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识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6:03

风险识别论文

风险识别论文第1篇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风险实质是一种不确定性,它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活动中都时刻存在;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这些相互联系的不同主体所承担的风险权重比例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企业、个人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日益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企业风险就是企业所面临的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1]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学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观点。国际律师协会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导致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全球企业法律顾问协会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害的风险。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变化,或者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的因素和企业外部的因素带来的,对企业的各种合法权利和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发生法律风险,企业需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在个别情况下,虽然企业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法律纠纷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其他的不利影响,企业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解决各种纠纷,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滞,企业由此而无法按期履行合同等等。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1.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企业法律风险也是如此。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法律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只是一种不确定状态或者说具有某种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并不一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因为,企业法律风险要转化为现实的不利事件,需要同时具备其他的条件。如,有发生法律纠纷的一方当事人违法,另一方当事人依法维权;或者是虽然发生法律纠纷的一方当事人没有违法,但是另一方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受到了损害,因而依法维权。2.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意味着风险是人类活动的衍生物,有人类活动即有风险,而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维护正常秩序的客观实在体。法律的客观实在性和人类活动风险的客观实在性共同成就了法律风险的客观性。这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因行为目的不达而尽失成本费用的客观存在,同时也表现为其人身财产损害及承担法律责任的客观实在性。毋庸置疑,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佔计的,如企业被宣告破产的风险[2]。可见,企业法律风险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事务或者现象,而是受诸多客观条件影响的,并由诸多客观条件决定的。3.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危害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而变为现实,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目的不达、人身财产损害以及承担法律责任。行为目的不达不仅使法律行为主体预期利益不能得以实现,而且行为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和费用不能冋收。[3]企业法律风险的危害性意味着风险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的物质损失和非物质损失。根据2006年4月统计,近三年来,国资委收到重大法律纠纷221件,涉及央企110多家,直接涉案金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达500多亿元。其中,2004年,国资委共受理央企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2005年是75件,直接涉案金额70多亿元。[4]企业法律风险一旦发生,还可能使企业的名誉受到损害,降低企业在消费者和商业伙伴中的形象,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降低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4.企业法律风险一般具有可防控性。企业法律风险兼具可防控性和不可防控性的特点。大多数的法律风险具有可防控性。法律风险因其行为及相关法律而生,因之,法律行为人于行为之前对规范其行为的法律作深入研究,不仅可预测其行为引发的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且可通过纠正其行为的非法性而规避、防控法律风险损失。此所谓法律风险的可习得性,即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以减少不确定风险。因此,人类智慧在法律风险管理中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形成了新的智慧因素———风险智慧。[5]风险智慧使人类有了有效权衡风险的能力,涉及对风险的分类、本质、等级,涉及快速的习得、储存和检索风险信息。利用相关风险信息行动、有效交流、对新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等。这种可习得性迥异于其他风险如自然风险、经济技术风险的随机性,随机性意味风险处于无规则的混沌状态,难为人类所监测和控制。[5]少数的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不可防控性,这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因素造成的企业法律风险,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那些风险的形成因素。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

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危害性、客观性、可防控性的特征。而要避免危害,就必须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全面地、系统地、连续地、准确地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认识、辨别,可达到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这些风险。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是指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全面地、系统地、连续地、准确地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认识、辨别的活动。法律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进行法律风险识别时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规范企业行为的立法和司法状况,必要时,需包括法律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应对其进行识别。[6]企业法律风险识别的对象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事件是指引发潜在危险转化为现实损失的具体行为或事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二,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的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第三,风险结果的识别。风险结果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会给企业带来的负面的责任或后果。[6]法律风险识别的根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识别(2)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进行识别,即根据企业各业务管理职能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范围和工作职责的梳理,发现各部门机构内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3)根据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即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承包商、客户、员工、政府等)的梳理,发现与每一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法律风险。(4)根据法律风险源进行识别,即通过对法律环境、违规、违约、侵权、怠于行使权利、行为不当等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6](5)根据法律风险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梳理,即通过对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的梳理,发现不同责任下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6)对不同法律领域进行识别,即通过对不同的法律领域(如合同、知识产权、招投标、劳动用工、税务、诉讼仲裁等)的梳理,发现不同领域内存在的法律风险。(7)根据法律法规进行识别,即通过对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梳理,发现不同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8)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进行识别,即通过对本企业或本行业发生的案例的梳理,发现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选择以上不同的角度或组合来识别法律风险。[6]根据所选择的法律风险识别角度,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法律风险的识别,首先是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对查找出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对其原因、影响范围、潜在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最终总结出企业的法律风险点,以对企业法律风险有一个全面、准确、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来确定防范、控制风险等决策。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

既然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恰当的、危害的,客观的,又是可以防控的,那么为了避免风险,就应该实现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制度化,将其作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形象,增加企业的价值的重要举措。建立和执行健全的法律风险防控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形象,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包括:

(一)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意识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预先判定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题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思维。[6]每个企业都存在多少不一的潜在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如果没有预先的防范意识,往往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致命的打击。企业管理决策者法治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潜在的法律风险是否演变成现实灾难。所以,企业必须具备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才能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6]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不高,没有认识到本企业法律风险的本质及危害性,因而没有主动识别本企业的法律风险,不知道本企业存在哪些法律风险点和每个法律风险点的来源,也不知道法律风险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不会积极主动地采取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一旦发生重大的法律风险,这些企业无力应对而破产倒闭,或者被依法撤销。更严重的是,即使企业因为遭受法律风险而毁灭了,但是,相关的企业负责人也从来没有想到,如果事前能够主动识别企业的法律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也许企业的命运将是截然不同的。可见,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不仅是企业负责人应有的法律责任,而且也是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意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负责人有义务主动学习有关企业法律风险的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用来分析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作为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提高财政收入,有义务保证所管理的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对所管理的企业负责人经常进行不定期的法律风险培训。通过上述两种途径,达到提高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目的。

(二)建立和执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决策层与管理层,为了保护其财务信息的真实、安全和完整,确保经济活动的准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有效控制经济活动,通过优化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工作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决定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好坏,如果管理意识不到位,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环境差,就如同装满破旧零件的汽车,故障不断,最终酿成大事故。[7]对于公司治理,李嘉诚说:“一定要靠制度,靠人绝对不行;最信任的人,也一定要有监察与制衡。”[8]此观点同样适用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即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也必须建立和执行严格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而内部控制的失效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发展过程中的某种不协调,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各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此推动下,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阶段。[9]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规范》)的通知。《规范》第二条规定,该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然而,目前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个《规范》,即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建立和执行严格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法律风险的发生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却是不无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并防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从而有效防控企业法律风险,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及经济实体“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是摆在每个企业管理人员面前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制定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可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接下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运行,使得所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实际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从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防控法律风险。

(三)建立和执行有效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法律风险涉及的业务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法律风险本身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的人员很难胜任法律风险工作岗位。因此,各国主要是确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由专业律师来处理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和防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二战后得以广泛发展,发展历史悠久,发展程度高,企业法制化程度高,法制环境好,法律意识强,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性质如何,都会有自己的法律顾问。美国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模式相当细致深入,渗透到公司各个管理层面,具体在每个层面分工也显示出专业化、细致化。往往一个公司设有多个法律顾问,一般地有:合同法律顾问;专利商标法律顾问;广告法律顾问;生产质量、环保法律顾问;税收法律顾问;涉外法律顾问;人才资源法律顾问;反垄断、反倾销法律顾问;诉讼法律顾问等。[10]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地位高,待遇好。美国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地位较高,体现在其专业性和待遇方面。美国的企业有一种强烈的法律意识,认为只有将总法律顾问放在副总经理的位置上才能真正负起责任、做好法律工作,否则,对公司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损失。另一方面,从管理工作的角度考虑,处于副总经理的位置便于协调公司各部门或对外的各种法律关系,更好地发挥作用。美国企业法律顾问由于地位越来越高,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行业,当然对其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既懂法律、懂电脑,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同时,企业也给予他们比同阶层更高的薪水和待遇,如带薪休假,获得公司股票、期权等。[11]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还处在较初期的阶段,除了极个别大型中央企业集团在极个别省份的公司聘请有几个法律顾问之外,很多的中小型中央企业一般在一个省或者市级行政区域只聘请一名法律顾问。即使是在极个别聘请法律顾问较多的央企,也没有做到法律顾问专业化分工。我国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根本没有聘请企业法律顾问。正因为我国企业没有认识到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地位极低,企业法律顾问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法律顾问在企业中更多的是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企业发生了法律问题才想到要找法律顾问,很多法律顾问处于“顾而不问”的状态之中,这导致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有鉴于此,我国企业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法律顾问制度,重视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提高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才能更好地防控企业法律风险。

四、结论

风险识别论文第2篇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最为关键,拥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房地产投资一旦展开进行,很难从项目建设中撤出,否则会付出高昂代价。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风险主要源于政策和经济方面。

1.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全局的,政策的潜在变化可能给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带来各种形式的经济损失。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重要。

(1)产业政策风险

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影响房地产商品需求结构变化,决定着房地产业的兴衰。国家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会直接促进城市商业和服务业、楼宇市场的繁荣。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紧缩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资金,将会减少房地产商品市场的活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损失。

(2)金融政策风险

房地产投资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而进行,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2003年6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资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提高房地产企业贷款准入门槛,使那些主要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3)土地政策风险

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政策的变化势必对房地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土地产权制度的变更、不同的土地取得方式、土地调控制度以及不同的土地政策执行力度都会带来房地产投资风险。

(4)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政策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重大。税收政策和土地调控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两个有力工具。房地产投资中,各种税费名目繁多,占开发成本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一旦提高税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巨大成本风险。

(5)城市规划风险

城市规划除了涉及到规划指标和用途的相容性、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限高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和城区功能调整、交通的变化等来对房地产业带来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能不能及早预测规划目标,选择增值潜力较大的合适地块,是决定项目开发成败的核心因素。

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市场供求风险和通货风险。市场供求风险是最直接的风险。市场供应量、市场购买力、市场价格等反映供需状况指标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供需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进而极易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形成市场供需风险。相反,市场供需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商品房空置滞销,使投资者承受资金积压的风险。另外,房地产投资周期较长,其间可能遭受由于物价下降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也可能遭受因物价上涨而形成的通货膨胀风险。膨胀率下降会抑制对房地产商品的需求,房地产价格下跌,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损失,膨胀率增大会刺激对房地产的需求。

3.区域社会环境风险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环境各异,这使得不同地域的房地产开发面临不同的风险因素,同一风险因素在各地的影响程度也相差悬殊,即风险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

4.开发时机风险

从房地产周期理论可知,项目开发时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易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趋势就成为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所以说,风险与开发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实施阶段是指房地产投资计划的具体实现过程,它包括从获取土地、筹措资金到设计施工等过程。此阶段将面临具体的风险因素。

一方面,在土地获取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协议、招标和拍卖意投等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土地,这三种获取土地方式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时间、质量和成本是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三大管理核心,也是三大风险因素。管理不当,将会使企业面临工期拖延风险、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

1.工期拖延风险

工期一旦被延长,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状况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如已预售,会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另一方面,会增加投入资金利息支出,增加管理费。

2.项目质量风险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开发项目质量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与环境协调性五个方面。消费者重视房屋的物理质量,更强调房屋的效用。承包商施工技术水平落后、偷工减料,建筑结构有安全隐患等,是造成项目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房屋设计和户型结构未充分考虑潜在消费者功能需求,也是房屋质量不佳的重要方面。

3.开发成本风险

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风险源于开发的各个阶段。建设前期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达95%—100%,越到后期影响程度越小。在规划设计中,方案陈旧、深度不够,参数选用不合理以及未进行优化优选设计,都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建设期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采用新的要求或更高的技术标准,也都会使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的建材价格上涨和建筑成本的增加及项目是否能按时完工、工程质量的保证、施工中意外事故等都是这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风险。

三、经营管理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项目建成后,资金投放工作基本结束,投资过程就转入到房地产销售、出租或物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阶段。该阶段决定着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实现,是房地产投资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其中包括:营销策划风险、物业管理风险和其他风险。

1.营销策划风险

营销策划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成本能否收回、利润能否实现。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中,价格定位、销售渠道、营销方式等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其中,定价最关键,因为消费者对价格最敏感。价格过高远离市场会引起房地产销售困难,难以实现利润;而价格过低不仅会减少房地产利润,还可能致使消费者怀疑商品房的质量,从而影响房地产商在市场中的形象和信誉风险。

2.物业管理风险

物业管理的水平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后继生存与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不仅注重其价格和质量,而且注重其售后服务,即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需要一些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这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专业管理队伍、管理构架、管理公约以及管理费用等。

3.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不可抗力以及由人们的过失或故意行为所致的灾害等等。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所造成的损失却是较大的。

总之,房地产投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且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房地产投资者与政府部门、最终用户等之间的诸多关系,涉及到大量的政策、法规和法律问题,要做出一系列非确定性决策,这些决策属于风险性决策范畴,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投资的效果甚至投资的成败。因此,必须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作全面、系统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晓音.房地产投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2,(9).

[2]李伟.房地产投资分析与综合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俞明轩.房地产投资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风险识别论文第3篇

(一)头脑风暴法

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识别过程中,头脑风暴法主要是通过发挥集体智慧来对软件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谈谈。在此过程中要求风险识别工作的参与者对自身观点做出明确的阐述,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让参与者在自由提出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更加科学且全面的认识到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中的风险。在此过程中并不提倡对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和方案进行批评,并且要求能够将所有成员所提出的问题与方案进行记录。

(二)德尔菲法

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识别过程中,德尔菲法是Q•赫尔穆与N•达尔克在20世纪40年提出,这种风险识别方法的基础在于对专家能力的利用。当然这种方法已经在社会经济、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德尔菲法主要是通过组建专家队伍来对项目投标中的风险做出分析。专家队伍主要是由项目风险小组来进行选定,通过专家意见和整理专家意见并反馈给专家队伍来获得意见。最后将统一的专家意见当做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管控策略选取的依据。

(三)情景分析法

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情境分析法主要是以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对系统内外问题开展系统的分析,并设计得出多种可能发生的前景,随后对这些画面以及情景做出描述。在此过程中,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情景分析法可以在以下情况下产生十分有效的作用:一是提醒软件工程项目投资的决策者需要注意一些政策和措施所引发的风险;二是对一些影响未来工程项目投标的关键因素做出研究,尤其是技术发展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中所产生的风险。由于情景分析法建立在假设以及可能性的基础上,所以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中,可以得出多种不同的情境,从而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的防控工作提供更多依据。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和复杂性,所以在我国的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识别过程中,这种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核对表法

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企业可以将曾经出现过的风险以及其他企业曾经出现过的风险进行总结、整理与罗列并形成核对表。通过对核对表的查阅,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到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可以通过总结各类风险应用中的经验和教训来确定使用何种风险管控策略来对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损失进行控制。在核对表的制定中,主要内容包括其他软件工程项目投标成败原因、项目管理成员能力以及相应软件工程项目的合同、进度、质量、成本、范围以及各类资源等。虽然这种风险识别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并不能发现较多的绝对量,但是却具有着一定的针对性,所以在这种识别方法的使用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其他风险识别方法所不能识别的潜在风险。

二、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的风险管控

(一)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的规避

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的规避主要是通过变更计划来制约风险产生条件的生成,从而保护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主体能够避免受到风险所带来的过度影响。与其他风险管控策略不同的是,风险的规避主要是对风险产生的损失作出控制,而不是对风险进行消除。因此,风险的规避主要体现出了两点特征:一是通过使用事前控制策略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产生的几率进行降低;二是通过事前控制与事后补救的结合来实现损失程度的降低。风险规避作为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能够最有效降低风险所产生的损失的方法,是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阶段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风险规避的方法包括程序法、教育法以及终止法。其中程序阿发主要是通过提高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个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标准化程度来避免风险造成过大损失;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对参与软件工程项目投标工作的工作人员开展教育来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从而在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以及防控能力的基础上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终止法则主要针对较大的风险或者过大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终止法是通过终止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行为来规避风险造成过大的损失。由于这种风险防控策略在避免风险以及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让企业获得效益的机会,所以即便这种方法能够最有效的对软件工程项目投标中的风险做出防控,也并不是软件工程企业在投标风险管控中经常考虑的方法之一。

(二)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的降低

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降低可以理解为对风险的缓解而并非完全的消除与避免。这种风险管控策略体现在降低投标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概率以及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两个方面。实现风险降低的手段主要是对风险做出有效的监控与环节,在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确保风险的及早发现与及早解决,从而降低风险产生几率。在使用风险降低策略对软件工程项目投标风险进行管控的过程中,首先要承认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的不可完全避免性,并以积极的态度来最大化的避免风险对投标主体造成过大损失。

(三)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的转移

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的转移主要是将管控风险的责任和权利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转移个其他主体承担。很明显,在风险转移策略中,并不能对风险进行完全消除,而是与其他主体来对风险进行承担。在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由于要做到完全的规避风险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管理难度,所以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承担则更为方便。在软件工程设计内容复杂以及分工逐渐细化的背景下,参与投标的软件工程企业也并不一定能够独立完成业主所要求完成的任务,所以投标主体可以利用分包形式来对投标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转移,这种策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会让投标主体面临过大的风险;二是能够在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等多个方面做出更为良好的管控。

(四)软件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风险的自留

风险识别论文第4篇

出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旅行社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国内的旅行社企业可以跟随国内的游客进入海外市场,然而,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和不适应,加之国际环境的动荡等不确定性的增加也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鉴于此对出境游旅行社的关键风险识别和价值链分析就很有必要。

一、出境游旅行社的关键风险识别

最早对风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他认为:“所谓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客观体现”。许多学者对旅游企业的风险也进行了探讨。文军(2005)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开发与发展风险,首次提出旅游发展中面临生态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三大风险;Lepp和Gibson(2008)则从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文化风险三个层面探讨了风险类型对消费者风险感知和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肖拥军(2009)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的生态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游客安全风险四个方面对旅游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论述。在对国际企业的风险研究中,知名学者Miller(1992)第一个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国际企业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框架”,对于大量的不确定性都给予明确的考虑,从经理人员感知的角度将不确定性划分为三大类:一般环境不确定性、行业不确定性和公司不确定性。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许晖(2010)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国际企业的20类风险。

通过对以往的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以往对旅行社国际化风险的研究都是针对个别几项具体风险的探讨,很少有学者识别旅行社国际化的整体风险模型,而Miller(1992)和许晖(2010)的一体化风险模型也是针对制造企业,并不是针对旅行社,因此识别旅游业面临的整体风险非常有必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一般而言,内容分析方法在描述性的研究中应用较多,因为内容分析的方法的特长是在大量的繁杂的资料中找到事物本身的特征。本文选择“2013年全国百强旅行社”的前10位旅行社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中国旅行社总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天马国际旅行社、南湖国旅、锦江旅行社、春秋国际旅行社、中信旅行社。

为全面了解样本我国旅游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本研究采用多种渠道收集数据:第一,以“风险”、“危机”、“投诉”、“困境”、“问题”等体现企业风险的词语和“出境游”、“境外游”、“国际化”体现出境游业务的词语为关键词搜寻与10家公司有关的近五年来的公开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与学术论文等。第二,其他媒体资料,包括近五年来关于10家旅游企业的出境游经营和管理的新闻报道、内部网站信息。为了便于对样本企业的资料进行分析,本文先将搜集到的新闻、报道、论文等进行了汇总,并统一整理成为文本形式(.txt),获得了一份25.6万字的文档。

我们采用ROST WordParser 5.8.1.9内测版软件对得到的文档分别进行高频特征词及频度分析。我们假定如果一个词语(如,火灾)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话,说明它是媒体或者企业自身所意识到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因此,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将是企业关键风险的集中体现,我们将会统计那些与风险相关的词语的出现频率,并以此来判断企业的关键风险。随后我们识别了所有与旅游企业风险相关的关键词,由于本文的目的是识别旅游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因此,我们选取了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前80个)。在得到这些高频词以后,我们对它们进行了归类。具体的归类过程类似于独立编码过程,课题组的两位成员分别独立的进行了此项工作,对于大部分的关键词他们的意见都是相同的(85%),对于那些有争议的关键词,讨论以确定其归类,对于个别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关键词,则对它们进行了删除。最终在排除了一些出现次数很少的风险类别以后,得到了13种分类,随后又将这些风险划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具体结果见下图1。这13类风险就是旅行社出境游业务面临的关键风险。

二、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价值链模型构建

虽然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但企业风险更可能与创造价值活动的企业流程息息相关。无论是在国内运营的旅行社还是在国外运营的旅行社,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依赖于企业的价值链。因此,从旅行社的价值链的视角探讨企业的风险更能准确的聚焦企业的关键风险,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管理策略。Michael E. Poter最早提出了价值链的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一些群体共同工作,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的一系列工艺过程(Poter,1985)。

Yildirim et. al(2006)提出了国际旅行社的价值链模型,他们认为旅行社企业的价值链包含了服务产品设计、企业营销和订单获取、服务传递前的支持、服务实施这四个环节。其中服务产品设计包括旅游产品的设计、时间线路和特色的策划、成本价格的预算和确定、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编制计划;企业营销和订单获取包括企业形象塑造、服务承诺、信息渠道设计、广告、签约;服务传递前的支持包括签证办理、与其他旅游供应商取得联系、详细信息提供;服务实施包括住宿、交通和旅游过程中的相关服务。本文借鉴了Yildirim et. al(2006)的模型,并构建了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价值链模型,见图2。

三、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旅行社出境游业务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类。外部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风险,内部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微观环境风险和部分中观环境风险。本文通过分析风险的可控程度识别了企业面临的关键内部风险,发现在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中,服务实施过程的风险可控程度最低,因此此流程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重点。本研究对出境游旅行社相应的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晖.中国企业国际化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2] Yildirim Yilmaz, Umit S. Bititci.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ourism: a value chain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6(4)4:341-349.

[3]丁顺.分时度假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J].建设科技,2006,(21):62-63.

[4]方琢.价值链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价值工程2001(6)132-143.

[5]颜士梅.内容分析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软科学,2008(9):133-139

[6]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5.

风险识别论文第5篇

【关键词】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风险识别

1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之风险识别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关注的重点和核心。其过程如下:

风险识别即在风险发生之前,认识各种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因素的潜在原因,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工作程序中关键的一步。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相关知识和风险分析方法,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因素。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群众不理解、不认同、不满意、不支持的事项,或在日后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情形,全面、全程查找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在风险调查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查找并列出风险点,确定可能引发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缩小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在识别出各种风险因素和各种风险因素的主要来源之后,全面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这一阶段的识别和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

2 风险识别的环节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有潜在的,也有实际存在的;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解决的问题。社会稳定风险识别包括两个环节即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

2.1 感知风险

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的过程。

2.2 分析风险

按一定的程序将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选择的风险识别过程,称为分析风险。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分析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3 风险识别的方法

社会稳定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容易被主观夸大或缩小,使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运用风险识别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任何有助于发现风险信息的方法都可以作为风险识别的工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3.1 从主观信息源出发的方法

3.1.1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法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在会前确定一个目标,使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具体的议题能使与会者较快产生设想,主持人也较容易掌握;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一般以8~12人为宜。推定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秘书)。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

头脑风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对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使用者切不可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应该根据与会者情况以及时间、地点、条件和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3.1.2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项目风险管理专家以匿名方式参与此项活动。由组织者发给专家的第一轮调查表是开放式的,不带任何框框,只提出预测问题,请专家围绕预测问题提出预测事件。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归并同类事件,排除次要事件,用准确术语提出一个预测事件一览表,并作为第二步的调查表发给专家。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每个事件作出评价,整理出第三张调查表。发放第三张调查表,请专家重审争论;对上下四分点外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给出自己新的评价(尤其是在上下四分点外的专家,应重述自己的理由)。形成第四张调查表。其重点在争论双方的意见。发放第四张调查表,专家再次评价和权衡,作出新的预测;是否要求作出新的论证与评价,取决于组织者的要求;回收第四张调查表,计算每个事件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归纳总结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

3.1.3 情景分析法(Scenarios analysis)

根据发展趋势的多样性,通过对系统内外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未来前景,对系统发展态势作出各个阶段的情景描述。当一个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时,往往要考虑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用情景分析法来预测和识别其关键风险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目前此法在我国的具体应用还不多见,但应用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风险识别却有其独到之处,只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3.2 从客观信息源出发的方法

3.2.1 核对表法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风险识别所用的核对表可以根据历史资料,以往类似项目所积累的知识,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其他信息来源着手制订,把风险事件及来源列成一张核对表。在项目社会风险稳定分析过程中,对风险核对表进行逐一评审改进,以供将来项目使用。

3.2.2 图形技术法

图形技术法即用一总流程图与各分部流程图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的一种方法。总流程图统一描述项目工作步骤;分部流程图显示出项目的重点环节;能将实际的流程与想象中的状况进行比较;便于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运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之风险识别结果,可以为项目实施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3.2.3 财务报表法

通过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及财务预测分析报表,识别项目未来的所有财产、责任和损失风险,发现未来的风险,这些都是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要考虑的对象。

4 结论

风险识别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中六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任何一种风险识别的方法或途径都不是没有弱点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中风险识别的策略必须是利用最适合项目具体情况的那种方法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组合。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参与人员的风险分析技术等因素。例如,项目负责人可应用德尔菲法列出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然后应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流程图及核对表,从而拟出项目的风险列表。

【参考文献】

[1]陈燕平,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2002.

风险识别论文第6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

 

1.风险涵义的理解

风险的概念至今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是机会又是威胁。(2)风险产生损失的后果。(3)风险是预期和后果之间的差异。(4)风险与个人,群体或组织行为相联系,不与行为相联系的风险只是一种危险。

2.风险管理的意义

(1)通过风险分析,可以加深对项目和风险的认识,了解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权衡利弊,以便减少或分散风险,抓住并利用有利的机会;(2)通过检查信息、数据和资料,可明确项目的有关前提和假设;(3)通过风险分析,提高项目计划的可信度,改善项目组织内外部的联系;(4)便于将各种处理风险的方式灵活的组合起来,在项目管理中减少被动;(5)积累的风险资料和数据为以后的各项工作提供反馈,促进项目执行组织和管理者对将来项目管理的改进;(6)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能够明确项目将承受的损失;(7)为项目施工、运营、选择合同形式和制定应急计划提供依据。

3.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在这一点上并无特殊性。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五个方面的内容。

4.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将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分层查找出来进行归类。

4.1风险识别的原则

1.由粗及细,由细及粗;2.严格界定风险内涵并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3.先怀疑,后排除;4.排除与确认并重;5.必要时,可作实验论证。

4.2风险识别的方法

识别项目风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情景分析法(Scenarios analysis)、核对表法(Checklists)、面谈法(Interviewing)、事故树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等。在进行风险识别时,除了采用上述方法之外,对建设工程风险的识别,还应根据其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综合起来,建设工程识别的方法有:1.专家调查法2.财务报表法3.流程图法4.初始清单法5.经验数据法6.风险调查法。

5.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之后,对认识到的风险作的进一步分析。

5.1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

1.比较各项目风险,确定先后顺序;2.从项目整体出发,弄清各风险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制定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3.考虑各种风险、威胁和机会之间互相转化的条件;4.量化已识别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减少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5.2风险评价的作用

一是更准确地认识风险;二是保证目标规划的合理性和计划的可行性;三是合理选择风险对策,形成最佳风险对策组合。

5.3风险评价的方法

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具体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外推法(Extrapolation)、主观概率评分法(Subjective Probability Method)、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 Process,AHP)、决策树法(DecisionTree Analysis)等。

6.风险对策

风险被识别和分析评价后,就应当考虑对各种风险的处理方法。风险的防范手段即为风险对策,也称为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手段有:

6.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就是以一定的方式中断风险源,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但在采用风险回避对策时需要注意几点问题:1.回避一种风险可能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2.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3.回避风险可能不实际或不可能。

6.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一种预防和减少风险损失的主动、积极的风险对策。它就辨别出的关键风险因素逐一提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低的风险成本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努力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6.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就是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风险自留为企业自身保留了从中获利的可能性,同时也减少了在采取某种防范风险措施时所发生的费用。风险自留通常适用于风险损失小,发生频率高的风险。

6.4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试图将项目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转移风险是为降低系统风险,在各部分之间进行的风险再分配。论文大全。它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应用的一项对策,分为非保险转移(通过鉴定合同的方式转移风险)和保险转移(通过工程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两种形式。论文大全。

7.实施决策

实施决策就是对风险对策所作出的决策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计划和措施,从而保证风险事件发生时,能有一系列的既定计划,指导风险事件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减少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

8.检查

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对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情况不断的进行检查,并评价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效果;在工程实施条件发生变化时,要确定是否需要提出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案。此外,还需要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或者是新发现的工程风险,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论文大全。

由此可知,风险检查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监视风险的状况;二是检查风险的对策是否有效,监控机制是否在运行;三是不断识别新的风险并制定对策。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 范黎波编著. 项目管理[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 余建星编著.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 莫庆文. 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J]. 中国科技信息,2007

风险识别论文第7篇

关键字:风险识别;定性;定量

十九世纪,风险最早出现于西方的经济管理领域,慢慢的发展到了海洋工程、核工业工程等一些其他领域,然而在桥梁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风险分析的目的是要找出项目活动在那些地方、哪些方面、什么时候可能出问题或潜在风险,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当风险出现时要如何处理。

1风险识别

1.1风险识别流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桥梁风险的基本流程,桥梁风险分析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概率及后果估计(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策略四个阶段,其具体内容如下表:

桥梁风险识别是整个桥梁风险评估的第一步,风险识别的深入度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风险分析结果的质量,所以能正确的识别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风险识别的流程。

桥梁风险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集相关数据和内容,第二,将各种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分析,第三,将整理好的风险因素等进行归类,第四,将风险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

(1)收集相关

信息的详细程度和完备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风险识别工作的成败,其风险识别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桥梁工程所处的工程环境;与本工程相类似的工程相关数据;工程设计和施工时的文件,

(2)不确定性分析

对桥梁施工期间不确定性进行判断和推测,看其是不是客观存在的,他是进行风险识别的前提条件。

(3)归类整理

对于初步得到的风险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和归类,确定主要的风险因素,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4)编写风险识别报告

风险识别的结果是以风险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将风险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排序和分类,最终汇总形成风险清单。

1.2风险识别的方法

风险识别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后期风险评价的结果,风险识别的过程就显的非常的重要,风险识别的过程又体现在所采取的风险识别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定性识别法、定量识别法。

定性识别法,它主要是依赖于分析者,其主观性比较强,根据分析者的经验,知识或者是业界的标准等对评价对象进行风险识别。

定量识别发,它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说服力的方法,比如科学实验,数学计算等量化指标来得到。

然而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下表2:

2应用

2.1桥梁施工时总体风险因素识别

前面介绍了风险识别的流程和方法,针对桥梁施工阶段,我们来探讨如何进行其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目前,我国桥梁风险识别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故障树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桥梁在施工时的风险因素的信息获取可以通过以下信息:

第一,在过去的时间里,对类似桥梁所发生的事故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第二,桥梁在施工阶段所产生资料。

第三,向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咨询。

第四,亲自去施工现场的进行项目的调查研究。

根据上面四种情况进行总结,最终得到桥梁施工阶段可能的风险因素,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六类:

(1)由于施工人员技术上的不熟练而导致的风险。例如施工工艺水平低下,供水供电不及时,人员组织不合理。

(2)在施工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机械设备所导致的风险。例如原材料、成品或者是半成品供应不及时,数量有误等等。

(3)突发自然灾害所导致的风险。例如地震,台风、洪水、瘟疫、火灾等。

(4)合同问题而导致的风险。例如工程量清单的错误或者是遗漏,分包单位的违约等。

(5)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所带来的风险。例如设计和施工脱离,设计的变更和修改,设计资料的延误。

(6)施工人员本身的风险。例如一般工人的技术水平,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是持证上岗,施工队伍是否稳定等。

最终根据以上分类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3结论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过程中最基本的过程,从前面风险识别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特点选取风险识别的方法,或者将几种风险识别的方法进行综合使用。使得到的风险因素更加全面,为后面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价的准确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阮欣.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及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2] 张杰.大跨度桥梁施工期间结构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风险识别论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进行投资。然而,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已经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境外投资企业13000家,对外投资积累达到2457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2011年7月初,中铝宣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最终告吹,项目损失高达3.4亿元;2011年6月,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项目亏损达人民币41.48亿元;2009年底,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2009年9月,中国中铁在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亏损,合同总额4.47亿美元。还有一些海外投资亏损具体损失没有数据显示。如此巨额的投资亏损不难看出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在内部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2006年6月,国资委制定并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2008年6月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企业应当建立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然而就2006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以来,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改进空间。本文力求从企业风险识别及评估的实践角度,论述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在企业实践中如何更好的增强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为形成自上而下、全员风险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提供支持。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简介

1.企业风险的定义:2006年国资委的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将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并将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本文提到的风险主要是指仅带来损失可能性的纯粹风险。

2.全面风险管理:根据指引的定义,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3.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分为五个步骤,如图所示:

本文主要侧重从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及风险评估的实践角度,研究分析如何有效的开展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工作,为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提供可靠保障。根据指引的规定,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及风险评估的解释如下:

(1)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2)风险评估: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二、企业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实践方法论介绍

1.风险识别方法的介绍及应用:

(1)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即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财务资料,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潜在风险。通过对公司资产、负债、收入利润构成状况的分析判断公司经营管理结构,初步判断风险可能存在的主要环节。通过财务指标与行业的横向对比分析及3-5年的纵向分析判断风险的形成及变化情况。

(2)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根据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确定的风险出现范围及变化情况,由风险管理人员对该企业、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根据指引要求划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五大类。根据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分析及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了解,将五大类风险中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列示,主要体现企业所处行业面临的固有风险。通过访谈、相关资料收集了解针对固有风险企业所采取的公司层面控制措施,并分析判断公司层面的剩余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管理层不采取任何措施减少其发生可能性或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原本就存在的风险。

剩余风险是指考虑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之后,仍然会发生某方面或多方面的损失的风险,考虑的是经过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之后风险仍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3)分析解析法: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胁。根据调研结果整理出的剩余风险,分析各项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调研及历史数据搜集,整理出企业的风险事件,研究分析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造成的影响,与各项剩余风险进行逻辑关系对接,从而形成风险逻辑关系图。

(4)流程分析法: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通过访谈收集资料梳理企业流程现状,识别流程目标、流程层面风险及控制措施,并将目标、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匹配。发现流程层面的剩余风险,即缺少控制及控制失效的流程风险。

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可发现公司层面风险并进行分析分解,进一步发现流程层面风险。

2.风险评估方法的介绍及应用

(1)问卷调查法:通过将识别出的公司层面剩余风险按照风险分类编制成公司层面调查问卷,向公司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层面风险的判断。将识别出的公司层面剩余风险按照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划分级别,通过发生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的乘积确定风险等级。

(2)离散度分析法: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离散度测试分析,对各项风险的问卷结果进行逐项分析,找出离散度较大的风险,访谈风险离散度较高的评分人员,进一步了解原因及风险表现情况。将调查问卷填写不完整、不合理或者离散度较大的情况进行调整,形成公司层面风险地图,将风险划分为一般风险、重要风险、重大风险分布在风险地图上。

(3)管理层访谈法:将问卷调查结果及离散度分析结果汇总后,掌握公司管理层对初步识别的风险等级排序结果的判断。通过了解公司管理层的信息,对风险出现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沟通和分析。

(4)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相对合理的结论。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根据初次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风险评估环节使用德尔菲法,结合离散度分析及管理层的意见反馈,组织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参加风险讨论会。对风险等级排序靠前的风险逐项讨论,进行第二轮背对背的问卷调查,统一管理人员对公司层面风险的认识,并积极讨论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的责任归属。根据集体讨论的最终结果,形成最终的公司层面风险排序结果。

三、风险识别及评估实践方法论的应用说明及局限性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落地难”的问题,采用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够相对准确的找出公司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公司层面风险涉及范围较广,逻辑关系相对复杂,容易出现识别风险颗粒度不一致的问题。如何有效的体现实际存在的公司层面风险,并以相对清晰的逻辑关系进行列示和关联,可能直接影响到风险评估环节的合理有效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摸索总结。

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要与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本文介绍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主要基于公司层面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及监督改进的工作与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将公司层面风险进一步分解为流程层面风险,会更有助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地。

3.本文主要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提供了公司层面风险识别及评估的方法及应用实践,对于定量分析的内容尚未进行有效说明,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风险识别论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风险管理;控制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公司简介

正海磁材(以下简称正海)是我国一家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要推出高质量的钕铁硼磁性材料及磁体组件。正海磁材以其专业的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同时凭借ZHOFP(正海无氧工艺技术)技术,而且该技术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及具有国际水准的生产检测设备,在同类企业中出类拔萃,创造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辉煌成就。我国各大高新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汽车、石油、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机电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都将用到正海公司生产的产品。由于其产品综合品质达到国际标准,所以该公司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欣赏与接受。

二、正海的财务分析

所以,综合来看,在整体上正海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还是相较于其他同行业的水平是较高的,具有优秀的偿债能力,但是同时,有一点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即其短期能力的指标,都相对较高,并且高于国际上公认的水平,会造成长期的短期资产诸如存活的占用资金导致其经营的不利。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在周转率上,横向来讲,总资产周转率在2013年为29.36498%,在2014年为39.1952%,对比这俩年的数据,在一年的时间里,该周转率下降了将近十个百分点。这或许是由于其2014年其营业收入的下降或者是其资产的缩减,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的分析,但是无论哪一点,对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会给其经营带负面的影响。从纵向来看,正海的存活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的周转率都很高,这就表明了该公司具有优秀的出货能力以及具有很好的营业收入,但是其总资产的周转率和其他几个周转率相比,却是出奇的低,这就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是否是其应收账款都是收款较难。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处理措施

上文提及了我们可以从企业的表象来探究企业的内在本质,而风险管理以及风险处理的措施则是我们尤为应该关注的。风险管理的概最早应该是萌芽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The Great Depression(即经济大萧条)时代。一系列风险事件让我们惊醒,所以风险管理的理论化也就逐渐提上了日程。而风险种类在经过多年的理论化发展,业界也有了一下公认的认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战略风险,其次为经营风险,最后是财务风险。而另一类分类则从风险存在的因素来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作业风险等等。

无论是风险的识别还是风险的分类,亦或是一些风险理论的争议,都是为了更好的对风险处理,而一些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1.调查环境,识别风险

调查环境是风险管理的先锋队,是风险管理中的第一环节也是基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内部环境,诸如企业文化和经营决策,更要关注企业外部的社会,法律,以及行业背景和环境,在认识了环境之后,要进一步关注企业在环境中存在的风险。

2.设立部门,确定目标

在对风险有了定性的认识之后,企业应该进一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风险的宏观控制以及具体执行风险管理措施,同时设定风险管理的目标,以量化标准来衡量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防范风险的目标措施等。

3.事项识别,风险应对

企业不仅要对风险的整体要有一定的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识别风险事项,将大的蛋糕分割成小块来进行方便的管理。设立风险应对的措施,积极防范风险,将风险因素消灭于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王稳,王东.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审计研究,2010,04.

[2]曹廷求.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会计研究,2011,07.

[3]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金融发展研究,2011,02.

作者简介:余睿智,男,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实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