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40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1篇

关键词:质量分析;班级管理;借鉴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44-02

班级质量分析是现今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要求,也是提高班级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质量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甚至有的教师将他人的分析套用自己班,结果是现状不清、原因不明、方法不当、措施不力、效果不好,难以推进班级有效管理。因此,作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必须对班级质量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一、班级质量分析之形式

1.班级初期质量分析。这个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分析班级的现况,了解班级幼儿的基本情况,摸清底子,制定计划,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打算如何去达成,也可说班级初期质量分析重点在制定班级计划为主。

2.班级中期质量分析。这个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对班级计划实施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怎样的措施来解决,也可说班级中期质量分析是以班级管理诊断和问题解决的方式为主,推进班级有效管理。

3.班级末期质量分析。这个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对班级学期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考评,分析学期中班级的特色亮点,班级计划实施的成效,各领域发展程度的总结,也可说班级末期质量分析重点以分析班级总结成效为主。

二、班级质量分析之内容

班级质量分析的内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的,但是要有重点,那么我把班级质量分析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班级情况分析、班级工作分析、班级特色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1)阶段分析。①在班级初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幼儿基本情况。

②在班级中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管理诊断问题与不足之处。③在班级末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总体发展的实际水平。(2)重点分析。进行班级情况分析是班级有效管理的前提。作为一名班主任,不管我们所负责的班级是优秀的还是落后的,不管我们所培养的班级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要科学地有效地管理班级,首先必须摸清自己班级发展的实际情况,掌握和了解班级幼儿总体水平,有了调查研究,摸清了真实的情况,才能恰当地选择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班主任只有对班级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把握好班级有效管理的关键性问题。比如班级幼儿的自然状况:如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及人员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身心发育状况等等;还有班集体总体发展的实际水平是如何。

2.班级工作分析。(1)阶段分析。①在班级初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保教工作目标与措施。②在班级中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管理中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整改措施。③在班级末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的成效与评估。(2)重点分析。班级工作分析主要是分析本班的教学及保育工作情况和家长工作情况,要分析这些工作情况必须要明确班级工作所要奋斗的目标。明确班级工作奋斗目标在摸清班级情况,进行班况分析以后,就要提出切合本班实际的班级工作奋斗目标。班集体目标是班级成员通过共同奋斗所要达到的结果。需要经常寻找鼓励班级前进的力量,提出远景,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和新的任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班集体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正式的教育集体,班集体建设的每一步,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班级特色分析。(1)阶段分析。①在班级初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的特色环境。②在班级中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的特色活动。③在班级末期质量分析阶段,这个部分可分析班级的收获与成果。(2)重点分析。班级特色分析主要根据班级自己独有的亮点进行分析,如环境创设、区域亮点、特色活动等。分析班级特色时要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把自己班级与众不同的情况展现出来。

三、班级质量分析之原则

1.方向性原则。所谓方向性原则是指质量分析要坚持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任务及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依据,紧紧围绕当地幼儿园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进行,以利于正确导向。比如:小班幼儿基本是分析以保育工作为主;而中班就可以分析保教结合工作;大班可以分析幼小衔接的工作。

2.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是指分析的内容要全面,信息反馈要多层次、多渠道,围绕总目标,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制定出初期、中期和末期质量分析。比如:质量分析不但要分析班级幼儿发展情况,还要分析家长与教师的引导情况等全方位进行分析。

3.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质量分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本班管理情况中的问题。比如:结合自己本班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措施分析。

四、班级质量分析之作用

1.建立班级质量分析能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班级质量分析的宗旨是搞好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管理,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班级质量分析的核心和实质是建立班级教师的集体目标,落实教书育人的岗位责任。班级质量分析,是面对一个个班级幼儿的分析,它为高层次的质量分析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和依据,也为实施系统的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班级质量分析与管理搞好了,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落到了实处。

2.建立班级质量分析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班级质量分析是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与管理、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分析好,大有益,定期的教学质量分析,为全面的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证。质量分析的导向、激励和信息反馈的作用,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3.建立班级质量分析能更好地推进班级有效管理。幼儿园每学期都会进行分层次质量分析研讨,在分析中教师可以共同探讨班级管理中的困惑,挖掘更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在分析时,将各类有效的方法进行共享、推广,并深入到各班级中,推进班级有效管理。

五、班级质量分析之体会

建立班级质量分析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质量,提高广大教师有效管理班级的水平。其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但多年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使我体会到:抓好质量分析对班级有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只要认识到位,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效果就显著。我认为建立班级质量分析的目的就是:让教师了解自己所带班级的基本情况,找出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集中精力找攻坚战,努力推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通过建立班级质量分析,我能体会到教师潜心研究每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孩子,从学习到生活,从生活到细节管理,我们老师都是层层把关,步步落实,把师爱和母爱浓浓地融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张宝臣.班主任工作艺术论[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Establishing Class Quality Analysis to Promote Class Effective Management

ZHANG Guan-qi

(Wenzhou Eighth Kindergarten,Wenzhou,Zhejiang 325035,China)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2篇

关键词:期中考试;教师层面;教学要求;技术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83-1

一、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写出本次考试的情况分析

各备课组先讨论,然后备课组长起草本学科情况分析的整体结构,要有诸如本学科全年级以及几个类别班级的均分、全年级整体的得分情况分析、全年级每题得分情况分析、下一阶段教学进度及相关要求。以最快速度完成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给本备课组的教师,各位教师在备课组长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再根据任教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认真完成各自的情况分析,所有科任老师交电子稿给班主任。班主任的班级情况分析以年级本次考试数据分析报表为依据,结合班级本阶段的具体情况。每一份情况分析的最前面都要有本次考试进步较大的、退步较大的学生名单,以示鼓励与警醒,最后都要写一到两句激励性的警言、嘉语。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打印并张贴。

每个学科、班级情况分析的文本格式要一致,统一贴在教室里相对固定的地方,而且要求较长时间段的张贴在那里,直到下次重要的考试后才用新的情况分析一一对应加以覆盖。这样,就会形成比较独特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可以经常全方位地定位自己在群体中学习质态的位置,与自己目标的距离,自己在学业水平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了解下一阶段学习的内容、要求、相关策略等。

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每一次的大考后的教学过程中都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去解决大考后学生学习的“动力空洞”问题

因为每一次大考后学生“激情”的消解需要一段时间(即由于对考试分数结果与考试前期望值之间吻合程度、落差的大小不同所引发的“情绪”),以及阶段性学习任务结束后会形成一定的“动力空洞”,注意力不会科学的“转移”。那么,我们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就要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注意对这些问题的产生,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并做好科学的引导、消解工作。

鉴于这种认识,各位班主任引导学生们进行高一以来的学习与本次期中考试的小结,请各位同学当天晚自习认真做好此事,第二天早自习交齐“高一状态以来的学习情况总结、本次期中考试情况分析,从现在直到期末的学习、做人做事的发展规划”。

各位班主任要在全班同学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工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班级工作情况分析,写出班级情况分析报告,具体分析到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类分析,以相关数据并结合每一类具体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思想状况来剖析生成性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与要求,并在近一周内分别找班上每一个学生“谈心”。

三、各备课组、各位班主任、各位科任教师要以期中考试分析、总结为契机,开展较大规模的“接短板”行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过程中的“闪失”

对期中考试中短板的班级、学科,各班级中短板的学生,各学生中短板的科目,短板科目中的短板的知识点,进行认真排查,然后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出操作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来有效地“接短板”,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班主任要对大踏步倒退的学生进行重点谈话,最好约请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整改措施),并从这些同学失误或挫折的案例中提炼出某些可供全班同学加以“警醒”的“自己身边的鲜活的教训”,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以期达到“教训”规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对大踏步前进的学生进行重点的个案分析,并从这些同学成功案例中提炼出某些可供全班同学学习和仿效的“鲜活的经验”(即那些可供“常模参照”的“同学们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经验”),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学习,以期达到“成功经验”推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

各学科教师也要参照班主任这种工作思路,来进行所任教班级的学科情况分析总结,以期达到学生学科学习的“成功经验”推广效益、“教训”规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

四、各备课组要在教研活动过程中,认真研讨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练习与考试计划等

每周各备课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编制好下一周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练习的范围、练习的要求,然后年级组汇总并印发给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每个时段学习的针对性,进而提升我们教学与学习的绩效。另外,语文和英语备课组还要认真研制每天早读课学生读书的任务、目的、方法,以每两周为一个时间段,用一张16K纸将这两周每天语文、英语读书的要求印发给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每天语文、英语读书的针对性,进而提升绩效。此外,每天作业的总量以及各学科作业量都需要有科学的控制。

五、各备课组要加强针对高考的教学策略研究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3篇

案例背景

在年级管理工作中,以班级为最小组织单位,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学为最小实施单元,在承认并贯彻“教学质量是德育管理质量的副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年级的德育与教学的统一管理,是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总体原则。从教学看德育,从教学看管理,如同“执果索因”,探求的目的绝不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但是,在当今以数据引领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原有的年级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仍然没有达到数据时代应有的分析质量和分析层次。

1.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手段和数据分析,形成管理的数据思维,实现从“经验型”到“数据型”的转变

(1)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学生成绩、班级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对数据特征及规律的把握。

(2)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考试中某一群体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分类和对每一个体特征的把握。

2.借鉴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原则,明确与挖掘管理对象的本质,实现从“分数型”到“知能型”的转变

(1)重新审视传统的“一分三率” (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关注的是什么,从学校及教学管理层关注“一分三率”,转变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知能问题。

(2)“知能型”分析不仅仅把进行教学分析的主体放在年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人员一方,更注重把成绩分析的主体放在学生和家长一方,从而引导“教”的一方改进“教”的方法,促进“学”的一方改进“学”的策略。成绩分析更应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来。

3.借鉴数据挖掘的思想,从“横断型”转变到“追踪型”数据分析,并确切地表现为决策、管理与实践(1)从对一次考试的深入分析,转化到深入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并进行数据的比对。

(2)通过追踪分析多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规律,转变到思考教与学和管理细节,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决策与措施,更重视反思若干个连续的时期的措施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的实施。

4.管理的精细化必然要求评价指标化、数据化,教学与德育管理中的数据存储与数理统计,需借鉴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仓库”和“网络数据分布”手段

(1)借助于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往不能或难于进行的分析将被解决,但这需要评价人员革新观念和管理方式。例如,在传统的模式下,数据以“一周”或“一月”为周期的阶段性汇总和分析,以体现被观察对象的阶段表现。而在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下,数据可随时以任何时间间隔汇总与分析,并以方便的图表化方式呈现规律与状态。

(2)以往的成绩分析,因其技术性及专业性,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而借助现有的计算技术和统计模型,成绩分析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普通教师提取信息的操作。

(3)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可靠存储和检索、便捷的提取和访问、即时的分析与使用,使得“用数据表述事实”、“用数据权衡资源调配”、“用数据判断决策”和“用数据改进管理”成为现实。

(4)以数据技术、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数据分析、结果描述的数据思维成果,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教学与德育的管理层、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进行教育评价、数理统计和组织管理知识的自我“充电”,毕竟统计与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案例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及教学管理层中所强调的“一分三率”标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成为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事实标准。这种依据“一分三率”的管理目标,在指导教师教学时,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针对每一个人,同时,各学科之间也将失去联系与沟通,从而优势力量与优势资源不能集中,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偏科”和教师“拼抢”时间现象成为普遍。正因为过度关注“一分三率”,学生的层次差距、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就成为笼统的分析,而不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清晰地描述年级和班级之中出现的层次分化,也不能建立在如何调整后续工作的思考上。

我们在多次以数据进行思考的成绩分析的尝试后,逐步认识到要尽可能引导教师以数据来分析和反思成绩分析所反映的知能问题。这种引导,不是仅限于“一分三率”,更注重直观化、图表化和数据化问题,体现成绩分析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整体结构问题、阶段性问题、时序性问题和层次问题,从而追踪和返回到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以及家校互动问题。这样的分析,就把年级管理的上层与下层,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完全纳入到问题的分析之中,形成教育与思考的合力。

问题解决

1.在年级教学管理中,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科整体的分析与比对

(1)关注各个班级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从差异上观察班级与任课教师特征。通过统计的方法,得到某次考试的班级“学科成绩均衡图”,直观反映单次某一班级各学科的优势。这样,结合“各科成绩对班级贡献度比较”,年级组长、班主任可详细掌握班级各学科学习情况和动向。

(2)关注各个班级的历次总分的追踪性对比。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可方便地得到“历次考试成绩总分对比”图表,由此可追踪班级整体发展和规律,借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情况;若参考“总分”、“名次”和“标准分”的追踪性对比,则可反映不同侧面,如学生是否出现了层次的分化等。

(3)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可通过数据存储仓库,提取到其他数据,如通过“考试总体情况”数据、班级历次或单次的成绩册来细致研究每一位学生,或者某一特异性群体的学生;查看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数据报告,则可反映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有些就是德育管理中的问题;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就是教学问题。

2.关注备课组,研究纯粹教学上的细节问题

(1)关注备课组,从统计学角度细致研究整体与个体、全局与部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单学科或总体成绩的单次考试成绩“箱线图”。“箱线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五数总括(最高值、最低分、中间分数、上下四分位数)和数据散布规律、异常值。当然,若对统计图表较为熟悉,也可以分析和使用“茎叶图”,则可更为细腻地刻画班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结合“班级平均成绩—班级标准差对比表”,则可反映学生成绩的集中或离散与总体平均分情况。

(2)关注备课组的单一学科历次考试班级对比,以追踪教学与管理的变化。使用“标准分追踪对比图”来反映班级成绩的变化,则使对比不再依赖具体试卷难易等情况,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体与个体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同样,在标准分计算时所反映的差异数值,则可反映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与管理的协同性。

若备课组长参考“卷面质量分析”、“命题分析和能力分析”等数据,则从知能基础及学生个性特点上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班主任数据、任课教师数据,进一步去研究和反思问题。

3.关注学科教师的统计数据,以探求教学、管理和学生群体的知能问题

(1)学科教师分析成绩,应关注发展性和“人”的因素。只依赖一种或几种统计方法来表现和反映学生成绩、教学成绩不完善,也不客观。但它是必然的导向。同样的,没有建立数据模型,不从数据出发,不用数据说话,这种分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就更为荒唐了。在当前已经进入“细节管理”、“数据管理”的时代,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本质上是某一方在管理中极为微小的进步超越了对方,那种一方大幅度超前于另一方而获得发展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2)统计的学生数较少时,对数据更有意义的处理,不仅仅是统计,而是分类、追踪和挖掘。从学科教师角度看,较少学生的分数是否趋中或正态,现实意义不大,此时针对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更大。

(3)学生成绩相对于知识、习惯、能力、态度等,在成绩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需要对现实与发展同时关注,而不是只关注现实或发展的一种情况。必须承认,学科教师的数据统计知识的素养和能力,技术与数据的支撑,也会影响到成绩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4)学科教师“追踪性”地关注班级整体情况。借助当前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优势,可从各个角度研究班级总分、对比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研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关注进步与退步的具体学生,落实、定位到个人,以解决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

(5)反思个体作答与试题情况。学生在考试中的反映,本质上是操行的意识与习惯问题。例如,以网络技术采集数据,可从学生作答的“小分统计”,研究每个题目的得失分;“知识点统计”对应到知能问题;“错题名单”对应到个人。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作答分析,实现了人、题、答的一一对应,从而为“定位”和“盯人”做出了技术和实现的准备。三个要素的对应,本质上指出了教学与管理中要寻找的问题—— 个体与知识、能力的情况与后续管理。

利用数据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经验性”的容易知识点,数据却显示出现实与经验的大相径庭。数据会揭示教师、学生和教与学双方作用的变化,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做法,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而数据则将显示这种改变与方向。

(6)从数据指导管理,让数据说话,以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和内省性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行为。数据的这种指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将指引教学的管理。例如,提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二次利用作答分析数据,做出知识与能力的考点“灰度矩阵图”,用灰度表示通过程度,迅速掌握个体的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迅速对学生进行辅导层面的分类。这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务性的工作,它可以被利用到管理的很多方面。

案例反思

学校的年级管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系统管理工程,涉及教学、德育和组织管理的资源调配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年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操行表现的整体提高,达到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管理必然要涉及评价。以“教学管理”带动“班级管理”,为教学管理在年级层面上形成一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性描述,这种客观性描述,描述教与学的事实本身,促进教师思考与改进,促进学生思考与改进,同时也促进年级管理人员和家长、社会在服务层面上改进服务质量。借鉴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实现成绩统计与分析从“经验型”提高到“数据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从“分数型”深入到“知能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积极性;从“横断型”转化到“追踪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发展性。在这三个方面力量综合起来的状态下形成师生自我反省并积极改进的价值管理理念,从而能够调动全员管理的积极性,尽可能规避只有年级管理人员才去管理年级的局面。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4篇

【关键词】足球专选教学 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对比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58-04

传统的足球专选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书本上的战术内容,以讲授的形式和黑板表达的形式来教授学生,这称之为传统教学法。而足球专选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则是对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和学生自身或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说明,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为分清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本文拟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为研究对象,对足球专选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

研究方法:一是文献资料法。查阅足球案例教学法和其他体育项目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二是访谈法。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的部分教练员和队员进行访问。从访谈中了解到,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运与06运足球专选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07运、08运和05体足球专选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三是比较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运、06运足球专选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7运、08运、05体足球专选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四是问卷调查法。对常规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所需要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指标。调查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为85%。五是数理统计法。应用IBM计算机和EXCEL应用程序,对案例教学收集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研究,获得科学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足球专选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情况

1 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法下,教师通常是采用教科书上的足球战术内容,运用讲授法和黑板演示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讲解和示范,然后给学生布置训练内容和训练任务,督促学生去完成。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听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按照教师所布置的训练内容和训练任务,依次完成。

2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对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和学生自身或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说明,从中积累吸取经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刻板反复地将理论告诉学生,也不是单一孤立地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案例教学法所强调的是,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自身吸取的经验,而不是学生用记忆和背诵的方式去获得教师讲授的内容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往往是对案例进行解析和引导;学生则对一些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再经过教师的解析和引导,从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3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它重视的是学生的参与过程,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系统的理论阐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方法,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显现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机会表现的个性特征,如胆量、反应能力、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力等。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与教学,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常见的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利用案例给出的各种条件,主动去识别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量战术知识和战术基本概念来解释案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作为回答问题的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促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前沿信息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无形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以下特点;其一,案例教学引用的都是真实、生动、鲜活的例子,这使得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会被课堂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此往往会主动开动脑筋,引发思路。其二,案例教学是对事件进行分析,使学生从这些事件中感悟出不同的道理,吸取经验,从而激发出自身的创新能力。其三,案例教学法不只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设计或是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去分析讨论,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是互动的。其四,案例教学的形式不是让学生独立学习,而是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与教师集体参与合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五,案例教学是从学生自身或身边发生的案例中进行思考,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探索,并从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二)足球专选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情况

1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教学方式的对比情况。具体见表1。

从表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对比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教法注重的是以教师为核心,一切以教师的安排为主,学生是遵从者,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地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核心,教师用引导的方式去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摸索和实践以及自我评价。

2 实验班级在实验之前与实验之后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班级(05运、06运足球专选班)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后学习兴趣、专业技术运用、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实践、战术意识、团队意识、球队的凝聚力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见表2。

从表2实验班级实验之前跟实验之后的对比可以看出,05运与06运足球专选班在学习兴趣、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战术意识以及学生相互交流和球队凝聚力方面,在实验之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的技战术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团队意识和凝聚精神。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3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技术课上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班级的学生以及对照班级的学生在技术课上交流、呼应、讨论、观察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调查,并对此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3。

从表3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首先,实验班级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比对照班级更多地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呼应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说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班级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比对照班级更善于观察到比赛的发展趋势和发现己方与对方出现的问题。这说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能提高学生在比赛中的阅读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实验班级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比对照班级更能快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练的意图以及教练布置的技战术内容。这说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4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理论课上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实验班级的学生以及对照班级的学生在理论课上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4。

从表4中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理论课上的对比情况来看,在理论课上,实验班级的学生要比对照班级的学生更善于进行讨论和分析,更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回答老师的提问。比起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课上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学生和老师互动性更强。

5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足球联赛所取得的成绩的对比情况。本人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历年来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5。

从表5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足球联赛中所取得成绩的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班级05运取得过2次冠军,1次亚军和1次季军的好成绩,而06运也取得了1次冠军、1次亚军和1次季军的成绩。与对照班级相比,从体育学院取得的成绩上看,实验班级很明显地高于对照班级。这表明,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成效更显著,是可行的。

6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人选校队及参加全国比赛人数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历年来人选过校队的人数,以及参加过全国比赛的人数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6。

从表6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入选校队及参加全国比赛人数对比的情况来看,实验班级入选过校队及参加过全国比赛的人数要高于对照班级。这表明,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学生个人的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上,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足球专选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结果分析

1 案例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它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实践,而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强调,单一地进行理论讲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比起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案例教学法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不再是纯粹讲授基本原理,而是用实证性的教学给予学生说服力,让学生信服。学生在这种真实、直观的教学方式刺激下,往往能够充分动员他们所掌握的各种与此相关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案例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案例教学法所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平时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剖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特殊、典型的案例和事件,而这些案例和事件在发生之后,学生对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于是学生会具有不同的启发,积累不同的经验,从而可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技术课、理论课上的情况以及人选校队人数和参加全国比赛人数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足球专选教学中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而且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得更灵活更全面。但我们也应注意,案例教学法在拥有自己优势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和完善。

1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一是更具有真实性。因为案例教学法都是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是真实的,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信服。二是更具有直册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情景教学,所以学生可以更直接地看到和体会到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三是更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而教师是组织者,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形式,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与同学、教师相互之间达成互动。四是更具有实践性。案例教学大多都是利用真实典型的案例,以及发生在学生平时训练和比赛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能更好地将之运用到实践中。五是教学形式更多样化。既有实战观摩、多媒体观摩又有模拟、讨论等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学生动。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不足。其一,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一些经典的案例、学生自身的案例来说明问题,所以案例教学教学方式比较多样化,而且要求灵活多用,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比较容易忽视主题,滥用一些缺乏针对性的案例。其二,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大量地收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介绍给学生,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收集和整理案例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探讨、介绍案例、引导学生等,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其三,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和设计问题的难度较大。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不能凭空想象或者随意捏造和杜撰,而且还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一定根据,确保案例的真实和严肃,因此难度较大。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没有比较固定的形式,但是案例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案例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也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必须与所教授的知识和内容相结合。二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同时,还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三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来设计案例教学模式。四是在选择案例或讨论案例时要有针对性和严肃性,避免滥用案例,脱离学生学习实际,背离实际理论。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5篇

【关键词】分级教学 管理理念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2-02

一 引言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的。这三个要求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我校入学新生的英语水平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升,尽管如此,由于实际招生情况等原因,每个自然班里学生的英语水平仍呈现参差不齐的态势,例如:有些水平高的学生在纯英语教学的中学阶段就打下了较好的英语基础,已达到甚至超过《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八级或九级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参与各种英语竞赛并取得了好成绩,这些学生完全满足大学阶段较高和更高要求的标准;而一些水平差的学生尚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七级要求,他们只能满足大学阶段的一般要求的标准。在教学对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下,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如果仍然继续以往相同教材、相同起点、相同考核方式的教学模式,势必会继续那种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差的学生“不消化”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对教学不满意、对学校不满意等。同时,教师们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往往会觉得目的性不强,无法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 管理理念

1.主旨原则

本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把大学英语分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和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阶段课程于第1~3学期完成;提高阶段课程于第4学期完成。基础阶段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分A(高级)、B(中级)、C(初级)三个级别,学生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分级测试进入相应级别学习。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16学分,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英语学习不间断,实行专业化培养。分级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对于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求完成16学分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对于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通过国家四六级统考后进入更高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优质资源不应只用于资质好的学生,合理布局,平衡师资水平与学生能力程度。打破院系界限,按学生能力分班教学。滚动教学,取消年级界限。优胜劣汰,每学期进行考试,合格升级,不合格留级,取消补考。期末试卷统一,公平合理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让好学生享受较高绩点。分级教学从2011级新生开始实施,至2012级完成滚动周期。全校学生分为三级:A、B、C,其中C级要求学习四学期后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B级学生在入学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A级学生在入学第二学期结束时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具体报名情况,请教务处协助解决。

2.具体分级方案

基本数据:2011级新生人数2960人(按计划招生数),2011级教师人数22人,平均每位教师教授学生130多人。分级方法:2011级新生按照高考英语成绩由教务处统一计分,外国语学院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成绩分班,安排教师。每班学生人数在60~70人之间,便利之处是充分得到教师关注,能够进入语音室,享受良好的学习环境。

3.部门间协调

上课时间统一,便于全校教学时间的管理。2011级分级后尽量排在同一个时间段(如周一、周四)。统一计算高考成绩,将学生按高考成绩排名后名单交外国语学院,便于分级分班。与考试院沟通协商,争取每学期允许一定数量(15%)的学生参加四级考试。成绩登录系统设置:要求按照分级分班的数据,将学生名单分配至任课教师名下,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和成绩登录,同时要考虑各院系成绩汇总的需求。

三 教学过程的管理

1.班级管理

首次上课时采集学生信息,必须包括生源地、手机号码等;选出学习委员和各个专业联络人;整理出一份学生通讯录,交给学习委员一份,让学习委员负责联络各个专业联络人;老师布置作业或下达通知找学习委员即可。

2.成绩评定体系

考试是检查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学校学风、教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次考试来评估。因此,科学的成绩评定体系及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关系到此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升降级激励机制。不仅评价学生在分级教学后的学习情况,而且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改革的多模态成绩评定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课堂记录网络化。本研究尝试建立网上课堂记录单,根据我院分级教学的要求,可实现网络登记课堂表现如出勤情况、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课堂记录一个学期不能少于4次课堂参与情况(包括课堂小测验),3次考勤记录以及3次作业完成情况,共计10次记录。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课堂记录情况,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第二,学生学期总评分规范。根据学校和教务处对考试评分的要求,以及外国语学院对大英分级教学考试计分办法的规定,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为60%和40%。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把握课堂表现、平时测试、期中、期末等成绩的评定。这就需要科学地规划和严格地执行。课堂参与、测验、出勤、期中、作业、期末等分数都应有明确的规范使考试和成绩更加公平、透明。

第三,计算机阅卷系统整合。基于大学英语考试的特点,阅卷需要使用计算机光学阅卷系统,因为机读卡部分的分数常占总分的一半以上,并且每学期至少使用2次以上,因此,此系统在考试评价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阅卷过程仍需要人工操作,是一项耗时、耗力的细心工作,机读卡成绩阅读完成后,常常需要分割整理,再分别转送到各位教师,然后教师登记主观题部分成绩,再计算、合并、总评等,其间的环节多,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因此,在更新现有光学阅卷系统的基础上,将机读卡成绩直接导入设定的成绩系统库中,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和成绩误差。

3.考试设计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改变目前课程考试中较普遍存在的过于注重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轻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倾向,使考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期成绩与学生的学业绩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学期成绩的严肃性、公平性,分级教学考试由学校统一命题,集体阅卷。

4.试卷设计和分析

试卷由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部负责出题。公共外语系主任负责成立命题小组,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

考试之后,对学生成绩和试卷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每次考试之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如年级平均分,A班、B班、C班各班的平均分,学生成绩的分布曲线以及单个学生的答题情况等,将详细数据分发给各位任课教师。同时,我们还对试卷的效度和信度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了解整个试题的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题量、题型等,其中一些重要数据如对每道试题学生的答题情况、试卷的总体分析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5.教师积极参与

对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公共外语教师响应院校领导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分级教学实践中。他们献计献策,参与有关分班、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各个决策过程。针对四个级别的教学任务、进度、测试等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安排。同时,经过与教师的讨论,就下学期分级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达成如下共识:(1)在教室多媒体设备出现问题时,每位教师应能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教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具有随时使用教材和黑板进行完整教学的能力。(2)遇到请假、调课等特殊情况时,除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手续外,教师应该把上课的进度、时间、地点等详细情况发给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秘书,便于院系安排教师代课。(3)由于我部采取的是同一时间段上课,因此,代课老师的事宜应请求公共外语二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四 教师与学生对分级教学的反馈意见

1.教师反馈

分班人数恰当(大多数班级为70人,个别班级因个别原因人数稍多),分层后学生素质相当(学生层次差异小),班级活动易于开展。各学院、各专业人数相当,利于分组活动,便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师能够实现学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集体备课实现了教学流程规范化、精细化。例如,设定统一备课的内容,设定内容要占教学总量的60%,确保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另外的40%可以加入教师的个人特色。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基本一致,又有利于保证教师特色。将学生考核所得的成绩与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相结合,再进行分班也较为合理。教师对分配的教学及班级的情况较为满意,不会因为教慢班而对工作产生懈怠。

2.学生反馈

分级适应现在各种个性的群体。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群体因材施教效果较好。个别学生因为自身的水平也曾提出调整自己的班级,怕跟不上。材抵触情绪小,因为选取材,快慢班的同学意见不是很大。

五 结束语

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是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分级教学就是满足和适应这种要求。本文通过主旨原则、具体分级方案、部门间协调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梳理,并就分级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班级管理、成绩评定体系、考试设计、试卷设计和分析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积极参与分级教学实践和师生对分级教学的反馈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外语界,2011(1)

[2]戴运财.二语习得中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9(9)

[3]郭晓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初探[A].吴尚义编.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6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中学逐步推行级部负责制,管理模式已经比较规范统一。年级组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的单位,与其他科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科室完成学校具体的德育与教学活动,因此,年级组的工作特点主要是面对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是年级组工作的重点,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应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级部尝试实施学生自治会。现将自治会的组建、工作开展等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级部自治会机构设置

自治会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成员。其分组与分工如下:

二、级部自治会主要职责

1.自治会主席团职责

自治会主席团参与级部工作计划的制定,开学初自治会主席团联合级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对级部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计划安排,自治会主席团参与周工作总结,将上一周的级部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下一周的工作计划进行审查、布置。完成表Ⅰ的数据统计。在例会中自治会成员之间进行班级管理沙龙,交流各班存在的问题及班级管理经验。寻找班级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式。

做好级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协调。协助级部对教学情况、自习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反馈;反馈教师上课质量及作业量,协助级部做好对任课教师的测评工作;反馈各班的学习状态,协助级部总结和交流学习经验,树立学习标兵;负责维持全年级晚自习、周末自主学习的纪律,检查并统计各班纪律成绩;负责年级周工作计划的完善与修改工作,及时汇总每周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于周五前报送级部;协助级部发放通知和对外宣传,联系班主任,落实学校布置的具体任务。

2.负责德育主席职责

负责组建德育小组,德育小组由各班文体委员担任。德育小组根据学校的德育总计划,制定本学期级部德育计划。如:近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将学生德育活动细化为六个部分,从高一上学期至高三下学期分别进行“仁爱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尊重教育”“责任教育”。根据学校德育计划,细化级部的德育计划,如表Ⅱ的高一下学期级部德育计划。

关于德育工作的实施,德育小组成员根据级部德育计划,实施班级德育计划,具体活动由自治会负责人负责筹备、实施,级部及班主任提供支持与协助。如:德育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国庆歌咏比赛、主题班会、运动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综合素质表彰会等都由级部自治会来完成。

3.负责宿舍主席职责

制定宿舍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年级宿舍管理制度。组建宿舍管理小组,每班从住校生中选出男、女生各一名作为宿舍负责人,负责本班宿舍卫生工作的督促与检查;负责本班宿舍纪律工作的督促与检查;负责本班宿舍卫生与纪律的记录与反馈工作,将宿舍情况每天向班主任反馈;每周向级部汇报宿舍卫生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送交班级宿舍违纪反馈表;负责级部宿舍成绩的量化统计。宿舍负责人对班主任及级部负责。

4.负责纪律卫生主席职责

组建纪律与卫生小组,纪律小组由各班自治会成员担任,卫生小组由各班卫生委员担任,负责对班级卫生、自习纪律、课间操、眼保健操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进行通报。

5.负责学情分析主席职责

组建学情分析小组,每班选出两名学生,一名是学习委员,另一名是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科安排相应的负责人,以便于对学情进行全面把握。

学情分析小组的主要职责:学案质量反馈,反馈学案编写的形式与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案编写质量;课堂教学反馈,及时反馈各任课老师在课堂结构、内容、难度、效率、课堂教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自习辅导反馈,对自习课的安排、自习辅导方式、辅导质量提出意见及建议,进一步提高自习课学习效率;作业教学反馈,及时反馈各科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批改作业与讲评落实情况,定期与级部及任课老师交流;辅优补差反馈,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弱科同学提高本科成绩;师生交流沟通,及时与任课老师交流,为教师提供学情参考和教学建议;定期向级部反应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年级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6.秘书长工作职责

秘书长参与级部奖惩条例的修订,做好学生评优与表彰工作,级部新闻编写及宣传等工作。

三、级部自治会实施效果评析

1.管理理念的改变

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中,级部负责人、班主任、教师不仅是管理条例的制定者,而且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服从者。学生在管理条例的约束下,被动服从,有时不免激起矛盾。级部自治会成立之后,学生不但成为管理条例的制定者,而且也是管理者,使管理更切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改变班会形式

级部将原来的每周班主任例会改为每周学生自治会例会,会议由学生自治会主席主持,级部负责人参加,对上周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对下周的工作进行布置。会后,由各班相应的自治会成员到班内召开班会,班主任参与班内的班会,了解上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本周的工作计划。通过改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的策划者、组织者,使班主任从烦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去。

3.教学与管理更加及时,更具有针对性

定期召开自治会会议、学情分析会议、宿舍管理会议,自治会相关负责人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分析、交流、研讨,由学生自治会相应负责人主持会议,级部负责人与班主任参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以学生调查、反馈为主。会议结束后由各班自治会成员将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班会直接反馈到各班学生,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各班学情分析小组成员直接反馈到任课教师,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反馈效率。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之意,师做舟楫徒行船。在学生自治会实施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自治会主持的各种会议中,学生与级部负责人、班主任、老师直接交流,对级部、班级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共同提出合理的建议。在班会上班主任变为倾听者,变为班级活动的实施者与监督者,由违纪学生处理者变为处理的参与者。在学情调查分析中,由原来级部反馈变为学生直接反馈,教师不但及时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大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便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7篇

【关键词】高校自动排课;合理化指标;时间模式及匹配;耦合;回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105―05

引言

排课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编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室的利用率等等。排课又是所有教务工作中最复杂的,不但要考虑学生、教师、教室的排课时间不冲突,还要考虑各排课要素的合理性。特别是高校课程,存在着单双周、前后节、分段、分班、合班、教师合上、教师多课、大教室、小教室、特殊教室等诸多复杂因子,使得高校排课非常费时费工。

因此,计算机自动排课是必须的。尽管国内外关于计算机排课的研究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排课算法方面[1], 主要解决排课四要素不冲突问题,是关于自动排课是否可用的问题,并没有一种可以一键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另外,排课算法也很难兼顾最优化[5]与合理性,合理性是关于自动排课是否用得好的问题,合理性不易靠算法实现。

为此,应从研究排课的合理性原则出发,给出基于合理性原则的自动排课实现方法,以最优化地解决高校排课在时间、教室、学生班级和教师等方面多元合理性问题。

一 高校排课复杂性分析

任何排课系统都必须考虑时间、教室、教师、班级四要素[1],而高校课程系统中,四要素又各有自己的复杂性[2]。

关于学生班级:中小学行政班级就是授课班级,且各班人数基本相等,排课的基本单位就是行政班级。高校课程体系中不但各行政班级人数差别较大,且存在着许多班级组合与拆分的课程组合情况,如许多社科类、基础类课程是多班合上的大课,许多专业基础课是两三个专业合上的小合班课,许多具有实验环节的课程的实验部分是分班课,等等。因此,高校排课系统不但要考虑按基本的行政班排课,还要考虑合班上课情况和分班上课情况,合班包含大合班和两班合上的小合班情况,分班包含全部课时分班上和部分课时分班上的情况。另外高校还存在不按班级排课的公共选修课。

关于教室:中小学班级教室一般就是行政班级的上课教室,且教室种类单一。高校一般不存在班级教室,且教室具有多样性。按容量分:包括阶梯教室、大教室、小教室,按功能分:包括普通教室、语音教室、机房、专业实验室等。

关于教师:中小学一个教师主上一门课。高校教师存在着一个教师上多门课和多个教师合上一门课的情况。

关于时间:中小学课程基本是一门课程占一时间单元,即排课的基本单位是一节课。高校排课时间的安排是最复杂的。首先,高校大多数课程是按两节课连排的,即排课的基本单位是连续二节课,但高校许多课程的周学时却是单数的,存在着1、3、5学时课程,一般要通过单双周排课的方法解决,3、5学时的课程也可通过三节连上的方法解决。其次,即使是二节课连上的情况,还存在着前节和后节需要不同安排的情况,如大学英语课一般是4学时,其中有1学时是听力课,需要在语音室上课,所以大学英语课每周排两次,其中一次课的前后两节中有一节要安排在语音室上课,因此,高校排课时间上还要解决前后节组合的问题。第三,对于许多特殊专业课还存在一段时间连续上课的情况,如艺术类的课程,往往是集中安排在连续的几周内完成,每周上课时间或是完整的一天,或是半天,此类课程称为分段授课课程。

二 高校排课合理性原则与策略

高校排课不但排课要素的复杂程度高,对排课还有一定的原则性要求。总原则是四要素不能冲突,这是必要条件。另外还有一些非必要性的原则与策略,即合理性原则,四要素有其内在的和相关的合理性原则。

关于学生班级与教室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班级教室最少移动性和容量最佳耦合性。班级教室最少移动性是指一个班级所有课程应尽量安排在同一教室内,虽然高校班级上课地点不要求固定,但如果一个班的课程大多数被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教室,不但可以减少学生课间换教室的时间,更可给予班级归宿感。容量最佳耦合性是指为所有班级分配的教室容量与班级人数差值的平均值最小。由于高校班级人数不等,教室容量不一,应避免小班占大教室的情况,优先保证多班的大合班课程占用大教室,以节省教室资源。

关于学生班级与上课时间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同班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和同班级课程的时间最佳耦合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是指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应尽量均匀分布在五天上课时间内,每天课时总量尽量相当,既要避免出现某天课程排得过满,也要避免某天课时太少,甚至没有课。时间最佳耦合性主要是单双周课程最佳耦合,在某个班级有多个单节课的情况下,最好单双周平分,且时间安排上使一组单周课和双周课共用一个连续二节的课时。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因周数忘记上课,也有利用学生集中时间选其它课程。

关于教室与时间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同教室的时间最佳耦合性。这里专指英语听力课程,由于一般高校语音教室资源有限,应避免语音教室空置的情况。而语音听力课周学时为一节,一般安排在连续二节中的前节或后节。对于多个班的语音听力课,应尽量平分前后节,使二个班的听力课可以按前后节耦合在同一个二节时间段里,分用语音室。

关于教师与时间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不同课程的时间最佳耦合性和教师最少移动性。时间最佳耦合性是指同教师单双周耦合,有利于教师记住上课时间。教师最少移动性是指同一教师的课程,应在总体分布均匀合理且日课程量不超过四节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在同天,这样既保证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减少教师多次往返学校的时间。

关于时间与课程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同课程时间间隔均匀性。应避免一门课程连续上两天或三天情况。

三 自动排课合理性指标

基于以上原则,计算机自动排课算法或方法的量化指标应包括如下合理性指标:

最佳时间间隔均度:尽量使每门课程上课时间日间隔均匀分布,连上率或连空率最低,每次课时数不大于3,且最好上下午节次分布均匀。

最佳时间分布均度:每班级每天课程安排分布均匀,日上课时数均方差最小。

最大耦合度:从班级、教师、教室多方面尽量提高单双周、前后节的耦合度,单双节和前后节周课数差最小。

最小流动值:尽量安排同班同教室, 使同班级教室转换率最小;在教师日授课时数小于4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同教师同天上课,使教师授课天数最少。

最大利用率:相同节次时间内每教室容量与班级人数差最小。

四 排课设计与实现方法

1 排课总流程

由于高校课程存在着合班、分班、多教师、单双周、前后节、分时段、公选、实验等诸多排课复杂因素,排课又要尽量满足各种合理性原则和指标,且不能发生任何冲突,所以自动排课算法难度非常大。自动排课应根据高校课程的特性将课程分类,包括合班课、分班课、分段课、公英课、公共课、实验课、任选课等等,不同类别课程按相应优先级和不同的时间模式[3]进行分步排课,每类课程可分别采用相对应的自动排课算法。各类课程数据来源、优先次序、时间段模式原则具体如下(其中时间段分为上午一二节和三四节、下午五六节和七八节、晚上九十节)。

 公英课:为4学时的大学英语课,其中一节为听力。优先次序:教师课多者优先,再班级数多者,再课时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上午一二节和三四节、下午五六节。

 实验课:为理化实验、英语听力、计算机上机等课程。优先次序:班级数多者优先,再课时数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不排上午一二节。

 公共课:为社科、体育等课程。优先次序:班级数多者优先,再课时数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不排上午一二节和晚上九十节。

 合班课:为班级数大于2的课程。优先次序:班级数多者优先。排课时间模式:任何时间。

 教师多班课:为授课教师的课程数大于1的课程。优先次序:课多的教师优先,再课时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任何时间。

 教师单班课:为授课教师的课程数等于1的课程且非合班课程。优先次序:班级课程多者优先,再同班级课时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任何时间。

每类课程各自按如下步骤自动排课:排序――匹配――耦合与冲突检测――回溯。排课设计分步分类的总体流程如下:

 准备排课数据:排课对象是课程,对课程进行分班、合班、分段等处理,建立排课课程列表;排课就是排教室和时间[4],建立班级时间课表和教室时间课表;班级和教师是排课的主体,计算教师的学时数,班级课时数等。

 手工先排:对于特殊要求课程、大于6学时课程、分段课程、连上3节课程,采用手工先排。

 分步分类自动排课:按课程类型分步自动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类型课程自动安排策略不同。每一课程自动安排的具体步骤包括模式匹配、耦合检测、回溯[2]重排等:

 循环给出时间匹配模式,不同课程类型按不同时间段模式排课;

 对每一给出的模式进行冲突检测和耦合检验,判断是否可用、是否存在耦合;

 如可以排入,进行课程耦合或直接排入;

 如不可排入,进行简单回溯重排;

 自动补排:通过排序变更、多级回溯[6]等方法处理未排入课程。

 自动调整:全部排完后,进行班级和教室优化调整。

 手工后排:手工排入未自动排入的课程。

2 关键技术

(1)模式匹配

通过分析,排课其实并不需要非常复杂的算法,课程可排天数就5天,可排节数就5个时间段――上午一二、三四节、下午五六、七八节、晚上九十节,因此,可以按一定模式进行组合,给出所有可排时间,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高校课程超过6学时的课程非常少,这样的课程可以采用手工排。因此,在设计自动排课时,只考虑1至6学时的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下午七八节和晚上基本是安排公选课和课外活动,也可手工排。因此,在设计自动排课时,可以只考虑上午一二节、三四节和下午五六节三个时间段。

对于5、6学时的课程,合理的排课时间应该是排三天,且间隔要合理,不应出现连排三天的情况。这样,有效的天排列组合为:124、125、134、135、145、235、245(1-5表示周一至周五),而125、145也非最佳,相当于连排三天,也可不予考虑,于是就剩五种情况,有效的天组合数据表示如下:

rk3i[1,1]=1; rk3i[1,2]=3; rk3i[1,3]=5

rk3i[2,1]=1; rk3i[2,2]=3; rk3i[2,3]=4

rk3i[3,1]=2; rk3i[3,2]=3; rk3i[3,3]=5

rk3i[4,1]=1; rk3i[4,2]=2; rk3i[4,3]=4

rk3i[5,1]=2; rk3i[5,2]=4; rk3i[5,3]=5

对于3、4学时的课程,合理的排课时间应该是排二天,且间隔要合理,同样不应存在连排二天的情况。有效的天排列组合为:13、14、15、24、25、35,其中15也非最佳,不予考虑,于是就剩五种情况,有效的天组合数据表示如下:

rk2i[1,1]=1; rk2i[1,2]=4

rk2i[2,1]=2; rk2i[2,2]=5

rk2i[3,1]=2; rk2i[3,2]=4

rk2i[4,1]=1; rk2i[4,2]=3

rk2i[5,1]=3; rk2i[5,2]=5

对于节的情况,分析5、6学时课,对于只排上午一二、三四节情况,可将其中三次课全排一二节或全排三四节的情况归入非优化九种组合中,则有六种情况,有效节组合数据表示如下(式中:1表示一二节、2表示三四节、依此类推):

rk3j[1,1]=1; rk3j[1,2]=2; rk3j[1,3]=1

rk3j[2,1]=2; rk3j[2,2]=1; rk3j[2,3]=2

rk3j[3,1]=1; rk3j[3,2]=1; rk3j[3,3]=2

rk3j[4,1]=2; rk3j[4,2]=2; rk3j[4,3]=1

rk3j[5,1]=1; rk3j[5,2]=2; rk3j[5,3]=2

rk3j[6,1]=2; rk3j[6,2]=1; rk3j[6,3]=1

类似地可以有一二节和五六节组合六种情况和三四节与五六节组合六种情况,合计有十八种情况。另外还有非优化的其它九种全天组合:

rk3k[1,1]=1; rk3k[1,2]=2; rk3k[1,3]=3

rk3k[2,1]=1; rk3k[2,2]=3; rk3k[2,3]=2

rk3k[3,1]=2; rk3k[3,2]=1; rk3k[3,3]=3

rk3k[4,1]=2; rk3k[4,2]=3; rk3k[4,3]=1

rk3k[5,1]=3; rk3k[5,2]=1; rk3k[5,3]=2

rk3k[6,1]=3; rk3k[6,2]=2; rk3k[6,3]=1

rk3k[7,1]=2; rk3k[7,2]=2; rk3k[7,3]=2

rk3k[8,1]=1; rk3k[8,2]=1; rk3k[8,3]=1

rk3k[9,1]=3; rk3k[9,2]=3; rk3k[9,3]=3

确定时间匹配模式后,自动排5或6学时课程时,用简单循环即可实现:

for ii=1 to 5

for kk=1 to 3

rk3j分别取12、13、23节组合

for jj=1 to 6

rr1=rk3i[ii,1]; cc1=rk3j[jj,1]

rr2=rk3i[ii,2]; cc2=rk3j[jj,2]

rr3=rk3i[ii,3]; cc3=rk3j[jj,3]

next jj, next kk

for jj=1 to 9

rr1=rk3i[ii,1]; cc1=rk3k[jj,1]

rr2=rk3i[ii,2]; cc2=rk3k[jj,2]

rr3=rk3i[ii,3]; cc3=rk3k[jj,3]

next jj, next ii

式中:rr1-rr3表示天,cc1-cc3表示节,kk表示每天上课时间段类型:

kk=1:表示只排上午一二和三四节;

kk=2:表示只排上午一二和下午五六;

kk=3:表示只排下午七八节和晚上九十节;

共有循环(3*6+9)*5=135次,即135种组合情况。但实际高校课程学时结构中,5、6学时的课程不超百分之五。

分析3、4学时课,共有九种情况,有效节组合数据如下:

rk2j[1,1]=1; rk2j[1,2]=2

rk2j[2,1]=2; rk2j[2,2]=1

rk2j[3,1]=1; rk3j[3,2]=1

rk2j[1,1]=1; rk2j[1,2]=3

rk2j[2,1]=3; rk2j[2,2]=1

rk2j[3,1]=2; rk3j[3,2]=2

rk2j[1,1]=3; rk2j[1,2]=2

rk2j[2,1]=2; rk2j[2,2]=3

rk2j[3,1]=3; rk3j[3,2]=3

确定时间匹配模式后,自动排3和4学时课程时,用简单循环即可实现:

for ii=1 to 5

for kk=1 to 3

rk2j分别取12、13、23节组合

for jj=1 to 3

rr1=rk2i[ii,1]; cc1=rk2j[jj,1]

rr2=rk2i[ii,2]; cc2=rk2j[jj,2]

next jj, next kk, next ii

共有5*3*3=45种情况,3、4学时的课程是高校课程的主要学时结构,一般占50%以上。

最后是1或2学时课程情况,一次上完,没有间隔要求,只要简单的循环即可实现:

for ii=1 to 5

for jj=1 to 4

rr1=ii; cc1=jj

next jj, next ii

共有20种组合情况。

通过组合模式的设计,使自动排课满足课程最佳时间间隔均度量化指标要求,保证了同课程时间间隔均匀性原则。

(2)单排流程

每门自动安排的课程对于每个时间组合模式都要进行教师、班级、教室三方面耦合匹配与冲突检测,以判断是否可排入。可以按该教师是否已排课情况分别考虑,每种情况下又分单学时课和双学时课。

如果该教师没排过,对于2、4、6学时课程,教师、班级、教室都不需耦合,只要判断冲突,即判断班级和教室排入时间是否有课,如果都没课,排课成功。

如果该教师没排过,对于1、3、5学时课程,需要进行班级耦合,如果班级已排课程存在单节课,则进行班级耦合;否则如果有教室已排课程存在单节课,则进行教室耦合;再否则只要判断班级和教室是否有课,如果都没课,排课成功。

如果该教师已排过,对于2、4、6学时课程,教师、班级、教室都不需要耦合,但需计算教师每天上课的课时数,并在每天课时总数不超4和尽量多的与已排天相同的前提下选择组合模式进行冲突检测。

如果该教师已排过,对于1、3、5学时课程,不但需要进行班级耦合,还要考虑教师每天上课的课时数,在每天课时总数不超4和尽量多与已排天相同的前提下选择组合模式。排课情况较为复杂,以5学时课程为例,自动排课流程如下:

先计算教师每天学时数,之后可分七轮进行,任何一轮条件满足,排课成功,否则继续下一轮:

第一轮:班级耦合优先,判断班级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三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二轮:班级耦合优先,判断班级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二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三轮:班级耦合优先,判断班级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四轮:教师耦合优先,判断教师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三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五轮:教师耦合优先,判断教师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二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六轮:非耦合,判断教师对应三天是否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七轮:非耦合,判断教师对应二天是否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另外,对于一教师只上一门课的单班课程情况,可采用特殊的单排流程在最后进行,其方法是:计算班级每天学时数――按学时数排序天――选出课时最少的3或2天,且3或2天间隔大于2――进行耦合检测和冲突检测,排入课程。这样保证了每班级五天课程的均匀分布。

通过以上设计,使自动排课满足课程最大耦合度、教师最小流动值、班级最佳时间分布均度等量化指标要求,保证了所有课程的时间最佳耦合性、教师最少移动性和班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原则。

(3)回溯重排

当某一课程通过模式匹配、耦合匹配无法排入时,可对同班级已排课程进行回溯,即把已排课程取回,进行换位排序,之后再排未排入课程。回溯可分四级进行:

第一级:无回溯,在第一轮自动排课时,不进行回溯;

第二级:单级回溯,在第二轮自动排课时,只进行简单回溯,取同班级的上一门课进行换位重排;

第三级:多级回溯,也叫补排,在二轮自动排课结束后,针对未排入课程的班级进行补排,取同一班级所有课程,由下向上,逐一换位重排,即:每次向上回溯一级,如回溯课与未排课都成功,则回溯成功;否则,恢复上一级原位置,向更上一级取课,进行换位重排。

第四级:换序回溯,如多级回溯仍不成功,可对该班级所有课程全部取出重排,重排之前,进行换序,使未排入课程排在最前面,优先排入。

通过回溯重排,可解决排入率最大化的问题。

(4)均衡调整

当所有课程排完后,可进行班级均衡和教室均衡处理。

班级均衡:从班级时间表取所有已排的非合班课程―按班级、学时排序,课时多者优先排序―计算每个班级每天课时数―查找是否存在某天无课的情况,如存在,逐一重排该班课程,直到所有天都有课。

教室均衡在不改变任何课程已排时间的前提下进行。方法是:从教室时间表取所有教室(普通教室)―按容量排序―取出对应课程,且课程按人数排序―重新排入。对于一二、五六节课程:先排可耦合的,再按序排,从耦合和容量差两方面提高教室利用率;对于三四节课程:先排与一二节同班的,再排可耦合的,最后按序排,实现同班级少换教室。

通过以上均衡调整设计,使自动排课满足班级最佳时间分布均度、班级最小流动值、教室最大利用率和最大耦合度等量化指标要求,保证了班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班级教室最少移动性和容量最佳耦合性。

五 自动排课实现界面与结果分析

1 实现界面

排课系统界面由四个数据窗口组成,可实现全自动排课、分类自动排课和手工排课。

2 结果分析

用以下某学期实际排课数据对自动排课系统进行测试:

 38个班:包括10个专业;

 240门课:其中2学时课98门,3、4学时课109门,5、6学时课5门,大于6学时课、公选课和分段课28门;

 27间教室:其中普通教室19间,特殊教室8间。

测试结果是:自动排课时间小于3秒,2门课程未自动排入。自动排课时间为秒级,成功率达99%以上。进一步分析:参与自动排课学时总数为:2*98+109*4+5*6=662课时,参与自动排课普通教室提供学时数为:19*5*6=570课时,可见,教室利用率非常高。在另一次测试中,以15间教室安排250门课,结果是上午所有教室均排满,没有任何空教室。以上结果表明此自动排课系统具有非常高的性能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秀林,胡克瑾.基于约束满足和遗传算法的排课算法 [J].计算机工程,2010,36(14):281-284.

[2] 许荣泉,秦小屿.排课问题的研究与改进[J].软件导刊,2010,09(03):66-67.

[3] 王俊生,戴云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自动排课课程优先级模型[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32-35.

[4] 马绍惠等.基于资源受限的非线性约束多目标排课模型及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03):520-523.

[5] 邹跃.构造人性化的排课算法[J].计算机教育,2007,42(06):53-55.

[6] 田岭.大学自动排课算法设计与实现[J] .教育信息化,2006,136(13):44-46.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ourse Arrangement Multiva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Automatic Realization Method

HU Shi-q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course arrangement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a lot of reasonable course arrangement principle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ourse time, student class, teacher, classroom and a lot of indexes about best time interval evenness, best time distribution evenness, maximum coupling, minimum flow value, Maximum utilization. On this basis, course arrangement is classified and stages, each kind of course has its own priorities and period. By giving limited reasonable time pattern in a circular manner, checking pattern matching and multilevel backtracking, the arrangement of all kinds course is automatic realized. Finally by arrangement and adjusting, make the results more reasonable.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8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师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它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信息工程学表明,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来调节行为,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教师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能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工作,能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可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可实现程度,明确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学生获得反馈信息,能加深对自己当前学习状况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此外,教学评价还有竞争功能,尽管不要求排名次等级,但其结果的类比性是客观存在的。如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就能引起任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了解教师、学生、本班、本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看到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总体中的相对地位,客观上能起到竞争的作用。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决策的基础,只有对教学工作有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实验证明,适时地、客观地对教师教学工作做出评价,可使教师明确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促使教师进一步地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目前我年级的数学及英语都在开展分层教学研究,如何对分层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要使用Z分数进行评价

过去我们常常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来评价教学的效果。这里采用的分数是原始分。原始分即学生测验的直接评出的卷面分数,同科、同次考试原始分数,能够反映学生在团体中的位置,但是由于每次考试试题的难度不同,区分度不同,不便于不同批次、不同学科的比较。分层教学是将同层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所以每个层的原始分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还使用原始分进行比较,会不够科学。对将原始分数各科累加的评价方法,其实就如一个打工者在年终结算时,将一年收入的人民币、港币、美金、欧元、日元等统统累加起来,得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反映出他有不少收入,但是用这个“数字”与去年的“数字”相比较,或与其他人的“数字”相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Z 分数也叫标准分,它是一种以平均分数为参考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量数。它是一种正态化的分布函数,它不改变原始分数的前后顺序,只是对原始分数中的分布状态进行了标准化调整,使之正态化。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

从Z 分数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年级(或同层)整体的平均分、各分层班的成绩、成绩的方差都对Z分数有影响,由于标准分是指通过原始分转化而得到的一种地位量数,从数据的特点来看,它相较于原始分有不少的优势,如下:

(1)单个标准分能够反映考生成绩在全体考生成绩中的位置,而单个原始分则不能。

(2)不同学科的原始分不可比,而不同学科的标准分是可比的。

……

但是对于分层班长期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来看,我们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与对比,以更好地衡量教学成绩的增长情况,这就是“教学增值”。

教学增值就是评价时将学生原有基础一并考虑,用以比较原有基础与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增进的幅度。增值评价分为两步: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现就是:

增值= 输出值-输入值

即表示为: Z 分数 = 当前z 分- 原始z 分

由此可以知道, Z 分数反映了教师教学成绩在一段时间内的涨幅情况,通过比较自己成绩的涨幅来衡量教学效果,这对分层班的评价更为合理、科学。因此若要比较的是一次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使用z 分数就可以了,若是要衡量分层班成绩的进步与否,就要考虑到各班原有的基础,这时就要使用 Z 分数来进行对比分析了。

二、怎样使用Z分数进行评价

1. 建立数据库,设计数据统计的模板

为了能对教师分层班的教学进行长期的对比分析,那就要注重收集数据,将学生每一次的测验分数、作业、试卷的小分统计等一一收集起来,然后将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对于z 分数和 Z 分数主要从同层绑定和同班绑定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分层教学评价的模板,可进行同层绑定比较与同班绑定比较。

通过对比模板中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每个分层班的教学情况,当成绩处于年级平均水平以上时,则z 分数为正数;当成绩处于年级平均水平以下时,则z 分数为负数。那么和班级原基础进行对比,每个班与年级各班相对比,其进步情况则可看 Z 的值,其值的正负说明了成绩是进步还是退步。

现在由年级先做一个整体的数据统计,其中包括行政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低)分等,分层班也有详尽的数据统计,包括同班比较和同层比较两种,有均分、z 分数,比较遗憾的是年级统计时没有计算 Z 的数值,因此各备课组需要结合本组的需要,再去统计 Z 的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善于保存数据并要及时将每次测验后的数据统计录入到总表中,及时更新数据库。备课组的再整理,能更好地发挥数据的对比性为评价教师、班级学期成绩的整体状况提供了依据。

2. 分析数据,及时反馈

有了数据,就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横向与纵向的对比,观察各个分层班成绩的波动情况、发展趋势。

直接运用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班在分班时成绩状况,及其后来的发展趋势是整体上升的还是下降的。如果原基础较好的班级后来的z 分数呈下降趋势,原基础最弱的班级的z 分数呈上升趋势,我们就要结合其他的数据进行分析,不能仅看这一项就否定了其他班级,而且基础差一些的上升的空间自然要大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在分析数据时,还对比了各个班 Z 分数的值,就发现,虽然有三个班的10 月练习成绩是呈下降趋势的,但是后面教师通过改进教学,使成绩在后期都有了上升的趋势,因此,教师们在发现教学成绩与其他班对比有进步或退步后,都会采取一些措施去调整教学,这就使我们不会将目光就只停留在平均分的对比上,就不会认为只要平均分排名靠前就说明这段时间的教学效果良好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来呈现,这样能让数据更加直观一些。比如我们在分析年级某层的成绩状况时,进行了同层z 分数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直接发现分班时各班的差距,但是一个学期过后,年级成绩从分散趋于集中,各班的z 分数的差值在1 以内,这是可以接受的一个差值。所以备课组在组织本组教师在进行成绩分析时,就可以请成绩进步较大的教师做有关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以使同层教师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

在同班比较方面,我们做的是对同一个行政班不同层之间的z 分数的比较。比如在对同一个行政班中A、B、C 三层做分析时,可以结合该班历次考试成绩的z分数的统计表,从中分析各层对班级整体成绩的贡献情况,从而能够较好地把握该班各层在一个学期中成绩的整体趋势。对于班主任还可以对退步较大层的学生做进一步的分析,将这层与年级同层的成绩进行对比,如果 Z 是负值的话,那班主任就可以与该层学生、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找到成绩退步的真正原因,再进而采取措施,以避免班主任因不清楚分层班级中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能将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及时解决的事情发生。不仅如此,班主任在进

行班级总结时,也可对各层的成绩做趋势分析,以更好地评价各层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

3. 从不同角度获取数据信息,服务教学

数据的分析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关键要看我们需要对什么进行评价。虽然我们认为运用z分数和 Z 分数能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分层教学进行评价,但是均分等其他的统计量时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应结合不同数据的特点,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统计。如通过同层均分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分层班的整体排位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同层z 分可以看分层班的整体竞争力;另外通过同层 Z 分数的比较,可以知道各分层班的整体增值力。因此每个数据都各有特点,我们要发挥好不同数据的特点,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一些思考

在一个学期分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又不断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仍是有不少问题未能解决,亟待今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 目前层中已经再次分层,其中的原因很多,因此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 我们要对目前成绩落后的学生加强监督、辅导等,对z 分数较高的学生要从课堂练习、作业等方面设计提升的空间。但是利用什么时间辅导,辅导什么、辅导的地点和人员都应做进一步的思考。

2. 面对每次的数据统计的结果,心态很重要,既不能漠视,也不能妄自菲薄。

3. 如何进行不同层的流动,流动后如何评价。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第9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层级制;以人为本;精细化

学校管理层级制主要指学校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通过细化学校、年级部、班级三层管理主体,注重“每日督查、双周和每月通报”的三个管理环节,深化层级管理,有力地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我校办成领导放心、教师用心、家长舒心、学生开心的“四心”学校。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夯实层级管理基础

我校在办学中突出“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做到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同步发展。在学生和教师发展中做强我们的学校,学校的发展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层级管理激发了教师强烈的发展意识,牢记“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层级管理中注重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琢,做到管理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建构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在校长室、党支部领导下学校各部门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积极贯彻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对学生发展、自身发展、学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乐于奉献的内在动力,引领教职工明确学生发展、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每学年学校都会从各自的角度邀请领导、专家、先进人物等来我校做报告或与教师座谈,在专业发展上对教职工有着深刻的启发,专家们从介绍自己人生发展中不断追求、不断成长的生动事迹,激发了我校教师在不断进取中追求事业发展、追求职业幸福、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热情。

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制定和完善激励发展、管理创新的制度和机制,发挥制度和机制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保障作用。建立教育教学过程考核制度,对各层级组织的相关活动做好工作考核记载,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和晋级的重要依据。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思想教育和制度进一步融合,教师爱岗奉献的热情得以延续。关注教师的合理需求和制度的建立健全、促进教师的发展成为一种持久稳定的行为,教师为此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二、注重细节和过程的精细化,落实好每日督查制度

学校的日常管理离不开精细化的层级管理,我校建立健全每日督查制度,以过程性的“动态督查”为主,学校、年级部、班级三级管理主体的每日督查各有侧重,逐步细化。

学校的每日督查,注重管理细节。正常工作日期间,学校每天安排一名分管校长和两名中层管理人员值日,他们与少先大队辅导员、轮流安排的各年级部副主任组成校级督查组,重点对各年级部日常工作进行综合量化考核。一是每天检查、监督、记录学生入校、离校情况,学生卫生、纪律等一日常规落实情况,班级物资管理情况等。做到每天一通报,少先大队部及时地把督查的学生常规情况以书面报告单的形式告知年级部和班级,班主任就可以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相应的工作,督查的结果纳入班级学期综合考核,并作为量化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检查教师上课、教学常规、辅导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的督查情况直接与教师进行交流等,随时发现,及时纠正。三是教科室要通过课前指定听课或上课前一分钟推门听课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重点查看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等,发现问题反馈给相关教师,提醒整改。

年级部每日督查,突出教学细节。各年级部主任和每天值日教师组成年级部督查小组,要加强对本年级部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学生日常表现情况进行督查。上课时,悄悄地在本年级部教室外巡视,了解课堂情况。下课时,要巡视所负责的班级,观察学生下课时的文明礼仪养成情况和活动时有无安全隐患,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限令整改。遇到突况,年级部主任要及时将发生的情况上报给校长室。

班级每日督查,重抓行为细节。各班主任和相关科任教师重点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督查和指导。注重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组织全班学生争夺流动红旗。班级每日督查情况分析主要利用十分钟晨会,每天让班级学生自查互评,辅以班主任点评,确保自查到位。

三、及时分析引导和强化考核,抓实两周与每月通报

在每日督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校、年级部、班级三级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每两周我们开一次由全体教职工参加的例会,加强整改落实,提高分层管理效果。每周五上午各位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周记中所记载的学生一周常规养成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找出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形成班级每周小结,通过网络发送到年级部的主任电子信箱。年级部主任结合各班级每周小结,对年级部一周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剖析,形成年级部每周汇报。星期五下午前由学校督查组将班级、年级部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列出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单独交流、校讯通短信或现场会办等形式立即解决,对其他一般问题归纳出有共性的内容在学校两周一次的例会(单周一放晚学后召开)上通报,减轻了教师的会务负担。在单周一上午学校领导开会,主要针对学校、年级部、班级三级管理主体所反映的问题集中进行研讨,进一步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拟定相应对策,以此作为下两周的重点督导内容。班级、年级部根据学校例会提出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下两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各级管理主体跟踪督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学校每月还要组织各管理主体进行考核,提高每日督查和双周通报的实效,重点列举月考核分数、表扬对象以及所存在问题和主要整改措施,使本月的工作有结果,下月的工作有目标。学校对三级管理主体制定了具体的月考核细则,并尽量实现量化,使考核工作有章可循。各级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细则进行,考核过程做到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地对各管理主体当月的工作进行评价。对教师侧重于师德考核,选取工作勤勉、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作为每月重点表扬对象。对班级的考核侧重于班风建设,每月重点将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班级定为红旗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