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15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32-01

1 学习习惯概述

我国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总结了很多学习做事的良好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一直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学习习惯对人后期发展的意义,少年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益处。《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学习习惯属于行为习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聚焦于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影响学习习惯的内在规律,并找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核心因素,从而培养合理的学习习惯。

2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数学是学生正式学习数学思维的阶段,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环节。如前所述,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但是总体来说,教师素质和学生心理特性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1教师素质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导性质的职业,它是一种经过严格训练的不可替代的职业。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足够的素质。首先,数学修养。这指的是教师自身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数学的自发追求与领会。教师具有足够的数学修养,数学教学将变得易学和可接受,从而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教学水平。为了教人家,就要懂得怎样教。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观察、询问和分析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并结合学生兴趣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就能够对数学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热情,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教学态度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形象一直是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着引导和表率的作用。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自然亲和的人格魅力,必然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正面作用。

2.2学生心理特性

教育是一种启发智慧的活动,教育效果和学生心理特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直以来,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关键期――3至5岁决定语言发展;3至7岁决定动作思维发展;12至15岁决定逻辑思维发展。初中生大多在13-16岁,而数学又是训练逻辑思维极佳的工具。所以,在这个关键期,必须通过合理的教育和训练,充分发掘学生的可塑性,及时纠正不佳的学习习惯,为其以后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基石。

3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学习习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进行。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性和数学课程的特点,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应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实施。

3.1传统数学的学习习惯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主动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刻意培养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有意义有价值的客体。在注意力集中以后,还要保持其稳定性,要防止大脑过度疲劳,要适当进行调节,使学习的过程富有节奏性。

其次是运算准确度的提高。数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运算能力上。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算什么、怎么算,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运算的特征,区分不同公式,防止误用。

最后是分析能力的提升。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数学事实,比如定义和定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观察、分析、总结,并对数学事实做出解释。

3.2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创造性体现在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我国学生缺乏的一项重要品质,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良好时机。其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发思考,主动质疑。必要时,可以通过“错误解答”引导学生去质疑现有的解释。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换位思考,突破固定思维,争取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即“一题多解”。

3.3合作性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从教师直接流向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自己搭建知识建筑的过程。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摈弃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模式,转而主动形成自己知识结构的学习习惯。合作能够有效实现这样的效果。合作不仅是解决问题中的暂时合作,更是人际关系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不过,合作也并非适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数学的学习,有些时候独立思考和探究反而更加有益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色,培养学生养成合理的合作性学习习惯。

3.4应用数学的学习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数学教育的落脚点不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水平,而在于使学生具备使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数量和空间方面的数学思维,并正确合理的使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主动性,加强数学素养的养成,鼓励学生用数学来思考的习惯,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再用数学的方法去应对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有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2篇

现在我们的教材可谓一个‘新’字,在每章每节中编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其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感到有趣,学方法、学内容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的方面: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这不仅仅是在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又特别是后进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养习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就不能保持其联系性和是持久性,学习就会半途而废。脱离学习实践,任何学习方法、学习愿望都是无意义的。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观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重作业轻自学,抄作业应付老师;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做题轻读书、反思;重课上轻课下等。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

一、进行作业改革

数学教学工作,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导向教育同时还进行了作业改革,把学生课下需要学习的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给他们,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活动性、竞争性和实效性。将书面作业、反思作业、阅读作业、复习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学习目标,以明确的内容、规范的形式来约束学生的课下学习,强化作业的检查及反馈,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随着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就逐步淡化作业内容,而后淡化作业形式。后来即使不留书面作业学生也能独立学习,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学习的被动状态。

二、建立学习小组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5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做起,坚持不懈,还要在有规律的学习中去培养。在学习指导中,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开展“每日一刻钟”、“每日一题”的养习训练。

三、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后进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有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的知识,以至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就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四、培养小结的习惯

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强调自己去学习。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让学生学会思考

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初二《代数》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平方根的相同之处,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O和≥O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又如:类比分数学分式;对比乘法公式学因式分解;利用转化思想学习和尝试计算一些可以很大程度省步骤的习题,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间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反思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思考,对所学起到再现、整理、深化和提精作用,是再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反思有很强的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去积累。如在课堂小结时,指导学生反思本节内容;在解题后要求学生反思所用到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分析方法、解题技巧及多解、多变等。我们采用“示范――练习――矫正”三步走方法指导学生反思:教师先做神情并貌的反思示范,然后学生进行反思练习,教师再矫正指导。培养反思能力也不要统的过死,随着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反思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六、培养探讨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后进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时,你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教学楼前的石柱子你怎样测得他的直径?”让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习惯决定学习质量

历史课教学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既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良好认知有重要影响,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必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各种研究和学习实践表明学习习惯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新课程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些论述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事实上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非常自觉的行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学习,既有一些与其他课程学习相同的学习习惯,又有一些历史课程特点所决定的独特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历史课需要培养的习惯

1.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常用且高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不仅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让学生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发现难点,为正式学习打下基础,在正式学习时有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正在形成中,再加上初中生刚学习历史,还不会预习,需要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应当确切地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材,理解教材,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防止预习的随意性与浅尝辄止。

2.做笔记的习惯

在课内学习中记笔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听课的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进一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及时整合知识结构;更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依据与方便,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记忆都会淡化甚至遗忘,而笔记为防止遗忘提供了基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强调记笔记的好处。

教师要指导学生记笔记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得忙忙碌碌,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二是要字迹清楚,重要内容记完整,否则复习的时候,看不清楚,失去笔记的作用;三是课后及时补充与完善,使笔记切实发挥记录重点的作用。

3.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巩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课程门类突然增多,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往往顾此失彼,因此要让学生按时完成历史课作业,教师就要注意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比如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列表、编排年表、填图等,这种作业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历史老师要灵活安排学生作业的时间、作业量、作业方式,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

4.比较并总结规律的习惯

历史课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虽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这些事件既有相似性,又有事件的独特性,通过比较既能发现异同,又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进行比较,也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改革进行比较,如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比较等;学了世界历史以后还可以从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这种方法既可强化知识,提高效率,又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学以致用的习惯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历史知识指导现实,引导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理解、指导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做到“以古为鉴”、“鉴古而知今”。学习历史既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秀传统,又可以总结历史规律。就多次强调过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现实。比如学习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政治改革及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认识到《十报告》提出的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6.及时复习并记忆的习惯

由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及互相影响,遗忘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的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的习惯。结合遗忘规律,复习方法应该先快后慢,当天、第二天、一周后的复习特别重要,这三个段复习到位,可以有效防止遗忘。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通过培养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学生对有兴趣的活动,钻入其中可以达到不知疲倦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的故事性、历史人物的形象性都可以对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学生的理性兴趣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直观的现代教学资源、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具有帮助作用。

2.培养习惯要有计划有目的

学习习惯有多种,除了历史课学习中的专用习惯外,其他课程中的一些通用学习习惯也对学习历史有重要作用,比如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因此教师要将学习习惯梳理出来,列出清单,排出日程。培养习惯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按照习惯养成的规律逐步培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些初步的习惯安排在前面,有些相对复杂的习惯安排在后面,通过系统安排,有计划地培养,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示范引领培养习惯

初中生由于年龄还小,认识水平与自控能力正在形成与提高,因此对一些学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这种特点既要求教师讲明意义,更需要教师自己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有学习与模仿的直接对象,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习惯在老师身上的具体表现,从而增强学习兴惯养成的自学性与主动性。比如历史知识进行比交较习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少,就需要教师具体地做出示范与指导,在反复的示范与指导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要领,并逐渐养成习惯。

4.督促强化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手段

所有习惯都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必须有坚持不断强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习惯长期督促与检查,严格要求,反复强化,不良习惯决不容忍,养成好习惯时立即表扬,因为表扬与批评是强化的重要手段,直到训练的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然后强化另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8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生必须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我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农村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和享受的资源比城里孩子差, 并且许多孩子都属于留守孩子。使他们在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数学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本文就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对同仁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对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以上就是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有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就这一议题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1.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效率的习惯

(1)养成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

(2)养成学习时专心听讲、讲求质量与效率的习惯。

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

(2)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

(3)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5)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养成仔细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1)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

(2)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4.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1)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

(2)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

(3)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陈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4)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对自己没有100%把握的题重点检查。

5.养成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1)课后复习,把握每课知识要点、重点。

(2)单元总结:每一单元学完后,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列知识线索,将知识浓缩,比较记忆。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则

(1)教师主引导、督促,学生主反复强化训练。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他(她)们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通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试范,课堂上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方法的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1.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基础(兴趣)的培养。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农村中学学生经常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无从培养起。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

2.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典型题集,提高能力。改十道错题的价值不亚于做十道新题的价值,我们必须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怪圈。因此对于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测验的错题都要仔细剖析,认真总结,建立“错、典型题集”,想清楚当时为什么错、错在哪,指出自己的“病根”所在,从而实现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

3.教师要教会学生问问题,敢问问题,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5篇

1.问题提出的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开始。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已经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使我们在关注学科价值的同时,树立起"学生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学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所得的。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各种学习习惯的不可忽视的时期,这个价段容易把小学的不良行为改掉转向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容易使不良习惯进一步恶化。

2“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初中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初中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正文

不良学习习惯是中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它是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主要障碍。而目前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不容乐观。

下面是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曾接触过的几个案例,以求共勉,以期对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所帮助。(注:案例中的学生姓名全为化名)

案例一:

【例1】小虎进入初一学习期中考试之前,学习很认真,上课专心听讲,作业按时完成,平时的单元检测题也不错。可是,期中考试却失败了,数学考了56分。我跟他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而且,以后挣钱并非一定要读书好,他村里有很多在外打工挣钱的人,每个月三、四千,都只有小学文化。还有几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现在已经当老板了。他说只要求拿到初中毕业证就行了,到时一定会赚到好多的钱的,照样过好日子。

【例2】小琴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做数学回家作业时,碰到不会的,想都不想就空过去不做,只做自己会做的。家长罚她也没有用,今天罚她做一些,明天她照样没完成。

案例中的两个学生都是在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其中案例1的小虎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还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显示: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有困难时,10.2%的学生自动放弃应该完成的学习目标任务;对薄弱学科的学习,34.5%的学生不愿对薄弱学科格外用功学习。本来,稍一纵身即可摘到的"果子"由于缺乏勇气和毅力而没有得到,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的追求却因半路放弃而失败。知难而退是一些学生名落孙山的根源。

如何矫正学生这种不良习惯呢?

(1)增强自信。一个人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而一旦有了充分的自信心,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燃起智慧的火花,最终走向成功。这好比一个在原始森林中跋涉的迷路人,如果他中途自信心垮了,止步不前,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只要沿着河走,为自己建立顽强的信念,不畏前途艰险,终有一天会走出死亡的地带。

(2)克服隋性。惰性使人不思进取,丧失斗志,知难而退。据说有这么一个"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青蛙效应"强调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但对学习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因此产生惰性,如果绕道而行或者停滞不前,最后的中考、高考决战的你就会成为那只被煮熟"青蛙"。

(3)战胜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习也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或挫折,要能够正确认识它,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战胜它,这将是你学习经历中获得的重要经验和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能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或挫折,在人生道路上也许你会成为一个"真心英雄"。

(4)重在坚持。矫正知难而退的不良学习习惯,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心和毅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耳朵失聪,这对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么大的困难。可他用坚强的意志从逆境中站了起来,又用心灵去创作音乐,所以至今才会流传了这么多的名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不要轻易放弃,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有所收获。

案例二:

【例3】小刚是一名毕业班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很有悟性。思维敏捷,钻研得深,而且对于难度大的数学题,经常见解独特,化难为易,是班上同学心目中的数学佼佼者。在一次中考模拟考试结束后,他和同学聊数学试题,也彼此对了对答案,后来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我,他说自己好象没有一个题是错的都对了。我们都为他高兴,觉得他可能在数学上得满分。后来,成绩出来了,他失分了。我们把他的试卷打开一看,发现他整张试卷没有知识性错误,失分原因是:其一是选择题还好,那些填空题,特别是解答题,书写潦草得不能再潦草了,老师根本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其二是过程不完整或不精炼。后来,他本人也跟我对了答案的,他说的都对,可是…我们都为他可惜,而后进行了一番反思。从中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之外,还要注意书写。而这个习惯并不是在初三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之前的长期养成的,提出高要求,并杜绝只有结果而没有过程的现象。从点滴开始,养成良好解题、书写习惯。

【例4】还有一名学生,她叫小兰,是一名在数学上很有潜力且在其它各方面也不错的学生,只是她的特点是作业速度特慢。只要她做完的试题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对的,遗憾的是她的试卷在规定时间内经常完成不了。我有意识地调查了一下,她的习惯早在小学就已经养成。那时试题量小,而时间很充裕,因此她边做题边玩。后来升入了初中,在初一、初二题量也不大,时间也不太紧,也没太大压力,虽然老师指出她的问题,但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引起她自身主观的高度重视。后来进了初三,题量加大,时间紧迫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如何矫正学生这种不良习惯呢?先说案例中的小刚同学,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做的。

(1)养成合作性学习的习惯。要积极参与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性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2)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重要的一环。要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必须的学习文具,先认真复习当天的功课或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作业;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如果是完成假期作业,应先制定好假期作业计划,有机搭配、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确保不拖拉、循序渐进;完成作业后,要养成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的习惯;作业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积极疏导。我就主动找他谈话:"且不说你应付作业的事情,单说字迹的问题,字迹潦草不潦草主要看别人能不能看清你的字,如果写出来的字令人难以辨认,你就应该注意了。也许你主观上想把字写好,但还是不如人愿,那你就要想一想原因,是姿势不正确?是态度不端正?还是写字速度太快?自己细细想一想。"小刚同学对自己写字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刻地反思。

(4)强化训练。该生经过认真反思自己写字潦草的原因后,坚持每天练50-100字,写好后交老师检查,以强化他写好字的兴趣。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小刚同学写字要比先前好多了,还改变了原来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提高了好多。

再来讲讲案例中的小兰同学,我是这样要求的。

(1)加强限时训练。定时定量地开展一些训练,对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压力。对矫正学生磨蹭拖拉的不良习惯具有一定的效果。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规定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就要受到一定惩罚,当然,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的也可以受到小小的奖励。训练时间一到,就要立即兑现,不要给学生找到空子可钻。

(2)养成认真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及有什么疑问的地方,要首先经过思考,然后大胆的将自己的问题、疑惑、想法提出来,并从多方面获得解决(谈论、询问等)

(3)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考试中要认真读题、审题、解题。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要掌握必要的审题技巧,提高做题正确率;考试后要养成反思做题方法和技巧、总结失败与成功经验的习惯。

许多教育专家也都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犹如渠道和轨道,一旦修成后,学习就只是个过程而已,可以畅通无阻,不断前进。由以上案例结合专家的观点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总之,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秦榆编著 《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2]张向葵.关文信编著 《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年2月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6篇

周  洛

(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青海  海北  812399)

   

摘  要:新课改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提升。本文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才能够获得持久性、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学校和老师,即学生的引导者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首要前提。不要为了盲目的追求一时的学习效率,而忽略了持久性的持续性发展的习惯战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好习惯的养成是更加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其思想处于懵懂阶段,还不具备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成熟的思考能力,导致他们的学习无法持久高效的进行,此时,为了督促他们的学习,需要有老师的教导,然而,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则需要一个好的习惯来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加高效。数学,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要养成这方面的学习习惯,首先要使得学生有学习的欲求和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开始学习。就习惯的养成而言,以课堂为分界点可以分成三个板块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计划。主要是,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的连贯性的学习惯性上的习惯养成。

一、课前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前的学习最主要的就是预习的部分,如何进行高效的预习,使得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获得知识和激发上课时的专心程度及持久程度。

数学,尤其是初中课程中比较浅显易懂的数学教学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让学生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到一起。以半知不透的课本教程部分来吸引学生继续学下去。在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预习习惯和思维时,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可以用课堂的时间来教导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在看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不教学,即不上课。相反的而是,在学生看书的时候,适当的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同时,让同学们将自己看书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以及看不懂或者有疑惑的部分做上标记,上课时进行探讨,解疑。关于课后习题的部分,应当鼓励学生在老师没有讲的情况下先自己进行解答,一方面如果解答正确的话会起到鼓励学生的效果,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如果解答错误的话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上课期间更加认真的专心听讲。

课前预习中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思考、自主解答以及学会联想三个方面的学习思考习惯。

二、上课时的习惯培养

老师作为一个已知者来说,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有着太过固定或死板的教学意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做一个观察者,观察学生在这样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所思考、所想到的问题。

在上课时,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来教学。将班上同学分组讨论,得出每一组的讨论结果。首先,每个同学将自己所思考、所疑问、所发现的内容写到纸上,小组内部成员进行分享,针对于疑问的部分,小组成员一起解答,针对于发现思考的内容则是抱着分享的态度来进行探究总结,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报告者将小组所得进行总结,在班上进行分享。在讨论分享是也要制定一定的纪律来进行行为规范。在班上同学分享完毕时,可以采取奖励性提问环节,促使学生们能够专心的听同学的分享。当然,上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然是由老师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和改进,以及提出鼓励和表扬的部分。

在上课时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就可以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朋友共同分享所得的习惯、学习思维竞争的习惯、认真聆听其他人的表达的习惯以及自身表达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学习习惯。

三、课后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的学习最重要的无非是针对于学习内容梗概的总结和概括,当然长久性的学习习惯不应该只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针对自己自身方面的总结也是比如可少或者说更加重要的。

学习内容的总结方面就在于家庭课外作业的完成方面来进行考核,一方面使其得到实战,在真正的题目中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将本课程的内容学习了解透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习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个人修养方面的总结,因为无法考核,比较抽象的缘故,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适当提醒学生进行思想总结,这方面的总结是一个比较长远性的习惯养成。

在课后这方面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总结和反省的学习习惯。

以上三个连贯性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万能之法,是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大致的方向。通过课前的预习思考,习题提前做,课中的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积极思考并且沟通交流分享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自我思考反省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自主预习、自主思考、自主解答以及学会联想、团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朋友共同分享所得的习惯、学习思维竞争的习惯、认真聆听其他人的表达的习惯以及自身表达沟通交流、自我总结和反省等多方面的数学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只有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得学生更加高效持久并且坚定的学习下去。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得学生一生受益,不仅仅是学习这一个方面的获得,更是人生路上很多未名的重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扬.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A,2011,(03).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7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数学成绩不好的初中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有甚者,认为对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无关紧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来进行阐述,即三个时段——课前,课时,课后。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预习”这一环节的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在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之后就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方面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1授予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

(1)“阅”: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在重点字词、语句、疑难问题上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记号(如:直线、波浪线、三角号等)做出标记,在课上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听讲。(2)“想”:预习的时候要思考本节课的内容是否跟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如果与前面所学内容有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为新知识学习扫清障碍,还要想一想旧知识与新知识有何联系,从而延伸到新知识的内容,促进学习。并且思考自己碰到的疑难问题,与同学交流,思考同学的理解是否正确。(3)“试”:尝试着做一些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尝试着做练习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做试题的时候还要注意的是不仅仅要看看这道题怎么做,还要尝试着看下这道题怎么写,尝试着将解题步骤写下来,在课上学生可以对比解题步骤,使学生解题更规范。

1.2布置预习内容

布置预习内容可以使学生的预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至于蒙混过关。布置的预习内容不能仅限于看等一些看不见的、检查不到的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动起来,布置一些课前预习练习题或者动手操作的题目。

1.3课堂检查预习效果

将课堂与课前预习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但是由于初中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受限,其在新知识上存在肤浅、浅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可以根据提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培养学生专业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所有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习惯之一,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认真听讲也是尊重别人、善待他人的表现,所以只有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听老师讲课、听同学的发言,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更好地吸收新知识。

在使学生了解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后就要清楚知道在数学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方面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2.1指导学生认真听讲的方法

(1)老师以自己作为范本,上课的时候认真听学生的发言、提问,有信心、有耐心地听,使学生认识到老师在认真地听他们发言。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也要认真地听同学发言,听老师讲课。让学生深刻明白只有自己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意识和态度。(2)提醒学生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讲话,做到专心,边听边想,注意抓住关键词和主要内容,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不要急于作出判断和评价,要耐心等待别人讲完再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2.2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1)教师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恰当讲授,撇开学生已经掌握的新课内容,重点讲解学生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发听课的兴趣。(2)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鼓励学生“说”,发表自己不同见解,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3)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3.培养学生课后学习习惯

学生课后复习时能更深刻地体会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种种联系,如果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能达到由此及彼的作用。重视课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可以起到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易产生新的联想等作用。

3.1引导学生培养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引起的,而是因为作业习惯不好。所以教师应该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做作业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3.2培养学生请教同学和老师的习惯

古人有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生对于在作业和课堂上还有疑问的问题或题目应该虚心请教同学和老师,争取做到当天不懂的问题当天解决,否则积少成多,这样会使后面的数学学习更困难。所以对于应该用语言和行动鼓励学生进行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3.3引导学生做错题本的习惯

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整理错题,让学生从初一开始做,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错题来帮助自己完善数学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数学“错题本”。引导学生将自己做错的题都列到一个本子上,并且这些题目要有条理、用不同笔的颜色标注,最后按章节来排序。方便复习的时候拿出来看。

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更需要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能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并在人生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都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8篇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其将来工作或就业。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进而决定自己在学习上的努力程度。

2.学习主观性和不协调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学习目的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比以往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即一心想通过初中的学习进入到更高一级学校学习,但是又懒于学习基础文化,“思”与“行”相脱离。

二、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引导

1。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农村中学学生经常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现象。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初中生进入的良性循环的学习轨道。

2。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错题典型题集”。辩证地看,只有错题才能反映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因此对于七年级新生我都要求建立“错题典型题集”,收集作业、测试中做错的题目以及课外的典型题目,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建立个人纠错小档案,从而知道自己的薄弱点,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怪圈,实现由“不知”到“知之”及“固之”的过程。

3。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敢问问题,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我采用的方法是在班上先做通学生思想工作,把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与班上基础较好的学生结对子,有问题先内部解决,解决不了找老师请教。另外,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求按时完成并每周检查一次,这样学生在互助的同时可以增进友谊,还可以提高自己;除此还经常组织学生举行“找茬”小竞赛,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互提问题,相互解决。

三、提高关注,督导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

农村中学学生水平不一,纪律性相对差,课堂上要适时运用注视、临近、提问、表扬等关注方式,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听讲习惯,进而帮助学生合理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1)听清每节课的要求;(2)听明白知识引入及其形成过程;(3)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老师对重、难点的剖析;(4)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维方法的体现;(5)听懂作业及测试讲评,巩固知识。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多问几个“为什么”。(2)深思,大胆提出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

“记”是指学生做课堂笔记。(1)记笔记既要服从听课,又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解题方法和思路。(3)记小结及课后思考题。“记”是为了“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通过合理的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

(1)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做到专心、细致、字迹清楚,解题有条理,错题能及时认真订正。

(2)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能让学生学会自选、自编、互改作业,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3)养成学生对作业反思的习惯。通过对作业的反思,能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初中学习习惯培养第9篇

一、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1.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历史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3.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4.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二、严格要求,言传身教

1.严格要求,从最初开始。

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并不陌生,同时由于很多客观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他们觉得好老师就是上课能让我们轻松地抄笔记,下了课最多就是布置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考笔记,考完之后全忘记!

开学之初,我就对他们进行摸底,找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来聊天,聊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但是我发现他们中存在很大的偏差,这更让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于是,我首先从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起,先培训我的科代表,让他(她)有能力来指挥和管理学生。再通过科代表来督促全班学生的表现,主抓学习用品的摆放,坐姿、课前的复习等环节。一开始学生的反映比较激烈,他们觉得这样很辛苦,很无聊。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考评,对优胜的组进行奖励——有时甚至可以由他们提出需要的奖品。这样他们觉得有了吸引力,辛苦也就慢慢被习惯所代替;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同学的“坚决抵抗”,这时对规定的东西一定要坚决执行,对违反者一律公平对待,让他们口服心服。到今天他们都坦然地说:“习惯成自然”。

2.从小事着手,对不良习惯说“不”。

学生中有一部分过惯了在学习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觉得我只要上课不说话,抄好笔记就完成了任务,他们觉得思考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样的习惯我们当然知道是不良习惯,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对它念念不忘。这时就要教会他们说“不”。

在课下我找一些比较积极的同学聊天,聊生活,聊学习,聊心情,和他们有说有笑的,让他们觉得老师在课下也一样的可爱,同时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对那些“金口难开”的同学,我也先和他们讲道理,鼓励他们对自己负责,不要做课堂的装饰品,当然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使他们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慢慢接受并渐渐喜欢老师的提问,也就习惯了思考和参与。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