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国际局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36

现代国际局势

现代国际局势第1篇

【关键词】新世纪前十年 统筹两个大局 责任承担 维权维稳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中图分类法】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2)04-0025-36

新世纪前十年(2001—2010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党和政府驾驭国内国际大局的任务更加艰巨。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及时强调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形势,通盘考虑内外需求,制定全面平衡战略,建立有效协调机制,贯彻配套应对政策,从而实现中国内政外交的既定目标。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进程中极其关键的阶段。其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万亿美元上升到6万亿美元,陆续超过一些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相继成功举办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国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中国高层决策者和各级内政和涉外部门长期坚持两个大局的统筹方法。可以预期,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国内与国际、内政与外交的联系将更加频繁紧密,矛盾将更加突出,统筹两个大局的要求将更高。

一、统筹两个大局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统筹两个大局思想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之中。尽管统筹两个大局概念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但中国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集体实际上都是统筹两个大局方法的有意或无意的实践者。

首先,统筹两个大局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与西方国家在决策的过程中首先考虑个人或个体不同,中国传统思维倾向于优先考虑宏观环境而不是个体,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

外部环境指的就是“势”,或者今日最常用的“形势”。所谓“势”,既指静态的总体格局,即局势、形势、气势,又指动态的主流趋向,即情势、态势、趋势等。 基于这种对“势”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顺势而为。孙子强调“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孟子强调“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孙中山强调“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然,顺势并不是消极的守株待兔,而是顺势与借势的结合。所谓把握战略机遇期,便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与这种强调顺势相对应,中国文化也强调积极运筹大势。如“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意思是高超的棋手胜在能够运筹大格局,而不是一子一步之得失。

统筹两个大局强调需要考虑国际和国内形势的相互影响以及把握机遇和规避风险等,实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这一特点。

其次,统筹两个大局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处理内政与外交矛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之一的统筹两个大局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当代运用。

统筹两个大局是协调国内和国际矛盾的方法,其前提则是对矛盾存在的肯定,即唯物辩证法所称之为的矛盾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中”。 同时,统筹两个大局的概念也是基于对内政和外交、国内和国际形势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

统筹两个大局主张将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考虑,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的继承。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主张不仅要从事务的内部,而且“要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反对片面地看问题,“反对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

第三,统筹两个大局也有着丰富的实践渊源。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实际上都是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行决策的卓越实践者。他们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实践经验,为统筹两个大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共同构成了统筹两个大局概念的实践基础。

现代国际局势第2篇

论文摘要: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体现着审时度势的世界眼光,具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内涵,是我们着眼未来的战略指南,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对时代的判断是我们制定内外政策的基本前提。对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是我们一切战略策略的出发点和客观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他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审时度势的世界眼光

时代主题是世界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核心问题。它是一定时代基本特征的反映和时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代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因而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他们认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敌对的阶级和阵营。因此,他们把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视为这一时代的主题。列宁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历史关头,他从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状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深入地考察和揭示了时代问题。首先,从分析经济基础人手,阐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其政治表现是谋求世界霸权,从而为其资本输出寻找出路,其结果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争霸,因而帝国主义战争是时代的一大特征。其次,从分析力量对比人手,看哪一个阶级的历史居一于主导地位。当时是广大的日益陷人贫困状态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和他们的斗争处于社会历史的中心,所以帝国主义时代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再次,从分析矛盾关系人手,指出当时存在三大基本矛盾,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矛盾、国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三大矛盾空前尖锐,由此决定了当时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毛泽东赞成列宁的提法,并进一步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使毛泽东更加坚信列宁关于时代问题的论断。尽管社会主义阵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分裂,60年代中后期以后两大阵营的对抗已演变成美苏争霸的对抗,毛泽东遂于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对世界战争危险性的估计却越来越严重,到70年代初期,更认为世界战争不可避免,国际局势一触即发,要准备“早打、大打、打核大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时代的主题仍然是战争与革命吗?尽管也有人感到疑惑,但终究难以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仍长期沿袭旧说。正是邓小平同志经过对国际形势长期冷静的观察,大胆抛弃了“左”的影响,紧紧抓住新的时代特征和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以无产阶级政治家深邃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在80年代初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崭新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论断,深刻总结了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内涵。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分析国际形势的具体体现。其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它是对当今时代的“问题判断”。它明确指出了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国人民面对的主要问题、需要致力于解决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他说,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问题比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更突出,更具有战略意义,更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这就从“任务”的角度阐明了“时代主题”的内涵,只要这两大任务没有解决,“主题”就不会改变。其次,它是对当今时代国际形势的基本“趋势判断”。邓小平认为,世界大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避免,因而人类有可能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总体和平局面来发展自己。他指出,一方面由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深人人心,所以,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从力量对比上看,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相比,大国间激烈对抗的总体强度降低,基本态势趋向缓和。因而,他明确指出,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再次,它又是关于当今时代的“矛盾判断”。和平与发展不是只讲同一与合作,不讲对立和斗争(这同戈尔巴乔夫“国际政治新思维”有着原则区别),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它既包含可能经常发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也承认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而主导世界潮流的是两大根本矛盾,一个是东西矛盾,一个是南北矛盾,和平与发展的实质就是这两大矛盾的斗争。因此,不经过艰苦的斗争,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这就从“根本矛盾”的角度深人揭示了“时代主题”的科学内涵。

从实践上说,正是有了这一科学判断,才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到必须抓住机遇,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否则,就不会有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也不会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更不可能有我们在20多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着眼未来的战略指南

自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以来,这一论断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但也不断受到国际风云变幻的冲击和考验。第一次大的冲击来自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我们国内也发生了政治风波,面临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有人对两大主题及其所规定的对于国际局势总趋势的判断产生过疑问。第二次大的挑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北约武力干涉南联盟事件之时。在美国霸权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尤其是在美军悍然轰炸我大使馆后,人们在表示极大义愤的同时,也对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判断提出了质疑。第三次大的挑战是在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政府大搞单边主义,寻找新的挑战目标,大有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对付之势,中美之间从撞机事件到对台军售争执,摩擦不断,两个大国的关系再次陷入危机。第四次大的挑战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借反恐扩大战争范围,激发了西方与伊斯兰世界、阿拉伯民族与以色列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于是,人们怀疑:未来国际局势的总趋势究竟是缓和还是扩张?和平发展到底还是不是时代的主题?或者说,这一主题是不是已经过时?抑或只是一种理想?

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之所以是正确的,就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它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反映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运动和运动的一般速度的各种倾向”,是“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因而它不受“每个时代都有的个别的、局部的、时而前进时而后退的运动”,以及“脱离一般运动和一般速度的各种倾向”的左右,从而对国际关系的性质和国际形势的趋向带有根本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既涵盖当代历史,同时又是面向未来的。它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给我们以宏观、战略性的指导。

实际上,冷战结束后,虽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新变化,但邓小平科学时代观的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全球性的相互依赖关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提供了更快捷便利的通讯手段,而且保证了国际间相互联系和交往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日益缩短了各国的地理和空间距离。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大国间的冷战和对峙局面,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对抗,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妨碍各国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严重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全球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仅是导致两极对抗格局瓦解的根本原因,而且客观上制约了新的冷战对峙和国际关系格局,从而推动了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不断前进。

二是虽然冷战时期的东西矛盾在两极对抗的意义上已不复存在,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美国与中国、美国与俄罗斯、欧盟等其他战略力量之间的矛盾还会有新的发展。原来意义上的东西矛盾正向着“一超与多强”的矛盾、“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演变。这一矛盾实质上是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是维护还是破坏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斗争。美国虽然成为了惟一的超级大国,但由于它处于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位置,面临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多极力量的挑战,因而从总体和从长远发展趋势上看,它的力量必然分散。尽管多极化道路还要经历曲折和反复,但美国力量总体下降、多极力量总体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和平力量对霸权和战争力量仍然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

三是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加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际恐怖主义现象,是冷战后威胁国际和平,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矛盾对总体的战略格局不会造成根本性的破坏。国际恐怖主义毕竟不为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认同,也不代表各种文明和宗教的主流。因此,民族宗教矛盾和恐怖主义活动一般不会导致世界性战争。

四是南北矛盾更加突出,核心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上。长期以来,由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严重不平衡,造成了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局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冷战结束以后,经济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国际竞争的重点由军事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上来,发展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发展中国家存亡枚关的日程上。而发展中国家的日益贫困又不可能不影响到发达国家和全世界经济、政治的平衡与稳定。因此,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是切中肯萦的。

现代国际局势第3篇

【关键词】国际战略环境 发展特点 态势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80-02

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国际条件,对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有重大的影响,并决定或制约着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对象和敌友关系以及方针、政策和策略。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各主要国家或统治集团的战略利益关系入手,系统地考察一个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影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各种国际化条件,判明本国遭受威慑的可能、方向、性质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目前,国际战略环境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及态势: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

国际战略环境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时代的特征对它的基本面貌有决定性的影响。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它是某一时代基本特征的集中反映,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规定着该时代各国人民相应的主要任务。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原因是:第一,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二,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推行霸权主义和使用武力的倾向在增长,但主要大国之间尚没有形成敌对、对抗关系,特别是类似于前苏联及华约集团那样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性对手还不可能出现。第三,发展经济和科技仍是世界各个国家战略的核心。21世纪的世界格局仍取决于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第四,南北矛盾更加突出,核心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

二、安全威胁更加复杂多变

虽然国际战略环境总体呈现出缓和、稳定的态势,但另一方面国际安全威胁也是暗流涌动、复杂多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呈现新的表现形式

(1)强权政治有所发展。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仗恃其实力优势地位,干涉别国的内政,他们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到处推行西方的政治模式与价值观,竭力在政治上控制发展中国家,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战乱不休。尤其是在人权问题,他们竭力鼓吹“人权高于”等观点,对别国内部事务指手划脚、说三道四,甚至提出建立“国际人权干预部队”。

(2)军事干涉更加频繁。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大国使用军事力量干涉别国事务的行为更是有恃无恐、有增无减,并在战争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破坏性和冒险性。西方国家实施军事干涉的形式和手段主要是:以军事联盟的形式出现,将冷战时以防御为主的军事集团改造成为进攻性的扩张工具;使用高技术兵器,对精心选择的目标实施突袭;在所谓的潜在危机地区及其联合会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炫耀实力,随时准备武力干涉。

(3)经济制裁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每一次重大国际对抗与冲突中都使用了经济制裁与封锁手段,或以经济利益为交换条件,逼迫对方让步。近年来,美国在与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古巴等国家的对抗和冲突中,以及处理其他国际争端时,政府和国会的首要行动通常是宣布进行经济制裁与封锁。20世纪以来,美国对他国共实行过100多项制裁决议,其中有60多项是近6年炮制的。

(4)文化渗透日趋公开。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推行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凭借信息传媒工具的技术优势,以各种消遣娱乐、流行时尚等商业文化,或以影视音像、文学作品等形式,或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文化渗透已成为某些西方大国对别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基本手段,甚至成为引发某些国家社会动乱的祸水。

2.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依然严重

恐怖主义活动是极端势力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暴力破坏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动机的政治性和行为的残暴性。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十分猖獗,美国成为恐怖主义的最大目标。在我国也存在着“东突”分裂主义分子进行的恐怖主义活动。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东突”分裂主义分子已制造了200多起案件,造成死亡160多人、伤400多人的严重后果。针对日趋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加强了反恐合作。

3.新军事变革深刻影响着国际军事形势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新军事变革是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产物,是综合国力竞争在军事领域的反映。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化为信息化战争,机械化军队正在转化为信息化军队。新军事变革给国际军事形势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为了争夺21世纪军事领域的制高点,各大国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新军事变革使战争形态进一步向信息化战争发展演变。

4.国际安全态势深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各大国之间的利益联系,使得大国的相互依存性增强,因此有力地制约了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球化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支持下立即拉近了穷人和富人的距离,使得不同宗教和文化传统得以零距离接触,从而也增大了摩擦和碰撞的概率,也促进了恐怖主义人员、资金、技术的全球流动,加之武器扩散越来越简单,使得恐怖活动更为便捷、组织更容易、破坏性和危险性更大。因此,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将面临更加困难而复杂的形势。

三、国际战略格局走向多极化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通常被称为“极”或“力量中心”。国际战略格局是由力量对比关系决定的。两极格局被打破后,国际社会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分化组合。尽管“一超独霸”是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但是国际战略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1.美国短期内“一超独霸”的客观现实

在向新格局转移的过渡时期,美国成为世界上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拥有一支全球进攻性军事力量,有世界上最强的三位一体的核进攻力量,具有很强的远程精确打击、隐形攻击、电子战、联合作战和保障能力。“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具有渐进性,将会使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保持相当一段时间。

2.走向多极化的国际战略格局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科技力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力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改变“经济大国、政治侏儒”的形象,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欧盟力量不断增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欧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其整体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在未来的国际战略格局中,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区域集团和地区性大国对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国际军事格局中,随着各种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被纳入安全机制中,而随着世界各国对安全机制越来越重视,这些机制将互相发挥作用,成为维护国际安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现代国际局势第4篇

【关键词】 反法西斯战争 和平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D518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冷战期间两大阵营恐怖对峙的经历告诉我们,和平是最为珍贵的。冷战结束之后,大国之间普遍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大国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缓和状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如果说冷战初期发生在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局部战争有进步意义的话,冷战结束后频频发生的局部战争却让人们更加关注战争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的巨大威胁。

恶化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总体安全形势

苏联在和平状态之下解体,苏美对抗中的一方不复存在,昔日国际上非敌即友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安全形势大为改观。某些学者高呼“历史的终结”,认为和平时代已经到来,意识形态对立引起国家竞争的历史即将终结。但实际上,冷战结束之后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不仅频度增加,而且在地域上扩展,其对国际安全形势乃至国际秩序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如果说冷战时期主要是两大阵营在边缘地带的争夺,战争的烈度和地域还比较有限的话,那么冷战结束后的局部战争则分布更广,波及亚、非、欧、拉美等地区,战争的烈度更强。其中,不论是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的战争与冲突,还是科索沃战争以及最近发生在乌克兰的战火,由于发生在欧洲内部,大国利益交错,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对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形势的伤害尤其巨大。而伴随“阿拉伯之春”而出现的中东地区的局部战争,更是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现,战争的结果是造成了多个国家的长期动荡和中东地区秩序的坍塌式崩溃,其影响将极其深远。

对国际安全的基本规范破坏作用巨大

国际法规定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是维持国际安全的基本规范。现代国际秩序是建立在国家原则基础之上的,国家间的争端不应采取武力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解决,联合国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冷战结束后一超独大的局面下,西方国家凭自己的意志发动或者介入局部战争的频率增加,蔑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联合国作用的行为时有发生。西方国家在发动或者介入局部战争时,通常用的借口是“人道主义干涉”,主张“人权高于”,滥用“保护的责任”,践踏了国际关系的原则,动摇了现代国际秩序的根基,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1998年美英发起“沙漠之狐”的空袭伊拉克的行动,到1999年3月开始的北约空袭南联盟行动,美国及北约都绕开联合国对国家使用武力;而2011年利比亚战争期间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则超越了联合国有关划定禁飞区的授权,同样蔑视联合国的权威。联合国在解决地区冲突、恢复稳定与秩序方面应有的权威受到削弱。局部战争中西方因素特别是美国因素的加强已经构成了对国际秩序和联合国权威的重大威胁和挑战。

对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造成了重大障碍

冷战的结束为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美俄在裁军方面也确实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协议,这对国际局势的缓和非常有利。但是,冷战结束之后一系列局部战争,特别是美国和北约主导下的局部战争,例如海湾战争、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等战争的经验表明,高新武器技术已经成为制敌获胜的关键因素,从而刺激了一些国家购置和研发高精尖的武器装备,也刺激了某些国家为追求绝对安全把军备竞赛引入到新的阶段;而另一些国家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打破国际上的核不扩散机制,进行核试验,强行跨入核门槛,发展核武器。局部战争频发及其高技术化消解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在军控和裁军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在毁灭人类财富的同时,迟滞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战争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还会造成大量的平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大量难民涌向周边国家,也对交战国周边的地区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现代局部战争中高新技术被普遍采用,除了造成更大的人员损失外,遗留问题特别是对环境的危害更严重。另外,局部战争推高了战争的风险,使不少国家陷入扩军备战的恶性循环,把本应该投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的物力和财力用在了购买先进武器上,迟滞了社会的发展。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现代国际局势第5篇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结束了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40多年的冷战对峙局面,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两极格局彻底解体,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这使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走向成为国际政治学界所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

 

所谓格局,一般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或者说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因此,国际政治格局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的主要结构状态和特征,成为人们分析和观察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国际政治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国际舞台上各主要政治力量的形成是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各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又同时受到国际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要这种力量对比的基本状况不发生根本改变,国际政治格局就会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世界政治格局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仅各种力量本身的实力在发展变化,各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会导致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由开始的量变最终导致质变的发生,从而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动。

 

国际政治格局从产生起到现在共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即17世纪40年代,在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维也纳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第五次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旧格局的打破、新格局的待立态势。时至今日,世界仍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旧格局的解体并未导致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很快确立。而且可以预见,新格局的形成尚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

 

(一)参与形成世界新格局的主角力量正在分化组合,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平衡

 

过去旧格局的崩溃都是因为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力量中心,并且通过分化组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力量对比状态,进而主要通过发动一次或一系列战争,摧毁旧势力,并且在战后通过战胜国之间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有关条约,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在短期内建立起世界新秩序,从而导致新旧格局的迅速更替。而这次世界格局的更替,是在美苏两极中一极解体覆亡,另一极相对衰落的情况下在和平时期发生的。两极格局终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拥有超强的实力。而且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过调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刺激了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但是美国的实力不仅现在不能,而且将来更难以实现单独领导世界的愿望。战后形成的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正在逐渐下降,支撑美国“一超”地位的基本要素正出现变化,在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的趋势下,美国与其它国家利益的相互依存增加,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寻求多方合作。与此同时,西欧(主要是德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日益挑战美国的实力。但它们各有短长,并未成为独立的一极并对美国形成有力的制衡,而且其相互之间也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制衡。因此,新的世界格局仍未发育成熟,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

 

(二)由上述“和平进行”特点所决定,这次新旧格局的转换在时间上不具有同步性

 

在和平时期,充当格局主角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调整相互关系、积极重新定位需要经历较为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们相互间的力量消长及分化组合也只能是逐步、自然地进行,从量变到质变,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而且,在和平时期,在旧的格局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和规则仍在发挥作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影响世界各国的发展和权益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伴着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对于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走向,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看法有:

 

(一)单极世界

 

这种观点主要来自美国。如美国的布热津斯基认为:“今天,美国是惟一真正的全球大国……美国的力量是真实的;事实上,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大概不会受到任何潜在敌人的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无极世界

 

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日本。如求田实认为“国际政治中一种堪称‘无极时代'的‘大空白时期'即将到来”。

 

(三)多极化世界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在美国,基辛格曾多次提出世界上正在出现“新的权力中心:中国、日本、印度,随后是巴西和墨西哥。世界将进入五极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处于支配地位”。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左藤诚三郎则表示:“美国显然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也不能拥有像过去那样的绝对优势……未来或许出现新的世界秩序,或许出现过去那样的混乱”。我国大多数学者赞同世界在冷战后走向多极化的观点。如陈甦认为“‘一超多强'则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冷战后惟一超级大国与若干强国或若干地区政治力量崛起和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

 

(四)单极与多极并存

 

我国的俞正梁教授在《大国战略研究》一书中认为,虽然第三世界大国纷纷崛起,欧洲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日本开始对美国说“不”,但“单极世界的缺位,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便是多极世界,而表现出单极倾向与多极倾向(或曰一体化和多极化)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笔者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发展。对于这种多极化态势,我认为应该进行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全面分析,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内涵。从质上来看,首先在国际政治学领域中,“极”这一概念主要是指那些拥有强大综合国力,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制约地位,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或者说是国际舞台上的各个力量中心。因此,要成为一“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综合国力要强,尤其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要远远超过一般国家;第二,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是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重大国际问题有发言权,对解决国际事务能起主导或制约作用;第三,自身有较强的世界性吸引力,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独立自主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据此,从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来看,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极”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埃及和南非等国家集团。

 

三、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动因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进程,受国际社会及世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地发展,尤其是受到冷战后美国日益膨胀的霸权主义野心和势力的严重挑战。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多极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仍然存在,多极化是一种客观必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和根本推动力。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显现出来,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世界经济领域的情况。冷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并行、深入发展的浪潮,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各国间的经济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这样就从客观上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经济以某一国为中心发号司令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强大,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独立发展。不仅一国难以主宰世界,一个区域经济组织也难以主宰世界。因为不仅区域组织内部各成员国的利益需要协调,各组织之间的经济利益也要协调。这是推动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正如俞正梁在他的《经济全球化的极化效应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现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兴起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已有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从中获益最大,使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更加拉大。

 

(二)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又一重要动力和客观依据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它们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千差万别,使整个世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世界各国和民族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种文明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明更加相互碰撞激荡。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作用下加快发展,进而使国家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而多样,再加上近年来国际事务越来越复杂庞大,全球问题日益发展,许多由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由恐怖主义、环境恶化、毒品等所带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主宰,是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因此,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推动着多种力量中心的出现,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三)世界各国呼吁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从主观上有利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自从国际政治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操纵和控制之下,从来没有实现过国与国之间的真正平等。二战后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自从登上国际舞台,就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及平等权益作为重要目标。多年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集体斗争的方式为变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支主力军。近些年来,欧盟、日本等美国的传统盟友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自身实力的增强,也越来越增强了反对美国独霸世界、争取成为未来多极格局中独立一极的意识,纷纷在改革联合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设想和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它们也越来越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现出与美国的不一致。此外,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中国和俄罗斯都经常在一些国际场合上提出反对霸权主义以及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口号。因此,世界各国日益增长的平等、民主意识必将越来越多地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作法,从主观上为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国际局势第6篇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对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困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通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人“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问。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以及潜在的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干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L,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四)

由于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表现,一个尖锐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是否需要根本改变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

应当承认,近十年来,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在世界上反复运用软、硬权力,大力构筑全球安全体系,强化在西方的领导地位,极力维护其霸权地位,科索沃战争的发动就是其典型的表现。

以历史和战略的视野审视现在和未来,多极格局虽未形成,多极化趋势却是历史大趋势。美国的战略构想与行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单极霸权是与世界发展所要求的多无化。多极化格局格格不入的。世界经济已经三极化,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发,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经济也不可能永久持续高涨。我们决不能被美国的强势所迷惑。和平与发展确实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业已到了紧要时刻,但是,美国霸权的一时之得势,并不能改变世界大势。科索沃战争并不表明“冷战后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战略判断有误或己经需要改变。它只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一个复杂与曲折的进程,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单极的强烈反弹正说明多极化是历史大趋势。世界大势仍然是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两个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

对美国战略的内涵及其推行的客观可能性必须作出切实的评价。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力图在冷战后尤其是21世纪建立单极霸权,但是,美国建立霸权的主要途径并不是准备打大规模的世界战争,而是运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先发优势和制度化主导优势,确立经济霸权,进而推进军事、政治和文化霸权,其中包括主要对中小国家进行信息化的高科技战争,来达到霸权的目标。为此,美国必然抗衡多极化,尽力推迟多极化。可是,美国的雄心与实力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国的霸权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构成了另一对难以解开的矛盾。布热津斯基说得十分透彻,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他在《大棋局》一书中声称,从长远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美国不仅是第一个超级大国,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到2020年美国GDP在全球的份额可能降至1一15%,而欧洲、中固和日本等大国的份额将上升到与美同差不多的水平。全球经济不…可能由某个单一实体所主宰,就象本世纪美国曾做到的那样。这显然将产生深远的军事和政治影响。他指出,民意调查表明,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13%)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间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压倒多数的美国人(74%)都赞同“美闰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此外,全球化对美国社会凝聚力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减弱作用。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廉价商品、投资、及跨国犯罪,使美国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世界化,更加崇尚享乐主义,更加腐败堕落,难以激发为高代价、高风险的世界霸权所必须的国内政治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任何国际干预造成的低水平伤亡,都会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对。美国在将国家资源转化为全球战略力量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科索沃危机中要绕过联合国并使用武力,也可以说明美国左右联合国和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美国为了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在其全球战略的设讨中,着力调整同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重点搞好与欧、日、中、俄的关系,承认它们的力量和作用,借重它们。这样,责任和权利的新分配就能应对多极化趋势,美国不仅能把欧日稳定在其战略体系之内,而且能把中俄吸引进广泛的国际机制之中,从容面对极有可能出现的“一代人”之后的尴尬局面:美国必须把自己的“主导地位”移交给共同承担政治责任的全球多极体系核心。因此,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形成主要世界大国或集团间的完全敌对关系,换言之,不存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基本条件。大国关系调整的客观后果之一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总之,就美国的全球战略的内涵和作用而言,优势中有困难,霸权中有合作,单极中有多极。

冷战后,欧盟大国几度想独自解决欧洲的热点问题,力有未逮,最终由美国出面收拾局面。这充分说明,欧盟大国仍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两者的战略目标和利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从实际出发,采取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式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但是,它们不是为美国战略效力的,它们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略高于美国,它们的跨世纪战略是,推动欧盟不断扩大,确立欧盟东扩机制,在欧洲地区机制中增强自己的发言权,把以法德为主体的防务组织西欧联盟并进欧盟,加强欧洲军事联盟的力量,建成欧盟独立的防务体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使欧洲在北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掌握欧洲事务的主导权,实现“大欧洲”的计划,同时深化欧盟的一体化,通过发行欧元,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等,与美国争夺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领导权,在强化自重力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国际上以“极化”战略来寻求建立大国间的均衡关系,把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提高到欧美、欧加(拿大)、欧俄、欧日关系的水平,使欧中关系从美苏两极关系的派生性关系走向独立性关系,逐渐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真正的世界一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重新出现在欧洲中心地区,也使多极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明确无误地显现出来。在1999年8月召开的法国第七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希拉克总统在反思科索沃战争时,继续倡导建立多极化世界。他指出,只有在欧洲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实体后,才能建立起多极世界的体系。在这方面,欧元已经使欧洲跨出了“决定性一步”,而当务之急是开始欧洲建设的“第二大工程”——欧洲的共同防务,以便“共同在安全和外交方面分担责任”。他同时表示,“法国不接受一个地区性组织把自己当作一个‘参战联盟’,到处出面,包揽一切”,而所谓“世界宪兵”的角色,只能由联合国和安理会“授予”。〈世界报〉在报道希拉克讲话时用了这样的大标题:“希拉克勾勒法国抵制‘单极世界’的主线”。

1996年以来,日美关系重新定位,通过了两国防卫合作新指针,日本乘机把防卫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一再声称有权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不断提升武器装备,它们拥有的侦察卫星、空中加油机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远远超出最低限度的自卫需求。日本向海外派兵以及启动和平宪法的修改表明,“放弃战争”、“不保持军事力量”、“专守防卫”和“不承认集体自卫权”等原则将发生重大变动,再加上努力作出“国际贡献”,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种种迹象说明,日本正在经济大国的基础上,力求成为政治大国。在未来5全10年内,日本走出经济低迷状态,就会加速向世界大国冲刺。

俄罗斯虽然在经济上已跌至谷底,仍不放弃“大国复兴”的雄心,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不断进逼中,步步为营,节节抵抗,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周旋于大国之间,以推进多极化和利用欧美间的缝隙,来寻求俄罗斯作为大国的生存空间。目前,俄罗斯仍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保有重大的政治影响,以历史的眼光观之,它具有大国意识和大国资源,有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假以时日便能重振大国雄风。英国国际经济问题资深专栏作家哈米什喳克雷断言,“俄罗斯经济起飞的人力、物质和组织资源已万事俱备,因此,在今后25年内的某一时刻,这些资源将保证起飞成功。合理的猜测只能是,在2010年和2020年期间,俄罗斯将再次成为经济大国。无论现在和将来俄罗斯都是积极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 1999年 8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凋,国际社会在进人则世纪之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他指出,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是人类应对前途作出的战略选择。多极世界应以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为基础,同时考虑到全球所有国家的利益。他同时指出,俄罗斯在这一领域已提山一些重要倡议,目的是在民主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加强全球稳定和安全,提高联合国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中的大网,全世界对于它将成为世界大国并无异议,只是对所需时间的估计有所不同。中国坚持国家根本利益,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在国际上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反对霸权,广结善缘,在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是最坚定地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

现代国际局势第7篇

关键词:外交政策;历史发展;不同时期;调整;方针政策

一、1949到50年代中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重新站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中国从此废除了旧中国同其他国家签订一切不平等、有损国家领土完整的条约。中国将以新的面貌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的新外交关系;将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处理内政和外交,强烈阻止其他国家的操控与干涉;将以不予认可的态度对待一切旧的外交关系,强烈反对新中国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这些原则都是这一时期党的三大外交方针的核心,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所谓“另起炉灶”是新中国将以新的政治立场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更新换代,洗心革面,改变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外交关系的局面。这标志着新中国要彻底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外交关系,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以新的面貌与其他国家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决心。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将帝国主义的在华残余势力予以清除干净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我们捍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所谓“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向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靠拢。这表明新中国在严峻的国际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斗争的决心。

这一时期的新中国在三大外交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波兰、蒙古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逐步地得到了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这些外交关系的发展标志着新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良好开端。

二、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随着国际形势与中苏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一边倒”外交策略已经不能适应特定的历史条件。因此,“一边倒”外交战略随之终结。随着事态的发展,苏联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战略得以暴露,中苏关系从此破裂。在中苏关系紧张的形势下,美国制造了紧张的台湾海峡局势,企图把中美关于与中国的问题混淆起来,用来掩盖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意图和对中国的内政干涉与领土侵犯。面对中国与国际上两大国家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顶住压力,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在这个时期内,虽然中国的外交整体局势紧张,但也有一定的进展。先后有2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同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三、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60年代末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着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当时现状是国内爆发的,使中国对外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国际出现的“苏攻美守”态势,使苏联与中国关系急剧紧张与恶化。面对此种局势,中国在外交上做出了重大转变,就是打破以往中美的外交僵局,逐步实现与美国的正常化发展。就针对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变化,提出了“一条线”、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这一个伟大的外交战略产生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促进中国更多外交关系建立的化学效应。

四、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进入70年代末,美苏两个国家争霸形成僵持的形势,面对这个重大转变,中国调整了对国内外的战略思想。认为世界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世界大战,决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于外交方面指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改变了“一条线”的战略思想,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思想。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就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个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的外交呈现出新的战略格局,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发展与建立,也为中国改革开放与专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90年代初到2002年十六大

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改变了原有的国际格局,世界两极格局逐渐分化为多极化,走向多极化成为当时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现状,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方位外交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符合时代的需要与特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开创了世界各国外交的新格局。

六、2002年十六大至今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存在着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冲突与矛盾。为了国内全方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对国际形势,创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思想逐步形成。毋庸置疑,和平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发展与和谐紧紧相依。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在经济实力与政治力量都有空前的发展与突破。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总目标不断努力与奋斗。

七、总结

一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一定的外交战略方针的提出与实施。通过回顾不同历史阶段的外交战略思想,深刻认识不同战略思想对当时中国发展的影响,深入理解外交政策对于国际国内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外交的矛盾与冲突,面对时代的主要课题,我们要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制定和贯彻正确的外交战略,在维护与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争取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处理好不同的外交问题,努力把世界创建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2]:《金冲及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现代国际局势第8篇

摘要:上世纪90年代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延续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结束,整个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新局面。本文作者认为 “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仅仅只是新旧格局交迭变换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状态,在新形势下国际政治格局必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在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各方面势力将会推动新型国际秩序,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关键词:国际政治格局;动态;多极化

一、国际政治格局微观动态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是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和总体态势的状况,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各国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影响。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毋庸置疑是冷战后唯一存在的超级强国,其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同时又具有地理优势和人口优势,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影响巨大,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强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是最重要的一“极”。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自苏联解体之后,其政治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但是自从普京总统上台以来,俄罗斯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凭借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重工业和武器装备,全力恢复国际地位,积极同周边各国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策略,发展多元外交,再加上俄罗斯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天然优势,使得当今俄罗斯仍然是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经济政治共同体,其在政治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在经济上也发展迅猛,国民生产总值逐渐赶上美国。二战后的日本迅速摆脱战争的创伤,凭借自身的独特地位,迅速发展经济,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曾经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几年日本逐步改变追随美国的政治外交策略,逐渐向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寻求政治多元化发展,与世界各国积极发展双边或多边政治经济关系。综合以上,作者认为当今世界美国还是超级大国,影响力非常巨大,但是其他国家的迅速发展也在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这些都对美国独霸世界产生积极的阻碍作用,世界多元化趋势正在呈现。

最近十年,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经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由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经济势力,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那些经济落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南美等国家也逐渐走向联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了对抗超级大国的独霸地位,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地区合作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如正在兴起的东盟、非盟、上合组织、拉美一体化等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也影响着全球的多极化态势。另外一些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积极有效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国家发展、推动多方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解析

2.1单极多元化格局仍然存在,多极化趋势明显

冷战之后,随着苏联解体,“一极”消失,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为“一超”与 “多强 ”之间的政治博弈,各方都想在过渡期间谋求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但是一个新的政治格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产生。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毫无疑问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唯一存在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还没有能力向美国挑战,呈现出单极的特点;但是随着主要国家行为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推动,多元格局正在加快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多极化格局。

2.2国家行为体主要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但存在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一般研究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方法,非国家行为体还没有显示出其可以产生像国家行为体一样的重大影响。说明非国家行为体还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力量,还不能产生足以撼动国际局势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非国家行为体开始对国际局势的多元化贡献重要力量。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国际格局的变化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会越来越强,不可忽视。综上我认为,主要国家行为体仍然是影响当今国际局势的主要力量,但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也会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元化发展。

2.3国际政治格局表面相对稳定,内部暗流涌动,不断变化

从表面上看,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格局依然维持着一极多元的结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内应该会保持这种格局。但表面的稳定不代表着会一成不变,内部各主要政治力量在彼此竞争之中力量此起彼伏,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只是这种力量的变化还不足以改变当前的政治格局。我相信随着美国的衰弱和其他国家的崛起,单极多元的过渡格局必然向稳定的国际多元政治格局转变。

2.4国家关系复杂,敌友关系弱化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来划分敌友关系,导致世界各国根据国家制度和体制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极端对立的国家集团,二者经常发生摩擦,引起世界的动荡。冷战结束后,大部分国家抛弃意识形态的差别,把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各个国家交往增多,互利互惠程度增加,即使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自发展。国家为了在新形势下谋求更好发展,必须推行多元外交,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发展大国关系。

三、当今时代主题和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

3.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不可否认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存在众多威胁和平的不利因素。例如某些强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频繁干涉他国内政。同时,恐怖主义也成为破坏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另外,全球南北贫富差距巨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把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一项紧迫课题。

另外我们也应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主流,各国人民都有极大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极大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各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也积极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经济作用越来越强,已经成为主导世界政治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影响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存在模式。各国经济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存在,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国际力量相互制约协调的能力不断强化。经济利益主导着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有效制约着各国之间的传统对抗,从而使世界各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经济一体化也带来明显的国际政治效应。例如地区经济一体化最成功的的地区就是欧盟的产生,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极大的促进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壮大,并使欧洲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最巩固的一极,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与美国媲美的强大政治经济集团。

小结

从苏联解体至今,国际政治格局一直处于一超多强的阶段,这种不稳定的阶段必然是一种过渡性阶段。随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格局正在逐渐成型之中。(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成文,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现实主义的理论与当代国际矛盾[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年02期

现代国际局势第9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 现状 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经济体却表现得异常优秀。与此同时,在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作用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现状也发生了异于往常的变化。国际金融局势变得不甚明朗,对于未来变化趋势的讨论有助于为国家自身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现实的参考与指导。

一、国际金融格局现状

二战以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金融格局,虽然历经了战后几次洲际的金融危机影响,但是这种格局的大体框架却没有受到根本的破坏,世界金融仍然在美元的主导下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接踵而至的欧洲大陆债务危机,在一时间对过去的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那些经济不景气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国家急需改变现有的国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格局,以求在变化之中寻找经济增长的出路。而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济规模持续增大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去发展经济。

当下世界金融格局受区域性、发展水平、经济体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最初的美国次贷危机范围相对较小,影响仅限于信贷机构,但这次危机却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更大范围的金融海啸,导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其他国际货币的冲击。随着欧元区对美国信贷评级的降级,世界对于美国金融霸权的不满和信任危机将持续加剧,势必会对美元的主导作用造成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削弱西方经济影响力。从希腊政府破产开始,一系列欧元区国家相继发生了债务危机,导致国内失业率增长,政府债台高筑,影响了国家自身的信贷信用,同时这种不稳定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就是新兴经济体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失望和不安,这些因素都自然而然削弱了西方经济体原有的影响力。

新型发展中国家挑战美元霸权。目前,欧美金融危机积重难返,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基于自身发展考虑,增强相互之间交流机会。伴随四国经济的逆势增长,世界经济重心必定会发生转移。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期望通过这个契机增强本国货币的流通能力,在全球贸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亚洲环太平洋经济体合作程度加深。东亚的韩国、日本包括中国的台湾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在内的国家、地区加快了区域性合作、国家金融交流的步伐,在世界金融动荡不安的条件下,寻求自身安全着落的机会,增加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厚度,增强抵御潜在危机的能力。

二、国际金融的发展

传统的金融格局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贸易的需求,许多国家都迫切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来提振自身经济。

发达国家经济饱和,增长缓慢。发达国际经过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大发展,走到现在经济已经趋于饱和的状态。有些国家都难以维持现状,更没有多余精力去制定开放大胆的经济政策。当然,面临不利的现实状况,发达国家都在尝试进行产业转移和优化,将较低水平的制造业等行业转移给新兴国家,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同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高福利、高消费的习惯,在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也是极大的压力。未来,相关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改变已经暴露出的体制弊端,减少体制对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

新兴经济体崛起迅速。以金砖四国和亚洲环太平洋经济体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区域性金融环境较为良好,前有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现在有东南亚各国受到中国经济的带动,展现出的快速崛起的势头。如何维持这种有利趋势,将利益最大化是接下来这些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对于金砖四国说,紧随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外汇储备的增长,在更加频繁的对外贸易中,这些国家的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的角色也将愈加重要。最终在这场强强对话中,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极有可能衍化出人民币、欧元、美元共同支撑的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世界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第三世界,特别是中东和北非的一些国家,国家内部分裂、政体动荡、民族矛盾突出、资源限制、国际环境等许多因素阻碍了经济发展,更无法在世界金融格局中表达自己的呼声。未来,发达国家或者新兴经济体对于这些国家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上支持,会出现某些国家经济起色,向现代化迈进的现象。

三、结论

金融格局的变化关系着国家经济安危,更深层次地影响着就业、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在这样纷繁矛盾的国际环境下,把握世界经济动向,了解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趋势,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建设走向上做到未雨绸缪,能有效地保证经济这艘大船快速顺利地前进。

参考文献:

[1]江涌,倪建军.国际金融局势与人民币汇率机制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0,(05).

[2]文学,郝君富.国际金融格局演变的新趋势及对策分析[J].国际金融,2012,(09).

[3]李欣.国际金融动态[J].金融瞭望,2013,(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