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6 18:48:16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公共艺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向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院校及专业办学的根本目标。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式教育转向技能型、应用型教育,构建可以服务于应用型教育特色的公共艺术本科课程体系是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其完成程度直接体现出教育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国家战略部署

(一)当前我国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政策与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教育部将进行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变的工作。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要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及其教育本质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为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方面的要求,扩大高等教育内涵的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是较高层次的职业应用技术教育。应用型教育的本质是将知识理论与专业的职业技术实践完美结合,即“手脑并用”的教育。知识理论是基础,专业的职业技术是一种应用能力,知识理论为专业的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与服务。

二、科学认识公共艺术及其发展思路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学科内涵

公共艺术,英文直译为“PublicArt”,最初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城市雕塑和壁画形式出现在城市空间。1995年以后,“公共艺术”也被称为“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本文沿袭“公共艺术”称呼。公共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人们在表述历史上的公共艺术时,通常指向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即在此空间中产生的诸多艺术表达形式和语言的汇总。而这些艺术门类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有别,在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与当代艺术主旨支持下的众多艺术语言之间建立交集,共同形成时代的物化标志。公共艺术包含一切创置于开放空间中的具有公众属性的、把广大民众作为服务对象的各类艺术创作形式与活动,如公共壁画、公共雕塑、公共建筑、城市景观等均属于公共艺术的具体物化形态。

(二)应用型本科公共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公共艺术专业教学旨在培养结合学科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人才,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及公共场合等领域空间的形态造型规律,具备在艺术装置、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公共艺术项目等领域设计与施行相关工程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公共艺术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针对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突出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引导学生将公共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公共艺术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掌握艺术创作或社会艺术活动的学科知识和应用技能,目的是培养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我国公共艺术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从总体上来说,由于院校与教师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不足与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存在变化和发展,而出现不同院系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方向与角度较单一。

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立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如在雕塑、壁画、装饰等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扩展与延伸,因而教学方向和角度缺少本质上的转变,有时候仅是说法上的改变。例如将“公共艺术”改为“城市雕塑”“景观小品”“环境艺术”,看似名称不同,实则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2.观念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随着高等教育朝现代应用型本科教育倾斜与转变,职业技能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公共艺术教育走向设计化、职业化、应用型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艺术精英式教育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部分院校及教师却没有敏锐地感知教育发展方向的转变,这一点是不可取的。3.课程专业性不强,授课内容较杂乱。部分院校由于缺乏专业师资,仅依靠现有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能力,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缺乏整体性与系统连贯性,课程内容较杂乱。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足,教学课程的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应用型公共艺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国内设有公共艺术专业的十余所院校进行全面地调研与考察。同时,深入部分设计公司及城建规划、景观与城市雕塑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公共艺术人才工作能力的需求状况,广泛听取这些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合理建议,以期对应用型公共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相关院校与教师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搭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整合的应用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训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使学生的专业实践、岗位需求应对能力、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下面,笔者以四年制本科课程的设置为例介绍基本思路。第一学年:以开设国家通识课程为主,组合部分专业概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公共艺术概论、美术造型基础、形态构成、公共艺术美学等,将这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即是将培养学生素养与技能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第二学年:开设专业技术或学科基础课程为主,安排与专业有关的通识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这些课程的内容与深度需要较第一学年有所延伸。如公共艺术造型基础、装饰设计、视觉语言、设计与表达等课程。第三、四学年:专业骨干课程与职业岗位实践课程结合开设。如环境雕塑、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公共艺术专业创作、新媒介艺术实验、公共艺术项目管理、毕业设计等。同时,将选修课如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文化史、地景艺术等,与工具类课程计算机与软件、互联网与大数据课程同时穿插在第三、四学年的四个学期之中,形成集品德素养、理论、实践技能、职业岗位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还可以按照板块划分,具体如表1。

四、课程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应用型教育的课堂模式具有更加鲜明的开放性。除课堂模式之外,教学内容还延伸到实习生产领域,形成具有融入行业标准的课堂特征。应用型教育课堂模式主要包含传统课堂、企业岗位课堂和在线虚拟课堂三种形式,具体教学措施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定制式培养)、学工结合(项目包教学)、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微课、慕课)、双证结合(学历教育和岗位证书)等。其中微课是指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并以微视频表达内容,未必是完整的课程。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二)完善职业特色的应用型教育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

1.建设用于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含仿真的教学实训基地、真实的生产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及研究中心的建立工作。

2.建设融合知识型与技术实践型为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成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根本保证措施之一。教师应具备公共艺术学科宽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更要拥有职业岗位的技能技术,不但能教理论,也能够传授实践技术。对于这一目标,高校的常用做法是“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教师挂职锻炼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

结语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的转型目标,也是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建立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技术为主导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化课程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庄华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5]孙振华.公共艺术的政治学[A],杨贵妮.国际公共艺术家论生态[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8).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

[作者简介]周薇(1982- ),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及综合材料。(湖北 武汉43006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8-02

近些年,新学科、新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到社会生活和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状况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响应国家发展艺术教育的政策号召,开办新的学科,这些新学科中就包括了公共艺术。现如今,公共艺术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学科。伴随着当代公共艺术越来越呈现动态发展的特征趋势,公共艺术教学也应该逐步引入更宽泛的课程教学内容。在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成果中,对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并不多。本文从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现状出发,根据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点,找出问题,探索教育模式,以期使公共艺术人才教育培养能与时俱进,为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对公共艺术的定义是:“在许多现代化城市中,艺术家与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合作,以创造视觉化空间来丰富公共场所……所有这些公共艺术表现方式,使得一个城市愈发有趣与更适合居住、工作及参访。”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公共艺术具有极为宽泛和动态的概念特点。但大部分工科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和实际办学过程中,只是以公共艺术为名,走的仍是传统单一的学科办学老路。

(一)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一般开设多门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限选课,课程涉及美术学、心理学、哲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进行。在教学设施上,有的工科院校建立了专门的艺术楼和公共艺术系(或教研室),并配以专门的艺术学院图书分馆和多媒体教室。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传统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仅仅以公共场所艺术品或城市景观设计为主。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也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一位业内专家曾说过:“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很多人使用公共艺术概念不过是替上述概念换一个说法而已。”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打破空间载体的局限,没有融入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的理念;没有将公共艺术本身变成一种空间载体加以研究,没有全面深入地把公共艺术的精神纳入一种开放的教学体验中并深入系统的教学设计中去,尚停留在体验探索阶段。

2.人文品格培养的缺失,重技能、轻素质教育。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是存在矛盾的。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人文品格和综合素质,能对构成空间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甚至是人活动的空间身体性都有很好的理解。这也正是现今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最缺失的。相关教育的缺失,将增加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矛盾的发生概率。因此,提高人文品格,培养处理好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关系的能力,理解公共艺术作品到底是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公众的“作品”,是现今公共艺术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若缺失此教育环节,会给学生进入公共艺术工作领域形成障碍。

(二)科研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指导和推动。近些年,高学术水准的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研讨会多次召开,各类具有高学术价值的著作、科研论文、教材也有力推动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专业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高校教师和公共艺术工作者“走出去”,去国外研究公共艺术。然后这些公共艺术专业的科研学者、教育工作者带着“走出去”的科研成果、教育教学方法回到大专院校,促进了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

但是,工科院校开办公共艺术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专门针对工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为工科院校大部分以理工科为重点发展学科,较少重视公共艺术专业和艺术学科,在课题项目、资金、设备、人才配置上倾向于学校主导专业学科。仅从国家规定的师生配比编制来看,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人数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教师的科研重点还是以传统学科如雕塑、绘画、壁画、景观等专业为主,对于在工科院校机制下,应该如何发展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的科研成果还不多,科研有待深入。

二、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探索

针对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笔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部分展开:

(一)加强工科院校人文艺术环境建设,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地位

公共艺术人才教育的培养,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学校人文环境的支持。艺术馆、展览厅、音乐厅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会大大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息。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很好地推进公共艺术人才教育,还能提升其他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做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钱学森就曾经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除此之外,工科院校应该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公共艺术专业在原有工科学科建设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专业课程模式

根据工科院校特点和公共艺术教育特点,笔者经过调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认为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应重视以下几个教育环节:

1.艺术类专业通识教育。公共艺术的特点是涵盖范围广泛,以“公共”为前缀,涉及哲学观念、社会价值、城市形象、都市文化、艺术观念、产业经济等诸多方面。在学生进入专业教育之前,在锻炼扎实的绘画造型基本功的同时,广泛接触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各种艺术门类、人文学科等来丰富开阔理解、思维判断、批评鉴赏等诸多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而工科院校正好具有这些相关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因此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综合教学理论体系(包括人文素质和品格的培养)是工科院校的教改重点。

2.公共艺术核心课程专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打破教育局限,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上淡化学科概念,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注入更多社会学和文化因素,教学重点着眼于全面把握公共艺术理念、模式与文化精神及其操作实践。在核心课程设置中不仅停留在城市雕塑、壁画等传统学科上,还应引入哲学、社会学、美术学、建筑学等交叉跨学科综合课程。例如,可以依托部级城市设计框架导入整体形象营造的课程,开设城市景观和个人人居环境相关的研究课程,还可开设动态形式的网络艺术或游戏娱乐课程等。总之,要在一种“扩大的艺术观念”指导下开展核心课程。

3.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根据工科院校特色,专业实践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显得愈发重要。(1)可分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可建立综合类跨学科研究工作室,由不同学科教师建立,由不同学科学生参与,一起开展教学及实验活动,并定期举办课程展览,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项目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带理论,重实践的探索。通过参加竞赛、展览、导师课题等载体,增强就业指导实效。(3)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形式。

(三)加强科研交流,为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提供支持

科研和交流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都离不开科研的指导。工科院校的公共艺术专业应多进行横向交流,参加专门的公共艺术研讨会。还应规范科研管理政策,调动积极性,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各项保障。

三、结论

工科院校培养优秀的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并对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源于大众对公共艺术要求的提高、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对公共艺术人才需求的动向变化,是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一个从事公共艺术专业教育者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期待同仁针对当前工科院校公共艺术人才教育模式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3篇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所以很难大面积提高质量,根源还在于我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已经跟当代艺术实践发展现实相脱节了。当然,不仅是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各专业、各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当代艺术发展其实早就已突破了传统精神文化意识中的“艺术无功利”藩篱,艺术的观念、功用、评价体系等,早就与精神文化消费资源的生成、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与提升各类产品市场竞争力等融为一体。有学者指出,“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这样一种新的理论语境中,自鲍姆加通和康德以来的许多现代性美学观念,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美学‘第一原理’或‘普遍价值’,遭到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批评。美学不再是躲在学院书斋里的艺术纯粹性研究,而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和批判性。美学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运动的一部分。”艺术是美学在实践范畴中的文化态显现,我们已经无法把现实存在中的“艺术”关进精神家园中的“象牙塔”供奉着,艺术已经走向大众化、生活化和商业化,这已是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当代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在艺术的功用性价值和艺术的表现范畴两个方面突破既定思维束缚。在艺术的功用性价值突破方面,我们既要坚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但同时又要看到,艺术的本质价值须通过认识价值、情感熏陶价值、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一系列功用性价值来实现。每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环境都不一样,战争年代的艺术更多的是通过认识价值和情感熏陶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奢华与丰盛”的“消费社会”,艺术更多的是通过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来表征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价值,而且正是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功用性价值,从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该关注如何在艺术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中容纳、表征艺术的“真、善、美”的本质价值。在艺术的表现范畴方面,既不丢弃纯艺术产品,诸如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文学、戏剧、曲艺等传统艺术项目的艺术教育,又需要将艺术教育扩展到一切专业的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的教学中。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挖掘艺术的创造价值以及艺术能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功用性价值,让所有专业教师,尤其是应用型专业教师都来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对于本专业发展的渗透性,关注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对于促进本专业发展、强化学生的社会生存竞争能力的指导意识。而一旦我们扩开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视野,朝着艺术教育与艺术现实发展相吻合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将人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由此,我们便可以引导和激发所有专业教师都去从艺术创造角度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调动起学生掌握艺术创造方法和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既有效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效率的提高,又有效促进了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水平的双重教育效果。

好的设想还有待付诸实施,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两点:一是探索艺术教育实践新途径;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将艺术因素融入各专业课程。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认识到应用型专业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重点。在教育实践中,公共艺术教育正在被框定在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中,似乎只有围绕纯艺术产品实施相关教育,才能被算作公共艺术教育。实际上,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普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根据行业分工和各个专业课程设置与艺术相溶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着眼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实践技能的。“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当代新技术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新技术手段通过艺术设计的创新建构环节,从生产与消费的源头上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就曾很准确地解读过消费中的艺术渗透特征:“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在当代生产与消费实践中,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向人性化回归,艺术美感的追求渐渐成为消费目的,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都通过艺术设计通道被冠之以造型美观、赏心悦目、怡情悦志、心旷神怡、意趣盎然、有品味、有格调、充满想象和诗情画 意等艺术特征,技术则渐渐成为人类满足艺术美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产品,尤其是那些新近被开发出来的创意产品,不仅其功能被定位在满足两种消费需求上,而且其产品形态也更加模糊了物质产品与艺术产品的形态边界。很显然,在这个消费大发展的时代,应用型专业要想取得实际的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就不能不关注社会实践中的技术与艺术合流的趋向,就要关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娱乐价值、创造价值、经济消费价值等功用性价值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发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途径。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辽宁文化,公共艺术,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49-01

一、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现状

首先是缺乏专项整体的规划,对于辽宁省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并没有采取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近、中、远期公共艺术专项总体规划项目的有关内容。其次是规范制度立法的缺失,监督管理机制松散。辽宁省各个城市还处于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无规、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建设。最后是决策的非专业化、维护管理的不足、艺术作品质量不高、脱离公众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二、 辽宁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发展对策思路

三、 2.1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对策架构――“231”结构

在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上以“231”即2个维度,3个尺度,1个目标为构架。即理论和实践两个视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最后达到建设一个“文化辽宁”目标。

2.2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支撑理论

2.2.1公共艺术建设宏观理论

在宏观中公共艺术建设规划研究更关注城市定位与发展,把公共艺术建设放在规划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强调研究方法上的多视角和多层次。研究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进行设计。对图形符号的形象提炼、情景元素的场景营造、植物造景的形态搭配、色彩材质的情感引导和场所空间的活力再现[1]。

将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为支撑研究公共艺术建设,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历史文化景观网络的构建。

2.2.2公共艺术建设中观理论

在中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并且制定可行性报告。根据城市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描述手法确定规划设计近期、中期、后期以及反馈问题的改进与提升等整个公共艺术建设的全过程。最终完成公共艺术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注重利用现有管理法规及法规执行单位优化公共艺术环境,参照国内大中型城市制定的《城市公共艺术管理办法》使公共艺术的方案确定、审批、制作施工、养护管理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3公共艺术建设微观理论

在微观中公共艺术建设的生态系统本身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系统。因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的干扰波动就是适度干扰。群众的监督对于公共艺术建设适度干扰可以带来一定的活力。适度的干扰可以给生态系统带来环境上的多样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要求在人类干涉时,必须从多方面考虑[2]。

公共艺术环境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公共艺术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公共艺术的最佳关系问题,不同的公共艺术都能满足人们寻求各种体验的内心需求,它们包括:生理体验、心理体验、知识体验、自我实现的体现等。

2.3 公共艺术建设对策

2.3.1宏观尺度的总体控制――编制公共艺术总体规划

宏观上要完成公共艺术设计的定位、公共艺术场所的选择、公共艺术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确定公共艺术建设流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更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状态和制度建设。

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依据上,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的要求,规划中明确规划的定位、规划原则、公共艺术建设的空间结构、规划的依据、规划的内容构成。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各专项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市色彩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上位或同位规划。

2.3.2中观尺度的过程控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公共艺术建设之初,进行相关利益群体的通告和协商。在公共艺术建设之中,公众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专门成立公共艺术服务机构,必须要求机构人员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资深专业设计师,做到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真正符合当地风土民情的设计、真正是附近居民需求的设计。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眼”,是城市的名片,凸显城市风采。因此公共艺术应体现地区独特的人文、科技等,而非单一的复制[3]。

公共艺术建设许可的最后决定由主管部门公示在公众平台上,供公众查询监督。

2.3.3微观尺度的实践控制――技术与方法的节点控制

公共艺术要把握空间尺度性―与环境“共生”。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的共生性策略,要求公共艺术在形式上与周边环境相互依存;公共艺术建设公众、公共、公平、艺术―与公众“共鸣”。逐渐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以及逐渐完成健全的、公平的公民监督体制和公共艺术家设计出完美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注重体验―与行为“共振”。让附近的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达到体验引导公众主体积极的参与和再创造,形成“共振”公众参与公共艺术 [4];公共艺术源于生活,传承文化―与文化“共享”。归根结底公共艺术设计也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让居民体会到亲切,更容易接纳和欣赏;公共艺术彰显时代需求―与时代、科技“同步”。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创作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技设备的改革,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观念,并为其提供重要保障;

构建公共艺术项目品牌体系―与城市“共荣”。文化价值学在公共艺术作品上的成功实施是塑造城市品牌,实现当代关注力经济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重要方式,最终达到突出特色,塑造品牌,与城市共荣。

三、总结:

宏观中,专业人员主要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规划把控。政府决策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审批的把控。市民则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反馈工作,监督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工作;中观,专业人员对于设计中的法律、法规要清楚,严格把握设计尺度,避免对社会、国家造成不良影响。政府要以法律约束专业人员胡乱设计和市民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不良作为,积极听取市民的监督反馈意见。市民则要爱护公共艺术建设设施。微观中,专业人员要专研设计创作,深入结合地域文化和人们需求。政府积极走进人们群众,定期做调查工作,听取人民宝贵意见。个人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好主人翁角色。更好的促进文化辽宁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雅丽.地域文化视角下巴东野三关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刘玉华.从美学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7.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5篇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6篇

2014年10月24日至26日,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与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国际论坛暨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年主题活动”,集教学成果展览、学术理论研究、艺术案例探讨和行业跨界互动为一体,成为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发轫之举。活动本身旨在通过“我们的城市”作为研究课题,为各位艺术家提供一个学术研讨平台,就当下我国城市公共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创作的相关议题进行具有高端性质的对话与交流,为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提升公共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学术性的指导作用。

此次艺术活动的重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主题指向鲜明

10月24日上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在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黄月新的主持下,召开了“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国际论坛暨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年主题活动”开幕式。来自于社会文化艺术界的名家、学者出息了开幕仪式,开幕式正式拉开了论坛系列活动的序幕。会上,广西艺术学院P思副院长代表学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出席本次论坛活动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提出,广西艺术学院是省部共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学院正在以博士点申报为新起点,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并力求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跨越式的艺术发展模式。P思副院长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快公共艺术学科的建设,促进该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次活动的学术主持人、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冯原,作了关于论坛主题的宣讲,针对什么是“公共艺术”的问题,他形象性地阐述道:我们刚刚走进会议厅大门的时候,每个人脖子上都挂着由主办方赠送的绣球,这是一种表达情意的礼物,如果把绣球放大150倍,它就是一件雕塑作品。当“绣球”成为一个放置在城市空间里的雕塑形象时,其文化内涵表达的就是这个地区及这个地区的人他们对待事物的感情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公共艺术。现代性的创造思维,让绣球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因此它同时还具有了双重性;在座的每一位专家、学者的本身,也孕育了双重性,因为本次论坛无论讨论的是公共艺术还是教育,实际上都与外面的世界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所以,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轨迹将会随着公共艺术和教育模式的进步而得到充分的发挥。他所阐述的观点,引起了参加活动的专家及广大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本次论坛以“我们的城市”作为主题,定位鲜明而准确。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办者以“我们的城市”作为本次论坛主题,就是想将公共艺术置身于城市空间即代表公共艺术所处的宏观空间给予讨论。将公共艺术置身于城市空间中予以讨论,代表了公共艺术所处的宏观空间,而“我们”这一表达将嘉宾、师生、听众、艺术家、媒体等不同身份的个体置身于讨论之中,多元地建构起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解读,集中展示具有实验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公共艺术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二、多领域跨行业互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德国艺术家塞巴斯蒂安-库恩(SebastianKuhn)、澳大利亚注册建筑师、规划师约瑟夫-米洛斯拉夫(ZLYJosephMiloslav)、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北京大学翁教授剑青、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孙璐、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景育民、深圳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邹鸣、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季鹏、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周阿成等数十名国内外城市文化学者、建筑师、雕塑家、公共艺术研究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出席。

本活动在学术成果凝聚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精力,邀请了多家专业媒体,如《雕塑》杂志副主编徐永涛、《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陆军、《设计之都》编辑部主任张晓飞,以及《中国艺术时空》 《榜样》《艺术探索》等杂志的编辑、记者等,共同捕捉、整理会议活动过程中的理论宣传与学术亮点,并形成文案纪要。同时,主办方把论坛活动整理并推出记录专辑,系统全面地将活动会议纪要与研讨成果汇总起来。

与会专家学者们借助活动主办方提供的“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国际论坛暨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年主题活动”研讨平台,从历史、文化、建筑、园林、雕塑、媒介、科技、哲学等多个领域,结合南宁的城市地域特征、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现代城市的未来发展需求,就当下城市公共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创作相关议题进行了高端对话与研讨,以期引发社会和公众各界的关注,形成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成果展示,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推动院校间学科建设与交流

为配合本次论坛活动,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美术馆举办了“六院校公共艺术院系教学及作品交流展”。参展院校有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及东道主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在广西艺术学院邓军书记、P思副院长、赵焕春副书记、韦俊平副院长等人陪同下,与会专家、学者们参观了展览。邓军书记在致辞中,对此次交流展在该校与五大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开幕表示祝贺,希望作为校内外公共艺术文化交流重要项目之一的此次交流展,能让更多人了解公共艺术的教学历程与成果,并欢迎各界朋友多到广西艺术学院访问和交流。

这6所艺术院校都是近些年我国较早开辟公共艺术专业,并在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培养了大批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承担了公共艺术与工程项目,建设了一批具有知名度的公共雕塑作品,获得了不少奖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利用此次国际论坛的机会,这几所在公共艺术领域开展教学与实践颇有成效的艺术院校,得以集中展示各自在公共艺术领域总结出的丰硕成果。展出作品主要的内容包含公共艺术方面优秀的教学案例、课程设置、师生方案设计及作品。在这个展示公共艺术发展成果的平台上,各大院校之间借此良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增进友谊。

四、理论研讨严谨切实

论坛研讨会分别由中山大学冯原教授与广西艺术学院刘新教授作为学术主持人。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文化学者、媒体人士广泛参与,围绕“当下城市公共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创作相关议题”,结合对公共艺术的建设、个人的感受以及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等方面,就当下城市公共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创作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与研讨,会上还特别提到,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要注意保护当地历史文脉,注重与生态环境发展相调和。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冯原教授,在论坛主旨演讲中,由“现代性的二元结构”展开,从阐述被称为“二元结构”的自我与他人的相关性开始,回顾了公共艺术发展的起源,并从公共艺术的古典性到现代性、后现代的三元结构以及文化与政治的二元对立关系等方面讨论了公共艺术与城市的“二元结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以“公共空间与艺术再生产”为主题,从城市的一种符号功能代表的文化异域问题开始,由一个logou微缩空间到一个雕塑的空间,再到一个政治空间,谈到了城市空间与文化起源意义上公共艺术的拓展理由。他认为城市空间是人对自己社会关系的界定,外观上最早的文化意义的起源跟宗教、崇拜和神话的关系,最终把对公共艺术的讨论归入了思想史的范畴,将西方的思想家对于“公共性”概念的判断,做出了清晰的划分和判断。

北京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专家翁剑青认为,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从经济、技术、文化、城市空间建构上,仍处于从量的时代走向质的时代及从权力文化向公民文化迈进的过程中。文化的生产、艺术的生产都同属于一种话语权的生产。公共艺术Public Art的概念是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一种对话和交流,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他提出了3个很重要的关系:第一是公共性和个人,每一个人都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水准;第二是公共艺术的责任,公共艺术家必须肩负着创新的使命;第三是学科、专业的融合,公共艺术不是仅属于雕塑家来完成的任务,它应该属于多种不同的学科共同参与、融合,以至达到联合完成的一项工作。

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景育民,以自己创作的艺术个案,就项目实施中的各个环节作了陈述,就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现状做了阶段性回顾,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尤其是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环节,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问题,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做出了策略性的开拓与实施的解决方案。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宇从城市空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等24个关键词。就建筑学领域的功能属性、学科属性、形式属性、社会属性等4个属性,提出它们与公共艺术之间共通互补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建筑是公共艺术的一种,但建筑又有自身的特殊属性。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张宇作为一个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身份,把公共艺术放在一个社会生活方式里面进行考察。认为公共艺术存在的空间就是一个生活空间,因此导致了公共艺术之所以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他给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即公共艺术家必须要有责任感,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下,艺术家的创作或创意要富有使命感。

深圳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明以北京地铁4号线公共艺术项目为例,介绍了相关对接、运作与实施情况,提出了“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艺术理念,同时结合《希望升腾》《五彩生活》等具体作品,就材质、空间、造型等阐述了自己的独到体会。进而提出公共艺术需要跨界来实现,艺术家要寻找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连接点。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樊林以有关20世纪德国法西斯纳粹屠杀罗姆人、莫斯科苏联二战纪念广场上反映战争灾难的具体案例,就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公共艺术的内在联系,结合“奥斯维辛集中营”“9. 11国家纪念馆”的有关情况,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当代感受和体验,探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去叙事化手段”,从而为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教育上的参照点。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孙璐结合近些年在金属铸造方面的研究,以最近在山西完成的公共艺术项目为案例进行了介绍。谈到了艺术家在与政府就艺术项目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项目执行者、环境负责人以及批评家的关系,以及作品完成后观众的不同反应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就当前的艺术项目操作与实施细则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雕塑》杂志社副主编徐永涛以“创新” “标杆”“示范平台”对本次活动予以较高评价;对公共艺术的定义、范围与功能意义做了一定探讨;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中教学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提出了对高校公共艺术发展思考的建议;结合当前国家对公共艺术学科划拨、文艺发展导向、南宁打造国际都市、东盟十国中心定位而发展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解读了公共艺术发展的特别机遇;并对关于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未来活动方向,提出了可持续性、品牌性发展的建议。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黄月新认为,公共艺术离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公共艺术是指公众的艺术,而非私人的艺术;换言之,这种艺术需要包含公共的目的而非私人庭院或宅院,而是作为一个公共环境的存在,它为公众提供的是一个文化空间形态或艺术生成作品。过去的雕塑,壁画、景观艺术在公共艺术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现在公共艺术全面进入公共生活,公共艺术的话题就不再局限于雕塑和壁画,人们更强调了对公共空间、公共权力、公共文化等多种层面的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代表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季鹏以“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为题,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公共艺术教学与实践方面的成绩、计划,涉及南艺设计学院在实验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公共艺术探索与发展,同时汇报了一些经研究得出的相关实验性实践理念,同时展示了部分带有试验性质的优秀作品。

此外,广州美术学院陈克、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周阿成、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宋益民、《美术观察》杂志陆军等与会嘉宾均作了发言。与会专家们在介绍了各自的公共艺术教学成绩与研究情况后,就当下城市公共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创作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对话与研讨。讨论过程中,大家集思广议,气氛活跃,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促进公共艺术研究领域在研究深度方面的拓展,对当下我国城市公共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创作等相关议题,开展深入、细致、有效的研讨。此举将会引发社会和公众的关注,对公共艺术学科领域的改革发挥影响力,促进现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艺术讲座指向性强

本次活动中,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德国艺术家塞巴斯蒂安・库恩和中山大学研究生导师冯原,推出了系列讲座活动,以互动与交流的方式,为本次论坛活动增添了活泼的元素。该学院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及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有助于推动中国公共艺术实践与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领域的接轨,进而在合作与互动中共同进步。

其中,来自德国的知名艺术家塞巴斯蒂安-库恩,举办了名为《Parallax视差》的艺术讲座。他以丰富的案例与独到的思维理念,结合理论探讨与实际作品案例分析,为观众们带来了新颖的视觉效应与创作感受,他的报告受到该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中山大学教授冯原的《山货与海味: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当代变奏,以上海世博会的空间编码为例》讲座,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空间编码为对象,演示了不同地域与文化形态下人们的艺术观照与审美。冯原提出:如果从国家意识出发,人们会很自然地把自我的认知等同于国家或国家形象,并把国家之外的舞台等同于世界。而这种把某个国家的内部性等同于某个地方、并把一种外部的总体性等同于世界的想象性关系,有一个历史性的演进过程。上海世博会既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也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最新面貌。而这一展示性的结果,其实就蕴藏在上海世博会的空间格局之中。透过对上海世博会的空间格局的分析,对世博会的历史演变过程和上海世博会空间编码的对照式分析,将会为我们理解当代的国家形象定位具有启示性,揭开地方与世界、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历史性关系,中国是如何在他者的影响和对照下定位自我,以及清楚地找到了支配这一历史定位的脉络。

六、艺术个案别致新颖

10月25日,在相思潮校区老宅开幕的“张宇――公共艺术作品暨文献展”,以“莲说”为主题,将鲜艳盛开的莲花植根于陶瓷大缸中,与周遭灰暗、陈旧而具有历史沧桑感的老宅形成鲜明的对比,展览形式极为新颖,可谓别开生面。这是张宇继中山市小榄镇永宁北村大街中山市177号民居场景展、在香港完成沙田“城市艺坊”项目之后的又一次现场展。他的一系列展示计划均以民居作为展览空间,打破了一贯在美术馆观看作品的传统规则。展览以府第、老宅为历史文脉遗存的标记,以古代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审美观念和科举入仕等理想追求,与现代城市生活时尚作对比,展示岁月之沧桑变化。观众穿过具有后现代风格的“时间隧道”,亲身步入老宅,进而领略和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意蕴。本次文献展展示了张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公共艺术作品,展出内容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成为本次论坛活动的亮点之一。

在相思湖校区美术馆举行的“视界造境――张燕根公共艺术研究生教学10周年汇报展”,展示了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张燕根十年来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文献资料,包括教学示范创作及研究生作品。张燕根在公共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对造型、空间、材质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和成熟的教学体系。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公共艺术创作方面与理念,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他所展出的作品中,每个学生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展览以展板、实物、影像结合的方式,综合反映了张燕根的教学成果及水平,还原了他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教学面貌以及个人对艺术的追求、感悟,展览内容丰富感人。

七、活动意义重要,发展无限

本次论坛活动是南宁市拓展国际影响、加强国内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举措之一,是高校公共艺术教学领域在传统教学体系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活动融文献展览、作品展示、专家座谈、专题演讲于一体,理论结合实践,对加强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及提升质量与水平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起到学术带头作用,从而推动广西艺术学院与综合艺术院校间在很多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此论坛活动的成果将对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科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同时也将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起到一个标杆性的示范作用。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7篇

高职高专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是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的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重视艺术教育,大力发展艺术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

(一)生源素质低,易产生自卑心理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分数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依据。分数高的学生考入了本科,而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来到了高职高专。虽然单凭分数来断定能力的好坏是不太科学也不太公平的,但不可否认这却是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所以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素质比本科学生相对要低。除此之外,不少学生觉得没有考入本科院校,就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没有了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不如本科生,因此对学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丧失了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很可怕但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不少高职高专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陶冶人格与性情,在艺术欣赏中放松心情,使身心愉悦,在艺术创作中体会成功,找到自信。特别是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就是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中消除学生的空虚心理、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

(二)生源艺术素质滞后,审美鉴赏力低高职高专大部分学生来自县、镇和农村,而农村艺术教育,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设施有限,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教育现状在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也得到了证实。少数学生表示在高中时没有上过音乐课和美术课,即使开设的有这些课程,也被其他的文化课给占用了;不少学生表示只有在小学时才每个星期都上音乐课和美术课;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和美术上的专有名词并不了解,甚至闻所未闻。这个调查结果在笔者预料之中,但如此严重的艺术知识匮乏、艺术鉴赏力低实为预料之外。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开设和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迫在眉睫。

(三)重视职业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普遍缺乏美感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教育注重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业能力强,走上社会后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清晰、明确,对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重视专业理论学习,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那么在一切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基础上,公共艺术教育就被顺理成章的边缘化了。除此之外,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育如:数控技术、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与管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等都属理科专业。每天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单调化、模式化,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缺乏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审美,更缺乏人格与性情的陶冶。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更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为国家培养拥有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与文明素养的高素质接班人。

(四)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缺乏统一的管理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课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是由美术系的专业教师担任,《音乐鉴赏》课则由音乐系的专业教师担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些专业课教师在给外系学生上课时,不屑于针对非专业的学生讲解最基础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往往是由教师随心所欲的欣赏几幅名画、几首世界名曲而草草结束。除此之外,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艺术专业的专职教师并不了解和钻研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目标和教育内涵,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自己的专业教育上,从心理上对公共艺术课不够重视,这就势必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了毫无意义的“花瓶”。

二、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公共艺术教育重视度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让受教育者成为拥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文化知识和职业本领的全面发展的人。即使是高职高专教育,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一专多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不能止步不前,更不能做井底之蛙,要积极迅速的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更新教育思想认识,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从思想上切实认识到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完成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完成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应组建“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或“公共艺术教学部”,由高职高专院校的院领导亲自挂帅,担任公共艺术部主任、副主任,这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此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专业基础扎实、实际业务能力强,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要高。切实加强高职艺术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逐步把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计入学分,从艺术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考核、督导到艺术教育的效果评估,实行一体化系统管理。

(三)改革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1.改革课程设置良好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开设一门《艺术鉴赏》或《音乐欣赏》课的初级阶段,必须丰富课程设置、按需设课。必修课课程要确保最基本的艺术教育,对每一位学生普及艺术教育,所教授的内容是最基础和具有共性的艺术知识,并能从这些艺术知识中树立每一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必修课之外,要适应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选修课。从横向来说,其科目不必仅仅局限于音乐和美术,还可以是舞蹈、影视、戏曲、表演、书法等;从纵向来说,其内容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欣赏阶段,可以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改革课程内容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使其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想使高职院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要尤其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第三方维度时的重大作用和重要地位。高职院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高校,因此,其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技术方面,较少开设提高综合素质的公共艺术课程。但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人才培养的第三维度,必须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来加以实现。因此,高职院必须重视课设公共艺术课程,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也必须认识到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自己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内外相结合,加强设备设施及场地的建设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与内化而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公共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只专注于课堂上的欣赏教学和静态的知识传授从而把美育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科学的,也是片面的。我们应该既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活动,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做为实践的基础,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丰富理论。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协作力和良好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高专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要重视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除保证公共艺术课所需专业教室、活动室及教学、活动器材外,还应按一定比例安排艺术教育专项经费,确保公共艺术课教学的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结语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8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公共艺术专业论文第9篇

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校公共美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自然美学、社会美学、文字美学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点,提高文化艺术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在高校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专业课程不同,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意义

高校美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以美学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审美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如果忽略审美艺术活动,也就失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内容,也就无法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道德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树人”的作用,这也是通过审美教育实现的。著名的思想家席勒说过,审美的发展过程就是达到道德阶段的关键,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本身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也是成就个人道德品行的重要目标。中国古典典籍《乐记》中也提到过擅长艺术的人,就是通达伦理道德的人,这也说明艺术教育确实具有重要的德育作用。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音乐、舞蹈等,能使学生树立以善为美的意识,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启发智慧意义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所属功能不同,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思维,而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活跃学生的左右脑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公共艺术教育通过艺术表现形式与学生形成联系,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唤起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知能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所以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随着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而进入高校的公共课程,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实践中缺乏成熟的指导理论和经验,尤其是在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界定和安排上缺乏科学的认识,也因此在实际教育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高校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尝试从专业的角度看待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忽略了普及意义,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树人”方向,这严重影响了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需要在方法和理论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学科的定位非常模糊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课程体系中对其定位并没有非常准确,很多高校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进行开设,课程设计上与整个教育体系显得有些脱节,所以在课程开设上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首先,教学目标方面,公共艺术教育最终的目的不够明确,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更是缺少统一的指导,学校在管理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功利教育的错误引导下,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盲目地拔高学生技能和理论水平,将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评价,将育人的终极目标完全抛之脑后。

(二)课程管理比较松散

课程管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教育的质量,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新兴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学管理上比较松散。从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公共艺术没有作为一项公共课程进行设计和管理,使得课程内容都比较随意,完全依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在课程管理上,脱离学生标准,而是按照自身理解和师资力量开展课程,这就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育人的目的相背离。除此之外,公共艺术教育的教材选择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艺术欣赏有的选择音乐,有的选择文学,有的甚至选择专业摄影,没有考虑到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使得公共课程的适用性大大降低。也有高校自主开发教材,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教学经验,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特色等问题,很难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三)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艺术教育的能力,同时还要足够了解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公共艺术教育与文化艺术教育分不开,相辅相成,如果教师在文化水平上比较欠缺,就很难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程。目前,很多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往往都是艺术专业教师,对文化艺术水平的要求比较低,所以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而言就存在过于专业的问题,重艺术专业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育人的普及作用,所以在这方面教师还要积极总结教育经验,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良好普及。

(四)教学空间较为封闭

教育需要一个动态开放的环境,这样才能不断产生新的知识。除了课堂教育外,课外教育和课外活动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所以将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公共艺术教育也同样需要更加开发自由的教育环境,除了在课堂内欣赏艺术作品外,不能忽略课外时间对艺术资源的利用。从根本上来说,艺术源于生活,封闭式的教育环境将艺术完全局限于理论水平,与学生的思想和实践严重脱节,所以损失了艺术教育的感染力,导致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

三、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出路

我们要正确面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实际教育需求出发,仔细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稳步追求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寻找教育新出路。

(一)合理化公共艺术教育定位,在教育体系中找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高校教育体系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原因有很多,科学定位是最根本的。缺少科学、准确的定位,就难以合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所以,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之前,首先要对其教育目标和教育意义进行全面的理解,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要与专业的艺术教学区分开来。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课程体系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道德修养,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教育作用。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要将公共艺术课程整合到整个课程体系中,面向每一个大学生进行教育,将发展作为教育的导向,为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提供基本服务。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于专业的艺术专业课程,应当在公共课程中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实现全面的课程管理,提高公共课程的质量

教学需要必要的管理,杂乱无章的课程缺少目标且很难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所以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有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由专门负责公共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管理,落实艺术教育工作的相关规定,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公共课程的要求。此外,管理部门还需要对课程教材、课程实施细则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进行统一规范化的要求,避免出现公共课程随意性、主观性开设的现象,逐渐形成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另外,公共艺术教育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进行管理,以此作为教材选择和评估方法的参考。对教育对象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各种教学材料都进行细致的了解,综合选择最适合公共教学的教材。根据学校公共课程发展的需求,也可以自己开发教材,但是要从公共教育核心出发,满足大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欣赏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普适作用,才能实现公共课程的统一化设置,以及教学体系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强化公共教育理念

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团队的组建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够完成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有经验的教师。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观念非常重要,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新兴课程难免缺少必要的教学经验,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及时的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明确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教师对公共艺术教学的理解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除了专业的艺术知识外,还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素质,如哲学理论、建筑学、社会学和人文历史等,这样,欣赏艺术时才能有话可说,才能丰富非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而且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并提高道德素质,所以教师也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