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汉字演变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39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歌唱水平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9-01

在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使歌唱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解决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中的咬字吐字问题,成为了当前众多学者和研究者所思考的重点,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

(一)字头不准问题。字头的咬字问题能够直接影响后续歌曲的演唱效果。字头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做到短促而轻巧。汉字中的发音多数是以辅音开头,在歌唱中,字头首先要“咬准”[1]。但是目前在利用美声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很多演唱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字头“喷口”现象,即咬字没有力量,字头着力点不准、出声字音含糊不清等问题。

(二)字尾不清问题。字尾即归韵收声,是字腹的归宿,又是下一个字头的准备,是咬字吐字发音中即将结束的阶段。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字尾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将字腹唱得较为饱满,但是字尾收音不能与之对应或者太早进入字尾、字尾音过重等问题[2]。

(三)声调不正问题。声调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所在,声调的变化展现着曲谱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但是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声调不正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得歌曲的整体性失衡,音乐效果较差[3]。

二、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发声练习,克服“发声障碍”。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找到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感觉,将美声唱法与汉语歌曲唱法相融合,更加清晰、流畅地进行演唱,表达演唱者的真实情感[4]。

在练习的过程中,演唱者不能将美声唱法和汉语歌曲的唱法视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歌唱者应该认识到,歌曲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歌曲是不能脱离歌词和音调而存在的。在演唱之前,要首先清楚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在掌握歌词内涵、了解歌曲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歌曲中每一个字词的读音。根据汉语歌唱的特点,对演唱中的咬字吐字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不能用改变字音来迁就歌唱中的发声。

(二)借鉴民族唱法,讲究“以字行腔”。我国传统的戏剧和民族唱法中,对咬字吐字的问题十分重视,歌唱者必须在演唱前,经过大量的发声训练和检验才能够登台演唱。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的“四呼”、“五音”等方法,帮助歌唱者更好地调整呼吸,克服在咬字吐字中的问题。

比如在字头的演唱过程中,可以借鉴“五音”的方法,就是在咬字的过程中,利用人体的喉咙、舌头、齿、牙以及唇部五个部位阻气,以此来产生不同的辅音。在字腹的演唱过程中,可以利用“四呼”的方法,使演唱者的吐字能够更加精确而流畅。演唱者可以根据歌曲的中心思想和整体表达效果,灵活呼吸,保证字腹和字尾的呼吸,扩大腔体的空间,使歌唱者的声音能够更加圆润而清晰,达到最佳演唱效果。

(三)掌握声调技巧,保持“正静舒缓”。声调是汉语区别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声调的掌握程度能够直接影响整首歌曲的表达效果。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要做到“正静舒缓”,保持气息的匀和。在阳平字的开口中,要似音平字,注意字头漏半时,在保持气息匀和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上挑;在唱上声字时,要注意先降低,后渐渐地上升。根据歌曲的整体结构和声调特点,结合汉语中的辅音等发声方式,进行歌唱练习,不断掌握声调的发声技巧,使歌唱能够发声自如,温润饱满而咬字吐字清晰。

三、结语

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歌唱者和学者,在明确演唱中咬字吐字问题的根本因素和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不断地发声练习、借鉴民族唱法等方式,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告别咬字吐字不清晰的问题,能更好地表达歌唱者的心声,使更多的人能够沉浸在演唱者所表达的歌声情境当中。

参考文献:

[1]张钰曦.“字”与“韵”的完美结合――戏曲演唱方式融入到美声唱法的咬字问题[J].四川戏剧,2012,(09):102-104.

[2]朱敏.试析美声唱法演唱作品“中西兼顾”的可行性――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早期美声作品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1,(04):1-26.

[3]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以张权声乐艺术理论和实践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1,(04):1-25.

[4]倪瑞霖.美声唱法,它的发展轨迹及嗓音科学对其发声机理的若干重要阐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3):123-124.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2篇

一、“六书”与汉字形体的演变

象形就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在远古的中国,人们运用图画来记录一些东西或事情,渐渐的这些图画就成为了文字,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汉字属于象形字。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象形字的含义,例如:“牛”字,他是象牛角,所以是由表示牛角这一图形演变而来的。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由此看见,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有的指事字单纯的表示象征性的符号,例如“三”用三条弧线表示,当然有的指事字则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指示性的符号,例如“本”字,这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横,表示的是树木的根,进而引申出根本之意。

会意就是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的意义。由这种方法组成的汉字是合体字,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意义,但是有些字又可以组合在一起,从而组合成一个新的字,这时意义便不同了。例如:“淼”字是由三个“水”字组合而成的,“明”字是由“日”和“月”组合而成的。

形声就是由表示类属意义的部件和表示字音意义的部件组成新字,无可厚非,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含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形声字是现代汉字最多也最常用的造字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形声字的运用,例如:“问”字,从“口”,“门”声。

转注属于用字法,对于这种方法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南京大学的徐昌火指出:由于《说文解字》中部首都是形符,即表义的偏旁,因此我们说许慎所谓转注,可能就是指的以合体字作形符的合体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以“考”字和“老”字为例。

假借也属于用字法,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已知某种含义,但是没有用来表达着种含义的汉字,所以要在词基础上去寻找某个字去代替这种意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以“令”字和“长”字为例。

二、六书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应用

关于汉字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刚刚开始时,基本上采用“先语后文”的办法。就是在五六个月内,学生只接触拼音,不接触汉字,在学生掌握了几百个生词后,才开始同时学习汉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刚一开始不接触汉字,只学习拼音看起来是很容易的,可是到了后来会集中学习汉字,学习新汉字的同时还要回顾旧汉字,这样更加重了学习的负担。随着汉字的增多,需要巩固的就知识就越多,学习的难读也就越大,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在汉字教学中单纯的形、单纯的音或者单纯的义的教学都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科学的汉字教学,必须要把汉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这就要与汉字的起源—“六书”紧密相连,汉字的形体结构复杂,但是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组合方式,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起源,教师可以从汉字起源这个角度来分析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程。

象形文字的教学在汉字教学中看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教师只要把象形符号的含义充分又形象的讲解,外国学习者一定会印象深刻的记忆,对于这种图画式的文字,也许学习者会很感兴趣的。就拿“牛”字来说,教师可以先分析这个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中“牛”字的写法是,到了金文则演变为,篆文为,到了隶书则基本演变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字形。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外国学习者便可以清楚的记忆“牛”字的写法,也不会觉得学习汉字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只适用于刚刚接触汉字的人们,汉字的演变历程是复杂的,教师在讲授汉字演变历程的时候不可以过分的深入,简单讲解就好,否则外国学习者会有所反感,适可而止。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对指事字的讲解要更加形象才对,首先要分析一下象形字,然后还要分析经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转变为指事文字。比如说“本”字,“木”字下方加一横,表示树木的根部,这个字根现代汉字的字形“本”还是有很大相似性的。树木的根部即代表树木的根本,进而“本”字的含义就是本来、根本。用这样的方法讲解指事字是很生动形象的,学习者便于理解,方便记忆。

会意字的讲解与指事字是相差不多的,会意字大多数都是两个或几个指事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那么在讲解了指事字形成原理的基础上还要讲解一下组合在一起的指事字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比如说“明”字,这是“日”与“月”的组合,,日光加上月光,又岂能不明亮。

这样的形象的汉字教学适用于象形、指事、会意字,这些也只适用于初学汉字的学习者,毕竟汉字中这些造字法是占一小部分的,而对于大多数的形声字才是汉字教学的最大的难点。

无可非议,形声字是形旁和声旁的组合,在讲解形声字的时候这两方面都要讲解,通过大量的汉字的训练,让学习者可以清楚的辨别形旁和声旁。深入了解到形旁所表示的意义范畴,清楚的知道怎样辨别读音。这就要对形声字进行归类,一类一类的讲解,从中找到规律性。表示意义的部首通常都代表了一类的属性,所以通常情况下,同一个表示意义的部首所组成的不同的汉字在意义方面都有一些关系,这些意义可以形同或相近,也可以相反或相向。拿形旁“日”来说,由它作形旁所组成的汉字,有表示明亮之意,例如:晴、昭等,也有表示昏暗之意,例如:晦、暗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与“日”的含义有关,“日”的本义是太阳,有阳光的时候天气是明亮的,没有阳光的时候天气则是昏暗的,由此可见,形旁的表意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在汉字教学中分析总结形旁所表达的意义范畴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整体上对形声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不会盲目的去死记硬背,这样的联想记忆对汉字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形声字的声旁而言,它与汉字的读音息息相关,同一个声旁与不同的形旁组合可以组成读音相像或相同的汉字,例如:住、注、柱、拄、炷,这些形声字都与“主”字有关。在形声字的教学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形声字都能清晰地找出形旁、声旁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教师在讲授这类字时, 要强调学生对音形义的整体记忆, 特别要强调形旁对字义范畴的影响, 另外也要配合常用词和语境进行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上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3篇

1 扎实搞好汉语拼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基础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识字的作用是重要的,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对于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在“树”字的讲解中可以制作一张卡片,用卡通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树的拼音“shu”,把h画成大树,s、u分别画成树旁的小草,这样把生活中的实景与拼音和认字相结合,附于趣味性,方便联想,利于记忆。

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

2 指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学习汉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理应承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责任,通过学国文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他们认识祖国语文的文化底蕴。方块的汉字,既是单音节,又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字与字连结成词语的方法比较灵活自由。因此,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汉字形体演变,自身表意特点以及优美的外形、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质量,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汉字源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学生识汉字并非要去讲字源、讲文字史、讲演变史。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懂一点汉字的演变历程,这有助于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起源于图画,图画帮助人们直观形象地认识事物,汉字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用于记载历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铜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汉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地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渐变过程中,汉字从甲骨文向篆、隶、行、楷逐渐变化。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 识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及游戏活动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原因有二:①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②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很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教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或者查找教学短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汉字的学习中来,让趣味性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与热情。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教学地位。时刻记住,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中教学辅助模式,要完全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中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汉字是一种文化,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和精华,学生学汉字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体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汉字与文化。在识字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就不仅能从形象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汉字中掌握更多的社会、历史的文化信息。毕淑敏在回忆小学语文教师教她认“心”字时说,在一个小锅里放几粒豆子,反复炒。有两粒豆子蹦到锅两边,一粒落入锅底,这就构成一个“心”字。这位普通的汉字传承者就这样鲜明地把汉字深深地刻在了一个幼小的心灵,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简言之,识字就是统一地掌握字的形音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也即是使字形、字音、字义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牢固的联系,达到:①见字形即能读出音,明白其意思;②想到或听到音义,就可以写出字形(可连成词来写),亦即:字形、字音、字义。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识字教学凸显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1

2 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6)

3 陆俭明.苏培成.语文现代化和汉语拼音法案[Z]北京:语文出版社,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汉字;字体;演变

中国字体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即:汉字的外行和体式。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他是根据各种兽蹄印,鸟爪痕而创造的文字。不过,有据可查的是: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大约是在我国夏商相交的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形象化,比较接近摹写的对象,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都是这种字体。第二阶段是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汉字的特点是符号化,象形的线条变成了笔画,形象性减弱而符号性增强,秦以后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这种字体。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

原始时期的一些图画、图纹、图符等,虽能够表达人的一些意思,但它们没有和语言建立稳固的关系,与语言的音节和词没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它们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字。

1、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甲骨文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最早的能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应是甲骨文,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符号基本上能找到一个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字。①甲骨文是从殷商遗址中发现的刻在龟兽骨上的文字,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其特点是象形图画性很强,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占到了总数的60﹪,由于显字的书写材料是坚硬的龟甲兽骨,书写的工具是契刻的刀,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特点是线条细瘦,圆转与方折相间,方笔画居多,字形瘦长,且大小形态参差不齐。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2、铸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金文

金文是在殷商、周、春秋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的总称。②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因为当时用青铜器铸造的器物主要有两类:礼器和乐器。礼器多以鼎的形式铸造,乐器则多以钟的形式铸造。于是“钟鼎”就成了商周青铜器的代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钟鼎文”。后来则把凡刻在石碑和其他器物上的文字统称为“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特征有渊源于甲骨文的明显痕迹,许多字仍似简化的图画。周代的金文较商代的金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字体结构趋向紧凑,结构已基本定形,开始摆脱了象形图画的面貌。

二、首次统一规范定型的汉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小篆,将原来的籀文称为大篆,于是有了大小篆之分。秦统一规范汉字消除了同一汉字的众多异体字,实现了汉字新的统一和规范。篆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政治干预最强烈的字体。

③大篆和小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样;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么多的异体了;字形呈长方;大小划一;文字的图画意味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失了。秦代统一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其实就是字体的一个简化过程。首先在笔画结构上有所简省,在形体风格上较原来大篆方正、典雅、笔画多弧形圆转。从小篆开始,走出了汉字不规则、不稳定的图画风格时代,进入了汉字规范、统一、定型阶段。这是汉字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官方行政和法令手段的正式定型,称得上汉字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三、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的兴起是因为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为了应急求快,便采用了民间草写惯了的俗体字,即快速简写的小篆字。因为这种简体字首先兴起于“徒隶”之手,于是后来便称为“隶书”。

汉字字体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作“隶变”,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④一是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成为平直方折的笔画;二是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三是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经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捺、点、钩、折等笔画;四是隶书的笔画,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成为粗细不一;五是隶书的字形比小篆的简省;六

是隶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隶书中已经完全消失。

篆书发展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飞跃。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走向正式定型的标志,是现代汉字的开端,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四、速写的字体——草书

草书是一种比规范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是由于“救速”、“赴急”而产生的。⑤ (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8页)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草书主要的是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最早的草书是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章草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西晋,延续至东晋中叶。其形体的特征是保留隶书的“波磔”,笔画有连笔,略带草意,有点类似于楷书为基础的行书,实际上是隶书的简捷书体。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这种字体,随书写方便的需要,笔画相连,一气呵成,给人以自由奔放之感。狂草比今草还要放纵肆意,狂妄不羁。

五、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体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初兴起于汉末,东晋时大发展,唐时大盛。楷书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将隶书的“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把原来扁平的形体改为方正,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并适当吸取草书的简化规律加以简化。

楷书自汉末兴起,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一种典范文字。楷书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就在于楷书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式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

六、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

行书始于楷书之后,在晋代开始流行。此字体简化楷体笔画,兼采用草书连绵笔画,是介于楷体、草体之间的一种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写得稍微规矩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的,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一千多年来,行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现今人们的手写体基本上是行书字体。而篆、隶、草不适宜于时代所要求的简洁的需要,因此,已经被楷、行所代替。篆、隶、草作为书法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总之,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历程。字体的演变和官方标准文字的替代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由于唐宋以来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汉字几千年来自然的演化进程才被大大延缓乃至停滞了。新形势下的电脑打字的普及,更进一步地延缓或改变了汉字几千年来自然演化的进程。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趋简。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字体简化易写的过程。

注释:

①②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42,52.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 汉字 字体演变 书写效率

效率性、准确性是文字书写的两大基本要素。汉字担负着记录、书写汉语言的任务,在书写速度上具有快捷的效率性,在书面表达上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这是汉字演变发展围绕的中心。为满足书写的效率性要求,汉字字体在不断地趋向于简化,表现形式是汉字字体不断符号化,内容是字体的结构由繁杂趋于简单;为满足准确性要求,汉字字体的演变对效率性又有所抑制。汉字字体演化到现代汉字这种体式,虽然在书写的效率性方面比以往已有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汉字本身在书面表达上所具有的高度准确性,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节奏、高效率,汉字的书写效率仍然是滞后的。然而,汉字简化一直处于演变的主要矛盾方面而成为主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高效快捷、便于书写的追求。

一、汉字字体演变中对书写效率的追求

汉字的产生,有“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的传说。其实,仓颉不过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使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作了总结性的统一罢了。以后由大篆到小篆,由篆到隶,由隶到草、到楷、到行书,以及现代汉字的简化,都是这种情况。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古文等在内的大篆和小篆合称篆书,是古文字的统称。早期的古文字在书写方面师法自然、据物绘形,具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相同的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而且结体不拘,用笔自由,没有定型,书写起来相当困难。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对古文字进行了整理,石鼓文可为其代表。石鼓文的特点比早期古文字规范、严整,结构较紧凑,字体较完备,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针对诸侯割据所形成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采纳了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字”的建议,并命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改革,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淘汰了大量的区域性的异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于是形成了“小篆”,古文字也因此进入了定型期,奠定了汉字“方块型”的基础。经过技术性的处理,小篆这种字体结构统一稳定,偏旁简单化,笔画固定化,书写线条化,在运笔速度上较大篆迅速多了,所谓“小篆为大篆之捷也”(晋・卫恒)。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隶书,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快速记录语言、快速书写的需要,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也就是草体,由下级官吏创造并推广使用开来。《四体书势》曰:“隶书者,篆之捷也。”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说:“秦始皇的特出处,是他准许并奖励写草篆,这样就使民间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进了由篆而隶的转变。”秦始皇在文字史上的作用不仅是整理简化了古文字,统一了文字,而且开创了今文字,实现了古今文字的分野。文字研究表明,秦王朝在汉字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在短暂的几十年内创制了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

隶书取代篆书的过程,是破和立的过程。它通过对汉字字体和结构的同化、异化、讹化、位移、简化、草化等技术手段,对汉字的字体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逐步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将篆书的象形图画线条变成了书写笔划,使文字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横方,使文字显出了符号性的特征。这种从文字结构、笔划到字体上的变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它既奠定了近两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块汉字字体的基础,又提高了汉字书写效率,为记录速度在技术革新方面提供了方向。

汉字在新旧字体演变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发展,在效率性与准确性的矛盾中不断演进,每一次演变和发展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进步在书写技术革新上也都有直接的体现,而每一次革新都凸显了在使用上“实用”、在书写上“迅速”这一汉字字体演变的“魂”。

二、汉字字体演变中对书写效率的抑制

汉字虽然因记录汉语言而产生,但也受到形与义联系的松懈而更注重视可视性的制约。由于长期为了满足于使用者视觉的需要,也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比如因为同语音相联系和易于辨识,而大力发展半形半音的形声字;为便于书写的需求,产生了草书。广义概念的草书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体,如草篆、草隶、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标准草书等。汉字字体演变发展到草书这种字体,标志着汉字记录性书写在速度上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后汉蔡邕对草书的形成有这样的说法:“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草篆、草隶;唐代张怀璀在《十体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稿草、章草。宋代张拭在《南轩文集》中说:“自笔札以来,便已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草体;明代赵宦光在《金石林绪论》中也说:“草书起于列国,天下有事,急就为之,或起草他简,然后正书,皆不暇致详而作。”这里的“草书”实际上就是草篆、草隶。

对草书产生的时代,说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草书是由于“救速”、“赴急”、“赴速急就”、“急就为之”而产生的“急就章”。所谓“写得不谨”和“不暇致详”也是因为“急”“速”所致,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写出最多的字数。不难看出,草书是在特定条件下,在实用价值的驱使下,用比隶书书写速度更快捷的一种字体。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6篇

一、扎实搞好汉语拼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基础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识字的作用是重要的,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对于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在“树”字的讲解中可以制作一张卡片,用卡通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树的拼音“shu”,把h画成大树,s、u分别画成树旁的小草,这样把生活中的实景与拼音和认字相结合,方便联想,利于记忆。

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

二、指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学习汉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理应承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责任,通过学国文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方块的汉字,既是单音节,又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字与字连结成词语的方法比较灵活自由。因此,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汉字形体演变,自身表意特点以及优美的外形、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质量,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懂一点汉字的演变历程,这有助于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起源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用于记载历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铜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汉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地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渐变过程中,汉字从甲骨文向篆、隶、行、楷逐渐变化。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识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及游戏活动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其一,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 其二,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教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或者查找教学短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汉字的学习中来,让趣味性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与热情。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教学地位。时刻记住,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模式,要完全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中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汉字;性质;表意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9—0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几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汉字系统是否也正在逐渐失去其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曾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现在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左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的定性中也曾表明观点:

“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的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时间,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本文就关于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说文解字》叙中如此描述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汉字脱胎于图画,并冲破图画发展成了记录语言的笔画符号系统。由包羲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初造书契直到甲骨文字的出现,“盖依类象形”,这里的象形,透露出文字与表意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文字的表意性是不容置疑的。

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通行楷书的确定,文字发展的轨迹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二)秦汉的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变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三)魏晋以后的正楷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又称作“楷隶”。其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以后,楷书一直是正宗字体。汉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变成完全的方块字。楷书作为现代汉字对古文字“象形”的猛烈冲击,以全面的符号笔画化将“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彻底变成了若干笔画积累而成的抽象符号。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说“图画文字和记号文字本是衔接起来的,图画演化的过于简单,就只是一个记号”这是很正确的,所以说这个猛烈的冲击只是在字形本身,每个符号化的部件背后仍旧背负着其创造时的一定意义,由这些符号组成的汉字无论形体如何,表意的成分是弃之不去的。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隶书;隶变;笔画;结构

中图分类号:J29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03-02

从小篆到我国目前的现代汉语通行字,汉字经过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简化字等发展阶段。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彻底破坏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变曲为直、变断为连,线条符号化;有意无意的简省、合并、讹变,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改变了汉字的结构理据;促进了秦以后二千年的方块表意兼表音文字,巩固了一个新的文字体系。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圆润俊秀的小篆的使用寿命,竟然和残暴的秦王朝一样短暂。在秦灭之后,小篆在西汉初使用了一段时期后便被另一种字体所替代,而就像秦王朝是被奴隶、农民起义所的那样,替代小篆的也是一种创自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的字体,它就是隶书。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隶书的形成过程、隶变的规律及其对汉字所产生的影响。

一、隶变的过程

隶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隶变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篆到古隶,第二阶段从古隶到今隶。这两个阶段自身和两个阶段之间都具有渐变性和连续性。

1.秦小篆产生之前的隶变。近年来出土的四川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度性字体。青川木牍属战国中期作品,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者盘屈,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度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天水放马滩秦简则在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佻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形。

2.与秦小篆同时的隶变。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1100余枚秦简在书风上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秦简结体欹、侧、倾斜;圆转与方折初见端倪。秦简用笔出现了提按和运动的节奏感,出现了横细竖粗,并开始出现波挑与掠笔……这一切初步展示了篆书与隶书对比过度之复杂关系的成果。

3.西汉早中期的隶变。到了西汉早中期的时候,隶书已经成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可以证明。它由尚残留有篆书的封闭空间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没有固定的外轮廓,笔画长短已不再以本字的方形轮廓为其限度,常常出人意料地拉长或缩短。

4.东汉的隶变。到了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建议正定经本文字,写定《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仪》、《论语》等七经文字共刻46块石碑。立于太学门前,世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字书体一致,均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庄平典雅,在东汉晚期被作为标准书体的隶书,世称“八分”体。后由王次仲所作的“八分”体方正而波势规整,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所以后世又称“八分”为楷隶。到此隶书的演变也基本完成,但隶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还有待确定。

二、隶变的规律

“隶变”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①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为平直方折的笔画。②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③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点、捺、钩、折等笔画。(楷书则是成熟的笔画文字)。④隶书的笔画,已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为粗细不一。⑤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比,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字体结构比小篆简省。⑥隶书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征的特征在隶书中已完全消失。下面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来对隶变作个具体的说明。

1.笔画方面。隶变是“隶定”的结果。《晋书・卫恒传》所引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这不仅指出了隶、篆的渊源关系,而且指出了隶书的特点:篆书快写即成隶书。在笔画上主要表现为: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如:

这种隶变方式,汉字学家称为“隶古定”,以后又简称“隶定”,意思是把汉字的形体用隶书写法固定下来。

2.结构与形体方面。

(1)隶变在笔画转变的基础上,不顾原文字的结构原则,把小篆的一个形体分化为隶书的许多形体或者把小篆的好几个形体混同成隶书的一个形体。例如:

(2)笔画的合并简省。隶书往往把篆字的两笔合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件合并起来,或省去一些笔画,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如:

(3)用简化变化的偏旁代替繁复或难写的偏旁,如:

(4)由于隶书变小篆的长圆形为扁形,从而也引起了字的偏旁布局和写法的调整,在布局上一些篆书为上下结构的字,在隶书中则变为了左右结构,如:

(5)还有一种不合一般转变对应规律的形变,这钟方式的隶变几乎无迹可寻,找不出什么转变线索,称为突变,例如:

汉字演变的方法第9篇

1、汉字的一般常识

(1)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2)汉字的形体及其演变

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

形体, 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是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由点和成演变而成的八种笔画:点、竖、撇、捺、提、折、钩。

汉字产生都是几千年,形体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2、正确书写汉字

(1)注意字休的规范化

(2)不写错别字

3、熟悉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和笔顺的知识,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汉字中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六种配合方式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3)上形下声

(4)下形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