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泡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05 09:10:51

经济泡沫论文

经济泡沫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泡沫经济,其发端被认为是自广场协定签订之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但是,事实表明日元升值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在日美两国围绕汇率、利率及财政支出的外交博弈中,日本的认识偏差、战略失误以及对美国的一味妥协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是我国在应对与当年日本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时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

中国经济这些年来所面对的诸如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持续升值、经济过热不断加剧等问题与二十多年前日本经济所面对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代经济学理论在解释、预测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面缺乏可靠的工具,使得人们更多地想从历史经验中去寻找答案。这样,日本经济自广场协定后的发展轨迹便不断地为人们所提及,以期从中获取可借鉴之处,避免重蹈覆辙。可是,由于时隔二十多年,国内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并不多。论者往往如盲人摸象般各取所需,论述中掺杂了不少的曲解与误解。本文就广场协定后日美两国间的外交交涉、日元汇率及利率变化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进行探究,以期为身处复杂多变之国内外环境中的中国经济及外交决策提供借鉴,避免重蹈日本之覆辙。

一、促成日元升值而升息阶段

1985年9月22日达成的广场协定在一些日本人的眼里是继幕府开国与战后占领政策下开国之后的第三次开国。但是,这种观点是在日元大幅度升值、经济出现危机后才有的。事实上,广场协定确定的日元对美元的适度升值最初是符合日本的意愿,并且是在日本的主动要求下进行的。当时日本的态度是,通过各国政府的协同干预促使日元(马克)升值以改善日(德)美贸易不平衡的状况,防止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1985年1月17日在美国财政部举行的G5会议上,美国极不情愿地同意采取干预措施来纠正美元被高估的状况。[1]而当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英镑进一步下跌。里根政府之所以采取强势美元政策,主要是因为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必须由国外的投机资金购买美国的国债来填补。美元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机资金流向美国的国债、股票、债券及不动产,而这些资金必须兑换成美元才能进行投机。这样,就推高了美元的汇率。因此,可以说高利率、强势美元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高财政赤字。为了降低贸易赤字就必须改变美元被高估的状况,这可以有两种政策取向。一个是对内:削减美国的财政赤字,从而降低利率上升的压力,减小投机美元的动力;另一个是对外:要求外国政府进行减税、扩大内需、放松管制,以提高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从美国的进口,减少对美贸易顺差。美国政府实际上选择了第二种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害怕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1983年春起,日本财界人士便频频向美方示意,要求纠正美元被高估的状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达成的广场协定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日本的意愿。例如,在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中,时任日本大藏大臣的竹下登主动提出,“日元,我们可以接受升值10%至20%的幅度”,让与会者大跌眼镜。[2]

广场协定确定的介入方式与以往迥异。以往的干预是为了阻止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而进行的,而这次的协同干预却是为了迫使美元下跌一定的幅度,且不许回弹。美元的下跌幅度确定为10%-12.3%,干预时期为6周,规模为180亿美元。在干预资金的分配上,日、美、欧的比率大致为3:3:4,使用的货币主要为美元、日元与西德马克。[3]当时,对干预的效果谁都心中没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且与会者中除了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之外,普遍认为美元强势难改,使之贬值10%并非易事。事实上最初的干预也的确困难重重。9月24日日本第一天的干预资金就达到了10亿美元,可是也只是让日元上升了1日元,达到230日元。无奈,只得通过暗示(将促使日元升至200比1的水准)来诱导市场。这一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元一度上涨到了216日元。此时西德开始犹豫观望,不愿进一步升值,致使日元也在215一线踏足不前,盘整了三周。这让日本央行总裁澄田焦虑不安。本来日本打算下调法定利率以扩大内需,增加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的,而此时如果降息又担心美元恢复强势,前功尽弃。所以,无论如何要先让日元升值到可以放心降息的安全区域才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央行决定通过提高市场利率来加速日元升值,目标点位200日元。但是升息必定为大藏省所反对。为了显示自身的独立性,日本央行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于10月25日诱导市场利率往上攀升了0.5625%,达到7.125%。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也上升到了6.8125%。得知这一情况后美方大怒,认为日方破坏了广场协定达成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协调。而日本央行的解释是,为了使日元升值的基调确定下来才放任市场利率上升的,这是符合广场协定的精神的。当然,从惯例上讲利率的变动应该事先向美方通报。可是,一旦通报必定招致反对。因为美国最怕日美间的息差缩小,使得本来流向美国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流日本。而且美国当时为了提振经济有必要下调法定利率,如果这时日本央行加息,就会让美国想减息却减不下去。生怕一旦减息,美国国债无人购买,美元暴跌。美国虽然希望日元升值,但这是有掌控的升值,绝不是美元失去控制的暴跌。不管怎么说,日本央行的这一战术非常成功。一周后美元下跌至210日元,11月17日跌至202日元。短期利率在高位维持了50天,于12月28日日元上升至200日元后解除。在解除前,无条件隔夜拆借利率上升至8.4%。

为了使日元进一步升值,大藏省及日本央行还频频通过口头干预,暗示日元将上涨至160日元。当时美方有一个计算:在1美元兑190日元的水平上,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会减少170亿美元。而1985年的顺差大约是400亿美元,所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对日本来说,只要能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同时又不影响财政再建就行。而对美国来说难度则要大得多。因为,在为减少贸易逆差而促使美元贬值的同时,又要让填补财政赤字的财政部证券顺利卖出去。如果市场明确知道美元将大幅度贬值的话,就没有哪个国外投资者会把即将大幅升值的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了。[4]区区息差收益将远远弥补不了汇率的巨大损失。所以,贬值必须隐蔽地进行。降息是最好的贬值手段,同时美国当时必须降息的另一大原因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国家债台高筑,连利息都支付不起了。如果不降息,会导致美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增大,引发金融恐慌。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只能走钢丝般小心翼翼地促使美元贬值。为避免市场对美元失去信心,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少动手,让日本为自己火中取栗。

二、恐惧日元升值而降息阶段

在汇率问题告一段落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利率了。为了能够在日元降息的同时不使美元出现反弹,大藏大臣竹下登进行口头干预,暗示日元还将升值。这一招很有效,日元很快突破了200日元的大关,从201日元涨至195日元。于是,日本央行放心大胆地把法定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5%。自广场协定达成过去了4个多月,美元对日元贬值了20%左右。但是,日美贸易的不平衡非但没有消解,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在1986年2月3日跌破了190日元,2月14日又逼近180日元的关口。这时,日本产业界开始担心日元的过度升值会导致经济出现下滑,要求进一步降息的呼声更加强烈。日本央行开始考虑第二次降息,一致同意若美元跌破180日元关口就降息。就在这时,美国财长贝克发表谈话,暗示美国欢迎美元进一步下跌。于是,美元轻松跌破180日元关口,并且没有止跌的迹象。本来日本预计当美元跌破180日元时美国会出面干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美联储反倒决定降息。为避免息差缩小导致美元进一步下跌,日本央行率先于3月7日降息至4.0%,一天后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至7.0%。结果美元还是跌跌不休,3月17日跌至175日元,日元创下战后最高值。日元暴涨使得降息效果大打折扣,迫使日本央行不得不考虑第三次降息。

当时日本方面有个统计,当1美元兑200日元时,13个出口行业出现赤字;超过190日元时,连汽车、计算机等行业也亏损了。而眼下超过了180日元,产业界的恐慌可想而知。由于面临大选,对自民党来说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成了燃眉之急。于是,日本要求美国合作把汇率维持在180日元一线,却遭到美方的冷落。4月18、19日两天美日各降息50个基点,分别达到6.5%与3.5%。美元还是一路下跌,日本国内一片恐慌。为避免美元无休止地下跌,日本央行在短期内三次下调利率,可是每次下调反而招致日元的进一步上涨。个中原因在于随着法定利率的下调,企业把从出口中赚取的利润不再存入银行,而是转用于外汇投机。另一方面,银行因为宽松的银根而持有大量的货币,短期内也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于是也把富余的资金用到外汇投机上去了。1986年3月东京外汇市场上一天的交易额就高达480亿美元,几乎快赶上纽约市场585亿美元的交易额了。1985年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为616亿美元,外汇储备为279亿美元。这两个数字当时都被认为是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可是与外汇市场的交易金额相比则显得小巫见大巫。美国在日本央行第三次降息后不久又开始压日本降息,遭到了日本央行的抵制。可是面临大选的自民党,以及期望通过汇率及金融调整来扩大内需、减少贸易顺差的大藏省却与美国相呼应,要求央行第四次降息。7月10日,美国在没有日本配合的情况下单独降息50个基点后,继续给日本施加降息压力。而日本央行总裁澄田在向中曾根首相汇报时称:“银根已足够宽松,东京中心区域的地价上涨已开始出现向地方上蔓延的迹象。更进一步的放松银根恐怕弊大于利。……降息已接近极限,这次如果继续陪着美国一起降的话,以后再要降息就会缺乏空间,万一经济出现问题时就没有有效的金融手段可用了。”在阻止日元升值的过程中,日本央行向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1986年4月21日为了死守170日元大关,一天就买入了15亿美元,等于向市场投放了等量的日元基础货币。同时,随着美元的不断降息,由于害怕日美间息差的不断缩小导致日元暴涨,日本央行迫不得已地降息,金融政策为日元汇率所挟持。10月3日日本央行副行长三重野在参院预算委员会上作证时说:“现在不是降息的时候。目前货币供应量增加,有潜在的通胀萌芽,就好像处于干柴之上。修正贸易不平衡固然重要,但是若因此引发通胀,那什么都没了。”这便是日本经济在泡沫形成之初央行提出的有名的“干柴”说的出处。然而,形势比人强,10月30日日本央行突然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3.0%。这次降息依然是迫于美方的压力。美国当时要求日本既要增加预算、扩大内需,又要降息。可是日本只是降了息,在补充预算上耍了些花头。三万六千亿日元的补充预算只不过是把下一年度预算的一部分提前拿过来而已,而1987年度的预算实际上是个紧缩预算。这让美国财长贝克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发表了放任美元继续下跌的言论。此时日本政府只能孤军奋战,不惜代价地入市干预。为死守158日元,1月9、10、11日连续三天的干预金额都超过了10亿美元。为干预准备的“外汇资金证券”的发行额1987年度达到了16万亿日元,比1986年度扩大了3万亿。当时政府规定的日元纸币发行限额是26.8万亿日元,可见数额之巨。当时具体投入的干预资金不详,但是,从外汇储备的增加额上可略窥大概。1987年第一季度的外汇储备增加了约161亿美元,而在没有干预的1986年的第四季度只增加了7.83亿美元,其差额可大致认定为干预所致。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阻挡日元的升势。1月19日日元冲破150大关,一度触及149日元的点位。

在日美的外交博弈中,美国总体上处于强势地位,处处压日本,迫使日本只能时不时地耍些小花招来应付美国。究其原因,除了因为战后日本在政治、军事上始终从属于美国外,还因为在双边贸易中日本是大量顺差的一方,而贸易顺差又似乎是得了便宜,必须给对方以补偿才行。这样,日本在对美交涉中潜在地认为自己“理亏”,所以,往往是美国压一压,日本就退一退,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实,就日美贸易摩擦问题来看,更多的责任应在美国身上。可是,由于日本国内对这一问题始终存在着错误的认识,[5]所以不能理直气壮地与美国交涉。而这是外交斗争之大忌。

三、卢浮宫协定与黑色星期一

很显然,没有美国的配合,日本自身是无法阻挡日元升值的步伐的。因为降息最合美国的胃口,所以日本把再次降息作为一张要求美国配合的牌来打。从理论上来说,降息可以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同时对缓减本币升值压力也有好处。而美国此时也担心美元贬值过快会影响到预定于2月初进行的10年及30年期国债的招标,于是建议召开G7来共同商讨对策。2月21、22日两天在位于卢浮宫的法国财政部举行了由7国财长参加的会议,商讨稳定汇率的问题。投桃报李,日本央行在美国公开宣布召开这一会议的同时宣布第五次降息,把法定利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的2.5%(于23日起执行)。这一利率水平结果维持了2年零3个月,被公认为是造成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日本央行的这一政策失误在泡沫破灭后便不断地被人所诟病。超低利率的实行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1987年2月的货币供应量同比上涨了三倍,但这还只是泡沫经济的开始。卢浮宫会议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经过讨价还价,对日本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发表的声明中写入了“(各国)为使汇率稳定在当前的水平范围而紧密合作”这句话。可是没过多久,3月中旬公布的美国1986年的贸易收支赤字继续扩大,达到了1478.8亿美元,外债为2635.64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元持续下跌已一年有余,可是贸易赤字却不见缩小,债务更是倍增,这让市场对美元失去了信心,开始试探卢浮宫协定的强度。事实上,美国、西德等国虽然在日本的一再要求下在会议公报里写入了稳定汇率的字句,但是并不太在意美元的进一步下跌,只要跌势不是太猛就行。当市场慢慢参透这点后,很快冲破了日本央行的防线,4月27日触及137日元的高点。整个4月份日本央行的干预金额高达102亿美元,相当于1986年全年干预资金的三分之一。美国同期也花费了39.64亿美元进行干预,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顺利完成5月上旬的国债招标。

美国在与日本的交涉中不仅一再要求日本降息,而且还要求日本减税、扩大预算。在法定利率降到2.5%之后,虽然美国还是不断要求日本降息,但是日本再也没有答应。但在扩大预算方面,5月末日本出台了6万亿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其实,这时的日本经济已经从日元升值的恐慌中缓过劲来,不需要再出台什么扩大开支的经济对策了。所以,这一举措也被学界认为是助长泡沫经济的一大败笔。

至此,日元升值总算告一段落。7月8日,时隔三个半月之后日元又回复到150日元一线,国内景气的好转也愈加鲜明。这时日本央行内部开始考虑加息的问题。加息总比减息难:除了政府和财界不欢迎加息外,还有来自美国的压力。可是,1987年8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飙升到了两万六千点的新高(1986年春是一万三千点,翻了一番),地价也不断高涨,只有加息才能抑制资产泡沫的不断扩大。由于资产价格的上涨都不计入CPI,加上日元升值导致进口品价格下跌,消费者物价指数波澜不惊,批发物价指数甚至还出现了下降。因此,日本央行的加息计划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随后发生的股市“黑色星期一”,使得加息计划最终没能付诸实施,错过了抑制泡沫的时机。可是,9月4日美国却在新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为抑制通胀时隔3年零5个月后加息50个基点。西德也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加了息。这让美国财长贝克大为光火,一怒之下在10月17日CNN的采访中说出了“如果西德不答应协调降息的话,就不得不对我们迄今达成的协定进行修正”这样的话。这一发言像一颗重磅炸弹,让市场担心卢浮宫协定以来好不容易维持的美日德三国的协调体制崩溃,导致美元暴跌。当时因为美元贬值招致的汇率损失,仅日本的7家人寿保险公司就达到了1.7万亿日元。据估算,随着日元的加速升值,1986年的汇率损失接近4万亿日元,1987年为6万多亿日元,1988年更是高达9万亿日元。[6]为避免美元暴跌导致汇率损失,外国投资者开始争相抛售美元资产,结果就出现了1月19日(星期一)的美国股市大暴跌。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下跌了508美元,跌幅达26%,史称“黑色星期一”。暴跌迅速蔓延到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各大金融市场。暴跌的发生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贝克的轻率言论无疑是导火索。之后,贝克收回了问题言论,加上格林斯潘的及时应对,暴跌没有演变成大的金融风暴。但是,日本央行的加息议题也因此被无限期地搁置了下来。经过股市的巨大波动之后,市场对美元开始失去了信心。10月28日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出现了全面下跌。29日,日本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短期金融市场注入了2千亿日元的资金,意图是下调市场实际利率以扩大日美间的息差,阻止美元下跌。1987年的货币供应量(M2+CD)从8%增长至12%。其中,基础货币的增长率从1986年的5%上升至1987年的15%。[7]这对于经济增长率5%左右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过高了。为阻止日元升值而急剧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是促成泡沫经济的又一大原因。即便如此,美元依然下跌,但已接近尾声。1987年12月31日美元跌至122日元,之后继续下跌,1988年1月4日一度跌至120.45日元后触底回升。日元在1988年11月25日重新到达过120日元这一水平,但是直到泡沫经济破灭为止没有跌破过120日元的大关,与广场协定前相比差不多上涨了一倍。

四、结语

经济泡沫论文第2篇

要弄清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泡沫经济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最终股票价格暴跌,导致泡沫破灭,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2)地价飞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地价暴跌,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二、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三、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1、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根本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高潮”。

2、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

(1)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3)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四、辩证地看待当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这不是凭印象可以判别的,而是必须按照实际数据科学地进行评价。

衡量房地产市场形势必须树立一些基本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适应度;其次要看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再次,要看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其走势。只有抓住了这些基本标准,才能进行正确判别。

以上述基本标准来衡量,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主流是处于持续发展的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统计局的2002年1~6月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汇总资料,已登记的商品房预售面积1230.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9.9%,批准的预售面积(1138.86万平方米)与实际预售面积之比为1∶1.08,实际预售面积略大于批准预售面积。已登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大大超过商品房竣工面积(468.51万平方米)。不少优质楼盘,出现少有的排队购房现象。前几年累积的空置房逐步消化,大幅减少。住宅市场旺盛的需求,拉动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繁荣的局面。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2002年1~6月,已登记的存量房买卖面积达到811.23万平方米,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日渐接近增量房交易,部分区内存量房产交易量已超过增量房交易量。预示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与20世纪90年代初那种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的情况不同,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比较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定位,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说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投资扩张。2002年1~6月的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355.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5.3%,预计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这对拉动投资需求,平衡供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有益的。

(4)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基本合理。2001年上海的房价上升了8%左右,2002年上半年上涨了5.8%。从其成因来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楼盘品质提高、环境改善,成本推进型上升: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转换形成的需求收入弹性促进型上升;三是商品房阶段性、暂时性供不应求的需求拉动型上升。2001年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9%,而房价的增幅仍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房价稳中有升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它恰恰是房地产业景气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常人们喜欢用“冷”和“热”来形容房地产市场状态,这种通俗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提法应当用繁荣还是衰退,即景气度来表示。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的佳境状态,如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角度看,则是繁荣阶段的高峰期,笔者预测还会延续二三年时间。那种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扣上“泡沫经济”的帽子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经济泡沫论文第3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经济泡沫论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成因;表现形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简析经济泡沫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逐渐出现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市场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阶段自由化、价值化、国际化已体现的极为明显,经济泡沫伴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经济泡沫的产生有着不可预见性,且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从社会和约束机制上分析金融泡沫,其主要是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出现[1]。金融泡沫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过高的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性。

一般情况下,将由于局部投机所引起的资产市场价格与资产内在价值相背离的部分称作经济泡沫,其实质是某特定资产发生了价格膨胀,与此同时,相对宽松的经济监管政策也使得该传导机制使经济泡沫向全局经济泡沫逐渐转变。对于以上定义在这里进行详细解读:首先,局部的经济泡沫是引发全局性泡沫经济的前提,正是由于虚假的市场需求导致局部经济泡沫的产生,与此同时,虚假需求的价格信号也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就说明了虚假需求是导致经济泡沫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有,局部经济泡沫的出现或者经济泡沫展现出逐渐增多的特征并不能够说明此时国家已经处于经济泡沫之中,经济泡沫要想转变为泡沫经济还需要特定的传导机制,相关经济部门如果在此时没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的失误,那么局部经济泡沫也不会转变成为全局的泡沫经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平时所讲的泡沫经济在本质上讲其实是经济的虚假繁荣现象,这里所讲的虚假繁荣现象是在 泡沫经济时期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被很大程度的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中存在着较多的虚假成分,但是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是不可能较长时间存在下去的,其不实在的特性本质会导致其最终破灭,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剩余资本稳固增加,投机资本的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不仅如此,伴随着固定资本的老化,折旧会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折旧的总规模随着固定资产的规模的扩大而越来越大,因此,当总投资出现萎缩或“被萎缩”时,一个国家的净投资也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局部”的经济现象;后者反映的是“全局”的经济现象,不可混为一谈。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资产规模的增大使得资产泡沫的规模显的相对较小,较小规模的经济泡沫暂时还不会崩溃,相反,相对较大的经济泡沫则会随时崩溃,使原本良好的经济形式急转直下,其结果就是大量的就职者以及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前文已经提过,资产泡沫是经济泡沫的本质根源,其使得资产的原始价值在投机资本的助力下急速上涨,急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是资产增量(A)超出净投资增量(Ni)部分的异常增值。而资产价格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有形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或固定资产价格)以及金融资产价格(如股票、期货、债券价格等),而经济泡沫的增长与固定资产价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一致[3]。

二、当今形式我国经济泡沫的基本特征

下面分别举出现阶段我国经济泡沫的具体特征,首先我国的资产泡沫率从资产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的角度来讲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其次我国经济泡沫的增长速率比资产增长速率以及净投资的增长速率低很多,我国资产泡沫的年增量相对于同期净投资规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再次,我国资产泡沫现阶段并没有比较明显的缩减,最后,资产泡沫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财政赤字消费所推动的,而资产泡沫量的增加从一定角度上讲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所引起的[4]。

三、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如今形式下,只要一提起经济泡沫,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对经济极其有害的,但从一定层面上讲,经济泡沫对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有利的作用,经济泡沫会使资本变得越开越集中,市场竞争也会随之不断加剧,这就会使经济逐渐发达,而筹集资金方式的多样化会使企业不断的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股份公司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制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得国有企业本身的老旧制度不断更新,这就极大的加快了资本的运行效率,资本运行效率的提升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如土地市场中,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出可以将集中的资金进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这就间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企业间的竞争,适度的经济泡沫催生的优胜劣汰也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5],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适度的经济泡沫对社会经济是有好处的,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经济泡沫也存在着一些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等消极成分,民对最资产价格的担心会随着资产泡沫的增大而增大,这样就会使得对涨价的预期推起和加速下一轮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资产价格的增长会使经济泡沫的增速越来越快,这也加速了泡沫的崩溃;所谓的投机心理会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而膨胀,这会加剧资本向投机市场的转移,进一步打击实体经济;在当前国情下,如果资产泡沫一旦崩溃,我国国内的投资信心会遭受极大的打击,使投资者的心理阴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卷入恶性循环;最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泡沫的崩溃如果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一旦诱发“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会引爆经济危机。因此。在研究经济泡沫时,也应该重视其极的、不利的一面。从整体上看,经济泡沫利大于弊,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经济泡沫的利与弊,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泡沫的积极方面,活跃经济,加速经济增长,也要抑制经济泡沫的消极方面,避免经济泡沫的过度膨胀形成泡沫经济,使得经济虚假繁荣,危害社会经济发的展。

四、结语

对待经济泡沫问题要辩证分析,既要认识到经济泡沫积极的一面也要防范其消极面,经济泡沫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泡沫化程度,若不针对这种经济泡沫问题加以合理控制,整个金融经济体系的发展就会被这种经济泡沫所垄断,这对于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将经济泡沫置于一个可控范围内,利用积极的一面促进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正新.关于泡沫经济及其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2002.

[2]熊良俊.泡沫经济释义及相关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1998.

[3]陈世渊.金融泡沫理论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1.

经济泡沫论文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64-04

引文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自2003年进入了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阶段。2003年人民银行为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并防范金融风险,了有关紧缩放贷的新规定。同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两项文件实质上都是着重于如何促进中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调控局部地区的过热问题,严重一些就是房地产局部泡沫问题。政策的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激烈争论。各方争论焦点包括了房地产泡沫存在与否以及新政策的取向和效应。本文中将对泡沫争论的不同观点、各方所提出的泡沫产生的机理以及消解泡沫的策略进行综述。

一、泡沫概念的界定

首先在文章的开始要理清什么是泡沫,什么是泡沫经济,这样房地产泡沫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什么是泡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撰写的“泡沫”辞条中写道:“在编写本辞条时,理论界尚未达成泡沫的一致同意的定义;至于它是否可能发生,也没有一致的看法。”[1] 可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严格的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者乔纳丹・泰纳鲍姆认为,世界经济的架构是倒金字塔,下面是实物资本,上层是金融衍生物及虚拟资本,泡沫是虚拟资本缺乏实物资本的保证而过度膨胀的结果。泡沫是对经济中出现的虚假繁荣现象的形象描述,它由资产价格异常膨胀,严重偏离真实价值而产生,又由于缺乏实物资本的支撑,最终以价格暴跌告终。泡沫引起连锁反应,引起金融危机。

曹振良对泡沫的定义和解释为,泡沫实质上是一种价格运动现象。对其简单的定义为:泡沫是由投机导致的资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持续上涨。泡沫又称为价格泡沫、资产泡沫、投机泡沫或资产价格泡沫。泡沫有以下两重涵义:泡沫是资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持续急剧上涨的过程或状态;泡沫是资产价格高于由市场基础决定的合理价格的部分[2]。

王子明认为,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可以定义为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水平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这种偏移的数学期望可以作为泡沫的度量。导致价格泡沫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与预期相关联的过度投机行为、幼稚投机者的交易行为、规范失灵、诈骗行为和道德风险等都可能成为导致泡沫现象的原因。一般来说,在投机性泡沫发生时,价格往往会突然攀升,价格的攀升趋势可能会使市场产生进一步价格上升的预期,并且吸引新的买主,形成自我实现的正反馈过程。当泡沫被市场发现,就会产生和原来相反的预期,出现使市场价格回归理论价格的动力,价格可能迅速而急剧地下降,导致泡沫的破灭[3]。

包宗华认为,泡沫是一种价格远离价值的经济现象。根据泡沫产生的程度和后果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泡沫经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投机,表现是价格若干倍的狂涨,远远的离开价值,但这种高价只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则破裂,每一个泡沫经济事件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第二类是一般性的泡沫,可称为经济泡沫,比较普遍产生,它也会带来大幅度的涨价但上涨和下降幅度较小,不会有泡沫经济的“破裂”和“狂跌”现象,并且对调节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4]。

二、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

事实上,对于目前市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仍然是众说纷纭,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而另一种认为不存在泡沫,可能存在局部过热。

1.“泡沫论”持有者

谢国忠指出,在这次经济繁荣中,大多数的利润都来自于房地产行业,资本收益依赖于房地产需求的高增和房价的高企。在建的房地产项目总量的市场价值大约相当于GDP总额的30%。所有数据都表明,目前的市场已经处于严重的过度扩展状态[5]。当在一个泡沫破裂之前,它都会保持扩张势头。1995年,当美元见底的时候,泰国曼谷的“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下跌的房价使外国投机热钱撤离。上海与十年前的曼谷很类似,很可能步其后尘。而泡沫破裂的时间取决与外来资金 [6]。

易宪容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存在与否的争论就在于把住房需要与住房需求混为一谈。无论从消费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国内住房市场的热销仅是以往“存量需求”的释放,而不是潜在需求真正地转化为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一味地提升房地产的价格只能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7]。

宋德林认为,房地产是最终消费品,跟资本市场有很大的不同,房地产的基本价值已到位,在炒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任何新的价值,炒房就是投机。按照经济学原理,商品价格和价值背离很大叫做泡沫。上海的房价两年翻了两倍,这就是泡沫[8]。

王小广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正处在“泡沫化”自我强化的过程。房地产的繁荣是非理性的,房价的上涨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购买力水平相适应的,持续地脱离就是泡沫,就是“非理性”。衡量居民住房购买力的主要指标是房价收入比,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多年在10倍以上,有的高达15倍,过高的房价收入比说明目前房价严重高估,泡沫化严重,同时也说明靠房价上涨支撑的房地产需求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购买力的瓶颈迟早会到来[9]。

尹中立认为,不能用一般的市场均衡理论去解释和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和现象。房地产市场具有投资品市场的特征,简单的概括投资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就是“追涨杀跌”,按照股票市场的经典投资理论为“牛市中,股价有自我强化和复制的功能”。房地产市场繁荣阶段的特征就是价格上涨,需求增加,空置率下降,此阶段也是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阶段,市场景气度高,人们对前景盲目乐观,但此时市场形式会随时出现逆转[10]。

2.“非泡沫论”持有者

包宗华则指出,许多文章的作者把泡沫现象包含的内容扩大化,除“价格涨的过快”,还有“房地产发展过热”、“房地产投资增长过速”、“房地产规模过大”、“住房空置率过大”、“房价收入比过高”、“房地产结构性矛盾突出”、“房地产利润过高”等等,都归结为泡沫现象。如果硬要把这些内容归入泡沫现象,必定会造成理论上、实施政策措施上的混乱。包先生结论为:第一,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时期,一般不会出现全国性房地产萧条或破裂的问题。第二,中国有日本当年相同的国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条件,又有比日本年平均价格低和政府已经予以调控的不同条件,而且国民经济不仅没有萧条而且在继续繁荣发展。因此不可能出现全国性的房价破裂问题。第三,少数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甚至20%,但时间都没有超过三年,即使出现了经济泡沫的苗头或经济泡沫,但没成为泡沫经济,即使外国专家抨击的上海也没有泡沫经济[11]。

顾云昌认为,全国房价是平稳、正常的上扬,不存在资产价格的虚涨。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是房价涨幅的2倍,居民的购房能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沪杭的泡沫大约处于中小泡沫的程度,并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房价的平稳或稍有回落,泡沫会慢慢消融,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 [12]。

刘韬认为,日本三十多年平均每年上涨超过10%,其中超过30%有两次,这也成为其产生泡沫经济的原因。因此参考日本房地产发展历史,中国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无论从时间还是涨幅方面都不具备产生泡沫经济的条件。统观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都会发现真实需求和实际供给的结构失衡问题,即使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了房地产过热或结构性的过剩现象也不能判断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13]。

文林锋认为,局部地区房地产需求的旺盛与房价的上涨并不意味着就是泡沫,主要是一些原来房地产发展滞后的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业的迅速崛起的表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并不能单纯以房价的涨跌来衡量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泡沫,而应该看价格和价值的相互关系。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释放的购买能力,新建房屋品质的提高,居民改善居住水平的愿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增人口和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个人收入的增加等成为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增加,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导致土地供给量与住房需求量的矛盾加大,土地取得成本的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土地价格逐年上升;建材涨价和建筑工人工资水平的增加使成本加大;住房档次和品质的提升提高了商品房的价值。国外资本进入房地产业,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部分地区的投资过热的主体为民营企业,投资主体的性质决定了其投资的理性[14]。

三、房地产价格高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机理分析

易宪容认为,政府信贷政策的误导越来越成为房地产需求扩张和膨胀的主流的原因,银行超低利率及银行资金的易获得性,使民众住房需求出现了虚假繁荣,使得北京、上海个人住房持有率大大的高于法国、德国和美国。没有把房价的变化作为宏观调控的风向标,国内投资在高位运行的状况是无法改进的[15]。

王小广认为,造成房地产日益“泡沫化”的原因相当的复杂。第一是体制方面的原因,政府存在过度投资的冲动,地方政府把房地产作为筹集公共投资资金的“聚宝盆”;另外的体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制度来防止房地产泡沫。第二个房地产持续的过热的原因是给不动产赋予了过多的投资属性,再加上开发商对消费者的误导,引发房价过度上涨,房地产虚热。土地政策宽松和价格低廉,获得土地上获得了政府的过度刺激;房地产消费信贷风险空置意识薄弱,允许了具有投机性的政策的存在[9]。

宋德林认为,房地产泡沫是一个体制问题。房地产80%的资金来自银行,商业银行有着支持房地产发展的巨大作用,由于商业银行处于规模发展时期便会出现总行给分行的指标是超常规的,而这些指标是和职位结合的;并且银行干部为任期制,缺乏无限期责任的追究;这种情况导致银行放贷审查时,会采取一些权衡之策。银行在支持时很卖力,但调控时乏力[16]。

厉以宁认为,中国房地产的确是有问题,但主要是结构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占房地产价格40%的土地价格的上升而上升的,再加上土地批量有限。所以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不是泡沫造成的,而是供求决定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利率调整和土地批量调整同等重要,并且调控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的手中: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时多批土地,反之则少批[17]。

刘福坦把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商品房价格过高;另一类表现为供求结构不对称。但产生的根源是一个,即房地产商品化、资本化过程中要素和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出现了重大失误。现行房地产流通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矛盾转化态势、产权结构严重背离[18]。

丰雷、朱勇、谢经荣从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这样一个特征出发,对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如果仅限于从投机、预期、非理性和虚拟资本理论等角度进行,将会出现偏差。土地投机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政府失败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土地供应的双轨制,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过度干预和干预失灵,以及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推动了土地投机等“市场因素”在地产泡沫形成机制中直接发生作用。而权力寻租和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则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中起了推动作用[19]。

四、消解房地产泡沫的方法

随着新政策的出台不同的学者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和防范、消解房地产泡沫的策略。

易宪容提出政府应该通过调整银行利率和银行信贷来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因为房价是通过房地产供求关系变化来调整的,只有这样的措施才能使国内房地产新政走向明确化,否则微观的调整并不能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如果中央银行能够逐渐让国内利率市场化,让市场的利率逐渐进入一个上升周期,那么已经形成的国内房地产泡沫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解。

王小广认为,首先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向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减少对房地产消费的刺激。刺激住宅消费的政策要转向“适度的紧缩”,政府要把发展经济的主要精力从房地产上转向工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其次要加强对房地产的金融和土地调控,可以适时地采取结构性升息措施,抑制泡沫的继续发展;二是采取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增加中低档住宅的供给。第三是建立抑制房地产“泡沫化”的长效机制,取消预售政策,征收房地产税,新房住满一年以后才准上市,以抑制住房的过度投机行为[9、20]。

沈悦认为,中国政府选择一些政策工具的组合来调控房地产价格:通过央行控制的利率和再贴现工具;通过一些监管政策如准备金、资本要求,以及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管制,帮助抵御房地产相关信贷供应流动性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冲击;通过逆景气循环的财政政策,消除私人部门的超量消费或者消费不足,进而影响总产出和私人部门的消费;通过选择性的税收变化降低或提高资产交易的实际税收回报。但调控政策出台时间应十分慎重[21]。

谢百三、王巍认为,轻易捅破房地产泡沫并非明智之举,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控制整顿银行信贷资金。银行信贷资金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一个不可或缺因素,也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限制信贷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银行风险的关键。二是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三是积极推进部分地区的廉价房建设,以寻求供需平衡,让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缓慢上升,才是释放和化解风险的良策[22]。

文林锋认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关键是调整供求关系,增加供给,控制需求,即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的住宅供给,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投机炒作行为,把扰乱市场等不合理的需求排斥在外 [23]。

参考文献:

[1]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volⅠ,p.281.

[2] 曹振良,高晓慧.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子明.泡沫与泡沫经济――非均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包宗华.“泡沫”争论与2005年房地产形势[J].城乡建设,2005,(1).

[5] 谢国忠.中国房地产还能兴多久[J].金融经济,2004,(11).

[6] 谢国忠.上海房地产有可能步曼谷后尘[J].金融经济,2005(4).

[7] 易宪容.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存在与否之争[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8] 林.房地产泡沫是一个体制问题[J].中国新闻周刊,2005,(4).

[9] 王小广.抑制房地产“泡沫化”[J].中国金融,2005,(4).

[10] 尹中立.空置率下降并不能说明房地产市场没有泡沫[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2).

[11] 包宗华.“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论”的“破裂”――论泡沫破裂论“破裂”后的2005年房地产形式[J].城市开发,2005,(1).

[12] 顾云昌.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没有多少泡沫[J].住宅科技,2005,(2).

[13] 刘韬.辨析房地产泡沫[J].市场研究,2005,(6).

[14] 文林锋.对当前和未来房地产形式的认识[J].房地产市场,2005,(1).

[15] 易宪容.21世纪经济报道,2005-06-08.

[16] 林.房地产泡沫是一个体制问题[J].中国新闻周刊,2005,(4).

[17] 厉以宁.经济泡沫不等于泡沫经济[J].当代经理人,2005,(1).

[18] 刘福坦.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根源在于流通体制[J].城乡建设,2003,(4).

[19] 丰雷,朱勇,谢经荣.中国地产泡沫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10).

[20] 唐敏.房贷新政挤压房地产泡沫[J].金融信息参考,2005,(5).

[21] 沈锐.对中国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判断与政策建议[J].中国房地信息,2005,(7).

[22] 谢百三,王巍.对房地产降温不可鲁莽[J].金融信息参考,2005,(5).

[23] 文林锋,杨玉珍.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房价过快上涨――长三角房地产热点城市调研报告[J].房地产市场,2005,(5).

经济泡沫论文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泡沫经济;预警;防治;系统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房地产业的大起大落,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 社会 物价总体水平下降,但我国房地产业却呈现出强势运行的趋势,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高速增长,房地产价格逆势上扬,是什么因素导致房地产投资与销售增长速度之快、房价增长幅度之大呢?因为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人们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关心。房地产泡沫 问题 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最具争议的焦点问题。政府也开始出台相应的调控政策,预防房地产过热。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加上对其投资或投机行为又受到“预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的论断难免有失偏颇。如何 科学 地对房地产泡沫进行检验和测度,如何建立一个房地产的参照价格体系,如何预警与防治房地产泡沫,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膨胀与结束

(一)房地产泡沫的定义

泡沫是指实际价格脱离 理论 价格。房地产泡沫是指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即土地和房屋价格极高,与其使用价值不符,偏离了理论价格,虽然账面上价值增长很高,但实际上很难得到实现,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三)房地产泡沫的分类

房地产泡沫从房地产业的构成角度可分为以下四类: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分的供给增长属于虚涨,也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将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中国某经济监测中心的一份 研究 报告指出, 目前 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1.14亿平方米,个别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超过10%。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四)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膨胀与结束

房地产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一种资产商品。在这种市场上,价格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且,这种预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性质。这就是说,房价越是上涨,就有越多的人由于价格上涨的预期而入市抢购。而抢购又会使价格进一步上涨和预期增强。因此,只要有足够的人入市购买,在源源不断的货币流入的支撑之下,很快就会出现“大牛市”。但是,气泡不可能一直膨胀下去。在过高的价位上,一旦房价止升回跌,很快就会加速下行,导致房市崩盘。 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会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泡沫,泡沫虽是经济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泡沫经济的结束方式往往是和经济的承受能力相关联的,同一规模的泡沫在不同的经济中会对经济产生不同的潜在影响。惠州市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惠州持续了近十年的经济萧条,巨大的银行呆帐、坏账,经济增长停滞,大量的社会失业等。实际泡沫以破灭结束的表现方式也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1997年7月以前,美国与东亚各国,虽然同样存在着泡沫经济,但其反应则完全不同。东南亚国家股市盘子很小,经济承受能力差,经济泡沫对他们的冲击相当大,可美国经济泡沫虽然膨胀的厉害,但美国经济规模大、基础好,游资的冲击虽曾使美国股市短期波动,但并未引起泡沫破灭,并能继续带动投资、消费和经济持续增长。

二、房地产泡沫的预警与防治

(一)房地产泡沫的预警

房地产 经济 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涨幅不大、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这些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 发展 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但如果房地产泡沫过于膨胀的话,造成虚假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及虚假的经济繁荣则是不利的。房地产泡沫预警的目的就在于要量化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膨胀程度,首先要测度房地产是否出现了泡沫,然后根据实际经济的承受能力找出房地产泡沫的临界点,一旦泡沫接近或者超过这个临界点,就发出泡沫预警信号。

我们建议选用几个指标来测度房地产泡沫,分别是房价收入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房屋空置率、房地产单位价格增长率、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率等五个指标。

(二)房地产泡沫的防治

为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应该逐步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国有土地的管理力度,要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土地投放量,在土地市场化出让方式中,要增加公开招标出让土地的方式,让开发商有足够时间进行理性的 分析 和判断

2.加强对土地价格的监管和调控,保持国有土地买卖市场的稳定,有效地控制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

3.继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加强政府的市场调节职能,完善法制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抑制土地投机和土地闲置,完善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引入外资,加强行业监管;

4.积极发展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随着住房公积金规模的扩大以及愈来愈多的公积金投入到个人住房消费中来,住房公积金在区域经济中对房地产经济的调节作用非常明显,住房公积金对防止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起到一种止泡剂的作用,可更好地促进区域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5.建立有效的房地产泡沫的测度、预警及防治系统,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体系来反映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并给出警示,促使政府及地产公司等及时采取措施。

【 参考 文献 】 [2]肖建月.需求主导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 影响 及政策启示[J].市场 研究 ,2005,(8).

[3]张丽英.对房地产泡沫的几点思考[J].宁波党校学报,2005,(4).

[4]徐礼伯.试析“房地产泡沫”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经济泡沫论文第7篇

自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以来,资产泡沫事件时有发生且影响深远,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提出一个资产泡沫动态变化模型,并探讨中国防控资产泡沫的必要性,并前文基础上讨论笔者对于资产泡沫防控以及相关政策的看法

资产泡沫 行为金融 动态模型

一、引言

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资产泡沫事件是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之后则有法国密西西比泡沫(1917~1720)和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720),近代则有1923~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事件,也是最早有记载的房地产泡沫事件,20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和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等等此起彼伏。这些泡沫过程是极为相似的,资产价格猛涨,形势一片大好,之后突然暴跌,资产价格大幅跳水,很多个体和企业的财富缩水,不良贷款增多,处理不当则诱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历了“失去的20年”。此外泡沫增长过程中,会不断促进过量投资,这意味着本该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因为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不断流向泡沫行业,产业升级和创新被耽误,刘宪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泡沫经济严重损害日本创新能力,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更是延续至今。

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旦泡沫产生且不断扩大,则会影响结构升级的进程,随着我国股市前段时间的猛涨猛跌,房地产价格暴涨,如何应对资产泡沫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2016年12月14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防控资产泡沫更是成为工作重点,本文就资产泡沫进行探究,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动态经济学模型,探究泡沫变化过程。

二、资产泡沫定义与泡沫过程

首先是关于资产泡沫定义问题,尽管大多数的学者和实务界人士都承认存在泡沫事件,但目前资产泡沫尚没有令人满意的严格定义。金德尔伯格认为泡沫一般是指资产价格突然上涨,并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吸引新的买主,当资产的价格远超过资产的实际价值时,就产生泡沫,超出资产实际价值的部分就是泡沫。三木谷良一认为,泡沫经济指资产的价格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暴涨然后暴跌。P者认为资产泡沫意味着资产价格完全脱离真实价值,在人们非理性心理偏差作用下,进入因为上涨―受追捧―上涨的正反馈循环,且资产价格到达一定高位后极易因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向消极预期进入下跌循环,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行为金融学中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过度自信,证实偏差和羊群效应就是其中的三种。过度自信会使投资者过分信赖自己得到的“小道”信息。证实偏差指的是:一旦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预期,人们会不再关注那些与该预期相违背的新信息。羊群行为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情况下,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多依赖舆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拒绝羊群行为则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对于整个市场而言,上述心理偏差所导致群体产生一致,促使资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换句话说促进泡沫的增长并加剧泡沫破灭。本文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建立动态模型。

模型假定:

市场上存在一种难以判断真实价值的资产,价格为Pt,期初价格为P0;

市场上存在这样的预期:当滞后n期的价格变化率超过一定比率A,此时的价格变化就会被人们解读为自己不知道的利好或利空消息,从而刺激市场大部分人,使市场上的人们产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一定有原因,趋势即将继续”的非理性预期,并在之后的上涨或下跌趋势中不断证实自己的想法(证实偏差)产生羊群行为,Pt‘是t时刻价格的变化率,此后的预期与Pt的变化率密切相关,价格的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人们的盲目预期。

αβ>0可知,这是一个发散过程,如果没有相应政策实施,价格会形成正反馈越涨越高,形成泡沫。

第三阶段,因为价格过高引起供求变化,或者引起政府重视实施相关措施等,价格发生下挫,如果刺激适当,使得滞后n期的价格变化率回到A以下,则市场预期回归冷静(μ=0),则可以实现温和减少泡沫,经济软着陆;若多因素相加刺激过猛则市场预期掉头,由上涨正反馈通道直转暴跌,形成价格下降的正反馈,即泡沫破灭经济硬着陆。

三、结论

从上述模型第三阶段可知,如果资产泡沫已经发生,最好的政策调控是适度引导投资,使得市场回归理性预期,如果调节过猛就会直接转向下降通道,日本直接刺破泡沫的过程以及对经济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可印证这一点。

我国抑制资产泡沫政策方面,2010年的“国十条”,2011年的“新国八条”2013年各大城市出台的限购令,这些政策都没能挡住房价上涨的势头;2016年银监会等四部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限制房地产企业借助外部融资到土地市场拿地,住建部等七部委下发首付贷禁令等等,很多人认为这些政策也仅起到了暂时效果,不过笔者以为这些政策整体起到了释放信号的作用,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保持政策连贯性,同时注意政策力度;另一方面规范金融业,将资金引导至新兴发展企业,方能防控泡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健.近代西欧历史上的泡沫事件及其经济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

[2]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06-114.

[3]张晓蓉.资产价格泡沫\[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2.

[4]刘宪.非生产性资产泡沫与日本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3).

[5]黄晓京.中国应吸取日本泡沫经济哪些教训――写在“前川报告”发表30年之际\[J\].开放导报,2016(4).

[6]黄秀华.从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反思资产泡沫的金融风险\[J\].生产力研究,2011(8).

[7]证券时报网快讯http:///2016/1216/12982387.shtml.

经济泡沫论文第8篇

关键词:泡沫;泡沫经济;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03-03

泡沫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例如历史上著名的16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17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1929年美股泡沫、20世纪末的日本泡沫以及美国最近发生的次贷危机,都是典型的泡沫经济现象。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泡沫经济”时代,随后进入“失去十年”的经济停滞期,尽管日本多次采取超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经济并没有真正走出泡沫破裂的阴影。

一、西方经济学视野中泡沫经济生产的机理

西方经济学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泡沫及泡沫经济。理解泡沫经济的核心是要理解泡沫本身的内在含义,金德尔伯格认为,泡沫可以不严格地定义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陡然上升。开始的价格上升产生进一步价格预期,并且吸引新的买主――投机者一般感兴趣的是来自资产买卖的利润,而不是它的使用或产生盈利的能力。这个价格上升通常跟随着导致金融危机的预期逆转和价格的陡然下降。

根据金德尔伯格的泡沫定义,可以看出界定泡沫主要有三种特质:一是强调资产价格连续陡然上升并随之突然下降的过程;二是强调导致价格发生巨大变化是因为投机者对资产预期发生变化而不是基于该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者它具有盈利能力;三是根据其他学者的描述,泡沫还具有自我生成和自我确信的特性。也就是说,泡沫具备一个具有生成、扩张以及破灭的自动机制。

西方经济学针对泡沫的解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经济学理性的角度来解释泡沫,一种解释则通过非理性角度来解释泡沫。就理性角度来解释泡沫而言,这种解释是以“有效市场”假设为前提,提出了理性泡沫(the theory of rational bubbles)说,这种解释认为理和理性预期是前提,金融价格除了包含基础价值外,还包含偏离基础价值的理性泡沫的成分,这些理性泡沫并非资产错误定价,而是反映了未来的收益。

理性泡沫的产生机制有内生和外生两种:一种是投资者对泡沫进行投资而非对基础价值进行投资,原因是泡沫也可以带来收益,所以能够吸引一大批投资者介入;另一种是内在因素,例如投资者对股利未来收益的预期也会吸引投资者介入从而产生泡沫。虽然这种理性泡沫可以解释一些资产价格短期偏离现象,但由于条件苛刻,例如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认知能力问题,投资者的预期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这就不是理性能够解释的范围。

但人类社会往往需要解释那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管理不可管理的事件。另一种解释看到了人类的理性限制,认为人类不仅具有理性的一面,还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凯恩斯较早发现人具有非理性的一面,他称之为“动物精神”,即人的投资冲动依赖于自然本能,后来这种动物精神被不断拓展,发现这种“动物精神”具有躁动性和恐慌性的特性。DeLong等人认为,受到噪音或者伪信号的干扰会导致投资者的非理。同时,投资者过度依赖历史价格的变化、公开信息以及过度自信都会导致投资者采取非理性的行为。当代著名的金融学家罗伯特・席勒的解释是投资者的从众行为会导致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价格上涨导和财富效应诱使新的投资者和资金不断投入,新投入的资金又推动价格上涨,但这种正反馈是有限度的,最终导致负反馈循环,价格突然下跌,泡沫就此破裂。

总之,泡沫的生成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可以通过理解释的泡沫:一定的泡沫也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往往会引导投资者介入,投资者对资产的未来收益投资也会吸引投资者成为泡沫的推动者;另一种解释是投资者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心理情绪等驱动,产生盲动行为,导致泡沫产生。当这些泡沫扩展到整个资产市场,就会产生资产泡沫,但资产有泡沫不一定会产生泡沫经济,当资产泡沫影响到整个经济领域才会产生泡沫经济,也就说,随着投机预期的继续强化,某种资产泡沫继续扩张,超过了整个经济系统所能承受的压力,便产生了泡沫经济。

二、资本逻辑与泡沫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泡沫产生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有价证券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只是有价证券索取权证书的价格变动,实质是重新分割剩余价值,而不是创造剩余价值。

无论是泡沫内生论还是外生论,都是基于对泡沫经济直接原因进行剖析,马克思对泡沫经济批判可谓入木三分,“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价证券的增值是幻想的。以股票为例,马克思认为:“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只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它的市场价值取决于索取权大小、可靠程度以及预期决定的,这种“市场价值”只是一种幻想,一旦货币市场紧张,利息率提高,大量的证券投入获取货币,就会出现价格跌落,但在危机中贬值的证券又变成货币集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价值增倍的想法被马克思看成是“纯粹幻想的怪物”。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这种“幻想的怪物”不断被强化,似乎资本不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环节就能自动增值,而且金融资本家还积极推动这种自动增值的怪物不断推进,最终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内,直到经济体系不能再承受,经济泡沫破裂,经济危机爆发。

马克思反复强调有价证券只是现实资本的复制本,它只是代表一种所有权的证书,同时也是对未来剩余价值的索取权益。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只是对剩余价值的一种分割权,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它却是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种所有权证书跌落而造成的盈亏,具有集聚功能,“越来越成为赌博的结果”,“赌博已经取代劳动,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本来的方法,并且也取代了直接的暴力。”这类人的资本积累可以不按照现实的资本积累方式进行积累,而且从现实中攫取了很大的一部分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超常规积累。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的逻辑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最大化的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当然,由于参与资本运动主体很多,如何在不同的职能资本之间分割剩余价值,也会存在激烈竞争;二是最大化的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当资本所有者获得了剩余价值,资本家要有韦伯意义上“禁欲”精神,将剩余价值投入到再生产循环,而不是用来消费,从而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张。这两种都是单个资本的积累,而第三种逻辑可以通过兼并以及信用杠杆的方式进行快速扩张,虚拟资本的扩张就是这种逻辑,这种逻辑带有赌博性质,但它却采取了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随着公众对有价证券的投资,这种隐蔽的掠夺不仅仅是资本家之间的剩余价值分割,还掠夺了工资、租金等收入,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向大资本集聚,从而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正是由于虚拟资本自我增值的幻想,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每隔一定时间就会爆发一次危机,这些危机的功能不仅是使得幻想的泡沫被挤掉,而且通过索取权的变更导致资本的集中,增加了大资本的赌博心理和操纵市场的能力,从而加速这种爆发周期。

三、泡沫经济生成机制及其危害

泡沫经济产生的深刻根源是虚拟资本不断重新分割剩余价值以及其它收入,它采取资本自动增值的幻想形式重新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资本目的是获得自身的增值,它所依附的资产或者说标的物多种多样,表现为该资产的资本化的过程。

泡沫经济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形:在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条件下,泡沫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以及它会带来预期的利息收入;在人的行为并非理性的条件下,也会导致泡沫的产生,即投资者可能受到信号干扰、认知能力有限、或过度依赖历史价格和公开的信息以及过于自信。

泡沫生成的机制是一种正反馈与负反馈互相循环的过程,即资产价格变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介入继续推高资产价格,直到无法一直持续下,价格下跌。无法继续进行正反馈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资金是有限的,历史条件也是一定的,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可能会提前嗅到泡沫破裂的危险从而跳出这种正反馈循环。

泡沫经济是这种资产泡沫不断扩大,财富效应不断显现,诱使大量的投资者介入,最终扩散到整个经济领域,生成了泡沫经济,而社会大众的盲从跟风,使得整体经济承受不了沉重压力,从而导致整个经济泡沫的破裂。

尽管一定的泡沫会对经济有一定促进作用,泡沫意味着资本对未来乐观情绪和扩张倾向,但泡沫经济无论是生成过程还是破裂的危害也非常巨大。

一是它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大量资金配置到无效的市场中去,而不是配置到最需要的产业中去,它带来的国民经济增长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一旦破裂则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经济萧条。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有价证券只是代表所有权证书的索取权,它的价格涨跌并不产生实际的价值,尽管虚拟资本是“虚拟”,但却会导致现实资本配置无效率,也成为一些人攫取现实资本的杠杆,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泡沫经济破裂往往会导致所谓经济奇迹的终结,也往往会结束一个霸主统治时代,例如元朝末年纸币超发导致整个元朝政权覆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使得日本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时代;最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克林顿政府倡导的“美国梦”幻灭,甚至有可能结束美国在全球各个领域的霸权统治。

二是泡沫经济具有财富分配效应,扩大贫富两极分化。假设泡沫不破裂,会导致没有参与者失去财富增值的机会,从而增加了二者的财富分化程度,例如房价上涨导致那些没有买房者与买房者财富差距很大;泡沫经济破裂更会导致财富的集中,一部分投资者成为资本巨头,另一部分投资者变成穷光蛋,这种集中会扩大居民的财富分化程度。

三是金融市场赚钱比实业赚钱快,被称之为“快钱”,这种赚钱模式会增加国民赌性而厌恶劳动。这种赌博替代了劳动,增加了人们的赌性,从而导致真实价值创造减少,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劳而获”的风气,从而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是社会可能因为泡沫经济的破裂而变得不可控,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泡沫经济破裂会产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会增加失业,增加财政负担,从而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处理不好则很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 Tsutsui W M,Mazzotta S.The Bubble Economy and the Lost Decade:Learning from the Japanese Economic Experience[J].Journal of

Global Initiatives:Policy,Pedagogy,Perspective,2015,(1):6.

[2] De Long J B,Shleifer A,Summers L H,et al.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703-738.

[3] Diba B T,Grossman H I.Explosive rational bubbles in stock pr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520-530.

[4] 葛新权.泡沫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 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EB/OL].新浪财经,2011-01-04.

[6] 希勒.非理性繁荣: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经济泡沫论文第9篇

关键词:理论价格法;理论房价;实际房价;房地产泡沫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37-03

近几年来,广东省茂名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住宅房价不断攀升。在房地产业已经成为茂名市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情况下,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关乎茂名市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对茂名市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程度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运用“理论价格法”首先计算出茂名市房地产2008—2011年每年的理论房价,再与房地产的现实房价相比较,科学地实证测度茂名市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达到的程度。试图为茂名市政府监督部门在对房地产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有关指标变化持续监测的条件下,能够从中得到有关房地产业总体经济运行态势和局部特征变化的准确判断,以对其今后走势作出正确的预期与评价,从而尽可能地提前采取监督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行业经济的持续良好运行,同时尽量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不良态势或事件的发生。

一、房地产泡沫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泡沫,如何看待和理解泡沫?国际上对泡沫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某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陡然涨价,使人们形成远期价格将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主。这些买主中,大多属于只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资产本身的使用价值不感兴趣的投机者。但是,资产价格上升通常伴随着预期的反向变化并带来价格的暴跌,最终导致资产泡沫的破灭。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和适当的投资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在经济繁荣期,房价飞涨成泡沫景气,但到达顶峰状态后,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房价大跌,泡沫也随之破灭 [1]。

房地产作为泡沫的载体,通常具有稀缺性、不可移动性和唯一性等特点,而且不太容易在短期内达到市场的供需平衡。因此,很容易成为投机者进行投机的对象。由此,房地产成了最为常见的一种泡沫载体,房地产泡沫也成为了我们经常会遭遇的一种泡沫。

二、理论价格法

一个广泛的对房地产泡沫定义的经济学解释是房地产实际价格对其理论价值的偏离。毫无疑问,求出一项房地产的理论价格,再与其现实价格相比较,即可知道其实际价格中是否蕴涵泡沫。理论价格法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推算出房地产理论价格,然后同市场实际价格相比较来衡量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有多大程度泡沫的一种方法。根据推算房地产理论价格的思路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收益还原价值角度来找出价格泡沫,很多日本学者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衡量了日本房地产泡沫,如日本学者野口悠纪雄和中尾宏。第二类是从市场供需因素的角度出发,通过用影响市场供需的变量,如房价、建筑成本、税后抵押贷款利率、就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这些变量来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来求出市场均衡时的住宅价格的理论值或者求出理论房价变动率,再和实际价格或实际价格变动率比较之后,便可以得出泡沫程度的结果,应用这类方法以西方学者居多。本文将采用第二类方法对茂名市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研究。

房地产泡沫程度可以采用泡沫度系数来衡量,泡沫度系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2]:

泡沫度系数B=

当泡沫度系数B>1时,说明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泡沫成分;当泡沫度系数B≤1时,说明房地产市场无泡沫,房地产市场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上述公式中的实际价格从历年统计资料可以很容易获得。理论房价的计算公式为:理论房价=上年房价×(1+理论房价增长率B0),而理论房价增长率B0可以用相关因素的变动率乘以各自的系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理论房价增长率B 0 =c1d1+c2d2+c3d3+…+cidi

其中,d为相应因素的变动率,具体可以包括GDP、失业率、抵押贷款利率、CPI、房价、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的变动率。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深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本文拟选取抵押贷款利率的变动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率来计算理论房价的增长率,分别表示为d1、d2、d3,于是理论房价增长率的公式可表示为:B 0 =

c1d1+c2d2+c3d3。

在将上述模型应用到对茂名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测度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计算出模型中的系数c1、c2、c3。

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完善,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相比更加理性和规范,因此,可以用美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稳定时期的相关数据来计算模型中的系数。本文借用美国房地产1996—2002年(次贷危机出现在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模型中的系数c1、c2、c3。假设在1996—2002年间美国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泡沫,那么其理论房价就等于实际房价,实际房价的增长率就等于理论房价的增长率。

根据表1选取1999—2001年的数据计算出相关因素的变动率(如表2所示):

把表2的相应数据代入理论房价增长率公式B 0 =c1d1+

c2d2+c3d3,组成一个线性方程组如下:

5.89=-2.56 c1+2.29 c2+4.23 c3

3.23=-9.21 c1+1.56 c2+5.14 c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