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6 15:37:01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1篇

关健词:中国;美国;德育模式

一、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审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无疑是几千年来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教育变革。那场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的选择上,由于不断进行发展、完善,使美国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发达,号称“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美国的现代学校德育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德育从内容、方法、途径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义模式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前50年,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功能明显下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德目主义受到了极大冲击,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倍受青睐。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至70年代,学校更加放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德育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成为导致60-70年代以来的学校德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国学校德育实施体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的特征,即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点。

所谓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体制结构的多元性。美国作为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在德育体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国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纲,按大纲进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编制系统的德育教材,并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有些州既没有大纲也没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利用司法体系直接裁决有关教育的事务,司法裁决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一种全国性的政策作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以及各个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

相比之下,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在德育实施体系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德育教学大纲,学校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德育课程,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编制德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和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所以,我国的德育模式为综合性德育模式。

第二,德育目标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结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复杂的德育目标结构中追求两个基本目标的结合:一个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品质,另一个是培养学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是价值观;而在德育内容方面,范围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政治教育、国家宪法、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协调人际关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教育等。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结构中,都是围绕着两个基本内容即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进行的,体现出一致性。所以说,在美国尽管赋予人们信仰和价值选择的自由,但从以上的现实状况中说明了美国不仅有比较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所反映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

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家教委于一988年和一992年,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分别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统一的德育要求规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为基本内容,构成了我国德育内容结构体系。我国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国综合德育模式是适应和项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取向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学校德育呈现出“重大德”(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轻小德”(道德品质、人生修养)。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同一性、整体性和先进性,忽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就使得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学的轨道。

第三,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吸收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的积极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和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模式相结合。其中,课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径。在德育实施的方法维度上,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给学生充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又有教师的正面指导。同时,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他们更多地注重通过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影响等途径实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这是美国德育途径的基本特点。此外,美国德育途径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例如,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开设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供中、小学生选修,学习美国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的准则。美国高等院校既开设专门的伦理道德课和公民学课程,也通过大学的核心课程—人文学科、专业课程—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德育的层次性和各级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性问题。

我国的综合德育模式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作为德育实施体系的基本途径。讲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综合性德育机制的有效运作,注重德育的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并举。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2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第一课堂”—理论课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外途径,即“第2课堂”主要有:⑴少先队、党团组织活动;⑵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⑶心理咨询;⑷自愿者活动、军训、社会调查、“3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扰的问题,特别表现在: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⑵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相联系;⑶普遍存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脱节,学科教育渗透不足;⑷过分强调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视对学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内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体系、教学手段较先进的特征,它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例如,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实施方案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颇有影响。它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办法以及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体有:一.教师的态度;2.课堂讨论;3.不使用真实姓名4.利用各种角色扮演;5.小组活动制。

相比之下,我国在德育目标内容及具体德育方案的实施上,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许多地区,学校创造出许多有开发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广。

二、美国学校德育模式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从对美国学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点的介绍中,明显地看出其学校德育发展趋势:即德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趋于一致,而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根据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呈现多样化。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注重发挥德育综合目标因素、德育场的作用,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对于美国混合德育模式,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借鉴他们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德育实践和改革。

㈠确立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

由于我国德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在过去曾经追求“高、大、全”,对于大、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国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国情、民族文化传统、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定总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来充实德育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内容,并相互衔接,建立较完备的操作系统,这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径和方法

美国学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实践表明,多元丰富的、博采众长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实效、获得生机的有效保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实施如果仍然沿着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进行,势必会出现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而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单一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势在必行。

同时,在德育实施的具体方法上,我国学校德育既要重视正面传授知识,重视行为规范的教育,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类情境中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春风化雨中得到道德升华。

㈢促使德育与社会现实接轨,培养为社会实际服务意识

我国学校德育历来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十分重视,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实际则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实际上,德育立足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学校德育应借鉴美国德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⑴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一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2篇

由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可以制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远目标,并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但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本位,在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彰显个体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教育内容选择标准的差异。中国在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上坚持中央集权,由政府颁行标准化的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指定统一的教材、大纲、参考书,这样就突出了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美国学校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美国一直以来就没有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任由各州制定,内容趋多样化。因此,美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教育、法治教育和所谓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等。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比较

(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共性

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决定了实施效果,尽管在中美两国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及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其实施途径是有共性的。第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中国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学校德育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教育。美国学校也开设独立的德育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讲授基本的道德准则,向学生宣讲正义、宗教和自由及职业道德与团队教育。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生活都渗透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中国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等、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实习等,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等,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美国的校园生活也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其主要包括内容广泛社团活动和丰富多样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社会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途径的差异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 德育途径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1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具有其特殊性

高职德育应建立完整的体系已是目前德育界的共识,高职德育体系构建中的要问题无疑是确定德育目标,因而也最为研究者关注,但在德育工作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仅确定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德育途径是德育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混为一谈,尤其是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确定了德育目标后,往往是先思考德育内容,紧接着就思考德育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去操作了,不必去想途径问题。实际上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中一个相当“物质化”的存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采用一定的德育方法进行一定德育内容的教育所必须使用的渠道。它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最实在的。没有途径,内容、方法、过程都无所附着。加强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其规律的特殊性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必然要求。

德育途径丰富多彩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教育现实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重要德育因素。但是这种客观存在不一定被德育工作者完全认识,德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对德育途径的不同认识,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主观性。高职德育工作者自觉地,力求科学地认识德育途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途径及体系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势必增强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途径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适合的德育途径,这肯定有利于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整合并构建高职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能。高职教育及其任何一个学段,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德育途径,高职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些途径,可以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方法使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使其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没有由于缺乏认识而被闲置的途径。这对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然是有利的。同时德育工作分别考虑使用各个德育途径的时候,必然会进一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过程深入审视,思考其整体运作的适应性,合谐性,使德育工作更符合客观,增强其实效性。

2 高职德育七大途径的特殊性

德育途径一般从总体上按空间特点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基本途径,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但这三大途径的分类过于概括、笼统,缺乏具体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按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对学校德育所经常运用的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目前成熟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和传媒七大类途径。

2.1 课程类途径

就课程类途径来说,高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这一点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不同,但从高职德育目标的职业性出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裁减、增删,突出职业性特点,思政课程分别对应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教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重点,如思想教育主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这一途径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法纪和守纪观念、良好的职业心理等。

学科教学课程指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学科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中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的,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践证明这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2.2 实践类途径

实践类途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渠道。高职德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好高职优势,紧紧抓住实习这一高职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放。

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要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而实习正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教育过程,具有“传道”功能。通过实习,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思想情感和学好专业本领的坚定信心,可以使学生形成热忱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情感,养成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习惯,一丝不苟履行职业职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环境设施与实习内容中产生美感体验,直接受到美的陶冶和感化,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对美的造型、结构和组织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公益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共建活动等,也包括家庭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德育基地开展的活动、社区服务等。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几个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第二是活动内容的广泛选择性,第三是活动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第四是活动系统的社会开放性。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德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泽民2000年3月1日《光明日报》)“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无论是教学和教育都不得不十分重视实践的途径,这是一个仍有待开发的极其重要的领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并探索的领域。

2.3 环境类途径

环境类途径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大致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际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氛围。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与班级间的关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影响学生潜能发挥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制约因素。例如教师学生关系是师生形成团结向上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的纽带。众多实践研究表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型。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富有教育民主和人道主义,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民主、平等合作的与学生交往,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方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观念和素养的综合反映,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文化环境指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文化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其中,精神存在往往通过物质存在而传递,而物质存在又通过其意义体现精神的价值。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和规划;二是净化,通过劳动使校园干净整洁;三是绿化;四是美化,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外还包括布置的环境。如宣传橱窗、校训校歌、名人肖像、广播室等,都具有无声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树立榜样,弘扬祖国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五是风气:学校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等等,这些,必然对学生发挥感召力,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2.4 组织类途径。

所谓组织类途径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所组成的集体。它包括高职院校中的政党及群众组织。

(1)党组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党的工作具有突出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这就必须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

(2)学生的群众团体组织

①共青团组织:是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

[2]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3]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4] 燕国材主编.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4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职业素养;具体化;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4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24 [本刊网址]http:∥

一、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目前的德育状况是“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原因

1.高职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现状,笔者所在学院于2014年5月对在校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采取等样取例的原则,共收回问卷1880份,有效问卷1800份,其中男生890人,女生910人,男女比例较合适;其中学生干部417人,占有效问卷人数的23.2%,这一比例与学生干部在整个学院中所占比例大体一致;其中1483人出生于农村,占有效问卷人群的82.4%,这一比例与农村户籍地学生在整个学院中所占比例大体一致。从整个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政治思想稳定、健康。调查表明,我院大部分学生已明确地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有90%的学生大力支持祖国统一工作,71%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

(2)政治信仰迷茫、理论水平偏低。在回答“你的政治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上,37.1%的学生回答“共产主义”,54.4%的学生回答“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自己也不清楚”。

(3)政治取向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调查表明,有49.8%的学生承认申请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认为“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仅有21.9%的学生申请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社会多做贡献”。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力倾向较明显。

(4)思想道德素质不容乐观。调查中显示,有25%的学生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追求就是“利己主义”,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待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是“看不顺眼也懒得去理”,这种矛盾性充分反映了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另外,调查问卷也显示出部分学25.6%的学生,有近40%的学生不觉得频繁跳槽是对企业的不诚信。

以上调查问卷显示的是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是否适用于其他高校呢?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李振伟先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德育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高职学生素质表现存在的问题”在于“价值观倾向利益化”、“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功德践行能力较弱”、“法纪意识比较淡薄”等四个方面。这些观点与笔者调查得出的结论文字表述虽不一致,但内容实则一致。因此,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1)无视高职学生群体特点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材还是比较深、比较难,而高职学生的文化底子普遍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在课堂上坐不住,听不懂那些高深、抽象的政治、思想理论;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从小就缺失自觉向上的动力,自强、自律的动力不足,理想信念缺失,而我们的德育体系并未针对“如何提升学生自觉性、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人生”这一特定问题而开展德育活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缺乏吸引力

传统的德育模式以灌输为主,向学生们灌输符合社会标准的思想、政治、道德概念,这种强制性的灌输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缺乏深刻的主体体验,因而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学生无法认同这些被灌输的德育内容。

(3)忽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教育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被认为就是政治教育,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重视不够,学生口头上大喊政治教育的口号、试卷上回答着政治理论课需要背诵的概念,却无法用这些理论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决定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存在区别的,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德育就其内涵而言有其特殊的一面。职业针对性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学生的三年学习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内容,这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前提。

(三)德育的本质内涵是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德育的内涵包括三层含义:(一)具体性。具体性是指德育面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个性的具体性就是其唯一性和丰富性,就是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拆解性,它的实现要求德育工作方式必须多样化,尽力克服那种面向抽象群体、从大众出发、追求普适性的德育形态。德育理应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德育的内容是具体的,空洞的内容让学生不知所云,只有将德育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准则、纪律,才会有的放矢,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二)过程性。从文字构成上看,德育应该包括两层含义:道德、教育。“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从这一解释来看,道德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教育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笔者有幸听过蒋乃平先生的讲座,他认为“德育是把外在的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品质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任何一个具体的德育实践都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和进行的,离开德育过程,德育实践就不复存在,不能进行和发展,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德育目标的达成就是一句空话”。

由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职院校的品德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思想、文化基础。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可以提高对自我的信心,体现自身的价值;第二,高职院校的品德教育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素养教育是最接地气的教育,“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职业素养的内涵具有具体性,“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就职业院校而言,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实施品德教育的特点,是形成素质教育与职业客观要求对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向就业过渡的桥梁,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全面发展的抓手。

二、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建设途径

内化是指品德的内容被当事人认同并且成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而高职学生内化品德是指高职学生真正认同职业道德、并且自觉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高职院校通过校内、校外两条途径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职业品德的养成。

(一)校内途径

1.教学中学

品德教育不只是思政课老师的工作,实质是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德育环境,思政课老师、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甚至是专业课教师都有责任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是利用思政课、班会课、党团活动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落实对学生思想的育化引导,更注重专业技能教学和职业道德的有机渗透,二维互动,相互促进,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2.实践中学

主体参与才能获得情感体验,品德教育最终要落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实践活动等体验如何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得准职业的感受,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服务、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接触社会,获取社会阅历和职业感受。

3.管理中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要走上基层的管理者岗位,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通过文明、利益、卫生、纪律等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管理,在参与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品德。

(二)校外途径,校企合作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5篇

一、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目前的德育状况是“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原因1.高职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现状,笔者所在学院于2014年5月对在校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采取等样取例的原则,共收回问卷1880份,有效问卷1800份,其中男生890人,女生910人,男女比例较合适;其中学生干部417人,占有效问卷人数的23.2%,这一比例与学生干部在整个学院中所占比例大体一致;其中1483人出生于农村,占有效问卷人群的82.4%,这一比例与农村户籍地学生在整个学院中所占比例大体一致。从整个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政治思想稳定、健康。调查表明,我院大部分学生已明确地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有90%的学生大力支持祖国统一工作,71%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2)政治信仰迷茫、理论水平偏低。在回答“你的政治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上,37.1%的学生回答“共产主义”,54.4%的学生回答“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自己也不清楚”。(3)政治取向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调查表明,有49.8%的学生承认申请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认为“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仅有21.9%的学生申请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社会多做贡献”。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力倾向较明显。(4)思想道德素质不容乐观。调查中显示,有25%的学生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追求就是“利己主义”,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待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是“看不顺眼也懒得去理”,这种矛盾性充分反映了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另外,调查问卷也显示出部分学25.6%的学生,有近40%的学生不觉得频繁跳槽是对企业的不诚信。以上调查问卷显示的是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是否适用于其他高校呢?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李振伟先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德育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高职学生素质表现存在的问题”在于“价值观倾向利益化”、“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功德践行能力较弱”、“法纪意识比较淡薄”等四个方面。这些观点与笔者调查得出的结论文字表述虽不一致,但内容实则一致。因此,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1)无视高职学生群体特点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材还是比较深、比较难,而高职学生的文化底子普遍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在课堂上坐不住,听不懂那些高深、抽象的政治、思想理论;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从小就缺失自觉向上的动力,自强、自律的动力不足,理想信念缺失,而我们的德育体系并未针对“如何提升学生自觉性、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人生”这一特定问题而开展德育活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2)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缺乏吸引力传统的德育模式以灌输为主,向学生们灌输符合社会标准的思想、政治、道德概念,这种强制性的灌输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缺乏深刻的主体体验,因而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学生无法认同这些被灌输的德育内容。(3)忽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被认为就是政治教育,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重视不够,学生口头上大喊政治教育的口号、试卷上回答着政治理论课需要背诵的概念,却无法用这些理论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决定因素“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存在区别的,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德育就其内涵而言有其特殊的一面。职业针对性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学生的三年学习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核心内容,这也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前提。(三)德育的本质内涵是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德育的内涵包括三层含义:(一)具体性。具体性是指德育面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个性的具体性就是其唯一性和丰富性,就是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拆解性,它的实现要求德育工作方式必须多样化,尽力克服那种面向抽象群体、从大众出发、追求普适性的德育形态。德育理应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德育的内容是具体的,空洞的内容让学生不知所云,只有将德育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准则、纪律,才会有的放矢,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二)过程性。从文字构成上看,德育应该包括两层含义:道德、教育。“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从这一解释来看,道德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教育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笔者有幸听过蒋乃平先生的讲座,他认为“德育是把外在的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品质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任何一个具体的德育实践都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和进行的,离开德育过程,德育实践就不复存在,不能进行和发展,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德育目标的达成就是一句空话”。由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职院校的品德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思想、文化基础。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可以提高对自我的信心,体现自身的价值;第二,高职院校的品德教育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素养教育是最接地气的教育,“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职业素养的内涵具有具体性,“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就职业院校而言,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实施品德教育的特点,是形成素质教育与职业客观要求对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向就业过渡的桥梁,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全面发展的抓手。

二、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内化高职学生品德教育的建设途径

内化是指品德的内容被当事人认同并且成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而高职学生内化品德是指高职学生真正认同职业道德、并且自觉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高职院校通过校内、校外两条途径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职业品德的养成。(一)校内途径1.教学中学品德教育不只是思政课老师的工作,实质是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德育环境,思政课老师、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甚至是专业课教师都有责任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是利用思政课、班会课、党团活动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落实对学生思想的育化引导,更注重专业技能教学和职业道德的有机渗透,二维互动,相互促进,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2.实践中学主体参与才能获得情感体验,品德教育最终要落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实践活动等体验如何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得准职业的感受,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服务、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接触社会,获取社会阅历和职业感受。3.管理中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要走上基层的管理者岗位,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通过文明、利益、卫生、纪律等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管理,在参与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品德。(二)校外途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的品德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内化这些品德内容并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了。高职教育的品德教育只有立足高职学生群体特征的实际情况,围绕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具体途径,突出具体化、实践性、可操作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情感体验,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作者:秦玉梅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修养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最后都归结于人才、教育的竞争。“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高校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湛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正确认识高校教师的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1. 教师的作用与教师职业道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代起,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教师的双重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

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所进行的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时,才能起经常的积极作用。

2. 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2.1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

2.2不断学习,保持进取心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师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2l世纪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类精神、物质生活的迅速变化,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曾出不穷,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上作的要求,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业务能力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学习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用专业知识的深入研习来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用思想政治学习来引领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职业道德实践。

2.3撒播爱心,承担责任,增强使命感

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必须同举并重。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爱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之一,是教育索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教师以培养人为职业,必须热爱学生。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热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亲其师,信其道”,无边的师爱能够转化为学生人生旅途中坚韧跋涉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在爱的感受中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前进,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可以说,师爱是人类所有情感当中最伟大、最高尚的爱,师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

责任,更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是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一种心态。教师和家长应承担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是个人对他人和集体、社会应负的职责和义务在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责任心是教师在完全没有外部压力和监督情况下,自觉地去完成的,凭这种责任心实现社会和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2.4防微杜渐,积小善成大德

古人云:“为人师行可无慎耶?”首先,要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化作内存的品质,并且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即使在独处和无人监督之时,也能依然按照师德规范行事。其次,要在“隐”和“微”处着手。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我们锻炼自己师德品格的重要场所,是自我道德修养的“根据地”。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进行修养,才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优秀的师德品行,常常足从小事上开始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注意从细微小事上锻炼自己廉沽的师德,设起“人格防线”。要重视在无人监督时,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2.5积极与他人交往

交往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成果集体性,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教好学生,而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是全体教师工作的结果,因此,教育工作的本质决定了教师之间必须是合作的关系,教师集体的成功是教师个人成功的条件。任何一个教师如果脱离其他教师的努力和配合,都不可能带好一个班,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好学生。另外,教师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而且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所以教师的情绪,人格,甚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2.6加强法律意识

教育法律意识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法律意识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法律思想体系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杜绝恶语伤害学生和采取多种形式体罚或惩罚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搞负面宣传,要管住自己的嘴。教师学术态度要严谨,不剽窃、偷盗学生得学术成果。

总之,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想真正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 黄开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2] 罗自学.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J].科技资讯,2012,19.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7篇

关键词:小学 德育 途径

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认知水平都大有裨益。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小学阶段正处于少年儿童德育的启蒙期,这一阶段是个体毕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性时期。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有针对性的磨炼,后期很难弥补。因此,根据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特点和内在逻辑,探究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十分必要。

一、有目的地加强课程教育的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途径。思想品德课是学校专门设立的系统全面的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直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考虑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构建应以小学生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目的,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简单明了,教学材料的选用则要生动形象,富于思想性、趣味性、启发性。其他学科教学也可以辅助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充分发掘各学科本身固有的德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养成锻炼

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以促使其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核心。在课程教育的熏陶和引导之外,如果我们虎头蛇尾,不注重日常生活中实际道德品行的反复训练,课程教育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学生言行不一,从而背离德育的初衷。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习活动、竞技比赛、社会活动、参观访问等,要最大限度地结合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和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科学严谨、诚实正直、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和美好德行。在这种充分浓厚氛围的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互相激励,互为榜样,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三、创建倡导美好德行的校园文化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润物无声,无形中产生一种约束力与正面导向力,使学生自觉反省自身,自我提升,争做先锋。因此,创建德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倡导美好德行,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歌、校风、校训、校史、先进人物事迹等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正面德育力量,创建光荣榜、阅览室、校报,评选文明班集体及先进个人,发挥黑板报、墙报、宣传窗、广播的宣传作用,表扬好人好事、美好德行典范。

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美好德行养成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初步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形成基本的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并且逐渐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善于模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是除家长之外(甚至超越于家长之上)对小学生个体最具影响力的人,在他们看来教师是崇高智慧和高尚人格的化身,是美好德行的典范,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他们争相模仿的榜样。可见,教师个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行对小学德育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教师自身品德高尚、行止高洁,才能立德树人;凡事躬身师范,身体力行,才能发挥榜样作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举止言行,达到期望的德育效果。

五、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8篇

我国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有共识的观点认为:幼儿德育是培养幼儿德行、品德的教育,是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品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情感教育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于“渗透”一词,《新华字典》中解释为: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就是要使品德教育进入到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

1.游戏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学派认为,儿童是他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品德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儿童的品德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而发展起来的。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幼儿园大多数游戏活动,教师是主导者、指挥者,在游戏目标的制定、游戏组织过程和游戏组织形式的确定方面,缺少儿童主体性的发挥。杜威说过:“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儿童也是如此,我们要把一些道德认识有意识地灌输给儿童,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儿童去执行。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娃娃家”中,儿童在分配角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明明想扮演爸爸,浩浩也想扮演爸爸,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不休的时候,老师说:“好了,不要吵了,浩浩扮演爸爸。”明明听完老师的话不情愿地嘟起了小嘴。这个案例中的教师只是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分配角色,而没有教会儿童谦让、懂得分享,缺少了对儿童品德教育的渗透。

2.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幼儿发展、获得知识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多数教师忽略了这一点。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有的教师重视认知、技能目标而忽视了情感道德目标。例如小班活动“小兔子捉迷藏”的活动目标是: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蹦跳,并能按照音乐节奏和情节进行表演。活动目标只是突出了儿童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儿童团结、协作等品质的培养。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也缺少关注。同样是在“小兔子捉迷藏”教学活动中,军军在跑的途中把琪琪撞倒了,军军不但没道歉,反而嘲笑琪琪跑得慢,琪琪委屈地哭了。此时老师怒斥军军:“军军,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下次再这样就别玩了!”,说完之后又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活动继续进行。当儿童发生口角和争执时是品德教育渗透的良好机会,但是案例中的教师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儿童的品德教育。教师应该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抓住教育契机对儿童进行教育,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谦让、分享、团结、协作的意义。

3.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疏漏了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品德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但在现实中,幼儿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关注较少。早晨儿童入园时的一句简单问候,自由活动时的一句礼貌用语,用餐时的良好习惯等都是儿童良好品德的表现,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儿童生活无小事,任何一件小事对儿童来说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都会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儿童的品德教育不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强加的渗透,而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幼儿知行统一

儿童通过游戏活动探究世界、认识社会、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年龄小,获得知识较少,品德认识尚浅,游戏是儿童获得品德认识、体验品德行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从目标、内容到游戏过程要渗透有关品德教育的要素。要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团结协作、诚实公正、遵守规则,学会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是该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学会分享、学会谦让。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说“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当幼儿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跌倒了,乐乐把我扶起来我觉得不那么疼了。”有的说:“我的玩具丢了,欣欣帮我找到了,我很高兴。”让幼儿感受合作互助的快乐,渐渐地形成自觉的行为。对于那些不懂礼貌、抢别人玩具的小朋友也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强化儿童的品德认识。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感

儿童认知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是在与外界积极的、主动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认知能力、完成认知建构的。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发展都是需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品德教育的渗透。要达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例如,在中班活动《拔萝卜》中,教师让儿童充分体验到团结协作的快乐,感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帮助别人既能让别人高兴,同样也能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在大班《认识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幼儿园在哪里,幼儿园里有什么,有哪些特点;其次让幼儿了解所生活的城市及各行各业的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等,从而培养幼儿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幼儿园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节日活动,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培养儿童诚实善良、勤劳俭朴、勇敢坚强等道德品质。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幼儿园日常生活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随时随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早晨入园时,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礼貌问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自由活动时,让幼儿学会谦让、互助,不争夺,不独占玩具和图书,关心小朋友,愿意帮助同伴做事,能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用餐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不抢夺别人的东西,吃饭时候不大声说话;午睡时,不打扰别人休息,别人休息的时候要轻轻走路等。儿童品德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环境的作用和熏陶。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第9篇

1.道德内化的涵义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

道德内化是培养职业中学学生良好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关键,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比以往更需要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作为职业中学更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以爱业、勤业、敬业为主线,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实现职业道德内化。

2.实现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应遵循道德内化的规律,重视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断探索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

2.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知识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知道职业道德常识,懂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对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学习,掌握职业道德知识,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职业中学要重视,并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并逐步形成职业志向,使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从被动性、盲目性变为主动性和明确性。通过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2 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就是从业人员对现实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好恶的情绪和态度。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情感,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活的现实矛盾之中,激起他们职业情感的波澜,产生深刻的情感体现,从而内化转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动力。

职业中学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特别在专业技能实习课中,教师要按照有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职业责任感,养成遵守职业纪律的习惯。

2.3 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学生实现职业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职业中学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创设职业心理原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内化的实现。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职业道德意志,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面临困难和挫折能经得起考验。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能有较强的抵抗不良思想行为腐蚀和引诱的能力。对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一经认识,也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改正也快。具有坚持职业道德意志的人,才能逐渐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使他们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决心为实现崇高的职业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另外,班主任还要针对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4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职业环境和职业心理氛围,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学校共青团、学生会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又一重要途径。共青团、学生会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及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学校生活中,要创设职业环境和职业心理氛围。例如:课室、实验室(场)的布置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宣传橱窗、走廊经常展出反映专业技能的学生习作;学校、专业部、班级可经常组织不同规模的专业技能比赛;行业信息交流会;模拟上岗活动;模拟求职活动等等。

2.5 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要使学生真正把社会一定职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参加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很有必要,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除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见习和实习外,还进行下列社会实践活动:

(1)到专业思想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听取专题介绍,请本行业先进人物介绍经验,校友谈走向成功之路的体会。

(2)各专业班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专题考察,拓展知识视野。

(3)有组织、有领导、有控制地组织学生“碰碰海”、“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些有偿服务,让学生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认识自己的实力、德行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