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1 17:29:56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1篇

一、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情况

(一)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高于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因为初中生有着较高的求知欲望,但是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兴趣明显低于对历史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他们非常喜欢有关历史的电视、电影、历史小说和故事等文学作品。据笔者调查发现,本校初中生中有52.34%的学生表示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有35.12%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只有6.8%的学生表示对历史课程很感兴趣,28.54%的学生表示对历史课程感兴趣。在历史知识和历史课程之间巨大的反差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引导方面有关,同时也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我们要从教学策略的调整等方面去改变这个现象。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程度不同

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不同年级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心思,分析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特点,从而选择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例如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一年级只有6%左右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但是初二和初三的学生明显比初一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感兴趣。原因是学生在初一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习,很多内容都理解不了导致兴趣缺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三)农村初中生历史阅读书籍匮乏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习书籍的购买本身就是一项较大的负担,而且这方面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语数外这类升学考试的主要学科中了。很少能够购买历史相关的阅读书籍,甚至会被认为是“闲书”。这就导致农村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历史课本和历史老师的讲授。他们的历史阅读量偏窄,历史知识来源有限。

二、影响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

(一)来自学校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初中教学中一直被视为“副科”。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都减少了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学时,降低了这类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甚至要求只要语数外等重点课程能够达到一定成绩,则历史、地理这类“副科”成绩及格就行。低标准和不重视的态度,让老师和学生都降低了对历史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程度。教学质量下降了,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二)来自老师的因素

很多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不敢兴趣的主要原因还有课程内容枯燥有关。据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中,选择历史老师上课枯燥的占56%以上。证明历史老师的授课模式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根本没有有效的主导课堂学习,更遑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初中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历史老师都是兼职教学,少有历史专业的教师。

(三)家长和社会因素

在农村因为家长很少有从事历史相关工作,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自然不会要求孩子提高历史学习。而且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升学考试,而不会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在社会,部分人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引导下,历史无用论成了大众心理,很多人认为历史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自然也会影响到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教师的个人专业修养和教学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着渊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这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基础。因为只有树立起先进、科学的教学观才能把新课程倡导的各种理念深入细致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兴趣。其次,还要求老师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特征。历史是为了提高学生历史辩证主义价值观的,只有老师的浩然正气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和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再次,还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于农村中学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对课本插图的讲解,因为图片直观性较强。通过课本插图和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讲解,也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求历史老师能够具备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历史知识演变成风趣生动的故事演绎。因为一个善于旁征博引的老师比照本宣科的老师更受学生喜爱,也更容易把知识点融会贯通、选准兴趣的激发点。

(二)充分开展第二课堂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引起历史的共鸣,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历史教学。因为历史无处不在,历史就在身边。利用乡土历史让学生真是的体会历史、感受历史。让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来对历史产生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贵州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例如在讲授近代历史时,可以结合贵州黔南的邓恩铭故里、黔南事变、北有卢沟桥、南止深河桥的深河桥抗日文化园等等。在讲到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本镇的天主教堂存在历史。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一种亲切感。只要让学生的思维通过场景投射到历史情境中,通过思维在脑海里构建真正的历史活动,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讲学方法来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一是注重创建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和兴趣激发。例如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重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二是有效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好奇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要在适当的时机设置问题,同时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要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三是组织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主动参加互动,讨论他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开展历史探索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让他们搜集历史素材,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辩论。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存在问题;探究性问题;综合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67-03

新课改倡导互动的课堂模式,“问题导学”作为师生深入历史的教学策略,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观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着眼培养学生综合的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在探究中争辩,在争辩中共鸣,从而有效借助“问题导学”实现教学任务?

一、初中历史在“问题导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问题设计“教材化”

在一些“问题导学”的课堂中,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倾向于教材化,以教材的视角来牵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历史问题,从而丧失探究的兴趣。要学好历史一定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问,问题设计不能局限于教材中表面的知识,还应该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延伸。初中生已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也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问题”设计既要把握教材知识点,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使学生借助“问题”构建大的历史学习观。

(二)问答主体“教师化”

纵观一些历史课堂,由于初中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问题教学时总以自己的经验去引导学生,导致学生课后缺少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考究,因为很多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都展示出来。当课堂变成教师“主宰”时,学生就容易“迷信”教师权威,而很少质疑教师的问题和答案。历史只有融入“人性”的因素才是完整的,而缺少学生去考究的问题教学对发展学生辩证的历史观极为不利。

(三)问题结论“定性化”

纵观历史教材,大部分内容都融入了编写者对历史的定论。其实,历史虽然记录的是发生的事实,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时势的变迁,有些历史事件依然存在较多的争论点,这些争论点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历史的兴趣点,但是不少问题教学却将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入教材所呈现的观点中。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问题教学时,当学生出现和课本不一样的答案时,就急忙转向其他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被引导到教材编写者的固定思维之中,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是极为不利的。

以上的问题并非偶然,而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没有正视问题教学的特点,导致“问题导学”形同虚设,甚至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散发展。

二、全面解读历史教材,有效设计探究性问题

历史是人类在文明化进程中的记录,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情感。初中历史教材设计了大量插图,同时展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让处于社会阅历还少的初中生能生动地感受历史的“温度”。教师要人性化地引导初中生学习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但历史的学习又要遵循史实,不能因为自己的片面理解歪曲史实,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生才能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知识。“问题”设计一定要基于教材,又突破教材,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去搜集教材之外的历史,从而让学生充分解读历史、探究历史。

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它是学习了“”的十年之后新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的时代背景,同时本课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也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问题让学生联系“”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如何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观念?如何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要实现这三个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全面地解读教材,同时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去深入历史,而不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内容。现代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对于这段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后探究。在新课学习之前,教师设计问题:1.“”是怎样发动起来的?2.“”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历史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去讨论,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当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师设计问题:粉碎“”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效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课题: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而让学生借助问题去全面解读本课,解读本段历史,为后面学习改革开放作好铺垫。

三、深度挖掘教材,有效设计综合性问题

初中历史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但历史本身就是争议性较强的学科,每个人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都会融入自己的理解。教师如何深度挖掘教材,有效设计多角度、多变式的开放性问题,通过问题设疑、析疑,诱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学习《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借助课本的插图和地图了解当时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如何让学生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学生经过课文的学习与讨论后,基本上都能完成这样的教学问题,如果课堂学习仅限于此,那么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就只停留在教材的表层上。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升上初三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对认识历史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各民族之间冲突与战争、交流与促进?这个问题本身开放性强,学生既可以从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入手,还可以从历史上中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人物入手,甚至有学生以“”为例,阐述了中国的立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互相牵制的,并不是一个抵制日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中国还要考虑到经济的发展。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对于引导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和辩证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查找很多的史料,才能相对完整地解答这个问题。

总之,初中历史要借助“问题导学”为课堂探究注入活力,需要教师正视“问题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地提升“问题导学”的实效性。只有全面把握历史课程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借助“问题”去学习历史、完善历史、发展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目标 社会实际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历史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做好历史教学工作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现代文明的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初中历史教育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最为典型:一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二是历史教学方法;三是历史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历史教学只有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社会功能。

一、历史的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于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基础知识两者的关系出现了不同看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积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知识教学的现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诚然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可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也就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思维能力又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态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包含三个部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中国古代史是初中历史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记忆背诵,同时还要求领会贯通。只有真正把握住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教授中国古代历史就非常容易。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演变,政治制度的嬗变,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些角度来进行讲解。把握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有许多,”[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讲故事。初中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故事性很强。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语言,通过设计一个个小故事来进行讲解。应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讲解“秦王扫六合”的时候,学生大多对秦王嬴政的身世,个人经历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参考《史记》中关于秦王嬴政的记载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知识串联法。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都是依据不同的线索串联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知识串联法来进行讲解。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科举制的创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与前朝选人用人制度对比起来进行讲解。汉朝的征辟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等都可以串联起来尽享讲解。这对于掌握我国历代的用人制度很有帮助。又例如,在讲解明朝君权的加强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到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来进行对比,从中就可以发现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不断集权的过程。

(三)以点带面。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点可以结合多个面来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坚持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例如,在讲解贞观之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寒门这个概念来牵涉出贞观时期的用人制度。

(四)用语文教学方法来教授历史。文史不分家,中国古代的历史历来是文史不分家的。我们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运用语文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秦王朝的暴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读贾谊的《过秦论》,苏辙的《六国论》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读这些古文会让学生对秦王朝的暴政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下初中历史考试中有许多都是材料题,此时语文能力不够就无法考出好成绩,此时就需要提高语文能力。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实际的关系

历史与社会实际有密切的联系,考察历史有助于我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历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初中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于中国当下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意义。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的有效教学对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结合当下热点来进行讲解。要“将历史教育与社会现实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精神,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2]。例如,在讲解三反五反运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来进行讲解。又例如,在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时候,教师就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方法和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类矛盾,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首要教学原理;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24-2

一、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培养下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些都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培养有历史思维能力的新一代学生,而不能仅仅简单要求学生识记历史知识,但由于初中历史特定的地位让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初中历史课当作听故事课或者休闲课,只要涉及政治制度、文化等不感兴趣的内容就“避而不听”“视而不见”。更有一部分学生把平时在影视作品、游戏、趣味书籍所获取的艺术加工过的知识当作真正的历史史实来展示、记忆。这从表面上学生对历史有了“兴趣”,但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

二、首要教学原理

1.原理的提出:依据2011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或课外辅导过程中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首要教学原理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的初中历史教学参与其中的研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首先“以问题为中心”,这恰好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第一栏目前言的设置。当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重新提问。其次,“激活旧知”,这更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中国古代史,还是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通过各种途径都能获知一二。第三“充分展示”,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本图文并茂,设计了多个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如小辩论、讨论题、纠错题、归纳等,让学生对本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多层面充分了解。第四“尝试应用”,需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反馈环节设计与课文相关的题目,以促进知识掌握。每一节历史课运用首要教学原理的环节加以“融会贯通”,给学生展示历史知识和运用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所要培养的学习能力。

2.原理的理论阐述:首要教学原理是美国教育家M.戴维.梅里尔教授提出的: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问题为中心,激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当新的知识展示给学生时,学生能利用旧知识尝试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现在有许多教学实践都只注重展示阶段,而忽略了学习循环圈的其他阶段。而首要教学原理认为首中之首,教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其他四项原理是对应有效教学四个阶段的。五项首要教学原理,用最简明的方式可以这样陈述:(1)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的知识且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3)当向学习者展示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具体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才能促进学习。

三、首要教学原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理论结合实践)

1.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标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的结果是能够完成任务或者能够解决问题时,学习会得到促进”。

初中历史课本为了便于学生探索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设计的栏目有: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其中导入框、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四个栏目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如七年级上册前三课的导入框设计的问题是“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究竟我国原始农耕是怎样开始的?”“皇帝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这些导入框在设计故事导入的同时必然会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授课的内容。动脑筋“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符合首要教学原理中“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

2.初中历史史实与艺术加工后的“历史知识”需要纠偏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激活已有的知识且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

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学生很有兴趣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在平时的书籍、影视作品、游戏等影响下有一定了解的内容,但是这种了解往往由于书籍、影视作品、游戏等艺术加工的需要而与史实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认为他是个神人,而鲁迅曾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更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而事实上,诸葛亮那些在军事上的传奇功绩大半出于作者虚构,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真正的诸葛亮从客观上来说,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可见,《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之间的误差更是把演义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学生脑中,初中历史的教学正好是一个“纠偏为正”的最佳途径。这种“纠偏”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已有的影视人物形象加以“利用”,设计相关的问题导入后,再配合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讲解新授课的真实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注意加强历史史实与艺术形象之间的辨析,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通过问题的讨论和回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诱发创新,对此,首要教学原理有着很好的指导价值。

首要教学原理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的影响下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实的知识。因此,在首要原理的指导下,当讲解到“玄奘西游天竺”时,可这样提问:玄奘西游天竺与唐僧西天取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讲到三国知识的时候可开展真假历史人物辩论赛:真假诸葛亮;真假周瑜;真假曹操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符合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更有首要教学原理相关理论来支撑。

3.首要教学原理中问题设计的多样性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首要教学原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能创造性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的多样性,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相结合,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导入课文问题和反馈练习设计的实效:问题的设置既要为学生解决本课的新知识暗示思路,也要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所以要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要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问题。当然,问题的设计要多样且注重实效性: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问题的出现要多种多样,因此课文导入问题的设计可以是影片式、谜语式、表演式、对比式、故事式等。

运用首要教学原理中以问题为中心,激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问题设计为辨析类的,学生在开展辩论赛的时候能利用旧知识尝试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在很有兴趣的情况下对真实的历史知识加以“拨乱反正”。由此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强调教师通过实施课程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把握,设定一些特定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习探索历史知识,充分运用中学历史课本提供的前言、正文、补充文字、图片资料等为学生学习正确的历史知识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有甚者,可让学生学完本段历史知识后回家讲给家长听,这符合首要教学原理中“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才能促进学习。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5篇

一、教育工作讲究特色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XX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XX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XX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XX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XX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XX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6篇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20*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20*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20*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20*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20*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历史教学切入点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我认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人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一、探究内在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外在目标,还要潜心发掘和探索其背后包含的内在目标。一般来说,隐性目标包含伦理、道德、情感、人格、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据此,历史教师要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总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历史事象的方法,即应该全面、客观、辩证地考察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范式引领

所谓“范式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例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教学时,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按照所起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

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媒体情境,播放相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然后,营造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课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和“政治学家”,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被毁之前和被毁之后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调查情况写成报告,探究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文献资料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是初中学生,教师不必对论文的写作规范和篇幅作过多要求。在论文的选题和立意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杜绝不合逻辑推理的“标新立异”。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所谓创新,只能是科学的创新,而不是缺乏充分事实基础和理论根据的所谓“标新立异”。学生完成小论文后,教师应及时、认真地阅读和讲评,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对于小论文中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应单独予以辅导,帮助学生纠正。例如,史书记载孔子有三千求学弟子,成材七十二人。对于这一记载,就有学生发表看法,认为孔子培养的学生成材率非常低,称其为伟大的教育家是不正确的。对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观念。

三、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59-02

通过课程改革,历史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观赏、表演、游戏、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建立鲜明、形象、生动历史感知和知识体系,对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育自主学习意识

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关注众多因素。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愿参与的意愿,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设置问题,诱发学生探讨。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与教材文本对接,教学活动才会有教育价值。要善用多媒体创造活动情境。历史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带来更多选择。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视频材料,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多媒体将历史教材立体化,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多元的历史认知。

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教学活动往往有参与热情。在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课时,教师先通过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剪辑、让学生唱国歌等营造气氛;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五星红旗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国歌伴奏下,上台模仿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但起初没有人愿意上台去,经教师再三鼓动,最后真有学生登台了……教室内的气氛达到高潮。后面不用教师动员,很多学生主动上台亮相……

二、丰富人文思想,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透过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的脉动,这也许就是对历史的“活化”。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时,要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生动的感知,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穿越”意识。可以设计历史事件再现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饰演、参与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感受人物思想,感知历史背景,实现懂史悟史的目标。

历史教学活动带有自主活动色彩,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历史知识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性,教师要设计讨论、辩论、演讲、整合、构建等活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搜集、整理、优化,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这对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有重要帮助,为培养历史认知、接受历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时,为使学生对有清晰认知,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影视片段剪辑,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正方观点为:是必要的,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基。辩论反方观点为:是不彻底的,没有将富农纳入改革范围,对地主打击不够,效果被打折扣。当辩题出来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正方观点,教师毛遂自荐做反方第一辩手,并鼓动几个学生也加入反方阵营。辩论开始,师生展开辩论,正方首先向反方发难: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对提升生产力有重要帮助,相信反方不能否定这个事实吧?反方当然不甘示弱:就需要一步到位,如果将富农地主所有田地都分了,这对促进农业生产帮助更大。伴随正反双方的激辩,认识也在辩论中不断提升。

三、改变教学模式,开辟民主教学环境

新课改要求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这其实就是否定。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要求创设民主的教学活动,将学生推向前台,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需要针对学生不同学力和接受特点来设计,不可只有小组讨论这一种合作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小组讨论、小组检查、小组竞赛、小组实践、小组辩论、小组质疑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适合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互动的基础上建立学习认知。

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主要来自教材,但有些认知还可能有其他来源。如学习《“”的十年》时,有些学生从长辈那里得到的信息与教材不一致;有些学生认为“”本来是对的,只是被某些人给搞歪了。针对这些倾向,教师设计了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掌握最直接的信息,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跨越式提升。

四、增加实践机会,实现历史思维内化

初中学生大多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要多设计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可以通过具体演绎来展示和感知,不妨设计一些表演活动,让学生自导自演,再现历史画面。学生在演绎历史的活动中获得的实践感知自然是深刻的。还可以通过竞赛、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极强自由度,教师要有开放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身心体验感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高效的。

在学习《改革开放》时,因为这段历史的时间距离较近,学生从家长那里就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为让学生有更深刻体验,教师设计了一道实践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用你的方式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新气象。可以用图画、剪纸、故事、演讲、表演、歌唱等形式,表达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活动成果展示时,教室内呈现一片欢乐气氛。第一个学生用歌唱形式,一曲《春天里的故事》,让人神采飞扬;第二个学生展示了一幅简笔画,画面上的农民,笑逐颜开地数钱;第三个学生讲了一个《从老懒到老板》的故事,改革开放打开人民幸福生活的大门。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学生喜闻乐见,还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真知。

五、研究年龄特征,提高活动教育价值

初三历史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3-01

历史学科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这也决定了该学科在承担培养学生三观、人文教育价值及社会责任养成的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纵观基础教育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的初中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比,其更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建立与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社会问题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也要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导入社会问题及各种现实问题,建立历史与当今社会的有机联系,正确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对初中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价值,是新课改下历史学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1.教师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重理论轻社会关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承担起相应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责任,首先需要历史教师具备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精心备课建立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社会问题及现实问题中来,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身边所发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再认识。但通过笔者对多所学校的初中历史老师课堂观察结果显示,我国初中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历史教学沦为无意义的死学科知识。

2.学科价值未被正确认识,人文精神教育功能被盲目排斥。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对象是学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积极参与身边耳熟能详的相关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剖析和探究活动,最终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受到教化,上升为人文素养。但由于当下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无论就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家长等层面从思想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标,对历史的人文教育价值盲目排斥,这无疑打击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历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难以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更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二、建立初中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有效手段及落实人文教育功能途径探究

1.建立正确学科认识,加强历史学科与社会问题联系,落实人文素质培养责任。要想改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落实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加强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培养责任则必须要从学科自身长远发展出发,将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必须让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各个层面的教育主体建立正确的学科认识,强化教师的学科知识学习,为该学科增添生命力。加强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联系,特别是善于挖掘乡土历史题材等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让学生主动用历史科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问题就将会大大降低难度,易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愿,使其主动探究历史史实与身边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实现对历史的解读,进而带动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最终达到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综合素养,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水平及历史教学任务最终落实的好坏与历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新课改逐步落实的今天,历史教师必须要主动承担起学科改革参与者的责任,加强自身学科的相关综合素养,特别是要转变教学态度,站在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对话,将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激发他们在有限的知识储备水平中的知识探究能力和新知识获取能力,从而帮助其建立系统的史实知识框架。兼顾三维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传授其知识,更要培养其能力,特别是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情感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组可通过校内及各级学科教学评比赛、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教师观摩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多种举措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促使其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

3.活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①教师备课关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加强历史教学现实生活化。备课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现实生活相融合,则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必须要建立“大历史”教学观念,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机联系在一起,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史”,做到将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历史知识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性学习。②教师坚持教学过程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渗透给学生,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坚持教学过程及课堂作业检测的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特别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社会现实生活化,能够恰当地把社会现实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特别要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激励学生主动扩大关注社会问题的范围比较,增加学生与社会现实接触的途径,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丁晓蜡.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若干方法[J].政史地教学,2009,(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