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11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1篇

关键词:J&TT房系统工程;大跨度洞室;混泥土施工

中图分类号:TU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4-0055-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水电工程的大力开发,地下厂房系统工程在高山峡谷地区和蓄能电站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厂房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章针对地下厂房系统工程施工中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及对策,浅谈几点体会。

一、地下房系统工程的特点

1.地下厂房工程系统庞大。地下厂房系统一般由引水系统、主、副厂房系统、尾水系统等组成。在有限的山体内大小平洞纵横交错,平洞和竖井相贯,立体交叉,形成庞大的地下洞室群。

2.地下建筑物布置紧凑,结构复杂。主厂房、主变室、尾调室三大洞室平行布置,母线洞与尾水管扩散段及尾水连接洞上下重合布置,尾水和引水洞平行布置,各相关洞室之问岩体厚度较小,通风洞、交通洞、排水洞等辅助洞室布置在厂房主要洞室两端和其他部位。

3.地质条件复杂。由于厂房系统规模大,局部断层、错动带及裂隙发育等组合可形成不稳定岩块,洞室稳定性差。部分电站厂房系统埋深大,初始地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所以洞室开挖过程中易发生岩爆,还经常受到地下水的影响。

4.工期紧,施工强度高。地下厂房系统暗挖工程量大,且目前从招标文件来看,施T T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在合同工期内,洞挖和混凝土施工月高峰强度高。

5.施工协调及衔接问题突出。由于合同工期较紧,为了保证工期,电站各分项工程必须平行交叉作业,紧密衔接,减少各工序间的干扰。

二、地下厂房系统工程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及对策

1.地下厂房系统施工相互之问关联和影响大,工期紧,合理的施工通道布置是进行大型地下工程连续快速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的对策为: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施工通道基础上,结合各工程地下洞室结构特点及地质情况、施工进度、防洪度汛,减少施工干扰等要求布置施工支洞,使各大系统形成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的施工体系,实现多工作面连续作业,以满足“平面多工序、立体多层次”的快速施工需要。

2.厂房系统各大洞室之间岩壁小,在开挖过程中大洞室之间易产生应力集中和弹塑性变形,因此采用合理的开挖程序和方式,确保大跨度、高边墙洞室群围岩稳定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施工中应采取以下的开挖程序和方式,以确保洞室群开挖围岩稳定,最大限度减小变形。从三大洞室的工程规模、工程安全、施工难度及施工进度要求分析,首先开挖主副厂房,其次尾调室,再到主变室。引水洞、母线洞、尾水洞等要分序问隔开挖支护;当相邻洞室段必须同时开挖时,其相邻的开挖掌子面应错开30~40m距离。大洞室梯段开挖采取“薄层开挖,随层支护”措施,以达到应力逐步释放,及时支护,利于支护结构不产生过大应力,有效控制有害变形。

第二,保证大跨度洞室顶拱围岩稳定的对策。开工后抓紧顶层防渗排水廊道和排水孔施工,减小洞室顶拱地下水排水压力。根据三大洞室顶拱导洞已开挖揭露岩石情况和预先埋设或开挖进度及时埋设的监测设施对顶拱围岩进行变形监测,准确摸清洞室顶拱围岩地质情况,及时调整后续开挖支护方案。错动带及裂隙密集发育部位的顶拱开挖要严格按照

“超前探测,预锚固或预灌浆、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早封闭、强支护、勤量测”的施工原则。配置先进的锚杆钻孔设备及喷混凝土设备,保证支护进度,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塑性区的扩展。

第三,保证洞室高边墙稳定的对策。三大洞室应采取先在边墙设计线进行预裂爆破,再进行中间拉槽开挖,最后对两侧预留保护层分部开挖。对边墙的多种支护形式采取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程序施工。建议锚索张拉到设计值的70%~80%,留有锚索应力调整余地,充分调动围岩自稳承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边墙上开洞口一般按照“先洞后墙”原则,小扰动开挖,做好锁口支护。

3.保证不良地质大断面洞室及特殊部位开挖后围岩稳定及安全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1)不良地质大断面洞室开挖支护对策。施工前应做好开挖支护技术措施、塌方处理措施以及支撑和喷锚材料、机械设备和人员的准备。采取开挖探洞或超前地质探测孔、地质雷达等手段探明断层带的准确位置、产状及影响范围,预先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有效的施工方案。断层带开挖前需采取合理的超前支护措施;断层带围岩顶拱部位超前支护视断层性状可采用注浆管棚、自进式锚杆、管式锚杆;必要时可采取超前固结灌浆,以提高岩体的整体性。

(2)洞室特殊部位施工对策。

岩壁吊车梁部位。厂房岩壁梁岩台采取预留3~4m保护层分区开挖方式,开挖前完成岩壁梁岩台下层周边预裂。在预留保护层开挖完成后,用手风钻完成岩台三角体上拐点以上直墙和岩台斜面光爆孔,造孔精度控制仍采用上述钢管样架控制。厂房岩台斜面光爆孔与上部直墙面光爆孔组成双向光爆网,同步起爆挖除岩台三角体。

隧洞平交口、竖井井口、平洞与竖井交叉口部位。隧洞平交口的开挖,掌子面超过岔洞口20~30m,且完成平交口段主洞支护和岔洞口超前锁口锚杆后方可开岔洞口;

竖井井口开挖前应对井口周圈锁口锚杆支护,开挖下降3~4排炮约5m后,视围岩条件采取在设计断面之外环向钢格栅喷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锁口;平洞与竖井交叉口的开挖,要先开挖平洞形成竖井口通道,平洞口段必须做好系统支护。

隧洞立体交叉部位。两洞交叉段应错开时段施工,错开距离不小于30m。先挖洞室在上部时,该段底部加强支护,当两洞问岩体厚度小于1倍大洞室直径时,先在上部洞室底板向下打悬吊锚杆,必要时增加钢筋混凝土底板固定悬吊锚杆,下部洞室开挖通过时,立体交叉段按“短进尺、弱爆破分部开挖分区支护”原则施工;先开挖洞室在下部时,则下部洞室的立体交叉段顶拱先进行强支护或钢筋混凝土衬砌,上部隧洞开挖通过立体交叉段时,严格按开挖支护原则施工。

4.一般地下厂房系统洞室垂直埋深大,前期施工独头工作面多,通风路径长,施工通风散烟困难,因此施工通风是制约施工进度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的对策为:开工后抓紧通风洞室施工,三大洞室顶层开挖尽早贯通,形成通风回路。根据洞室施工程序及施工进度安排,施工通风一般分为三期布置:一期通风时,各洞室均为独头工作面,洞室之间互不关联,施工采用正压机械进风、负压机械排风的混合方式;二期通风时,各工程部位基本贯通,具有良好的散烟条件,采用下部洞室正压进风,上部洞室负压排风;三期通风时,各系统全部连通,此阶段仅保留局部的正压风机进风,其它为自然通风的通风方式。

5.合理安排尾水洞出口和洞内施工时段,做好水 流控制规划是确保尾水洞工作面防洪度汛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相应的对策为:尾水出口地势较低,开挖基坑狭窄,根据尾水出口设计布置型式、地形和水流条件,尾水洞施工一般利用出口洞段预留岩塞和尾水检修闸门作为挡水防护,在围堰保护下,安排在枯水期内进行,以保证防洪度汛安全。

6.地下厂房系统工程混凝土结构类型多、衬砌断面大,岩锚梁等外露部位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高,大体积混凝土具有温控要求,因此混凝土施工是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混凝土温控对策。首先,应优先选用水化热的水泥,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可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其次,要减少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外温差,不宜超过25~C;还要降低混凝土浇筑速度和减少浇筑层厚度。

第二,厂房蜗壳混凝土施工对策。蜗壳层混凝土浇筑时,浇筑仓面大,入仓强度高,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减小蜗壳温度应力影响,蜗壳混凝土除分层浇筑外,每层需沿机组横、纵轴线分为四个象限,分块进行浇筑。为了保证蜗壳底部和蜗壳阴角部位混凝土饱满,避免应力集中,按四个象限设四个灌区,各灌区内在蜗壳底部和蜗壳阴角部位各埋设两条灌浆管路,待蜗壳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进行回填灌浆。根据混凝土入仓难度的大小采用不同的配合比和入仓方式。先浇筑蜗壳外侧混凝土,按台阶法浇筑,台阶高度30~50cm,台阶宽度2.O~3.0m,台阶沿蜗壳轴向展开,并逐步向蜗壳底部延伸,在蜗壳底部形成一道斜坡。

第三,大断面洞室混凝土施工对策。平洞断面混凝土和竖、斜井混凝土衬砌以钢模台车和滑模为主。岩锚梁、电站进水塔工程等外露部位混凝土可采用镜面定型模板,混凝土采取桥机配吊罐、胶带机、吊车、泵送联合入仓方式。施工中提前进行钢模台车、专用定型钢模的设计和制造,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保证模板表面光洁度和刚度。

地下厂房系统施工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施工重点、难点外,鉴于地下工程的地质特点和复杂性,地下洞室开挖期问,还必须充分利用永久监测和布置施工期安全监测体系,对地下洞室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应变及支护结构受力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加强信息反馈,实现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2篇

高原高地热隧道施工地质工作的任务应当包括长距离与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期间岩温量测、含氧量量测、围岩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警报和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等六项任务。

拉日铁路达嘎山隧道内围岩类型由现场地质工作者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进行实地评价,同时提出施工建议,通过进行地质素描,岩温及含氧量监测,绘制地质素描展示图反映实地工作区地质情况,并上报监理、业主与设计院,最后由设计院进行签证反馈施工单位,以求达到合理地施工方案,属于施工期间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现就该隧道工程在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该方法旨在根据开挖的洞身与掌子面的地质特征进行围岩类型的判定,提出实施性开挖方案与合理的支护参数。

2 地质素描的方法

隧道工程地质工作先进行实地观测,后进行现场地质素描,了解工程地质条件与隧道的关系;然后根据实地观测资料进行围岩类型评价;最后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并绘图成稿。实际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1)阅读图纸与掌握地貌特征

阅读隧道施工设计图纸,了解隧道整体概述,熟悉区域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措施意见等,掌握地貌特征。

2)收集地质信息

从施工设计图纸上初步掌握隧道施工区域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条件,收集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各种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岩脉、节理、节理密集带,把各种地质信息逐条整理编码备用。

3)编制及详录地下施工勘察现场记录卡片

该卡片为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该记录表中应记录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程度,具体反映工程概况、各岩性特征、各节理特征、水文地质特点、断层特征、岩脉特点及其它。详细内容如下: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工程代号、工作日期、施工位置及隧道(导洞)几何要素,几何要素主要为边墙高、跨度及形状。现场工作描述点编号、距离、部位;(2)岩性特征:包括岩石名称、完整性、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坚硬程度。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工作区的岩石进行定名,初步确定是硬岩还是软岩,如有必要,可采取岩石样品进行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测试,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准确分级;(3)节理特征:分组描述,主要包括节理产状、力学性质、节理面特点、延伸长度、每组条数、间距。详实观测工作区的节理组数、密度、闭合度和充填物特征。目的是确定工作区段和节理情况及其级别;(4)水文地质特点:描述出水位置,出水特征主要分渗水、滴水、淋雨状、流水状、涌水状,特殊区域还应描述水的各项化学性质;(5)断层特征:描述断层产状、宽度、影响宽度、力学性质、风化程度、断层特点、岩体结构特点、水文地质特点、与洞轴线夹角等;(6)岩脉特点:岩脉名称、产状、宽度、风化程度、和围岩关系、结构类型、水文地质特点、坚硬程度;(7)岩温量测:监测每个掌子面的岩温及掌子面的含氧量;(8)除以上内容外,在工作区内,还需详实观测岩性及其岩层组合特征,岩层的产状,有无褶皱、断层及其发育情况,或观测工作区段距离较大断层的破碎带或褶皱核部的相对位置及其特征。在上述观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区段受地质构造的影响程度级别和岩性及其岩层组合状态的级别。

进行实地勘察时,根据以上各项统计详录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各记录表需编号保存,为勘察原始资料,地质工作结束之前编制成册。

4)研究工程地质条件与洞身稳定,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

实地勘察后,根据实地勘察资料编写围岩稳定性评价。由于设计的精度所限或其它的原因,在设计图纸中提交的围岩级别是很粗略的,所以在施工期间对围岩级别的精确鉴定是很必要的。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评价,即围岩级别鉴定,是根据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依据隧道围岩级别分级表,采用类比法,并充分考虑围岩地下水和地应力特征的条件下进行的。首先通过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状态的分析,依据隧道的围岩分级表初步确定围岩级别,再依据地下水的情况(涌水量)和地应力的特征,以及导洞开挖以后围岩的稳定程度三项指标最终确定团支围岩级别。这里指的三项指标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结构完整性程度和毛洞开挖后的围岩稳定状态三大指标。这三大指标在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中都要反映。

施工期间围岩稳定性评价和围岩级别鉴定工作,是在设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分为初期鉴定和最终鉴定两个工作步骤。

(1)初步鉴定。在实地观测和施工现场勘察记录表的基础上,对照中国铁路隧道或水电隧洞围岩分级表确定工作区的围岩结构完整程度及对应的围岩结构级别;

(2)最终鉴定。第一步,依据地下水对围岩级别影响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对工作区的围岩级别进行第一次最终鉴定。第二步,考虑隧道所在地区的原始构造应力状态,隧道轴线与地应力中最大水平主压力轴方位的关系,对第一次最终鉴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得出第二次最终围岩级别鉴定的结论。这个步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第三步,在细致调查了毛洞开挖后的围岩稳定状态之后,得出第三次最终鉴定,也是最后一次结论。

5)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并绘图

进行最终鉴定后,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并研究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建议。依据围岩的地质条件和围岩级别,提出准确的施工建议也是施工地质技术工作的重要的部分。施工建议与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和围岩级别密切相关,主要有:开挖方法、爆破技术、预支护方案、衬砌类型、以及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等。根据实地观测与地质素描,绘出工作区段的地质素描展示图(绘图格式见附图),附地质说明,编写成册,上报监理、业主和设计院,完成一个工作区段的地质工作。

3 结论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工作,是在设计提交之后、在隧道施工阶段、伴随建设的全过程而进行的工作项目。在实际施工设计中,相当一部分的隧道设计中围岩类型的划分与实际地质围岩类型有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严重不符。究其根本,主要是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只能按工程地质技术规范来进行,其精度不可能达到施工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精度。为缩短施工与设计之间的差距,进行现场隧道地质工作是势在必行。

在隧道施工中提出准确的、能保障安全快速掘进、又不浪费资金的施工建议,在整个施工中对围岩进一步评价,对原设计的围岩级别进行及时的矫正和修改,制定了更加稳妥的、与隧道围岩级别相适应的施工支护方案,保障了隧道快速安全地施工,达到了很好的施工效果和经济效益。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3篇

关键词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地下工程,顾名思义,即建筑在地面以下的工程。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地上空间日益紧张,地下空间必将成为开发的重点。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核心课程,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知识更新很快,且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任课教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该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期待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课程的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矿山、道路、水利水电、城市地下空间等领域地下工程施工的主要工艺、技术、设备等,内容包括平洞施工、立井施工、斜井施工、掘进机施工、盾构施工、顶管法施工、沉管法施工、冻结法和注浆法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下工程施工挖掘和支护的相关术与工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从主要内容来看,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1.1学科综合性强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涉及课程多,综合性强。该课程不仅涉及到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土力学、地下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还与爆破、通风、给排水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内容庞杂,各章节跨度大。

1.2课程实践性强

与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绝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平洞、斜井、立井等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这些知识的讲授,单纯依靠课堂“板书+PPT”的解说难以让学生完全掌握。

1.3知识点更新快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涉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技g与工艺日新月异,而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在本科生所用教材中往往难以体现。考虑到地下工程埋藏越来越深、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实际情况,恰恰是这些新工艺,在以后的建设中必然得到广泛应用,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亟待解决。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

从现有关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教材来看,各高校采用的本科生教材行业特征显著,针对性较强,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符合当前教育行业“大土木”的精神,更与我国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背景不协调。因此,针对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水平、研究侧重点,选取符合自身特色和层次的教材是目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授课的重要问题。

2.2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板书+PPT”为主,辅以少量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这种方式虽然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所改进,但仍不能满足大土木行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3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目前采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现场观摩实习。考虑到安全管理、经济效益等因素,施工企业一般不同意学生到现场学习和实践,即便接受,观摩学习也仅有数天时间,很难看到整个施工过程,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完整的施工工艺流程。

3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应当补充地下工程新的施工工艺,广开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案例、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工程建设中自主创新的施工技术,如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管幕+冻结预支护、矿山法暗挖”的施工方法、蒙华铁路白城隧道采用的马蹄形盾构设备等。

3.2教学方法改革

以关键施工技术、方法为核心,减少教师理论讲述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环节。围绕特定主题或典型工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再由教师进行评论,合理的实现教学相长。例如,目前盾构施工中广泛采用的矩形盾构、马蹄形盾构等异形盾构的特殊工法。

3.3实践环节改革

任课教师应充分搜集资料,了解实际工程案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制能够反映主要施工方法全部过程的动画或视频,使学生对施工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盾构机的入井、掘进、支护、出井等过程。

结合我国主要城市大规模修建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工程的情况,组织学生到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处于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如明挖车站、暗挖车站、盾构施工区间等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初步掌握课堂上无法或难以讲授的内容。

4结语

本论文系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GJYJTJ01)资助成果,本文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部分措施已经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长期的动态过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也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濮仕坤,杨庆恒,李二兵,等.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四维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5):105-108.

[2] 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83-85.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4篇

关键词:堤防护岸施工环境保护作业

为指导承包商根据环境保护设计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施工合同环境保护条款及要求,具体地完成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对堤防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分析、分类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可直接进行操作的环境保护作业方法,使非环境保护专业人员也能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操作,达到执行和完成施工环境保护措施的目的。提出的具体操作技术和方法,通过在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护岸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得到了业主、监理人和承包人的认可。

一、施工环境影响

护岸工程是堤防工程中最常见的单位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工前清场、搭建临时设施、交通运输、主体工程施工和完工清场等,可能发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产生固体废弃物、损毁植物等环境影响,根据国家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对这些潜在性环境影响采取相应地环境保护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予以实施和落实。

通过对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提出的环境影响方面进行复核,根据本工程护岸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施工合同环境保护条款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地域特征和施工特点,我们按施工项目和工序,对护岸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性环境影响进行了分类、归纳,结果见表1。

二、环保措施及方法操作实例

1.工前清场拆除

潜在影响:扬尘污染。

措施与方法一:在拆除点有大面积植物、农作物或在拆除点周围30m范围内有居民点的,拆除施工应采取以下方法作业:

①框架混凝土结构,宜整体大部件吊装移除,减少粉尘排放;

②拆除前应对被拆体充分洒水,保持湿润。

措施与方法二:在拆除点周围30m范围内有居民点的,拆除物装车清运前,应充分洒水,避免产生扬尘。指定具体范围,有利于承包商实际操作。

分析:根据对本工程各堤段施工范围及施工拆除方法与规模、施工拆迁范围,在环境背景(如风速、尘粒等)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本护岸工程拆除扬尘的影响范围在30m以内。直接划定影响范围,有利于承包商更明确地执行环境保护措施。

2.表层土剥离

潜在影响:表层土流失。

措施与方法:剥离表层土,不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直接覆盖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移至它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小范围堆放地,可用草袋、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进行遮盖,避免雨水冲刷、流失损耗。

分析:开挖施工中表层土保护是一个重点环境保护问题,表层土流失除引起水土流失外,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如植被丢失、景观破坏等。根据本工程施工合同环保条款的规定,表层土应予以保护,并对开挖地须进行表层土覆盖和恢复,因此在措施与方法中,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提出本地覆盖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同时提出不用于本地覆盖(如当剥离面为工程建筑物面时)的表层土,也应妥善处理和使用,不能流失损耗。

3.供电设施

潜在影响:噪声污染。

措施与方法:堤顶及堤岸临时发电机组噪声强度大于80dBA、且发电机运行点距噪声敏感点的距离小于50m、噪声源距堤顶的距离又小于5m的,可在堤外脚地带建造减噪槽、将运行发电机置入减噪槽内。减噪槽在离开堤脚线1m以外地带按顺堤方向布置,但不得建在堤身坡面上。减噪槽为长方形构造,槽深以不影响发电机操作为原则,槽长应槽两端能满足离开声源2m以上,槽顶要搭建防雨棚。减噪槽要备有防水设施或积水抽排系统。

分析:考虑堤防工程在堤边施工的特点,利用堤身作为隔声屏障,在调查本工程施工发电机组基本情况(如功率和声源强、构造、规格等)后,设计该发电机减噪槽。沿堤噪声敏感点位于堤内侧,由于离堤身越近,经过堤顶的声源发射角越小,因此减噪槽建在堤外脚,尽量靠近堤身,考虑堤脚开挖安全范围为距安全线1m以外,故减噪槽应设在离开堤脚线1m以外。

4.临时材料堆放场

潜在影响:物料流失与飘散污染。

措施与方法:水泥临时备料场宜建在设有排浆引流的混凝土搅拌场区或预制场内。无机械搅拌场或预制场、又须在堤外滩堆放水泥的,堆放点应选在离水边线较远,并在完工清场前、水位上涨时,不会被淹没的地方。

分析:无机械搅拌场或预制场地,又在堤外滩堆放水泥物料时,根据堤防岸边施工、水位消长的特点,临时材料的堆放选择合适地点,防止淹没,物料入江污染水体。

5.卫生设施

潜在影响:生活垃圾污染。

措施与方法:临时垃圾堆放点:垃圾堆放点可选择30m范围内无生活用水和渔用水体的废弃沟凹或废弃干塘。堆放点应无直通沟道与邻地相通。不得向垃圾点内排放生活污水。

分析:根据本工程施工现场多在农村地区、堤岸边滩地带的特点,可利用现有废弃沟凹或干塘设为临时垃圾堆放点。

6.外滩农作物

潜在影响:损毁外滩农作物。

措施与方法:合理布置外滩施工物料存放和废弃物处置地点,减少对外滩农作物的损毁。施工红线内占压外摊农用耕地时间,应提前通知,抢收作物。

分析:经实地查勘,本工程施工堤段外滩多有农作物,一般为临时季节性耕种。本工程施工期常靠近收获期,因此应提出对外滩农作物的保护,要求在施工占压外滩农耕地前提前抢收作物。7.水上护坡

潜在影响:干扰码头。

措施与方法:在距岸边码头设施100m范围内进行施工时,要确定码头设施(包括地下埋件)的具置。在码头设施范围进行削坡施工时,不宜使用机械作业,在施工前标定埋件部位,根据部件的大小和构造,调整开挖走向和尺寸,并与后续施工相衔接。

分析:本工程多在沿江岸边施工,常有与码头设施交叉的情况,根据有关港口作业环境保护规范,岸边码头100m范围内为码头设施保护范围。由于机械施工作业范围大、强度大,因此在码头设施保护范围内宜采用人工削坡,并在施工前探查码头地下设施。

8.施工迹地

潜在影响:影响土地利用,损害景观。

措施与方法:地面整理应与水、土污染防治相结合。对潜在性改变土壤性状和化学成分,影响土壤功能的污染物应彻底清除,不得留置在土壤中。在堤外边滩,经洪水冲刷、淘洗后可能逸出的施工有害物质,应彻底清除干净。不宜在岸滩土壤中残留的物质有:未干涸的含砼泥浆物、各种石油类及含油废弃物、矿渣、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分析:根据本工程护岸施工的特点和区域特征,特别确定了清除物的具体种类,并提出处置地点的要求。

9.堤内植被

潜在影响:施工占压或损毁堤内草皮。

措施与方法一:尽量减少施工占压或损毁堤内草皮,特别是人工草皮和草皮密集地。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需穿行红线外大面积草地时,应固定通道,减少红线外草地的损毁面积。

措施与方法二:大型构件安装和移动时,应避免损毁植物。禁止利用树木作为设备安装的临时支撑物。不得在人工草皮和绿化苗圃地进行施工设备的前期安装。

分析:根据以往类似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原有堤坡防护草皮损毁,多为施工中的人为损毁,因此特别提出了不得随意穿行人工草皮和草皮密集地的要求。在绿化树木保护方面,根据工程施工特点,特别提出不得用树木作为临时支撑物,不得在人

工草皮和绿化苗圃地进行施工设备的前期安装活动。

10.重点保护区

潜在影响:施工对珍稀水生生物的干扰。

措施与方法:在珍稀水生生物(如白鳍豚、江豚)保护区施工时,应注意对珍稀水生生物的观测,发现施工区江段内有珍稀水生生物活动时,应立即采取避让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渔政主管部门。

分析:护岸施工多有水下作业活动,某些施工江段目前仍可能有少数珍稀水生动物活动,因此专门提出对水生生物的避让措施。

11.环保对象的标识

潜在影响:对施工范围内环保对象的干扰或损害。

措施与方法一:在施工范围内下列保护对象地点,设立警示牌标识:饮用水取水口上游1000m处,下游100米处;排水设施;有施工活动的堤内草皮密集地;人工草皮;有水下施工活动的鱼类产卵场边界;施工范围内的堤内渔用水体;珍稀水生物(如白鳍豚、江豚)保护区。血吸虫疫区,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内的湿地和水深1m以内的水滩、浅塘和浅沟;生活饮用水源地。

措施与方法二:通知所有施工人员,遵守警示牌提出的警示要求。

分析: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区域特征,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保对象,设立警示牌,并指明设立警示牌的具置,操作明确,便于监督与检查。

三、结论

按照堤防工程环保设计和施工合同条款的要求,对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并根据堤防工程施工特点和区域特征,设计可行的堤防护岸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方法,使环保措施的操作简单、易行,有利于施工承包商按其施工项目和工序实施环境保护作业,有利于监理人员实施有效监理,有利于业主全面、规范化地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2001.7.

2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技术研究.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2001.10.

3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各堤段、标段年度系列).湖北长江招投标有限公司.1999~2001.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要点

前言:高层建筑作为现代社会中的较为常见的建筑形式,其建筑施工水平综合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是展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的有力体现,也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已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因此,适当合理地增加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的有效手段。

1.高层建筑工程的发展特点

随着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已经经历了五十年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起始的单一框架结构转变为复杂结构形式,从单一钢混结构转变为包括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在内的多元化建筑形式,已经逐步向建筑的规模化与安全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鉴于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与普通建筑施工应用技术有所差异,其施工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⑴高层建筑装饰工程富于变化,具有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装饰工程的安全功能尤其重要,要求较高的抗风性和密闭性。⑵高层建筑一般基础较深,这主要是由于建筑高,体量大,因此支撑高层建筑的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⑶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的特点。⑷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5)高层建筑地下室深,面积大。这主要是由于需要满足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也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问题。

2.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技术优化

随着高层建筑的工程规模日益扩大、建筑结构日趋复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也随施工难度与环节的变化不断革新,应根据实际施工中的技术路线进行优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⑴高层建筑物具有垂直发展的特性,针对其高空作业环境差、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紧等特征,以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为支撑,应广泛的采用建筑科技的新技术,以提高机械化设备尤其是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⑵结合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和特征,以建筑安全和稳定性为核心,着力于优化基础和结构施工工艺,为缩短工程总工期创造条件;⑶结合超高层建筑逐层施工的作业面特点,强化总承包管理,重点提升施工作业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建筑施工空间的立体流水作业,使工程工序紧密衔接,削弱作业面狭窄对建设工期产生的负面影响。

3.高层建筑中的施工技术要点

3.1 钢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物的钢结构生产具有具有工业化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高层建筑钢结构的主要可分为高层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施工类型。由于钢结构的热传导性十分突出,导致高层建筑的钢结构部件在经历火灾时,极易因火灾等产生的高温以及相关灾害而招致毁灭性破坏。因此,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考察建筑物的防火设施,防火装备及紧急避难所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此外,高层建筑钢的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其起重能力直接影响到钢结构的安装效率,因此,在钢结构施工中,吊装机械的安装与拆除,钢结构的测控、吊装、焊接等技术标准也应更为严格。

3.2预制模板

由于针对高层建筑的标准层建设中的结构施工的重复性高,同时,高层建筑采用的竖向结构是控制构筑物工期进度与结构质量的重点内容。综上,在施工采用的滑模法能有效保障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减少高空交叉作业,有助于控制施工工期,保障作业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爬模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筒壁结构,通过在沿构筑物底部构件的周边组装滑升模板,分层浇筑,并以液压提升设备使其滑升至需要浇筑的高度。通过滑模法与其他施工技术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简化施工过程,创造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滑模法与爬模法具有以下相同点:⑴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模板和劳动力,结构整体性好;⑵组织管理要求高,结构物立面造型存在限制。⑶随着建筑施工劳动成本的上涨,工期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在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成本控制上都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只需将预制的模板进行组装,可有效缩短工期;因此,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用预制模板法可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3.3高层建筑的泵送技术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施工大都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由于高层建筑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的总量大,强度高。因此,为确保浇筑施工的工期,不仅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同时对混凝土的配比也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的高泵程混凝土采用的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保证了高层建筑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以及泵送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随之升高,现在所采用的泵送到顶技术可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预设浇筑高度,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3.4 逆向施工

逆向施工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并沿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与传统的顺作施工相比,高层建筑应用逆向施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⑴逆向施工时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或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⑵相较于临时支撑,以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中间支承柱作为支护结构的内部支撑刚度较大,可有效减少基坑变形,能明显减弱对于相邻地下管线、道路及构筑物的沉降影响。⑶逆向施工可缩短带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总工期,不存在结构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别,可保障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时施工。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6篇

[关键词]地下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38-02

一、引言

地下工程是指深入地面以下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所建造的地下土木工程。它包括地下房屋和地下构筑物,如地下室、地下铁道、公路隧道、越江隧道、地下市政设施等。

以往的地下工程类教学与教材,更多地聚焦于各类地下工程荷载和衬砌、支护结构的计算理论讲授,忽略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造成课程实践性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工程实际,强调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地下工程课程实践性分析

地下工程是一门横向跨度很大的课程,需要扎实的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岩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这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的知识体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世纪地下工程的蓬勃发展,例如城市地铁、大型地下交通枢纽、地下管廊、地下商业甚至是大规模地下综合体的建设,为地下工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也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地下工程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区域性地质条件差异很大

地下工程的建设总是建立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之上,山区、沿海软土、黄土高原等,不同的地质条件所选用的地下工程的形式、施工工法、设计计算要点差异很大,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区域地质条件是学生们学好地下工程的基础,能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正确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二)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施工方法的选用除了取决于工程规模、使用用途外,更多地与工程周边的环境条件和当地的经济条件有关。在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的城区和在空旷的郊外,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在一般性的中小城镇,施工工法选用的出发点会完全不同。

(三)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发展

近年来,新的施工工法、施工机械不断涌现,如SMW工法、TRD工法、旋挖机、铣槽机等。新施工工法的集中出现,表明施工机械的迅猛发展。这些新工法与新设备在已有的教材中往往都没有体现,而学生工作后却可能马上面对。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师本身及时调整,以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地下工程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地下工程教学的准备与安排,必须立足于这些实际工程特点,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对工程实践有正确的思考与判断,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对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书本内容仅仅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远不是全部。

(一)教师观念的变革

在所有的与教学相关的变革中,观念的变革是第一位的。所谓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指增加实践课程、增加实践环节等。它应当是教育者去明了这门课程在实际工程中所承担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实施的步骤,甚至还包括它在实际中的局限与不足,学科的历史以及目前实践的发展。学校所能给予学生的始终只是一种暂时的引领,更多的内容有赖于学生今后的不断学习。有鉴于此,在一开始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全面的工程判断的概念更重于具体公式和理论的计算。在地下工程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而理论并不完备的学科中,正确的判断比精细的计算更为重要。

(二)结合工程实践发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工程地质专业选修课,增设了地铁车站课程设计。以往工程地质基础知识是在土力学、地下工程等课程中简略介绍,但限于时间,往往讲不深、讲不透,学生感觉似懂非懂。通过增加工程地质,系统讲解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土层、地下水、地震、不良地质现象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地质基础。地铁车站课程设计通过地铁车站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设计步骤、荷载计算、常用软件使用、图纸绘制、设计方案编写的基本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面向工程实践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笔者所教授的对象是交通工程系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与交通工程(尤其是轨道交通)、土木工程等有关的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监理等工作。

因此,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知识需求,笔者将本课程的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以下五个方面。[1]

1.学生应掌握地下工程的特点、与水土体以及周围环境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原理,树立地下工程的环境影响是与工程安全同等重要的理念。

2.学生应学会结合不同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类型地下工程的比较,进行正确的方案选型。

3.学生应掌握基坑工程(包括土方开挖和降水)、盾构隧道、钻爆法隧道这三类主要地下工程的设计计算和施工要点。

4.学生应定性了解其他地下工程施工形式(顶管、沉井、沉管等)的施工流程和设计要点。

5.学生应了解地下工程监测和地下工程防水的主要原则、施工方法和要点。

(四)围绕工程实践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在我校,本课程作为交通工程重要的专业课之一,重点讲述地下工程的特点、地下工程各种施工工法(如盾构隧道、沉管隧道、基坑工程、顶管、钻爆法隧道、沉井等)的主要设计施工要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地下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措施、地下工程的防水。最后将结合实际工程介绍地下工程在交通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实例。课程知识框架简图如图1所示。

(五)安排工程参观,了解工程实际

目前,地下工程工程实践比较多,地铁隧道、越江隧道、地铁车站等,依托教师横向课题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支持,可以为学生进入工地现场参观实际施工创造条件(图2)。

(六)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实践教学

在地下工程教学中,除了采用PPT课件、工程视频、室内试验等教学形式以外,还采用三维打印机打印基坑支护结构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今后,还拟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教学软件开发,将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融合起来,全方位地展示施工流程[2],让学生能像网络游戏一样置身于地下工程的施工现场,既有趣又生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施工机械、施工工艺。

四、结语

地下工程具有专业跨度大、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对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全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希望课程的设置更面向工程实际,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7篇

【关键词】绿色施工地铁工程评价方法BP神经网络

1前言

地铁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具有运能大、准点、速度快、舒适、安全等优点,是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近年来,中国正通过大力兴建地铁,实现“绿色交通”。由于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最直接、最严重,地铁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交通,地铁工程的绿色建造则是“绿色地铁”的具体要求。

2绿色施工概念及地铁工程施工特点

2.1绿色施工的概念

依据《绿色施工导则》中给定的绿色施工的定义可以将其本质含义归结为:绿色施工是以绿色施工技术和绿色施工管理相结合为实践途径,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贯穿于从施工策划阶段开始直到竣工验收的施工全过程。

2.2地铁施工的特点

地铁工程施工内容繁多、工序复杂。由于建设规模、建设环境以及施工技术的不同,地铁工程的施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线路长、工点多。一般地铁线路的长度都在数公里到几十公里,且地铁工程包括车站、出入口、车站风道、风井、区间隧道等工程,每一个车站或区间即一个施工工点。(2)工程施工工期紧。由于交通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地铁工程的施工工期相当紧张,甚至不能达到工期的合理要求,无论对施工组织,还是对施工技术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3)施工周边环境复杂。地铁工程多属于地下工程,且一般要穿越城区,使其往往面临着施工场地狭小、地下管线密集、道路交通繁忙、重点建筑保护等问题,地铁施工的环境保护要求高,施工技术难度大。

3地铁工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简明性、代表性、可量可比性、整体性、科学性的原则。基于英国BREEAM[1]、美国LEED[2]等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结合我国颁布的《绿色施工导则》以及《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初步以某一地铁工程从管理与绿色施工实施中建立相对科学的绿色施工指标体系。管理属性即指管理的规范性,包括绿色施工的组织管理、环境投资建设、项目优化、员工培训、以及绿色施工科研开发和绿色建材的使用。操作属性即指实施的有效性则包括空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施工设备维护、能源消耗节约、以及施工对周围环境负荷值降低。

4地铁绿色施工评价方法的探究

由于地铁绿色施工评价是一个涉及多目标、多属性、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因而简单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并不能实现对绿色施工的有效评价。为了探索出一套合乎地铁工程特点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本文在对目前绿色施工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如下几种进行比较分析。

(1)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作为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3]。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避免了以往回归分析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适用于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其主要缺点在于需要现行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优值,然而在地铁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部分指标最优值难以确定。

(2)模糊物元评价法,其要点是将事物用“事物、特征、量值”这三要素组成有序三元组的物元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4]。此方法用于绿色施工评价的优点在于能较好的解决模糊不相容的多因子综合评价问题,但其主要的缺点在于需要由“等级标准、评价指标、实测值”组成一个模糊物元,而目前关于地铁施工的绿色施工及其评价理论的研究尚少,不同专家的评价思想和标准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此评价方法的结果可能有失客观。

(3)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作为一种聚类预测分析方法,是一种利用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和输出模式的映射关系的特点,通过大量样本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经过学习训练的网络能有效吸收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进行模拟评价。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增加了学习样本,训练好的网络就需要从头开始训练,对于以前的权值和阈值往往没有记忆。但是可以将预测、分类或聚类做的比较好的权值保存。综上所述,在绿色施工评价中以上几种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缺点,因此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地铁绿色施工的概念及特点,选择BP神经网络法主要原因如下:①绿色施工评价作为一个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复杂多变的综合性问题,建立多个指标层的网络神经能够客观的得出指标间的非线性关系。由于地铁施工的特点,每一个车站作为一个施工工点,可将具有代表性的工点作为训练样本,足够数量的样本训练是BP神经网络的自我学习的关键环节。通过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全面反映出各个指标间隐含的关系。②由于绿色施工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相对成熟,针对地铁工程而言,其评价的复杂性更高,不同的专家对各式各样的地铁车站,在不同角度上其评价思想和标准有所差异。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从不同专家的思想中提取其精华部分,BP神经网络较强的容错能力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5结语

本文研究了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通过不同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地铁工程特点,找出适合地铁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的自学功能,借以辅助MATLAB软件工具箱中所具有的神经网络函数功能,选取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工点作为地铁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样本,进行学习训练,建立模拟专家评价的BP神经网络,为解决此类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在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研究中,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利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思想,并找出最佳的方案与思路,从而建立切实可行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UKBREEAMBREEAM98foroffices-aner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foroffecebuilding,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BRE),Garston,Walford,2000.

[2]USGreenBuildingCouncil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RatingSystemVersion2.0(LEED2.0)June2001.

[3]李惠玲,李军,钟欣.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绿色施工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学报,2012,26(02):19-22.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8篇

逆作法是指顺着建筑物地下轴线、附近施工地下连续墙及其他支护结构,在建筑物内部相关部位进行浇筑施工,或将中间支承桩、柱打入,并在底板封底前对上部结构自重与施工荷载加以承受的支撑。随后对地面一层梁板楼面结构进行施工,实现地下连续墙刚度支撑最大化。同时逐层向下开挖土方,并对各层地下结构进行浇筑施工,最终进行底板封底施工。在完成地面一层楼面结构施工后,可以为上部结构提供施工条件,因此可以上、下同时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2逆作法的分类

选用逆作法作为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地面以下各层地下室由上到下进行施工,并利用地下结构本身作用对基坑产生支护,进而确保基坑土方开挖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地下室各层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水平刚度与抗压强度,将每层楼板作为基坑围护桩的水平支撑点,坑壁围护桩的不利影响则可通过基坑外的各种土压力进行消除。基于此,通常都会对楼板先进行施工,再对楼板下方进行土方开挖施工。目前常用的逆作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全逆作法。四周围护结构可通过地下各层钢筋混凝土肋形楼板形成水平支撑。(2)半逆作法。围护结构框格式水平支撑的形成可通过地下每层钢筋混凝土肋形楼板内先浇筑的交叉格形肋梁形成,二次浇筑肋形楼板作业必须在完成土方开挖施工后进行。(3)部分逆作法。附近围护结构水平抵挡可通过基坑附近存留的部分土方形成,并能对侧向土出现的位移情况进行消除。根据正作法施工原理进行基坑中部施工,逆作法可以应用于基坑附近。

3逆作法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

3.1地下连续墙技术的施工工艺

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逆作法技术的饿应用是要求在建筑物地下结构施工中充分考虑其施工要点。通常情况下,地下连续墙主要对地下室结构外墙水土荷载进行承担,并在高层建筑逆作法施工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施工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首先,修筑导墙。在建筑工程导墙施工中,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其关键的技术要点,并能进行多次的重复应用,一般控制导墙深度为1~2m,且高于地面1m左右即可,厚度控制在15~20cm以内,通常情况下,地下室结构外墙主要承担的是水土荷载所产生的水平力,在高层建筑逆作法施工中,该环节需重点关注。其次,开挖深槽,在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关键技术要点则是挖槽。一般在地下连续墙施工周期内,有一半的时间是进行挖槽施工的,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施工工期,同时还应注重挖槽施工的精度温度,特别是土层的稳定度。若当土层出现不稳定问题时,应将单元槽长度缩短,在挖槽施工结束之后应及时进行浇筑混凝土施工,其目的是为了缩短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倒塌问题得产生。

3.2土方开挖技术的施工要点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一项环节则是土方开挖。土方开挖的施工工序主要包括:破碎、松动、挖装和运输出渣等。在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各板、梁等结构支撑基坑周围立体结构,同时箱型结构是地下室结构的表现。当地下室对土体压力进行承受时,结合各部分所占刚度合理确定承受力的分配,通常情况下,正摩擦力、自重、负摩阻力、桩端阻力以及上部外荷载等是桩身承受荷载的关键。在所有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会出现沉降变形、桩体抬升等问题。当地质结构相同,在土体压力承受方面,与顺作法支护系统相比,逆作法施工压力会相对较小,此时需准确计算出中间支撑柱的抬升和沉降数值。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比警报值,若相邻柱逐渐由较大沉降差,应将上部结构施工停止,并不断使开挖速度加快,同时在部分施工阶段,需要适当放慢开挖、加固及注浆施工的速度。土方开挖施工应重视的是空间效应,特别是对开挖长度、深度及宽度的有效控制,精确计算出影响系数和范围,并注重时间效应。

3.3沉降差施工的施工工艺

逆作法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必须对沉降差问题进行关注。在建筑施工中,插入一圈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开挖应力释放和上部荷载的共同作用下,连续墙会有抬升及沉降情况出现,若沉降较大时,会对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造成直接影响。一般沉降差应控制在小于20mm,若超过警报值时,必须停止高层建筑上的施工作业,在局部节点位置开展加强压重,也可选用开挖速度放慢或局部加快的方法。一般为了将基坑开挖出现的立柱桩抬升问题得到解决,可运用降低桩上部摩阻力的方法。例如:运用增设职称或预加压力等方式进行加固,有效降低坑底隆起所产生的沉降问题,立柱桩承载力的加大可以使沉降差有效降低,例如:增大桩径、桩底注浆以及选用高承载力桩端等。

3.4节点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节点是位于地下水平支撑和垂直支撑体系的交汇位置。对比其他施工方法,逆作法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与正常施工的节点作业相比,地下室结构节点施工中逆作法的应用较为不同。逆作法施工的施工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在逆作法结构节点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符合结构设计规范,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中荷载条件要求,有效地将水平结构和顺作法施工竖向结构得到处理,将板墙梁柱节点在剪力最小位置留置,处理节点的方式主要包括预埋剪力连接件施工法和预埋连接钢板法两种,预埋剪力连接件施工法具有良好的接头抗剪性及施工便捷的特点,而预埋连接钢板法的特点是较强的接头受力、施工便捷,但要求有较高的电焊质量,焊接量大且技术性较强,施工技术特点会对施工进度造成直接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具体施工状况实施节点进行操作。

4高层建筑施工中逆作法技术的注意事项

4.1钢管柱与梁板的连接

在环梁节点的实际应用中,应在钢管上先对抗剪环箍进行焊接,并对其定位的精确性得到保障。当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出现标高位置改变的状况时,会有较大的处理难度出现,大大增加了现场补焊环箍的操作难度,由于温度过高会直接影响到管内混凝土的受力性能,所以应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好各个施工工序。

4.2钢管柱吊装垂直度的控制

由于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特工特性,因此在选用地下室竖向构件时,应运用钢管柱或格构式钢柱进行作业。在对竖向构件吊装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垂直度问题的控制。首先将钢板桩顶标高下方1m位置作为定位点,设置三个定位钢板调节螺栓,便于钢板水平的调整,选用钢筋进行笼状定位架的制作,并放置于钢管柱中部,运用井字形木架在地面上放置,根据相关施工经验,该定位方式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大程度的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

5结束语

地下工程施工特点第9篇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水运工程投标

中图分类号:U692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施工组织设计是水运工程投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水运工程施工条件、选择施工方案、知道和组织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总概算和招投标文件的主要依据,是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师我们水运工程人员的重中之重。

2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

2.1编制依据

现行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规程、标准及强制性条文,工程设计施工图,工程地质报告,建造地点特征,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投标文件标书、预算定额、建筑施工手册等。

2.2工程概况

包括工程性质、作用、结构特征、建筑设计、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建造地点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建造地点周边状况、施工自然条件、工程合同条件、施工地域人物几句供应等施工、管理机技术条件等。

2.3施工部署

1)总体目标计划包括安全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环境职业健康及文明施工目标、成本目标。

2)施工组织措施、合同措施和经济措施监理施工组织机构,实施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分级管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合同,明确目标责任、经济责任。

3)总体施工部署明确各项准备工作要求完成时间及完成人。安排全场的施工临时设施、水、电、路、平整场地。施工物资及工程材料、周转材料供应方案,劳动力组织及管理方案,机械设备选择,确定质量检验及测量方案、总体施工方案。

4)专业分包及管理编制对外对内分包方案。

2.4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

2.4.1测量定位

包括坐标点确定、水准点确定、控制桩确定、基础及桩基定位放线、标高及轴线引测、标高传递及控制、轴线传递及控制、测量设备控制、复核、报验等。

2.4.2 桩基施工

包括打桩船、运输船在拖轮配合下进行抛锚定位、移船吊桩基就位、定位、下桩、设置锤垫和桩垫、套替打并压锤、锤击、停锤起锤、水上夹桩、桩头处理。

2.4.3构件预制、吊运及安装

包括构件加工方案、混凝土浇筑方案、张拉灌浆方案及计算、吊装方案、临时固定支撑方案及验收、质量安全措施等。

2.4.4 现场浇筑混凝土

包括商品混凝土及设备选择、材料质量要求、配合比方案、温度控制方案、质量控制方案、混凝土浇筑方案、施工缝或后浇带留设及处理方案、混凝土及机具设备、劳动力组织方案、混凝土试件留设及试验方案、混凝土养护、验收、质量安全措施等。

2.4.5 接岸结构施工

包括测量挖泥区水深断面、码头施工区挖泥、清除回淤浮泥和塌坡泥土、基础回填。

2.5施工进度计划及措施

(1)根据工程施工部署、施工方案、合同工期的要求、机械设备及劳动力配备(各种资源设备)等情况,结合设计图实际工程量、规范标准,实行流水作业及立体交叉流水作业。

(2)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划分施工段和施工层;确定施工顺序和工作名称;确定劳动力和各项工作持续时间;计算工作量;绘制网络计划或横道进度计划图。

(3)保证进度计划措施包括组织措施,生产要素措施,劳动力落实措施,工程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法落实措施,施工管理措施。

2.6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工程项目施工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做好质量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要求,企业质量工艺标准,以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管理等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按照企业制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影响安全因素及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按照法律、法规等,做好人员安全考核、完善安全措施,制定重大危险源识别机安全控制措施。

2.7施工(总)平面布置

(1)根据施工方案、进度计划安排及各种需用量计划,确定仓库、生活设施、办公设施等的面积及位置。

(2)根据设计图纸平面及立面设计特征、施工方案,确定其中设备及机械数量,确定能满足施工要求的位置,确定垂直运输设备基础及设计,两台塔吊间高差及防碰撞方案,确定设备安装、使用、拆除方案。

(3)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计算,确定能满足施工要求的现场施工道路及出入口,确定搅拌站位置,确定砂、石、水泥等材料堆场,确定砖、钢筋加工场地或异地加工后运往工地。

(4)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施工用电计算,确定变压器大小、各线路大小及线路布置。

3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核心及重点工作

3.1编制核心

把握工程项目、所在地、地质的特点;分析工程项目的重点、难点和控制工程,围绕其进行编制,以其作为主线来进行部署和安排;在满足招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握项目管理的几大控制目标:质量、工期、安全、成本、效益。

3.2编制的重点工作

3.2.1工程特点分析

看施组编制的好坏首先看对工程的认识如何,工程的特点分析是否到位,影响施工筹划的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工程筹划的制约条件。如环境因素: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工程的影响。大临、工期、材料运输方式、隧道桥梁的施工方案等。

3.2.2关键线路分析

根据工程特点、分项工程的循环周期、人员设备的投入强度找出关键线路;一般是重难点工程、专业接口多的工程、特殊装备工程、工作面单一的工程。

3.2.3工程筹划

流水作业、均衡施工,进度和控制力相适应;流水作业是工厂化的工地化,是标准化的前提,是持续均衡生产的保证。

3.2.4大临设施

(1)便道:荷载决定便道的填筑标准,便道地基的处理方式、便桥的设计等;交通流量决定便道的宽度,如何设置会车区。

(2)梁场:运梁方式、上桥方式等决定位置的选择;生产能力需求决定梁场的占地规模。

3.2.5施工方案

重点、难点工程是核心,方案是否科学将直接决定效益;关键是桥隧,特别是特殊结构或特殊水文条件桥梁或特殊地质隧道的施工方案,直接决定项目的整体成败和整体效益。

3.2.6资源配置

施工筹划要充分考虑组织管理机构、劳力、机械设备等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配置均衡,避免形成潮汐式施工及人为形成控制点。如:

①组织管理结构:直管队还是设工区再管队,部门配置,管理人员的数量,技术专业人员的配置。

②劳力:队伍总量基本均衡,专业队伍配置合理;

③机械设备:特殊设备往往费用较高、加工租赁周期长,在组织上要尽量为其提供较为充裕的施工周期。

4 结语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表述要行文流畅、图文并茂,语句得体,重点突出、装订工整规范、术语及专业词汇得当;重视业主要求,体现“投其所好”;主抓重点、关键,兼顾一般;多用图表来说明问题,简洁直观;不确定问题采用模糊化处理。总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编制人员以用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去完成。

(作者系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刘飞)

参考文献

[1]王坤.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J].探索经验,201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