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8 15:06:18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1篇

(一)货币互换协议,包括以下内容:2008年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

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通过推动双边贸易及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增长。该协议互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该协议互换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29日在这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根据该框架协议,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以使用人民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

(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应条件。

政治方面:国内政局保持长期稳定,并且在国际中处于强势地位,以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经济方面:一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规模总量足够庞大;币值需保持相对稳定;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

综合以上考虑,我觉得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具备成为国际储备的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没有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可兑换,离岸金融业务也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但我们现在具备的优势以使我们有能力向世界推广人民币:

充足的国际储备——这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不利因素)

(一)遭遇“特里芬两难”。“特里芬两难”是偿还能力与持有者信心之间的两难境地,任何一种货币来充当国际货币时都存在“特里芬难题”,即要使货币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要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难以稳定。

(二)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由下图知,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即意味着政府选择了稳定的汇率制度和资金的完全流动,因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价值的稳定是国际货币的基本标准。

(三)国外热钱的涌入,投机增加。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冲击。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纵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一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后,本国货币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硬通货,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执行价格标准。目前,在世界范围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日元、法郎、瑞士法郎、欧元、SDR等不足10种,比较通用的有美元、马克、日元和欧元。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计划: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但是,要在短期内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难度还很大,有不少障碍需要克服,这个时间可能是5年、10年,甚至20年,可是凭借着国民经济的强大后盾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五、小结: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不畏惧人民币国际化甚至中国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勇于前进,积极探索,把握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超储备货币引发热议.新浪财经/focus/sovereignty/index.shtml

[2]陆汉星,崔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国.2009,7,9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2篇

199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收支的外汇管制已经放开,今后如何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步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至30项。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还比较缓慢,央行应对资产价格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要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不急于把所有的资本项目都开放,如果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有条件,就开放一部分”。中国不谋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追求物价稳定。首先,应健全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立法,有效地对各种金融风险加强管理,以应对开放条件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健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章制度,发展货币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参照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完善利率体系,使国内外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第三,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必将危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防范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和监测,打击洗钱等非法活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提高金融管理的效力有重大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全面区域化

1.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

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可同步进行,但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深化,也是人民币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初表现是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收益是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由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相对于我国国内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较小,所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该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明显,成本约束较小。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尤其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将会出现稳定的增加。贸易关系的加强,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

为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边境贸易法律,以规范边境贸易。首先,应该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逐步合法化、正规化;其次,积极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在人民币流通比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开办人民币个人消费业务;第三,与周边国家政府协商,允许中资企业到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最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2.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在使用区域范围上要扩大,而且需要在我国建立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离岸市场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这是一国货币进行自由兑换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

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最多的地区首推香港。200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签署关于允许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为两地经济融合和个人消费提供更大便利,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为该市场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并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可为内地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策略,应该以香港作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入手点”、“缓冲区”及“过渡区”,利用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内地金融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国家将加快QDII投资香港的进程,全国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QDII制度正稳步实施,基金管理公司QDII试点也已获得初步经验。截至2007年3月,社保基金会通过“国有股转持”而持有的H股公司股票已达到12家,转持股票的总市值达到353亿港币。

关于在内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几经争论,笔者认为从经济和金融实力来看,应把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上海已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其数量已超过全国的30%。目前,全球资本排名前50位的国际银行中,有25家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在这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随时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动向,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促使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道路。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上海货币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成为全国资金集散中心;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建设成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所,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品定价中心;黄金市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到2010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3.2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4000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国际接轨。

3.两岸四地的货币整合,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步骤

中国大陆两岸四地近年来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目前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则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两岸四地的经贸往来成倍增长。香港和台湾两地在内地的实际投资额,分别居大陆外来投资的第一和第四位。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在大陆的投资约占其对外总投资的二分之一。香港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历史悠久,关系更为紧密。如果把两岸四地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加,经济总量达16000多亿美元,经济实力可望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两岸四地总额达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的8.3%,排名世界第三;两岸四地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000多亿美元,大大超过日本。由于两岸四地存在着四种货币,带来大量的兑换费用和生产成本,因此,进行两岸四地货币的整合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拥有共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两岸四地创建一种一体化货币——“中华元”,货币整合的最大目的是强化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华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货币发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权利义务以及规则制定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两岸四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制度、会计制度、法律制度各有差异,监管当局的监管准则、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市场的调节和干预力度不一,加上两岸还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任重道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金融作业标准、程序和制度环境进一步趋近时,区域金融一体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货币,应当推动东亚货币联盟朝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单一货币的实现会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微观角度看,区内各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将趋于零,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宏观角度看,单一货币的实现会提高目标区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波动。因此,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的形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构建,加强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完善“东盟-中日韩10+3”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依托。

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外投融资活动的拓展。随着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的增加,中国必须要为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资产选择。当境外的人民币市场形成(人民币借贷)后,人民币将成为投资资产。出于投资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投资者要求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必然产生境外人民币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促进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亚洲区域)金融市场就格外重要。中国可以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进行直接投资,中国可以和亚洲国家合作筹划建设亚洲的债券市场,甚至可以借助香港这一窗口,尝试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当人民币成为亚洲贸易和金融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人民币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的干预资产。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出现了质的飞跃。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间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亚洲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中国要在关键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在亚洲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在亚洲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增长前景和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在市场巨大需求的拉动下,积极进行国内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人民币将最终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庆平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光灿将国云周汉勇:人民币自由兑换与国际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余永定何帆李婧:亚洲金融合作[M].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际司课题区域金融合作调研项目,2001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3篇

货币是国家经济主权的体现,因此相当多国家发行本国货币并要求在本国境内的经济交易使用本币支付,外国货币必须兑换成本国货币在本国才具有购买力。例外的是,实行美元化或欧元化等的国家,本国不再发行货币,允许美元或欧元在该国境内使用。另外,也有一些中小国家,允许在本国境内使用外国货币。当人民币发挥诸如美元、欧元的作用,被其它国家广泛接受并用于跨国交易的支付结算以及官方储备时,人民币才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境外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持有使用到被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通常,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中使用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纳入其它国家官方储备范围。当人民币完成这三个层次的国际化后,人民币即成为国际货币。根据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货币国际化一般是从本国货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开始,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际借贷和国际投资等跨境交易使用本国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被其它国家普遍用于官方储备,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本文对有关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人民币自由兑换为前提

1.货币国际化与货币可兑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适用范围和状态不同。货币可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反向操作。根据国际间经济交易的限制划分,货币可兑换可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在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相互购买和支付,即本国可用本币向第二国支付,第二国可用此货币向第三国购买商品,第三国可用该货币向第四国投资:本国货币为非居民广泛接受。目前世界上许多种货币都实现了可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

二是实现的过程不同。货币可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政府决策,属于政策供给决定的,政府可决定该国货币随时可兑换,而国际化则取决于货币之间的竞争,并非政府政策就可以决定,为需求导向。

理论上两者并不互为前提,但是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持有者的潜在成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高级阶段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可兑换,但未完全可兑换并不妨碍该国货币的部分国际化,这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货币可兑换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货币国际化是可兑换的肯定和发展。

2.人民币可兑换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充分条件。

如前所述,人民币可兑换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判断,即根据人民币可兑换后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实现可兑换,而人民币国际化虽然也需要政府推动,但能够国际化还是取决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因此,人民币可兑换并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前提,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必然对可兑换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如国际化后必然要求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3.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人民币可兑换的程度。目前履行国际货币职能的均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货币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货币不可兑换意味着持有这种货币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增加持有这种货币的成本,进而削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愿望。如果人民币更广泛地实现自由兑换,居民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跨境借贷,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可以投资境内金融市场,这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但是,在人民币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借贷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计价结算功能。当然,人民币广泛用于储备货币及国际经济交易的结算还是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

4.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的关系。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人民币不能完全可自由兑换,也就不可能完全国际化。应该看到,货币国际化比资本项目自由化包括更多内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例如,香港早已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港币可以自由兑换,但却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货币,甚至不能说是真正国际化的货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美元,但并不能在世界各地买到港元,如在中东地区根本买不到港元。而且,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家并不一定希望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例如,新加坡很早已实现了新元的完全可兑换,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新加坡对新元的国际化采取的是不鼓励政策。

二、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分析

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的现状,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安排,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的边贸结算大多以人民币现钞方式进行,而没有采用采取银行汇款及信用证、托收方式等非现金方式。二是采用了两国央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方式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方式来确定人民币的结算地位,类似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部分东欧国家间开展的记账贸易模式,而未纳入银行主流结算渠道。因此,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虽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但其本身与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距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

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与国际借贷、国际投资可以同步进行,无须界限分明,错失良机这是因为:一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基础之上的,是有着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厚实的物质基础的,也是应运实体经济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二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我国于19%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因此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国际结算在法理上是没有障碍的。只是在现行法律上仍受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三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国际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货币的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

四、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为规避货币发行国的管制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离岸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地方并由他国来发起建立。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前往交易其它国家的货币,以在确保本国货币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发展国际金融业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境外离岸中心的竞争,在本国由非居民参与的本外币离岸交易也逐渐出现,如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人民币是中国的本币,在中国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情况下,由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就目前发展情况看,金融机构对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本外币账户均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如短债指标、会计系统上区分账户等)的情况下开立,设立离岸账户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此外,国际上己瞄住我国的金融资源,CME推出了人民币衍生品交易,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针对我国A股市场的A50股指期货,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人民币NDF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己成为影响中国人民币汇率远期定价的主要因素。在境外人民币市场日益壮大之际,在考虑在国内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不大且未必有吸引力,现实的考虑是允许非居民直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投资。

五、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国际货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这种货币的高成本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自由兑换的货币一般采取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因为自由兑换意味着供求不固定,那么价格也就不能固定,否则失去价格调节机制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这种货币面临投机冲击将无法保证自由兑换了。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非居民可以开放式的赎回外币,内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因为,跨境人民币的流动及其相伴的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更大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降低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六、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现实可能性

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币为何和如何成为国际货币,但是未来的国际货币是主权货币,还是一种与主权无关的货币,是一个理论上存在争议的问题。创造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现实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1.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2.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3.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4.从短期来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情不同,国家之间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的统一非常困难,而且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决定权,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不可能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因此,超主权货币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超主权货币的最大障碍是货币本身缺乏价值基础保障,一旦国际政策发生不协调,这种货币并没有国家主权的保障,购买力将难以实现。而诸如美元、欧元或日元等主权货币,尽管其价值存在不稳定因素,但仍可以在货币发行国实现购买力,缺乏价值保障可能是超主权货币发展的最大障碍。换言之,如果超主权货币得不到主权国家政府的法律保障和国际政策安排保障,它得不到广泛认同和接受,因而不会有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2]黄泽民等:《货币银行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4]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5]《亚太十国支付结算体系》: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4篇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贸易比重逐年增加,以及参与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人民币国际化前景。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使得许多国家遭受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这为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虽然目前对人民币是否需要国际化,以及国际化的路怎么走,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从中国决策层的动作来看,如加强区域合作、争取更大的IMF投票权、与多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等等,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近期中国政府在经济方面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行动也越来越快。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无法回避。

中国如何面对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更深入更全方位地审视和评价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我国贸易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情况下,避免人民币国家化后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过大的冲击,趋利避害,是本文重点关注和研究重点。

当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仍然众说纷纭。有乐观派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走出去正在成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人民币必将成为和美元、欧元并立的三大国际货币之一;有专家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由于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资本项目等方面的改革迟迟没有进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没有消除之前,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路还很漫长。本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二是该国政府的态度和决心。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5篇

摘要:虽然美元的未来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目前尚无任何货币具备超越美元的实力,美元地位的下降将是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符合中国国家利益,需要国家意志和外交战略的支持。经济实力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基本因素,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支撑着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转换为货币实力,政治的影响不容忽视。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美元堪称世界的顶级货币,但其协商货币色彩愈加浓厚,美元地位的维持要借助在位货币的优势和外力支持。

关键词:国际货币,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实体经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一、引言

次贷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注:很多文献中将美元的特殊地位称为美元霸权,本文主要从货币职能视角对国际货币决定进行分析,故不使用这一带有某种价值判断色彩的概念。)美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大量占用他国资源,同时向全球输出美元,这些美元回流美国后,借助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功能,催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并在泡沫破灭后通过经济全球化的链条传导、扩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

二、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经济因素

当一种货币的使用范围延伸到其发行国以外时,就上升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哈特曼(Hartmann,1998)从货币职能角度扩展了国际货币的定义,他认为,作为交易媒介,国际货币在私人领域被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在官方则是干预外汇市场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被私人部门用于贸易和金融产品的计价,官方则用其确定汇率平价或本国货币钉住的“名义锚”;作为贮藏手段,国际货币可用于金融资产组合,如非居民持有的证券、存款等和官方储备。由于支撑货币具体职能的原因不尽相同,且某种职能的获得又有利于扩展货币的另一种职能,很难理清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层面上,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是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主要因素。

对一种国际货币的信心主要源于其币值长期稳定的纪录,包括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指货币发行国通胀率较低,货币购买力较少受到侵蚀,对外稳定是指汇率相对稳定或有升值趋势。信心对货币的计账单位和贮藏手段职能至关重要,从动态角度看,能提供价值稳定预期信息的货币才具备国际化的基础和持久生命力。

谢林(Schelling,1960)指出,在任何用数字表达的体系中,计账单位的职能就会产生,交易中选择什么作为计账单位并不重要,关键是参与者能够达成一致。这个推论可以运用到国际金融领域:市场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那种其他人也视为必然的货币。

三、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与政治

国际政治学历来对货币权力的表现形式及分配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吉尔平(Gilpin,1987)所言:“货币次序具有分配其所代表政治力量的功能,同时也是现行体系参与者用于延续或这种次序的工具。”一些研究霸权稳定理论的学者揭示,当投资者和交易主体认为需要一种坚挺、方便、能被广泛接收的且能促进国际市场繁荣的货币所带来的信心与便利时,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霸权货币是十分必要的。

苏珊斯特兰奇(Strange,1971)把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征服货币”(Mastercurrency),意指在附属国、殖民地流通的征服国或宗主国货币;第二种类型是因内在经济吸引力而获得外国认可的“顶级货币”(Topcurrency);第三类被其称之为“协商货币”(Negotiatedcurrency),是指一些国家(追随国)被发行国提出的条件所吸引,诸如援助、市场准入、政治同盟乃至军事保护的承诺等,选择支持其货币,但这种支持并不一定要签署正式协议,也可以是有关方达成的默契。

追随国支持协商货币,包括各层面的政治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原联邦德国和日本支持美元,可以部分归因于冷战时期两国在防卫上对美国的依赖,沙特阿拉伯同意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也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支持协商货币需要众多追随国的共同承诺,但这种承诺有时并不可靠,难免会有某些国家产生“搭便车”行为。

政治还可通过经济因素对国际货币地位产生间接影响。沃尔特(Walter,2006)指出,持久的保守货币政策能孕育一国的货币实力,而这样的货币政策必须“可靠地根植于该国的政治制度之中”,19世纪英镑币值稳定的声誉及所获得的外部信心,与英国的有限政府、公民选举权以及精英金融集团控制的英格兰银行密切相关。政治因素也影响一国能否建立起发达、高流动的金融市场。斯塔萨维奇(Stasavage,2003)认为,有限权力的政府和倾向于债权人保护的法律框架,是国内金融市场成长的必要环境。

四、美元的未来与挑战

无论以何种货币职能标准衡量,美元都是当今世界头号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量占据了89%的份额,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欧元的市场份额为37%,日元只有20%(BIS,2007)。(注:外汇交易按买卖双向统计,因此总份额为200%,国际清算银行BIS每隔三年出版的《国际外汇市场统计》提供了此类数据的来源。)作为价值贮藏手段,2007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高达64%,欧元为26%,日元则仅为3%。全球银行存款中,美元比重为48%,美元债券的比率为44%,欧元的比例相应为28%和31%。作为记账单位,世界上有近2/3的货币通过各种形式钉住美元,美元还在许多国家部分甚至完全替代了东道国货币的职能,即所谓的“美元化”现象。

前文中提到的国际货币,如“征服货币”、“协商货币”和“顶级货币”,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即便鼎盛时期的英镑,也从来不是单一类型的国际货币:作为征服货币,英镑体现了宗主国在殖民地的权威,但在其他地区,英镑则是因为经济吸引力而被认可的顶级货币,二战后,英镑更主要地是在英联邦内充当协商货币,这些国家将对英镑的支持与从英国能获取的优惠联系在一起。显然,美元作为征服货币的色彩要淡得多,因此我们对美元地位的分析可以循着顶级货币和协商货币两条路线展开。

(一)作为顶级货币的美元

经济实力支持美元的顶级货币地位。从信心的角度分析,根据统计,美元的对内购买力一直相对稳定,以1995-2004年和1950-1964年的平均值为例,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仅比德国马克和日元略高。(注:这种现象说明美元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职能的内在冲突,显然,美国更重视本国利益而忽视为世界提供稳定公共产品的职责。)与对内价值相比,人们更关注美元的对外价值。虽然从理论上讲,汇率的稳定和坚挺是货

从历史数据看,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最强,但其货币地位并不特别突出,直到1870年,在英国经济实力连续几十年稳居世界首位之后,英镑才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二)作为协商货币的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登上国际货币舞台伊始就带有协商货币的色彩,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期,虽然不乏表面上的合作,美国的超强实力及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使美元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顶级货币。进入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开始显露,美元地位的维持已经由完全依靠美国自身实力向借助外力转变,期间美国曾与他国合作建立“黄金总库”,签订“互惠信贷”和“借款总安排”等协议,虽然这些举措未能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延迟了美元的颓式。而当1971年当美国政府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后,美元与其他货币已无本质区别,其地位就更依赖他国所愿提供的支持。

本文对“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是:东亚和美国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循环模式,即东亚出口商品,美国提供市场;东亚积累债权(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美国积累债务;双方互利互惠、各得其所。这一默契与本文前面所下定义十分吻合:美元在东亚是一种协商货币。问题是,这种模式能否长期延续,东亚对美元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以全球拥有美元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为例简单分析,公平地讲,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益良多,也乐意持有适度数量的美元资产,这本是可以双赢的局面。但事实是,两国从此陷入了所谓“金融恐怖平衡”,且中国的处境更为不利。例如,次贷危机后,中国辛苦挣来的美元面临贬值甚至违约的风险,但却不能通过抛售而退出,因为这会导致所持美元资产价格暴跌而蒙受巨大损失,用克鲁格曼的话来说,中国已经掉入了“美元陷阱”。

(三)美元的竞争对手

在美国政经力量相对下降后,美元实力仍得以维持,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能够取而代之。

谈到美元的竞争对手,人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欧元。就经济实力而言,欧元区经济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金融市场发达,欧洲央行秉承了德国央行的反通胀传统,这些条件都赋予欧元挑战美元的实力。但时至今日,欧元取得的成功仍是有限的。诚如前文所言,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记账单位的实现,在于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年轻的货币,欧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构建自己在市场参与者心中的形象,由于社会惯例改变需要出现足以改变现状的强大力量,在此之前,人们仍会继续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呼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并建议在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SDR)基础上建立新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建议虽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但从现实角度出发,用超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存在极大的困难,这不仅在于让各国上交货币的政治障碍,技术上也很难行得通。以特别提款权为例,20世纪6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SDR,虽然具有价值稳定的优点,却是一种没有实体形式的账面资产,其用途也限于IMF和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借贷以及会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调节,不能用于民间的贸易和非贸易结算,流动性十分有限。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6篇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笔者赴韩国考察发现,在韩国比较知名的购物商场、酒店、宾馆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本地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韩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英镑等所有的硬通货。尤其在去年12月29日,中国银联宣布,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从2005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这一切,都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第二种,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在朝鲜罗津-先峰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集市贸易市场上,当地的摊主们无论是销售中国的商品还是朝鲜的地方产品,大都习惯于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朝鲜几乎所有的边境城市甚至在全境,已经成为人们结算货款、进行商品交易、当作硬通货储备的货币之一。在越南、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国家大多与旅游有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商品零售业均受理人民币。并且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比价。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巩固,尽而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第三种,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资料显示,目前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很多宾馆、购物商场、尤其是游人的购物点都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人民币。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约是200亿元。我国人民币供给量(M2)约为20000亿元,这意味着境外人民币大约是人民币总量的1%。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

二、人民币国际化背景分析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家主席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时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专家普遍认为,今后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为人民币成为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可以放心使用的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为人民币树立了较高信誉,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我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治理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成效显著。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则保持了汇价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200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法》,允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鼓励我国边境地区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地区银行建立行关系以通过银行进行边境贸易结算。这项规定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人民币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边境贸易,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法规,将消除周边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1.23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比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

(五)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在香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等等。这些办法和政策对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作了尝试,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出现的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以实际经济、贸易为基础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反映。笔者认为,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设计最佳方案,以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一,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必须持续稳定增长并在亚洲地区保持领先地位,继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担心和疑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监测,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入境限制。建议在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的边境毗邻地区,逐步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使其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笔者认为,在一些边境地区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有利于双边经济、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出口收汇、出口核销真实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地摊银行和地下钱庄"行为的遏制,进一步规范边境贸易结算,从而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三,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建议选择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如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两地居民、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通过银行途径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毗邻国家货币。与此同时,对人民币兑换、跨境流动、汇率变动情况进行统计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状况。通过试验区的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第四,国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一是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在条件成熟时,中国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中可主动使用人民币。在发展初期可以考虑对愿意使用人民币的外商,在价格等方面酌情给予优惠。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将那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积极作用、对消极影响可控的资本项目挑选出来,先行试点,逐步扩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五,要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问题。如果人民币没有畅通渠道回流到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难以将人民币作为区域储备货币。除了继续允许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允许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在一般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另外,可以考虑允许周边国家用人民币购买我国政府债券或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这意味着我国不仅把人民币的使用从边境贸易推广到一般贸易和政府债券的交易,而且还可以改进境外居民只能用外汇才能对我国进行投资的政策。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终究要走向可兑换,还将走向国际化,这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发展也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人民币必将实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丁剑平、戴国强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2004

2.张蕴岭、孙士海亚太地区发展报告[M]

3.人民币国际化渐进潜行[J]-环球视线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货币整合

21世纪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决策层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兑换,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一新的经济现象成为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寻求人民币国际化的适当路径,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政策建议和总体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应该采取分阶段的战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组合。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199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收支的外汇管制已经放开,今后如何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步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至30项。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还比较缓慢,央行应对资产价格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要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不急于把所有的资本项目都开放,如果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有条件,就开放一部分”。中国不谋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追求物价稳定。首先,应健全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立法,有效地对各种金融风险加强管理,以应对开放条件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健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章制度,发展货币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参照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完善利率体系,使国内外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第三,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必将危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防范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和监测,打击洗钱等非法活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提高金融管理的效力有重大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全面区域化

1.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

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可同步进行,但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深化,也是人民币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初表现是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收益是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由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相对于我国国内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较小,所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该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明显,成本约束较小。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尤其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将会出现稳定的增加。贸易关系的加强,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

为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边境贸易法律,以规范边境贸易。首先,应该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逐步合法化、正规化;其次,积极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在人民币流通比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开办人民币个人消费业务;第三,与周边国家政府协商,允许中资企业到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最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2.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在使用区域范围上要扩大,而且需要在我国建立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离岸市场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这是一国货币进行自由兑换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最多的地区首推香港。200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签署关于允许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为两地经济融合和个人消费提供更大便利,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为该市场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并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可为内地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策略,应该以香港作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入手点”、“缓冲区”及“过渡区”,利用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内地金融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国家将加快QDII投资香港的进程,全国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QDII制度正稳步实施,基金管理公司QDII试点也已获得初步经验。截至2007年3月,社保基金会通过“国有股转持”而持有的H股公司股票已达到12家,转持股票的总市值达到353亿港币。

关于在内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几经争论,笔者认为从经济和金融实力来看,应把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上海已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其数量已超过全国的30%。目前,全球资本排名前50位的国际银行中,有25家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在这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随时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动向,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促使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道路。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上海货币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成为全国资金集散中心;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建设成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所,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品定价中心;黄金市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到2010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3.2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4000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国际接轨。

3.两岸四地的货币整合,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步骤

中国大陆两岸四地近年来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目前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则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两岸四地的经贸往来成倍增长。香港和台湾两地在内地的实际投资额,分别居大陆外来投资的第一和第四位。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在大陆的投资约占其对外总投资的二分之一。香港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历史悠久,关系更为紧密。如果把两岸四地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加,经济总量达16000多亿美元,经济实力可望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两岸四地总额达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的8.3%,排名世界第三;两岸四地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000多亿美元,大大超过日本。由于两岸四地存在着四种货币,带来大量的兑换费用和生产成本,因此,进行两岸四地货币的整合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拥有共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两岸四地创建一种一体化货币——“中华元”,货币整合的最大目的是强化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华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货币发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权利义务以及规则制定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两岸四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制度、会计制度、法律制度各有差异,监管当局的监管准则、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市场的调节和干预力度不一,加上两岸还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任重道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金融作业标准、程序和制度环境进一步趋近时,区域金融一体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货币,应当推动东亚货币联盟朝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单一货币的实现会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微观角度看,区内各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将趋于零,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宏观角度看,单一货币的实现会提高目标区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波动。因此,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的形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构建,加强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完善“东盟-中日韩10+3”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依托。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外投融资活动的拓展。随着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的增加,中国必须要为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资产选择。当境外的人民币市场形成(人民币借贷)后,人民币将成为投资资产。出于投资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投资者要求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必然产生境外人民币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促进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亚洲区域)金融市场就格外重要。中国可以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进行直接投资,中国可以和亚洲国家合作筹划建设亚洲的债券市场,甚至可以借助香港这一窗口,尝试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当人民币成为亚洲贸易和金融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人民币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的干预资产。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出现了质的飞跃。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间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亚洲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中国要在关键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在亚洲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在亚洲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增长前景和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在市场巨大需求的拉动下,积极进行国内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人民币将最终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庆平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8篇

投融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能够为中国与沿路国家的商品流通与金融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越来越多的投融资机遇。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在沿路各国贸易发展和金融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据此构建沿路人民币贸易圈和人民币货币区,符合沿路各国利益,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没有一个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为保障,中国与沿路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要素配置范围与效率、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和结算的成本都必然受约束。第一,海路港口与贸易通道建设创造的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机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之间的海路贸易通道建设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领域,主要包括对沿路的贸易港口和交通干线进行投资,提供港口的吞吐能力和交通干线的物流运输能力,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之间形成便捷的商品运输网络。沿路的贸易港口和交通干线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投融资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创造机遇。第二,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的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机遇。涉及到两个领域,一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贸易通道建设,二是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之间的陆路贸易通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之间的陆路互联互通,主要是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各国之间的陆上互联互通。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除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少数岛屿国家外,大多数国家或者经济体在陆地上联为一片,陆路贸易通道、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海上贸易通道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如果没有沿路各国的陆路的互联互通,则海路互联互通也不可能发挥最大的贸易通道效应。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第三,沿路各国内部陆港、空港、海港城市与经济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必然产生大规模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投融资业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的陆路和航空枢纽城市并不都是各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的主要贸易港口虽然大多也是该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但除了新加坡、文莱、马尔代夫等较小规模的经济体以外,大多数沿路国家都呈现出多中心特征。仅仅依靠交通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不可能真正形成沿路各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第四,沿路各国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沿路各国的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与广大经济腹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增加交通枢纽城市与经济中心城市对广大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配置,获得贸易发展导致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沿路各国内部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之间的交通、通信和贸易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也将对人民币投融资产生巨大的需求。第五,“一带一路”沿路国家与非沿路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创造了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机会。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将对沿路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合作产生影响,也必然影响到沿路国家与非沿路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合作。“一带一路”沿路国家与邻近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推动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北非和东欧各国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和扩散效应。简言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沿路国家之间贸易的海路通道、陆路通道、交通枢纽与内地城市的互联互通、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之间的互联互通、沿路国家与毗邻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不仅为“一带一路”沿路各国及毗邻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为以人民币为主要贸易结算单位的贸易圈的形成,创造公共产品供给与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更多的投融资机遇。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

良好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条件随着“一带一路”沿路各国之间海路贸易通道与陆路贸易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在沿路各国、各个经济区域之间形成分工合作关系,将为沿路人民币贸易圈的形成创造国际分工与跨国合作条件。“一带一路”沿路各国,在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为各国、各经济区域充分发挥本国、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禀赋比较优势,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不仅扩大了各国的商品流通范围。也扩大了各国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范围,更大的市场规模和要素配置空间范围则为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创造条件,也为沿路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条件。第一,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市场网络日益稠密,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市场网络条件。“一带一路”沿路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贸易通道建设带来的区域内部商品流动便利化条件,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构建具有本国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与特色产业体系,参与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获得国际分工的比较经济效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内部的分工网络稠密程度受到该国所拥有的市场规模制约。市场规模越大,意味着各国之间的分工网络越稠密,来自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收益和规模报酬收益也越为显著。第二,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地理空间范围日益广阔,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广阔的地理空间。“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沿路各国之间的市场融合与市场一体化过程,也是各国专业化分工的空间扩散过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分布在亚欧大陆核心地带,特别是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和东欧各国的地理区位和战略地位在整个欧亚大陆中居于核心枢纽地位。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跨越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和西岸、红海和地中海沿岸。通过贸易通道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沿路各国的商品流通的地理空间范围将不断扩大:由于商品跨国流通速度提高和成本下降,各国商品流通的地理空间范围将沿“一带一路”进一步延伸;随着沿路各国贸易通道和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体系化,一些原先只在各国国内流通的商品将进入国际市场,一些非市场化产品将实现市场化,使得各国之间专业化分工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第三,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程度日益深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国际分工环境。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在贸易通道建设的影响下,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同产业之间的跨国分工和同一产业内部上下游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会不断深化。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基础、禀赋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国在产业发展和同一产业的不同流程方面的比较优势各不相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能够打破一些国家或者经济体内部的封闭式产业发展和低水平产业发展循环,推动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促进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促进各国在同一产业链条中的产业内分工。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之间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与产业内分工程度的提高,为沿路各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创造了难得的产业分工条件。简言之,“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和深化,而且也为沿路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关制度工具,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币贸易圈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市场专业化分工与区域合作条件,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分工合作环境。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发起国、出资国和“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与贸易大国,作为中国为沿路各国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重要内容,为沿路各国专业化分工与区域合作提供人民币交易和投融资工具与平台,将有力的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三、“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风险及其分布

我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人民币投融资及国际化的比较优势,还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面临着各种类型的风险。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和课题。本文中的风险是指“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阻碍因素和不确定性的统称,涉及到经济、政治、安全、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具体而言,“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涉及到六方面内容。第一,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与市场竞争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风险。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及市场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我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济活动时,如果不能够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则有可能面临经营风险。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但各国政府行政效率和信用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的国家不仅政府办事效率低,而且信誉与信用水平不高,必然给进入这些国家的中国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和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涉及到两个领域:一是参与建设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经营风险。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特别是中亚和西亚的一些内陆国家,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监管能力弱,必然增加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企业的市场风险。二是违约风险,包括企业违法风险与政府违约风险,也就是参与建设的国家的企业与政府违反合约导致的成本损失和不确定性风险。第二,政治稳定性与政策变动可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政治风险。所谓政治风险,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由于各国政治制度、政治活动导致的不确定性及其相关成本。

“一带一路”沿路各国,特别是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政治制度多样,政治稳定性相对低,政党政治不规范,时有政治事件和政治骚乱发生,必然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政治风险在六类地区表现较为显著:一是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该五国与我国地理毗邻,是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冲。中亚五国的政治制度以强势总统制为突出特点,政治强人政策偏好变化对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较大,如果出现政治强人更替,很可能导致相关政策的变化。例如吉尔吉斯斯坦曾经出现的就对中吉两国的双边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外高加索三国,即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的边界和意识形态冲突,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存在的飞地领土冲突,很可能对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产生消极影响。三是南亚地区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克什米尔领土争端,阿富汗有美国驻军且政局不稳,也给跨国区域合作带来较大的政治风险。四是西亚地区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四国。该四国内部和外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教派和民族冲突,增多了跨国区域合作的政治风险和成本。五是东欧地区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领土冲突和战争,欧盟和北约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外交与地缘政治矛盾。六是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地区的航行安全与海盗风险。第三,生态变迁与环境破坏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环境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欧亚大陆上处于不同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各异的多个经济体组成,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不少地方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例如中亚和西亚存在大量的沙漠和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涉及道路与通信系统、贸易网络和能源通道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到矿产资源、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环境风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开发风险,例如中亚沙漠和干旱地区的能源开发导致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风险;二是能源开发的环境约束,例如中亚和西亚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化石能源基地,以石油、天然气为重点的能源开发受到环境的约束,大规模开发会对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三是原材料和矿产资源开发也面临着环境约束,中亚、南亚和西亚地区也是重要的矿产地区,以铁矿、铜矿和贵金属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约束。第四,安全与利益冲突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安全冲突风险。“一带一路”沿路各国都不同程度受到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恐怖组织和宗教极端组织,对沿路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也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的安全风险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暴力恐怖主义威胁沿路多国民众生活和经济建设。例如阿富汗地区持续多年的暴力恐怖活动,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存在的暴力恐怖活动,对当地的经济活动和投资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二是极端民族分裂势力威胁沿路各国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障碍。例如,2014年2月巴基斯坦俾路支民族分裂主义武装分子炸毁了三条由俾路支省输往人口密集的旁遮普省的天然气管道,导致数百万居民的天然气供应中断;俄罗斯外高加索的车臣地区持续多年的民族分裂运动成为阻碍该地区经济建设力量;我国南疆地区外部存在的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性影响,等等。三是极端宗教思想蔓延成为阻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中亚地区存以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为突出表现的“双泛”极端宗教思想和势力,是影响本地区各国之间及各国与中国之间区域合作的重要破坏性力量。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西亚地区也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极端势力,阻碍本地区发展与进步。四是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对本经济带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一带一路”各国分布着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民族,有的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恩怨、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例如伊斯兰文化民族和基督教、东正教文化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阿拉伯文化民族与波斯文化民族、突厥文化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都成为影响本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消极因素。第五,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一带一路”沿路各国,除了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作为较大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货币币值不稳定,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弱,容易产生货币信用与金融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面临的货币与金融风险在三个领域最为显著:一是汇率波动风险。中亚、西亚和东欧的一些经济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的经济体,容易受到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本币汇率波动频繁,容易产生汇率波动风险。二是信贷违约风险。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良好的信用保证,在形成良好信用担保制度以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可能出现信用违约现象,导致一系列的违约风险。三是货币贬值风险。小规模经济体的货币很容易受到本国经济增长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也更容易成为国际流动资金的投机对象。第六,外部力量干预可能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一带一路”建设必然影响到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影响到全球主要大国权力与利益配置,导致主要大国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实际上,在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前,已经有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提出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构想。例如,1997年,日本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2002年,俄罗斯、伊朗和印度提出了北南走廊计划;2009年,欧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年,伊朗提出了铁路丝绸之路计划;2012年,哈萨克斯坦提出了新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战略与政策博弈态势。当前,中亚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地区,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大国和政治经济力量的战略博弈之地。美国和北约以反恐战争名义深度介入阿富汗事务并长期驻留军事力量。俄罗斯作为前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者,始终把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区。欧盟试图通过能源战略介入中亚事务。土耳其和伊朗则凭借民族、宗教和地理区位优势积极介入中亚事务。巴基斯坦、印度、日本等也积极介入该地区政治经济事务。外部力量的干预,加上本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必然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外部干预风险。简言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政治稳定性与政策变动、生态变迁与环境破坏、安全与利益冲突、货币与金融、外部力量干预等多方面的风险,这些都直接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影响并增加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的风险。

四、结论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第9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储备;货币政策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渐渐转变成一次资本主义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爆发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2万亿的外汇(以美元为主)储备大幅缩水。这使得我们认识到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储备背后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在今年4月2日伦敦召开的G20峰会上,我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超货币”的概念,旨在改变单一依赖美元机制,当然这一提议目前行不通,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加快汇率体制改革,正视外汇储备问题。美国通过发行美元转嫁危机,巨大的损失使得我们必须调整当前的储备体系,来避免紧盯美元带来更大的损失。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我想谈谈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小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之我见。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阶段取得的成绩

(一)货币互换协议,包括以下内容:2008年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2009年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

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通过推动双边贸易及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增长。该协议互换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该协议互换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009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29日在这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根据该框架协议,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以使用人民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

(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应条件。

政治方面:国内政局保持长期稳定,并且在国际中处于强势地位,以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经济方面:一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规模总量足够庞大;币值需保持相对稳定;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

综合以上考虑,我觉得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具备成为国际储备的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没有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可兑换,离岸金融业务也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但我们现在具备的优势以使我们有能力向世界推广人民币:

充足的国际储备——这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不利因素)

(一)遭遇“特里芬两难”。“特里芬两难”是偿还能力与持有者信心之间的两难境地,任何一种货币来充当国际货币时都存在“特里芬难题”,即要使货币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要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难以稳定。

(二)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由下图知,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即意味着政府选择了稳定的汇率制度和资金的完全流动,因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价值的稳定是国际货币的基本标准。

(三)国外热钱的涌入,投机增加。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冲击。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纵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一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后,本国货币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硬通货,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执行价格标准。目前,在世界范围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日元、法郎、瑞士法郎、欧元、SDR等不足10种,比较通用的有美元、马克、日元和欧元。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计划: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但是,要在短期内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难度还很大,有不少障碍需要克服,这个时间可能是5年、10年,甚至20年,可是凭借着国民经济的强大后盾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五、小结:

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不畏惧人民币国际化甚至中国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勇于前进,积极探索,把握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