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8 18:09:37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1篇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 2名、岩土工程 2名、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2名、矿产普查与勘探 2名、建筑与土木工程 2名。

3S与数字矿山研究所 :部分专业

理学院:有机化学 1名、系统理论 1名、系统分析与集成 2名、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2名、材料物理与化学 8名、化学工程 5名(专业型)。

体育部:体育人文社会学2名、体育教学2名(专业型)。

人文学院:外国哲学3名、伦理学 3名、政治经济学2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名、科学技术史1名。

中南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报考专业为工学门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含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隆平分院:作物学杂交水稻方向 2名。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专业型)。

深圳研究院:MBA。

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中国海洋大学

学术型:

海洋环境学院: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物理海洋学、应用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光学、自然地理学、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摄影测量与遥感、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测绘工程。

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化学工程。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水产学院:动物学、增殖养殖工程、渔业。

海洋生命学院: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工程。

医药学院:制药工程。

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热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环境工程。

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财政学。

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

法政学院: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材料工程。

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专业学位: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

旅游管理硕士教育中心:旅游管理硕士。

金融硕士教育中心:金融硕士。

保险硕士教育中心:保险硕士。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中心:国际商务硕士。

湖南大学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数学。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育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均为专业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岳麓书院: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医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物理系:凝聚态物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光学,14名。

化学系:无机化学 7名。

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学硕士 4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4名(工学、理学各2名) 、生物学11名(含威海校区4名)。

食品学院:食品科学 2名。

威海校区:船舶与海洋工程 4名、海洋科学 3名、微生物学 2名、车辆工程3名(专业型)。

人文学院:世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史1名。

航天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

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 3名。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23名(专业学位)、 北京教学中心管理软件应用顾问方向(单证)。

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不少于11名。

物理学院: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工程系: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光学工程。

航空系: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系统、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

知识产权研究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能源研究院:共9人 ,核科学与工程、光伏工程、能源化学。

药学院: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

材料学院:固体力学专业 2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8名。

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

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共8名、移动云计算。

中山大学

深圳研究院:计算机技术专业 32名。

重庆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型、专业型。

数学统计学院:学术型和应用统计专业硕士。

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学。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光电工程学院:各专业。

通信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含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兰州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3名、卫生毒理学2名、公共卫生 2名(专业型)。

生命学院: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动物学、生物物理、生态学。

中国农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移动互联技术方向。

工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机械工程类硕士。

应用力学系:力学。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设计艺术学。

环境学院:学术型3名。

药学院:部分专业。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韩国语)、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医学院:临床医学。

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

西北工业大学

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7名、细胞生物学 4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软件学院:移动云计算、RIA交互设计、互联网营销与管理。

四川大学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MTA)。

电子信息学院: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息安全。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专业。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型)。

数学学院:部分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物流工程专业学位。

吉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学术型), 水利工程(专业型)。

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2名)、外国哲学(6名)、宗教学(2名)、伦理学(3名)、名类学(3名)、应用心理硕士(1名专硕)、 社会保障(4名)。

东南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术型

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6名、作物遗传育种8名、植物资源学5名、种子工程5名。

植保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2名、农药学2名、植保资源利用2名、有害生物治理生态工程2名。

资环学院:环境科学4名、土壤学15名、植物营养学2名、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11名、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7名、肥料学4名、资源环境生物学5名。

园艺学院:果树学2名、设施园艺工程2名、茶学3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14名。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学4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5名、水产养殖1名、渔业资源2名、草学11名。

经管学院:区域经济学5名、会计学4名、企业管理7名、农业经济管理1名、林业经济管理4名、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4名、农村金融2名、土地资源管理4名。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哲学4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5名、社会学18名、职业技术教育学 2名、中国史5名、科学技术史4名。

机电学院:机械工程3名、农业机械化工程10名、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10名、木材科学与技术4名。

水建学院:岩土工程7名、结构工程3名、水文学及水资源19名、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7名、水工结构工程7名、水利水电工程9名、农业水土工程3名。

生命学院:植物学16名、遗传学15名、微生物学2名、生物信息学2名、细胞生物学1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名、药用植物学2名、中药学3名。

林学院:生态学10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4名、林木遗传育种7名、森林培育5名、森林保护学17名、森林经理学5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8名。

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3名、计算机应用技术9名。

理学院:应用数学13名、生物物理学6名、化学生物学13名、应用化学26名。

外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名。

动物医学学院:生理学5名、神经生物学3名、发育生物学7名、基础兽医学6名、预防兽医学2名、临床兽医学2名、动物生物技术2名。

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名、思想政治教育5名。

专业学位

农学院:作物9名。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13名。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15名。

园艺学院:园艺16名。

动物科技学院:养殖 18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21名。

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19名、工商管理硕士83名。

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硕士19名、公共管理硕士 94名。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工程13名、农业工程12名。

生命学院:生物工程19名、中药学19名。

林学院:林学硕士14名。

信息工程学院:农业信息化23名。

动物医学学院:兽医硕士18名。

北京师范大学

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

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珠海分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软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

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

历史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

信息科学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术型)、软件工程(专业型)。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公共管理硕士 (只接收报考清华北大MPA生源)。

电子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MBA。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MPA。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神经信息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数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化学系:部分专业。

信息学院:工程硕士软件工程专业。

物理系:17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浙江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单证,专业学位)。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2篇

生的培养目标及现状近年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依托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黄石市环境工程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省级优势科研平台和持有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等资质,按照培养“面向环保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注重工程实践”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科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将环境工程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努力建立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我校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及武汉工程大学等省属地方高校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截至2014年3月,我校已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人,其中已毕业4人,在读3人,硕士毕业生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2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我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分为2个阶段完成。第1阶段为硕士研究生第1年在招生单位修完规定的专业基础课。此阶段将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开展本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第2阶段为硕士研究生到我校开展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此阶段实行双导师制,以我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为主,双方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通过2个阶段的学习,既发挥了招生单位理论教育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我校服务地方的科研和实践平台,以地方需求为依托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第2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人才培养和项目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多渠道协同创新。这一阶段将突出项目案例剖析和实践研究,灵活运用团队指导、现场调研、室内实验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带科研、科研促工程、工程促培养”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原则,通过参与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殷斌结合黄石市磁湖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际,开展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对底泥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该课题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和湖北省水利科研重点项目资助。

在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主导的科研团队,从而解决了学院教授—青年教师科研团队项目开展、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3个层次学生培养和高中低年级“传帮带”中的难题。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背景下,青年教师校级创新团队带领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专科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此外,通过聘请“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方式,与外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外单位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玮玲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根据当前黄石市大气环境的实际,率先开展了黄石地区大气微细颗粒物中碳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研究,为下一步黄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成分谱的建立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既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较分散、规模较小,且我校又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管理培养体系,导致出现培养方式单一、学术氛围淡化、学术社团活动缺失、专业导师队伍偏少、项目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

3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如下:

1)科学合理定位,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要凸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难以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除了制定符合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和学分之外,更应该使科研实践环节目标考核机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实践环节的实施,可通过提前进合培养导师课题组、到重点科研院所短期交流、到相关企业实习等方式,构建全程化、多层次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弥补课程学习中科研实践环节的不足。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和管理制度。

应用型高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在通过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吸引和巩固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同时,应与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要求保持一致,逐步完善校内兼职导师遴选制度,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合理并拥有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导师队伍。只有建立完善、规范的遴选机制和相应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量和质的双重飞跃。例如,我校在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引进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利用多种渠道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访问学习和交流,并定期开展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的相互交流。

3)加强协同合作,建立开放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除利用自身已有的科研平台和师资力量之外,还可组建包括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在内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为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科研实践平台。以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牵引合作,在生产实际中解决急需的技术难关,既能有效地利用校外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又能加强各单位间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培养模式。例如,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王振根据磁湖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用曝气生物滤池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技术实现水体脱氮,其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学术监管机制。

地方高校长期以教学为主导,学术监管机制不完善。作为地方高校,应建立与招生单位的长期沟通机制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将联合培养研究生纳入双方学校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来调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招生单位和联合培养单位导师的相互配合,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思想品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将其贯穿于联合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及实践效果的监督、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的考核、学位论文的检查、毕业答辩的预评审等,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御学术不端行为。

4结束语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复合型;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84-03

本科为非法学的法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1]与本科为法学的法律专业硕士或法学硕士相比,本科为非法律专业的法律硕士培养重在突出复合型特点。在20多年的法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低。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我国法学教育在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2]这直接影响到法律专业硕士教育未来的发展。如何加强法律专业硕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成为高校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n题。

一、培养复合型法律专业硕士是法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一)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复合型法律人才

法治社会的建设有赖于法律复合型人才。[3]过去,一些政府部门在行使职权时,没有依法办事,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就是政府及其他部门领导或工作人员依法执政能力不足。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司法机关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法律人才。法律专业硕士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4]不同行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有行业专业背景的法律人才更是各行各业所急需。要依法行政,行政人员不仅要懂得行政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还要懂得法律理论和知识。这样,他们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才不会违反法律,才能维护行政权威。我国从非法学本科生中招收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意义才会突显出来。

(二)是培养法律理性和科学思维的需要

法律是理性的产物,法律人更应该具有对法律理性的认知。[5]法律的理性认知不仅需要全面的法律知识和基本理论,还需要其他科学知识的辅助,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环境法的研究离不开环境科学理论的支持。对同一个法律规定或法律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有关。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即任何其他学科知识对法律的理解都是有益的。运用其他学科对法律的理解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新领域,如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正是这种多学科知识的融入使我们对法律的理解更加理性、科学。

(三)是法律职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6]随着法律科学的发展,许多法律部门对法律人才的知识 、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逐渐增强,如科技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就是在刑法中,也涉及科学技术的运用。法律职业者在处理这些法律问题的时候,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很难胜任的。李昌钰在为史密斯涉嫌案(1991)辩护中,为了证明史密斯没有实施,他就运用了法国洛卡德提出的微量物质转换定律。德国2002 年公布的《法学教育改革法》确定法学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人”。这体现了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

社会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法律专业硕士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许多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是通过在其他本科非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招收法律专业的学生来实现的。徐显明教授认为,法律职业的高素质要求和目前法学教育的低起点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7]我国进行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并顺应了国际上这种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当前复合型法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我国法律专业硕士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实现当初设立法律专业硕士教育的初衷。

(一)各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没有突出复合型特点

我们从各学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看到,有的按照本科为法学专业的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有的甚至就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即使有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复合型的,也在实施过程中走了样。这些学生在学术上达不到法学硕士的要求,在实践能力上又不能与本科为法学的专业硕士相比,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实际上,非法学本科的法律专业硕士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具有复合型的特点。如果这种优势在培养过程中得不到体现,那他们的就业空间和发展空间就会很有限。

(二)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上没有突出本科专业背景的内容

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与本科专业的结合不足,本科专业知识在法学的专业学习中被忽略甚至被舍弃,不能像培养目标中所规定的那样将两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法律硕士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法学一级学科为基础,缺乏复合型课程的安排。对学生本科专业背景在法律学习中如何运用还没有好的方法,本科专业与法律专业出现两张皮现象,两者没有融合到一起,有违培养目标。现实是将法律专业硕士向“纯法律人才”方向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多方面要求。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沿袭法学硕士教育模式,甚至是照搬法学本科的教学模式

法律专业硕士与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注重复合型和实务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传统的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社会实际,学生普遍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人才,还要为政治、经济、管理等岗位培养人才,这是法治国家的需要。复合型不是两个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真实的融合,做到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现在教师讲课是就法律讲法律,没有引导学生将知识融合,本科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四)目前高校复合型法律师资严重不足

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需要复合型法律师资。过去,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方面,即使教师不具备“双师型”资格,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也可以通过“双导师”制加以弥补,即由实务部门导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导师在两个知识领域融会贯通才能做到,而由两个不同专业的导师共同培养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没有复合型教师的指导,完全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三、复合型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机制创新

以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和实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开始试办时就要求“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坚实和系统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掌握较宽广的法律实务知识 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应将法律知识与本科所学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多种职业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在于学科壁垒的突破和不同学科知识逻辑的整合,以构建学生复合型知识体系与能力。[8]可见,改革的方向就是如何将本科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对法律的理解中,即在本科知识与法律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符合复合型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机制。

(一)招生体制改革要体现复合型

招生单位要根据师资和专业优势,确定人才培养方向,选择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招生考试应采取全国性统一考试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法,适当放宽学校和教师的选择权。在考试内容上,要将本科知识与法律知识结合,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根据本人意愿 、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要和学校专业发展实际等情况,确定所招的学生。

(二)课程体系要体现复合型

课程体系决定学生未来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为了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的衔接,需要突破按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的传统思维,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基础性的相互融合,创建一个有机衔接、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他们在本科所学的专业背景。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针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合型”这一特点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并结合优势资源开设突出学校特色的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多样化和功能化。

为适应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注重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的结合;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9]首先,应开设法学通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信念、法律精神、法律基本理论。其次,要针对非法律本科W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兴趣和本科专业情况,开设特定方向课。特定方向课要结合本科专业特点,如本科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选择环境法方向。在环境法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环境科学有关的理论分析环境法是否科学、合理,环境法是否反映了环境科学的最新成果,环境法能否有效保护环境等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本科知识学有所用,对环境法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是设立非法学本科的法律专业硕士的初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复合型

作为职业化教育,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名法律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处理法律事务的思维能力。现在,许多学校法律专业硕士教学仍是大班上课,不分方向,只是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确定论文的方向。由于学生本科教育背景不同,我们认为应尽早划分专业方向,以便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本科专业的优势。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由于法律专业硕士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应届毕业生,他们没有法律实践经历,对理论需求不强烈,对学习理论也没有兴趣,反倒对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即在第一学期到实习基地先实习,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理论,这样针对性强,效果会更好。

课程教学内容应以问题为导向,设若干专题,针对每一个专题,要求学生写一个专题报告,作一次专题演讲,分析一个案例,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能达到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法》时,我们设立一个环评项目,将环评的内容、程序、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如何处理等一系列知识贯穿起来,训练学生自觉地将环境科学知识运用到环境法律的理解中,同时在具体案例中对法律加以运用,这种理解会更深刻、全面。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书本知识向自己知识的转化。

(四)实践环节要体现复合型

在法学实践中,要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实践部门的选择上,我们除了要求学生在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实习之外,还要求学生到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行业部门实习,如有环境科学背景的学生,要求到环境企业、环境执法部门进行实践。我们安排环境法学生到市环保局实习,跟随环保局执法人员到现场执法,让学生了解环境执法的真实情况;安排学生到企业协助参与环境管理工作,让学生理解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这种多方面的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

(五)师资的培养要体现复合型

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些是跨学科的教师,他们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但也有许多教师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是学法学的,知识结构单一。学校要鼓励教师跨学科攻读学位或进修,教师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如经济法教师要熟悉经济学知识,把握经济学在经济法立法中的运用,这样有利于教师对经济法的理解。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经济学与法学方面,才能得心应手。

复合型法律硕士培养就是要发挥他们本科所学的非法学知识的优势。如果本科知识没有得到运用,那么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本科生的要求。法律硕士只有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原有专业知识整合起来,融会贯通,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竞争力。我们应通过创新培养机制,使复合型培养目标得到落实,为社会主义法治培养出卓越的法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学位办[2006]39号.

[2]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0号.

[3] 林泰,黎学基.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70.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Z].学位办[1995]36号.

[5] 卓泽渊,法律人的价值精神、法律信仰和法律理性[J].中国法律评论,2014(3):53.

[6] 吴云助.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5):49.

[7] 蒋安杰.法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专访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N].法制日报,2013-06-19(09).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专业硕士 工程能力 提高路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Path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CAI Meiqiang, WEI Xiaoqi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rai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training model and seek ways and methods of sc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apacity-build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specific solutions and improve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in this fiel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engineering capacity; improvement path and methods

0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对于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的扩招,意味着正式启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型硕士是与学术型硕士相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所获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为目标。

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环境工程教育的共识和新的趋势。因此,如何切实培养、训练环境专业硕士的工程能力,提高他们对现代社会环保体系的贡献率,使他们成为当今以环保为目标的社会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环境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工程能力①是指对工程的计算、设计、开发、工序创新能力和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等解决能力。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评价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专业型技术人才。通过与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结合,得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内容大致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环境系统工程技术等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环境功能新材料的制备;水、气、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新工艺设计的相关试验;环保工艺设备的开发和生产运营管理能力;评估一个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能力;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的能力;废物资源化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1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的不合理设置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还未成熟,和一般的学术型实际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没有突出表现环境工程专业型人才的特色,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没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只是泛泛地了解了本专业的知识,而没有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没有竞争优势。在全国各大高校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体上是一致的,没有针对性地去培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各大院校对于专业型课程的设置基本是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培养,完全不符合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学生所学知识相对较为零散,知识层次之间缺少关联性和互相渗透性,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和熟练运用。

1.2 导师资源匮乏,缺乏企业导师的实际指导②

由于目前很多高校的导师评选制度存在缺陷,高校普遍以“学术为天”,教师要想在高校中发展主要靠学术,如评职称、争取科研项目都必须看科研论文。只要科研成果佳,就可以得到认可,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大部分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较多精力,要求研究生在科研上开展大量的工作,而导致专业学位硕士进行实践研究的机会甚少。对于导师的选拔,主要注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导致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能力极强的优秀教师无法成为专业导师,加剧了应用型导师的匮乏。目前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完全失调,一个老师要带好多个研究生,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与每个学生每天的交流与沟通,每次学术交流都会受制约,影响学生的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与完善,导师如果不及时充电,进修,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略慢,导致知识结构体系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践条件

关于环境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针对硕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目前校内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条件的高校极少,各个高校由于有限的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不是很优越,专业型硕士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科研项目,影响他们的科研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去开拓校外的实践训练基地。但目前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单位仅仅在学校挂了牌,而非实质性地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培养,也没有进行联合培养协议的签署,专业硕士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与提高。

2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提高路径与方法

针对这些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我们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提高路径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与有效路径,以培养出更高层次、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环境专业高级工程师。

2.1 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强专业实践环节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而环境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突出本专业的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训练和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课程设置③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注重创新,不能死板地依照教科书进行教学,要突出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多元化地进行实验教学,要合理地运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创造条件,重视团队协作,积极组织团队讨论,探究新思路,有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实践环节,这是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

2.2 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优秀导师应该是拥有完美的工作态度、发挥好教师的表率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团结协作处共赢、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展现教学真实性、正视学生的科研成绩、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工程师。高水平的“双师型”导师④队伍是确保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能力。学校应该多聘请一些社会教育经验丰富的、德高望重的、教学独特的老教授组成科研团队,每个团队拥有独特的教学体系,吸收优秀新教师开展新课题,切实提高本课题组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师资教育水平;增加每个课题组、每个研究方向的学术讲座活动,包括国内外优秀的研究者、院士进行学术交流,积极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改“学为主、用为辅”为“学术与应用并重”,⑤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体验教学、生产与应用各个环节,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工程素养;改革应用型导师遴选制度,选拔优秀导师,从各个实践基地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型导师,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拓宽实践基地

学校教学无法提供系统的、真实的、工程化的学习训练环境,而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要素比较完备,能给学生提供贴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机会,是工程化训练的最佳场所,对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大有裨益。因此,实践训练基地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训练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从校园学习到社会工作之前所经历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的过渡提高阶段。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企业与院校应大力完善合作体系,互惠互利。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后,就进行学生联合培养协议的签订,使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根据双方的培养资源,全方位、多方面地进行培养。这样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既使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又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过程中,各大院校应致力于环保科技院、环保公司、环保局、污水处理厂等资质单位的建立与合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提供实践基地,使专业硕士能够熟练掌握环境领域相应的技术开发、环境质量评估和环境监测与规划等。

2.4 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能力。对于环境专业硕士而言,要求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扩大对书本和文献的阅读量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重视环境专业前言讲座,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去;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挖掘科研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系统地、全面地撰写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对该研究领域有了最新的归纳与总结,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为综合的训练体系,即通过对专业硕士实行分层次、分阶段的训练,形成工程训练的系列化体系,提高其科研能力。

2.5 专业型学位论文体系的改革

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是一个硕士科研成果的体现。专业型学位论文强调实践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特有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与管理能力,而非注重独创性与特殊性。专业型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对环境工程知识的熟知程度、运用环境工程理论、方法的能力,尤其需要重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论文开展过程中要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后,由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协商组织,聘请专家进行预答辩,通过后方可正式提交专业硕士学位申请。论文评审通过后再组织公开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评定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3 结语

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目标。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从工程师培养角度制定培养计划,构建新型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度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No. xgyl3089)

注释

① 张学洪,解庆林,曾鸿鹄.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4):3-5.

② 刘宏波,刘和,符波.关于当前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2012.14(155):218-219.

③ 陈伟,杜世章,游章强.地方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2):143-146.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5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环境安全问题逐步从局部性走向区域化和全球化。从日本地震核安全事件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皆面临着主动或被迫要求联手合作防治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领域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涉及很多国际公约、两国或多国的协议,以及很多地区性公约或条约。因此,中国亟须培养具有专业+英语复合型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熟悉国际活动的规则,在国际上尽其可能争取保护我国在国际上的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此外,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高校招收的外国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并从以语言为主的专业延伸到多种领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多种学历层次。据统计,2009年共有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万名来华留学人员在我国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仅用中文进行授课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第8条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项政策推动了中国高校使用英语进行本科教学的课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措施。从2009年起,上海市开展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中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正从单一的中文授课向中英双语教学过渡,并向全英语教学形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环境学科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介绍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进行全英语教学的试点工作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并对拓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二、全英语教学平台建设

200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同济大学达成协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以下简称IESD学院)。该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内,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IESD学院由理事会管理,成员来自UNEP和同济,还包括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些杰出专家学者。IESD学院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协调的亚太地区大学联盟(APRUC)的支持。该联盟向IESD学院提供学术资源和专家。现在这个大学联盟的成员包括同济大学(中国);格里菲斯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卧龙岗大学(澳大利亚);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亚洲理工学院(泰国);耶鲁大学森林和环境学院(美国),以及位于日本的联合国大学。IESD学院是大学联盟的秘书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这一国际办学和国际合作的大型平台,率先开始专业+英语教学的试点工作。环境学院2000年就已经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学院环境科学学科实行双语教学改革。2001年开始已经在环境规划、环境化学、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迄今,环境学院采用英文进行教学的历史已有十一年,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逐步解决了在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战略是先通过国际培训项目,培养大量具备全英语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再开设全英语授课的研究生培养项目,最终过渡到本科生的全英语教学。

三、学生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全英语人才培养主要分两个层次,即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带动本科生教学。鼓励和推动擅长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同时面对本科生和IESD研究生授课。IESD的学位教育工作语言为英语,教员包括来自同济大学、大学联盟的成员大学,联合国机构及中国国家环保部等有经验的学者。学习课程涵盖了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和政策等涉及经济、社会和管理等多个交叉学科的课程,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需要,具有创新性。本科生教育首先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积累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后,过渡到全英语教学。目前,全英语课程覆盖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三个专业。

1.研究生培养

(1)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硕士生培养项目

根据UNEP的建议和同济大学的批准,IESD从2006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硕士学位班学生,至2010年底IESD共招收来自28个国家的115名学生。学员国家分布广泛,有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肯尼亚、利比亚、中非、科特迪瓦、苏丹、加纳、赞比亚、埃及、坦桑尼亚、摩洛哥、厄瓜多尔、土库曼斯坦、蒙古、泰国、赛莫亚群岛、尼泊尔、巴布新几内亚、东帝汶、阿塞拜疆、斐济、也门、马尔代夫。硕士学位学生学习时间是2年,期间包括了1年的课程学习阶段和1年的研究和论文阶段。此外,国际学生必须修学汉语,中国学生必须修学英语。修学完成后,学生将有同济大学授予环境科学硕士学位,并获得UNEP相关证书。

(2)中意“城市环境综合评价与管理”

双硕士学位培养项目2010年,由IESD与意大利帕维亚高等研究院(IstitutoUni-versitariodiStudiSuperioridiPavia,简称“IUSS”)合办的“城市环境综合评价与管理”双硕士学位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为期2.5年,成绩合格,并完成论文答辩的学生,将同时获得同济大学硕士学位和意大利帕维亚高等研究院的硕士学位。9名意大利学生和5名中国学生组成中意双硕士项目第一届。

(3)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博士生培养项目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博士生培养项目于2008年2月启动,目前共计来自8个国家11名博士生。博士生学制3年,包括1年的课程学习和2年的研究和论文阶段。修学完成后,学生将有同济大学授予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UNEP相关证书。

2.本科生培养

(1)利用原有教学资源,采用渐进的方式,即先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熟悉英文教学形式,之后,逐步过渡到一些主要课程的全英语授课。环境学院2000年就已经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学院环境科学学科实行双语教学改革。2001年开始已经在环境规划、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并逐步转换成为全英语授课。从2006年起,IESD的所有全英语课程对本科生开放。

(2)在开设双语课程及全英语课程的同时,环境学院向本科学生提供许多与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自2006年起,与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中德非Summerschool项目。此外,还与日、韩、朝等国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青年论坛夏令营和培训项目。(3)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包括与美国波特兰大学合作的“本科生2+2双学位”项目,美国UIUC大学的“3+2双学位”项目,即3年在同济学习获学士学位,2年在UIUC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四、师资队伍建设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全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包括聘任教席,聘请国际著名大学教授和专家长期授课及开展系列讲座,培养青年教师队伍。

1.聘任教席

依托IESD教学平台,聘任8位教席。考虑到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聘任的教席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分别来自与环境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教席们除了授课以外还承担不同方向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以下方面。(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的“中国低碳经济白皮书”撰写工作;(2)国际贸易中的碳税问题和二氧化碳减少排放政策;(3)非洲水资源状况调查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中非之间水工业技术转移;(4)城镇化、生态城镇和城镇一体化研究;(5)水资源管理和应急处理技术;(6)巢湖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7)长沙市绿色交通规划及长沙两型社会试点工作;(8)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2.国际著名大学教授和专家整合

IESD、APRUC和同济大学的外事资源,2006年5月起聘请KlausTpfer(克劳斯•托普弗)教授,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担任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首席教授,每年在同济大学工作一段时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课程。此外,还聘请了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著名大学的多名教授,讲授环境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包括: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经济学、水资源管理、固废和土壤污染、公共运输与环境安全、能源技术与政策、企业综合风险管理、城市和农业———食物供应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评估、环境社会学、城市生态、战略环境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残余物及资源回收等。鉴于环境学科的国际化特征,学院还邀请了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和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和环境事务负责人来授课和做讲座。针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教授长期授课。他们分别来自环境署驻中国代表处、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济大学等部门和高校。

3.青年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对全英语课程的长期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近十年来已经逐步培养起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站在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上,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青年教师主讲或者参与讲授的课程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管理与政策、现代生态学及应用、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项目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基础等。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化学与过程污染控制、环境生物学与生态修复、环境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工业及危险废弃物处置与利用、环境经济学等。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6篇

关键词:暖通专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86-02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及其培养背景

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是位于一个层次的,是相对学术型硕士而设立的硕士学位类型,其目标是在理论基础上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相比,培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差别是明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奖励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学术型学位是以科研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主要目的;而专业学位以实践为指导,侧重应用和技术能力,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的教育特点相对突出,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主要培养拥有明确专业背景的人,如工程师、建筑师、医生、会计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习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统一管理。中国自1991开始建立专业硕士学位,并持续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从2009开始,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提高,招生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增长。到2020年,我国以学术型学位为主的局面将成为历史,将转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并重的硕士学位教育模式。

二、暖通专业全日制硕士培养目标与方式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目前,国家教育部已对本学科的本科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该专业主要研究在民用和工业建筑物内的空调环境,建立能保证室内人员舒适、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并且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建立符合要求的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以及相应的冷热源和能量转换设备、楼宇自动化系统、能量传输系统和能源输送系统。从能源需求侧来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人类的文明和繁荣离不开能源。另一方面,能源也会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的问题,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变成一场灾难。能源问题造成的许多问题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资源日益严重短缺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建筑环境的暖通空调系统达到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能源问题,如此,就要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暖通专业全日制硕士主要围绕本专业领域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建筑环境控制技术与能源应用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学科的交叉,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工程人才。根据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学习期限为3年。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等环节,实行学分制。课程在学校进行,一般安排在1年内完成。工程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1年,由实践教学基地或导师负责安排工程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由导师指导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工程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专业硕士研究生须修读32学分,其中基础知识课程8分,专业知识课程10学分,工程知识课程4,工程实践6学分,综合素质6学分。

三、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充足优质的生源是招生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学术型硕士的认同度仍比较高,社会对专业硕士还有偏见,考生对报考全日制专业硕士还有所顾虑。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多被忽视,多数考生的首选依旧是学术型硕士学位。就目前学生的情况而言,专业硕士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差一些。

2.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实践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体现出专业硕士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培养特色。从而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实践技能,积累技术经验,以达到社会对专业硕士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但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传统思想是“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上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历程较短,各大高校对其实践教学的看法各不相同,思想尚未完全统一,很多高校并未以实践教学为主,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一个重要方面也表现在毕业论文中,专业硕士学位的工程特点并不突出,不完全脱离学术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

3.学生缺乏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与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现在有些学生觉得“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因此一旦被录取研究生,不专心科研,工作态度不端正。但是有时,工作的态度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但是工作的态度很受个人习惯和个性的影响,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若在校学习阶段没有很好的态度和精神,势必影响其日后真正步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生涯。另外,现在很多专业硕士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如果导师不能有效引导与督促,时常是学生的动力严重不足,无法主动科研,更谈不上实现创新。

四、针对问题的思考

1.提高认可度和生源质量。专业硕士的教育是很受重视的,国家也在积极加快发展专业硕士教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加快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给专业学位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提高了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一方面,应塑造出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是一样重要的思想,两者没有主次之分,使考生和社会意识到专业硕士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好宣传工作,鼓励优秀本科生,特别是读完研究生后不想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优秀本科生报考专业硕士。

2.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专业硕士可以实际参与导师正在研发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进行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从而直接为科研和企业生产服务。校内导师对专业硕士进行理论和学术方面的指导,与此同时,校外导师根据工程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如此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既能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导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从事重要科研及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学能力。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的论文,校内的导师负责主要指导工作,校外的导师辅助指导技术方面的内容。同时,双导师和学生应该相互沟通,共同解决论文中出现的相应问题。

3.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因素不是能力,而是他的态度。”严谨、求实、积极的态度是从事科研和未来工作的必备素质。当然,导师在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时应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基础和爱好确定研究方向,这样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论文工作。在学习和论文完成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是严肃的、认真的,不能是任何虚假的,任何疏忽与粗心都会导致失败。校内导师应定期进行指导,实行“每周汇报”、“定期检查”、“导师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并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长期培养。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面对研究问题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具有初步独立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暖通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应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把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正大力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型,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特征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各界对专业硕士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专业学位也会被更加认可。暖通专业硕士着力于培养“节能减排”社会发展中,暖通空调领域及其他能源利用领域的相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专业硕士发展前景越来越乐观,就业前景和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莫磊,翟晓龙,赵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92-95.

[2]李永安,刘学来,陈明九,沈恒根.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17-118.

[3]于维艳,李冲,朱大胜.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75-76.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培养;研究;翻译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59

1前言近年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合称 “一带一路”战略,而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W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语言方向,国内学者研究近一年主要集中在语言发展前景和外语能力建设上,有专家已就“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需求和语言服务发表真知灼见,提出提升“语言互通”的观点,对语言规划问题进行积极有益的初步思考,李宇明从国家转型角度提出尽快开展外语规划,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性。沈骑提出加强外语规划,服务“一带一路”对策与建设。有关“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才培养研究方面,王文轩呼吁从当代大学教育革新和寻求广泛社会支持入手,制定合理的关键语言新政,加强外语人才培养。顾骁南提出加大商务英语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注重对相关专业的设置、调整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引进,是形成“一带一路”战略的智力优势的重要前提。侯杨方教授提出需要从更高层次考虑人才培养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后,外语人才现有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多元化外语人才对外交流的需求,而现有的外语教育政策也是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

2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研究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内容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研究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强调从国家战略角度,“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对中国高校现有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优化翻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国高级翻译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3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研究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意义

①有助于缩短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与“一带一路”战略下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差距;②促进翻译专业硕士教育的良性和健康发展,加强战略性外语人才的储备;③有助于指导建立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实现中国高级翻译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④促进高级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大力培养更多的国家急需的高级翻译人才,及时填补国家转型时期出现的翻译人才缺口;⑤对接和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实现国家战略发展和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构成的生态循环系统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4教育生态学下的“一带一路”战略与翻译专业硕士培养

4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的设想于2005年3月由广东外国语大学仲伟合教授提出。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从2007年至2011年,全国先后有159所院校获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自我国高校建立翻译硕士专业(MTI)以来,探讨MTI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人才成为翻译学界、翻译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42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研究由“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另辟该类研究视角,将国家战略变化同翻译人才培养相结合,将生态化教学理论与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相结合。

43从教育生态学看“一带一路”战略与翻译专业硕士培养

(1)在教育生态学范畴内,从生态循环视角研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同高校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生态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从而达到互相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国家和社会生态系统需求方面分析,从教育生态学角度以整体论和系统观出发,设计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根据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市场与高级翻译人才需求组成的生态循环系统。“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市场与高级翻译人才需求的生态循环系统由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生物因子包括教师和学生,非生物因子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环境规范等,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类似,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等特征,遵循教育生态基本规律,迁移和浅移规律,富集与降衰规律,平衡与失调规律,竞争与协同规律等。

(2)研究如何有效控制该生态循环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构建市场-人才这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考试与评估、实践与论文等各类个体群体的多维因子相互作用,彼此竞争,协同和依存的过程及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传递与循环的过程等方面。研究“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生态环境如何从整体上影响着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运作过程,如何影响着这一生态系统下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而后者以何种方式保持,影响改造着前者,研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的过程。

5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出发点研究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成果价值

研究成果对省内高校申办和开办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有实践指导价值,可应用于指导现有高校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为传统的翻译学硕士和本科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构建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可以为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其他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和依据。因而研究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出发点,以教育生态学理论模式为指导思想,从整体论和系统观出发,探讨改革优化翻译专业硕士现有的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解决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谐构建和中国翻译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外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外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考虑到个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外语学习规律的需要,抓住机遇,发展多元化的外语人才,优化外语教育结构,提高外语师资力量,用高质量、多元化的外语教育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推动我国经济、文化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2).

[2]邵海静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翻译硕士培养体系建设[J].科教文汇,2015(25):167-168.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硕士,就业,调查分析

在如今这个社会竞争相当激烈的大环境下,只有拥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占有主动权,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发展,同时,人才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文明、经济进步的重要保障,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对社会的迅速发展更是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生的就业过程可以直观的对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检验。

1.1 毕业生的来源

通过对吉首大学近3届毕业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情况进行整合分析,在 2013、2014 、2015年毕业的硕士毕业生中的生源地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表格显示,近三届毕业生生源来自农村的人数 49 人,占总体的 41%;来自于城镇的人数是 70 人,占总体人数的 59%。而在这些生源当中可以看出,考取该专业的学生从2013年来看,更多的是城镇的学生考取研究生,而到了2014年、2015年,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各占50%。

1.2 就业率

对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3、2014、2015届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近三年吉首大学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已就业人数均已超过占70%,未就业人数只有十多个人。

1.3 就业职业

专业硕士是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就业人才而采取的培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各项体育工作的全方面人才,体育专业硕士的接收单位大多还是高等院校、教学培训机构,有少部分流向国家基层单位、部队、政府机关单位;从就业单位性质的调查来看,三届毕业生体育专业硕士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其他与教学培训相关的的机构单位,高等院校占了47人,其他教学单位占了32人,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两项加起来占了总人数的66.3%,其中有5人进入机关单位工作、9人进入企业工作、14人在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就业单位。

1.4 就业城乡分布

从表1毕业生的来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有一半来自农村,一半来自诚镇,吉首大学地处于四省交界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生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主要因素是被城市的生活节奏、发达程度、文化环境所吸引,对吉首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在城市工作,有78人,占了总人数的74.2%,而选择在乡镇工作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20%,而在农村工作的只有6人,占总人数的4%,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完成硕士学业以后回到生源地工作的只占了一小部分,而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在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回生源地所在的城市进行就业。但是硕士研究生对于城市工作的热衷,也给城市就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2 影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需求对就业的影响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第9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71-03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简介:葛阳阳(1980-),女,黑龙江肇东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注重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效作用发挥,突出强调研究生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但对研究生身心发展、个性化需求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关注度有所缺乏,在促进研究生结合现实需要发挥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不足,造成现实思想教育中多方面的偏差。[1]从当年的马加爵事件到今天的黄洋事件,都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工作,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大教师既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示范者和引领者,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使之真正内化为硕士研究生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平台,注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栋梁之才。

2.硕士研究生个体多样化特点的现实要求

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成分多样化,不仅仅包括直接毕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还包括许多在职人员、待业人员和下岗分流人员;不仅有学术型研究生,还有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还有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于考生的来源不同、个人社会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政治素质不同、培养方式不同、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目的不同等,硕士研究生个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2]硕士研究生个体特点差异大,主体意识较强,思想状况复杂多样,都增加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心理差异,摸清每个学生的思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才能让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硕士研究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

硕士研究生因本身对自己的期望值高,给予自己的压力也就增多。作为硕士研究生,面临着科研项目、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和创新实践等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一些硕士研究生还要面临着婚恋、买房、生子等现实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扰,而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困境,这些困境都给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引发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疾病。硕士研究生现实困境压力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细致、认真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受社会大环境和国家整个经济形式多样化的影响,硕士研究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硕士研究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意识淡薄,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部分学生还出现集体观念淡漠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二、新形势下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硕士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研究生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成分开始多样化,加之更多的90后学生加入到硕士研究生群体,硕士研究生个体特点差异大,主体意识较强,思想状况复杂多样,已经成为了公认的特点;部分学生考研目的功利化,出现了所谓的混文凭现象,导致科研兴趣退化,学术造假现象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部分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深陷物质享受之中,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体功利性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有的甚至理想信念淡薄,信仰缺失;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抵触和漠然的心态,这些都增加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重重阻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的问题

有些高校开设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某种程度上轻视实践,说教意味重,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效果还不是很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教学的老师很难从学生中得到认同,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有些高校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讲座、会议、谈心等方式进行,缺乏形式、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创新,这种传统的教育形式让喜欢追求新思想的硕士研究生感到“乏味”,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3.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扩招后,研究生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对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部分高校实行了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形成了理论课教师、导师与辅导员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思想政治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如在实际运行中缺少必要的保障机制,在师资力量配备和经费支持上仍然不够充足,难以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少有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机会,培训机制有待健全;目前高校大多以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科研能力作为学生优秀与否的考核标准,无法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果,常常出现重视学术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量化考核和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思想觉悟

在研究生群体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思想觉悟,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方向,学会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承。[3]高校要充分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硕士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手段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应变式的学习方式及社会实践改革,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引进生活化的因素,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切实将主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针对研究生群体成分多样化的特点,要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增加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确保身心健康

硕士研究生现实困境压力大,小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极少数的学生甚至出现极端行为,这些严重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研究生心理疏导,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和帮扶机制。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加大对全体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心理治疗和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建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聘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咨询,有效排解硕士研究生来自生活的经济压力、来自学习的竞争压力、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和来自亲人企盼的家庭压力,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必须注意研究生行为变化,关注研究生实际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波动,力争把研究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对研究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健全完善研究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帮助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充分发挥三防作用。充分发挥一线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真正做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导师三育人作用,注重发挥企业导师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以引领每一个有潜能的学生结出丰硕的果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教师的作用,强化硕士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采用直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使其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真正做到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贴近于常,从而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格局。

4.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提升教育功能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领导队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全面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强化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工作培训,如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以增强业务能力。建议给予工作人员必要的待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加大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落实和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只有完善了这些机制措施,才能确保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提升教育功能。

5.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发挥党团作用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和学术氛围,能够培养硕士研究生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塑造展现自我创造的良好育人环境,从而增加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做到基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党团组织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讲座、论坛、沙龙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活动范围,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学习实践基地,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才能,展现自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培养硕士研究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感。

6.加强导师责任意识,凸显导师作用

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导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同时更要成为硕士研究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心灵上的沟通者。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情感等状况,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5]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发挥导师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该通过座谈、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导师进行相关考评。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建立学生、导师和学校的沟通渠道,及时帮助研究生解决困难,疏导情绪。

总之,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未雨绸缪、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耿俊茂,张瑞.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37-140.

[2] 邱菊,聂国东,齐丽.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3(3):142-145.

[3] 靳义亭,靳志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8-1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