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节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9:21

文化节论文

文化节论文第1篇

第一,平民化、草根化崇拜的显现。无论是“芙蓉姐姐”、“犀利哥”还是“凤姐”,这些人物符号的流行和传播都直接体现了广大民众对“平民偶像”的崇拜,同时对于精英文化等“宏大叙事”也渐行渐远。这些没有过多包装和修饰的“平民偶像”有着与平民相似的背景、相貌、学识等因素,民众容易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较高的认同度。

第二,娱乐化倾向的凸现。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社会对于娱乐休闲的需求显著增强。民众逐渐远离精英文化、公共话题,转而获取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信息,在消费这些娱乐产品的时候,获得精神的宣泄和情感的释放。媒体也在此时迎合了受众“娱乐至上”的需求,制造了大量的娱乐节目,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多样化娱乐需求。

第三,拜金主义的泛滥。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带给民众一种“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财富分配不均后出现的一种“相对剥夺感”,社会对于金钱的崇拜异常剧烈,伴随产生的是一系列传统道德的解构、人类情感的贬值。如今,电视娱乐节目中也同样充斥着拜金、浮华,通过给观众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浮华世界,从而满足了一部分民众的感官的虚荣。在《非诚勿扰》“拜金女”马诺事件中,女主角“宁在宝马中哭泣”的言论是浮华世界最好的注脚。

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康德曾经把人的愉快归纳为两类:一是经由感官或者鉴赏获得的“感性的愉快”,二是通过概念或者理念表现出来的“智性的愉快”。而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多注重文化消费层面上的游戏、娱乐、炫耀和欢愉,旨在逃避现实生活和调节世俗,而作为审美层次上的“智性的愉快”却往往被忽略。挖掘隐私、讽刺人物外形、突出感观刺激等大行其道,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惯用伎俩,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走向了传统审美的对立面。

电视娱乐节目出现审美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电视台自身的问题。一方面,商业逻辑制约着媒介运作和媒介伦理,电视台的商业运营性质在讨伐声中备受责难。另一方面,电视受众的审美和价值追求发生变化。作为文化消费者的观众,手拿遥控器投票的商业化运作性质使得电视节目将受众的口味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因此,受众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娱乐节目的走向和底线。

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审美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高级需求,而不是对本能的低级满足。仅仅把审美对象当作一种本身无需道德判断的东西,就失去了审美的基础。②笔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视娱乐节目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媒介不能盲目地迎合受众偏激的需求,更不能让不健康的审美价值观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电视娱乐节目的根本目标还是应该放在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文化需求,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的层面上。电视娱乐节目能够给观众们一种精神美的享受。

第二,电视娱乐节目的主题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真实地反映了受众力图摆脱传统类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宏大叙事”的模式和框架的意图。“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人物符号的流行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主流话语渠道的偏差,没有传统精英分子的学识、财富等等,没有过多的包装和修饰,反而给人一种相对真实的感觉,也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度。

电视娱乐节目需要做到在世俗化与低俗化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真实再现普通民众的“原生态”生活,在柴米油盐的感性生存体验中展示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人生境遇,从中挖掘出值得回味的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世俗化所引发的低俗化的隐忧,在应有的思想深度和品质格调上疏于要求而丧失其在整个社会背景下的意义真实。

第三,电视娱乐节目技术环节方面,注重舞台设计、灯光配置、音乐效果、画面切换、节奏把握等等。

审美最基本的也是最直观的就是视觉美,一个节目的场景设计对于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华丽但又朴实的场景布局加上高科技手段的装饰,给人们一种新颖的美,而在节目各个环节的安排上也要环环相扣,将内容紧密整齐地连贯起来。

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目前,青年人是娱乐节目的主要受众群,观看节目的过程也是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婚恋观进行再塑造的过程,因此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影响。选择“娱乐至上”的纯粹娱乐价值还是选择寓教于娱乐之中的价值,决定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品位和层次。就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来看,我们的选择当然是明确的,寓教于乐的形式最符合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娱乐节目的教育功能是那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精神品格的人生境界的力量,是那种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激励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从而实现改造世界重铸自我的功能。”③笔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在策划制作过程中应当努力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当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道德传统,弘扬时代先进理念,表现出一种催人上进、奋发努力的精神气质,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第二,注重社会效益的实现。媒体有自身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要求媒体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丰富社会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民族性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电视娱乐节目也是如此,娱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电视娱乐节目的根本目标还是应该放在发扬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的层面上,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文化需求。

第三,不断进行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超越。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的电视媒体原创能力不强,引进吸收电视强国的节目形态和创意是有效解决我国电视节目形态老化问题的好办法。④但我们同样要强调自主创新,即使引进节目,也要注意本土化的完善和创新,不能全盘照抄。在节目发展起来后,也应当不断创新,加入新的内容,不能一直走老路。另外,主持人要追求个性风格多样化,时刻给观众新鲜感。

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时,心情一般都是轻松愉悦的,很多信息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所以娱乐节目给自身一个健康的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担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在寓教于乐中营造良好的娱乐氛围,提高全社会的欣赏品位。

参考文献:①谢耘耕、唐禾:《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②田维钢、:《真人秀电视节目的

审美异化》,《现代视听》2009年第4期。

文化节论文第2篇

作为徐州独特的节日习俗和文化现象,伏羊节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意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彭祖时已经流传的吃羊传统,还是以徐州为地理依托的地域色彩,都在不同方面加深了“伏羊节”的文化意义,从而使得这一“民俗文化节日”大放光彩。

1.1食羊文化传统

羊,作为最早被人类成功驯养的家畜种类之一,人的贡献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着突出体现,而最重要的应属饮食方面。食羊的传统古来已有,先民们很早就捕猎野羊为食物,羊被驯养为家畜之后,更是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周礼?天官》中有记载:“春行羔豚,膳膏香”;《礼记?月令》也记有:“仲春之月”,“食麦与羊”;“医食同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先人们在用羊来满足口腹之需的同时,也不断发掘出了羊肉的药用功效。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有“当归羊肉生姜汤”能治疗血虚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羊肉甘热无毒。食之肥软益人,治冷劳山岗疾痢,妇人赤白带下,疗筋骨急强,虚劳益气,利产妇”。羊肉的祛风驱寒功效看似与三伏天的暑热格格不入,实际上夏日候湿热,人们食欲减退,体内积热,在这样的时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仅使人胃口大开增强食欲,同时也能促人发汗,以热制热,驱散体内湿毒,补虚健体,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节”食羊,既是对羊肉本身鲜美味道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羊肉药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1.2地域文化内涵

虽然中国人食羊传统悠久,但在三伏天大碗吃羊肉喝羊汤,并将这一习俗其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却只有在徐州得以实现,这与徐州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徐州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气候环境上,都体现出鲜明的南北交界地带特色,其风俗传统和文化氛围也呈现出受南北各地共同影响、兼收并蓄的特点。以饮食文化为例,齐鲁菜系的红烧类与酱类菜点的风味、川菜的麻辣鲜香,在徐州饮食上都有所体现。总体来说,徐州菜五味俱全,以咸鲜为主。因此羊对徐州人来说,是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人们通常在烹饪羊肉时极力除去的膻味,在徐州人看来正是“鲜”的体现。当地人用大锅清水熬制羊肉羊汤,只在最后加几味简单佐料,辣椒放足便可大快朵颐。这样烹制出的膳食虽不精致,但鲜香味浓,经济实惠,吃起来十分过瘾。淳朴的民风和豪爽不拘小节的个性使得当地人能够适应并喜欢吃伏羊,将在炎炎夏日大口吃肉大碗喝汤的习俗一直保存了下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几千年前,注重饮食和养生的彭祖便推崇羊肉;后又有沛县汉高祖刘邦喜吃羊肉,据《史记》中记载刘邦年轻时曾杀羊设酒宴客。另外徐州是汉代画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在铜山县汉王镇出土的一块《庖厨图》上便画有庖厨用羊肉烹制食物的图景。徐州的伏羊节,从一方面来说是对当地祖先饮食传统的一种顺理成章的继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表达了一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汉风古韵的向往,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对民族感情的承载。

文化节论文第3篇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里具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奢侈与浪费上。奢侈就是奢侈化绿化,体现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过于好大喜功、贪大求洋。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不理会当地的真实状况,只是重视三高(高投入、高品质、高档次)及三大(大面积、大排场、大手笔)。在实际操作过程里不理会当地的实情,大量投入资金,凿山填湖,一味的建设大广场、引进珍稀品种、建设大草坪、大量移植树木等。而由于当地的经济实情以及人口数额等关系,园林绿化建设没有将相应的功能发挥出来,并且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这样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会形成资金的浪费,还会为以后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浪费指的是资源以及能源方面的浪费。在当前的园林绿化建设过程里,园林绿化设计、建设以及养护是分开执行的,各自存在各自的侧重点。所以,园林绿化建设过程时常会发生在设计过程里没有充分考量到建设以及养护的问题,基本设施、苗木培植、品种质量等设计不到位,给后续的建设以及养护带来了困难。而园林绿化的养护人员又无法完全理解设计人员和建设人员的目的,无法依照设计以及建设的需求进行养护,不仅无法令已经建设的基础设施被充分运用,还会令景观无法体现出设计的效果。所以,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园林绿化建设以及管理能力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可是因为设计、建设以及养护等方面没有有效结合,使得资源和能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甚至使得有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出现了高价设计、高价建设、高价绿化的现象。并且,园林绿化的粗放式管理形式和公用绿化设施在人为方面的破坏,都成为了园林绿化建设资源以及能源浪费的主要因素。为了处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里的奢侈浪费现象,就一定要进行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2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措施

2.1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方针,建立好目标,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做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可以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在城市工作的各个层面上渗透创建工作。从实际出发,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加强投入产出的合理性。掌握资源的合理运用和节约保护,为百姓提供舒适的环境,让百姓能够更加满意。当前,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理念逐渐趋于科学化,提高城市环境现状,感受城市园林建设的优点,将改善生态以及环境的功能发挥出来,加快人与自然的和谐。

2.2执行节约型绿化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一些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过于急于建设,使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方式层出不穷。因此,一定要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用最少的土地、最少的水、最少的资金,建设对周遭环境最有利的绿化形式,给城市环境给予一个高效能的生态保护系统,让人类和自然可以和平共处。

2.3建立生态优先的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是一次升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环境问题,提高环保实施能力。通过生态学理论为核心,进一步确定城市经济、生态职能,创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提升城市绿地的指标,将绿化的生态效益发挥出来,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4通过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因为大家欠缺持续发展的意识,忽视了对资源以及环境的保护,通过多方面进行宣传,有效发挥出监督的作用,构成较为强大的舆论氛围。只有创建合理的补偿机制,才可以有效解决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结束语

文化节论文第4篇

我国工业能耗的现状严峻,国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高于业界平均水平的27倍;我国重工业的单位产品能耗相较于发达国家也不容乐观,以乙烯、烧碱电石等产品为例:我国合成氨平均单耗比欧美发达国家高了近一倍;我国乙烯平均单耗比国外高出一倍多;我国烧碱的吨产品能耗比欧美发达国家高40%;而每吨电石的耗电量比国外高20%。我国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大且化工产品生产规模小,其中煤是工业最主要的能源消费之一,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而工业生产的另一重要能源———石油,其加工过程和产品质量对它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影响,而且我国石油的产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进口。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节能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而化工节能涉及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是优先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加强节能管理,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能源及原料利用率。

2化工行业节约能源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节能领域上做的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节能主要有两个方面: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来实现节能的目的。研发并使用新型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例如采用集成膜技术和吸附过程的膜吸收器,在分离特定组分时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使气体吸附效率极大地提高。这是因为疏水的多孔膜可使气液具有更大的接触表面,使两相间传质极大地增强,从而强化吸附过程。新型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该材料可用于烟道气中CO2的捕集和分离,具有低成本、高选择性、高容量的优势,特别是在较低压力下具有上述特性。氮氧化物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采用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可在较低温度下、高选择性地脱除氮氧化物。还有使用新型高效的化学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它参与化学反应,但反应结束后,它的质量、性质不变,却能够加快反应过程,这样就能减少能源的使用。研发和采用新型节能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这种方法需要较高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并未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管理节能是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节能。具体就是通过对用能的人员以及用能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实现节能目的。管理节能是低成本或无成本的,但是其节能潜力需要通过制度等措施建立而实现的,建立用能管理体系以及通过相关标准认证都是管理节能的重要方式。管理节能必须和技术节能相互配合,如果只采用技术不加强管理,则也不能实现技术应该发挥的节能效果,同样,只是依靠管理节能而不采用节能技术、使用高效节能设备,也是不能实现最佳节能效果的。

3结语

文化节论文第5篇

关键词谈话节目生活真实话语方式

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嘉宾以及观众围绕某一社会话题在谈话现场共同进行谈论的一种节目形式,一般不事先备稿,而是脱口而出,因而在港台也被形象地称为“脱口秀”。谈话节目在我国起步虽晚,发展却极为迅速。这些年来,各地先后也涌现了一批比较著名的谈话节目,如央视的《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湖南卫视的《新青年》、重庆台的《龙门阵》等等。这些节目具备了相对成熟的节目风格,拥有一批较为稳定的受众群,在社会上也较有影响力。毫无疑问,谈话节目的“发达”,在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那么,谈话节目到底有哪些“招引”人的魅力呢?电视谈话类节目“风行”的背后,究竟又联系着怎样的社会语境和俗世生活情怀?笔者拟从人文的视野,就此做一番简单探讨。

一、让电视节目内容回归日常生活真实

业内一般认为1996年央视《实话实说》节目的开播成功,正式确立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电视领域中的地位。事实上,以《实话实说》为“排头兵”的电视谈话节目的问世,满足了大众对媒体贴近民众真实生活的诉求和期待,顺应了社会转型时代电视媒介话语方式调整的历史逻辑。

很长时间里,在媒体上,人们都习惯了用别人的口吻或者规定的口吻说话。特别是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人们很少听到、见到那种接近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真切的对白。在谈话节目问世之前,人们真实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很少有机会在媒介空间中得到交流和碰撞。“当表达的内容不具有真情实感和真实的语境时,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就会立刻失去魅力和吸引力。”谈话节目的现身,打破了以往那种教化式、虚拟式的节目表述语态,让广大观众拾获了一种贴近自身生活的真实感。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一改往日的正襟危坐、神情肃然,而变得自然、亲切、落落大方,令人耳目一新。另外,从构成方式上看,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共同完成的。嘉宾和现场观众是直接的参与者,他们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谈话节目的话题多是能引起普遍共鸣的热点话题,邀请的嘉宾也多是热点人物、名人或专家。在由节目所搭建的相对私人化的公共空间中,他们用真实、生动、可信的话语,讲述着自己的思想、见解及经历,使观众看到真实的人,听到真实的事,感受到真实的情。谈话节目这种真人、真话、实情、实景的节目样式的出现,无疑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与审美诉求。可见,谈话节目“流行”的背后,实际上联系着深层次的俗世生活基础。

谈话,是让电视产生真实感的重要元素,而纪实性地对谈话内容进行传播则更让谈话节目具有其它节目所无法获得的真切感。“因为只有纪实和谈话才能使电视接近真实,而接近真实就是接近观众的心理和电视传播的本质。”②以《实话实说》为例,节目所“搭建”的交谈场域,给主持人和现场观众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真实平等的谈话氛围。“通过它,可以展示不同层面的看法和个性观点,让观众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别人的看法是否印证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等。”③从谈话节目中,观众真切地看到了真实的人和事,并能从节目中那些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寻找与自己情感诉求相一致的契合点,从而融入话题的讨论及对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发言进行思考。可以说,《实话实说》的热播,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转型时代,媒介应对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对自身话语方式进行合理调整的成功尝试。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的问世,算得上是国内电视媒介突破传统传播理念向现代传播理念演进的重要步调,顺应了中国电视媒介调整话语方式的历史要求。

二、人际交流与大众传播的巧妙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实话实说”为首的谈话节目现身荧屏,为人际交流这种传播形式找到了与一条大众传播实现有效对接的渠道。谈话节目,一方面给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赋予了人际传播的特质,另一方面则使谈话这种人际传播形式获得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可以说,既葆有电视传播的特性,又不失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亲和力。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自然、本色的形象及随和、真切的语言,令观众倍感亲近。至此,电视也一改昔日对于受众高高在上的话语“权贵”形象,而彰显出平等传播的媒介语态。电视再也不是“话语霸权”的产物,而成为平民百姓分享公共事务话语权的平台。因为有了人际交流的个性化与亲和力,电视告别了冰冷冷的无个性的符号传播时代,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感觉自己面对的不再是冷漠的媒体,而是与自己相同的活生生的人,从而拉近了受众与荧屏之间的心理距离。

作为将人际交流引入电视传播的产物,谈话节目的出现,实际上搭建起了一个私人化的公共话语平台,适应了转型社会中大众相对宽松的思想交流、情感释放欲求。“谈话节目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公众生活、表达社会情绪的平等开放的思想空间和不拘一格的公众论坛。”④借助谈话节目所提拱的话语平台,大众可以实现信息分享、交流思想及获得情感代偿。同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生压力也越来越大的现代开放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安全、有效的渠道获取信息、同他人交流思想及分享情感体验。谈话节目的出现,无疑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谈话节目满足了大众窥探和知晓他人想法与看法以及分享交流的需要。以往的电视节目,常常倾向于向受众灌输一元化的结论。这种传播方式的专制性和排他性影响了观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谈话节目所提供的尊重个性的多元交流平台,隐含着民主、平等、包容的传播理念,能极大地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谈话节目这个平台,人们能够在有限的时空中领略到许多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社会内容,并分享讨论公共事务、行使人文关怀的精神满足。可以说,谈话节目既富有人际交流的意趣,又不失大众传媒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力。

三、以受众为本位的对象性传播

当前,大众早已不再满足媒体整日居高临下的姿态,开始有了参与节目,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企盼在节目中找到一个能参与其间并能表达自我的位置。敏感于时代变革的电视媒体,积极适应这一变动,自觉将镜头转向普通社会阶层,尝试让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通过节目平台让社会关注和知晓。这些无疑为电视谈话节目的成长提供了有利契机。“电视谈话节目是在电视‘平民化’的过程中诞生的。”⑤可以说,本质上立足于受众本位的谈话节目的发展,顺应了大众消费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谈话节目可以说是颇具有对象性传播特质的节目品种。对谈话节目而言,任何空泛的谈论及脱离了具体实际的形而上探讨,都只会让观众远离了电视节目。因此,谈话节目从现身之初,就体现出引领人们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可贵理念,针对分化为不同群体的节目受众的需求,确立自身的定位及节目选题。

纵观当下谈话节目,总体上讲,不外乎平民化谈话节目与精英型谈话节目两大类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选择平民化定位的谈话节目,在价值取向上则主要向平民百姓倾斜,以普通平民愿看和喜爱为出发点,努力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认同水平靠拢。如湖南卫视的《有话好说》,在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于百姓关心的情感纠纷、家长里短及平民视角中的国计民生;节目风格以平凡为美,注重原生态表现生活,从而赢得了普通百姓的青睐。而对于精英谈话节目而言,前沿性话题,高文化品位和高知识含量,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如中央二套《对话》栏目,其知识型、前沿性、高品位的特质,就赢得了投资者、企业精英和业界专家等一批社会精英人士的喜爱。此外,随着一批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出现,谈话节目在分众化传播的道路上也越显成熟。正是这种基于受众本位的对象性传播,使得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牢牢锁定了自己的目标受众。

四、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节目特质

相对于其它主持人型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而言,谈话节目充分体现了其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节目特质。

电视谈话节目的“看点”,除了通常大家都知晓的话题本身(热门事件、热门现象)有吸引力外,主持人的自身魅力及其对谈话进程的富有个性化风格的把握,常常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谈话节目的特殊形态和即兴交流的特殊要求,其主持人较之其它类型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对观众也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更深广的影响力。谈话节目很大程度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锋,要产生闪光的思想亮点,需要主持人用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积极引导,激发嘉宾对话题的热情和兴趣,并充分调动场内场外观众的情绪和思维。所以,主持人在节目现场所展现出的语言能力、个性魅力、学识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表现元素。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凭借自己个性化的、本色而真诚的主持艺术,构筑起与嘉宾和观众平等交流、沟通的桥梁的。因此,那些与栏目定位相契合的思维敏捷,善谈会谈,富于独特个性和成熟风格的主持人,始终是牢牢吸引观众目光的核心节目元素。:

其次,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个性化的看法、想法及临场表现也往往成为节目的重要“卖点”。谈话节目原本就是侧重表现人际交流的节目形态,对于收看节目的观众而言,人际交流场域中话题各方的即兴对白和不可预知的临场表现,显然是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当然,谈话节目,不仅仅是“谈话”这一样式。如今的不少谈话节目,还常常发挥电视能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综合运用外景采访、背景资料、音乐音响、图片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视听元素。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元素,在以主持人为中心的场态化结构中被适时呈现出来。这使得谈话节目节目的“可视性”得到了有力发掘,审美感和艺术性极大提升。另外,眼下的谈话类节目除了以演播室的谈话为主要内容外,还时常采用穿插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沟通方式,使整个节目互动性更强,内容也更丰富、充实,不仅仅“听”起来精彩,“看”起来也更富有意趣。

诚然,伴随着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各地的竞相涌现,当下的谈话节目也日益显露出诸多问题,给广大观众造成了多、滥、劣、俗等不良观感。特别是时下“跟风”办节目所造成的数量泡沫,在给谈话节目带来表面繁荣的同时,稀释了节目精品的存在,破坏了观众的收视印象和收视口味。因此,提升谈话节目的品位,创新谈话节目的亮点,打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品牌谈话节目,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注释

①②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7页,第214页。

③宋民:《谈话节目定位与错位》,

文化节论文第6篇

一般情况下化工生产均为流水线作业,并且整个生产流程无法可逆,在这种典型的机械化加工过程中显然会带来大量的能耗,同时这部分能耗也成为了化工生产成本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将化工生产能耗分为两大类,首先实际生产明显无法达到理论功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生产工艺本来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生产期限所致,可能存在赶工或加速完成订单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法对推动力进行有效控制,或者说这部分能耗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是化工生产时由于人为操作不够规范或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干扰使得工艺在原有基础上能耗更大,而对于这种能耗则可以通过改善工艺或改善管理进行调节,以此来降低损失。

2化工工艺当中节能设备分析

2.1热管换热器

热管换热器是化工工艺当中最为常见的节能设备,作为一种具备高导热性质的传热组件热管是基于在全封闭真空管壳内工质的蒸发与凝结来进行热量传递。由于上述特点使得热管具备了良好的等温性,并且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均可根据要求进行调节并能够实现远端传热,另外可对其进行温度控制。由于受到材质所限使得热管的耐高温性以及抗氧化能力均不够理想,为了弥补上述缺点可加入陶瓷换热器来进行完善。从经济角度来看热管的性价比较好,经济效益较高,安全性及稳定性都较为理想。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热管换热器可能会出现堵灰问题,可预先对受热面积进行调节来预防此类情况出现。若生产过程中出现腐蚀性气体时,一般可对管壁温度进行调整,同时调节蒸发段与冷凝段接触面积来尽可能控制腐蚀情况。

2.2蓄热器

蓄热器多见于工业锅炉当中,它在供气系统当中可将多余热量储存起来即收集了一部分能量,当工业生产有所需求时则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达到能源循环的效果。在锅炉实际工作时会存在气量产生大幅波动的情况,这就会使得锅炉内部的气压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带来水位浮动,在这种情况下会给锅炉操作带来较大的阻碍,同时会使得燃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针对于以上情况采取蓄热器便能够让锅炉获得稳定,对其负荷进行改善从而给予锅炉更好的运行条件,让锅炉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使用效率。从类型上来看蓄热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定压式蓄热器,另外一种是变压式蓄热器,其中定压式蓄热器在应用过程中能够保持恒压状态,给水蓄热器即为最常见的代表之一。当用汽量低比锅炉蒸发量还要低时,那么多余的蒸汽将被用于加热给水,然后将给水转变为饱和水在蓄热器当中储存。然而在汽量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蓄热器可将饱和水送入锅炉,以此来加大锅炉的蒸发量。相对而言给水蓄热器更加实用与小型锅炉,大型锅炉温度较高,会使得蓄热器的蓄热能力有所下降。蒸汽蓄热器的压力则会受到热量影响,热量增减时它也会随之出现变化。在锅炉蒸发量较汽量更大时,多余的蒸汽将进入至蓄热器当中并对饱和水进行加热,而蒸汽本身也凝结与其中,此时蓄热器压力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提升。而汽量高于锅炉蒸发量时,也就是说蓄热器会产生加压,饱和水沸点下降,从而出现沸腾态,同时蓄热器将向锅炉提供蒸汽让锅炉负荷可维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组自动阀门可对气压进行控制,从而让蓄热器以及锅炉的压力维持在正常态,在大型工业系统当中蒸汽蓄热器较为常见。

2.3热泵

热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低位热源导向于高位热源。它主要是从自然界当中取得热能,然后以电力进行做功从而将其转变为高品位热能供用户使用。通常采取COP性能指数对热泵性能进行评价。大多数热泵制冷系数处于3至4范围内,换句话说热泵可将自身能量需求的3至4倍热能从低温物体导向于高温。事实上热泵是一种能量提升装置,工作时自身需消耗一部分电能,但经过转变提取的能量是消耗电能的数倍,因此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最新的报道中称最新的热泵制冷系数可达到6至8,若该技术可得到普及将能够大大地促进能源使用。

3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应用建议

3.1加强催化技术使用

在大多数化学反应当中都需要利用催化剂来提升反应活性,特别是在规模化生产中催化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催化剂不仅仅可以提升化学反应效率,同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条件,使得反应在低温低压条件下也可正常进行,这就大大地降低了能耗。在部分高效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降低反应当中的副产物含量也就让原材料的使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3.2加强工艺自动化控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投入自动化设备来对工艺进行控制,来提升工艺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例如将PLC应用在实际化工工艺控制当中便可实现化工生产自动化。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即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实质上是储存器但具有可编程功能,同时可实现逻辑计算、顺序控制并且可借助输出、输入手段对各类型生产过程进行调节。PLC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对相关工艺进行控制,数据采集即按照自动化控制系统模数对精度进行转换,同时可对数据周期进行自动化扫描从而得到模块采样速度,然后利用各种方式如图表、文字等对数据进行表达从而将实时信息展示在相关工作者面前。工艺顺序控制则是对可选功能组级进行独立性的开启或停止工作,同时可满足单项控制需求。一旦出现特殊情况产生程序故障时,PLC将会直接对信号进行中断并关闭或停止相关程序,让自动化控制可保持安全态工作。自动化生产无疑较人为操作精确性更高,并且避免了人为操作错误,由此来达到能耗控制的目的。

3.3控制生产动力损耗

在生产线上投入变频调速器并构建出有效的变速调节方案,以此对电机能源消耗进行控制。方案设定中要保证电机拖动系统可在输入过程中与输出过程中维持平衡态。相对而言化工生产装置的负荷率较低,因此采取节能变频技术可避免机器长时间处于工频运作状态,让电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于供热系统进行改良,在这个过程中可采取组合装置来实现系统优化,来提升冷热能源转化的效率,从而产生低热高勇的效果。对余热回收进行完善。在使用传统工艺生产的过程中大量余热会直接被浪费,事实上这部分余热涵盖了很大的能量,完全可以被再次回收、利用来进行生产。在部分高温反应当中便可采取特殊装置如蓄热器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以此来提升热效率同时控制生产成本。

3.4合理利用阻垢剂

在部分设备如锅炉等使用一段时间后,设备内部必然会出现结垢或锈蚀,这显然会对设备的传热带来影响,降低设备的换热效果,采取阻垢剂能够将这些结垢或锈蚀出去从而保证设备的换热系数处于正常状态当中,这不仅仅可以控制能耗同时也提升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3.5加入新工艺促进生产效率提升

化工生产效率的提升必然与新工艺的加入有着明显关系,化工企业在资金、条件、规模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以及节能型设备,以此来将降低能耗,控制成本。对一些基础技术如结晶技术、蒸馏技术等进行优化,从而让整个生产流程整体上更加合理化,进一步控制消耗。

4对化工工艺生产管理进行完善

节能降耗技术的有效实施不仅仅需要设备支持,同时还需要管理工作相互配合。由于化工生产涉及面及规模较大,因此整个流程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能源损耗也取决于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节能损耗给予充分重视,加强生产监督,并落实执行生产制度的执行力,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惩。对于生产操作进行规范,同时对生产设备使用投入进行合理化组织,预防出现过负荷生产。在上述基础上加强设备维护工作,让设备维持正常状态投入到实际生产当中。

5结语

文化节论文第7篇

关键词:盘王节;传统文化;文化功能;蓝靛瑶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25-02

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提出了新的民族志撰写方法,被世人称为“民族志之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中指出:“需要”和“功能”构成了其文化功能论的精髓,“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体系;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有促使新的文化手段的出现,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1]。马林洛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表明,在蓝靛瑶盘王节中,盘王节作为蓝靛瑶缅怀始祖功德、祈求王庇佑而产生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它将人们信奉的王、对祖先、神灵虔诚信仰的态度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它是蓝靛瑶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王节既是一种手段――是为满足人们祭祀祖先、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亦是一个过程――是缅怀祖先和祈福、祝祷的过程,还是一种结果――人们正是在追求祖先崇拜带给自己心灵上的慰藉和希望的过程中产生了“盘王节”。盘王节作为蓝靛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展示,彰显传统道德风范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论中,将文化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就包括了人们在道德、精神等层面上的价值取向,这就促使了行为准则的出现。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习俗、习惯,逐渐成为该民族本土的“法律法规”,维系着整个族群的生产生活,对增强族群中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自觉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将各族人民具有的共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审美情趣和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到世人面前。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风范,为规范该民族人民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具有很强的心理震慑力,具有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功能。在蓝靛瑶的传统节日庆典“盘王节”中,它展示了蓝靛瑶风格独特的传统文化,呈现出蓝靛瑶人民良好的思想道德观。

例如,蓝靛瑶同胞以他们热情的歌声和醇香的美酒迎接邻近村寨前来参加盘王节的客人,每当有外村的客人到来时,当地的人们就奏起迎宾乐,将客人们一路迎接到盘王节活动会场的门口。此时吹奏唢呐的两名乐师手持唢呐走到客人们面前,向他们拜三拜。笔者从中了解到,拜三拜是蓝靛瑶的习俗,一方面是因为前来参加盘王节的客人们都是盘王请来的神灵,吹奏迎宾乐和向客人作揖,表示蓝靛瑶人民对这些神灵的敬重,希望神灵能感受的自己的热情,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另一方面,这也是蓝靛瑶人民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节。紧接着是一群蓝靛瑶姑娘端着她们自家酿的美酒,围住客人唱起了祝酒歌,客人们只有与姑娘们对过歌、饮过酒之后才能进入盘王节的会场。此外,在盘王节祭祀仪式结束以后,当地的瑶族同胞还为前来参加节日的客人们摆设筵席,热情款待各路神灵和客人。这既是蓝靛瑶人民庆祝盘王节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体现出了他们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蓝靛瑶盘王节中,通过迎宾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整个族群所共有的行为道德准则,从而增强人们的团结意识,共同促进蓝靛瑶的精神文明发展。

二、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节日作为该民族的特色文化,它犹如维系社会系统的黏合剂,具有团结社会成员的功能。它将有着共同心理、共同信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使人们在共同欢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本民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

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论中论证巫术是如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指出:“在个人方面,巫术可以增加自信,发展道德习惯,并且使人对于难题抱着积极应付的乐观信心与态度,于是即处危难关头,亦能保持或重作个性及人格的调整。在社会方面,它是一种组织的力量,供给着自然的领袖,把社会生活引入规律与秩序,它可以发展先知先觉的能力。”[2]人们在参加宗教活动时,透过共同信奉的神灵加强族群的共同宗教情感体验,使族群中的个体彼此认同,适应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在蓝靛瑶盘王节中,即使大家互不相识,但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对王有着共同的情感,将他们的心拉到一起,相互之间倍感亲切,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子孙。在盘王节祭祀活动中,人们还认为虔诚的祈祷不仅能带给自己好运,同时也能带给族群中其他人好运,从而使得整个村寨、整个族群富足安康。正因如此,虔诚的祈祷以获得精神世界满足,相互之间获得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了蓝靛瑶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此外,在盘王节“祭盘王”仪式中所供奉的神像和代表瑶人子孙十二姓(盘、赵、李、邓、黄、周、胡、沈、包、冯、雷、唐)的旗帜,都足以显示出蓝靛瑶人民对祖先“王”虔诚的信仰和诚挚的感激,同时也显示了蓝靛瑶人民世世代代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也正是这种对祖先、对血缘的认同感共同交织在一起,强化了蓝靛瑶人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民族文化传承,探寻民族文化发展道路

民族盛典、传统节日作为各族人民发扬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它是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对研究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盘王节作为蓝靛瑶的传统节日,它是蓝靛瑶历史发展的产物,为全体蓝靛瑶人民所创造、所共有,它展现蓝靛瑶丰富的民间技艺,它积淀了蓝靛瑶古老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在其活动过程中无不呈现出蓝靛瑶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意识。蓝靛瑶盘王节以其文化传承功能将其具有实用价值的展现功能,与其具有适应性的认同功能整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蓝靛瑶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大作用。

蓝靛瑶盘王节作为传统的祭祀节日,它综合展现了蓝靛瑶传统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化、音乐和舞蹈文化、服饰文化等,这些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蓝靛瑶人民共同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发展、传承的,不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有关,也同人们的生理、心理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环境下,人们通过传统文化的展示,使其获得传衍。例如,在“祭盘王”仪式中,师公作为祭祀活动的主体,他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他在整个祭祀过程中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整个仪式的程序并不是师公们随性地进行,而是具有其顺序性。师公们在进行祭祀时不容出现任何差错,这就要求师公们对祭祀仪式的整个程序相当地熟悉。师公们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衍“祭盘王”仪式中的套路,使人们在欢度节庆的过程中,对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可以不断补充对蓝靛瑶盘王节的记载,为后世留下更多有关盘王节的资料,使蓝靛瑶的传统宗教文化获得更持久的发展。又如,在祭祀活动中出现的“长鼓舞”,它既是祭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是人们“游乐”的内容之一,往往是人们在节庆活动中一些随性的自娱舞蹈,逐渐形成了他们传统舞蹈“重拍在下,以膝部的微颤和屈伸带动身体的顺拐动作”的基本动律和瑶族“长鼓舞”丰富多变的技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变化,在这些节日盛典中,人们在继续传衍传统的舞蹈文化的同时,又会发展创新出更丰富、更新颖的舞蹈元素,为蓝靛瑶表演性舞蹈的创造提供新的素材。此外,体现了蓝靛瑶传统服饰裁制技法的服饰文化,体现了蓝靛瑶传统民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的音乐文化,以及具有浓郁风格的蓝靛瑶语言文化,同样是在蓝靛瑶盘王节这一特定环境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这些都充分说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天然课堂,正是蓝靛瑶盘王节为这些象征民族符号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保护与传承的特定环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正是在这个天然的课堂上发现了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艺术家们以蓝靛瑶传统文化、传统风格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蓝靛瑶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这同样也是对蓝靛瑶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与传承。

综上所述,蓝靛瑶盘王节作为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所包含的诸多文化元素是蓝靛瑶的民族之魂、文化瑰宝。盘王节如同一本蓝靛瑶民族文化的教科书,充分展现了蓝靛瑶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传统文化。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它以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实用,促进社会成员充分适应社会环境,增强民族认同感;它将蓝靛瑶传统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共同担任蓝靛瑶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随着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蓝靛瑶在与其他民族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且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需求,逐渐由追求其文化功能价值转变为追求其艺术审美价值,使得现实中的蓝靛瑶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不够突出,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难度增大。故此,如何运用蓝靛瑶盘王节这一特殊课堂来促进蓝靛瑶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就成为蓝靛瑶人民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故此,笔者认为,“祭盘王”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敬奉“王”和祈福祝祷,还应该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目的,以增强人们保护、传承、发展蓝靛瑶传统文化的意识为目的。只有这样,蓝靛瑶盘王节才能在“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趋势下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节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众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对西洋节日的追捧,导致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逐渐式微之势。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要改变这一局面,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时代,它在流行和演变过程中,吸取了儒、道、释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今,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个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在我国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尴尬境地。清明节一度成了“烧纸节”,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这两者的此消彼长加剧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断层现象,致使传统节日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正在走向虚空。而电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电视媒体节目形态单一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形式,而当今,传统节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艺晚会类节目为主,访谈对话类节目、杂志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益智游戏节目、情景剧等节目形态甚少,节目形态过于单一。

2、电视媒体没有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常态化

众所周知,每年有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期间,电视媒体才会制作相关电视节目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而节日一过则销声匿迹,这不利于电视发挥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3、节目资源整合力度低,造成节目资源浪费严重,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

1、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普及率高

我们所讲的“普及性”是说它是“雅俗共赏”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几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赏其节目,就是最好的印证。

2、电视传媒所特有的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报纸和广播都是单通道传播媒介。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具有声画并茂的优势以及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电视传播的综合性

电视因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给受众一种直观形象,极具诱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围,因而更容易对受众产生移情作用,获得一种想象的、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悦,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式多样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一个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去弘扬和利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会概念——将晚会类、综艺娱乐类、益智类节目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使节目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缺乏差异化使节目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从而使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近几年,虽然专家倡导“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节,安徽卫视制作了一期与众不同的电视节目——《7月7爱传万家情歌会》,这场晚会将七夕的传统浪漫情怀和晚会类节目的现代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对节目主题、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场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与节目内容相融合。据百度数据报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数在1个月内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万次,网络视频点击量过百万,安徽卫视贴吧点击量,在播出当天成为上升量最快的贴吧之一。该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为它摆脱了常态的晚会类节目,将晚会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元素融合在一起。节目有《爱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战》、《恋爱足球》等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群推出的《鹊桥会》和魔术等娱乐节目;还有众多的晚会类节目,节目形态多样,并且将各个节目都融合在了一台晚会中,紧紧锁定了上亿观众的眼球。

2、实行“编播季”节目编排策略

多年来,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打造传统节日时,重节目内容和质量,而轻节目整体编排和节目资源的重新整合,这一做法无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一现状,央视、重庆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从自己的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发,实行了“编播季”的节目编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编播季”节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节、分时段的编排策略,这种季节性的编排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电视的市场竞争力,重庆电视台是“编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庆台将旗下的都市频道临时改为“暑期频道”率先试水,结果市场反映十分理想。对频道架构做出“改版性”的调整,此举让重庆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的收视排名冲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庆卫视利用元旦、春节两节紧密相连的机会,从元旦开始,跨越春节,直至元宵节,推出了“黄金月、中国结”的编排项目,同时在这时提出了“编播季”的概念。这个“编播季”以元旦晚会拉开序幕,以春晚为高潮。2007年,又以“合家欢·中国结”作为节目编播主题,“黄金月”编播紧扣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期待,突出欢乐、团圆、回家、感动等关键词,同时为黄金月量身定做节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节目。

“编播季”对节目资源和频道资源进行变革,把过去那种单纯的、静态的、封闭的节目播出方式转化为整体的、组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播出方式,“编播季”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电视资源的优势集合和联动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节,同时赋予了电视传媒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也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互动,实现了“互赢”局面。

3、通过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电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局限在节日的特定日子里,要形成连续的、持久的“攻势”。因此,即使不在节日期间,电视完全可以利用专题片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片要力求精美的制作。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力求精美的意识,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细致精美的解说词来赢得观众。

2009年,宁夏卫视频道《印象宁夏》拍摄制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并解说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十集系列专题节目春节期间在宁夏卫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郭文斌以独特的、精美的诗化语言风格,从喜庆、团圆、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点灯时分(上下集)、传承、兴旺发达八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春节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蕴。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出发,通过对春节的阐述和发挥,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听来回肠荡气,引人入胜。不少观众认为,这个节目是对中国古老的春节文化的一次升华和推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激发和再认识,这期节目非常成功。

结语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既能巩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在国际传播中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认同,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傅德岷、 韦济木、 马培文:《中国传统节日》[m].重庆出版社,2005:8

②高晓红、刘羽、张绍刚,《电视节目形态分析》/rdr

/bbs/dispbbs.asp?boardid=9&id=2722

③韩永青、李芹燕,《传播媒介对“象征性现实”的策略性重构》[j].《新闻界》,2009(2)

文化节论文第9篇

关键词:中国;节日;风俗;传统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50-01

一、中国法定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时序构成规律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较清晰地记录了历史轨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尊重人,但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本思想的表现。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按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熬腊八粥;送灶神;打扫扬尘;守岁;拜年;贴春联、贴福;吃饺子、汤圆;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祭祖,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庆祝春节的意义在于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表达来年生活安定红火的美好愿望。

2.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然而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习俗,扫墓时,后人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到先人墓地,将酒食供奉在亲人墓前,把纸钱焚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或青挂在坟上,磕头祭拜,最后将酒食吃掉回家。

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一项传统习俗酒食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新绿,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因此清明节又名“踏青节”。

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也成“端阳”。端午来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政治原因投江汨罗河自尽,楚国百姓往江里投下饭团、鸡蛋、倒入雄黄酒喂食鱼龙虾蟹,以免它们啃食屈原的身体。渔夫们则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真身。 由此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纪念屈原。

4.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佳节。此夜,家人团聚,摆家宴、设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糕点,仰望天空朗朗明月。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二、变味的传统节日文化

今年来,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渐渐偏离了原始的庆祝初衷,偷偷地变了味。春节走亲访友时,各家攀比小孩成绩的高低、送给后辈压岁钱的多少、送给亲友礼物的档次,大人麻将桌上论身手,小孩网上比游戏输赢。

中秋节成了商家进行月饼贩卖的战场。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价格高得离奇的月饼礼盒只为了以节日名义,满足公司拉拢客户、下级讨好上级、朋友维持变异友谊而存在。这点从商家在中秋节当日傍晚就开始大力打折促销几小时前还昂贵的月饼礼盒中不难看出。

三、造成传统节日文化没落的原因

1.媒体商家因利益原因,对于传统节日购备礼品、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宣传报道过于热情,使民众对于购物或赠送礼品的注意力多于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

2.现代国人赶时髦、追求时尚心理作祟,使得西方节日比传统节日日益在国内盛行;

3.当下独生子女大军来势汹汹,家庭观念淡薄,使得以人为本、以倡导家庭为本的传统节日日渐失去了人心;

4.现代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都以公历时间为准。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以中国农历或节气时间为准,使得绝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传统节日的在公历中的日期。

四、日益盛行的西方节日对于回归中国传统的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程度大大提升,节日文化是其中引人注意的典型。近年,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日益盛行,庆祝程度已经超越了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端午节和重阳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威胁。热爱祖国就应该传承祖国的文化、保护文化的精髓,不要让传统的东西丢失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不要等到像“端午节”变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再来唏嘘感叹我国传统的流逝。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