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43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

[2]杨江水.塑造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2篇

关键词:“8S”理论;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纵观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1-2015年)指出:护理事业的主要目标正在由前一个五年的“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向“‘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发生改变。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拟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培养出的五年护理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等刚性素养方面,人文素养、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等软性素养与优质护理服务的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已经成为五年制护理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护理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是为人之本,从业之基,执业之要。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硬性护理技术基础上软性护理素养的较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渴望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无疑对护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尝试将企业上广泛应用的“8S”理论尝试性引入到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通过有效干预,着重培养、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软性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目的。

五年制护理学生在校的学习中,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养上侧重实施“前4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等刚性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护理的基本功;在软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上侧重“后4S”(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隐性素养。

(一)运用“前4S”管理 理论操作要兼顾

课程的设置,可以将护理教育课程分为普通类(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计算机等)及专业类(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三大模块,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组合。课程的实施,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办法,以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组织教学,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

实训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医院氛围,尽可能贴近医院、贴近临床,从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医院环境,并突出职业素质训练,让护理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医院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清洁习惯开始。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组长监督学生清扫实训场地,维护保养医疗设备。清扫要全面彻底,以保证保持实训室干净明亮。实训过程,注重强化基础训练,动作规范,举止得体,指导老师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让学生勤于动手,严格管理,形成真实医院工作环境的氛围,在实训课日常教学的最后一个程序,指导老师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训基本功,长久规范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运用“后4S”管理 提升学生软性素质

以活动教育人,以形象影响人。中高职学生来校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是一种软实力,是隐形的,是护生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气息,良好的人文素质,能超越药物的治疗,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学人文主要靠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就是一个良好的内化过程。我们应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

高职学校跟初中、高中不同,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通过第二课堂----“校园课堂”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演讲、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人文丰厚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实现教育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着力从制度、精神、环境、行为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在护理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以第三课堂----社会课堂为外延。现实的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的说教对人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医院,进社区、福利院,护理实践基地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对护理职业崇高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端正学习护理的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

目前,高职护理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是常规的以理论教授为主、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研室与医院教学长期分离,高职护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精湛护理技术基础上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的较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使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医疗机构培养合格护理人才。将“8S”理论引入到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可以在提高其刚性柔性职业素养,锻炼其职业能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护理职业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 2007-01-01

[2]《学习“8S” 管理精髓的心得》(沈玲 企业信箱 2008年12月19日)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某护理学校为例》(邱建明 鲁东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年1月)

[4]《木桶理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阚师鹏 价值工程 2004年第9卷)

[5]《浅谈“新木桶理论”在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蔡红霞 大家健康 2013年5月)

[6]《新解木桶理论与企业培训的重点》(周俊 培训广场 2008年6月)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3篇

西方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流别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人应当服从和保护自然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赞成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生态运动,如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等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除了生态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课之外,开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程。

2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生态设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价值。推行生态设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是生态设计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开展该课题研究,可以明确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内涵,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3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3.1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研究目标。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为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效果,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

(2)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论渊源;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3.2研究内容

(1)研究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培养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指从事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和循环设计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生态设计能力等三个方面。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是指高校对设计类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品质培育和生态设计能力培训的活动过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

(2)探讨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发展生态设计的客观需要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塑造生态设计师的内在要求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调查分析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我国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4)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模块。包括两类课程:生态文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等课程;在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生态文明科学、生态文明哲学、生态文明伦理学、生态文明美学等课程。二是生态文明品质养成模块,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生态文明能力培训模块,包括两类:专业实践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并探讨三大模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该培养模式的特点:即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就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人文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意识最为丰富和复杂。体育竞赛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最佳时机。以往学校的体育竞赛受“选手体育”的影响较大,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多是有特长的学生,而大多数无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运动竞赛之外,最多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学校体育竞赛应是全体学生的竞赛,应通过组织“拉拉队”、服务保障队等方式,将全体学生都吸引到体育竞赛之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功能。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内涵;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转型,即:由全面型转向精细型,由操作型转向智能型,由一成不变型转向具有较强应变型[1]。为了跟上时代的脉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树立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它还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些方针政策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吉飞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中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努力搭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拓宽高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这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2]。周光宇在《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讲:要加强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3]。郭惠玲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中阐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途径应从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4]。何其荣、周巍在《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中论述了学生职业素质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5]。熊睿、刘英超在《英国职业教育及启示》中探讨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途径,如: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成立“培训和企业协会”,将企业融入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性方面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广泛的课外活动中磨炼能力[6]。芮小兰在《澳大利亚双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论述了澳大利亚的双元体系,它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公司培训同步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以职校教育为辅,职校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7]。

纵观海内外,职业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三位一体锤炼而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非技能性的潜在的能力的体现[4]。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起点平台的高低,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项内容。基本素质具有共性,即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前提。而职业素质具有个性,即各个行业“职业人”所特有的,是从事行业岗位所具备的素质[8],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自我完善意识;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及专业群知识的学习;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精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审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提高人文素质。

三、职业素质的养成路径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

2.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传授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高新技术(即理论技术)课程的构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并按照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要求的新知识、高技能来调整教育内容,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3.以专业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可上可下、可跨行业、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结合,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和效益、公正公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精神外,还需培养学生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4.以创业教育为途径

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因此,要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讨论、专题报告、讲演、简报、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名人名家讲座”,评选各种“校园明星”,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促进人文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的信心。鼓励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勤工助学,早日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锻炼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感情,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6.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职业素质是产学的一个无缝接口,社会和企业就是职业素质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建立一支“校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即,学校不仅要在校教师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发挥好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还要求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引入学校以外的人才作为“候补”教师,如企业老总、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为学生不断输入新的职业素质理念。创建具有浓郁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文化与商贸类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7.以双证制为特色

将职业素质作为一门必修课贯彻到正常教学之中,分专业群组建相应的实践项目和为学生服务的“职业中心”。“职业中心”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的导向,专业就业的机会,专业深造的机会及专业不同层次考证的信息。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出色地完成相关专业职业素质的学习,即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由一张毕业证改为“双证”,即再加一张职业素质认证[6],督促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另外,要发挥好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不同作用。一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授业中要处处体现高水平的职业素质,真正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的。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大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都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学生不仅要具有“社会人”的共性,更要具有“职业人”的个性;不仅要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广与实践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拓宽并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身心愉悦,精神充实,职业素质得到升华。三是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爱林.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7-19.

[2] 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43-44.

[3] 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6):9-10,59.

[4] 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50-52,56.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缺陷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1]但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使当今高素质人才依然相当匮乏,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严重不足。“高学历、低能力”成为了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要扭转人才培养的现状,就必须首先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症结之所在。

1.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应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也受到市场的调节,与市场对接。对于近年来处于恒温状态下的文史类专业,更要加强市场的针对性。然而现今许多地方教学型院校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单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牢固,但综合素质却比较差,往往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谋求较好的职业。比如哲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如果仅仅将人才的培养局限于专业的培养上,那么势必会造成这些的人才在狭窄的就业领域不断碰壁。

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是由于课本的知识往往被学生视为标准,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行输入,实际上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自身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不彻底,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并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如把学生平时的表现或在各种活动中的得奖情况纳入到综合测评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方面,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虽然传统的“讲――听――读――记――练――考”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但是教学模式的本质没有变化,仍然保持着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两个特点:第一,“传递――接受”。在课堂上,仍然是老师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理解并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整个教学的最高目标。第二,“理论――消化”。对于文史类专业,各大地方教学型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认为文史专业是靠理论支撑的,学好专业知识就是全部,因而不管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学都是从系统的理论知识出发,老师按章、节讲授知识,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去消化这些理论。这两大特点在现在的地方教学型院校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使教学模式的本质得不到改变,阻碍了具有自学、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片面,不利于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是构成教育的主体,位居教育的中心,它的变化直接影响这教育整体的变化。[2]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践教育和素质实践教育课程等,开的课程类别比较丰富。但文史类专业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仍比较匮乏。第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作为主导性教学模式一直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占据核心的地位,[3]导致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缺乏。对于文史类专业,一方面专业理论比较强,与实践接轨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教师大多是一些从事学术性究的博士或硕士,对于学生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论方面剖析,所以使整个文史类专业教学向理论方面倾斜。第二,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必修课分为专业必修和通识教育必修,专业必修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而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是学生成才的基本,这两个必修课决定了学生能否拿到毕业证书,因而学生普遍从学历的角度考虑,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那些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的有益于个性化培养的专业选修课及对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进行培训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从而使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批量化生产,人才普遍没有自己的专长。第三,重视抽象辩证的思维能力而忽视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文史类专业由于本身的特点,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多方面辩证的思考,导致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大纲内容不完善,不利于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是针对每门具体的学科进行的教学纲要,规定了整个教学的进度,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讲授的范围和深度。第一,没有树立好本学科目标,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因而学习目标比较盲目。第二,教学方法是由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构成,一方面,现在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学术型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强调学科本位,坚持学术取向,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自贬家门,[4]因而对学生的教授方法也是从学科的本位出发,对知识要求的严谨性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只是按照老师所讲的思路把知识消化掉,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从而造成了学习方法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大纲规定过死,老师讲课的深度受学校教学大纲的限制,造成教学的机械化。现在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教学都是按照学校统一的规定的进度,按照篇、章、节的顺序讲授,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老师的发挥,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面面俱到却又都是浅尝辄止,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

对于文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来分析。从整体方面来看,要改变人才的培养单一现状,除了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创新就是要使学生跳出书本理论知识的局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死板的理论里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所谓应用就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基于理论知识而又高于理论知识。从局部来看,针对不同专业来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使目标多样化,但必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指导下来确定具体的目标。

2.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

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第一,把学生放在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则为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导。通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所在,再由老师进行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理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用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因此,必须改变文史类专业理论至上的观念――理论知识学好了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课程体系调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一定要向着学生切实需要的、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有实效性的方面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不仅仅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平台,更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把理论教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理论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改变人们对于文史类专业的根本看法,增加实践教育课程。第二,增加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第三,适当增加文史类专业中自然科学课程,让专业进行交叉,从而提高文史类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大纲的完善要有益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是具体的人才培养依据,[5]直接关系到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关系到人才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完善教学大纲,从课堂学习的各个细节出发,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把各学科的学习同学科应用相结合,明确学习的目标,对于任何知识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用于实践。其次,要培养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改革传统的教授方法,要更加注重领会、操作、体验、反思等学习方法的应用。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6]第三,改革机械的推移教学方式,不要过分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要根据学科的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和特点来决定,不要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跳出具体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慧.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8(11).

[2]傅维利,刘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选择和重建[J].教育科学,2008(6).

[3]禹奇才,张俊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4]李冬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张凤华,倪正顺.以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包装学报,2010(1).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1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等,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大学思政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使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悟到更加深刻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内在涵养。然而,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太理想,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使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2大学思政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2.1高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忽略人文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校方往往把专业课程放在首位,而素质教育则位居第二,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使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某些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他们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对于素质教育,可有可无,学生不能在素质教育上花费太多时间。但是,这种看法往往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高职院校一般重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得不到重视,最终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使得这些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涵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2.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不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在学校中开设得不多,在所有课程中占有非常低的比例。而真正具备高端人文素质的思政教师很少,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思政是一门具有较浓厚人文精神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思政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自身要培养一种由内到外的人文精神,因为这样的教师能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深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教师具备这种人文精神,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深入研究与思政教学紧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大多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阅历不够丰富,对人文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一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丰富人文知识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应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以上现状,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在大学中得到全面发展,很有必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径。以下将介绍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3.1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在大学思政课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师对利用人文资源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深入学习人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学是知识的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包括校园文化资源、进步的思想资源以及红色教育资源等。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搜集、充分利用以上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从而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文资源,只要教师愿意花费时间备课,积极寻找资料,就会找到很多有趣且值得学生学习的人文资源。在大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冷静思考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气质,避免学生在这个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中感到心烦气躁。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人文资源,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气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3.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传播人文精神的桥梁,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但是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写小论文、团队合作完成有关学习任务。前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后者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善于沟通交流、自信的心理习惯。因此,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网络时代尚未发达的时候,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教师、同学、书籍、报纸等,而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风靡全国,所以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网络囊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防止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就要营造人文氛围,在思政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红色教育能使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革命的艰苦,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4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4.1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教师传播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气质的一种教学途径。要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共同之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守法、文明的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奉献社会、独立自强的人。这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责任感的优秀的当代青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既要落实好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文明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4.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素质。为人师表,教师要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在教学上,教师要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决不怠慢,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课本的内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灵活地取舍课本内容制作精美而简洁的PPT课件。另外,校方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人文素质培训,尤其要针对部分年轻、缺乏教学经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有关人文素质的论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4.3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要从根本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就必须从实践中感知,从而得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与历史遗迹有关的视频,学生可在网上寻找有关视频,也可以实地考察制作视频,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地的文化风俗,使学生觉得更加真实,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使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不到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思政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必要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苏冰星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8篇

关键词: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

“素质教育”是近30年来,无论在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中,还是教育报刊书籍及大会、小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从文件来看,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以文件的方式把“素质”与“教育”联系起来,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其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多维化的特点,这对我们的现行高校教育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一、湖北经济学院素质培养班简介

高等学校培养计划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学培养计划,着重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是整个专业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人才培养计划的主体;二是辅助培养计划,侧重于素质教育,包括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科技竞赛、学术活动等。为了探索如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的发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形式来培养学生享受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2005年3月,湖北经济学院创建了首个素质培养试点班。

素质培养班遵循“自愿、诚信、意志”原则向全校招收成员,遵循“忙起来、学起来、快乐起来”的宗旨,以让每一位成员的大学记忆充满色彩为目标,以两年为培养周期,班内成员必须谨遵《二十条培养方案》,即各种参加全面培养素质的活动,包括阅读、讲座、讨论、思辩等等,这些活动以养成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统一学生思想,班内创办了《大学记忆》刊物,每学期出刊一期。第一届培养班有32名成员,并于2006年12月顺利结业。第二届素质班成立于2007年1月,第三届素质班成立于2009年5月,先后招收成员300余人。在第二、三届发展过程中,素质班逐步成为一个学生社团组织,自主进行管理。从第一届到第三届,素质培养班始终立足学生成长、成才,并在发展过程中力求特色,已走过六年的辉煌征程。

素质班的第一届32名学员已步入职场3年,身处全国各地,他们在工作中还能运用在素质班学到的东西,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同类大学生。通过连续两年的跟踪调查,不论是已就业者还是升学者,他们都充满自信,都有对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更有信心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大干一场。已就业的学生工作两年后,工资涨幅都比较高,有近一半的毕业生能通过两年努力工作使自己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他们一致认为两年的培养过程中,素质班人的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将使大家受益终生。

二、素质培养班的主要特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如何贯穿这一理念,素质培养班进行了一个有益的探索,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了实际的行动,对于解决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通过“二十条”,探索了如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以及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的发挥,通过什么方法和形式来培养学生体验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

2.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课内,素质培养班不仅要求学生学好专业课,同时坚持组织学生听人文讲座以扩大知识视野、更新思想观念,并增强了全面、客观、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潜能。在课外,素质培养班围绕“二十条”的具体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新闻评议、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听讲座、看电影、做义工、和师长交流座谈、校际交流、野外生存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等等。正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3.、校内培养与校外锻炼相结合

从空间布局上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将学生带出校门,是促使其深入社会、丰富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的过程。素质班组织学生进行校际交流,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组织学生做义工、义教,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组织了野外生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此外,还有旅游、社会调查、参加人才招聘会等等。正是这种校内外的结合,拓展了教育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勇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老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校内外的领导、专家、教授,在素质班的每一次活动中,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满腔的热情、探索的智慧、拼搏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素质班的指导老师,有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领导,也有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年轻的辅导员。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倾注了满腔热情,努力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展现,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而学生也以同样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每一次活动,从而促使老师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意义即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自主学习并可持续发展。素质班有效把握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规律,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出富有新意的教育成果。

5.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相结合

素质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是素质培养方案里的重要内容。坚持锻炼,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如晨跑、男女混合篮球排球赛、篝火晚会等等;此外,学生还自发地组织了为老师制作结婚礼物、举办生日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寓教于乐,真正达到了育人、育体、育心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感恩之心。

6.强制要求与自主管理相结合

素质培养班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方案中对学生日常行为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但素质班的根本宗旨又是“自愿、诚信、意志”,其本身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愿被约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智慧,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他律变成自律。而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素质培养班模式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发

1.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共青团中央《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提出,“素质拓展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素质一定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但是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对高校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但如何实施,似乎并没有一个可靠的模式。湖北经济学院素质班的不失为探索大学教育中如何贯穿这一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有益的尝试。通过对其研究,可以提供一个新思考,开辟一个新途径,从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2.深化“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素质班本着自愿、诚信、意志的前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行为约束和综合指导,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寓教育于实践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最大限度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努力实现着将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变为激扬生命。

3.、进一步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须调整现有的工作模式,建立一个内外协调、纵横交错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和开放型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学生工作作为教学过程的开放,将教学过程的开放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思想、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心理承受力和互助品德的载体,从而形成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工作新格局,真正在工作中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4.进一步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等学校应将开发学生潜力、把学生的无限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作为着眼点,从而使人才培养过程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将摒弃鉴定式、灌输式与封闭式的培养模式,代之以一种基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开放式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的“要我学”状态为主动探知的“我要学”状态,形成自学及自我创新能力。

5.进一步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用

一直以来,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存在一些误解,诸如“专业上不去的教师才来搞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等等,加之辅导员本身忙于繁重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从而更多地扮演了“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16号文件明确指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究竟如何更好的开展辅导员工作,成为大学生引路人,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需要通过新颖的工作模式、有效的活动形式以及扎实细致的工作,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贯穿融合于各种工作中,从而更好的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

6.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归根到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要推及社会,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体系为目标。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正视和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的许多具体现实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实践统一起来,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建国 《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胡银根 《论大学的学生意识及神圣责任》《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3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Colleges Ability Core Embedded Social Talents Targeting

――Tak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Yan, ZHANG Xingya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ing the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s from basic positioning and talent elaborate specifications and quality, the ability to raise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embedded training model train community-based targeting.

Key words training objectives; independent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

1.1 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经从过去单纯地强调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要求的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制定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人的目标。

1.2 生源状况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养成差,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但大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求新意识较强,学生比较有个性。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形成实际的、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体系。

1.3 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从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上分析,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偏小,集中于外聘专任教师,而低学历、低职称的比例偏高,主要是自有的专职教师。同时,兼职队伍不稳定,很难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学科带头人欠缺,需加快培养教学骨干。

1.4 独立学院的特色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认真分析学校自身的资源、师资队伍的结构、生源的特征以及自身的特色等,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2 文理学院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2.1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

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文理学院“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由此提出,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工作需求)为导向。

2.2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类型

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专业和需求的不同,培养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属于服务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程序开发设计、维修维护工程师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高尔夫、航空方向人才为职业应用型人才等。

2.3 文理学院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的指导性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坚持“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3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3.1 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是最基础的要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素质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第一,素质性知识指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关于社会、自然发展及其规律的最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是国家高等教育中对于所有本科教育的一致要求。第二,专业性知识指学生所学专业需要掌握的学科理论知识、经验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应区别于一本二本教学的学科本位,强调和突显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3.2 能力要素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能力要素包括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大类相应工作的应用能力和专业需要的专门应用能力两种,是指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线工作中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文理学院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所要求的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能力结构的培养方面,独立学院强调“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3.3 素质要素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要素主要是基本素质,独立学院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责任意识,能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二是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乐于为他人服务,并且善于调整自己,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三是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合作精神。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

4 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4.1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突出以能力成长为主线,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工商专业规格与行业应用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把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嵌入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性人才。

4.2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规格及特色

本专业从知存、知识、知做、知创四个目标维度;以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课程模式实行“公共基础与公共素养课程(知存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知识课程)+社会嵌入型CBE(DACUM)专业课程(知做课程)+专业与方向拓展、就业与创业课程(知创课程)”的模式。由政企校研为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形成CBE中的DACUM课程图表和学习包、教材、课程资源、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综合集成“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强调国际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1)知存维度――基本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观。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保健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2)知识维度――基础理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3)知做维度――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技能;具有计算机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技能;具有基本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撰写论文的技能;具有商务谈判技能;具有基本商务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具有市场营销活动策划和项目管理技能;具备策划、调研、公关、推销、创新等应用技能。(4)知创维度――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