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新创业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31

创新创业培养

创新创业培养第1篇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 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关注校友网络的人才,并提供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 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易创计划”

“易创计划”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一次创新。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易才集团推出了“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该计划致力于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一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

“易创计划”体系由易创培训、易创大赛、助创服务三大模块组成。易才将举办易创培训100次,并将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普及层次的成功者宣讲。如果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他们。所以,举办成功创业分享会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分享,可以间接培养创业者的独立人格和创业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创业人大学堂,邀请专业讲师面向大学生创业人提供创业系列培训,旨在提供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创业领导力培养、如何发现并把握商业机会、如何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如何建立并带领团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等。易才每年还将举行易创大赛,给创业者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同时,易才会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助创服务,如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项目融资服务等。

所有通过培养计划正式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人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机会,还可获得独具特色的创业人支持方案以及创业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方案。同时,依托易才全国200多个服务网点、全国40多个城市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及上万家企业丰富的岗位需求,现阶段还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也可获得实习、就业机会。

较之单一的比赛或其他短期项目,“易创计划”体系较为完备,因此,对创业者的吸引力较强,创业者参与后,收获较多,满意度也较高。

只要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持续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就完全是可行的。在此,我们也提出几点经验供分享:

A.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让双方都明白,不可操之过急。

B. 前端的创新创业人才甄选过程必不可少,需巧妙设计。

C. 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训需要言传身教、来往反复、团队互动,可采取聚焦与辐射结合的策略,实现普及中抓重点。

D. 创新创业是种能力,不是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实战、实训提高。

创新创业培养第2篇

关键词:创业;新闻;人才培养;课程;项目

教育部将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列为首要任务,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与传媒行业变化休戚相关、学科专业点规模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学,亟须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育教学资源。

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对传媒业的职业理念和商业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传媒业随之成为创新集中的高地,一方面媒体机构内部越来越重视内容及管理上的创新开发,另一方面从业者也不断从传统媒体身份转型为创业者,开办诸多自媒体或加入新型媒体机构。这也导致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之间的张力进一步抬升。新闻教育是退缩回采写精彩的新闻故事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还是扩散到对跨媒体、众包、数据新闻等业界新动态的响应?这是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最棘手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其影响也辐射到相应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堂组织等各个方面。综合目前对于新闻教育的各种争辩,我们认为在保持学生的基础能力得到足够培养的同时,应该对整个传媒生态发生的巨变做出响应,提升学生对行业变革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走向社会时的就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将创新创业这一当下传媒界的基本理念和基础思维适度引入到大学新闻教育中来,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行动力。

一、数字技术革命与新闻从业者创业

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破坏和颠覆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的重构之中。有学者指出,“数字化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改写了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旧有的运作架构和赢利模式日渐式微”。

数字革命在颠覆传统新闻业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分支: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计算新闻(Computational Journalism)、多媒w新闻(Multimedia Journalism)、移动新闻(Mobile Journalism)、超本地化新闻(Hypefloeal Journalism)等应运而生,这些新业态成为整个新闻行业中最具创新性和活跃度的部分。“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自由化与私有化带来了无限商机。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抓住发展机遇,媒介企业需要更多创新和创意”“这一变化更可能发生在新兴的创业媒体企业中,而非试图固执地去把正已经破败的旧船”。

在这种大背景下,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要用新思维和新技能全面武装自己,把握新闻业的未来趋势,然而,反观新闻学教育,严重脱节于行业的发展,无法培养出匹配数字化潮流下市场对于新闻人才的需求。2012年6月在智利召开的第一届新闻学研究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Journalism Studies)指出目前新闻学教育的薄弱现状:“新闻院校面临着新闻教育质量低、概念混杂、生产力低、知识更新慢、与行业脱节等问题”。而在新闻学院内部,单一的新闻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在大大降低。根据2013美国年度新闻与大众传播入学状况调查(2013 Annual Survey of 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Enrollments),本领域的入学率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作为新闻教育的重要革新,创业新闻教育是通过培养创新型新闻人才,实现对某些不合时宜的新闻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颠覆,以及从教育领域展开对新闻行业发展的自救。事实上,“创业新闻学”的提出,不仅是概念层面上的创新,更是对新闻学教育理念的颠覆,对传统的新闻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与挑战。新闻业也可以盈利,媒体组织也可以像企业一样经营,商业运营的核心原则与游戏规则在新闻行业同样行得通。当然,这就对新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传统的新闻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如何将商业法则、创新创业理念有机地融于新闻业中,需要新闻教育领域的不断摸索与探索。

创业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也称作Media Entrepreneurship,News Entrepreneurship)这一概念的提出,起源于2010年的美国新闻教育领域。2010年1月,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召集了一个由三十多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研讨会。来自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等美国的新闻学院及澳大利亚、北欧和墨西哥的与会人员讨论了新闻学课程设置改革问题,都认同今天的学生需要“理解新闻的经济学”,“将创业精神引入新闻行业十分重要”。会议上,学者们认为记者有必要去理解市场经济和媒体经营,前《星星论坛报》(star Tribune)的编辑麦奎尔(McGuire)提出“记者说‘我不知道如何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创业新闻作为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纽约城市大学创业新闻学教育的创立者杰瑞米・开普兰(Jeremy Caplan)认为:“创业新闻学是关于新思想、新收入、新的出版和发行模式,以及探索新闻业可盈利和可持续的新方法的学科”。还有东海岸一所大学的管理者这样定义:“人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或公司,通过独立的报道和事实发现来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波因特学院研究员马克・布里格斯(Mark Briggs)强调,这是门培养新闻媒体从业者整合独立创业的能力的学科。还有中国学者认为,所谓“创业新闻学”,顾名思义,就是教新闻从业者如何开展基于新闻内容的商业计划,并赚到钱。

通过对21世纪前后新传播科技所引发的一波创业潮的观察,当代美国媒介管理研究者安妮・豪格(Anne Hoag)在2005年首先撰文指出,媒体管理学界应重视新传播科技出现所引发的小型媒体事业的创业行动,同时也尝试为“媒体创业者”与“媒体创业”行动的概念提出定义。“媒体创业者”主要是指“一群掌握传播科技的技术创新者尝试透过技术创新的手段来开展媒体事业,”同时,创业者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也需兼顾到社会责任面向。媒体创业概念与一般创业概念是有差别的,“媒体创业”不仅是一门研究媒体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以获取商业利益的知识,更是探究传媒业如何成功扮演起社会中传递信息之媒介组织的学问。

学者们的定义与诠释虽然不尽统一,但是创业新闻学至少有以下几个内涵:(1)是新闻行业的创新创业活动;(2)强调盈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3)运用科学系统的商业原则与规则对新闻行业组织采取企业式经营与管理;(4)是对传统新闻业的破坏性创新,依托数字革命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平台。

二、创业新闻教育的实践形态

美国是创业新闻学领域的先行者。2010年3月,福特基金授予美国著名的传媒教育机构新媒体研究重镇波因特学院(The Poynter Institute)750万美元用于研究处于危急机中的新闻业,为数字时代媒体的创新模式做探索,创业新闻学成为该机构的重要研究议题。研究员马克・布里格斯编写了《创业新闻学:如何构建新闻业的未来》(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How to build what’s next for news)一书。这本书是创业新闻学教学的启蒙书,也是“教新闻人创业的完全手册”。从分析新闻环境到追逐商业利益,从产生创意到利用新技术,从制定商业计划到面向市场,作者对创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讲解。这本书为新闻创业提供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路径图,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可操作性的、经济的层面而非感性层面,重新探讨了新闻业的未来”。

2010年9月,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率先在开设了全美第一个创业新闻学硕士学位(M.A.in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并在2011年正式招生。自此,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马里兰大学、西北大学、美利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大批美国著名院校纷纷开展创业新闻学的教育试验,探索新闻学教育的新形式。

目前,美国创业新闻学教育开展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专门设立的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具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的双学位教育、对新闻系学生设立的创业新闻学课程项目或是提供专业核心/选修课程、设立教育研究机构提供证书教育。

1.专门设立的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

专设硕士项目以纽约城市大学、美利坚大学为代表。纽约城市大学设立了全美第一个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将会在下重点介绍。纽约城市大学与美利坚大学设立的硕士学位有所不同,前者为两年制全日制硕士,后者为20个月的由10门在夜间和双休日面授的课程构成的在职硕士项目。

专门设立硕士项目,面向有志从事媒介创新与创业的人士,招生目标明确,培养方向明确。创业新闻学硕士项目除了夯实学生在新闻实务和行业伦理法规等方面的基础外,提供创业新闻学科的核心课程,将商业运行原则规则、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创业意识与创业实战知识融于新闻业发展中,力图指导学生在旧有的行业中,找到颠覆性创新之处,制造新的变革。硕士项目要求学生紧扣实际,制作商业计划书,鼓励学生出成果,将媒介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具备跨学科的专业背景、新旧媒体资深的从业经验、丰富的创业经历是授课师资的必要条件。

2.双学位教育

单一的新闻学教育已经很难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双学位教育将新闻学与其他技术或专业学科相结合,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是高校较为普遍的举措。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与校内其他院系、国外名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双学位教育,如新闻学与商学、新闻学与法学、新闻学与宗教学、新闻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其中,新闻学与商学项目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商学院合办,面向对媒介组织与运营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合格完成5学期课业可以同时获得新闻学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iournalism)与企业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双学位教育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同时接受两个学科的教育,实现跨学科、复合型,而各自的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系统化。但是,“复合性”的专业教育不等于“复合型”的专业教育。两个独立学科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机整合。事实上,学生仅仅是增加了一倍的课程负担,能否将商业原则灵活运用于新闻业,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体悟,而很难实现“1+1>2”的效果。换句话说,创业新闻学是否就等同于新闻学与商学的简单叠加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3.课程项目、专业课、选修课

这一类别主要是对传统的新闻学课程体系的补充,在新闻系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上,加入创新创业的新元素,以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这种举措一般来说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是在创业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刚兴起之初的应急手段。直接在课程列表中增加创业新闻学相关课程,而尚未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介创业”(Media Entrepreneurship)与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阿兰・穆特(Alan Mutter)的“创业”(Entrepreneurism)都是各自学院新开设的创业新闻学课程。

而课程项目相对于简单的加课,更具体系性和全面性,目标更多元,对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学生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斯坦福大学的“数字媒体创业”(Digital Media Entrepreneurship)项目便是很好的例证。此项目通过带领学生在新闻业破坏性变革下,研究如何利用传统新闻业现有资源、社会网络、数字工具等基础,构建新的数字媒体模型,创立新的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处理新闻价值与企业价值、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利益冲突等矛盾关系。项目配备拥有跨界专业背景和资深媒体从业背景的授课教师,课程内容覆盖转变中的媒介模型、媒体商业模式创新、新媒体分销渠道、商业计划、项目团队建设、新媒体的利基市场等,要求学生以跨学科创业小组(原则上每组包括新闻、商业和科技专业的学生)的形式,开发一个数字新闻项目,制定可持续的商业计划,并展示给专家评审团。整个项目持续10周左右。

4.机构教育

除了新闻学院直接提供创业新闻教育的形式外,一些新闻学研究与教育中心也会对学生和社会提供创业新闻学辅导课程。当然大部分机构仍然与高校新闻学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纽约城市大学的陶氏一奈特创业新闻中心、雪城大学纽豪斯学院的纽豪斯数字媒体创业中心等。前者向新闻媒体从业者、有志申请创业新闻学硕士的人士提供为期15周的高级课程,完成课业颁发结业证书。后者开办相关课程、提供相关资讯,鼓励学生创办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公司文化,与创业成功校友取得联系等。

著名的波因特学院也向公众开放“创业新闻学”证书课程(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Certificate Program),包括“创业新闻学:收益与营销”“成为创业记者:从构想到实践”“创业新闻学:企业运营”等6个科目,每人收费150美元,完成在线视频课程并通过测试可获得结业证书。

机构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向媒体从业者提供在职培训,任何对创业新闻学感兴趣的人士也均有机会,无需向大学申请学位资格。

三、创业新闻教育的操作模式:纽约城市大学个案

纽约城市大学设立的创业新闻硕士项目是全美第一个专门为创业新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设立的专业硕士学位。其在项目架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培养方式和初步成果方面都有瞩目之处,值得我们分析借鉴。本文在此对这一项目进行具体介绍,展示美国创业新闻学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

纽s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于2006年8月。学院认为,新闻业的未来属于有能力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实施创新计划的企业家们,不论他们是自由职业者、创业者还是传统媒体工作人员。2010年9月,在陶氏基金(The Tow Foundation)和约翰一詹姆斯・奈特基金(John s.and James L Knighl Foundation)的赞助下,学院成立了陶氏一奈特创业新闻中心,该中心成为全国最精良的创业新闻学教育与研究基地。同年,学院设立了全美第一个创业新闻学硕士学位。依托于陶氏一奈特中心,纽约城市大学创业新闻学教育开始启航。2011年,中心开始对外开放第一个奖学金项目(pilot fellowship program),课程从1月持续到5月。2015年冬春学期项目(winter-spring program),意味着该项目已经走到了第五个年头。中心主任贾维斯说:“本项目旨在激发创新,打造一个优质新闻的未来。我们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媒体领袖和创业家。”

1.项目架构

创业新闻硕士学制为两年制,共4个学期课程。前三个学期主要学习新闻采写基础和新媒体技术。第四学期开始学习创业新闻学的高级课程。在这学期里,学生将学习商业基础、创业模式、创新思维、现代科技、新闻行业的商业形式等一系列核心课程,在学界导师和业界专家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创业项目(startup proiect),并在学期末展示商业计划,通过竞争陶氏一奈特中心的奖金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项目,以付诸实践。

同时,第四学期的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共15周),也向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院其他研究生和有意申请本硕士项目的学生开放,学院也欢迎有深厚的商业、技术、设计和其他相关领域背景并对新闻学和媒介发展有兴趣的人士申请。完成课程学习后,颁发“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证书”(Advanced Certificate of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program)。

需要指出的是,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是包含在创业新闻学硕士两年课程中的一部分,而其他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申请者只需要完成这15周的课程,即可获得证书。当然,两者所上的高级课程内容是没有差别的。

2.师资条件

纽约城市大学陶氏一奈特创业新闻中心有8名主要教师,其中2名专任教师,6名兼任教师,分别具有丰富的杂志、报纸、数字媒体、科技等行业的工作背景。

总体上来看,该项目师资力量雄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跨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交叉领域研究较多。单一的新闻学教育已经在学科发展与就业实践中显示出其诸多弊端,将计算机技术、商业、设计、政治学、环境科技等领域融入新闻学,培养复合型媒体人才成为趋势。创业新闻学即为融新闻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需要教师具备多领域的专业背景。该中心8名教师基本都获得两个以上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位,跨界经验丰富。如专职教师、中心教育主任杰瑞米・开普兰就同时拥有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学士学位、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商学院MBA学位。此外,兼任导师中,大多具有新闻传播学相关的学习研究经历,不过也有像中心研究主任詹妮弗・麦克法登(Jennifer McFadden),并无新闻学学位,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专攻金融与创业,不过本着对媒体和技术的交叉领域的兴趣,一直专注于寻找新闻中新的商业模式。

二是多为资深媒体从业者,实战经验丰富。导师多在新闻传播行业(包括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有多年的实战经历和卓越的成就,在权威报纸、杂志、网站等(包括《时代》《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和雅虎网站、YouTube等)担任过新闻实务或媒介运营等重要角色(如总裁、CEO、创始人、创始主编、专栏作者等),是资深的媒体从业者,在业界有丰富的经验与扎实的人脉。

三是媒体创业经历丰富,社会资源雄厚。教师们对创业或商业运营显示出浓厚的兴趣,有丰富的媒体创业经历,为创业新闻学的课程讲授和研究奠定实践基础。业界的兼任老师中,很多本身也是创业项目的投资人,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业指导,还可以直接对接投资,支持学生项目,实现互利。例如杰夫・米尼翁(JeffMignon),他是国际数字广告商RevSquare/Mignon-Media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也是Open Topic和Fuzu Media两个创业企业的投资者。米尼翁是目标受众为儿童的新闻网站的者,在法国联合创办了第一批面向儿童的日报Mon Quotidien和1e Petit Quotidien等,联合创办法国第一家由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媒介――,它是2007年总统大选中最成功的时政类网站之一。他在巴黎创办媒体咨询公司Formules Presse,并担任联合CEO与创意总监;在纽约协助创立信息图表制作公司5w Infograohics,在华沙创办媒介咨询公司Mediapolis等。这类兼任导师事实上也是一种创业资源。

3.核心课程

创业新闻学硕士前三学期主要学习新闻实务(Craft of Journalism)、新闻伦理与法(Legal and Ethical Issues)、新媒体叙事基础(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Storytelling)等必修课,第二、三学期加入分别加入两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择商业与经济类报道、其他学科的课程

第四学期的创业新闻学项目由5门核心课程组成:“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NewBusiness Models for News)、“商业基础”(Fundamentals of Business)、“新企业孵化”(New Business Incubation)、“技术浸润”(Technology Immersion)和“新媒体学徒”(New Media Apprenticeship)。其主要教授内容、课程形式、学生提交成果分别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梳理的情况来看,这5门课程各有侧重,又部分重合,而其间也包含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与“商业基础”有较多重合,又相互补充,加深学生对于新闻业商业运营的了解,通过学习基础的商业原则和概念,探索未来新闻业的新运作模式。这两门课主要都以课堂案例讨论分析为主,并鼓励学生在现实中寻找突破,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评估现有企业。“技术浸润”强调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工坊、在线课程等形式夯实学生技术运营能力,从HTML/CSS技术、App制作、SEO以及管理软件等具体技术,到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投放推广、商业与技术整合等高级运营能力。“新媒体学徒”将学生完全置于真正的创业环境下,体验创业公司的氛围,参与到创业公司实际运作中,并通过实地考察,提出对实习公司的改进意见。“新企业孵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运用所学知识和累积经验,在学界和业界导师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商业点子,制定商业计划书。学生既可以创立新的媒介运营平台或媒介运作模式,对行业的某些方面形成破坏性创新;也可以为传统媒体运营提供新的产品或战略。

具体来看,5门核心课程设置的特点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科学,逻辑严密。5门课程从逻辑上来看,并非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纵向上,从理论到实践的程度不断加深。“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与“商业基础”更加理论与基础,“技术浸润”显而易见,上升到技术运用层面,“新媒体学徒”进入实战阶段,而“新企业孵化”要求学生完全运用所学创建新商业模式或提出商业战略。而横向上,课程间互动关系强,事实上,以“新企业孵化”课程为主线,其余四门课程都在为其最终的学期成果――撰写新企业的商业计划书服务这一目标服务。“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商业基础”“技术浸润”与“新媒体学徒”分别提供新闻业的商业运作情况、企业运营的核心原则、创建与运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完全实战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新闻业现实,提出颠覆行业的战略与防御方案、评估现有企业运营状况、为自己欲建立的企业撰写技术方案、在真实环境中锻炼所需创业本领,并观照自己的商业模型,一步步完成商业计划书。

二是重视知识掌握与现实运用的结合,注重培养实操能力。首先,课程形式采用的案例分析、实战模拟、走访企业、业界人士分享等都显示了课程设置者对于新闻业创业现实的重视;其次,从课程成果呈现来看,每门课都要求学生最后提供报告,运用所学知识,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企业,做出分析,对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后,“技术浸润”“新媒体学徒”与“新企业孵化”三门课本身就是实践课程,最终呈现的商业计划书也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通过争取陶氏一奈特中心的奖金将商业点子付诸实践,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实践。

三是强调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在创业中的运用。纵览五门课程的大纲可以发现,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等在媒体创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新闻业的新商业模式”第一课就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的颠覆,并将“线上创业”单独列为一课,还将搜索引擎最优化作为重点的营销战略讲授;“技术浸润”还突出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技术、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市场营销技术。通过创业新闻学项目高级课程,优秀的创业项目在中心的支持下投入运营。

四、创业新闻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2012年12月15日,波因特学院马克・布里格斯在北京发表了题为《全球传播:机遇、挑战与新闻业》的演讲,指出新闻创业成功的六大要素:会和资本打交道、有开放的理念、能推销产品和创意、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图景、会寻找合作伙伴并保持合作关系、能在方法上寻求创新。这些理念已经进入到国内新闻业界和教育界的视野中,以中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笔者在“媒介经营管理”课程中开始试行传媒创业项目的训练。特别是在媒体运营商业化程度高的港台地区,新闻创业教育己开始起步。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媒体理学硕士课程提供选修课“新媒体创业”。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开设了“媒介创新与创业”选修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还提出要进一步增进产学合作:要举办微型创业工作坊,鼓励微型创业、SOHO、创意工作经纪人相关研究,和传播微型创业领域的部落客、独立记者、SOHO族建立合作关系;尝试与辅仁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共同发展传播类的社会企业等。

目前创业新闻及其教育在中国还是媒体转型中出现的新事物,对于在事业属性、企业运营体制下发展的传媒业来讲,基于从业者个体的职业开发和业态重构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对于创业新闻学是否适合在中国普及,有学者认为:“因为想象在美国那样做个人的新闻事业的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表面上看,创业新闻学的理念是不适合中国的”。然而就目前中国的传媒业转型实践来看,虽然规模化、制度化的媒体创业尚未展开,但我们应注意到两个层面的传媒实践及其带来的新闻教育需求变革:

一方面,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传媒行业加速转型,提升新形势下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媒体将在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组织结构等方面谋求创新,诸多传媒机构研发了大量新媒体项目如“澎湃”“无界”“封面”等等,旨在采用新的理念和机制生产及传播内容,以增量的活力带动存量的影响力,这一部分增量空间亟须了解受众需求并能熟悉运用现代传媒市场方式的新闻人才去充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其核心诉求,这将不同于现有的以培养新闻制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培养第3篇

阐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2015年12月江苏省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江苏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到2020年左右,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而且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2017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795万,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院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规定》中提出:“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服务和成就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为学校增进校企合作,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1]。

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专门创立创新创业学院或者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孵化中心等实践场所,加大对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的投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江苏省南京地区10所国家示范、省属示范高职院校为样本,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也使合作企业充分认可了学生的实力。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在专业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目前,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定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其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除了开设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课程之外,还需要依托专业课程作为载体,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把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结合体现在教学计划中,而在日常教学中两者处于平行状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融合的体系并没有形成,教学成效并没有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尚未形成。高校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创业指导教师、少部分专业教师和社会兼职教师构成。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这样的师资队伍融合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创业指导教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专业素养,而专业教师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又可能有所欠缺。所以,课堂教学往往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现象。4)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依托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实践空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随着社会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大学生创业园,或者科技产业园等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既不利于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建立。

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3.1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当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联合培养。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突出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和相关技能知识;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实践拓展训练项目。以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

3.2加强课程改革,形成课程融合体系

《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健全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加强课程改革,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

3.3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合理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应当制定相应文件,确定工作标准,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选拔聘用,强化培训培养,实行目标考核。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实现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3.4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建立合适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需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另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实践,亲身体验企业创业的全过程。这种做法,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意识;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促进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助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4结束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需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帮扶指导、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贾杰,江彬.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2(2):33-35.

[2]肖姣娣.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3):87-92.

[3]张立平.高职“专业+创业”融合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6,4(4):61-62.

[4]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10):76-79.

[5]叶岚.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8(4):32-35.

创新创业培养第4篇

一、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商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足,观念较为陈旧,认为高职大学生基础薄弱,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进行就业创业形式分析和短期的理论指导,认为不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缺乏对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借鉴了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通常还是一年级仅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短而且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安排和内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商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和研究。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封闭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还不健全。

4.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过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师疲于应付整天的课堂教学,没有精力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研究和实践;新进的教师大多缺乏经验,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商科类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专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质量评价己经较为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商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而言,一是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真实的行业评价和监控,企业参与的程度小,企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行业需求脱钩的情况。二是评价的方法和监控的手段单一,很多环节评价和监控不到位,管理松散,严重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效。

6.专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熏陶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还仅仅将其重要性挂在嘴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安于现状,培养循规蹈矩、甘于平庸的一类学生。商科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中坚力量,如果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当代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到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保证商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1.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商科类专业涵盖面广,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到商务英语、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商科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确定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在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3.调控好商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结构调研,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引导作用,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扩大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增加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调整专业结构。

4.建设好富有商科类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

商科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本着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原则,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企业和政府资源,建设富有区域高职特色的商科类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好、专业创新技能强的人才。

5.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当前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任务。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政府、企业、学校要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高职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6.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熏陶对创新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育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精神,包括宽容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诚实守信、公正平等、恪守创新等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际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布局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7.促进校企合作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在扶持校企合作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护企业和学校利益,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比如,2012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宁波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创新创业培养第5篇

一、创新型人才的一般成长规律

通过对大多数创新型人才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个性和创新是他们身上最显著的特质。所谓的个性是指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点。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创新人才都展现出了符合自身个性的人格和品质,使其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尊重,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尊重学生个性在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体现就是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树立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人格、努力成功的价值观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重视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在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其根本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师的辅导、教育下学会学习、生活的方法。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卓越的智慧,还需要拥有广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除此之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是一个主动积累的过程,他们往往具备良好的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养分,善于发现和探索,并通过强大的思维能力进行创新。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核心知识、方法论知识和应用型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效关联起来为自己所用。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会以思想作指导,而思想的形成又有赖于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是其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创新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人在反思中得出的有效结论。假如一个人缺少必要的反思精神,那么他的思维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最终会偏离真理的轨道,不切实际或错误的想法并不能称之为创新。反思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创新型人才并不受固有思维的束缚,他们常常会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某些社会现象,具有敏锐的洞悉力和锐利的分析力,能够透过现象发现琐碎问题之间的关联和事物的本质。

二、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

中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而,教师基本是他们这一成长时段接触和依赖最多的人,其表现出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了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为此相关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建立自身良好的创新意识。电子专业授业教师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从创新的角度开展教育,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接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的电子专业课程设计和改革,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鼓励、赞扬学生创新,营造推动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单凭教师个人很难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为此,中职院校应该适度加大相关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使其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授课质量。中职院校可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由校领导和思想政治专家牵头,对电子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创新等进行考评和指导,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中职院还应为广大教师提供沟通交流平台,让所有辅导教师互换彼此先进的方法和经验,促进辅导教师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刺激教师的注定进修行为,中职院校还可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或授课大赛,实施绩效管理体制,对表现积极、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以其为榜样推行先进教学体系,强化工作导向,创设校内良好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创新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中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创建校园文化的新途径、新载体,不断革新陈旧的文化氛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受到熏陶。中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块教学重地,将创新培养融于活动当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快乐、学会创新。

三、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创新过程,其开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中职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一)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创新活动体系。中职院校应该充分整合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完善的电子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展示科技创新作品等。此外,中职院校还应邀请业内专家、学者等到校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电子领域的前沿和动态发展,将创新思想及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中职校内良好的学术环境。

(二)建设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中职院校可以积极寻求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据培养需求适度加大电子设备、科研设备等的投入,为学生提供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的空间,使其在辅导教师和企业优秀人才的帮扶下自主完成创新,并反思自己的创新行为,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实践验证、完善理论知识,培养、提升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中职电子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既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又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电子专业教学的特质,明确实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此为指导构建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们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将学生的想法转变为现实,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组织开展电子竞赛活动。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外界环境的促动,而竞赛活动开展的目的则是刺激学生的创新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中职院校应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对表现积极、想法新颖的学生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促使他们将创新内化为自己的本能。

四、结语

创新创业培养第6篇

关键词: 药学专业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最初产生于美国,现已在全球兴起[1],我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实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包括强调项目设计、研究过程的创新训练项目,强调对项目商业可行性计划研究和经营模式研究的创业训练项目和强调真正企业运行和市场化经营管理的创业实践项目。该计划对转变高等药学院校教育观念,改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药学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

药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关键是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药学专业的学科专业性很强,将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等医药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振兴发展我国药学行业的关键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药学人才。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药物研发的深入,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本科教育阶段药学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标准之一。高等药学院校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药学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和鼓励药学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

2.药学产业发展的要求

与传统产业相比,药学专业潜力大、受益高、前景广,但因其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高创业风险、长回报周期等特点,对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而言,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领域。随着就业环境的改变,无论学生将来是否走上创业的道路,都必须在大学阶段接受一定的创业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自我认知和就业观念,树立符合自我个性、与能力匹配的职业发展目标和道路。药学专业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无论是政策法规还是用药规范,要求都极其严格,药学专业对于人才创新能力要求是终身的,这种创新的要求不仅是对专业技术的考验而且是对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医院药剂科、药房药店等单位需要参与新药临床试验、药物效果反馈、处方统计等工作,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优化药物开发决策、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存在问题

为了解目前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笔者对所在学校药学专业学生做了调查,自2007年起已有两百余名学生先后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11年以来有10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或获得专利,14人次在省级及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得奖项。近年来学院毕业生中研究生升学率保持在40%左右,2015年升学率高达44.95%,继2013年44%、2014年38.16%后再创历史新高,约三成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学府深造。学院现有学生创业社团2个,创业团队多个,主要从事二手书、校园纪念品买卖、外卖递送、化妆品代购、手机APP开发等工作。虽然有些创业活动与药学专业紧密联系不够,但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举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提高,对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期望普遍较高,教育过程中发现存在学生自我认知有偏差、创业项目与专业内容联系不紧密、学校教育实践平台不完善、经费支持力度有限、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薄弱、社会合力欠缺等问题。接下来需要吸收国内外前沿的创新创业理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积极引导,总结经验,摸索寻找适合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使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最终落实到创新创业实践中,以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培养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

1.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动机、创新创业认知和创新创业信念等关键要素的培养[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及早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药学专业在执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要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笔者所在学校的药学专业学生都是一本生源,学生素质好,生源质量高,进校后学院每学期邀请学院领导、专家教授、行政老师、优秀学长学姐,将专业思想教育作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的第一课,让学生热爱专业、融入专业、把专业当成事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教会学生使用SWOT分析法及相关测评软件对自我特征和所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明确职业定位和目标,努力按照职业目标的要求制订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减少创新创业的盲目性,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紧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最好具备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的资质和实战经验,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接。培育创新创业型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还要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具备心理学、教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专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专业、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专业型创新创业教师,聘任药学专业领域内成功创业者如著名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成为特聘教授和创业导师,邀请长期从事药物研究、药学教育和行政管理的老师作为创新导师,为学生做主题演讲和交流分享,用他们对医药行业发展、药学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思考,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勇于创新创业,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之路。

3.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实现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设置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将创新创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并使之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渗透进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同时邀请校外药企负责人为学生开展有关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操作等方面内容的讲座,邀请学院各学系专业老师和医院药剂科老师为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文献查阅、综述撰写、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讲座和实际训练。多结合典型案例教学,生动直观地展示创新创业者的方法、过程和规律,注重正面引导,启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和激情、拓宽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和视野。

4.积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举办药学、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操作大赛,选送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化学技能大赛,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平台,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立足走出去,构建包括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与扬子江药业、豪森药业等知名药企紧密对接,不断发展与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创新创业中心,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在联合发展中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教学实习基地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以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了解企业经营风险,掌握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变化,为今后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院内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管理机构,针对部分有创新创业激情和想法的学生,组织开展小规模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训,校园内设立创新创业园区、小微企业孵化器等,由学生自主提出项目申请,策划方案由专门管理机构审核通过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5.通过创新创业社团建设扩大教育影响

高校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具有多样性和非正式性的特征[4]。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是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下自愿成立,成员之间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的学生组织。创新创业社团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学生在讨论项目过程中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相互碰撞交融,产生创新创业动机、树立创新创业目标,通过任务分工和集体努力,最终实现共同的创新创业梦想。特色俱乐部也是创新创业社团的一种形式,是指学生以兴趣为依托自主创立的类似社团性质的各类组织[5],学生基于共同的专业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愿望,开展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通过加强学校与药企、医院、科学园区等之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研究、管理等活动,宣扬学生中自主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鼓励和扶植创新创业意识处于萌芽状态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20(7):91-93.

[2]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北京,2012:1-1.

[3]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党史博采,2009,19(11):46-47.

创新创业培养第7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要求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与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专业。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设计水平。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相对比较好的是资金雄厚、科研设施完善、拥有强有力师资队伍的名牌大学,和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一般城市和普通高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目前,由于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成,一些学校的教学还秉承着一种继承式的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上不符合创业教育的要求。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专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才能真正为当今社会培养出环境设计专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科学的定位。急于招生,但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全面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难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实际效果欠佳。

2.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缺乏实践是许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设计实践。但是,一些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较少,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锻炼,难以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充分展现出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1.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准确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地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和设计能力的人才。

2.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学生要想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艺术鉴赏、艺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设计人才的实践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绿化设计、某个建筑的室内设计等,给出相应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给予客观评价。教师要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氛围中扩展想象,激发创新能力,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四、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规划

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的基石,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学生的差异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重视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实践和实训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精神,鼓励教师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面向未来,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深厚的基础。

2.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教师要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环境设计专业的优势,打造适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开门办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与实践资源,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到企业中,让企业走进学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校内外教师与企业代表,开展企业家与大学生的联谊活动,从理论与经验上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科学、严谨、活泼的人才成长氛围,有利于构建积极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学校还要打造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定期举办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论坛与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3.创新创业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抵充学分,鼓励学生中途创业,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机会。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以往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改革,从以往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如今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评估标准、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培养第8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和融会贯通

首先是对生物工程专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设计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从本科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开始一方面对于创新创业意识、知识和精神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经典的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一方面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要结合我校该专业特点和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工作,不是可以在本学科、本院系独立完成的,而是要通过跨学科、跨院系,甚于要联合其他学科来完成。这样就可以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基础知识面,从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例如,我校可引入北大十五堂创业课、制造业管理、小企业管理等课程,然后再系统加入其他专业知识的创业课程,如法律、组织架构、金融和营销等。创业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专业特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困难,从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育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开展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创业通识教育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专业实践教育。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有酿造酒工艺学、发酵工艺学、代谢调控、酶工程等。在开设这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小型车间和实验室,开展小规模的情景演练和专业实训。例如,生产某种生物工程产品,如酶或啤酒,这时就可以将涉及到的相关课程(发酵分析课、发酵设备课、车间设计课、HACCP关键控制点及GMP认证课等)的教学都搬到这个环境下进行,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亲自进行操作,加强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对理论知识要点有更充分和深刻的理解。我校除了充分利用本身的校内资源,还要积极与相关的研究院所、生物技术公司建立联系并保持长期合作。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学生可以有更多渠道和机会来实习、锻炼。对于专业理论与实操的教学,可以采取“半自助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以从旁指导。对于有些实操我校可能在硬件方面不完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进入具备完善硬件条件的合作企业来完成这个实操过程,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校硬件不完善的问题,使学生完整地完成实操,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三、加强创新创业的实操性教育

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操性教育方面,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我校可以从校外邀请生物工程专业领域企业的专业人士、该领域创业孵化平台的专业人士或有该领域创业经历的校友,然后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关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讲座、企业生产运营讲座和相关创业讲座。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将生物工程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创业等有机联系和结合起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及早了解就业需求,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了解更多生物工程领域企业的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向,正确认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的信息,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邀请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与专业人士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邀请专业人士从全方位开展创业实操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所有流程和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到企业、大学生创业园等参观、实习和培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是如何运作和创业是如何运作的。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组织学生创业大赛,教师要全程参与指导和提供帮助。

四、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还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高校应该摒弃务虚的作风,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校内引入生物工程领域的创业孵化平台,这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来说,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创业孵化平台来将自身的创业想法变成现实。

创新创业培养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进而提出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推进教育创新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这是由于创新精神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质等。这些精神素质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更高层次上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高等教育要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教育的质量和特色,除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外,也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更有竞争力。

(三)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积极地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视创新为己任,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一)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以及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创新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激活,加上适宜的环境,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新奇的东西。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地创新。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引导者,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这是专业课堂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课程讲授以“启发式”为主。在专业课教学中,当老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后,学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一定的自由度上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一定自由度思考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重组自己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始至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思索和探求之中。在启发式专业课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猜测,通过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种不定条条框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习题课,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习题课上,给出习题,让学生自己回答,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通过习题课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好的讨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及表达自己观点的作风和勇气;另外,通过讨论课,还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习题课绝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讨论上,通过让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去发现、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每节课都要尽量安排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自己总结经验,做的好的,有创新的,给予肯定。在活动中,要支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异想天开”,即使想法还不成熟,也不责怪。除了实践性教学外,还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参与到科研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科研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然要去主动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在对资料的占有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程序训练,不仅能让学生能感受到科研的气氛,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同时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潜能。

(五)改进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大都采用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这些题型有一定的解题模式,这种考试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死记硬背,而对于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能力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往往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考试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却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考试中应尽量减少记忆性的内容,增加理解、分析、综合型的题目,这种题目必须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题类型应该多样化和灵活化,要考核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创新的内涵。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要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并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在平凡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原料配方、工艺流程、生产方法,甚至工作环境进行合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