分值。

地基处理质量评价X

我国幅员辽阔,岩土分类很细,根据不同岩土分类,相应的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但目的都是相同的:使地基安全的承载所要建的工程。参照《建筑物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范中强调了地基处理的三个主要步骤:结合地质报告初拟处理办法;进行经济技术对比,选择最优处理办法;所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必须按照建筑等级及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现场实验或实验性施工,以取得可靠的参数控制施工。相关复合地基的荷载试验,规范中也有明确规定。

所以,该项评价指标主要是围绕地基处理方法的科学性S与实验参数的可靠性D而定的。体系拟定X满分100分,S占20分,D占80分。

X=S(处理方法科学性)+D(实验参数可靠性)

注:通过对S项的进一步细化指标来确定S值;

通过对各项测试数据的判定来确定D值,测试项达到设计要求的正得分,反之记为负分,离设计要求差距过大的额外扣分。

结构混凝土及承重砌体施工质量评价Y

Y值确定的方法及标准为下表:

注:表中规范为《建筑物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施工效果评估标准参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综上计算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评估值F。

F=Z*0.3+X*0.3+Y*0.4

注:F值低于60,判定为风险过大,可考虑提高保险费率或终止合作。

结语

本文评估体系的意义完全在于给工程质量保证险制度的实施提供技术理论支持,以促进其推广。基础施工质量评价F值与目标建筑其余部分的施工安全质量评估值相结合,直接影响保险费率的高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3-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5-01.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2篇

关键词:岩土;检测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testing is even more important.

Key word:Geotechnical,Testing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岩土工程检测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静力载荷实验、低应变和高应变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不同的评定准则。它是地基部分最后一道工序,实际上对岩土工程施工的验收责任重大,尤其是将不合格工程定为合格,将酿成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行业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岩土工程检测在岩土工程施工中越来越不可忽视。

2、岩土工程检测的要点

岩土工程检测是个动态的检测过程,不仅在地基处理完了之后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简单的试验测试,其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过程后都要积极的参与其中。

2.1、熟悉勘察报告,去伪存真地了解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性、湿陷、液化、溶陷、盐渍等问题,查阅上部结构设计,充分理解岩土工程设计意图,结合现行国家规范,才能实现检测工作的目的,正确评价地基处理施工是否合格的,发现设计上的安全漏洞和不足之处,了解其保守的设计意图,做到这些,才能布置合理的检测工作量和选用有效的检测手段。

2.2、检测人员没有对施工过程中的跟踪监督,就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不能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因为检测是一个抽检的过程,实际的检测工作,只是以点概面,但整个地基是全部参与建(构)筑物的持力作用的。如果不观察施工过程,就可能遗漏不合格的地方。如果检测点没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检测数据就是无法真实反应施工质量。即使得到的检测数据合格,若有重大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地方没有检测到,也不能说明检测的地基工程就合格。

2.3、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采用不同的检测手段,检测的重点是发现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因此要在施工质量最差的部位布置检测点。如在十二栋六层的住宅楼工程中,勘察报告中提出了该地基土是具有轻微湿陷性的粉土,设计的方案是换填1米的粉土。设计的方案很好,既部分消除粉土的湿陷性,又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施工结束后,进行地基检测。根据规范要求,以及检测单位和甲方协议,检测方法是静力载荷实验,根据规范要求,检测单位增加采用挖探井取样、送试验室做湿陷性试验。从静力载荷实验数据分析,效果理想,满足设计要求。但是,试验室出具的湿陷性报告为中等湿陷,总的湿陷量超过国家规范要求。结果出来后,甲方和施工单位对此很不理解,在当地组织了多次专家会议,通过专家的讨论,其结论为该地基处理施工结果不合格,要求返工。

2.4、有时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检测,发现不合格处及时返工,防止出现整体返工,延误工期的结果。例如在地基处理方案中,采用振冲碎石桩,然后垫层强夯。当振冲碎石桩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其进行检测,只有检测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果在地基处理全部完成后,再进行检测,对碎石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无法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在碎石桩上部垫层材料是碎石土,要穿透该垫层部分,对桩间土进行标准贯入实验,操作比较困难。一旦振冲碎石桩的检测结果不合格,则必须将垫层全部挖除,对振冲碎石桩才能返工。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工程费,耽误了工期。故在必要的情况下,检测工作应穿插在施工过程中。现在的工程对进度要求多,应通过对施工的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返工,完工后达到100%的合格。

2.5、在岩土工程设计阶段,依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和相关规范布置检测工作量,形成检测点平面布置,外业实际检测过程中及时调整并记录。按照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处理。只有将前两步工作做到实处,尽量减少事后处理这部分的工作,才能保证质量和工期的要求,使检测工作既满足甲方的要求,又不浪费人力物力。

2.6、振冲碎石桩、人工成孔的桩基等处理地基,现场没有第三方的旁站、监督,就谈不上检测。有效的检测只能是对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满足要求后才能做到。也即检测应该分为工程检测和施工结束后成品检测。

3、结语

总之,检测工作不仅仅是在办公室内根据国家规范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它还包括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测方法和工具的选用、检测现场具体协调以及对现行国家规范的熟练掌握。只有将分部的每一部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好,才能是真正的将检测工作做好。对地基处理的工程,检测工作,不能随便下结论,应全面考虑,准确把握其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3篇

关键词:强夯法 液化地基 处理

一、液化地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地基液化分析与处理一直是土动力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液化一词最早见于1920年Hazen.A的《动力冲填坝》,用来说明卡拉弗拉斯冲填坝的毁坏。1936年casagrande首先给出了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一临界孔隙比法。上世纪50年代,各国学者对砂土液化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砂土液化的机理,砂土液化的预估方法,砂土液化的地基处理等。

所谓液化是指由于孔隙水压增加及有效应力降低而引起粒状材料(砂土、粉土甚至包括砾石)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的过程。影响液化的因素有:①颗粒级配,包括粘粒、粉粒含量,平均粒径d50;②透水性能;③相对密度;④结构,⑤饱和度,@动荷载,包括振幅、持时等。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 J11-78)根据1971年以前8次大地震的数据,参考美国、日本的有关研究成果给出了以临界标准贯入击数为指标的砂土液化判别公式。现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通过对海城、唐山地震的系统研究,结合国外大量资料,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采用了两步评判原则,并对临界标贯击数公式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中,对此又进行了补充,给出了液化比贯入阻力临界值和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公式,用来进行液化判别。在公路工程中,基本上沿用上述两步评判原则,采用了临界标贯击数判别方法,并根据公路工程中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临界标贯击数的计算公式。这些规范在我国工程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高等级公路可液化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20世纪60年代末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立的,该方法将80~400kN重锤从落距6~40m处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土。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节约三材、经济可行、效果显著等优点,经过20多年来的应用与发展,强夯法处理地基受到各国工程界的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强夯处理的对象(即地基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不可能建立对各类地基土均适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但对地基处理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实践证明,用强夯法加固地基,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选用强夯参数,一般通过试验来确定以下强夯参数:

(1)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反映了处理效果。

(2)单击夯击能:单击夯击能等于锤重×落距。

(3)最佳夯击能:从理论上讲,在最佳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中出现的孔隙水压力达到土的自重压力,这样的夯击能称最佳夯击能。因此可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叠加值来确定最佳夯击能。

(4)夯击遍数: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地基土渗透系数低,含水量高,需分3~4遍夯击,反之可分两遍夯击,最后再以低能量“搭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

(5)间歇时间:所谓间歇时间,是指相邻夯击两遍之间的时间间隔。

(6)夯点布置和夯点间距: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夯击点一般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干基础范围,其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

三、强夯法设计要点

(1)强夯技术参数的确定。强夯法虽然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至今尚无一套非常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一般应参照国内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成功经验,初步确定各类地基的强夯参数,在强夯施工前,选择代表性路段(夯区)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与施工工艺。强夯法的主要设计参数包括:锤重、落距、垫层材料与厚度,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夯击点布置和处理范围等。

(2)施工质量控制。强夯地基的质量检验,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和夯后地基的质量检验,其施工过程检验指标分别为施工控制夯沉量和有效处理深度。强夯施工结束后,间隔2周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检验频率为每100m一个断面,每断面检验3点,其中路中一点、左右边坡坡脚各一点,检验方法可选用标准贯人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等方法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检测深度不小于设计处理深度。

四、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1、施工单位选择

对参与施工的强夯施工单位,各施工标段中标单位要先审查其施工资质,信誉和业绩,并附有前业主对该单位的书面评价报告。任何单位不得将强夯分包给个人施工。

2、施工准备

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经驻地监理组审查,监理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报总监代表审批同意方可施工。

3、施工管理

(1)施工单位要按设计图要求编制夯点编号图,编号图要清晰、规范、科学。

(2)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对施工机械定期作安全检查。在强夯区四周要设置醒目的危险警告标志和安全管理措施,不允许行人和非施工车辆进入强夯区,以确保操作员、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3)施工单位要对强夯机械进行编号,每台强夯机械必须持有监理组发放的《施工许可证》方可进行强夯施工。

(4)施工单位除在强夯机械上挂《施工许可证》外,还必须挂有《机械操作主要人员》和《施工技术参数》两块醒目的牌子,进行机械操作的主要人员必须挂牌上岗。

(5)施工单位要制定施工要点供现场人员执行。

(6)铺设垫层前要对原地面进行清表井整平,且要按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测量清表后标高。

(7)用水准仪测量垫层铺设前、后的对应测点标高,初步确定垫层厚度,每20米一个断面,每个断面5个规定测点,再按每断面挖1处探坑,进一步确定垫层厚度(控坑必须在测点位置上)。

(8)垫层宽度按每20米一处用钢尺丈量。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施工工艺

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major quality accidents are mostly related to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y of which are due to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they directly threaten the main structure normal use and safe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how to the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桩基工程是隐蔽工程,影响因素很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工程留下隐患。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整个建筑物工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桩基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建筑物事故的发生,很多与桩基工程问题有关,由此可见,桩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工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危。此外,桩基工程的造价通常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更是如此,其节省建设资金的潜力很大,因此,桩基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桩基问题处理的一般原则当桩基发生质量问题后,若处理不及时,结果给工程留下隐患。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处理方法如下:1.1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1.2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1.3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类似问题产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问题,必须经研究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提高桩基础施工工艺的对策

2.1确保桩基施工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桩基施工图是桩基施工指南,桩基施工图正确可行是在施工中确保桩基础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设计人员缺乏施工经验等原因,导致桩基施工图在施工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施工前,应认真审核施图,确保施五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审核承台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桩基沉桩施工会造成一定的桩位偏差。承台边缘尺寸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桩位允许偏差的需要,如盖有基础梁的桩,基础梁边缘距桩边应不小于100mm。比如,中排方桩断面为300mmx300mm,其承台梁宽不应小于500mm,即桩两边各有100mm余地(独立基础或群桩的边桩则同样处理)。否则桩位偏差仍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而桩身已超出承台梁边缘,这种受力状况显然不合理。二是审核桩顶标高是否准确。在施卜及监理实践中,经常遇到施工图中桩顶标高定得偏低的情况,这几乎成为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给施工造成一定麻烦。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应考虑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锤击桩为70mm,静压桩为50mm),锚筋焊接长度(双面焊Sd)、再加上设计要求桩顶嵌人承台的长度(一般为50mm)。因此,一般钢筋混凝土方桩沉桩的桩顶标高,应高出混凝土垫层面200~250mm。三是注意控制桩顶标高,桩顶标高应坚持“宜高勿低”原则。2.2统一桩基施工质验收标准相关规范和标准是施卜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前提。建筑桩基施工质量验收的国家标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建筑地基基础下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在新老规范交替的过程中,由于原有图集或技术规范尚未修订,导致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一些混乱。比如,现在普遍套用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国家标准图集是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编制的,其中桩基为4~16根桩基中的桩,其桩位允许偏差为桩径或边长的1/3。这与《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要保证桩基础质量,必须实行统一的验收规范和标准,并遵循“行业或地方标准应按国家标准修订”的原则,按照新的国家规范标准执行。2.3增强破桩操作的规范性桩基开挖后,破桩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施工前须制订方案,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桩顶与承台连接良好。选派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此项施工。破桩顺序为先背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长度应满足焊接要求),并剔除背出的钢筋网片及松散混凝土块;嵌入承台的桩顶应较完整,嵌人长度应符合要求。笔者认为,破桩中有两种方法应谨慎应用,一种是“全破桩”。施工监理中常遇到沉桩中桩顶标高控制较好,但在破桩时因未进行技术交底或疏于管理,操作人员误将露出混凝土垫层面的桩头全部破除,有的甚至用大锤夯击,造成桩项嵌人承台长度不足,甚至桩顶与垫层面相平。此种“全破桩”方式属野蛮施下,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应当杜绝。另一种是“四角凿开”法。此种方法极易造成桩顶混凝土破碎(特别是小断面锤击桩)及锚筋焊接长度不足。建议规定“四角凿开”法仅适用于静压桩,断面应不小于300mmx300mm,桩顶标高应高出混凝土垫层面150mm以上,并应确保嵌人承台部分桩顶完整性。2.4认真做好不合格桩基的处理工作不合格的桩基主要有桩位超偏和桩顶标高超偏两种情况.对桩位超偏的处理,在桩基开挖时,应加强现场巡视检查和实测实量几作,发现桩位偏差超出允许范围要及时签发监理几程师通知单,督促施工单位确定处理方案,一般为局部加大承台截面。处理过程中,应做好旁站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按规定留下影像资料。对桩顶标高超偏的处理,首先要确定桩顶标高的标准,凡超过1.5倍允许偏差值的桩基即为不合格,其处理方案亦应通过设计人员确认。正偏差可通过增加破桩高度解决,对桩的承载力影响甚小负偏差一般将桩顶四周混凝土垫层局部加深,形成,“升箩底”以满足桩顶嵌人承台长度。在浇筑承台混凝土时,须清除积水,确保承台与桩顶连接良好。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5篇

关键词:后浇带;监理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9-01-01

1、设计阶段监理对后浇带质量控制要点

在设计阶段监理应提前参与后浇带的质量控制工作,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设计规定和施工经验与设计进行探讨沟通,争取达到既优化设计又方便施工的目的。

(1)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三是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四是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五是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2)认真分析各规范的相关条文对后浇带要求的差异。从以上规范相关条文可以看出,规范不同对后浇带的规定和要求不尽一致,主要存在以下差异:一是后浇带宽度不一致。有的规定不宜小于 800mm,有的规定为 700~1 000mm.二是后浇带间距不一致。有的规定为 30~40m,有的规定为 30~60m,有的规定为超过 40m.三是后浇带浇筑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两侧混凝土龄期为 2 个月后,有的规定为 42d 后。四是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14d,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28d.五是后浇带钢筋是否贯通不一致。有的规定基础部位必须贯通,有的规定基础部位不宜断开,措词份量有别。

2、施工阶段监理对后浇带质量控制要点

2.1 事前控制

(1)做好监理人员内部学习和交底工作。依据设计文件、本工程所涉及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性标准和规范,制定针对性的单位工程监理规划和分部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在监理规划中监理旁站方案须对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旁站范围、内容、程序和方式有针对性描述;在分部工程监理实施细则中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和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也应对后浇带进行针对性编制。以上内容在后浇带工程施工前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全体监理人员进行内部学习和交底。

(2)向施工单位进行专题技术交底。监理在后浇带施工前,集施工单位班组长以上人员就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交底,交底主要内容有:后浇带模板支撑、钢筋处理、两侧接缝收口处理、混凝土浇筑、半成品和成品保护、防水施工和防渗漏措施等,交底工作完成后应形成书面记录予以保存归档。

(3)通过设计技术交底消除设计和施工相关疑问。在设计技术交底时,监理应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一起就采用后浇带存在疑问与设计单位进行探讨,以期选择适合本工程的施工后浇带接缝形式、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接缝收口形式、钢筋处理方式、地下室底板、墙板与两侧混凝土接缝防水做法,同时需设计明确后浇带宽度、间距、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养护时间等问题。

(4)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是否对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和针对性编制。监理应着重审查:针对本工程采用的后浇带施工工艺编制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安全有效;施工材料是否合理采用;施工程序是否合理;后浇带施工防渗漏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接缝收口形式是否明确;后浇带半成品和成品保护措施是否可行等。根据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3.3 条和 7.4.6 条相关规定,由于施工方式的不同,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及支顶方法也各有不同,但都应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和质量。由于后浇带较易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故施工技术方案应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后浇带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处理方法等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施工组织设计经监理审查批准后,应严格执行。

(5)审查后浇带工程使用材料。监理应重点审查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中掺加微膨胀剂 UEA 的含量、其他外加剂掺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选择的后浇带施工工艺采用的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止水条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对止水带(条)和接缝密封材料,监理应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进场抽样试验报告,全部符合要求后才同意使用。

2.2 事中控制

(1)钢筋控制。监理应检查后浇带内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搭接长度和接头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尤其是后浇带内钢筋如果断开,则要求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的百分率不超过 25%,焊接接头不超过 50%.后浇带内钢筋由于暴露时间较长,钢筋锈蚀在所难免,故混凝土浇筑前,应要求对钢筋表面颗粒状或片状老锈进行除锈处理。若有钢筋被踩弯或压弯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要求及时进行矫正。

(2)模板支撑体系控制。监理应要求其模板支模架子一次性安装成型,待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好以后再进行拆除,确保板底平整。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在后浇带跨内的梁板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因此,监理要求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否则可能引起各部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问题。这部分模板支撑体系必须待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按由上向下顺序拆除。

参考资料: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6篇

关键词:桩基工程;问题;措施

一、工程概况

奥林匹克中心项目由2~4层整合馆、网球馆、羽毛球馆、商业馆及室外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活动广场等组成,总用地面积65700m2,总建筑面积130510 m2。

该中心场地位于山区沟谷斜坡地段,地形坡度变化较大,北面为高大边坡,整体由北向南倾斜。地层构造自上而下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地层(Q4dl+el),3、早三叠世花岗岩T1(γ)。

设计桩基为人工挖孔桩和机械旋挖桩,共计486颗桩。设计桩径0.8 m—1.5m,扩大头直径1.4 m—1.8m,桩身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花岗岩,桩端进入强风化层1.5倍桩直径,其桩端阻力特征值3000Kpa,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初略预计桩长度32m不等。

二、桩基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监理现场检查发现,施工存在以下问题:

a.孔桩基底存在40㎝~70㎜厚的淤泥,在砼浇筑之前未彻底清理;

b.孔桩施工浇筑之前未使用串筒,无泥浆护壁、无钢护筒;

c.孔桩施工成孔深度未达设计要求深度,最多与设计差1.6 m;

d.孔桩验收时,发现其中22颗桩基底有约4m深地下水不等,不具备直接进行砼浇灌条件,甲方和监理要求施工方按照已审批的《水下砼浇筑方案》进行砼浇灌,但施工方不听甲方、监理的意见,不服从管理,直接强行进行砼浇灌隐蔽。

三、出现桩基问题监理采取的措施

针对桩基施工存在的问题,监理及时指令,连续下发多份《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并发出《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方对该部分问题桩基及相近流水段的后续工程实施暂停施工,立即进行整改,具体做法如下:

⒈对于上述a-c项工程问题,指令施工方立即限期整改,加强孔桩质量管理,并严格按设计、规范组织要求施工,且经监理、建设方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⒉对d项有地下水的22颗桩基,由于无法检查其桩基施工质量,经建设、监理、设计、地勘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对该部分桩进行钻芯检测。通过 “钻芯检测”,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旋挖桩桩底沉渣厚度,桩身砼密实性、完整性及桩端进入持力层的岩石状况,以鉴定(22颗桩)桩基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四、问题桩基的钻芯检测

监理和建设方共同委托具备建筑工程检测资质的专业检测公司进行钻芯检测,在实施钻芯检测工作时,监理进行全程旁站。

砼桩身完整性判定标准:

类别 特征

Ⅰ砼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均匀、呈长柱状、断口吻合,芯样表面仅见少量气孔。

Ⅱ砼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基本均匀、呈柱状、断口基本吻合,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

Ⅲ大部分砼芯样胶结较好,无松散,夹泥或分层现象,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芯样局部破碎,长度不大于10㎝;芯样骨料分布不均匀;芯样多呈短柱状或块状;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连续。

Ⅳ有下列情况之一:钻进困难;芯样任一段松散、夹泥或分层;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大于10㎝。

成桩质量评定应按单桩进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判定该受检桩不满足设计要求:

⒈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Ⅳ类的桩;

⒉受检桩砼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强度等级的桩;

⒊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不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⒋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强度)或厚度未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根据《桩身完整性判定标准》、成桩质量评定要求和钻芯检测记录,专业检测公司出具的《桩基钻芯取样报告》,判定:22颗中,Ⅱ类桩6颗、Ⅲ类桩3颗、Ⅳ类桩13颗;其中Ⅲ类、Ⅳ类16颗桩为工程质量不合格桩。

五、对桩基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⒈施工方未按照设计、规范、工艺、程序要求组织施工,野蛮施工,造成部分桩基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⒉地质勘察失真,地质情况复杂,未查清地下水分布状况。

六、对桩基质量问题的处理

(一)召开桩基问题的专家咨询会

针对桩基质量问题,业主和监理召开由专家、建设、设计、地勘、施工等参加的专家咨询会。首先组织专家调查、踏勘施工现场,在查阅地勘报告、设计图纸后,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专家咨询报告》,对已钻芯取样22棵桩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Ⅲ类、Ⅳ类桩需经过特殊处理(补强)才能满足桩基承载力的要求。其中:⒈桩身中间出现离析、夹泥等Ⅲ、Ⅳ类桩,采取“高压注浆补强法”进行处理;⒉沉渣过厚、未进入持力层的Ⅳ类桩采取“高压注浆补强”和“钢管桩”相结合的补强措施进行处理。

(二)施工方提交《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要求施工方根据施工设计图、《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桩基钻芯取样报告》、《地勘报告》等编制《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三)召开《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

监理和业主组织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根据调查、蹋勘情况、地勘报告及设计图纸,对施工单位编制的《问题桩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全面、客观、充分讨论后,形成《专家论证报告》意见:该《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完整、针对性强、方案可行;符合有关校准规范,同意按《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并在《专家论证报告》上签字认可。

(四)桩基处理专项施工

专家论证后,施工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报告》意见修改,进一步完善《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并经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进行桩基处理的施工。

施工方对22颗问题桩基进行了以下处理:

⒈对6颗Ⅱ类桩不需要特殊处理,将钻芯孔清理干净,原位注浆封闭即可。

⒉对3颗Ⅲ类、13颗Ⅳ类桩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补强处理:

(1)9颗桩基采用高压注浆方法进行桩基加固,注浆完毕之后,再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该桩是否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

(2)6颗桩基采用原桩两侧补桩的方式进行桩基加固,此方案严格按照设计单位进行承载力设计验算出具的补桩施工图进行施工;

(3)1颗桩基采用原位破桩开挖变更为独立基础方式进行处理,先用挖掘机将桩侧土石方进行大开挖,至地面深度8m,,然后用破碎机对外露的桩身进行机械破除,剩余部分的桩身采用人工风镐进行破碎清除,最后采用C20混凝土换填,换填尺寸按照独立基础J-6(3.5m×3.5m)成型。

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经论证、审批的《问题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组织实施,监理进行了全程旁站。

七、桩基处理工程的检查验收

(一)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桩基处理的自检、专检工作

桩基处理现场钻芯、高压灌浆、静载记录及验收资料的收集;桩基处理专项施工完成后,施工方委托了专业检测公司对桩基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报告》结论:试验过程无异常情况发生,经处理后的16根工程试验桩的Q~S曲线均为平缓的光滑曲线,故其最大试验荷载均未达到极限荷载。

(二)监理实施了全程旁站,结合巡视、平行检验工作实施监理;

(三)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单位对问题桩基进行综合检查验收。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监项目负责人根据桩基处理专项施工后,施工方自检、专检及《桩基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报告》等资料,结合监理旁站,及巡视、平行检验记录,作出综合评定:经处理的问题桩基全部符合《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完整,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评定质量验收合格。各单位项目负责人在桩基处理工程质量验收检查记录上予以签字认可。

八、对该桩基处理的验收结论

该22颗问题桩基经特殊(补强)方式处理,其工程质量问题已解决、隐患已消除,结构安全有保证,能够满足场馆中心的使用要求,可以继续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

借此次桩基质量问题的处理,监理和建设方对施工方提出以下要求和处罚决定:

⒈加强项目部内部组织和管理,加强质量控制,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⒉针对施工方项目部多次出现不按程序、规范组织施工,不服从管理,野蛮施工的行为,经建设、监理协商,决定对施工方项目部罚款50000元人民币;

⒊由于该问题桩基系施工方原因引起,由施工方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全国监理工程培训考试教材》中国建设监理协会;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基桩技术规范》、《建筑地其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其处理技术规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7篇

关键词:公路施工;特殊路基;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特殊路基

由于公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事业同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殊路基,顾名思义就是不同于一般的路基,那是由于其组成成分的性质不满足工程要求,需要全部或部分进行处理才能使用。常见的特殊路基有特殊土路基、沙漠地区路基、雪灾地区路基、泥石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采空区地区路基、水库地区路基和滑坡地区路基等。为了保证公路路基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性和路面的平整度,必须对特殊路基进行处理。

2、特殊路基处理方法

特殊路基的常用处理方法多种多样,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换填法、排水固结法、预压法、CFG 桩法、强夯法、振冲法、灌浆法、注浆法、深沉搅拌法、加筋法、锚固法、托换法等。特殊路基处理因其问题的复杂性,路基处理时并不是简单地套用上述方法,而是要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使用条件、影响因素等。具体来说,路基处理需考虑处理工期的长短、施工的技术水平、现场的机械设备条件、社会环境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才能选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一种处理方法达不到要求时,要改换另一种方法,或者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2.1软土路基的处理

采用换填法只适用于 0.5 ~ 3.0 m 的浅层换填,对于深层软基处理来说不够经济,应考虑其他方法。采用堆载预压法因排水固结时间长,适用于工期不紧的项目。采用抛尸挤淤法时,应考虑到所用材料供应情况是否经济。也有工程把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联合使用,经济效益显著。

2.2采空区路基处理

目前,对采空区路基治理以全充填注浆法为主。对于埋深大于 250 m 的采空区,需依据采空区的特点、工程地质条件和公路工程的危害,确定是否采用全充填注浆方法。

2.3开采规模较小的煤层的处理

开采深度小于 100 m 的采空区,采用桥跨方案比较合适。对于煤层开采后顶板尚未塌陷的采空区,可采用非注浆充填方案(包括干砌石、浆砌石、井下回填、钻孔内干湿料回填等方案);当采空区为单一的巷道,且能在巷道安全施工时,可采用巷道内干砌石、浆砌石、井下回填等方案;当采空区为壁式或房柱式开采工作面时,可先采用钻孔干湿回填方案,然后再注浆充填的方案;采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应针对采空区的具体情况,将非注浆充填方案和注浆充填方案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3、特殊路基处理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笔者以郑少高速公路郑州市区海航路连接线新建工程为例,对特殊路基的处理进行分析。该项目起点位于郑州市规划中的航海西路互通式立交终点,终点位于郑少高速公路刘胡同互通式立交起点处,路线全长 4 935 m。路线位于郑州市境内,项目所在区域位于黄河南岸,属黄土地貌,地形略有起伏,沟谷较多。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海拔在 130 ~ 164 m,路线范围相对高差较大,沟壁直立。

3.2 垃圾填埋场特殊路基处理。(1)垃圾填埋场概况。路线经过段庄时,在桩号 K0 + 900~ K1 + 500 m 处原为大坑,坑深约 8.0 m。后被设为垃圾填埋场。该场地垃圾为近期人工堆积物,均匀性差,填土成分以生活垃圾为主,已勘探深度,内地层可划分为 2 层:一层为杂填土,以生活垃圾为主,深度分布不均匀;二层为粉土。

(2)处理方案。由于该处填土较厚,其成分较为复杂,均匀性差,厚度和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将该处填土全部挖除,采用冲击碾压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压实处理。对于回填的路基填土和复合地基应按有关规范进行检测。

3.3弃土场特殊路基处理。(1)弃土场概况。路线经过上闫垌时,在桩号 k3 + 200 ~k3 + 450 m 处原为大坑,坑深约 12.0 m。后被南水北调弃土填埋,该场地填土为近期人工堆积物,均匀性差。在桩号 k3 +276 m 处填土成分以生活垃圾为主,含少量粉土;在桩号 k3 +276 ~ k3+450 m 处填土成分以粉土为主。已勘探深度内地层可划分为 3 层:一层为素填土:以粉土为主,均匀性差;二层为杂填土:以生活垃圾为主,含少量粉土;三层主要为粉土。

3.4处理方案:(1)k3 + 250 ~ k3 + 276 m 特殊路基处理。由于该处填土较厚,且下部有厚约 8.0 m 的杂填土,其成分较为复杂,均匀性差,厚度和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将本处填土全部挖除,采用冲击碾压法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再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压实处理。对于交接部位应按有关规范进行设计。(2)K3 + 276 ~ k3 + 450 m 特殊路基处理。该处填土局部在回填过程中经过压实处理,其厚度和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均匀性较差。建议先将上部土层挖除,余下部 6 m 土层,采用冲击碾压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然后采用灰土挤密桩对土层进行处理。灰土挤密桩采用冲击成孔工艺,桩径 0.4 m,装距 0.8 ~ 1.0 m,按正三角形布桩,其处理范围应大于路基范围并不小于 2.0 m。待处理后再将上部土层逐层回填压实,或将填土全部挖除,再分层压实。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测。

结语

处理特殊路基时,首先应分析地勘和试验得出的参数,结合当地的路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比考虑各处理方案的经济效益,选择恰当的路基处理方法。其次,工程建设部门对选定的特殊路基处理方案要进行合理的施工安排,对施工期间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建议,确保路基处理顺利完工。最后,特殊路基处理后应按有关规范进行检测,达不到要求的要提出下一步整改意见。

参考文献:

[1] JTJ071- 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2] JGJ79- 9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 JTJ057-9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S]1交通部, 19941

[4] 王晓谋.高等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新疆交通科研所.干旱地区路基土压实填实沉陷量室内研究试验报告[R].1995.

[6] 交通部公路软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道路工程施工监理手册[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8] 武彩霞.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分析[M].西安:西安交通出版社,2008,11.

[9] 飞.软土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软土路基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J].道路施工监理,2009,7.

[10] 秦静.现代公路路基施工管理体系各项工作的开展———公路路基施工质量的基础保障[J].公路建设与施工,2007,12.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8篇

关键词:粉砂土;湿陷性;处理方案;施工方法

Abstract: the municipal project is located in Angola's capital luanda province zango, project site mainland mainly brown powder sandy soil under the soil, the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ilty soil has the literature to study, now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introduce the silty soil for subgrade treatment scheme and the fill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rol points.

Key words: silty soil; Wet; Treatment scheme;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项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简述

表层Q4ml层,厚度约20cm,以黄褐色粉砂为主,工程性质差,未经处理不宜做直接持力层。

第三系 N层,以棕红色粉砂为主,细粒土含量约占12.6-22.5%,颗粒有胶结作用,直立性较好,干时呈块状,手捻即碎,沾少量水可捏成团,在水中浸泡后很快崩解,其湿陷性参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经计算其湿陷性等级可归入Ⅰ级(轻微)。

2、场地内粉砂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该土压实后抗剪强度高, 重塑土的黏聚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大,适宜用作回填材料,但该土具有遇水软化明显和一定湿陷性等物理力学特性。

3、场地内粉砂土主要现场试验技术指标

该工程设计标准参照中国标准,但同时考虑到当地多数工程实践一般采用美国规范或南非规范,为验证当地粉砂土的可用性,现将该土作市政道路路基填料时主要现场试验技术指标与中国规范和美国规范同时进行对比(按该项目等级最高的主干路标准,见表1),对比结果显示,该粉砂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满足两种规范要求。

表1现场试验指标和相应规范对比表

4、路基粉砂土湿陷性处理

该工程市政道路均为低路堤或浅挖路堑,设计中除考虑了增加封层进行路面防水外,还需对粉砂土路基的湿陷性进行处理。

4.1湿陷性处理深度

根据地勘报告,现场土质呈现轻微湿陷性,其湿陷性可归入Ⅰ级。参照相关技术规范,低路堤湿陷性等级为Ⅰ级时确定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深度为0.5~1.0m。根据规范,潮湿状态下路基的平均稠度需介于中湿和过湿路基的临界稠度,即[0.85,1.00),确定处理深度为路床顶面以下80cm。

4.2湿陷性处理方案

根据相关研究,地基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地基土的干密度是影响其湿陷性大小的主导因素,所以现场主要采取提高地基土干密度的方法消除其湿陷性。

根据当地地材情况、施工设备情况,兼顾施工经济性,采用场地内粉砂土反挖后分换填回填压实和提高路基压实度的地基处理的方案,反挖深度满足处理深度为路床顶面以下80cm的要求,施工机械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压实厚度为20cm,反挖至换填底面后,需首先对反挖底面地基进行强力振动压实,然后按规定压实度分层换填或填筑,各等级道路均按相同要求进行湿陷性处理。路基填筑亦考虑粉砂土湿陷性影响,现场相应提高填料的压实度。现场换填及填方压实度要求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压实度要求对比见表2(以该项目最高等级的主干路为例)。

表2 现场换填及填方压实度与《规范》要求压实度对比表

5.换填及填方施工控制

粉砂土施工对工艺要求较高,如果工艺控制不严很难到达良好压实效果,压实度要达到98%,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5.1备料

由于填料过厚会造成洒水后水分分布不匀或含水量过高时难于晾晒,并且对底层填料的压实效果有明显影响,故备料时应严格按照计算方量进行备料,根据该项目施工总结,现场按松铺系数为1.5,松铺厚度为30cm进行备料。备料时下承面需洒水湿润。填料可提前一夜泡水闷料,也可以在现场洒水用旋耕犁拌料。

5.2含水率控制

该填料颗粒很细,水分不易下渗,表层水分容易散失,安哥拉地区常年气温偏高,特别是有太阳照射的时候,填料极易干燥,为了补充在摊铺、整平过程中的水分散失,填料的含水率控制在比最佳含水率高2%~3%,在碾压到规定遍数及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含水率也将接近最佳含水率。由于碾压过程中表层干燥快,容易起皮、松散,故如果发现表面干燥应及时进行补水。

现场判断含水率合适的方法:(1)填料的颜色由棕红色变为黑褐色,(2)手攥成团,落地即散,没有水渍,(3)碾压过程中轮迹边缘呈整齐台阶状,没有大的起鼓、松散和裂痕,压实后表面泛光泽。

5.2摊铺、平整

摊铺、整平施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施工迅速,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减少水分蒸发,保证压实的最佳含水量。

(2)表面平整,要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对平整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3填料的压实

根据施工经验,冲击式压路机和振动式压路机对粉砂土具有良好的压实效果,现场选用YZ18C型振动压路机进行施工。施工中按照先静后动,先轻后重,先快后慢,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进行施工,施工中压路机行进速度不超过4Km/h,宜为2-3 Km/h。现场压实遍数与压实度关系见表3。

表3 压实遍数与压实度关系表

施工中需要根据设备情况合理划分施工区段,避免施工段过长碾压不及时,造成填料过干;压路机行进速度不宜过大,避免造成表层推移,使表层5cm左右厚度难于压实。

5.4试验检测

现场压实度检测采用一般采用环刀法,也可用灌水法、灌砂法。检测频率为每层1000m2检测3点,对于检查井四周及接茬台阶处应增加检测测点。

5.4成品保护

粉砂土路基表层在干燥状态下极易被通行设备揉搓松散,所以需要对施工完成区段限制交通,同时应尽快进行下一层施工。

总结:本项目利用场内粉砂土进行路基施工,针对其湿陷性提出了一套处理方案,并且通过工程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粉砂土路基填筑的施工控制要点。该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施工技术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

[2]《(M146)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terms relating to subgrade, soil-aggregate,and fill materials》, AASHOT,1991-1-1(R 2008)

(《路基、土集料和填料标准规范》,美国国家公路与运输协会,1991-1-1(2008修订))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第9篇

1.1路基施工方面的原因及措施

路基是道路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结构的基础。许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都是由于路基病害引起的,所以应首先采取提高路基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措施:正确进行路基横断面和排水设计;选择良好的路基填料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料作稳定处理;保证路基达到规定的压实度;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进入路基工作区范围,保持路基干燥;采取边坡加固、修筑挡土结构物,土体加筋等防护技术措施,采用新的基层材料。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适宜的材料。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和不能形成稳定填方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

(2)软基处理不当

在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应该首先探明地基承载力,然后采用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软基处理方案一般有:回填土方、石方、土石混合料或砂砾,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土工布,上工格栅或以上两种方案的组合等,但是施工时往往是由于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案或施工工艺不合理或施工时未认真按要求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等;这样给路基的稳定造成了隐患,使成形的路基沉陷或滑移等,最终影响路面砼板。

(3)路基土石方填筑方面的问题。①施工单位未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每层填料松铺厚度控制,有时填料的松铺厚度达60~80cm,这样路基填方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低限值;②路基填筑的有效宽度和超宽填筑不够,有的部分在路基填筑完成时,才发现填筑宽度不够,为达到路基的有效宽度,施工单位往往没有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分层填筑压实至路基要求的宽度,而是将一些松散的土倾倒在边坡上,用人工摊铺拍实;这样补上来的路基部分远未达到密实度的要求,造成路基滑坡、层层冲涮;③路基填筑每层的填料未用平地机或其它平整机械进行整平或整平效果不好,使低凹的地方达不到密实度要求且大量积水;④路基施工过程中没有按要求做成一定的横坡度;路基施工临时排水系统未做或不畅通,从而使大量的积水渗入下层路基,严重影响路基质量。

1.2路面施工方面的原因

1.2.1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不合要求

路面基层一般有底基层和面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砂砾集料,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类集料。路面开始施工前要求路槽应清理干净,标高应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基层的设计厚度(厚度增加提高成本,厚度减小影响路面基层的稳定);底基层集料细长及扁平的颗粒不得超过20%,且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集料必须有良好的级配,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并居中。0.5mm以下的集料其塑性指数应小于4%,液限指数应小于25%松铺好的集料在压实时,其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稍高。水泥稳定类集料面基层,在铺筑前应将底基层面上的所有浮土、杂物全部清除,并严格地整形和压实,将底基层上的车辙或松软部分和压实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都重新翻松、清除或用同类材料进行整形,并压实到3符合规范要求的密实度的规定的线形、坡度、标高。

1.2.2路面水泥板施工方面的问题

水泥砼面层施工,往往施工的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是基层施工标高控制不严所引起;粗集料不具有良好的级配,细长及扁平的颗粒含量太高;细集料和粗集料中含泥量过高,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所用水泥质量不稳定或已过期;水泥在浇筑过程中未完全振捣密实,蜂窝麻面较严重,这样势必影响砼板本身的质量而造成损坏。

1.2.3水泥砼路面结构层防水或排水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路面板遭到破坏,人们想到的总是路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或台背回填质量或水泥砼板本身的浇筑质量等,而未足够重视结构表面渗入到路基中的水对路基侵害。目前,虽说对砼板的缩缝、胀缝、施工缝(纵向和横向)采取了特制的材料对水进行封锁,使水从路面排走,但效果仍然不佳。

2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防治

2.1路基施工方面

路基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由于路面板遭到破坏后,要对路基有质量问题的地段返工是不可能的,且水泥砼板难修补。故在路基施工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清表要彻底。不适宜的材料应全部清除且按规范要求搞好基底压实。

(2)软基处理要慎重。并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3)路基填筑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填料,控制松铺厚度和粒径,控制压实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在规定范围内,每层填筑要用平地机等机械整平后压实,形成横向路拱,做好临时排水使路基干燥等。

(4)台背回填施工,要求选用监理工程师或图纸要求的回填料,保证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回填时在台背可考虑做排水管和土工格栅。排水管间距不得大于2m,土工格栅层间距最好为50~80cm。

2.2路面施工方面

(1)路面基层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合格材料,保证路面基层设计厚度及顶高面标高,保证压实度,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2)路面砼板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材料及材料的级配,保证砼质量并充分地密实,搞好施工缝、缩缝、胀缝的处治,防止路表水渗入路基。

2.3水泥砼路面板破坏后的处治

对于水泥砼板错台、沉陷的现象,由于修补困难,以往人们总是用沥青砼进行填补压实,实际上这种修补方案是不可取的。因为水泥砼路面与沥青砼路面颜色不一致,这样的局部修补,会给汽车驾驶员造成错觉,且在高速行驶的公路上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对于错台、沉陷的水泥砼板最好是铲除,用同标号的新砼进行修补。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S].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S].

[3]金志强.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