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班级建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25 15:37:06

班级建设论文

班级建设论文第1篇

一、调查与分析

1.目前师生与生生关系关于师生、生生关系的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除了室友,你经常与班里其他同学交流吗?”有36%答“经常”,有28%答“有时”,还有24%答“很少”,这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关于“同学之间关系现状”的调查,有46%认为很融洽,有20%感觉关系一般,有23%认为关系不太好,有11%根本对班级同学漠不关心,这种现状不容乐观;关于“你与班主任关系”的调查,有30%选“尊敬”,有33%选“喜欢”,有29%选“一般”,显然师生、生生关系不和谐、不融洽的现象比较突出。

2.班干部选拔与培养情况这里设计了两道题:“你班中的班干部产生方式是哪一种?”有35%班级采用竞选制,有50%班级仍是班主任任命;“你的班级由谁管理?”有46%由班干部管理,有33%由班主任管理,只有21%由学生自己管理,看来还有不少班主任不愿放手。

3.班风与学风情况班风、学风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设计了6道题:“你认为自己班级的班风属于下列哪一种?”有24%认为班级充满了和谐与竞争向上的氛围,有34%认为“团结友爱”,有32%认为“安静、有秩序”,有10%认为“人心涣散”;“你对你们班目前的学风评价”,有33%答“很好”,有36%答“较好”,有约1/3认为一般;“你班团组织工作状况如何?”认为“能团结协作、基本协作、不能协作”的各占1/3;“你认为班级自习纪律现状如何?”答案中本班级均“有管理者”,但选“能很好管理”的只是1/3多一点,有38%认为班干管理者能力不强、管理无法,有26%认为管理混乱;“关于班级卫生状况”,30%答“很好”,36%答一般,24%答“保洁不好”;关于“班级对你学习的影响”,有31%反映管理过严,有24%反映学业负担重,有25%反映班风、学风对自己有影响。

4.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你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有34%答“归属感”,看来不少学生已经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有33%答“学习氛围”,这是学习型学生的答案;“你所在班级凝聚力如何?”有44%答“一般”,只有28%认为很好,更有24%认为“很差”,看来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对本班级的热爱程度如何?”有26%答“很热爱”,有35%认为无所谓,看来班级精神远没有形成。

5.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对于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调查,我们设计了六道题:“你觉得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哪一种?”有45%认为是“积极作用”,还有32%认为“没什么作用”,有23%认为起消极作用;关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途径”,有41%认为要靠全班同学的力量自主实施,有25%认为那是班干部的事,有34%认为要加以强制实施,班主任应加强优秀班级文化的传播;关于“你所在班级的获奖情况”,调查的三个班,有一个班不曾获过任何荣誉;谈到“班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占56%,还有30%表示有些希望;“你对你的班级或对你分管的工作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有56%“非常有”,有42%“有一点”;“你给班级或他人承诺的事是否一定尽力办到?”有79%表示一定办到,有21%表示尽力办。通过这六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较为薄弱。

6.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设计了四道题:关于“班级开展文体活动的次数及学生的态度”,有1/3班级经常组织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少,只有25%热情高涨,偶尔组织的情况高达42%;在调查“部分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理由”时,选“活动质量不高,同学们不愿意参与”的占29%,说明学生中的三种意识几乎都是1/3左右,应该提高活动质量;关于“一个班级是否应积极开展活动”时,有68%同意,可见已达广泛共识;关于“班级活动开展方式”时,有34%认为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只有1/4认为学生担任主角,还有28%认为“老师在唱独角戏”。看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落实起来,老师还有诸多不放心。

7.简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调查设计一道简答题:如果你想对班主任、班干部、班级管理提些意见或建议,请写出来。对班主任的建议大致有:要理解我们,我们已长大;不要体罚,要相互尊重;多举办一些活动;教室办一个图书角;等等。对班干部的建议有:多数挺满意的;有责任心,但方法要改变;学习委员不称职等。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有:举办一次艺术节,经常调位有利于眼睛健康,班貌布置应当定期更换,黑板报最好按小组出版……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很认真,体现了对班级的关心。

二、结论与建议

1.构建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与生生关系调查显示,多数班主任已经与学生初步构建了平等、民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但也有部分班主任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明显的代沟,这势必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2.班级需要形成充满正气的集体舆论与集体凝聚力学生普遍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归属感,这足以说明学生已认可班级是自己的班级、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但目前班级凝聚力还不够强,所以在下一阶段实验中,班主任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增强集体舆论导向和班级凝聚力,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应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协作,增进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班级建设论文第2篇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理念与灵魂。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简单地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笔者结合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探索班级文化的内涵、作用以及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的途径,旨在体现交流与借鉴之功效。现阐述如下: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文化都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班级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班级集体运转过程中创造的有关成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总和。

从班级的物质文化看,它主要是班级集体所占有使用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客观的学习、生活环境。它是班级文化中的表层形式,是其他层次文化的存在基础。如班级中的电视、墙报、图书角、多媒体等一切物质形式的教育措施。

从班级的制度文化看,它包含着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结构。它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有制约着精神文化,处于中间层。而最高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则是班级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关的学习、文艺、体育、卫生等的文化活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文化综合。特别是班级的思想观念文化,如班集体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等,构成了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以上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班级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具体中则是班级集体成员的态度、行为和风格。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一经创造形成,又反过来对学生的行为起凝聚、激发、引导和控制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作用具体表现为:

1、创造共识环境

一个班级能否造就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班级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如何,靠班主任的强制性命令与指挥是无法达到的,它必须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老师的期望、同学的激励,把学生的荣誉与班级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学习与工作。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和巩固,又呼唤学生强烈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使班级内部产生出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刻苦进取的良好风气。这样一种氛围胜过任何强制命令和指挥,将学生的被动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2、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人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事业心和成功欲。班级文化恰是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事业心、成功欲转化为学生共同追求的具体的班级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精神支柱与动力,并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将作为个体的学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可以利用这种聚合作用,为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从而建立班级内部激励动力机制。

3、引导规范行为

班级如同一个社会群体,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的形成,单凭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是难以完全凑效的,必须凭借一种信念,经过潜移默化之后,在学生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发生,即可得到响应,并能迅速地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无形的规范,形成有效的“软约束”。它能削弱由强制性“硬”约束所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从而使班级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的关系。

4、塑造班级形象

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定势后,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会体现在班级外在的形象和风貌上。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找到了依托并得到了最终的落实。

从建设班级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把班级学生群体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若干事件的堆砌,必须深切地了解学生共同生活的班级环境(包括目标导向、行为规范、组织制度等的班级文化),了解他们在这个班内部的发展规律,通过班级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一种“和谐、上进”的心理氛围,帮助和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二、建设积极班级文化的途径

无论从班级文化的作用来看,还是从班级建设的需要来看,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关键是通过什么途径,从何处着手开展?近年来,笔者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设置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风气,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作为班主任,心中应有十分明晰的“蓝图”:从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好三年工作计划,且每一阶段又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以利于操作和实践。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奋斗目标的设置,对形成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开学初,向全体学生提出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确立个人和集体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结合校训和班级实际,明确提出自己的班训:“今日新星,明日精英”,作为学生长远目标与准则。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一定时期的班级现状,确立短期目标,并设计班级标语和口号。(班主任工作 )如当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或成绩处于低谷时,我们的口号是“一份耕耘,有时未必一份收获,但长期耕耘,则必有收获”;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们设置了“用你行动的彩笔绘出班级的灿烂,用班级的光辉引你走向美好”等等标语;面对学生的骄傲情绪和忽视学科学习基本功的现象,我们提出了“我们所知的很小很小,我们未知的很大很大”、“学习的最大敌人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已知的知识,应该夯实基础,踏实前进,等等。

这些目标性很明确的标语和口号,其精神一旦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就大为改观。这些班级口号,作为班级和学生的奋斗目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和引导,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时最终实现“成人成才”的大目标。

2、实行制度管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和重要保障,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班级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的基础上,以民主讨论的方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每个学期初,共同讨论起草《班级公约》,提出共同遵守的几条制度和原则(每个学期各有侧重),而这些制度必须是可落实的、可操作的,并能具体量化为指标,易于学生遵循和检测,并进而落实为自觉的行动。同时,在班级中建立监督机制——检查委员会,以保证制度的正确落实。因此,有了这些制度和指标,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交给班委和学生们去评判、督促,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其次,班级组织结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必须着力调整完善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其中,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人人参与管理,是班级内部结构调整的核心。在推行班委竞选制之外,我在所带班级中还推行了班务公开制、值周班长制和值日班长制。同时在班委的协调和带动下,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充分展示和锻炼每位学生的组织管理才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班级中的积极负责态度,在管理他人中学会管理自己,在为集体和他人的服务中学会负责和互相协作。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3、实行民主教育管理

以情境激发或讨论型主题班会来实行民主教育管理,即指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德育要求,设计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互相辩论,开展活动,统一思想,逐渐形成正确观点,从而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如: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现象严重。我开展了“我该花多少零用钱?怎样花?”的主题班会,并且邀请家长参与,请家长现身说法,谈自己工作(赚钱)养家的艰辛、责任和体会,使学生深受教育。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从此,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大为减少。又譬如,一段时间自己要外出开会,时间较长,于是我们开展了“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设置了各种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模拟和表演班主任不在时自己的表现,最后集体评议,扬优去劣,使学生经受了一次行为视范的洗礼,较好地实现了自律教育。我们还开展了“废纸、环境、我”、“朋友、朋友”、“寸草心”、“心怀感激”等情境主题班会,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体现民主教育精神的主题班会,素材新颖多样,从实际生活出发,针对性强,避免了老师空洞的说教,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性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活动和讨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4、优化班级心理气氛

班级是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把老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微型社会。它由两类基本的人际关系构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开放性平等式的师生关系,随时发现并表扬赞赏学生中存在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荣誉意识和自信能力。我们采用了个别谈心、班会、书信、周记等形式,加强师生交流,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暂时遇到的困难,疏导学生一时的困惑,允许学生行为的反复,在不断的反复和督促其改进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谐的生生关系,是每个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在班级集体中,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尊重、互助互爱,培养起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的个性品质和善于谦让的人际协调能力。在学生遇到人际矛盾时,从指导学生解决人际冲突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人手,探索养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比如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明白一些道理,或者通过心理辅导课,让学生从知、情、意诸方面得到如何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教益。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他人。

5、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同学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班级舆论起着一种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通过肯定和否定,鼓励和制止,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纠正错误行为,在班级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成员表现出努力向上、争取先进的积极态度,使班级呈现蓬勃的朝气。

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最丰富生动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评、讨论,能有力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教育效果特别好。同时,通过班级内部的考核评比的激励机制,督促、鼓励学生不断上进,“见贤思齐”。这些考核评比必须全方位地涵盖德、智、体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校每学年配合德育和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和倡导良好的班级舆论的最佳契机,因此,每次活动做好活动前的动员、活动时的组织、活动后的点评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在班级中还开展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包括: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竞赛、象征性赛跑、“未来之星”、学科擂台、单项先进评比等项内容,比较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在各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从而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同时,由值日班长每天一小结,值周班长每周一大结,每月一阶段考核,及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创建健康文明的班级舆论,造就“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貌。

6、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电视、投影等教学设施,张贴在四周墙壁上的标语,学习园地、用于评比竞赛的各种图表、班级公约和班务栏等,以及班级集体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等。

班级建设论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现代意识

[作者简介]李俊(1978-),男,山东烟台人,青岛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春虎(1979-),男,山东费县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青岛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70-02

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可以说是高校德育工作一个重点。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与突破口。“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①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将会为和谐班级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班级建设找到新的突破口,为之后如何进行特色有效的和谐班级建设提供了多种思路。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级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在狭义上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育起来并遵守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纪律习惯等方面的总和。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学生在文化课上成绩优秀、班级活动上表现积极等方面的体现,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班级文化这个大环境熏陶下,将自己对班级文化的理解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作为联系学院和学生宿舍的一个中间体,班级文化建设亦对学院文化、宿舍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班级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宿舍有引导作用。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基本活动单位。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感情流露最为真切、言行举止最为自由、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场所。寝室文化具有易接受性、广泛性和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性。在对学生形成一种人格时所具有的长久性和典型影响最为突出。②可以说,宿舍在学生生活中有着与班级同等重要的意义。建设和谐的班级,必然离不开建设和谐的宿舍。建设和谐宿舍,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适合自己宿舍的一种特色文化,比如某个宿舍学生普遍爱好书法,那么完全可以在宿舍内部进行多次书法写作交流,或者书法比赛,为整个宿舍营造一个浓郁的特色氛围,当然,这一切必须要在班级文化的指导作用下有序进行。班级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不仅仅将目光投放到学生在班级上的表现,还能够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将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最大化、最广泛化地体现出来,最终实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得到学业与心智的双重洗礼。

2.班级文化建设对和谐学院、和谐校园建设有推动意义。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对象,一个校园的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班级文化这一根基是否坚实。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会对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产生良好影响。社会学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变化和发展受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影响最大。③一个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将会使学生在认识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地少走弯路,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当中去。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和发展学院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3.追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着重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走势。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应该看到,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与突破口,应该做到有益于学生形成长远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收获对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做事的锲而不舍,可能是面对挫折的坚韧。总之,班级文化不仅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通过文化建设使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提供指导。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班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时代精神融入班级文化中,积极进行探索与调研,运用科学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文化的时代感。

1.贯彻和谐观念,推进班级和谐。班级和谐,离不开班级中所有成员的努力与支持;成员的努力与支持反过来将给班级和谐带来推动与活力。所谓和谐观念,就是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向往的班级建设的理想境界,是班集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理想。贯彻和谐观念,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班级建设始终充满着足够的热情与动力,使其能够为了达到和谐的标准而更快更好地推动班级建设。只有和谐的观念深入人心,班级日常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有条件地、顺利地开展下去,班级建设才能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接纳,有基础进行下去。一个人心涣散、混乱无序的班集体,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使自己身处环境变得和谐这一愿望,那么班级各项活动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和谐与否了。所以,一个群体是否拥有统一的和谐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班级建设的质量与速度。

2.建设班级文化的有形载体。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企业在市场中的运作经验(如企业文化建设和CIS设计),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发挥班级同学的聪明才智,将班级文化物化为班级的有形载体,增加班级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有形载体可以有如下形式:(1)通过全班同学参与,设计出富有特色、具有寓意的班徽,形成同学认可的、并能具体实践的班训,谱写可以传唱的班歌,形成班级行为准则。(2)建设班级网站,班级群等,形成同学敞开心扉的阵地。(3)美化班级教室,营造高雅、积极向上的环境。(4)制作班级的旗帜、T恤衫等标识物,增强同学对班级的自豪感。

3.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个企业都面临着近乎残酷的竞争压力,但是,有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杀出重围,独树一帜,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的某一些甚至可以为我所用,或者经过创新发展,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来,凸显了在班级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时代精神。首先,引进竞争机制。企业间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而这又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像企业一样的优胜劣汰,而是保证班级内始终拥有着积极向上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反对损人利己,主张利人利己,但在行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利己利人,处理事情时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利益。此外,学生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愿享受做学生的权利,不愿承担做学生的义务;对待事情、对待学习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只注重个人的兴趣和利益,不考虑集体等。和谐班级的文化内容,必然包括了全体成员相互负责、荣辱与共,这是群体中各个成员约束自己行为的有力保证,也是一次集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最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标需要而提出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当前,科技发展呈现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个体是无法存在的。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到社会上去“拼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更加突出合作精神,也就是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的综合考察。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发展,同时形成班级中和睦、良好的气氛,促进学生平日中的学习、生活。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尝试

在新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班级文化为出发点,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月,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学院每年举办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指导各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评选先进班级予以表彰,激发了同学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各班级形成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班徽、班训,做到了班徽班训上墙,给班级同学一种无声的引导;各班级美化教室环境,建设了班级的宣传栏,教室环境不断改善;学院统一制作班牌,刻上班徽、班名,挂于教室门口,成为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学院制作了班级文化建设之窗,将各班级的班徽、班训进行展示。

2.指导班级进行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特色。学院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各班级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并鼓励班级大胆创新,让自己的班级文化更富特色。有的班级利用教室后墙空白地带进行了大胆的创意,设立了诸如“优秀作业栏”(将学生们平日练习的钢笔画、水彩画、钢笔字等作业中较为优秀的张贴出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加强了之间的互相学习)、“读书园地”(将从报纸、杂志上精选的各种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为同学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奇思妙想(展示同学的精彩创意、创新性思考等)、原创海报(张贴班里同学自己绘制的海报)富有新意的方案。有的班级建立的班级日志,同学可以在班级日志中畅谈理想、人生、学习,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同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班级设立了班级行为准则,引导班级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

3.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丰富班级文化建设载体。为了使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具体,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学院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也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连续三年在新生中开展“算账知感恩,生活更理性”主题班会,通过让每一位同学计算自己大学花费的总费用以及每日的花费情况,引导学生学会节约,学会感恩;每年寒假为每位新生布置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为父母洗次头,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成立了爱心互助基金会,引导同学互相帮助,奉献爱心。这些活动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增加了感恩、奉献的内涵,“5·12”地震之后,各班自发开展了向灾区人民捐款、义卖的活动,便是感恩精神的良好体现。为加强同学的交流,推动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院创办了“学生论坛”,为同学打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观点碰撞,文化得以共享、传承。为使新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学院从各个班级抽调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质出众的高年级学生就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与新生们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热情,带动新生更快融入新环境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文化是维系班级的精神之源,以文化为凝聚力,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要将班级文化视为班级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利用班级文化的强大精神作用来推进和谐班级建设;着眼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延伸与发展,关注学生长远的精神状态;始终突出班级建设中的时代精神,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

[注释]

①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1(11):11.

班级建设论文第4篇

本班是农村初中,由53人组成的集体,学生不仅在校必须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还要进行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在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后,我总结出学生集体的特点,即性格差异大,总体反应比较迅速,灵活,但是比较浮躁。她们对知识的习得掌握的很快,不过止于表层而不能深入的思考,对于知识的遗忘也较快。

二、思考产生现状的原因

(一)思想不重视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在平时的交谈中,他们流露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的思想,而对于考试,大部分学生也是临时抱佛脚。这就造成她们对于日常学习的不重视。

(二)选择性学习

由于初中教学的特殊性,科目较多,而且出现了许多在小学不曾有过的学科,学生不免将目光转移到这些技能科目上,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于那些“经典”科目,学生未免就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加上很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因此导致了她们的选择性学习,即对于部分科目,或者称之为感兴趣的科目认真对待,而对于那些相对枯燥的或者需要自主学习较多的科目,学生们就会出现应付的现象。

(三)不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前面提到了选择性学习,学生对于部分科目的学习重视不足,就导致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复习,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相对浅薄,学习的效率也相对较低。

三、行动采取措施及结果

针对以上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笔者就我班为例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

(一)整体行动

在班级中对于学生进行整体的辅导,不仅能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融入集体,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同时在集体中也有助于学生产生安全感,而不至于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

1.思想教育

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因此及时的正面的教育能够有效影响学生一定学能的培养,促进其优良习惯的形成。因此,我利用了一切可能的机会如班会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积极,何为消极。也通过各种事例向她们说明扎实学习的必要性,并适时提出理论学习的重要。我还结合当前升学压力,请来了刚毕业的学生以身说法,加深对学生的影响。

2.规范制度

过分的制度化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可是适当的制度化却也是尤其重要。我在班级立下了几条班规,如不可以迟到,不可以作弊,不可以抄袭等,让学生了解自己行为的底线,当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适当的错误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但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3.组织活动

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她们知识学习的效率。我发动了班委,分别组织了“单词王”选拔,辩论赛,打字大比拼,手工大赛等等活动,并选出了各项高手,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带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从效果上看,学生非常投入,并涌现出一批专项高手。

4.树立典型

榜样的树立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期内有一个小目标,同时可以优化班级的学习气氛。笔者在班级内部就尝试着评选每周十星。虽然这样的选拔在过去就曾经出现过,但是我进行了改良。学生在选票上不仅要写下心目中的每周十之星,还必须写下选择他的原因。在唱票过程中,读票的学生将该原因一并读出。通过观察我发现,虽然有的学生并没有被选上,但是当她们听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并得知原因的时候,脸上瞬间出现了惊喜的表情。我在结果出来后,还对这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了大力的表扬,在随后的学习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更加努力,而且很多都在后来的评选中榜上有名。而在班级中,我还在墙上留出了一片园地,将该周十星的照片挂在墙上,其他的同学可以给他写寄语贴在照片周围,这对于该生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对于班级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二)局部行动

虽然整体行动有其优势,但是不利于个性发展。每位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就无法因材施教。因此,整体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有局部行动。

1.互助小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学习较好的学生,任何一位学生都有成绩较好的一门科目。那么就让这些学生发挥其所长,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形成互助小组。我不仅在自己班级内部组成了各种互助小组,也在平行班级之间结成了互助小队,让学生自己评选队长,负责本队的学习任务,检查队员的学习效果。这不仅在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在班级之间创设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2.谈心跟上

有的学生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会出现迷惘或者懈怠情绪,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班主任给予一定的指导及支持。因此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的谈心有时候显得尤为有效。这不仅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及鼓励,也对于教师了解及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风建设是一个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的一项任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主动抓,常抓,并不断反思,找出相对有效的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为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田恒平,《班主任理论与实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陈永明,《主任专业化和班集体建设实务》,华龄出版社,2006年3月

[3]丰云,《学校班主任工作手册》,吉林音像出版社,2008年7月

班级建设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主题班会模式 班级文化建设 实施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在班级管理中更是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往往比较注重教学质量、班级的纪律和日常行为的管理,而忽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尤其是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大部分是一些班务活动或班主任训话时间,即便是主题班会课,也是一些围绕学习、纪律表决心、谈体会之类的旧形式、旧话题,就算是娱乐型的,学生主持,没有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乱哄哄的。久而久之,班级虽然管理有序,但死气沉沉,缺乏凝聚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在一些大型的学校活动中,学生无法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表演才华。

如何搞好主题班会来推动班级文化建设,使整个班级表现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呢?我们作以下实践。

二、引入新型的主题班会模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原则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教育、教学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班级精神风貌。它通过舆论、规范、班风、学风等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主题班会就是一种最常见、最直接的教育手段。

运用新型的主题班会模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抵制庸俗、低级的思想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社会活动力等综合能力,逐步形成有班级荣誉感的群体意识。

研究对象:初一(5)班学生

研究时间:利用每周班会课时间,整个研究时间跨度为一年。

三、运用新型的主题班会模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过程和实施方法

1.定好主题——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全班同学都愿意积极参与,对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选题上,班主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焦点。一般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通过对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1)以偶发事件为主题。例如:在初一新生刚进不久,学校体育组在年级里组织了一次足球比赛,准备训练一个月后在下午第四节课进行。同学们非常兴奋,我估计到同学们兴奋得连正课都没心思上了,之前就提醒同学,上课要全身心投入,下课比赛也要全身心投入。如果课上不好,就不能去比赛。然而同学们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有时午饭吃好,就出去练球,多次被任课老师批评。等到那天比赛的时候,我按先前说好的不让他们参加,同学们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应以集体荣誉为重。针对师生之间发生的冲突,让同学们搞清如何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我就选定这件偶发事件为班会课的主题——《当集体活动与学习发生矛盾时》。

(2)以社会问题为主题。例如:我当时看了美国制作的新编动画片《花木兰》很受启发,古代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肩负重任,而如今的一代独生子女有些自私,缺乏责任心,为了使我班的学生能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健康地成长,我把班会课的主题定为——《社会呼唤责任感》。

此外,还可选择一些中学生的热点话题,如:追星族,崇拜的偶像等;也可选择青春期的困惑为主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异往,代沟等。总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去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选好形式——根据班会课的主题内容,选择具有时代感的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一个好的主题,如果没有好的形式,主题班会的预定目标就无法实现,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注重的是形式,而非内容。如果想让学生很好地接受正确的思想,最好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同一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选择好的形式显得非常重要。

在《当集体活动与学习发生矛盾时》这个主题班会中,我选择了辩论会的形式。因为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①学生应以学习为主,既然违反纪律和规定,那么就按前面的规定办。②虽然同学们违反了纪律,但不能为此错过机会,而失去集体的荣誉,关键时刻,应以集体荣誉为重。这样正好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我把想法在班上一讲,马上同学积极响应,一批反对上课迟到、违反纪律的同学组成了正方,而热衷于足球的一批男生组成了反方。类似于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形式。

在《社会呼唤责任感》的主题班会中,我选择影评的形式。因为责任感这个话题很沉重,从正面去宣传,如今的学生恐怕很难接受。我选用影片《花木兰》作为引入,而影片《花木兰》并不完全是我国传统的《木兰辞》,而是经过改编后的一部幽默、诙谐的动画片。通过边看边谈,观众席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参与,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正确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评出最佳评论员和最佳观众,来锻炼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类似于人生AB剧的形式。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电视中娱乐节目的形式,来策划我们的主题班会,比如,实话实说、娱乐游戏型、心理辅导型,等等。总之,形式要新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更新、创新,不断地吸引学生参与。

3.做好准备——精心制作,准备充分,包括主持、道具和环境布置。

班级建设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调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基础上选课制的实施,都给现行的班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班级建设,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成为广大一线班主任的现实难题,本文试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班级建设。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一个班集体乃至一所学校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远至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书院,近到我国现代的一些名校优班,无不说明这种文化的源流之深,影响之广,对广大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讲,班级文化建设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深刻、细致和恒久,甚至能够在这方面让他们终生受益,成为终生回味的心灵养料。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既是我们当前的必要工作,也是我们要长期肩负的重大任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铸造物质文化是基础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物质文化,一切文化都无从谈起,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必须具有符合安全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硬件设施

教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并具有充分的保障措施及标志说明。于此同时,一切教育教学设施都要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寻求它的方程式的优美这种观点出发,而如果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那么他必然就是在一条可靠的发展路线上”。

(二)教室必须时刻保持整洁,室内布置合理有序,充分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来展现班级的特色和文化气息

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此外,教室内还可以养植几盆供观赏的花草或植物,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增加生气,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当学生上课之余看一看五彩缤纷的月季、馨色弥漫的木兰,姹紫嫣红的芙蓉,清秀香幽的兰花,就会顿觉心旷神怡,舒适愉快,疲劳消失。

(三)室内光线充足,色调搭配错落有致,绝不能呆板单调

光线在教室中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在生理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还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甚至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柔和淡雅宜人的色调,可使人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反之则会令人焦躁郁闷,影响学生思维,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总之,教室的布置要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提供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二、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

(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

任何文化都具有整合功能,其中价值整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的组织和管理越来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培养学生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寻求班级认同感的有力基石,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以班主任及班干部为核心的班级骨干成员,根据班级特点,确定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必要的。

(二)进行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不断生息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在新课改条件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新课改条件下的学生,生长在社会高速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观发生了极大变化,甚至有着原则分歧和对立,广大学生在课外往往受到一些不正确观念的熏染,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将这些观念带回到班集体中,并作为自己处事的准绳,这必然会影响班级和谐,影响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追求。“思想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思想上的武器去解决”,班主任想要阻止不健康利益观对学生的影响,应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的教育,以便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

新课改要求培养既具有民族品格又具有国际胸怀的人才,要完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中。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她不惧社会的剧烈变动,始终生生不息并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其他人类文明难以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其中也有糟粕,但其精华永远是主要的,因此,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纳其它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史上的奇葩,这种文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助推剂,是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传统文化教育,既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无法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更谈不上培养立足民族品格的优秀人才。

(四)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它从内心深处制约着同学们的价值取向,从外在方面规范着他们的行事原则。新课改条件下学生们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们的处事行为和风格日益多元化,但同时又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建设颇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独具慧眼不断挖掘具有自身班集体特色的典型和榜样,将视线投向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无论是课堂内还有课堂外,只要是符合社会进步,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事迹都可以推广宣扬,这要求班主任一是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以个人的好恶、亲疏树典型,而应面向全班学生。二是不能只以成绩论典型,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的好坏当然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应成为唯一标准。三是多正面,少反面。好典型好榜样的树立,尤其是班内的优秀典型,固然对同学们有极为直接的现实感召力,而历史的现实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例也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物。在宣传渠道上可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等班级舆论,在抓典型、树榜样中充分发挥其吹鼓手的作用,同时又将其作为一道精神防火墙,防止班级木马对班级文化的进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班级精神文化不断地强化和弘扬

实践是第一性,精神始终是第二性,一定的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形式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作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台,那么不管有多么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也会窒息,据此班主任要完成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班级优秀的精神文化内化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力,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加以实施。开展有效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增长各种见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同学们之间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康心理,弥补一些学生在情感、心理上的缺失,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完整的人格。

三、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保障

一切文化都是在人们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要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所接受,不仅要通过外在的教育灌输,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硬性制度去加以规范和约束。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班级文化的表征,又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据此,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骨干成员,必须依据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纪班规。对于班纪班规的制订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

(一)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

一方面任何一种能够被真正落实的班纪班规必须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班级成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初级平台,为他们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的公共事务及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修订和完善班级班规

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论,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班规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

(三)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学生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增强自信,进行自我教育。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的催化剂

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平等、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有助于同学们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尤其在新课改的条件下,留守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在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需要及时的排除,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的一剂精神良药,否则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他们的性格扭曲,影响其健康成长乃至将来的人生道路。不仅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新课改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M].三联书店,1985.

2、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6.

班级建设论文第7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广受国际关注。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以下四个要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情境;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信息资源。总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实践证明,该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正面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灵魂。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依靠外观装饰,注重器物摆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依靠标语、对联、班徽、墙报、班训,更多的是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这样能使班级文化更趋完善。以下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

一、以生为本,建构信息资源,设置优美学习环境

优美的外观环境设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设置优美的外观环境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消除视觉疲劳,由温馨整洁的环境对班级产生“家”的归属感,热爱班级,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外观环境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选择加工”:

1.征集班名:为了营造高中文科班文雅博学和谐竞争的书香气,在起班名时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定下“博奕书苑”之名。

2.“激活”墙壁:学生自定班级生活、学习主题标语――“励志笃行,博学慎思”,用对联、励志标语为班级气质定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每期墙报设计都有一个主题,但墙报主题不会偏离班级文化主题――“文雅博学和谐竞争”。

3.角落“飘香”: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整齐放置在班级图书架上,与班里同学分享好书。

环境的布置内容都是由学生决定,让学生在选择加工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协作学习,建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创设良好舆论氛围的保证。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协作体现为“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

1.生生协作,言说自由:我班学生宿舍内部组织时事热点研讨,每个宿舍把值得研讨的议题贡献出来,在班级展开“每周热点讨论”,学生可以围绕热点自由言说,学生代表作记录,讨论热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不能离经叛道。

2.师生协作,舆论导航:班级需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航,导航的风向标是班主任。在学生自由言说的时候,班主任如听闻离经叛道的言论,要及时将其往正确方向导航;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正能量的节目(《社会正能量》、《新闻周刊》、《冷暖人生》、《对话》等)和报刊时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建构出一定的话语体系,逐步减少无聊的言说话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主探究,建构认知过程,促进精神文化发展

学生之间需要协作,也需要独立思考,建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发展。“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班级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立班级独有的精神价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目标的达成不在短期,需要不断地建构与发展。

1.利用班级公约,抓好每日常规,学生人人有事做,学生自组“管理小组”、“卫生小组”、“宿管小组”、“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五个组,大体分成五个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独立思考,建构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养成“人人为班级”的高度责任感,从细节教育处强化班级精神文化意识。

班级建设论文第8篇

一、班级目标建设策略

人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走到一起,并组成一个集体的。一旦班级精神确立,并且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就会向目标看齐,朝目标前进,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因此,班级要有明确的可实现的奋斗目标。班级目标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由师生共同制订近期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乃至三年目标等。班级目标建设在实践中要力求创新,在创新中要追求卓越,积极构建“内涵丰富、特性鲜明、文化厚重”的班级文化体系,把营造热爱学习的风气放在班级文化建设的首位,打造班级精神。

二、精神文化建设策略

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和载体,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构建精神文化,从而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活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能巧妙、自然地渗透班级文化。

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在营建班级精神文化的活动中,教育者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班级学生自主设计班级活动,创建特色,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名人名言的摘录、班级环境的布置、黑板报的设计、班级辩论赛、文化小品、诗歌、民乐、艺术等参与创作,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完善学生人格,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营造积极的班级精神文化。

(2)建立新型班级管理体制,培养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级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在班级管理中,要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可通过各种角色设置,让学生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尽量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可根据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威信高的学生选为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对班干部应严格要求,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实践证明,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

2.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总书记提倡的“八荣八耻”是鲜活的内容,“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在学校班级里,应特别注重诚信教育,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引起学生对人格问题的关注。同时还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班级,关心学校,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

3.言传身教,以宽阔的胸怀,做真诚的教育。

在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感受到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让学生在学校、班级里就开始积累做人的道理。如师生关系这对矛盾一直处于重要位置,教师要以宽阔的胸怀,真正把学生提到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的个体角度去包容、接纳。学生可以自私,也可以自我。我们有义务去影响他们,教育他们,但是无权命令他们按你的模式去学习、去生活。在工作中当师生矛盾激化时,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师与生的很多想法不是对等的,在学校里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但是教师去顶、去争、去压,这就不正常了。教师的天职是引导和施教,以宽阔的胸怀、和谐的包容,去做真诚的教育,用爱去教会学生爱,用宽容去教会学生宽容,学生就会感受到师爱的温暖、班集体的温暖,这样班级的精神面貌又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物质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班级舆论导向的载体。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陶治学生的情操,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例如:在教室左右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名言条幅,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渲染营造学习的氛围。在教室前方墙壁的空白处可张贴班风、班级“宪法”、知识园地。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可以是嘉奖区和学习园地,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的布置。

四、制度文化建设策略

1.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制定的班规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制度,是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班规的制定和完善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这样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以达到建设良好班风学风的目的。各项制度要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条文清晰,内容具体简明,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讲制度、讲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一视同仁,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氛围,学生乐于执行和遵守,促使班级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2.落实班级的管理制度。

班级建设论文第9篇

(一)加强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思想建设学生党支部应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不断帮助青年党员学习党的知识,认员使命,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只有这样,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在思想建设中,学生班级党支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青年人思想活跃,热血澎湃,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理论、政策的学习、讨论中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鼓励畅所欲言,在思想的交锋中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逐步多元化,党支部应积极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活动,通过实际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党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文化多元化,新媒体不断膨胀的今天,不少学生党员渴望党组织帮助解答心中的困惑,学生党支部应该积极担当这样的责任。

(二)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学生班级党支部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在发展工作方面,支部要帮助党员从党的事业和党员义务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党员以对党负责的精神,积极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不断进步。在支部文化建设方面,党支部要营造民主、团结、严肃、活泼的氛围,增强每个党员对支部的认同感,建设充满正气和活力的支部文化。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建设使每个支部成员对支部充满感情,使新吸收成员也能自觉地以先进性为标准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三)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需要上级党组织和老师的倾心指导学生党员虽然是学生的先进分子,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和教育,有时学生班级党支部的干部没有足够的威信,难以较好地组织关于重大问题的讨论。在党员发展大会、转正大会和民主生活会上也常常充斥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是点缀。我们调研发现,教师党员,特别是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教师党员的参与对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非常有益。

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举措

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党员的迫切期望。着眼于时代特征、青年特点和学生党建的发展现状,我们至少可以在如下四个方面做切实的努力,以实现从上级组织到党员个人对支部建设的全方位支持和参与,促进党员发展与党员教育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一)加强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为支部工作在人力、物力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上级组织对学生支部的考核目标和任务要求能使基层支部明确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上级组织委派党务工作者参与学生党支部的各项思想教育活动,有助于弥补学生党员自学和讨论的不足;上级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有利于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活力;上级组织经常到学生支部听取意见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党员的困惑,更好地探索适合当代学生党员特点的工作思路。

(二)积极推动支部内的民主交流,充分发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作用,增进每个党员参与班级支部建设的自觉性学生班级党支部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自我批评和批评,鼓励学生党员就支部建设多提意见和问题,鼓励支委会成员就支部建设中的问题多虚心接受批评,鼓励大家对党员发展等支部最重要的工作展开讨论。通过民主生活会,党员对支部建设的关注程度提高了,党员之间也加深了了解。班级党支部要始终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党政工作要点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注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优化党支部的工作方式,创造出一个学习的大环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