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工程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5:54

网络工程师论文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34-01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很多概念、技术、协议,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就是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解,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教学,会十分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将成为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

1.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进行,普遍缺少实验环节。如果该学校没有实验安排的教学计划,老师上课的时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的知识加进去,这样方便学生更好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

然而,虽然有些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实验安排,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一些网络培训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就是Wieshark软件进行的协议分析,虽然这样的教学实验方便了学生很好的理解网络协议,但是学生对网络规划、路由算法等内容得不到实践。

2.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在不同专业中的探讨

在江苏大学,计算机网络原理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学生的必须课。以前,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要求是48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验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因为单纯的理论会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比较抽象。

在2010年,学校重新修改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教学大纲,将原来的2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新增了12学时的实验教学,另外由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卓越班的特殊性,其计算机网络原理的课程依旧为48学时,其中有8学时为实验教学。

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设置

3.1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实验有12学时,分为6次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3.1.1直通、交叉网络的制作

消除网络的神秘感成为开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每位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实践,作出一个合格的网线。做好之后学生可以将网线带回宿舍自己使用,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也会带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3.1.2常用的网络层协议分析和网络命令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的使用技巧,比如:arp、route、ping、netstat等等,另外该实验还要求学生在执行命令之前,学会使用wieshark获取报文并且学会对其进行分析。

3.1.3掌握wieshark的使用方法

Wieshark是一种分组嗅探器,其可以捕获网络报文并且对其发生的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在该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Wieshark的界面,然后按照要求在浏览器上输入一个主页URL,再找到相应的HTTP报文,根据报文查找自己计算机中的IP地址和自己访问的IP地址,同时对报文的结构进行深一层的分析,更好的体会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体系。

3.1.4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的算法

该实验需要借助一个公司的Packet Tracer的模拟器,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将网络拓扑图、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信息以word形式发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相关的命令配置设备完成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该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3.1.5Winsock编程实现TCP/IP客户端/服务器模拟

该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socke编程的步骤以及编程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函数,在该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机和旁边的计算机分别作为服务器与客户机,并且实现两台计算机的互相通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程序的部分代码,要求学生根据socket编程的流程将给出的程序代码补充完整,再进行通信实验。

3.2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卓越班的实验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卓越班由于其特殊性,其实验教学安排为8学时,也就是一共有4次实验,相比较信息技术方向的12学时来讲,卓越班的实验安排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卓越班的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封装和每一层的协议,在实验安排中没有socket编程和路由器配置,只有在还有课时的允许条件下,在理论教学的课堂对该两部分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抽象即可。

3.3 网络工程系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有12学时,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大二的下学期开展,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制作网线,同时网络工程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安排的目的不同于信息技术方向,其没有网线制作实验,而是增加了一次的网络规划实验。在网络规划实验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案例利用Packet tracer制作出一个合理的网络拓扑图,根据具体的要求规划好子网掩码、自己设备的IP地址等一些基础的信息,最后开始路由算法,实验网络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设备上进行实验。

3.4 在实验设置中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来讲,在每次实验教学之前,都需要认真准备上课时需要的文档,该实验文档中不仅包括实验的要求、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该实验需要的背景知识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比如在Wieshark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文档中应该有Wieshark的功能和操作界面的介绍,还有该实验的具体步骤。直线网络与交叉网线的制作实验中,在文档中就需要有T568B、T568A的具体线序和制作直线网络和交叉网络的较为详细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授课之前,准备好课中所需的工具,教会学生对测线仪、压线钳进行正确的使用。在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算设备法的文档中,老师应该给出设备IP地址配置、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配置等一些基本的命令。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还比较繁琐,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因此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实验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要老师根据教学条件认真设计实验的形式和实验内容,除出了本文中涉及的实验,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网络协议或者通过简单的编程模拟来实现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平.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学,2013,(31):106-110.

[2] 刘洪涛.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6-37.

[3] 吴晓波.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论坛,2011,(31):56-58.

作者简介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平台 作文教学 多维互动 自主性

《中学语文教育大纲》强调“最能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尺度是作文”,写作是现代社会进行沟通、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当下的传统作文教学却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作文教学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改而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远程教学。而笔者却认为采用教学并重的方式——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才是更适合的选择,因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能够关注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作文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远程作文教学之间的互补性,并且能够充分吸收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其核心在于既要让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又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笔者在研究探讨写作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学的优势,提出建立教学、训练、作文、修改、讲评的教学网络平台的设想。

一、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理念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一般情况下,常说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概念上是指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①

而笔者所论述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入新的作文教学观念和理论,教师由作文教学的主体转变为作文教学或者说写作课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则成为写作课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索者。二是本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校园网,建立网络作文教学平台,融合传统作文教学与现代远程作文教学的优势,同时规避二者的劣势,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有别于传统课堂作文与网络远程作文教学,因为它更关注到二者之间的互补性,进而充分吸收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所论述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1.它是一种以网络作文教学平台为辅导和补充的作文教学形式。

2.作文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方式和模式,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作用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它是基于校内网的校内作文教学沟通平台。

二、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网络作文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大型教育网站的改善,局域网和校园网的建成,教师能够更高效、便捷地获取他们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进一步设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材料,则可以网上搜索,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关的信息,这样通过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展示,便可以提供给学生直观的图片、文字、声音或者视频材料,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充分利用平台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所阐述的网络作文教学平台也可以提供多边互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搭建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向交互,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媒体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师师之间。传统作文课堂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面对面的,而在本平台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一个媒介,师生通过作文教学平台对本次所学习的写作的话题、体裁或者结构进行讨论,分别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在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学生更可以畅所欲言。

网络作文教学平台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多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它调动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韦志成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的第一条规律,便是“主体发表律”。写作的本质,是写作主体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观念是客观事物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再形成文字,就是文章。这个过程经历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从信息论来看,这个过程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又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作文教学,若不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势必会遭遇“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无奈和尴尬。②而网络作文教学平台恰恰给了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去激发、提高自身对于写作的兴趣,从此将“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

三、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设计

在细致探索作文教学理论与写作心理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技术的东风,以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参考,笔者提出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设想。整个作文教学平台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不再赘述,软件系统包括网络作文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作文课程开发系统、网络作文教学支持系统、网络作文教学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

(一)网络作文教学管理系统

网络作文教学管理系统为整个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一系列的管理服务,通过注册成为本平台的会员,而且注册实行实名制,便于将教师、学生与管理员区分开来,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又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按部就班地建立自己的作文成长记录袋(文件夹),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各自在平台中的权限与作用便清晰定格。教师管理模块与学生管理模块的内容设置如下:

1.教师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学习管理:一对一辅导、分组合作讨论、总机远程控制、管理公告栏信息。

作文管理:查看学生作文、删除无用作文、批阅修改作文、统计分析结果。

资源管理:管理作文资源、审核提交的资源、合格资源、检索作文资源。

课程管理:制订作文教学计划、设计作文课程、可用课程、实施优秀课程。

用户管理:添加校内学生、删除无用用户信息、设置访问权限、修改访问密码。

2.学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我的课程:查看在线课程、选择可用课程。

我的选材:在线作文选材、存取相关资源。

我的构思:在线暴风构思、在线论坛辩论。

我的表达:在线作文表达、在线发表作文。

我的评改:在线修改自己或同学作文、在线参与优秀作文投票。

我的作文:作文存储园地、作文成长记录袋。

我的收藏:佳作、美文欣赏、好书收藏推荐。

(二)网络作文教学支持系统

这是本平台的系统软件,用来提供网络作文教学服务,它根据写作的规律和学生写作心理,利用各种计算机前沿软件并将之有机集成,以此来保证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顺利运行。

选材系统:依据教师课堂的引导设置,在平台上运用搜索工具和检索工具,为作文课程提供即时写作素材。

构思系统:开设论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的平台。

表达系统:学生针对某一作文话题或者其他学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提供一个像微博一样的交互方式,可以由教师作答,也可以由学生探讨回答。

评改系统:支持网上评改,学生自改、互改、教师辅导修改相结合。争取达到学而生写、学生评、学生改的效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交互系统:支持师生、师师、生生讨论交流辩论的各种工具。

(三)网络作文资源管理系统

作文资源包括在线的海量资源库、关于写作技巧和体例的作文知识库、存储写作素材的作文素材库、提供图片、音频、视频等的作文媒体库。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作文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查询、浏览和存取。作文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采集、管理、检索和利用各种作文资源。

1.作文知识库:包括“作文技法”和“作文体例”两部分。

(1)作文技法

审题技法:看清题目、搜索素材、围绕题旨。

立意技法:同类分析、对比分析、卒章显志。

语言技法:运用修辞、美化语言、贵在积累。

结构技法:开门见山、承上启下、豹尾收官。

选材技法:详略得当、多种材料、比较选材。

拟题技法:古为今用、巧设悬念、手法多样。

(2)作文体例

记叙文体例:明确六要素,分为写人、记事、抒情类记叙文。

说明文体例:讲究说明方法,分为实物、程序、事理类说明文。

议论文体例:明晰论点、论据、论证,分为解说性、证明性、思辨性议论文。

应用文体例:注意格式的准确,如日记体、书信体、新闻通讯类、报告总结类、讲演稿类等。

文学类体例:注意把握其各自特点,文学四要素即小说、散文、诗歌、喜剧。

2.作文素材库。

景:包括夏、雨、雾、风、树、叶、春、冬、秋、雪、大海、日食、月亮、流星雨、黄河、环境等。

物:器物如闹钟、服饰如汉服、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水火土石等。

人:父亲、父爱、母亲、母爱、偶像、老师、同学、朋友、雷锋、奶奶、哥哥、弟弟、姐姐等突出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生理心理、职业身份等方面。

事:国家大事、学校趣事、家庭乐事等。

情:亲情、友情、邻里情、爱国情等。

理:生活情理、传统美德、做人哲学、相处之道等。

3.作文媒体库。

包括图片、音频、视频、PPT、动画等作文媒体资源。

4.在线资源库。

存放在线资源的临时仓库。教师审核通过之后,一些优秀的素材将被分类存放到作文知识库、作文素材库、作文媒体库。

(四)网络作文课程开发系统

此开发系统主要用来辅助网上作文课程内容,支持基本的作文教学设计。它的特色是,通过网络多媒体素材的导入、抓取和制作,快速由此生成适合教学的网络作文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优秀课程作为网络作文课程的模板,简化校内教师的工作,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鉴于目前通行的作文网站对写作的训练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应当在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和组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能力等构成要素)上多做思考,以此设计有训练目的的综合性作文题型,形成相对于市面上的作文网站而言更加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当然,不管这种设想实施形成的实体形式如何,每一个写作训练的单元课程设计都应该将以下因素列入考虑范围:

作文计划:作文题材、教学目的、限定时间。

作文资源:在线素材、媒体辅助、优秀例文。

作文交互: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师机互动。

作文管理:作文展台、师生互评、写作限时监控。

笔者所述的网络作文教学平台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想模式,希望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境里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我们应当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老师和学生用网络的能力参差不齐怎么办?学校的电脑硬件跟不上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会制约网络作文教学的发展。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出谋划策,共同推进作文教学的改革。“平台促互动,互动促发展”。笔者相信,如果教师和研究者们共同致力于新型网络作文平台的研究、开发,那么它必将一声惊雷天下闻。

注释: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导学

[中圈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79―03

网络教育中,学习平台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接口。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学习平台应用的质量对能否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起关键性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的质量。下面我们对在网络教育中应用教学平台进行导学进行探讨。

一 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式,拥有传统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网络教育有以下特点:

师生分离。在网络教育中,学生不再直接面对教师,而是面对计算机、学习平台、教学资料和网络课程等。学生大多数时间只是看到教师的“录像”和在论坛上的留言。

学生自学为主。由于没有教师面授,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学生必须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参与讨论和交流。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学能力。

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进行什么内容的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

教师导学为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讲授为主转向导学为主。导学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的指导。学生按教师事先编好的教材,学习指南进行学习。同时师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多维教学。网络教育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可以进行立体化教学。学习资源可以多样化。有学习平台提供的网络课件,题库,教案库等,也可以有来自互联网的学习资源和来自学生中间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以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追求人际、人机、人网的三维动态立体教学。实现网授与面授相结合;在线学习与线外学习相结合;在校学习与在职学习相结合等。

二 教学平台的服务功能

我校05年引进了Blackborld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活动。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基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人机交互。以浏览器/服务器(B/S)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门户技术、数据库和信息集成技术等为基础,以声、像、图、文等多种媒体信息与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教学平台集文本、图象及视频、音频、动画为一体,可以实现教师在线授课,在线测验,在线答疑,同步和异步讨论,批改作业、学习跟踪、学习统计、虚拟课堂、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和包括十几种题型的题库等功能。可进行知识管理和学习,教学跟踪管理和教学过程监控;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平台的讨论交流论坛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目前我校平台用户已经4万多,平台上课程有1000多门。平台成为了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院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课件制作人员和学生都围绕着平台。平台成了大家联系的桥梁,交互的接口。

三 教学平台的门户

门户是对教学管理实施的重要部分。Blackboard门户社区平台为我们进行门户管理提供了方便。我们目前建立的网络教育学院门户包括以下部分。

网络教育学院选项卡:包括我的课程、网院通知模块、学习调查模块、网络学习指南、学生常见技术问题解答和网院主页的链接等。

网络教育学院社区选项卡:机构讨论板里面有自2006年3月以来的每个学期和学生互动的论坛、有教学问题交流区、教务问题交流区、和平台技术问题交流区。2008年3月统计帖子总数有1万多。

另外在组织社区,我们建立了所有网络教育学院22个专业和50个学习中心的组织。

网院教师之家选项卡:这个栏目只有有关教师能看到,有课件制作工作站、培训专栏、公告专栏和交流园地等。

我们还根据网络教育学院的需求,创建了一些组织。如教务管理组织、教学管理组织、学习中心管理组织等。

四 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导学和服务支持

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年龄特征,大多利用业余时间上平台学习。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导学和服务支持。

1 远程学习指南

网络教育在教与学上时、空分离的特点,要求参与网络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治能力。但是,目前参与网络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在职的。有的工作繁忙,有的缺乏网络学习经验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在校全日制本科生比,基础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同学们尽快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培养自治能力,“远程学习指南”就是这样一门对网院学生进行导学的课程。

《远程学习指南》课程,对所有新生开放。课程有下列栏目:

教学通知,有教学管理的教师的教学方面的通知。

管理规定,有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实施细则,中山大学授予远程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办法等。

学习指导,有远程学习指南文档,远程教育导学课件,学习平台操作指南文档,相关插件下载等。

专业信息,有网院22个专业的信息。

专业导学,有每个专业的导学课件。

教学计划,有每学期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有每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

表格下载,有各种表格下载,如免修申请表、重修申请表等。

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民意调查等。

教学问答,有常见教学问题解答,平台常见技术问题解答等。

2 网院学生常见问题(FAQ)

网院学生住在校外,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家里上网。网络什么情况都有。有的用电信网、网通、联通、铁通、XX宽频、XX宽带等。情况比较复杂。

网院学生特别文科学生,有的不熟悉电脑和网络,经常打电话来咨询。我们将一些常见问题整理成FAO,放在平台上。

网院学生常见的问题(FAQ),内容有:

平台运行条件。有硬件要求,软件要求,课件的浏览要求。

检测网络故障的一些命令。如Ping命令的使用方法,Traced命令的使用方法。

影响网络速度的几个因素和测量网络速度的工具。

故障分类。将故障进行分类,有网络、电脑和系统软件等客户端问题,平台应用和课程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学教务问题,课程作业问题等。

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提供各类故障的解决办法等。

3 学生交流论坛

为了即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在平台上建立了下列论坛:

课程论坛:每个课程里面都有。交流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教师每周至少有三个时间段在学习平台上解答问题,教师也会在课程论坛中组织课程问题的讨论。

由学科教师管理。

教学问题交流区:交流教学安排、辅导答疑、作业、网络课件、毕业论文等方面的问题,教学管理人员每天上网回答问题。

教务问题交流区:交流关于平台帐号、考试、成绩、学籍(含休学、复学、转中心、转专业等)、毕业等方面的问题。教务管理人员每天上网回答问题。

平台技术问题交流区:交流关于学习平台使用技术方面的问题。由信息与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解答。

学生交流区:学习中心同学之间以及管理人员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区,也是学习中心各种信息的地方。由学习中心教学管理人员负责。

4 教务管理组织

我们还建立了《教务管理》组织,在教务管理组织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如分年级、分专业等。

教务管理组织有下列栏目:

学籍管理,有学籍管理方面的规定。

考务工作,有考务工作的相关规定,考试安排,考场安排等。

成绩查询,有成绩查询系统。

统考信息,有统考信息和相关规定。

毕业与学位,有相关条例,毕业生信息采集.学位英语,主干课程考试等。

表格下载,各种表格下载。

讨论板,有交流论坛。

五 对网络教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网院没有教师编制,教师都是聘请的学校各个院系的教师,充分利用了中山大学优秀的教师资源,依托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办学。但教师也面临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原来的面授转为网授

由教师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概念也起了变化,包括了由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教学设计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集合组成的一个团体

为了完成教师的转型,我们利用《远程教学指南》课程,对教师进行指导。远程教学指南课程有下列栏目:

管理文件,有教育部远程教育管理文件,学校远程教育管理文件等。

教师培训,有我们编写的主讲教师工作手册,课件录制规范和指南,教学辅导工作培训文件,中山大学现代远程平台培训,学期教学辅导工作安排及要求等。

教学计划,有学期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有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远教会议,有远程教育会议资料。

远教研究,有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质量,国际视野,网络课程建设等。

远教网站,有相关网站的链接。

交流园地,有交流论坛。

网院对教师也有一些管理规定。如辅导答疑规定:每周至少三次登陆学习平台进行辅导答疑,每次至少30分钟。至少组织两次关于课程问题的讨论或案例分析。和作业规定:每学期至少布置两次在线作业,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等。网院有专门的巡教巡学人员。

六 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培训和管理

校外学习中心是接受学校的委托,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学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

学习中心分布在全省各地,利用平台把它们集中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建立的《学习中心管理》组织,存放与学习中心有关的各种信息,是学习中心进行交流的地方。栏目有:

管理文件,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

教学计划,有学期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有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培训资料,有教学管理培训资料,学习支持服务培训资料,技术人员培训资料等。

资料下载,有相关的资料下载。

交流天地,有交流论坛。

七 平台上网络教育课程的建设

1 课程规范统一

网络课程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依托平台来建立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其讲授型课件由学校信息与网络中心统一制作和上传,制定了统一规范。

考虑到网院学生分散性、业余性的特征,缺少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机会。他们全靠平台提供信息。所以平台上的东西都要规范化。要让他们一上平台就能够很容易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界面都力求统一。

网院课程的五个统一:

课程规范统一

讲授型课件制作统一

课程论坛形式统一

在线作业形式统一

注册管理由学院统一

2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校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理念是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社会评价为标准。并通过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信息与网络中心负责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工作,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选派优秀的教育技术学专家和技术人员负责精品课程的设计和技术。从而使网络课程建设从技术上得到保障。

我校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都建设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充分利用该平台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如讨论板、虚拟课堂、小组等。

3 教学设计中体现平台导学的元素

我们注重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平台导学的元素。

《刑事诉讼法原理》网络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运用了系统工程框架、对象导向框架和法治系统工程的方法,充分借鉴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综合集成多种与刑事诉讼相关的法律、制度、专业理论和知识、案例、教师与学生等资源,形成具有整体学习与交流功能的开放型知识系统。注重将法学教学(模型)与法治实践(原型)紧密结合,注重讲述、展示法治系统的实际运筹与实现过程,不仅把“交互研讨型”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之中,而且刻意把“问题解决型”的现代学习理论融入学生的自学过程之中。例如“模拟法庭”就很受学生的欢迎。

《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凸显以设立学习目标为核心,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训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任务内容,依照教学进度安排,学生需要分阶段完成3篇指定的课程综述、调查或研究小论文。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通过平台的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平台上整合了大量的数据库的网络资源和统计学软件的学习使用。利用各种搜索、论坛、博客、调查、电子邮件、虚拟课堂、聊天室等为课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完成课程学习的选题研究报告和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阶段多任务的教学,解答问题和开展创新研究。特别组织了课程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增进了学生的协作和交流。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设计。生物信息学本身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新兴学科。模式生物测序工作的高速增长,公共数据库数据的指数增长,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的发展,注定该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以便及时跟上研究工作前进的步伐。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平台上共建课程的探索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主和以教师为辅的自主发现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实践创作式学习、资源开发式学习等新型学习,追求立体化教学效果。借助和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材料和内容,由师生共建资源库,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在Blackborld学习系统上构建了生物信息学学习的专业平台。

八 结束语

以上我们从网络教育的特点,教学平台的门户,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导学和服务支持,对网络教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培训和管理,平台上网络教育课程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应用教学平台进行导学进行了论述。我们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导学方法,更好地利用教学平台的各种功能来进行导学。

参考文献

[1]彭晓南,吴平,郭清顺.网络教学平台的门户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增刊:67―70.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强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下降。传统的毕业生指导管理模式或很难满足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需要[1]。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普及到人们日常工作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文化、教育。所以,可以探索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

二、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时代”[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20%,但我国的高校学生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高校教师的人数增长率。每名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大大超出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教室、图书资料等人均教学资源也显得相对紧张。计算机和网络已逐渐进入我们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中,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以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的及时性、便利性等优点,使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繁重教学任务变得轻松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利于检索、交流方便等优势,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中,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及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其必要性及重要性可总结如下: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

大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要查阅详尽的资料文献及工具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资料书目及数量有限,每逢毕业生进行毕业环节的高峰时节,学生不能每人均借阅到需要的工具书及资料。网络可以建立一个全文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为毕业生开辟网上图书馆、阅览室,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毕业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资料的快速检索、查询、浏览和下载。

(二)便利的信息沟通

传统的毕业管理模式不利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模式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双选、任务书下达、格式规范、资料递交、答辩安排、评审标准、成绩等提供了支持和帮助。通过网络可以将信息及时、快捷高效的在网络平台进行反馈,学生及时得到了指导教师的指导。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改变

网络指导模式使之教师在指导毕业生过程中时间及地点均不受限制,可以实现网络在线及非在线留言的方式交流与沟通,改变了传统的毕业指导模式,便于毕业生及时解答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科学化

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对于管理毕业论文的任务十分繁重。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必将促进论文管理的改革,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是提高论文管理效率的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

三、网络管理过程研究

传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只能选择时间面对面或者使用电话等方式,因此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了限制,也不是很方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此外在论文完成后,由于缺少统一指导与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论文内容、格式、规范性差,需要使用纸张打印装订成册存档时保管,费钱、费工又费时,而且也增加了日后资料的查阅难度[4]。然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则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便于校内外的网络接入,可以实行多级管理,是对传统毕业管理模式的提高[5]。它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更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常州大学尝试了通过网络实施毕业设计(论文) 的过程管理,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比网络管理前后对毕业生的指导情况可总结如下:

(一)题目双选和任务书的下达

网络管理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很难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双选,题目的申报及选择一般以纸质文档进行,对于的题目的理解及认知度也较差,没有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许多学生要求更改题目。题目应当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一起确定,而且选题要明确目的、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否则会给学生充分了解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造成很大困难。网络管理后,按照毕业设计的文件规定时间,指导教师在网络指导系统中及时申报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而且对每个题目的来源,课题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难易程度及解决问题的手段及方法,是否有项目经费支持,均有详细的介绍与说明,同时在任务书中对课题的毕业进度日程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于安排。毕业生可以在选题前通过网络指导管理系统对题目进行充分详细了解之后,不清楚的地方再与指导教师的及时沟通后就可以在网络系统中进行按照志愿顺序选择自己的毕业题目,避免的选题的盲目性。最后指导教师来根据学生志愿顺序确定选择每个题目的毕业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双向选择。

(二)毕业生网络指导过程管理

网络管理前,学校教务等相关部门需要检查及充分了解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无法时刻跟踪监督,而且仅对其中一两次抽查就判定其毕业设计(论文)设计的质量也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大面积的检查与管理,肯定会耗费巨大的财力及物力,而且其管理未必能达到其理想的效果。网络管理后,毕业生将相关的毕业资料都提交到网络管理系统中,其中包括毕业前期资料(如外文翻译、开题报告)、毕业正文、毕业任务书、毕业过程中的周报告、阶段性小结、教师的回复及批改反馈意见等。这种毕业生指导模式无疑将毕业环节的每个过程均融入系统中去,学校有关部门可以较好的利用高级管理模式查询及检查每个学生的毕业环节进展情况及其质量,随时发现指导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构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毕业生指导过程管理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三)论文资料的管理

网络管理前,对于资料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存放空间及纸张,电子化程度低,而且对于相关资料的归档、借阅、检查等也不方便。网络管理后,可以节省对资料管理的人力、物力与空间,同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电子文档进行科学管理,方便论文的借阅、抽查和验收等工作。

(四)论文评阅功能

网络管理前,论文的评阅需要指导老师、评阅老师等轮流交换评阅,来回搬动大量的纸质材料,费时费力。而且评阅结果返回到学生那里又有段时间,有的学生答辩前还没有修改好。网络管理后,学生上交电子稿后,评审老师利用网络平台同时进行评阅,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并限时返回修改稿,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空条件[6]。

四、结束语

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几年实践证明,在选题、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的过程管理与检查、毕业论文撰写、答辩与成绩评判等各个环节中对于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均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若能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改进,会对网络管理系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图书馆电子资源搜集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图集,同时借助Endnote软件检索工具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查阅与写作;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设计)网上指导交流平台中可增设语音功能,提高交流效率,配合QQ工具,飞信等免费资源。将教师的网络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变得轻松与便利,使得信息化和人性化。

当前,许多高校均不同程度尝试了采用网络管理模式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网上指导,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起到了强大促进的作用。所以,对于这种毕业指导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于导华,闫达远,方萍.实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的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z1):143-147

[2]朱正伟,刘东燕,李杰.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008):74-76

[3]王锋.毕业设计(论文)网上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002):44-47

[4]代君,程霄.新形势下毕业论文(设计)网络指导交流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008):179-180

[5]张黎,戎红仁.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06):44-45

[6]王天兴,杨海刚,宋桂林.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运用,培养不同流向学生持续发展能力[J].文教资料,2011,(003):179-181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5篇

高校网络文化既是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呈现,也是网络文化在大学组织中的选择与重塑。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是推动高校和谐发展、繁荣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是基础、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是重点、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和机制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要求:“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和重点建设内容。正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冯刚司长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我们紧紧抓住高校网络文化这一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教育要求融入到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成员所共生、共享、传递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大学精神。[1]网络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网络现实物质创造为基础的网络虚拟创造。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交集,既可理解为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呈现,也可理解为网络文化在大学组织中的选择与重塑。高校网络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中一切与互联网结合或者通过互联网展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的高校网络文化特指以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在校园活动中,大学人所共生、共享、传递的网络价值取向、网络生活方式和网络行为方式。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交锋、文化较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主要战场,其中,高校是前沿阵地,青年学生是争夺重点。高校能否在这一战场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校园和谐稳定。新时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尽快掌握网上舆论战场的主动权,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确保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新的方式,网络文化愈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方面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做好育人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一定程度来说,如果不能充分掌握网络育人的主动权,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新时期确保高校育人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育人机制,使网络育人成为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和谐发展、繁荣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互联网已发展成为高校师生思想动态和矛盾焦点的第一反映渠道,成为师生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第一互动窗口。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及时察觉、发现和识别网络信息,有效降低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同时,高校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拓展了大学文化的内容、空间和舞台,是助推大学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也有助于发挥大学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高校网络文化载体建设是基础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形态复杂多样。技术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技术的内核。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QQ、博客、论坛、短信和微信等手段,发送和接收着各种信息,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化互动传媒平台,其间网络文化呈现出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自组织特性。[2]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必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的载体主要表现为传统网站和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文化的载体建设是做好一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强化高校传统网站建设。高校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网站、域名、IP地址备案的有关规定,对存在无功效、无更新、无管理等运营和安全问题的校内网站,要及时整改或清理关闭。进一步完善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内网站的申请、审批制度,加强校内公共上网场所管理,加强校园网接入管理,规范校内单位接入移动互联网、使用社会网络资源管理。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赋予传统网站建设新内涵,激发网站的活力和吸引力。明确责任人和管理员及其职责,定期组织开展网站自查,确保网站内容丰富、功能健全、使用方便、美观大方。建立学校各级网站评价机制,以评促建。努力形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职能部门网站、学院网站优势互补的学校官方网站群,让网站成为学校的互联网名片。规范高校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建设。主动占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阵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特点,发挥官方微博、微信在加强师生沟通、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学校内部各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身份认证与内容管理制度,规范各单位官方微博、微信的运营管理,重点加强对师生员工开设的带有学校名称、标识的社交媒体管理。打造一批优秀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博客,以及学生班级、学生社团、教师组织微博和微信,努力让社交媒体成为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展示师生精神风貌,密切师生与学校感情的平台和桥梁。努力形成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核心,各二级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联动宣传的多级别、多层次的“微博矩阵”和“微信矩阵”,大力拓展学校网络文化的辐射空间。

(二)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是重点文化具有“流动性”,它的规律就是从高势文化向低势文化流动、从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这种文化的势差,在网络世界当中同样存在。只有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才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本之策。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强化网络文化内容建设。[3]高校网络文化在内容建设上,要着力破解优秀作品产生传播机制、理论文章不会用网言网语来表达、文章刊发在网站上没人点击浏览等问题,必须坚持用户导向、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坚持传得开是硬道理。[4]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丰富高校网络宣传内容。强化网络宣传意识,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及时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宣传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成果。要注重结合关键时间节点、社会关注焦点、师生关注热点和实际工作重点组织策划网络专题宣传,积极挖掘网络新闻素材,并及时向校外媒体推介,提升学校网络知名度。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建立健全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应对机制,科学研判网络舆情对学校全局工作和部门工作的影响,增强危机应对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支持学校各级干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结合本职工作和专长,发表网络文章,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答复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思想困惑,做好高校网络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把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动权。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供给与服务内容。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实施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网上学习中心、慕课、网络微课程等项目建设。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提升课程吸引力。鼓励和支持师生个人利用现有网络技术、校内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制作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展日常服务和文化传播工作,拓展师生网络文化生活空间,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供给与服务的内容。

(三)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是核心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必然会承载特定的价值观,只有注入或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具有灵魂,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表征。[5]高校只有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打造优秀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加强高校师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和核心任务。营造网络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积极探索传统育人模式与网络结合的方式方法,主动运用校园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等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加强学校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理论学习中心建设,创新先进理论网上内容呈现形式,营造网上理论学习良好环境。强化党员干部、专任教师通过网络开展育人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建立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党员干部、专任教师网络发表文章认定与评价机制,逐步将经过认定的网络文章纳入晋级晋升、职称评审评价指标与支撑材料,努力让校园网络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共建、共用、共享的重要网络生活空间,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网络阵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网络氛围。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高校要积极参与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按照教育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高校要求,扶持、成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从网络文化、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网络技术等不同方向,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优秀工作室培育工程。大力推进思政教育类博客、微博、微信建设,培育和支持一批访问量大、互动性好、影响力大、教育性强的“名站”、“名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举办网络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提升网络文化活动质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加强师生网络道德教育。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广泛开展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把文明用网作为师德建设重要内容,在教师岗前培训、业务学习、工作考核等环节提出相关要求。积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式,注重网上网下教育结合,全面提升师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四)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和机制建设是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处在无专门机构、无专门队伍、无明确工作要求的“三无”状态,配齐配强工作队伍、健全工作机制是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成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和组织实施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党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学院党委书记为所在单位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所在单位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划部署。要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干队伍,成立以专家学者为主、学生骨干为辅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和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为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大工作培训,形成三支队伍的工作合力,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队伍保障。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负责,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网络信息化部门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网络宣传、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思想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等各项工作统一协调、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学校要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设备等支持,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要制定网络文化建设考核评估和激励制度,定期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督导,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评比等,以评促建,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责任到人、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德祥.认清大学文化的双重使命[N].光明日报,2012-2-6

[2]彭玉凌,等.哲学视域中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3]朱克勇,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高校网络文化”论坛暨第二届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4]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组网工程;课程特色;教学改革;学科竞赛

局域网作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信息平台,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娱乐以及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事业新的应用需求,社会急需大量的局域网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比较丰富的设计经验和管理维护经验的高级网络工程师。“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是我院针对以上情况,为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局域网的相关技术以及网络设计、网络故障排除等工程技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竞赛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1课程特点

1) 课程涉及的网络知识比较广泛。

学习该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和TCP/IP的基础理论知识。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局域网的基本概念、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常用技术、综合布线系统、局域网安全与管理、局域网规划与设计、局域网常见故障排除等内容。

2) 课程对教师的网络工程能力和经验要求比较高。

由于该课程涉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的配置和调试,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综合布线系统的实施和测试,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软硬件运用能力、网络工程能力、编写网络文档的能力。教师需要具备主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如表1所示[1]。

3) 课程对实验室建设要求比较高,投入大。

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需要建设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设备资金的投入比较大。如思科或神州数码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福禄克(Fluke)的网络测试仪等。

2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相对缺乏。

目前的局域网类书籍比较繁杂,但合适的本科教材比较缺乏。网络工程师系列类的书籍一般都是多册,不适合做本科生的教材;网络系统集成类的书籍一般注重网络规划设计,但缺乏必要的设备配置内容;本科、高职类的书籍一般有缺乏以网络工程为核心的网络设计方法和过程、网络故障排除以及局域网案例过于简单等问题。

2)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内容开发不够。

由于网络实验室投入比较大,所以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设备资源,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需要对网络实验进行分类,如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并且需要开发足够的实验数量,包括自主性试验。这些都是课程实验教学需要,但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出不足的。

3) 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环境限制,传统的网络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考核方式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只是对一些知识点进行了考核,没有体现该课程的工程特色,并且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考核不够。这种考核模式需要改革[2]。

4) 教师工程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的网络工程能力比较弱,直接影响了讲课效果。课程组认为在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从传统的偏重理论教学向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强化工程教学方向转化。

3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法

下面从课程安排和讲解、教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专业竞赛等几个方面对课程改革的设想、方法以及实践进行阐述。

3.1课程安排和讲解表现为三个突出

3.1.1课程突出局域网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以校园网和企业网为起点,使学生对局域网的主流技术、主流产品以及完整的解决方案有所掌握。要求学生掌握若干知名厂商的产品线,并且进行对比,完成大作业或者报告,其简单对比如表2所示,为后面的网络规划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3.1.2课程突出网络规划设计的核心地位

以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引领局域网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过程以及相关网络文档的编写。要求学生以网络实验室或者校园网建设为案例需求,完成需求分析、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网络实施(模拟软件和虚拟机)、测试等过程;完成可行性报告、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档的工作;需要学生掌握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Visio绘图软件等工具。考核方式不再以试卷为主,而是以学生最终提交的完整文档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同时强调和鼓励团队合作完成项目。

3.1.3课程突出局域网安全和管理

对于局域网的安全和管理,教师从常见的网络安全和管理的相关技术、软硬件产品开始,讲解到完整的局域网安全解决方案。图2是用Visio绘制的教学当中使用的局域网安全和管理教学案例[3]。

3.2建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局域网技术和组网工程”课程的教材建设从授课和实验的角度看,涉及教学教材和实验教材;从内容的角度看涉及路由器与交换机、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和管理等技术。我院结合自身授课经验和教学条件,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系列中出版了《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一书,加强了课程的建设力度。我校重点规划建设教材《网络工程实验和实训教材》正在建设当中,内容将涵盖课程的实验内容。

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所以教材建设不仅仅是这一门课程教材的建设,而应该形成网络工程课程的教材体系。以谢希仁教授为首的团队,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网络工程技术丛书”;以施晓秋教授为首的团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以及刘晓辉高级工程师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网管宝典系列”都对该课程有极高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3.3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网络实验室及网络实验存在的问题,我院组建了神州数码网络实验室,其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网络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本地以及远程网络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也可以在寝室远程完成实验。

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网络实验室能够开设路由器实验30个,交换机实验20个,综合实验10个。开设的部分网络实验如表3所示。这些实验一方面比较全面,另一方面根据难度和学生能力进行层次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发自主性实验。

3.4考核方式改革

该课程的考核从单一试卷考试发展为以校园网或企业规划设计的案例为主。要求在设计中体现网络设计的主要生命周期;更加注重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包括编写文档能力。传统的卷面考试作为辅助手段,考察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7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 娄底 417000)

摘 要: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段式四年制”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阐述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来开设相应的课程。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能力目标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NO.37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RKJGY1045)。

第一作者简介:彭智朝,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993886@qq.com。

0 引 言

据相关统计,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第一的是985高校,第二是高职院校,第三是211大学,第四是独立学院,第五是科研院所,第六是地方普通高校,这说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事业单位用人的要求[1]。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进行改革,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对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

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4种。工程型人才又分为工程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种,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师[2]。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立足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1 地方本科院校开办网络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网络工程专业教师既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应该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实际工作经验。大部分学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师没有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由于缺乏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能给学生传授技能,也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所学的知识,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与安全类课程需要的实验室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网络测试与性能分析、无线网络、光纤通信、程控交换、信息安全、宽带接入网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成本很高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实验台套数不足,实验室管理不到位,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

3)教学与管理存在问题。

教师没有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教师课堂上尽量讲授自己熟悉的的内容,随意性大。实验教学无法安排在常规教学时间内进行,经常将实验安排在晚上和周末,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另外,受学生找工作客观原因的影响,有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等[3]。

4)课程建设步伐缓慢。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较好的课程实验指导书,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网络课程的实验指导书没有统一规划,会导致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互联技术、接入网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等课程中部分实验项目相同,有些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不具体,实验方案不可行。

5)实践教学的地位有待提高。

大多数学校对实验教学不太重视,主要表现在实验课、毕业论文、课程设计等课时计算方面。比如实验课,我们的计算公式为某门实验课程标准课时数=课表规定课时数(1+0.8×重复组数)。专业实验课本来要求高、难度大、实验课课前准备时间长,这样导致部分教师主观上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4]。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就业率不高,因此只有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性本科院校将重点突出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具有的特征为:①掌握较扎实的网络专业知识;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③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意识;④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5]。

2)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视综合素质协调全面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三个面向”:面向行业、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和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推行“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与产业、社会接轨的适用性人才;共性教育与特长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实践训练与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规划与管理、信息安全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管理、网络系统集成或从事信息安全设计、信息安全管理和开发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4)基本培养方式。

建立 “2+1+1”三段式四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强化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将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

前2年“重基础”,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数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为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打好基础。同时重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

第3年“精方向”,是校企联合培养第一环节。根据学生选取的专业方向(网络工程技术方向和信息安全技术方向)进行深度能力培养,有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完成,企业资深工程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加强与网络企业合作,完善企业认证课程模块的学分认证标准,学生在此环节获得的企业证书学校可认可相应课程的学分,从而将网络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第4年“强工程”,学生将利用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和做毕业论文(设计),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部分来源于企业,一般要求可以在真实或模拟系统实现。

3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1)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不同,网络工程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有网络工程设计、分析和网络系统集成的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网络工程设计、管理、应用和研究等工作。信息安全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安全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安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能力,毕业后从事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安全规划和安全产品研发等工作。

2)专业主要课程与课程关联。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科学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TCP/IP协议原理与应用、网络编程技术与应用、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等。

根据2014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整个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关联图,如图2所示。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通过课程关联图来理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决定开课的顺序和开课的学期。

3)培养要求及其实现矩阵。

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各培养环节的设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要具有的专业能力主要有综合素质、一般工具应用能力、网络工程基础能力、网络工程专业方向拓展能力和综合能力。每个专业能力又有具体的专项能力,从而对应具体的课程来培养这些能力。培养要求实现矩阵描述培养要求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现途径,详见表1。

4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执行效果来不断修订培养方案,主要通过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技能竞赛,课程考核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善、改革和实践。

(1)课程建设。根据专业方向形成了网络工程课程群和信息安全课程群。通过理顺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认真设计各门课程实验项目,每一个课程群专门编写一本课程群实验指导书。还在课程群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工程教学团队和信息安全教学团队来搞好教学工作。

(2)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本身知识结构的特点,能力培养的重点,教学环节的特殊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实践教学。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实验室来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按照实践教学工作“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了网络企业技术专家来校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共承担了本专业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编程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4)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工程专业自2010年以来每年送出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老师通过到企业的锻炼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熟悉网络工程或信息安全的研究方向以及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等。并参与部分产品的研发与调试。本专业具有网络规划师、网络工程师等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已达10人。

(5)学生管理。为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尽早熟悉专业知识结构,渐进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学校实行学业导师制。学生在大一开始就有学业导师指导,学业导师都是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每个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几名学生。

(6)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建立地域广泛、队伍稳定、设施完善、技术雄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条件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需求,实习实训时间有保障、实践效果好。

(7)课程考核。改变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如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综合的技能考核方式更能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些课程。具体方式是每学期首先要申报考核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出勤,作业,调查报告,平时技能考核,实验和期末技能考核等多个要素组成一个记分体系,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各个实践环节认真对待,积极动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8)网络技能竞赛。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我院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验证人才培养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2012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网络技能大赛,以个人赛为主,通过真机加模拟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技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显著。

5 结 语

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出理论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自2006年招生以来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5次修订,每次修订都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哪些技能等具体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几年的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师资实力明显加强,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大幅提高,专业教师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博士4人,硕士2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其中获校“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教师2人,学校教学比武获一、二等奖教师6人,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湖南省教学能手1人,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二等奖1人。培养的学生水平较高、能力强、就业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统计显示: 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7): 172-172.

[2] 曹介南, 徐明, 蒋宗礼.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能力构成研究 [J]. 中国大学教育, 2012 (9): 31-34.

[3] 郭广军, 陈代武.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J]. 计算机教育, 2009(19): 134-139.

[4] 郭广军, 陈代武. 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J]. 计算机教育, 2010(7): 108-113.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网络工程;知识领域;课程体系;能力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提出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外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增设该专业以来,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或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2001年至2008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共有235所。从历史上看,网络工程曾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与计算机科学存在很强的联系,按照教育部的划分,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均属于计算机类专业。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没有对它给出明确专门的指导性意见或规范,各个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探讨适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对于规范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2应用型人才界定与培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不同,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具备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的专业能力,可由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具备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定位为技术工程师,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承担生产实践任务,将决策、设计和方案等的实现以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

3网络工程问题空间及知识取向

参照ACM、AIS和IEEE-CS专家在CC2005中所刻画的计算学科的问题空间,本文在综合当前各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网络工程的问题空间如图1所示,其知识取向:(1)强调的知识领域:网络为中心原理与设计、网络中心使用与配置、技术需求分析、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配置与使用、信息管理(数据库)实践、保密:实现与管理、人机交互、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平台技术、软件设计、集成程序设计、法律/职业/伦理/社会等;(2)弱化的知识领域:程序设计语言理论、软件工程经济学、数字逻辑、图形学和可视化、科学计算(数值方法)、智能系统、算法与复杂性等。网络工程优先知识取向具体参见表1。

4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基本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明确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其教育内容取决于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类型。本科教育具有“强基础性”特征,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走可持续内涵发展的道路,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其目标更关注“长远”,必须摈弃浮躁,重视基础,坚决杜绝产品教育。

追求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的有效性是探索和实施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的关键点。地方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准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办学条件差异性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满足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求,面向市场,培养大批应用型网络工程高素质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网络工程是根据需求说明,用工程标准和方法规划、设计、实施、测试、应用开发、使用、管理和维护网络的全过程。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涵盖了互连网、局域网、无线网、移动网、电信网、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

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学科专业知识面、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较熟练的网络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应用掌握新知识与技术的后劲和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主要从事网络工程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应用开发、实施部署、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可以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工作。

5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基本能力要求

5.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随着高等教育从知识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育的转变,教育评价的关注点也从“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了什么”向“学生学会了什么”和“学生会做什么”迁移。文献[4]归纳了针对工程学士学位教育专业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的7个方面。我国从2007年12月开始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其基本要求是:(1)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2)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包括8个方面,可概括为工程分析设计能力、协作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责任职业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保留原来的编号)。

5.2基本学科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包括交流、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基本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基本能力。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强调设计形态和工程技术形态,要求强化网络工程与网络应用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部署、开发与应用等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由系列课程组成训练体系,使学生在修养中形成一些良好学科习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科优秀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5.3系统能力的培养

系统能力包括系统的眼光、系统的观念、系统的结构、部分与整体、不同级别的抽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必须坚持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关注12个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典型的学科方法。

5.4能力的详细描述

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描述元素之一。根据CC2005给出的计算学科不同方向上11个方面59种能力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与通信能力、通过集成开发系统能力、算法能力、应用程序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硬件与设备能力、人机界面能力、信息系统能力、IT资源计划能力、信息管理(数据库)能力、智能系统能力。工程技术设计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于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特点。

6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包括8个知识领域,含39个知识单元。①网络及其计算: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规划设计、网络集成与优化、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②信息管理: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③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④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数据的机器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⑤程序设计基础: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⑥算法:基本算法、分布算法;⑦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⑧离散结构: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7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本案例给出的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这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探索及实践总结。

7.1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专业定位:立足娄底,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适应本学科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从事研究、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网络研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主要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②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有设计、开发及系统分析和组建网络的能力;③掌握网络软件开发、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④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设置方法,具有网络管理能力;⑤掌握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动态,具有继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⑧了解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工程标准规范。

7.2课程体系与认证标准框架

网络工程课程体系框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如图2所示。“32X”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由横向三大子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纵向二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X个专业方向构成,每个平台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开放包容性,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个性教育的需求。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本科教育观指下导,对

三大子系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强化工程实践教学,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结构有机融合。知识处于表层,是基础和载体;能力处于里层,是知识的综合与升华;素质是核心,是内化于身心的品质和全面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系统,它由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共7项指标18个方面的内涵构成。

7.3课程体系结构案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该课程体系是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其教育内容和知识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3大部分及17个知识课程体系构成。每个知识课程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一般知识单元。其中,①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离散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站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故障诊断与测试、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TCP/IP原理及编程、软件工程与UML、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应用密码学、人工智能等。②学分结构: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5学分,其中必修课13分(含实践必修25学分),限选课17学分,任选课1分。③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必修课)、限选课(专业方向课)和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组成。课程结构特点是:紧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兼顾学生兴趣与特长;推行学分制。④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2W,第一学期第2、3周);社会实践(第一、二学年的暑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第三、四、五、六学期);教学实习(8W,第七学期13至20周);毕业论文/设计(12W,第八学期第3至14周);认识实习(1W,第五学期第1周);生产实习(2W,第八学期第1至2周);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W,第二学期第17至18周,不停公共课);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4W,第四学期第15至18周,不停公共课);网站设计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3W,第五学期16至18周);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Web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课程设计(2W,第六学期第17至18周)。⑤专业方向:(1)网络设计与管理方向:接入网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2)网络软件开发方向:TCP/IP原理及编程,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与UML,SQL Server 2000;(3)计算机工程方向:Matla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7.4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在本专业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博士3人,硕士2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该专业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8%,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系统分析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等职称的“双师型”教师10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或培养对象8人,获校“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教师2人,学校教学比武获一、二等奖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每学年度均为本科生上课。2005年以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省、校级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60余项,获得项目资助经费240多万元。本专业教师近四年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35篇,核心期刊75篇。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23部。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获省、市、校级奖励40余项,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横向合作,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实验室: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施完善,建设有计算机通用实验室(9个)、操作系统实验、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络测试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实验室、数学建模实训室、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训室等23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957万元,设备总台套数为2125台(套)。

实习基地:建立了地域广泛、队伍稳定、设施完善、技术雄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8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实习基地条件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需求,实习实训时间有保障、实践效果好。这些实习基地分别是: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湖南ETC实训基地、广州达内外企IT培训中心、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深圳实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美国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娄底新蓝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娄底市电信局计算机中心、涟源钢铁厂信息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金工实习工厂。

8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预期

8.1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人才培养思路是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着“学科专业+应用创新+特长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和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推行“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与产业、社会接轨的适用人才;共性教育与特长教育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8.2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预期

根据学校总体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工程型”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符合“实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体系;③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使专任教师中能够有40%以上的教师能够从事企业级工程应用开发工作,为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④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项目实训”的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⑤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⑥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与国内知名IT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习训练基地,并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⑦改革和创新相关教学管理制度;⑧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效果。

9结束语

本文在借鉴CC2005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问题空间及其知识取向,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确立了网络工程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在研究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结合的“32X”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最后给出了某地方高校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案例,并探索了其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其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好,该校网络工程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文探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知识领域与课程体系,对构建该专业教学规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蒋宗礼.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08(8):35-37.

[5] 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7.

[6] 蒋宗礼. 专业教育的科学化[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2):42-46.

[7] 蒋宗礼.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J]. 计算机教育,2008(13):10-13.

[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网络工程教研室.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Z]. 湖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urs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Applicational-Type Professional Cultivate

GUO Guang-jun1, YANG Si-qing1, DAI Jing-guo1, GONG De-liang 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angnan College, Chenzhou 423000, China)

网络工程师论文第9篇

关键词 网络课程;生物工程概论;天空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45-03

生物工程概论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内容介绍生物工程技术的种类、操作方法、应用领域。其课程特点是理论性较强,需要有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强调技术方法,是可产业化的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学内容更新快,生物工程及应用技术发展迅猛,要求必须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时数少。为了坚持人才培养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基本原则,各高校纷纷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大幅度减少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学时数,这样就给本课程的成功教学增加了难度[1-2]。

2)应用知识涵盖医药、保健、轻工、食品、农业、畜牧、纺织、能源、石油开采、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知识介绍广度与深度很难兼顾。

3)学生间理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基础,此外学生还需了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方面的知识,这些课程学生还没有学习,只有在高中生物相关课程中有所涉猎,知识储备水平不一致造成学生间学习效果差异。如何提高本课程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建设生物工程概论教学网络课程是解决上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理想途径。

1 网络课程制作的软件平台

天空教室2008网络教学平台为目前教师开展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平台。系统中的所有产品均操作简便,功能强大,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等多种用途。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给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更好、更方便地解决和学生网上交流的问题。此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诸多问题[3-6]:1)学校多校区化,校区分布相隔甚远,师生难以沟通的缺陷;2)学生扩招,师生比例下降,大班教学增多,教学质量无法保证;3)多媒体投影大量普及,学生课堂笔记困难;4)课时缩短,教学要求却不变;等等。

2 网站建设思路

有效的网络课程比传统课程更能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发展个性。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构建自主、协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因此,在网络课程系统设置:1)基本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掌握学习重点,达到教学计划要求,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题库等;2)知识补充与拓展学习,包括提供参考资料、相关网站链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薄弱进行自觉补充,或者对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学习,加深认识;3)互动学习内容,包括问题讨论、师生交流等。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解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

3 网络课程构架

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列出课程创建时的多个初始节点,可以自由选择。制作的生物工程概论网络课程包含8个模块,其中立体化资源下设有5个子模块,互动教学下设有6个子模块。

4 网站制作过程

课程负责人登录校园天空课程网站,进入个人空间之后使用教师工作平台,教师工作平台分为3个功能区。

4.1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模块集中了课程的资源建设功能与课程建设教师团队的管理功能。选定课程后进行编辑。

1)课程概况。调用内嵌编辑器进行内容编辑,输入开课院系、学分、学时、课程属性、开课教师等信息。

2)课程设置。系统中默认的目录有13项,保留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光盘资源、参考资料、题库5个项目。

3)图书资源。调用内嵌编辑器进行内容编辑,录入图书信息。本课程推荐的参考书为科学出版社出版,廖湘萍主编的《生物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出版,宋思扬主编的《生物技术概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程备久主编的《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4)光盘资源,提供课程相关的影像资料。

5)网络资源。创建指向外部网站的节点,提供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网站的链接及简介。生物学(http://),网站是生物学的英文门户网站,提供生物学领域的所有信息,支持因特网上的重要生物信息的相互交流,并提供网上有关的信息讨论等;生物通(http://),网站是中文生物门户网站,包括最新的科研动态、研究成果、生物工程报告、学术交流、生态环境、科普新闻、技术疑难、综合论坛、生物资源、电子杂志等,支持关键词检索;生物空间(http://),网站有生物领域的最新重大事件、出版物、网上生物站点、北美生物技术目录、有关生物技术学术团体等,可按照信息源、新闻、疾病、公司、事件、词汇等分类查询,也可按照专家查询;中华生物信息网(http://),网站提供文献检索、网站导航、实验技术、相关数据库、软件下载、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服务[4]。

6)课件与教案。以文件上传的方式上传课件和教案。教案为Word文件。课件为PowerPoint文件,按章节制作,共12个文件。课件制作时力求界面美观、色彩丰富,屏幕设计简洁明快,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7)题库。题库以Word文件形式编辑后,通过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软件转化为PDF文件,以插入文件形式上传。

4.2 辅教管理

辅教管理中为教师提供学生与助教的人员功能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各项学习工作完成情况的详细而实时的统计数据。

1)班级首页:设置选课班级名称,批准选课申请,设置班级访客权限,设置在线教学启用模块。

2)人员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导入学生名单、设置学生身份、移除学生、确认选课审核、导出学生情况表操作;助教管理模块可进行批准助教、增加助教、删除助教、导出助教情况表操作;教师管理模块可进行增加教师、删除教师、导出教师情况表操作。

3)教学安排:包括按周次为助学模块导入已有资源,导入整个往期的教学资源,查看各周教学情况,编辑各周教学内容操作。

4)教学统计:统计本班学生公告查看、学生作业完成、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学习文件下载等情况。

5)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各项环节的满意度,设置5个满意等级供选择。

4.3 精品课程

此模块是专门为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项目量身定制的,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与便捷性,是建设网络课程的理想平台。天空教室的可视化精品课程是相对于传统的课程网站开发方式而提出来的全新网络课程建设理念与形式。可视化精品课程给人的第一感觉强烈,视觉效果好,并且用户操作极其人性化。除了具有新颖的外在形式,可视化精品课程内在模式上实现重大突破,功能涵盖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学。

1)课程介绍:调用内嵌编辑器进行内容编辑,填写课程介绍。

2)课程负责人:调用内嵌编辑器进行内容编辑,填写课程负责人的介绍。

3)课程特色:调用内嵌编辑器进行内容编辑,填写课程特色。

4)设置:将课程网站分为申报模块、资源模块和教学模块,可以动态调整各模块和设置开放对象;设置课程网站的开放对象为“参评校外精品课程”;设置网站为“直接访问可视化课程网站”。

5)课程网站:在系统提供的100套HTML格式网站模板中选。

6)可视化网站:设置可视化网站的背景、封面、封底、内页、标签、图标、按钮等元素,均从系统提供的模版中进行选择。

4.4 互动教学

教师在登录后,从【我的课程】里的课程列表中点击相应课程,进入“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

1)公告:按教学周班级公告,同时可以转发该课程下的其他教学班;支持该公告的在线编辑和上传附件,并设置是否允许提前查看;教师能够直接查看公告的已读和未读学生名单。

2)作业:按教学周作业信息,网络提交,在线打分、给评语。

3)讨论:按教学周讨论,如发起关于转基因食品问题、生物产业发展前景问题的讨论。

4)答疑:在线回答学生提出的课程相关问题,以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归纳。

5)师生交流: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互动的模块,教师和学生通过匿名的方式畅所欲言。

5 总结

由于天空教室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教师不再纠缠于与课程无关的技术开发上,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课程网站的内容。天空教室软件操作简便,兼容性较强,更方便于课程网站内容的更新。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使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特点,进行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的互动教学是本网络课程的重要特色,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项教学模式,对增强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教室里进行的讨论、案例分析等工作,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充分发动学生把讨论展开,现在教师可以将讨论题或者案例在教学班里。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发言积极性高,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邓胜松,姚日生,朱慧霞.生物工程概论的教学方法改进[J].药学教育,2004,20(4):44-45.

[2]欧少云.任务驱动法在《生物工程概论》的应用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149-157.

[3]罗军,龙北国,赖建平,等.运用天空教室软件平台制作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65-67.

[4]张宏亮,刘兆瑜.基于天空教室系统的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开发[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0(2):107-1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