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7:59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1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威胁也随影而至。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任何网络节点的薄弱环节都有可能会是网络攻击者的突破口。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PersistentThreat)更是综合了各种可以利用的突破口对目标进行长期踩点,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目标发动攻击。因此,网络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密码学的理论与技术、掌握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编程技术,以及常见的网络服务器的管理与配置,尤其是对Web服务器的深入理解。但无论是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信息对抗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在网络路由域交换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薄弱,无法满足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体系的要求。因此,网络工程专业依托其深厚的网络知识体系,更适合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所需要的理论技术,更适合培养网络安全管理人才。

2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当前社会对于网络和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本校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历经10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当前网络工程专业下的三个特色方向:网络技术方向、网络安全方向、网络编程技术方向。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网络安全技术都离不开网络编程技术的支撑,缺少相应的编程能力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也注定会是瘸腿的技术,无法满足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管理的需求。因此这三个方向相互融合形成的高级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方向,形成了目前网络工程专业较为稳定的培养目标。“PKI体系及应用”与“网络安全协议”是以应用密码学为基础的延伸课程。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密码学的技术研发密码产品的能力。“PKI体系及应用”以证书认证中心为轴心,详细介绍公开密钥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在现代密码产品中的应用研发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从密码应用系统业务逻辑层面的安全分析入手,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协议、网络安全标准和典型的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介绍安全协议设计及其安全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协议设计方法,能够根据具体的应用背景设计对应的网络安全协议,研发安全应用系统。网络攻防类课程是在以“应用密码学”等信息安全类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国内网络安全形势的需要而开设的网络维护类课程。其中,“网络攻防技术入门”是在大一新生中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共16学时,分8次上课,以学生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安排技术资料研读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对网络攻防技术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网络威胁防护方法。“网络信息对抗”综合讲授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网络渗透技术和网络防护技术。课程共64学时,理论授课32学时,实验32学时,每个理论学时跟着一个实验学时,以边学边练的方式组织教学。实验教学通过专用综合攻防平台进行验证性训练。“计算机取证技术”主要讲述计算机取证的基本方法、基本过程、数据恢复技术、证据提取技术、证据分析技术,以及常见的计算机取证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安全技术实训”是在四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实训课程,共计192学时,8个学分。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驱动,训练学生对现代密码理论技术应用能力与程序设计能力,目标是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的网络安全软件系统。第二部分以实际的网络安全案例为驱动,训练学生对于目标系统的渗透能力与网络加固能力、以及对于整个渗透过程的取证分析能力。该实训课程与学生的实习相互结合,部分学生进入网络安全公司进行实习,提交综合实习报告来获得同校内综合实训相当的学分。通过三年的实践,效果良好。

3网络安全方向的人才培养分析

网络安全方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校内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安全研究氛围。自发形成了保有数为20人左右的本科生兴趣研究小组,另外,通过每年一届的全校网络安全知识比赛,促进了全校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与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参加全省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比赛,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相关课题研究,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结语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探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准

在新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并且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培养和规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要求标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的提出和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设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和文化伦理等各方面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要求标准,促进信息设备使用素养的提高,使其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二)满足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需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的尤为明显。例如: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诈骗以及不文明上网行为和网络信息等。而对于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处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其法律意识往往比较缺少。所以,在进行网络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会遭到危害。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网络道德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将一些错误上网行为和计算机使用行为进行改进,进而加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当中

要想使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更好的渗透,那么首先要从教材和课程内容方面入手。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当中包含了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知识内容,但是从整体来看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教材作为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接受。例如:在对学生教学有关应用文档和数据处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文档命名和文档分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然后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命名和分类应用文档或数据,最后将相关内容总结并归纳到一个特定的文件夹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正确使用文档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认真学习态度。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质量和学生德育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初中院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修养专业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且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有关视频、音频获取和加工知识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有关网络道德规范或网络设备视频和音频正确使用方法的短片。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一课堂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熟练操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3篇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部乙二醇联合装置班组(简称“乙二醇班组”)管理两套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装置,年产环氧乙烷、乙二醇等化工产品60万t,装置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的高危特性。

近年来,乙二醇班组在装置的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分阶段、抓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HSE承诺”“节水减排、查漏除味”“查找身边的十大薄弱环节”等专题活动,并推行“学、查、训、练、评”的“五字”安全经,增强员工的自我安全保护和崇尚健康第一的意识,营造出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处处保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生产装置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水平,确保生产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并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乙二醇班组因此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学 推行“五个渗透法”

乙二醇班组通过推行诵读渗透法、考试渗透法、典型渗透法、学习渗透法、媒体渗透法等“五个渗透法”,不断以安全文化教育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营造出班组安全建设的氛围。

诵读渗透法是在班前班后会上,班组员工诵读安全理念,班组长在先学一步、学深一步的基础上,向组员宣讲解读,并组织开展“为什么我要安全”“我、岗位、班组如何来保证安全”等讨论,使大家深刻领悟,铭记在心。

考试渗透法是让班组成员参加不同层面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消防器材等的培训与考试,以检查班组成员对安全理念的掌握程度。

典型渗透法以中石化系统内部发生的典型案例为依据,形成实例引导,让正面典型得到“宣扬”,反面典型得以“曝光”,真正从典型事例中得到启迪,促进渗透效果。

学习渗透法要求班组逢会必讲安全,学习必谈安全。以班组安全学习、网络安全教育、《学习园地》、领导干部形势任务宣讲等形式进行,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深入人心。

媒体渗透法借助《化工通讯》《班组家园》等内部宣传媒体,展示班组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教育活动,使乙二醇班组成员实现由 “要我安全”到 “我要安全,责任在我”的跨越转变,也为员工的生命安全织就一张思想防护网。

查 开展“三个万”

“三查找”活动

石油化工装置的“跑、冒、漏、滴”等现象,看似小问题却隐藏着大风险,如若泄漏的环氧乙烷在空气中浓度超过3%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不及时处理将酿成严重后果。

为此乙二醇班组开展“万米巡检无漏检”“万次抄表无差错”“万笔记录无涂改”的“三个万”活动和“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查找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查找习惯性违章操作行为”的“三查找”活动。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习惯性违章等问题,按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调整(Adjustment)的首字母组合)原则制订出班组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责任,付诸实施,跟踪反馈,直到整改完毕,形成闭环。2011年,乙二醇班组共查找发现隐患613项,全部完成整改,有效地避免或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吴海潮是2#乙二醇装置的班长,一次,他在环氧乙烷精制塔附近巡检,几滴“小雨滴”飘落到他的眼镜片上,“没下雨呀!”常年养成的职业素养立刻让吴海潮警觉起来。他发现这些“小雨滴”在眼镜片上蒸发得似乎快了些。凭借多年与环氧乙烷打交道的经验,他觉得“小雨滴”不简单,有可能是生产装置中泄漏出来的环氧乙烷,便立刻爬上高达30多m高的精制塔上进行确认。果然不出所料,精制塔上有一盲法兰(盲法兰就是用在两法兰连接处堵死管道、设备等的一块实心板)处正在泄漏,“小雨滴”就是环氧乙烷溶液。吴海潮立刻向上级领导汇报,并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事态的严重化。

训 设立班组课堂

班组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阵地,为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生产能力,乙二醇班组坚持开展“班组课堂”活动,定期为班组员工授课。26位来自生产一线的技师、工程师、高级技师先后担任过“班组讲师”,仅2010-2011年,班组讲师授课就达104次,听课员工1000多人次。授课内容包括安全事故剖析、生产预案分析、废水环保处理等,尤其是加强对转岗员工、新进员工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定期培训与考核,尽快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

担任“班组课堂”讲师的员工说,“班组课堂”体现了“小、活、快、灵、实”的特点,它可因需、因实、因求施教,讲课内容从实际出发,有利于提升一线人员的岗位操作水平,所以职工普遍反映良好。而一些参加听课的员工认为,“班组课堂”的内容贴近生产、有的放矢。讲师们在授课时把讲课内容与经常碰到的问题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实实在在提高了班组员工解决生产难题的能力。

练 坚持“三管齐下”

乙二醇班组日常坚持“仿真培训、网上练兵、事故预案演练”三管齐下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应急处变能力。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4篇

刚才,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我县的宗教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从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宗教工作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现实危害性,以及作好抵御渗透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就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工作做了重要部署。副书记的报告,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我县宗教工作取得的成绩,就贯彻落实全市宗教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县的宗教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具体讲,就是要做到“六个新突破”。

一、思想认识要有新突破

提高认识是抓好落实的前提,而宗教问题说到底就是群众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去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宗教问题。首先,要把宗教问题上升到事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来看待,把作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做为宗教工作的根本。其次,要把宗教问题上升到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看待,正确认识到民族、宗教问题是发生社会动荡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三,要把宗教问题上升到事关对外开放和对外关系的高度来看待,我县毗邻,地理位置特殊。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努力提高驾御宗教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效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二、依法管理要有新突破

政策法规是规范宗教事物管理的行为准则,对宗教事物的管理必须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近年来,我们在依法管理宗教事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各级、各部门还要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在处理复杂的宗教问题上,必须严格按法律办事、按政策办事;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具体、详实的计划和措施;必须相互配合,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三、组织领导要有新突破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各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前提下,把宗教工作列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到工作全局中来分析、来考虑、来谋划,及时研究和解决宗教方面的问题。同时,要继续推行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原则,横向涵盖党委、政府所属部门;纵向延伸到村,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目标管理网络。要把宗教管理工作,纳入到干部考核目标中来,形成有效的宗教工作机制和抵御渗透的工作网络,堵塞漏洞,不留死角。

四、基础工作要有新突破

抓好宗教基层基础工作是抓好落实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抓好宗教团体工作。积极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解决好办公地点、编制和经费等问题,抓好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使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宗教界人士手中。二是抓好“三支队伍”的培训。按照“分级培训、全面培训”的要求,抓紧制定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对党政分管领导、宗教工作干部和宗教界人士进行系统培训,并且要做到坚持长久、常抓不懈。三是抓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知识。在信教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对那里的青少年,要把加强世界观教育做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使广大群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五、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要有新突破

当前,我县在宗教领域和宗教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对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认识不清,缺乏警觉性;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经营销售宗教用品问题还很严重等。各级、各部门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排查情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了解本地宗教的基本状况,排查存在的问题,摸清境外渗透渠道、方式、特点,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二是要本着早解决、早主动的原则,抓紧解决宗教团体办公场所及自养问题。三是加强与周边地区宗教工作联系,建立区域协作共管机制,避免和制止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四是宗教、工商、公安、文化部门等要加强对经营宗教用品的管理,依法清理整顿宗教活动场所以外经销宗教用品的行为。五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防范,严防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六、抵御渗透工作要有新突破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5篇

[关键词]西部高校 反宗教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 B9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60-03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确实是一句被实践多次证明的真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极端宗教加紧对我国的渗透,特别是西部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这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一、西部高校、反渗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西部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向西部高校渗透的敌对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将西部高校,尤其是新疆高校作为其渗透的重要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发展组织成员,煽动民族宗教狂热,开展分裂活动 。一些中亚国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东突”分裂运动,允许其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建立基地,向外输出“泛突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反动势力对西部高校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一)利用互联网的形式

从互联网建立之日始,敌对势力便以互联网为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把西部高校作为重点觊觎目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推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方式

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紧对西部高校进行“西化”、“分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宣传,与我国争夺西部高校阵地,争夺学生。近年来,以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对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西部高校的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以张贴散布标语口号的形式

民族分裂分子公然在公共场所(包括西部高校校园)张贴带有民族分裂色彩的标语口号,散发小广告、小邮袋,在人民币上翻印反动言论等,蛊惑群众和大学生。

(四)以宗教文化宣传的形式

利用大学生对忏悔、祈祷等宗教仪式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接受宗教教义教规,从而达到控制学生信仰的目的。同时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文化在西部高校引诱学生加入到民族分裂组织中,并以宗教文化的幌子从事民族分裂活动。

(五)利用交友与散发宣传资料的方式

高校学生有着交朋友的激情和拓宽人际关系网的渴求,分裂分子利用接触高校学生的机会,通过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宣传民族分裂。少数大学生由于交友不慎和疏忽受到蛊惑而上当受骗。

三、当前新疆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基本状况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及各高校的广大干部师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反渗透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侵蚀,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对策及建议

(一)净化校园社会环境

宗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不可理喻及无法驾驭而产生的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对于支配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心理反映。则是人们通过对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宗教意识及宗教文化等的笃信和认同而产生的一种稳固持久的情感寄托和意识依附,从本质上看都是源于人类的内心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心理需求。

高校一方面要尊重自由,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信仰生活,弘扬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鼓励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校内外的非法宗教活动和一切借助宗教名义进行的迷信活动,保持学校纯净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正面的宣传引导和知识的普及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反渗透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使大学充分认识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三)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利用政治课、团课、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校培训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理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探索和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和信仰。

(四)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宗教既反映了人的某种心理需求,又反过来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种种心理冲突,产生无力感、无望感、孤立感,即将踏入社会之时又面临着种种压力。当解决不了遇到的问题或是得不到外界及时的关心和帮助时,就会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平衡。所以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场所,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五)加强网络防御体系建设

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坚持依靠广大师生,大张旗鼓地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力争高校网络安全的主动权。

五、西部高校、反渗透的措施

(一) 健全西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体系

西部高校处在、反渗透工作的前沿阵地,鉴于此,高校应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建设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强西部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分裂与渗透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同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斗争,是一个特殊的斗争领域。这就要求西部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坚定的政治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用政治的头脑和眼光思考和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识别民族分裂势力披着各种外衣、打着各种旗号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的防范和打击措施,不断清除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广大教师、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2.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培养

多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裂宣传和宗教渗透。我们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大张旗鼓地在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中进行、反渗透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建设一支政治上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骨干培养

(1)完善培训形式

在培训的形式上,采取“三个结合”,即学校与学院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干部的培训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具体要做到:①校、院两级学生会、团委干部及社团负责人由学校负责组织培训;学生中的预备党员、党员由学校业余党校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而学院党总支、分团委则可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分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班干部进行培训。②对大一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既可使学生干部接受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又可使他们得到锻炼。

(2)丰富培训内容

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学生骨干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政治理论培训。增强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③基本素质训练。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公共交往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

①建立学生骨干奖励制度。高校要坚持每年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骨干应给予一定条件的优先原则。②逐步健全学生骨干考核制度。对学生干部要定期进行考核奖惩。③逐步完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学生骨干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填写相应的学生骨干登记表等。

(二) 构建新型西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1.构建新型宿舍楼栋党团组织体系

宿舍是学生相对时间内最集中的场所,是与学生交流思想、与学生沟通的最好平台。笔者认为可在宿舍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形式可以因需而定、灵活设置。学管部门应与宿舍管理部门相互配合,成立党团工作楼栋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楼栋党团组织与学院分离,可以促使学院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随着敌对势力分裂渗透形势的发展,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认为应切实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严格执行和认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

(2)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3)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等有效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内容

1.公民道德意识教育

通过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帮助学生认识新疆各地域、民族的个性及群体差异,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使其具备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以及延伸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普法教育

(1)学习《国家法》

西部高校要利用手册、讲座、黑板报、专栏、广播站、校园网络、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国家法》。通过学习,西部高校师生就会充分认识到分裂渗透势力分裂、破坏国家的行径,了解的法理依据,树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意识,从而坚决抵制各类分裂渗透势力的非法活动。

(2)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法规

西部高校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日施行),教育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但绝不能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3.“五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五观”教育。通过成立宣讲团、民汉学生联谊、民汉同住、民汉“一助一”等多种形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使广大学生巩固的思想防线,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民族团结教育

各民族的团结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是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因此,西部高校需把各民族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六、结束语

西部高校、分渗透斗争是一项长期的政治斗争, 其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是关系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党政组织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渗透斗争教育,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只有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各项工作,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6号.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4] 李理,孟历.当代大学生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经贸(学术版),2007(11): 143-144.

[5] 郑晓丽.丽水市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科学与无神论,2006(2): 35-36.

[6] 李幼穗,李维,吕勇.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2002(6): 660-663.

[7] 苏斌原,冼德庆.大学生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9-120.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6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素质育人;学科教学

中共十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更进一步明晰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现状

现状一:学科中“德育的渗透”不明确。在三个方面中表现:一是认为教教材的过程就是渗透德育;二是认为德育就只是班主任的事;三是认为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是不必要的,是搞形式主义,故作姿态。

现状二:重“智”而轻“德”。“德育的学科渗透”根本没有真正落实,只有空洞的口号上,认识浅薄,所以它只起到了贴标签的作用。许多学校迫于社会压力,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是现状。

现状三:“学科渗透德育”缺乏计划性,教学没有目标、随意教学严重影响了渗透效果。在讲授的过程中,无法使德育自然而然地融于教材之中从而真正落到实处。

现状四:“学科渗透德育”缺乏综合性。各科教师各授一科,在德育内容上往往各唱各的戏,忽视德育的综合性。这需要把不同备课组、教研组教师的思想统筹分析,来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

现状五:网络对学校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现状六:家校合作教育相当薄弱,农村留守、单亲家庭、隔代看管、寄养等情况甚为普遍。

二、德育现状促使我们应增强意识、提升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及勇于向前人挑战的意识。科学家们正是有这种向前人挑战意识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问多思,培养他们敢于在科学上向前人挑战,敢于打破常规,独树一帜。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我们在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讲文明话,做文明人,爱祖国、爱人民、乐于助人、爱集体、关爱他人。我们需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以法律、法规约束学生的行为,并努力创造崇尚文明,自我约束的道德氛围,只有这样才具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社会才能进步。

(三)竞争意识的植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班干部的推进选拔、课外活动竞赛、奖励表彰来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强心理,这样才能为他们更好、更快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过硬的思想基础。

三、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稳定落实

(一)建全考核制度。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是以实施德育为核心。

(二)要想使德育教育分层次推进,需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应体现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校本培训的有效性,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培养的发展规律,对相应的教育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落实。其次,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有机结互相渗透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统筹发展、协调统一。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明显,德育渗透在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德育的显性课程,它们的教育作用是最直接的、毫不隐讳的,人文学科许多内容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而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中,大部分德育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在知识的分析中无声的把德育教育贯穿。 把理论的丰实与实践的有机变化性结合起来激活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2.课堂作业,日常训练和测试中渗透。如语文课在选取试题素材、阅读练习的时候,可以结合作文的材料一脉相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德育中心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启迪与教育。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德育融合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3.隐形德育教学。隐形德育教学主要采取渗透式德育方式,它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玉溪市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在第二课堂中践行德育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德育思想的引导,是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之一,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学科的课外阅读。学科教师在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言谈举止、风度仪表、待人处事,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校通过法制安全知识竞赛、禁毒知识竞赛、反教育知识竞赛以及手抄报竞赛等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进而守法。

(五)增强家校协作的交融度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信息平台、电话联系、家庭走访、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方式,使家校两方形成合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扭紧一根绳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搭建一座充满关爱的桥梁。

(六)引导好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影响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没有责任意识和正确的是非观,网络中许多不良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分辨是非能力差、社会实践能力差、抗挫折心理素质差等现象。具体表现为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宽容和谅解,不信守承诺,铺张攀比现象严重等。

陶宏开教授说:“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引导得当,监督把控,帮助学生正确鉴别和使用网络,炫丽的网络世界一定会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学校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学校风气的积极与落后,还关系着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否健康提高。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为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637页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7篇

关键词 组织文化 职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职工培训是单位对职工进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和培养的活动,旨在全面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管理和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其任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当代人力资本的大环境下,职工培训日益发展,既是用人单位训练员工的途径,也是员工衡量单位发展和个人前途的标准。而组织文化是组织个性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体现,能够影响组织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和结构。笔者以组织文化为视角,从职工培训贯穿组织文化的必要性、职工培训渗透组织文化的途径两个方面,阐述基于组织文化的职工培训给人力资本带来的创新。

一、职工培训贯穿组织文化的必要性

(一)组织文化是组织之灵魂。

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往往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在国家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组织而言亦是如此。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组织竞争尤其严峻,一个组织的创新技术、领先产品和超前战略都有可能在瞬息间被另一个组织复制甚至超越,然而,一个组织的文化以及有效凝聚在组织文化周围的人力资源,是不可复制的。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重视文化工作的建设,把组织文化作为单位“软实力”的灵魂。

(二)职工培训是发展之根本。

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而职工培训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生产效率,在如今复杂多变的竞争市场下,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增强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据美国权威机构监测,职工培训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职工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非在职培训。其中,在职培训又包括补充学能培训、人际关系培训和智慧思考培训,这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培训方式,因为它既关系到组织对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人才对组织的信心。越来越多的求职者选择就业时不仅关注工资待遇,更关注发展前途,而在职培训的质与量则是他们考量组织与个人发展的标准之一。据安永会计公司的调查显示高达44%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雇主时,培训及事业发展机会是他们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因此,无论从组织方面打算,还是从员工方面考虑,职工培训都是发展的根本。

(三)职工培训与组织文化的相互渗透。

既然组织文化是组织之魂,职工培训是发展之根本,那么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单一。职工培训除了最基本的作用——帮助员工增加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以及促进组织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如果可以将组织文化与职工培训有效结合,便可以达到技能培训与组织文化相互渗透的作用,以组织文化为视角的职工培训,立足于组织的内涵,通过一定形式的培训,将职工的任职能力与组织文化相互融会贯通,使员工首先认同组织、对组织发展有信心,再提升能力、增加团队合作,促进组织的良性发展。

二、职工培训渗透组织文化的途径

一般职工培训通过讲授法、视听技术法、讨论法、案例研讨法、角色扮演法、自学法、互动小组法和网络培训法这8种方法和途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有效渗透组织文化,而近年在年轻人中兴起的团队合作训练及素质拓展训练,更是传递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讲授法——以组织文化为专题直接传授。

讲授法属于传统模式的培训方式,指培训师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一般由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结合起来的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在职工培训时,尤其是职前培训,可以以讲授法为主,专门开设有关组织文化的课程,使职工从进入组织之初就了解组织文化的精髓。组织可以采取自己培训或委托培训的方法,把能够反映组织文化的概念集中或潜移默化地展现给职工,如经营哲学与价值、组织精神与道德、团队意识与使命、组织形象与制度、文化结构与口号等,以组织文化为专题直接讲授,把组织文化作为必备知识传授给职工。

(二)视听技术法——以文化氛围为背景间接感染。

视听技术法主要利用现代视听技术,如投影仪、录像、电视、电影、电脑等工具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颖培训方法。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使人轻松娱乐,因此,渲染组织文化时往往更高效、更容易引人共鸣。组织可以在职前培训期间为新进员工展示各种工作或活动的照片视频,并展示“组织文化”的口号,也可与新进员工分享并交流有关活动的经验,尤其是回顾集体共同奋斗的画面,让员工从视听感受上融入组织文化,感受那份融于集体、乐于工作的幸福。

(三)讨论法——以文化精髓为渗透潜移默化。

讨论法是强调积极参与,鼓励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并相互探讨的方法。案例研讨法、角色扮演法、互动小组法本质上也与讨论法无异,这些都是职工培训中互动的主要方法,也可以作为组织文化精神渗透的方法。组织可以精心设计一些两难的题目或者是与本组织文化有关的案例,让员工分组讨论或辩论,甚至是角色扮演,看似围绕着问题题目进行,实则已将组织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

(四)自学法——以文化资料为引导隔空指导。

自学法可能是所有方法中最难进行组织文化熏陶的方法了,这一方式较适合于一般理念性知识的学习。它基于成人学习具有偏重经验与理解的特性,让具有一定学习能力与自觉的学员自学是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但即便如此,自学法也未必不能传导组织文化。如果员工素质较高,组织选择经济实用的自学法进行员工培训,不妨将组织建构时间、历程、重大事件甚至是部分图片印发传看,若组织文化深厚者亦可将方便杯、笔记本等印上具有组织文化代表性的标志或口号。对自学能力较好素质较高的职工而言,隔空指导也能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

(五)网络培训法——以网络群体为基础富教于乐。

网络培训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培训方式,投入较大。但由于使用灵活,符合分散式学习的新趋势。它不仅可以让学员紧跟时代潮流,还可以节省学员集中培训的时间与费用。这种方式信息量大,新知识传递优势明显,因此,特别受实力雄厚的企业所青睐。网络培训既然是基于网络,就有别于一般的面授课程,学员之间彼此不直接交流,也完成不了课堂互动等常规学习模式,然而,网络培训可以基于网络建立论坛或QQ群,让员工活跃发言,更易打破现实中级别的差异,沟通也更为畅快,甚至能够富教于乐,即使不特意为员工安排组织文化的熏陶,但快乐的氛围、轻松的学习、畅快的沟通足以体现组织文化本身的价值。

(六)团队竞争法——在竞争与合作中深化组织文化。

竞争是指个人或团体,为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所需对象的方式。相较个人竞争的纯粹性而言,团体竞争要复杂得多。团体竞争将群体分别赋予朋友和对手的角色,与朋友的合作、与对手的竞争都在团体竞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组织充分把握团队竞争的力度,将其与组织正常运行相联系,适时在组织培训中添加团队竞争的元素。当今社会,组织文化已成为核心竞争力,那么组织成员在培训中体验此核心竞争力,亦可在竞争与合作中深化组织文化。

(七)素质拓展——在合作游戏中检验并内化组织文化。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8篇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

近年来,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络并与因特网连接,社会上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特别青睐,他们用上网取代了原来很多课余活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家长和教师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显得更加重要。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从个四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评价的作用,评价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透析和反馈,它是多向的,是我与你、你与他之间的评价。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的压轴戏,有的老师常因时间紧张就草草收兵,而忽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借同学之间互通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使信息技术真正体现叶澜教授的“三Z”模式,即“整体、综合、终生”的模式。教师要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画美丽校园的内容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老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二)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我借助于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江苏的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三)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少先队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队活动资料等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安排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

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

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

如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一)寓德于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是要教育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对于保障计算机安全,防止和制止计算机犯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这就要求社会对计算机用户开展法制教育,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三、学会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我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当然有的活动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第9篇

一、正确认识网络

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首先必须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网络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网络的利和弊,关键是看怎么去使用。我们先来说说网络的好处。对于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相关的资料,扩大视野,接触更多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另外,网络的利用可以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现在的网上购物、网上充值、网上银行等,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来完成。这些都是网络为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上常有不良网站散播一些不良信息来误导青少年,还有来自娱乐及游戏方面的诱惑,很容易让一些青少年堕入其中,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总的来说,网络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却容易“丧志”,对于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定和对网络认识不全面的青少年,更加容易受到诱惑。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就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课堂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引导教学按一定的步骤实施,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之外,还有一个目标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那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目标,以目标的导向来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防止侵权行为,尊重知识产权。这方面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还是要遵守法律,合法地使用每一项权益。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防止网络病毒的转播和黑客的入侵,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对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站进行抵制,不随便阅读和传播,提高警惕性,不上当受骗,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在教学内容中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渗透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每部分内容都是有关网络的,大部分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那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就必须要在其他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在一些与网络相关性较高的内容教学中进行渗透,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部分有关网络活动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如qq等网络聊天和交流的工具,讲解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方面,及在网络购物中应该要具备的一些安全和道德意识。在课堂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进行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四、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