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林业会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8:25

林业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第1篇

目前林业行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还不统一,存在多种会计制度并存的现象。国有场圃执行的是《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森工企业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其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修订完善,不断更新;林业管理部门则执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目前也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与此同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林业单位还执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实施天保工程的单位还执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天保公益林建设单位执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等。这就是说在林业行业存在着多种会计制度并存,同一单位执行多个会计制度的怪象。各办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业务,其核算口径不同,有的还很不完善,在林业行业实施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报表汇总填报的不统一性。虽然制度多但无法满足纷繁复杂的林业企业经济业务需要,许多制度与新准则相矛盾。

二、林业会计制度选择的三种观点

由于《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滞后性及林业会计制度的多重性,所以无法很好地发挥其对林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督作用,也不能适应我国财政预算改革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目前理论界对林业会计制度的选择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一)企业论

企业论者认为,林业单位无论是林业企业还是国有场圃,均从事造林、管护、抚育采伐等生产性经营活动,有别于一般的事业费支出,所以林业会计应该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算基础,林业企业及国有林场不能偏离企业会计核算的轨迹。

(二)事业论

该理论倡导者认为,国有林场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转移,林业从“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转移到“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即从采伐森林资源、发挥经济效益为主,转移到管护森林资源、发挥生态效益为主,林业财政拨款成为林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得到更多林业会计理论界人士的赞同,从主张重大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会计核算采用事业单位准则,发展到国有林场苗圃,进而扩展到整个林业企业都应采用事业单位准则。

(三)分类论

该观点认为企业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思想,由事业到企业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提升。就目前林业单位管理体制来说,对于场圃资源丰富、经济管理水平高、产值大时可转换为企业的,按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进行核算。而场圃森林资源匮乏,以造林为主,经营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等,不能采伐,收支不抵的,作为事业单位管理,财政给予扶持,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核算。在林业分类经营的管理模式下,又产生了另一种观念,生态公益型林场更适用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性林场则宜采用林业企业会计制度。

三、林业行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林业行业定位问题是影响林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必要前提

毋庸置疑,我国林业行业面临着会计制度的选择和场圃会计制度修订的问题。林业会计制度、场圃会计制度作为反映和监督林业生产活动的制度,其选择和修订的关键是确定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考虑场圃定位,这是制定林业会计制度的前提,是涉及场圃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应确定场圃的性质。国有场圃原来定性为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性事业单位,按企业化管理要求,实行经济核算,因此,1994年场圃会计制度的修订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以企业核算体系为基础,加入了林业特殊的元素,形成了场圃会计制度。近20年的发展,国有场圃目前的经济状况、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我国正处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对场圃会计制度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林业体制改革是决定林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关键因素

林业会计制度改革很难与林业体制改革分离来考虑,即林业会计改革与林业体制改革是同一问题。目前,我国国有林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产生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就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进行改革,而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彻底消除产生困难问题的制度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的国有林场目前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地方领导、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虽然在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林场自身积极性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一方面国有林场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完成生态建设方面的任务,而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依靠自身的经营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经济问题,这必然导致国有林场处于二律背反的两难的境地。因此,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利于国家生态建设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把国有林场真正纳入国家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同时,在强化国有林场作为国家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者职能的基础上,应将经营性产业开发任务推向市场,由社会的各类市场竞争主体来办,以保证产业发展应有的活力。同时,各类经营主体只有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对国有林场管理范围内各类国有资源的使用权,才能保障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没有这样一个体制保障,国有林场就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有林场的体制改革是林业行业制度改革的关键,体制的变革必然对林业会计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林业体制改革的进程决定了林业会计改革的速度,这也是我国场圃制度执行至今未能修订的根本原因。

(三)部门预算改革及会计理论的变革是林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力

林业会计理论存在着原有会计制度理论支撑单一、落后、不统一、不适应,也将面临着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制度不断完善,事业、企业会计的重大改革阶段,况且在某些方面已做出实质性的改革,这是林业会计理论重大改革的动力所在。我国部门预算经历了10多年改革,从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到政府采购,其为规范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林业行业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管理体制的落后,与财政管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林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资金出台不同的资金管理办法,要求采用不同的核算体系和方法,甚至有些要求单独开户,分账核算;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造成林业资金管理的多样性,导致资金核算存在多个账套,且互相割裂,理论上无法统一。这与我国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相违背,与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不相协调。部门预算改革要求,部门单位将各类资金统筹使用,全部收支做综合财政预算,即一个单位一本预算。而目前林业部门是按资金性质渠道分别设置账簿,按不同资金分别编制作业设计,分别验收,没有从部门整体角度,没有将各类资金统筹使用,严重制约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加之财政对林业部门投入的补贴性,林业部门要完成林业项目往往需要在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行筹集资金完成配套投资,如果按资金分别设计、验收、核算,造成项目的不完整性,这也与财政预算改革的思想格格不入。如今林业单位按照国家不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开设各类专户、设置各类账簿,按不同种类的投资分别做多个作业设计,没有一本统一的全局性的生产作业设计及全面的预算,这种不统一、不全面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全局观的缺失会导致要么资金不足,要么损失、浪费。财政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求林业工程实行政府采购,而目前的管理体制国有林场集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生产经营于一体,既是林业工程的实施者又是林业工程的施工方,无法走招投标程序,无法贯彻财政的政府采购思想。这种矛盾亟待解决,增加了林业体制改革、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正是基于建立统一全面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部门也加强了预算单位的账户管理,建立了账户开立的审批制度,并逐步清理、取消了预算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开设的各类专户,为逐步加强财政的管理,建立“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的综合预算观做准备,也推动了“同一林业单位采用统一的一种会计制度、设一套账”的林业会计观。同样,会计理论界的不断变革,也推动了林业会计制度的变革。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到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理论得到了提升,整个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林业制度的落后性、不协调性更加突出,这必然成为其改革的动力。

(四)林业分类改革及林区改革缓慢

严重阻碍了林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林业分类改革、林区改革难度大,进度缓慢也阻碍了会计制度重建的步伐,这也是我国新的林业会计制度迟迟未出的原因之一。林区改革提出已多年,只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动作,至今没有实质性的作为。

四、林业行业对现行两个会计准则选择的利弊分析

(一)林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利弊分析

1.利的因素

(1)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

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按照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同时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修订原则,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充,会计思想、理念、方法等有了全面的提升,如权责发生制、折旧和摊销的引入等。这与现行场圃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贯彻事业单位准则可以改变《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滞后性。

(2)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核算思路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收支项目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所列明细设置明细科目,且收支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为目前作为公益性林业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生存的林业单位,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核算思路。由于林业单位接受国家拨款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基本支出,也有项目支出,资金种类繁多且具有专门的用途,事业准则的核算方法为这种专款专用提供了很好的核算平台,收支对应关系非常清晰,期末结转结余资金处理方法简单明了,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不留漏洞。

(3)提供了解决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的有效办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提供了很好解决办法。比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计量方法既解决了资产的价值反映问题,也体现了财政对资产购置的投资,且不对后续使用资产的项目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非流动资金基金”、“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的设置和运用上,这为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提供了很好解决办法。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的资产,在后续资产使用中,因按目前场圃及企业核算方式计提折旧、摊销所导致的在其他财政性项目使用该资产产生的项目支出的虚增,折旧摊销占用资金导致国家对项目的重复投资,如果国家投资不含折旧摊销又会导致项目投资不足,按目前的场圃核算制度进行核算,使林业单位处于两难的境地。

(4)解决因核算体系不一致所导致的林业单位编制部门决算困难等问题

财政预算改革已经历10年多了,部门综合预算与决算体系初步形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这种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其核算体系与部门综合预算与决算体系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对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林业事业单位,运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可以统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有效地改正目前因所运用的核算体系不一致所导致的林业单位编制部门决算困难,且报表与按场圃制度核算的会计账簿所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林木资产”、“林木资本”的列示问题。统一会计制度也可以解决基建数据长期游离于单位大账的问题。

2.弊的因素

主要是欠思考“核销制”的核算方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采用“核销制”的核算方法,即当年支出与拨款结转对冲,期末只反映结余。林业单位作为第一产业的生产性单位,不管是林业企业还是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其职能为培育森林资源,其经济活动是森林、苗木的培育,而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财富,其价值应通过核算在账面有所反映。森林经营管护支出是生产行为,有别于一般事业费支出,且林产品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当年投产,当年并不能产出,会形成大量的在产品。森林培育具有长期性,林木及苗木资产在采伐之前均为在产品,其成本支出不断发生,账面价值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准则没有相关的生产成本核算,也没有生产所形成资产的核算,而是将与投资对应的支出核销,不利于作为林业两大资产的林木和苗木资产的价值反映。虽然事业单位对医疗等几个行业在事业单位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会计制度,增加了医疗成本核算方法,但医疗成本当前全部结转入“本期结余”。森林培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长期性,其自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林木及苗木资产在采伐之前均为在产品,其成本支出不断发生,账面价值不断增加,其科目设置中不仅有当年营林支出,还应有反映长期资产的林木及苗木资产等。同样事业准则对于国家投资没有作为资本核算,而是将投资与营林支出核销。目前,我国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对林业的投资加大了,投资的增加会带来林木资产及林木资本增加,核销制显然不适用。

(二)林业单位贯彻《企业会计准则》的利弊分析

1.利的因素

(1)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执行场圃制度的落后性。林业单位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执行场圃制度的落后性,为林业行业会计领域众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的依据,更能为出现的新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2)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对林业企业具有通用性,其核算对象中对林业各类林种在三类生物资产中作了划分和归类,对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做了原则上的规定,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2.弊的因素

(1)对于林业核算来说缺乏专业性

生物资产准则虽然具有通用性,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其对于林业核算来说缺乏专业性,不能完全满足林木及苗木生产的核算,更没有林木资产及林木资本的规定,所以实际操作性不强,须以此为基础,制定林业企业会计制度。

(2)会导致虚增利润的现象

企业会计准则将政府补贴记入“营业外收入”转增当年利润。对于一般企业,政府补贴只是偶然的少量的补贴,国有林业单位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尤其是现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森林资源,限量采伐,林业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地位退居次要,其经济效益已远远低于其社会性和公益性,生存和完成各项生态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其他补贴资金,这样,林业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退化,更体现了其事业性。如果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将这种大量的经常性的业务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记入“营业外收入”,就会虚增利润,无法体现政府投资的专款专用和政府收支分类的要求,也不能反映林木资本的投入。

(3)折旧计提的二律背反问题

国有林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场圃会计制度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真实反映资产的状况。但用财政拨款购入的固定资产所计提折旧计入使用资产的由财政拨款的项目,会存在两种情况:如果折旧作为财政拨款支出的一部分,就会造成财政重复投资,如果折旧列入项目支出但不占用财政资金,就会造成该项目投资不足,支出无法全额弥补。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二律背反两难的境地。

五、林业会计制度选择与重建

目前,对林业财会及管理办法的探索和努力,都是基于现有制度和政策的小修小补,存在只顾眼前、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并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完善的推进步骤。

(一)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基础上林业会计制度的选择与修订林业分类经营论成为林业改革的目标,即国有林场按照其经营情况,区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性林场。商品经营性林场以盈利为目的,其占用国家林地林木资源也是有偿的。其自行组建一支专业的营林队伍,通过承揽国家绿化工程,造林、抚育、育苗工程取得收入,赚取利润,并在国家林地林权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取得土地及国有资源的使用权,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利用。这种完全推向市场的企业化管理的林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是一定的,但理论上应该建立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适合林业特色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指南。事业型林场则以对国有林资源的管理为职能,实行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代表国家管理林地及林木资源,其对国有林管理、经营所需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其通过经营取得的收入全额上缴管理部门,并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通过招投标方式将林业工程出包给专业的经营性林场及社会上的专业公司,同时按照财政改革的要求进行政府采购。这种管理方式会增加国有林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这类林场因其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其核算方法应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基础框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先进的、适合林业事业单位特点的方法,特别是保留原有场圃会计制度中的林业特色的精华的部分,制订出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这正是我国目前林业会计理论重建的关键所在。

(二)林业事业单位对以事业为主的林业会计制度的不适应性

林业会计论文第2篇

1.根据财政部要求,学会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组织行业内学会参加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知识网上答题竞赛活动。全市38个区县,参赛人数达到227人。通过此次知识竞赛,广大会计人员进行了一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林业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开展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交流座谈会。新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有很大变化。为进一步掌握新制度,加深认识、理解和熟练运用,学会组织召开新制度交流座谈会,邀请全市38个区县财务科长集中进行交流座谈,效果十分明显。

3.倡导学会与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二、发挥专业特长,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为贯彻执行《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严控“三公经费”管理,切实加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查找问题,提高资金效益,依法依规服务林业发展。一是配合市局,做好有关国家审计检查。重点加强黄奇帆市长经济责任延伸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土地出让金延伸审计、全市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的服务工作。二是配合市局,做好国家林业局相关专项稽查。主要服务好天保、湿地、森林抚育等财政专项资金稽查。三是组织开展行业内审。会同市财政局对局机关及直属单位2012—2013年会计信息质量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组织开展机关及直属单位2013年财务收支内部审计、2013年特色效益林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2008—2013年油茶产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等。

三、以人为本,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1.做好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换发工作。本着方便会计人员、服务基层的目标,根据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财政部新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衔接规定的通知》(渝财会[2006]58号)规定,集中更换市本级林业行业内财会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IC卡,指导跨区县财会人员办理从业资格证户籍转移等工作。

2.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更新知识结构的重要渠道。按照市财政局规定,积极组织行业内财务人员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参训人员覆盖率为100%。

3.做好会计职称和新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考试工作。鼓励会员参加会计职称考前培训和考试;组织新招录财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和资格考试。

林业会计论文第3篇

要做好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林场的成本信息核算要全面;第二,林场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要有实力;第三,要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队伍。虽然塞罕坝林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有关成本信息不能做到全面的覆盖

目前,在林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一直沿用不符合林业企业发展特点的方法,这是因为对于林业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上还缺乏足够的意识。这样的核算方法基本上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审查和处理,而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审查力度明显不够。但是目前林业的发展形势上来看,环境成本核算在林业企业成本核算中占有了越来越大的地位,目前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提出的新要求。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知识停留在理论的阶段,不能真正的做到成本信息的全面覆盖。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实力较差

在林业企业中,林业企业会计部门的人才严重不足,整体的工作实力太低,并且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很多高层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入的,缺乏专业知识,在没有会计资格证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在林业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核算和审查,不能做到事先对经济业务的预算和监督,高层管理人员的整体意识较差,不能充分的发挥监督作用在企业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企业高层的会计人员自制意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自治意识较差,不能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腐败的现象时常存在,乱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不能得到信任。

二、加强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

林业公司企业要想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贯彻落实“人才兴企”的方针和策略,不断的对林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建立和健全一支有实力的企业会计工作队伍。林业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林业企业资产管理上的重要作用,清楚的认识自己应该具有的责任。会计工作时林业企业众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部分,林业企业会计工作制定的相关方案和做出的统计能够有效的帮助林业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不仅如此,林业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针对林业企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货币进行的,素以员工的培训工作要针对这方面进行重点培训,不断的更新员工的知识,增强林业企业会计工作队伍的综合实力,同时要注重员工法律和法规意识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应的课程。不断的提高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

(二)加快会计核算的信息化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在会计的核算上实现信息化。在会计的核算信息化上,要充分的结合林业企业独有的核算特点,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像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技术等,取代传统的人工核算的方法,不断的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程度,在林业企业的核算上。生物资产的经济活动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所以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侧重这一方面的建设,针对林业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特点,实现成本信息管理上的信息化,这样会增加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能够有利于林业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

(三)提高会计管理的信息化

林业会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理论;林业会计核算;浅析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03-01

1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需要,也是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或者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进行弥补,让其与实际情况及和谐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1)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弥补传统林业会计核算的缺陷。传统林业会计核算计量收益时,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但是对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反映,对林业的外部经济性不予以考虑。

(2)林业生态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更加凸显林业会计核算需要从生态理论角度考虑。学者周冰冰在上世纪末对北京林业生态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森林提供的无形生态价值是森林木材实际价值的十几倍,由此可见,很有必要把生态效益纳入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生态方面的价值信息,而且可以使得人们重新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

(3)给予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提供依据。林业提供无形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大量的投资,但是当前林业提供的生态效益价值并没有计入收益,导致林业具有很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此情况下,林业经营与管理的价值循环和资金周转不符合实际,需要政府提供价值补偿以弥补林业经营与管理的部分开支。

2 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林业会计核算,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看

对于林业的正确认识应该从三大效益出发,即从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着手,对具体的指标进行会计核算。第一、生态效益层。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从历史数据和新测定数据进行对比,主要指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涵养水源。不仅可以存储水资源,而且可以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林业树木通过生化反应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通过根系保持大量水土不流失,降低水滴对表层土壤的冲击和防止地表径流的侵蚀。(2)天然氧吧。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压力。同时对空气中污染有毒物质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净化空气、提供高离子氧的目的。(3)改善气候。比如在北方,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沙尘暴带来的危害。第二、社会效益层。同样对于林业取得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可以从数据比较中得出。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林业企业的建设和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带动就业,缓解当前就业的压力。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发林业旅游业务,建立旅游点,吸引游客拉动消费,创造餐饮、住宿、娱乐等大量就业机会,能够有效的保障社会安定。第三、经济效益层。开发旅游项目创造旅游收入。同时对森林木材资源进行有效的采伐,实现经济效益。

2.2 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目标

前面谈到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和协调,但是前提条件是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因为只有林业生态是健康的,提供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等方面功能,才能保障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林业生态不健康,处于资源枯竭状况,那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林业生态方面的开支都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

2.3 以林业森林资源资产核算为基础

如果把林业森林资源分为两种,即公益林与商品林,那么在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候就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公益林而言,属于公共物品,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把这功能价值计入林业收益中,而公益林的管理活动造成的森林资源消耗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成本项,对其投入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按收支平衡的方式来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对于商品林而言,也能够提供生态和社会效益,产生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价值应该计入收益项,为获得政府的补贴提供理论和实际数据依据,对商品林的运作采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阵平留,刘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林业会计论文第5篇

摘要:当前,实施绿色会计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是进一步强化我国环保意识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会计具有的功能作用逐渐显现了出来。本文就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绿色会计;林业会计;应用

一、绿色会计的内涵

一是绿色会计认为,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二是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三是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四是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对传统林业会计的冲击

绿色会计首先解决的是环境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外部不经济性。近年来,环境管理逐渐从以控制工业化污染为主向控制工业化污染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重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说明了绿色会计不仅要核算环境污染等的外部不经济性,还要核算环境效益等的外部经济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环境效益等外部经济性的核算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并在理论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而林业作为以森林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它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等有形的经济产品,而且还能提供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无形生态产品,社会各方从中受益,这后者正是林业所呈现的外部经济性。因此,在绿色会计对环境效益等外部经济性进行广泛重视和研究的背景下,也必然对传统林业会计产生影响和冲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上: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方法、与绿色“GDP”指标体系衔接的核算体系等。当前,在“三生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总体战略思想和“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以重视森林在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主的现代林业正在逐步取代以生产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突出林业生态效益这一外部经济性的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三、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探讨

1.明确林业会计目标

在林业会计目标研究中,选择以会计环境为起点的会计理论作为林业会计目标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会计外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因此,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将绿色会计的目标应用于林业会计,林业会计目标也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2.构建新的林业会计核算原则

(1)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从林业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来看,对森林资源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核算都开展了积极的研究,特别是森林资源资产中的林木资产更加先行一步,虽然其核算在实务中的应用较晚,而且举步维艰,但还是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2)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总体上看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还不十分成熟,所以将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林业会计的实践中推广应用实属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是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3)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可能有助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进展的因素,应是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关切,公众压力应是披露绿色会计资料的重要动因之一,有了公众对绿色会计信息的密切关注,才会使企业自愿地披露有关的绿色会计信息。

3.确立全新的林业会计的成本观———广义循环成本概念

传统林业会计的成本循环基础是按照马克思的成本概念,即产品的成本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总和。这种成本概念是小成本循环概念,它只强调对所发生的人类的劳动消耗进行补偿,不考虑自然资源消耗的补偿,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消耗的补偿要求。根据绿色会计的理论,其所倡导的应是大成本循环观点。大成本循环理论认为,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消耗问题,也就是说,成本补偿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补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大成本循环观点,成本应包括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因此,为了改革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模式,建立符合现代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也以选择这种大成本循环观点为好。

4.丰富和扩展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指导下,势必要求林业企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要加强绿色会计在这一方面的应用,来丰富和扩展传统林业会计的核算内容,即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真正使林业企业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林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扩大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

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也应从提供人造资源方面的会计信息转向提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同时这种会计信息不仅包括能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且包括非财务性信息,不仅为了满足个体或局部的经济目的,而更侧重于强调宏观效益、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鉴于我国目前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淡薄的情况,我国林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应首先考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对林业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总之,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较传统林业会计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葛文宁.中国林业会计国际化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5(06).

[2]刘晓伟.关于进一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11).

林业会计论文第6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强,园林相关行业、领域对既懂园林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尽管许多高校园林院、系开设了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以期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我国复合型园林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依然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方法不合适,不能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复合型园林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园林人才。由武涛、杨滨章主编,徐锋主审,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景园林专业英语》(副主编是王霞、朱晓霞、陈宇、王洁,2012年9月版)一书,运用英语的表达方式介绍了风景园林的概念、园林演变史、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建造技术与工程以及近十几年来风景园林研究进程,旨在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帮助学生能够无障碍阅读相关国际文献,用英语撰写论文、综述、报告等,其中关于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讲解,对探讨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读全书,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结构科学,内容丰富且客观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二、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加强,从事风景园林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都对英语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其不仅需要学会运用英语去了解国际风景园林的最新发展,获取最新信息,还需要运用英语与国际相关专业的友人进行知识交流,增长见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一书是以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和相关从业人员掌握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用法以及提高其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在此目的基础上,该书在讲解与风景园林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时,会尽量选择难易适中、覆盖面广的论文作为讲解模板,以期学习者能够通过此书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该书在翻译国外风景园林相关文章时,尽可能达到“信、雅趣、达”的要求,旨在告诉学习者不管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需要做到用词准确、语法无误,都需要做到文字流畅通顺、辞藻优美且忠于原文,只有这样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该书为帮助学者提高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撰写英文摘要的方式方法,较为客观地讲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容,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查阅风景园林相关的英文资料的技巧。由此不难看出,该书不仅目的明确,可让学习者能够正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同时围绕“目的”而展开的讲解对相关学习者来说也极具实用性。总而言之,该书不仅结构科学、内容丰富,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实用性,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师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该书关于风景园林英语词汇、语法、翻译、写作等内容的讲解,对探析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林业会计论文第7篇

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 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2)用“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取代风景园林的完整含义。

俞文说:“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因而从字典去查找I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就是缘木求鱼了。果真如此吗?

Landscape在英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译成汉语,不能都用“景观”一个词来对译。辞书中不是没有“景观”和“景观学”这两个词。《辞海》对“景观”和“景观学”已有详细的解说。俞孔坚在《导读》中引用《辞海》的解释时,有意删去了这两个词条的第一句话——定性语·[景观]地理学名词;[景观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混淆了地理学科和LA学科对landscape的不同内容和含义。难道这就是他所倡导的 “景观”的“完整的意义”?

Landscape在LA学科中真正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J.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俞孔坚译为《景观设计学》)第六章:景的特征(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俞译为景观特征)有详细论述。我们就引用俞的译文,看看其中的几个小标题:美、和谐、不协调要素的剔除、引入强调要素、使用性、适宜、协调、对比、变化……。这些和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内容是多么吻合。足以证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风景园林(LA)学科的定位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是惟一),风景园林学科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土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如果取消了艺术这个要素,风景园林学就和地学、生态学、林学甚至城市规划学(不包括城市设计)没有什么区别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意义”只能是定位模糊。

(3)风景园林过时了吗?

俞文说:“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代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中国现代的LA——风景园林学推向过去,而把他首创的“景观设计学”取而代之。这完全是不正确的结论。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政治的原因,历经曲折坎坷,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在理论上和业务领域方面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没有过时。不必讳言,中国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方面,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大地景物规划层次某些内容还未开展,这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造成的。但即使和IFLA各个会员国比起来,也是各有长短、各有特点。特别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例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国际Nations in Broom”评选活动的参与,对国土生态的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的拉近,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国际上LA学科的内容 和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缩短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国际的差距,俞文提出的解决之道的情景A和情景B,都是建立在他所认为的风景园林就是风景审美的片面认识之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提出的“景观设计学”的新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呢?从实践方面看,北大景观设计中心及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的各类项目,并没有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所指出的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的范围。俞文说:“斗胆试问,有多少以正宗风景园林师自称的设计师或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除了参与其绿地环境设计以外,到底还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据我所知,正宗的风景园林院系毕业的设计师在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院长或总工的大有人在,做具体城镇规划设计的就为数更多了。仅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在城市规划所、风景园林所、历史名城所、旅游规划中心等所室的都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局限于城市绿地环境设计。像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区规划、安徽黄山市(含屯溪、徽州、甘棠三区)总体规划、湖北十堰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项目,也是由风景园林师主持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十分广博的专业,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或能力把园林专业所有的内容做全做好。就象医科一样,学习的时候不分科,毕业出来工作时再分科。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设计师,所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人微观的项目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偏重宏观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由此得出风景园林不等同于LA的结论。

风景园林教育方面,我国与国际的比较,应着重在本科方面,这是基础;研究生已有了本科的基础,可以再细分研究方向。美国的风景园林(LA)专业本科设立在建筑、农林、艺术学院的都有,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但是核心的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我国的情况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8年前设在理工、农林、艺术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并重,有关社会方面的课程比较薄弱。应该说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质量还是不错 的,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多次在IFLA大会的设计竞赛上超过外国学生,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教育部1999年撤消了理工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仅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农林院校保留园林专业本科(偏重于植物)。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专业分开设置在农林和理工院校里,不能不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过错。至于北 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由于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本科,目前还看不出它的效果如何。

要改变上述情况,光靠改变名称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从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来看,“景观”还不如“风景园林”。社会上有多少非专业人士能了解“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就真的会变成“唯审美论”和非生态性的了。看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 “景观”牌是什么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承认俞教授在翻译介绍国外风景园林理论、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 作。他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病的批评,虽然在言辞上有些矫枉过正,却也切中时弊。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

[4]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9(4)

[5]孙筱祥风景园林(LA)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国—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

[6]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7]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

[8]J.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林业会计论文第8篇

1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

1.1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更新

地理信息系统冲破了传统的更新局限,无论是人为破坏还是自然灾害,一旦森林资源出现变动,地理信息系统都能对图形与属性数据进行同步更新。同时,还能借助遥感技术将图像的属性信息充分的体现出来,使管理者能掌握森林中发生变化的地区信息,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2实现资源统计报表与图形输出

地理信息系统可通过GIS生成资源数据统计报表,并通过制图功能将相关图件打印出来,这有利于管理者根据相关数据作出决策,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1.3实现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

地理信息系统能实现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不仅可查询小班和林班的统计数据,还可查询相关图元,以获取相应的小班和林班数据。查询结果可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如:统计图、地形图等。将属性与图形数据相互联结,有利于随时掌握森林资源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预防火灾等自然灾害

森林资源的管理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火灾。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可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还能对森林资源状态和森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火点及时发出警报,利用遥感技术定位火点的具体方位,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2构建档案管理库

数据库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动态管理森林资源的目标,应以小班为基本单位构建档案管理库,及时更新其中的数据,使数据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但这种管理手段也存在很多弊端,它在统计信息时只能借助相关数据来进行查询,而且在制作图件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绘制手法,这对统计信息与小班属性数据同步来说非常不利。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能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相互融合,从而大幅提高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水平。

3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1森林的林种结构调整

在对公益林进行规划时,应利用缓冲分析法,明确防护林的比例和分布范围。从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入手,分析相关的空间属性,并通过立体三维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管理者能直观掌握森林的多种地貌状况,这对林种结构调整起着积极作用。

3.2森林的年龄结构调整

地理信息系统能借助GIS和相关技术明确森林的年龄结构。同时,还能为管理者提供森林调整方案,并根据龄组法调整龄组结构,不断催熟林木,使管理更加科学,将林地的生产潜力发挥到最佳。

4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经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且非常烦琐,只有将其做好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为森林经营工作的生产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在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想获取具体森林数据和图像资料必须借助森林数据库进行查询,同时对林业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些数据大多都是森林树种的各种基本数据及一些地形地貌的图像资料,如:自然天气状况图、林木种类分布图及地形地貌状况图等。目前,管理者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手段来采集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到实际地点进行勘测并记录好相关数据信息。这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还阻碍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能大幅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若想具体规划林区道路,可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使规划的道路网科学合理,再计算出对应的工程量,设计出具体规划图形,为道路施工人员提供规划方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分析宜林地数据,从而为造林作业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5地理信息系统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天然林在森林资源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它与诸多行业领域均有所关联。该工程操作较烦杂,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难度,使工作时间不断延长,导致大多数管理人员受到牵制,从而造成管理成效不够显著。地理信息系统能让管理者充分掌握天然林的整体状况,若发生动态变化能及时处理。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林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它革新了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更新和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大幅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成效,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唤良,张贵,杨志高,等.3S技术支持下的森林资源管理及GIS专业教育[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2]史俊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进展[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3]张新长,张青,马林兵,等.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崛起[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4]彭秀英,万剑华,范士杰,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5]薛刚.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C]//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2002.

[6]王平,刘慧平,潘耀忠,等.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7]马大喜,刘昭华,陈龙泉,等.优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设计[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8]刘耀林,杜清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与教学计划的优化设计的思考[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9]王祥.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4,(08):169-170.

[10]原会营.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林业科技,2013,(03):52-53.

林业会计论文第9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