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32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长期以来,对于教育质量及其意义,大家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在理论层面,有著名的“月亮说”。即:

(1)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专家们热衷于全面否定传统、全心奉承西学,谈大学教育质量必谈哈佛,谈中学教育质量定提伊顿,似乎没有把学校办成哈佛、伊顿的教育都是质量差的甚至落后的教育。殊不知美、英也是让学校各具特色,而不是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哈佛和伊顿啊。

(2)月亮本身不发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一些人不懂教育,却在那里对教育指手画脚,“指挥若定”,教育质量的标准似乎就在他们的信口开河之中。在实践层面上,有著名的“分数论”,即将“教育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又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升学率”,再将“升学率”等同于“考试分数”。依此递推,“教育质量”便等于“考试分数”了。这些都是典型的认识误区。

何谓教育质量?

至今还无人对“教育质量”给出令人信服的定义。《辞海》中有关于“教育”和“质量”的描述:“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质量是产品或工作优劣的程度”。华东师大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副主任沈玉顺等把学校教育质量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这算是比较合理的定义。重新审视教育质量,我们会发现: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不等于教育就是功利社会的奴隶,教育质量也不应只是功利社会需要的一种分数映照。诚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高考升学的层次是学生未来谋取工作岗位层次和占有社会资源多寡的一种初步对接。围绕“高考升学”而对应的“应试教育”以及作为界分“应试教育”优劣的分数标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引领社会发展,教育质量应为引领社会发展程度优劣的一种映照。否则,一味追求升学率,不仅“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会大量出现,中学教育以及在这种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将遭受极大的扭曲和变异。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曾告诫说:那些以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比美国中学生基础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的看法,“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

(2)教育质量是满足需要的程度的度量,但学校教育却很难满足所有利益关系人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质量必然取向和落脚于“学校选择的教育价值最终实现情况的度量”。在学校生存和发展中,涉及“政府、学生、家长、社区、教职工、董事会”等利益关系人,每一个关系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如政府需要培养劳动者、接班人或公民;学生需要为未来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升学平台,同时还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成长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家长需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社区需要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素质,等等。事实上,学校根本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需要。学校的教育质量只能取向和落脚于:学校在现有法律、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办学情况选择的办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的一种度量。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由自身所选择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来度量。

(3)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学生身上的表征依靠于数据、依赖于度量。而度量不仅有定量的,也应有定性的;不仅要着力于眼前的维度,也要着眼于长远的维度。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在教育自身构建一个内部封闭的系统来进行度量。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质量无疑需要用学生被满足需要的数据特征来呈现,但这里涉及“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价值观的选择。在“知识本位”的价值观下,教育质量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情况来度量的,其印迹就是考试分数。在“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下,教育质量是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来度量的,涉及高校、社区、教育研究机构对学校的评价,这些都是学校主动要寻求的一种度量和验证。在“学生本位”的价值观下,除了用未来发展所需的分数来表述,还需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指数来表述;除了用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学校的评价来表述,还需用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以及在人生的全过程中对学校的评价来表述。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一、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二、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优化课程进程。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课外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三、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分层――让德育目标细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仅靠十几节思品课或通过几个活动就能达到的特点,是需要在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因此小学德育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将德育目标、内容分解到小学五年的教育之中,以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效果。

学校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如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开学初一般以养成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主;学期中以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为主;学期末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另外根据不同的月份结合不同的节日,德育的主题也应有所不同,做到重点突出、主题突出。

分层实施德育还应包括对不同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作为老师应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同学,特别是那些“特殊”学生,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示范――让德育之路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一个人的德行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榜样的“耳濡目染”。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当她见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的时候,便会主动地捡起而不随便地责怪学生。日子久了,她的行为越发感染学生,学生注意卫生,不随地乱丢纸屑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

这样的德育通过一种行为转化为一种影响,这样的教育是上乘的教育。

互动――让德育显现真情

互动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双边活动。这里重点谈谈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老师的心灵碰撞,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活动,特别是“后进生”,更应主动地“上门”谈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必须主动对他们关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那种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向学生敞开心扉;而不是不顾社会大环境一味地唱高调,让学生感觉你总像是戴着面纱,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亲近。

一位教师在和几位学生探讨学习的目的时,学生有的说:“为了国家的富强”;有的说:“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显然这些不完全是学生们真实的想法。老师见此,接过话题说:“我来谈谈我读初中时的想法。”这位老师说:“那时候,我家兄妹多,家境不好,家里能供我读初中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上高中根本不敢想。而当时师范学校不仅上学免费,还发给一定的生活费。于是考取一所上学不要钱的师范学校成了我拼命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老师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禁闭的心扉。有的说:“我学习完全是为了妈妈,她每天都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有的说:“学习是为了摆脱现在贫困的处境。”有的说:“为了将来出人头地。”……

我们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正确,但它们都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想法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在内容和方式上选择最佳的时机和结合点。

体验――让德育焕发活力

要把教育者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息,进而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必须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 如:为养成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的全局意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可开展“一日班长制”“今天我当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角色的“甘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类似的活动还有“模拟法庭”“假日交易市场”“自护小卫士”等。

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让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是促发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如针对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让学生展开辩论,如“看电视对学习是利大还是弊大?”“给好朋友送礼是‘轻些’还是‘重些’?”“小学生上网是有利还是有弊?”“假期的主要任务是玩吗?”等。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一)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常以“君子”作为德育发展的方向与目的,并将伦理道德放置核心地位,形成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重大影响。首先,在人的自我认识上,传统道德主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追求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其次,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传统道德文化推崇仁爱,注重整体和个体的观念。第三,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上,传统道德文化强调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其提倡积极参与到社会中来、关爱社会,把集体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人们就将家与国,个人和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教育有传递和发展的功能,它是一种文化行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该如何结合语文教学实施呢?首先,在课程改革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尽量多增加传统伦理道德的经典美文,立足于人的发展需求,从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磨砺意志的角度去选编教材,可适当选择相当数量的名家名篇作为中学生语文阅读和背诵的教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功底,而且有利于高尚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的培养,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传统道德精神。

(二)个人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也是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中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以语文中人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感情中体会出个人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教育学家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如同池塘之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早年时期的孔子便已意识到它的存在价值。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并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朱小曼曾说过:“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可以设想用情感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不合格、不热爱祖国、不关爱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再好,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令人担忧的,甚至可用可怕至极来形容。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个人情感教育。

二、语文教育中的因素存在意义及影响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224-01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优秀的体育干部

体育教学中应培养优秀的体育干部,每个班级都有一到两名体育委员。笔者在选体育委员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几方面的因素:身体素质比较全面,有一两项体育特长,在班级里体育成绩较突出,并且工作认真负责,语言及组织能力较强。这种学生在班级中往往具有一定威信,如果能把其培养好,那么体育委员的积极作用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但是很多时候体育委员的任务只是上下课整整队、发放体育器材而已,没有真正体现出体育委员的作用。

首先,体育委员在体育课整队中起到带头作用。体育委员在整队时要做到严肃、认真、规范,那么其他同学也一定能够做好。其次,体育委员在练习过程中要起到督促作用。体育委员对课堂中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醒,那么不认真的学生肯定能回归正轨。如果体育委员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同学熟视无睹,课堂纪律单单靠老师来维持,不良情况肯定会越来越严重。最后,体育委员要起到协助老师的作用。体育课中很多时候老师都会需要帮手,比如协助老师做示范动作,很多示范动作老师能够独立完成,但是也有一些示范动作需要帮助才能完成。

体育委员除了协助老师之外,还可以帮助同学。一般情况下体育委员在掌握新动作要领方面能力要强,学知识要快,那么他们就可以帮助学习起来比较慢或者有困难的同学。老师在教学中对体育委员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要高于其他同学。并且老师要告诉其他学生,对体育委员的要求也就是对全体同学的要求,同学们记在心里看在眼里,潜移默化地把课堂的要求、规范印入脑海深处。这样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就在体育委员的作用下养成了。

二、体育教学中加强与班主任的密切联系与配合

据笔者多方了解及笔者自身的情况,一直以来我们的体育老师在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联系上面存在着不足。我们可能更看重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上及生活上的表现,这势必会造成在体育课堂教育教学中有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教育上出现误差。现在我所任教的每个班级当中都有身体不太适应激烈运动的学生,比如哮喘、心肌炎、心率不齐、胃炎等等。这些学生往往自尊心比较强,老师上课之前在调查有没有身体不适合激烈运动的同学时,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太会和老师说自己身体不好。但是这些学生的家长都会和班主任交流,有时班主任因为事情太多也不一定会记得和体育老师讲明情况,所以体育老师主动和班主任联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体育老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交流,就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体育老师如果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这些,那么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作用也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体育老师在他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也会随之提高。所以,不定期地、经常性地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安排有序对学生的吸引力

上课铃响了,学生对场地、器材布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个由小木箱堆积而成的堡垒,里面放了很多垒球,8~10米处有几块投掷靶树立着,而另一块则是由体操棒、体操垫、跨栏架、跳绳组成的综合素质训练的场地。这样的场地、器材的设计从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在场地的布置上,如铅球教学,要求学生站在直径为18米的圆上,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进行练习及统一捡器材。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以防止意外伤害。这样,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性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中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内窖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应加强以下教育。

(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通过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了解时事政策.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途径,对学生加强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学生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结合起来.与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的关系。加强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注重团结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要班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客,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道德规范,着重进行爱岗敬业、求质求效、勇于竞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教育,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并使教育内客具体化。

(4)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现;加强职业指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勤佳节约、艰苦奋斗、求实求新的作风。

(5)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要把法制教育同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懂得从业人员既要知法、懂法、守法.也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确行使民利。

(6)基础文明教育。要认真贯彻《中专生日常行为准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以培养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文明素质、做现代文明人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文明教育。

(7)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讲座或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开展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个性,锻炼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心胸开阔。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完美、健康的人格。

(8)时事政策和形势的教育。加强时事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和时代要求的人。

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途径

l结告课堂常规进行德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多年以来,我总是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搞好。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

教学内容中.多数都含有明显的积极因素。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比赛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由、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曲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德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德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蓝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这类事情发生后.我总是及时地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培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素质教育中学教学重要性一、素质教育的解释

1.什么是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与人的遗传及胎儿期发育好坏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更有着直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曾对人的素质有着这样的认为:“人的素质是以往全部活动的客观结果,也是以后活动的主体条件。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了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而党的十六大则把人的素质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2.什么是素质教育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二、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素质教育有着十分丰富内涵。它的定位是提高国民素质;它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它的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它的重点是提高人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它有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素质教育非常关注“人的发展”,并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因此素质教育还具有鲜明的特征:

1.具有时代性

素质教育不再仅仅为了考取高分,考取名牌大学为目标,而是强调每个学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行各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坚守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开展教育。

2.具有全体性

素质教育面对的对象不仅仅优良学生,它强调全面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

3.具有综合性

素质教育不再是埋头苦读、低头做题,为高分而努力,它更强调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均衡发展。

4.具有主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

5.具有长效性

素质教育强调是不是作为学生时代的而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的为人素质和终身的学习能力,鼓励“活到老、学到老”。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一些地方和学校,曲解素质教育,表面宣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但一切教学以考试为先,所有工作围绕升学开展,文理科划分,主副课隔离,把重点放在数理化,音体美走形式,考试本身是为了选拔人才,结果选出来的都是一些高分生,到于整体素质如何不在考虑范围内,考试的变味让很多有能力、有素质但分数不够理想的学生们错失机遇,改变了一生的道路,几年下来,学校教育能给予的只剩下一张成绩单。因此要想抓好中学生素质教育,首先得从本质上明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重点只抓升学率。

(2)素质教育重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关心学生学到了多少;应试教育则根据学生的考试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重在学生能否答对题,考出高分。

(3)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真正能力的培养,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应试教育而关注学生的考分,因此注重向学生传授考试技能。

(4)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老师引导将之转化成自身素质;应试教育则像一部做题机械,只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能按老师传授的知识完成答题即可。

四、素质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素质教育与我们身边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除了学校,家庭则是孩子的第一学堂,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牵动着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独立、坚强的孩子,那么,老师一定要与学生的家长思想统一,不能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要一起身体力行,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1.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但爱要有分寸,不能溺爱。正确引导家长教育孩子,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沉着、谦虚等,将疼爱变成锻炼,将溺爱变成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2.在学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交兴趣相投的朋友

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从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社交技能,能过亲身感受体会快乐,体会公平与合理,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家里,多参与家务劳动,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琐碎的事做好,学会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为离开父母,独立成长打好基础。

3.日常生活中还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同情心、友善心等良好的为人品质

适当给学生们提供一些付出型公益劳动,比如:帮助一些贫困的山村孩子或孤寡老人,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世间的真实百态,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身能力去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新目标。

五、结束语

素质教育决不是天天挂在嘴边喊喊口号就可以改变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努力、几代人的付出才能看得见进步的教育,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的素质如果跟不上,必然导致步伐不一不致。因此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中学生的素质,是教育体系身肩的重任。新时期来临,关于素质教育转型就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每所校园,吹醒了每个人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它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一个重要探讨的话题,更是各级政府、各个家庭、每个人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一股合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期待着有朝一日,让这些种子在素质教育的春风里开出绚丽的人生之花。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8篇

一、语言的基础性作用

语言文字最佳学习的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别的重要,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过好语言文字关,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二、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样,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哎呀,你写得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得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地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次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小学时期正是孩子各项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小学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好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用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正在从以家庭、校园为中心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小学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非常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此时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鼓励孩子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鼓励孩子们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教给他们一些问候父母的儿歌,让他们养成尊敬父母的好习惯。

四、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第9篇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强大呼声,把艺术教育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中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在感情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目的。究竟通过怎样的音乐教学过程,能更富有实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价值意向,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二、加强音乐欣赏美的熏陶,激发审美情趣。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

首先要避免生硬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接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及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完整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兴趣不太容易激起,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制作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以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在音乐中熏陶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需要重视老师、学生和班级课程授教信息整个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老师、学生都需要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体会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本领的培养,在于老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共鸣。教育学生音乐本领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但可以刺激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总评价和总看法),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审美本领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提升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

三、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我在教歌曲《山谷里静悄悄》时,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歌曲音乐。通过创设一种神秘幽美的情境,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学生自由想象,创造性地联想,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 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教师素质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