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沉浸式课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22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第1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及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沉浸式课堂第2篇

【关键词】沉浸式 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

沉浸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某种日常活动时,会因为完全投入其中而忽略不相关的内容,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进入一种所谓“沉浸”状态。沉浸理论对语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学中对沉浸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努力营造沉浸的氛围,师生共同沉浸在纯粹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进入全身心的状态,主动参与深刻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熏染,达到心灵上的高度愉悦,从而内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沉浸也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以亲身体验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在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时也能自觉地应用“沉浸式”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当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愉悦的、和谐的氛围之中时,学生的心智处于兴奋状态,阅读的感觉受到强烈的触发,思维趋于活跃,潜能得到最佳发挥,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沉浸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落脚点是让师生共同沉浸其中,在沉浸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处理上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充分感受和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如何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沉浸模式,以沉浸理论来指导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让学生沉浸在经典之中,语文教师负有引导学生学习最纯正、最经典的祖国语言的责任,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浸润在生动精彩优美的语言氛围与正统高雅经典的艺术氛围中,让心灵沐浴在阳光之中,提高欣赏品位和艺术修养。第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从教师“教课文”向学生“学课文”的转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听、说、读、写、背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理解、积累生动精彩的语言,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沉浸于诵读中领会

我国古代启蒙教学十分重视诵读的作用,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所以古人说: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意思是说沉浸其中的诵读可以品味出文章的妙处,真正有所得。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感受到汉语的韵律美、诗文的意境美,还可以增进感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凝固成文字之后,文字符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其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因而学生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尝试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高度融合。

诵读不同于朗读,应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目的,重在“玩”,重在“品”。它是沉浸式的,是一种美读,是一种赏读,力图传达出文字的情趣,抒发出文本的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读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听读、想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等,这些方式应根据实际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效果。

二、沉浸于语言中品味

词汇丰富、修辞优美、思想深邃是经典作品的特征。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如何实现人情、意境的表达和营造的。经典语言是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模范,只有在语言的沉浸中,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语言之妙,切实把握作品的内涵。

如《明天不封阳台》的第十段,“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至“……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议论和抒情,首先以设问的方式呼吁人们要爱护自然、关爱一切有益的生命,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不该发生的错误行为,最后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索取无度,最终难逃自然的报复。

引导学生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真切深沉的情感氛围之中,有助于对整个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将语言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沉浸于文本中探究

探究文本,才能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探究中,带动引领学生的思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探究文本首先是要研究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读,而不能脱离文本,要深入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只有真切地感受文本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风云,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情怀。如《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在当今人与自然矛盾在逐渐激化,而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仍不重视的背景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小处着手表达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主题。

探究文本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文本,而不能似是而非,主观臆断或者先入为主,以现成的结论推导过程。对文本的理解,实际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是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人的认识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感受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提倡多角度地有创造性地解读方式。但是,这不应该导致在道德和情感价值取向上的混乱。

在教授《明天不封阳台》时,在精读阶段,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随着线索延续,“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创设情境:请你浏览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下列话题做出补充: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

归纳:明天要封阳台,因为这是计划安排明天还要封阳台吗?因为情感与现实有冲突明天不封阳台,因为这是为了儿子的爱心和“我”的心绪。

沉浸式课堂第3篇

【关键词】语文 公开课 “沉浸式”教学 特征

一、“沉浸式”教学中教师的基本特征

1. 对语文“沉浸式”教学者的共性探讨

“沉浸式”语文教学提倡课堂因师生共同有效沉浸教学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对教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其一为理论素养。“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全身心投入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沉浸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其二为阅读素养。“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调动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教师丰富的阅读积累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因此,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2. 语文“沉浸式”教学者的个性展示

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缺乏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师。经常看到教师们用充满诗意的语句开篇,充斥在耳边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惊人的一致:“你太棒了!”“说得太好了!”“很好!”“大家给点掌声,好吗?”似乎大家都认同了一种教学模式。如果有一位教师用整体把握、局部揣摩的方式上得很成功,那么接下来你听的都是这个格调;如果有一节公开课因讨论而成功,那么接着就刮“讨论风”,如果最近强调从文本出发,那么所有的公开课都会强调“注意从文中找出依据”。你无需听更多的课,因为听不到个性鲜明的课,更多的是重复和雷同,缺乏创新的勇气。

二、“沉浸式”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特征

1.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起来的教师,大多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尽管如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接受有余,创造不足。

“沉浸式”教学则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他们充分感知,亲身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语文材料,通过文字信息,去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触摸蕴含其中的情感,把握作者的价值取向,学会鉴赏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获得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沉浸式教学注重两者的有机统一,善于在教学中将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培养的条件。既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又有教师知识的传授点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两大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比如在说明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在这类体裁作品的教学起始阶段,学生就应该在有经验的教师引导下学习什么是说明文,并且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必须掌握的要素,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懂得了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是知识的接受。

而在具体学习说明文的时候,学生在了解相关说明文要素的时候,会被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慢慢地就掌握了学习一类文章的能力。

在沉浸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获得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这是它的又一特征。

三、“沉浸式”教学中课堂的基本特征

1. 重视教学内容的分类研究

语文的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文章的体裁不同则教学沉浸效果也不同。譬如诗歌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文章样式,它独特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只需加上一点背景音乐,读者就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了。更不用说简单的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和想象空间了。说明文比较严肃,学生更多情况下以旁观者身份学习课文,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客观、科学的认识。因此,教学者要充分认识到各类不同文体的不同特性,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从文章取材和表达中心来看,有的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似乎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另有一类文章,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有的还比较遥远,隔着国度,隔着年代,隔着思想的代沟,学生很难进入作家的内心深处。对于这类作品的处理,教师则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架起通往作品理解的桥梁,消除他们在解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障碍。例如鲁迅的作品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将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情况进行补充,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作者,也能对鲁迅在那个时代的呐喊产生共鸣。

2. 关注教学方式的正确使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说,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但是,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式,也应占据一席之地,比如朗读、板书、讲析等。

从教学手段来看,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带来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教学一些课文时用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可以渲染气氛,特别是一些专题,媒体就可以凸现其专题信息量大、便于整合的特点。对于一些缺乏直接经验的学生来说,现代化媒体提供的视频音频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参考文献】

[1]杜江舟. 追寻我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验公开课全程实录.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2(4):12-15.

沉浸式课堂第4篇

关键词:沉浸 体验 感动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审批机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编号:B-a/2006/02/05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所需的营养。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动,从而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感动来自于沉浸、体验,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学会从沉浸到体验,从而获得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必须教会学生沉浸于文本,去体验从而获得感动。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沉浸于其中,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2.对学生思想的关怀

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会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体验”才会落到实处。一句话,“思想”是“体验”式语文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思想品格”的建构,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沉浸其中,他们通过文本获得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沉浸、体验、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沉浸、体验、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沉浸、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桌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沉浸、体验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边体验边获得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体验,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这种情感。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默契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沉浸、体验获得“感动”,从而使学生拥有“诗性情怀”这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语文教学研究》.2007.6.

[2]傅嘉德.《语文活动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4.

沉浸式课堂第5篇

将沉浸式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还是首创。研究者把沉浸式理论的“高峰体验”原理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以他们对沉浸理论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深刻体悟,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主张,积极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思路,并力求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操作模型,这是颇具新意的。

“沉浸”,是个人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投入到某种情境之中,获得特殊体验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沉浸”的状态,因此可以说,“沉浸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得均讲究体验和感悟。阅读教学必须植根文本。在文本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个自然的或生活的图景,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个有情有境、能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典型生活空间。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应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和情景的想象,进入其境界,“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也与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抒情。写作则更需要关于生活与情感的“沉浸”体验。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种感悟、一次对话、一回阅读……都能引起情感的波澜、思想的火花.倘若“沉浸”于此,就会有不断的发现。

沉浸式语文教学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追求“浸润”的氛围,努力创设全身心投入的情境,使师生共同享受静静的读书和静静的思索。通过经典语言的输入、含英咀华的品味、高峰对话的感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当前,在纷繁杂乱的语文教学模式、种种偏激的口号和理念的冲击下,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语文学习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解读方式,需要高度重视学习“内化”,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并使之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效果。因此,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研究对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重点推介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

一、注重“语文的”浸濡式环境氛围的营造,以促进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生

一般来说,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人们行动的动机和效度。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态度的制约。我们注意到,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

沉浸理论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内在自我体验”的个性,能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沉浸的体验,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他们的活动和自身技能都有利于进入沉浸状态的时候才能够进入这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沉浸体验的获得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合适的“场”。沉浸式教学尤其注重对沉浸式环境氛围的营造,努力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氛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者所创设的环境氛围是“语文的”,即“用语文去激发兴趣,又用兴趣去学习语文”。比如,加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量,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让文学作品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师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学经典的个性,体会文学作品独步古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还比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提高阅读兴趣和读书质量。这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途径”的理念是吻合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力求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型

研究者试图用“诵读吟咏入文入情体悟品味研习解疑自由表达”这样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首先以诵读吟咏的方法“沉浸”于文本,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体悟品味”获得“高峰体验”。这样,因“诵读”而“体验”,因“体验”而“感悟”,因“感悟”而“融情”“启智”和“明理”,在润泽心灵、提升境界的过程中,“实现其从不成熟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的跨越或蜕变”。

古代语文教学讲究熟读精思,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的过程是语言、情感和理趣内化的过程。反复诵读,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从而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并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自动地转化为语文能力。当然,“沉浸式”教学与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也有不同之处。首先,沉浸式教学十分重视拓展学生的视域、丰富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智慧。结合了更广阔视域的朗读,就加快了学生阅读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顺利地沉入文本。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沉浸式教学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接近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创造“诗意的生活”,在课堂内外都能沉浸在祖国纯正的语言氛围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殿堂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他们的种种探索,如以读书活动课推动名著阅读的探索,视听阅读有效方法的探索,网络主题阅读活动探索等等,都是很有创意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研究根植于传统语文的肥沃土壤,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同时,对传统语文教学又有所创新,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课题研究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沉浸式课堂第6篇

沉浸式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法语教学。它是一种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模式,提倡语言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其目的是把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使用目的语言教授目的语言,而且还用目的语言教授其他课程。因此,目的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更是学习的工具。这种教学方式把传统孤立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学生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都“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来运用语言技能。

二、沉浸式教学对英语口语课堂的启示

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让学生充分“浸泡”在目的语当中。很多学生之所以会练成“哑巴英语”,就是因为学习的时间和方法还不到位。所以借鉴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高职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改革。

1.学习内容的“浸泡”沉浸式教学是用目的语教授学科课程。在授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他们将来的工作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根据国贸岗位的工作要求,可以把教学内容按国贸流程分成四大模块:在机场接待客户;带客户入住宾馆;带客户参观城市和工厂;送别客户。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几个次场景,涉及到接待外宾时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日常英语话题。有这样的专业背景作为支撑,学习内容才不会空洞或过于陈旧。而且把英语和专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的“浸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要改革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在目前的招生规模和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很难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机械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操练句型、背诵词句。偶尔有一些被点到的学生可以站起来做对话操练,但涉及面非常有限,这跟理想的语言学习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主体。在大班教学的状态下,可以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汇报、打分。把每组学生分成外商和外贸业务员,根据所给的工作场景开始对话模拟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展示。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浸泡”在开口练英语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进行少量的指导或者参与某一小组的准备和展示。通过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变“一人说众人听”为“大家说大家听”。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点评。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内外相结合,以“影片配音”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又好面子,会在课堂上选择被动听课。所以教师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后,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课余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电影配音这项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自主选择喜欢的影片进行模仿练习。学生在课后录制完后再到课堂上来演示,让大家一起欣赏、点评和学习。这种生生互助的形式更有助于让学生在同伴的赞赏和肯定中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影片的选择上,采用分阶段处理。第一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动画影片进行配音练习。目的是让他们爱上配音,并在语音语调上有显著的进步。第二阶段,选用和专业背景相关的商务交际片段作为配音目标,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场景自主编写对话,以此让他们逐渐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为就业打好基础。

4.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主性活动形成性考核应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步,日常汇报、话题讨论、电影配音等活动都有师生当场共同打分,并计入最后的期末考核。这样学生才有动力去找材料,去准备,逐渐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结语

沉浸式课堂第7篇

关键词: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模式;面临问题

一、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1.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地位

自2004年孔子学院创办以来的十余年里,全世界的人民见证了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截至2014年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之际,全球范围内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已有282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孔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好地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此外,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之外,还存在大量汉语培训机构在进行汉语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增加,同时低龄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小学生甚至是幼儿都在逐步加入汉语学习者的队伍,海外的公立、私立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也相继开设汉语课。世界范围内少儿汉语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反映了各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重视以及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的迫切需求。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不久的将来,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中,少儿学习者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少儿学习者区别于成人的特点也将引起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多的重视。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1)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沉浸式汉语教学指的是用目的语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只使用汉语。目前此种教学模式在北美较为普遍和成熟。以美国为例,至2013年11月,美国已有148所汉语沉浸式学校,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中。按照母语与少数语言的课时比例,可分为全沉浸式和半沉浸式。半沉浸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半天用汉语学习,半天用英语学习。

(2) 汉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全日制中小学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注册学生开设汉语课程,但是汉语是作为第二外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每周占2个课时左右(英语教学课时数为6~8个)。以格拉纳达省的Julio Rodriguez公立小学为例,该校的汉语课程面向所有注册学生,包括1~6年级,课程为必修课,时间安排在小学正式课程表内,每个班每周两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班级人数平均为20名,使用的教材是《汉语乐园》和西班牙语版《快乐汉语》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3)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学校正式课程表外,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或者第三外语设立兴趣班,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周2个课时或者更多。目前针对少儿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主要采取此种模式。据调查了解,有的孔子学院少儿汉语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1次课,每次3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8~15岁,使用自编教材;有的汉语教学机构课外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2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12岁以下,使用《快乐汉语》和辅助材料。

二、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少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即少儿不像成人一样具有相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能够根据以往的语言经验并通过掌握语言规律学习汉语。他们学习汉语主要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感知记忆。

(2)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是少儿的一大显著特点。研究表明,少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而一个课时一般为45分钟到60分钟。

(3)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需求模糊。一般少儿学习汉语是出于父母要求或者教学安排,不排除有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但是大部分少儿缺乏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制能力。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缺乏语言环境是三种教学模式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学生处于非目的语环境中,因此除了汉语课堂,学生很难有其他练习汉语的机会。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教学模式,沉浸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汉语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汉语,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汉语, 课堂下校内活动是汉语。但是与其他两种模式一样,学生一旦跨出校门,就少了强制使用汉语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缺少复习、练习和实际操练的动机和机会,不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课上所学内容,从而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沉浸式以外的其他两种模式中。据调查了解,无论是汉语作为必修课还是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课时安排主要分三种:一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一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到60分钟,下同);二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课时;三是每周一次课, 每次两到三个课时。而根据记忆遗忘规律,我们知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两次课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会将之前所学知识遗忘,导致第二次上课时需要再一次重复之前所学内容。而根据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每次课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时间有限,只会降低学习效率。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经验是三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于成人,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自制力差,突况多,因此少儿对外汉语课堂中,除了教学活动,教师还需要进行课堂管理。根据教师反馈,课堂管理是影响少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有课堂管理技巧,有时也需要教师能够用学生的母语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缺乏适合少儿的国别化教材。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优秀的少儿对外汉语教材不少,具有趣味性,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未实现真正的国别化。教材国别化,需要针对不同国别进行内容选择和编排,要符合学习者所在国家特殊的文化、国情、思维方式、语言特征等。

三、结语

“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少儿学习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诸多关键问题在影响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发现、总结这些问题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下一步是找出解决办法,推动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沉浸式课堂第8篇

【关键词】不完全沉浸法 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71-02

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中,浸入模式和案例教学往往被作为重要的模式加以考虑。浸入模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是高校营销学类双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使用最为广泛。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着重研究浸入式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营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困境

1.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使得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很难协调。在必修课教学中,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所以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使得专业和英语都不能得到很好地提高。

2.实用专业教材的欠缺

教材作为学习输入的重要信息源,对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目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从国外原版教材中遴选。可选的数量不多,而且有很多营销专业内容及具体案例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不符。同时学生往往把教材学习当做了翻译练习,原版教材是国外作者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国外教学教法的特点编写的,大多与我国教材编写特点不同。由于我国双语教学实施的时间不长,因此国内专家所选编的优秀教材少之又少。

3.外语记忆与思考的特殊困难

当我们用母语记忆时,可以迅速记住所看或所听的内容。然而面对英语,记忆却要艰难得多。很多当时理解的东西,也许事后很难回忆完整。除非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思维的同学,这使得知识的传授需要加倍的时间,从而影响整个专业知识的完整摄取。另外,在英语语境下思考枯燥的逻辑关系,也会不畅通。在这样的障碍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循序渐进地使用英语,非常有必要。

二、浸入模式与双语案例教学的结合

关于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沉浸式、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沉浸式双语教学适于从小孩子开始,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它的主要目标在于语言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母语是其使用最频繁的语言,英语则一直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他们无法完全脱离母语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双语教育的模式做一定变通,创造出符合中国高校专业双语课教学的不完全沉浸法,是双语教学一种较好的选择。尤其当学习的主导目标是专业知识而非语言时,即在进行双语所授课程的学习时,不完全沉浸法就能使学生在逐步熟悉英语的过程中,进行完整的专业思考。

不完全沉浸法强调总体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使用原版英文教材,课堂及课后阅读都是英文资料。课堂上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授课和交流,基本不使用母语,但是针对一些专业词汇给予中文名称,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中文解释。

不完全沉浸法给双语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确保专业词汇理解无误的前提下,选用英文案例进行讨论,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语言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在不断的阅读和交流中培养英语思考的习惯,使语言得到强化,并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提高营销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在高校营销类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案例,与较少或不使用案例相比,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更显著的成果。

1.相关资料的收集增加了专业知识的积累

针对课堂的小案例,建议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应的英文背景资料。比如案例企业的背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部分内容,企业的经营状况、战略思想、人力资源状况及营销策略等。以便更好地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由此增强专业阅读能力,拓宽专业知识。

2.头脑风暴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每章教学内容开始之前,用一些典型的企业小案例来引出本章重点内容。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一开始便有了强烈的兴趣。同时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水平。当对整个案例的内容完全把握之后,就能发现该章节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做此研究的重要意义。由此,在进一步启发学生探讨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建议学生用英文思考,并尝试表达。课堂上积极地用英文讨论,同时也允许学生使用一定的中文来补充、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取得了头脑风暴的效果,针对课堂内容间或进行的角色扮演更是让很多学生兴趣倍增。这样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积极性也由此不断增强。

3.课堂陈述提高了外语表达的水平和专业思维的逻辑性

在案例教学中,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陈述,这是集体讨论成果和个人展示水平的综合体现。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来做小组讨论成果的英文阐述,大大训练了利用语言进行英文思维和口头表述的能力,并在清晰的逻辑脉络下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专业思维。

沉浸式课堂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 游戏沉浸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02-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方法。2016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领域的完善、移动互联的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教育的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将会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是以游戏为载体,设计教学的基本任务,吸引学生沉浸在学习任务和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2003年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和奥卓尔公司在顺德教育信息中心联合组织了国内首届“游戏化学习专题研讨会”,开启了国内研究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大门。随后,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潘庆玉教授的著作《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中被提出。

围绕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法,比如CBL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导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教学的本质都是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要手段,创造一种游戏情境,将学习与游戏结合。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中都获得了成功,是目前得到认可和广泛推广的教学方式。

这些衍生出来的教学法应用在课堂内,依靠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环境有游戏氛围。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技术,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问题,但这并不是系统化的,还没有有效的和教学模式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背景下,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新变化

(一)移动互联网带来教学游戏的连续性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者结合起来的技术,4G网络和普及的移动终端设备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据QuestMobile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国内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了8.99亿。

通过手机的4G网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掌握学习节奏,这使得教育的开展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游戏沉浸式”模式中,如果开发配套课程内容的教育游戏,设计出“每日任务”“活动任务”“限时任务”等非强制性内容,再或者根据配套教材内容的英语单词知识点设计游戏,则会让感兴趣的同学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游戏”,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大数据带来个性化教学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中得到应用,这使得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后作出的决策更加合理。在教育领域,大数据可以带来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模糊学习到精确定位,减少无意义的付出。学生的学习信息,如选课信息、做题信息、互动信息,都留在互联网上,可以针对该学生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将模块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推送给学生。在游戏沉浸式教学中,可以根据大数据,自动生成针对某一个学生的试题并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形成攻关模式。

(三)虚拟现实带来教学的真实感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沉浸、交互、想象”三个基本特征。在教育中,虚拟现实可以教育变成游戏,使无形的理论变成一个个鲜活的虚拟情境,实践操作过程变得有形、“真实”,且可以重复进行。

三、多技术环境下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分成自主学习、课堂活动、个性化攻关游戏、通关游戏反馈四个环节。

(一)自主学习

通过两种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一是通过课本;二是通过网络资源,如慕课、微课的方式,进行初步学习。这部分虽然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完成,但是可以通过交流群、论坛提问的方式形成共同学习。

(二)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完全采用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进入VR建立的虚拟世界,去“看到”一些认知性的内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型的内容则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系统对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成绩报告,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对于不用VR呈现而采用计算机软件或情形模拟呈现的内容,学生的反馈情况需要电子或手工的方式形成数字报告,录入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对所有学生的情况、单个学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三)形成个性化攻关游戏

大数据结合总体和单一的学生情况,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攻关游戏。攻关游戏根据学生当前的薄弱环节和历史成绩有针对性的进行游戏设置。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游戏的情节设置或许相似,但是情节的推进过程所需要用到的知识会存在差异。

个性化攻关游戏可以在电脑或移动互联网下完成,平台数据共享,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通过玩游戏的形式巩固知识。攻关游戏还可以形成多个挑战难度的攻关游戏,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促使反复学习。

(四)通关结果的反馈

通关后,解锁下一章节的自主学习内容,从而又进入该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若不能通关,说明该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时学生可以回到原先的自主学习阶段进行二次学习,也可以请教师在面对面或者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辅导答疑。问题解决后,再次进行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进行二次闯关。

四、“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游戏化设计

慕课、微课为游戏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慕课、微课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游戏中可以参考的拟人化了的“向导”角色。首先应让课程设计者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策划,这个过程类似于项目化课程的过程,策划的结果是写出一个游戏策划脚本,即类似于目前所说的课程总项目。再由游戏软件策划人,从软件设计的角度,情景化课程教学内容,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将知识点转换为游戏中的任务。

(二)教学评价和进度的游戏化设计

可以通过设计“虚拟币”来增加趣味。根据游戏任务的完成状况,发放“虚拟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虚拟币”才能解锁下一个课程,进入下一阶段的游戏任务。通过互联网社区互动、线下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分享相关有价值资源都可以获得“虚拟币”。另外,一些拓展知识可以设计成支线游戏任务。这些“隐藏”情节,都需要用“虚拟币”兑换。

(三)大数据下的游戏化个性定制学习

在学生开始学习前,进行小游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W生的初始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将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偏好性、发帖率、页面浏览记录等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向学生推送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模块或者游戏模块。

(四)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环节还是在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环节都需要进行提问来获得答案。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出分享模式。线上提问需要花“虚拟币”,解答别人的问题则可以赚到“虚拟币”。另外在攻关游戏阶段,可以在互动设计中加入需要双人合作完成的游戏任务,例如每周擂台赛等,报名学生可以进行PK。

五、游戏化教学模式下资源建设

有效的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需要从教材、互助论坛、“互联网+”的网络资源、VR资源、教师资质培养等方面进行。

(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在书中加入配套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与课程内容对应的微课或慕课资源。鼓励学生课前学习,同时记录下二维码的扫描次数、播放视频次数等。对于一些行业最新的变化或者案例,也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进行补充,确保整个资源的时效性。教材的内容,围绕整个游戏展开,不面面俱到,增加学生在网络资源学习探索的乐趣。

(二)互助论坛的建设

互助论坛的建设,可以参考“百度知道”的建设思路。但与“百度知道”不同的是,“虚拟币”不只单一在互助论坛上存在,还存在于游戏环节中。因此,“虚拟币”就成为游戏环节和互助论坛互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互助论坛上提出问题需要耗费“虚拟币”,回答问题可以获得“虚拟币”。为了防止作弊,互助论坛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虚拟币”作为服务费。

(三)游戏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的慕课、微课很多还是以免费的方式提供,这其实是不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无偿开发这些资源。因此,提供网络教育的平台,必须探索科学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找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游戏化模式就可以通过延伸服务获得收益。比如在大数据分析学生喜好时,还可以推送相关的图书;在游戏中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可以购买虚拟道具;在VR的虚拟世界中,所有的呈现都可以植入品牌广告,从而获得广告收益。还可以在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主线情节时采用免费的形式,但在支线情节中,需要“虚拟币”等方式来获得收益。

(四)教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需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的意识,首先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对这些新技术要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做一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尝试。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有关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搭建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平台;与社会各公司积极合作;广泛地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甚至直接引进内容资源平台,然后组织人力物力,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生产出适合自己院校的“游戏”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2]陈亚聪.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N].人民政协报,2016(07).

[3]吴祥恩.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