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09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

现代教育学研究显示,人的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就创新性人才的关键之一。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英国学者卡尔?波普(Karl R. Popper,1902-1994)认为创新始于问题,主张“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胡适也曾说“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问题,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清代教育学家王筠特别提出“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显然问题意识是衡量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叠加。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一个策略。

一、“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构建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效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五星教学原理”,其核心主张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激活阶段、“展示论证新知”---展示阶段、“尝试应用练习”---应用阶段和“融合贯通掌握”---整合阶段,其核心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基本程序为: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轮回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上文提到的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完成一个由“问题中心”转化的任务解决中,同时,能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序列,可以分解难度,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掌握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通过中心问题和序列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动力,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以问题为中心”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要求首先创设一个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任务,再将中心问题和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然后,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一个个解决这些序列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可以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提供台阶,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最终引向中心问题的解决。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始终要以“问题情境”为主线,课堂教学项目要围绕着“问题情境”来设计,它能起到有目的有步骤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上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促进学生的思考性逐渐增强,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反思质疑的能力。

1.挖掘内容,精心提炼问题串

“以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考验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就是设计怎样的中心问题和问题序列,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层推进直达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深度剖析教学内容,并将剖析结果转化为问题,提炼为一个中心问题和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序列问题的问题串。中心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序列问题要有利于循序渐进推进课堂教学直达中心问题化解。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送礼文化差异性分析”的问题串设计为例,首先设计一个中心问题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gift-giving?;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成序列问题,即:How is it important to give the gift? Which can be given? Which can’t be given? Should gifts be wrapped up? How do gifts be wrapped up? Are there any unique customs and what are they? Are there any unique taboos and what are they?

2.研究学生,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知识背景

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以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原动力,让问题在学生的需求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切入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进而不断缩短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问从中国文化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总结,进而引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文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周边国家、以及英语国家社会背景知识的储备来设计问题。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节日”的问题设计为例,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如:节日名称、时间、起源、庆祝形式等;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讨论他们了解的海外节日。

3.联系实际,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带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背景,学生容易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取有关的学习素材,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且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称谓”的问题设计为例,有一位名叫“林晓峰”的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你可以如何称呼他?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展开拓展性的讨论,如:如果他是你的老师,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学哥,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老板,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你的老板又帅又年轻,你能称呼他“帅哥”吗?如果你们第一次见面,你如何称呼他?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非常想知道其它文化背景下,如何称呼一个人。

4.拓展知识,鼓励学生探究相关联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达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知识,更应当刺激学生能力的构建,指导学生探究具体问题,促使他们进行深度学习,要结合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浩瀚如烟的特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外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探讨答案。例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过程里,要求学生学生完成分组作业。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3-4人一组(明确组员分工),任意选择跨文化交际中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在阅读、提问、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每组做一个5分钟左右的班级演讲,并提交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这个学习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必须在学生选题、查找资料、形成演讲稿过程中给于足够监督和指导。通过课外学习内容的探求与思考,以及运用交流技巧将研究结果向听众汇报,使学生对如何学习又来新的感悟与体会,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就感。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研究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心里、学习行为等产生持久而积极的积极影响。同时,毫无疑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必将对教师提出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对学科的较高造诣;二是,对教学理念的较高把控;三是,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因而,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一样,将教学设计当作严肃而且重要的智力创作,努力研究学科理论、研究教学理论、研究学生。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以问题为中心”去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才能真正提示学生的问题意识,乃至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学研究,2000(1)

[2] 郑晓泉.跨文化交际[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2.

[3] 武法提,黄烨敏.生成性目标导向下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3)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教学

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逐渐加强,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这也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自2007年5月以来,全国近百所大学获批为该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三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单位,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北京理工大学的MTCSOL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2年,国家汉办在旧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师认证的有关标准和中国汉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简称《新标准》。《新标准》要求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基本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每个次标准做出了详细解释。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其要求汉语教师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要求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并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1]针对以上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大纲及课程设置。除了让学生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敏感度的探究

Chen和Starosta在1997年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种人们能够积极乐观地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以便激发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使恰当有效的行为的能力。它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得以解释:自尊、自我监督、思想开放、移情、交际参与度和理性判断。在交际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自信,不仅能在交际中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感,更有利于处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压力和挫败感。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量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在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含有二十四项问题,能够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要素: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交际专注度。[2]度量表的选项分为五个程度,每一程度对应相应的分数。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答题,最后统计分数以判断其跨文化敏感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因此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北京理工大学会在该专业每届硕士生上课的第一天和课程结束的前一天进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目前,学校已接收两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两届学生调查后发现,学期初的调查结果与学期末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学期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分值最高,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分值较低,而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最低。这说明学生在学期伊始时已经有了较强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在过往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同时在交际中能专注于互动,但在交际中缺乏自信且缺乏交际愉悦感,即只是完成了跨文化交际,并没有享受其中。针对这一特点,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调整,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增加了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时间。学期末的调查显示,交际信心一项的数值上升最多,交际愉悦感其次。这说明,在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一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所提高,这能使学生尽可能靠近国际汉语教师的标准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

(一)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拥有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有更深层的含义。国际汉语教师需要有能力成功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需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批评地识读对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避免“非你即我”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即通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来实现。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呈现多模态化,因此我们交际和认知的方式也是多模态、多元的,仅仅掌握传统的识读能力已不能完成多元国际环境下的交际。新伦敦小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3],认为随着传播媒介带来的交际方式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交互运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获得意义。[4]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建构多元识读教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提高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效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是指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设计”,包括意义的主动设计和社会未来的积极设计,具体地说是可利用资源的设计、设计过程及重新设计。[5]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及改造时操练。[6]北京理工大学依据这四个要素构建了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实际操作中,明确指导是指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讲授;情景操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视频、PPT等资源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转换;批判性框定是指学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文化语境中体会的不同文化含义,深层剖析世界各文化并再输出,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改造时操练是指学生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北京理工大学按照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安排了跨文化交际课程,见表1.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1至8周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授为主,授课内容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9-14周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消化理解,从跨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不同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在课外,安排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体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过程。15至16周仍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行选取汉语教学知识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并演示。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34-02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话者之间进行的交际。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把跨文化敏感度定义为: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网络的诞生和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关注中国,中外文化的建立与交流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时代的突出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越来越凸显其在世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表达和传播文化最明显、最有效的交际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外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即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也是外语教学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以实际调查为主要方法,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调查了我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现状及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寻找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设计。(1)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2)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日常交际能力;(3)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2.问卷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设计两套不同的问卷。学生问卷包括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两个方面,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知识、对西方习俗的了解、非语言交际知识、与西方人交往中的细节、影响跨文化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跨文化交际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提高途径等方面的选择题。每个选择题有3个选项,受调查者需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项。教师问卷包括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处理等方面的选择题,教师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作答。

3.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河套学院外语系的学生及老师:英语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各20人;教师20人。男、女生比例为1∶3。受调查者的年级、性别都考虑在内,因而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目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数据收集。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要求独立完成,时间15分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

四、分析统计

1.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下表格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大体情况,揭示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的现状。从表1中看到,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西方历史与文化只是一般熟悉,而十分熟悉的只占了5%,28%的学生对此完全不熟悉。表2显示,被调查者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极少数10%的学生经常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而将近一半的学生(47%)从来没有过交流。

2.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表格从交际中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基础常识还是比较熟悉,他们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了解到日常交际当中需要注意的礼貌原则等。这些也得益于平时开设的《英美概况》、《西方文化入门》等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平时的搜集和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3.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以下表格反映了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很少重视西方文化的渗透,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疏于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而且一些基础课程,侧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语言基础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而忽视了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五、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一)利用条件,创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举办跨文化知识讲座;(2)主题文化活动;(3)自主学习;(4)鼓励社会调查。

(二)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

1.提高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要重视教师的能力培养,改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文化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强化教师的自身综合文化素质。只有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切实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注重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变传统的语言知识讲授为知识与文化并重讲授。

2.转变课堂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W密不可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只讲授语言知识的方法,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和补充。

3.重视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尽量多样化,从全方位进行文化熏陶。

六、结束语

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注重平时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多参加有关实践活动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和外教进行交流,平时多阅读英语文化方面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寻求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也应当抓住合适时机,举办各种活动,尽量为学生在校内创造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和氛围。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⒖嘉南祝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2]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3,(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李立胜.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2009,(3).

[4]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彭世勇.英语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多层面间相关系数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6).

[6]孙杰,孙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English Majors

―Taking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n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U Xue-min,Wang Fa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etao University,Bayannur,Inner Mongolia 015000,China)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4篇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地球村”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社会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文化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整合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实现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与构建,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英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提供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它最直接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直接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沟通,对于文化贸易、社会发展和进步等多方面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重点为高校培养更多跨文化交际人才,不仅仅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优化配置和繁荣发展。

二、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不清晰

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不够清晰。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在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的时候,过多地将教学目标认定为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升,但是并没有将目标细化,这就很难为后续的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由于没有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时候,也无的放矢,缺少具体操作环节地重视,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划,从而为教学效果提升创造可能。

2.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

在很多高校校园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讨论和交流,这就会很难将个人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只有依靠英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很多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过多地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由于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学习环境,这就很难让学生对英语使用环境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这对于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

很多学校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阻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对于不少学校而言,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业水平已经成为了常态,尽管也有不少课程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计入评价中去,但是这还远远不能够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素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在这种错位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指引下,很多学生将较多的精力放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提升上,而忽视了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保证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同步性,从而达到完整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路径

1.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体系的建设来说,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从而来将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去,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必须要保证课程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语言技能课程、文化类课程、心理学课程、实用英语课程、文学鉴赏课程、影视艺术、写作课程、翻译类课程、口语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第二,应该深入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重新编制,以此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学要素、文化需求、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要素来进行教材的设定和编纂,注重内容的详实性、结构的严谨性、实用性、趣味性,从而来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化的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

不断优化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潜在素质和文化涵养,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作为教师,应该将跨文化交际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为学生带来有效的学习体验。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给他们出国深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美国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从而来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思路。第二,由于跨文化交际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自学,提升个人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从而间接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教育和培养。第三,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或者社会语言学家来学校任教,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来说,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来实现。

第一,从高校校园环境出发来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比如通过高校的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双语文艺晚会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建立网络化的校园交际平台来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校园社团的方式来实现,开设与英语交际交流相关的社团,引导学生们进行参加,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国之间频繁的交流和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做出了严格地规定。加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构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校园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从而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118-123.

[3]谷小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124-125.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 薄弱环节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既要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涉外交往中,更好地适应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这是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重点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教学路径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正视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存在问题

英语教学“教”的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但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英语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够理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有些英语教师觉得,英语教学课本内容简单易懂,所含信息量少,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语言虚假和情景不实等问题产生,反映出当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表象及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交际的失误频率较高

不少学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失误,这些失误通常表现为:语言知识错误、语用技能不足、交流情景不符、交际策略不妥等。如,称呼、问候、感激、道歉、肢体语言等,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不相符合;失误率从高到低排列的项目大致是:社交规约、社会价值观、时间观、会话原则、非言语交际行为、言语行为、英语国家知识。如,在英语演讲大赛上,我们的参赛选手与外籍教师情景交流,当外籍教师对参赛选手用“How are you?”打招呼时,不少选手都会回答:“I’m fine,thanks,and you?”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回答是不符合当时情景的。

(二)有的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缺乏

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的成分严重短缺。多数学校教学评估方式的主要依据为考试,不少英语教师以应试为指挥棒,各种教学活动都围绕应试展开,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大多数的英语老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跨文化交际理论,缺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研究。与少数重点大学的英语老师相比,多数英语教师出国深造进修或者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不多,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更少,对英语文化的深度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对英语国家的宗教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导致了跨文化教育专业技能的缺乏。

(三)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参差不齐

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尤其“听、说”的能力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强,即便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不够持久,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多数学校英语课堂以大班课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口语实践机会少,学生用英语交流时语言知识错误和语用技能失误频繁。尽管一些学生经过指导和勤奋操练,口语表达可以相当流利,但是由于缺少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策略不得体,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广大英语教师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引导,确保取得实效。

(四)部分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似乎倾向于甚至热衷于关注西方的流行和时尚文化,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中国文化、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但并未得到中国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常常出现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交流质量,也大大削减、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时代人才。

二、明晰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路径设计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广大学生的参与配合,英语教师的亲力亲为,等等。但是,英语教师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设计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教学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付诸实施,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互动,确保教学效果。

(一)找准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职能定位

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英语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英语教学的最高目标不能定位于应试,而要定位于“熟练并准确应用到实践中”。所以,英语教学活动一定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利用教师自身过硬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导入英语文化知识、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知识,从容面对外来文化,有效消除交际过程中因为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

(二)激发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热情

各级教育机构必须重视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热情。一方面,要采取理论探讨、学术交流、办班培训和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及评先创优、奖勤罚庸等多种形式,调动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积极性。另一方面,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创建包含异域文化因素的课堂环境,营造一个西方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开设有关高文化语境与低文化语境差异的课程,组织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使广大学生不断丰富外国文化的背景知识,生动、具体、深刻、全面地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

(三)改进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校需要组织开展一些国际交流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较为自然真实并能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的情景,让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自己所犯的语用失误,总结特定场合所用语言的特点,真正把所学的语言用“好”、用“活”,提高流利性和得体性。学校还需要尝试开设“英美国家文化”、“英文影视赏析”、“英语演讲与口才”、“交际策略”等课程,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认识和感知中英国家的文化差异,体会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际。

(四)提升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师资素质

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各级教育机构必须强化英语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认识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时空观和词汇内涵、母语干扰及交际思维、交际礼貌、交际方式等诸多方面中存在的差异,并将文化信息融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传播英语文化,帮助学生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了解其意义。同时,还要加强语用能力修炼,注重交际策略研究,建设素质高、专业强的师资队伍,带动和教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完善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学活动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本领的重要平台。教师则是跨文化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授课事关跨文化教育成败。当前,要针对英语跨文化教课设置缺乏具体、明确和规范、统一标准的状况,把握英语教学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文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改进教学步骤

英语跨文化教育要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步骤。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学习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真实学习情景;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媒体技术及传统手段查找与学习目标有关联的各类信息;

4.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分享各自观点看法,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测试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评价结果表明意义构建不成功,就可对以上步骤适当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二)选好教学内容

英语跨文化教育初期选用的教材应重点介绍社会习俗、日常生活方式、问候、称呼、道歉等交际习俗和礼仪,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英汉词语意义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一些便于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简单语言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初期以外的教材可以涉及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和哲学等内容,教学内容主要讲授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习俗等文化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以英语为第二母语的各种文化,增强对价值观念、时空概念、解决问题方式等深层文化内容的理解,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21世纪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影像资料和信息资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讨论、协作和相互支持,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赋予学生文化和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四)增加课外实践

增加课外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非常少,要想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教师除了课堂上进行场景模拟、口头报告、演讲、辩论、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外,还要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适合学生水平、有助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任务型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聘请有出国经历的教师、专家或外籍教师开展讲座、讨论等,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强化对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ntax[M].Cambridge:MA:MIT Press,1965.

[2]Hymes D 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3]罗颖德.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贾嫦娥.用文化浸润语言.科教文汇,2010.

[6]施艳.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意识.学英语报,2010.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矫福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为百年华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9]田翠娥.谈如何把英美文化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09/2011.

[10]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日趋重要,大学生是否具备这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较高层次的劳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劳务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对人数占据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而言,该能力也绝非可有可无,特别是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涉外交际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关键。研究如何加强这一能力的培养,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已成为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培养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根据著名交际学者Gudycunst(1984)的理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同时具备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与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我国跨文化交际学者贾玉新(1997)对Gudycunst的理论作了概括与引申,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英语)为主要信息媒介,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为对象,以商业、贸易甚至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完成人际交流活动的能力。涉及国际贸易专业,还必须具有该专业中一定层次、领域内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并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

3.高职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了解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情况,我们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以问卷、面试、笔试的形式对浙江省一所高职院校行将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250名大三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受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相当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1)信息沟通能力不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技能都比较薄弱;(2)相互交往能力(interactional competence)不高,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与语言和情景的适应性感知模糊,对交往规则或语用规则(interactional rules or pragmatic rules)不甚了了;(3)不能灵活应用交际策略以避免交际中断;(4)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欠缺,既缺乏对他国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相当了解,又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受试人的国际意识不强,全球观念淡漠,不能以恢宏的眼光去看世界,跨文化交际人格不够健全。造成国贸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一些消极因素(如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外,高职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问题,过于强调工具性,忽视了人本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烈意识;(2)外语教学问题,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灵活使用英语及其非语言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缺乏考虑商务英语人才应具有的国际人文修养与本民族历史文化修养,文化陶冶过弱,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深厚;(3)缺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门课程;(4)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涉外实践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4.提升高职商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4.1改进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对于培养商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外语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根据跨文化能力构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但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复杂,因素纷繁,外语教学应择其要而攻之,先加强学生基本交际能力的培养。基本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verbal and nonverbal 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相互交往能力(interactional competence)及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e)(贾玉新,1997,480-482)。首先,在语言能力方面,要特别注重听说技能的培养。要克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尽一切可能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二,非语言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商英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德惠斯特尔曾对人们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萨莫瓦则更肯定地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155)。另一方面,由于商英学生课程繁多,不可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外语学习,要把外语学得炉火纯青、流畅自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强非语言能力的发展,以非语言能力之强补语言能力之弱不失为明智之举。第三,在文化能力方面,要注重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既要传授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要加强本民族的人文修养。在相互交往能力中,应突出语用规则的教学,特别重视会话合作原则与人际交往礼貌及面子原则和方略。最后,认知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引起外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应培养学生正确区分认知过程在交际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描写(description)、解释(interpre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因为很多人正是由于不能正确区分这三个方面而造成交际失误的。

4.2进行多渠道文化教学

文化能力,即相关的交际知识和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文化能力由五个部分组成:(1)与作业程序相关的知识;(2)获取信息的技能与方略;(3)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处理不同的情景和关系的能力;(4)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5)对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方式等有充分的知识。要提升商英学生的文化能力,除了外语课堂外,还可以利用其它渠道来进行:(1)文化讲座(lectures)。文化讲座的内容应尽量选取那些与商务活动比较相关的材料。讲座要有系统性,应由一系列不同的文化主题构成,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此外,为了避免冗长乏味,设计讲座应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且要辅之以其他方法来强化讲座内容。(2)关键事件(critical incidents)。比如通过商务活动中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典型案例,来阐明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某个方面的不同期望和表现。由于案例来自真实的交际,对学习者来说生动有趣,而且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意义,能够刺激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有利于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3)文化包(culture capsules)。即向学生讲述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某个本质差异。主题选择可非常灵活,既可以是习俗、日常语言交际或非语言交际行为,又可以是抽象的思维模式或价值系统。文化包更多地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视频和音频让学生获得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使知识更深刻地烙入学生的记忆中。(4)文化群(culture clusters)。文化群由讨论同一文化主题的若干个文化包组成。比如,可以将英美教育这一文化主题细分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等支题,每个支题可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文化包。文化群方法的采用特别有利于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5)模拟游戏(simulation games)。这是一种亲身体验式活动,旨在挑战遐想,扩大视野,促进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模拟游戏可以感受一些自己尚未经历过的情景,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这对于文化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4.3在专业课中融入文化知识

专业课比较突出工具性,强调对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人本性与人文性不够重视,往往导致过重的功利导向,以致文化陶冶过弱,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深厚,不利于学生整个素养的提升,很难达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在高职商务及其他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既能在专业课内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整个素养的提升,又能通过加强文化知识的熏陶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可以在课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诸如历史渊源、政府组织、主流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习俗、商务礼仪等;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谈判风格,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中东人的精明、欧洲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开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儒、释、道等思想与其它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语言行为、交际风格等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类型之一的商务谈判中的表现,加深对自身的文化的了解。既能提高有关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它文化,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在商务谈判的所有因素中,文化背景是最根本的,它决定了其他方面,只有了解文化背景,才能决定谈判的技巧、时机和谈判方式,才能取得交易的成功(胡文仲,1999,153)。

4.4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给高职商英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课程开设本身就突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意识得以强化。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跨文化交际课程应更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课程可以按照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跨文化意识的觉醒、跨文化知识的吸取、跨文化情感挑战的应付及跨文化技能的获得。这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是:(1)跨文化意识的觉醒是跨文化交际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2)跨文化知识的吸取是跨文化意识觉醒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3)跨文化情感挑战的应付是学习者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阶段;(4)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获得是跨文化交际学习的最终目的。课程教学目的可以通过模式化、角色训练、表演反馈和训练迁移四个步骤来实现。

4.5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可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实践性教学可分模拟性实践教学与田野式实践教学(field instruction)两类。模拟性实践教学指以虚构跨文化交际的场景来进行教学。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应围绕商务活动来设计,比如建立贸易关系,进行商务谈判等。为了凸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可以将交际活动设计成“任务包”。每个“任务包”都包括两个要素,即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交际对象涉及具体的文化类型、风俗习惯、文化禁忌、交际风格。为了使交际更有效,学生需要迅速调动自己平时学得的关于该文化的知识,调整好自己的交际行为与模式。如对该文化认识不足,比如对其最基本的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方面一无所知,就要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因特网进行了解,以避免出现文化休克。交际目的涉及交际手段,比如书面语与口语的选择,以及使用何种文体,需要使用哪些词汇与句型等。每个“任务包”中应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与目的设置若干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而学生通过各种手段逾越了那些“障碍”,就意味着通过模拟性的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成了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田野式实践性教学(其实是一种隐性教学)指的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跨文化交际机会让学生直接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比如有计划地参与学校的外事接待工作,参加当地的国际商品博览会,去涉外商务单位实习一段时间等。必须指出的是,既然将上述活动看成教学活动,就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有监控,有指导,有评价。

5.结语

提升高职商英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关系到高职商英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关系到我国较高层次的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满、人生价值的实现。在高职商英专业建设中能否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教育教学能否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否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高职院校商英专业必须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工具性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对教育的人本性予以足够的关怀,而想方设法提升高职商英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人文性与关怀人本性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Kim,Y.Y.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stems-theoretic view[A].In S.Ting-Toomey & F.Korzenny(eds.)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C].Newbury Park:Sage,1991:259-275.

[2]Gudykunst,W.B.&Ki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1992.

[3]Knapp,M.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2nd ed.Holt,Rinehart & Winston,1978.

[4]Levine,D.&Adelman,M.Beyond Language.Prentice-Hall,1982.

[5]Samovar,L.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dsworth,1981.

[6]Lange,D.L.Implication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In R.M.Paige(ed.),1999.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中国举办,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口语的新热潮。然而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主要是英语,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外语口语教学课程设计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涉及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语境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使用它的人民的文化是不可分的,学习外语不能忽视相关的文化。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dward T Hall提出了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的概念来区别不同文化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他认为在强交际环境的文化中,当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蕴涵在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强语境文化中的语言交际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并且讲究含蓄、委婉。而在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弱语境文化中的语言交际对语境的依赖度低,交际的双方多依赖明确的语言信息。Hall认为东方文化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弱交际环境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结合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探讨一下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课程设计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提出的外语能力就包括交际能力,并阐明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文化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成分,外语学习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文化学习与学习者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密切联系。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教师依旧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语言点及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在口语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教学,文化导入及其交际应用,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谈话双方产生误解,往往不是因为词汇和语法的困难,而是因为交际双方互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一种文化里被认可的语言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可能不被接受。应在英语学习中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否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下面举例说明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狗不能算是一种受人尊敬的动物,狗肉被当作美餐;看看汉字,里面带反犬旁的统统归入狗一类,并且除“狮”字外。其它都有贬义。组成的贬义词像“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等都是表示不好的。汉字里狗几乎没有什么好词。但英语里,狗猫一类动物却有很文雅的名词。美国人不食狗肉,狗被当作主人忠实的朋友、家庭成员一分子,有句谚语是Love me,love my dog,英语中很多含有dog的词语往往指一类人,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要人);watch dog(监督者)。再如“龙”dragon在汉语文化中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龙是中国历史中的图腾形象,古代传说中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自称“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指代“魔鬼”,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从嘴里喷火,会吃人。“亚洲四小龙”一词中的龙译成英语变为tigar(虎)。

二、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关注词汇和语法输入的多少,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口语教学课程设计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变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语言知识传授,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听说法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而让学生讲,但是过多的机械化的句型操练并不能解决问题。交际法使学生们从互相说提高到互相交流的实践层面,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鱼得水,交际自如。

三、网络学习策略

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及网络英语学习资源。语言与交际实践紧密结合,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网络英语资源丰富,如

http://省略(搜英语);

http://省略/index.htm英语广场;

http://省略/《英语沙龙》杂志;

http://省略.on/《英语角》杂志等。

四、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8篇

关键词: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合作

随着我国国际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迅速增加,跨国境的社会与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外国投资为我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管理模式,而这些理念、价值观与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等外在环境,所以管理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文化现象。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撞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影响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的冲撞表现为异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外来文化、管理方法与模式的本土化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另一方面,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个人心理和行为方面,不论是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合资企业,或是跨国收购与合并,都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行为模式的差异、观察问题的角度、文化价值与标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式等等,这些差异均会造成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的误解或冲突。因此,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经济合作的成功不仅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足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文化、交际和能力层面,其基础是交际和交际能力。现代交际学认为,“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能力,是指交际主体要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技巧:性格特点包括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人有效交际的愿望等;交际技巧包括处理焦虑和压力的能力、幽默感以及得体地吐露真情等。

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简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涉及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新思路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Kealey和Protheroe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试图改变人们的基本个性和特点,而是增加其社交技巧、处事技巧等,因此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是增加认知能力,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即交际和适应性;改变行为方式,实现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视学习者的需要而定,学习此类课程的目的包括: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短期出国公干、长期驻外国工作以及外交与文化贸易等。学习者的目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我国教育部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以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和对外交流的各个领域的需要。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要是在听、说、读、写课程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情感能力培养等。

(二)教师的角色与课程设计

新型的外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其身份可以是引导改变的媒介、顾问、管理员、跨文化交际者、文化导游、学习者和评估专家。在诸多角色中,引导改变的媒介是重要角色,因为教师要决定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讲授型或是经验型,泛文化还是专门文化,面授与分组讨论或是基于网络的互动模式。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ghes-Wiener认为,课程设计前,教师应该进行学习者的能力评估,包括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交际技巧等。具体来讲,设计步骤为:评估学习者需求;明确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教学目标与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学习者协商学习合同;进行培训;评估课程效果和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Gudykunst等对跨文化培训的各种方法做了研究和总结,把各种不同的方法归纳成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非文化特色试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四个门类。

我国一些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比如在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等。交际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教学重语言成分学习而轻语言实际应用的局限性,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作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重复者,而是实践的创造者。教师不仅对提供的案例非常熟悉,而且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联系已学理论,大胆进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关注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性。任务型教学法即根据具体的商务场景,设计如下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对话、讨论、报告和口头练习;进行各种情景下的会话训练,包括商贸谈判训练等等。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应该指出,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其他文化背景下主体行为的归因分析,要求学习者从异文化角度看待问题,训练所涉及的关键案例应该是假设能引起文化差异误会的案例,例如:描述有可能产生误会的情景中的关键案例;关于目标文化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问题;为同一个关键案例提供多个解释,学习者挑选最合适的一个,并检验其合理性,准许补充解释;进行同形归因,学习者用目标文化标准去分析事件,并作出合理解释。

Albert认为,构建文化敏感训练需要有效的文化信息、研究方法的专门技术、广泛的数据收集、专业文化知识、观察、写作技巧和对细微语言差异的敏感度。然而文化敏感性训练虽以移情为目的,即用其他文化看待其文化现象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同化,这里的文化敏感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意识,交际主体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才真正体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持续深入,人类社会需要经常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跨文化合作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互惠双赢正是伴随着资本与技术国际流动的必然趋势。我国国际投资与融资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冲突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需要借鉴西方先进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多,对外技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由于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经济全球化,无论对我国政府外事培训研究还是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从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者本身的专业素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匡玉梅.现代交际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 大学ESP课程 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更注重对学生就业、实用性方面的能力培养。面对很多学生学习完了英语仍有可能无法很顺利地与地域性英语使用者进行交流的情况,以及在教学中中国学生容易受到本土语言思维影响的特点,近些年来大学英语的学术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要培养我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高校课堂上对不同文化进行详细介绍的新要求,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更多地给予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不同国家文化现象的介绍,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英语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的ESP模式可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目标。

当前,进行跨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已经有很多教师在探索语言教学与大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进行具体的教学结合问题,从而形成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教学实践与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整合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的资源,融合了各自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到语言运用方面都运用了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跨文化的内容设计,需要通过这种专门用途的英语内容与理念的植入,从而很好地将本来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内容植入到学生关注的领域;或者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其他细节文化的教学等,都可以促进学习者用英语语言完成语言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自身主修学科领域的综合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中的ESP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公共英语的学生进行ESP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仅是进行跨文化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还是探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设置、综合型人才目标实现的有效尝试。当前,充分运用ESP方法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综合性的设计,还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多地给予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不同国家文化现象的介绍,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对上述方面进行足够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会本能地对一些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一些非常琐碎的语言文献细节,可能会感觉到未来用不上,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可能会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时感觉不必要研究那么细致、深入,因而致使自己学了多年英语后仍无法顺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妨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ESP模式可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需要以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笔者认为,通过研究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方面,在设计的具体内容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方面也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一般而言,双语课程不被视为语言课程,而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视野与内容设计则可以算作ESP性质的综合课程,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ESP课程体系设计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英语教师在课上、课下学习中需要组织中国语言情境下的大学生参与多种不同英语学习、练习、交流的具体情境,通过课堂上的ESP课程内容设计,课下的积极实践与多媒体的运用,实现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综合性目标。

二、如何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得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行培养:

1.应该针对我国各个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学生现状、学科、课程现状、教学模式、方法现状以及学生课下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在摸清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学生未来应该具备的综合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从而对英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课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实践性运用。

在教学中,应该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分模式作为统领全部学习、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和具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认识到教学对象、教学情况、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地针对上述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且,高校教师能够依据这些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和课堂内容设计、风格设计等。

2.高校英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非专业、专业英语的综合教学,就是让所谓的非专业学生具有专业的学习能力,拓展自己的学习思路、内容领域,让专业英语的学生具有跨文化的视野,从而最终形成学生在语言、文化与交际等三位一体的能力效果。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虽然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各类不同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具体文化学习能力为目标,但是实际的跨文化教学中,课堂只能是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在课外通过课外阅读、电影、网络等诸多媒体渠道对许多具体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吸收。但是各国英语文化都有其自身特点,如何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并且形成高效、主动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在整个学年的授课计划中列出导读或者学习指导提纲,给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明确性和指引性。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是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素,也只有通过英语课堂和课下的跨文化学习才可能得以实现。

笔者曾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吉林大学中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问题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最终了解到跨文化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和阐述形式方面存在多年的问题:教师往往更为注重的是语言教学、文本教学,没有更多地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地域文化等进行了解,从而使得很多时候学生更愿意在学习中从事其他方面、形式的学习。因而,笔者认为,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更新教材,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教材、课外阅读教材的编写,注重对英语国家不同文化内容的植入,而不仅仅是英语的语言教学。

3.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学习与语言运用情况不够理想,事实上说明了当前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很单调、很僵化。

教师的课堂英语传授情况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这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是有很大影响的。笔者认为,课堂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太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不同观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学生了解国外文化信息来源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便捷、精力情况以及海量信息的精选等。

笔者认为,不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其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对其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影响是最大的。因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应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兴趣性的教学,改变传统的认为英语学习应该是书本的、语言的情况,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彼此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辅以多媒体进行文化现象的讲解与认知,并在课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教学平台的互动。

影响教师进行跨文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教学的态度、教师对其内容的主观认识、教学方法的选择、补充教材中内容的编写与选择、教学时间分配、学生对其课程教学的兴趣或态度等等。其中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因而,教师应该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体系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模式变化、方法选择,应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充分体现出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激情。

4.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中还需要构建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体系,需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种思维、不同方位的培养,推进整个实践体系的建设。

这个体系中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内容在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英语功用与人文性以及英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具体关系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地提出一系列的课上、课外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学习的有效策略,从而帮助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逐渐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念,消除当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具体影响,树立学生进行跨文化英语学习的自觉意识,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大学教师在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中,还需要针对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跨文化综合素养以及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教学实践、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内容的比例和呈现模式等等方面的传统问题进行改革,从而达到自下而上的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大学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中对内容的多样性、学习手段的多样性的探索;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解决当前英语教学理念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学中文化内容欠缺等问题;此外还需要针对大学中英语教学环境的不足、改变学生以往受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具体针对中西文化差异、中西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深层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等,对跨文化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总之,笔者认为,跨文化视野的培养和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面向中国高校中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以及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两个不同群体。在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知识授课时,应该在第一阶段中以共核的语言和宽基础的英语知识基础为主要授课内容和活动、文化情境植入的对象,可以分两个学期修习完;第二个阶段的ESP课程设计中,需要强化专业性,进行“专门性”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更高阶的ESP课程,最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修两个学期的更高阶段的ESP课程。

参考文献

[1]贾冠杰 中国英语再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03)。

[2]吴小丽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发展,2013,(02)。

[3]陈俊 “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现状及途径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6)。

[4]贺子夜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解析[J].科技信息,2011,(11)。

[5]王克非 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J].外语界,2011,(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