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联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6:35
物联网第1篇

让每个公民都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身份证换装正悄然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开始正式施行,第二代非接触式IC卡居民身份证也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进行换发。联系到先前新浪、搜狐等网站列出的“第二代身份证概念股一览表”,可以预言:一场围绕二代身份证的商业大战即将上演。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第一代证为聚脂薄膜密封单页卡式,只具备视读功能,难以与计算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已不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身份证升级换代工作势在必行。”公安部居民身份证管理处的一位专业人士说,“新的身份证从技术上提高了政府管理人口变动和迁移的能力,也为人口更自由的流动提供了保障。”

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采用环保材料,坚固、耐用、环保,和第一代视读证件相比,第二代身份证增加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非接触式IC芯片,将持证人的照片图像和身份项目内容等信息数字化后加密存入芯片,这些信息可以经过终端读卡器判读,从而实现了“电子防伪”和“数字管理”两大功能。

由于在防伪、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先进性,这种电子身份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青睐。芬兰是这方面的先行者,1999年12月,芬兰政府开发的电子身份证软件系统就已经开始运行。2003年11月,英国内政部也开始实施一项为期6个月的电子生物特征身份识别技术的试点,准备将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新型身份证系统。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为庞大的国家也加入到电子身份证的行列中,将使这个产业迎来一个井喷的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身份证在国际上尚存一定的争议,这种高科技手段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遭到反对。有人指出,电子身份证的便利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居民个人信息的基础之上,而如果电子身份证成为个人生活详细信息的存储库,这些信息就存在泄密的可能,尤其是有权进入身份证系统的政府或公司如果滥用这些数据,更加难以防范。为了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滥用,则必须通过详细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定,更重要的是制定严格的行政程序来约束接触这些信息的执法机构,而后者正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用好电子身份证,并非一件易事。

电子标签让物物对话

电子标签为世界上的所有货物添加了“对话”的特性,开辟了全新的“物联网”时代

人们一面把自己的身份证升级到“智能”,一面也着手给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颁发“身份证”。2004年2月,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对外宣布,我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已全面展开,不久以后,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都要有“身份证”。

电子标签不同于条型码,无需人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快捷方便。

早在2003年六月,沃尔玛就要求其100家主要供应商在2005年1月1日前在包装箱和托盘上贴上RFID标签,该零售巨人还表示希望其余8万余家供应商在2006年1月1日之前使用这一技术。起初人们只在感叹零售业的又一次大变革即将到来,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全球物联网的开端。

正如互联网把世界不同角落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采用了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也将带来另一次革命性变化。世界上的所有货物都将通过此技术联系在一起,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对话”,组成了一个“物联网”!

麦德龙2003年在德国的Rheinberg开设的特大未来零售店就是 “活生生的实验室”。RFID技术帮助麦德龙提高零售中的供应链效率, 同时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在麦德龙的未来商店里,这种RFID技术可实时地识别产品、防范窃贼、跟踪库存及物品到期日,还可查看客户积分卡的状态,以及使用自动检测设备和智能秤来监视并为水果和蔬菜称重。从物品识别方面看来,这家未来商店中的各种产品,如CD、DVD和录像带等,都采用了以RFID为基础的系统加上标签以防止盗窃。只需扫描一下CD或DVD,消费者就可以看到他们正想购买的专辑或影片的介绍性预览。化妆品和食物也贴上了标签,并放在智能货架上。这种应用可以提供实时库存和保质期控制,及时更新销售数据并发现放置错误的物品。

电子标签能否得到广泛的推广,最大的制约在于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的关键。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正致力于此,因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标签,将大大地降低我国电子标签的生产成本。由于被沃尔玛等公司所采用,Sun、SAP、Oracle和IBM等也开始在公司的主流产品中集成射频鉴别(RFID)技术。

正如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伴有网络病毒、垃圾邮件等负面影响一样,电子标签在打造全球“物联网”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隐私的顾虑。因为每一个标签的存储器都能控制一个单独的识别码,标签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和跟踪任何目标的移动,从货架到购物车再到家庭或壁橱。麦德龙发言人也曾表示,超市将匿名收集客户数、购物时间及路线,但并不获取个人数据,随后又声称“超市外面并无任何读标签器,因此电子标签在商店外毫无价值。”虽然,现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在顾客购买产品时消除RFID标记,但考虑到退换物品的问题,人们不得不在隐私权和消费权之间权衡得失。

其实,很多招致批评的应用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都不会出现。因为现在电子标签的应用至少还在试验阶段,在未来几年里,电子标签的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分销中心和零售业务的后端,这些业务并不涉及隐私权。

“一卡通”诠释智能交通

一卡在手,持卡人可以方便、快捷、清洁、安全地进行缴费活动,数字化都市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你乘上公共汽车,不用投币,也不用出示任何月票、凭证,只需用IC卡轻轻感应,就能缴纳车费;当你驱车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把你的IC卡往专用设备上一划,一两秒钟就完成了整个缴费过程;还有乘坐出租车、缴纳水电煤气费、物业管理费等等现金往来都可以用一张IC卡结算……

这不是科幻迷对未来生活蓝图的勾勒,也并非电影里面的虚构镜头,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真实生活场景。在很多发达国家,“一卡多用”已是普遍做法。像韩国釜山市早在七年前就筹划城市公众信息卡,先期启动了交通运输卡,后又将公众领域的单项事务信息卡进行组合,统一为“数字釜山卡”,应用领域扩展到市民生活保障、电子商务、旅游卫生、文体、金融、电信等。在中国香港,八达通卡也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全香港有超过1000万张八达通卡在市面上流通,超过253家商户接受八达通卡,包括公共交通、停车场、零售业(超市、便利店、快餐、饼店、个人护理商店等)、自助服务(贩卖机/销售亭、电话亭、影印机)、康乐设施、学校及出入保安系统等,平均每天处理的交易量逾814万宗,金额达港币5440万元。一卡通的使用情况,成为了评价一个现代化城市综合素质水平的指标。

在中国内地,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虽然起步稍晚,但已经显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很多城市在公众IC卡发展中也提出了“同业联合、一卡多用”的思路。

上海市从1999年开始实施公交“一卡通”工程,目前,该市地铁轻轨、249条公交线路、4万辆出租车、市中心4条轮渡线、沪杭高速路上海段收费站、10条交通旅游线和上海至周边旅游景点线路购票等,均已实现“一卡通”收费。未来,上海还计划与无锡、苏州、杭州实现四城市“一卡联动”。除了交通方面的“一卡通”外,上海还有社保卡、TAXI龙卡、图书馆电子读者证等,都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子智能卡,它们的出现和普及,让上海人真正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乐趣。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系统也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开通,包括巴士公司所属的121条线路的5169辆在用公交车及地铁13号线都可以使用一卡通。据悉,截止到3月中旬,北京市一卡通IC卡的发行量为5万多张,相对于广州、上海,这样的发行量显然非常有限,也与首都的城市地位不相符,“主要是受宣传力度、开通线路和市民接受观念的影响。”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徐凯介绍道,“但是这种情况很快会得到改善,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以及北京市地铁1、2号线和全部公交线路的陆续开通使用,估计到明年年底,一卡通的持卡人有望达到300万以上。”据悉,在2008年之前,北京将实现包括公交、巴士、地铁、城铁、出租、高速路、水上游客船、停车场的一卡通收费应用以及远期的市政领域收费、缴费应用。

数字奥运引导社会信息化

体育的大众性决定了数字奥运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综合工程,而不是单纯的体育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做的一件事,北京、上海相继提出了建设“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的计划,当智能交通卡、身份证等一系列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举措都开始实施时,数字城市的梦想已经不再遥远,而数字奥运将是北京建设数字城市的先导,也是整个城市数字化最现实的考虑。

物联网第2篇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有效的对策。美国提出了构建“智慧地球”,中国提出了构建“感知中国”。其主要思路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1互联网 互联网通过TCP/IP网络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联接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互联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物联网 物联网最早于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体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3物联网和互联网 物联网和互联网都是建立在分组数据技术基础之上的,它们都采用数据分组网作为它们的承载网;承载网和业务网是相分离的,业务网可以独立于承载网进行设计和独立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并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实现人和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物联网与互联网也是有区别的。 (1)本质上,物联网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扩展,它继承了互联网所有的普遍性特征。 但是,它不是互联网的翻版,也不是互联网的一个接口,而是互联网的一种较复杂的扩展。 (2)研究的范围不同。 互联网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物联网就是把人和物、物和物之间进行联系和控制,协同和处理,目的就是提高生产率,使人们的生产变得更加舒适、更加和谐。 (3)体系结构存在差异。互联网体系结构是指导互联网设计的一系列抽象设计原则,内容涉及互联网的构成要素、通信协议、网络功能以及管理运营方式等。物联网体系架构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次:感知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感知与采集,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同时具备局部的互动性,需要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接入层。接入层由基站节点和接入网关组成,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无缝、透明、安全的接入。 网络层。网络层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物联网形成的承载网络,完成物联网接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通信。 应用层。应用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对采集数据的汇聚、转换、分析,以及用户层呈现的适配和事件触发等。 (4)对网络的要求不同。用于承载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分组数据网无论是网络组织形态,还是网络的功能和性能,对网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基于IP架构的互联网络在根本上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网络,它的开放性和通达性,对网络性能要求是“:尽力而为”的传送能力和基于优先级的资源管理。 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就会高得多,目前实际上已经存在若干孤立的物联网系统,这些系统对实时性、安全性、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目前IP网难以提供的。 4互联网发展趋势 (1)多样化。 互联网用户对数据有不同的数据速率要求。比如说短信,只需要较低的数据速率,而高清视频等则需要较高的数据速率。对于未来的网络它必须要能够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2)多点的搜索方式。 网络必须要支持很多的用户进行多点的搜索方式。 (3)绿色化。 未来的互联网将用绿色的技术来实现互联网的应用。 (4)支持物联网。 目前互联网还不能够对物联网提供很好的支持。因此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逐渐完善对物联网提供更好的支持。 (5)支持云计算。 目前没有一个网络可以真正实现云计算。因为对云计算来说,需要非常高速的网络,而且没有堵塞,没有断点。 5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无疑是现在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不但首次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频繁见诸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提案中。由于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增长点,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包括美国、中国和韩国都把物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级产业。把所有物品与网络连接,实现远程监控,物联网的新时代将为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新体验。专家预估,物联网将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产业大趋势,至2020年可望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 物联网发展需要四大关键技术的支持:RFID技术用于标识物品;传感器技术用于感知物品;嵌入式智能技术用于思考物品;纳米技术用于微缩物品。如今,促进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政策、产业环境以及支撑其运行的网络基础正在逐渐完善,中国物联网发展已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物联网发展前景良好。但同时仍存在成本、技术标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熟商业模式建立等问题,物联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p#分页标题#e# 总之,互联网与物联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是相辅相成的。

物联网第3篇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 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 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 ( 或者特征)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 1 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 IC 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 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 “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 “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 2 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 ( 应用) 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 4 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 ( 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 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 3 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 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 ( 处理) 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 1 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 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 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 2 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 3 个方面: 1) 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 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 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 “价值”是 “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 “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 3 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 “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 “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 3 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 3 层: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 “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物联网第4篇

内置在自己鞋跟里的东西其实是物联网的一个早期例子,只是Andrew Duncan当时并不知道物联网这个概念。

洛杉矶的技术顾问Duncan 回忆起2010年11月参加一次为老年痴呆症患者募集资金的步行活动时说:“在我步行五英里的过程中,我女友能够在电脑屏幕上监控我的举动。如果电池电量过低,或者穿鞋者走出指定区域,鞋子就会发送文本信息。”

他那双配备全球定位系统功能的鞋子由洛杉矶的GTX公司生产,售价299美元,外加每个月的无线服务费。这是业界普遍预测的物联网的一个例子。在物联网中,凡是有智能的东西(包括机器、道路和楼宇)都将接入到网上,生成的数据有望发挥目前无法想象的用场。业界观察人士只是在我们在物联网这条道路上已走得多远、哪一种科幻场景能最准确地描述将来情形方面意见不一(参阅插文1)。

纽约奥伊斯特贝ABI 研究公司的分析师Sam Lucero说:“凡是有智能的东西都将接入到网上。”

思科的首席未来畅想家Dave Evans认同这一说法。他预测,到2020年将有500亿个联网设备,社交网络将把它们连接起来。他说:“将来,凡是有通断开关的东西都将联网。我预测,这一幕会出现在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中。”

物联网潮流已经开始扑面而来。

伦敦技术咨询公司Analysis Mason的Steve Hilton说:“在几个行业,物联网正开始应用;在另几个行业,物联网还只是幻想。”物联网开始出现在能源、公用事业、汽车、运输、安全和监视等众多行业。他补充说,还“少量地出现在医疗保健行业”。如果你算上Kindle等电子书阅读器,物联网还出现在消费者领域。

他表示,物联网还没有出现在厨房设备等白色家电行业。Hilton说:“厂商们需要物联网,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会是个很大的市场。要是家用电器贵150美元,你会买吗?在这个情况下,技术走在了市场需求的前面。”

纽约大学的摄影学教授Wafaa Bilal展示了他在2010年12月植入到其后脑的数字相机座架。据Bilal声称,这个研究项目的概念是,客观如实地捕获图像,不受取景器的干扰。来自相机的图像经由互联网传送,但Bilal的身体对于该植入体出现了排斥反应。

IBM研究部门副总裁Katharine Frase想知道:如果洗衣机、恒温器和热水器可以由消费者或第三方实现一起管理,有望设计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她说:“我们发现,如果能得到某种回报,人们还是愿意共享关于他们自己的信息。要是让你知道我在洗澡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减少电费,那么这也许没什么问题。”

微软Windows嵌入式产品经理Kevin Dallas补充说:“现在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投入,”不过他不愿给出具体的例子。“我们看到物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我们会在今后两三年开始看到成效。”

Dallas预测了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基于物联网的几个场景:

作为客户忠诚度计划的成员,你将购物清单发送到商店。一到商店,你就领到一张RFID标签,店内的联网数字显示标牌会指引你穿过一个个货架,找到所需要的商品。

在其他商店,你走近标牌时,标牌会根据你的身高和衣着,量出你的身材大小,然后显示应该适合你的促销信息。

在任何商店,数字标牌根据销售量或天气等实时情况,提供促销信息。

你家的冰箱可监控冰箱里面的东西,并给出重新贮备建议。(拥有联网功能的冰箱已经出现在市面上,包括三星推出的一款联网冰箱,不过Hilton认为目前市场缺乏需求。)

使用来自云计算环境的数据,你的汽车就能跟踪它去过哪里、要去哪里,预测接下来开往哪里,如果你想询问最近的加油站在哪里,它随时可以提供建议(丰田和微软已经开发在这样的服务。)

你的汽车还能监控内部功能、提供维护建议,安吉星远程诊断系统已经在为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提供这样的服务,现在还为其他厂商的汽车提供这项服务。

你汽车的黑匣子数据可以交给保险公司,以便减少费用――假设数据可以作为证明安全驾驶的证据。许多汽车保险公司已经在提供基于使用情况的保单,有时基于装在汽车上的仪器收集的数据,Progressive意外保险公司的Snapshot计划就是这样。

如果你的子女开车时超过一定的速度,或者驶入了指定的“”,汽车就会通知你,目前可以通过某些附加设备来实现这种功能。

其他消息人士预测,将来医院的病床也会装有大量的仪器,因而不需要在患者身上绑上传感器,如这项研究(省略/blog/science-scope/wireless-sensors-detect-if-surgery-patients-stop-breathing/10435)所示。

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Compass Intelligence咨询公司的策略师Kneko Burney预测:“三四年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零售业;十年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将有别于现在所能想象的场景。十年后,手机耳塞内置在耳朵中将不足为奇。”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Edmund W. Schuster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的总理已将物联网作为国家发展目标。他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视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部分,特别是由于在人口密集城市,物联网将使得服务更容易协调。”

此外,无锡市政府已宣布有意建造一座基于物联网的主题公园。无锡市官员在新闻会上表示:“预计该主题公园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的旅游景点、线下精神家园和娱乐中心。”

根源于M2M

亚特兰大M2M无线服务提供商KORE Telematics公司的负责人Alex Brisbourne解释,物联网起源于大概15年前,当时的想法是使用机器至机器(M2M)技术来监控远程资产,主要是通过现已过时的专有网络来监控。

他回忆道,向物联网转变开始出现在2001年,当时“我们开始看到通过蜂窝网络提供互联网协议(IP)。”

波士顿比彻姆研究公司的分析师Bill Ingle 同意这个说法,说“物联网是个稍微新一点的术语,但含义与M2M一样。由于语音市场开始饱和,运营商们在过去两年开始对M2M感兴趣,将其视作另一个收入来源。”

ABI研究公司的Lucero补充说,物联网、M2M、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量表、各种传感器网络、楼宇与工业控制系统以及家庭自动化之间存在很明显的重叠。

技术发展

Evans表示,至于必要的传感器、传输和处理等技术,“不存在任何重大障碍。”他补充说,不过最好还是完善传感器从周围环境“采集”能源的方法,从而摆脱对电池的依赖。他指出,另一大促进因素将是IPv6的推广,因为这种寻址方案可以提供足够多的互联网地址,足以为地球表面上的每一个原子各自提供一个地址。

Burnery补充说:“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限制因素就是微型部件的成本、无线网络的带宽、业务战略以及人们吸收这么多信息的能力。

惠普资深院士兼惠普实验室纳米技术研究部门主管Stan Williams表示,惠普实验室目前在研发用于物联网的纳米技术传感器。到目前为止,他的实验室已研发出了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设备,用于探测震动和移动。该设备可以感知三个轴线方向的震动和旋转。惠普实验室还在致力于研发基于激光散射技术的味觉和嗅觉传感器。Williams表示,它们的灵敏度可以达到万亿分之一,能够用于识别化学品和生物种。

他补充说,这两种传感器都只有约一平方毫米,这意味着大规模生产起来成本非常低。目前公开市场上已经有了全面构建物联网所需要的其他类型的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和光传感器。

明年,惠普实验室将上马其第一个使用物联网技术的大项目:为壳牌石油公司研发的地震成像项目。该项目可以对方圆1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壳以下20米深的地方进行成像。Williams说:“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人体内部成像,我们会将同样这项技术应用于地下勘探。”

三星RSG309液晶冰箱(售价2700美元)在左手门上配备了内置的8英寸液晶触摸屏,可支持Pandora、WeatherBug、推特、Google Calendar、Picasa图像的幻灯片查看器及另外几个应用程序,而更多的应用程序还在开发中。

Williams补充说,但是一旦物联网广泛应用,将来生成的数据量将是今天现有数据量的数千倍,所以处理技术“的功能也要相应提高数千倍。这有可能吗?有可能。”

IBM的Frase问道,处理器的功能也许很强大,但是“我们不知道带宽何时会用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过滤信息。IBM正致力于研发流处理技术(使用基本的分析工具提取有用信号),并且在设备层面开展其他的研究工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现有带宽。Frase表示,目的是“让部署设备变得更加经济可行。”

Burney指出,与此同时,与物联网连接的设备需要新的用户界面,这种新界面必须直观,不需要用户学习新的行为。她预测,基本技术、界面、甚至用于初始化新设备的流程需要新的专门化,这离不开行业的广泛合作。

隐私和安全

无论物联网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优势,用户都希望自己的数据保持私密。至于如何确保数据私密,目前似乎还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

麻省理工学院的Schuster说:“我们还没有获得必要的安全环境。基本的电子邮件仍在受到黑客攻击,这种情况已经持续25年了。”

思科的Evans认同这个说法。“我们需要确保已经添加了所有合适的安全措施,这些安全措施必须成为整个架构的一部分,而不是后来添加上去。”

Brisbourne问道:“你能破解电表、通过线路的另一头一路闯入核电站吗?老实说,现在有一些政府性质的项目,就是让人搞这样的模拟攻击,找出实际存在的安全漏洞。”

前联邦贸易委员会官员、现任华盛顿律师事务所McKenna Long & Aldridge LLP策略顾问的Dan Caprio表示,欧盟委员会下面的一个特别工作组已经在研究可能出现的物联网隐私问题。去年,欧盟委员会任命他担任物联网方面的跨大西洋主题专家。

Caprio说:“欧洲和美国都设想我们会有物联网。预计欧盟委员会特别工作组会在2012年或2013年最终确定物联网政策方面的建议。”他预计,这方面的建议将深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0年批准的指导方针的影响。这些指导方针基于消费者通知、消费者选择、消费者访问和安全等概念而制定。

他表示,美国无疑会继续采用草根方案,致力于保护关于儿童的敏感信息、医疗保健信息和财务信息。

Caprio特别指出:“欧洲有好多的监管法规,但是缺乏实际行动。在美国,我们没有一些基本的监管法规,但我们的确针对欺骗行为落实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Burney指出,在美国,广告商可能会发觉物联网采集的数据特别吸引人。再过三五年才能弄清楚怎样可以合法地谨慎使用数据,但“我认为,结果可能很像谢绝来电名单,由用户来控制想与别人共享关于自己的哪些数据。”

但是有了能在合适时间推送来自合适广告商的合适信息的智能语境系统,“接受广告内容几乎将变成愉悦的体验,”她预测。“由于广告对自己有价值,人们可能会喜欢上广告。”

汽车、楼宇、医疗、娱乐、甚至广告,如此看来物联网最终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方方面面。最终结果会是今天我们无法想像的样子,就像电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初想象不到今天的电力网。

附文一:科幻场景大碰撞

如果物联网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接受本文采访的消息人士经常提到的三部科幻作品很可能具有预言性:

《少数派报告》。在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这部2002年影片中,主人公进入零售店时,自动显示屏会以个性化的信息与他打招呼。

《彩虹尽头》。在Vernor Vinge所著的这部2006年小说中,公共基础设施和大多数人(通过嵌入在衣服中的传感器)都装有仪器;借助内置在隐形眼镜中的显示装置,人们可以与随之形成的增强现实进行交互。

《1984年》。George Orwell所著的这部1948年小说描绘了一个压迫成性的极权主义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无所不在的技术被政府用于随时监视民众。

附文二:让数字来说话

伦敦技术咨询公司Analysis Mason的Steve Hilton预测了物联网将来会有很大的规模。下面是他预测的内容:

在能源行业,Hilton认为到2011年年底会有2200万个联网的民用电表;在今后十年,这个数字有望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他解释,这些电表将是“智能电网”潮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无线、固线或基于电力线的数据等连接,以近实时的方式报告耗电情况,以便更有效地管理电网。

在运输行业,到时全球会有大约3080万个联网设备,主要用于跟踪卡车位置,每年会以27%的速度增长。在安全和监视行业,会有2060万个联网设备,这包括安装的民用设备和工业设备,每年增长率将达到37%。

物联网第5篇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出现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科技新品――世博手机门票:手机一刷,便可进入世博会园区参观;手机再一刷,便可购买世博会吉祥物可爱的海宝……世博会运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使游客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更展示了物联网的独特魅力。

何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联而形成的网络,是利用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感知设备和技术,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对任何物品进行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巨型智能网络。

物联网也被称为传感网,比尔・盖茨早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就提到过这个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并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将使得整个地球变得更加“智能”,在这个智能化的世界里,物品对人、物品对物品的服务方式和功能都将发生质的飞跃。

2009年1月,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后举行的一次与美国工商业领袖的“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彭明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建议政府建设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

如何形成物联网――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对物品的基本属性进行识别,通常在物品上嵌入RFID电子标签、二维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这就像是给物品安装了“嘴巴”,使得物品可以“开口说话”;其次,需要相应的传感设备,能够读取物体基本属性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再次,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中心,而各个信息系统又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这样就把一个物体想说的“话”传到另一个物体的“耳朵”里,实现物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智能物流是物联网技术未来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可以打造集信息展示、电子商务、物流配载、仓储管理、金融质押、安保物业、海关保税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为主要交易形式的贸易。物联网作为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或将成为金融危机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物联网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 IPv6

1.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全球通信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它将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并最终成为引领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动力。自从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后,世界各国家纷纷在物联网领域加快研究开发和工程化、规模化应用的步伐,都将物联网的发展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美国的"智慧地球"、日本的"I-Japan"、韩国的"U-Korea"、欧盟的"欧洲数字计划"、中国的"感知中国"等。物联网还被誉为"危机时代的救世主",在当前经济危机尚未消退的时期,许多国家将发展物联网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的。早期物联网只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物联网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大部分人认可的是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的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起来,使世界上的物体都可以上网。

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感知层是整个物联网的基础,它主要是通过传感器、RFID、GPS、二维条形码等关键技术实现信息采集、物体识别。它是物联网的感觉器官,相当于人的五官和皮肤等神经末梢。

网络层主要是通过各种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可靠、安全传输和信息的处理。它是物联网的神经系统,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即自下而上的传输感知信息,又自上而下的传输控制指令。

应用层是物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对采集后的信息进行数据集成、存储、智能分析等,进而实现智能应用。应用层分为应用支撑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应用支撑子层主要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和互通。应用服务子层负责为用户提供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监测、智能电力等各种服务。

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须识别系统与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以RFID为基础,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可构成一个由大量阅读器和移动的标签组成连接互联网的物联网。

传感网络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从技术上讲,传感网即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借助内置的传感器感知测量周围的热、力、光、电、声、位移等信号,为网络的传输、分析、处理提供原始数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正逐步向微型化,智能化发展。

智能技术

物联网就是要赋予物体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交流,甚至是物体与物体的对话。智能技术就是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是物体具备智能性,能够主动或者被动的实现与用户的沟通。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物联网使用传感器探测物体物理状态,纳米技术就意味着物联网中越来越小的物体能够进行交互和连接。

2. 物联网对IP地址的需求

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最终将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的信息通信服务。物联网的终端是多种多样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低成本是物联网的必然需求,此外物联网是任何物体都需要在网络中被寻址,所以物体就需要一个地址,整个网络需要庞大的地址空间来支撑。

目前全球因特网都采用的是TCP/IP协议簇,IP是TCP/IP协议簇中网络层的协议。IPv4是IP协议的第四版,是广泛使用,构成现今互联网的技术基石的协议。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IPv4弊端日益明显,2011年2月3日,管理全球网址的IANA(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组织宣布已分配完毕所有的IPv4地址。IPv4地址枯竭,中国将受到巨大影响,互联网发达国家依然拥有相对充裕的地址库存,但是中国库存量很少,加之中国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的势头迅猛,即将出现较严重的网址稀缺问题。

3. IPv6概述

IPv6是IETE设计用来替代IPv4协议的,IPv6产生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解决IPv4协议的不足,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满足发展需要。

3.1  IPv6地址空间

IPv6中IP的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范围从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到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有2约(3.410)个地址,按世界人口60亿计算,每人将拥有5.7个IP地址。IPv6从根本上解决了地址紧缺的问题,这种强大的地址空间完全可以满足物联网的需要,每件物品都可以直接编址,确保了物联网中端到端连接的可能性。

3.2  简化的报头和扩展性

IPv6的报头由一个基本首部和多个扩展首部构成,IPv6报头的长度固定不变,不需要消耗过多的内存容量,采用更合理的分段方法,更方便与采用硬件来实现转发,使路由加快数据处理速度,提高了转发效率,从而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

3.3  IPv6的安全性

IPSec是一套用于保护IP通信安全的此协议,它的主要功能是在网络层对数据分组提供加密和鉴别等安全服务。在IPv4中,IPSec为可选项,在IPv6协议簇中它是强制的一部分。IPv6内置的安全报头使端到端、网络到网络的通信加密和验证更加容易实现。通过提供的唯一地址与嵌入式安全,IPv6能够提供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等端到端服务的同时,减少了对网络的影响。

3.4  IPv6的联网方式

IPv6是即插即用的联网方式。IPv6的内置地址自动配置功能使大量的IP物联网终端不需要任何手动配置 就可以轻松的发现网络,获得新的,全球唯一的IPv6地址。这也满足了移动互联网上语音、视频、数据等服务对即插即用自动配置和地址重新编号的需求。

3.5  IPv6的移动性

物联网应用中除了需要物与物之间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互联以外,还需要能在任何地点进行互联,各种移动终端要求在网间切换时不必脱离现有连接可自由移动。IPv6内置自动配置获取转换地址,无需,它的移动性能够支持满足物联网移动应用。

3.6  Ipv6的服务保障

基于IPv4的Internet在设计之初,采用的是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服务质量传输,这种服务质量(QOS)是无保证的。随着网络多媒体等业务的增加,对传输延时和延时抖动有了严格要求。IPv6报头中的业务级别和流标记通过路由器的配置可以实现优先级控制和QOS保障。属于同一传输流的需要特别处理和需要服务质量的数据包,可以通过流标签标记。增强的QOS不仅能够满足物联网应用中的实时性、优先级等需求,还可以根据传感器数据传输需求的特点,对待不同服务,合理的分配带宽。

4.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应用正在迅猛发展,从物联网系统中的传感器终端,到接入层设备,到骨干传感网络,到智能应用服务器,再到各类客户端,IPv6带来的巨大地址空间和端到端的通信特性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通信网络条件和能力拓展。IPv6具有很多适合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特性,必将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骅旻. IPv6技术的发展[J]. 专家论坛,2011,(6):49-51.

[2]国脉物联网研究技术中心.物联网100问[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物联网第7篇

在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无论是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通过一块芯片,达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相连接,实现一触即发,一呼百应。而今,人们追求的这种自由、便利的未来生活,又向现实迈进了坚定的一步。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对物联网技术的频繁关切,已使物联网这一已提出整整10年的“老话题”再次升温。以至于在普遍低迷的股市走向中,物联网板块却呈现出强劲的上扬。客观上,种种迹象的出现,缘自物联网背后蕴含的不可估量的产业价值。

2009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这一振奋人心的技术突破,又赋予物联网这一热门话题以新时代的意义。

2010年新春伊始,物联网又曝出重磅言论。北邮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唐守谦,在北京邮电大学第九届工商管理新年论坛致辞中表示,“也许2010年是中国物联网元年”。

毋庸置疑,物联网的出现将带来产业机遇,然而,发展物联网则面临更多的挑战:业务的不确定性、监管法规与治理问题、安全问题、伦理问题……等等,此外用户需求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演进,能够带来多少推动,也是个未知数。

产业使命

著名通信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员侯自强告诉记者,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互联网最早实现商业化的一部分。未来互联网会走向服务互联网,而它的发展会朝几个方向:IoT物联网、IoM媒体网、IoS服务网、IoE企业网。

他说,“互联网现在能够连接电脑、手机,而向物联网发展后,就能连接更多的物体、更多的对象。这是移动运营商经常讲的M2M、机到机的连接。把现实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配合互联网的庞大数据库,就可以实现从感知到认识、推理,到解决问题。”

对于物联网的定义,在美国,人们更喜欢用传感器网这个名字:在欧洲,他们则比较喜欢用物联网。“因此,发展物联网需要一个动态的、全球的网络框架,有一个标准的协议和自组织能力,以及管理物的标签,它的物理属性等相关问题。”侯自强说。

尽管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物联网在中国却获得了更大的关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特别是网络装备制造产业的产值,在全球互联网产业里面的比重非常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宝国认为,“但是,我们在该产业价值链里面体现得很小,都是在为别人打工。可以说,在公共网络领域,我们没有任何话语权。”

“如果我们在这个技术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前端,不做好谋划,就会在这个阵地上输给别人,我们还会继续失去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网络空间以及网络的生存环境会极大恶化。”陈宝国所言并非危言耸听。

侯自强认为,“中国传感器网络方面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上还是依托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示范,使用的协议也还是专用协议。”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已经看到三个运营商在此领域的努力。他告诉记者,“三个运营商都在摸索,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尤其是中国移动在过去几年就已开展了机到机的业务。”据了解,中国移动已经安装超过300万的节点,并且以每年60%的速率在增长。

商用困境

侯自强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在南方电网和北京等地,共有100万块电表是自己抄表,江西两万台配电变压器使用无线联网遥控检测,每年节约1.2亿度电。北京、上海、辽宁现在有110万辆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是GPS传感系统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用互联网来调度。据此,侯自强推断在物联网行业,可能最早的大规模使用是RFID。

“一个最形象的说法,物联网是为地球披上一层电子皮肤,地球现在哪里热了、哪里疼了,我们都能知道。”侯自强表示,然而,美好的愿景需要有的放矢的行动来支持。在侯自强看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和应用是密切配合的。

应该说,物联网的应用几乎可以无处不在。目前它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安保、灾害预警、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侯自强表示,目前比较有示范意义的项目是,上海浦东机场的传感器网络保安系统。“你无论是穿过去、跳过去都可以被实时检测到。”

在灾害预警方面。比如中兴通讯与江西合作的山洪灾害预警工程,从2007年一期工程开始使用至今两年时间内,13个县里发生山洪灾害1700次,倒塌一万多间房,通过这个系统发送1140个预警,转移13万人,避免人员伤亡2.66人。

在食品安全领域。我们在买猪肉时,可以通过猪耳朵上的射频标签(即通常所说的“耳标”),就能追查到猪肉的来源。据了解,目前中国移动与农业部合作,在线耳标有10亿个,累计终端10万台。

物联网第8篇

独此一份

翟建国就是在河南游刃于这个行业的拓荒者。他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虽然学的并不是物联网相关专业,但在他的字眼里,凭借爱好和兴趣,多下些功夫就可以了,物联网相关的系统研发技术也是他自己自学,在不断与行业权威人士交流中慢慢成熟并做到能独当一面。

“物联网是新的技术革命,这里面很有意思,我善于研究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未知的领域。”翟建国说。

近些年,翟建国一直致力于物联网产业的研发和推广。他觉得现在是将之产业化的时候了。他认为,物联网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目前美国物联网“智慧全球”总投资达7870亿美元;在我国,无锡物联网2011年产值达600亿元,2012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近两年每年得到国家物联网支持资金百亿元,目前正在建设20万平方公里的物联网产业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翟建国迎来了“创业互联网”的一次契机。也就是在有了将物联网产业化的想法之后,2012年1月,在河南省省政府7楼会议室,翟建国和他的项目组有机会向省政府陈雪枫等领导做了他们所作的专题报告,会上随即得到了与会省政府领导的认可,陈雪枫也指示,针对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中原经济区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河南中原物联网产业基地。而专门针对这个基地,成立河南中原物联网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翟建国被聘任为总经理。

接下来,翟建国做了一系列的项目规划和商业设想。首先,根据项目需要,在土地、资金、建设等方面,分三期完成,第一期以智慧城市民生工程作为主体投资建设项目;第二期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以配套互联网扩展应用(多个智能物流配套园区、农业普及智慧体系、智慧交通体系)作为主题投资项目;第三期全面覆盖中原经济区三十个地级城市为导向,建成中原经济区一体化的物联网网络体系,形成全方位的智能物联网应用。以上工程的审批、规划、基础建设、工程建设等由翟建国和他的团队完成。

“河南中原物联网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4000亩,项目全部建成后规模上可覆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三十个地级市,实现年产值近万亿元。”这样的产业吞吐量在河南现在乃至未来都是一个异数。

而对于市场,翟建国对项目的前瞻性充满信心:2012年11月工信部《物联网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到2020年国家对物联网投入3.84万亿元人民币,用来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集聚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

事实上,翟建国和他的设想“有章可循”。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改委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国家对于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明确要求要“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推动力。现在,物联网可以在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网、环保、安防、健康、家居等九大领域重点突破,与市场接轨。”翟建国说。

引爆点

做这项工作需要有修身养性的品德操守,把物联网真正当成一份自己的事业,翟建国自己还会写诗并出有自己的诗集选、学过中医,精通于类风湿等关节炎的治疗,但这些他都是作为一种爱好或公益,并没有与经济社会接轨,而只把网络当作了自己追求的商业理想。

然而,最主要的是,他有着别人没有的“两把刷子”:掌控核心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耐得住寂寞,最为关键的就是前者――有将技术转化为市场生产力的能力。

按照翟建国的想法,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有足够的土地来承载物联网所需要的云计算,也就是信号发射系统。“第一期投资约35亿元,占地800余亩,建设云计算中心及管控中心、大企业及研发中心、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智慧城市应用管控中心、综合服务区、职工居住安置区及园区绿化等。”

现在,已有大唐移动、天云科技、IBM三家实力企业与中原物联网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展开战略性合作,并分别在各自擅长领域投资5亿元、10亿元、10亿元。其中大唐移动占地100亩,建设集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物联网“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所需的产品生产线,天云科技的投资、用于本项目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河南中原物联网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共同承建项目云基地中心,而后再联合IBM共同建设项目物联网软硬件研发及生产产业园和物联网人才实训中心。

按照翟建国的预计,项目建成后,在庞大的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基础上,与云计算相连接的感知部分,共同构成物联网的整体。

采访中,翟建国说,物联网的应用系统是庞大的,它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和数据传输与互联网形成一个超级巨大网络,实现物与物、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所有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等。而以云计算中心紧密相连的信息识别采集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为载体,中原物联网基地进行就地建厂的方式、建立不同需求的产品生产线,形成高产经济集聚群。

蓝图划定后,翟建国和他的团队准备把智慧安防项目作为先锋提前在市场试水。这种安防模式就是通过云计算将信号定位于公司研发的产品上,通过这个发射连接平台的操控,可以将企业、用户和商铺的任何异动(非法闯入、失火、瓦斯泄漏、紧急救助)以视频片段、图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的形式告知用户,并且在报警发生时录制一段视频或一张图片发送到服务器平台上,或者保存在主机SD卡上,提高客户报警信息的安全性。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因特网或手机,实时查看家中或企业的情况。

雏形

翟建国说,现在公司基本上还处于试运营阶段,主要是做好资金、项目之间的匹配工作。“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基地、产品与市场做好有机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第四次产业革命所迸发出的能量。”

虽然有了势不可挡的趋势,有了技术支撑,但市场是验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进一步的验证中,翟建国描绘出它的市场雏形:根据预计,就一期项目来说,该项目计算期暂定3年,建设期2年。考虑到市场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投产后第一年达产15%,实现年产值150亿元;第二年达产40%,实现年产值400亿元;第三年达产100%,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这是产值估算,如何实现?翟建国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他说,以现在的进度,中原物联网基地在建设期半年内就可以向社会推广食品药品溯源、智慧健康、智能安防等智慧城市应用产品。

在产品的渠道布局上,翟建国说,河南具有世界最大的肉产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食品企业三全食品、思念食品、胖哥食品等占据全国冷冻食品70%的市场份额,可优先建立食品药品追溯系统;再者,河南又是一个人口大省,根据老龄化市场的发展,物联网可服务于45岁以上1300万人的企事业老龄人口,可做智慧健康管理系统,每人每年收取365元健康管理费用,政府针对企业每人120元政府补贴。如果把以上两个物联网应用系统投放市场,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

物联网第9篇

车联网通过无线通信、GPS、GIS以及传感技术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在信息平台上对车辆自身属性以及车辆外在属性(如道路、人、环境)等信息的提取和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还能为用户提供包括交通、安全以及娱乐等综合。作为车联网项目的核心,Telematics(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车载电脑系统)将成为未来投资的热点,在2020年后,有望实现两亿辆汽车100%的网络接入,完成“全覆盖”。

车联网强调技术融合

Telematics主要指基于通信和信息(Telecommunication和Informatics)技术实现(无线)远距离监测和监控。Telematics可定义为通过内置在汽车、航空器、船舶、火车等运输工具上的计算机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卫星导航装置、交换文字或语音等信息系统与服务器端的集成,它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被认为是未来的汽车技术之星。Telematics的原意覆盖的范围较广,但目前这个词基本上就是特指结合GPS、GIS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汽车电子(车体和车载)通信、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Telematics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用户、内容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汽车物联网服务提供商)服务商5个部分。

TSP在Telematics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TSP也成为了整车制造商、电信运营商、独立ICT厂商乃至导航地图厂商等力争的角色。

人们常将Telematics与ITS(智能交通)以及Auto-Electronics(车体或车用电子)相提并论,的确,这三者在产业上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有所不同。借助新的ICT技术,如车间(Vehicle to Vehicle, V2V)、车路(Vehicle to Roadside, V2R)、车外(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I)以及人车(Vehicle to Pedestrian, V2P)等,一个崭新而多元的车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正在各国政府和公共部门的主导下,有计划地规划和建设中。日本有VICS和SmartWay计划,欧盟有e-Call和e-Safety计划,美国有VII计划。中国提出的“车联网”重大专项计划可以说是对上述各国由政府主导的ITS计划和由企业主导的Telematics的回应。按上述“人-车-路-环境”的理念,中国提出的“车联网”理念包括Telematics、ITS、和汽车电子三大板块业务中与联网运营相关的部分,TSP运营服务是核心。

商用车联网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外业界在谈论Telematics时往往主要关注乘用车,由于乘用车用户一般为个体用户,大部分车主每天花在车上的时间多半为上下班时间,加起来不会超过两小时,TSP服务属于“锦上添花”,不是“刚性”需求,加上月服务费偏高(一般为20美元左右),导致乘用车用户在试用期过后的续约率很低,一般为10%左右,例如GM的OnStar在6000万辆车上“标配”了可提供TSP服务的设施,但只有大约600万活跃用户。

而对于商用车(包括货车、客车、出租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工程机械等等,如下图)来说,司机每天在车上的时间可能超过8小时,同时也属于工作场所,其所属的企业有管理上的要求,国家也有对“两客一危”商用车监控的强制要求(在2011年年底这类车辆必须实现联网),以及对“甩挂运输”等模式的推动带来的联网需求、商用车对TSP服务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普遍。

车队管理(Fleet Management)是对一个企业或机构的所有商用机动车车队的管理,包括一系列功能:机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购车贷款和租赁财务管理(4S店)、 车辆维保、Telematics/TSP服务、驾驶员管理、速度和油耗管理、安全和车况管理、调度管理、载荷管理、库存管理、后台办公室管理等业务。据有关统计,在一辆商用车的生命周期中,购车费用一般只占20%,其余都是管理和维保费用,因此车队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在中国,车队管理市场的碎片化很严重,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市场研究报告,专业从事车队管理业务的企业不多。车队管理业务也可包括第三方智能物流系统,如冷冻链管理的应用等;移动资源管理(MRM)是一个比车队管理范围更广的业务,但车队管理仍然是MRM的主要内容。商用车车队管理和MRM业务目前在国内受关注程度相对较小,国内专注这项业务的企业也相对较少,还未形成规模。

标准与商业模式之惑

急需统一标准

未来的汽车不仅自身是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载体,而且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也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感应、协调。车联网也就是全面的“汽车信息化”,其两个指标是“个体数字化”和“网络群体化”。在行业发展初期,汽车还停留在个体数字化阶段,开发商能够根据不同的网络和标准,为不同的车型定制模块。但当“网络群体化”时代到来时,大片的标准空白,将会成为运营商的难题。例如各种3G制式之间,至今仍不能实现跨网视频通话,终端设备不能兼容不同营运商的SIM卡等。

车联网强调人、车、路的组合,要把这个产业链做大做强,标准至关重要,没有统一的标准,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和应急信息等就很难及时被关联到车上面,服务也难以规范化。车联网涉及终端与车体电子系统和TSP之间的通信和数据标准,此外,还有TSP服务平台、内容提供商、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换标准等网络通信层、系统层、应用层的标准。

在网络通信层面,目前全世界有多达40多种车体电子网络标准(常用的有CAN、LIN、FlexRay等),因带宽和使用特性不同,要实现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TSP终端能够兼容各种通信协议。 在应用层面,目前比较受瞩目的除GENIVI以外,还有NGTP、DSRC、OSGi VEG、AUTOSAR、SAE J2735等。

TSP发展到现在,互联网式的信息聚合和多功能应用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物联网标准的核心和关键是基于大集成应用的数据表达、交换和处理标准协议的建立,以及其相对应的软件体系框架。车联网也一样,有了统一的数据表达,就可以像HTML/HTTP一统互联网江山一样为产业发展带来繁荣。

在技术层面,车联网是一个综合性产业, 需要对通信技术、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中间件和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Android应用商店模式等)、GNSS定位导航、GIS、LBS、ITS、车内总线技术、CTI语音技术、音视频娱乐与游戏系统、呼叫中心、搜索引擎,乃至SNS社交网络等技术、应用和业务模式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和创新。

谁来买单?

在商业模式层面,乘用车领域一直让企业感到头疼的是“用户是否愿意为TSP车联网业务买单”的问题。不论是OnStar、G-Book,还是其他一些服务提供商,都有免费使用期,试用期过后,一般只有10%左右的续费率(尽管onStar宣称这个续费率他们也可以持平或略有盈利)。什么样的服务才是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什么样的服务能让消费者有付费的冲动?是否一定需要消费者来买单呢?下图是研究机构的一些需求分析结果。

根据用户需求,大致上有以下几种商业模式。

内容收费:靠流量收费提供利益分成,目前这种模式已有取得初步成功的企业;

有偿服务收费:多家企业集体分成,基本信息和内容免费,依靠道路救援、远程防盗等盈利,目前采用此模式的企业也有成功案例;

全部服务都免费:靠广告盈利,业界一致认为,车联网的最终归途和互联网一样是免费,但在目前使用率不高、点击率少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还有点早,有待探索。

以上模式的关键是TSP业务,如前文所述,整车厂商和移动运营商是汽车物联网所需的“垄断资源”的拥有者,地图资源是另一大重要资源,然而它和GNSS卫星定位服务一样,会逐渐失去垄断性。不过移动运营商、整车厂和地图厂商还是最有条件和基础做TSP服务的,下面列出了几种重要的TSP合作模式。

汽车厂商与移动运营商合资:这是最为常见的TSP,如奔驰与德国电信的合资项目,onStar与多家移动营运商进行合作,这种模式在产业成熟期将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

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在韩国较为普遍,移动运营商摆脱了汽车厂商的制约,不再受到具体车型的影响,但没有汽车制造商的支持,TSP很难开展前装市场业务,此外,终端机无法同汽车电子系统相连,限制了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