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21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1篇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WWW.133229.cOM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家庭教育 问题与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3篇

一、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代农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守当地发展大规模的养殖、种植,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挣钱养家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却也致使部分农村家长过多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赚钱上,忽略了思考"如何才能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重要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管理了。

2.家庭破裂,无力给予初中生充足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离异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阴影之中。更有些父母在家庭破裂之后直接将孩子扔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照管,自己却对孩子不闻不问。家庭温暖的失去使得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的父母家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冷漠。

3."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

现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状况,但现在有钱了,就认定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反正有钱了,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行,至于读书不读书、上学不上学则都无所谓。

4.新形式的盛行使得家长无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家庭大部分逐步富裕起来;再加上通过征地拆迁获得赔偿,农村不少家庭都变得相当富裕。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不再努力工作,却经常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之中,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二、导致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的素质较差,既缺乏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狭窄、浅薄,这些都导致他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更谈不上拥有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灵活解决初中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2.农村家长受工作等的影响,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

纵然现代农民有了较多的收入渠道,但同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同,他们往往依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沉重的体力负担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有心无力,纵然想着应该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也总会因为时间、精力等不足受到严重的制约及限制。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影响

相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来说,现代农村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与落差。如,农村从整体上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大部分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更不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之中。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是发挥农村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首要前提。为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以此为平台,在借助典型家庭教育生活实例的基础之上,向初中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筹划建设家长培训班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授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家长适时播放一些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电影、焦点新闻等,还可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家长列举一些他们身边家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事例,相信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2)社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建立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室,辅助学校机构扩大有关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了解农村家长关于孩子教育困惑的同时,更多地普及一些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

2.教会农村家长科学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只单纯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科学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1)教育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

信任是社会个体支撑自我获得进一步发展、成功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收获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首先要做到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其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保证同孩子站在同等角度与地位,进而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与管理的首要前提。

(2)教育孩子自己必须做好表率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4篇

教育问题 提升 理念 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给农村带来了新的问题。党中央针对农村面临的新问题,制定了“三农”政策来加以解决,“三农”政策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村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将提升教育理念,作为对初中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等观念深入人心,知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所以,对初中生群体,所处这一特殊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提高农村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直接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以及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农村初中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1.当今农村发展趋势,是多数农民进城打工,造成农村中学教育的对象留守孩子居多

留守孩子情况比较特殊,他们心理和生理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过度阶段,在日常行为养成上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成长,内心发育会产生很多问题,对孩子的行为养成极其不利,直接影响孩子今后人生发展方向。

2.教学设施不完善,农村教育手段单一

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有限,针对农村孩子的教育手段还很局限导致,农村孩子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通过多媒体设备在日常学科教育中的应用,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培养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农村初中教育的开展十分不利。农村孩子对外界的接触和认知手段具有局限性,使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通过网络主动获取知识学习课内教学无法涉及的知识,这直接表现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二、农村初中班主任要提升教育理念

1.在思想和生活上提高理念

(1)针对初中阶段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农村初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由于当代农村的发展趋势导致多数初中阶段的孩子都变成留守儿童,所以班主任应制定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工作计划,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农村初中班主任要从日常生活管理中,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考察,分析学生心理的倾向性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及时引导、及时帮助、及时解决,真正落实并加强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

(2)农村初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关心和帮助。对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要联系学生监护人核实情况,如果困难无法依靠个人力量解决,必须连同学校共同解决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班主任应直接承担起父母的角色,走进孩子内心,强化孩子的心灵建设对提升教育质量很有帮助。日常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对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或行为,要给予正确的批评教育,以说服教育为主,严禁体罚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发生,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不能增加孩子对教育的叛逆感。

(3)农村初中班主任,无论从生活上还有思想上帮助学生,其宗旨都是为了保证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能顺利有效的展开。解决日常工作在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并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都能对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2.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理念

(1)加强班主任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除了思想上的和生活上的帮助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针对个别学习态度不认真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要进行个别谈话,通过谈话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制定解决方案。针对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必须加强说服教育工作,加深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变厌学情绪。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班主任必须分析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能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教育方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教学内容。必须落实因材施教,达到对每个人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农村初中教育的质量。

(2)农村初中班主任还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农村初中班主任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教育内容的完善,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调研,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适应学生心理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农村初中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内容的教育之外,还应增加对课外知识的普及和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从而将传统农村教育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也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迈进。

三、总结

在新形势的挑战下,必须提升农村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依靠提升农村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为今后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梦.农村教育与服务“三农”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9).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5篇

就目前而言,国内研究本课题的校本研究不多,或者停留在浅层次、某个学科的小升初教育衔接上,没有从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学生、初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小学升初中教育衔接作综合论述。

一、小学升初中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离开父母后的孤独感。

80%―90%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在学校住宿,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算成熟的心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孤独、无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由于本课题是针对荥阳市本土的学生,所以涉及住校生的问题。荥阳市目前市直初中4所,全寄宿制初中2所,另2所初中有部分住宿生;教育资源整合后,各乡镇只有1―2初中,均为住宿制管理模式。)

2.面对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个班级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很快结识新同学、新老师,进而融入新的集体。但是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能很快融入班集体。

3.对初中新的管理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初中的管理不适应,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压力,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4.来自自身的困惑。

(1)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时间的紧张。

(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

(3)来自朋友义气、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韩流小说等的诱惑。

(4)过分关注自我的外在形象。

5.其他问题。

如家庭教育的缺陷、个人心理的缺陷等。

(二)原因探究

(1)小学教育的原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3)学生自身的原因;(4)初中教育的原因;(5)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生活学习的六年中,由一年级原班教师一直带到六年级的可能性极小,并且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一个班主任带的可能性也极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小学生在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没有较好地起步,况且每位教师的素质、敬业程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要想真正解决小学升初中后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作息有规律。

5.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6.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家长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如果能够做到家校联合,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予以引导、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身可能存有不足和缺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施教。在分析原因后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初一教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1.用慈母般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可以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利用班会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班级经验学习交流,提倡优秀生多帮助潜能生,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4.在班级内建立生日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生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学生出现错误,少呵斥多引导,少批评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6.建立家长学校或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学生。

(四)社会环境有利因素的利用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6篇

一、树立科学的教材观

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观念中,他们认为教科书、计划、课标就是课程,它是既定不变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课程并不是某一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反映新教科书内容增加,难度有所加大,教法有所创新,对新教科书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不能有效完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以往我们实施单一的教材,老师把教科书当成“控制”教学的法宝,不敢增减,盲目遵循死板的教法,不敢超越创新。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材观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任务。众所周知,虽然使用新教材,但如果还是用陈旧理念指导教学,那就不可能体现新课改精神与理念。

虽然,教科书的更新会使教师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科书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但并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科书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工具。因此,我们不应只是教科书的讲解者,而应是根据孩子们的需要与教学的实际,灵活、有效地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教材作创新性使用,以达到高效使用教材的目的。

首先,要积极灵活地使用教科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对教科书要进行有效、科学的补充与删减,可以替换教学内容与活动,也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或调整教学顺序等。

其次,要以教科书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科书以单元为单位,以专题为主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专题组织教学资源的积累,同时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孩子们生活体验调查资料的积累,并有效加工,进而为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以教科书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有效整合。初中语文教科书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的性质。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已经渗透着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融合性,这样可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欲望,进而能够引导孩子们体察社会、面向世界、增强爱国意识。因此,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最后,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教材是在我们师生的学习实践、不断反思中进行的。我们应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在师生有效交流中积极开发教材,为更好地使用教科书进行有效的探索。

二、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科学的评价观需要我们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应立足于我们对孩子们的尊重之上。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与孩子们共同完成。孩子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我们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独裁者,而是孩子们的“促进者”。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师生互动,更需要孩子们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任务在于确定目标,以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孩子们,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孩子们高效学习,并且引导孩子们有效体验、合作、探究。我们要和孩子们积极展开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我们的方法指导,与孩子们一起评价。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情感体验、出现问题、学习效果等,我们都要做出积极的评价,给予我们的肯定、鼓励、赞许,激励进取,为孩子们的发展服务。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帮助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且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过程性评价真实反映孩子们的学习发展过程,让孩子们放下对考试害怕的包袱,重视过程的考评,享受学习的过程。科学有效的评价要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充分发挥评价对激励与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功效。

师评就是指教师在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与潜能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进行评价。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给孩子们提供尽量多的展示机会与平台,积极鼓励和赞许,不断挖掘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感受进步和成功、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和构建自信心。

互评是培养孩子们合作学习与交流互动能力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学会信任、诚实和公正对待自己与他人。

自评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勤于思考,积极反思,了解他们的成功与不足。通过孩子们的自评,我们能够有效掌握孩子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三、培养科学的学习观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做促进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自主学习也就是启迪和引导孩子们从“不懂”到“懂”,再到“会学”,它能够有效挖掘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作为孩子们学习促进者的关键在于怎样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使孩子们能够有效体验、观察、探究与创新,使孩子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7篇

论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面临中考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压力,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独立与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Steinberg(1993)曾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国内研究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领域,最初的研究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性格入手,探寻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1]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

1.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扩大

国内学者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对象从最初的学龄前儿童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类群体成员,填补了我国某一年龄段或特殊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空白。张春兴指出教养是指后天环境中学到的经验。儿童从家庭步入学校,到小学、中学、大学中去学习和生活,其周围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在影响他们的发展。

2.关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家庭的气氛、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等都成为研究者对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重点。

彭文涛(2007)《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父亲的教养方式对男生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在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保护等消极维度上,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多学科参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

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事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进行了纵深的研究。如曹蓉(2009)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研究表明,正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人际自立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负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有显著负相关。林春湖、刘满芬等人(2010)从医学角度对服用盐酸曲马多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显示,初中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父母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高,总体幸福感就强;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的幸福感则弱。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生家庭经济环境越来越好,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初中生面对精彩的世界,接受新知识的途径多了,自尊心及竞争意识更强了,但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了,可能出现无法正视和同学的矛盾,甚至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面对以升学为目的的考试,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国内学者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至少为8小时,以中考为指挥棒,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初中生在学校的目标。只有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才能上大学,这样孩子才叫人才。在21世纪的今天,初中生似乎又回到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时代,在升学率的要求下,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模拟、月考、期中、摸底、期末等高频的考试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紧跟考试后的是排名、按名次编排班级,在一些学校出现的“火箭班”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3.自身影响因素

初中生的性别等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原因。女孩在10.5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到12岁时达到高峰,13~13.5岁回落到较慢水平;男孩13岁时开始进入青春发育加速期,14岁达到高峰,16岁回落到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与青春发育加速期同时开始的是生殖系统的发育,我国的初中生多处在这一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让女生产生比较消极的身体意象,男生在外形上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上却未表现出成熟。心理的幼稚与生理的成熟相矛盾,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对父母、他人的依赖的矛盾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的探索

谢蓓芳等人(2008)研究表明,因父母双亡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别人处,父母一方丧偶而另一方又严重病残,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未能享受安全、温暖、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正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涂敏霞(2006)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教师情绪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言行是对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使正处在身心发展关健时期的初中生能把父母作为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在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体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时有情感上的依赖感,他们可以和父母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指导。而不是背离父母,害怕父母是知道他们“秘密”的人。在父母与初中生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应该尊重自我意识渐渐增强的初中生。父母在和孩子民主交流的过程中,把中国传统父母命令式的语气换成讨论、交流式的语气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父母应该和初中生一起成长

很多初中生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小时候吃饱、穿暖的满足感没有了,他们对父母的要求更多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势必要求父母能跟上孩子的身心发展,这样父母才是真正从“身”、“心”上对子女关心、照顾。如果学校能为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学生家长分别设立父母的成长课堂,针对每一年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指导,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指导教师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这是中国目前关注教育中忽视的一个方面。

3.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社区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健康知识等的宣传随处可见,这些宣传中如果能再增添家庭教育这一特色,让所有的父母与子女在他们生活的小环境就可以得到“心”的知识储备,或是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设立专栏,为一些初中生父母提供教育指导,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会让孩子独立、乐观、自信地站在社会面前。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8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家庭教育;误区;正确应对方法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对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意义。我担任初中班主任一职多年,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尝试对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探索。以期能借此引发更多班主任同仁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给予学生家长孩子教育方面更多、更专业的指导,共同推进初中学生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几大误区

1.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但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家长仍然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经常听到学生向我抱怨“考了高分数,父母会喜形于色,给予自己物质上的丰厚奖励;相反,假如成绩不甚理想时,等待自己的通常是铺天盖地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身体上的严厉惩罚……”这种“学”而优则“奖”“学”而差则“罚”“唯分至上”的家庭教育很明显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更不利于其日后的长远发展。

2.拔苗助长,过度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味采取“拔苗助长”这一极端的教育方式,过度追求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为孩子报了钢琴、舞蹈、奥数班等众多名目繁多的课外班,以此将孩子的假期日、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这些学生家长的初衷无可厚非,无非是想以此促进孩子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但,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他们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作为学习者的主观情感感受,是否有兴趣、是否学得吃力、困难等。这种教育方式明显违背了孩子的学习意志,不仅收获不了预期中的理想效果,还很可能产生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及作用,从而制约孩子的长远发展。

3.过度宠溺孩子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父母便把所有的爱都加倍地倾注在了他们身上。我在校期间更是亲眼目睹了家长们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学校安排学生集体劳动大扫除,部分家长怕孩子累着,自己前来帮忙打扫;学校组织体育达标测试,更有家长前来向学校求情,希望学校能免于这场测试以免孩子训练太累……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这种过度宠溺孩子的畸形教育反而是教育的悲哀,不利于孩子的快速独立与顽强成长。

二、班主任应当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与方法

1.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会正确地赏识孩子

现代社会,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人才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侧重于社会个体综合素质的考查与测量。如,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与汗水,这时,作为家长应当多多鼓励与肯定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勤奋与努力,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孩子找出学习成绩之所以上不去的原因,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这种赏识性的家庭教育会让学习受到打击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过程不断取得显著进步。

2.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之于学生、家长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帮助学生家长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家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这样才能有效扭转家长之前关于“揠苗助长”的极端想法,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在自由、宽阔的空间中展翅翱翔,实现自身富有个性的进步与发展。

3.摒弃畸形的父母之爱,给予孩子正确的爱的教育

作为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与家长经常交流与沟通的便利条件,尽量多地向学生家长宣传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彻底摒弃以往畸形的父母之爱。须知,过度的宠溺与爱护,反而不利于孩子独立个性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只有有效“放手”,才能让孩子在经历磨难与挫折之后,学会感恩,才能逐步具备适应现代竞争社会的良好素质及综合能力。这才是父母应当给予孩子的正常家庭教育。

以上仅是我个人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对现代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粗浅认识与看法,旨在于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不当之处,还望各教育同仁多多指正,以促进我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27―01

农村初中学生给教师起绰号,折射出他们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教育。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这些孩子在家中饱受溺爱,缺少良好的家庭德育养成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教育环境。笔者提出这一问题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广大同仁探讨,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质量,找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之爱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时代在农村已显现,随之而来的是全家人对孩子的疼爱、呵护,对孩子应有的批评、责备不见了,他们适当的家务不做、劳动不参加了。据调查,我校17岁以上80%的女生不会做饭、洗衣服,80%的男生没有干家务、农活的经历。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少了,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家务活、农活都是大人的事。他们主观上给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但客观上剥夺了孩子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他们为片面地提高孩子学业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言谈举止、思想变化,甚者对孩子随便骂人、说脏话的现象充耳不闻,更谈不上对孩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等良好品德的熏陶和培养。

这是典型的溺爱,它使孩子缺少了必要的劳动锻炼,缺少了独立生活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经验的锻炼机会,缺少了学会吃苦、学会努力、学会自我磨练、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事务、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殊不知通过说教把良好品质灌输给孩子是徒劳的,说教苍白无力,灌输无济于事,实践的教育才是无言的,在劳动锻炼、社会实践中社会问题的存在引起孩子的思考和思想冲突,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条件、情景和过程。这些都不存在,何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呢?

二、农村初中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现状

农村孩子出生于农民家庭,农民的小农意识,文化素质低,无可非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与之相比精神文明、文化素质的提高相对滞后。笔者在与家长交流时发现,家长从来不给孩子订阅健康的读物,家长更不读书看报。对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简单粗暴、放任自流的,粗俗语言是家长的口头禅,粗暴行为已成习惯,这使得农村初中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榜样可模仿,没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家庭氛围,他们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几乎是空白,这更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缺失,从而使得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三、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亟待提高

家庭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德育教育的升华。家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居所,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和做事,首先是从家庭获得的,因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尤其是在早期的教育中起着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现状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做到:

1. 统一认识。学校借开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坦诚沟通、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家长的认识统一到学校教育方面来,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优劣,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要培养的目标,共同制定对策,明确学校做什么,家长做什么,并要求家长和学校保持高度一致,密切联系和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实时注意学生思想变化、行为表现,定期和学校沟通,争取学校和家庭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并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