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鸟的天堂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2 22:35:19

鸟的天堂教案

鸟的天堂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鸟的天堂教案第2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去年的树》是篇充满真挚情感的童话故事,通过乌儿与树之间的约定,揭示出友情以及信守诺言的可贵。女作家新美南吉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歌唱的快乐、寻找的无助、告别的哀婉,带给人淡淡的伤感和弥漫心田的回味。教学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诗意的营造,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共生。但是笔者认为,课堂诗意需扎根于语言运用的土壤,这样才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妨来看这一课中对话部分两位教师的教学,据此来与大家探讨课堂诗意的构建。

【教例一】

师:来,我们找找课文共有几组对话。

生:共四组..乌儿与树的对话,鸟儿与树根的对话,鸟儿与大门的对话,乌儿与女孩的对话。

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同学们,冬天快到了,大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大树对小鸟说——(生齐读:再见了,小乌!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乌儿说——(生齐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就飞走了。依依惜别,这句话应该怎么说?大家自个儿练练,(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要走了,心情怎样?

生:难过,

师:为什么?

生:要离开朋友了。

生:舍不得。(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像小鸟唱歌一样.但这个保证要再坚定些。

(生再读,齐读,分组对读)

师:乌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第二年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去找大树,可是大树却不见了,小鸟问了又问,找了又找小鸟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读体会出来?

(学生小组练读后,教师请四组同学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分别评价读的情况。然后,教师又引出——星星剧场课件出示:星星剧场的美丽画面)

师:老师要挑一名同学来演主角小鸟,小鸟演好了,电视就成功了当然前提是必须把台词背熟、等会儿小鸟在教室里飞来飞去,飞到谁的面前,谁就跟她对话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当演员的准备.(指名学生扮演小乌,学生合作表演课文这一部分内容)

【教例二】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在课文旁白上)

师: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孩子们,你们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师: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怎么加提示语的形容词?大家看,前面我们学过的那个童话,叫作什么来着?

生(齐答):《巨人的花园》.

(屏幕出示《巨人的花园》对话片段,师生共同体味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提示语的,在讨论“需写表情”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作业纸,为本课对话写提示语。学生接着交流并朗读)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师板书:恋恋不舍)

师: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是含泪说。(师板书:含泪)

师:真好!孩子们,树和鸟儿要分别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一个难过;一个恋恋不舍,一个含泪。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再来读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师生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第一次对话,声情并茂。用这样的方法,自然过渡,依次加上不同提示语,师生合作朗读接下来的三次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急如焚,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

【反思】

以上两则教学片段,应该说都紧密结合文本的语文特点,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体现了教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教例一中,读语言一悟心情一促个性一显自我,课堂无疑与诗意相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轻松的,也是舒适快乐的。在教例二中,教者始终以“读”这一主线贯穿教学,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学生的情感渐入佳境,课堂同样诗意绵绵。诗意相随,这是两节课共同的特点,但如果细细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则案例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语文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当然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堂只有将语言文字运用与教学紧密融合,学生才能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以上两则案例中,很显然,案例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却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只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表达,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案例二紧扣提示语添加这一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人物的心情,并用朗读来加以表现,这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了很扎实的语用训练,所以,案例二是贴着语文的核心目标行进,学生得到的提高也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怎样更好地进行表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这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任务。拥有方法,会让学生学得更好。特别是对这样充满温情的文本,怎样把学会表达融入其中?案例一在这方面没有涉足,而案例二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者教学的路径指向。无论是故意提出旁白读不好的问题,还是回顾《巨人的花园》片段,再到讨论借鉴如何“写表情”,都是为内化提示语写法做准备,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学生的“写”与对文本内容情感的~悟”紧紧融合在了一起,“写”不着痕迹是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味服务,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表达能力的提高服务,可谓一举数得。

鸟的天堂教案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目前多媒体教育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然而有相当多的教师是由于学校的要求才去用的,西部农村学校尤其突出。教师在对自己所上的课进行说课时,一旦提到多媒体资源的分析,总是没有足够的理由给以理论支撑,更谈不上去探索其教学策略。然而,要把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怎么能谈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那么怎样用好现代教育媒体呢?笔者以多媒体课件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第一课时的教学应用为例,来说明多媒体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个人体会。这一课的教材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共三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感知“鸟的天堂”的成因以及榕树的茂盛。其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1 导入

导入部分的处理。首先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熟知的鸟入手,请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鸟,学一学它飞翔的样子。然后再请同学说出自己知道的鸟的生活习性,引出鸟一般是白天活动,夜晚休息。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一节成功课的保证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怎样在整节课中如何保持好学生兴趣。最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知道的鸟与其它地方的鸟作比较,因为学生不知道其它地方的鸟,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鸟的天堂,并板书。

2 揭示课题

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教师出示课件《鸟的天堂》,让学生看着课件,引发联想,产生疑问,如这一课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鸟的天堂?天堂又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发问。然后让学生解答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在讲解。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交代作者以及这篇文章的简要背景。

3 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在出示大榕树的静态视屏时,学生观察得非常认真,看完后教师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把各小组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归类。学生共提出三个问题:(1)有这样大的榕树吗,是一株还是一林?(2)课题说鸟的天堂,为什么不见一只鸟?(3)为什么这里的榕树会长得这样茂盛?教师再让学生看大榕树的动态视屏,看完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该组发现了什么问题,然后学生再一一把各组的问题提交教师,一共有:(1)鸟的天堂为什么有这么多鸟?(2)为什么在这段视屏中会看到那么多的鸟?(3)鸟的天堂有什么样的鸟?(4)为什么第一段视屏没有见一只鸟,而第二段视屏会有这么多鸟?

4 解答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并没有回答,而是叫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齐读课文。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首先解答的是从静态视屏中所发现的问题:(1)是一株榕树;(2)因为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时,已经是傍晚了,鸟儿们都休息了(教师板书:傍晚,不见一只鸟);(3)因为榕树的枝干不可计数(shǔ)枝上又生根(教师出示树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图片并板书――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好想把他的全部生命里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其次解答动态视屏发现的问题:(1)因为当地的农民不许人去捉小鸟,教师进一步补充,他们爱惜环境,保护环境,小鸟就喜欢到这里生活;(2)因为是早晨(教师板书时间――早晨),鸟儿都出来活动了;(3)有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形容作者叫――应接不暇(教师板书――鸟多、欢乐、愉快、和谐);(4)因为第一次是傍晚,鸟休息了,而第二次是早晨,鸟出来活动了。

5 再次提出问题

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又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后,各个小组在交流一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各个小组经过交流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1)课文中有的生字的写法与平时我们所写的字有区别;(2)课文中所写到的近看大榕树和远看大榕树不一样?(3)大榕树给我们的整体感觉,课文中也提到了;(4)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见到的情景有区别?(5)“鸟的天堂”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有的有引号,有的没有引号?

6 再次解答问题

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后,并进行一一回答:(1)课文中有哪些生字与平时的写法有区别,学生说,教师板书。火――灿、烂,火字在灿、烂中的最后一笔从捺变了点;夫――规,夫字在规字中的最后一笔也从捺变成了点;木――株、梢,木字的最后一笔也从捺变成了点;小――隙,小字在隙字中的第一笔写法从竖提变成了竖;光――耀,光字在耀字中的最后一笔从竖弯钩变成了竖提;找完后,学生齐读认识生字;(2)近看大榕树“真是一棵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远看大榕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回答后学生进行朗读,教师板书近看和远看的情景;(3)大榕树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大、茂盛,教师进行板书,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分角色朗读;(4)第一次不见一只鸟,第二次是随着作者的掌声响起,鸟从一只、两只……。同学们找出第二次作者见到情景的句子,全班分为两组,一组读,另一组根据前一组所读句子的意思,做出对应的动作,然后再交换;(5)“鸟的天堂”在课文中出现了五次,其中一、二、三、四次加了引号,而最后一次没有加引号,原因是前面的四次是听别人说的或引用别人说的,而最后一次是作者的感受。学生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

7 练习巩固

教师用图片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并齐读:当我说( )株榕树的时候,朋友马上纠正我的( )。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 )榕树;我有机会( )它的真面目,真是( )大树,枝干的数目( )。枝上( )生根,有许多株( )到地上,( )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 )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 )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 ),一簇( )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 )。那( )的颜色,明亮地(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学生齐读并进行填空。

鸟的天堂教案第4篇

一、在师一生、生一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

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师一生、生一生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促使对话生成。例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校的张老师没有搬出教材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活力和魅力。

二、把握差异资源,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生成

课堂教学中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尝试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如果能预设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那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考虑到最后一节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老师范读后鼓励学生质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生1: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和鸟儿写得那么好,如同天堂一般,可文中怎么写“我有一点儿留恋”呢?如果是我的话,会恋恋不舍的。教师的高明之处还不在这里,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自主地来解疑。师:和他一样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举手。)师:看来,巴金爷爷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心中的答案呢?生1:巴金爷爷觉得他留恋这里的风景对鸟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人们留在这树林里鸟儿会被打扰的。师:你认为他想为鸟儿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生2:我认为巴金爷爷是想保护环境。师:和前面同学想法一样。其他同学怎么想?生3: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一般小鸟都留在树林里,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为成熟鸟儿的时候,就要飞出森林去找更广阔的天空,巴金爷爷就像一只成熟的鸟儿要飞出去做更多的事。

三、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在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文本:“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结合观察雪人的图片,然后思考:冬天里雪人会怎么想呢?有的说:“雪人很高兴,因为在冬天里它能和小朋友玩。”有的说:“雪人很自豪,因为它觉得自己很漂亮。”有的说:“雪人拿着扫帚很神气。”你看,学生在多元解读中显示出童真童趣,我们又何必去追求那唯一的答案呢?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鸟的天堂教案第5篇

课堂教学案例探索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张小春  王万辉 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乌申斯基语)。当代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再是一个封闭式的空间,而是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开放式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地恰当地处理一些意外之事。那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案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灵活应变的案例 鸟妈妈的家在哪里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有《家》一课:“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教师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欢叫,鱼儿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嬉戏等。小朋友看了这美如仙境的课件连连赞叹:啊,真美!真好玩!教师也顺势借助这情景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分学习小组议一议: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已见,叙述自己的理由。这时洪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课文写得不对。树林就是小鸟的家,那鸟妈妈的家在哪里?小河是鱼儿的家,那池塘里、大河里、大海里的鱼就回不了家了。” 师:(老师先是一愣,随机就作了临场应变)是啊,洪枫同学提的意见很对。课文中只说树林是小鸟的家,那鸟妈妈、鸟爸爸的家呢?小朋友,你们说,该怎样说才对呢?大家一起来改一改。 生:改成“小鸟、大鸟的家”。 生:改成“鸟儿”就行了。 师:对,改成“鸟儿”就包括了所有的鸟。树林是鸟儿的家。 师:“小河是鱼儿的家”又该怎样改呢? 生:改成“水里”就可以。 师:呀,我们的小朋友真会读书,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跟课本较真。你们真是认真好学的孩子。让老师代小朋友们写封信,告诉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们,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们修改了文章,使这首儿歌更美了,好不好? 生:好!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对书本上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书本已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之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习的本来面目。 盲婆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当教师讲到“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时,一些小朋友提出了对课文的不同看法,认为课文没有写清楚“盲婆婆是先天的瞎子,还是后来瞎的?”教师事先没有想到学生会关注这个问题:盲婆婆是天生的瞎子,还是后天造成的? 师:(顺水推舟)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盲婆婆是因为意外事故造成眼睛瞎了,那课本上这样说就无可厚非,就对了。如果盲婆婆一生下来眼睛就看见,那课文上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的清波”就不行。大家来动动手、动动口把它改一改,不要模糊不清,要给人一个明确的答案。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师生达成一致:歌声会领您走进梦里,想起过去美好的往事。] 师:我们现在来读一读这一小节,享受一下我们的劳动成果。 生:(大声地读起来)歌声会领您走进梦里,想起过去美好的往事;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往后我们就可以这样读这一小节了,现在我们把它写到书上去。 学生动手写上这一句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诗句。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并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而且力求达到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更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没有权威,没有了圣人,有的是师生相悦诙谐的情景。教师处理恰当,既尊重学生又尊重事实,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不断探究、合作学习。 一、应对干扰的案例 世界有啥美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但同文字打交道,还必须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消极、对抗的情绪。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多美呀》的课堂上有这们一段精彩场面。 师: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鸡,看到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情不自禁地说:世界多美呀!小朋友,你能说说周围的世界有多美吗? 生:大街上有一幢幢漂亮的房子。 生:我们学校门前有一个新建的街心花园,一到夜晚,五颜六色的彩灯全亮了,很漂亮。 生: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生:我们学校有绿茵茵的草地、假山、喷水池。我们的学校像花园一样美丽。 生:(刘柳自言自语,轻声地说)有什么美?我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没有很美。 师:(初听一愣,随后亲切地问道)刘柳同学,你能把你的想法大声地告诉大家吗? 生:(刘柳站起来说)我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没有很美。你们看大街上房子多,树木少,树木也不是绿茵茵的。街道上到处是一层灰,黄乎乎的。再看我们的章江河,由于大家不注意卫生,已经变成了一条黄而浑浊的小河了。我爸爸说这都是没有统一规划好、乱开发、乱搞建筑惹的祸。 师:噢,你能告诉老师,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在哪儿上班呢? 生:(刘柳说)我爸爸在环保局上班。我爸爸常常对我说要保护大自然,开发好大自然。 师:(老师微微点头笑)我们班又多了一个环保小卫士。现在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造成了天空不够蓝,树木不够绿,河水不够清,破坏了大自然,破坏了我们周围世界的美丽。要使大自然恢复她原本的生态平衡,要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比小鸡所看到的世界还更美丽,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先分学习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再选出发言人来谈一谈。 生:要保护花草树木。 生:要禁止乱砍乱伐。 生:要人人动手多种树。 生:要多造花园和植物园。 生:要保护好动物,不要乱捕杀动物。 生:(刘柳)我爸爸说,要统一规划,不要盲目开发,乱建房屋。要人人动手清除章江河的脏物。 师:大家都说得不错。只要我们人人动手,多种花草树木,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统一规划把房屋建设好,我相信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定能比小鸡所见到的世界还要美。你们愿意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吗? 生:愿意。 师:让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丽。 “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什么美?”一句出乎意料之外的话,但上课教师没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是马上调整教学,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把学生从世界并不美的原因着手引到怎样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孩子们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讲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自主探究的天地。教师在学生提出意见时,改变原来精心设计的教案,顺着学生学习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索。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学生敢想、敢说、敢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大大显现出教学的民主性和探究性。这节课,干扰不仅是意外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上课教师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自如地把消极因素变积极因素,从容应对。

鸟的天堂教案第6篇

我浅议的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过程。下面,我从“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这两方面谈谈。

一、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它的性质与策略: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不是随意的聊天,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以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教学对话的过分干预与控制,否则会干扰自由思考与表达。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骆驼和羊》一课,进行如下对话(分析骆驼和羊比高矮后):

师:什么叫长处?什么叫短处?

生1:我学会了炒鸡蛋,这是我的长处;老师叫我画鸟,我画不像,这是我的短处。

师:(露出失望的神情)坐下!

(学生不好意思地坐下,再也没吭声。)

生2:事情做得好的叫长处,做不好的叫短处。

师(表情严肃)地说:“优点叫长处,缺点叫短处。”

课后教师说:“我班学生就是不会说,说不到点子上,我只能把答案告诉他们。”

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维护自己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时,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让学生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这种“教学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体验。那么,怎样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教学对话呢?

(一)恰当的提问

这是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重要手段。如《麻雀》一文教学,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这样设计教学对话。

师:当凶猛的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扑下来,想救它的幼儿。假如你是老麻雀,你想怎么做?为什么?

生1:我大声吼叫,让其他动物一起救小麻雀。因为人多力量大。

师:这是一种办法,其他同学呢?

生2:我把小麻雀抱起来飞到树上去,这下猎狗吃不到小麻雀,因为狗不会爬树。

师:你真了不起,懂得狗的特征。

生3:我要像老麻雀那样,不顾自己的生命与猎狗拼搏,为了救幼儿的生命,死有什么可怕!

师:这种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

通过恰当的提问,问题的答案多元开放,一些想不到的答案如泉水般的涌出,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元的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一个理想的对话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创设“春游去”活动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春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带你们春游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活动后师生对话:

生1:花开了很多,有桃花、李花、不知名的野花。

生2:草绿了,好像给大地铺了一层绿毯。

师:你真会观察。

生3:我看到了一位阿姨把一群小鸭赶到河里,那些“调皮的孩子”在河里扑通扑通地玩耍。

师:你观察得多仔细呀!

生4:老师,我会把这美丽的春景画出来。

师:你真棒!那就画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

师:同学们已找到了春天的足迹。春天明媚秀丽,花红柳绿;春天以她那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诗人,他们写下了一首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通过对话情境,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了,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探究、解决新的问题联系起来了,学习这首诗就不难了。因此,要展开理想的教学对话,应善于创设对话情境。

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方法。这是一种充满着“集体思维过程”的教学,是一种真正有助于学生思维进步,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理解、信念、感情的教学。那么,怎样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呢?

(一)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同学们,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成这样,你们说要不要把她重修起来?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我以辩论的形式,让他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正方:我认为圆明园应该重修,中国人是有勇气的,在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让外人再来欺辱我们。

反方:我认为圆明园不要重修,一是要花许多资金;二是后代人不懂得圆明园怎样被外国人毁灭的。

中立方:如果圆明园重修,可以让我们学生观光,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作为旅游业,增加国家经济收入,可以再现从前的辉煌。不修,可以节省资金,作为屈辱的见证,让后代人记住这个教训。

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能够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三方说得都有道理。教师要尊重学生多元、独特的认识和判断。

(二)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我是这样与学生展开讨论的:

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只见到榕树,没看到鸟,第二次看到了鸟。

师:两次所见不同,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讨论后汇报:

生1: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傍晚,这时,鸟儿已经休息了,所以没看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清晨,鸟儿正好出来活动,所以看到一群鸟。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2:榕树枝叶茂盛,鸟被遮住了,所以看不到鸟。

生3:时间是在傍晚,天色暗,看不到鸟。

……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鸟的天堂教案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智慧理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47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智慧的理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动成长的桥梁。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答行为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针对性,课堂理答泛泛而谈;二是缺乏情感性,理答淡而无味;三是缺乏智慧性,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从容应对,慌手慌脚……要想使课堂理答在语文教学中彰显魅力,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善于倾听是智慧理答的前提

(一)教师要主动倾听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想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客观、公正、正确的理答,教师就要善于倾听,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倾听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发言重新整合的过程。唯有如此,教师在课堂理答时才能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二)教师要善于等待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发言结结巴巴或者词不达意的状况。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面带微笑,善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这样,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包容,变紧张为不慌张,从而为师生之间的轻松沟通奠定基础,这也是教师智慧理答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教师要积极回应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不光要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还要在心里面做好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回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教师的积极回应可能只是寥寥数语,但却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找准时机是智慧理答的关键

(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理答

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容易遇到思维受阻的时候。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智慧理答帮助学生拨开重重迷雾,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在学生阅读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也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由于这道题涉及面比较广,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学生回答问题时立马显得无从入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理答:“蟋蟀挑选住宅时有什么要求?它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它的住宅怎样?请大家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连起来说一说。”在教师的及时理答下,学生很快突破了思维的屏障,熟练解决了课堂问题。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及时运用理答性的语言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帮助。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顺利完成了课堂任务。这就是教师的及时理答对语文课堂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发生突变时理答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时,教师要善于通过智慧理答巧拨妙引,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航道上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当学生阅读完全文,正沉浸在给予是快乐的这种巨大的幸福享受中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说:“我觉得这不过是个理想或者希望罢了,且不说他能不能买得起汽车,长大以后,说不定他的想法就会改变了。”他的一席话浇灭了许多同学眼里热情的火苗、激动的火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理答:“你说的情况固然可能发生,但是这个小男孩能够在这个年纪做出这样的决定,本身就已经值得我们敬佩。因为,在他的心里,首先考虑的是‘我’为别人做些什么,而不是别人为‘我’做些什么。这是他做人的准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教师的一席话让学生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发出意料之外的声音时,教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通过耐心的理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层,增强了教学的厚度与深度。

(三)在学生理解偏颇时理答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经验、背景等方面的限制,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对课文理解偏颇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理答使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从而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正确见解。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道德难题的?”交流讨论后,有学生认为:“父亲的道德难题完全是自找的,如果他不说,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会责怪他,他只不过是一个幸运的人。如果他这样做了,他们家里经济窘迫的情况就会改善许多,他太傻了!”从学生回答的状况来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明显出现了偏颇。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是这样理答的:“一个人活在世上,贵在活得堂堂正正,问心无愧。你们想想,如果他那样做了,他这一辈子良心将会怎样?你觉得他会过得幸福吗?”这样的理答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自己理解上的错误,进而获得对父亲做法的认可,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对课文理解出现偏颇的时候,教师通过及时理答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审视课文内容,进而获得了对文中人物的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合理应对是智慧理答的保证

(一)激励性理答

激励性理答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理答方式,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与期待,从而更加积极地深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理答,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学生也可以由衷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一课时,在课文开讲之前,为了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幸福。有学生说幸福就是快乐;有学生说幸福就是满足;还有学生说幸福就是平安、健康……学生们对幸福大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是这样理答的:“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说出幸福的含义。有三位朋友对幸福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你的内心感受吧,相信你读完课文以后对幸福的认识会更深刻、更透彻。”教师充满激励性的理答,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还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阅读期待,进而使学生在耐心细致的阅读中收获语文学习的幸福快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为了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更进一层,教师采取了激励性理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发展性理答

所谓发展性理答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采取点拨、引导的方式告诉学生正确、充分、恰当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合理理答下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最佳注解。这样的理答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与习惯,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有学生说:“那‘鸟的天堂’可不就是鸟的天堂吗?还能是什么?”立马有许多学生随声附和:“是啊,是啊!”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语言的真正理解与认识呢?我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了发展性理答的方式进行引导:“结合课文说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的确是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作者第一天在“鸟的天堂”根本没有见到一只鸟,到第二天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鸟,这给作者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作者不由得发出感叹:鸟的天堂名副其实,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理答,层层引导,步步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出现困惑的时候,教师主要采取了发展性理答的教学方式,层层诱导,点拨指引,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水到渠成般自然、深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修正性理答

所谓修正式理答是学生在回答中由于思维或表达上存在局限,教师给予的纠正和引导,将零乱、不完整的感性认识逐渐抽象到理性的层面上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修正性理答的方式使学生明辨缘由,从而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为了使学生真正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我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认识。有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位学生的发言虽然大体不错,但是与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主旨还是存在着一定偏差。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修正性理答的方式进行点拨与指引:“谁都有生活的权利与人人平等的意思一样吗?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知道了“人人平等”更重要的是说人们生来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则侧重于只要是生命都有活着的理由,都要好好活着;而 “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则是告诉人们要珍惜生活,善待生活,并且尽自己所能去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如此一来,在教师的修正性理答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更进了一层,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回答不够完美、妥善的时候,教师采取了修正性理答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层。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教学效果更显著。

鸟的天堂教案第8篇

1运用多媒体编制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喜欢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不仅喜爱听故事,也喜爱看故事、讲故事。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生理特征,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美术课的内容寓于故事之中,效果十分理想。如:我在上美术课《小鸟》一课时,参考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将教材编成一个故事,根据故事情节,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棵大树,然后一群小鸟飞到大树上,小鸟们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着。突然“砰”的一声,一个不懂得爱护鸟的人用小石头把小鸟们惊飞了,小鸟们再也不敢回到天堂里来了。边讲故事,边渗透爱护益鸟的教育,最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把飞走的小鸟找回来,送到鸟的天堂中。学生们兴趣很浓,跃跃欲试,再通过课件展示小鸟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姿态的画法后,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创作中,聚精会神地绘制自己心中的小鸟。这时打开录音机播放伴有鸟鸣的轻音乐。鸟的叫声清脆、悦耳,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自由飞翔。最后,同学们把画完的鸟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的大树上,让小鸟回到天堂中。就这样,一节美术课在故事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圆满结束,使学生乐中求知,知中有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陶治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欣赏课的内容制成课件,通过课件展示画面形象,看到“形”、体验到“情”、感受到“美”。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使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之中”,每次欣赏都让学生在细心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如美术欣赏课《祖堂教学国风光》、《未来世界》等,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美丽壮观的大好河山,未来世界的奥妙。

3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美术课中的一些课业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色彩、图案知识等,而学生的思维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多媒体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如《色彩的冷暖》一课中,色彩冷暖的概念就是一个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展示冬天的景色,大地一片银白色结合学生看画面想象,描述冬天寒冷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接着课件展示两间布局一致而冷暖不同的房间,适时设问,此时你会选哪间?为什么?为此,很轻松、别致的导入了知识点――色彩的冷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很快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大胆想象,创造出内容丰富、画面新颖的作品。

以上这些效果,运用其它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的。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以往美术教学,一般是讲授、练习、讲评,而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创设情境、设疑解难、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四步,来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国家合格人才。 【背景介绍】

评比课堂教学,课题:《飞天之梦》

出现课堂火花之简述:课堂导入,老师先给学生放一小段视频,学生纷纷叫嚷:“老师没声音、教师没声音。”(导火线)在学生的催促下,教师先是愕然,拨弄了几下音响设备,还是没有声音,此时并不慌张,而是面带微笑,笑着抛出了学习任务:没声音是吧,下面就由我来播报这段视频,看看你们听后能记住多少?到底教师是优秀的演说家,还是你们是很好的听从。学生一下很兴奋,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老师那里,等老师报完内容时,问:播放的怎么样?生:还行。师:那你们记住了多少?学生只零星地讲出几点。师:“看来这一课我们一定要学了,就是演示文稿中在视频播报的同时有一个简要内容提示的表格,是不是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视频的内容。”学生各个说:是。老师:那么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飞天之梦》,教师希望在课堂结束前5分钟中诞生一位在我之上的视频播报员(臭美一下),可以吗?

创作反馈情况:学生很认真地设计自己的表格,处处要求完美,在完成当前任务后的多余时间里频频进行视频与台词的互练,时时检验台词跟视频是否一致。

鸟的天堂教案第9篇

一、生动的课堂

课堂的生动,也可以形象地说成是学生的“精神鸦片”,学生群情踊跃,乐此不疲,寓教于乐之中,学习成绩超乎想象。

1.教学背景。一年级课本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图有一棵枝叶丰茂的大树,书上5只鸟活灵活现,树的旁边有3只鸟头朝大树,意谓翩翩飞来加入5只鸟的队伍,列式当然就很简单了,总共8只鸟,学生不假思索,5+3=8;右边图上,同样一棵大树,书上也是5只鸟姿态各异,树的一边依然是3只可爱的小鸟,区别是,3只鸟的头没有朝着大树,而是相反的方向。问题似乎很简单,简直是一目了然,8-3=5无可非议,意思即是树上的鸟儿总共有8只,3只飞离,剩下了5只。学生更是轻车熟路,8-3=5的算式随即列出。

2.不同见解。有一个小朋友仍然写出了5+3=8的结果,但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或许是一时转不过弯,众目睽睽之下,他脸红红的。当时我就想,不能打击学生,要让他畅所欲言,要问出一个究竟,开拓学生的思维。我鼓励他说出理由,他嘟嘟囔囔地说:“图里面本来就是8只鸟嘛!树上的5只,飞着的3只,算式5+3=8,难道不对吗?”

3.问题分析。学生们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很难堪。我没有批评他,我说:“你说得也有道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说明头朝大树就是‘加’,头朝大树的相反方向就是‘减’,你的看法与众不同,很独特!”

4.归纳总结。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我们看问题,不要钻死胡同,要开动脑筋,要举一反三,要深入思考,要多方面考虑,任何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所有的人认定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我们的答案与众不同不一定就是错误,也许就是了不起的发现!”说到这,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意犹未尽,沉浸在问题的探索当中。

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这里面也包括心理素质,有的学生很聪明,可读题答题往往出错。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只有合理、科学地发展个性,才能够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想,才能够让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解题,让他们开拓属于自己的空间。教师要通过各种游戏和竞赛,适当加大难度,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其乐融融的环境,让他们的情趣充分得到激发,使之自由地发展个性,而且通过竞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集体观念,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进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关键是教师怎么引领。数学教学有规律可循,方法多多,不胜枚举,教师要给学生打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伍棠棣,《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